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2024-08-01

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共11篇)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救赎

陕西科技大学

化工131 王丽娜

内容摘要: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生活,进人成人,我们的交往面越来越广,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交往中,出现了很多烦心的事情,那么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摆在我们年轻人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产生原因自我救赎

人际交往是人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生活,因此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我们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我们走向 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好必要的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即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

自我救赎是不依靠外人、外物,凭借内心的改正意愿,以正确的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进人成人,我们的交往面越来越广,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交往中,出现了很多烦心的事情,那么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摆在我们年轻人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交往需要是很迫切的,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合理定位自己,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的人,相互交往是必然的。我们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学习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领,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

1、不敢交往。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

2、不愿交往。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不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或者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4、不会交往。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

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

1、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1)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

孤芳自赏者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

自我贬低者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2)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

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

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

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它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人际质量。

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四、人际交往的自我救赎

1.学习人际交往知识

(1)我们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就要从认知入手,掌握正确的人际知觉,避免人际知觉中各种人际偏差,同时要了解人际交往因素和人际吸引因素在交往中的作用。

(2)我们还要注意到健康情绪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够理性的适应生活,能够寻找身边的快乐。还要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变消极情感、冲突情感为积极、健康的情感。

(3)我们也还要重视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交往中,要主动、热情地待人:“热情”最能打动人,是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我们自己首先要愉快起来,同时对他人要感兴趣。实践表明,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要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我尊严得到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交往中要让他人保住面子,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要去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要坚持正确的交友原则: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求同存异,互助互利。

2.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活动中改进和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学校的组织给我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平台。平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文体活动,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积极交往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放在具体活动中来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亲身参与其中,与人交往,才能培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到人际交往技巧。

3.参加专业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当我们遇到交往困惑或障碍时,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会帮助你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如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心理训练活动。例如,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在生活中“扮演”与原来性格不同的角色,会使我们学会去与他人打交道。

我们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毕业之后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对于我们走进社会、实现自身发展和自我人生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

2.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二

关键词:异性交往游戏,女生,自我发展,心理,访谈

1 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自发地形成异性交往游戏。这些游戏对学生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 他们通过交往和比较中形成对自身定位[2]。这表明青少年研究需要加强对关系交往特征和动态发展性的关注。本文则主要从女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小学生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的类型、作用和对教育的启示。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女生, 分别来自上海两所普通小学、两所普通中学和杭州的一所普通中学, 共72人。按年级分为十个访谈小组, 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合计:72人

根据班主任提名和随机抽样, 每个访谈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 不超过6人。由教育实践和已有研究可知, [3、4]3、4年级和7、8年级可能是女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转折年级。于是上述年级选取了更多的女生进行访谈, 以便更清晰地描述和揭示其变化类型及方式。

2.2 研究过程

2.2.1 访谈提纲的确定

访谈提纲的确定是一个逐步聚焦并结构化的过程。首先, 围绕着研究主题, 对大学女生进行半结构性回溯性访谈。通过她们对中小学阶段交往情景的回忆, 初步明确对中小学女生访谈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其次, 对中小学同伴交往已有研究进行分析[5],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访谈内容, 形成比较正式的访谈提纲。具体如表2所示:

2.2.2 访谈过程

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 除3、4、7、8年级有两个访谈小组分两次访谈外, 其他年级均为一个访谈小组一次完成。对于访谈中的突发情况还临时增加了个别访谈。个别访谈集中在6、9年级, 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每次访谈时间约为45分钟左右。

2.2.3 研究资料收集

访谈中, 全程录音, 事后进行转录, 共收集到约8万字的文字资料。在部分访谈过程中, 研究者还对研究对象的神情行为以及访谈场景等进行了记录。访谈结束后, 跟各班班主任老师和个别任课老师进行了讨论和资料分享, 作为访谈材料的补充。

3 结果分析

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交往过程中, 学生自发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异性交往游戏。其具体表现如下:

3.1“打闹游戏”:体现“我们感”

“我们经常跟男生打架的。男生最讨厌了, 所以才会跟他们闹别扭。在体育课很明显。明明是我们跑得快, 男生却说我们跑得慢, 还嘲笑我们。到下课的时候, 他们会故意打女生, 除了中队长, 小队长、大队长什么的, 其他男生都会故意打我们。他们还把扫把垃圾桶放在我们座位下, 把我们的东西扔到楼下。而且他们上课在老师面前说我们不好, 下课还踩我们的考卷;经常戏弄我们。”

“打闹游戏”在小学三年级中较为普遍并通常以群体形式出现, 即女生群体和男生群体间的行为。通过该游戏, 一方面拉开了女、男生群体间距离。同时, 在打闹过程中又增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

该游戏使女生体验到男、女生群体差异, 并通过与男生对立拉开“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以此来体现“我们感”。但这仅是两个群体间的差别, 未形成带有个体感受的意义和行为。因此仅从游戏的角度来看, 除了群体分类明显外, 尚未从个体角度对女生自我发展产生影响。

3.2“俘虏游戏”:树立优势地位

“班上有几个小可爱, 随便怎么捏他的脸都不会生气, 没有争斗性, 是女生的宠物。班上很多女生都俘虏了可爱的男生, 我俘虏了两个。我们原来一个幼儿园的, 俘虏的男生是我的小狗狗或我的龙, 我喜欢摸他们的头发。他们都很乖, 很听我的话。”

“我俘虏了一个男生, 一个女生会俘虏好几个男生, 一个男生被好几个女生俘虏。”

“她们俘虏的男生都是全班最好的男生。只有受欢迎的女生才能俘虏到可爱的男生。”

“俘虏游戏”大约从小学4年级开始。它既是异性交往的内容, 也反映了班级女生群体格局的变化。

“俘虏游戏”跟”打闹游戏”相比出现了如下变化:“可爱的男生”和“我”代替了“他们”和“我们”。“我”和“我们”的区分说明女生的个体感出现。“她们俘虏的男生都是全班最好的男生。只有受欢迎的女生才能俘虏到可爱的男生。”这反映出女生中同性群体出现分化, 群体内的差异性出现。女生通过“俘虏”班上公认最好的男生, 树立起自己在班级中尤其是同性群体中的优势地位, 提升自我价值感。处于该阶段的女生通过“俘虏游戏”定位自己所处的亚群体从而来定位自己。

