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文化的书

2024-09-10

有关茶文化的书(共9篇)

1.有关茶文化的书 篇一

《创新之力:将创意变为现实》读后感

创新那么重要,但是创新从何而来呢?看完马特·金登的《创新之力——将创意变为现实》,让人茅塞顿开。正如很多企业创始人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这是一本你想从头至尾、一口气读完的罕见的精品商业书”、“这是一本鼓舞人心而又实用的书”、“公司创新者的终极操作指南”。毋庸置疑,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本书先进行了十几页的简介,即创新的真正主角。接着用五章的篇幅把如何创新的“秘密”完整地展现出来。

作者很喜欢讲故事,尤其是有关创新的故事,在开篇中作者就讲了自己公司创业之初失败的故事,但他和合伙人并不气馁,其实他们当时已经抓住了创新的核心原则,赶紧写下从这次失败中总结出的对策。经过后来的发展完善,成功地打造了今日的国际性创新咨询公司华特意富(?What If!Innovation Partner),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创新公司之一。他的故事留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只有创造力是无用的,将创意成功商业化才是重中之重。

在第一章“主角”中,探讨了企业环境下的成功创新者应当具备哪些素质。作者把这些人叫做“前一秒船长,后一秒海盗”。这些人既有远见卓识而又有特立独行。从这一章中,作者揭去了他们心灵上的面纱,让我们了解到了为什么他们如此擅长开发利用创新的机会。

在第二章“追求创意激发”中,我看到了公司管理人员如何争相走出办公室,培养并建立创新关联的习惯。这个过程为意外发现提供了原材料,可通过可以培养来实现。其实可以把这一过程看成是关于如何“准备好头脑”从而让机会来眷顾的实践性探索。

在第三章“将创意变为现实”中,我们知道,对于创新而言,通过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小型实验来拓展和证明创意的能力非常重要。里面很多将创意变为现实的理念和实践给人很大启示。

在第四章“碰撞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创新通常被低估的主要推动力。最主要的是探索周边的物理环境如何驱动我们在各个创意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带给我们信心将创意最终变为产品推向市场。

在第五章“向企业机器宣战”中,我了解了创新的“现实政治”是怎样的,里面的“战斗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是关于最大化利用意外发现的生存指南。

《创新之力:将创意变为现实》中有一点提及到,越是知名的大企业,对于创新的呼声越高,但真正能够实施创新的少之又少。船大难于转向掉头,较之轻而小的高效团队,不菲的名声和庞大的规模反而是创新路上沉重的负担。当年如日中天的惠普可谓风头正劲,仍遭遇了PC、打印机和服务器全部颓废的窘局。在行业已经历数次科技革命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云计算方面都擦肩错过。而彼时可做的战略只能是补救的断手断足,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IBM同样经历了惠普相似的路程,似乎保留核心业务和忽略创新技术的开发以及新兴市场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大企业的通病。互联网行业中也是如此Facebook则是被迫190亿美元天价收购WhatsApp,腾讯则是投入巨额资金扶持微信,以安全局。但大公司之所以伟大,不单只看她经历过的风霜,而恰恰在于风霜中创新一搏的勇气和智慧,活得久并不等于活得精彩。

另一点书中提及使我颇为受益的概念,即为如何放弃空谈将创新转为可操作性的变革。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将大的概念归零较之从无到有似乎更难实现,然而创新不单是勇气,更是信念乃至一种习惯。原有的序列当然是从各种舍弃和搏杀中摒弃糟粕而得到的,但无尽地遵从原有序列才是自杀最快捷的途径。在日常的企业运作与管理中,不妨将各种闪现的灵感收集,将已暴露问题的旧方法放上解决的日程,用更新更高效更不寻常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将看似原本毫无关联的事物或因素间建立逻辑关系,且敢于填平昨日的坦途,或会发现空中早已建好瞬时可达的航迹。

