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2024-10-06

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精选8篇)

1.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一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03-04,作者: 牛正乾、李庆,访问人数: 2229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 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惠普公司通过确立“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种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的企业文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飞速发展,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增加了107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

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柯达公司通过推行“柯达建议制度”的新型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凡的经营业绩,并通过这种建议制度总结出了企业科学管理的七个要素,即人事、资金、方法、机器、材料、市场、精神,通过这种管理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是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如戴姆勒-奔驰公司正是通过其品质管理和品质文化的塑造,最终打造出了驰名世界的顶级品牌,为企业蠃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泛的赞誉,也才有了“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1万美金”这样豪迈的广告语。

四是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如宝钢公司自1978年建厂以来,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于1998年1月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认证,并通过其环境保护的“六领先”战略,即环保目标领先、环保教育领先、环保装备领先、环保技术领先、环境管理领先、环保成果领先,初步树立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过来,一个具有优良经营业绩的企业,会越发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舍得花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互促互动和良性循环。而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往往认识不到或者没有精力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易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企业文化的投入得不偿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跨越,愈发难以摆脱困境,出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恶性循环。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作者的电子邮件:

2.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二

税务筹划也称为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

税务筹划的本质特征有三个:一是合法性。税务筹划的合法性是指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只能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同时,税务筹划还必须要顺应税法的立法意图,不钻税法的漏洞,即使是税收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为,也要尽可能地符合税收法规的导向。二是事先性。税务筹划的事先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纳税人就需要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利用税法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对其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融资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税负。如果经济行为已经发生,应纳税额已经确定,纳税人再去通过财务活动安排来降低其税收负担,其行为只能是违反税法的偷税行为,而不能被认定为税务筹划。三是协调性。税务筹划的协调性是指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或选择时,不可能仅仅出于减轻税负的需要而置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于不顾,必须综合考虑税收因素和市场因素,与纳税人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相协调、相适应。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可行性

1. 税制要素的差异。

各个税种之间以及税种内部的税制要素差异,均给税务筹划带来了极大的弹性空间,其差异性着重表现为纳税义务人不同,税目的不同,甚至在相同的征税对象、相同的税目下,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课征税率。除此以外,企业所处的行业、投资方向、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会对税收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何存在各式各样的税务筹划方案的原因。

2. 地方税收制度的差异。

尽管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但税法制定部门还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制定了不尽相同的税收制度,这就为纳税人提供了一定的税务筹划空间。纳税人可以根据各地税负的差异,尽量选择在低税负的地区进行投资。

3. 国与国之间税收环境的差异。

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在涉及与国际税收上实行地域兼居民管辖权。纳税人如果能够借助管辖权的差异游离于各国之间,回避税收管辖权的认定,确保自己成为“无国籍人”或“税收难民”,就可以成功规避在该国的纳税义务。除税收管辖权和税制结构差异外,世界各国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国家采取免税法,有些国家则适用抵免法,有的采取分国抵免限额标准,有的采用综合抵免限额。各国税收体制差异的存在,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的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而给跨国公司的税务筹划提供了客观条件。

4. 税收竞争。

税收竞争是指不同的政府主体通过竞相降低有效税率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以吸引资本、劳动等经济资源,来促进本国或本地经济增长的经济行为。税收竞争按其地域,一般可分为国际税收竞争和国内税收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经济政策对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日益明显。国际税收竞争也日益成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除关心国际税收竞争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到国内的税收竞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返还。一些地方政府在取得税收收入后,直接以财政支出的形式,把一定比例或者全部的收入返还给纳税人,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来吸引外地经济资源。二是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在全国性地方条例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适用的税率或税额。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辖区外经济资源的流入,对满足条件的特定纳税人实行低优惠税率。

三、税务筹划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1. 税务筹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仅要求总收入大于总成本,而且要求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在总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使总成本最小化。企业的总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在成本,即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支付工人的工资和津贴等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成本;二是外在成本,即国家凭借其权力按照税法规定强制、无偿地对企业征收的税收。减少内在成本可提高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减少外在成本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将减轻税收负担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而税务筹划则是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利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税务筹划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受益者,税务筹划的最大功效是满足了企业降低纳税成本的需要。

2. 税务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由于税收贯穿于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全过程,可以说生产经营每个环节的实现都必须伴随着税收的影子,企业要成功地规避税收,就应当在经营过程中依据税收固定征收的特征将其纳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之中,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

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无论从何种渠道取得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成本。筹资决策的目标不仅要求筹集到足够数额的资金,而且要使资本结构合理、资金成本最低,实现所有者税后利益的最大化。而投资盈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税负的轻重直接影响着投资收益水平。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认真地进行税务筹划,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税收政策,力争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企业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筹集到足够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过程后,财务活动即进入资金运营阶段。反映营运活动成果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利润(它也是计征企业所得税的主要依据),而利润=收入-费用,在会计核算中,收入的确认与费用的分摊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供选择,这就为企业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调控利润、减轻税负提供了可能。

3. 税务筹划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税务筹划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细致合理的税务筹划有利于规范其行为,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税务筹划活动能够促使企业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的法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一定的适用性、相对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企业要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必须依靠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使筹划的方案得到最好实现。因此,开展税务筹划也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4. 税务筹划对企业纳税意识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统收统支,“大锅饭”效应较为普遍,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使得企业和个人或不关心税制,对其中的条例并不了解,纳税意识普遍淡薄。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增强,基本前提应该是了解税法、学习税法,税务筹划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就能够引导纳税人自行地完成这个过程。因为纳税人要想进行税务筹划,就必须深刻理解、掌握税法,才能领会并顺应税收政策导向,从而做出理性抉择。

参考文献

[1]王韬,刘芳.企业税收筹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晓梅.税收筹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3]苏子微.税务筹划与企业竞争力[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4]朱荣喜.税收筹划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企业,2006,(3).

