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2024-07-28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选19篇)

1.《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一

20__年__月__日__:__,“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__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二

有个学生听了王老师的一堂课, 在这堂课上有一个知识点A他未搞懂。于是, 他在课余时间去了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如果学校开通了班班通则更好) , 打开电脑, 登录到自主学习网站, 在网站上找到了关于知识点A的详尽阐述、例子和巩固练习。他甚至发现了关于这个知识点A的Flash演示和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和事例, 还有一些综合测试。由此完成了网上自主学习的历程, 并有所收获。但是他想起昨天晚自习的时候, 有一个问题不知如何解答, 于是, 转到提问区或校园论坛将这个问题发表出来, 希望教师或其他学生能为他提供一个解题的思路。

在上面这个事实中, 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讲, 有几点值得注意和探讨: (1) 知识库和学校中心Web服务器的建设。 (2) 知识的关联等相应关联设计。 (3) 练习系统、测试系统及交流系统的设计。

2 网络课堂的特点

(1) 网络课堂作为传统课堂的扩充和延伸,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大大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 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水平, 丰富校园网的内涵。

(2) 大大减少学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 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时间。

(3)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看客与听众。在网络课堂上, 学生将根据碰到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 寻求答案, 学习和巩固知识点。

(4) 有利于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关联。在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和关联系统设计的前提下, 各学科的知识资源将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知识系统。

(5) 有利于CAI课件与网络的整合。通过网络课堂, 学生可以以网页的形式观看这些CAI课件 (尤其是Flash课件) 。CAI课件的制作手段也将被大大丰富, 而原有的课件资源则会被充分利用。这促进了原有课件向网络课件的转化。

(6) 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网络课堂的开辟需要教师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同时也为教师学习其他知识提供条件和机会。

(7) 促进师生交流。在网络课堂上, 通过交流系统等模块, 学生可以畅言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师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答复, 这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增进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8) 使教学资源既整合在一起, 又有条理化, 图文并茂, 不同于“网上邻居”。

3 网络课堂的基本模式

我们构筑的网络课堂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下面简要阐述主要模块的含义。

(1) 电子阅览室:是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场所, 是传统教室的扩充, 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对课堂知识进行预习、复习和深化。

(2) 教师版:教师维护知识库的系统模块, 包括课程管理 (维护知识联系的模块) 、知识管理 (即提供和维护相应的课程知识内容) 、练习管理、测试管理及相应的关联模块等内容。

(3) 登录机制: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身份进入相应的学校中心网络课堂。

(4) 学生版: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模块, 它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提供相应的各学科课程内容, 并提供一定的扩充功能。例如, 学生考试系统和练习系统等。

(5) 知识系统:这是最关键的部分, 它将是网络课堂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学生课堂和教师课堂的资源基础, 它的内容主要由教师提供。教师为学校中心网络课堂提供知识材料、知识的关联、练习和测试及相应的关联。因为每个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存在差异, 所以学校中心网络课堂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学校中心网络课堂必须依赖于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库系统, 它应包含一个强大的知识发布系统、关联模块和查询统计系统等。然而, 随着教师对网页制作的了解 (笔者认为, 这一趋势是必然的) , 教师自己构筑的知识系统会越来越重要, 这一部分将在此系统以后的扩充模块中出现。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网络课堂就其本身特征来说,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和良好的前景。教育部的有关领导曾指出现在有许多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变成“网吧”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本文就网络课堂的构筑作了些浅显的探索, 对此,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师是构筑的主体, 网络是教学的延伸。

摘要:传统的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群学生, 这样的教学模式一直受着空间和时间的极大约束, 且对知识的描述缺乏直观、丰富的手段。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比如CAI课件在教学上的应用。CAI课件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媒体信息来描述课堂知识, 具有非常巨大的辅助作用。但是, CAI课件同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利用率低, 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仍然很大, 无法有效地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要素。现在, 很多学校都建有局域网, 有各种各样的校园网平台, 但内涵和层次却不够深、不够高。很多校园网只是硬件架构加一个管理平台, 本质上对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多少促进作用。如何利用校园网来进行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辅助教学,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借力第二课堂 篇三

作为第二课堂,承接着对主课所讲知识印象的加深和语文知识的延续。因此,我们在短短一节语文课上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要将所学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并在实际中合理应用,那么第二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借力学生身边所见,见闻,巧妙加以学习。

我们学习古诗文时,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文言诗词的理解,在讲解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游玩地方景观或者寺庙古迹。这些地方往往有古今文人的诗,赋,碑文记事。学生参观时,不妨做些诵读和抄写记录,在饶有兴趣的读抄过程中,不仅对文言诗词做了一次加深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于家乡人文事迹的自豪和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

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的习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商户,门店对对联内容的需求和愿望都会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走亲访友之机,寻找好的对联,好的名句,在课堂上加以评比分析,这无疑又是一次增加语文常识,提炼语言的好机会。

再次,借力电视,报纸,杂志。

我们常常担心学生们会看电视上瘾,所以家长都有所顾及。其实,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配合加以正确引导,学生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文库。中央台的《电视散文》,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一幅不断变幻的画面,伴随着富有感情的朗诵,又有谁不会沉浸在这种别样的意境美中呢?利用《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了解自然界的植物神奇之处的和动物界的弱用强食,了解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这一些,可不是仅仅能够从课堂上就能学习到的。

