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2024-08-19

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10篇)

1.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一

2016年第二学期小学体育课题实验工作总结

2016年第二学期小学体育课题实验工作总结

根据“十五”规划课题“市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工作计划、安排和部署,我校体育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实验方案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科学的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把理论引入实践,把实践中的经验来完善提高理论,通过积极认真的开展课题研究和认真的梳理和小结阶段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本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本阶段的研究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已经开展的工作

小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3+3评价法本工作是不断修缮和完善的过程,对完善整个课题实验,提高课题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阶段课题实验中通过对具体3+3(六个方面)的实践研究,加强了对学生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体能、技能、特长/爱好的细化研究,每个环节都有形成了具体操作评价办法,其中运动参与的评价采用了由学生小组长负责考勤,教师和组内成员表扬批评等方式,很好的处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问题。在运动特长/爱好中拓展、延伸了滑轮、跆拳道等的需要身体练习完成的项目,并建立与家长共同评价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课外体育,家庭体育的活动的实效性,扩大了对学生评价而带来的新功能。在具体具体量化评价中不断的完善操作评价的方法,以及对问卷调查分析,过程的梳理和总结等,确保课题实验的成效。因此,本阶段紧紧的以完善提高为阶段目标,教好的处理好了本阶段课题实验问题。

在课题的本阶段中加强了专家的理论指导,其中由区市的专家在本阶段中分别对我校的课题进行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导,很好的提升了课题的研究高度,为实验教师提供了良好评价平台。并为课题组建立了良好课题研究的氛围,促使整个课题小组配合协调,工作到位,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具体完成的课题实验活动:

1、开展“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的专题学习会。在课题的本阶段区教研组长和课题组研究成员进行了课题的专题学习会,并把研究实施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量化评价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进行工作布置,让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工作清楚,责任落实。

2、形成阶段实验计划

在课题实验中重点是对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研究,学生对实验的信息反馈就成为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结合这个特点课题组组织了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座谈,通过对同学的有关作文和体会进行座谈,及时的发现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真实心得体会,把学生需求和感受结合在了课堂学习评价中去。例如有很多同学谈到让同学相互评价时教师应该参与讨论,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内容,以便于学生在评价中的真实性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3+3课题实验的办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其中学习成绩评价的公平性、可操作性、评价的内容全面性是学生最认可的地方的部分,学生要对每次课及时评价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平时的积分积星累计作为期末的成绩很感兴趣,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了课堂教学;其次,学生的相互团结和配合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因为每一次的成功都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奖励,每一次奖励都是都合作、勇敢精神等表现的进一步激励和提升。

3、实施内容分项的专项研究

好的课题研究是培养科研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怎样把教师的积极性和作用体现出来,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分专项负责的方式。在与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后,对实验教师分为两个小组并确立小组长,把评价的意思形态和身体能力研究为核心研究,把课题管理课题实施作为保障,有效的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几个具体的实施项目都在各自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老师对体能评价的实验中,以学生自身体能成绩、进步幅度与体质健康成绩相联系起来,较好的处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体能发展的需求。

4、加大、加强学习力度,以新课程的相关精神和内容为指导,通过专家引导和外出学习,自我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2.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二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通过对省内外该领域研究情况的调研,发现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通过撰写论文、 发表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对“如何提升教师解读教材能力”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是还有几个方面有所欠缺:

1.研究版本陈旧。

我区现在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 教科书数 学 (一~六年级)》,它是在原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一~六年级)》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一套新教材,2012年秋季开始从一年级滚动,2014年8月全部投入使用的。在以往研究中, 教师所研究的只能是旧的人教教材版本或是其它的教材版本。

2.研究主体偏颇。

传统的教材解读活动,总是课改专家、教材编写人员、教研员唱主角,教师主动意识淡薄, 往往是被动的听讲,效果并不理想。

3.研究内容单一。

传统的教材解读讲座,宏观指导过多,细节指导匮乏,主讲人往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各单元主要内容和单元结构,理论上听起来头头是道, 具体操作上令人不知所措。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对新版教材的理解。

本套教材是随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称为“修订版”) 的颁布而出台的新版教材。课程标准经历了从 “实验稿”到“修订版”的蜕变, 其中的部分理念、要求发生了变化,带来了数学教材内容结构、 呈现形式的变化。教材中的具体变化有哪些?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教学变化后的教材?这些都是摆在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解读教材”就成为了当前教研和科研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激发教师研究的主动性。

