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

2024-11-05

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共16篇)

1.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 篇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这个概念说起来是比较概括、比较宽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进入家庭啊?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怎么去学习它,这个确实不太容易理解。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到处都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来自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美德进家庭。

我们这里是管宁的故乡,诚信礼让是管宁文化的精髓。我在家庭教育中注重诚信教育,首先家长要掌握孩子生理、心理特点,正确施教。

撒谎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孩子觉得说谎后可能带来的效果要好一些,或者是为了博得父母老师的欢心。因此,在孩子说谎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结合孩子生理、心理的特点,正确对待。对孩子的无意识说谎,要注意从逐步提高孩子正确认识、准确记忆事物的能力入手,以避免这种“说谎”行为的发生。那次儿子做了一会儿作业就不做了,我问他做完了吗?正在看电视的他,连头也没抬,说做完了,做完了。做完最好了,于是我不再追究,但注意儿子周末的情况。果然,第二下午,儿子又拿出作业做了起来。我问他作业不是做完了吗?怎么又做。儿子狡辩说,是做完了昨天应该做的。我有些生气,但是仍旧平心静气地问他,妈妈是那个意思吗?儿子呵呵一笑,那又怎么样?无所谓了,自己反正会把作业做完。最后我让儿子停下来,我们好好谈谈。终于儿子不再狡辩了,说自己是无意识的,只是觉得反正无所谓,还怕自己如果说没做完的话,就可能会放弃看电视的机会。但我告诉儿子,作业就应该早早做完,因为,周末我们还可能有别的事情要做,比如带他出去玩等。最后我与儿子达成协议,有一就说一,有二就说二,一定把妈妈当朋友,当自己人。孩子默认了,后来,果然一放学就做作业,再也没有拖拉。其次,家长注意从点滴做起,加强养成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制订几条具体的诚实规则,如,要讲真话;不拿人家的东西;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等。就这样,把诚信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孩子懂得什么是诚信,怎样做才是对的或者不对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能促使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

有一段时间,儿子爱上了电脑游戏,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那次,母亲刚买了新手机,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我问儿子,他拿了没有。其实我的意图很明显,只要是他拿了,那就明摆着他玩游戏了,而他也知道我对他玩游戏是深恶痛疾的。所以当儿子看到我铁青的脸时,有些不连贯地说,自己没拿。知子莫若母啊!儿子的点滴变化我都能看出来。正在我想发雷霆之火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自己刚读了一本书,正是这方面的内容:“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错误所在的时候,必须采用其容易接受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告诉孩子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才是为人之本。并给他举例子,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说谎的时候,为此还背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直到自己改正了错误,心里才舒服了很多。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自己做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样才是响当当的男子汉。当然,如果你真的没错,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你是问心无愧的,妈妈也会相信你,支持你!当然,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

我说完,“好了,你想想吧!”就去了另一个房间。不一会了,儿子拿出了姥姥的手机,说是自己错了,怕大人训才没说。我摸摸儿子的头,对他点了点头,握了握他的手,并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当然,我还表扬他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后来,孩子不论做了什么事,都会与我交流。有时候,他对小朋友违心的撒谎,我都会纠正他。现在的他,只有与同学答应了的事,答应老师或者父母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去做到,而且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当然,父母要想孩子讲诚信,自己必须先讲诚信。即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并能够接受他人甚至是孩子的批评意见,在反思改过,不断完善自我。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诚实守信。所以,家长的言教身传在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努力加以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有负责精神的未来人才。

2.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 篇二

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永远是重要保障

芬兰总统哈洛宁多次说过:“我们认为,具备世界最强竞争力的秘诀,是教育。”《2004年芬兰教育部发展计划》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拥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殊需要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不管他们的经济情况如何。公共当局有责任确保每一个人拥有接受高标准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管他们的年龄、居住地、语言和经济状况如何。”“重视教育,百年如一日。”这是芬兰人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多年来,政府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层面的保障。宪法保障了国民受教育的权利。芬兰基础教育法规定7~16周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每年上学190天,假期不给学生留作业。二是经费层面的保障。芬兰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6%以上,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社会福利的支出。中央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资比例为:基础教育占40%[2]。中小学都是免费的,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国家和政府都一视同仁,按在校生数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政府还为那些偏僻学校免费提供计程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从而为偏僻学校的生源提供了保障。因为各地方投注的教育资源相当,而可以放心地在一般学校和外语、双语学校之间进行理性的平实的选择[3]。

二、“以孩子为本”深入人心

说起“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芬兰,孩子上完体育课就要去洗澡。所以体育课那天,孩子会带好浴巾和换洗衣物到学校,老师会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孩子在运动后沐浴、更衣,不会让他们持续穿着又湿又有汗酸味的体育服过完一天,真正体现“以孩子为本”的理念[1]。或许我们周围有人会问:“为什么孩子需要洗澡?我们小时候又没有这样。这是不是太宠学生了?”我们是否曾经换个角度或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感受?所有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也不必然是你我的孩子就必须再走一遭。因为时代的步伐,正是不停地向前迈进,而人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更趋于人性化的美好。保证“以孩子为本”观念的落地,需要政府真正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需要形成社会性的文化环境,每个成员都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学校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给学生创设安全无忧的教育环境和奋发向上的教育引导。

三、耐心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芬兰的教育中,老师有很好的宽和和耐心。老师不会板起面孔训诫孩子,而是从心里面尊重孩子的逐渐成长过程,并且将这些成长时期的身心转变现象,视为孩子的基本人权与成长期应享用的权利。相比较我们,对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的想法就会对孩子大声训斥。或者在需要孩子静下心来思考以后就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和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越俎代庖,自以为是地帮孩子解决了问题。慢慢地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慢下来,学会等待,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差点理论”给孩子更多的成功机会

