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2024-08-13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通用14篇)

1.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一

六十多年风云变化,六十多年历尽苍桑,六十多年坚持不懈,六十多年感慨万千。

在特别的日子里,看着特别的节目,怀着特别的心情,想着特别的事情。

在身边发生的就好象是昨天的那样。

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进步,从软弱到坚强,我们一起陪着祖国,伴着梦想,一直向大家的目标,那样努力地去努力,失败了再爬起来,伤悼了再站起来,不管在别人,在他人,在你们的心里,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都已不重要——因为人,会长大,会成熟,会勇敢,自己所要去面对的不单单是学习上的小难题大错误,而是人生的难题,但挫折不会让我后退,失败不能叫我心冷,伤心不会给我孤独寂寞。

陪伴在身边的你们,不会因为什么而离开我丢下我,不能为了什么而遗忘我抛弃我,而我也会在那个时候,那个你们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出现在你们面前——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

还记得曾经发生过的,还记得你曾经的出现,还记得我曾经的哭泣调皮!

在一起的感觉是不会孤单,有你们就够了!

朋友,同学,老师,一直教会我成长,那样为我努力,永远陪在我身边的是你们。

就象我们可爱的祖国一样。不管遇到什么不测风云,无论打击有多大有多重,我们都会在一起,一起去面对,一起去面对生活的,人生的,现实的,虚幻的困难挫折沙砾,凭着自己的信念,靠着大家的力量,借着你们所给的勇气。

一天天地长大,一次次地进步,虽然很慢很慢,但是那对我们,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来说,那已经是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回报。

未来的日子,我们会遇到我们自己从来都没见过听过想过做过的事情,但有你们在,有大家在,我们就不会失败,不会哭泣,不会害怕!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步伐,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色彩,不会因为黑暗而变得单调,不会害怕寂寞而随便付出,不会可怜眼泪而伤心哭泣,在心里,在眼前,在现实,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明白的其实就是感受。

用心去感受来自心灵的汇映,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会过得不哭泣不难过不痛苦——因为有你们一直陪着我,我们都一样!

2.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二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3.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篇三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4.赞扬国庆节散文 篇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国庆时节话爱国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说起“爱国”二字,却往往要被人嗤之以鼻。嗤之以鼻者大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玩世不恭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戏说”一切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崇尚完全的自由,提起“爱国”,会嗤之曰:“老掉牙的东西,现在谁还讲这个!”“人是自由的,为什么要用国家来束缚?”另一种则是那些貌似见过些“大世面”的人,他们看不起国内的一切,觉得自己的国家落后腐败,人民失德失修,总之一无是处,这样的国家,有何可“爱”?

秋光万里,国庆又至,正是毛泽东高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节,人们喜欢鱼鸟的自由自在,却不知鹰隼要在长空才能振翅,鱼龙要在碧水才能翱游,若失了这样的大环境,还哪里有自由可言!鱼鸟如此,人何以堪?即使再闲云野鹤的人,也明白国家之于个人的重要意义,所以,当陈抟闻知赵匡胤做了皇帝时,会高兴得从驴背上笑跌下来。

纵有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为前车之辙,横有今天战火连绵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各国为后车之鉴。如果我们不爱国,如果我们不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个人的自由在哪里?个人的发展又在哪里?看看今日那些尚且战火连绵的国家,人们过的枕戈待旦硝烟处处持枪自卫的日子,你能不爱我们国家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生活?就连那些“玩世不恭”,那些“戏说”,也只有在这和平的国度之中才能自由自在地发荣滋长吧!你去和那些国家的年轻人发发你的牢骚,你看看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我们大家都不爱国了,那么那些国家国民的现状,就将会是我们的未来!