3.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文化差异企业跨国经营

一、引言

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何在多元文化下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是每一个跨国经营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首先要识别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差异程度而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大,也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观念的差异。中国文化中把时间看作是无穷尽的资源,在中国,提前完成工作或超额完成计划是一种应该受到表扬和值得提倡的行为。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是大自然固有之物,是有限的资源,可以像商品、金钱一样获得和使用。为了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商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制定详细计划,时间单位被划分得很细,而且应该严格按照时间。

2.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是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企业鼓励雇员个人奋斗,不断创新。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3.决策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中决策过程是平衡过程,习惯于把让步作为决策手段;而西方文化中决策过程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过程,一方获胜,另一方则单方面妥协。

4.沟通形式的差异。中国人沟通经常使用含蓄而不直接的语言,这种沟通往往依赖于接收者的诠释;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使用发送导向型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有义务向接收者正确传输信息。

5.管理理念的差异。中国的管理重视人情,讲究关系;而西方的管理则是以“法”为中心,在管理上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中国的人情化管理遇到刻板的法制化管理,就会发生冲突。

6.培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重视就业前获取的文凭,常常把人才和高学历者划等号,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而西方的培训则完全以企业的需要为导向,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三、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多层面、全过程的。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国际企业,在经营目标、管理风格、市场选择、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上有显著的差异。

1.文化差异对市场选择的影响。“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比较容易,否则很困难。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市场领域的选择。例如,在国际化市场选择上,美国企业一般首选加拿大,而不是文化迥异的亚洲国家;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一般首先考虑香港特区;而日本则首先考虑韩国。

2.文化差异对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进入新市场的方法。哈佛大学“多国企业研究项目”对180家以美国为基地的大跨国公司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目标国家与母国的环境差异越小,则参与程度越高,采取独资方式的比重就越高。如美国企业对加拿大、英国等地大多采取投资进入的方式,而对尼日利亚、肯尼亚、象牙海岸则主要通过许可证协议方式进入,这一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

3.文化差异对协调管理原则的影响。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在一起工作,管理原则与方法各不相同,如美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日本则强调共同合作、团结共进。因此,在母国文化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与方法,在异国文化中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文化差异对产品、服务的影响。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国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因而在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例如,在欧美国家很受欢迎的电动牙刷,在亚洲市场上却不受关注;在美国销售状况一般的加州牛肉面,在中国却有很大市场。

5.文化差异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人们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市场的成熟度也不同,消费者对各种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国外的消费者常常无法意识到美国常用的复杂营销策略。因此,在跨国营销时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市场的文化环境因素,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四、结束语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能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给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并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创造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

[2]范静秦 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4.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四

员工离职问题的以往研究重点是与工作相关的态度等,本文认为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员工人格特征。通过文献分析,本文认为人格特征对员工离职会产生影响,其中五人格模型中的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与员工离职负相关,而经验开放性与员工离职正相关。依据此结论,企业经营可以通过招聘时的人格测试和在企业经营文化中强调责任意识这些简单经济的方法来降低员工离职。

员工离职问题是很多组织都要面对的问题。高离职率会导致顾客满意度、生产率、未来企业经营收入和收益率的降低。正因为如此,离职问题被学者们研究了几十年。在过去,不管是实践者还是学者都把控制离职的焦点放在改变工作环境上。学者们认为工作满意度能够非常有效的预测离职,并研究了很多提高员工现有工作满意度水平的方法,比如改进员工的工作环境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但Staw等认为以前的研究者过于重视情境因素、工作的实际特征或者是工作满意度对离职的影响,而忽略了员工特质对离职的影响。而员工的特质最主要是指其人格特征,所以,人们忽略了人格特征对员工离职的影响。

有一些理由让人们相信宜人的个体不太可能会有退出行为。第一,因为他们的适应性和顺从,宜人的个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不良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另外,他们倾向于与组织中的其他人建立积极地、满意的关系,他们倾向于尊重他们的工作环境。这些正面的联系会加强影响作用的力度,激发个体留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第二,因为宜人性是热情的、有同情心的、讨人喜欢的,所以宜人性的个体会与他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就像外向性的人一样,宜人性的人更喜欢依靠工作伙伴。那么,他们就会与组织中的其他人有更多的联结,根据Mitchell的研究,与他人有更多联结的人更不会离开组织。第三,宜人性中的顺从和信任使得高宜人性的员工感知到更多的契约责任进而使其留在组织中。Ryan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能够很好的预测员工的实际离职行为,而且低宜人性的员工会做出无计划的离职。所以,宜人性与离职负相关。

员工的离职问题一直是企业经营头疼的问题,大多企业经营是采用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来降低离职率的。但这样会使企业经营投入较大的精力和金钱。如果在企业经营招聘中加入人格测试,将其作为招聘选拔的依据和标准,那么,企业经营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金钱会小很多。企业经营招聘那些不太可能会离开组织并是企业经营需要的人就可以减少员工离职。这种方法不会增加企业经营太多的成本,李霆道:职业化素养专家。曾在甲骨文(中国)、联想、北大青鸟等知名企业担当业务经理、HR经理、事业部总监、校长职务。潜心研究职业化技能发展10年,对职业化技能均有自己的独门造诣已研究。8年培训授课经验;丰富的大、中型演讲会经验;;擅长8090管理、职业化素养、OFFICE工具类、礼仪修养类培训、沟通管理类等课程开发及管理。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独家讲师、首席职业化专家相对于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方法来说是非常简单、经济的做法。

