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精选13篇)
1.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 篇一
在自主学习中感悟 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课堂教学反思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的快乐”。一直以来,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活力课堂”是我追求的的教育理想之一。2009年下半年,丹阳市为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活力课堂”,在全市骨干教师中开展了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我被安排到新桥中学上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一课,为我践行这一教学理想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
一、注重知识的化繁为简、化难为简。《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这一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引发社会的大变革。因此本课的主体线索是: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性质变革。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设计本节课就显得流畅很多。但这节课知识跨度大,并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问题,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重点的设计应放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上。本课教学中基本做到了由具体知识提升到理论,但涉及而不深入,点到为止,避免了陷入到理论知识中而花费大量时间。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来深入分析本课的历史史实,从而突现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知识点。
二、注重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在及时启发和引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如在讲“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时,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将全班同学分成石、木、骨器组、铜器组和铁器组等几个组,收集相关的生产工具资料,整理后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比较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继而分析、归纳出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变革;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耕作,是农耕史上的一次变革。而这种变革引发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课堂实践证明,由于在本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的作用是穿针引线,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活跃、思维火花不断蹦现,见解独到,避免了教师陷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而花费大量时间,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等能力。教师设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由简到难。例如:本课从课堂中对三个内容的归纳与总结:第一个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表格在提问回答的基础上由多媒体投影逐步展示出来,学生可直接观察认知:第二个各国变法改革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找出“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变法”;第三个在充分学习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归纳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措施,从而锻炼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同时巩固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四、注重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和教材的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对第二个子目《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只是把其作为一个过渡,引入商鞅变法,因此处理比较简单,由学生阅读,找出在这一时期有哪些诸侯国进行了哪几次变法即可。重点是在第三个问题,也是难点,如何讲解这一问题费了很多的脑筋。最终采用了如下的方式:首先让学生介绍商鞅的生平,教师做适当补充即可。然后设置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自主完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是否表明变法失败?而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又设计了学生阅读归纳;讨论思考,说出变法的任一条措施施行的意义或作用;进一步归纳按“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
三个方面请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课文中除多处小组讨论外还特意在第一目分组让学生归纳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推选代表上台介绍,在第三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商鞅舌战顽固大臣》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编排历史剧,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五、注重历史知识的拓展。“读史明智”,“以史为鉴”,这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本课在讲授新课知识后,针对商鞅变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如对商鞅之死与变法成败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商鞅之死,让学生明白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帮助学生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又设计“穿越时空”一问,把商鞅变法与当代改革开放相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商鞅变法理解改革开放对近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六、注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导言以农村学生常见的小农具入手,设问、激趣、讲授新课,让学生分组合作上台介绍农具演变过程,自主学习完成有关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在本课教学内容的主线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不断激趣、刺激其学习的兴奋点。结尾更是以诗歌的形式结尾。一方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中对本课知识作一梳理。
作为借班上的展示课,总体对课堂教学效果我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自编自演的历史剧,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作适当指导;本课的课堂活动较多,但相应的评价较少;由于对学情的不了解,前面授课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最后的练习没能很好完成,草草了事。这是本课教学的憾事,今后的教学中将倍加注意这些问题。
“授之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节课我的总的教学思路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退居二线”,学生能讲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的,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学生探究学习时出现偏差,引导学生回归正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历史,在体验感悟中快乐成长。教会他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具体知识更令他终身受益。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你会发现,其实学生的创新思维远超我们的想象、观点见解也远在我们预料之外。其实,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教学相长?活力课堂录入:
2.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 篇二
一、从心态出发, 做到“四个到位”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一封信, 在信中他告诫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 人生就是地狱。”[1]为什么一项工作对不同的人来讲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就在心态上。成功学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学习和训练之前, 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方法对他几乎是没有作用的。那么, 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的想法主要是:平和、乐观、远见及正面思考。比如, 当你在讲“不可能”之前, 先花点时间从你认为不可能的事中找一个成功的例子。当你找到成功的案例, 就不能再用“不可能”“没办法”这些字眼。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得到就表示有可能, 所以信心也就建立了。你还可以找一些背景跟你差不多的人, 这些人做得到, 你就会意识到不能说“我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的”。请注意, 语言影响神经, 只要讲一句“不可”, 身体就不会履行接下来的动作, 所以我们要常作正面思考。还有一种心态就是常常提醒自己, 生命是一个过程, 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有可能的话, 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像伟人一样光辉灿烂。如果不能, 至少我可以让自己过得有价值和有意义。因而, 作为生命的过客, 我们要有一个梦想, 有一个目标, 这个梦想或目标只要是自己生命中值得去追求的, 它就很重要。
“心态到位, 姿态到位, 行动到位, 方法到位”是我们做事的保证, 这样做了之后, 我想你的心态就容易到位了。“心态到位”是指新教师能在思想上认真投入, 做到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认真听课、备课、上课, 专心致志地将事情做好。对于新教师来说, 很多人爱面子, 遇到生人或不熟悉的环境, 往往感到紧张, 甚至去听陌生教师讲的课都不大好意思, 自己讲课就更不要说了, 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在这种状态下, 如果还总是把自己的自尊、面子放到心上, “姿态到位”就难了。此时, 我对新教师的建议是, 要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观摩和虚心请教以及试讲、上课中去。“行动到位”就是多接近优秀教师, 要在多看、多听、多交流中研究他们的成功之道, 使自己受到启发、产生动机和热情。“方法到位”意味着你要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 比如做到“日清日高”“要事第一”。
二、在观摩交往中找到比较优势, 让优势越来越优
比较优势又称“相对优势”, 其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2]所谓比较优势, 在这里是指新教师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新教师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 就是在和同事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独有的特长, 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者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缺点, 经营好自己的优点”, 即“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一句话说得好, “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3]。人与人不同, 有人长于运动, 有人长于思考;有人形象思维占优, 有人抽象能力见长;有人热衷于创造, 有人却擅长模仿。你是与众不同的, 你必有某方面的优势是上天对你的照顾, 使你能优于别人。因而, 我的建议是:管理好自己缺点, 让它基本合格, 不至于影响你的发展。然后, 将你的时间和精力聚焦, 投入到你的优势中去, 形成你的比较优势, 超越别人, 赢得胜利、信心和别人的尊重, 并保持自己的进取状态, 让优势越来越优。
长期的实践和权威研究证明, 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等知识, 新手型教师掌握了这些知识后, 会在相当程度上促进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建议新教师多与专家型教师交流, 观摩他们的教学, 同时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 找出差距, 注意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 让优势越来越优。当然也应看到, 尽管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离专家型教师尚有很远的距离, 新教师仅通过学习专家的知识, 在短期内是很难转变为专家型教师的, 这里有一个不断积累和逐步内化的过程。为此, 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学习, 注重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 一切与工作有关的知识都要了解、争取掌握, 不要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在反思中成长, 为自己的“油箱”随时加油
有关研究表明, 教学经验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 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 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4]。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的研究者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不管其教龄多长, 经验多么丰富, 他永远只会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目前, “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实践”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 已为大家所公认。反思的习惯也是专家型教师的核心。可以说, 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 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 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青年教师要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 写下自己的经验心得, 反思自己的得失, 找出差距;相互观摩彼此的课, 并描述观察到的教学经验, 随后与对方交换看法, 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或者对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等。所有这些做法对于自己的成长都是有效的。为此, 青年教师要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及时记下;及时记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偶得”和学生学习中的“智慧火花”;及时记下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和自己“下次如何做”。长此以往, 定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路上, 常常还有这样的现象, 他们选择了工作, 却经常缺乏工作热情, 不能坚持;他们确定了目标, 却始终不能实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每一个人身上, 都有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油箱”, 它实实在在地与人们相依相伴, 它是人们积极工作和达成目标的动力来源。当人们的“油箱”加满油时, 他们会情绪饱满, 热爱生活, 热情待人, 动力十足。当人们的“油箱”空荡干涸时, 他们会垂头丧气, 心灰意冷, 自我封闭, 无所事事。当人们目标明确, 心态积极, 乐观开朗时, 就是在为自己的“油箱”加油;当人们失去目标, 悲观消极, 经常抱怨时, 自己“油箱”里的油正在渗漏流失。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路上, 有些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有些因素是我们不能够控制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 动力十足地行走在成长、成熟和成功的路上。
为自己的“油箱”随时加油,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周围的人或环境, 不断寻找到给自己的“油箱”加满油的方法。同时, 也要避免那些可能损耗我们“油箱”里油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坚定的信念、永远的积极态度、强烈的自我期望是青年教师最大的“加油站”和动力来源。青年教师要具备正确的目标和高效能的行为习惯, 在观摩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 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超越过去, 越走越远。
摘要:人与人不同, 有人长于运动, 有人长于思考;有人形象思维占优, 有人抽象能力见长;有人热衷于创造, 有人却擅长模仿。你是与众不同的, 你必有某方面的优势是上天对你的照顾, 使你能优于别人。
参考文献
[1]约翰?D?洛克菲勒.天堂与地狱比邻[J].青年文摘, 2004, (12) .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9.