犹记得,当年南洋某国发生骚乱时,我们国家大使馆及时挺身而出,保护当地国人,那时,拥有一张中国护照,被许多国家的人羡慕不已!做为一个中国人,你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吗?你可以不把爱国挂在嘴上,但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国犹家也。弃家者,人恒弃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再不好,那也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谁能因自己的家不好而弃之的吗?卖国求荣者,哪一个不背负了千古骂名!不但国人骂,他所投靠的主人家,也不会喜欢吧。某著名球员,因不想为国效力留在外国球队,不是一直坐冷板凳受人冷眼,后来才幡然痛悔吗?

有人说,你看鲁迅写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在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今天我们也说说国家的腐败,国人的无良,怎么了?要知道,鲁迅的目的说得很明确,是要揭出疮疤,引起疗救的希望,拯国民于水火。而如今说国家不好的人,要么是受人利用,别有用心;要么是出于外国的月亮格外圆的心理。

最近看到张维为教授回答关于很多中国人要求移民的问题的文章,张教授说:“我非但不会劝人不要移民,我还要鼓励他们移民呢。因为对于移民海外的国人,我有一个粗粗的估计:一出国,就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去后往往转变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欧美的印象是电影和广告上看来的,和真实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结果出去后失望者众多。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

看来,外国的月亮也并不比故乡的圆。亲身到了那里才会知道,那里也有腐败黑暗,也有法律不公,也有尔虞我诈,也有贫富差距,也有环境污染。我想,这就像有些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百般挑剔,从不觉得自己幸福;而一旦让他们接触到底层的贫苦生活后,他们才会开始感到自己的幸福。

其实,又何必非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呢?从现在开始,留心观察你的身边,那些在晨光夕照中锻炼的老人,那些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孩子,那些认真工作中的男男女女,就因为生活在这个安宁美好的祖国,人生才如此充实有意义!

又到国庆时节,沐浴满天明媚的阳光,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说起“爱国”二字,却往往要被人嗤之以鼻。嗤之以鼻者大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玩世不恭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戏说”一切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崇尚完全的自由,提起“爱国”,会嗤之曰:“老掉牙的东西,现在谁还讲这个!”“人是自由的,为什么要用国家来束缚?”另一种则是那些貌似见过些“大世面”的人,他们看不起国内的一切,觉得自己的国家落后腐败,人民失德失修,总之一无是处,这样的国家,有何可“爱”?

秋光万里,国庆又至,正是毛泽东高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节,人们喜欢鱼鸟的自由自在,却不知鹰隼要在长空才能振翅,鱼龙要在碧水才能翱游,若失了这样的大环境,还哪里有自由可言!鱼鸟如此,人何以堪?即使再闲云野鹤的人,也明白国家之于个人的重要意义,所以,当陈抟闻知赵匡胤做了皇帝时,会高兴得从驴背上笑跌下来。

纵有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为前车之辙,横有今天战火连绵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各国为后车之鉴。如果我们不爱国,如果我们不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个人的自由在哪里?个人的发展又在哪里?看看今日那些尚且战火连绵的国家,人们过的枕戈待旦硝烟处处持枪自卫的日子,你能不爱我们国家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生活?就连那些“玩世不恭”,那些“戏说”,也只有在这和平的国度之中才能自由自在地发荣滋长吧!你去和那些国家的年轻人发发你的牢骚,你看看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我们大家都不爱国了,那么那些国家国民的现状,就将会是我们的未来!

犹记得,当年南洋某国发生骚乱时,我们国家大使馆及时挺身而出,保护当地国人,那时,拥有一张中国护照,被许多国家的人羡慕不已!做为一个中国人,你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吗?你可以不把爱国挂在嘴上,但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国犹家也。弃家者,人恒弃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再不好,那也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谁能因自己的家不好而弃之的吗?卖国求荣者,哪一个不背负了千古骂名!不但国人骂,他所投靠的主人家,也不会喜欢吧。某著名球员,因不想为国效力留在外国球队,不是一直坐冷板凳受人冷眼,后来才幡然痛悔吗?