3.3“连环反击游戏”———同伴状态清晰化

“我也和男生打架。男生不仅还手打我们, 还是打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也这样, 如果有男生打我, 我也打他的好朋友。就这样不停的一个传一个, 到最后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了。不过现在被老师禁止了。因为老师说现在要升学了, 很紧张的就不让我们打了。”

“连环反击游戏”在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年级出现, 其特点是几乎全班同学参与。这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 男、女生之间有交往需要。虽然其表现形式为“打架”, 但其目的并非形成对立, 而是建立男、女生间交往联系。在游戏中, 学生实现了异性交往互动, 并将同性群体内和异性群体间的交往联系起来。这其中包括了接近、冲突、和解等过程, 较小学低年级的“打闹”带有更多的游戏色彩。

其次, 男、女生之间交往圈子已形成。“不仅还手对方, 而是还手对方的好朋友”反映出其他同学能够区分出班级中的朋友圈子。朋友圈子的形成和可识别性保证了“连环反击游戏”的顺利进行。

再次, 班主任在男、女生交往中的作用。“因为老师说现在要升学了, 很紧张的就不让我们打了。”这反映出班主任没有抓住这一游戏传递出来的信号:男、女生有交往的需要且在自发创造交往形式。教师需要引导更好的形式促进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女生在“连环反击游戏”中, 实现了从“我们”到“我”再到“小团体”的发展过程。同伴群体间根据不同标准出现了分层, 班级中亚群体开始出现并日益清晰化[6]。

3.4“传绯闻游戏”———普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

“传绯闻游戏”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并贯穿整个中学阶段, 大学女生回溯性访谈对此进行了印证。这说明该游戏普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传绯闻游戏”经历了兴起、发展和减弱的过程, 这其中贯穿着交往重点的偏向。女生在该游戏中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

3.4.1“传绯闻游戏”初显———异性交往敏感、想象异性交往出现

“……不过现在心里有了小秘密, 就是有了喜欢的人, 不知道该跟谁说。不像原来, 所有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 现在不会了。老师是肯定不会说的, 有时候跟朋友说, 有时候觉得不太好说。经常会想象, 他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就会故意往上面靠。如果他经过我旁边, 我也会突然变个样子。班上开始传绯闻了。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还好, 反正好玩嘛。如果是当事人就不爽了, 很尴尬的。”

“还是不要主动给别人说话, 内向一点好;没有什么其他事情不要跟别人交流, 这样显得女孩子好像没什么……探讨学习方面的可以跟别人交流。乱七八糟的就不要了。”

“传绯闻游戏”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创造性表现。该游戏是女生青春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个体意义在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中的表现。游戏兴起之初, 它是学生在正常异性交往缺乏时, 根据现实状况自主加工的符号意义。但并非所有的“传绯闻”游戏都源于异性交往的缺乏, 不排除个体对真实交往情景的回忆、对观察情景 (可能来自影视、书籍、音乐等符号形式) 的再现。这些都可以作为个体意义建构而被用于“传绯闻游戏”。回忆、再现的过程中, 女生可从中获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符号意义。女生也可能对没有出现却希望出现的情景予以预想。带有前瞻性的预想符号, 可能对将来状态下的真实交往进行自我调节。它以想象情景出现, 具有脱离此时此地产生作用的特点。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充分表现了个体意义建构的创造性。“女生还是不要主动跟别人说话, 内向点比较好”等等, 反映出该游戏对女生女性化角色内化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4.2“传绯闻游戏”发展———异性交往敏感与受阻并存

“传绯闻初三很普遍, 当时压力大, 传起来轻松些。”

“班上传绯闻, 如果全班就被传光了, 然后继续传。有时候连其他班级都知道了。女生直接写情书到别的班级去, 当事人还不是很感兴趣, 其他人好像很忙的样子, 为当事人着急, 其他人也到我们班来。男生比女生更八卦, 他们会编首歌, 做一份报纸, 写诗什么的, 有些积极分子传绯闻, 还增加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拍人跟踪, 拍到在图书馆的角落, 这是没那个意思, 被别人扭曲的。结果见面挺尴尬的, 朋友也没得做了。”

“绯闻游戏”说明个体需要新的符号资源引导发展。“传绯闻游戏”在初高中的过渡阶段具有多重功能。如缓解学业压力, 促使异性交往。但同时, 该游戏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康的异性交往。这跟“传绯闻游戏”中符号资源运用的单一性有关。无论想象情景如何丰富多样, 它毕竟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补充和扩展。如果现实中异性交往足够普及、交往形式足够丰富, “绯闻”这一想象情景也就不会具有如此强大且持久的影响力。从发展的角度考虑, 则需要引导健康而充分的异性交往形式, 发挥交往符号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 还需要提供新的符号资源, 扩展青春期女生符号资源的选择面, 促使其有效利用多方面的符号资源, 催成新的个体意义的涌现。

3.4.3“传绯闻游戏”减弱———同性交往互动强

“高一的时候大家也不太熟, 通过这种玩笑大家熟悉了, 有些关系好的圈子就是这样开玩笑开出来的。她们互相传来传去, 关系就蛮好的。她们几个还是蛮像的。”

“传绯闻游戏”具有同伴群体分类的功能。在升学等新情况出现后, 该游戏能直接而快速地将新同学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相互熟悉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 相同或相似符号资源的运用, 个体意义的建构方式, 有利于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个体, 形成不同的同伴群体。因此, “传绯闻游戏”不仅从异性交往的角度为女生提供了女性角色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机会。从同性交往的角度, 该游戏成为符号资源互动和亚群体的形成方式之一, 对某些类型女生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分作用。

4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由于不同阶段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对女生发展的作用各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交往引导, 促进女生的健康发展。

4.1 防止男、女生群体紧张的对立

小学低年级女生的异性交往过程, 以性别原型和规则为准对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进行区分, 进行引发了男、女生群体间的对立。因此, 在教育中, 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性别原型和规则存在的现实性。另一方面, 需要防止女生异性交往行为与性别原型和规则之间差距过大。发展取向是个体成长的动力, 交往过程和发展取向差距较大, 可能会减弱发展取向的动力作用。

