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4-09-22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共8篇)

1.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

摘要:当今世界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的日新月异,时代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将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迫切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趣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学生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方法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变革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新的变革。陈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能更好地为新的英语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英语已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量,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整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而且我发现,这样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英语教学整合,既能更好地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实现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无需人们人为地创设一个多媒体情境,因为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多媒体世界,学生们在一个自然真切的情景中进行英语学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们学习更加轻松、愉快,拓宽了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研究成果分析:

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加强了学生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相互尊重和包容的能力。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和实践,谈谈我是怎样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创设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网络资源环境

1、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源,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检索信息;提供计算机支持下的通讯交流手段,让学生缩短无效时间,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初,信息技术是封闭的,它是作为演示工具出现在课堂上,它的实质是幻灯、电视、录象和录音机的综合体,学生也只能通过看、听,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常常是由老师牵着学生的思路走。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成为可能。它比起教师事先编制的课件和印刷的课本本身、比起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软件更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及时更新的状态,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教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的丰富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所以,通过网络来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能使学生之间更方便的交流、探索、合作成为可能。本人在英语教学中,不时精选大量的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英语儿歌、童谣、成语故事、卡通故事、趣味阅读等)来辅助教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在网络环境流畅的情况下,我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逐渐培养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习惯。

2、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我们在尽情享用这一现代科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上的资源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健康,更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净化和优化。作为教师,要熟悉网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网上信息进行精心的选取和编辑,使材料不但要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在选取网络学习资源时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拓展性原则。从网上选取的材料应该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扩展和补充,而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写;(2)时效性原则。不仅指选取材料要讲究时效,更应注意材料选用的时机,同时对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表示关注,比如国内外的时事、基因、克隆、环保、航天等方面的内容;(3)趣味性原则。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教师应注意选用不同风格和题裁的材料,如英文儿歌、小故事、趣味阅读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和合作。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一是基于课堂讲授的“问题探究”式学习;二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三是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型学习;四是基于专题学习的“网页开发”型学习。本人经常使用“问题探究”式和“主题研究”式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让各小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合作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经常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最终成果也是多样的,或是报告,或是论文展示,或是课件交流,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造了有效的环境。

(三)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研究证明,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合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常常不习惯,并且缺少合作的方法。本人做法是:以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每组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优、良、中、差学生的搭配,每小组再推选一位组织能力强,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要组织协调好本组的学习,并且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

当然,由于各小组组长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小组合作意识淡薄,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本人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你小组成员的共同看法,还是你个人的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什么收获”?等等,经过不断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深深感到教师不仅要具备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信息素养,信息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对象,也因为它是学习的工具。比如,我们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时,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指出相关网页,提供对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等。

2、教师角色的改变:由教书匠和知识传递者变为专家、指导、顾问和资源。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本人所教的学生毕业时,口语、听力和阅读水平非常可观,高新宇等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初三组),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还是网络资源,都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如何正确处理现代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关系,让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尤其是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2.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学习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 英语教学也要需要紧随时代脚步进行调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更新理念, 改进方法。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产生巨大影响, 使得英语教学信息化, 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但目前, 英语教学形式和内容都相对单一, 大部分教师仍只是生硬地传授知识, 即使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也只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英语教学过程, 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 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

1 传统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课堂是传授英语知识的主要阵地, 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长期以来, 英语教学采用了“教师—学生—课本—粉笔”的形式来传授知识, 教师以词汇、句型为基础来细致分析课文, 深入讲解每个语法点, 而学生则进行反复练习, 以此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但是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受传统理念影响。目前, 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英语水平等,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英语教学仍旧禁锢于传统模式之中, 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书本加粉笔的填鸭式教学。这些教师已习惯传统模式, 而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来研究现代技术, 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新的方法。这种情况导致了即使学校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教师仍旧采用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 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也使得学生一直被动接受知识, 难以真正的热爱与主动学习英语。

