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讲座(精选10篇)
1.2024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篇一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展凤
一:讲座目的通过本次讲解让学生及家长更多的了解传染病预防知识,从而有效的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二:讲座的重点及难点
1、卫生常识
2、春季好发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讲座内容
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
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1.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2.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3.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
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4.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5.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麻疹、风疹的预防 :
麻疹(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
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皮疹1—2周退净。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防治措施:因两种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麻、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
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孩子的营养、保暖,加强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2.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篇二
春季是一个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且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为了增强学生预防疾病和提高个人卫生的意识,3月26日下午,大前小学邀请了韩城市疾控中心徐XX医生以及王成科长为全体师生做了“如何预防春季疾病”的知识讲座和“结核病的症状以及预防”知识。
讲座中,徐XX向大家介绍了春天容易患两大类疾病:一类是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另一类是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支气管炎严重的甚至发生支气管哮喘。她结合病例,就如何有效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给学生们一一讲解。她说,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疾病的关键。勤洗手、常开窗、多喝水、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保证睡眠等是预防春季疾病的主要措施。最后王成为学生讲解了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他要求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以及禁止随地吐痰等,做好结核病的预防。
本次讲座,使学生们学到了不少疾病预防知识,增强了疾病预防意识,有效促进了学校预防疾病工作的开展。
3.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稿 篇三
为此,专家呼吁家长们面对儿童感冒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以达到用药的安全有效:
1、无论用哪种抗感冒药,对孩子来说剂量都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一般以5~7天内为宜;
2、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轻药物对儿童肝肾功能的损害。
3、3岁以下的小儿,肝、肾、神经抑制机制发育尚未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否则易诱发惊厥、黄疸等。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宜使用此类退热药。
5、如有发热,应尽量采用物理降温法,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4.春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总结 篇四
春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总结
为营造良好的学校消防安全环境,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我校利用间操时间为全校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春季防火的安全知识讲座,在此次讲座上,通过引用大量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由于缺乏消防安全知识而引发的事故,并通过理论讲解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消防安全常识课。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学习了消防救生常识。郑主要围绕火灾诱发的主要因素以及发生火灾后的不同救助方法,并且从火灾的防范、逃生、自救等方面向老师们介绍怎样预防火灾,如何面对火灾的经验和方法,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防范、处处小心。通过本次培训讲座,我们看到安全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惨重的。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等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都要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想,此次的消防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深刻到认识到消防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了防患于未然的消防意识以及更加懂得了一些自救的方法。安全工作历来是我校的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本次讲座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很重视搞好校园、班级的消防安全工作,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
5.手足口病及春季传染病知识讲座 篇五
主讲
(一)手足口病防治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流行的就是EV71病毒,但还没有发现此种病毒的变异。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一、临床表现及病理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1-
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 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三、预防原则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二)春季传染病预防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6.疾病预防知识讲座计划 篇六