套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教师才应该是解读教材的主人。如果我们能够让教师参与到解读教材的过程中, 承担解读教材的任务,为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找到一个输出的端口,那么教师学习的责任和使命感增强了,深度、广度、效度会比单纯的输入式学习事半功倍。

3.提高解读教材的实效性。

解读教材,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更要在实践层面上掌握运用教材教学的具体方法。只有植根于一线的教师亲自参与的教材解读,才能更多的关注每个教学内容与课标的对应点、每个教学重点在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中怎样呈现、每个课时对应的练习和作业如何开发、每次阶段检测中如何去命题考察等具体内容。而这些具体化、多样化、 个性化的教材解读成果和教学研究过程,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经验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主要通过对课题组成员提出“做好旧 ‘两会’,达到新‘五会’”的目标,进行解读教材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跟进指导,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

什么是旧“两会”?一是“会听”,即会聆听专家们对教材的解读,二是“会上”,即会根据教材解读成果备课、上课。关于这 “两会”,无论是传统的教研活动, 还是现在的教研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什么是新“五会”?一是“会讲”,二是“会导”,三是“会评”,四是“会测”,五是“会写”。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应该如何落实呢?

1.会讲。

会讲,就是会给全体教师做解读教材的辅导讲座。开展课题研究后,每个学期的教材辅导讲座都由课题组教师参与完成。要完成从解读教材的倾听者到主讲者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共同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关于 “教材解读”的高层次培训会议, 参加会议前做好分工,各自详细学习一个部分,以便回来辅导; 其次,要进行辅导前的共同备课, 统一认识;最后,要形成教材辅导的几个基本讲授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目前,我们进行解读教材辅导讲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呢?

(1) 复述式。即专家讲什么, 辅导者就原封不动的复述什么。 这种方法能一字不漏的复述专家讲座内容,能帮助更多的教师全面吸收最前沿、最高端的营养, 但是由于专家与普通教师在认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难免有些内容晦涩难解,令人索然无味。 而且这种简单的“剪切”“复制” “粘贴”,使主讲人的价值仅仅相当于一台机械工作的录像机,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价值不大。

(2) 重点式。即去粗取精、凝练精华,只复述专家讲座的重点部分。高层次的培训往往需要几天时间进行封闭学习,可是一线教师往往只能有半天的参与培训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辅导者归纳概括能力,省时高效的完成解读教材的培训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3) 问题式。即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出来,如: “ 这个单元 主要有哪 些内容 ?” “与旧版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 “本单元教学要分几课时完成?”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教学实施时应该注意什么?测试时应该怎样考察?”辅导之前, 先让教师思考、讨论,然后辅导者再做以解答。这种方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利于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把握教材解读的整体脉络, 能够一定程度的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换位式。即辅导者本人参加培训之前,就清楚自己想通过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习中详细记录这些问题专家解决的怎么样,自己是否认同。不仅学习中的问题和答案很重要,听讲时的感受和情绪也很重要,哪里发人深省,哪里老生常谈,哪里妙趣横生,哪里拍案叫绝……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就是将来自己辅导时的宝贵资源。在准备讲稿前重新温习,设想一下自己成了主讲者,听者会像你一样有这些感受吗?自己应该怎样调整呢?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辅导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根据教师需要调整辅导形式,深入浅出的阐述教材内容,一定会在讲座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会导。

会导,就是会从解读教材的高度给别人指导课。我们常常认为, 指导教师上课是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作为一线教师,只要会上课就可以了。其实,从解读教材的能力而言,一个好的导课者,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上课者,并高于上课者。导课,能让教师以更高的角度、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教材编写意图、重点和难点的解读之中,并力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以最合适的方式诠释教学内容,因此导课比上课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导课既然如此重要,在导课中要关注哪些内容呢?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节好的研究课,首先要从内容的选择入手。选课,要有典型意义,才有研究价值。例如: 《分数的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代表, 《笔算乘法》是计算教学的代表, 等等。如果一节课过于特殊,研究的价值则不大。选课的过程, 就是在解读教材中对教材内容整体感知、对比分析的过程。