第二, 教师大量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大量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把英语课程上成了语文课。学生要通过课堂来习得英语知识和技能, 但在这种母语式教学模式下, 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是相对有限的。教师不应担心学生因听不懂而放弃英文授课, 教师运用母语进行教学, 错失了创设英语学习环境的机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听说能力。从长远教学目标来看, 其遏制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因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混乱, 导致上课接受能力差, 慢慢会害怕上英语课, 课上不认真听讲, 而被老师所忽略。同时, 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深入, 学习难度有所增加, 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学习, 甚至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没能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要进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与学习模式

英语教学与学习模式是指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某种教学环境中所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教学与学习模式不仅是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也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与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课件演示型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针对所要讲授的课程来编写教学演示文稿, 并把声音、图画及相关文件插入其中。这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教师运用软件工作来自制课件, 不需要过多专业的计算机知识, 应用起来较为简单、容易。教师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 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 备课也比较轻松。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教师要注意合理选取各类资源, 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要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反之则会产生不良效果。

二是情节创设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真实的情境体验。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不应过于简单抽象, 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得英语学习更为有效, 让学生获得知识, 也能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能否运用其知识结构来使用语言, 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中, 信息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运用集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 消除了时空的障碍, 最大限度地还原语言环境, 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 使得教学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 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网络交互式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使得教师、学生能与画面直接进行双向交流。这种学习模式能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积极探索或发现知识, 鼓励学生自我思考或课下查询资料来获得信息, 这一探索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 其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公告栏来向同学或教师发送信息, 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 通过大家共同探讨来获取知识。比如, 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掌握欠佳, 可随时把自己的文章发送给教师, 请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还可把文章转播到所有学生终端, 进行讲评, 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不足, 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求, 密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这种教学模式仅起到辅助作用, 英语教学不能以其为主, 否则大量的知识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可作为学生课下扩展知识的重要渠道, 这就必须有专门的辅导教师进行网上答疑, 及时与学生交互, 否则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3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构建对策

我们要认识信息技术带给英语教学的机会与挑战, 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 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英语, 促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首先, 要明确英语教学的基本要素, 充分利用这些要素来完善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基本要素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技术, 其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四者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英语教学不断进步的助推器。据调查研究显示, 如果仅仅靠阅读, 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 所听的内容或所看的内容也只能记住30%左右, 而同时听、看并进行交流能够记住70%。因此, 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 可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尽量还原语言环境, 使得英语教学更为真实化、立体化, 从听觉、视觉和触觉多个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 并运用窗口交互操作、图形界面等来进行人机互动, 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教师要认识到英语教学四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既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 也要注意使课件内容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 不要选取过难的内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 要构建2+3 式的英语教学与学习模式, 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其独特性, 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采取“2+3”混合式教学模式, 让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3混合教学模式中2是指两个学时的自主学习, 3是每周3个学时的传统教学, 把理论知识与听说训练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仍旧以课堂教学为主, 并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互助学习, 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促使依据自身情况来进行自主学习, 针对性的强化或弥补学生的知识, 进而保障了英语的教学质量。2+3混合式教学模式要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和讲授为辅”的原则, 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 要注意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讲授。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形象和真实的学习环境, 但其不能完全承袭传统模式, 也不能完全颠覆传统模式, 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仍是不可取代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完全忽视教师的作用, 更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环节。学生只有扎实掌握语言知识, 才能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 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要确保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良性发展, 就要建立激励机制,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实现了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但由于学生自觉性不强, 常常会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因此, 要注意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屏蔽不健康网站, 端正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 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已经普及化, 多媒体教学平台逐步完善, 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 要依据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情况、自主学习的成效来分析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永权.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M].教育技术讯, 2002.