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讲座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意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具体讲座活动计划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计划2018年3月12下午5:30—6:30,在学校操场办春季预防疾病的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甲肝、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飞沫或饮食等途径传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全身关节酸痛、咽痛、咳嗽、皮疹、腹泻等一种或几种症状。病防治知识,如何对疾病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行正确诊治和处理等。
三、讲课人:计划由陈丽丽老师授课
四、参加人员:色力布亚镇第二小学全校师生
色力布亚镇第二小学
7.2024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讲座 篇七
第四期
2014年04月
预防行动——癌症知识讲座
主讲人 谢清玲
第一部分 癌症的危害及防治形势
一、癌症的危害
因为环境恶化、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和生活情绪长期紧张、慢性病史、癌症家庭史的影响,癌症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一份全球报告资料显示:慢性病来势汹汹,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一杀手。过去,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癌症预防控制知识、缺乏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导致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多数已到了中晚期;加上现代医学至今仍对根治中晚期癌症缺乏良策,因此病死率很高。据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每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我国每年癌症发病病例200万,死亡150万,每死亡5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在0-64岁人群中,每死亡4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为死因的首位。在农村癌症死亡率上升明显高于城市,癌症高发地区亦多在农村和西部地区。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癌症致残、致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医疗费用上千亿,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国家已将癌症等疾病防治列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当前癌症防治形势
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痊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命的质量的。
2、我国癌症防治的总体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癌症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而有限的癌症防治资源又大多用于癌症患者的中晚期治疗,重治轻防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此外,农村的癌症防治工作异常薄弱,对高发地区癌症的严重危害缺乏有效的对策,影响健康公平性的体现。
3、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为癌症防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癌症防治战略方针。成立了全国癌症防治协调领导组及国家癌症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国家癌症防治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研究并制定了主要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加强对“防癌体检”的准入管理及监督。
5、中华预防医学会2006年8月确定在全国推广“癌症筛查爱心大行动”,选定了预防行动癌症尿液筛查监测试剂对重点人群开展筛查。
第二部分 癌症的基础知识
1、肿瘤、恶性肿瘤和癌症的概念
肿瘤是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在不同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生长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的生长物”或赘生物。它的细胞与正常组织的不同,不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而变得不受约束和控制,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以致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
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生长方式,尤其是根据肿瘤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
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在短时期内体积可明显增大,肿块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全,边界不清。恶性肿瘤细胞容易转移。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在医学上是指发生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所有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
2、癌症的产生和形成的几个发展阶段
癌症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常在致癌物质长达数年的不断刺激下,组织器官的细胞可能发生不断增生以致形成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成癌。大多数癌症从最早的致癌物作用到最终癌症的出现,一般需十几年至几十年。这是癌症的潜伏阶段,在此阶段,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1)癌症的早期阶段可分为: ①细胞增生阶段;②细胞不典型增生阶段;③细胞的化生;④原位癌。此阶段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痊愈的。
(2)癌症的中晚期是指癌细胞的浸润和癌细胞的转移阶段。此阶段的癌症通过有效的治疗,一部分患者是可以康复的,大多数患者是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
3、癌症的高危人群
癌症的高危人群是指在这部分人中发生癌症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在进行癌症的普查和筛查工作中,高危人群是筛查工作的重点。
一般来讲,癌症的高危人群包括下列几组人群:(1)中老年人群:
(2)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如石棉、苯、镉、铬、砷、木屑、放射线、氡、紫外线、烷化剂、芳香胺、多环烃、已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联苯、双氯甲基醚、煤烟和焦油、杀虫剂、橡胶、冶炼业、家具制造等;
(3)不良生活习惯人群:15年以上烟龄者、长期酿酒者、暴饮暴食、长期食用腌制、熏制食品者、长期熬夜者;
