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意境美(精选10篇)
1.古诗的意境美 篇一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的梦境。我,则为孩子的梦小结:甜甜的梦、美丽的梦、有趣的梦、奇怪的梦、可怕的梦。从梦的内容,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梦?戴文婷说:是因为白天想的事,晚上就会做梦。我告诉她,科学家也是这么解释的,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非常自豪。戈义轩说:梦是不存在的。徐俊杰说:梦是一种幻想;薛佳伟说:梦是自然现象;非常想要的东西会在梦里出现;在梦里我会变得特别厉害;在梦里我有变身机器„„看,孩子们对梦解释得多么透彻。
诗歌的学习,对大班孩子来说不具挑战性。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说到诗歌的内容——找梦。陈家伟就说:不用找,眼睛一闭就有了。马上就点题了。但孩子们没有因此笑场。他们感受着诗歌的趣味,就像刚才述说着对梦的理解一样。因为诗歌,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梦境的不存在性。但,梦的神秘、梦境的有趣,又是孩子喜欢与向往的。我自己就一直喜欢与人讲述自己的梦境。诗歌中找梦的情节,天真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朗诵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还对找梦的情节进行了仿编。“在衣柜里吗?我看看,没有。”“在洗衣机后面吗?我看看,没有。”“在鞋子里吗?我看看,没有。”“也许乘着飞机到天上去找,能找到呢?”多么有趣的仿编活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进了诗歌的意境里。
2.古诗的意境美 篇二
一、通过画面展示意境美
诗歌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一种意境,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 将古诗词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平乐·村居》一诗中所描绘的“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的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以及“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的翁媪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对现在住惯高楼、生活于城镇的孩子们来说, 很难理解此文的内容, 更谈不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Flash动画, 在教学时诗画对照, 相映成趣, 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 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儿形象, 学生就不难表达了: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他不懂耕种, 只知道趴在小溪边, 与荷花、莲蓬作伴、嬉戏……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 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 体会诗境, 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 自己动手为《清平乐·村居》配画, 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大胆作画, 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 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 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配画, 反馈他们对诗词的理解程度的信息, 调节了教学气氛,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二、利用音乐感受意境美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有不少古诗词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 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 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教师让学生闭眼静心欣赏预先录制好的瀑布的哗哗声, 定会使学生脑中产生一个大瀑布的壮丽景象, 领悟古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美。
三、借用背景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抒发的对祖国的热爱、对河山的赞美、对友人的深情、对国家的担忧、对旧制度的抨击、对坏人的憎恨……教师借用古诗的历史背景, 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如:《蚕妇》的时代背景是在旧制度的统治下, 劳动人民深受反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辛辛苦苦地劳动, 却过着衣不遮体、饭不饱肚的痛苦生活;而那些剥削者不需劳动则过着吃不尽山珍海味、穿不尽绫罗绸缎的奢侈生活。教学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使学生产生憎恨旧制度、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在教学中突出古诗的意境美 篇三
一、创设情境,感知意境美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准确理解古诗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赠汪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描绘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全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在教学导入时,为了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诗人与友人送行的多媒体视频,配以《高山流水》一曲伴奏,同时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诗的这种意境渲染出来。这样,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也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自然过渡到自读自悟古诗的教学中。
二、品味赏析,体会意境美
古诗和一般课文不同,“三分诗,七分读”,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和蕴含的感情,必须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去感悟。如《赠汪伦》这首古诗意思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1.自读想象画面。在读诗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边读边想象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并根据脑中的画面来理解诗文的意思。2.品读进入意境。(1)描述古诗的意境。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古诗朗读,你想象到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文的意境用语言简单地进行描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中不明白的地方,并把问题放到相关的诗句中多读几遍,在品读中逐步进入情境,领悟古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美读”领悟,再现意境美
“美读”,即把文章要体现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声传情,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再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一切。指导“美读”时可采用音乐伴奏、组内赛读、看图吟诵、教师适当点拨等多种方法。古诗教学,要激活“美读”,让学生真正吟出古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使学生与诗文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人要抒发的情怀。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在想象中用心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习朗读者是如何通过朗读再现古诗意境的。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用心体会,把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并用上古诗中的好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描绘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诗文所描绘的意境展现出来,生动直观地强化学生对诗文意境的感悟,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感悟意境美