有人说,你看鲁迅写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在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今天我们也说说国家的腐败,国人的无良,怎么了?要知道,鲁迅的目的说得很明确,是要揭出疮疤,引起疗救的希望,拯国民于水火。而如今说国家不好的人,要么是受人利用,别有用心;要么是出于外国的月亮格外圆的心理。

最近看到张维为教授回答关于很多中国人要求移民的问题的文章,张教授说:“我非但不会劝人不要移民,我还要鼓励他们移民呢。因为对于移民海外的国人,我有一个粗粗的估计:一出国,就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去后往往转变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欧美的印象是电影和广告上看来的,和真实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结果出去后失望者众多。一出国,就爱国,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

看来,外国的月亮也并不比故乡的圆。亲身到了那里才会知道,那里也有腐败黑暗,也有法律不公,也有尔虞我诈,也有贫富差距,也有环境污染。我想,这就像有些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百般挑剔,从不觉得自己幸福;而一旦让他们接触到底层的贫苦生活后,他们才会开始感到自己的幸福。

其实,又何必非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呢?从现在开始,留心观察你的身边,那些在晨光夕照中锻炼的老人,那些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孩子,那些认真工作中的男男女女,就因为生活在这个安宁美好的祖国,人生才如此充实有意义!

又到国庆时节,沐浴满天明媚的阳光,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献给祖**亲的赞歌

1840年,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腐朽清朝统治者所谓的闭关所国,您的苦难就开始了,列强们肆意在您的身体上割据驻扎,血腥的屠杀无数手无存铁的平民百姓。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地在呜咽,您在啜泣。一道道蘸着盐水的皮鞭抽在身上,您和您的子孙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幡然醒悟,振奋精神,重整山河。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列强被逐出了华夏大地,蒋家王朝也遭颠覆,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一个由鲜血染成的新中国,火红的跃于世界人民的视线内。

那是中华龙之血脉的开启,那是上古时期盘古开天,夸父逐日般的精神力量的薪火相传50的历史沉淀,5000年的精华荟萃。自鸿蒙始,中华民族就以骄人的姿态傲立东方,乃至世界。

泱泱中华,就如一柄剑般,只有经过反复的煅烧和锤炼才可剑锋刚锐,光耀斗牛!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路后,那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巍巍华夏的复兴与崛起。

今天,在改革开放,祖**亲华诞之际。我向我敬爱的祖**亲,向可亲的英雄人民献礼!

祝愿伟大的祖**亲愈战愈勇,愈挫愈强,似英雄那般伟立于世!第一个5年计划超额的完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骄人的`业绩向世人证明:中国,自强!相继而来的是第二个5年计划,第三个5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当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广袤的宇宙间嘹亮的播放着《东方红》时;当我国自主编排的导弹部队在实战演习时;当我国射击名将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折桂,实现零的突破时。祖**亲啊!您是否对您的子孙们的开拓进取感到欣慰?

那是1979年在春光明媚的南海之边,一位世纪老人在那大笔一挥,划了一个圈,那原本是低矮茅屋的渔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似乎在一夜之间矗起了一栋栋高楼大厦,聚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聚焦了举国上下的目光,凝聚了华夏儿女数代人的希望!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成功了,改革开放顺利拉开大幕。接踵而至的是一批批沿海城市先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崛起了,紧接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规划,沿海开放型城市向祖国中心辐射,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与人民,带动后富起来的地区与人民的模式。改革开放的春风惠及全国。祖**亲又一次精神奕奕,活力四射。

改革开放距今已经31年了。社会主义社会法制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小康,我们顺利完成了新世纪长征的初期任务!

我看着街道边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到一群群精明能干的白领提着公文包,走向一栋栋气派的写字楼内。看到电脑,汽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不经为我祖**亲的成长感到自豪和欣喜,近一个世纪的压迫,已成为过往烟云,列强的狰狞嘴脸,已成为历史的印记。

列强们毁了一个圆明园,我坚信,祖**亲会还给我们一个新的圆明园!