因为有责任心的员工认为自己对组织负有责任,所以不太会离开组织。有责任心的员工对工作也会认真、负责,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企业经营都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虽然人格是人们所固有的特征,不容易改变,但是作为企业经营来说并不是没有其他办法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的。企业经营可以通过在企业经营文化中强调责任意识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Smircich认为组织文化可以用来塑造及引导成员表现出组织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加入责任意识,将责任意识变为每个员工都拥有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那企业

5.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五

本研究采用事前股权成本的措施基于会计估值模型,以评估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外的相关风险。我们调查是否资产负债表外经营租赁有同样的相关风险,解释事前措施作为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内融资租赁的风险。我们还调查如何在最近改变投资者对经营租赁的风险知觉,年资产负债表外的一般经营交易,尤其是租赁已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和投资者审议。这项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事前股权成本的资产的积极与在其财务杠杆(财务风险)的调整和经营杠杆从资本(营运风险)资产负债表外,经营租赁和正相关关系事前成本之间的资本和经营租赁的影响,对于一个公司的财务杠杆经营租赁与资本租赁相比较弱。这项研究还发现公司之间存在正向相关事先的资金成本和经营租赁的影响对一家公司的财务杠杆近年来大幅度减少,因为监管部门发布解释澄清争议租赁会计问题的信件。

关键词:经营租赁,资金成本的事前措施,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1.介绍

对于许多公司来说,经营租赁是资产负债表外最大的类型和企业融资最大的来源之一。最近的证券和交易委员会(2005)的报告估计,大约有所有的美国发行人的63%显示经营租赁,和不可取消的未贴现未来现金流量与经营租赁相关的义务的1.25万亿美元总不会出现在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事实上,批评者认为,是由于经营租赁的普及,部分经理的能力,保持了其资产负债表的租赁资产及相关的财务义务,因此,提高报告的财务比率。

在租赁资产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决定是否应占资本与经营租赁的租赁交易(即是否应该保持租赁或资产负债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租赁差会计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6]),是基于对所有权的风险,不足风险承受治疗作为一种资产的租赁,经营租赁的承租人,相关作为一种责任义务。目前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批评(例如,孟森[2001])认为,因为承租人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则来确定谁承担风险的所有权,他们都能够围绕“光明行”租赁准则的结构,交易确保帐外租赁资产负债表的治疗。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回应这些批评,最近已发出一份讨论文件中议会共同提出了一个新的租赁会计模式,将消除资本和运营之间的区别租赁和要求企业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代表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租约。

在这方面增加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特别是在一般租赁交易的焦点,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如何股市与会者认为,租赁资产及相关的财务义务的经济实质,而不论其在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此前的研究(伊利[1995];林,曼,米霍夫[2003]楚,马蒂厄,莱维斯克,张发[2008];英霍夫,LIPE,赖特[1993]戈,英霍夫,李发[2008])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资产租赁交易的经济影响,并考虑调整为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上数字混合的证据。我们的研究扩展沿着三个维度的前文学。首先,我们使用风险的措施,更理论上的声音设置为调查股票投资者如何使用有关经营租赁的信息。具体来说,我们探讨与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相关负债是否具有相同的解释风险的事前措施,作为一个公司在资产负债表负债风险的相关性。不同于之前的文献,采用事后风险的措施(例如,回报和市场测试的标准偏差),我们主要集中于前事先权益成本会计为基础的估值模型所隐含的风险评估的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资本租约。我们相信,重要的是投资者如何看待经营租赁,帮助更多的理论上的完善的风险措施,因为以前的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实现回报提供了一个非常嘈杂的措施事前审查的问题,成本股本(即嘈杂的措施,预期回报)。艾尔顿(1999)和Fama和法国(2002年)表明,信息意外,导致实现回报有别于预期回报不取消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跨企业。此外,最近一个会计的研究(如Botosan,Plumlee,与文[2009]),用理论的线性回归分解由Vuolteenaho(2002年)和倒退的开发,实现了预期收益,现金流量的消息,并返回新闻确认代理回报该现金流的消息(而不是预期回报)是公司具体的实现回报的主要驱动力。这方面的证据表明,推论基础上实现事前成本股本代理回报时更理论上的声音资本成本的措施,不得持有。

第二,我们的研究,探讨如何经营租赁的风险投资者的看法已经改变近年来普遍,特别是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外交易时已面临更多的监管和投资者审议。具体来说,我们调查的有关经营租赁的风险相关性后,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近的解释字母发行(2005年2月)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年10月)重申现行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并明确监管的看法,投资者查看对一些有争议的租赁会计问题。由于这些会计澄清的结果,近年来,许多公司审查其租赁会计和数百人的决定,重申由于租赁会计处理不当的财务报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些租赁会计澄清,以及增加与尊重所有类型的资产负债表的怀疑和审议监管机构,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交易已促使承租人增加与现有的租赁会计准则的遵守,并改革其租赁提高租赁的内部控制操作(基勒[2006])。因此,它是可能的,最近增加投资者和监管审查已造成承租人的公司结构和分类根据其经济实质和基于所需的财务报告处理的少,在其租赁。我们调查是否已经改变了公司的重估租赁会计问题和相应的财务报表更正波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认知,资产负债表外的经营租赁活动。

第三,我们的研究扩展提供经营租赁的风险相关性的来源分析之前文献。虽然理论模型(如滨[1972])表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可以影响1公司股票风险,通过财务和经营风险方面,经验租赁文学忽略(英霍夫,LIPE,与赖特[1993])通过资产负债表外租赁经营风险的影响,或发现混合的证据(伊利[1995]),对投资者是否需要兼顾在其风险评估的资产负债表外租赁的财务和经营的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研究需要一套更全面的风险措施,调查的经营租赁经营和财务风险的影响的优势。