(4)具有癌症遗传易感性的人群:直系亲属中有癌症患者的人群,尤其是a、乳腺癌、b、结肠癌、c、肺癌、d、成视网膜细胞瘤、e、白血病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5)有相关病史的人群:EB病毒感染者、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肠胃炎患者、血吸虫感染者等;
(6)长期生活节奏紊乱、神经高度紧张的工作,以及处于恶劣工作环境的从业人员,如交警、司机等。
4、癌症十大警告信号
全国癌症防治办公室发出的常见癌症的十大警告信号:(1)耳鸣、听力减退、鼻塞、抽吸咳出的鼻咽分泌物带血,头痛,颈部肿块。
(2)持续性消化不良。
(3)持续性嘶哑,干咳,痰中带血。(4)原因不明的较长时间体重减轻。(5)疣或黑痣明显变化,如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毛,上腹部疼痛。
(6)久治不愈,伤口溃烂。
(7)乳腺、皮肤、舌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可能触及的或不消的肿块。
(8)吞咽食物哽咽感,疼痛,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9)月经期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
(10)原因不明的大便出血及粘液或腹泻、便秘交替,原因不明的血尿。
5、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
多数癌症是由某些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转化而来。癌前疾病是临床诊断名称,指患者某些疾病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癌前病变是病理学诊断名称,它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度的移行阶段。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治疗下,癌前病变可以转为正常,其诊断主要依靠活检和病理学的检查。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和粘膜疾病:老年性皮肤角化症,多发生于面部和手臂;粘膜白斑,多发生于口腔、食管、外阴、阴道、宫颈等处;久不愈合的慢性溃疡、瘘管,多发生于口腔、胃、小腿皮肤、肛门等部位;易受磨擦的色素痣,如生长在手掌、足底、颈项、腰部等处;以及上皮细胞的不典型的增生或重度增生,包括食管、支气管和子宫颈等。(2)乳腺疾病: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纤维肿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3)胃肠道疾病:慢性食管炎和上皮重度增生症、久不愈合的慢性胃溃疡、胃肠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样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残胃、胆囊息肉样病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宫颈糜烂、睾丸不全或隐睾、包皮过长或包茎、红斑增生病、阴茎乳头状瘤、膀胱乳头状瘤、葡萄胎。(5)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日本血吸虫病、埃及吸血虫病、中华分枝睾肝吸虫病、艾滋病。
(6)某些遗传性疾病: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着色性干皮病等。(7)某些良性癌症。
因此,如果将癌前期疾病和癌前病变治愈,或者阻断它们向癌症方面发展,将会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对预防癌症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部分 癌症的预防
1、不必“谈癌色变”,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就是由身体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同时又是以转移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其发病80%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人们“谈癌色变”的主要原因是癌症发现的太晚,因为现在临床检测癌症的各种手段都只能发现中晚期癌症,而在当前的癌症临床研究中,中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为10-20%。其实癌症不可怕,癌症的潜伏期发展到原位癌,浸润癌一般要10-2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干预和早期发现。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癌症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率可达80%”。我国卫生部也告诫我们:“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的主要策略之一,现有技术方法应用得当可使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我们在这里要说“癌症可知、癌症可防、癌症可治“,要关爱生命不留遗憾,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2、癌症为什么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的可预防是由人体自身的内因和科学发展的外因共同决定的:
(1)在种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内时刻都有癌细胞产生。但这些癌细胞也随时被体内的免疫系统所消灭,只有极少数的癌细胞能潜伏下来。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对癌症就有抵御功能。这为癌症的预防提供了内在基础。
(2)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组织(癌症),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每当癌细胞开始活动,人体就产生一些特异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异常。由于癌症存在这样一个可检出的临床前期,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技术来检测癌症的各种早期征兆,使得早期发现癌症成为可能。这时人们就能够在癌症对人体形成较大危害之前,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变生活环境,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进而杀灭它。
(3)随着科学家们对癌症产生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子的研究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入,已发现许多预防癌症产生的方法和科技产品。人类已经能有效地预防部分癌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能预防大多数癌症。
因此,我们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癌症可知”、“癌症可防”、“癌症可治”!我们要使人们正确认识癌症,树立预防癌症、战胜癌症的信念和信心。
3、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症三级预防主要内容是;一级为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癌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二级为临床预防又叫“三级预防”,针对癌症出现前的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措施”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快逆转到0期。重视和加强二级预防可以将癌症扼杀在潜伏期,犹如防止森林火苗成灾一样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尤其值得提倡;三级预防是临床期预防或康复预防,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由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制定了癌症三级普查法,其中这一就是癌症筛查。它能使用简便快捷的方法发现人体内与癌症相关的代谢异常,发现癌症的早期信号,将表面健康的人区分为可能患病者或无病者。
