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2024-07-23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共8篇)

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篇一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

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

二.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

(二)方法与过程: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步骤: 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的格式和规定。



(二)《天狗》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2.诗歌分析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

(三)《井》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

(四)《春》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的诗歌翻译,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2.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要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1)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2)矛盾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3)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

(五)《无题》 1.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2.诗歌分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

(六)《川江号子》 1.作者简介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2.诗歌分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模拟试题】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答:

3.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这里删去了“哪怕”。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 静 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 天河何处?

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5.“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答:

6.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答:

7.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1.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自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3.表达了作者对所受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铿锵有力。

5.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6.参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7.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篇二

一、教材编写结合学区中文课程

编者说明双双中文教材的适用对象为北美地区的青少年学生, 该系列教材旨在完成三年基本文字学习后, 较早、较系统地分专题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使其尽快对中国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有所了解;帮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使学生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 能够主动继续学习中文并实际运用;培养既会中文, 又懂中国文化的多元文化人才, 能够符合AP中文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里有必要对“AP中文课程”即“大学中文学分预修课程”作一简要的背景介绍。

美国大学理事会 (College Board) 于1955年, 为提高高中某些特定科目的教学水平至大约是大二的程度, 以促进高中与大学间的课程衔接而设立大学学分预修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 Prog ra m) 。当时设定针对19个科目, 举办34项考试, 例如:法文科分别有法语考试 (French Language) 和法文文学考试 (French Lite ra ture) 。

目前, 全美大约60%以上的高中 (约一万所) 设有AP课程。而大学方面, 有90%的大学接受AP学分。通过AP课程考试的学生升入大学后, 该科目可以不用从【101】 (大一) 课程起修, 而直接读【301】 (大三) 的课程。

AP中文课程的实施规划:2003年12月, 美国大学理事会正式宣布将中文课程列为AP科目;2004年成立项目小组 (AP Chine s e Ta s k Forc e) , 约聘人选;2005年颁布课程大纲, 制定师资培训计划;2006年开始在高中设立AP中文 (AP Chinese) 科目;2007年开始AP中文考试。

AP中文课程不限制学习者的母语背景, 考试的目标在于检定中文作为外语的学习成果 (Outcomes) , 目的在于测试学习者对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 (proficiency) 。

在《欣赏》系列教材中,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先秦、两汉、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现当代) 不同题材 (描述民间疾苦、抒发英雄悲壮豪情、表白恋人之间深情、赞叹大好河山) 和体裁 (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近体诗、现代诗) 的文学名作, 通过原著呈现或经过必要的节选、改编展现在学习者面前, “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一些中国古典、现代的文学作品”, “让学习者欣赏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律美, 体会中国诗词,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情感时的丰富表现力, 同时, 学生也能形象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点滴”, 与《全美中小学中文学习目标大纲》 (Goals and Standards for K-12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所提出的“文化认知 (Culture s) ”和“融会贯通 (Conne c tion) ”的目标要求相契合。

二、文学史常识结合文学作品呈现

对海外青少年汉语学习者来说, 使用针对中国学生编写的文学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一方面, 这些教材所选用的文学作品大多语言形式复杂、内容艰深,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另一方面, 文学作品选题过于宽泛, 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纷繁驳杂, 不利于学习者快速、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全貌, 也无法满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实需要。

《欣赏》系列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一篇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把文学史常识呈现给学习者, “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应该知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

《中国文学欣赏》的每一个学习单元均分为“课文”和“作品简介”两部分。“课文”部分由编者精心选取知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作品则节选最有代表性的章节。“作品简介”部分以简要概括的语言介绍作品的背景、影响和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例如: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出的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浒传》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书中人物个性鲜明, 活跃生动。他们都爱打抱不平, 反对贪官, 被逼上梁山, 起义造反。他们重朋友、轻生死、讲义气的行为, 体现了当时中国大众的道德观念”。

“《水浒传》故事曲折、语言生动, 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一种英文版的书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

在《欣赏》系列教材中, 文学史常识与文学作品, 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结合, 使学习者在读懂精彩的文学作品的同时, 领略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学习者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好教易学”突出教材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所谓“实用”, 即“教材的内容符合学习者的目标需求, 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习者的学”。海外青少年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课?这不仅是语言技能课程设置的要求, 同时也是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需要。

