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共12篇)
1.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一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会计人员工作交接管理办法
(试行)
(SDLQ)QB-CWB-17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二○○六年七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正确性和合法性,使会计核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财政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会计人员工作岗位调动和离职(一个月以上),必须在本部门负责人规定的期限内,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清楚,未办完交接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
第二章 移交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条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应填制完毕;尚未回复的事项,应予以答复处理。
第四条尚未登记的账目,应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上加盖本人名章。
第五条整理应该移交的各种有关资料,对未了事项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第六条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清册上应有交接双方和监交人的签字、盖章,还应列明监交人的姓名、监交日期,移交清册应列明双方交接的内容,包括:凭证、账表、公章、现金、支票、文件资料及需说明的问题等。
第三章监交
第七条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时,必须有监交人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交接,由会计主管人员监交或委托会计师监交;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部门领导人监交。
第四章业务交接的具体要求
第八条会计人员业务交接,由移交人按照移交清册,逐项向接替人移交,接替人要逐项核对签收。具体规定如下:
现金、有价证券要根据账面余额清点移交。如发生账实不一致时,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解决。
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相符。银行对账单的余额调整表必须经银行签证;未达账项,必须单证齐全或已在截止期后作会计处理。
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不得遗漏,如有短缺,要查明原因,交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负责。
各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及有关账户必须核对相符;各种财产物资账面数与实物相符,如发生账实不符应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
对于移交的未了会计事宜,由接替人继续办理。但在移交后又发现原移交人经办处理的会计业务有违犯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其责任仍由原移交人负责。
接替的会计人员应继续使用移交的账簿,不得另立新账,应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清册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会计人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到职工作的,部门领导认定后,由会计主管代为交接。交接过程中,在严格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的同时,要明确记载移交人不能直接移交的原因等。
第九条由于临时需要,会计人员在短期内(一个月之内)离开本工作岗位,由指定的人员代理工作,亦可不办理正式的交接手续,但必须做好工作的衔接,并将代理期工作人员的业务交接,列入本部门业务工作记录。
第十条本办法由财务部负责解释,董事长颁布实施。
2.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二
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 其工作的交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无论是小企业里的大财务, 还是大企业里的小会计, 或多或少地都承担着诸如组织会计核算, 制定财务战略, 负责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薪酬管理, 负责税收筹划,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等多项会计职责, 更别说是大企业里的总账级以上人员。从内控的角度来说, 现代企业应当定期对会计进行轮岗, 但在惧怕由此带来的管理风险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未能有效执行。
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会计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印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簿、发票、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材料、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 (磁带等) 及有关资料、实物等内容。所以会计交接对实物没有任何影响, 只是操作这些实物的人经历了一次“1+1-1=1”的替换过程。笔者认为, 企业应把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等原因引起的会计交接活动视为是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契机。
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为企业服务的时期可分为“成长期”和“稳定期”。其中“成长期”又可分为“学习期”和“改进期”, 在“学习期”会计人员会竭力学习新的操作流程, 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足以满足企业需要的业务技能, 若当事人对原操作或流程有新的见解的话, 还会存在“改进期”, 这是会计人员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阶段;随后便是漫长的“稳定期”, 它将一直持续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所有的操作都按部就班, 很少得以发展, 充其量也就是跟着业务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包括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工作的交接, 它只存在一个时间点。由此, 若用线条来描述企业所拥有的会计的财务管理水平的话, 则会呈现出一个波形图。如图1中的A线所示。
