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背景(通用8篇)
1.媒体背景 篇一
媒体称王岐山家庭背景利于反腐
媒体称王岐山家庭背景利于反腐
与机构微调并行的,还有对委部班子成员的微调,两者都旨在为“治标”提供保障,后者引人瑕思。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如何才能到位?4月22日至26日的5天时间,中央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在王岐山带领下,就贯彻“八项规定”等,约谈了53名部委派驻纪检组长。尽管“廉政约谈”在地方上屡见不鲜,但中央纪委书记亲自上阵,还是头一回。
“约谈纪委书记,绷紧了全机关的‘弦’。”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说。而在约谈部委纪检组长后,对中央纪委委员和省级纪委书记的约谈也已展开。
5月17日,新一轮“巡视反腐”打响。10天后,被称为“纪委自我开刀”的“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启动,当天的电视电话会议只开了20分钟。纪检监察“清卡”的示范效应明显:海南等地已将其推广到全省公务员。截至6月7日,三亚各级纪检机关已完成“清卡”,201名纪检干部报告“零持有”。
“中纪委爱说话了。”资深时政媒体人马昌博的感慨,反映出中央纪委推进“去神秘化”的努力。今年3月来,多项信息公开的举措出台:公布内设机构框图和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信访举报等工作程序框图;新成立的党风政风监督室官员谈“清卡”;信访室官员首次亮相网络访谈,就表态“要杜绝一切‘拦卡堵截’上访群众的错误做法”……
有纪检系统人士感慨,与过去相比,中央纪委不仅爱说话,也敢说话、敢表态了。这显然与王岐山的推动分不开。王岐山以“敢讲狠话”著称,但没有官话套话,每句话都实实在在,让人一听就能领会其思路要求。
中央纪委的密集发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拉近了群众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距离,为群众有序参与反腐败提供了有力支持。
反腐难题何解?
200天来,新一届中央纪委动作凸显出坚定性、策略性、客观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关注度、好评度。
目前,巡视及清退会员卡工作仍在进行。然而,公众对中央纪委“以更大力度反腐”的期待不止于此。
几名接受《廉政瞭望》采访的专家认为,目前被惩处的贪官仍是少数,纪委最近的几大动作,如机构改革、巡视、清退会员卡等,本是应尽职责。
“清卡”电视电话会上,王岐山的一段话意味深长:“这次活动标准并不高,既属必要,又具可行,应是大家都能做到的。”
事实上,尽管巡视、“清卡”均不属新动作,以往落实中却都存在问题。
2011年,我国曾推行预付卡实名制,但效果差强人意。此次“清卡”推行后,北京一名高尔夫销售经理表示,他们已将会员卡变成消费卡,卡不记名,查也查不到。
在“治标”方面,群众希望出台更多触及和改变既得利益格局的措施,拓宽社会监督渠道,提振反腐信心。在“治标”推进的同时,加大治本力度是应有之义。近年来,各级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但使“制度防腐”功效得以发挥,仍是艰巨任务。
王岐山或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永忠观察,王岐山的反腐战略构想是,严肃整治纪律,反对特权,维护中央权威,恢复公信力。通过反腐成效以提振党心、民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专家还有更多期待。曾进中南海与王岐山座谈的反腐专家任建明告诉《廉政瞭望》记者,他力主通过设廉政特区破解反腐难题。“通过综合治理,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宏观上建立分权制约制度,再将其推而广之,解决深层次问题。”
中央纪委反腐200天,通过更新思路、惩治贪官、建设队伍,烧起了熊熊“三把火”,但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正如一名地方纪委人士所说,中央新领导的提法和措施是非常好的,“关键还是落实下去,从以往实践来看,真正贯彻落实往往是最难的事情”。
2.媒体背景 篇二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快速,健康发展
信息媒体的时代,诞生了新媒体的媒介形式,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在出现一开始就展现了其高科技“外形”。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卫星传播和转播等方式,向广大的用户提供各类的信息和娱乐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形式。微观意义上的新媒体应该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形式。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1 新媒体的发展优势
1.1 信息传播迅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迅速传播,全球的信息资源交流频繁,可能国内外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在之前的话可能要等到固定的新闻节目才能了解情况,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人们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天津危险品爆炸事件中,第一时间传出消息的是新浪微博,这体现了传统媒体的短板——即时性。
1.2 信息容量巨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资源的极大丰富。人们可以从手机、平板上的客户端、网页,了解到最新最详细的内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通过各自的媒体承载方式,对外进行着信息交流。
1.3 新闻互动良好
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很好的交流互动环节,可以让媒体主体广泛地听取新闻受众的想法和意见,及时地进行相关节目、流程、内容等整改和完善。比如CCTV5在CNTV的客户端播放时,下方的讨论区出现了很多相关体育赛事的转播冲突的解决方案,很多观众在客户端、微博等里面进行留言转帖,最终促成了CCTV5+频道的开设,这是受众方对于资源的渴求,同时也是市场的呼唤。