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提供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政府的“不让一个人落后”到教师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仅全力关注所有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要保证所有学生学习成功的教育策略、结构和具体措施。“差点理论”是芬兰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育观念。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但因为禀赋、个性等的差异,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路径、不同的速度迈向这个目标。教育的目的是要认可这种发展阶段上存在的差异,为孩子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不是要让孩子受到挫折后知难而退,而是协助、鼓励他们找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走向成功。他们面对学习速度、发展潜质存在差异的学生,芬兰的教育工作者在为他们出考题的时候,会给学生准备三份考题,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依照自己现阶段的学习程度,去评估学习的结果,而且不让学生知道考题是有差别的。这样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使得孩子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且越来越有自信心。

五、完善的师资是强大的支撑

在芬兰,教师拥有崇高的地位,是芬兰最受欢迎和最受尊重的职业,每年只有13%左右的申请者才被允许加入教师队伍。近年来,芬兰在400多个行业的社会评估中,教师一直高居最受人尊敬的前5个职业之列[4]。教师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不管是政府对教师的重视,还是教师自身对教育的忠诚,都体现着芬兰特色。芬兰师资培训最基本的改革思维是“高品质的教育训练,才能吸引到更多合适的教师人才”,注重“适任教师”的能力培养是其关键。芬兰基础教育的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全国教育委员会编写制订的全国核心课程大纲,各家出版商再依据大纲里所规定的各科目内容,委由各领域的教师、专家与特殊教育人才,共同编著完成教科书。各教育机构可自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教材。

立足长远,而不是眼前的竞争和比拼,芬兰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闲暇、自由、好奇心。对比之下,我们所欠缺的,可能正是这些。今天我们怎样教育学生,明天他们就会以几乎相同的方式教育下一代,这种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之华.成就每一个孩子:陈之华解码芬兰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赵广俊,冯少杰.当今芬兰教育概览[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14.

[3]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78.

3.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 篇三

推荐理由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限制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给他们立规矩,培养他们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控制力。但是,限制是一门平衡的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力道。有些家长过于放纵孩子的行为,这样既不容易控制自身的行为,也不易觉察他人的情绪;还有些家长限制过度,既影响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不利于他的自律。

这本《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提倡“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聚焦于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注意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以及如何管理他们的情绪。同时,它给予家长一种高效的沟通方法,降低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压力。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实战训练营,随着你的逐级阅读,跟随迈克尔·霍顿教授一步一步地了解孩子心理需求、情绪调控状态,调节家庭与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发生;通过观察、客观记录孩子的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启动平和应对孩子行为的三种策略。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精彩观点

1.学会自控前,孩子必然会经历一定的不适感

虽然想让孩子一直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老是庇护他们,而不让他们去经历一切不愉快的东西。事实上,如果孩子想要学会在相应情况下运用“思维刹车”,他们就必然要经历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要去滥用这种“不愉快的体验”,而是说,这些“不愉快的体验”也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要记住,那些能够一直忍耐而得到第二颗糖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不要冲动行事——即使忍耐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为了得到更大的奖励,他们当时必须要学着忍受一定程度令人难受的感觉。

2.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观察、记录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感觉干事,结果可能就是,要么对部分行为关注太多,要么对部分行为关注太少。如何对孩子的不同行为给予恰如其分的关注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提前搞清楚不同行为的差异,对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很有帮助的,然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做出回应。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有以下4点好处:我们不必同时对过多的行为都给予过多的关注;我们不会让本应该一开始就给予正确回应的行为,最后以忍无可忍的爆发来收场;我们可以保持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前后一致;我们可以成为更灵活、更轻松的父母。

3. 家长首先应学会自我控制

大多数家长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孩子的行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该怎么做。相反,当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对孩子不良行为做出同样反应时,可能就在无意识之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说,一旦孩子表现不好,我们就习惯性地吼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误认为,我们只有冲他们吼的时候才是认真的。这不是好的模式,原因在于:一些更平和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吼孩子无助于他们发展自控力。

4.父母的行为成就孩子一生 篇四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呢?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做到呢?电视上经常播放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讲的是一个孩子看到妈妈每天都给奶奶洗脚,于是,当母亲想要自己洗脚的时候,孩子蹒跚着给妈妈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洗脚。”事实证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如果父母不诚实,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不会诚实:如果父母崇尚金钱、贪小便宜,那么他们的孩子多有偷拿他人财物的毛病,严重者就会犯偷窃罪;如果父母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多半会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

其次,错误的教育方式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近年来,中国家教专家对1800多名中国家长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过分保护型家长占30%左右,过分干涉型家长占30%左右,严厉惩罚型家长占7%~10%,温暖理解民主型家长只占30%左右。三分之二多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育不当的问题。这暴露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是导致“坏孩子”产生的根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最后雕琢出的是美玉还是疵品,全在于父母,在于他们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方式。

所以,当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时,先不要去责怪孩子,而应该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还存在失误,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否还有欠缺。

基于此,从“父母的教育能决定孩子成长的方向”的角度入手,为家长们介绍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分析解决的办法,为家长细致地讲解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引导等各方面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希望广大为人父母的朋友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文摘

第一章 没有平凡的孩子,只有平庸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

西方人有一种说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手牵着手送到人间的天使,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这一观点在全世界得到了认同。教育人士普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特质,关键是父母怎样引导、发现和释放孩子的天赋。

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的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但在她父亲周弘的教育下,聋哑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与正常儿童一样走进了学校。周婷婷小学还连跳两级;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她又与父亲合写出版了12万字的《从哑女到神童》一书;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辽宁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周婷婷的光环来自父亲周弘长期的默默付出。周弘始终坚信女儿即使残疾了,只要自己恪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婷婷还是会像正常孩子一样有不凡的成绩的。周弘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在女儿全聋后,他为了恢复女儿的听力,毅然背起