[3]郭颖.以学为主、多元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

3.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新型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简介

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递、处理、应用和反馈的科学技术,即凡是与信息活动有关的,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都可以叫做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还有一种狭义的理解,即信息技术特指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是更加狭义的信息技术,特指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能够对新型学习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信息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信息技术产生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信息技术用网络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由探索创造了条件,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海量知识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搜索、查询、共享功能,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2)搭建协作学习平台,提高学习的灵活度和有效性

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能使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生互换学习资料和学习经验,或是共同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研讨,在线合作完成某一活动或项目。同时,师生交往也超越了时空界限,使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民主和平等。

(3)提供逼真情境,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被虚拟景物所包围,可以与物体相互作用,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虚拟现实的多感知性使它具有多感知的能力,如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等。借助这些感知,学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可以产生非常真实的体验。这种特性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以获得真实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文所谈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利用系统的多媒体教学光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光盘作为多媒体信息的载体,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和友好的交互界面,同时人机交互十分方便,还可以方便地携带、使用与存放,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體教学光盘中分为多媒体课程教材类、百科全书类和游戏光盘等,这些光盘中不仅有知识讲解、举例说明、提问诊断、练习测试、反馈评价等内容,还有大量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说明主题,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效果。

(2)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借助Newsgroup、BBS、Chatroom、E-mail、QQ、Blog、Wechat等网络通讯工具交流学习,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作和讨论活动,实现相互之间的协作,共同提高和进步。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作业或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为学习服务,不仅体现了网络的独特优势,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协作学习能力。

(3)虚拟现实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包含了学习的结果,也包括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是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是虚拟的)中亲身经历和体验,并在经历和体验中感受、领悟和学习。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虚拟环境中,可以在短时间内逼真地观察到自然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发生的变化;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验,自己动手创造出降雨、水汽蒸发等自然景观;可以在虚拟历史场景中畅游,理解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历史文化。在这些环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进行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直接经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多维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多维性是指学习途径、手段的多样化。学习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定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

(2)独立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独立学习,让他们发挥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自主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他主性。自主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学生能够主动认识自身的学习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自身努力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在整个自主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学习中的困难,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中。

(4)交互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个别性。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态度,通过与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交互作用进行新的学习,在交互中实现对自己已有的观念、经验和态度的重新组织,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世界,他们会对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而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争辩和讨论,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5)开放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封闭性。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学习环境上,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不仅意味着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6)体验性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抽象性。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强调身体性参与,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四、结语

虽然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存在于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滥用多媒体、盲目依赖网络、网络安全问题等,尽量做到趋利避害,发挥其优势的同时避免负面影响。此外,还要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如作为自主探究、获取學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工具以及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信息技术的使用面有限、网络环境不理想等困难。相信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得以开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章业树,辛晓明.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J].中小学电教,2011,4.

[3]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

4.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四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 邮编:354000)

[论文摘要]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也带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网络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发布等信息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品质。二研究网络教学规律与传统教学原则,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这两条思路,我们进行如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实践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给教育带来机会与挑战。网络教学是基于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具有操作方便、信息资源丰富、传递快捷、交互实时、管理自动化、信息多媒体呈现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而且符合信息社会发展及现代开放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教学一直被广泛开展。网络教学具有如下的主要功能与特性:

1、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多样生动,检查方便。

计算机网络支持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便可检索世界各地的信息,在目前资料匮乏的地方使得学生当堂获取需要的信息成为可能。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为创设教学情境,演示、模拟等直观教学提供有效便利的途径。

2.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网络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自由地选择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中表现为学习者可以从任何网络课程的任何章节开始学习,因此,网络教学最直接地显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网络课程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置身于个人的学习氛围中,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把握学习进度,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3.实时双向交互,轻松实现讨论式学习、协作学习。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网络能实现信息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交互,真正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广泛互动。如基于Internet的BBS、博客等平台轻松地实现网上的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这种互动中,师生完全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避免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张口的现象。这种互动还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参与互动交流的人群更广泛,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

传统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都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不能完全互相取代。

一、网络教学实践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他人之所长。

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4.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交互功能,对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教师根据记录的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起点、兴趣、风格和知识经验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速度进行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一旁给出点建议,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的影响较小,学生思维活动容易突破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对知识意义理解的限制,实现大胆创新。