2 传统媒体在创新媒体形式上的初步探索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在现实实践看来十分必要。传统媒体也做了一些尝试。国内部分传统媒体最开始的时候是从内部开始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对公众开放自己的网络平台,很多媒体还纷纷搭建了自己的网络电视,网络音乐电台。比如CCTV一直走在网络电视和媒介的前端,成立了网络电视CNTV,其在网络电视的开办和维护上狠下功夫,自己还开发了独立的App:Cbox。由此网络资源由于传统媒体的加入而日渐强大和丰富。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也把自身的品牌和渠道打开,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比如,现如今很多卫视都在互联网开放了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吸引了大批的关注者。还有就是走出去的战略,通过与知名网站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局面。比如,浙江的华数传媒集体自主开发电视应用盒子,各大卫视之间进行合作资源分享,共赢。
3 新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同样也有这样的副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资源的飞速传播,同时各种不良信息、谣言、虚假广告等等,蜂拥而至,对新闻受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媒体可以有效地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扬长补短,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条件。多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传统媒体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正确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
3.1 立足新闻本身,优化新闻制作
当代的新媒体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的交汇传播,很多新媒体的主体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利益目的,不惜传播不良信息、虚假新闻,制作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点进去之后才发现是过时的新闻、虚假新闻、毫无新闻价值的软文,这样的新闻信息在各类新闻主体的客户端里面大肆传播,这样的新闻是毫无价值的垃圾新闻。作为传统媒体应立足新闻本身,加强新闻的真实性,优化新闻制作方法和传播模式,为观众提供负责任的新闻信息。
3.2 加强资源互补,合作共进
当前实践证明,传统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资源与信息优势的支撑。传统媒体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分析这一个新兴的媒体形式,而应该从新媒体的优势中发掘有利于传统媒体发展的新路径。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对新闻行业而言可以拓宽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降低传统媒体新闻获取成本,简化新闻采编方式,优化新闻资源的合理配比等,这对于传统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传统媒体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
3.3 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时代的新闻采编,需要新闻从业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摆脱传统媒体中新闻采编的“等待”法,更应主动出击,在信息资源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进行新闻采访和制作播出。当然这种发现新闻、敏锐获取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新闻从业者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多关注新媒体,加强资源的合作。
3.4 加强新闻内容深度
新媒体呈现的新闻内容,大多数是夸张的标题和没有内涵的软文,这是新媒体为了增加点击率,吸引新闻受众的手段罢了,诚然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带来大量的流量,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时间长了,观众对于这一类的新闻产生了相当的厌恶感,会对新媒体主体本身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传统媒体应该谨记这些失败的经验,从根本出发,努力提升新闻内涵意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践行新闻从业者的准则。
4 结束语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之势,势必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但是同时也是机遇的并行。传统媒体应该紧紧地抓住发展的机遇,充分结合自己的现实发展情况,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快更好地发展传统媒体。
参考文献
[1]郑伟.颠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视频主持类节目——网络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带来的启示与思考[C]//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张剑,南增毅.做好电网企业舆情工作之管见[C]//软实力与现代化管理实践——2015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大赛获奖论文,2015.
[3]韩亚楠,金伟,杨超先.从孵化学生创业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创业项目“大学橙”微信公众号为例[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2015.
[4]梁智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J].新闻大学,2009(1):128-136.