每个星期的周末,当地报纸都会有一个文艺副刊。刊登发表当地文学爱好者的文学作品,历史往事,地方人物,风土人情……信手拈来,利用课余时间同学生们学习交流,不仅会让同学们因为家乡事感到亲切,更能为学生开启一个观察身边事物的视野,这些也正是课外阅读所能带来的愉悦感受。我有时也会利用自习课上,给学生推荐《小小说选刊》、《读者》、《辽宁青年》等等,上面的一些短篇文章,或是对人生的感悟,或是对现实世界不良现象的批判和反思。文笔和文思都有上佳之处,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都有益处。让学生和老师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从而在优美的文字中收获美得熏陶。当然,学习之后,也不能水过地皮干,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享受的过程学会模仿,在不断的模仿学习中,逐渐掌握和得到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再次,借力网络渠道,搜集语文知识。

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无孔不入。利用网络查找语文资料,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利用网络空间,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网络日志,微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利用学生们的争强好胜之心,鼓励他们在网络上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然后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在陌生的环境中,学生们少了几分拘谨,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们得到朋友的指点,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弱项加以学习和改进。

第四,借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可以使学生们从视觉,听力及思维方面同时得以活跃,这也有效地摆脱了单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单一分析授课,学生们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同学们的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活跃,从而大踏步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语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老师们要抓住学生的特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拓不同的渠道。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不断的学习见识中得到丰富增长。

4.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四

天宫课堂很精彩。课堂里的主讲老师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她既聪明又美丽,是我们女孩子的偶像和榜样。

在天宫课堂上,老师们给我们做了好几个有趣的实验。有液体球实验,有无容器实验柜,有磁悬浮实验,有水油分离实验。

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震惊的是液桥实验。

液桥实验过程是:先准备两块塑料板,再在两块塑料板上滴上两滴水,然后竖过来,惊奇的现象出现了。把两块塑料板竖过来后,两滴水竟然没有流下来。不过,这可不是最让我惊奇的,让我惊奇的还在后面。老师将两块塑料板慢慢靠近,让两滴水重合在一起,它们汇成了一滴水,再将塑料板慢慢拉开,这时的两滴水好像被老师使了魔法,它们竟然被拉成了一座“水桥!”我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观看着太空课堂传来的“水桥”视频,怕惊动了水桥,而断裂。

上完“天宫课堂,”我“也好想亲手做一下”的想法又蹦了出来。于是,我和妈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两块玻璃,然后赶紧跑到卫生间去,怀着生怕错过每一滴水的心情跑了进去。

打开水龙头,我小心翼翼地接了一滴水,然后也学着王亚平老师的做法,轻轻的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再慢慢地拉开,哇!真的拉起一点点,只是趴在玻璃缝隙上看到的那一丝丝“水桥,”可是,一秒都不到,它就断裂开了。唉!我真想对它说:“能不能给点面子,我才要欢呼呢,你就断了!”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我并不气馁,反而还很兴奋呢!

5.《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 篇五

五泉小学利用科学课时间,组织全校同学观看“天宫课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给同学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太空”记忆。太空中的实验为什么和地球上的效果不一样呢?同学们模仿着航天员老师,动手做实验,探索科技的奥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宇宙空间的憧憬、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课后同学们拿出画笔,描绘他们心目中未来的中国航天,通过一篇篇观后感,抒发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与追求。

白银路小学的同学们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全程收看了“天宫课堂”,他们同步开展科学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航天员老师们的授课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太空无限的好奇与憧憬,为他们种下了一颗探索科学、遨游太空的梦想种子!

皋兰县第四中学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天宫课堂”航天员在轨实验,同学们对于400公里天外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被种种物体在太空中表现出的现象惊叹不已,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通过“天宫课堂”同学们学习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航天员老师的奇妙实验,在同学们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为实现太空梦、中国梦积蓄能量,做出贡献。

6.“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 篇六

今天我观看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的神奇

让我最震撼的实验是太空“冰雪”实验,王亚平老师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其实它的原理是只有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才会出现结晶沉淀。如果溶液未达到饱和状态,它会继续溶解,不会结晶。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液体从杯子底部开始往上结晶。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像漫天飞雪一样,液体的四面八方都结晶。在杯子边缘和空中等,每个方位,每个有水的地方,都有出现结晶的现象。而且,这种结晶会比地面上的更为舒展。堆积起来的晶体会像雪花一样落下来,浪漫壮观。所有这个液体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我们应该探索未知的领域,让科学与我们共同成长 。

7.开设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 篇七

职业院校中,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多以“知识讲授+模仿训练+课堂作业”为主, 教学手段遵循“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多实际操作, 教师指导重难点。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活动叫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完成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进行, 并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将这类第二课堂称之为工作室。

第二课堂的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相关设计作品, 在教师的指导下, 工作室可以在院系中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项目。在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在文化基础上与重点院校学生有些许差距, 但是在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优势, 他们的特长较为显著, 如:电脑设计软件应用、专业技能等方面。因此, 我院二级学院可以通过成立艺术设计类工作室, 把专业技能较强和兴趣爱好显著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

二、工作室创设过程

(一)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创建工作室计划

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制定了如下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 培养设计专业人才; (2) 组建学生设计师团队;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4) 搭建工作室公众号平台; (5) 辅助专业课的学习, 夯实实践基础。