5.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管理自动化,拓宽评价渠道。

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进行作业练习、考试等教学管理,让教师更容易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调整改进教学;还可以用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高效便捷,拓宽评价渠道。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信息时代的现代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思考,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网络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发布等信息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品质。二研究网络教学规律与传统教学原则,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这两条思路,我们进行如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实践探索。

1、完善网络功能,营造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

由于网络教学环境远比传统教学环境复杂得多,导致许多教师在网络教学面前怯步。网络教学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软件硬件环境,还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畅通的师生交流空间、方便的管理平台,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创设这样网络教学环境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前提。我们首先在网络中架构WEB网站,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网络平台,其作用是:一用网页布置学习任务内容,强调学习要求与注意事项,提示阅读材料与学习资源的位置,说明学习活动过程环节与操作方法, 上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范例,进行评价等,既可用于教师讲授,又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二用网页集成BBS论坛和博客网程序代码,建立网上交流的空间,实现交流讨论与协作学习。其次,架构FTP服务器、MAIL服务器,让学生用电子邮件上交单一文件的作业,用FTP传递学习材料,上交多文件作业,展示学生作品。第三,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整合购买来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适度组织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2.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构建一种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学习体系,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体系中,计算机与网络则作为一种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教师是帮促者,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兼顾学生已有水平和个别差异,有效实施帮促;学生是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会怎样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探究学习。这此问题都与学

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在一种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学生个体的差异、自主学习的意识差异、自律性的差异使学生经常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差异很大。在以往的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学生信息能力常成为发挥网络教学优势的瓶颈。因为来自农村学生,极少接触电脑,即使是来自城市不同学校的学生,其信息能力也是参差不齐,许多是精于玩电脑游戏,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很局限,信息意识淡薄。因此,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在信息技术课中不仅要尽快让学生掌握与熟练信息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与传送等技能,促进信息意识的形成;还要通过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网络环境来逐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做铺垫。我们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的信息问题,将教材内容设计成解决信息问题的专题任务,每个专题涵盖了信息处理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信息问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技能,再自学教材或网络资源中相关的技能,并将学到的技能用于正要解决信息问题中。这样要用即学,学了就用,用了立即看到效果,又激发继续学习,边用边学,趣味横生,待到专题任务完成时,该掌握的信息技能也都掌握了。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学习观。又如在提高学生文字输入技能时,让学生登录BBS灌水,或到聊天室狂聊,激发斗志,增加趣味,摆脱单纯训练的枯燥性,让学生在嬉闹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同时也为今后参与网上讨论,进行师生或生生互动奠定基础。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

3.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体系,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研究网络教育的规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以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与生生之间广泛互动、学生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是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探究工具、研发工具,教师要角色定位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强烈的资源开发与整合意识,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我们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①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使教学更直观。

例如,在传统物理教学比较难理解“照相机成

像变化情况与物距、像距间的关系”,利用电脑模拟动态变化过程和模拟照相机拍照,使得这个抽象的关系具体生动;对抽象“相对运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空中加油和等速救护的过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直观。

②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突破

教学难点。

许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学生来不及看清楚现象,无法理解其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例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简谐振动”、“波的传播”等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数码相机把运动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课件,再运用慢镜头、暂停、回放等操作来展示运动过程,让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全过程,探索出物体运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③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

换。

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实验在课堂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难于理解深刻。例如:“原子核的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天体的运动轨迹”等。采用三维动画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换,来帮助学生理解。

④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讨论。

在网络环境中人人有发言机会,且发言内容都显示在论坛中,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并参与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教师发出一个议题时,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并发回答,教师可以很快地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堂上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输入很多字,这就要求他们不得不提炼观点,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有效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将讨论的内容以文本形式保存下来,以便课后教学反思时,再现当时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教学进程。

此外,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景来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如:

1、如何有效控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

由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过程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差异、自律性的差异,使学生经常会偏离学习目标;互联网上信息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常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差异很大,如何有效控制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实践的反思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漠视它。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也带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我们在教学实验中真切地感受网络教学带来操作的方便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快捷性和交互性等优势的同时,也感到网络并不是万能的媒体,网络教学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传统教学中,才能使网络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开展教学实验的做法是,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当前具体教学的优势所在,重在探索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力图将两种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以求优势互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实验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还有许多问题需

2、在网上讨论时要给学生多少自主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该如何驾驭讨论的进程。

理想的状况是都能按教师提供的主题思路进行讨论,最终得到预设的结论,这样教师就容易控制教学的进程,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网络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每个学生的互动未必都全在教师的掌控中,他们的讨论有可能偏离教师设定主题,也有可能探究过深,一发不可收拾,还有可能扯到其他方面的内容,严重跑题,同时不排除有些学生做一些和学习不相干的事,甚至在其中乱发帖子,哗众取宠,进行搅局,这些都大大增加组织教学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少自主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驾驭讨论的进程等问题都是值得很好研究的。

3、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网络教学给教师带来挑战与机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或较高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分析出网络教学在当前具体教学中的优势所在,才有可能寻找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进行网络教学的设计,配置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在教学过程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有效地实施网络教学活动。因此,只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网络教学才能从示范性或实验性教学,进入全面推广普及。如何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是开展网络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4、校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网络教学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资源建设现状不近人意。首先,在内容上,资源建设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形式变化了,内容是讲授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适合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强化了传统教学。其次,缺乏统一标准,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资源建设者多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缺乏统一标准,致使由各种资源的凌乱,难于兼容,重复建设,更新频率缓慢。第三,资源库平台的结构差、不开放、难扩展,使得不同建设者的资源自成一体,不能共享,导致一个学校常购置两三套资源库,浪费资金,教师或学生要就对不同资源库平台的操作,增加操作的难度与繁度。第四,参考文献:

很多资源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定制课件,不能被再次开发与重复使用,资源的可利用性低。第五,许多网络资源缺少有效导航系统,影响学习者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在网上走马观花地浏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此外,还有如网络教学资源由谁来建设、怎么建设等诸多的问题。

5、缺少评价和反馈,学习效果得不到及时检验和提高

评价和反馈是网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教学的评价方式多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价很少。而这两种评价对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反馈途径才能知道资源的利用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实现网上学生自评与互评,展示评价的结果,使评价机制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习激励机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进程,以便教师调整与改进教学,实施有效邦促,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外,还有存在其他问题,不在此累述,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继续探讨研究。[1]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 主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冬梅 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5]余文森 吴刚平刘良华 《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7]刘国文 元新民 《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2004.11 [8]刘益民 刘远素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9]唐文和 于勇 《中小学网上学习活动的分类与实践案例》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10]李芒 李仲秋 黄健荣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本文作者简介: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1998年起参加学校承担的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起负责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由本人开发编制的多个课件先后在国家、省、地获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与发表。

5.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很多的人观念还需要转换,采取的措施还需要加强。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多媒体计算机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研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教育家彼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教师、学生哪一方面来说,均具有实践价值。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二、研究目标

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基本目标的着落点都是学生。可以这样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双重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所以我们强调和力求实现的是以下目标:

(1)创建既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本质特点的学习环境;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案例资源库;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应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与应用模式。

(2)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8)通过本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学思想观念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技术的管理与研究水平。

三、研究意义

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和“研究性学习”是两个独立的元素,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当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会产生远胜于两者相加的效果,因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放到信息技术环境中去,使它们环环相扣、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最优化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中,互动内容显得丰富而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可以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可以较快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直达主题。人机互动可以随时分析人们的交流意向,产生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曾经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体现“自主”,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而言,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不必与传统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其内容的把握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1、过程性原则:在力求科学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自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研究整个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评价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为主。