农民伯伯们,看着在田地里随风而动的庄稼,饱经风霜的面容绽出了质朴的笑容。是祖**亲给予他们幸福的生活,机械化的耕作,国家的三农政策,让他们觉得做农民真好!

在科技的领域上,华夏儿女们一次又一次的攀登高峰,从陈景润证明“1+2”的举世震惊,到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的惠及全世界人民,再到举世瞩目的“神七”顺利上天。炎黄子孙不止一次的活跃在这世界的舞台,展现着自己的勃勃英姿。

5.国庆感言经典散文 篇五

写的东西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只能说我现在思绪很混乱,东西像乱麻一样纠缠在一起。不知是咋回事,以前的我很期盼回家,期盼和父母呆在一起,然后自从毕业之后我就很少想回家,感觉回家都会显得闷闷不乐,准确的说应该是变得很敏感。前几天,他们在谈论他们的孩子本来可以上省丹中,后来咋样咋样,想想自己出自一个名不经传的高中的时候,随选择了去待在房间,漫不经心的按着遥控器,看着不段闪现的电视画面,丝毫打不起精神,上楼,很安静,玩玩手机,姑带着小侄女上来,早知道她上楼的目的,果不其然,一开口就便问我和他咋样了,听到这个话题就头疼,随便敷衍了下,姑便说老大不小了,谁谁的反面例子……调侃的说下,感觉自己还小,还不想向那方面事情,实在不行的话在家当老姑娘,姑姑拗不过我,便下楼了。

刚才一折腾变得兴致全无,干脆蒙头大睡……接下来,两天也就这样晃晃,村上同龄的几乎都没有在家,找人玩也找不到人……被妈妈拉了一次出去相亲,纵使自己千般不愿,反正自己也没那个意愿,父母说了就去看下,见面之后就开始搬弄水杯,估计以后也不会再见,到我走的时候,那个纸杯已经被我蹂躏的不成样子了,见完面之后,出于礼貌,互留了联系方式,就此告终,估计他也是出于父母的压力吧,第四天便开始踏上征途,妈妈送我去坐车,走在乡间的小路,感觉有种游子的感觉,感觉那个家的地方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而今,这个城市是不是属于我居住的地方呢。街道暗了,灯光亮起来了,那一只只亮起的灯中,我知道没有一只是属于我的,在那一刻,我就想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坐着发呆,看着夜景,感觉那一刻自己就像个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到底何处才是我的归属……爸说在外面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就回来工作好了,我笑而不答,总觉得在外面可以创出一份天地,可是也快2年了,还是不能衣锦怀乡……妈说以后不要经常回家了,休息的时候去和别人出去一起玩玩,爸爸说到元旦可以带一个回来了,呵呵,我说是不是看着我嫌烦啦,那我以后不回来就是了……我知道爸妈的`意思,可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让我觉得压力很大。

6.国庆献礼征文散文诗 篇六

1

我深深地思念,思念我的祖国,像思念春天一样,处处锦瑟。

我热烈的呼唤,呼唤我的祖国,像呼唤秋天一样,流金溢彩。

思念。呼唤。像那些走向粮仓的谷子,它们的姿态,永远让一个儿子向自己的母亲举起庄严的右手。永远像一只苍鹰,衔来一片红云,悬挂在睡醒的山崖。

2

在这样的时候,我总会感怀——

感怀那些擎天的手,支撑起低矮的天空。

感怀那一声辣辣的湘音,抵御那个寒冷的季节。

感怀那一双朝圣的脚步,踏出一条云路,划出了天空的深蕴与湛蓝。

3

在这样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多少个梦境的离奇变幻,曾经让羽翼下的信仰产生过动摇。