[3]戴晨志.成功高手座右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6.
[4]Ross, D.D.First Steps in Developing A Reflec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9, 40 (2) .
3.让教师在公开观摩活动中快速成长 篇三
关键词: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团结合作
“让每片绿叶都自由舒展。”这是我园一直倡导的管理理念,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常常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路上稳步前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如何带领教师从迷茫中走向成功,在教育大舞台上展示实践智慧,分享成功喜悦?于是,“让教师在教研园地中博采众长,吸取百家之蜜,千锤百炼,铸造坚硬之钢”就成为我和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蒲军老师是我园专门引进的专职体育男教师,自进入幼儿园,蒲老师通过自身努力和大家的帮助,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幼儿特点相结合,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总觉得蒲老师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次重庆市幼儿园健康领域核心组现场研讨活动在我园召开,蒲老师经过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在教育观念和实践水平等方面使自己提高了一个层次,跨上一个了新的台阶,可以说通过本次活动让蒲老师得到一次“洗礼”。
一、教师认真学习、提高的过程
公开观摩活动具有示范性,它的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活学活用,立竿见影,这种学习不是记住教学理论上的正确结论,体会那些关于教学的“公共性话语”,而是从中形成内化的教师个人教学理论,丰富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为了组织公开观摩活动,教师必然会花费时间,认真学习,尽可能地作些充分准备。
1.必须“量体裁衣”选好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课堂好比失去羽翼的鹰隼,飞不出蔚蓝的天空。作为我园的专职体育男教师,为有效发挥其专业特长,并结合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户外拓展场地,我们为蒲老师选择了将游戏和情景融入体育活动的《海豹突击队》,在目标的确定上,我们发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因为过分强调安全,禁锢了幼儿活动的能力和范围,且只重视体育技能而忽略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育品质的形成。于是我们力求打破传统中幼儿园女教师“高预设、高控制”的现状,将儿童的活动兴趣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幼儿敢于挑战,在挑战中塑造自信、勇敢、坚强、互助的个性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要领。
2.必须恰当地设计过程与方法
围绕课题和教学目标,我们将游戏和情景贯穿整个活动,以突击队员到花果山解救被困的人质为游戏情景,设置多重障碍,幼儿通过闯过由易到难的重重关卡,在游戏中自然进行热身、新授、操练、放松等环节,让集中教育更加灵活又一气呵成。
3.必须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在活动中,我们注重领域的整合,如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幼儿体育品质的养成、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注重环境的整合,在环境的利用上,既利用原有户外拓展区的器械,让幼儿进行热身活动,也有轮胎、绳网、垫子等材料的投放;其四,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孩子“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在活动中,教师始终将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孩子们在真实并有难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挑战自我;其五,必须内练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准确、规范是其核心。
二、教师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
新纲要、新课程理念铺天盖地,广大一线教师从不同的层面受到“新课程就是好”。可是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好”在何处,怎样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也跟着“好”起来,他们却一头雾水。公开观摩活动正是联结新课程和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在公开观摩活动的多次试讲中,教师会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当然,公开观摩活动的一遍遍试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发现了问题,有了不满意的地方,于是形成新的想法,而再回到实践中来,争取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它通过直观生动的课堂运行让教师呼吸到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触摸到新课程的在实践层面上物化操作,感受到新课程给课堂、给孩子、给教师带来的巨变。可以说,这有点类似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同时,公开课后我们要求执教教师要写出教学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对课本的研究,找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进行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反悟。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幼儿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团结合作、交流的过程
执教公开观摩活动离不开同事、专家、领导的帮助。因为他们能从不同层面地给予支持,给予点拨,让教师的设计更合理些,让课堂更精彩些,让孩子活动更丰富些,让教师展示更靓丽些……每次试讲之后,执教教师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征求他人的意见,大家在一起讨论、研究,除了知识的提升之外,更有助于情感的“升值”。
4.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 篇四
——假期培训收获反思
塔山中学 王清
5.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 篇五
我有幸来到了胶南市一所美丽的村小----中心小学。虽然学校很偏远,但是中心校的领导及同仁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内心倍感温暖。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进入课堂时的一刹那,我深切地感觉到了农村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上课期间,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从心里感动。这次送教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送课下乡活动促进了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6.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篇六
英语磨课心得(李夏霞)
本学期,每个教研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磨课活动。
作为英语组中的一名成员,也积极参与磨课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这期间,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首先,英语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上课、课后评价、需要整改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过程中,参加磨课的三位教师各领风采,这次磨课主要围绕怎样把课标的理念和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从而体现先学后教即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甚至到教学过程各个细节的实施。参加磨课的三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及时的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
接着,大家对此次磨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1)对整个课堂活动的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
(2)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怎样很自然很贴切进行?何种评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3)导入的部分在时间上把握的不好,导致课堂中学生的练习较少。再次,磨课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然后进行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这三位教师每上完课后,大家都积极评课: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方法,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的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对课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升华。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而需要整改的方面,我会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会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7.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 篇七
笔者在近期学校开展的公开课上, 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观察点, 对本教研组的多位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课堂观察, 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自主学习成了“无师自通”
共有五位语文教师参加该轮公开课活动。这五堂课中, 学生集体回答次数平均是11次, 个人回答次数平均是12次。学生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假思索流利地回答了教师的所设问题。从学生讨论的情况来分析, 学生一共讨论两分钟左右, 课堂讨论表现得非常热烈, 每个学生似乎都与教师息息相通, 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完全吻合。小组讨论也仅仅由个别学生主导, 讨论没有深广度。而教师在课堂环节中除了对回答符合预设的学生赞扬鼓励外, 并没有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和指点, 似乎学生没有教师讲解和点拨也能学得很好。课堂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走, 语文教学适时生成的美感荡然无存, 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或弱化, 这必然导致语文课堂质量的下降。可见,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无师自通, 不能离开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适时适度的点拨, 不能以抛弃学生个性化思考包括有失偏颇的理解为代价。真正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克服教育教学的虚伪性。