3、社会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

4、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可以确定地说,“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实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就是围绕某个专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跨学科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5、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环境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研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1)请学生演示所自学的内容。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试行了在课堂上把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完成,并向全班演示操作效果。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式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式学习。随着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设置上我们试行了指导学生在教师自己建设的网站中学习。将教师手中的现有资料投入到网站的建设之中,然后启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充实正在建设中的网站。在网站中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自己创新立意的空间。

(3)学校对教师的指导。

以报告会、专家讲座、座谈会、发放学习材料等形式,将树立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作为起步,帮助教师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第一是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时代意义;第二是执行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的专门课程。

开展比较研究,明确和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实质。

推荐成功个案,明确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方法。学研并行,学思结合,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纳入学校“七认真”、“教学能手”等考核。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时,教师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实施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7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指导教师常常会利用讨论区BBS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共享研究的阶段成果或最终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应用的BBS是一般树状结构的讨论区,这类讨论区在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研究中存在一些固有的弱点:

(2)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

(3)文献法:检索、整理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4)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研究现行教学中影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因素,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实验法:选择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在教学情境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条件下进行。

(6)个案研究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研究“学”与“教”的个体差异性,揭示某些规律及本质。

(7)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提出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一般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的一般策略,定点试验,观察讨论,修订完善。实验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

(1)建立研究机构。由教学副校长、教研处各主任、教务处各主任、各教研组长、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等共同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课题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3)确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向,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完成课题申报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研究阶段( )

(1)收集研究学校现行研究性教学的各种信息,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参与研究工作,按预定的设计日程进行工作,开展课题的研究。

(2)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在研究作进一步的修正写完善。

(3)对课题组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 )

(1)各课题实验单位的研究人员形成结题报告并上交课题负责人,比较整理出优秀成果,物化优秀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

(2)评价、总结实验研究报告。( )

(3)成果整理、推广,资料归档,最终写入课题终结报告。( )。

6.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六

摘 要

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1] [2] [3] [4]

7.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探究学习,策略

21世纪的今天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原本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被大多数人所使用,同样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学校与课程整合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我也有幸成为探究学习课程的指导教师,我深深被它魅力所感染,我觉得它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探究情境

1.1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学知识也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传统的图片语言设悬念的基础上常常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悬念的设置。

例如教学《生物进化的历程》时,书本上也有预设悬念:“原始生命是如何进化发展的呢?”的一段话,文字读起来很平常,为了调动学生对此节的兴趣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3分49秒的很是炫酷的生物进化历程视频(http://www.56.com/u11/v_Mz A4NTY2OQ.html),让学生在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中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快速浏览了一遍生物进化的神奇历程,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看完后他们意犹未尽,脑海里浮现出问题若干如:我们现代人是怎么知道是如此进化的呢?有进化的证据吗?视频步骤有些夸张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进化的呢等。

1.2 营造氛围,深化探究兴趣

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如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气氛,除了教师的个人素养的提高外,教师也可用信息技术来帮忙。例如,在《动物的生殖》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动手小活动——观察鸟卵的结构,由于观察需要一些时间,学生很紧张,此时教师也四处走动有些枯燥,于是我播放了美妙的轻音乐《致爱丽丝》充分地利用了留白时间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紧张,也让教师我感觉到了课堂的美妙。

1.3 体验成功,提升探究动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中有一点是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出现,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探究的动力。

2 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更自主,更有趣

2.1 关注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接受,而创造性学习则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才能。所以,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性较强的课时我尝试着用创造性学习(即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例如《营养物质的作用》一节内容知识性较强所以我一改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学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在上该节课的前一节课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种类先引出,正好班级小组分组有7列,所以我让每一组学生选择一种营养物质,利用一切信息技术手段调查学习,下一节课该组成员推选一名代表,他负责将小组成员的学习信息整合发言。当正式上该节课时,教师我就是一名主持人了,同时还是听众和学习者,当一个个代表发言时,课堂俨然是一个学术讨论会,学生的调查中会集了大量的知识有些作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我相信认真去创造学习的学生定然收获不小,对于没认真调查的学生在听了其他学生的讲解后想必也有所收获,美中不足的就是一节课时间有些紧,以后可以再改进一下,给更多的时间准备,最好能制作出精美的演示PPT,这样学生会更喜欢,感觉更有趣的。