通过图1中的A线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乙的能力欠佳, 使甲移交给乙后,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1+1-1<1”。从总体而言, 甲乙丙三任会计人员间的交接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有较大的波动。因为每一任新会计, 哪怕他以前从事过同行业业务, 也会因企业文化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所以对多数人来说, 在特定的企业里接替方的经验和技能都得从“零”开始。而最终能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带到多高完全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经验和业务技能。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个会计人员都各有所长, 那么怎么让企业始终拥有各任会计人员的特长呢?继承前辈的经验和技能是会计人员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之一。一个财会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快速拥有, 而一个人的经验是要靠长期积累的, 但经验的积累往往是通过“吃一堑长一智”得来的, 所以企业不应为每一任会计人员重复地积累经验而承担风险。
我们发现, 根据图1中的A线, 三人的财务管理水平排序为:丙>甲>乙, 其中只有乙和丙的交接给企业带来了正面影响。若后任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的交接, 不从“零”开始, 则即便乙会计的个人能力不高, 同样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呈上升趋势 (如图1中的B线) 。那就是因为乙会计“继承”了甲会计的宝贵经验和技能, 少走了弯路。起点高了, 自然同样的“成长”高度就决定了其总体水准高于A线。
所谓“继承式交接”就是在会计交接时, 不单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实物交接内容, 更多的是将移交方长期工作形成的方式方法及思路毫无保留地交给接替方, 从而使接替方能在通过“继承”这种间接方式取得经验和技能后大大地提高其“学习期”的效率, 接替方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过滤和改进也就方便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继承式交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 可以把自己所接触的具体化的东西, 如会计流程的操作细节、遇到问题的处理思路和对过往财务工作改进之经验等通过平时的详尽记录, 汇成一本“书”。“书”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每项工作的操作过程, 包括注意事项, 把处理会计事务的思路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注释, 对特殊事件发生的过程以专题的形式予以说明, 这样“一册在手, 百事不慌”。自己在平时写的过程中也会很自然地对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长此以往, “一年不多, 十年不少”, 正是做到了“时刻准备着”, 在移交工作时就很少有遗漏。这样做对于接替方的“入学考”也不再是无头绪的零散课件。接替会计人员只要按照说明中的内容操作即可完成整个流程, 加上“书”中全部采用真实数据, 读者在账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分录。接替方在这种系统教材手把手地帮助下, 加上教材附有与操作紧密结合的理论说明, 就很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手并快速理解, 自然也就更容易地对原方法或流程进行评价, 提出改进方案。
由于接替方的经验不再是从“零”开始, 而是在移交方的经验上进行叠加, 这就是“继承式交接”最大的优势, 其魅力就是“1+1-1>1”。大家都知道, 团队的作用远大于个人, 所以有了继承和交流, 一个企业的会计人数可能永远是个定额, 但会计的“继承式交接”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智囊团”, 这种纵向的“空间团队”的智慧确保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呈波段提升趋势。
当然“继承式交接”对交接方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移交方来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继承式交接”中的移交方不仅要整理包括《规范》中所要求的对未了事项及需要移交的遗留问题的书面材料, 还要对已完成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记载。这一点对大数会计人员来说可能会被认为“不值得”。“做到什么就记录什么”看似简单, 但要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并非易事, 所以会计人员的“期末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移交方对工作的态度, 并充分体现该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正如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所讲: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移交方所做的努力不单是为自己, 更多地是为后人服务。通过“书”的传递, 就能把个人的经验提升为企业级经验, 这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另外,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否能通过会计交接得到真正的提升, 最终还取决于接替方在“改进期”的成就。对接替方来说, 其要求是: (1) 通过了解历史, 更深层次地对现政进行理解, 避免走回头路。 (2) 对所“继承”的经验是否仍然有效加以鉴别, 如会计政策和法规发生变化了、新准则出台了, 这些对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和管理是否产生影响、是否需要与时俱进还得进行职业判断, 决不能墨守成规。 (3) 对新的业务积极地进行探索, 集“空间团队”的智慧来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新的可行性建议,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的发展, 达到企业财务管理跳跃式发展的目的。
由此可见, 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交接时, 若能运用“继承式交接”方法, 就能减少会计交接给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发挥出“空间团队”的力量, 使每一任会计人员都能少走弯路, 快速以叠加的形式积累经验, 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浪更比一浪强”的理想状态,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S].1996.
3.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三
影响基层单位、一个系统乃至一个地区构建和谐档案工作的因素很多,其中做好交接是要素之一。2007年4月,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的意见》,其中提到“基层单位的档案人员普遍身兼数职,而且调动较为频繁,这给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但深有同感,而且在缓解档案人员“身兼数职、调动频繁”的状况方面十分乏力。因此,如何将由此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就成为当务之急,而其中解决好交接问题更是首当其冲,因为工作交接不力已经令很多新任档案人员饱受其苦,令单位的档案工作深受其害,更使构建和谐的档案工作成为空谈。
一、基层单位档案人员调整和工作交接状况