《欣赏》系列教材的内容分为课文和译文两部分。课文长度一般控制在1000~1500字之间。作为语言课程学习的基础, 这一部分需要老师精讲、学生多练, 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掌握。地道、通达的英语译文作为辅助阅读材料, 为英语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架”, 为那些非英语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欣赏》系列教材从课文到作品简介、生词、词语解释、英语译文, 遵循了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内在认知规律,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编排。《中国文学欣赏》全书共十课, 授课时间为10~14学时 (每学时1.5~2小时) , 可一学期学完;《中国诗歌欣赏》全书共十篇课文, 每周两学时, 一学期可学完, 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使用较为方便。

四、“把握主体”体现教材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贯彻教材编写始终的重要原则之一。编者需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思维特征、汉语水平, 课程的类型特点, 以及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等诸多因素。《欣赏》系列教材是王双双先生“在美国八年的中文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成的”, 在编写过程中, 教材的针对性得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言的针对性。在学习文学作品时, 学习者首先面对的是语言问题, 《欣赏》系列教材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针对学习者的文化心理和汉语水平, 编者力求做到语言通俗优美, 生词难度适宜。

注释的针对性。《欣赏》系列教材的生词注释主要针对文化常识, 比如:“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缶——古代一种瓦质打击乐器”;“荆条——一种植物的枝条, 常用于编筐, 古代也被用来打人”;“府——指高官的住所”。采用英语同义词、汉语语素义解释的方法, 比如:“诵”解释为“read loud, recite”;“晖”解释为“suns hine, s unlig ht”;“痛不欲生”解释为“悲痛得不想活下去, 形容悲伤到极点”。这种释义方法对于有一定词汇量和基础汉语构词法知识的学习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练习的针对性。练习是对外汉语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 学习者通过课上或课后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中国诗歌欣赏》学习单元的练习部分包括:听写、比一比、字词运用、反义词、多音字、回答问题6种题型;从练习的目的来看, 包括巩固记忆性练习和理解交际性练习两种。每种练习都针对特定的目的, 以“回答问题”为例:

“卖炭翁的衣服穿的很单薄, 为什么他还希望天气寒冷呢?”

这道题首先要求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男主人公的生活境况有一定的理解, 然后再谈自己对卖炭老翁矛盾心情的看法。在思考与口头表达的过程中, 学习者使用所学词语和句式, 尝试进行连贯的表达, 从而完成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篇三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鼙(pí)鼓 悄(qiāo)然 绰(chuò)约

迤逦(yǐlǐ) 眇眇(miǎo)

B. 央浼(miǎn)脂(zhī)肪 潺湲(yuán)

玉簟(diàn) 杳(yǎo)然

C. 衣袂(mèi)驰骋(chěng) 鹧(zhè)鸪

豆蔻(kòu) 黍(shǔ)离

D. 扁舟(biǎn) 砧(zhēn)板 纤(qiān)尘

天姥(mǔ) 啼啭(zhuàn)

2.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3分,5小题1分)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

(4)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5)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6)与佳期兮夕张 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

(8)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9)薄帷鉴明月 鉴:

(10)有志不获骋 骋:

(11)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12)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1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14)积雨空林烟雨迟 迟:

(15)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10分)

3. 文学常识填空(3分,两小题1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倡导了。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和 。

(2)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称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3)陶渊明,名潜,自号 ,是我国 的鼻祖。

(4)李清照, (朝代)女词人,号 ,是宋词中(风格流派) 的代表,而苏轼、辛弃疾是宋词中 的代表。

(5)张若虚,唐朝诗人,与 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6)杜甫,字子美,其作品被誉为一代 ,杜甫诗歌风格概括为四个字: 4. 名句默写填空。(7分)

(1)《长恨歌》中“ ”这两句,作者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2)杜甫、陆游都在诗歌中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名句。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说:“ ”。

(3)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形象来源于屈原的 (《湘夫人》)。

(4)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愁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6)历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气势浩大。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 ”句。而孟浩然有诗“ ”。