4、预防癌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如果说20世纪对癌症研究的成就是发现了癌症的可预防性,那么21世纪的今天将是人们用行动来进行自身防癌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不患癌症,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癌的自觉意识,都应依靠自己的知识、才智和毅力,选择最佳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可能引起癌症的种种因素及风险,担负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责任。
在目前的科技水平发展程度上,癌症的预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开展宣传,普及防癌常识,做好普查和自我检查,教育群众树立无癌早防,有癌早治的观念。
2)改进生活习惯,改善周围环境,提高个人对癌症的警觉,注意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努力消除和避免接触致癌因子,消除它们对人体所产生的致癌作用。
3)培养和调动自身的抗癌能力。人体内在因素在癌症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我们应该培养乐观主义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增强防癌抗癌意识,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注意个人防护和保健,劳逸结合,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4)一方面注意调整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放弃不良嗜好,注意调节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预防癌细胞产生;另一方面依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服用具有抗癌防癌功能的保健食品和药品,将癌细胞杀死在初生阶段。
5、什么是癌症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其任务包括研究各种癌症病因和危险因素,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具体致癌、促癌因素和体外致病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针对健康机体,采取加强环境保护、适宜饮食、适宜体育,以增进身心健康。对个人,这是0期,是重要的“防患于未然”时期。
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预防、“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其目标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其任务包括针对癌症状出现的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措施。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早逆转到0期,恢复健康,而癌症相关物质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线索。对个人,又有A期(即癌前期)与B期(即早期癌),这是两个不同临床前隐匿疾患时期。癌症并非突然起病的。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事实证明,种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过程。自从某一个人接触致癌因子起至死亡,一般都有一段相当曲折反复演变过程,其时间甚至可长到10年、20年以上。至于这一过程的长短,以及最后是否进入癌前期、癌变期,或变成后是否会逆转甚至消退,尚需取决于致癌因素与抑癌因素的强弱、接触的久暂、内外因结合的疏密、人体对有害物质的防护、排斥、吸收、代谢和免疫效应的强弱、癌细胞及群体本身的动力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因此,在这一长过程中,只要发动大家抗癌,打断其中任何一、二或几个环节,都有可能制止社会高危群体或个体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见重视加强二级预防,犹如防止森林火苗成灾那样,的确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尤其值得认真提倡。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期)预防或康复性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其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MDD)和治疗(MDT),正确选择合理甚至最佳诊疗方案,以尽早扑灭癌症,尽力恢复功能,促进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
6、饮食和药物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
(1)、饮食与癌症的关系
“病从口入”是一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它说明了饮食不当,诸如暴饮暴食摄入不洁食物或污染的水等,是导致生病的主要原因。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病从口入”的含义中,我们还得加上“某些癌症的发生,也是与不当膳食有关”这层意思。因为食物中有许多有害的物质,如亚硝基化合物、长期的高脂及饮食、高浓度酒精等;环境中污染物的沾染、农药残留物、农药残留的激素、来自包装物的污染、食品添加剂中的致癌症物、食品;加工、储运时产生的致癌物等,都可能诱发癌症。
从另外的角度看,饮食中有许多有益于防御癌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健康的成分。如果我们能综合摄取各种食物中的有益成分,避免或尽量少地摄取有害成分,就能够避免病从口入。(2)、饮食的六大因素
饮食的六大因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其中维生素A是很好的抗癌药品:维生素C是药库中少有的毒性最低的药物,集预防癌症和治疗癌症于一体,因此饮食中应注意它们的摄入;至于膳食纤维是当今营养专家号召得最多的一大饮食要素,因其独特的抗癌防癌作用,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专家推荐的部分具有抗癌功能的保健食品和药品见附录。
附录:具有抗癌作用的部分保健食品和药品
1)系列维生素 2)复合维生素 3)β—胡萝卜素 4)蜂胶 5)螺旋藻 6)香菇多糖 7)灵芝多糖 8)大蒜素
9)纤维素 10)各种天然果汁 11)新起点免疫胶囊 12)绿金子胶囊
(3)、常见癌症与哪些不当饮食有关?
食管癌:缺乏维生素A与维生素C;缺乏微量元素;经常食用腌制霉变的食品;经常喝酒与吸烟。
胃癌:喜吃熏制食品;饮水及饮食中的硝酸盐成分过高;喜食腌制的食品;误食霉变的食品;饮酒。
结肠、直肠癌:高脂肪膳食,膳食纤维不足,经常性饮酒,维生素A缺乏。
肝癌 :食物被黄油曲霉素污染;食物中含黄樟素等化学致癌物质;亚硝胺类物质的摄取;水源的污染;酗酒等。
乳腺癌:高脂肪与高热量饮食。
肺癌:维生素A缺乏,碳水化合物、硒摄入不足,长期吸烟。(4)、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
保持身心健康;不抽烟;不吃发霉食物和致癌食物,避免接触致癌因子;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5)、什么是防癌的四多五少?
8.预防禽流感知识讲座 篇八
一、无须“谈鸡色变”,煮熟吃没问题
禽流感让乐山的家禽生意冷清起来,点菜的时候也常听到这样的叮嘱:“不要点鸡肉,小心禽流感哦。”就在这样的提醒中,一些市民从此远离了鸡鸭肉和蛋,到底能不能吃鸡肉呢?是不是需要这样谈鸡色变呢?
