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2024-07-22

《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通用7篇)

1.《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篇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反思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作为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关注„„

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喜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而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幼儿园中开展的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角色往往难于准确把握,教师指导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好,但因多方面原因,其指导存在一些问题。1.指导过程缺乏互动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教师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如果老师教的多多的,填得满满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自由的空间。相反地,当我们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的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活起来,孩子们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

2.存在着强制性指导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有生硬而又突兀地介入活动的情况。教师在介入前,并不了解游戏的进程,也未取得幼儿的同意,擅自强硬介入,打断了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只能凸显教师在活动中强制性的指导地位。而实际上,这样的指导,教师本身的目的性也不明确,效果也可想而知,教师成为区域活动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应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娃娃家外围做观察,等幼儿有需要时再介入也不迟。例如:在孩子表演《小熊请客》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教师给幼儿主动权,让孩子们去表演,却在表演区外不时传出:“小熊开门呀!”“小鸡应该说什么话了?”“该小猫说了„„”“对了,出场的顺序不能乱„„”再看看声音传出的方向老师一副笑容可掬的神情。其实犯了过于求全、急于引导、忽视游戏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毛病,而有些老师虽然以角色身份或者同伴身份进入游戏,却操纵游戏的进程,削弱了幼儿的自主性,这都是不应该的。

3.存在消极指导的现象

一部分教师把区域活动等同于自由活动,教师借此机放松自己或打发时间,让幼儿随意玩,没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区域活动完全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活动;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域中同幼儿一起玩了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域的指导。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4.对孩子的鼓励不够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教师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过多苛责,孩子会有挫折感,容易气馁;这会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反成为孩子的负担了。

5.缺乏指导的策略

由于缺乏对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重视,教师有时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区域活动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而且教师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兴趣点所在,指导随意性大,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物品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区域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对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方法的一些建议

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既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很高的指导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

1.指导过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要减少活动倾向的权威性干预,提倡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再是“制造兴趣”——幼儿被“填充”进区角,而是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由幼儿自己决定、商量、协调。

但同时,区域活动也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和进程中,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如:从美工游戏实施和记录过程发现中来研究:通过从培养兴趣入手——对幼儿的引导和鼓励——再次激励幼儿的一系列过程来激发幼儿。

2.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其实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例如:《美丽的项链》:益智区有多种动手操作的材料,杨阳拿起区域活动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决定了活动内容,毫不犹豫地坐在益智区,拿起串珠。刚想穿又放下,看看旁边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到津津有味,区域活动时间过去了大半,他还没有开始,突然他发现什么秘密,就问雨欣:“你是不是按颜色有规律穿的?”“是呀!”这会他才开始游戏起来,到活动结束时,他拿着按形状规律串成的项链带着我的脖子上,说老师做我的公主„„我表示愿意做他的公主,同时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告诉他成功了。由此可见,教师不断地在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调整自己以跟上儿童的步伐,以进入他们有灵性的生命世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的条件,并将观察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根据,进行鼓励和扶持,不包办代替,使孩子们能够自我坚持地学习,能够自我服务,自我决策和自由选择,自己完成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从而达到了提高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并成为幼儿活动的隐性并又不可欠缺的辅助者。

区域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这里可以看出老师没有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了充分的体验。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老师还需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以便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和发展。

当教师发现了幼儿在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确实需要介入时,必须寻找最佳的时机的介入。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教师应当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在旁边协助孩子;当孩子出现纠纷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纠纷。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

如何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以下6种情形指明了教师介入游戏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

(1)当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

(2)当孩子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

(3)当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

(4)当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

(5)当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

(6)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3.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臂之力。”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老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对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可以用提问和提示的方法积极引导其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有目的地思考。例如,有些孩子既想粘帖小鱼又迟迟不敢动手,这是教师就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你的小鱼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摆放打算粘帖的东西,讨论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如何粘帖出形态各异的小鱼,再启发幼儿为作品添画有关的景物,使幼儿最终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游戏中的儿童是主人,是儿童在游戏,而不是成人在游戏儿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儿童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意愿。为此,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3种提法:一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二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三是游戏进展的支持者。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4.重视对游戏后的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地是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孩子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孩子们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度,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的要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引导孩子总结活动成果,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孩子的行为发表评价,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我们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游戏发展需要,适当组织一些讲评活动。讲评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让幼儿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讲评的过程成为幼儿分享游戏经验的过程。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分析游戏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立下次活动的任务。