活动内容: (1) 每学期将组织多次专业技能培训; (2) 邀请企业设计师传授经验、设计潮流、设计技巧; (3) 工作室成员每周集中至少一次, 组织内部活动, 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活动。

有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对二级学院的教学体系及课程改革起着推陈出新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主动积极配合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将会得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创建工作室及管理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质量。

从学生角度出发, 积极主动地参与创建工作室的计划, 具体过程如下: (1) 提出申请:学生欲成立工作室必须向二级学院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包括工作室简介、成立的初衷、宗旨、组织构成、经费来源、承办的活动、活动的开展、申请用具等相关内容; (2) 资格审查:当二级学院教师收到申请相关资料后进行资格审核, 并向组织者或组织带头人进行考核, 确认申请信息真实并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将核定的相关材料上报相关负责部门审批; (3) 批准并成立:得到相关负责人批准并备案后, 向公众宣布工作室成立。

(二) 根据第二课堂 (工作室) 的开展做如下研究

1. 准备阶段

制定工作室研究计划, 安排好每一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时间, 提倡学生根据自身所长参与工作室工作, 聘请合适的指导教师。

2. 实践阶段

通过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整理, 对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督促学生积累相关素材, 制作相关的设计模板, 提升工作室的知名度, 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参加校级、地方级别、市级、省级、国家级等设计大赛, 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

3. 总结阶段

对后进学生加强辅导, 并在没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中发现培养人才, 对工作室的工作进行讨论研究, 并得出研究结果, 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申请与教学相关的教具, 并撰写相关申请和报告。邀请相关业内设计专家及设计爱好者对工作室进行评价并总结意见。

三、存在的问题

在创建工作室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硬件条件的原因, 就工作室成立初期状况及前景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其表现如下: (1) 工作室设备不够完善而导致有些工作较难展开; (2) 教师团队整体较年轻化, 相关经验还需历练; (3) 学生自律能力较差, 专注力不够强; (4) 学生做事还不够细心, 首尾工作还需加强; (5) 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提高, 艺术品位需升华。

总而言之, 无论存在多大的问题及挑战, 在职业院校开设学生第二课堂, 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创建工作室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秋林, 赵怀让, 范宝军, 等.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及方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0 (6) .

[2]徐树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中学教学月刊, 2005, 45 (7) .

[3]刘正.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3.

[4][日]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5]王刚.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监控体系研究[J].艺术教育, 2012 (9) .

[6]孙中涛.高职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1 (11) .

[7]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 2012, 28 (2) .

8.浅议体育第二课堂 篇八

关键词 体育第二课堂 学校体育第二课堂 家庭体育第二课堂

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核心教育的现实中,身体素质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那么体育就自然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和绝对条件。面对日益沉重的学业给学生形成的压力,体育教育便越发显得的重要和必要,但是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作为学生最基本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更多的通过体育第二课堂来实现。

一、阐述体育第二课堂

(一)什么是体育第二课堂

体育第二课堂源自于第二课堂的出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对产生。通常第一课堂是这样被认定的,指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课程,由指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相对而言第二课堂便是指,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定点,没有事先计划好的课程内容,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新词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第二课堂的,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依据对第二课堂的理解和其在词典中的解释,体育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除了体育课以外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旨在巩固体育课所学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延伸,体育课是第二课堂的基础。学生在体育课中所学到的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技巧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在体育第二课堂中得到巩固和运用,弥补了体育课时间紧所学知识得不到完全实践的不足。体育第二课堂自身有着体育课不可比拟的特点。

1.时间自由、形式多样

体育课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的教学活动,而体育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外的,不受时间的限制,相对而言时间上更加的自由,而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选择的项目也不同。所以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运动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克服了体育课的枯燥单一性。

2.实践性强、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

体育第二课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课的任务主要给学生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而给学生自己身体力行所学知识的时间却不多,第二课堂在此与体育课相衔接,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及时体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体育知识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第二课堂的时间自由、形式丰富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自愿的参加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保证了体育第二课堂的顺利展开,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打了基础。

二、阐述不同的体育第二课堂

体育第二课堂不但在时间上自由,在地点上也是自由选择。它不但可以在学校的操场进行,也可以在社区的广场的开展;不但可以由老师进行指导,也可以由家长来指导;它不但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也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由此可以把体育第二课堂分为学校体育第二课堂和家庭体育第二课堂,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

(一)学校体育第二课堂

学校体育第二课堂就是由老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中间进行,在学校组织下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第二课堂开展的优势有:首先,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的第二课堂,由专业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正确的指导。其次,学校第二课堂是在学生之间开展的,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次,学校体育第二课堂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进行,对运动技能掌握的好、具有一定运动水平的学生可以做为学校选拔运动员的潜在力量,对那些想要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来讲第二课堂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激情。最后,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利用的是学生的闲暇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去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之间无故事端的发生,减少了影响学校教学和学生正常生活的负面事件的数量。学校第二课堂的开展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首先,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中,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及时,或者不认真,这是教师认为第二课堂不在教学计划内的思想问题,要让教师认识到体育第二课堂对体育正常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要避免学生的从众心理,看到哪个项目参加的人多就去参加哪个,不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这样会导致从众的学生半途而费,第二课堂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就是学校开展的体育第二课堂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这一点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已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争取让这一部分人参加到体育课堂中去。

