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用2篇)
1.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篇一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
2.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坚持示范带动和推广普及的原则。培育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推广普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备、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
1.大幅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有80%以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广泛应用。
2.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
到有效发挥。
3.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营业收入年增长率15%左右;“两化”融合对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4.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4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0%。
5.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工业发展速度保持在13%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新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根据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应在以下九个行业重点推进。
1.石油化工行业。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先进控制系统(APC)等控制技术和设备,使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生产控制逐渐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向高级复杂系统控制发展,直到管控一体化。到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企业50%以上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冶金有色行业。重点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全面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冶炼过程中高耗能炉窑等的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换代,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到2015年,全省冶金有色行业企业在主要工序和关键岗位实现集散控制(DCS),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
3.能源行业。积极推广实用的信息技术,确保能源产业高效、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井上与井下、矿区与政府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系统,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生产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电网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
4.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向人机交互性更强和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积极采用可靠性设计技术、绿色设计技术、基于建模与仿真的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产品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鼓励使用实用化大型铸、锻、焊及热处理模拟仿真软件包,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以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0%以上。
5.建材行业。水泥企业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推广水泥配料专家系统,开发水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并将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水泥生产质量,促进节能降耗。玻璃企业重点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适应特种工艺的控制软件,实现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的自动控制。到2015年,建材企业技术装备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达到100%。
6.轻工纺织行业。重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
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造纸企业在连续蒸煮、烘干、水分、定量等重点环节实现在线测量,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7.医药行业。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试药系统,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加快医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建设和实施,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全面提升药品安全的检测、控制水平。
8.食品行业。重点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对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引导和督促重点企业,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自动化装置,改善质量安全保障条件。
9.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新技术。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金融业大力推进“金卡”工程,广泛采用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确保金融安全。
(二)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和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小型企业,重点引导小型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重点建设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平台和市场开拓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创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2.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再造、内控措施与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3.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平台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和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单据流、资金流的协同和共享,全面优化价值链,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鼓励自主创新,推动国际国内合作的发展思路,确保我省信息产业在较长时期内高速发展。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产业链,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充分发挥军工电子产业的既有优势,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做强军工电子骨干企业;加强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重点发展电真空器件、肖特基二极管、电力电子器件、电源模块、光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大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设备、封装设备和电子材料切
磨抛设备等电子专用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铁路通信电缆、铁路车站信号全电子计算机连锁系统及应急系统扩大规模和产业化;发挥我省在仪器仪表产业的比较优势,培植一批研发生产医疗电子、机床电子、通用控制器、电力电子、石化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利用金川公司、甘肃稀土公司资源优势和甘肃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发展电子材料产业(新兴锂电池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新兴锂电池产业尽快培育成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落户甘肃。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开发与推广,推动软件企业向本地工业企业渗透,提升软件企业服务本地企业的能力;鼓励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剥离内部的信息中心等相关机构,创办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软件企业;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软件服务外包,加快兰州高新区软件园的发展;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和服务。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规模,大力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项目咨询、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和服务外包等行业发展。
(四)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省党政门户网站群,建成具备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网上政务平台,方便企业、群众获取各类信息和服务。推动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等服务。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提升服务功能,发挥兰州、天水、白银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打造区域流通信息交换枢纽和电子商务中心。
三、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工业强省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省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省工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甘肃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对通信业发展的指导,研究提出支持通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设立甘肃省“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资金额度每年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各市州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省级有关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优先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金融机构对于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配套支持。
(三)制定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意见,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1.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税前摊销。
2.企业在信息化改造中所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3.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内,信息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5.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将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在信息化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对我省自主开发、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政府在采购、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广应用。
(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针对“两化”融合不同环节和领域,组织实施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两化”融合实验区。