5.教师应重视提高指导方法的技巧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蒙台梭利所说,“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识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的观察者和“隐形”的“导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 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由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具有临时性、现场性等特点,而且它是一种隐性的指导,对教师的指导水平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教师应该加强对指导策略的学习。

区域指导方法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区域指导方法的理论学习,可以参与一些有关指导策略的培训课程,也可以从网络上学习一些先进的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从区域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指导水平。

2.《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篇二

一、布置环境,提供活动空间

区域性活动必须和教学内容紧密衔接,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在进行区域性活动的时候,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来实施,不可以随意而为之。环境的布置也应该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比如,幼儿喜欢扮演角色,老师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的场地和道具。在区域性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中,老师可以提供易拉罐、纸盒、吸管等材料,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老师每次提供的场地和材料、布置的环境可以带点挑战性,因为幼儿的好奇心强,他们的探究能力是无穷的,有时越是有挑战性的活动,越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把握好指导时间

幼儿在活动时有很大的自由性,同时很多活动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区域性活动中老师没有提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在幼儿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活动的时候,如果缺少老师的指导,那么活动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那么,老师在活动中应如何把握教育时机呢?一是要细心观察。在区域性活动中,老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状况,看看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儿童;看是否有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活动的儿童;看是否有不懂规则,和其他幼儿发生矛盾的儿童。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亲切耐心地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给予他们继续活动的信心,从而圆满地完成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要进行示范。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在活动中儿童遇到困难无法继续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老师的示范。老师可以示范动作,可以示范活动的过程,可以示范成果展示时的归纳总结性的语言以及汇报的程序、步骤等等。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示范的节奏,不要太快,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示范的内容,这才是区域性活动的最终目的。

三、重视个体差异,指导要分层

每个幼儿的发展过程有快有慢,兴趣爱好特长也不尽相同,在活动中表现的能力也会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和评价的时候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因材施教。要让能力好的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能力弱的儿童通过活动可以不同程度地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剪纸活动中,有的幼儿观察能力很强,但是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比较差;有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的幼儿记忆力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因此,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三类同学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可以让观察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给大家讲解:剪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形状?在剪纸之前怎样折叠?让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到讲台上当大家的示范老师,亲自操刀,展示剪纸的全过程。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向大家汇报剪纸的整个过程。差异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在活动中,老师能正视这种差异,积极地去引导,并且通过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安排化解这种差异,变劣势为优势,让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创设儿童主动探索的机会

有些区域性活动,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老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了解儿童困难的所在,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而不是一看到儿童遇到困难了,就越俎代庖,全盘包办,直接介入儿童的活动,帮儿童完成任务,让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老师应该抱着静等花开的心态,给予儿童更自由的空间,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让幼儿去自主探索。如果一次完不成任务,可以给予第二次尝试的机会,并且亲自去示范指导,耐心地鼓励,树立其信心。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应该及时鼓励,为今后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区域性活动为儿童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地践行着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因此,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把握好指导的时机,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对不同幼儿进行指导,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摘要: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幼儿教育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入游戏,并且在游戏中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不但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老师应把握教育时机和策略,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指导。

3.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篇三

一、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与思考

孙欣裔、蒋朝阳等小朋友高兴地来到了娃娃家。由于小班刚入园,因此他们对娃娃家的玩法不清楚。刚进入娃娃家时,四位小朋友显得不知所措,沈盈希站在那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蒋朝阳自顾自地捣鼓旁边的锅子,打算把菜全部放进去煮。而张佳乐就坐在旁边研究起了娃娃家的小勺子和碗之类的东西。孙欣裔看着蒋朝阳好玩,就一个劲儿地往他那儿挤,也要去“做饭”。最终,娃娃被忽视在了小床上,没有一个小朋友照顾小宝宝。

看到这个情景,我问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的家人都有谁?”孙欣裔是一位很活泼的小朋友,她率先告诉我:“我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完之后,其他小朋友都附和起来。接着,我又问:“那他们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爸爸会带我去超市买东西,妈妈会哄宝宝,奶奶会做饭……”说到这,孩子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这时蒋朝阳走到床边抱起了娃娃,虽然抱的姿势不是很好,但是孩子已经意识到不能忽略宝宝。而孙欣裔这时发挥着“领导“的角色,她说:“沈盈希,你是女孩,你就做奶奶在家做饭吧。”然后指着蒋朝阳说:“他在抱孩子,那我和张佳乐到外面买东西咯。”说完,拉着张佳乐就奔向超市。这下孩子们都有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开心地玩了起来。