以北京市崇文区为例,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崇文区档案局先后两次调查区属单位档案人员状况,结果表明,半年之内,全区110个单位中有20个单位更换了档案人员,有的单位不只调整了一次,其中一个单位竟然四次换人。从第二次调查看,全部档案人员中连续从事档案工作不满三年的有55人,相对专职的只有12人,兼职档案员中以档案工作为主的也不多。虽然《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规定了“各单位应当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但是,面对很多单位频繁换人的局面,档案局显得束手无策,这就使规范档案工作交接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表明,档案交接手续不正式、不严密,监交工作不严格甚至不进行监交的情况在基层单位普遍存在,致使新任档案人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掌握本单位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如找不到档案工作制度,不清楚各门类档案的数量,不了解各年代档案在库内、柜内的分布,不掌握前任档案员有多少没有完成的工作,不知道全宗卷、编研材料为何物,个别单位甚至找不到档案柜钥匙,档案工作长期不能纳入正轨。更严重的是:新任档案人员一接手就感到一头雾水,在凌乱的局面中艰难起步,很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档案工作前后脱节,出现工作贻误时难以尽快补救;一些单位原本较好的工作基础也由于多次换人且交接不力被“一代一代”地磨灭;档案局检查时,发现档案去向不明等严重问题时难以确定直接责任人员,无法追究责任。另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随时准备对新任档案人员进行个别培训,反复指导频繁换人的单位夯实工作基础。这使其陷入被动应付甚至疲于奔命的状态,大大减少了调查、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人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计划的执行,进而对整个地区建设和谐档案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交接不力的原因来自领导和新老档案人员等多个方面:①领导不重视,认为档案工作交接仅仅是新老档案人员之间的事,往往一声令下,档案人员立刻调整到新的岗位,并要求两三天内与接管人员交接完毕,新老档案人员只得仓促交接,并且没有安排专人负责监交;②有的领导虽然重视交接工作,但是对其专业性和复杂性不够了解,因而提不出具体要求,更没有规定具体的交接手续;③有的档案人员带着情绪离岗或转岗,或者对“枯燥”的档案工作早已心猿意马,听到调整岗位的消息急于“甩包袱”,与新任人员草草交接;④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实际上是对前一阶段档案工作的全面检验,而一些单位的档案工作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档案人员不敢或无法办理正式交接手续;⑤由于档案人员主观原因或单位换人过于频繁,档案人员自身对本单位档案工作全貌和档案工作头绪尚不清楚,没有能力办理严谨的交接手续;⑥一些人从心理上不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成效与接任自己的人分享,因而交接时有意回避重要和关键问题;⑦个别档案人员因病或紧急抽调到其他岗位等特殊情况,无法办理交接手续;⑧新任档案人员毫无经验,对应当收什么、点什么、查什么一无所知,前人怎么交,自己就只能怎么接,看不出问题,更提不出问题。
二、规范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交接的具体建议
造成档案工作交接不力的种种表面原因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缺乏制度保障,缺乏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缺乏规范的手续、有效的引导和检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自身工作查漏补缺,在监督指导上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转换思路,从加强制度保障入手
工作交接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一般不外乎财、物交接和工作经验、方法的交接,其中财、物交接是实实在在的,往往成为交接的主要内容。如果把“财”的交接具体化为会计工作交接,那么我国《会计法》对此做出了专门规定,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工作交接的责任、准备工作、正式手续和监交要求等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相比之下,作为“物”的“档案”的交接在《档案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虽然规定了“机关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但是过于笼统。
由于缺少具有操作性的规定,长期以来,严格进行档案工作交接基本处于各单位自发状态,交接效果的好坏主要依靠档案人员的自觉。事实上只有少数单位由于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基础扎实、人员得力,交接后工作平稳过渡。多数单位调整人员后档案工作虽未空岗,但实际工作难以衔接,一连几度换人的单位的档案工作则遭受“重创”。档案局如果还是提出“要做好交接工作”的宏观要求显然不能解决来自领导和档案人员主观方面的各种问题。因此,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转换思路,从被动依靠各单位自觉做好交接工作转变为主动用成文的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修改工作已被国家档案局正式提上日程,建议增加对做好档案工作交接的规定,使这项看似简单、琐碎,其实关乎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地方档案局应制定本地区档案工作交接的具体办法,使主观上愿意或不愿意严格进行交接工作的单位和人员都能够在具体操作上有所遵循,做到手续严谨,责任明确,从而保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明确职责,建立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一,单位档案人员调动工作、离职、转岗、临时借调外单位工作或连续休假超过三个月的,都应当在离开本岗位之前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其中档案人员临时被抽调或休假时,个别单位不安排临时代管人员,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应特别强调这种情况不但要有人代管,时间较长的还应进行正式交接。
第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各单位领导认识到档案工作交接责任重大,手续繁杂,促使其为顺利交接提供必要条件,如:有准备、有计划地调换档案人员,保证档案工作不出现“空岗”、“断档”现象;将做好交接工作列入档案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根据本单位档案数量为交接双方安排充分时间;对于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调整岗位,不予办理人事调动和工资转移等手续。
第三,交接双方均应有相对合理而明确的职责分工。
移交人员应完成的工作主要有:核实档案柜签,清查柜内档案,使移交的档案分门别类,排列有序;催还借出档案,暂时不能归还的注明情况;对档案工作制度、检索工具、现存和移出档案的数量等情况逐项列表;核对全宗卷目录,整理好全宗卷内文件及需要移交的其他材料;档案数量与目录记载不相符的,档案工作存在其他明显问题的注明情况和原因;有尚未完成的档案工作,应请示领导明确下一步工作的完成人员。
接管人员则应做好接交工作:学习有关文件,了解档案交接工作规定和基本的档案业务知识,了解本单位基本的历史沿革、主要职能和内部机构设置等情况;对移交人员开列的表格、单据和其他交接材料逐项核对,逐柜逐卷(件)核查档案数量,对不明事项向移交人员或有关领导问明情况,必要时做书面记录;抽查电子档案和机读目录是否可读;学习档案管理软件或数据库、档案安全保管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向监交人员报告接交的具体情况。
当移交人员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办理移交手续时,接管人员应在到岗后立即清点核对检索工具和档案数量等重要项目,存在疑问的向移交人员或有关领导问明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经有关领导审查签字。