(2)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教材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首先要理解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其次要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知道它和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在哪里,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和起到什么作用。教学难点则主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它是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也可以是思想与方法,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确定, 都必须源于正确的解读教材。

(3) 教学资源的丰富。

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例题形式达成。例如,课程标准中对“时分秒的认识”这一课程内容的要求只有一个,但是人教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所选例题、编排顺序却大不相同。这时, 导课者就不要仅仅把目光投向对一个版本教材的阅读上,还要利用其他版本教材的素材丰富自己的例题内容。除此之外,寻找课标与教材的对应点进行追根溯源、 阅读别人的教学论文案例进行取长补短,都能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而这些,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4) 教学流程的形成。

教学流程的形成,是教师对教材解读后再创造的过程。成功的教学流程设计,必然源于优质的教材解读。教学流程的设计多种多样 , 仅从课堂 导入而言 , “复习式导入”体现了教师在解读教材中对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视, “情境式导入”则体现了教师在解读教材中对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同。教学流程的设计类型未必有优劣之分,但是一定能彰显教师解读教材的个性色彩。只有指导者和教者共同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才能设计出兼顾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

3.会评。

会评,就是对课堂教学落实解读教材的情况进行评价。评课和导课相通并非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专利产品”。评课不仅具有甄别诊断、评优奖励的功能, 还具有深入解析教材、调整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提高评课者自身理论实践水平的功能。 评课的形式可以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课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1) 导课内容的达成情况。

在教学研究中,“导课”“上课”“评课”这三个环节循环往复、交替进行。评课既是上一次导课、上课的后续,又是下一次上课前的导课。因此,这样的评课可以涉及各个方面,有对教学目标达成的鉴定、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对教学理念的诠释、对科研和教研主题的渗透等等。但值得重视的是,既然前面是以“教材解读”为核心去指导课的,那么此次评课也要依据这一核心进行评价,以推进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2) 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严谨预设与动态生成结合的产物。课堂生成让教材解读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封闭走向开发、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课堂生成中反思教材解读,能让我们从众多的预设中合理取舍,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用的标准是看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比较显性,标志着对教材表层的解读,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比较隐性,却标志着对教材本质的解读。

4.会测。

会测,就是会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要点组织测试。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评价既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又要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因此,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测试,就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体现命题者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应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测试能力呢?

(1) 参与命题测试。

教师应该拥有命题测试的机会,学会设计试题,甄别选择试题。衡量好的试题的标准,要看是否能够体现教材的重点,符合教材的难度,合理再现教材的内容,灵活呈现教材的形式,便于考察教材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提高教师命题能力,我担任主编,组织课题组成员用了一年时间,编写了与新教材对应的课时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更名为 《小学数学应用题》1~12册正式出版。

(2) 规范测试内容和形式。

测试的形式多样,有口试、 笔试、操作……,有的教材内容可以适用于任何形式,有的教材内容只适用于一种形式,应该根据需要正确选择。例如通过对各年级“读数”部分相关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教材中只有呈现读法写出写法的练习,没有呈现写法写出读法的练习,也就是说明进行读数测试是必要的,但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口试来达成。在以往的测试中,经常看到“16009000读作__________ :” 这样的题 目,就是没有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的误区。

(3) 指导测后分析。

试卷分析,也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试卷分析既可以对试卷做出反思,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编制试卷的水平,也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区里的期末测试分析会,我们总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他们拿着近十页的分析报告侃侃而谈,测试中的成绩、问题和归因信手拈来、有理有据, 偶尔还辅以图表进行数据对比, 展示了对教材本质的把握本领。

5.会写。

会写,就是会根据解读教材的思考撰写文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写论文、出经验是专家的任务,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 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价值。其实, 一线教师经验的总结和发表,对于教师而言,是衡量教学水平、 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是推广优秀成果、 促进课改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写什么呢?