常常会想起过往的流年,就像大雨一样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身体侵蚀。

但,我看到那粒金色的麦穗,不褪色。

4

一种昭示,源自镰刀和铁锤交碰的`火花之中。在庄严的歌声中呼唤,呼唤那些血与火的记忆,把厚重的云层撕裂。这样的呼唤,就像呼唤青春的记忆一样。

我无时不再等待,等待我的祖国,在曾经的猥琐中挺拔起来。

5

我看到了,或看到了,仓央嘉措的诗篇,横过雪域高原,把雪莲花的圣洁,带给我亲爱的祖国。

我听到了,或听到了,一曲永久的高歌,飞出那座古老的城楼,让我,和我的弟兄姐妹一起精神焕发。

我们,拿出一切的动力,向你示爱,表达一个行动者,真正的想法——

7.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七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8.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八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9.国庆带着三本书回故乡散文 篇九

梭罗说:“如果在寒冷的冬天选一本书做生活伴侣,我想最能让你心情愉悦的,除了自然史别无其它。”现在还不到冬天,我也找不出有关自然史的书籍。可是在这个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节日里,我并没有参加任何的游行庆祝活动,更没有在所谓的“黄金周”里走进那些人满为患的地方,而是带着平静和思索,回到自己偏僻一隅的故乡。我知道,在这样的节日里,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聚居在城市里,或到那些热得无法解开的旅游景点,他们是很少走进乡间,因而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和绚烂的花朵。

回到故乡团寨,秋日的阳光照在金色的森林、金黄的稻谷和枯黄的玉米地上,全世界都是一片黄色的幕布覆盖着。下午,躺在自家屋背后的山坡枯草上,沐浴着柔黄的阳光,静静地翻开《何谓文化》(余秋雨著)、《苗族史》(萨维纳著)和《特拉克尔诗集》,从中思考着文化、苗族和诗歌,这些元素该如何呈现在我的想象王国里,我该怎样用巨大的绳索把它们串联起来?当阳光随着山势的斜缓慢慢地离开我躺着的地方,淡黑的山影盖上我的躯体,我似乎听见一只猫头鹰在身后的油桐林里叫了几声。在如此偏远而荒凉的乡村,当夜晚即将来临之际,我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记叙那些无人欣赏的灿烂事情,比如一片干黄的枫叶从高耸云天的树顶上飘落下来,或几十只矫健的燕子在头顶盘旋,偶尔落在那几痕高压线上。其实,或许身边优美的风景也无法分离我正在思索的问题,即文化、苗族和诗歌,这三者会怎样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演绎着我的充满哀伤的词语?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中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中: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余秋雨通过层层分析,最后得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在团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分析它、定义它。可能它之中存在的东西,是否称得上文化?一旦我的论断陷进去,恐怕会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但是,我还是要说说的,因为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和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这些文化,不管是糟粕的,还是良好的,它们都以其所处的时代而存在着,那时的人们就是以此生存着。

凡是看过完班代摆的一篇散文《团寨的真空时代》的人都会知道,从清朝光绪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岁月里,团寨人经历着太多的血雨腥风、烧杀掠掳和生死离别。而在我听着经历那些事情的老人向我娓娓道来时,他们对这些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说得惊心动魄,也没有说得伤心欲绝。他们是那么平静,话语是那么平淡,像是在说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在这里,我不想过度地展开。如果把团寨发生过的那些事情上升到人类学的高度,那么可以这样说,处在当时当地的`人们,也只不过是为了能够生存得好一点,然而总是有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才造成一种局面的形成。

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却形成了一种混乱的精神价值,于是处在其中的团寨人的集体人格就变成了难以驾驭,没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只能以不服从和反抗的人格来对抗政府。即使愈是镇压得凶残,也难以使剽悍的人性得到臣服。抗争与臣服,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从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源。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无法看得见,就否定它的存在。

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可以被视为一个古老和令人尊重的族群。因为,如果一个年长者可令人尊敬,如果一段古老的家庭历史可令一个家族尊贵,那么,悠久的历史也可以使一个民族引人注目,因为永恒就是神圣。