不少人认为,创新最容易出现的地方是长尾还有创客,他们当然具有天然的活力和可能性,既可以作为大企业的新鲜血液,就像最初迎接自己粗糙的想法一样宽容的接纳他们,也可以作为竞争因子来淘汰清洗掉陈旧的渣子。如果将创新作为一种体制,再将体制变为一种文化,鼓励合理的颠覆想法并加以实施,原有让人劳累不堪觉得永远应付不完的内部阻力将会大大减少,而来自于外部的力量将使你真正成长。

《创新之力:将创意变为现实》包含一系列的观察,探讨人们在组织中如何做出努力以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融会贯通,努力推进,从中做出一些东西来。更重要的是,书中也提供了实用的步骤教你如何获得“好运气”,来发现工作中的下一个“新大陆”。作者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阐释在大组织中,创新的各大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创新之花尽情绽放的。

看完本书后,感触良多,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它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内在潜能,普通百姓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好思路以及付诸实践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发很多好点子、好想法,但是大多数都被我们漠视了或者我们处理时间的方法习惯于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者别人的想法上,这样创新便稍纵即逝了。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规则,我们往往不愿意打破常规,不远冒险。培养创新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冒险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其次,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路子,做到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会有活力,职工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最后,要积聚创新的力量。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培养自信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毋庸置疑,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勇敢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尝试,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要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最后,越努力,越幸运。作者说过,创新对思虑过度有过敏反应,所以,不要想太多,也别说太多,尽管去做,把社会性极强的活动——创新做好,因为看似属于“运气”的美好意外,在现实中却是经历了一番努力才赢得的。

2.有关茶文化的书 篇二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文化,品牌战略

一、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它的文化价值上——品牌的文化价值是吸引消费者的根本原因;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的例子表明:百年品牌的奥秘在于消费者对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塑造品牌文化价值内涵, 这将是企业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的竞争。强势品牌、知名品牌就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当今的世界, 企业的成功和其品牌的成功密不可分——世界五百强有哪一家是“默默无闻”的?品牌的力量, 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 它已成为企业征服消费者的利器。一旦消费者认可了某一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 这个品牌也就牢牢地拴住了消费者的钱包。品牌, 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采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民族, 超越了意识, 吸引着世界人民共同消费。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就是这样的例子。可口可乐因为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长期形成的消费特点和品牌价值的定位, 使消费者在消费其产品时能感受到活力、青春、运动、爽、快意。这些未必实在的心理感受, 却像上瘾一样, 使消费者不自觉地形成了口渴就得饮可口可乐这个消费习惯;同样地, 作为全球第一快餐品牌的麦当劳在提供给每一个消费者汉堡包、辣鸡翅、冰淇淋和薯条时, 它更多的是灌输给大家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快速、愉快地就餐, 努力工作, 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在它窗明几净的就餐环境下, 这种文化氛围让你的身心都可以彻底放松, 繁重的工作任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不仅如此, 它还根据不同国度的饮食习做出惯适时调整, 在不改变其文化传统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地给予消费者宾至如归的感觉。比如在嗜好啤酒的德国, 麦当劳除提供可口可乐外还提供啤酒;在意大利提供通心粉面食;在日本提供当地的海鲜等等。同时, 麦当劳还非常关注所在国度的社会生活, 比如在日本倡导了“周末休闲”工薪生活模式, 而且还可以旗帜鲜明的支持某个弱势群体的利益或主张, 传达自己对人性关爱的文化内涵。比如”9·1 1事件”后作为灾后第一个开业的店面, 麦当劳向世人传达了不畏恐怖、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同样的例子还有在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空袭时, 麦当劳在自己的店门口插上南斯拉夫的国旗以示对北约组织的抗议和对南国人民的支持。正是这些行为组成了麦当劳“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品牌文化。当一个品牌的内涵宽容、丰富如此, 并且经营者也“言行一致”, 那么百年常青决非天方夜谭。