第四,任何行业中进行财、物交接,监交工作都必不可少。档案交接也应该安排专人负责监交。一般来说,档案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应由档案工作所在部门负责人监交,而档案人员同时为部门负责人的,应由本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监交。监交人员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监督交接双方认真办理交接手续并进行审查,防止交接工作敷衍了事或流于形式,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
(三)细化手续,加强监督和检查
国家关于档案交接手续方面的规定只有《档案交接文据格式》(GB/T 13968—92),用于档案室、档案馆移交和接收档案,不适用于单位内部人员交接。为使档案工作交接制度得到真正落实,使档案局的监督检查工作能够有据可查,使执法机关发现档案丢失等违法行为时便于调查取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统一并规范本地区档案人员工作交接的文据格式。
交接文据可以包括如下表格:①交接总体情况登记表,记录移交人员、接管人员和监交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制度、检索工具、现存及移出档案、全宗卷、基础登记、档案库、柜钥匙等核对和交接的基本情况;②档案工作制度一览表;③档案检索工具一览表;④现存和移出档案数量统计表;⑤未完成工作登记表。特殊情况在表中不便于填写时应另附详细说明。每页交接文据都应有移交人员、接管人员和监交人员的签字。交接文据应一式三份,一份交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上级档案业务主管部门,一份存本单位文书档案,一份存全宗卷。
各单位调换档案人员应在双方交接之前通知同级档案局或上级单位档案业务主管部门,档案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前往监督检查。对于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办理档案工作交接手续或在交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单位或者个人应进行通报,造成档案损失的依法对个人或者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四)有效引导,编发简明学习材料
从目前情况看,档案工作领域尚未实现先持证后上岗,绝大多数档案人员是先被安排到档案工作岗位,再参加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因此,几乎每名档案人员接手时都对档案工作一无所知。即使交接制度制定得再细致,手续规定得再严密,接管人员如果对档案工作中常识性的概念不了解,也难以完成各项清点核对工作。档案专业书籍(包括岗位培训教材)虽然不少,但是篇幅较长,档案人员不可能在交接前的短暂时间内完成自学,即使翻看了,恐怕也难得要领。因此,有必要专门为新任档案人员顺利交接编写“入门概念和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和尽量短的篇幅解释交接工作中必然遇到的专业问题,如全宗、全宗号、全宗卷、档案门类、检索工具、档号、集中统一管理、各门类档案归档时间、编研材料、常规档案工作等等。
另一方面,工作交接中前任向后任介绍基本情况、传授工作经验和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前任的一句话、一个提醒往往能让后任少走不少弯路。但是这方面的交接主要依靠移交人员的主观愿望和能力,难以用制度去约束,用手续去落实。而移交人员出于各种原因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并不多,接管人员又往往提不出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档案室的工作特点,替新任档案员提些问题,如:本单位保管了几个全宗的档案?哪些门类的档案?检索工具有多少种,分别有多少册?室藏档案数量是多少?档案起始时间与本单位成立时间是否一致?本单位曾移出了哪些档案?现存档案与移出档案之和是否等于应该归档的全部档案? 尚有哪些应该归档而未归档的文件?本单位档案有多少个存放地点?档案库、柜的钥匙有多少套,由谁保管?档案利用情况如何?编写了哪些参考资料?近两年本单位为档案工作大约投入了多少经费,用于哪些方面?近年来收到了哪些需长期执行的档案业务文件?本单位档案工作或档案人员获得过哪些奖励?接受了哪些检查或评审?档案工作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这样的问题可以编成“工作交接应问应知”,帮助新任档案员从前任那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经验,尽快熟悉本岗位工作。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工作交接做到组织上有保证,制度上有规定,职责上有分工,手续上有记载,工作上有监督,操作上有引导,使各单位档案工作交接成为对前段工作认真盘点、查漏补缺的过程,从“越交越乱”变为“越交越清”,最终使工作交接在建设和谐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不再成为障碍,而是成为档案工作向前迈进的新起点。
4.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四
A.其他会计人员
B.会计机构负责人
C.单位负责人
D.主管单位
2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
A.本单位的经济活动
B.本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C.本单位负责人
D.本单位经济业务的经办人员
3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单位负责人应()。
A.签名
B.签名或盖章
C.盖章
D.签名并盖章
4某外商投资企业业务收支以美元为主,也有少量的人民币,根据《会计法》规定,为方便会计核算,该单位可以采用()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A.人民币
B.人民币和美元
C.欧元
D.美元某市财政局销毁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时,应由()派人监销。
A.省财政厅
B.市档案局
C.市审计局
5.保洁人员交接班制度 篇五
1、接班人员必须提前10分钟做好接班的准备工作及穿好工作服,到达指定区域交接班。
2、接班人员要详细了解上一班工作运行情况,对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向交班者问清楚,交班者要主动向接班者交底,交班记录要详细完整。交接班实行“谁接收,谁负责”原则。
3、交班人员要对接班人员负责,要在下班前15分钟对保洁区域进行全面巡视后,再向接班人员交接,每班次交接双方统一在交接本上签字确认,以示责任、任务明确。
4、如在交班当时突然发生事件需要处理的,应以接班人员为主,交班人员积极配合,待处理完毕后,交班人员方可离去。
5、在规定的交班时间内,如接班者因故未到,交班者不得离岗,擅自离岗者作旷工处理,发生的一切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者不按时间接班,发生的一切问题由交班者负责。公司并根据情况对接班人员进行罚款。
6、一个月内累积发生2次(含)交接班违纪的,月度考勤表上记该人2次旷工。2个月内累积发生交接班违纪达3次者,处罚金100元,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的,辞退处理。
6.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六
本着对公司和离职员工双方负责的原则,更好的完善人事工作,特制定针对管理层(主管级以上人员)的离职交接规定,进一步明确离职交接内容和程序。规定如下:
一、离职交接内容:
1、财务账目的交接
2、文件材料的交接
3、办公物品的交接
4、店面财产设施设备的交接(包含待修项目)
5、分管辖区员工情况的交接(在编情况、已提离职申请情况以及员工个例的情况说明)
6、待办工作的交接
7、工装的折旧
8、个人考勤、过失嘉奖类的统计
以上交接内容中的1-6项均以A4纸的文本格式一一罗列清楚,待办理离职手续时提交至相关部门审核。
备注:
1、1-6项交接内容的明细需本人、监交人(直接上级)及交
接人三方签字确认。
2、属于财务方面的由财务中心负责人监交;
3、属于行政办公物品以及人事方面的工作由综合行政中心负责人监交。
4、属于营运方面的事由营运中心负责人监交。
二、离职手续办理的流程
按照规定填写离职申请书,领导批准后,到公司综合行政中心办理手续。
三、办理地点、时间
1、办理地点:公司总部
7.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七