(1) 写教学实录。

上课后,结合录像等现代设备,将师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行为和语言整理出来,是对经典课堂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教学成果的一次凝炼。教学实录比教学设计更具体, 能详尽的记录师生的每一次交流、 课堂中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对其他教师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即使是新教师,也能按图索骥的上出一节符合要求的课。如果能在实录中配以适当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点评,就会大大提高这一教学成果的完整性和指导价值。

(2) 写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的,既植根于教学实践, 又高于教学实践。其内容既有对理论的思考,又有对实践的阐述, 其观点既能得到专家的认同,又方便其他教师效仿。阅读一篇好的教学论文,犹如亲自聆听名师的教诲,切身感受名师的魅力。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论文不同于普通的学术论文,应该集中反映教师对解读教材的感悟,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经验体系的形成。

(3) 写教学札记。

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之一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意义;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1 空间观念的教学意义

1.1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

1.2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

“空间图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段都增添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1.4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空间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它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空间图形”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多角度认识图形和刻画现实世界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学习情感和创新精神。

2 小学数学培养空间观念的方法

2.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念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的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

2.2操作感知,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几何概念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操作的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达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一些实践活动,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图形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4根小棒(长9厘米的和长6厘米的各两根)摆一个长方形;再用手摸一摸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明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它一周的4根小棒长度的和;最后让学生探索算法。这样就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空间观念。而锻炼了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2.3观察比较,培养空间观念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4识图画图,发展空间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是小学阶段认识图形教学的核心,因为感知的积累才能形成表象,而表象的再现是识别图形的依据,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主要途径。因为变式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出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样通过不断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学生形成正确表象,有效发展空间观念。

3 结束语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蓝志辉.在操作体验中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江西教育,2013(11).

[2]林革.加强几何教学创新培养初步空间观念[J].陕西教育,2014(5).

4.小学数学课题总结 篇四

一、综合实践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例如:在《植树问题》教学的开始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发现手指之间有间隔,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间隔问题,间隔问题无处不在。

二、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数学新标准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活动中应着眼让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植树问题》中,对于不封闭道路上3种植树方法我没有直接的告诉学生们,而是准备了一张白纸让学生们自己大胆的画一画,看看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

5.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篇五

一、我的学习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我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并通过对修订前后的教材及教学用书进行对照,对教材编排有整体的熟悉,以促使自己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促使自己能成为教材的创编者。只有对教材有个清楚的熟悉才能使组织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在课题研究中,除自己研读之外,还与同组教师一起进行交换,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学校领导还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往,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学习,让教师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题目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进步了数学活动的效度。

2、互动教研促课题发展。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教研组展开了校本参与式研讨,为教学进行互动教研,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气力大,想出师提供经验交换与解决困惑的平台,增进了课题的发展。

二、阶段性的研究进程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着:

1、在课题研究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和有关练习设计教学的多篇文章。除自己研读之外,还与同组教师一起进行交换,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并进行班班对照的情势,用不同的练习来进行教学,并加以比较,并作好记录加以反馈。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更重视数学练习的设计,重视***、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起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经松,学得愉快。教师重视数学活动内涵的发掘,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教师讲求数学活动的组织。

3、基于对理论研究和熟悉,能够把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并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实验。这一阶段公然探讨 《分数的初步熟悉》、《旋转与角》、《确定位置》等研讨课,我们共同探讨课内作业设计的策略和最好方案,顺利推动课题的研究。

4、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所写的论文和案例在市级评比中获奖。

三、实验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并学习了相干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利用到实践当中,从教学效果看获得一定的成效。

1、明确练习设计的 6 个原则,并加以遵守和利用。

(1)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正确地掌控住各部份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惟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2)层次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遵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往安排。

(3)针对性原则。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往斟酌,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动身的主观主义和情势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目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4)灵活性原则。的设计要有益于增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练习能从不同方向往寻求最好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愈来愈聪明,思惟愈来愈灵活,应变能力愈来愈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5)多样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留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总结出数学课内作业设计应留意的几个题目: 要让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情势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公道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纵、交换、分析,取得成功的喜悦。

(2)数学课作业要能增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要难易公道,具有趣味性、可操纵性,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课内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保证尽大多数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尽可能不要将课堂作业拖到课后往完成。

(4)作业的评价要有鼓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些作业可以通过汇报会、展览、比赛等情势,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告知他人,并在交换中产天生功感,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忱。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针对性。

2、教师在研究课、公然课时不能很好的处理练习的多样性和精炼性之间的矛盾,常常量有了,质却忽视了。

3、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不到位,理论修养必须再加强。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课题论文获奖篇幅较少,还需深进反思与总结,勤练笔,勤思考。

五、课题研究展看

1.明确任务,加强考核。确保各项研究制度的落实,构成共同参与、主动研讨的氛围,使研究真正深进而有效。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大到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要求实验教师课前集体备课,课后个体反思,加强对本身教学行为和课堂发问质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评价。