以上的事例证明, 品牌必须要有一定的品牌文化, 它才可能全面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而实际这种称之为品牌文化的东西, 就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消费者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 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上, 是向内的;而品牌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企业文化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公司人物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文化精髓。所以品牌文化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拥有明确定位且充满自信的品牌, 是企业将本身的价值及文化, 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的最重要的途径。

二、建立品牌文价值的两个步骤

如何塑造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品牌文化价值呢?根据波特的竞争五因素模型, 一个企业诞生后, 即进入五种作用力的竞争圈:一是与既有的同业的竞争, 大家在吃同一个蛋糕, 他多吃一口, 你就少吃一口;二是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潜在竞争者, 你能进入这个行业, 别人同样可以进来, 而且, 新进入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 来超越开拓了这片市场的前辈企业,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三是不断更新的替代品在争夺市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替代品层出不穷, 在蚕食与分割市场;四是来自供应商方面的压力, 店大则可欺客, 客大则可压店, 有实力才是硬道理;五是来自买方的压力, 尤其是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形势下, 买方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消费者终于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什么非要买你的产品?所以我们在建设品牌文化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什么?企业价值观犹如个人的世界观一样, 被企业称之为企业精神,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其他理念则由它展开。品牌文化价值反映的也就是这个精神。

企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各项行为的规范、约束和激励条款, 它以书面的文字规定了或者说明了在哪些行为是企业品牌文化所提倡的, 反之哪些又是有悖于企业品牌文化是不允许发生, 倘若有人为之又将得到怎样的奖励或处罚等。正是有了这些规章制度, 企业的品牌文化才从意识层面转化到行为层面, 不再是几句“空泛”的说辞, 而是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有血有肉的依据和规范。

此外, 企业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活动将品牌文化、企业文化, 以及规章制度推广并渗透到员工内部, 以求获得企业全体员工最大程度的认同。这些培训或活动并不局限于正式场合和形式, 它可以是制度化的培训也可以是企业领袖们的一些会议、演讲, 还可以是一些宣传或公益活动, 甚至一些简单的员工聚会。在品牌文化价值形成认同的过程中, 企业应不断的检查、检讨不和谐因素的并通过批评、惩罚、处分等手段杜绝之, 实现品牌文化价值在企业内部的最大认同。

三、用品牌的文化价值统帅企业的营销活动

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 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消费者产生共鸣, 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促进其产品的销售,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 品牌文化价值的宣传也间接地向消费者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属性, 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广告传播等所有向消费者传达品牌信息的机会都要同品牌文化价值一致, 都要充分体现品牌的文化价值, 即用品牌文化价值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 才能使消费者深刻记住并由衷地认同品牌文化价值。即更深一层讲, 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品牌文化价值。

所以说, 正确地实施品牌战略, 对企业有效地丰富其产品的精神价值, 有效地提升品牌资产, 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翁向东:《本土品牌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2]万力:《中国名牌策略:发展企业品牌36个关键》.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4月

3.香港,一个有关自由的文化故事 篇三

从大英帝国顶峰时的吉卜林“这里为何人人都有铜臭味”,到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前得到的警告:“你马上就要陷入一群只会谈论钱的人包围”,再到此刻的中国精英——不止一次,听住在香港的北京朋友感叹:“香港人,他们懂什么政治”。从有关政治结构的“行政吸纳制”到分析家庭组织“功利主义家庭”,一整套政治与社会理论,似乎也支持这直观感受。

2003年第一次去香港。扑面而来的湿漉漉的空气,还有那种特别的味道——潮湿的混凝土、海风、茶餐厅的烧味,混合在一起。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香港像是另一个精神故乡。枪战电影、流行歌星、金庸小说、《龙虎豹》与叶玉卿,还有从旺角杀到铜罗湾的古惑仔,伴随着我们的青春。不知是令人赞叹还是汗颜,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600万人口的香港为10余亿人的中国大陆,提供着大部分的情感和娱乐服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经常往返于北京与香港之间。很多个夜晚,从机场坐A12路双层巴士像过山车一样驶向香港岛。道路总是清洁,一切都富规则,隧道是灰白交替的干净颜色,每隔200米就是一个EXIT的标。远处的高楼都在闪亮,黄色发红的光晕,雾气中显得迷蒙。在西环下车,总闻到一家专卖紫菜面条的小吃店中的汤味。瘦小的南方人在夜晚的街道上走来走去,说着一种我至今也未完全听懂的语言。