摘 要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自身对会计信息的优势把握,经常会通过相应的会计寻租行为来攫取一些社会经济资源,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又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本文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计寻租行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计寻租 信息不对称 会计准则弹性
一、会计寻租行为概述
寻租活动是指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零和博弈,具有负的外部效应。资源配置过程中,当出现权利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 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攫取它,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谁能对会计信息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谁就能攫取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公共租金”。会计的独特性,使得会计寻租行为应运而生。
宽泛的会计寻租行为包括准则游说、盈余管理及会计政策选择等,而会计寻租的主体则包括政府部门、审计部门及企业等等。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高管人员角度出发,从寻租理论出发对企业高管人员的相关会计行为进行浅述。
二、企业高管人员会计寻租行为产生条件分析
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高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会以自利为动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作出一些利己的行为选择,这是高管人员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动机。
信息优势(信息的不对称)。 会计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手段,主要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管理层对原始会计信息的获取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作为外部会计信息的最终发布者,对最终会计信息的反映具有决定权。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成为高管人员进行会计寻租的前提。
会计准则的弹性。在会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现行会计准则给予企业很多自主选择权。企业经营的多样性,使得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行为作出一一规定,企业经营的独特性,又使得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选择完全一致。因此,企业在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弹性,比如说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等等。总之,会计准则的弹性和会计政策的自主选择性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会计寻租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空间。
三、企业高管人员会计寻租行为的表现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高管人员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不同的会计行为实现其寻租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企业高管人员可能进行的会计寻租行为进行介绍:
首先,作为企业的内部人员,当面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和股东站在统一战线,为了实现企业内部利益目标而进行相应的会计寻租。
面对金融机构等企业外部债权人,高管人员往往会和股东站在一起。债权人在作出借款决策前主要会考虑企业相关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同时为了保证到期时能够收回本金和利息,还会和企业签订一系列的限制性条款。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确保借款的取得,管理人员很有可能会通过报表粉饰以“达到”债权人的财务指标和限制性条款要求。
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公开披露信息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向市场报告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可能会根据市场的预期反应,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以此实现企业目标。例如: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可能更看重一个企业盈利的增长性和稳定性,基于此企业经营者可能会通过操纵收入及费用确认的时间在保证一定增长性的同时平滑收益,以此稳定企业股价。
第二,作为公司的经营者,管理层相对于企业股东,可以说是企业的“外部人员”,因此管理层与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此时会计寻租行为是经营管理层实现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利益的重要手段。
企业高管人员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在努力经营企业的同时也会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包括薪酬激励、个人享受、社会地位等等。而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委托经营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股东必然会产生利益的冲突。当产生利益不一致时,高管人员出于自利目的,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自身利益并损害股东利益,产生道德风险。
当面临巨大利益诱惑时,经营管理人员可能会以牺牲股东和大众投资者的利益而追求个人财富的实现。薪酬激励和业绩考核制度是股东对经营管理人员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手段。经营管理层为了追求企业的业绩奖励实现个人利益,往往会在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来调整经营业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备受争议的股票期权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其初衷是为了实现经营管理层和股东利益的长期一致性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制度本身的缺陷反而使它成为管理层进行会计寻租实现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利益的工具,在美国安然和世界通信的相继破产案中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
面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企业高管人员会采取不同的手段通过改变会计信息来实现其寻租的目的。
四、会计寻租产生的经济后果