4.2 树立“优秀女生”的多元标准

小学中高年级女生中出现了对“我”的强调和群体分层现象。女生的发展取向为成为优秀女生。但通过调查发现她们对优秀女生的认识停留在“学习好、多才多艺、帮助同学”等类似意义上, 认为这样的女生在异性交往中才能“俘虏”到班上的优秀男生并“不被男生欺负”。针对这一现状, 学校教育中需要创设活动,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树立具有针对性的优秀女生榜样, 让女生认识到优秀女生的多重含义和多元标准, 帮助女生建立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发展取向。

4.3 等待合适的教育契机

中学阶段的女生进入自我选择阶段。女生开始在性别原型和自身状态、同伴状态间作出选择。对此, 父母和教师需要耐心等待, 仔细观察。因为发展过程中暂时的停滞、矛盾甚至后退, 可能是女生心理内部正在进行重组织, 是跨越到新水平前的酝酿阶段。这时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以帮助实现女生性别角色的自主性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同伴交往会为个体性别发展提供丰富的符号资源。因此, 学校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 以帮助女生顺利度过发展取向的选择阶段。

4.4 引导良好异性交往

中学女生交往过程中对异性交往敏感。异性交往敏感是青春期较为普遍的话题。“传绯闻”在这一阶段出现, 且影响面广。拥有正常异性交往的女生从中可以发展出以女生化为主, 双性化发展并存的性别取向。正常异性交往受阻的女生, 表现得沉默, 自我反省较多。针对这一现状, 正常异性交往的引导显得尤为必要。首先, 父母、老师自身需要对正常异性交往去敏感化。从以往研究可知, 父母、老师对异性交往的敏感态度和阻止行为可能会对女生形成交往压力, 不利于女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 在可控制的前提下, 父母和老师需要支持和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其次, 针对男、女生在异性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能力的状况, 可以采用观点采择的形式对男、女生进行训练。使其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交往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 并进行综合性的思考, 这有利于异性交往的顺利展开。再次, 可以在想象交往出现之前或出现之初, 设计情境游戏, 利用想象引导将情境交往转为为女生发展的下一步现实性。最后, 可以增加班级、年级间同学的了解交往, 将焦点交往引导为群体交往, 促进正常异性交往的顺利进行。

4.5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

中学高年级阶段, 女生与同性群体互动强于异性群体。建议学校教育以发展性评价为推动, 引导群体间开展积极比较与良性竞争, 从而在凸显群体间差异的同时也努力促进个体的独立性。群体活动的引导对女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活动主题为分类标准, 不同获得活动分化出不同的群体圈子。保证班级内多样丰富的活动主题, 促进同伴群体间的人际融合和交流, 认识和理解个体差异, 化差异为发展动力, 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积极自我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4, 27 (4) :916~919.

[2]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74~477.

[3]孙红刚.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以及亚文化特征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高亚兵, 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 2002, (1) :76~79.

[5]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7 (03) :19~22.

3.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4.2

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这两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依据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有关理论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探求从培养自我意识的角度使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意识内涵及貧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体。心理学上一般把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等层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等态度体验。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有目的地支配、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自我作用过程。

(二)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自我认知偏差表现为个人理想的自我身心状况以及个人与他人理想关系,与个人实际身心状况,以及个人与他人实际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2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与那些衣食无忧的同学相比,难免产生心理的巨大反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把经济条件作为重要指标,在参照群体上出现以偏概全,自我的评价较低,缺乏信心,自我否定,遇到事情胆怯与逃避。

2.过强的自尊感

合理而适度的自尊是一个人进步的最佳动力,是一个人良好精神面貌的必备元素,但是过分的自尊感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3]有关调查发现,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解困过程中,宁愿贷款、勤工俭学,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3.自我冲突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专注于学业,没有勇气主动与人交往,对涉及自身及家庭的事情非常敏感。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中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

二、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对人际交往影响分析

(一)自我认知偏差致使人际交往闭锁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困难的现实,因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他们不希望自己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二)过度的自尊感带来人际交往敏感

当一个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地自我分析时,贫困生容易形成自我保护,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对涉及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同学相处难以把握分寸,甚至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自尊水平偏低,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特别敏感,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自我冲突致使人际关系失调

由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他们习惯于谨慎于事,思前想后,渴望与同学交往,又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在面临抉择时,内在渴望与外在要求产生冲突,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担心某种行为会带来伤害,情绪上始终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长期如此,可能与他人产生对抗情绪,待人冷漠,人际关系失调。

三、构建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影响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一)纠正认知偏差,奠定良好人际交往基础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才能在交往中处理好各种问题和矛盾。[4]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与人生。不了解社会和人生就会失去评价自我的社会尺度,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加强政治理论课学习,引导他们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考察社会和自己。其次,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找到正确的参照系来认识自己。

(二)积极悦纳自我,确保交往顺利

确保交往顺利进行,需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障碍,自然要求交往者保持良好心态,即积极悦纳自我。所谓悦纳自己指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认可自己的能力,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与环境和他人积极互动的心理定势。一是正确剖析自我,增强自信。学会以慷慨和诚实的态度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扬长更注意补短。二是进行归因训练,增强自信。把生活学习中的失败归因于自我努力不够,以后积极努力便可避免失败、增强自信,最终才可能取得成功,进而积极悦纳自我。

(三)优化自我管理,加强交往实践

自我管理是高级形式的自我调控,有效自我调控根本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困境,学会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如大学生平常要注意多学习掌握诸如情绪调控、人际关系调控等策略,引导贫困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困扰的个案进行分析,也可进行现场人际交往模拟情景,增加人际交往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8-39页

[2]贺佩环.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计划书[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3]孔读云.论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人际交往的自我介绍 篇四

我的兴趣很广泛,说上两个小时都说不完,比如:跑步、踢足球、打羽毛球、游泳.....我的缺点不太多,只有几个,第一个是贪婪。我只要看到喜欢的玩具,我就缠着爸爸要。如果不买,我会想各种办法,一定让他给我买。第二个是贪玩,只要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溜出去玩。我也有我的优点,比如,孝顺长辈,尊敬父母,性格开朗,爱学习,爱劳动,爱看书等。我有时也是个调皮蛋,有一次,爸爸把装满水的茶杯放在茶几上,进房间有事了,我悄悄地走过去,往他的杯子里倒了许多食盐,一会他过来,拿起茶杯就喝,刚喝了一口就吐了,一脸疑问,怎回事,我在一旁偷笑,爸爸回头看看我,明白了,他狠狠的训了一顿。