(二) 在教师“自主学习”的理念下, 学生恰恰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权
新课标提出, 教师应“主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运用对话、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然而几名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 学生对文章一遍都没读完, 就进入高考试题的题海战术中, 可见他们都在做着言不由衷的改革。表面上学生自主地处理问题, 实际上学生对司空见惯的高考题型早已疲惫不堪, 没有任何的兴趣可言, 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师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 真正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其实在学生探索与思维的过程中,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经历, 每个学生的体会不会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一致, 他们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后得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结论是正常的, 这才是真实的有效思维的结果,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探讨和感悟
(一) 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服务程度
教育是一种服务, 从这一角度看, 学生不是教育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不是高高在上施舍知识的权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及时启发学生思维, 开启学生的心智, 从而梦幻般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而打开他们思维的源泉, 让他们在忘我的环境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心灵与作者交流, 丰富个体的情感因子, 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 话题是“细节中感悟真情”。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感人的活动情景, 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的录像片段, 谭千秋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让学生潸然泪下。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教师提问: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是什么?你最想说些什么话?孩子们情感的闸门即时被开启, 欷歔不已地表达自己对谭老师的敬重之情。教师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细节, 说出自己深受感动的情景,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此时行文焉能不一泻千里、水到渠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为百家争鸣式的课堂生成
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而不在于预设,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堂生动的课是教师课前所不能完全预设的。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不同个体的深刻体验与思考。他们必然得出不同的带有个性化的结论。只要学生的自我体验喷薄而出, 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问题的内涵,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剖析。同时在这种激烈的自我体验、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与讨论中, 学生互相学习, 师生共同进步, 师生共同享受这一学习的过程, 其乐融融。笔者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管仲列传》时, 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和管仲做朋友吗, 为什么?
生1:我愿意。管仲他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
生2:不愿意。管仲他“分财利多自与”爱占便宜;“三战三走”做事胆怯;公子纠死, 不能像召忽一样为主殉难。
生3:如果能选择我更愿意与鲍叔牙做朋友。我觉得一个人才能固然重要, 但品格更为重要……
生4:有德无才就好吗?我更愿意和有才能的人做朋友。
这超出我的预设, 我灵活地处理课堂,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一个人来说, 才能和品德哪个更重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争先发表看法, 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 双方各执一词。学生们状态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精彩课堂。我认为这种随即迸发出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取知识的过程远远比获取知识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 自主学习的真谛是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和竞争, 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
学生在高中时代的学习技能的养成为学生进入大学, 乃至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基础。从这一观点看自主学习就是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觉去克服困难, 学会坚忍不拔。他们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 看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才能在失败中站起, 在痛苦中微笑。这当然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历练的过程, 自主学习不能只关注成功, 惧怕失败, 而要在失败中历练与反思。为了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笔者经常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经典名著, 并坚持把自习课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种自主学习气氛中, 其心灵得以净化, 精神得以浸润, 思想得以丰厚, 理念得以提升。我们教师所承载的使命不只是培养学生们的考试技能, 还应是教会学生学习, 更应是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积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命的高远胸怀。有了这种境界, 学生面对挫折怎能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才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涵。
8.在点滴中感悟生命的成长 篇八
【关键词】关爱 等待 欣赏 包容
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深受学生信任和爱戴的老师。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这种朴素的愿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肯定,同时也希望学生能真心接纳并喜欢我们。然而,我们知道爱是相互的,要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喜爱,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欣赏学生。从教6年来,我当了3年班主任,时间虽然不长,但班主任的工作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也让我更深刻体会了班主任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不做个有心人,没有点耐性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年轻的班主任,我们在开展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大。每当此时,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好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下面我就通过我自己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经历的一件小事,说说我对德育工作的理解。
那是我第一年当班主任,带的是高一(2)班。当时学校团委组织了拔河比赛,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我们班经过了首轮的淘汰赛顺利进入了第二轮的循环积分赛,并冲刺到了最后。在最后一场比赛与另一个班级争夺冠亚军之前,我们班是以全胜的成绩入围的,积分排在榜首,而对手班有输了一场比赛,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士气高涨,抱着必胜的信心要拿下这个冠军。然而比赛毕竟是比赛,不是你想赢就能赢。最终我们班输了这场比赛,同学们很是失落。高昂的斗志瞬间被摧毁了,大家的信心也跌到了谷底。回到班级之后,我看到部分同学情绪比较激动。我就试着跟他们说:“没关系的,我们尽力就行了。”不说还好,一说他们更加激动了。几位同学嚷嚷着说:“比赛不公平,老师,我们要重新再比一回!”我说:“比赛规则就是如此,没办法改了,愿赌服输嘛!”这时一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不服气地冲着我说:“老师,你太软弱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我感到不知所措。我想争辩,但是我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沉默了一会之后,我静静地离开了教室。当天晚上,几位同学一起来到我的跟前,当面跟我说了对不起。
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带给了我一些思考。
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心。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面对面与那位学生进行争辩,我能体会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过激的言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心里有着强烈的班级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在被现实无情地打击之后,必然心里会很不好受,就想有一个排解的渠道。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示理解。要知道,他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故意针对你。这只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释放。
有一句话说的好:教育是“慢”的艺术。慢工出细活,教师要学会等待。当学生无意冒犯了我们,我们是争锋相对,还是冷静下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思考的时间?这充分考验着一个教师的度量与智慧。要知道,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们打交道,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每天都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假如没有一颗平和的心态,遇到一点小问题就感到如临大敌,手忙脚乱,斤斤计较,甚至于大动干戈,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怎样看待我们?我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将留下一个怎样的形象?