(二)家庭体育第二课堂

家庭体育第二课堂是由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在家庭组织下开展的体育活动。家庭体育第二课堂与学校体育第二课堂有许多不同,它所具有的优势是:首先,家庭第二课堂的开展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家庭针对一个孩子所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引起让孩子对此的重视,认真对待。其次,家庭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在时间上更加的自由些,没有规定的必需时间,针对家庭成员的忙闲情况,可以在周末也可以在每天的闲暇时间,不会让他们产生相应的心理负担。最后,所有的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要想让孩子得到正确有效的体育指导,他们自身也会自觉得进行学习和练习,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融洽的家庭体育气氛,不但有利于孩子积极性的培养,也对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家庭体育第二课堂的不足有:首先,家庭第二课堂的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中学和小学时可以顺得展开,但是在孩子学习紧张或者有所长大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不愿意和家长一块时,就存在开展的困難,其时在学习紧张时更应该开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和有效的学习,在时间上可以自主选择。其次,家庭第二课堂由于是和家长一块进行,容易让学生产生遇到累、苦、难就退缩的思想,也使得家长心疼孩子,会主动要求放弃,面对如此情况家长应鼓励学生不退缩不放弃,否则不利于第二课堂的开展。再者,第二课堂在家庭成员之间展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受到外界事情的干扰而进行不下去或者是半途而废,这不但影响第二课堂的持续进行,而且也会对孩子的做事方式产生影响。

9.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九

今天下午,我们怀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这是时隔八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八年前,我还是个懵懂的小孩子,只知道在电视上看见航天员高兴得又蹦又跳。今天可不一样,我己经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对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期盼已久。三名航天员演示了很多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叶光富航天员演示的在不借助外力的状态下采取何种方法顺利转身。在没有外力或外力矩的情况下,航天员自身的角动力是守恒的。叶老师在第一次尝试转身时,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为保持角动力守恒就会向右转。后来,叶老师甩动胳膊产生了角动量,为保持角动量守恒他的身体就会相应地转动来平衡。

今后,“天宫课堂”还会带来更多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我们期盼着,在我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八年时光匆匆而过,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中国航天,剑指苍穹!

10.“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 篇十

活动开始前物理老师杨志成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地面课堂的活动,为同学们介绍、普及了有关宇宙知识、失重实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认真完成了各项实验。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在轨介绍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等授课环节,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

11.还乐于民,打造“第二课堂” 篇十一

2010年1月16日,杭州爱乐乐团举行首期“艺术家开放辅导日”活动引起了良好反响。共有30多位市民通过网络或电话报名成功。一位带队参加活动的艺校老师则更关注活动的新颖形式和实际的学习效果,她表示,乐团在这两方面上都做得很有新意也很有效果。

“艺术家开放辅导日”是乐团众多“公众音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凸显互动性与公众性。每期活动中,乐团将安排包括声部首席、副首席在内的优秀演奏员,在杭州大剧院为器乐学习者提供无偿、开放、手把手的辅导。

活动开始前一周,乐团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杭城主要媒体,向公众发布了活动信息。30余位学生朋友通过网上和电话成功报名,成为了开放辅导日的首批参与者。

活动参与者中,以中小学生为主,也有年逾七旬的老年朋友。辅导的专业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众多的学习者带着自己的乐器,有些在家长的带领下,一早就到了大剧院。他们首先表演了自己准备的曲目,然后乐团的演奏员们再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地辅导和交流。

辅导日活动还吸引了大学生们的参与。一个由杭州喜爱古典音乐的大学生自发“南园爱乐室内乐乐团”的学员们尤为珍惜本次活动的机会。“南园室内乐团”自组成后,一直苦于找不到专业的音乐老师指导,都是靠自己摸索着学习和排练,这次杭州爱乐能够免费提供这么专业的老师进行音乐教学辅导,他们觉得非常高兴。

12.打造生物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 篇十二

教育本身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 它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 并对这些因素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次教育改革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做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时, 很多学生选我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当然, 很多小组是选定了一些和自然科学联系比较密切的课题后才来邀请我做他们的指导老师的。这类课题通常需要通过实践进行研究, 而我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发现, 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地弱。这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及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代劳有关, 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去动手做些什么, 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也很难独立地去解决它。而这些正是现在教育所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在和学生一起活动时, 我常常思考:其实综合实践活动在很多时候和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在发展学生素质方面又各自有着各自的优势, 如何将生物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物实验, 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现行教育积极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 使其掌握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学科基本知识;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 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反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它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 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所获得的生物科学素养又反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像我们都知道成熟的苹果是会落地的, 但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因为他具有善于观察、乐于提问、积极思考、热爱探究、动手能力强、尊重客观规律等较高水平的科学素养。

三、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平时我比较喜欢在办公室种些花草, 我办公室的窗前、门口总有些同学驻足欣赏。一次偶然的机会, 有同学发现放置在窗台上的植物往窗外弯曲生长, 所以他们向我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是什么因素导致植物幼苗向窗外生长?联想到必修三中会涉及相关的内容, 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题材, 建议他们可以动手进行探究。没想到这个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的赞同。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 自己分工, 制订计划, 打算通过活动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下面就以该活动为例探讨一下我们在活动中如何成长, 提高科学素养的。