3.媒体背景 篇三
大趋势——媒体融合,既是不同介质资源整合的路径,又为新的媒体盈利模式构建起了框架。
以网络媒体、手持媒体、户外电子频媒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已经引领了视听阅读潮流,挤占了传统媒体老市场、限制了传统媒体新市场,迫使媒体间走向融合,步入全媒体发展环境,尤其是纸质媒体纷纷开始了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选择和转型。目前我国大陆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2000余种报纸、近10000种期刊,与视频、音频、网站、手机、户外LED屏等媒体相处,既不能互相替代,又面临着市场份额被挤占、读者群下降、影响力减弱的状况。它们虽能共存,但不一定能共荣,传媒环境变化已越来越不利于纸质单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报纸、杂志的整合与停刊每年都在发生。从全国看,《中华新闻报》、《球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等已停刊;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北方经济报》、《内蒙古工商报》、《北方家庭报》也已歇业。部分党报党刊因中央和地方引导舆论的需要及行政资源的强力支持,虽不至于办不下去,却也面临着“维持尚可、发展艰难”的问题。怎么办?与新媒体融合、向多媒体拓展即是方向。《北方新报》多年前就与新浪网签约合作,部分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又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创办了北方新闻网和北方新报手机报,初步具备了多媒体业态。《内蒙古日报》两年前挂牌成立传媒集团,集纸媒、网络、出版印刷、房地产开发、物业租赁、酒店经营多种功能、多种营利手段于一体,成为当地强势媒体。再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网络时尚生活周刊《淘宝天下》,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新华搜索”引擎等,都是不同媒体、不同业态成功融合的范例。
这种融合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优化了内部资源,吸收了外部有效资源;二是生成了不同介质、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体和利益共同体,培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不同介质主体融合、资源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经过多次磨合、反复实践,确立了新的资源配置理念,表现出长期性和复杂性。
大变革——文化体制改革,为纸质媒体多业态经营、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证和赢利空间。
国家2005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均折射出了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信号,成为报业改革改制的政策依据。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公益性报刊如各级党报党刊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经营性报刊如各级都市报、晚报、行业报以经济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为辅。它们都离不开经营,所不同的是前者属于政府财力扶持下的预算式(或全额或差额)行政化经营,后者属于无政府财力支持的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从全国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改革的力度、模式前所未有,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参股控股其他业态举措频出,报网融合、一报一网已不鲜见。如《内蒙古日报》除有自己的网站增加报道出口、拓宽营利渠道外,又将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内蒙古新闻网”收归旗下;利用已停刊的《内蒙古经济报》资质与外地企业合股成立网络版。《北方周末报》吸纳鄂尔多斯市民营企业资金参股办报。《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等等。这些跨区域、跨行业的改组、兼并、出让、出售、参股、合股举措,壮大了各自实力,拓宽了报纸营利渠道,开辟了围绕以报道内容为王的媒体结构转型、发展历程转折和经营模式转变,尤以新的资源组合模式,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模式,以传统作业为主的融入式经营模式为特征。改革、转制动作不可谓不大,影响真可谓不小。
当然,就经营性国有媒体而言,改革如果仅仅是转企往往是不够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必须在转企的同时进行改制——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目的是引入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按照现代文化产业理念参与市场运营。如全国最大、最权威的官方新闻网新华网即将转企上市;以新思维办刊、新模式经营的湖北《特别关注》杂志、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融入读者需求的《演讲与口才》、《东西南北》、《幽默与笑话》吉林期刊方阵;新华社在南京主办的《现代快报》及其网站、在上海主办的《瞭望东方周刊》等,这些既有管办的,也有经济实体、企业参股合股办的,它们均在政策、法律许可的大环境下大胆创新,转变办刊理念和经营模式,与市场接轨,尝到了市场带来的丰盛果实。
回观内蒙古报业,打造区域多媒体强势纸媒的格局基本形成,省级媒体《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多业并举,一家独大;盟市级党报中,《通辽日报》、《呼伦贝尔日报》精心打造网络视频报道,除自采、转播节目外,《通辽日报》已通过卫星方式接收新华社电视成品节目和素材;都市类报纸中,《北方新报》在平面报道基础上,先后开办了网站、手机报、视频终端、户外电子屏阅报栏,已具备地方全媒体报道要素和发布能力;《呼和浩特晚报》报道内容贴近百姓、广告板块分类经营、报网互动赢得了当地发行市场利益蛋糕的较大份额;民营或股份制的《内蒙古晨报》、《内蒙古商报》多次转型,吸纳其它介质媒体参与宣传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尝试走向多媒体方阵,力求新的赢利板块。这些报人都在实践着千年古训——“变则通,通则久”。
大收获——品牌影响力决定赢利能力,以内容为核心、市场为根本的经营战略成为纸媒竞争的软实力和赢利的新支点。
全媒体背景下的地方报刊,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衰落共存。客观地看,大多数报刊依然是品种而非品牌;同样,大多数报刊也在打造品牌的征程中努力不辍。媒体融合时代的品牌建设极其重要,品牌内涵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内容风格元素、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元素、社会责任元素、在地方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元素、读者美誉度元素等,是经过市场长久考验、千万读者连续检验铸就的,其知晓率、订阅率、影响力、渗透力和盈利能力是非品牌无法比肩的。可以肯定地说,全媒体时代无论何种媒体,内容依然为王。以此为基点,有的做成了大品牌、产生了全国效应,如《半月谈》、《读者》、《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等;有的形成了小品牌,产生了区域效应,如《北方新报》、《特区文摘报》、《读友》等。
进入全媒体时代,构建新的赢利模式和赢利体系至关重要,满足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是媒体融合后的基本职能。此时的报道方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平面报道,还需有网络音视频报道、手机和阅读器等终端报道、LED电子屏滚动新闻循环报道等。与之相适应的营利模式、营利渠道构建已成为必然:一是报网互动,开设“三贴近”互动话题,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增加关注度、点击率;二是静态纸质文图版面与动态音视频、手持阅读终端立体式、全方位、多层面展示,将单一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载体传播,实现由一次使用向多次使用的转变,完成多重传播与多重覆盖,为读者丰富阅读形式和浏览方式,增加了可选性。三是定向征选或招标选择合作伙伴、栏目广告运营商,增加了谈判的砝码和权重,较单媒体运作提高了成功率和利润率。四是选择培训素质高、观念新、业务精、与现代多媒体相匹配的采编、经营、管理队伍,重用复合型人才,是用好用足多媒体资源、发挥各介质优势、收获两个效益的决定因素。五是努力将本报(刊)塑造成全媒体新品牌,使营利渠道多样化、营利模式长效化、营利能力最大化。