我的性格非常开朗,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家了,搬到离学校比较近的小区居住,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爸爸妈妈还担心我不习惯,没有想到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两个小朋友,我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好东西,非常开心。

5.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定 篇五

本测验共有15个问题,答案没有好坏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迅速地作出选择。

1.我不喜欢与其他学生一起做游戏和学习。(1)是(2)不确定(3)否

2.我不喜欢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表示意愿,也不用语言表达。(1)是(2)不确定(3)否

3.我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1)是(2)不确定(3)否

4.同学们不喜欢与我一起做游戏和学习。

5.同学们不喜欢在我面前讨论各种问题。

6.父母总是对我管束严厉、动辄训斥。

7.放学后我不愿意回家而喜欢在外面玩。

8.我对爸爸妈妈的谈话十分反感。

9.我对爸爸妈妈的斗嘴、吵架感到无所谓,习以为常。

10.爸爸妈妈从来不过问我的任何事,在他们眼里我是可有可无的。

11.老师对我特别挑剔,专爱与我过不去。

12.老师在课堂上从来没有看过我一眼。

13.在路上看到老师,我总是设法躲避,或装着没看见。

14.老师家访时经常“告状”,向爸爸妈妈讲我的坏话。

15.我觉得老师对我太不公平了,真想和他大闹一场。

6.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篇六

随着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同学们正踌躇满志地谋划着走出校门、迈出报效祖国和家庭的第一步,我们在此表示深深的祝福,祝同学们前程前程似锦!

由于急于找工作及涉世未深,请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身、财产、交通等安全问题,要提高警惕,注意识别和防范求职陷阱。目前,社会上的求职陷阱较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着重注意防范以下几点:

1、多方面、多渠道详细了解公司情况及背景,看看公司是否正规,业务是否合法,单位是否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是否有投诉或不良记录等。只要是来校现场招聘的单位学校就业办公室都会认真核实公司情况,请毕业生放心应聘。同学们了解单位情况的方法有很多,在网上搜索查询是了解单位情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一个招聘公司没有公司网站应特别注意;

2、警惕卷入任何形式的传销活动,防止钱财被骗,保护好个人各种有效证件安全。一些单位或个人打着招聘的旗号,收取高额报名费、培训费、考试费、体检费等,甚至要求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以便于管理为由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抵押身份证。毕业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国家劳动部门早就明文规定,任何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押金,或者以身份证、毕业证等作抵押;一旦上当受骗,求职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寻求

法律保护;

3、无论哪种形式的面试或预约,切记:在出门前,一定要给家人、老师或亲朋好友留下要去招聘单位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包括固定电话),以防万一,以备查用。正规的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招聘单位面视地点选择宾馆等临时租借来的地方,要高度注意,谨防上当受骗。接到面试通知时,要问清对方的办公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4、只接受女生,且对专业没有什么要求的招聘信息。女生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只有在对公司有确切可信的前提下才可去应聘,另外尤其是女生要避免到私人场所或晚上去面试。

5、非正规渠道获得的一些招聘信息已经过时或失实,毕业生却为之耗费了许多财力、人力和时间。非正规渠道的招聘信息,欺骗成分也会相当大。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核。理智看待高薪高职,现在有很多虚假公司就是利用毕业生期望高职高薪的心理,打出诱人薪水福利待遇来欺骗毕业生。大家在求职时应该理性、理智地看待薪水福利等各种待遇,切不可盲目,不假思索;

6、如果是通过职业介绍中心等中介机构找工作,一定要弄清其是合法还是非法。正规的职介机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及政府的严格管理,收费必须开具有效的票据。合法职介机构应持有《职业介绍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

7、防止网上求职上当受骗。网上求职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一个发展趋向,毕业生网上求职时,要到正规合法的网站上,并且务必要保护好个人资料的安全,以防信息泄漏,给行骗者可乘之机。

7.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七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摘 要: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对470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显著相关。结论:(1)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较为积极。(2)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自我概念 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3(c)-0214-02 1 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有的己经步入社会,在贴有一定标签的社会背景下,其自我概念发发展最快,同时问题也较多,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470名学生进行施测,有效问卷为434人,有效率为92.3%。其中男生173人,女生261人,平均年龄20.16岁。 2.2 工具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以及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其中,内容维度包括PH(生理自我)、ME(道德自我)、PER(心理自我)、FA(家庭自我)、SO(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ID(自我认同)、SA(自我满意)、B(自我行动);综合状况包括TOT(自我总分)和SC(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9个因子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该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2.2 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王军()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Z1(认知和评价取向)、Z2(感受性取向)、Z3(社会退缩取向)和Z4(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6,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施测及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比较积极,男性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上,男性大学生得分也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除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自我行动因子,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男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和“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3.2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中显示,自我批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自我概念越积极,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4 讨论 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与姚信(200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父母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王中会,刘俊香()年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感情,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汪启荣等()年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 研究还发现自我概念各维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越积极,关于自我行为的认知越积极,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李晶等(200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性程度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这说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刘耐烦()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能够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这表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促进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宿舍矛盾等人际交往问题,会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薛敏等,)则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负相关。那么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概念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 李晶,翟敏,宋煜炜,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26(1):51-57. [3] 王军.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4] 王中会,刘俊香.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0-352. [5] 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3-954. [6]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58-361. [7] 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8.论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 篇八

沟通,辞海中的解释是“挖沟使两水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简单的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一起聚餐,拉近距离,交流感情,也是一种沟通。在沟通中要了解自己,感情真诚,把握原则,掌握方法,注意倾听,全神贯注地理解讲话者的内容,与他人一起去理解、体验、感受整个过程,进行意见反馈,达到相互沟通的效果,被沟通者也能够容易接受。在我们学的管理沟通与技巧这个课中,大沟通学包含三大部分,与自己沟通,与他人沟通,管理沟通。今天我即将讨论与自己沟通,与他人沟通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与自己沟通