古诗精练含蓄,在言语表达中往往留有很多艺术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想象,不仅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的意境,还能深刻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1.在品味词语中启发想象,感悟意境。词语虽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是内涵丰富,值得好好品味。如《游园不值》一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关”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有意蕴,需要仔细地咀嚼。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从“关”这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园内美不胜收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它描述出来吗?学生们通过想象,就能把园内的景色描述得生动形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4.散文的意境美例说 篇四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背影》中朱自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
5.《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解析 篇五
作者在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时又把江月的永恒同人生的短暂进行对比,发出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思考与探问,这就让读者在欣赏诗中美景时展开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于是诗歌便具有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作者在诗歌的后二十句写游子思妇的离愁时,先是总写,然后是分写,分写时又在客观外显方面写一方时从主观情感方面兼及另一方,接着又是总写游子思妇双方,最后由这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愁扩展开去,写到了普天下的人们的离愁,广大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让诗歌取的了无穷的韵味。《春江花月夜》一诗扣紧标题五个字来写,描绘出了一幅良辰美景图,有着景物美的特色;那种对于宇宙历史人生的真挚探索,又使本诗具有了哲理的深度;写游子思妇的离愁,进而发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慨叹,关注普天下的人的情感生活,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情感美是博大深厚的。下面,笔者就试图带着大家走进《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意境,欣赏它的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以上八句诗,将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到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看吧!春江的潮水涌起,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气势磅礴,这时一轮明月伴随潮头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互相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为一体,白茫茫的一遍。这是皓月当空光照江天一派空明的幽美景色,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引发人们对赏心乐事的向往,真是“月白风清,花好月圆,如此良夜何”?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物美中,有着浓郁的情思。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目光从天上移到地上,很自然地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对宇宙历史人生进行深入的思索。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选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就使本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具有深刻的哲理美,蕴涵了丰富深邃的内容。文学艺术求美,而哲学求真,作为一首写游子思妇离愁的写景抒情诗,却包含了如此深广的内容,这就是本诗被人们反复研究千古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两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跟着进行深入的思考。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而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就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而苏轼在《赤壁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寓绝对于相对,从万变看不变的观点出发来观察生命与历史的人生观,比起张若虚,自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张若虚在本诗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思索,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表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所以他接着说,人生一代接着一代无穷无尽变幻无常,而江和月则永远不变,江和月不变是为了等待谁呢,只是送走了奔腾不息向东流去的江水。然而作者关注的核心乃是人本身,因此下文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余下的二十句,是诗歌的主体,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到了普天下游子思妇的离情,写得缠绵悱恻,温婉感伤却又色彩斑斓。作者将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又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能引发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美而不艳,愁而不哀,高雅而纯洁。正是这一点,将它与陈后主和隋炀帝的浮华艳丽的宫体诗严格地区别开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可以说“白云”就是指游子,因为那悠悠一片飘飘而去的白云同离家远去浪迹天涯的游子是很相似的。浦,水口,江水分叉的地方,也就是游子思妇分手的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前一句写游子,后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维跳跃的幅度大,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是专就思妇方面来写的。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当然,也可以说这里是客观角度写思妇,而主观情感上写游子,写游子飘泊在外时心中想象的思妇的生活情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可以说是写思妇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写游子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说是兼写游子与思妇双方。一轮明月光照两地,你在望着月亮啊,我也在望着月亮,你在思念着我啊,我也在思念着你,真的好想随着月光来到你的身旁,可是就是善飞的鸿雁也无法跟上光的速度,水中的龙鱼潜跃传信也只泛起一阵波纹而已。这里既写到了两人分居的客观生活状态,又写到了他们思念对方的情感心理,虽然远隔天涯,却是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客观上写游子,写出了游子长期客居他乡的痛苦生活,也从主观情感上写出了思妇因游子的久别而思念成梦的愁苦心理。“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又从对游子思妇的生活情感的描写转为对外在美丽景色的观照,从梦境回到实境,但也包含了时光流逝青春难在的感叹。作者由此及彼,把眼光投向普天下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于是写到“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这整夜的相思,这梦中仍在的离愁,该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一个在碣石,一个在潇湘,远在天涯,不知道今夜有几人乘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笔者认为最后的两句由一对游子思妇的离愁扩展开去,写到普天下的人们,由此而来使诗的情感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质的飞跃。因为它从个人的狭小天地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别人,希望自己花好月圆人亦团圆,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就希望别人也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这样,本诗就彻底脱离了宫廷诗的窠臼,走向了市井,走向了江山,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6.古诗的意境美 篇六
讲授杜甫《登高》,介绍完作家、诗歌相关创作背景,然后全班齐读,再接着讲解首联和颔联,说道:“此诗意境相当之美,同学们可有所体味?”底下传来一幽幽的声音:“老师,什么是意境?我怎么不感觉美!不就是一些猴子啊鸟啊树啊的,美在哪啊?”