请注意,投资者如何对待经营租赁获得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及时的,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中。FASB和IASB已经添加了一个联合项目,为租赁他们的议程提出了有关实质性的变化。此外,在重新评估的概念框架,FASB正在考虑转向资产和负债,收入测量和随后的公司估值背后的推动力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什么样的资产和负债的决定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测试是否一个公司的股权风险反映回归经营租赁的调整措施,财务风险(即债务,到的股权比例)和经营风险(即资本成本当然事前措施,调整资产负债表经营租赁资产报酬率的标准偏差)。要调整公司的财务和经营风险的措施,账外经营租赁的效果,我们预计将报告资产负债表上,如果从一开始的资本租赁处理经营租赁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因为有没有资本经营租赁被广泛接受的方法,我们采用事先学术文献(英霍夫,LIPE,赖特[1993]1991年格雷厄姆,莱蒙,Schallheim的的[1998])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和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字[2006])。

我们发现的证据与投资者考虑账外经营租赁对经济的影响时,评估公司的股权风险事前暗示股本成本计量的一致。具体来说,我们发现在这两个杠杆的调整(金融风险)和资本化的资产负债表外的经营租赁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偏差(营运风险),公司的权益成本正相关。尽管资产负债表外表明承租人承担足够的风险来对待,作为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义务的租赁为经营租赁处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投资者所有权与风险经营性租赁资产承租人住。

此外,我们发现,投资者把资本租赁负债经营租赁负债不同。在比较之间隐含的股权资本成本和租赁的影响,对一个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呈正相关,比资本租赁经营弱。我们的结果是强大的,采用主成分分析中的“如果”资本经营租赁措施,以减轻测量误差。这些结果表明,投资者认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与资本租赁经营租赁。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方面,它是可能的,投资者相信,每一个经营租赁交易公开承租人的所有权融资租赁交易风险相对较低,但仍然显着的水平。另一方面,它是可能的投资者认为经营租赁交易,为揭露承租人没有所有权的风险。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对一个公司的资本成本经营租赁显着的正向影响,如果投资者相信,某些租赁作为经营租赁承租人报告交易事实上是,根据其经济实质,融资租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不同意承租人经营租赁的分类或发现它难以准确评估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外租赁的比例是“真”的经营租赁。

我们还发现之间隐含的股本成本和经营租赁对一个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的影响呈正相关,在近年来大大下降。由于监管机构发出澄清有争议的租赁会计问题的解释信,许多公司审查其租赁会计,财务报表重述,因为不当的租赁会计,并加强与尊重,以租赁交易的内部控制和遵守。我们发现,由承租人对租赁会计问题,最近重估导致市场参与者放在经营租赁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的影响低体重。这反过来又导致承租人事前资本成本下降。我们发现,在最近有所增加,在投资者和监管审查后,投资者认为是“真正的”资本被误判为经营租赁的租赁比例较低的概念是一致的。然而,这一研究结果是敏感事前资本成本的措施(即减少是不为五隐含资本成本,在这项研究中所使用的措施之一统计学意义)。

我们的研究有助于对文学坚定的资本成本,在以前的研究中产生了混合的证据问题,对经营租赁的影响提供更多的证据。我们表明,事前与资本成本的事后措施的使用会导致不同的实证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研究,并事先和并发文学(伊利[1995];戈,英霍夫,与李[2008]),尤其是与股票报酬是否反映调整预期的影响,从资产负债表外租赁资本化经营风险的措施。在这些混合结果的情况下,事前资本成本的措施是理论上的声音比事后意识到回报的程度,我们的研究结果,更重的证据,市场参与者认为,承租人保留(至少在的一部分)的财务和经营租赁经营有关的风险。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监管者目前的工作项目,大修租赁会计的兴趣。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支持(目前正在考虑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消除了分类要求作为资本或者营运租赁,而要求承租人利用所有租赁。

这项研究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2部分提供了背景资料,并讨论相关文献。第3和第4部分,包括分别假设开发和研究设计。第5部分介绍我们的样本选择过程。第6部分介绍我们的实证结果,第7部分总结了研究。

2.背景和前文学

租赁资产的财务报告治疗可以有显着影响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当资产出租,租赁报告处理可以有所不同,取决于如何租赁分类。租赁从承租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类为任何资本租赁或经营租赁,取决于是否满足一个或多个四“光明行”标准。根据现行会计准则(SFAS13),差分类和租赁会计的基础上保留所有权的风险。具体来说,在融资租赁的分类,它被认为是承租人获得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利益和相关的风险。因此,承租人将租赁交易,如果它在融资交易购买资产,它记录了一个资本租赁,其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相应的责任。相比之下,经营租赁的承租人承担所有权风险不足,对待作为租赁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义务。经营租赁是保持资产负债表和承租人累计租赁资产的租金费用。因此,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相比,增加一个公司的报告的财务杠杆(即,财务风险)和其经营杠杆(即经营风险)。

前文学(滨[1969];鲁宾斯坦[1973];鲍曼[1979];克里斯蒂[1982])开发的一家公司的杠杆(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和股东的风险之间的理论关系。这些研究表明,权益成本是一个杠杆作用,股票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作为财务或经营风险增大。列弗的实证研究([1974])也表明,较高的经营风险较大的股票的整体系统性风险。mandelker和李承晚(1984)也发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积极与普通股的相对风险。dhaliwal,Heitzman,李(2006)发现,隐含的权益和经营风险,利息及税项前盈利的标准偏差的代理费用(EBIT)正相关。积极在他们的论文中的杠杆和经营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系数表明,股权风险溢价与杠杆相关的是在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总之,理论和实证结果显示的是股东的风险两类风险的功能:(1)经营风险,反映了该公司的营运资产(和1的经营功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固有的风险杠杆)和(2)财务风险,这是财务杠杆的增加功能。