女儿走遍了大江南北,寻访各路名医,但尝尽了种种苦头,世界在婷婷的耳中依然是一片寂静。无奈之下,周弘终于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以特殊的教育为主。对周婷婷的教育从说话开始,当婷婷指着床头的饼干盒子比划着想吃饼干的时候,周弘抱起饼干盒子,引导婷婷说“饼干!饼干!”,婷婷由于丧失听力而对此毫无反应,周弘就铁了心任凭婷婷急得哇哇大哭,就是不给婷婷饼干吃,半个小时后,在自己一遍遍地重复之后,婷婷停止了哭泣,终于吐出了两个含糊不清的字。周弘从此开始坚持教婷婷发音,当婷婷能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周弘激动得热泪盈眶。除了学习说话,周弘还教女儿识字,从最简单的名词开始,孩子看见什么东西,他就把这样东西的名称用汉字写下来,于是在孩子所能触及的环境里,处处都有周弘为女儿准备的小纸条,上面写满了汉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努力下,婷婷5岁多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周弘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鼓励,每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他都及时地肯定孩子,并坚信自己的女儿是独一无二的,相信只要自己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婷婷就一定可以成为中国的海伦·凯勒。所以,婷婷能取得后来的成绩,完全是周弘的功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他从出生开始可能就具有多种天赋,或者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具有出众的潜力,他需要的仅仅是家长的发现和培养。为此教育学家建议父母们,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尽情地动,大胆地跑;释放孩子的心脑,让他自由地想,开心地记。还孩子特有的天性,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孩子的天赋,让他在最适宜、最自然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舟舟,一个天生弱智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人们似乎就认定了他的一生将毫无作为。但舟舟的父亲并没有轻易放弃,他渴望舟舟能有出息。但同时他也知道,对舟舟不能用教育普通孩子一样的方法。

时舟舟只有3岁,父亲把他带到了武汉市交响乐团,这也是他自己的工作单位。谁也没有想到,舟舟虽然智商偏低,但他对音乐却有着特殊的领悟力,舟舟的父亲发现了孩子的这点潜力,知道自己找到了培养孩子的方法,他开始用音乐教育舟舟。

舟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育。1999年,在北京保利剧场,舟舟与赫赫有名的中央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合作,一首节奏明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演奏完,全场沸腾,所有的人都为他优秀的表现而鼓掌欢呼。2000年,“爱心大使之夜——中国特奥慈善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这一场名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中国世纪行”募捐的特殊晚会中,由舟舟指挥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进行义演。舟舟传奇般的音乐人生让首次来华的施瓦辛格十分感动,这位“慈善大使”当场捐款15刀美兀。

如今,舟舟是中国残联艺术团的重量级艺员之一,在他的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同时,大家也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教育留下的痕迹。

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不平凡的,也许他都有不同的个性、情绪、才能、想法和创造力,或者有的孩子的天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一定可以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飞向成功的翅膀。

换一个角度看你的孩子

也许你的孩子现在还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让你骄傲的特长,或者他成绩平平,也缺少创造力,甚至他性格内向,从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即使这样,也不

要过早否定你的孩子,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他。也许他现在的平平无奇是在酝酿更惊人的爆发,看似没有任何潜力和优势,也只不过是在等你发现。所以,身为家长,你一定要对你的孩子充满期待,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的聪明和

特长,然后激励他、教育他,让他有朝一日发挥潜能,做出让你引以为傲的成绩。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而导致他们成绩不同的只是老师、家长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

小亮上小学三年级,他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总是考第一,而自己却考不了第一呢?于是小亮问自己的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妈妈想起老师曾经在家长会上对自己说过,小亮头脑不够灵活。但她没有对儿子这样说,反而换一个角度鼓励小亮说:“不,你比任何孩子都聪明,只是你太贪玩了,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如果花更多时间来学习,你也会是第一的。”听了妈妈的话,小亮变得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习了,果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换一个角度看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得还要聪明,还要有天赋,好好培养他、鼓励他,他就一定能取得令你意想不到的成绩。对于家长来说,这难道不是你们最期望的吗?

发现孩子的特长尽早进行培养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刚发芽的“小树”,成长得或稀疏或茂密,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培养。如果能尽早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引导和教育,在为这棵小树浇水、施肥的同时,也为他做适当的修剪,相信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

1840年,柴可夫斯基出生在俄国金属工业城沃金斯克。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并且在柴可夫斯基与音乐的接触中,发现了他在这方面的特长。

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在我婴儿时期,便发现了我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教会我如何感受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从小从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深具教养的女性。每天,父亲上班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柴可夫斯基就在母亲哼着的节奏和谐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时候,母亲会让小柴可夫斯基在摇篮里玩着他的小玩具等父亲回来。每当小柴可夫斯基听到外面“嘚嗒、嘚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他就知道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嘚嗒、嘚嗒”的马蹄声,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

柴可夫斯基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把小柴可夫斯基举起来上下颤动,东摇西晃,对当时还是小婴儿的柴可夫斯基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催眠曲,就是柴可夫斯基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在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父母在惊讶之余,马上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在父母的鼓励下,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柴可夫斯基过人的听力,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他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柴可夫

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他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用唱催眠曲的方法和在逗孩子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敏锐的节奏感,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这种一旦发现孩子的特长就尽早培养的方法是成功的,柴可夫斯基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为一名音乐家。

家长们,向柴可夫斯基父母学习吧,细心去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尽早进行精心培养,也许,一位新的世界精英,将在你的手中诞生。

“毛病”都是父母惯出来的现在的孩子普遍娇生惯养,做事只以自己的认知、情绪、意愿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并判断周围环境中的一切,而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为:只要是我玩的玩具,就都是我的,为了捍卫“所有权”,他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所爱的玩具;当父母劳累需要安静地休息时,他却依然我行我素、打打闹闹,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父母的感受;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经常纠缠客人,处理问题、办事情总是自己说了算,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强加于人,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等。