我当时在毫无头绪的研究一位商业人物。他是香港20世纪后半叶的代表人物,亲身经历也全力促成了当代香港的经济奇迹。在翻阅那些老报纸和当事人交谈时,很容易就浮现出那幅热气腾腾的景象。在这座典型的中国人城市中,创业精神到处弥漫,小企业兴起与死亡的剧目不停上演。在闷热的天气里,高级管理人员和工人一样汗流浃背地工作。而在这些个人故事里,金钱也从来不是金钱,它更代表对个人自由与尊严的寻求,创业者们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些嘲笑香港人拥挤在马蜂窝式的高楼中的外来者,他们一定忘记了这些万家灯火还代表着更深的意义,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人世界里,这里是仅有的半夜不用担心敲门的社会。当人们总把香港描绘成一个伟大的经济故事时,它更是一个有关自由的故事。

“新关系”导致陆文化与港文化的新碰撞

而人们也往往忘记了,香港身上有关社会进步的故事。它从一个纯粹的殖民地,如何一步又一步变成了一个运转良好的中国人的城市;长期积累的物质财富,是如何转变成社会的进步;个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的合作和秩序,是如何达成一致,而传统又是如何与现代共存的——对于大陆人来说,这城市看起来既古老又崭新。你看得出光鲜的玻璃大楼,性感模特的广告牌;也有一个个宗亲会、同乡会与中药铺子,还有银行大厦后面传来教堂的祈祷声。

香港回归之时,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之后的几年中,消沉的经济增长与房价的跌落,令很多香港人饱受“负资产”之苦,人们又对未来缺乏信心。不过,如今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力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我清晰记得,第一次到来时,香港人仍保持着某种习惯性的优越感,有时在餐厅,你要不由自主的讲英文,以期得到更好的对待。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超越了所有人想象,贫穷与困顿仍在很多乡村与小城蔓延,但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已诞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富有,不再向从前那样渴望香港的资金与经验。而香港则发现,多亏这些寻求IPO的中国公司、购买力旺盛的大陆游客、钱包鼓鼓的购房团,香港经济才保持增长。人们期待北京的新政策甚于一切。香港不再是中国未来的路标,反而倒像是一个装饰品。这种“新关系”,导致了陆文化与港文化的新碰撞。在地铁内一起简单争吵,都会引起了一场争论。这也是个充满嘲讽的插曲,一个多世纪前被称作“黄祸”的中国移民正是从香港中转出发,而现在的碰撞不是来自异族,却是当初那些“黄祸”的后代。

4.有关茶文化的作文:茶菊花 篇四

菊花茶分为:怀菊、亳菊、金丝皇菊、贡菊……

我拿了一个被压得扁扁的干菊花,仔细看菊花整齐的压成一排,像一把金黄色的小扇子。摸上去花朵硬硬的,把它放在桌子上就像一块黄色的鹅卵石。这时,我想到了就有菊花的过去,她也许就在花园中与月季、玫瑰比美;也许之前她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孤影自怜;也许他就在一个石头的缝隙中顽强的生长着。他被采摘以后经过浸泡、晾晒、烘干才到达我们的手中……

要泡茶了,老师从一个盒子中拿出了许多花花绿绿的杯子。把菊花放进杯子中,又拿着水壶小心翼翼的将滚烫的水注入杯中。菊花像皮球一样在水里滚动。过了一会儿,水慢慢的变成了黄色,菊花也展开了,仿佛有了新的生机。花瓣上还有好多晶莹剔透的小气泡。我凑到杯子前闻到了菊花清新的味道。慢慢的喝一口,品一品,菊花甘甜的味道在口中久久没有散去……