特别是新教师刚刚接手班主任的工作,往往一腔热血,对困难估计不足,急于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急于做出点成绩,好提升自己在学生或领导心中的地位。然而,欲速则不达,当遇到学生不服从自己“指挥”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气急败坏”,对学生的言行横加指责。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怕在学生面前失去“面子”,影响自己的管理地位。要想在学生面前有面子,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面子。只要我们有耐心,善于等待,许多小问题,小摩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化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拥有比学生更大的度量,更宽广的胸襟。我相信,一个心胸开阔的老师一定能带出一批同样心胸开阔的学生。
其次,在班级管理当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想丰富,积极展现自我。我们要尽量创造一个大家能够自由对话的空间。时常走到学生的中间,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在相互交流互相理解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相反,一些班主任喜欢搞“一言堂”,喜欢绝对的“权威”,他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管理班级,而不愿意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班主任只有畏惧感,而没有亲近感和敬重感。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学生,这样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整个班集体就能够团结向上,充满活力。
再次,作为年轻的班主任,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工作方法不当,学生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感。这时候,如何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亲近我们,信任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自己的不足。其次,多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带班经验,勤于总结与反思,勇于实践。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要有一颗时刻热爱学生的心。只有打心眼里关爱学生、为学生好,我们所开展的各项工作才不至于偏离主题,才能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对学生应该充满期待,期待着他们都能健康成长、成才。有了良好的愿望,我们做起事情,就会特别有干劲。正如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所说的:如果你把你身边的人都当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你身边得人都当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同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寄予学生美好期待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育人实践中,不要吝惜我们的美言,多鼓励鼓励落后的同学,多表扬表扬优秀的同学。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活”,备受关注,也充满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八年级优秀作文:在感悟中成长 篇九
又是一天的清晨,睁开眼睛,是崭新的一天。突然发现,时光已如白驹过隙一般从指缝中悄悄溜走,随风而逝。
又是一年的秋天,十四岁的生日很快过完了。这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过了十四岁便是少年时代,童年的林林总总已经远去。
而我,是否跟上了岁月的脚步?
朦胧仓促间,初三的学习生涯近在眼前,我却还是一片懵懂,好像在浓雾中迷失了自我一般。有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假期里的每一天我几乎都在很努力地学习,对于初三,我心中更是非常紧张。正是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所以我才如此迷茫。每天我都在机械地学习着,却像找不到着力点一样,每天盯着那一道题,一句话,自以为学得不错,但偶尔抬头望向前方,却发现自己的大脑里其实空空如也。
大约是青春期的缘故,我开始心浮气躁了起来。目标当然很清楚,我要发奋考中市里的一中重点班,每每想起这个目标,我都开始热血沸腾,马上翻开书本学习。但这“坚定”的意念在不到一小时内便会土崩瓦解,看着书本上的一个个字眼,我的心便飘飘然飞到了半空中,越发觉得学习无聊了。
人可以看透事物,可以看透他人,但自己却是“当局者迷”。在前段时间,我一度迷失方向,急于求成,想在一个暑假之间冲到第一名。但我却忘了,厚积才能薄发,知识是沉淀得来的。
挥一挥衣袖,与懵懂告别吧,前途虽然茫茫,但绝不是无路可走。在学海中迷失方向时,别忘了“苦”才能作舟。一味追求快,便成了急功近利,而学习是要不得的。此后,我一定要扎实,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扎好了根,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
10.在学习中探究 在感悟中提高 篇十
———观摩“三性三成”课堂教学模式有感
5月24日下午参加学校的“三性三成”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聆听了张红梅和黄艳梅两位老师的“三性三”观摩课。课后专家的点评为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家长的发言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三性三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性”是指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实施原则: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是指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的三个环节,具体包括个体预习生成、小组质疑合成、检测反馈达成。根据模式,结合黄艳梅老师执教的《除法的简便计算》谈谈我的心得体会。《除法的简便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和连减的简便计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简便计算所用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个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中,通过一组对比题的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已知条件---自己解决问题----交流探讨方法----观察比较归纳方法,这几个步骤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这节课,黄老师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训练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计算方法集体订正后计算、分组竞赛计算、同位相互写算式对方计算等。练习设计代表性强。本节课不管是引入环节、还是新授环节和巩固环节,黄老师设计的训练题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在巩固环节第一组出示:1250÷25÷5和630÷7÷9,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接着又出现第二组题目:540÷45及420÷35,这样的题是常见的需要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型,是检查学生理解连除计算题的情况,有一定综合性,对于中差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平常考试中常见的题目。可见黄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优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
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11.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 篇十一
一、把课外实践与课内探讨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开展后,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有的分区片调研,有的走访母校、同学,有的进行社区问卷,看着学生们激动的争辩、热情的讨论,或慷慨陈词,或静静聆听,只有参与人,没有旁观者。每个人被焕发出热情,这种状态不正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吗?
如果能把课外的实践引领进课内,历史教学会是一片新天地!
适值讲到了《辛亥革命》,涉及了近代留学,我改变了传统方式,先做了一系列的材料准备,后把学生仍按原小组为单位,自学关于近代留学的几个板块。第二节课后,学生们把近代留学划分了几个高潮,就留学原因、主要方向、代表人物等理出了发展轨迹:
第一批:19世纪中叶,国门洞开后“受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影响,在洋务派支持下的赴美留学热(以詹天佑为代表)。
第二批:19世纪末,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严重,在戊戌变法和新政的推动下,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刺激,掀起的留日热(以鲁迅为代表)。
第三批:20世纪早期,美国庚子赔款资助下的留美热(胡适为代表)。
第四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赴法国勤工俭学高潮(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
第五批:国共合作后,被派送莫斯科留学(王稼祥为代表)。
第六批:民国政府三四十年代的公派赴美留学(杨振宁为代表)。
这些内容分散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五个章节中,以往限于课容量老师只能蜻蜓点水似地介绍几句干巴巴的概况,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式引入课堂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编印了部分材料下发。如载于2003年11月的香港《明报》的《从容闳到杨振宁——中国留学百年沧桑》等。并且打破原有小组,加入意见相左的组员,使组内重新组合能展开辩论。
李彦小组通过回顾语文课本所涉及的留学名人:鲁迅、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巴金、老舍等等的留学经历,探询他们成就取得的原因,写了《古今留学两相看》的小论文。
爱好理科的侯方鹏小组通过访问各学科老师,了解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卓著贡献的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四光、竺可桢、梁思成、侯德榜、茅以升……,带着浓厚的兴趣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研读他们的生平传记,写出了《我为祖国走天涯》的文章。
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王振炀小组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历史伟人:周恩来、邓小平、陶行知、蔡元培、王国维……他们组内分工协作,分头阅读名人传记,写下感想。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开放性学习,因其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只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而是当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成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以这种学习观引领课堂,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由传统教学向新课程的转变会何难之有?