其实,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孩子的错。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没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表现的时候没有及时纠正。或者爱子心切,反而给孩子娇惯出一身的“坏毛病”。

在娇惯孩子方面,家长一般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味放纵。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过分关爱与呵护。家长不断认可和迁就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有时,家长也知道不应该让孩子这样,但总认为树大自然直,不忍心对孩子严厉。岂不知,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更放纵,更加没人能约束的了他。

其次,过度满足。“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家长就想尽办法满足他”。这几乎是家长们的共同做法。但是,长期的过度满足,孩子会觉得所有好吃的、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以至于长辈先吃了一口水果,玩具让别的孩子玩一会儿,他就会大哭大闹。

最后,缺少教养。很多家长对孩子教养不够细心,感觉不到其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大多数时候,对待孩子没有教养的表现,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比如,孩子看见家长为客人端上水果,想独自占有,就在每个水果上咬一口。面对客人,家长自然感觉不好意思,但又不愿意责怪孩子,只是笑着说: “这孩子,太贪心了,不好意思啊,我再端一盘来。”等客人走后家长也不再提及此事,这样,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由于家长的疏忽,孩子的占有欲变得越来越强了。

当家长的,不要以为自己疼爱孩子没有错,把孩子惯出一身的“毛病”,将来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所以,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

1.教孩子学会分享

小孩子欠缺沟通的技巧,如果没有大人的监督,一般无法体会他人的感受,他们的游戏很快就会落人一团混乱的纷争。因此,不要期望一群孩子可以自己玩得很好,此时,大人适时地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解释:“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你想先玩变形金刚,就让别的小朋友先

玩娃娃。”如果孩子想玩滑梯,家长要教他问其他正在玩滑梯的小朋友:“我可不可以和你们一起玩?”而不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没有人玩的滑梯。

2.不要对孩子过分地关注

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就给予他太多的关注,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就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而会对家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只考虑自己,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事,对其他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为避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应教孩子时常为别人做些事情,比如把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别人,把好玩儿的玩具让别人玩玩等。当父母发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寻找教育对策,纠正孩子自私的行为。

3.给孩子过生日不要过分隆重

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日过分在意。小孩子过个生日,就要亲戚朋友济济一堂,众星捧月一般让孩子在生日宴会上出尽风头,这无疑会强化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比较明智的方法是在孩子生H的时候,家长只要给孩子买个玩具、买个蛋糕、添件新衣服或带他去公园游玩,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自我膨胀,又不失爱意。

4.学会不理睬

孩子在得不到满足而撒娇、胡闹时,家长坚持不迎合、不妥协,用不理睬的方式来“冷处理”。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此时家长可再用其他形式安慰一下。这样经过多次矫正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撒娇、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就会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表现。

5.适当给予“反面激励”

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等反面激励。如适当地给孩子制造一种“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这样有利于弱化孩子自我中心的荣耀感。但这种办法需适可而止,掌握好分寸,不要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

6.不要反应过度

对孩子不能太娇惯。当孩子受伤或生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大惊小怪。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大惊小怪、过度担心。否则,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特别严重,这样时间久了会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

家长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用“爱”来伤害你的孩子,过分娇惯只会让本来懂事的孩子变得自私、无礼。在宠爱孩子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才是父母应该给孩子上的第一堂亲子课。

不能让孩子过分依赖大人

“你只要认真读书,好好准备考试,生活上其他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爸爸妈妈为你办呢!”很多中国父母都对孩子这样说。甚至很多孩子都上高中了,父母依然会这样说。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处处离不开父母。孩子就像小鸟,终究要独自飞翔,没有独立的能力,如何面对未来的风雨?

西方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希望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大人,使其有独立的能力。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头,做出很多中国家长认为不可思议的“冷漠”的举动: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了,没有谁会匆忙跑去把孩子扶

起来,而是大叫:“快点起来!接着跑!”所有的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但他们知道给孩子勇气和让孩子坚强,比扶起摔倒的孩子更重要。

家长给孩子的物质付出够多的了,甚至超过了美国家长的付出,为什么孩子还是没出息呢?!

孩子对我们的物质付出是不懂的,他们还没有这个理解能力,只是认为拥有了就是拥有了,读不懂你为给予孩子的物质的做所有付出。所以家长就认为自己付出与收获不对等,从而心理失去了平衡,对孩子就没有“好气”。

5.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心得体会 篇五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心得体会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确好的习惯是一种财富,是成就孩子一生的秘密武器。人生的成败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智商或运气,在很多时候,一个好的习惯和性格,能为你带来莫大的好处。这种习惯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时间积累和培养起来的。

197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时,记者问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很平静的说:

“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心得体会

我们经常说好孩子和坏孩子,其实就是好孩子有好的习惯,坏孩子有坏的习惯,归根到底父母必须给孩子制定好习惯,经常碰见超市有孩子在地下打滚哭要买玩具,或者看着电视吃着饭还需要别人来喂,说来说去都是不好的习惯造成的,久而久之,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是一个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其实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在学校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服,大小便,回到家里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什么都不会做了,这也是习惯的一种,包括我也一样,看不惯孩子磨蹭,或者看不惯他们做事不完美而急于自己包办所有的事情,孩子在学校养成的习惯也在我们的包办中消失了,孩子知道了在学校我是自理的习惯,而回家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可能父母也有很多的无奈,早上时间匆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坏习惯也是一点一点累积造成的,我们需要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对孩子负责,让我们一起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心得体会

今天听了专家的讲座,深有感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收拾习惯、就餐习惯、阅读习惯等等。明确不同时期孩子有不同的敏感事务。要针对孩子不同时期,培养相适应的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我对孩子收拾习惯的养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包括玩具、图书的收拾,自己的鞋袜、衣服的整理。还有就餐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自己摆放收拾碗筷等,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家长要有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意识。越早培养好习惯越能促进孩子成长,家长树立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信心很重要。