5.有关茶文化的书 篇五

一、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一) 降价的生产消耗, 提高企业效益

实现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生产要素的功能, 提高了企业效率。对于企业来讲, 随着市场经济的供求变化,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企业的效益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因此,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企业就需要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 将企业文化融合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低企业各项消耗, 控制企业成本, 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 促进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便于调整企业组织机构

从某种角度讲, 企业经济活动所体现出的内在原则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因为只有在权利与义务结合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体现企业的主体性, 使得企业对于各项经济活动能够积极展开, 同时, 还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 对一切损害主体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为此, 必须要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并且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 引导企业员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构成一种管理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现了企业文化与管理的结合, 有效调整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各项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效。

(三)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企业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讲,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 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 而这种不确定构成企业风险的潜在因素, 尤其是当下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 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企业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企业风险, 就成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提出:企业要想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那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企业通过所做出的决策, 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能力, 将企业风险转变为企业的机遇, 进而有效地抽调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而员工积极和调动和能力的发挥, 就需要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 提高员工的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有效地应对。

(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加强企业文化与管理的结合,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 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提升员工的整体意识, 稳固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 实现了企业人文化管理。可以说, 利用这种人文理念的管理方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实施策略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 与其他意义上的文化不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所以, 要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效地整合, 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 要想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结合, 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

(一) 重视企业文化的人文性, 构建文本化企业管理模式

优秀的企业管理, 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的。而先进的企业文化, 正好突显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环境, 为企业内部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因此, 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坚持人本化的管理原则, 重视对员的关怀, 尊重员工, 善待客户, 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 充分尊重员的利益与意愿, 启发员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进而实现企业文本化的管理模式。

尤其是当前这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 企业的各项分工越来越多, 越来越精细, 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 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高度协作, 而这种协作能力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因此, 要完善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民主管理, 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充公发挥员工的潜在积极性, 使企业和员工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 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从企业长期发展的立场考虑, 企业的文化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的管理, 提升了企业的效益, 可以说, 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而要建设企业文化, 同样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使得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效益得到有效地统一。在这里笔者以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创新来分析,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的过程中, 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出发点, 从而来创新企业文化。企业以先进的技术为战略目标, 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实施到企业先进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我们站在企业文化的内容角度上, 黄河机电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 一方面, 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 树立企业的形象, 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企业管理中的质量意识, 实现全面性的管理。

三、总结

总而言之, 企业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体现企业的人文化管理,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职能作用,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效益。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的价值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员工的价值观。因此, 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发挥其精神主导作用, 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就要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提出了有关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中华, 朱红军.关于企业文化的探讨[J].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 2011 (2) [1]刘中华, 朱红军.关于企业文化的探讨[J].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 2011 (2)

[2]刘洋, 陈双基.有关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探讨[J].企业建设, 2011 (5) [2]刘洋, 陈双基.有关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结合的探讨[J].企业建设, 2011 (5)

6.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篇六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有关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七

以前在景区看到被破坏的景物时都会在心里咒骂那些不懂得保护景物的人们,为这些景物感到惋惜。而最近看到新闻说“中国丹霞”已经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后面跟着的申请景区已经排队到了世纪末。这让我不由得一阵欣喜,申遗是为了保遗,人们有这股争先恐后的势头,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觉悟了,虽说花了十几亿元,但只要能够保护好这些东西那就值得!于是,我就高兴得差点去斟点小酒了。

当有人说到这些申遗成功的景点会提门票的事时我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是心里还是想着说,如果是因为申遗的成本问题才采取了涨门票的方式,那也无可厚非。