4.媒体背景 篇四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实践性是最突出的特点。播音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并不存在难度,尽管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难以牢固掌握。当前,随着快速更新的电视台、电台等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多,存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遇到了新挑战[4]。从我国当前的高校专业化教育来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的播音主持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满足融媒体发展的要求,缺乏创新性。教师依旧则是教学主体,通过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构建高效的播音专业教学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学生面临工作岗位的要求,由于基本功较差,难以达到脱稿“说”的要求,更别提多种类型的播音主持栏目了。二是教材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随着快速发展的融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线教师应充分重视不断更新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学内容和一线媒体岗位的需求偏离较多,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内容。大部分高校的教材存在理论性滞后、内容陈旧的问题,自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就会聘请非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这样情况下,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自然难以开始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学。另外,部分高校还从实践角度,聘请相关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课程教学,这些专业人员尽管有丰富的播音主持实践经验,但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素质能力不过关,自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四是部分高校还存在教学场地有限、资金不足以及相关教学设备仪器不够用等问题,难以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构建与一线媒体相似的教学情景,学生实践操作机会非常少,这样往往无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所以,从总体上看,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实际工作技术方面,三者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利于提升播音主持整体教学质量。所以,结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应重视深入开展高校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5.媒体背景 篇五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内的高频使用,新媒体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呈现愈发迫切的趋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当前高校党建基层工作中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为切入点,论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问题。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新媒体微信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高校学生党建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入党后教育管理工作。①党的十八大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进一步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②高校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党员学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和改进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建设大学生党支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既符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也符合十八大对于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高校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难点领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是高校学生入党阶段对于党的认识问题。随着社会环境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与收入差距拉大,滋生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部分高校学生在入党方面的动机开始更加趋于功利化,部分学生将入党视为在校期间的“奖励”;部分学生将入党当作将来就业的资本;③二是学生党员的管理问题。部分高校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党组织工作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在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漏洞。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而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则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服务。一些党支部或是缺乏对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或是培训走形式,开会走过场。在一些特殊时刻(如学生毕业),基层党支部联系基层党员的能力较弱。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问题。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党要管党”理解成“党只管党”,部分院(系)的党政联席会议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党组织得不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可,更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战斗堡垒的作用。④
党建创新工作势在必行。要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需要不断增强党在知识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党建创新工作需要革新观念,拓展思路,其着眼点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新媒体在基层党建中的正面作用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总称。”⑤本文所指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中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媒体的宠儿备受关注。在2006年由路透社发起的广告及媒体峰会上,包括世界五大广告行销集团之一的法国哈瓦斯公司和贝恩咨询公司在内的诸多传媒业大亨一致认为,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全球第五大媒体已是大势所趋。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5.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74.5%提升至81.0%。过5亿的手机网民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军。2013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其中学生用户比例最大。
手机上网的普及趋势使得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媒体环境,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作为双刃剑,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手机媒体对信息的接收没有选择性,一些虚假诈骗短信、网络传销短信、淫秽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短信等不良短信常常出现在手机上,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鉴别能力较差,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都面临挑战。如网络等媒体受众面广泛,即时性强,一旦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影响面广,不易控制,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新媒体具备的一些特性也为克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足提供了解决途径。利用新媒体进行工作创新的可能性包括:
1、改善沟通效果,促进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系