其实市民朋友们在谈到鸡肉时大可不必如此恐慌,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只要在100摄氏度的高温下2分钟就可灭活。烹饪食物时做到生熟分离,确保入口的肉、蛋类得到充分加热;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才能食用;接触生肉后需仔细洗手,并对接触过生肉的器皿进行清洗消毒。
为预防起见,应尽量不接触禽类、鸟类,喜欢到乐山广场喂鸽子最好别去了;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
二、家禽从业人员加强安全措施:
如果父母是该行业的学生,请回家向宣传相关知识。
这种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贩运、加工业者都属于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他们需要比普通人更加注意预防。此类人员在进行接触禽类的工作活动过程中,应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和手套,不与禽类直接接触。应减少皮肤暴露,夏天来了光脚、穿拖鞋干活都是不行的,或许一点微小的伤口都可能感染病毒;清洁禽舍时,要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清洁完毕后,要及时彻底地洗手和消毒;当身体接触禽类污物时,也要彻底地清洗;另外,当发现病死禽时,应及时焚毁,并通知当地动物检疫部门处理。
当以上人群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发热门诊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职业和发病前七天的活动。
三、勤洗手、多通风
说起最简单又最常用的防护措施,那就是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做得好,不仅可以预防禽流感,更可以预防很多传染性疾病。现在市民洗手不应仅仅是之前的饭前便后洗手,而是从户外到室内,接触钱物、禽类后等都应彻底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要用流动的水冲洗,不要在脸盆里洗,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整个搓揉时间不应少于15秒,这样才能洗掉手上的微生物和附着的病毒。
四、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
些市民最近一得感冒就担心,到底怎么区别普通的感冒和禽流感呢?一般感染H7N9型禽流感的患者多表现为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起病5至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
9.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讲稿 篇九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
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经过平均5-10年的时间(即潜伏期)才发病。发病之前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之后为艾滋病病人。无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还是艾滋病人,都能把病毒传给他人。
特别要注意的是,艾滋病感染者本人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人也不能从外观上判断出来,只有通过血液检测才能确诊。目前,世界上90%的艾滋病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感染。因此,潜伏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非常危险的时期。
二、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这几种体液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性传播: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越大。
血液传播: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吸毒是我国目前感染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行为。另外,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针具、剃须刀等刺穿人体的物品也能够传播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怀孕、生孩子过程和喂奶也可能会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播艾滋病
我们已经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1、一般的社交活动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怀子;
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一起居住、购物、使用钞票、劳动和学习;
2、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眼泪、汗水和尿液中不含艾滋病病毒
3、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四、怎样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避免通过性生活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卖淫嫖娼,只有一个固定的相互忠诚的性伴侣;
如果有多个性伴侣,那么每次性交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女性有权要求男性使用安全套,因为女性在性交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明显高于男性。
注意: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得了性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注意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吸毒;
不非法卖血贩血;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必须注射时,要求使用一次性针头和针管,或者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针头和针管;
不和其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如牙刷、纹身、纹眉针、针灸针、剃须刀等;
避免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怀孕;
艾滋病感染者应避免母乳喂养。
从我国的艾滋病感染情况看:与多人发生性关系,共用注射器吸毒和非法买卖血液及血液制品是最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五、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
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应尽早(并动员自己的性接触者或共用针具者)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去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
艾滋病感染者被确诊后,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保持乐观的情绪;
坚决改变过去的危险行为;
保证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
避免感染和皮肤破损;
戒烟戒酒,过有规律的生活。
这样将会大大延缓艾滋病的发作,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战胜艾滋病病毒的。活下去,就有希望!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确诊后,还应该做到:
决不故意传染给他人。要将病情如实告诉自己的性伴侣,如果对方仍然愿意与你发生性行为,要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须刀、牙刷等物品;
不献血、不损献器官、不损献精子、避免怀孕。
这样的行为能够使艾滋病感染者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从而有利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六、身边有艾滋感染者怎么办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歧视、排斥艾滋病感染者是非常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如果你的身边发生了艾滋病感染者,你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因为:
你已经掌握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对于公开了病情的艾滋病感染者,你更加容易防范;
艾滋病感染者在很长的时间内同样具有工作和生活能力,照样能够为国家和家庭作出贡献。
因此,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
要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不扩散他们的病情。
艾滋病感染者的家人怎么办:
家里如果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不用害怕,因为日常生活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事例表明,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其他成员完全可以与感染者亲密相处多年而不受感染。