寻租行为的存在没有使社会总财富增加,它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转移,而且导致社会生产效率降低和社会财富的浪费。而会计本身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后果。企业高管人员的会计寻租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寻租行为需要经营层花费一定的成本,承担必要的风险。
第二,会计寻租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对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致使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自己从中牟利。
第三,经营层的会计寻租行为严重降低社会生产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会计寻租造成的信息失真严重干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市场机制严重失灵,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经济良性发展。
五、有效改善企業高管人员会计寻租行为的几点建议
由于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广泛性,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也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改善这种会计行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会计寻租行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前提,因此要想有效改善会计寻租行为首先必须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地位的平等性。
第二,完善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统一会计规范。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改进会计制度中不完善的方面,增加会计准则刚性,减少会计寻租空间。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企业制定会计决策的弹性,强化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变更行为的执行要求。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提高企业内部信息透明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关注会计寻租风险领域,并进行有效风险控制;提高企业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加强对高管人员会计行为的监督;制定合理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追求企业业绩的激励是经营管理人员实施会计寻租行为的重要动机,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无疑就成了高管人员的目标指示,因此制定合理的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引导经营管理层行为的作用。
第四,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完善会计法规责任追究制度。会计寻租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高管人员是钻了监督惩处缺失的空子。现行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而且对会计寻租行为责任人的界定不明确,以致企业的高管人员有恃无恐,因此会计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并进行适当奖惩。
参考文献:
[1]孙秋美.会计寻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章涛.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及其对策分析.会计之友.2009(8).
[3]张晓燕.针对会计寻租行为的策略分析.时代金融.2010.02.
8.W34仓库人员交接管理规定 篇八
深圳市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存货的物流管理规定
—仓库人员交接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仓库管理,避免财产损失,分清责任,提高仓 库管理水平,特制定如下管理规定:
第二条 仓管员、仓库主管辞职或调职,必须由离任者与接任 者双方对所管理的财产和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条 仓管员辞职或调职,实地盘点和交接由仓库主管负责 监交,交接双方和监督交接人员在盘点表、盘点报告和交接表签字。仓库主管辞职或调职,交接手续由物流中心主管负责监督交接,交接双方和监督交接人员在盘点表、盘点报告和交接表签字。
第四条 财务部材料会计和办公室派员对盘点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其盘点的实际情况并签字。
第五条 经盘点,所有经手财物准确无误,则辞职或调职人要 在所移交的帐册的结存数额处签字,接任人员逐一确认,如有异议,立即上报,否则,日后如发现问题,由接任人承担责任。交接双方确认后报财务部材料会计审查。
第六条 经盘点如发现帐实不符,应如实报告盘盈、盘亏数量 和原因,报部门经理、财务部、主管厂长及公司有关领导签批,并按实际情况作处理。
1. 属仓管员本人违反收发料操作规程收发料或帐务处理
错误,造成帐实不符,主管及部门经理未及时发现和纠正,但未发生财物损失,离任者必须作好调帐处理工作,并处以30-60元罚款,主管及部门经理处以30-60元罚款。
2. 属其他相关部门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仓管员
不能及时记帐,以至帐实不符,追究相关部门责任人及部门负责人责任,并处以30-60元罚款。
3. 属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非常损失,可免于处
罚。
4. 属仓管员本人工作失职,造成财产损失,一律照价赔 偿。如不服处理、报复破坏,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主管及部门经理视损失情况罚款100-500元。
第七条 仓管员自行离职,由物流中心安排新接任仓管员会 同仓库主管、材料会计对离职者所管理的财物进行实地盘点并核对帐实数,接任者帐实数以实际盘点数为准。自行离职者的帐实不符,区分如下情况:
1.属仓管员本人违反收发料操作规程收发料或帐务处理错 误,造成帐实不符,主管及部门经理未及时发现和纠正,但未发生财物损失,离任者必须作好调帐处理工作,并处以30-60元罚款,主管及部门经理处以30-60元罚款。
2. 属其他相关部门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仓管员不能 及时记帐,以至帐实不符,追究相关部门责任人及部门负责人责任,并处以30-60元罚款。
3. 属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非常损失,可免于处罚。
4. 属仓管员本人工作失职,造成财产损失,移交行政部、法 律事务部处理,并追究其担保人员经济责任,主管及部门经理视损失情况罚款100-500元。
第八条 办公室、财务部办理辞职人员工资结算手续时,必须 附盘点报告和交接表,否则不予办理工资结算手续。
9.会计交接制度 篇九
根据《会计法》第二十四条关于“会计人员调动或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的条款及《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第八款“办理会计交接”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第一条 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办理调动或者离职。对于有些会计人员借故不办理移交手续,或者迟迟不移交所经管的会计工作,使正常的会计工作受到影响的,单位领导应限期令其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条 会计人员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员印章。