6.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六

光阴荏苒,一个学期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颇有些收获。本学期我承担了课题组的研讨课《植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使我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一步认识。现结合研讨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综合实践课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切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从而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例如:在《植树问题》教学的开始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发现手指之间有间隔,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的演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间隔问题,间隔问题无处不在。

二、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数学新标准中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活动中应着眼让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植树问题》中,对于不封闭道路上3种植树方法我没有直接的告诉学生们,而是准备了一张白纸让学生们自己大胆的画一画,看看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

7.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 在进行数学课题教学的时候, 课题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不能太难, 同时也不能太枯燥。要有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具有趣味性的课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创设开放性的习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好奇心较强, 正是处于知识学习的最好阶段。在数学课题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开放性的习题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当中, 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某所实验小学二年级, 小学数学教师将加减乘除法用在算术中, 编制成各种习题, 如, ( ) + ( ) =10、 ( ) × ( ) =16, 学生在做这样的习题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有的学生写成 (4) + (6) =10、 (2) + (8) =10、 (2) × (8) =16, 甚至还有的学生写成3 小时+7 小时等于8 小时, 这种开放性的习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 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老师, 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引导人, 在课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 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同时,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见解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创新。

总之,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 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就是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部分, 在数学课题教学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既保障数学课题教学质量,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介绍了一些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8.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在进行数学课题教学的时候,课题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不能太难,同时也不能太枯燥。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具有趣味性的课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创设开放性的习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正是处于知识学习的最好阶段。在数学课题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开放性的习题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当中,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某所实验小学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将加减乘除法用在算术中,编制成各种习题,如,( )+( )=10、( )×( )=16,学生在做这样的习题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有的学生写成(4)+(6)=10、(2)+(8)=10、(2)×(8)=16,甚至还有的学生写成3小时+7小时等于8小时,这种开放性的习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引导人,在课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见解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创新。

总之,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就是教育,小学数学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部分,在数学课题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既保障数学课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9.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九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于2011年9月参加了“小学数学主动参与 动手操作”课题实验。我在同组指导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

自我申报“小学数学主动参与 动手操作的研究”课题立项后,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改革教育同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非常明确: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长方体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捷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

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要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 3

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地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寓创新培养于社会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除组织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劳动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近段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学校组织的统考中,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的命题,我班学生答的准确,有创新。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近段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改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讲学法,更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0.小学数学课题学期总结 篇十

马街小学陈国慧

在这一年中。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抚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近一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认真按照县级《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参与课题的立项、申报及日常的研究,注意总结和推广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质量。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1、这一年来,我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研究,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并通过会议、座谈、讲学、调研等形式,提高自身对科研的认识。

2、加强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我认为课题研究工作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学校的一民普通数学教师,但我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力作学生的表率,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始终是我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中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力图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自己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师尽快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能注重第一手材料的积累,并及时加以总结。

4、以“教研活动”活动为主线,强化课题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战场,我和其他教师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管理的有力举措。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随堂听课活动。每一学期同年段教师之间,进行随堂听课,听课程序为:A课前了解听课内容和课前准备;B、听课、记录;C、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一年共听课30节。通过上课、听课、讨论等环节促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2)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全年级教师听课,开课教案由教研组或课题组讨论,要上出自已参与的课题的特点,上好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发表见解,共同探讨,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二、进行比较、重视教科研的工作总结

本学期刚接手六(3)班的数学教学。该班由于种种原因进行重新分班,尖子生偏少,中下学生偏多。接班时尽然有12个同学不及格。接班时的平均分

只有73分左右位居全年级倒数第三。张财婷同学老是逃学,于是我接班后我就下决心用自己的工作热情、用关心爱护、用责任心去感化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特别生,以鼓励为主,不“狂轰乱炸”的批评,对每位学困生连续几个晚上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商讨如何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想方设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懂大胆提问,力争进步。凭自己的工作经验,主动积极配合班主任如何加强管理搞好班集体工作,给了一定的建议,半个学期过去了,班级情况明显的改善了。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所教的数学成绩以82分左右的成绩位居全年级正数第三,只有4人不及格。全县排名上升也很大。

上一篇:我眼中的秋天100字作文下一篇:五2班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