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且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始的时候,可能孩子不太愿意,跟孩子平等沟通后,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做,鼓励比批评更重要,但是要把握好度。而且主要是我们家长也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遵循孩子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6.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 篇六

看了蔡真妮书,体会到中西方的教育和文化的差异,印象当中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与快乐,独立自主又坚强,健康阳光又富有创造力。虽然我们的教育背景与美国存在差异,但是美国的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美国社会一直奉行赏识教育,适时的表扬和夸赞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但也要有一定的章法,如果夸奖被滥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和可能让孩子变得骄纵自大,要使夸奖能够打动孩子应遵行这样几个原则:

一、表扬要具体

二、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三、在孩子失败后鼓励。

四、公开场合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五、不要事先赞扬。

六、少用物质奖励。心理学家解释说:奖品虽然可以强化某个行为,但它会使人的兴趣集中在奖品上,而对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随着我们教育理念的逐渐改变,现在我们有些家长也很认同赏识教育,并且运用的毫不吝啬。那么如何更好的诠释这一教育方式,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掌握好。因为实践证明一味的夸奖会使孩子出现认识上的偏颇,他们的优越感增强,却不能接受别人比他表现的更好。甚至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否定。现在我从蔡真妮这里知道了,赏识教育是要讲究运用方法的。这六条原则,我会运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相信孩子们也会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赞赏。

尊重孩子并不是对孩子惟命是从,而是从各种角度培养孩子的的自主、独立的意识,比如书中写道的:孩子对学习兴趣以及职业的选择;培养孩子做家务,对自己的生活起居负责;甚至允许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任性……这种尊重是对孩子成长的尊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能力。

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书中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从对尊重的诠释;对孩子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取舍的借鉴他人的教育方式;通过实例总结出来的教育反思;教育方式要根据实际环境灵活掌握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读了这本书,让我反思平时在工作以及家庭教育中的行为,尊重孩子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书中很多时候谈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我们也正是需要通过这些小事来努力,转变自己的观点,用爱与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7.好老师影响孩子的一生 篇七

一、培养优秀的学生应从培养学生的心态开始

英国的狄更斯曾说:“一个健全的心态, 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成绩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是自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成功与否, 快乐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如何。那么想让孩子提高成绩就要从改变心态开始, 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心态。

1.利用班会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工作热情。利用每个礼拜一的班会, 让学生多看有激情的人物的演讲, 使他们热血沸腾, 激情高涨。如我和学生一同看陈安之的演讲“要你成功”, 把陈安之最经典的座右铭写在黑板上:“成功者找方法, 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绝不放弃, 放弃者绝不成功。”“成功一定有方法, 失败一定有原因。”这些激励斗志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我。陈安之最独特的魅力在于他的思想:一切都是正面的, 一切都是阳光的, 一切都是健康的,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孩子对我有很大的震撼作用。我还给学生播放李阳的演讲讲座, 因为李阳的演讲充满激情、激越、高昂、信心, 总是在号召大家立刻开口, 马上就会见成效。疯狂英语的学习效果暂且不论, 但这种热情的感染力是无穷的。热情是一块巨大的磁铁, 孩子有了热情去学习, 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孩子学习有了激情何愁成绩不会提高?

2.利用校信通帮助家长树立培养孩子的好心态。校信通是老师和家长交流的一个平台。一学期最多开两次家长会, 和家长联系的机会比较少, 所以一定要利用好校信通。我从没在校信通上告知过家长有什么作业, 假如孩子作业都记不住说明不是个有心人, 不是有心人就不可能成就事业。我在校信通上经常教给家长如何配合学校, 如何教育孩子, 教给他们如何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还鼓励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放松, 贵在坚持。我曾经给家长发过一个信息, 内容是成功的三个秘诀:第一是坚持。第二是坚持, 第三还是坚持。另外, 校信通还是表扬孩子的风水宝地。通过家长表扬每个孩子和在班内表扬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家长看到表扬孩子的信息会高兴, 回家后必然对孩子的态度好;对孩子的态度好了, 孩子高兴, 那么孩子会对你肃然起敬, 非常感激你。反之假如你告状说孩子如何不好, 那么家长不高兴, 回家后肯定要训斥孩子, 孩子认为都是老师惹的祸, 那么和你就可能会建立敌对关系, 不利于教学。我总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有个好心态, 因为家长心态好才能带动孩子的心情好。家长的潜移默化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教育家长。

3.利用给学生写批语培养孩子“我很优秀”的心态。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多少本领, 重要的是善于激励。优秀从何而来?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 变成后进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所以让学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即让学生反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关注自己, 尊重自己, 如果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那么学生焕发出来的那种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将无可估量, 其潜力将是巨大的。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 小进步小激励, 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 并及时做出表示, 或者是一个眼神, 或者是一句赞扬的话, 或者是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 等等。所以作业批改, 我都改得特认真, 并给每个学生写批语, 仔细琢磨写什么话最容易打动他们。学生往往都喜欢听好话, 士为知己者死, 你对他们好, 他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功学习。

4.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 让孩子懂得感恩, 实质上就是让孩子懂事, 理解我们的苦心, 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5.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心态。老师不是警察, 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不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老师不是保姆, 所以不要等着我来看管你。管住自己的人是圣人, 管不住自己的人是庸人。培养人才每天看着守着绝对不是上策, 那样依赖性太强, 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只能成为傀儡。教育孩子并不是只要严格要求就行, 命令孩子必须做什么不必做什么, 岂不知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学习成绩提高, 反而会达到相反的效果。

二、如何在课堂上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如何做到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要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打铁还须自身硬, 只有教师对教材非常了解, 才能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才能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2.要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每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东西,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 一定要心中有数。