作为感染者家属,需要做到:
夫妻性生活时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分开使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容易弄破皮肤或粘膜的物品;
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测。
1、预防艾滋病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人体的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检测出抗体之前,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他们在发病前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皮疹等症状。
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实施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危险,延缓发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要在经过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的医生指导下,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病人要坚持规范服药,治疗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随意停药或不定时、不定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甚至治疗失败。
至今还没有研制出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2.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在我国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经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
艾滋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3.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树立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策。
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多性伴且没有保护的性行为可极大地增加感染、传播艾滋病和性病的危险。
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青年人过早发生性行为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夫妻之间忠诚可以保护双方,避免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4.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每次性交都应该全程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效果虽不是100%,但远比不使用要安全的多。
除了正确使用安全套,其它避孕措施都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
由于生理上的差别,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感染者传给男性。妇女应主动使用女用安全套或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不能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性病患者或患有生殖器脓疮、溃疡、炎症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及早发现和规范治疗性病和各种生殖器感染,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
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时,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争取治愈,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接受检查和治疗。
部分女性感染性病后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如有多性伴等高危行为,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正规医院能提供规范、保密的性病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服务。找游医药贩求治、购药自治,会误诊误治、延长病程、增加治疗困难,增加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5.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害吸毒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危害家庭和社会。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
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洁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可有效地减少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与注射吸毒的人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性病。
10.春季学校健康知识讲座06 篇十
2006.12
长沙县一中医务室 胡志清
《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春天气候转暖,各种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也随之开始加速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各种流行性疾病,常见的有流感、腮腺炎、脑膜炎、麻疹、风疹、病毒性肺炎、水痘、甲肝等。学生们应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根据气温适度增减衣服,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力;要特别注意教室、寝室的卫生清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坚持对食堂、寝室、教室、厕所和学生经常接触的设施定期进行消毒,寄宿制学校要经常晾晒被子和衣物。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即可以自愈)。
流感的特征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
(一)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 1
隐性感染。带毒时间虽短,但在人群中易引起传播,迄今尚未证实有长期带毒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气中,并保持30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能感染。传播速度取决于人群的拥挤程度。通过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触,也可起传播作用。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无关。感染后免疫维持时间不长所以易反复感染。
流感的防治
流感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高热与身痛较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于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生素。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天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因为我校学生上呼吸系统感染常见尤其以慢性扁桃体炎多见,现将有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一般是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多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细菌或病毒所致,起病急,以咽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是儿童和育少年的常见病。慢性扁桃体炎是由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所致,表现为咽部干燥,有堵塞感,分泌物粘,不易咳出,口臭,其反复发作可诱发其他疾病,由于长期受扁桃体隐窝内细菌和毒素的影响,发生变态反应,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长期低热等,因此慢性扁桃体炎常被视为全身感染病之一因此须积极治疗。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腺病毒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也不少见。细菌可能是外界侵入的,亦可能系隐藏于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当机体抵抗力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体质虚弱,烟酒过度,有害气体刺激等因素骤然降低时细菌繁殖加强所致。有时则为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及猩红热等急性扁桃体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体基础上反复急性发作。