在租赁交易中,虽然一家公司的报告,财务和经营风险,而经营租赁并没有增加资本租赁,它是不明确租赁财务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应如何映射到承租人的权益风险。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亮线的四个规则提供精确指导企业如何构建租赁合同,获得了一定的财务报告处理。例如,公司不希望其资产负债表的其他负债结构有74%的资产的生命租期的租赁合同。虽然这样的合同是在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其形式将不符合资本租赁报告所需75%的规则。我们的研究调查市场参与者的租赁交易的经济实质来看,无论其财务报告。

3.假设发展

在此之前的文献中发现投资者和债权人如何考虑资产负债表外租赁交易的经济影响,并调整为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上数字混合的证据。英霍夫,LIPE,怀特(1993)发现,股东风险,更好地解释后,调整资产负债表外租赁债务对股本比率。然而,英霍夫和托马斯(1988)发现,通过SFAS第13条后,承租人支付费用调整租赁合同,以获得经营租赁处理。这一发现表明,至少在经理人认为,市场参与者发现它太困难或太昂贵,完美地调整资产负债表外租赁交易的影响在资产负债表信息。伊利(1995)检验是否投资者看作产权经营租赁。她调整为经营租赁公司杠杆(财务风险)和对资产的回报率(营运风险)的影响为基础的会计风险比率。她表明,调整后的杠杆措施有助于解释一个公司的股权风险的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衡量。然而,伊利(1995年)发现方面的经营风险调整的结果好坏参半。GE,英霍夫,和Lee(2008)发现,投资者评估风险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外租赁时采用简单的启发式(更准确的贴现现金流量法)。此外,他们还发现,资产负债表外租赁经营风险的调整不反映股票收益。作者的结论是,市场参与者都在他们的信息处理效率低下,风险和回报的市场措施似乎并没有反映经济实质的经营租赁。林,曼,米霍夫(2003)发现,而经营租赁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新发行债券的收益率相同的影响,他们比平衡负债表债务对公司债务评级的重要显着减少。即使有先进的信息,如银行,事先文学(Altamuro,约翰斯顿,潘迪特,与文献[2009]。Chu等人[2008])用户达到混合的结论是否和如何信息用户纳入其经营租赁风险评估。在更广的范围内,识别与披露文学(Aboody[1996];戴维斯周五,Folami,刘与米特尔施泰特[1999];牛理查森[2010])提供市场参与者如何反应的信息,据悉混合证据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项目),对在附注中披露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项目)。

我们的研究扩展的市场参与者,在资产负债表租赁调查是否资产负债表与经营租赁相关的负债有解释为一个公司是在风险前事前措施相同的风险,相关经济影响的看法之前,文学资产负债表负债。虽然以前的研究使用股票风险的措施一个公司的实现回报,我们的风险当然事前措施重点,因为在理论层面,当然事前估计是估计的回报更合适要求由股东比依靠前后实现的方法。如果正确有效的市场价格风险,事后实现的回报应该是一个不可观测的事前预期回报的无偏估计。然而,在实践中,事后实现收益的基础上估计的资本成本患有相当不精确。Fama和法国(1997年)实现利润计算的资本成本的估计确定至少有三个问题:(1)在确定适当的资产定价模型的困难;(2)估计因素的风险溢价的困难;(3风险因子载荷)不精确的估计。由于这些问题,经验的资本成本的估计涵盖广泛,从小于零到10%以上。此外,前会计及财务文学(Vuolteenaho[2002];Botosan,Plumlee,文[2009])认为,信息意外有关的现金流量(而不是预期回报)实现股票收益率的主导因素驱动。botosan,Plumlee,温家宝(2009年)慎用对事前股本成本的措施,以实现收益的使用代理(即预期回报)。

近日,在会计基础评价模型文献的一些事态发展扩大,估计一家公司的事前的成本ofequity资本可用的选项。已使用这些隐含的成本权益资本估计,在最近的研究中,在会计及财务问题的解决范围广泛。在资产负债表外活动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资产负债表外租赁的后果,影响价格的投资者愿意支付给定的安全,那么市场价格和预期未来收益之间的关系所隐含的贴现率应该捕获股票投资者所要求的任何溢价。具体来说,经营租赁会导致更高的自觉利用和经营风险,因此,指挥的资本成本较高。因此,我们的第一个假说,在另一种形式表示如下:

1.坚定的权益的事前成本增加额外的财务杠杆与资本经营租赁相关。2.坚定的权益的事前成本增加额外的经营与资本经营租赁相关的风险。我们的第一个假说的预测与承租人,至少有一些保留,如果不是所有,所有权风险与租赁资产相关的观点一致。然而,这些预测,并不一定意味着经营租赁承租人承担相同的所有权风险报告其资产负债表的融资租赁的承租人。

一方面,允许不同的报告,为不同类别的租赁(即上对资产负债表),当前的会计经营和资本租赁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另一方面,经营和资本租赁之间的经济差异可能是巨大的,如果企业采取的亮线的方式利用租赁报告,组织周围的详细规则的交易,因此,获得优先帐外交易表处理,在物质,是融资租赁。如果资本市场参与者查看经营租赁承担相当于资产负债表上资本租赁,下面的假设是隐含的(空的形式表示):

H2:有没有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外租赁交易中的风险和资产负债表上资本租赁的区别。