(一) 以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在我们的生物教材中并没有要求做这个探究实验, 但是由学生兴趣使然, 且不用占太多时间, 初期准备好后只需要每天观察记录一下。它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在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置的生物实验一定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内心趋向, 寻找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活动进行实验, 才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二) 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不是一个人的活动, 是一项集体的活动, 需要大家分工合作,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同学们共同合作可以发现一些自己忽略的问题, 可以一起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上述实验中, 每位同学都有明确的分工, 凌俊杰同学的主要任务是给用单侧光照射的幼苗记录其弯曲生长的状况, 使用的方法是每天定时拍照, 在给幼苗拍了3天照片后, 大家在讨论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每次拍照都是迎着植物的正面, 几乎看不出幼苗有没有弯曲生长的具体情况, 更不能很好地体现弯曲的程度。于是大家一起讨论应该从什么角度才能更好地记录幼苗是否弯曲及弯曲的程度, 所以在之后的记录活动中他每次注意定时、定点、从侧方进行拍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同学们多讨论、多交流、多总结, 做到资源共享, 这有利于他们吸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有利资源, 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求真求实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有同学发现毛豆发芽后, 白乎乎的“芽”在往下生长。而他的“常识”告诉他芽应该往上生长, 他担心最后的实验结果会和预期不同而导致实验失败, 所以他自己动手把芽换了个方向, 过了几天发现芽又在往下长了, 这颗种子就长成了螺旋状, 于是他带着疑问来找我, 当我给他介绍了关于种子的结构特点后, 他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给种子帮了倒忙。他也明白了活动过程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避免想当然。生物实验通常有明确的目标,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 同学们在进行实验前会有对实验结果的预测, 为了达到和自己预测相同的实验结果, 常常会有同学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这就是妨碍我们发现真理的大敌。活动的结果是由一个个正确无误的小环节组成, 环节之中又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 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 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活动中小细节的精心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发生规律。

1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十三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1

期盼已久的“天宫课堂”第二课,今天开讲了!视频中见到了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老师们,他们为我们带了一场神奇的“太空直播”。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宇航员老师们在失重的环境中,向我们展示了太空“冰雪”、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试验,在距离地球遥远的太空与我们进行天地互动,为我们打开的认知宇宙,追逐梦想的大门。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将中国国旗插上太空,他们的航天精神,激发我们探索太空的激情。

几代航天人,一个航天梦,仰望星空的理想,脚踏实地的实验,中国的航天事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要好好学习,奋发向上,肩负责任,吾辈当自强,为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2

今天,听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我觉得中国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美丽的风景,感到非常自豪。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多想去看看啊!

航天员叔叔、阿姨在空间站为我们演示了“冰雪”实验、液桥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还展示了悬浮实验台、无容器实验柜,简直太神奇了,通过听课我也知道了实验的原理,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科学无限的向往。太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要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

央视《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3

今天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这些新奇的事物让我对航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4.《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十四

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3名“太空教师”以天地互动的形式演示了实验,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讲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地面主课堂设在中国科技馆,分课堂分别设在西藏拉萨和新疆乌鲁木齐。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授课内容面向全球观众进行直播。

航天员将在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上进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并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早早看过了“课表”,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翘首以盼。在地面预热环节,同学们复习了首次空间站“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历程,还温习了关于太空失重的知识。

“太空教师”们来了!3名航天员来到镜头前,身着蓝色工作服站成一排集体亮相。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很开心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我们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王亚平的面孔和声音在“天宫课堂”再次出现,将同学们带入上课状态。

“我是指令长翟志刚,继续担任拍摄工作。”

“我是航天员叶光富,很高兴能够再次给大家分享太空中的科学知识。”

15.高校第二课堂道德体验学习研究 篇十五

1道德体验学习的内涵

道德体验学习, 就一般意义而言, 是指主体直接进行道德实践后, 所形成的反思性心理, 是体验主体对生活实践的感受, 并通过自我认知实现的调整, 使道德价值得到完善并发展。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实现自我、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了解真理规律、完善自我意识形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对经验进行传承的同时, 也将道德的认知进行继承及发展。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依附于人的道德经验与道德内涵。以学生心理角度为原点, 对道德进行体验的所有环节都发生在学生自身上, 无论自觉与否, 它都作为一项内容始终伴随着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 道德体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学习, 或者也可以将道德体验学习看作体验学习的一个分支。

在第二课堂中形成的道德体验学习不同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体验学习, 而是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观、道德意义进行领悟的过程, 这种领悟包含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种体验是学生对道德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化到内化转变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特定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是对道德知识、价值、判断标准进行的体验和感知, 它是学生对道德价值进行传承, 对道德内涵进行了解、体验认知的过程, 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 是一种体悟自我管理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的过程, 简而言之, 是一种“体悟性学习”的过程[1]。

2道德体验学习的理论依据

2.1道德体验学习将人本主义视为理论基础

个人在社会中必然会对知识进行学习, 这是由于个体在社会生存实践过程中的局限所致, 在此过程中, 个体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体现了学习的渐进性。个体在掌握一定时空条件下的认识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又导致个体认识的特殊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经验进行持续的积累, 也会形成与其他个体不同的认知状态。 由于个体认知状态的不同, 必然会导致对规律的掌握和社会要求的把握存在差异, 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学生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 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 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求知欲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又与个体“主动的学习”状态密切相关[2]。