这位法国巴黎外方教会的传教士萨维纳写的这本《苗族史》,凭着他非凡的语言天赋,用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苗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历史上的苗族、苗族的家园、苗族的信仰四个方面来撰述,比那本由国家民委编的《苗族简史》读起来舒服多了。苗族在华夏族的祖先前面就来到了中国,历史应该比汉人的史书记载还要古老。为什么这个四处流浪迁徙的民族能够传承五千年而绵延不绝?萨维纳从以下几个因素加以分析:

一是古老的家族结构和至少同样古老的婚姻制度。在苗族,一夫一妻制和异姓通婚制似乎一直都有,但是,原始的如动物一样的杂婚是不存在的。苗族人是纯血的,他们中间没有门户不对的婚事,他们不知道离婚这回事。离婚是一个没落种族的伤口。二是基于信仰至上的宗教和道德。苗族一直是信教的,他们很古老的祖先崇拜一直伴随着他们,无论他们迁徙到何处。三是种族的性格。苗族人都珍视自由和独立,把它看着能够拥有的最宝贵财产。因此,没有人能够征服他们。如果在战斗中击败了,骄傲的苗族宁愿流亡而不愿臣服,但这种自由是用生命来做抵押的。四是语言、风俗习惯、传统,甚至祖先的服饰,这些对于苗族的保留来说事关至大,苗族始终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全部保存下来。五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那些住在高寒、干燥地区的种族,会更辛苦、更有节制、更有道德、更为强壮和更有反抗意识。苗族从古至今所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战场。一个没有敌人的民族在短时间之内会是一个幸福的民族,但是它不可能成为古老的民族。

这就是苗族能够存在这么多个世纪的原委。

纵观团寨这弹丸之地,作为“生苗”聚集区,在清朝时期被朝廷的多少营盘围剿着。在它周围,清朝修筑了多少的营盘,我们来看一下,有新营、河界营、东门营、三宝营、老营、子营、麦地营、盘市营、正大营、官舟营、聚宝营等,这团团的营盘把它围住,都没有把它征剿下来,可见团寨苗民的强悍与坚韧。以致光绪末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成为一个真空时代。其实这样分析,也可能是与苗族的性格(人格)有关,没有人能够征服他们。

特拉克尔(1887—1914),这位深受20世纪两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重视的,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德语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一种无比独特的诗歌风格:晦涩而优美的语言、神秘的节奏、深重的死亡和毁灭的意向,传达出他所处那个黑暗时代的表象和本质。

在这里,我是没有过多时间和语言来对他的诗歌进行阐释的,因为躺在自家老屋的山上,在接近黄昏的时候,才翻开这本诗集。在书的扉页上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在濒临死亡的存在的那些瞬间里,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去爱。当清醒的时候,你感受到世界的残酷;其中有你不可推诿的过错;你的诗歌只是一个不圆满的赎罪。”

也许当我回头想想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的人生过于平凡慵懒。从这些年的生活和成长中,我都没有做出过有任何壮举的事情,更不用说对这片土地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化作品。面对团寨的过去,我不会举起虔诚的手对它唱赞美诗,只是双手合十,祈求未来不要是灾难。这是最好的信仰,绝不是为了避灾祛祸,而是诚挚的感恩。我的祖辈、我的父辈所经历过的事情,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烙下痛苦的印迹。我时刻在想,我不可能过多去挖开团寨人的伤疤。一旦疤口重新裂开,流下止不住的苦难血液,那样,巨大的涌流会把我淹没的。不管怎样,作为这个地方一个写诗的人,就让我的诗歌为团寨作一个不圆满的赎罪吧!我的诗歌总是无法深入,只能从现实的感受来回顾过去,回顾那些不是我能言说的。于是不能言说的,诗也无能为力。