两种类型的租赁会计处理的不同(例如,资产负债表与资本租赁负债表报告经营租赁报告)之间的区别是租赁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增加从市场参与者的怀疑和审议关于所有类型的资产负债表外交易,证券交易委员会(2005年2月)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年10月)的背景下发出的解释信函,重申现行会计准则和监管机构的观点,澄清一些有争议的租赁会计问题。由于这些会计澄清的结果,近年来,许多公司审查其租赁会计,数百决定重申由于不当的租赁会计财务报表。此外,FASB和IASB最近增加了一个联合项目,其议程,考虑租赁会计。该项目预计在显着变化,导致租赁会计,其影响可能是广泛和显著给予了非常大的涉及金额。从市场参与者和监管机构审议增加,促使承租人增加与现有的租赁会计准则的遵守和改革,以改善他们的租赁业务租赁的内部控制(基勒[2006])。如果市场参与者价格的提高和更准确的租赁交易信息1承租人的财务报表提供的1承租人的权益风险经营租赁交易风险的相关性可能会改变近年来以来,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出的租赁会计的解释信。此外,如果作为增加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审议结果,公司已经变得更加谨慎,在租赁交易结构来实现首选分类(即较少攻击性),它有可能是一个租赁交易比重较大经营报实际上是“真”经营租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质。因此,我们预计经营租赁承租人的权益风险的影响,近年来减少。我们的第三个假设(另一种形式表示)如下:

H3:保留由承租人经营租赁的风险投资者对风险的看法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经营租赁会计中的应用最近监管澄清。

4.研究设计 4.1估计资本化经营租赁资产和负债

6.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六

摘要:国家对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到从价征收的改革以清费立税等“组合拳”形式展开,对整个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税改革为背景,对资源税及配套政策的政策影响展开分析,从宏观影响和微观影响两个层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税负煤炭行业 资源税改革 清费立税 煤炭生产企业

继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煤炭资源税改革拉开帷幕。煤炭资源税改革本身造成的煤炭生产企业税收反应并不大,但伴随着煤炭资源税改革而来的一系列清费立税政策,使得此次资源税改革的影响不可小觑。

煤炭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行业影响和对企业自身影响两方面来阐述。本文以煤炭大省山西省为例,来分析煤炭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的影响。

1、山西省资源税改革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主产地。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省GDP的四成左右,为山西和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因为煤价走低,2014年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倒数第一。①

另一方面,繁杂且沉重的收费和基金一直是山西煤炭行业的一大负担。统计显示,目前全国18个税种里,涉及煤炭企业缴纳的税种有16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估算显示,煤炭企业各种税费的负担占销售收入的21.03%,各种行政性收费的负担占到14.01%,合计35.04%。另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2013年中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其中政府的收费已占到了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②。

经济形势的恶化,煤炭行业的不景气,税费负担的沉重,倒逼山西省做出改革。

助力煤炭生产企业走出困境,成为山西省2013年以来的重要工作。2013年山西省出台 “煤炭20条”,对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暂停提取,减半收取煤炭交易服务费;2014年山西省政府下发 “煤炭17条”,明确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涉煤收费项目一律进行清理,未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涉煤收费项目一律取缔。12月份规费清理给山西省酝酿许久的资源税改革奠定了基础,铺就了道路。2014年12月,山西省资源税改革开始实施,确定为8%的资源税税率,同时,为破旧立新清费立税,山西省同步取消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价调基金以及可持续发展基金三项规费为资源税改革开路。矿产资源补偿费按营业收入的1%提取,价调基金以三项流转税的1.5%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20-45元不等.再加上原有的资源税区分煤种0.3-20元不等,综合计算,在目前煤价下,资源税改革带来的减负效应是比较明显的。

2、资源税改革带来的影响分析

资源税改革作为煤炭行业一项重要的税制变革,伴随着一系列清费立税举措的实施以及煤焦销售体制改革,带来的是整个煤炭行业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无论是对整个煤炭行业,还是对每个煤炭生产企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1 资源税改革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是由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行业构成决定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从行业的法制程度、价格机制和市场地位三方面来研究。

第一,从煤炭行业的法制发展程度来看,虽然经过数次的整合重组,煤炭生产企业的集中度有了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煤炭市场的合法和稳定,但仍不乏大量的煤矿投机商,正规煤炭生产企业与灰色煤炭企业的竞争一直在上演。由于煤炭一度成为暴利产品,地下交易也一度盛行,这样合法生产企业与非法生产企业、地上交易与地下交易的抗争,将会在资源税改革到来之时愈发激烈。资源税改革以从价计征,真实价格是资源税改革的前提,而地下交易往往以逃避真实价格的虚假交易进行。这样,合法交易缴纳了资源税,非法交易少缴甚至偷逃了资源税。市场的逐利性会使部分合法交易转到地下,可能会触发暗市交易的盛行。

第二,从煤炭的价格形成机制来看,自2014年1月1日起,山西省取缔市县一切违规收费,取缔行业协会、省直部门及铁路运输等单位乱收费;从2014年7月1日起,取消煤炭稽查管理费;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省煤炭厅为其11个事业单位向五大煤矿集团收取的服务费,改革公路煤炭运销体制,不得借统一经销向煤炭企业收取差价、服务费等③。尽管这一系列举措给煤炭企业减轻了负担,但是更多的隐性的地方收费和地方摊派却难以禁止,煤炭的价格中仍然包含这部分费用。资源税从价计征,以包含隐性支出的煤价为基础来征税,就相当于对隐性收费的资源税也让煤矿来买单。以缺乏合理价格的煤价来征税,是对煤炭行业信心的一种打击。

第三,从煤炭行业的市场地位来看,煤炭行业属于社会生产供应链的顶端,它是其他加工生产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但是,随着煤炭产能过剩和国家能源政策的打压,煤炭行业并不能像石油等顶端供应行业那样呼风唤雨,反而是下一链条的加工企业如电力、钢铁企业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资源税改革带来的价格效应,煤炭企业并不能够顺利地转嫁出去。如果资源税带来了降副作用,电力钢铁企业会逼迫煤炭企业降价,煤炭企业享受不到资源税改革的红利,如果煤炭企业负担加重,处于被动地位的他们也无法向下游转移价格,只能忍痛吞下资源税改的苦果。