3.要面对全体, 不要只对着几个学生讲, 关注极少数而冷落大多数是绝对不行的。稳定才是硬道理, 整体好了优等生更优。

4.要有激情, 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因为教师的热情会感染学生学习的热情。

5.课堂上要笑容满面, 亲切自然, 不能为了树立老师的威信而板着个面孔, 让孩子吓得大气不敢出,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拓展。

6.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假如教师邋遢不讲究, 孩子会从内心瞧不起老师, 影响教师的威信力。教师给孩子和家长的印象应该是精明能干、知识渊博。

8.名人们这样教育孩子 篇八

受到茅盾高度评价的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和女儿王安忆,被称为卓有成就的母女作家。茹志鹃说:“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说王安忆是我培养出来的,这是天大的误解,我哪有这么大本事?其实,作家不是靠家长在家里或老师在课堂里所能培养出来的,必须靠她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悟性、有灵气才行。我只能说是最早发现她有写作的才能,如,带她去西郊公园看动物,那时她还在学前期,但观察能力特别强,能抓住多种动物不同特征,回家后能绘声绘色描述出来;后来她去农村插队落户,写回来的信里对燕子飞进飞出在屋梁上筑巢,描写得细腻入微、生动形象。发现她是搞文学创作的一株好苗,我只是加以肯定与鼓励而已。幸运的是她遇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她的文学创作的路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电影剪辑师蓝为洁:观察儿子们各自的兴趣

被誉为“中国电影战争片之父”的汤晓丹和著名电影剪辑师蓝为洁是对恩爱夫妇,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汤沐黎是著名画家,在世界许多国家举办过画展,获得好评;小儿子汤沐海,在世界各国飞来飞去执棒指挥。母亲蓝为洁介绍说:“因为我们都是干电影这一行的,我经常领他们小哥儿俩看电影,多次观察,沐黎对画面景物紧盯不放,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沐海对音乐侧耳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音符,高兴起来还跟着节奏打拍子。看完电影回来,沐黎用蜡笔在雪白的墙面上画山水、树木、花草,我对他说,画得不错,妈给你保留着,以后从左往右依次画下来,看是不是一次比一次一画得好,他咧开嘴笑了。沐海呢,爱哼电影中配乐,哼着哼着,不满足了,提出要求:妈,给我买架手风琴。考虑一番,我咬咬牙答了,只是要求孩子和我们一起节约,过更苦的日子。5个月后,不但给沐海买了手风琴,也给沐黎买了画笔和纸张。”

作家陈伯吹:陪儿子走出自己的路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有个儿子陈佳洱,从小聪明伶俐。陈伯吹教他背唐诗宋词、给他讲童话故事,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训练他的记忆力、丰富他的想象力。可是他不想让儿子“子承父业”,而是想让儿子往自然科学上去发展,因为国家需要科技人才,掌握了科学技术能对社会作更大贡献。陈伯吹给佳洱订阅科技杂志,儿子年纪小看不懂,就陪他一起读。陈伯吹遇到不懂之处就老实承认,带着儿子一起查有关的工具书,寻根究底,不把问题解决不罢休。陈伯吹还给儿子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和读科幻小说,培养起儿子对自然学科的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一步步引导使儿子数理化成绩特别好。后来儿子成了著名物理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读后感 篇九

2012年10月王健

好的习惯是一种财富,是成就孩子一生的秘密武器。人生的成败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智商或运气,在很多时候,一个好的习惯和性格,能为你带来莫大的好处。这种习惯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一滴长时间积累和培养起来的。

如果你养成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幸福人生的基础是源自良好的习惯,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都依靠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人生。每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单从表面来看,它是一件小事,不引人注意,但是很多人的失败就败在不良习惯上。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在书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事实,它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当然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它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还是处世。这些好的习惯都将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他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他们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在人的日常行为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要想成就学业、事业,要想拥有美好人生,就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引导孩子认识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愿。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 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我想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如: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注意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养笑绅士和淑女。

三、道德习惯至关重要: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

四、学习习惯成就快乐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专心认真,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知道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

五、爱劳动的好习惯: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

10.这样教育孩子 成就孩子一生 篇十

作者巧妙地借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很好地诠释了一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嫩蕊细开、红枫绚烂、踏雪无痕,那么地富有诗意。当我品读到“我与师傅之间的动人故事”章节时,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师傅——支老师。

零四年八月,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或许还怀揣着一些理论知识,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孩子,我居然手足无措。幸好,在园领导的关怀下,我和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成为师徒,在她的带领下,我也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走向成熟。“好师傅是一根拐杖,有力地支撑我们前行;好师傅是一座富矿,我们越努力、从师傅身上挖掘得越多,我们收获的指导与帮助也就越大”,我说:好师傅,是我一生的财富。工作上,我时常会想到支老师和孩子相处、和家长沟通的种种情景,为什么孩子和她能够相处得这么好,感觉他们之间有种互相吸引的力量,那到底是什么呢?是责任,是爱。通过细致的观察、反思、总结,我似乎有些感悟,支老师几乎了解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她知道孩子所需、家长所需。每每我和孩子发生一些小插曲,支老师总会和我一起分析孩子的表现、孩子的心理,从而推论出自己在处理的时候所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她时常对我说: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在业务水平上,支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也深深感染了我。听她的课,两个字:舒服。孩子舒服,有所收获,听课教师舒服,却也有所收获:收获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之道、收获如何将一个活动准确把握、收获细节之处的精彩、收获语言的精炼……原来,一个好的活动并不是花枝招展或者内容繁琐。生活上,支老师也时时刻刻关怀着我,告诉我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方法。有的时候她就像妈妈一样,为我张罗着各种生活琐事,也会为我的着急而着急,以我的快乐而快乐……