二、把资料的获取与考证、汲纳结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广泛,学生获取资料也极为便捷。课题研究刚开始时,学生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可是细读下来,下载、拼接痕迹斑斑,材料不作考证、数据前后矛盾,甚至多人下载同一文章贻笑大方。应该说,任何一项成功的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资料的搜集。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不认真研读、不加考证,就实行”拿来主义”,不仅使课题本身失去了价值,更可怕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会后患无穷。
“新课程标准”认知能力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对历史材料作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整理、归纳、解释,还要求能进行迁移性思考,对描述的人物事件、过程与其它同类事物比较并作出必要解释和说明。只有真正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考证材料和加工运用材料,研究性学习才会指导学生走出堆砌材料的误区。
在读书讨论中,学生们没有迷信传统的结论,提出了不少有思想的观点,如“走进青岛——岛城民俗”课题组的刘海璐、初敏小组就通过考证“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材料提出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的观点,主张弘扬民族文化,过含蓄、隽永、悠长、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情人节。
尤为可贵的是“走进青岛——岛城留学”课题小组在透视了被视为“岛城中西交流亮丽风景线”的中小学生留学后,对近现代留学进行比较提出了理性的反思:
①中国曾是吸引留学生的大国,汉唐之际,周边国家都以“留华”为荣,而现今大多数的留学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大潮下,城市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崇尚外来事物,那么,谁能接过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又如何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②近代留学生学成一技之长,往往选择回国,从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到洋务运动的赴美幼童,从抗战民族最危难时的冼星海到建国后国家最困难中的钱学森,他们甚至冲破种种阻挠,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个人利益,选择了祖国,而现今很多留学生,以移民为目的,以申请绿卡为骄傲。据统计,改革开放25年来留学的58万人中,只有15万人学成归国,仅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且就留学目的而言,建国前为祖国富强而留学的比率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后的留学,难道祖国越强大,学生们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反而越减弱了吗?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竞争的浪潮之中,是不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举措?这,是否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呢?
③为什么现在会有如此之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赴欧、美、日、澳?小留学生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有发达、富庶的欧美,也有并不发达的新西兰,甚至还有不起眼的地中海小国塞浦路斯,留学难道成了时尚?一句逃避“黑色的七月”又怎能了得?
三、把“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已有数载,很多学校是“硕果累累”,老师们也以研究的成果津津乐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如何给研究性学习定位,是“研究”还是“学习”?这些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进行了的、正在进行着的老师深思的问题。在“走进青岛”的课题研究,我也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研究的成果”的发布,而忽略研究过程的营养吸收与学习。
展鹏小组把科学实验的假设、求证方法引入人文学科,在调查出国留学费用和家长的职业时进行了大胆的假设:(1)这些家长多数为商人。因为作为商人,在收入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凭借着这一点,他们足以有能力供自己的孩子去享受国外的高额教学。(2)一些家长都有不小的官职。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可以凭借自己官位的优势,与外国交往时获得出国的便利条件,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轻而易举的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按照假设的方向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取证,调查结果果然不出预料:这些家长的身份的确多数是商人和政府官员,从统计表里可以看出这两类人占据了近七成,而经商人士则更是独领风骚,占据了近半壁江山。这种做法不仅大大节约了调查时间,更可贵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科学的假设、判断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不仅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社会交往,我想这些才是的研究性学习本质目的。更何况,研究性学习相当程度上置换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着“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新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成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超越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以问题解决(而不是学科知识掌握)为载体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这一切都使得任何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老师、学生不能以追求研究成果为目,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学习。
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走进青岛”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讨论时各抒己见,阐释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观点,反驳相左的观点,汲取正确的观点,这一过程,大家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主张的机会,都有接受别人观点的可能,也都有反驳他人意见的权利,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争辩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入,疑问不断产生,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质疑的研究性学习目的,而且,它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有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利用课上五分钟展现自己的风采;老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举手如林,各抒己见;课后,也总有学生拉住老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高一历史课堂中出现了不曾有过的喜人景象:学生们不再迷信课本,但更喜爱历史课;不再迷信老师,但更尊敬历史老师。学习、共同的学习与提高在这润物细无声中悄悄的进行着……
四、把学生的提高与老师的进步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从研究课题的提出、信息的搜集组织、成果的表达等等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自主性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思想与行动都是自由的。那么,是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既不指导参与,也不学习提升,变成旁观者。如果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况没有全面了解、及时指导,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难题,没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如何去体验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快乐。
研究性学习中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好角色转换。“向自我挑战”才是探究性学习中、是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有的品质。“学生需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式的知识储备状态已变成明日黄花,涓涓泉流才是永不枯竭的源头,在研究性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能力都会呈几何倍数递增,问题的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是老师预先设定的,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挑战会接踵而至,因此“没有做好的准备”只有“在不断努力着”,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风范。
1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篇十二
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学生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尝试。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要善于引导,如:“你刚才很快举手,可能没想好,再想想,好吗?”“真好,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再加上适当的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激起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荣誉感。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杜绝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创设合作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学生不清楚的允许发问,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有不同的意见的允许争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抓住生成性的热点话题,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发高质量对话,掀起对话高潮。让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让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在对话中得以体现,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得以活泼地生长。如,在上《争吵》一课时,当全班众多学生都纷纷说自己喜欢文中“高尚的朋友”——小主人公克莱蒂时,班上一个扎羊辫的小女孩却提出:“我并不喜欢他,因为在作者苦恼的时候,他的哭让别人觉得这是幸灾乐祸。”不同于大众视点的声音,势必引起一场争议。“不,他的哭是善意的,并无恶意。不是常说‘给别人一个微笑,就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吗!’”“可如果克莱蒂能体察别人的心境,换个角度为他人想,谦逊些,不是更高尚吗?”听听,这是多么精彩的真情告白?折射出了学生灵动的智慧!可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如沐春风,畅所欲言,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的劲头十足。
1.图文结合展现情境。语文教材大都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材中的这些插图,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审美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教学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时,我展示了四幅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脑海里形成“春、夏、秋、冬”的表象,对理解一年四季的特征也就容易多了。
2.运用媒体再现情境。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图形、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使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新颖,手段更加多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本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如教学《长城》一课,可以播放长城的美图,学生对雄伟壮观的长城不由得啧啧称赞,自然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游戏活动体验情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载体,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拓展语言训练,在活动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从文本中获得种种发现,在体验中学会认识世界,发展自己的个性。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时,我设计了角色置换的游戏。在学习到邱少云被大火烧身的时候,让学生替代文中的人物,扮演邱少云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说话。让学生体会在那危急关头,只有牺牲自己才能保住其他千千万万战友的情感。
三、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古今中外,大凡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士,无不拥有非凡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人受益终身。改进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让学生独立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去读书,把学生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出来。例如:教学《古井》时,创设以下四个思考题:(1)课文中的老人取用水有什么困难?(2)帮老人取水有哪些人?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他们为什么给老人取水?(3)老人说日子长着哩,是什么意思?(4)乡亲们听了老人的话,要没要报酬?为什么?体现了乡亲们的什么风格?让学生带着问题,抱着解决问题的好奇、好强、好胜心理,开动脑筋去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知识。这样使学生有独立体验的过程,也就有了自我的感受,从而对人生也有自己个性的感悟。
2.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个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可布置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各小组先阅读课文,熟读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为了能迎接挑战,各小组同学赶紧投入了学习,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才能得到了发挥,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和“自主性”。
3.让学生投身课外实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挖掘新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新渠道,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主获取知识。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三国演义》的影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国的典故、成语,或者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拓宽视野。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关键因素,而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预习、复习习惯。预习好比火力侦察,是学习新课的前奏,对学习新课起着铺垫作用,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思考、表达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充分地读,激发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主动思考。同时,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主动交流,发表自己见解。
3.作业、评价习惯。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写作业习惯。作业前先准备好学习用品,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13.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篇十三
——泰安市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中学总结汇报
编者前言:一次对杜郎口中学的考察学习,引发了我校教师不同观点的碰撞,这种“碰撞”恰恰是当前“应试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交锋的表现。没有痛苦的思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解和分析这种真实的争论,不仅有益于学习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还将有益于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我们把这次争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同时附上个人思考,期望得到专家指导,推动我校本次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2005年12月22日,在王祖丽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初中部全体教研组长、教导处负责人、分管副校长等11人,赴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进行了考察学习。
为加强本次考察学习的针对性,领会“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学校首先印发了山东省教科所的文章《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请有关人员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目的是“带着问题去,载满答案回”。12月21日下午,学校组织了座谈会,就上述文章进行了讨论,列出了参观学习的主要问题,同时进行了分工,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座谈会列出的主要提出问题有:
1、“三三六”课堂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实施措施是什么?