区域活动中,环境宽松自由且选择性大,教师指导也灵活。当我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我想让孩子们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尝试自己先解决,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使他们受到启发,不仅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游戏中获得浅显易懂的道理。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

诸璐瑶、吴敬威等小朋友来到手工区进行撕贴画活动。然而,游戏开始没多久,我就听到了吵闹声。只见诸璐瑶趴在桌子上看吴敬威的画说道:“你这不对的,要撕成一方块一方块的。”她的话语引起了旁边小朋友的注意。蒋含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我们都是这个形状的,吴敬威你的不好看。”吴敬威看到同伴对他画的质疑,很生气,大声说道:“我这是三角形,我这样好看。”两人各持己见,于是吵了起来。

见状后,我马上走上前去,虽然看清了事情的发展经过,但还是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等他们讲述完之后,我说:“你们需要我来评评理吗?”孩子们都点点头表示需要。我说:“撕贴画有很多方法,而且撕的形状可以各种各样,只要你认为最后你的画好看就可以了,所以你们都没有错,等你们撕贴完了再让全班小朋友一起看看你们的漂亮作品好吗?”听完我的话,孩子们决定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作品。最后,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全班幼儿的肯定。

参与幼儿游戏活动时,注重激励启发幼儿操作、实践、交往,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想象。如果当时我对幼儿说:“你应该怎样做,他应该怎样做,”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幼儿只有经过亲自实践后得到的经验才是自己的。可见,教师可以适当表示适时参与,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问题,促使孩子不断提高活动水平,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今天的贝贝超市一片狼藉,远远望去,只见满地都是旺仔牛奶罐子,还有几包薯片,全被扔到了地上。它们为什么会到地上呢?我很是好奇。这时,听见颜宸易的笑声,嘴里还说着:“哈哈,你打不到我。”只见他对着陆子麟,一脸挑衅的架势,而陆子麟则高举着一袋糖果,用它来做武器,毫不犹豫地砸向颜宸易,脸上还充满笑容,似乎在想:哼,你看我敢不敢。颜宸易随手拿起东西砸向陆子麟。这下我终于明白如此狼藉的场面是怎么造成的了。

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都把东西藏在身后,而且脸上失去了笑容。然而,我并没有用严厉的语言指责他们,而是带着笑容告诉他们:“没关系,刚才老师都看到了。”接着,我又问他们:“你们去过超市吗?”颜宸易很起劲地回答:“去过。”我又问:“谁告诉老师,超市是什么样子的呀?”很懂事的唐梦凡在旁边说:“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很大。”“那超市里那么多好吃的东西都是摆在什么地方的呀?”孩子们一起回答道:“一个一个架子上。”我表扬他们说:“你们可真棒!知道超市里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而且都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如果东西都掉在地上,小朋友就不会去那个超市了,是吗?”孩子们都点点头。我边往地上看,边说道:“那你们的超市……”还没等我话说完,孩子们都趴在了地上,把东西都放回货架上,随后坐在旁边等人家买东西,颜宸易还喊着:“快来买东西啊!”孩子们又开始高兴地游戏。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该做的就是用语言把孩子往积极方向引导,让孩子对事物有较为正确的判断,并非我们帮他们做判断。游戏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事引导幼儿正确地进行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我并没有对幼儿的表现不管不问、没有指导,而是有一定的目标,同时尽可能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自己的方式、方法选择活动。

4.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篇四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王彩霞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摘 要: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区域指导方法的研究是我园(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课题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就教师如何对区域活动有效指导来进行阐述。

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活动主题的确定、制订区域活动规则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投放的材料来体现。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探索性,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订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

(2)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地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有效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3)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的游戏需要是不同的,教师

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如,幼儿对烧烤的游戏发生了兴趣,教师就与幼儿设置了烧烤吧,一起制作烧烤食品,并投放了服饰、收银台等,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更好地创造了条件。

2.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表现,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确定游戏的主题及幼儿玩什么,是幼儿自己商量的,有时也是和教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3.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这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

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如,在活动前的明确规定,用小脚印控制幼儿进入娃娃家的人数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地思考学习,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会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1.注重观察、确定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创设

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同幼儿游戏而忽略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把握时机,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地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学习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活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三、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指导

活动后的指导就是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教师多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区