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 会不断从观念到实践上的被动从属状态中转变自我。从陌生到了解, 最终实现思想的自主、行为的解放, 个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所表现状态的好坏、自我实现愿望的有无、能够接受经验的多少, 都与自身在物质世界中对真理的体验、价值的选择角度及自我的主动息息相关。

评价个体能力和状态的常见标准是个体是否能够自主、自如地对内外矛盾进行掌握和化解。高等教育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 这种情况同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任何时代, 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即追求“完整的人”———“智能和情感的全人” (whole people) 。[3]

个体的主观经验不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存在, 自我的发展过程则是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内外进行调动来实现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无论个体情感状态如何, 对世界一体性认识达到何种程度, 人们都是在规律的作用下进行体验、认识和运用的。虽然个体对世界本质认识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其共性是“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拉开了”, 这种情况使个体的体验不断升级、发展与积累, 并且实现“与大自然的交融”[4]。然而, 这种“自我实现者” (self-actualizer) 追求的“存在”和 “高峰体验”受限于个体智力水平的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同时个体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提升和发展也需要加以引导。

2.2道德体验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出发点

各学科都会为“学习”和“建构”赋予不一样的内容和意义。理论界一直对建构主义学者所主张的理论进行着讨论, 以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不仅要对教育双方在新时期下进行正确认识, 同时还应将中外教育理论的成果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表面看来, 受教育者的思想、知识体系均在不断成长和完善, 但不可否认, 个体思想建筑的进度和状态会受到受教育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教育程度和自身接受程度的左右而出现个体的差异性。

不论是以静态还是以动态的角度去对自我思想认识发展进行审视, 在现实和理想状态中, 它在个体经验学习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论人们用什么字眼来形容精神世界的发展状况, 都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还会受到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影响。这种变化体现在精神世界内在环节的更新和成长, 但不管这种变化如何进行, 发展是否被个体承认, 群体思想观念是否能自觉地、现实地被反映, 都只会在同一个正在发展的世界和时代之中进行。

因此, 对唯物辩证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坚持, 从理解和实现上都可能成为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在当前高等教育中, 应将学生的身心实际视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现有情况对传统与创新、感性与理性、落后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认识。

3高校第二课堂道德体验学习的实施原则

3.1主体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身心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学生是否得到成长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成败及判断学习是否达到时效性的唯一标准。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这一中心地位则是道德体验学习主体性原则所要求的根本所在。在第二课堂中, 道德体验学习若想要发挥预定效果, 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及帮助, 第二课堂的组织原则是令学生的身心全部且积极参与活动。而道德体验学习开展前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则是对于活动情境的创设, 只有良好的活动情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道德体验学习虽然将第二课堂情境的创设视为前期的准备工作, 但相比更为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只有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及道德层次的提升, 相辅相成地提高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使学生主动对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建构和内化, 为与这种理念相协调, 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学习。在第二课堂中, 教师冗长、复杂的讲解应多让位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与活动中所涉及的道德价值进行沟通, 达到学生多思考、多体验、多建构的收益实效。而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无法解决却亟待解决问题的指导则是教师重要作用之所在, 针对指导的内容而言, 应对个体体验的需要和提升有所侧重, 正确把握和引导学生总结内容的方向性。

3.2情感性原则

在第二课堂中, 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被视为第二课堂的动力和出发点, 将学生构建思想观念作为切入点, 以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第二课堂的核心, 即为道德体验学习的情感性原则。所以, 在第二课堂具体进行过程中, 如何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体验学习的根本立足点, 主要手段则是学生对具体学习情境的体验。情感性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受到激发, 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学习情境中所涉及的一些道德价值进行交流、感悟、内化、升华的过程, 只有在这一过程中, 道德体验学习才能为学生自有道德情感和具体学习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构建桥梁。换言之, “导之以行”即是道德体验学习的目的, 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则必须要经过我们“动之以情”地构建具体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取新的体验, 从而对道德价值进行把握。

3.3沟通性原则

道德体验学习能够正常进行, 究其原因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借助了学生的情感和感受, 并利用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去体验学习情境中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念。学生的这种体验过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审美过程。 基于对以上的认识, 从本质上来说, 道德体验教学中的沟通性原则即为一种审美沟通原则。要想正确认识这个原则,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以美学的视角来看, 人的知觉、感觉、情感、体验总是和审美胶漆相投般地融合, 所以审美过程不能单纯视为发现美的过程, 学生对客观世界亲身体验的过程也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精神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二是以学习论的视角来看, 学生同教师及实际学习情境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对话, 是道德体验教学所强调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所得到的收获, 都会通过教学情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升华, 而这些课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则是在学习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生同学习情境之间进行的交互式对话及沟通机制。

摘要: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对道德体验学习进行界定。依据道德形成的规律, 探讨实施道德体验学习的原则, 从而将体验从知识学习中剥离, 解放出来, 返璞归真, 回归真实生活世界, 使体验者在自己探索和自主选择中, 达到对道德内容和意义的深切体会, 引领学生达到更好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第二课堂,体验学习,道德体验

参考文献

[1]齐军.体悟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张威.教师引导道德体验学习[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3]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226.