2、三个模块:预习课、展现课、反馈课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3、杜郎口中学是如何做到“课堂形式和教材内容的和谐统一的”?
4、杜郎口中学是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5、杜郎口中学是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
6、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是否适合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
7、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如何和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8、面对一个农村中学的成功,我们怎么办?„„
12月28日下午,我校召开了“考察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组长、教导处、教科室有关人员均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上,首先由考察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和领导一一介绍自己的收获,并针对“三三六”教学模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杜郎口中学“为什么说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成功的?”“为什么杜郎口中学能会取得成功?”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些问题还碰撞出了火花;最后,学校领导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贯彻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模式”的任务。座谈内容和争论问题汇集如下:
一、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成功的吗?
1、升学率与课业负担问题 正方意见
⑴“升学率的增长”是杜郎口中学教改成功的金色招牌,你想说“失败”都不行,成绩明摆在那。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任何教改如果无法提高“考试成绩”、不能提高“升学率”,都难有市场。杜郎口中学的中考成绩从1997年的全县倒数第一,到2004年全县名列第二,直至今年(2005年)夺得全县第一,实现了教改与升学率兼得,这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值得“推广学习”最现实的条件,也是能被学校、老师、家长、社会所接受的最现实条件。
⑵杜郎口中学“教学时间”比我们多是事实,但在同样时间、同样情况下的“茌平县”“聊城市”,甚至全国许多农村学校,为什么没有出现杜郎口中学的奇迹?为什么杜郎口中学能夺得全县第一?这说明杜郎口中学确实找到一种好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
⑶杜郎口中学实现了“0作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地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杜郎口中学教改”最大成功。
⑷尽管没有形式上的“加班加点”,但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减轻了吗?教师布置大量作业的做法,减少 的是学生在校时间,增加的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是变相加重学生负担。反方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应试教育色彩比较浓厚,其升学率的提高在很大方面是因为“学生晚睡早起,一天的八节课,还有早自习、晚自习,加在一块有十几节,课间、饭空,教师还要给学生提问、听写、补考”,是靠“加班加点”和“教师抓得紧,学生靠得牢”传统办法取得的。
⑵城市中学在“教学时间”上根本无法和杜郎口中学相比,我们也不可能采取“加晚自习”“周六、周日补课”方式来提高教学成绩,靠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加大学生训练量的办法是不可取的,真正的素质教育成功模式不应是“杜郎口中学教改模式”。
⑶杜郎口中学的“0作业”不是真正的“0作业”,而是在课堂上该背的背了,该做的做了,完成了一切可以完成的作业,学生连“课外”时间都没有了,还如何谈“课外作业”,从本质上讲,杜郎口中学并没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中小学生“睡不够”的问题,我们认为杜郎口中学依然存在。分析反思
“作为一所学校,它应该追求升学率,而且应该追求尽可能高的升学率,但绝对不能片面追求,更不能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①”。考试、升学率,是任何学校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改理念绕不开的礁石。作为教师,我们承认:“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仍是目前对付国内基础教育考试普及面最广的方法。为什么呢?是因为这种方式教师最省力(而非学生)、应试效果最理想,是因为除此之外还没有可以替代的、可操作性强、易推广的好方式。“真正的素质教育成功模式”是什么样?恐怕目前人们还很难回答,实践层面的成功尝试凤毛麟角,众多的“优秀经验”往往只开花不结果,或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杜郎口中学在和其他农村中学一样的学生作息时间内,不仅创造了提高“升学率”的“深圳速度”,更创造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能让学生做的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学方式,与我们“教师越俎代庖,教学效果低下”的传统教学相比有了质的不同。
不过,杜郎口中学学生学习时间之长似乎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他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应该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把目前还较略显“粗放”的开放方式精细化,使之更加科学、系统。
①《素质教育:在理想与现实间挺进》王占宝 南京师大附中校长《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日第4版
2、课堂开放和教师主导问题 正方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开放的课堂”分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各有特色,“动”字是核心;课堂是“超市”式的,讲台上有学生,黑板前是学生,甚至地板都是学生板书的场所;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发言大胆,非常自信,学习专注,这种彻底得“开放”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⑵见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新”就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环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唇枪舌战的辩论的场面令人羡慕,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讲课,真有点不可思议。
⑶我认为,杜郎口中学教师的主导“功夫”主要体现于“预习课的筹划、指导、了解”,“展示课的组织、精点、释难”,“反馈课的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而不在于“讲的是否精彩”“讲的是否到位”“讲的是否透彻”“讲的是否明白”。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到底有多少学生听多少学生没听?多少学生听懂了多少学生未听懂?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未掌握?哪些问题应重点分析哪些问题不用分析?哪些地方应加强练习哪些地方不再练习„„等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是没有做到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⑷教师和学生的阅历、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以教师的欣赏水平要求学生欣赏,以教师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感悟,不断加深传授的知识难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用个人甚至高于个人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致使所传授的内容、选择的训练、采取的方式,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和身心特征,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不但没有实现教学成绩质的飞跃,反而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这种“出力不讨好”事情,我们将上演到何时为止呢!