(7)月在古代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对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星垂平野阔, ”。姜夔《扬州慢》中写到“二十四桥仍在, ”。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 简析《蜀相》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 用典明志是《书愤》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 与《长恨歌》一样,上面两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立意却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进行赏析。(4分)

10. 请对“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进行赏析。(4分)

二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1. 请简析《越中览古》中的“尽”和“满”字的作用。(4分)

1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3. 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4.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4分)

1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仿句2:

五、单元写作(40分)

16.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举杯断绝歌路难。”表达出在人生路上的苦闷。李白也有“行路难,行路难”的感叹。读到这些诗句,你有哪些感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4.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四

一、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

(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

(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 宁鸿彬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

(三)一、渲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 文 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 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象春天来

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后来广为流传,一千多年了,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篇五

一、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簟(diàn)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功亏一篑(kuì).... B.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高屋建瓴(líng).... C.嗟叹(jiē)

绸缪(móu)

祠堂(sí)

繁文缛节(rǔ).... D.踯躅(zhízhú)

潺湲(yuán)

修葺(qì)

对簿公堂(bù).....

2、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D.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朋无一字(字:文字)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和鼻涕,这里指眼泪)...B、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非常悲伤)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C、脚著谢公屐(著:穿)出师未捷(捷:捷径)..D、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时不可兮骤得(骤:突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淡水河谷原本与中信泰富签订了铁矿石供应协议,中信泰富也同意继续按照平均每年45万吨左右的供应量提供给换了“东家”的石钢。

B.迪拜债务危机不仅显示了“迪拜神话”的脆弱性,引发了外界对迪拜发展模式的怀疑,而且还暴露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相关的措施吗?

D.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在工业设计阶段引入低碳理念是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不可或缺。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绝对是个奇才。学医出身的他,一动手写诗,就成为诗坛巨星;一投笔从戎,就官至高位;一搞学术研究,就拥有了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诸多头衔„„他还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B.“一些人认为使用外国词汇能表现他们头脑开放和国际化,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声称:“相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言树立信心。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尊重你。”

C.南美的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因为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南美作家都是受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语言写作(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

D.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最近,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把一种蚊子成功转化为了“疫苗注射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6、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7、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一)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平,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臵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平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席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

(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平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四、(28分)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3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分)

(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在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10分)

⑪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强烈生命意识的名句,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①,江月年年望相似”,曹操《短歌行》中的“ ②,去日苦多”,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③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 ④,羡长江之无穷”,这些诗句均表达了古人珍惜生命、追求理想、感逝光阴的情怀。

⑫ 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⑬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⑮人生得意须尽欢,⑨。(李白《将进酒》)⑯___________⑩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16、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6分)

答:

17、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18、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答:

19、郑振铎曾提到过“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请默写一首这种类型的诗词。(4分)答:

六、(8分)

20、下面的漫画由罂粟枝与罂粟果构成,注意漫画画面特点,准确把握寓意,为漫画写一则简洁、生动、得体的公益广告。(4分)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4分)

古希腊作家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伊索背后询问:“先生,从这里怎么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我该走哪条路?”那人走到伊索跟前问道。“你往前走!”伊索看也不看他,继续这样回答。那人有些疑惑,但走上了一条看起来直一些的路,又问道:“那我走多久才能到城里?”“你往前走!”伊索仍旧这样回答。那人有点懵了:“先生,我在问您正经事,您怎么总开玩笑呢?”他生气地放开步子往前走。“朋友,照这个速度,太阳下山前您能到!”伊索在他身后说。

如果从实现人生目标的角度看,伊索的“往前走”包含三层哲理。围绕三层哲理以“目标”和“往前走”为关键词,写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

答: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的对象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爱国家、民族,爱亲人、朋友、邻里、弱者、受难者,爱书籍、游戏、旅游……爱的表现可谓丰富多样:或体贴、温暖、自然,或粗疏、淡然、做作;或持久、及时,或短暂、迟缓;或节制、理性,或盲目、糊涂。爱的滋味也就有酸、甜、苦、辣,让人感喟。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思考,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让爱变得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用心去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测试题答案

一、1、D

2、B

3、B

4、B A“平均数”一般不使用数量范围 C否定不当 D成分残缺,句末加“的环节”。

5、A B插入语,冒号改逗号 C括号移至“写作”前 D引号改为书名号

二、6、A(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

7、B(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

8、D(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

9、B(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

三、10、D(就:到达,接近)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四、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殆”“坠”各1分,句意1分)