(二)、整理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和文件对未处理完的事项应写出书面材料。
(三)、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现金、有价证券、印章、支票簿、发票、文件及其他会计资料和用品等。
(四)、需要移交的遗留问题,移交人员应当写出书面材料,以便接收人继续办理此项工作。
第三条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一)、现金要根据会计账簿记录余额进行点交,不得短缺。不一致时移交人员必须限期清查。最后,如有短缺,应由移交人补上短
缺数。
(二)、有价证券的实际发行价格、利(股)息等按照会计账簿余额进行交接,同时对上述有价证券的数量也要按照账簿记录点交。
(三)、所有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明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负责。
(四)、银行存款和内部结算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和财务结算中心对账单核对,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余额核对清楚后,才能移交。必要时,要抽查个别账户的余额,与实物核对相符,或者与往来单位、个人核对清楚。
(五)、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及其它会计用品等,也必须逐件交接清楚。
(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移交工作时,对有关电子数据应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以检查计算机数据的运行和有关数字的情况。
第四条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移交时,还必须将全部财务会计工作、重大财务收支和会计人员的情况等向接替人员详细介绍。
第五条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由监交人员负责监交。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会计或会计主管人员负责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交接,由单位领导人负责监交,必要时可由上级主管部门派人负责监交。
第六条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并应在移交清册上注明:单位名称、交接日期、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职务、姓名、移交清册页数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意见等。
移交清册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七条 接替人员应当继续使用移交的会计账簿,不得自行另立新账,以保持会计记录的连续性。
第八条 接管人员应当认真接管移交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
第九条 会计人员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且需要接替或者代替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或者单位领导人必须指定有关人员接替或者代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临时离职或者因病不能工作的会计人员恢复工作的,应当与接替或者代理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条 移交人员因病或者其它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由移交人员委托他人代办移交,但委托人应当承担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任。
第十一条 单位撤消时,必须留有必要的会计人员,会同有关人员办理清理工作,编制决算。未移交前,不得离职,接收单位和移交日期有主管部门确定。
10.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 篇十
一、报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报社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各项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纯事业单位的各级报社已由全额拨款、差额补贴,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的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要求办报和经营“两腿”必须一起走,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还要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达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目的,用经济效益来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
如何加强报社财务管理的创新已成为各级报社特别重视的环节。从过去传统的管理和财务工作来看,报社的运转主要靠各级财政的拨款,报社的财务管理也只能是收支两条线,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投资,另一方面简单地管好账、记好账、报好账,尽可能节约,年终做到收支平衡。
二、 会计人员如何加强报社的财务日常管理工作
(一)加强财务管理先要从基础工作做起
按照国家的各项财务制度和有关规定,规范各项财务手续,认真编报预决算,制定各种开支项目的成本费用,及时准确地向社领导提供、报送完整有效的财务数据和报表,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工作中,对各项收支业务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对每笔收支业务,按照财务有关手续,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开支,一律拒绝报销,对各项收入及时催缴入账,及时清理各种应收款项,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防止资金的浪费和流失,促进报社的廉政建设。
(二)加强广告经营的应收账款管理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主要收入之源,是赖以生存的支柱。一笔广告业务,单就收款环节论,就可能出现好几种情况:一次性现金或支票刊前回款;一次性现金或支票刊后回款;部分刊前回款,部分刊后回款;部分用现金或支票回款,部分用资产或商品抵付广告款;用资产或商品抵付广告款;仅能收回部分广告款;完全无法收回广告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应收账款有很大的风险,由此产生的坏账是一种成本,更是一种损失。
(三)积极节流,发挥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财务职能作用
首先,要明确“节流”的指导思想。控制不是限制,节约不是小气。“节流”是控制不合理的开支,节约不必要的耗费。其次,要掌握科学的“节流”方法。成本、费用开支贯穿了报社采编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事前目标控制、事中现场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的完美结合;制定科学的费用控制制度和标准,例如,对印刷用纸、差旅费、业务活动费、办公费等都可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控制制度和标准;实行定期分析、考核、奖惩办法。成本费用执行情况要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对完成或超额完成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要给予奖励;对因非客观因素造成超支和严重浪费的,要坚决予以处罚。