于是,我便去

8.税收文化方面的有关资料 篇八

起源

在治税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敛从其薄”,反对聚敛并强调对租税税源的培养,不能竭泽而渔。墨子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只反对厚敛,不反对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等等。在纳税心理和纳税意识方面,由于奴隶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思想和封建国家强权压制,导致征收赋税的随意性加大,人们纳税意识低下,对赋税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对抗。显然,那时的税收文化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与今天隐含着的税收文化相比显然有很大的差距。何谓税收文化?税收文化是指税收征纳双方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各自内在的税收行为活动的文明成果以及征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税收思想、纳税意识、纳税心理、税收价值、税收信息、税收道德等等。税收文化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往往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儒教思想对税收文化的影响尤甚。儒教文化从重人的德性出发走向政治上的德治,正是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儒家赋税学说提出“敛从其薄”、“度于礼”、“使民以时”等主要观点,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国赋税思想史,任何历史时期的税收既受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税收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影响,税收的征纳行为中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点在中西税收文化比较中更能得到证实

特征

具有系统性

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千次的战乱,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却是历史的主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实行的税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承前启后,绵延不绝,从夏商周的贡筑彻,到今天的国家税收,都刻录着税收的承继关系以及每一时代的特征,渊源深广,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具有专业性

税收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税收为主题内容,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故可以称之行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税收是上层建筑,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因此这种文化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即使其外延可以伸展到一种工具一纸文书,但其核心仍是税收,与企业专门为展示企业形象或产品而打造的企业义化有着本质的差别,更与社会上形形色色“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泛文化”不可同日而语。

具有针对性

税收文化的针对性或主题性是其专业性的直接体现,这种经过实践总结锤炼出的理性观念对税收实践具有很强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于实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往往是锻造出寓意深刻、涵盖全面、先进科学、简捷明快、体现税收本质的理念。邢秉华局长2000年提出的“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就是这种探索的成功典范,为我们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宝贵的借鉴。

具有历史性

存在决定意识,不同时代的税收必然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而形成的税收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税收的历史长河中,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的仁政,也有“苛政猛于虎”,横征暴敛不堪重负的暴政;认识税收文化的历史性,意在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在继承中发展税收文化,在实践中创新税收文化

与税收法制的关系

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税收法制是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达到贯彻国家税收政策之目的,核心在于强化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税。而税收文化则可以借助非法律的、非行政的手段来支配控制、约束税收行为,利用征纳双方认同和形成的税收目标、税收价值观、税收道德观、使命感等人文力量去引导和规范征纳关系。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既有规范和维护税收秩序的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殊的地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税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度或时代里,人们法纪观念强,自觉依法纳税成风,依法治税易于实现;反之,在一个税收文化水平低下的国度里,公民法纪观念淡薄,纳税自觉性极低,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种种弊病经常发生,依法治税也就难于实现。

税收文化构建意义

(一)税收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税收工作实践,有助于转变传统观对税收行为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税收行为,以便更精更深地研究和指导税收工作。

(二)加快构建税收文化的步伐,使税收文化转化为支持与保障税收征管的强大背景,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提高税收成果的文化含量,同时变税收文化力为经济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税收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税收法制是靠税收的强制性来实现其固定性和无偿性;税收文化则是从引导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出发,缓解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净化国民的偷税侥幸心理,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深入研究税收文化易于把握纳税人的税收行为,便于制定对策,完善税收制度。对税收的影响

对偷税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偷税行为,其涵盖面之大,案发率之高,令人担忧。偷税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家税款,而且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竞争,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偷税行为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则是传统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所致,如前所述偷税心理作为纳税心理的核心内容长期受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文化根源,实质上偷税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偷税心理十偷税机遇=偷税。但是对偷税成因的普遍分析认为,法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缺陷和征管上的薄弱使偷税者事机可乘是主要原因。殊不知,偷税机遇是需要有偷税心理的人才会去“追寻”和“把握”的,因而,偷税心理才是偷税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因。为了矫正扭曲的税收心理,则要通过构建税收文化,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借助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研究人在税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使税收管理者掌握税收活动中的心理和规律,提高对税收征纳主体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获取治理税收秩序的最佳效益。