通俗地说,自我沟通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在自我沟通过程中,我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并超越自我。自我沟通的目的在于说服自己,其核心在于自我认知,良好的人际沟通就建立在自我沟通基础上的。一个善于自我沟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内心平和,能用自己的认知改善人际关系。

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自我沟通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真正认识了自我,才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合适的行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我的时候,一定要跳出自我的“庐山”,用真实、客观、诚恳的态度理性地审视和定位自我。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警惕别人的夸奖和赞许,他人过分的肯定会让人辨不清自己的位置和方向。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意味着一个人真正做到功过分明,实事求是,既不在别人的溢美之辞中忘乎所以,也不因他人一时的否定而自暴自弃。自我沟通的策略如下,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也称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的认识自我是自我沟通的关键,也是扮演好自身角色、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前提。也许有人会问:人自出生就一直在感知自我,难道有谁还不了解自我吗?其实,认识自我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看待自己与别人看待我们是有差异的,而且我们往往并不完全 了解内在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2自我分析(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两种选择:一是努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去弥补自己的弱势;二是放弃对某些自己并不擅长而技能要求很高的目标的期待。(2)找出自己的发展机遇和威胁。一旦明确,就应该努力抓住机会,提升自我;同时应该极力回避或者努力减少威胁出现的可能。

3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知识、意识、观念的审视与重构,是对自身过去或当前行为、经验、实践活动的反省。人非圣贤,都会存在缺点与不足,自我反省可以作为镜子照见自己心灵上的瑕疵,清醒理性的认识自己,使自己对事物保持正确的判断,及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错。

4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个体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我检讨与纠正。

5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想象等心理活动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方法。运用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沟通,调动全身潜在的力量激励自我、调节自我、重塑自我,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激励自我,振奋精神,引导自己走向成功。6自我调适,自我调适是指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对自身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进行调整的过程。自我调适,才能使自己尽快适应外部环境。

7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指个体使自己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盼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与自我暗示类似。

8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的突破。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积极主动地调适自我,反省自我,并在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激励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二、与他人沟通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成立,成功的意思;“达”是先达的意思。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就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功。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达己达人。

沟通和理解是需要艺术的。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细微的情节,沟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却听者的感受,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其实这样未必能达到交流的真正目的。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是建立在诚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熟悉而能接受的语言和他交流。可能比热情更为重要。在很多时候,交流是需要双方的热情,但用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去沟通,更能让双方相互的信任和加深情感。永远不要去说你不对,你错了,当你的意见和对方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试试这样说,你看这样好吗? 沟通需要去聆听别人的心声。其实,做一个优秀的观众实属不易,因为这需要伤心平气和稳若泰山的心境,而且要去理解和品位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在许多人眼中,似乎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这些被忽视的内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和心理,生活习惯与品位爱好,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质量。要学会呵护他人的心情,勿揭人短,勿戳人痛,努力的使别人感受到他的尊严。

沟通需要倾听和体察对方。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信息。倾听在沟通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倾听也可以使智者充分地获取信息。倾听可以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每个人表达信息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是由于个人在生活中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抓到什么就拿什么来说事。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倾听,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处理和解决问题。倾听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倾听的同时可以静心的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及表情。有时肢体动作和表情可以表达出比说话内容更真实的内容。

沟通需要理解尊重和善待对方。不要勉强他人同意你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做会得不偿失,事与愿违。事实上,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的微不足道,地位多么的低贱,薪水少的屈指可数,他对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他是个人,当你理解善待了他,满足了他内心的愿望,让他看到他在你心中的重要位置,他就会加倍的对你好。那些真正的成功人士,都会善待理解跟他有关的每一个人。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不要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取得胜利,但那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你在争论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意志却是徒劳的,往往在热闹的争论中我们会日益变得孤立。也许我们无法给予别人帮助,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善待和尊重他人,就是最好的礼物,我们也会在从中得到快乐。这是“有心眼人”的处事原则

沟通需要真诚和忍让对方。发自内心的真挚是人际之间交流的无价之宝,要用心的去沟通,不能在表面上下功夫,最忌讳的是用欺骗的手段和妒忌的心理去与人交往。“做事留余地,伤人别伤心”,我们要从别人的利益和角度去思考,去交往。真诚、宽容是人和人交往的重要基础,而忍让和关爱却能打开交流者的心灵。真诚对待他人能换来对方的信服,忍让对方更会换来对方的尊重。

三、总结

学会沟通、主动沟通、善于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的工作。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与人相处。”而与人相处是从沟通开始的;通过沟通,人们之间才能相互认识、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管理学中,西蒙给沟通下的定义是:信息沟通是指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成员传递决策前提的过程。没有信息的沟通,显然就不可能有组织了,因为没有了信息的沟通,集体就无法影响个人行为了。通过沟通,我们学会了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技巧,我们的沟通越及时,越有效,越到位,我们在工作的各个领域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所以,我们一生的快乐与痛苦,顺畅与曲折,成功与失败,都与我们的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管理中,领导者、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甚至创造更多的沟通途径,与班子成员之间,与部门领导之间,与职工群众之间交流,营造无话不谈,畅说欲言,面对面的环境氛围。我认为,作为管理者不要凌驾于职工群众之上,放下身架,多沟通,多交流。集体决策是一种沟通,让大家畅说欲言,发表意见,发扬民主,才能更好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从工作的角度来讲,把生产经营的目标、计划、任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通过召开经理办公会议,生产调度会,安全生产例会等形式给职工讲清楚,说明白,明确职责范围,界定完成任务的时限,让职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也是一种沟通。

沟通是感情的桥梁,能缩短心灵的距离;沟通是情感的火焰,能够融化心灵的冰块;沟通是情感的纽带,能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沟通是增进团结,形成共识的纽带,是消除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的桥梁。沟通体现了人的一种气度,一种宽容,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要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

9.人际关系自我分析以及改善 篇九

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机制专12-2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成绩:--------------