⑸从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后,我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尝试。从效果看,对中上游学生较为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可以减轻教师“讲”的负担和劳累。但这种方法可能对后进生不利,他们表现的机会由于其能力不足会很少,他们是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的呢? 反方意见
⑴学生虽然是动起来了,但某些环节有“放羊”表现,给人乱哄哄的感觉;课堂效率太低,我们一节课处理的问题可以超过他们三节课。杜郎口中学这种模式,复习课、训练课、活动课或对学生理解程度要求较低的科目使用还可以,新授课和对学生理解程度要求较高的科目使用恐怕不行。
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杜郎口中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了,展示课体现出来的“深度”不够,教师执教能力有限,如对课堂的调控不够及时、行动不力,教师的点评和知识深化缺乏力度。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是为学生“提升”树梯子,该“升华”的地方必须“升华”上去,没有教师的“精讲”“提问”,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会受到限制。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究,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比杜郎口“开放的课堂”取得的效果不见得差。
⑶从现场看,学生自我学习处理的只是“字、词”一类的浅显知识,板书的答案多数也来源于“教学参考书”,鲜见学生独创性的“东西”;需要感悟和提升的,老师必须讲解和分析,比如“文学欣赏课”,学生的欣赏水平无法达到要求教师不讲行吗?低层次的“学生自主”,只能提高低层次的能力。
⑷英语学科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学生敢说、敢做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教师的领读和师生对话很难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杜郎口中学学生说的外语我们英语教师都听不明白,说明他们的听说能力训练有问题;从杜郎口中学课堂现场来看,学生给学生讲,只顾自己讲自己的,其他学生听懂听不懂,主讲的学生不管不问,他(她)们也没有能力监控其他同学,不如教师讲课可以提问、可以重复,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英语一节课学习的新知并不多,需要大量提问以前学习的内容,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我们认为:杜郎口模式不太适合英语学科。分析反思
⑴这一部分是老师们讨论最热烈的地方,证明了目前老师更关注的是师生地位和课堂操作技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断言正方意见正确,反方意见错误。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要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为主体”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当然结果。实践证明,任何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立起来而走向片面化、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了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的。
⑵细细品味我们教师的担忧,会发现:
一、担心知识有遗漏,学生理解达不到要求,本质上还是怕应试成绩的降低;
二、教师担心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水平,说到底还是不放心学生。为什么杜郎口中学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实现“应试成绩”的提高呢?这就要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谈起。综合布卢姆和卡罗尔两位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可以得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因素,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智能水平)。教师因素只是引起教学效率变化的间接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需求。杜郎口中学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从而为“真正落实该讲不该讲的问题”打下了基础、找到了途径。教学重在“学”,“教”应服从“学”。“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
3、教改和“10+35“教学模式问题 正方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而是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学法;作为农村中学,没有举止呆板羞涩害怕,反而非常自信、非常活泼,或演、或唱、或读、或背,学生“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这就是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⑵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为这符合“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⑶“10+35”,老师在一节课45分钟内,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对教材内容的陈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是教学理念质的变化。反方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是以“动”见长,他们倡导“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但“动” 应该是积极思维,而不是乱**跑,学生有站着的、有蹲着的,有的同学站到凳子上,这是故意表演做秀呢?还是课堂的重大改革呢?杜郎口中学或者是教改的典范,或者是胡闹的典型,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⑵如果采用“10+35”教学模式,我现在不敢这样做,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家长怎样评价你?学校会不会允许你成绩下降? “0+45”就是让教师闭嘴,如果学生能有这样的能耐,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⑶硬性规定“10+35”是不科学的,课堂模式一模一样,有形式主义倾向;教无定法,需要讲的就讲,需要做的就做,为什么规定死“10+35”和“0+45”?这种方式会不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会不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许多成功的教改经验都有名师,杜郎口中学为什么没有?与他们的这种方式有没有关系? 分析反思: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导演。杜郎口中学改变了原来的秧田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把过去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的“众议院”,利用“三三六”课堂模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尽管其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但“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英)达尔文”,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的事实,学生“自由、自主、自学”的课堂模式,证实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改革,确实是“农村教学改革的成功重大典型”。
① 省教科所研究员陈培瑞教授在山东省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上的发言
二、杜郎口中学教改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杜郎口中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办学设施、设备等教学硬件好?还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生源?答案是否定的。杜郎口中学取得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绝地反击和善于学习教师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是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一穷二白”,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生源较差,基础薄弱,已到了被撤并的边沿,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置至死地而后生。他们扎根本土,因地制宜,不甘落后,穷则思变,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反观我们城市中学,师资生源比人家好,教学条件比人家好,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绩,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成功”之处,而恰恰这些荣誉成了我们改革的绊脚石,我们被以往成绩的光环所束缚,不敢打破原有的机制,不敢得罪家长和教师,说到底就是怕改革失败。
⑵杜郎口中学进行教改的原因不仅仅是“置至死地而后生”,我认为他们认识到了下列问题:第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厌学;第二、“安静”不是课堂秩序良好的表现,“听讲”不是学生认真学习的表现,教师“讲得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好;第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教学效果,以上才是他们
实施改革的根本原因。
⑶“敢为天下先”是杜郎口中学教改成功的基本要素。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教改,敢于尝试,杜郎口中学既是幸运的,也是痛苦的。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新课改,“三三六”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幸运的是他们的升学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幸运的是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山东省教科所的肯定和大力举荐。说他们是痛苦的,是因为杜郎口8年改革历程的曲折,是要闯“教师抵触关”“家长反对关”“上级怀疑关”,关关都不易,其矫枉过正的措施,尽管不太可取,但保证了他们的成功。分析反思
⑴“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杜郎口中学的成功有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自我努力,他们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十年磨一剑”,在成功的背后历经了多少辛酸和痛苦,只有身处逆境奋起改革的杜郎口中学领导和教师最清楚。面对困难,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并没有气馁消沉,没有观望等待,“以非凡的气魄做出了许多非凡之举”,实在值得我们敬佩。
⑵杜郎口中学是一个虚心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学校。他们南下“洋思”,研究新课程改革,坚持每周开设一次业务论坛,进行校本研究,给予教师展示的舞台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当仔细品味“三三六”教学模式时,我们似乎熟悉而又陌生,他们正是学习借鉴了“洋思经验”和“尝试教学法”等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实际,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陈培瑞、省教科所)“借鉴洋思,又超越洋思”的成功道路。
⑶坚持就会胜利。“许多问题,以前想过;许多方法,曾经用过;为何成功,和我们擦肩而过?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尝试了许多优秀的方式方法,可都没有坚持到底,反观尝试教学法用了24年的时间、洋思教学法用了13年时间、杜郎口用了8年时间最后才取得成功,我们不得不深思 “教育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如火如荼,但是诸如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只是作为时尚的话题挂在老师的嘴上,只是作为醒目的标语挂在学校的墙上。旨在把老师解放出来的改革停滞不前,在原地徘徊,在新课改形势下‘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原因究竟在哪里?”②。①作者自编
②转自《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泰安市教科所 吕忠堂
2、学习动力和师生素质 教师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四周都是田野,学生吃在校、住在校,连电视都很难看到,学生难于找到学习以外有趣的事情,较少受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思想非常单纯,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言听计从,便于学校实施“教改”;我们的学生什么事情都见过,知道的事情比教师都多,老师让他们预习,他就是不看,让他们练习,他就是不完成作业,教师拿他们都没有办法,我们推行“教改”比杜郎口中学要困难的多。
⑵杜郎口中学因为是农村中学,学生把升学作为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家长劝、亲戚盼,为学生专心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我们的学生,部分家长神通广大,家庭条件优越,学生学习动力不如农村中学。老师苦口婆心辛勤教育,也难对抗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
⑶我们要“开放课堂”,实施“三三六模式”应该比杜郎口中学更有利,杜郎口中学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就会取得成功。我校渴望考入并能考上名牌大学、中学的学生不占少数,论“一分两率”我们也已经取得了泰城七连冠的佳绩,关键是我校学生素质要比杜郎口中学学生高,知识面宽,视野开阔。
⑷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比我们下的力气要大的多,他们精心研究的是学生、是学法,我们琢磨的是教材、是教法。面对已经开放的学生,杜郎口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需要做的工作更多,我翻阅了他们教师的教案,预习课如何处理,反馈课如何补充,备的很细,我发现他们的教案“学生行为”写得多,而我们的教案知识结构写得多,这是观念的问题。
⑸杜郎口中学十分重视集体备课,他们动员同学科全部教师共同备课,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了备课质量。我们几乎都是老师各自为战,备课本年年写,或者说年年抄,用完就扔,费力费时,教师日常积累
下的“精华”、反思的“败因”,没有提供给其他老师,资源也无法共享,教案应该成为教师不断积累、不断补充、不断丰富的财富,我们应改变这种方式。
⑹我校教师的素质于杜郎口中学相比,无论是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是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都有明显的优势。杜郎口中学部分教师放得开,但收不拢,该点拨的地方并没有点拨,错误的地方教师就应及时指出来。分析反思
杜郎口的教学方式是因地制教的一个范例,是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师生的思想情况分不开的。寻找客观原因,掩盖自我不足,是不可取的。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动力从何来?教师素质高不高?我不敢枉下结论,在此引用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几位领导的话,请我们自己思考答案吧!