当场一愣!“不知道什么叫意境?你们初中老师没讲到?”转而一想,也并不是不可能。(所教授的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鉴赏,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且普遍文学素养不高)“不知道什么是意境的举手。”话声刚落,底下齐刷刷的举起了手。于是想,不把这个解决了以后的课就别指望讲下去了。
“同学们,《天净沙 秋思》肯定有学过吧,背来听听吧。”底下左一句,右一句的背了起来,而后汇成了整齐的朗诵。“很好,看来你们初三倒是有下过苦功的”
“同学们,简单的说,诗歌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意象;而是意境。意象就是诗中出现的景物,那些小桥、流水、枯藤、老树都是意象;而这些景物合成的整体氛围,就是意境,请问,大家透过诗中意象感觉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凄凉,是孤独,是苦闷„„”“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所说的这些,就是意境,最后,种种意境,汇集成了断肠人在天涯。”
“好了,这是简单的理解的何谓意境,那现在,我们就文绉绉、复杂点来理解何谓意境,何谓意境美,还有杜甫的这首《登高》美在哪里?”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境界,就是广阔的自然画面或生活图景,渗透了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虚实”结合是创设意境的主要手段。“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诗歌的意境美,主要隐藏在内容中,它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实体景物与虚化情感的和谐统一。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蘷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蘷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蘷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窸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风高”句画面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无边”句,境界阔远,显示出诗人心情的激荡: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7.试论《江雪》的意境美 篇七
《江雪》这首五言无绝句多少年来一直耐人寻味, 让后人不断去探索其中真意, 它美妙和谐, 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是其意境美之所在。
所谓意境[1]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所达到的一种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 是形、神、情、理的统一, 诗中所有情与景借各种艺术方式, 手法融合无间, 从整体上创造出美妙和谐的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使诗富于意境美。
《江雪》作于永贞革新失败,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江雪》中天荒地老江阔雪大中挺立的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生命境界, 就是运交华盖却仍坚持信念、不随俗沉浮的柳宗元的典型写照, 但最终, 他还是在艰难百端的谪居环境中顽强生存。总体看, 诗中描写了一幅独钓寒江图, 前两句描写背景, 高处, 诗人把高山鸟儿飞绝摄入诗中;远处, 诗人又画出了万径人踪湮灭的图景, 这不但突出了高远背景的寥廓与广大, 具有时空的无限延展性;而且暗示了江雪的纷纷扬扬, 铺天盖地, 使雪意无所不在;句中“灭”、“绝”二字, 更加渲染了背景的寒冷与凄清。这两句, 为后面塑造渔翁形象创造了一个苍茫辽远、幽僻清冷的环境气氛。后两句集中塑造渔翁形象。“孤舟”句以“孤”写其形, 是渔翁形象浮雕似的突现在苍茫寂寥的背景中。“独钓”以“独”写其神, 把渔翁不畏严寒、抗风冒雪、独立抗争的坚强精神充分地写出来了。联系永贞革新失败这一政治现实, 诗中冷寂的世界正是严酷现实的折射, 渔翁的孤傲正式诗人自己心境的投影。
从意境的角度分析:“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千山之境没有一只飞鸟, 万径之上没有一个人的足迹, 皑皑白雪覆盖了千山万岭, 茫茫旷野, 以致天空更加空旷, 道路更加一尘不染, 俨然一个寥阔无边的冰雪世界。就在这似乎连空气都冻的凝固了的天气里, 却有一叶小舟在寒江之上, 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正手执钓竿, 顶风冒雪, 独自在江心垂钓。作者用推镜头的方式把我们带进一片幽寂廖冷的天地, 并给垂钓老翁以特写镜头, 描绘出他悠闲独坐得江心钓雪的姿态。看似潇洒, 优雅的姿态以及闲情雅趣令每一位身居尘世的人羡慕不已, 正想去打扰老翁去和他一起分享其中回归自然, 独钓寒江之雪的意趣。可又有谁知道, 独钓寒江之雪的老翁内心的孤寂与无以言表且不愿倾诉的苦闷, 以及独自垂钓寒江之雪的无奈。