对征管行为的影响

税收文化不仅对偷税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税收征管行为同样起到影响作用。税收思想的确立,对税收征管行为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税收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税收法制与之相适应,也就产生相应的税收征管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税收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在税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税收信息逐渐融合到税收文化中来,成为税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若能掌握各种信息,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改革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反之,纳税人亦可能利用税收信息进行避税

甚至偷税而产生税收负效应,增加税收征管难度。因而,税务部门应积极探索税收文化理论,并使之成为科学体系,为加强税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即要通过捕捉社会各类信息,分析和预测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并反馈到税收决策机构,作为调整税制改革,修改税收计划,组织征管力量的重要依据 税收文化的建设

根植于实践

紧紧围绕税收工作主题。税收实践是税收文化的源泉,也是推动税收:定化发展前进的动力,还是检验税收文化建设成果的标准。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当前税收工作的主题,也是税收工作最重要的实践,“要深化改革,建立适合我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征管,依法治税;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要加强税收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都需要税务部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迅速正确的回应,取得扎实的进展。只有着眼于这一实际,淬炼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文化成果并用于实践,才能实现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根本目的;这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和氛围往往是某种风气的反映,它既表现一个部门的精神风貌,也影响作用于每个员工;要调动广大员工满怀热情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税收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极为重要;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攻艰克难的开拓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与所在单位的价值取向、环境氛围息息相关。

运用创新载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上无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无没有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和表达,同理,任何表达都反映着一定的内容;可见形式越多样灵活精彩,对表达内容就越有帮助,效果就越好。不可否认,内容和形式有时并不统一,一种内容可以用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如同一主题,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改编成电影和戏剧;同样,一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多种内容。认识形式对于表达内容的重要作用,将促进我们努力寻求以完美形式表现先进内容,尽可能地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1.创新学习形式。学习是获取和掌握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工作技能的最主要途径,除延用传统的正规教育,自学成才,办班培训,集体学习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

其他方式来推动和促讲学习,如举行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税收、财务、计算机应用,此种方式能有效调动教与学的学习钻研积极性;随时开展讲评,表彰先进,带动后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还可以开展网上学习,学习竞赛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让社会了解税收是税收宣传的根本目的,因此着眼点必须放在如何才能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了解税收上。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己使税收知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税收新闻发布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策划资料的制作和发放,扩大了税收的影响和知名度,各种形式的税收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税收的理解和认识,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宣传形式还较为单一,宣传的连续性有效性还有差距。值得深思的是至今有深刻内容引起社会共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说绝无仅有,可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与税收的源远流长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税收几乎是横征暴敛的代名词,人们恐税憎税心理根深蒂固;也有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在税收题材作品的创作上重视程度和所下功夫远远不够。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重要功能,动员社会力量,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作出观点正确、富含理性、情节曲折、内容真实、引人深思、震撼心灵堪称史诗的税收文化艺术经典之作,为税收文化建设增辉添彩,为税收事业发展书写新华章,注入新生机,增添新活力,让税收在文学艺术领域(包括曲艺、影视、绘画、雕塑、摄影、音乐等等)占有~ 席之地。

3.创新积累形式。薪火相传,文明的绵延传递:披沙淘金,文化的去粗取精;巨著诞生,文化精神的升华,百花齐放,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积累就没有文化。各地税收史志税收年鉴的编纂,各种税收文档的分类整理和收藏,已引起关注,做得很扎实也很规范;有的地方甚至创建了税收博物馆,齐市国税局的税收文化墙建设,各基层局的展览室、陈列室、资料室都在税收文化积累上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应该大力提倡和加强。积累要注重连续性,一脉相承;注重丰富性,广开门路,征集与税收相关的资料实物;注重系统性,纵横经纬完备,不支离破碎;注重层次性,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做到内容上精典,形式上精品,经得起时光和历史的检验。建议国家局筹建全国税收博物馆,省局及地市局建立展览馆,从而把文化积累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税收文化的底蕴;底蕴越深厚,文化的价值就越大。