凝聚力不足是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内部成员间缺少沟通或交流障碍等都是基层党组织内部缺乏活力创新、凝聚力逐渐丧失的诱因。新媒体作为快捷而普及的社交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其广大的受众群及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在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方面更有效、更便捷。促进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络,促进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吸引力的新媒介平台引导校园舆论、主动征集并采纳学生党员意见。
2、提升交流层次,增进基层党组织对于党员的教育效果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克服了传统教育“覆盖面窄、资源利用率低、受众人数少”的缺点,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受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身处高校小环境容易滋生消极意识,表现在过于注重个人功绩而无视集体,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成为阻碍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桎梏。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形式多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特点,可利用新媒体一改从前由上至下的填鸭式宣传模式,以平等沟通的姿态、生动多样的形式来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细雨般地提升组织内部的集体主义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认知,新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新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中,既可以视为是一种网络党建,也可以视为是一种社区党建。针对前文所述的高校党建工作的问题,新媒体主要可以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应用网络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组织建设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建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班级概念不断弱化,公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学生党团组织进网络社区,在学生中大胆推行“团支部在网络,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网络党团建设工作新模式,可以使党建工作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各高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尽可能完善网络上的学生党团活动场所。并且要针对性地就手机用户来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党团网站,以虚拟的网站部分代替以往的实体化的党团活动室小型阅览室。这类党团网站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学校一级可以建立正式的电子论坛,增加微博、微信等应用,促进校级党组织与师生的互动;院系一级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有利于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及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文件和精神。
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的意义在于,一个用户活跃的党团网站能够与辅导员办公室、党团宣传橱窗、党员信箱等传统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公寓或任何地方上网,随时随地、全天候地就能够接受党团社区的信息与指导,并且在党团网络社区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网络社区文化主旋律,使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积极应用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思政工作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多元,思政工作面临一定困难,可以借助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研究证实,在网络社会中寻找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
与官方微博相比,目前开通高校公共微信账号的高校很少,事实上微信作为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首先,微信在信息传播中形成放射状形成人际交往关系网,以“圈子式”社交吸引大学生群体;其次,微信这一传播形式已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巩固了青年大学生新的阅读习惯,这一方式对他们来说最容易接收。最后,微信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覆盖面广,能够切实弥补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接收者少而工作对象相对广泛的矛盾。
具体来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校资讯,打造学校品牌形象;可以加强沟通,拓展师生、生生社会性交互空间,尤其是毕业校友与母校的沟通交流;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设各种微课堂,提供移动学习支持,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的虚拟性、平台化以及群聊功能,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包含“微学校”、“微学院”、“微专业”、“微班级”、“微社团”、“微宿舍”的虚拟“微校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结构是扁平化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微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以群分”,高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这样或那样的共性和标准找到自己归属的社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体制。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思政是一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新方法,解决问题仍要回到现实。虚拟世界内发现的问题,有必要回归现实,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解决。□
参考文献
①《高校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0-12-12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③许见亮,《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④严建骏,《构建新媒体引导机制创新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⑤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⑥肖劲辉,《试谈手机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J].《广西电业》,2008(11)
(作者: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政工师、硕士)
6.媒体背景 篇六
摘 要:以电视广告为主流的影视广告行业在近年来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其黄金时代就快要过去。“限娱令”以及新媒体的加速成长,传统影视广告迫切需要新的广告形态、新的媒介终端来拓展其生产和应用领域,影视广告的跨媒体生产可以拓展新的内容形式、新的传播途径和新的用户人群,为影视广告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媒介融合对影视广告的影响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指的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研究,现在普遍认为,媒介融合是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各媒介呈现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的大融合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的影视广告领域带来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电视广告投放份额呈逐年减少趋势。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目前看来基本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电视固定时间、地点的收看方式满足不了越来越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其受众明显被新兴媒体分流。