(3)我怎能低头弯腰侍奉达官贵人,使自已心情不能愉快而露出笑脸。(4)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身到老(不再回乡)。

14、(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院中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露重。其作用有两点:①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官怨词;②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宫女的形象。宫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15、略

16、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意思相近即可。)

17、答: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18、答: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引用“陆游”“王维”诗句作用各2分,如综合陈述引用两人诗句的作用也算对。)

19、略

20、尝试毒品等于葬送终生/接触毒品 结束一生/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毒品,生命的陷阱/吸毒=上吊自杀/沾染毒品,等于自套绞索/毒品——诱惑下面是绞索

21、示例:

“往前走”昭示着:必须向前行动起来,才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只要向前行动起来,走哪条路都能到达目标;“往前走”昭示着:把握好行动的节奏(速度),便能顺利到达目标。

附文言文语段译文:

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平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篇六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1小题每题2分,共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扁舟(piān)踯躅(zhí)恣睢(zì)瞠目结舌(chēnɡ)B.聒噪(ɡuō)麾下(mí)舟楫(jí)万乘之国(chénɡ)C.草芥(jiè)贿赂(lù)俳优(pái)庖丁解牛(páo)D.刈草(yì)勖勉(xù)创伤(chuānɡ)切中肯綮(qìnɡ)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瀚海寂廖披荆斩棘慷概悲歌 B.迁徙颠覆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C.绸缪霹雳贻人口实锱铢必较D.伛偻突兀形单影只兔起鹘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替我们所有中国人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人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B.青年应该确立远大的理想,但如果踌躇满志,理想太多,也只会让自己无所适从,失去明确的奋斗目标。

C.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在屡次挨打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企图用土地换取安宁,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D.商海浮沉这么多年,他对那些杀敌制胜的法宝早已谙熟,今天这点小事情,处理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胡锦涛近日对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抢救被困人员。

B.国庆60年盛典引来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国外多家网站上留言,对庆典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敬佩。

C.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重大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D.中国财政部日前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并愿与东盟及日韩共同促进亚洲繁荣。

5.最适合做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赵承、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在前往石家庄的火车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

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及早动手,准备充分,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目前,降雪地区公路、铁路、民航基本畅通,群众生活基本正常。A.石家庄启动应急机制应对暴雪 B.受冷暖空气影响北方普降暴雪 C.河北陕西等地方普降罕见暴雪 D.温家宝赴河北降暴雪地区考察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完成6-8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乃见其所欲画者

C.叶叶而累之D.而临事忽焉丧之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来源:学科网]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①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②,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③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注:①乐人:善歌舞的艺人。②太官: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③寝丘:楚邑名,故址在今河南。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以文绣衣:(给)穿衣 B.优孟前为寿寿:拜寿 C.庄王许之许:应允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道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优孟,故楚之乐人也B.常以谈笑讽谏贪吏安可为也尽忠为廉以治楚 C.有敢以马谏者D.齐、赵陪位于前马者,王之所爱也请葬之于人腹肠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楚庄王嗜马,一心要为爱马厚葬,并且禁止群臣进谏,体现了他的昏庸愚昧,专断横 蛮。B.优孟尽管在当时的地位不过是供帝王取乐调笑的弄臣,但是有智谋,有胆识,敢于讽谏。C.优孟装扮成故相孙叔敖去见楚庄王,并非真心要当相国,而是借此替孙氏之子请求封地。D.优孟有感于尽管孙叔敖忠正廉洁,其子却穷困到要靠卖柴糊口,因此主张为官无须清廉。

二、非选择题(第12至19小题,共78分)

12.请把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1)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译文:

(2)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译文:

13.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帝子降兮北渚。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

(2),乾坤日月浮。,老病有孤舟。(杜甫《阁夜》)

(3)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4),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唐多令刘过(南宋)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少怀志节,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鲜为朝廷所用,后布衣终身。下片着一“愁”字,请具体指出全词写出了词人哪些愁。(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18题。(16分)

悼夏丏尊先生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

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

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15.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16.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4