16.如何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课外活动;精神生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78-01

音乐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教,学生学,师生互动为主。它针对的是全部学生、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以班级为主的群体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音乐课程感兴趣,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是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外的音乐活动则不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它是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的音乐水平的程度,按照其兴趣分配。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对于艺术的爱好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外音乐活动的优越性

1.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特长

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增长特殊才能、发展个性特长方面,在整个教育途径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的音乐教育是在教学程式的模式下进行的集体教学,针对的是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于一些音乐天赋很高、接受能力很好的学生往往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如何让学生在“消化良好”的基础上“吃饱”,又能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不吃力,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光靠课堂上的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音乐课外活动却可以弥补这一点。

2.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

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课堂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际知识。如:走出校外参加竞赛与公益性演出,通过欣赏其他学校与专业的表演,能够取长补短,感受更专业精彩的艺术。

3.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在父母百般呵护下成长的孩子,缺乏的就是在挫折中、逆境中进行抗争能力的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真排练促进了他们的集体观念,拼搏精神。音乐课外活动使人们的情感受到规范、节制和净化。

4.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学生的精神生活来说,学习活动并非全部,还有属于道德、劳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生理上表现为动作不协调,在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怠倦等。因此,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

1.组织兴趣小组

(1)舞蹈队。在成立舞蹈小组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因此挑选舞蹈学生时,最为注重的是肢体的协调能力及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从整体来看,它更能起到活跃校园文化增加艺术氛围的作用。就个人而言,对于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体型的塑造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器乐小组。目前大中小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学习西洋乐器,在农村学校只能根据条件选择,结合民族乐器进行组建,不仅可以达到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目的,也可以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合唱团。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歌唱能够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活跃校园文化,挖掘学生的潜能都是学校教学当中的重点。组织歌咏比赛,能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也给他们一个相互学习和比较的机会,我利用庆祝节日活动开展全校性的歌咏比赛,每学期一次,如庆“五一.五四”“迎国庆”等小型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革命歌曲大合唱、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在学唱学习的全过程中,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强了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自己的能力。

2.积极参加校外竞赛与公益演出

现在不少的学校利用了电视宣传校园艺术节的开展,让学生的音乐活动成果有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学到了更多课堂里没有学到过的音乐知识。通过参加演出让学生懂得艺术活动不仅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17.《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十七

今天,听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我觉得中国的空间站是太空中最美丽的风景,感到非常自豪。我喜欢挂在“天宫”空间站的美丽夺目的中国结,它正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多想去看看啊!

航天员叔叔、阿姨在空间站为我们演示了“冰雪”实验、液桥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还展示了悬浮实验台、无容器实验柜,简直太神奇了,通过听课我也知道了实验的原理,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科学无限的向往。太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要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

18.《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 篇十八

上一次中国航天员在太空授课还是在6月20日,在天宫一号上进行的。8年后“天宫课堂”的再次授课,定于12月9日,即今日。其实,早就听说他们计划太空授课,对此我期待已久。今天,已经在太空“出差”近两个月的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为“太空教师”在距地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在轨太空授课,并向全球同步直播,怎能不令人振奋!

今天下午,我们通过阅读课观看身处太空三位宇航员的太空授课,因前两节为物理化学,当我们开始观看时,已经错过许多,但并不妨碍我们激情观看。当我们打开屏幕时,王亚平老师正在演示跑步机的使用,随后,叶光富老师通过电脑,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培养的心肌细胞,一切都是那么神奇。

在这之后,叶老师所展示的太空漫步与转身最令我感到惊奇,航天员叶老师处在在轨航天器中微重力的环境下,完全不借助任何外力完成转身。叶老师尝试不用空间站中辅助把手行走,结果是整个人渐渐飘起来,却丝毫不问前移动。在失重环境下,转身也是件难事,不像陆地上那样简便,也不如陆地上那样符合常人逻辑;叶老师两臂张开,很轻松转向后方,迅速转动左或右臂,也可转向后方,但用其他方法便无法实现转身,其原理运用了角动量守恒定律,使航天员轻松转身。

最后,王亚平老师在水膜的基础上做出一颗水球,令我叹为观止。在其中做出一气泡,便会在水球中成一倒像,在气泡中成一正像,将气泡抽出,再向其中打入蓝色色素,加入泡腾片,一个颜色毫无违和感的水晶球呈现在我们眼前,看起来十分像地球!多么震撼啊,难道这就是太空的魅力?

19.高职教育中的英语第二课堂 篇十九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以下简称IVT) 2005年针对高职毕业生在跨国公司生产线上的英语使用情况做了一项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42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结果发现:在工作中不使用英语的仅为3%, 而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方式68%为说、66%为听;76%的被调查者将“说”的能力培训放在了第一位[1]。这表明社会对员工的外语能力要求已相当普及并且也发生了变化, 更重要的是看语言交际能力如何。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教差, 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中学阶段过分地强调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忽略语言技能教学, 更是使他们几乎成了“哑巴英语”者的典型人群。可是面对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口语要求, 高职院校如何立足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 扭转局面, 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

语言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或近乎真实的现实情境中, 通过语言时间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真实情境下的协作,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信息的转化和储存, 还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 强化学习动机。笔者认为:根据“情境认知”理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其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有必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它更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 情境认知的基本理论