其次,外部新媒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收看方式,互动化的内容形态,移动化的终端等顺应了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内容自由化选择以及碎片化观看的需求。同时,随着三网融合、数字技术发展,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智能终端普及,以及频道激增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形成,将使得付费购买内容成为常态,这将会带来传统电视收视的分散。而影视广告可能更多次地被跳过或高速搜索过,几乎呈垄断状态的广告媒体将变得对广告商失去吸引力。此外,电视广告的投放为非精准投放,无法满足部分品牌精准投放的要求。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分众化和互动化传播以及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可以带来广告的精准投放、广告受众的地位和广告投放的效果明显增强,因此,转投新媒体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从而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造成电视台节目收视率下降,同时,吸引了广告主,造成传统影视广告总体上呈逐年萎缩和下降的态势。(2)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给影视广告带来新的业务领域。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热点。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电视广告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传统影视广告延伸业务范围、改变业务内容提供了新的机遇。新旧媒介的不断深入融合,促成了传播技术的融合和新媒体的催生,促进了产品内容的整合,同时,媒介融合也是各类媒介组织机构间的重新整合和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整合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不同受众更加适合的信息。
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的几种形式
(1)网络视频植入广告与“广告连续剧”并存。显性广告投放价格的上涨以及“广告限播令”的出台,使植入营销越发受到广告主的肯定和青睐,其发展空间也逐渐广阔。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已经开始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来,我们从电视节目、影视剧中很容易发现植入式广告的身影。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效传播性以及植入式广告的隐蔽性,来实现广告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其主要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或视频网站发起活动、自制网络剧等来实现广告的植入。例如,酷6网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视频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起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用户制作带有广告主产品的视频进行传播,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实现用户、广告主、视频网站三方的共赢。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也是如今比较常态的做法。当然,巧妙而合适的植入既能够达到商业广告传达的目的,也不至于让观众特别的反感。作为“广告连续剧”的开山鼻祖,《丑女无敌》是2008年湖南卫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典范。这部当年特制的新形态电视剧,除了内容外,观众反应的热点竟然是剧中被反复植入的广告,以至于本剧导演发出了“观众的争议声越大,广告商越能达到目的”这样的声音。而2013年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有网友统计发现全剧共有49个植入广告,片尾的鸣谢单位有近80个。再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智联招聘、屈臣氏、兴业银行、卡地亚手表、益达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帮》中的汇源、特仑苏、360杀毒、中天通讯、肯德基、京东商城等等在电视剧中隐性或强制置入的广告比比皆是。《新闺蜜时代》中也到处是三星手机、凯迪拉克、平安银行的身影。无论是网络视频植入广告还是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现如今已经是不可逆的一种趋势,也是传统显性广告的另外一种出路。利用好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营销活动也是如今广告主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2)电影与广告并存。这里的电影与广告并存是指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形式,它完全是为企业和产品特制的一种影视营销方式。这点与影视剧植入广告在本质上是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显性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电影表现手法。其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和目的性。从最早的《老男孩》到《父亲和我》,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有既定的产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电影广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组织筹划,寻求企业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创作人员拍摄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谭》;另一类则是由广告主直接发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佳能的《看球记》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展现在网民眼前,各种微电影栏目、微电影频道也开始运作,“微电影整合营销”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普及并不断被广告主接受。其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优越的表现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广告营销新阵地。(3)移动、户外媒体等延展影视广告的生产领域。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兴媒体集移动性、交互性、娱乐性、即时反馈等特点,进入3G时代,手机更是发展为集通信、视频娱乐、互联网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掌上终端,且手机用户数量不断上升,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新的广告发布媒体。无论图文广告、音视频广告还是互动广告都可以在3G时代的手机广告中得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掌握手机用户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特征,创作出不同的适合各类人群的广告表现形式,这种“精准投放、精细渠道、即时传达、互动传播等”新媒体广告,有着传统“粗放式广撒网、强制覆盖”的影视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各种户外、公交媒体不断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其强烈的可视性和碎片化的海量传达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户外媒体广告充分利用人们生活休闲等间歇,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于特定的区域、时间、场所的定制化广告传播,从而能够大大增强其影响力和接触率。因此,拓展影视广告在手机、户外等新兴媒体领域的广告也是其未来发展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结论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你我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播的交互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传统影视广告必须突破电视媒介这一单一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充分融合到网络、移动、数字的新兴媒体领域并精化其内容、拓展其形式、延展其终端才能继续保持其广告市场大赢家的地位不动摇。
参考文献:
7.媒体背景 篇七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传统媒体在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树立时代先锋旗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自媒体大行其道,正逐渐改变大众传媒方式,那么在全媒体融合的新态势下,怎样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继续在深度和广度上引领社会舆论,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各大卫视节目,娱乐节目各领风骚三两天,你方唱罢我登场,观众审美疲劳,兴趣点转移;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严重,独木桥上千军万马;曾经一枝独秀的真人秀节目已经遍地开花,频频雷同撞车,而广告业务更是出现大幅下滑。
近年来,微信在短时间内用户数突破数亿,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形成了巨大媒介平台和商业价值,自媒体从PC终端转移到手机终端,网络自媒体形态正发生巨大变化,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微信时代。微信公众号正在改变受众的信息接受渠道和模式,“手指一族”成为随处可以见的现象,“拇指经济”方兴未艾。但是,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杂乱无序,在人人都是评论员,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今时代,缺乏有价值、有内涵的真知灼见。
这给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走媒体融合道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媒体,应当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与平台,始终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媒体的责任和追求。传统媒体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公信力、内容采制和人才储备等优势,利用新媒体重组输出,是寻求突围的共同选择。
1 认识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媒体定义是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在其“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提出的,简单来说,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播客、博客、微博、社会性网络服务、手机群发等社交工具分享所见事实与观点的传播方式。奥巴马等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和巴菲特卡梅隆等3 300万高端人士都在运用社交媒体,这已成为全球的媒介传播新方式。
据调查,2016最牛微信公众号是:涨姿势吧、集趣地、笑死二师兄、每篇、五条、有料君、快乐生活百分百、生活大百科、励志格言和长见识,受众则以80后、90后居多。
我们看到,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崭新的传播平台,其沟通属性远远高于媒体属性。这些自媒体的特征具有内容独特、观点新颖、垂直传播、喜闻乐见、迅捷方便、互动性强,具有“这一个”自媒体的人格魅力等特征。传统媒体大而全的内容正被小众媒体的独到和新锐所挑战。
2 自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新媒体技术正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一切。世界级专家哈耶特说,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如此简单、如此快速,如此低投入,如此的巨大成功,真是前所未有。
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也带来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状况。朋友圈里有生意、有人脉、有品牌……一些走红的自媒体提供的是碎片化、琐碎的知识,为博眼球出位、出格,甚至是雷人奇葩的观点。
自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信息传播的特征,其一言一语都将会影响到广大受众。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应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传播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传统媒体要继续引领舆论导向,必须借鉴、吸收自媒体的优势,弥补知识琐碎、观点偏颇的劣势。
3 怎样嫁接自媒体新平台
受传播渠道、技术团队、运作机制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媒体虽然在社会化媒体方面开始布局,尝试跨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但普遍成效尚不十分明显,运用社交媒体创造一个赢得注意力的平台,是成功的关键。
3.1 理念上要放下身段,有品位地贴近受众
传统媒体都在尝试突破,力求在移动互联网媒体上转型成功,但向新媒体转型融合媒体优势不仅仅是做一个新闻客户端那么简单。用户们需要的产品是工具,是服务,而不仅仅是新闻资讯。因为对于自媒体来说,粉丝就是祖宗,没有粉丝就谈不上传播渠道,更谈不上传播内容与效果。微信公众平台带来的启发意味着这种转变必须是观念上颠覆性的转变。怎么圈粉,怎么吸粉,怎么自我营销,这一系列对传统媒体都是新的课题。传统媒体人应该放下“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惯性思维,真正贴近受众,好好研究新课题。
当然,也不是为了单纯吸引粉丝,就背离新闻传播的原则,所以要有品位地贴近新媒体受众。
3.2 跨界年代仍然是以内容为王
从内容来说,由于阅读方式的变化,微信上的需求是用说打动其心灵的语言说其关心的事,一个微信号的成功运营,推送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仍然是我们所倡导的“内容为王”。
电视面临的竞争不是收视人群的流失,而是收视渠道的变化、内容的灵活、菜单式的服务,是技术进步与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大屏手机、Pad等播放终端的多元化与便利性,手机上对视频节目的需求仍是旺盛的,受众最需要的仍然是优质的内容。
3.3 传播方式垂直迅捷
抱着手机不肯放,已经成为到处可见的场景,微信信息的到达率可谓百分之百,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劣势。微信平台上的内容要求具有可读性,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图文消息、语音消息可满足用户不同需求,传播受众是以增强关系的熟人圈为主。由于微信平台的限制,只有通过朋友圈、好友和微信群分享,传播力虽然弱,但在公众平台里沟通更亲密、更直接。
我们必须抓住微信的这一特性,第一时间向订阅用户发布最新新闻资讯,采用图文、语音与视频信息多种形式,既可在微信二级页面信息、收听音频新闻,还可跳转到视频页面观看视频节目,做到联动出击,并利用大量第三方应用产生新的内容形式。
传统媒体已有客户端一般下载量和活跃度都不是太高,要广泛推介微信公众号,推动APP下载,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推广;也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语音、视频等内容呈现,尝试新的营销方式。
3.4 增加参与感,线上线下互动
如果说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尝试是求广、求快,在微信平台上的尝试就是求精、求变。不做1.0的专题策划,而做2.0的话题互动策划。每天不要满足于单向推送发布一次,除了推送固定信息外,要让新闻不再只停留在一对多的传播阶段,要线上线下增强互动性,满足用户自我表达的诉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征,注重从民间挖掘、获取新闻资源,打造资讯的双向传播。微信后台自动回复功能让用户可指定关键词获取资讯,提供延伸阅读产品,参加游戏环节等,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3.5 建立专业化传播队伍
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一方面已经意识到新媒体巨大的传播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新媒体平台过于草根、碎片化,转型需求和团队之间有融合的矛盾,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在努力地革新和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也正在经历着阵痛。需要改革固有的内容协作机制。新媒体对内容数量需求极大,需要整合人力资源,建立起一支适应性强、新锐灵变、有战斗力的新媒体团队。
可以先从名主播、名记者和名评论员入手,建立名人、名记和名嘴播报的新媒体平台,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突破口。例如,选择有一定的忠实粉丝群运营较为成熟的微信公众账号,用跨媒体的方式播新闻、讲故事、评时事等。也可以尝试在用户中发掘人才,邀请他们兼职进行天气预报、说笑话、音乐推荐等播报,负责后台人工回复消息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打造名人新平台,也吸引用户参与互动,形成互动性的全媒体采制团队新格局。
3.6 全媒体的矩阵式传播推广
传统媒体亟待整合内部资源,借助内部资源做到跨平台、全方位的自我营销,延续传统媒体内容采制的优势,满足读者对垂直细分信息的获取,通过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为精准营销积累数据和用户。打通新媒体平台,实现底层数据同步,建立不同平台的互相推荐机制,将视频、电台、本地化生活等产品同步整合进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号和官网等搜集受众观点,吸引受众参与,扩大粉丝群,发挥多媒体融合优势,打造全媒体互动服务产品矩阵。