分)17.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4分)18.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4分)

作文(40分)

19.据媒体报道,陈昌良25岁时就担任重庆市大足县原明星乡副党委书记,前程似锦,但因妻子张兴平突患重病不能下地行走,4年后他毅然辞职回家照顾妻子至今16年。

官员辞职回家照顾病妻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你对陈昌良的行为有何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来源:学科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参考答案

1.B/麾下(huī)万乘之国(shènɡ)2.A/寂寥慷慨悲歌

3.B/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此处与语境不合。4.C/语序不当,宜改为“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5.D

6.C/寄,送(信)

7.A/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乃:副词,表转折,却。副词,表顺承,就。C.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却。D.助词,置于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8.D/戏语笑话,体现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9.B/敬酒,祝福

10.D/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范围,在。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不译。语气助词,表反诘,相当于“呢”。B.以:介词,表动作所用或所凭借的方法,用,通过。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不译。C.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一说为代词,的人。助词,与“也”合用,构成判断句式。

11.D/优孟此言,并非主张为官无须清廉,而在于讽刺楚庄王愚昧寡恩。12.(1)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呢。(2)父亲快去世时,嘱咐我贫困了就去找优孟。13.(1)目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2)吴楚东南坼亲朋无一字

(3)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盘盘焉蜂房水涡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14.①故人离散之苦; ②年华易逝之忧;③怀才不遇之悲;④忧国伤时之恸。(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5.日寇入侵,国事危急,恐难再见。(2分)体现了他对作者的不舍和对彼此再见的期待(1分),以及对日寇入侵,政府无能的愤慨之情(1分)。

16.主张有所创新,言之有物,记真事,抒真情。(2分)反对因循守旧,言而无物,空话套话,故作高雅。(2分)

17.前者重身教,以身作则,话语不多。(2分)后者重言传,要求严厉,万般叮嘱。(2分)18.写李先生的行为品性,与夏先生作对比与类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突出了夏

先生的个性为人(2分)。19.略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他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于是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布这件事。

7.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篇七

一、用“赏析指导”指导赏析

为了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本模块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六个欣赏角度都被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第一位置,即“赏析指导”。这些短文起了总领一个单元的作用,它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选文之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赏析指导”部分,并有意识地结合“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里的有关作品进行分析,以使“赏析指导”

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微笑,带着期待和激励走进教室,追求轻松愉快的教风,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自己选择特定的策略付诸实施,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反复实践、反复练习中得到提高。课堂上,民主的提问、讨论、争论都是实践自我监控技能的机会。

在开放式课堂中,由于较少的外部控制,学生能自由探索,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会发现偏差,自我调整,每达到一个子目标,学生自己总是会作一下自我评价,以确定子目标的价值。在反复的“控—调—控”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开放—自由式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鼓励学生不是关心如何取悦老师,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除了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所能觉察到的教师在自我监控学习方面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轻松、开放等宏观策略上做到高屋建瓴,而且在具体的学习方法等微观上也要做到洞悉入微。

三、结语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定义、问题及培养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着问题的时候,适应教学需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成为新型人才的必知识落到实处,力求体现其在鉴赏诗文中的指导作用。但不系统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该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鉴赏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角度是孤立的,因而,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教师应该有意打破这几个角度之间彼此隔膜的状态。如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里的《阁夜》、《虞美人》,要重视运用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知识,了解杜甫、李煜的身世及作品抒发的情感,这样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同样,我们学习散文部分的《祭十二郎文》、《六国论》、《项脊轩志》要“音声求气”,慢慢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我建议,在学习诗歌部分及散文部分时,把各部所属的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引入另外的鉴赏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二、让“赏析示例”成为示例

“赏析示例”是每个单元的第二部分,诗歌、散文每单元各举一篇为例,这些经典性作品的赏析是根据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的,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学生们赏析时借鉴。虽然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备素质[4]。由此可见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育实践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内容、对象,从中借鉴和吸取有效、适宜的成分,加以必要的扩展,从而使语文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模式更加丰富、有效、具有针对性。

注释:

(1)笔者认为所谓的“元认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亦即人的自我监控。它在智力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它的提出受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元认知是智力的一种形态,是构成智力的最重要因素。它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认为智力活动被视为包括知觉、感觉和记忆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也包括抽象思维、表征、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心理活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所有认知过程的背后还存在着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过程,这就是“元认知”。参见董奇.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董奇.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周勇.国外自我监控学习理论综述[M].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86-87.