在词汇学习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在传统教学中, 有关知与行分离的假设导致课堂词语教学的低速、低效和学生的失败。相反, 在日常交际语境中, 人通常能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地学习词语。一个人通过听、说、读, 16年中平均每长一岁可学到5000个单词 (平均每天13个词) 。研究所揭示的事实表明, 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说话情境之中。研究人员认为, 有关词语学习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 Brown等人[2]认为知识是情境性的, 它要受到知识所使用的活动、情境以及文化的影响并与它们不可分离。这便引发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西方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的出现挑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知识和能力分离的现象, 认为学习绝不仅仅是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 它必须要有思维与行动, 必须置于知识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物理或社会的情境中。所以,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 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获得理解和经验的互动机会, 促进对英语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 以便从中汲取经验, 扩大默会知识, 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达到交际的目的。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致力于创建模拟真实活动的实习场, 即构建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 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活动中, 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 以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生活本领。

2 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2.1 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学校范围内的英语学习环境, 即模拟真实活动的实习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然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讲解词汇、语法、句型、课文为主要任务, 况且考核成绩的测试方法也只能反映学生对语言形式掌握情况, 而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检验却缺乏效度, 例如高职学生普遍被要求通过的英语Pretco (A/B) 级考试便是如此。于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受到场地、课时、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限制, 以及AB级考试通过率的压力, 高职英语教师只能以不变应万变, 注重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和积累, 忽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很难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是一个老师面对四十多个学生的模式, 老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口语训练要求。口语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表现积极活跃, 而那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愈发自卑, 怕说错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 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而口语能力差的学生却越来越“沉默”。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

2.2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二课堂又称课外教学, 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情境认知将语言知识看作一整套工具。它的重要特征是:语言工具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掌握和理解, 语言知识具有情境性, 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基于真实或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的创立。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教材、课时、场地的限制, 通过丰富的形式内容, 创造英语使用的各种有效真实的情境环境, 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 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开展英语话剧表演比赛、英语专家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原版电影赏析等等。

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择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 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机会和场合展露自己的特长和才华;突破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局限性, 学生能够利用全方位的信息渠道, 充分运用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

另外, 英语第二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学生成为了活动主角。各种英语课外活动的具体事项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指定和完成, 教师在第二课堂扮演的是出谋划策、引导组织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最大限度的调动, 自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为了办好一次活动, 学生往往需要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书本资料等来补充自己的英语知识, 这个过程无疑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强化、整合和内化。

所以英语第二课堂不仅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 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学生提供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 它是传统课堂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3 以IVT为案例, 浅谈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可行性建议

由于情境认知对学习环境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基于情境认知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设计Herrington J和Oliver R归纳了不同学者所提出的情境学习的实施策略:a.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b.开展真实的学习活动;c.提供接近专家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察的机会;d.提供多元化的角色和视角;e.通过协作构筑知识;f.借助反思形成抽象思维;g.借助表达使知识清晰化;h.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供指导与支架;i.在任务中整合对学习真实性的评估[3]。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 结合IVT英语第二课堂的现实情况, 笔者总结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3.1 建立“英语第二课堂指导老师”制度。

英语俱乐部是IVT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英语学习社团。社团活动的内容策划、现场组织和具体工作均由学生一力承担。但是英语俱乐部设置专门的指导老师, 该职位由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担任, 职责是全面指导英语俱乐部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供专业性意见, 协助学生把第二课堂办得集知识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另一方面, 指导老师熟悉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 能让第二课堂很好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在学完“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Different Attitudes to Gift Giving”后, 指导老师建议学生邀请外籍教师, 开展“中西文化比较”的讲座, 从而加深学生对“跨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3.2 建立校园英语广播站。

IVT利用学校的无线电调频台的资源建立了英语广播站,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采、编、播英语节目。节目的内容分新闻播报、主题谈话以及赏析经典等版块。同时, 对IVT英语播音员挑选也有严格的流程:全院公开考核招聘→考核合格者参加英语播音员培训班培训→培训考察合格者进入实习阶段→实习结束后成为能力独立制作节目的英语播音员。在对英语播音员的培训过程中, 教师可以着重训练学生语音语调和韵律节奏。在英语播音的实践加强了学生的成就 (下转47页) (上接126页) 感和自信心, 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综合技能大赛活跃学校文化氛围。

竞赛是推动教学、锻炼选手、培养英语人才、活跃校园文化环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IVT每学期都会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征文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在竞赛中, 你追我赶。一方面充分动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涉猎广泛的英语知识,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情境中运用英语交际能力, 从而达到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目的。

结论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交际性本质的认识, 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外语教学的关键。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语言的知识系统, 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其相关语言技能和习惯。英语第二课堂的课外教学活动加强了英语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为情境认知学习创建了更多的可能性, 使得英语学习环境更具有真实性和多元性, 从而为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广阔的舞台空间。因此, 英语第二课堂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 在“情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分析英语第二课堂和课堂教学各自的利弊, 提出英语第二课堂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以IVT作为案例, 浅谈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情景认知,英语交际能力,英语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素花, 陆沁.高职毕业生英语使用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2) .

[2]BROWN J S, COLLINS A, DUGUIDE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1) .

[3]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9) .

上一篇:很简单的春节祝福语下一篇:驾校管理制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