(五)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体制。各企业要切实加强对“两化”融合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两化”融合发展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实施。骨干企业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置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加强“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建设。各企业要把“两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预算管理,编制企业“两化”融合总体规划,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各级工业信息化、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经费用于“两化”融合发展人才的培训。
(七)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省工信委要建立“两化”融合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和上下联动机制
以及重点项目的报备制度,研究建立“两化”融合重点指导目录。结合各行业实际,研究制订“两化”融合通用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集聚地,发展一批企业广泛认可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商)会要在政府指导下,及时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情况、问题和建议,积极开展典型经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标准规范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和信息服务提供等工作,促进“两化”融合有序开展。
(八)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2.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篇二
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大国,但是工业大而不强,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阶段,我们原来的一些人力成本的优势,包括环境成本的优势都不在了。经济发展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增速放缓、结构调整、重力转换的新常态,同时迎来全球新一轮产业格局和变革,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弯道超越,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产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格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日异月新,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的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了产业链的协同开发创新,带来了 用户参与式创新,带来了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的传导和创新,不断催生和孕育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工业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众包、异地的协同设计、大规模的个性化订制、供应链的管理等新型的智能制造模式将加速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制造业与服务的融合,使得环生命周期的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工业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应用都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生的产业,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性制造、公益物联网、3D打印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将带来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组织分散化、过程虚拟化,必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产品向大规模的生产,向个性化的订制转型,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实现订制产品的批量生产,用户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制造业的服务化,从生产性服务到服务性转型,围绕全生命周期不断地融入,带来市场价值的增值服务,以此实现从传统的提供产品服务组织的转变,由传统的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性的组织转变。互联网平台汇集到企业要素积累,推动各产业环节,形成分散化的组织形态向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众筹融资、网络制造等。海尔的HOPE开放创新平台就是个互联网众包平台,它汇集了全球设计资源和用户的需求,征集产品和技术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有全球的食品、电子、家电等各个领域的200多万专业研发人员注册。像过程的虚拟化,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工厂,一种虚拟制造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研发、设计、工艺、装配、物流等业务流程的虚拟化,并通过互联网构建虚实结合的平台。制造资源云化,就是将社会制造资源有效地组织,按需驱动,比如互联网分散的制造资源共享到云服务平台,按照生产的要求进行统筹的调配提供,实现多方的协同制造。
第二,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的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在工业化和制造业再回归的概念,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战略,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制造业促进法案等,设立了国家增材制造促进中心、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机构。美国结合各个领域的产业优势,重点突破产业附加值高的像智能制造、纳米制造、生物制造,以求中长期产业布局打造总体性、系统性的制造优势,保证世界的优势。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这些都是先进制造的重要内容。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其实就是一种单一智能设备的互联,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智能单一设备互联又组成了智能生产线,不同智能生产线互相联网,又组成了智能车间,智能车间互联,又形成了智能工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智能工厂互联又组成了一个制造能力无所不在智能制造系统,这些单一的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可以自由、动态的组合,满足不断变化的制造需求。它的核心就是通过这种虚拟网络、实际物理系统使人、设备、产品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的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益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化转变。
为了推进工业4.0战略,美国政府也成立了与德国的机床设备制造业联合会、西门子等十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成立研发的创新体系。德国电子委员会也重新编列了工业4.0的标准化工业图,推动各方参与技术标准和规范性的一致。德国政府又加强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4.0提供新的动力。从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他们一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上升了国家的高度,将其作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措施。二是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实现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提高制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他们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和产业为主体,通过创造性、全方位地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四是他们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产学研政联合推进的机制,包括政府层面的高层次,提出产学研协同研发创新网络的联盟,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和大企业牵头成立标准化培训平台。
第三,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重塑我们产业竞争优势。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和工业互联网,包括我们提出的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这都体现了各国对未来制造业走向和战略布局的认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致的。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成为可能,也是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必须依据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提前布局,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一是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依托传感工业软件、网络推进系统、新型的人机交换模式,实现人、产品、设备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使之联通,有效标准,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推进生产方式订制化、柔性化、网络化,从而不断地充实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新优势。当前,要围绕增强重点行业成套智能装备和重大智能产品的发展能力,加快关键领域的发展。要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工厂的应用示范,打造协同开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制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要积极地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订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信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二是要强化两化融合的产业基础能力。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要建立健全通用的标准体系,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学习德国工业4.0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互联网的经验,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要完善面向智能制造的网络基础设施,要增强电子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要强化工业制造能力,要针对关键的技术材料、核心技术部件、先进制造,这种工业产业基础来支撑上下游核心创新,解决研发设计和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三是通过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了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流程的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不断提升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建立完善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凝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政府层面的高层次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政府部门建立了智能制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协同研发创新网络和产业联盟,加紧制定相关的国际标准,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鼓励工业组织和大企业牵头,成立标准化应用示范和培训的服务平台。(摘编自作者在第二届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上的演讲)
【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荐阅读:
重视开发德育资源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10-20
困难企业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1-03
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07-08
如何让作文更加“真实”08-05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07-24
变得更加美丽的家园初中作文10-25
拼搏让青春更加绚丽高中演讲稿07-25
让红领巾更加鲜艳感想小学作文08-13
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作文600字10-13
爱让我更加坚强小学生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