5.《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篇五

在实施《纲要》改革课程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因此,我们进行中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针对难点、结合实际,探索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案例——以幼儿为主体、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

在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中班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

于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下面我就通过以下具体的活动实录,对包含在其中的教师行为进行尝试性剖析。

实录: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带上各自的进区牌,在区角旁用彩色笔做一个记号后,陆续进区活动了„„

区域名称 活动内容与投放材料 活动情况 教师行为

美工区 活动内容:我来教你来学投放材料:幼儿共同收集制作的有关材料 教师:今天,陈滢带来了一个她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陈滢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我在家里折的小鱼!“那你教我们好不好呢?”傅一凡小朋友问,陈滢“好呀,你们每个人要找一张正方形的纸„„”小朋友们开始学习折小鱼了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让幼儿进行互动学习

语言区 活动内容:讲述录音投放材料:录音机 欧阳正林小朋友正在私密区里对着录音机自编故事。不介入,用听磁带的方法了解幼儿讲述情况

动手区 活动内容:使用筷子提供材料:练习区——筷子、各种小动物的模型、各种食物模型;比赛区——筷子玻璃珠、篮子、计时钟、统计表、规则标志等 比赛区中,幼儿正进行夹珠子比赛。其中“裁判”正认真数着秒针移动的圈数,控制比赛时间„„突然,黄澜小朋友拿着小动物食物的盘子跑过来说:“我们用它来比赛吧!”小朋友们着急地说:“不行,这里有标记,比赛只能用珠子!”黄澜小朋友站在一旁生气„„ 教师立刻明白黄澜小朋友一定还不会夹珠子,便把她带到练习区,鼓励她和小朋友们比赛给小动物喂食物 用标志进行隐形指导;发现幼儿的困难,及时介入

科学区 活动内容——观察“小蝌蚪”投放材料:装有小蝌蚪的盆子 钟晓华小朋友来到自然角大叫起来:“快来看,小蝌蚪长出前腿了。”几个小朋友围了过去,你拥我挤地寻找长出前腿的小蝌蚪。教师问:“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数清楚长前腿的小蝌蚪呢?” “在它们的身上挂个牌子”,“不好、这样小蝌蚪很辛苦,给小蝌蚪涂上颜色”,“那不是一下子就掉颜色了吗?”,教师:“那怎么办呢?”连扶涛小声地说:“可不可以把它们分开放?”教师接着问:“怎么分开呢?”“把长前腿的小蝌蚪放到另外一个盆子里养。” 连扶涛小心地回答。教师:“小朋友们,这个方法怎么样?”幼儿们都点头说好。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寻找舀蝌蚪的工具和盆子„„ 直接介入,以问题促进幼儿不断探究

自由区 活动内容:棋类游戏投放材料:幼儿自带各种棋类玩具 幼儿自由结伴,带着草席到自己喜欢的角落玩起了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这时,有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教师注意倾听他们的话语,认为他们还无法形成对游戏规则的共识,便走了过去 幼儿发生纠纷时介入

整个实录展现的是孩子们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较好把握,为幼儿完成学习过程提供了条件。

二、研究结果——灵活调控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材料、开放性的教师指导配合多样的记录,将大大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

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动手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初学使用过筷子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练习区——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比赛区——夹珠子比赛,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每人十粒珠子、两个小碗、一双筷子,墙上还有他们夹珠子的数量记录表、名次统计表。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比赛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阶段性策略,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实录中的语言区:讲述录音,是为欧阳正林小朋友专门创设的。活动目标是帮助相对胆大的欧阳正林首先在同伴面前讲故事。而到了后来,当小朋友们逐渐对操作录音机产生了兴趣时,我们把“讲述录音”发展成“新闻播报”活动,并根据 “能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这一近期目标,提升了录音机的功能,让幼儿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以新闻的形式记录在录音机里并定时播放„„不同的阶段运用的不同策略,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感受着周围事物变化。

3、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动手区——夹珠子比赛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比赛的点数、记录、比较多少、统计名次中,感知了10以内数量的关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动手区的

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三角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教师开放式指导,满足幼儿不断尝试、探索的需要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中陈滢小朋友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动手区中黄澜小朋友的提议被小朋友们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自由区中棋类游戏时幼儿的争执,面对新玩具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2、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观察区——小蝌蚪,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问题对幼儿学习的推进:当一位小朋友发现小蝌蚪长出前腿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但教师没有直接让幼儿数长出前腿的蝌蚪数量,而是问:“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数清楚长前腿的小蝌蚪呢?”让 幼儿在讨论中寻找合适的分类方法——寻找舀蝌蚪的工具和盆子,也渗透进了环保意识。