空灵奇峭的写景, 写江雪却不作正面描绘, 通篇皆用暗写,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支笔于山岭、原野、似不关雪;后两句“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描绘渔翁孤舟独钓的情景, 除结尾处用一“雪”字点题外, 也不及雪。然而所写的又的确全是雪景, 不仅句句咏雪, 而且直写出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正是因为这铺天盖地的大雪才使“千山鸟飞绝”, 使“万径人踪灭”。写景中也同时点出“鸟飞绝”、“人踪灭”的原因, 即大雪降临, 万物肃煞的自然规律。但却偏偏在这苍茫凄清的旷野之上有位悠然垂钓的老翁, 不畏严寒, 自行其是, 足见其傲岸不屈的品格。
作品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以悲凉凄清的景色寄托着作者高洁的人格和被贬孤寂幽愤。这首作于谪居永州时期的山水诗, 诗中那广阔无垠而寂寥无人的冰雪世界, 显然寄托了他内心的孤寂之情, 而那茫茫雪天顽强垂钓, 高怀绝技的老翁极度苦闷的作者的化身。垂钓的老翁将那极度的抑郁, 苦闷全都寄托于所钓的寒江之雪中。没有人能理解这独自垂钓寒江之上的老翁, 也没有人来抚慰这个孤独者失落、悲苦的心。因为这万籁俱寂,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也就在这银装素裹的茫茫旷野, 他悠闲的钓寒江之雪。
壮志难酬的苦闷, 被贬的压抑与愤闷, 此时被搁浅一方, 一切尘世的烦恼和不快全被弃之脑后, 全被留在那乌烟瘴气的尘世中。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寒江之上的雪, 有条不紊地执竿垂钓。然而尘世的烦恼, 心中的不平就那么容易打发, 那么轻而易举的被弃之一旁?満腑金伦无处施展, 一腔忠君爱民之情却遭贬谪之“礼遇”, “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不垂钓于江边又能怎样呢?无限哀伤, 极度苦闷无法排遣, 四周死寂一片, 仿佛一切都被冻结了, 连同那尘世的烦恼似乎也被冻结在这江心。“解铃还须系铃人”, 只有钓起那一江之雪, 视烦恼于不见, 专注于垂钓, 凝神于茫茫雪景, 才能慰藉他那孤愤的心, 因为大千世界至少还有这雪是纯净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在万物销声匿迹之时, 却还有耐着严寒, 派遣苦闷而不得, 独钓寒江的老翁, 人生的苦酒越品越涩, 难遣之愁越排越多, “剪不断, 理还乱” (《相见欢》李煜) 的苦闷, 激愤无法像春江之水一样东流而去。伟大的报复无用武之地, 被贬之屈越克制遗忘却越清晰可见, 无奈之中, 只有钓起江中之雪。纯洁的雪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象征着作者冰莹可见的傲岸品格。以哀景衬哀情之法, 写出万物俱寂的死寂一片, 更现垂钓者的苦闷, 忧愤到了极度的心境。
作品在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冰天雪地的壮景, 更重要地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逊, 刚正不阿的可敬可爱的垂钓者。此情此景, 无不让人感慨万端, 大自然的空旷与寂静, 人生的寂寞与孤独全都一涌而出。情因景的肃煞死寂更显孤寂, 凄苦景因孤寂情越发阴冷寂寥,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 景为心中之景, 而人是景中之人, 景因人的孤寂而显得的凄凉, 人因景的悲凉而更加孤寂无奈。
作者用意象组合推镜头的方式, 让我们看到一位执竿垂钓寒江之雪的老翁形象。看到他悠闲自得的坐姿, 可想他目空一切, 只顾钓雪的悠闲神情。一个特写镜头, 刻画了垂钓老翁的全貌, 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品质高洁的傲视冰霜, 傲视人生的垂钓者形象。
他专注的垂钓, 钓起了寒江的雪, 钓起了难遣之愁, 钓起了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明君贤臣, 钓起了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 钓起了仕者的良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再次体味这千古绝句, 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历代先驱的坎坷路, 也看到他们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高尚品格。
《江雪》那置身于寂寥的旷野, 悠闲自适的垂钓着江雪, 垂钓者历史也垂钓者文化。《江雪》之美难于言表, 却回味无穷, 也许这就是他的意境美之所在吧!