2.2 多媒体的运用如虎添翼,令生物课堂不一般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所以学习生物最好能带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生物去研究学习。但是常常有些客观原因使得真的做到进入自然去学习很难。所以,对于那些做不到的项目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我们做到。例如《耳与听觉》这部分内容看图片听教师讲,学生们掌握的还是很模糊只知道个大概,当用视频生动地播放声音的产生、传递进入耳,耳内结构的运动最终将声波变为生物电由听神经传递到脑,学生个个睁大双眼,将原本模糊的知识融会贯通,令他们觉得生物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3 要求多样化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周围,学生光靠教师讲的那点知识简直是杯水车薪,现在的时代学生们不缺知识,他们缺少的是如何从身边收集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例如传统的图书馆的各类书、现代的电视媒体、手机微信、电脑网络、电子书等等来获取知识。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来将多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 信息技术辅助师生互动,沟通更快捷

传统的师生沟通莫过于在校的班级集体教育,私下的面谈,书面的文字反馈等,由于师生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教师也很忙所以师生沟通频率不高,有些学生或许因为害怕打扰教师工作也不主动找教师沟通。因此传统的师生沟通应该说互动还是不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沟通方式如QQ聊天、ESM、E-MAIL、手机微信等,师生不用面对面交流也使一部分学生敢于和教师交流,这使互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现在的学生多数父母都为他们配了自己的手机,有机会上网,所以,我就试着把我的手机号和QQ号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有什么疑问可随时联系我。结果还真出人意料,学生与我这个任课教师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我俨然成了他们的健康咨询师,我甚至还有幸被他们加入他们班级的群,在这里我能加入到学生在班级范围的聊天。

8.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学校,语文教学;创新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且学生对的学习观念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一、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一)基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颠倒课堂,又称为翻转课堂,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是教学效果良好并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颠倒课堂的主角和主动探究者是学生,而教师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建议者、指导者,颠倒课堂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课前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问题探究,颠倒课堂主要应用的技术就是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反思以及协作讨论的工具。颠倒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打破了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范围小以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消化不了的矛盾现象,颠倒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学习,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对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学习方式。颠倒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学习的资源,进行知识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颠倒课堂是老师全方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且在信息环境下,学生的手机使用率高,这对微课的开展是极为有利的。微课主要是根据某个知识点,设计一种新型的、情景化的网络教学视频课程,为提高高职学校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这一资源,开展语文微课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微课为教学载体,构建高职语文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教师要研发制作微课,在课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观看制作好的演示类微课,突出复习重点,在课堂上,分成小组学习环境 ,展示讲授类微课,之后让学生独立探究,展示成果,课后推荐学生学习微课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建立学生活动学习交流平台以及学生评价反馈体系。在微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某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微课教学,微课教学类型可以分为讲授类、演示类以及练习类。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再现学习或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高职学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实施并拓宽微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

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集文字、图片于一体,这无疑扩大了高职语文的信息容量,所以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网络平台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媒介,该教学模式具有三维立体、开放式的特点,其操作性很强。在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模式实行中,学生要以学习任务出发,教师要创设学习情景,在创设学习情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欢快活泼会促使学生的情感高涨,在学习过程中激发灵感,触发创新思维,该模式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价值预期

(一)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信息技术环境下,在高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演示下,学生通过动态观察问题,能迅速形象的展示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速度,还能使得问题解决的更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这对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且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使得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进行了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索,对于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和实施,首先是基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次是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最后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创新型语文教学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红丽.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1-43.

[2]戴媛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4,18:31-33.

[3]夏文仙,包娜.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4:108-109.

上一篇:动漫社每月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山行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