主要症状是一遇机体抵抗力下降就反复急性发作的扁桃体炎。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急性发作史。表现为经常咽部不适,异物感,发干,痒,刺激性咳嗽,口 2
臭等症状。儿童过度肥大的扁桃体可引起呼吸、吞咽、语言障碍。若伴有腺样体肥大可引起鼻塞、鼾声及止他性中耳炎症状。由于经常咽下分泌物及隐窝中的细菌毒素,可致消化不良,头痛,乏力、低热等症状
预防和治疗: 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急性扁桃体炎有传染性所以患者应进行适当隔离以免传播病原。可以采用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的办法来控制感染反复地发作。
1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
2咽痛明显时要注意尽早治疗。以免感染扩散。
3反复发作时或伴有相应症状时可以在急性发作时进行心电图及小便或抗O的检查,以排除并发肾炎,心肌炎关节炎等的可能。
4反复发作伴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周围炎的病人要最好在炎症消退后手术治疗。
5要注意与会厌炎相区别,不要因为咽喉疼痛就认为是急性扁桃体炎,会厌炎是可以引起短时间呼吸困难而引起死亡的疾病决不能轻视。因此如有呼吸困难,应立即可到医院就诊
6、本病多为链球菌感染抗菌消炎(青霉素,先锋霉素)是主要治疗原则,解热止痛是主要的对症治疗措施
7、中医中药
8、局部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漱口(也可自用淡盐水漱口)。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们经常自己滥用抗生素,以及医师给出的药物不能系统用药:在感觉稍微好转即停用将药物剩余使病情不能完全痊愈即应疗程服用3—5天,也就是某些急性炎症转变为慢性炎症的原因之一。因此想向大家宣传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在很低浓度下并且能够在人体里面使用的毒性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的药物。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消 3
炎药其实就是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类,红霉素类等。
比如感冒了,按照医学的观点,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感染,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我们国家药品规定方面的问题,很早以前就分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抗生素应该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大家去买药的时候有人需要出示处方吗?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一个方面是引起细菌耐药,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退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状态,没有抗生素使用,人类将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第二个方面,抗生素也是药物,进入人体以后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用的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越高。
如何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不会产生耐药性?很简单,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要自己盲目使用。生病以后,一般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购一些对症的药,比如你觉得是感冒的买一些感冒药就可以了,不必要买抗生素使用。如果真的觉得是细菌感染,应该咨询医生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大多数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有的人只是静脉注射了抗生素就能退烧呢?错觉。由于错觉导致我们的误解,最终导致滥用抗生素。需要纠正大家的这种观念,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不治疗也会好,我们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发高烧,或者是头疼,或者是咽喉疼痛非常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感冒一周好了,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十多年前应用抗菌药的原则就有能够口服则不肌肉注射,能够肌肉注射则不静脉注射而我们很多同学认为哦输液快些等等造成我们今天的滥用抗生素。
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环境中存在的这些致病微生物都是耐药的,那人体生病感染的都是耐药菌,很难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最后受到损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下发了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号召民众不要自买抗菌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这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举措,大家应该积极参与,不只是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普通的民众和患者也要有合理使用的意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盲目地自己购买抗生素使用。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药物的 4
不良反应,细菌耐药的不断加剧。过敏性皮炎
春季对于敏感体质的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季节,麻烦可能出现在皮肤上,尤以脸部较常见。春天风大,空气中浮尘很多,飞扬着柳絮、花粉等容易引起过敏的因子,很容易使皮肤过敏。很多人还会感觉皮肤发干,而且用完护肤品后,皮肤会呈现干燥红肿现象。
季节原因:
因为春天人体新陈代谢能力逐渐提高,皮脂腺分泌日益增多,皮肤在自我改变。这个时期,皮肤非常敏感,如果不注重防护和保养,就会患上皮炎,女性的皮肤更易过敏。造成过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有食物、动物皮毛、螨、昆虫、空气中大量飘散的花粉、灰尘、空气污染、农药、化肥、洗涤剂、橡塑鞋、化纤原料以及鲜为人知的真菌过敏等。而且,季节的变化使机体中与过敏相关的细胞出现不稳定,过敏症状随之出现。
自我预防:
①蒸脸:将沸水倒入大口碗,把脸置于其上约15分钟,或更简单,仅需将热毛巾盖在面部或长点时间的热水浴,都有助于治疗过敏性皮炎。
②用酸奶做面膜: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它们可以发挥剥离性面膜的功效,作用温和,不会刺激皮肤,每日使用,会使肌肤柔嫩、细腻。
③减少搔痒:喝冰糖银耳汤,对皮肤有良好的滋养效用。
④加强皮肤的养护,远离过敏原,尤其是本身是过敏体质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⑤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多食蔬菜和水果。春困
每天早晨一上课,只见同学们哈欠连天都说没睡醒,提不起精神,浑身懒洋洋的。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春困。由于季节变化明显,早晨环境又宜人酣睡,大多数人都说睡不醒,出现“春困”。
季节原因:
由于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大,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生物钟也不那么准了。
自我预防:
①8小时睡眠:一般情况下,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②春茶味正香: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脑助神,减轻春困。
④冬天里少用的风油精、清凉油、香水、花露水等,也是良好的解困佳品。有条件者可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同时增加点劳作解除春困倦意。
⑤慢跑:慢跑有助于细胞和组织得到额外的氧,促使大脑清醒。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2024春季疾病预防知识讲座】推荐阅读:
春季流行性疾病知识07-16
夏季疾病预防知识06-23
春季预防猪病的综合措施06-24
《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考试题08-09
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家长通知书10-16
2024春季运动会活动方案09-08
2024春季运动会获奖名单07-19
小学国旗下的讲话稿春季传染病预防08-24
春季健康养生知识07-17
2024春季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