人际关系自我分析以及改善

时光飞逝,恍然间,已经过了快一年的大学生活,个人觉得,这一段时间以来,经历的林林总总,与同学的关系,还算融洽,未发生较大的冲突。但我知道,这远远不够。反复思考,如何才能使自己能与其他人,各同学之间,或者楼层的校友之间等等能够进行交往。增强自我的交际能力,加强自我交际的认知面,使个人的交际圈变得更为广泛,更为坚固。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不能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学习生活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变得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开玩笑的人,不过由于有幽默感不足,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往往反而弄巧成拙。个性活跃,却是啰嗦的一个人,我想,听着滔滔不绝的唠叨以及喋喋不休的抱怨,这样会让他人感觉到反感。

对于这些,我应该改进,要尽可能不再以我个人为中心,试着平静下来,学会静静地倾听,让别人有倾诉的机会,用心与人交流,传递着友好和温暖。

我觉得,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时刻记住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交换,平等,尊重。我们就能妥善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我相信,只要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一切就会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我们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机制专12-2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1

成绩:--------------

性格特征自我分析以及改进

个人理解,个性,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个体的特性。特性,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而这种独一无二的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下面,我就以个人的眼光来说一说,我自己的性格特征缺点以及改进。

个人认为,我是一个外向、乐观、较为健谈而又相对以个人为中心,较少理解别人,比较完美主义,对于一些事情容易过于较真,爱表达不满,但经常表达地方式不佳,往往引起反效果。

一般来说,我也是比较不爱安静的人,性格是比较闹的那种。在宿舍了,经常播放我喜欢的歌曲。许多时候,因为放得太大声,一不注意就干扰到别人的休息。由于太爱安静,我说话声音是比较大的,在讨论一些问题时,经常是表情相对夸张的,这时往往会吓到别人。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应该多加改进,要多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候,我是常常钻牛角尖的,对于某些事情,我想我是过于完美主义了,许多情况,有些小缺陷,我很难忽略。这样有事时,可能会造成主次不清的重大失误的出现,这一点,我是应该明确的。所以改进应该朝改变完美主义的方向进行,在以后的一些情况争取尽可能地学会分析主次、分清主次关系。

自觉性方面,我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有时过于独断,武断,考虑不够周全。关于这一点,我要加紧对自己的控制,学会坚持,多看书去锻炼出更高的耐心,希望可以有效的提高我的自觉性。

10.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十

(1)应酬式的自我介绍.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最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如“您好!我叫迈克.”

它适合于一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途中邂逅、宴会现场、舞会、通电话时.它的对象,主要是一般接触的交往人.

(2)工作式的自我介绍.工作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本人姓、供职的单位以及部门、担负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三项.

①姓名.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

商务交往的礼仪:商务自我介绍的细节

在非正式场合,自我介绍要注意一些细小的礼仪环节。比如,某甲或某乙正在交谈,你想加入,而你们彼此又不认识,你就应该选择甲乙谈话出现停顿的时候再去自我介绍,并说一些:“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很抱歉,可以打扰一下吗?我是×××。”“你们好,请允许我自己介绍一下……”之类的话。如果你参加一个集体性质的活动迟到了,你又想让大家对你有所了解,你就应当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对不起,我来晚了,我是×××,是×××公司销售部经理,很高兴和大家在此见面。请多关照!”

商务交往的礼仪:会面礼仪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表现)。握手要用2公斤的力。

商务交往的礼仪:如何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一般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先递名片再介绍。交换名片要讲究时机,双方一见面就应该把名片递上,对方的头衔、职务都一目了然,顶多再把名字重复一遍,防止对方念错了;第二、自我介绍的时间要简短,要直截了当,时间控制在半分钟以内。第三、介绍的内容要全面。自我介绍内容包含四个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比如正规场合,我就要这么介绍自己: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的教授,我叫金正昆。单位、部门、职务、姓名这些信息要一气呵成,显得非常训练有素。第四、如果你的单位和部门头衔名称比较长,第一次介绍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假如我说“南航”这个词,有些人会联想到南方航空公司,有些人会想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以,在商务交往中,用字母或者中文来做简称,一定要先讲全称,再说简称,否则就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介绍别人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谁当介绍人?按照社交场合的惯例,介绍人一般由女主人来担当。在国际交往中,介绍人一般是三种人,第一种我们称为专业对口人员。比如我请一个外国教授给学生做讲座,我就有义务将他与校领导之间做介绍,因为我和他专业对口,我就是专业对口人员。第二种是公关礼宾人员,像外事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主任或者秘书、接受委托的接待陪同人员、接待办公室的同志等。第三种是在场人里面职务最高的,这种情形一般出现在有贵宾到场的情况下,礼仪上讲究身份对等,需要职务最高的人充当介绍人。

名片使用的礼仪在商务交往中有两个关于名片使用的要点:第一、一定要有名片。在商务交往中,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拿不出名片可能会被对方怀疑你的来历与动机。

第二、一个不随身携带名片的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名片要随身带,在国外的很多公司,员工的名片放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名片一般装在专用名片包里,名片包放在西装上衣口袋里,不能随便乱放。我有一次跟一位女同志交换名片,我把名片递给她,她马上把包拉开找自己的名片给我,包很名贵,但是找不着名片,先抓出一包话梅,接是一包瓜子,最后拉出半只袜子,最后才找到名片盒,这样,给人的印象就很不好。因此,女同志的名片要放在公文包固定的位置,一伸手就可以拿出来。

商务交往的礼仪:名片的使用

名片的使用有几个重要的礼仪。第一点,名片的外观内容上有三不准原则:一、名片不准随意涂改。有的同志很节约,电话号码有变动就直接在名片上涂改,把原来的号码划掉,写上新的号码。在国际交往中,名片如同脸面,涂改名片会贻笑大方;二、名片上不提供私宅电话,涉外礼仪讲究保护个人隐私、公私有别,因公打交道的话,提供的就只是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号码、私宅电话都不提供;三、名片上一般不出现两个以上的头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名片上的头衔越多,就有用心不专、蒙人之嫌,很多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会准备好几种名片,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强调自己不同身份的时候,使用的名片不同。