第四,从煤炭行业的行业构成来看,煤炭行业主要有煤炭生产企业(煤种有差异)、煤炭加工企业(如焦化企业、煤化工企业)、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等构成,它们原有的资源税及其他伴生收费各有不同,清费立税,将改变原有的税负情况,相应的利益格局也会发生调整。

2.2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生产企业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生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税收流程的简化、税负结构的变化上。

资源税改革以清费立税为基础,清理了地方税务局监管的价格调控基金、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可持续发展基金,申报内容减少,申报程序简化,真正给煤炭企业带来了简化申报手续的实惠。

资源税改革清费立税,导致税负结构发生变化。分析税负结构的变化,我们构造一个财务分析模型,做出如下假定:

某山西煤炭生产企业吨煤销售均价230元,年产量90万吨,税费负担80元,其中负担的从量计征资源税3.2元/吨,价调基金为流转税的1.5%,约合吨煤0.6元,可持续发展基金为吨煤22元,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营业收入的1%约合吨煤2.3元,合计原资源税和其他三项清费项目税费合计28.1元/吨。山西从价资源税税率为8%,假定资源税改革前后煤炭价格不变,从价计算的资源税为18.4元/吨。

以此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230元的价格下,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为28.1元/吨,从价计算的资源税为18.4元/吨,资源税改革给煤炭生产企业带来了实惠。

第二,资源税改革前,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所占税费负担总额的比重为35%,改革后,从价资源税占税费负担总额比重为26%,可见,资源税改革带来了煤炭生产企业税费内部结构的变化。

第三,资源税改革前,原资源税及三项取缔费用所占收入总额的比重为12%,改革后,从价资源税占税费负担总额比重为8%,可见,资源税改革带来了煤炭生产企业税负的变化。

以上计算是在煤炭价格为230元/吨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当时平均原煤价格。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煤价会不断变化,资源税改革前后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经计算,在保证资源税改革前后税负不变的情况下,煤价提升到351.25元/吨时,税负持平。超过这一临界,资源税的改革将会比不改革,增加企业的税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源税的改革是在煤炭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做出的,符合国家的税费改革思路,也在短时期内,给处于低迷期的煤炭企业带来实惠。对于资源税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一方面需要国家健全市场法制体系,保证公平竞争,保证价格合法,营造风清气正的煤炭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利用资源税改革契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内部管理,力争在煤炭企业利益重新调整中获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地方经济数据库、②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加快推进我国煤炭税费制度综合改革研究报告(修改稿)》[J].2013.03、③信息来自山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参考文献:

[1] 辛洪波.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煤炭行业影响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3(8).[2] 黄燕芬,丁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资源开采业的经济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6).[3] 乔志东.资源税从价征收为煤企“减负”[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1).[4] 辛洪波.我国煤炭资源税从价税率选择及宏观经济影响模拟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5] Hung N M,Quyen,N V.Specific or Valorem Tax for an Exhaustible Resource[J].Economics Letters,2009(102): 132-134.第四,加大“一案双查”力度,强化内控制约。积极探索国税稽查局与征管分局建立查办涉税违法案件的联系制度,务求“一案双查”实效,规定对涉税案件实施稽查中,发现的直接举报税务人员有廉洁问题的、检查中发现有税务人员廉洁问题的以及重特大案件和区域专项整治中发现有不廉行为的,实施“一案双查”,对有关线索和事项及时报告纪检监察部门,扩大案件检查的监督效力,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时期的监督制约力度,着力构建稽查反腐体系,强化稽查自身的内控制约。

第五,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升工作绩效。建立科学的稽查绩效考核体系,正确引导稽查工作方向,结合稽查相关工作制度的要求,出台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规范、高效的要求,对稽查各项工作指标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标准化的稽查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其可操作性。以深化稽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稽查人员的潜在能力,引导稽查部门通过查处高质量稽查案件来促进稽查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稽查工作质量与效率。

2.3 拓宽监督渠道,有效实施外部监督

税务稽查工作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纳税人,每位稽查人员的工作作风与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税务部门整体形象。为此,实施稽查执法外部监督,已成为税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深化稽查政务公开。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以公开促公正,杜绝“暗箱操作”。通过互联网、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全面推行稽查职责公开、纪律制度公开、权利义务公开、查处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稽查政务公开。尤其是要加大对处理结果的公开力度,增加稽查办案处理的透明度,让举报人或纳税人及时了解案件查处结果,将稽查执法办案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之下,增强税务稽查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阳光稽查”。

第二,加大实地回访力度。稽查部门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有关人员要积极走访重点被查单位,了解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的表现,虚心听取并接受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稽查人员违法违纪问题,要认真落实,坚决查处。

>参考文献:

7.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七

一、新准则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个定义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允价值的使用也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与历史成本相比,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有利于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助于合理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所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存货准则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 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它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 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另外, 原准则中对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规定了专门的成本确定方法, 而新准则未作规定, 这与新准则的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 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都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 无需再作专门的规定。

二、新准则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存货的相关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有限制的情况下, 借款费用可以包括在存货成本中, 此处的存货是指需要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新存货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包括固定资产, 以及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作和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比如, 符合借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 机械制造企业的用于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存货都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 因此其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在新存货准则中, 把借款费用纳入存货成本更符合实际成本原则。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 对于那些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发生的借款费用与当期收益无关, 其带来的效益与以后某个或多个期间相关, 将其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存货成本是比较合理的, 在这一点上新准则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款项的企业, 所发生的利息可以资本化。使得部分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 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生产周期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企业利润表中期间费用减少, 营业成本增长, 但营业成本增长的幅度小于期间费用减少的幅度。短期内企业收益将增加, 长期看企业总收益不变。其次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金额将增加, 流动资产合计金额增加, 总资产合计金额增加。短期内企业的权益将增加。最后流动比率增长, 销售毛利率下降, 销售净利率增长。由此看来, 因借款费用可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先进制造业公司受益。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与生产有关的借款费用数额巨大, 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降低成本, 提高毛利率和利润, 提高此类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新准则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存货计价方法