[3]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10-13.

[4]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M].北京: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1-20.

还学生自主空间

———谈诗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江苏赣榆

摘要:唐宋是中国古代诗词最为辉煌的时期,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在唐宋时期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唐诗宋词选读》涵盖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如果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可以达到尽善尽美,那么对于整个诗词版块的歌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唐诗宋词选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李白到苏轼,诗词无疑影响着必修课学习,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可以自主阅读“示例”,但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还是要尽力避免的。教师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发挥“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会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一是指导诵读。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探究·讨论”中的提示予以具体指导,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感情的配合规律。还要将诵读指导和古代诗文主旨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二是借助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社会大背景和写文章时的小背景,教师讲解任何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都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而不是去深挖文本的“微言大义”。文学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能够用互相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1],他们也就开始有了感悟。另外一方面,背景资料还指与文本相关的书目或文章。教师要选择推荐,或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向外“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鉴赏古代诗文情境,创新和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三、“自主赏析”应充分自主

单元的第三项是“自主赏析”,它围绕该单元的中心,向学生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赏析”部分的自主性:一是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扫清障碍,反复阅读。二是在赏析古代诗文时,鼓励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尊重学生在古诗文客观内涵规定性、制约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权利,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三是通过在“赏析示例”部分学习的鉴赏诗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及“相关链接”,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四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五是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目光投向课外。这里的创作,既包括模仿“赏析示例”撰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欣赏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以及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尤为重要;在分析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写鉴赏文章,又包括在鉴赏过程中尝试诗歌散文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使学生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为阅读鉴赏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化,提高兴趣,促进发展。

四、“推荐作品”当强力推荐

教科书每单元的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学生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但因为是推荐作品,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引导、学生不阅读的现象,这是违背编写者意图的,也是应该引起教师关注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推荐作品”应该向学生强力推荐,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活动,以避免使众多的“推荐作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这些“推荐作品”:一是在学习“赏析指导”时把推荐作品当做具体例子来使用,如在学习诗歌部分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时拿该单元的推荐作品《今别离》作为例子;学习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时把该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作为论据。这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能够使学生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二是在分析“自主赏析”里的作品时,把同一单元的甚至其他单元的“推荐作品”作为比较学习的对象,如同是杜甫的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里的《登岳阳楼》时,就可以把“推荐作品”里的《旅夜书怀》拿来进行比较赏析;同是序言,可以把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与“推荐作品”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一起比较探究。三是指定“推荐作品”里的作品作为撰写鉴赏文章的选文,当然教材里“推荐作品”是有限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拓展到课外,自己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这是建构新的“推荐作品”。四是对“推荐作品”里的名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杜甫的《旅夜书怀》,姜夔的《扬州慢》,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个侧重于审美鉴赏的模块,教师应充分利用“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自主赏析”“推荐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8.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介绍 篇八

一.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接受审美鉴赏方法,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使他们徜徉其间,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学生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山水相间,明月当空,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创意非凡,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用心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所附赏析清楚,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从而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难度不大,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既传授了知识技能,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篇幅、形式不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最宠爱的女人,他也会多情善感,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慷慨悲歌,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他是不愿看清。试想,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虞,我命不久矣,我的江山,我们的承诺,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现在是,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也要人会记起,我曾经是王,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我们来打仗》

我想,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放手让学生来讲,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月朗星稀,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国家时局未稳,自己又失去依靠,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顺江漂流。星光低垂,旷野无边,江水奔涌,冷月无声,面对茫茫宇宙,诗人归程无处,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声名远播,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沙鸥失群,漂泊无依,天地何其大,沙鸥何其小,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意难平,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思考之深入,见解之独到,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舞台,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不成系统的粗浅的一些探索,而选修课是一片等待开垦的沃土,只有大家群策群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才能真正迎来课改的春天。期待着选修课在课改之路上能走得更顺利,能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平台。

上一篇:十一月班级工作计划精选202下一篇:团员自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