第二点、索取名片的问题。索要名片有几个点要注意:一、尽量不索取名片。名片交换有讲究,地位低的人首先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人,主动索取名片会出现地位落差的问题;二、如果索要名片,不能采取直白的表达方式。比较恰当的交换名片的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交易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要史密斯先生名片,我就把自己的名片先递给他,并说:“史密斯先生这是我的名片。”他无论如何也要回赠我一张。在商务交往中,由于地位的落差,一些地位高的、有身份的人在接到你的名片时,往往会说声谢谢之后就没下文了,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不妨采用第二个办法——激将法。你在交换名片时对他说:“尊敬的威廉斯董事长,很高兴认识你,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您交换一下名片?”这样他不想给也得给,他不至于告诉你:“不换,我就是不换。”还可以采用第三个方式——联络法。你说:“史玛尔小姐,认识你非常高兴,以后到联邦德国来希望还能够见到你,不知道以后怎么跟你联络比较方便?”这就是联络法,暗示对方如何才能找到他?一般情况都会给名片,如果不给,说明她有退路,她可能会说:“我跟你联系吧!”其深刻含义就是,我这辈子都不会跟你联系的,这种情况就不再强求了。

1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性技术 篇十一

1.引言

儿童跨入小学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他们一天的时间几乎是在学校度过,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机会都比以往有所增加,社会互动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多样和深刻。儿童与同伴间的交往越来越深,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这种不同于儿童最早接触的家庭关系方面的交往,对儿童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有关同伴交往的研究中,大部分是与师生交往或亲子交往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而与学生自我的联系却比较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其同伴交往或同伴交往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会产生相互影响。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主动、积极地融入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增强对自我的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同时,良好的同伴交往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意识,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的概念、评价、自我效能感等等。为了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更好的适应与同伴间的交往,我拟从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同伴交往的自我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2.相关研究综述

2.1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界定 同伴是彼此地位平等的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家庭外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同伴关系(perrelationships)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同伴关系包括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群体关系反映的是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即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同伴社交地位。友谊关系是指儿童与朋友间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而言,其特征是交往更为自由、平等、主动(周宗奎,1999)。它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主要作用[i]。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认识[ii]。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另一个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它以主体自身为意识的对象,是一个由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组成的依次上升的多层次系统。

2.2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低年级儿童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上,目前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从学校因素与儿童自我意识角度上,胡美荣等人通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问卷对武汉市4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学校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认为:“在校情况:老师的喜欢程度、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与儿童自我意识有关。老师喜欢、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而且焦虑水平也较高。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各不相同。结论:在校情况对儿童自我意识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加强对儿童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教育”,同伴交往行为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该引起关注[iii]。从儿童交友状况与儿童自我意识角度上,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人通过对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孤独感的关系,认为“儿童交友越多, 他们对自身交友或同伴交往情况的评价越积极, 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同伴交往[iv]”等,说明了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影响过程。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可能对学生的同伴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儿童社会行为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角度上,荆雷、梁执群、张亚宁等人曾经通过采用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Conners 儿童行为问卷对太原市151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认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有明显的负相关[v]。”这说明了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倾向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从同伴交往地位与自我概念的角度上,李蓉蓉,韩向明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研究表明(李蓉蓉,韩向明,2002),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维度中的语言自我概念、一般学业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概念、外貌自我概念、同性异性关系自我概念和自尊自我概念相关显著。有研究指出,这些可统称为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因此,他们之间的相关充分说明了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关系。阳德华对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其抑郁、焦虑的研究结果表明(阳德华,2002),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是影响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一般自我、学校表现自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自我是预测初中生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均表明,在同伴交往中自我概念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取向、应对方式、情绪及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对同伴交往产生着一定的作用[vi]。

从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角度上,根据Lisa D.Jackson和BruceA.Bracken的研究,他们指出同伴接受在儿童自我概念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研究者从儿童的社会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会测量法等方面对儿童的同伴接受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社会测量法(对儿童的社会接受性进行测量的主要方法)对815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整体自我概念、具体领域自我概念与其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极端的社会状况组(社交明星组和被拒绝组)在自我概念上存在差异。具体的子量表,尤其是在社会性子量表上的得分,要比量表总得分在不同社会状况组中的区别更大[vii]。1984年Coie和Krehbiel进行了一项培养实验,对那些成就感低,社交活动中被拒绝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习技能训练。结果表明,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儿童数学和语文的成绩,还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训练结束一年之后,这些以前是被拒绝的儿童现在变成了可接受的儿童,达到了同伴团体中的一般水平[viii]。综上,现今对同伴交往的研究大部分是与师生交往或亲子交往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在同伴交往与儿童自我角度上,现今的研究多数是局限在儿童同伴交往与自我的概念、评价、社会因素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上,而针对自我发展对同伴交往的影响研究较少,从这个角度提出的改善同伴交往的策略,特别是从低年级学生这一角度提出策略的比较少,基于为促进小学生良好同伴交往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我拟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策略措施,促进其身心和谐、主动、积极、全面、健康地发展。3.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 参照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有关自我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良好的自我发展意味着形成整合与分化相统一的自我。具体的表现如下:不需要依靠别人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独立地安慰和支持自己;不是通过向别人发泄情绪来抚慰自己,也能够理解别人,不把他人因其他因素而表现的言行举止误以为针对自己。因此自我的分化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个性基础[ix]。

儿童在上学前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如“我要……”、“我有……”等以“我”字当先。带着在家庭等环境下己成的自我,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建构自我,同时指导自己的行为。自我,作为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的核心。

“自我中心”是个体发展在婴幼儿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发展,这一心理特征逐渐减弱或消失。然而,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成人对孩子的爱不求回报,形成单向的爱,这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会替他人着想,从而形成了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在行为上常常表现有“自私、霸道、骄傲等,这是低年级儿童社会化的极大绊脚石。而和同伴间的交往则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尊重、谦让、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正是医治低年级儿童的“自我为中心”,从而促进小学低年级良好同伴交往行为形成的灵丹妙药。高军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同伴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关系,他从同伴交往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自尊的影响、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等三个纬度进行阐述,最后认为“同伴交往是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作用也将越来越大[x]”。同时,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取向、应对方式、情绪及行为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同伴交往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同伴交往中,正确认知并评价自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动机、需要、期望等心理因素也参与其中。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长期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很容易失去自信心,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盲目乐观、刚愎自用,则会阻碍良好的同伴交往的形成,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受挫。同伴交往是小学生的基本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不但依靠语言传递信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人际手段。”通过积极的情绪表情,如真诚的微笑、满意欣赏的点头、富于同情的表情等,往往能给人予亲和力,使人互相接近,互相了解,架起友谊和情感的桥梁,建立起和谐而友好的同伴关系。所以儿童的各种自我情感体验的丰富和发展,对儿童个体良好同伴交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儿童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觉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对他们良好同伴交往关系的形成和维系也具有突出的作用。小学生个体对同伴交往的意识、监控、感受等,对小学生同伴交往也具有影响。个体对同伴交往的意识、技能的提高,交友的范围扩大了,特别是当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同伴接纳并与同伴建立起友谊时,他们对自身与同伴的交往情况的满意度就会提高,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个体与同伴间的交往。