学生上课不再守规矩,不再受约束,可以站,可以坐,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自言自语,气氛宽松和谐,心理自由放松,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幸福。学生不担心批评,不担心讥讽,为自主学习而感到自豪。① 答案在哪里?还是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自主的,快乐的,成长的。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又怎能会离开这里呢?”② 说我们的教师素质高,高在哪里?无非是指学历高、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比人家高,无非是指熟悉所教学科教材、挖掘教材深、讲得好,如果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师素质还高吗?教师素质高到底以“教”论,还是以指导学生“学”论,我们应该思考。③
无论是讲“目标教学”的课,还是讲“尝试教学”的课,也还是讲“创新教育”的课,说到底是教师的素质最重要,所谓“名师都是讲出来”,这是这个意思。④
老师退到幕后,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轻松字,实际并不轻松,要真正掌握并利用好这种方式并不容易。老师的任务比我们传统的讲更重,备课时你要把目标精心设计好,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不可限量的,自学中可能有突发问题的出现,而教师就要多想几种可能,多设计几种方案,这是一个艰苦的备课过程,所以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⑤ ①《柳暗花明又一村》孙善利
②④《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吕忠堂 ③孙善利副所长在泰山学院附中的讲话
⑤泰安市教科所所长强光峰在泰山学院附中的讲话
4、“三三六”模式和小组合作 教师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直接原因是“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他们把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最主要的着力点,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知识传授上,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传统教育中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笔墨倒置了。
⑵听杜郎口中学介绍他们的课堂分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展示课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传统的课堂结构没有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平台。但我认为他们的真功夫不在展示课,而在预先课和反馈课上,这是杜郎口中学教学成绩提高而我们苦恼的关键所在。
(3)杜郎口中学特别重视“双基”,目前的中考,还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预习、展示、反馈,一个问题过三遍,哪有学不好的?二是加强监控,“日反思、周回顾、月小结”,踏踏实实抓落实,成绩自然会提升。
⑷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的看点。小组合作,容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我们见得很多,真见效果的不多。这需要认真的分工,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教师把握好“度”,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时间的养成很难达到“紧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境界。
⑸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可以辅导学困生、监督学困生,同时优等生又把知识进行了梳理,还学会了运用。⑹请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在我们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就是“启而不发”,让他们参与讨论,他玩怎么办?
采用小组合作、开放课堂,他们最欢迎了,因为可以“放任自由”!时间一长,是后进生更后进,优等生更优秀。分析反思
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同学在课堂上从容的发问,比较流畅的表达,与同伴互相争论问题,补充同伴的意见,纠正同伴的错误,富有新意的观点,富有创意的课本剧编排和表演,多种形式的展示,都不是临时突击、做秀所能做到的,是孩子在长期自主参与中形成的能力。这种自主参与的能力将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用不尽。”(省教科所研究员陈培瑞教授在山东省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上的发言)
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过多的重视讲课,淡化了预习和反馈,没有把“预习”和“反馈”当作课来上,注重的中间,忽视的是两边,部分教师甚至“前无指导、中无引导、后无点评”,这就是我们的差距。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提高班级教学成绩,不仅是让优等生更优,更关键的是中差生提高,杜郎口中学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一是规定在展示课上优等生发言的机会不超过两次,尽量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展示机会;二是在‘预习、反馈’两个环节着重解决学困生问题,重点关注了“弱势群体”,并且利用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三是建立学习小组,资源共享,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取得成功。
4、严格管理和以人为本 教师意见
⑴有人说:不见杜郎口中学的崔校长你就学不到真经。崔校长的真经是什么?当看到杜郎口中学的罚款通知单时,当在黑板上见到对某位教师某节课的公开评价时,我们似乎明白了。
⑵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份资料,杜郎口中学首先改变课堂评价标准:看学生的活动;其次,展开多层次的课堂教学带动工程:让优秀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达标课,后进教师上过关课,较差教师上整改课。保障措施是取消讲台,从形式上消除教与学的界限,板书全部由学生写,教师几乎不写板书,一个教师不按学校规定上课实行捆绑式处罚,从该教师到备课组组长,到教导主任相关责任人一并处罚等等。⑶为推进改革,杜郎口中学采取了“铁腕政策”:规定教师在课堂只准讲10分钟,学生活动35分钟,掐着表来计算,不按此去做的,就处罚。为了推行“10+35”,还采取了“0+45”的极端措施。另外,他们实行了“一谈,二警,三停课”的措施,一次上课不达标,要找该名教师谈话,再次听课还不达标给予警告,第三次检查仍不达标者停课学习。矫枉要过正,杜郎口中学真够“狠”的!
⑷杜郎口中学采取的措施,也就是在当地农村环境可以,在我们这里就会有老师告你侵犯人权。严格管理不是极端管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上述做法显然是合适的。分析反思
“铁的管理制度”是杜郎口中学教改成功的有力保证。可能有人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是不讲人情,不能“以人为本”,可是当我们走进杜郎口中学,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参与和表现自我,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张扬了不同的个性,又使我们无法指责他们不“以人为本”。这就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探讨“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关系,探讨“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的关系。“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这四个“我”取代了“我的课堂,我的教学对象,我执行教案,我的教学成绩”这四个“我”,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成就感的学生取代了教师一个“机械的课堂”,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
三、我们如何学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 教师意见
⑴“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我校推广,不过好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好的教师,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我们不能丢掉我们的优势。
⑵学习杜郎口中学必须学习其本质,而不是简单照办其形式,千万莫“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杜郎口中学,要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力争创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⑶学习杜郎口中学,首先应改变评课标准。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动起来。
⑷学不学是态度问题,会不会是水平问题。重视新课程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监督,确保教改有序开展,也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反思
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决不是仅仅改变课堂的成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原盘照端,更不能全盘否定、一叶障目,应该认真探讨,体会本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力争走出我们自己的成功之路。编者后记
【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推荐阅读:
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08-26
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08-11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课文09-10
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09-20
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07-02
在考察中感悟——参观北京特殊教育学校09-05
在世界中的感悟优秀作文600字08-07
感悟的作文600字 成长中的领悟06-29
“赢在课堂”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有感08-20
聆听中感悟 反思中收获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