参考文献
8.古诗的意境美 篇八
文/飘若
电影资料收藏不仅能为我们留住那些心中曾有的美好,更具备历史、艺术和经济的收藏价值。
电影唱片:价值最高
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唱片价值是最高的,周旋、胡蝶等歌手唱片价值不菲。一张周璇的《夜上海》,如今要卖到七八万元。另外《四季歌》、《天涯歌女》、《月圆花好》等经典之作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唱片属于易碎品,所以品相很重要。
电影剧本:手抄本最值钱
据杨岳亮介绍,现今存世下来的电影手稿本已不多,因为难以保存,要想找到品相好点的手稿本更是难上加难。
电影书刊:明星画报最受宠
《大众电影》、《时代》、《电影画报》及《电影画集》等电影书刊,因为包含一些电影明星的照片和电影介绍,其中有阮玲玉、影后胡蝶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明星画报最受宠。尤其是早前的当红明星画报,保存完好的都能卖千元以上,如阮玲玉、胡蝶等人的“写真集”。其中《中國电影女明星照相集》民国时期被称为“八朵金花”的8位女明星“写真”,8本集满,至少能卖到上万元。
电影连环画:精品最出彩
电影连环画是由一幅幅连贯的电影剧照配上文字脚本组成的,始见于上世纪3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是鼎盛时期。近年来,电影连环画也在一些拍卖会上创下佳绩,如在2006年6月中国书店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图书节上,电影连环画《难忘的一九一九年》以1600元成交;电影版《土地》以2000元成交;在2006年10月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七届连环画精品拍卖会上,一本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品相完好的电影版《地道战》连环画最终以5000元成交,创下近年来国内单册电影连环画的最高纪录。
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文/汪庭国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古诗的意境美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欣赏。
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认识这种生动的形象,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
9.说说古诗文的意境 篇九
如果说,诗在语言上的构建及其表现手法是诗之形,那么诗要表达的意象及诗人在诗中所要抒发的特定情感,则可谓是诗之“神”。这个诗之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
人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当读到一首好的诗作时,往往会以“诗中有画”的句子赞之。此时所言的“诗中之画”,其实就是讲诗的神,即意境的问题。
好的诗作,不仅能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还能给人以一种内在的意境美,让人读后能腾飞想象,领略诗的那种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殊的意韵。
唐朝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可谓是家喻户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虽只有四句,也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词藻,可意境却极其深邃。我想,该诗之所以让多数读诗的人耳熟能详,这与其特有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样的意境:
清明,正是人们踏青、郊游、赏春、扫墓的时节。然而,几天的绵绵细雨,添人愁怀。此时,离乡背井,远行在外,羁旅途中,一时回不去的行人,思乡之情顿生。在愁思缕缕萦怀之际,想寻找酒家排遣苦闷。顺着牧童遥指的方向看去,远处树林深处似有“杏花村酒家”的酒旗,在随风摇曳,禁不住神往。于是,想着到那里可以歇息,欣赏美景,畅怀豪饮,不必自苦,心情也好象轻松一些了。
这样的意境,的确是一幅极好的诗中之画。可以说,这首诗的成功,主要在于意境的成功!
晚唐人温庭筠,一生写过很多意境优美的诗和词。其中有一首名为《商山早行》的诗,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在该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虽然只是一联诗,但却独具神韵,意境深远。认真品读这两句诗,我们眼前似乎看到了这么一幅画面:
天未明,月亮还挂在天边,鸡声就把茅店里的旅客唤起。这些旅客大多是远离家乡在外营生奔波的贫苦人,当富裕阔绰的人们还在暖被窝里酣睡的时候,他们却早已纷纷上路,匆匆忙忙地踩过满是晨霜的板桥,为生计而奔走,这是何等的辛苦!