当黄昏降临,夜的色彩粉刷着头上的星空时,合上书本,走下山来,在团寨的街上徘徊。那时,特拉克尔的《秋天的傍晚》就会在脑海里跳动着:“棕褐的小村。黑暗者常常显现/缓行在秋风中的墙边,形影:男人女人,死者即将在冰冷的小屋中安寝。这儿,嬉戏的小男孩。浓厚的阴影/在褐色的粪便上扩散。女孩们/眼中充满了夜晚的钟声/窥探着走过阴湿的幽蓝。那里,迎接孤独者的小酒馆;他在黑暗的屋梁下耐心吮吸,环绕烟草金黄色的缕缕轻烟。诚然!本已的东西总是亲近而不祥。野鸟儿飞远了,老屋梁的阴影里醉者仍在沉思冥想。”

10.国庆节爱国抒情作文 篇十

在国庆节里,旅游行业的人们更是在辛勤地劳动,祖国大江南北各个景点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10月1—7日之所以被称为“十一黄金周”,就是因为许多行业10月1—7日放假,大家都想借此机会去各地旅游,旅游人数大幅攀升。但是不论旅游人数再怎么多,各个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都是一刻不停地工作着,让我们能度过一个开心的、高兴的、快乐的国庆节。

除了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行业的工作者在祖国诞生的日子——国庆节得不到休息,如航空、铁路、公路运输和电视参的工作人员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国庆节,一个开心的“十一黄金周”。

11.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十一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12.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13.国庆节感想抒情作文550字 篇十三

XX年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上,伟人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手千起了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候,许多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历经磨难,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终于翻身得解放,他们看到了象征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五星红旗,怎会不激动得热泪盈眶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在中华大地上伸延;一幢幢高耸入云,造型别致的大楼拔地而起;一项项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开花结果;一个个新农村的典型――华西、大邱庄在祖国版图上闪闪发光……我们的祖国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奔向未来。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首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我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作为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就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要用我们的热情、热血使我们的祖国更繁荣,更昌盛。

14.中学生抒情作文国庆 篇十四

就像许多的好朋友一样,我们在学校池塘边谈天说笑、嬉戏打闹,偶尔吵吵小架,也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但我不相信友谊是如此脆弱,仅仅因为一件小事,我们便如陌生人一般互不理睬,直至毕业。

“知道吗?今天上体育课,潇一直在我们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天,班里消息最灵通的女生对我说。真的吗?我这样想着。笑着对那女生摇了摇头,便开始忙自己的事。她不会这样的,我对自己说道……

自习课上,后排的女生传纸条给我:今天体育课你没来,潇在我们面前如数家珍地说着你的缺点。”我看完后,又笑了笑,在纸条上写道:你也这么无聊了?然后传给她,心里却隐隐不安……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对我说了相同的话,我开始相信多数人:潇是一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女孩。我开始疏远她,下课后的操场上少了两个女孩的身影。一个正与着其他女生聊天,另一个,我已不知道她在哪里……

“我们谈谈好吗?”潇不止一次这样对我说,每次都被我生硬地拒绝。我不想听她的任何借口了!

毕业后的那年暑假,没有作业,感到百般无聊。也难怪,没有潇的陪伴,一切都不一样了。“你的信。”妈妈走进门,扬扬手中的信封。

我打开信,漫不经心地看着:

嗨!最近过得怎么样?一定在很舒服地吹着空调看着电视吧?记得毕业前的那件事吗?那天体育课,女生们对我说,想看看我们的友谊有多么坚固。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我相信你。可是……原来我们的友谊就像一张白纸,虽然纯洁,但一捅就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怪我太干脆就答应了他们……算了,不说了。我现在在澳大利亚,过得很好。潇

……

一时间,潸然泪下……

留在记忆深处的这抹回忆,怎么擦,都擦不掉。潇,我无法挽回这段友谊,这能说声:“对不起。”

上一篇:我喜欢的小闹钟下一篇:法硕清华大学考研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