所以我说:我的师傅,我的财富。

11.这样教育孩子要不得 篇十一

在我国,体罚孩子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被家长体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家长制社会,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自己管教孩子天经地义,同时,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等思想根深蒂固,让许多父母觉得体罚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在虐待孩子。

体罚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挫伤,导致孩子产生对立情绪,越罚越皮;或是慑于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形成“两面”性格;甚至思想绝望,走向极端,报复父母。体罚还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神经过度紧张,轻则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重则丧失信心,变得性格懦弱。体罚孩子同时也让家长威信扫地,让孩子鄙视家长“无能”、“粗野”。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看待,积极沟通,主动交流,循循善诱,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法治社会来说,则应该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对体罚孩子的行为予以惩戒,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尽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对于体罚孩子的父母往往以教育为主,起不到惩戒的作用。同时,《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虐待罪,又仅限于一些严重暴力行为产生的身心伤害,像体罚等较轻的虐童行为并不包含在内。本案中,在有关部门和社区民警的协调下,该女孩家长表示已知错,并承诺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但狠心“狼爸”是否真的痛改前非,小女孩能不能真正远离体罚,我们还不免有些担忧。

对于虐待儿童,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责任、监管或权力关系下,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包括一切形式的身体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经济的或其他形式的剥削。因此,我们对于体罚孩子的法律介入,也亟待拓展外延。一切体罚和虐待行为,即使没有造成显性伤害的,都应纳入法律管束范围,视情节给予相应的惩戒,从而使得广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摒弃体罚陋习。

12.让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篇十二

一、把握契机, 有效渗透

幼儿的年龄尚小, 对自己的行为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把握契机, 将行为习惯的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 在上社会活动课时, 教师可通过对挂图、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 否则, 细菌粘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的道理;《老虎拔牙》讲的是狐狸送给老虎很多糖, 于是老虎每天吃糖, 还不刷牙、漱口, 最后疼得把牙全拔掉的故事, 教师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幼儿明白经常刷牙、漱口的重要性,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言传身教, 熏陶感染

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 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以身作则,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仪表方面, 教师要衣着整洁, 不穿奇装异服;语言方面, 教师不能粗暴地训斥幼儿, 即使幼儿做了错事, 教师也要耐心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行动上, 教师要热情大方, 乐于助人。笔者对于教师的榜样作用深有感触。一次“六·一”家园联谊会结束后, 幼儿园的草坪上满是纸屑、方便袋, 笔者就主动去捡拾, 孩子们看见了, 也跟着来捡草坪上的垃圾。此后, 只要幼儿园里有一片纸屑, 孩子们都会把它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幼儿园里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幼儿也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家园配合, 协调一致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 因此, 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现在的孩子,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中的“小太阳”, 备受父母的娇宠,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导致一些幼儿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此外,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的生活关怀备至, 在学习上不断加压, 却漠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殊不知, 正是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养成了一些终身难改的坏习惯。

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鉴于此, 教师就要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要对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予以纠正。由于幼儿自制力差, 改正缺点比较困难, 所以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在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后, 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保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当然,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只要坚持下去, 必然会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也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 使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拥有健康的人格, 拥有美满的人生、快乐的生活, 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国家才有希望, 而这一切都应该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

13.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一生 篇十三

第—大关键问题 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问题 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问题 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14.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篇十四

我想:为了教育好孩子,就要做一个好母亲。

我喜欢工作,为王欣做好表率。早上我去上班,有时王欣撒娇,想让我留下来多陪她一会,我就告诉她:“如果妈妈迟到了,那么教室里就会乱成一团,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在我的引导下,王欣也很有责任感,每次在幼儿园当了一回值日生,回到家就会自豪地向我汇报,我总是热情地赞扬她。上个学期,王欣说,她总共当了5次值日生。

我喜欢阅读,为王欣提供能源,我读《卡尔·威特的教育》,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读《母亲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知道身教重于言传;我读《孩子最爱听的100句话》,知道适当的表扬能激励孩子;我读《宝宝不生病的秘密》,知道适当运动与均衡营养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我的影响下,王欣也爱上了阅读。我们一起读《谜语三百则》、《葫芦小金刚》、《动物之最》等等。

我喜欢运动,为王欣带来快乐。看电视或看书久了,我和王欣就在室内打球,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皮球、气球等。周末或节假日,带王欣去爬山、坐船、散步、看风景、捡拾落叶„„有时在家搞卫生,如洗衣服、擦桌椅、拖地板等,王欣也乐意做我的小帮手。

我要做一个健康快乐、勤劳善良、好学善思的母亲,与王欣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15.这样教出好孩子 篇十五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办学举措的基本依据, 更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自我担任校长以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雅周镇中心小学这样一所留守儿童占多数的学校办成质量优等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 我着力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关爱每位教师, 增强育人本领

教书育人, 根在教师。唯有教师师德高尚, 具有正确的育人思想并内化为每个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 校长的办学思想也就能得到落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同, 不可能齐头并进, 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和能力,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只有秉承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理念, 才能让自己教得开心, 学生学得舒畅。为此, 我们反复观摩魏书生的讲座“这样教出好孩子”, 让老师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追真向善、求美孝顺的情操, 他们会终身受益;授人以渔、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其次, 要善于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 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比较缺乏, 连一台完好的幻灯机都没有, 风琴都是五音不全的, 为这些事情我很着急, 老师们也非常困扰, 每次到比较好的学校观摩教学, 回来后都是无限感慨:一是觉得那样的课学不上, 二是觉得要是我们也能够使用现代化设备, 借助精美的课件来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好多了。当这些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时, 我也觉得困难重重, 学校资金严重缺乏, 买不起先进的教学设备。困难面前, 我们没有退缩, 我会同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深入课堂, 与教师交流, 立足于原生态课堂教学, 注重自身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 和学生积极开展互动。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增多, 省“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 我们筹措到了一部分资金, 购买了液晶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以及视频展台。教师们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 精心预设制作课件, 不仅促进了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也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特别是这学期开展的周六半日研修活动, 给了教师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 研发优质教学导学案、冲刺题和各类精品题, 打造高效课堂, 丰富了老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二、善待每位孩子, 培养良好习惯