这样的意境,比散文中用数百字或更多的字来详尽描写的场景,还要感人。
10.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篇十
界首镇中心小学 马芬芳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只有真正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如何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呢?笔者进行了大胆尝试努力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意境的目的。
【关键词】综合 欣赏 运用 想象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诗歌具有抒情性、形象性、精炼性、含蓄性、音乐性等特征。诗歌的特征决定了诗歌的独特的意境。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含蓄蕴藉,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使人神往、使人流连、使人动心动容。诗离不开意境。诗美,重在意境美。诗人之所以创造出新鲜动人的意境,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事实上,只有通过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如何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呢?面对大量的古诗教学,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大胆尝试各种手段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意境的目的。
一、综合学科,立体古诗的意境。
下面以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为例,具体谈谈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教学尝试:
第一步,听配有《二泉映月》的《宿建德江》录音朗诵,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诗意,聆听朗诵时闭上眼睛联想,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强调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流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因此,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心理过程要表现为联想、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二泉映月》轻柔、舒 缓的曲调加上朗读者的激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用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意境,借助联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感知诗人所表达的忧郁之情,并在头脑中初步勾勒出诗中描绘的画面。用这些手段把学生引入诗境,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何况,诗歌本来就是和音乐相依相存的,借助音乐教学古诗,符合诗歌的实情。
第二步,仍以音乐为背景,进行朗读、散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清晰。同时,能使学生反复体味诗人满怀愁绪的心情,真切感知在诗中出现的种种意向,反复诵读也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古诗作了铺垫。
第三步,自由发言,将诗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入境的方法。学生已初步感知并反复体味了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借助什么形式把这种感情传递出来的呢?归结于一点:融情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文字顺序找出古诗中所绘之景(意象):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把形象的绘画语言和诗中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面,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在感受意象独特的共性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的讲解化作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也正好符合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能描画出一幅形象的简笔画,自然而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诗的独特意境。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诗中之景当然是诗人创设出来的,那诗人除了绘景之外还表达了什么?继续让学生找出描绘诗人心境的词句或修辞等。
第四步,看图画背诵古诗,再运用联想想象,将古诗内容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表达出来,有了前三步的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也使学生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在古诗教学中,依据诗歌的特征,综合各学科的特点,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领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所创设的意境。
二、阅读欣赏,品味古诗的意境
阅读和欣赏古诗,首先要读懂。在自行排除语言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要尽量准确地捕捉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的信息。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透过跳跃的思维、夸张、比喻、典故和五光十色的抒情载体,看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体味作品的意境和韵味。而要达到此目的,“诵读”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诵读”决不是小和尚念经,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加以指导和统帅。在诵读中,还要注意欣赏诗篇的形式美,形式是为表达诗歌的内容服务的,与内容相辅相成,而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诵读”正是欣赏诗的形式美的有力手段。要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不但要默读,还要诵读,好的作品要细细品味、琢磨,也要放声吟咏,读多了,就能品出味道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 情基调。例如在《静夜思》的朗读指导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在图文对照的学习中领会:诗人李白是在什么环境、情绪下吟作此诗的?当学生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远离家乡、秋夜望月的思乡情感中所作时,再引导他们该用什么感情进行诗的朗读。“用思念的情感”,学生中有人发表了意见。在集体和指名朗读中,我发觉不少学生能用低沉的语调朗读此诗,较好的体现了诗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还引用歌唱歌曲,抒发情感的方法,教育学生:朗读如歌唱一般,要先弄清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内容,再用心去歌唱,歌声才能好听动人。
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诗中的意境。
诗是最适合朗诵的文学样式,读诗时要投入感情,与诗人的心声合拍共鸣,情绪、语气、表情都要到位,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读出情,读出味,才能真正品味到古诗的意境。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古诗的意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更好地适应古诗教学,实践证明,若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电化教学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一)、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幻灯片,那么,古诗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生动地表达了对白鹅的那份喜爱。但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们可以绘制一套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小孩正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紧接着再来一张白鹅戏水的特写。教学时,配音、动画相映成趣,为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诗意,学生就不难表达了:浑身洁白的大白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划动红红的脚掌,缓缓前行,时不时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配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通过投影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兴趣便能最大程度地被激起,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音乐渲染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时可选用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李白与孟浩然这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之中。
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歌》,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古诗意境。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闭眼睛,凝神细听,遐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
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激发想象,延伸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精炼性使古诗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诗的意境。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是通过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从思维角度说,它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而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想象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知识经验,而且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情感,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形象变成欣赏者头脑中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欣赏者由此而感动,而赞叹,而沉醉。教学古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先启发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工作。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意境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接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将《江雪》改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诗的意境,而且,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延伸了古诗的意境。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修之课。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学,把古诗教“活”、学“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古诗教学中的主角,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课本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4(1)《文学评论写作》(南京师范大学写作教研室)(2)杨九俊 姚烺强《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3)丁家永 《小学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5)黄冠明 《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 《教育评论》 2001 第5期 p.81-81
(6)涂培源《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 2001年 第2期 p.68-69
(7)向晓红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湖南教育》 1997年 第5期 p.26-28
(8)戴启铃 《入境 明理 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 《江西教育》 1997年 第11期 p.32-33
(9)曹云芳 《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 1995年 第1期 p17-18 5
【古诗的意境美】推荐阅读:
古诗意境术语06-21
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10-21
意境唯美的诗词08-04
唯美意境的文字日志07-30
唯美爱情意境的句子10-16
唯美富有意境的女生个性签名07-02
论诗歌中的意境教学08-02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08-03
花非花的意境作文700字09-19
虚实相生水墨意境的平面设计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