总之,在儿童同伴交往中,积极的自我意识对“现实我”有比较清晰客观的认识,而且“理想我”的确立比较现实,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情感体验是健康、向上的;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完善自我。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则恰恰相反,它对自我的意识是不准确的,是否定的或歪曲的;情感体验是消极或虚妄的;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往往会不知道怎么处理。4.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自我策略

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

4.1提高低年级儿童对同伴交往的认识,改善同伴交往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决定了儿童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庞丽娟、田瑞清,2002)。一个人对同伴交往的认知水平如何,标志着他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因此,增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认知,可以促进其同伴交往行为。

4.1.1潜移默化,以榜样促进低年级儿童同伴交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关研究表明, 小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人数在一、二年级占98 % ,具有“向师性”的特点[xi]。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无所不会;教师处处都是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力量远远超过父母。因此,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教师应该主动与小学生交朋友,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初入学的小学生交友指导。同时,家长的行为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 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行为儿童树立榜样,引导儿童向先进榜样学习。学生在集体中,由于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别人的言行常常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思索、对照,产生模仿心理。他们不仅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仿效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和情感反应、并以自己类似于教师而自豪。对于其同伴,教师可以在集体中有意识地树立“小模范”作为儿童的学习榜样,或者有意识地讲些英雄、模范人物等的小故事,作为儿童评价的依据,同时在与其他教师、朋友的交往中也树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这为儿童自我意识及其与同伴间的交往的塑造等都具有很大的帮助。4.1.2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以促进低年级儿童对同伴交往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生自我的认识与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等人通过对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的问卷调查,认为“儿童交友越多, 他们对自身交友或同伴交往情况的评价越积极, 对学校的满意度越高, 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同伴交往[xii]”等,说明了同伴交往与自我评价是一个双向的相互影响过程。通过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可对学生的同伴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10岁属于他律道德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绝对服从权威,往往把成人的判断当作自己的判断。所以此刻教师和家长对小学儿童的评价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人对孩子与同伴间的良好交往行为进行表扬,对其与同伴间不良的行为给予批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良好的同伴交往,创设满意的奋斗目标,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发展与同伴间的交往,增强对同伴交往的认识,从而提高同伴交往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经常对儿童作出适当的正确的、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增强了信心,同伴间的关系也会处理得更好。

4.2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情绪体验,促进同伴交往 艾立克·费罗姆说过:“人类只有和其同胞们携手并肩、休戚与共中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满足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使儿童得到快乐,快乐能感染周围的人,吸引更多的同伴,营造更多的快乐,这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助于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4.2.1扩展生活经验与范围,丰富发展自我,以改善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情绪

刚入小学的孩子,往往还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其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受着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鼓励低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生活交往学习的范围,为他们多组织活动,让他们多关注现实、多接触同伴,在活动与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摄取新的生活经验以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人交往,改善自我不良的情绪行为,从而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广阔的交往范围也可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广泛的来自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有利于他们综合、全面地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同时,也为低年级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参照者,在与不同类型者的相处中取长补短,有利于低年级儿童学会怎样与人和谐共处,完善自我情绪行为,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行为。4.2.2提高低年级儿童的自尊感

自尊水平对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与同伴关系亲密、同伴接受性高、或对同伴关系较为满意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那些没有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或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其自尊水平往往较低[xiii]。自尊水平过低使人不能悦纳自己而形成自卑感,进而否定自己,对整个身心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通常,如果低年级儿童由于某一方面的过失承受过多的贬抑和指责,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压抑和挫伤,从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优点或长处,进而影响到他们个性的顺利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为低年级儿童营造鼓励性和奖赏性的气氛。首先,要为低年级儿童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给以具体、正确而又略带赞赏或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增强自信,形成自尊感。其次,要教育低年级儿童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让他们明白挫折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鼓励他们要勇于面对挫折,学会从挫折中获取经验与信心。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低年级儿童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即使在批评甚至处罚时,也只是针对其行为过失,无论公开或私下都不要屈辱儿童或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4.2.3培养提高低年级儿童的移情能力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情绪感染与共鸣。让低年级儿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xiv]。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有利于促进低年级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孩子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避免了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xv]。李辽(1990)曾设计了移情训练系列法,即通过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等步骤来训练儿童,结果表明,移情训练是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xvi]。同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低年级儿童由于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而很少考虑他人。因此作为儿童本身,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学着站在他人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4.3提高低年级儿童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改善同伴交往 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如何,是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问题,实现与同伴友好交往的保证。

与成人相比,儿童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冲动性强,儿童在行动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不象成人会在具体行动前先仔细考虑,考虑到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相应地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针对儿童行为的这一特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教师应培养、教导学生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个人以及周围他人会产生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比如两个好朋友因某事而争吵,之后就谁也不再理睬谁了,如果他们能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也许两个人的关系就不会闹不和了。

再者,对于儿童自我控制行为的产生,一方面与儿童自我控制意识的发展有关,但另一方面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的获得也是自我控制行为出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比如对于争抢玩具,不少儿童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谦让,但实际上他们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如注意力转移——先玩别的好玩玩具、延迟满足——自己过会儿也可以玩等,从而不能有效地抵制玩具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又如当一个孩子伸手拿他感兴趣,但家长或成人却不允许他拿,并且用语言或其它方式给予告戒或惩罚时,慢慢地就会发现孩子再不会去拿这东西了,并且在面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时,通过某种方式控制自己。因此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将会更好地有助于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促进与同伴间的友好相处。

上一篇:职工秋季运动会开幕式讲话下一篇:2022年秋季小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