4.创新活动形式。近年来,税收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单位相继开展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如各类体育赛事、歌咏会、演讲会、主题教育、集体野游,设立了图书室、网站、健身房,丰富了职工的文体生活,也推动了税收文化建设;将不同爱好的同事组成不同的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等,围绕主题切磋创作,也是一种好方式,值得探讨和总结,改进和提高。

纳入日程

作为基层国税部门,设专门人员或机构从事文化建设并不实际,但这项工

9.有关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思考 篇九

关键词:文化站;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索研究

图书室是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从当前看,各乡镇文化站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从活动场所到站点功能,从活动形式到活动内容,从经费来源到设施投入,使部分乡镇文化站陷于困境,图书室只是一个挂牌的“空壳”,图书室建设逐渐走向萎缩。如何发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作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本文主要的探讨问题。

一、图书室现状问题分析

站所体制改革后,乡镇财力不足,经费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障。可以看到:虽然各地都相继挂起了“图书室”的牌子,但由于投入的财力不足、管理措施的不到位、经费上的难以保障以及人员的配备等问题,使得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有的文化站图书室只是挂个牌子,实际上图书存量不及;有的文化站有图书室,却经常找不到管理员;有的没有固定站址,还寄于他人篱下;更有甚的是原有的图书大量流失、或者原场地被挪为他用。这些现象的共性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为:

(1)是领导重视不够。可以看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通存在,一些领导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上,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不了发展规划,资金上得不到有效支持,原有投入的文化资产相继流失。

(2)是管理队伍不稳。乡镇文化站图书管理人员,都来自于流水型的闲职人员,再加上福利少没补助,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致使管理队伍长期以来不稳定。频繁地更换管理人员,势必会导致管理上的涣散,慢慢的就会失去图书室提供文化信息的功能,呈现出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3)是功能日趋弱化。简陋的文化设施,使图书室成了名不符实的“空壳”,在农民的心目中渐渐失去了依赖和吸引力。设施的管理与投资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致使文化站的图书室功能逐渐弱化。尽管如此,但还是有很多文化站管理人员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增加图书,积极增加流动图书项目,努力开展图书服务工作。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也随着乡镇的发展而艰难地成长着。

二、图书室服务功能探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所谓的乡风文明,其实质就是整体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新型的农民素养为目标,倡导农民读好书、长技能、学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再塑农村的新风貌。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时代,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意识正逐年增长,参与活动文体活动也成为农民精神领域的一种时尚。因此,在这个潮流中,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相互融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渗透,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如何结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实际,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巩固和发展图书室建设,是摆在每位乡镇文化工作者面前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大家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其实质不仅仅是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还是解决社会整体文化的进步问题。农业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农民是否能够很快致富,其首要条件是农民对科技文化的学习与掌握的程度高低。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乡镇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收集和传播阵地,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交流致富经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图书室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从图书室的服务功能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图书室为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为稳定当地社会秩序具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业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图书室建设工作建议

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整体推进,塑造新农村的新风貌。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进文明村镇的文化阵地建设。如创建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文化大院、党员示范图书室等,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全新的农村风貌。

(2)提高素养,打造一支强有力队伍。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点解决好图书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要坚持标准,择优录用,保证稳定。要纳入议事日程,强化队伍管理,培养和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称职敬业、踏实求真的图书管理员队伍,通过有效的机制保障,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要大力扶持和培养具有一定技艺、热心文化事业的农民艺人,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以带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3)深入市场,了解农民文化的需求。要积极深入到农民中间,广交朋友,为他们积极地提供生产科技信息,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文化服务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农民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予以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多元化投入,创办文化实体。实践证明:只有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办法来发展文化事业,才能使文化市场更活跃,文化资源更丰富,才能确保农村的文化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强化对乡镇文化站的图书室建设,就是对农村发展的智力投入;让广大农民都能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素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图书室建设,无论是当前或者今后,都将是一件十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潘育平.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2]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上一篇:【热门】中学生自我鉴定下一篇:白领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