新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趋同。移动平均法是指以存货结存数量和每批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 计算出存货平均单位成本, 每次收入存货就计算一次加权平均成本。该法计算结果较为准确, 避免了市价变化带来的风险。但如果企业进货批次太多, 则计算较为繁琐, 工作量较大, 因此使用此方法的企业较少。后进先出法比较符合配比原则, 得到的利润也接近实际, 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现行获利水平, 同时销售成本也能够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得到补偿, 企业期末存货成本可以维持在原来较低的水平上, 体现了会计处理的稳健原则。当市场价格处于不断上涨时, 后进先出法有利于企业获得税收上的好处, 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但是, 由于后进存货的成本先结转, 期末存货的计价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出现低估存货成本现象, 而且也为人为地调节利润提供了机会。当存货市场价格偏高时, 企业可以通过多购买的方式抬高当期销售成本, 降低当期利润。

不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会产生较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 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甚至资本的筹集等, 所以任何企业都应当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利于企业经营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新准则下, 企业通常采用的方法仅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方法, 从而减少了企业在方法选择上的空间。由此,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 同时, 避免了资产负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

四、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存货成本的规定, 使其与一般工业企业相同。原存货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只包括存货的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 而运杂费、保险费、差旅费、仓储费等则应该作为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存货准则中, 企业可以选择将原先计入营业费用的, 与存货采购有关的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在此方法下企业的存货在当期没有完全销售出去时, 这部分采购费用将随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结转到下一期的资产中, 从而导致了当期利润的增加。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 如果将存货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 则当期利润下降。新准则消除了原准则有着明显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痕迹, 有利于工业企业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的比较, 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着力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立场也是相吻合的。而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的来看, 该项改变的必要性也值得肯定。但是商品流通企业的购入商品往往品种繁多, 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摊会增加相当大的工作量。

新存货准则除以上分析之外, 还有许多细节性的变动, 如存货的定义、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等。由于存货在许多企业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准则的变动将使其会计处理产生较大的变动,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 来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 使自己成为既熟悉本企业自身业务, 又精通相关会计准则的“内部专家”。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使得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大大趋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也使上市公司价值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 财务信息更为可比。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逐步完善, 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06

[3].夏鹏, 武李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 2006 (4)

[4].王晓莉.新旧存货准则的差异及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6 (6)

8.计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公允价值模式;差异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5302

1适用条件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而公允价值模式须满足特定条件时方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具备两个条件:(1)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另外,如果企业原先按公允价值计量某一投资性房地产,即使可比的市场交易变得不经常发生或市场价格变得不易取得,在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或者变为自用,或企业为以后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而开发之前,仍应一直按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部分企业可能会通过随意变换计量模式达到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信息的目的。因此这一规定不仅符合可比性原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造假。

2会计处理

2.1首次执行日

上市公司对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首次执行日,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 对于房屋和土地应将原来属于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房屋一分为二, 即一部分仍界定为固定资产, 按 企业会计准则第 4号——固定资产准则核算, 而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房屋建筑物应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进行核算; 原来属于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同样满足投资性房地产定义, 也应将其按《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来核算。 

实务中如何判断投资性房地产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判断。采用排除法进行定性判断: 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则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居住的宿舍,即使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也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母公司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向子公司租出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应当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 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作为企业集团的自用房地产。从定量方面判断,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即该投资性房地产的产权可以单独划转、交割。

2.2计提和摊销

成本计量模式下,需对投资性房地产按期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科目。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期末当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时,需调增其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时,做相反的处理。

2.3期末计量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如果发生减值,应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当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时(减值),将减值部分通过“投资收益”科目借方反映,并直接冲减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即可。

2.4转换用途

当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企业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或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

2.5处置时

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处置时,两种计量模式下对处置收入和账面余额的结转处理相同,不同之处有:公允价值模式下需将未确认的转换收益进行调整,从“资本公积”科目转出,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2.6编制合并报表时 

关联企业之间租赁房地产的, 出租方应将出租的房地产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母公司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应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成本), 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 借记“累计摊销”、 累计折旧科目, 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 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科目; 若母公司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应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成本), 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 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 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科目,将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后续核算,取得的租金收入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 企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认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 要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母公司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向子公司租出房地产,该项房地产虽然确认为母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 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应将其作为企业集团的自用房地产,因此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 应将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用于投资子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金额与其固定资产金额及子公司固定资产金额合计构成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项目金额。

3利润调节

在成本模式下, 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中也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明确了企业不得调整利润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企业可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利润可随公允价值的波动方向而上下变动。

4纳税调整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相关性是企业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之一, 因而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被正式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虽然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

续计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启用, 必然使其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价值产生变动。公允价值的引入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的情况主要有:(1)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将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处置时需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3)期末计价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当日的公允价值调整帐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会计基础为“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即不论是否产生现金流, 都以应计制为基础确认当前损益。而税法的理念则是强调收付实现制, 即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现金流为征税依据。当会计和税法规定存在不同观念时, 税金的计算应遵循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

在成本模式下, 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可以计提折旧或摊销, 现行税法规定当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在税前全额或部分抵扣(超过税法税前扣除标准需作纳税调整);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则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就享受不到税前抵扣的优惠。

5信息披露

上一篇: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下一篇: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家税务总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