山西王家岭矿难、青海玉树地震中, 国家那种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生命的救人指导原则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秉持这种“尊重生命, 尊重孩子”的信念, 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 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 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 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能够快乐成长。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 其结果也应该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了提高, 内心就能产生愉悦;明天的自己将比今天有进步, 内心就会充满期待。这种螺旋式的渐进提高成就了愉悦的积淀。读书品味到快乐, 锻炼享受到快乐, 交往充满了快乐,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使他们懂得珍惜并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夯实根基, 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无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 那么, 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 在小学阶段, 德育应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 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俗话说:“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举手投足, 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可塑性强, 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养成的, 必须反复抓, 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 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 借助榜样的力量去示范帮扶, 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教师的一丁点儿的表扬与肯定,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分荣誉、一分骄傲。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 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次成功能够激发起学生无休止成功的渴望。教师要善于观察,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从而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乐趣。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 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塑造育人理念, 完善考核机制

人总是有惰性的, 要想每位教师都自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没有一套管理激励机制是不行的。管理学认为, 三流的学校靠校长, 二流的学校靠制度,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在贯彻办学理念的行动上, 我们一方面着力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以期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一套与我校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规范行为,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引领全体教师树立教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 而不是赖以谋生的职业的事业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的育人观;安全重于泰山, 责任彰显人品的安全观;学校是教师、职工、学生成长源泉的发展观等理念。理念植根于教师的心中, 让制度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和行为准则, 形成了严格管理、严谨教学、热心服务的工作作风, 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6.法国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篇十六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一、树立家长的权威

雷诺博士认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树立威严,才会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规则和界限。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

雷诺博士补充说,权威和爱并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两者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才设立了种种规矩,以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事实上,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赢得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孩子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那么,如何培养家长的权威呢?

接受采访的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正确合理”地教育他们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认真地付诸实践。埃里克说,其实施行权威最重要的是沟通和交流。当你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孩子清楚他不能做的原因。简单粗暴、不加解释的禁止,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在摆出家长威严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清晰明确地解释和说明为什么这件事情他不能去做,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娜塔莉的感受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间的共识也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双方一个人告诉孩子“可以”,而另一个人却说“不”,孩子便不会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利用父母间的分歧来做坏事。另外,权威在言行一致中才能真正得到树立和体现。当父母为孩子设立了规矩,这些规矩绝不能只应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必须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些规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在管教儿子的同时,埃里克和娜塔莉也十分注意拿捏分寸,因为“权威不等于专横和专制”。如果家长让孩子感到畏惧,如果他们的命令不合理或有失公正,如果他们连孩子的幽默感和情绪抒发都要禁止,那么他们的教育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根据法国著名的儿童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斯·多尔托提出的“冒险”学说,在对儿子进行一丝不苟的严格教育的同时,这对夫妇也没有忘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规矩之内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和自由,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都十分必要。”雷诺博士解释说。

二、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美国幼儿教育强调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足、慷慨、无条件的关爱,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游戏,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约束,鼓励他们的天性尽情发扬,用表扬代替惩罚等等,而这些理论法国的教育专家们并不完全认同。

法国儿童心理学专家玛丽·吕克医生认为,所有小孩子都会想要大人时刻待在自己身边,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自娱自乐的本领。

吕克医生建议父母不要一直陪孩子做游戏,更不要在游戏时给孩子太多“直截了当”的提示,例如“应该把大象涂成灰色,应该给布娃娃穿这件衣服,当心沙发”等等。当一个孩子太依赖父母的帮助时,他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周围世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无法勇敢地探索外面的精彩,也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吕克医生认为,从3岁起,小孩子就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并且也有了抵御一定程度孤独感的心理强度。从这个年龄开始,他们的想象力开始萌芽,想象中的世界开始向他们展开。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去干扰他们,他们可以与布娃娃对话几个小时,能够自己编出各种故事。然而,这对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为通常家长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在没有他们看护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地待着。

那么,如何教导孩子学会独自玩耍呢?

如何帮助他们培养独处的能力呢?埃里克和娜塔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许值得借鉴。

娜塔莉首先向儿子做了清楚的说明:“你可以在我身边玩,但这不等于说我要和你一起玩。”然后,她建议儿子把图画本和积木带到身边。“家长在场会使孩子感到安心,”娜塔莉解释说,“其实对孩子来说,家长参与游戏并不比待在他身边更重要。你可以尽管处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时不时地看一下他就好。他也会很自豪地向你展示在没有你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作品’。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表示祝贺并且表达你为他骄傲的心情。”

接下来是要培养孩子独自待在房间玩耍的习惯。娜塔莉首先确认了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比方说可以被孩子吞掉的小物件等等。然后她向儿子解释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她把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放在了房间的某个角落,慢慢地,儿子便爱上了这个“属于他”的角落。她总是让房间门保持打开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证实,房子里的响动会让小孩子感到安心。最初几次儿子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娜塔莉也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马上塞给他玩具,而是让他自己发现想要的东西。

每次把儿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时,娜塔莉都会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会自己找到有趣的事情做。”

“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独自玩耍20~30分钟,所以他每过一会儿就来找你是很正常的。这时你要对他说‘我不陪你了,你看起来玩得很高兴,我要准备晚饭’。”娜塔莉说。

雷诺博士认为,儿童通过独自玩耍,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他的想象世界,他还可以克服对空虚和无人的惧怕,并将孤独的时光转化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经历。“独处的能力”将使他终身受益。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中英文词汇对照下一篇:补开党组织关系介绍信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