利用微信公众账号进行问卷调查和栏目测评,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受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真实反馈,微信也可以反哺传统媒体。
4 新的传播形态需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中有一篇《一千个铁杆粉丝》,其中说到:“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 000个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自媒体的发展是依托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每一次互联网科技浪潮总能推动一波新的媒体形态,也提供了新的商机。作为一个成功的自媒体人,罗振宇经常在《逻辑思维》的微信公号上与粉丝调侃,细心的经营也换来了商业结果:只用6个小时就在淘宝上卖光了160万的“史上最无理的收费会员资格”。
当传统媒体面对具有强大的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广告主时,媒体传统的广告价值难以体现,策划创意能力也受到挑战。传统媒体想在新媒体平台上创造新的商业价值,把握用户需求导向,需要借鉴自媒体路上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卖权利,只卖认可,不断提升用户参与感。利用线下资源,用新颖的活动能够让用户参与进来,提高活跃度。
VR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了传统媒体感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和全新的视觉享受。因此,今后可利用这些新媒介,发掘传统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
8.新媒体背景下档案管理管窥 篇八
关键词:档案管理;问题;措施;借鉴;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媒体结构,也刷新了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以及在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深入,档案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在各个领域被广泛采用。为了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档案部门也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新媒体。作为档案工作关注的焦点,档案管理如何提高水平和能力,提升档案的归档管理效率,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制定权威的档案管理标准及规范,规划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档案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信息数字化
随着信息化的高度普及,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因此,档案在生成方式、存储方式上都有了重大的变化。例如起草和签发文件、催办和文件归档等都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文件包含的文字等都是数字化形式的,这样档案主要以电子媒介的形态存在,既方便管理又方便存储,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收集、筛选、存储直至使用,这就使档案信息呈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二)利用多样化
随着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档案内容多种多样,档案利用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利用档案的人数和对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人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新媒体背景下,档案打破了传统利用方式的局限,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了便利,其利用价值也开始发生新的更大的变化,突破单纯的参考、凭证等用途,档案的知识性、休闲性利用成为可能。
(三)服务大众化
随着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档案服务利用方式实现了创新。上海市在地方政府规章之中写入了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开放服务工作的相关规定。贵州省档案馆2006年就开创性地开通了手机短信查询档案和现行文件目录业务,档案利用与新媒体第一次“亲密接触”。人们不用到档案馆就可以实现利用档案的目的,这种便捷激发了档案利用潜能,使档案利用人群多元化、规模化。
二、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当提到档案管理时,不少单位认为把档案资料输入电脑中就标志着进入信息化管理了,所以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为观念的影响。一部分领导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使用时重要、不用时次要,思想观念需要更新。
(二)缺乏长远规划。由于许多单位正處在档案管理信息化起步阶段,尚未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没有在推进档案信息化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因此,档案管理未能从落后的体制、陈旧的模式走出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档案管理体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资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普通群众无法获得利用档案的权利,或者缺乏利用档案的意识,档案利用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利用人群规模,满足了人们的多元需求。但是目前,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力度不大,对档案资源开发有限,信息化程度明显低下,一些部门甚至信息化建设尚未真正开始,因此未能在互联网上提供更丰富的档案数据查询,影响了档案各项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四)现实作用未完全发挥。目前,有很多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看门守摊、被动服务的旧观念旧模式上,仅仅满足于利用者上门查阅。编研成果少,质量不高,编研工作大多数限于档案部门自身使用案卷目录,在这种管理状况下,档案所发挥的服务导向、宣传教育作用被弱化了。
(五)人员素质不高。基层单位专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也很少有机会出去接受档案新知识的学习培训,因此大部分档案员只能做一些文件归档等基础性工作,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就更少。按照档案信息化的要求,建设一支精通电子技术和档案业务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六)经费投入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高、回报慢、周期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设备,资金投入没有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必然带来管理上的短腿,不仅容易造成许多宝贵的资料因保存不好管理松散或难以保存而丢失,而且对档案开发利用极为不利。
三、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
目前,档案管理模式采用的还是很早以前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数字化信息的文件归档与管理还没有完善的标准和规范,这对于管理好档案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应该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势在必行,这会使档案的管理人员有章可循,可以规范化并且有效的管理好档案,为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做好服务工作。
(二)培养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
档案管理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引进人才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使得档案从业人员成为既精通业务又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在档案管理方面充分发扬创新意识,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需求。
(三)注重做好档案信息安全工作
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新媒体环境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当注意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档案数字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建立健全各项设计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