三、会计人员在报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职能
由于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社也成了市场主体,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因此,报社的财务管理也必须转为资金运作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率,除做好日常账务处理外,还要承担以下新的职能:
(一)合理调度,高效运作为报社事业发展筹集资金
资金是报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资金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使用任何资金都是有成本的,募集的资金要分配股利,借入的资金要支付利息,就是使用自有资金,也有一个放弃其他经营或投资的机会成本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报社的资金需要量进行科学研究和预测。同时,自有资金与筹资结构的安排要合理,衡其利弊,就要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当财务杠杆趋向正向运动时,可充分利用借入资金,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获得最大的效益;当财务杠杆趋向反向运动时,应尽量减少债务,以降低风险。另外,报社长、短筹资结构的选择实际上是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配比问题。长期负债的使用成本高,但可在规定的期限内长期使用,债务压力较小。短期负债正好与之相反,使用成本较低,但使用期限短,报社可能随时面临着还债的压力。因此,报社在对长、短期负债的配比上,应充分考虑资金的用途,并根据投资投入周期和投资回报周期确定负债的期限;短期负债用于弥补短期资金的临时性短缺,应避免用短期负债支持投资回报期长的项目,同时,还要保持一定数量的速动资产以偿还到期债务。
(二)正确使用加强资金周转
资金的运用过程表现为“货币—报纸—更多的货币”,其间,资金分别经过购买、采编和发行三个阶段,采取了货币资金、存贷资金、采编资金和商品资金四种形态。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循环的次数越多,即周转的速度越快,同量的资金就能带来更多的效益。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定的前提下,报社财务管理用财功能发挥的重点是管好用活流动资金和长期投资。报社的流动资金按其流动性一般可分为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和存贷资金三大类。报社流动资金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内容又要求不同的管理目标和方法,在用财功能的发挥上,应把重点放在制约报社经营活动的库存新闻纸张、应收账款和货币资金项目的控制上。报社财务管理的生财功能主要体现为对报社经营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对经营的预测、决策作用,对“开源”的分析、参谋作用和对“节流”的控制作用,对利润分配的决策作用。要继续在传统的广告、发行、印刷三大主体收入的增收基础上,大力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开辟新的财源。报社财务管理要加强这方面的分析,及时对报社的经济效益、经营效率、财务状况和市场状况作出考核和评价,发挥参谋作用。
(三)构建报社业绩评价指标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报社财务业绩的分析、评价旨在通过可以用财务计量的指标,着重分析评价报社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给报社的领导提供依据,据此作出正确决策,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可以从风险和报酬两方面来设定财务指标,风险类指标可以衡量报社财务安全程度,而报酬类指标则衡量报社在财务上的成功度。风险类指标包括反映报社短期及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报酬类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风险与报酬是密切相关的,财务风险的降低有助于财务报酬上的成功,相应的,财务报酬上的成功也可降低报社的财务风险,因此,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业绩分析的中心问题。 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一种基于对过去经营数据的评价,只能获取滞后指标,不能及时捕捉到最近乃至更远的一个会计期间,报社经营管理层的经营行为给报社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且一味地采取财务业绩指标方法,会造成报社管理层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成果,使报社管理层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的必要投资过少。这时,对报社经营业绩的评价必须突破单一的财务业绩指标,采用包括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多元指标体系。
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参与其他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和管理,这些指标包括报社业绩评价系统、读者业绩评价指标、内部流程业绩评价指标、学习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等。不断总结报社财务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思路,为报社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11.工作面交接班、入井人员检身制度 篇十一
1.每一入井人员必须服从检身工的检查,经检身合格后方准下井。
2.检身工负责对每一个下井人员进行检身,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有权制止其下井:
(1)下井不带自救器者。
(2)下井不戴安全帽者。
(3)下井不带矿灯者。
(4)下井携带易燃、易爆的或点火物品者。
(5)下井穿化纤衣服者。
(6)下井前喝酒者。
(7)小型锋利物品,未捆绑好放入工具包内者。
(8)其他不宜下井者。
工作面交接班制度
1、采掘工作面工人、瓦检员、绞车司机及其他辅助工要执行交接班制度。
2、交接内容:
本班生产情况;机电设备情况;下一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安全情况要详细交给下一班。
3、交接班地点要在工作面或现场进行。采掘工作面交班,由当班班长或小队长进行。
4、重大问题要填写交接班记录。
12.财务人员工作交接书范本 篇十二
移交人原任会计任天智,将工会财务工作移交给新任会计范庆辉接替。现按《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规定,办理如下交接事项:
印鉴 :转讫章一枚。
会计帐簿、凭证及报表:会计凭证11本,手工明细帐4本,电脑打印明细账2本,报表3本。
其他事宜 2011年1-3月份凭证已记账,未装订;固定资产明细表。
交接日期 2011年6月25日
交接工作 于2011年6月25日起。在交接过程中,因帐务处理等原因出现的工作交叉,2011年6月25日以前发生由任天智负责,以后由范庆辉负责。
七、本交接书一式三份,移交人、接管人、监交人各执一份。
移交人:
(签章)
接管人:
(签章)
监交人:
(签章)
【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人员管理规定08-29
基层会计人员09-20
会计人员素质10-09
会计人员实习心得07-25
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会计个人总结会计08-16
会计人员简历模版(中英)09-30
会计从业人员现状说明10-15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11-20
会计人员工作流程要点06-29
会计人员应该如何保护自己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