3、利用同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

在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团队精神。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先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与此同时,还发展了幼儿间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相互协调节,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作为教师,若能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那么实录中美工区——我来教你来学、自由区——棋类游戏中那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的美好情景将自然呈现。我们也看到,由于自由区追踪了幼儿的兴趣,体现了中班幼儿开始与同伴合作学习的特点,成为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区角活动。

(三)多种形式的记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1、记录的作用。

(1)记录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它可以促进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2)记录成为隐性的教师,我们看到实录中教师不介入语言区,但通过播放录音机中的磁带,就可以了解到欧阳正林小朋友的讲述情况。(3)记录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夹珠子比赛中的记录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2、记录的多样性。

6.《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层,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发展。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结合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开放性区域活动的形式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大家也在努力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区域活动的许多优势,它以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而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

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特别是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许多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喜欢自己去探索、寻找,并且对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操作活动津津乐道。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与此同时,在以往开展、实施的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学习区域更受幼儿欢迎?如何让孩子在学习区域中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如何来始终保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等等。如果我们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进行《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时间、方法:

1、对象:大

(三)班的全体幼儿

2、时间:2004年9月——2005年8月

3、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操作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大班阶段是培养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之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立愿望,怎样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

在小中班区域设置时,我们是利用教室空间设置区域,并规定参加区域活动的几个时间段,使每个孩子活动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显然这样的空间对于大班幼儿来讲,影响了区域内容的丰富,阻碍大班孩子兴趣多样化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活动受到限制。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能否根据班级现有条件,扩大区域空间?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腾出午睡室空间,在中班基础上增设几个区域,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站在能观察到教室、午睡室二处空间活动的幼儿的地方。空间的开放,使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可以自由进出固定在教室、午睡室的活动区,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图1——4)

]

图1图2

图3图4

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幼儿,非常喜欢益智区中的棋类游戏,在晨间或饭后的其他时间里,他们就会自己去将其中的棋类找出来,开始游戏。同时还会引来许多的围观的幼儿,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图5)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图5

(二)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的指导参与。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而何谓开放式游戏环境,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游戏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的性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的原则。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采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平时对话。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待全体幼儿参加活动后共同讨论,得出结果。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再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幼儿在选择区角、材料时,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说材料的外形、色彩等;有的喜欢操作的过程,比如说幼儿喜欢玩水、喜欢舀米、喜欢捏泥等,这容易使幼儿沉溺于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中。

如果要使幼儿兴趣广泛,关注所有的活动区,就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诱发其内部动机,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个区域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它幼儿的兴趣,通俗地说就象电视里做广告一样。例如: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对穿木珠这一活动并不是十分热崇,但当有幼儿将自己的木珠串当“项链”、“手链”带时,就会有更多的幼儿去模仿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接着,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串出有规律的珠串(如

色彩、形状。大小间隔等),这样就使得活动向更深一层次开展了,效果也更佳。

同时,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就是幼儿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吗?那么,通过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例如:在益智区中有的幼儿模仿建构“房子”,有的幼儿看了模拟物基本上就能理解其结构,并试着自己来建构;有的幼儿则是自己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拼搭;在交流讨论中,鼓励把自己获得成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如图8)

图8

最后,环境宜安静。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体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活动环境。

2、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以观察、鼓励为重。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以鼓励、尊重为重。观察的内容:

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

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2)以间接指导为主。

以个别化学习为特点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显著不同,便是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以间接的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幼儿在拼智力拼盘活动中,当老师观察到大多幼儿己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及时投放更多的图片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如图9)

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还可以拼出什么样的图案来?试试看”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

(3)以适时适度指导为要。

适时,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3、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对于教师的“评价”,第一,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彩珠串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又如,“他的积木拼搭得真好”,是激励幼儿学习垒高技能,使手眼活动更协调。再如,“某某小朋友插拼盘用的时间最少”,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其次,可以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对需要动脑筋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第三,可以是讨论性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交流,更多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进行集体讨论。“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平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因此,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是极有意义的。当然,这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当幼儿有一定的延续需要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用最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处理,以确保幼儿的活动能得到最好的衍生。(如案例二)

四、体会:

(一)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首先,在学习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非表面的兴趣,而是真正具有学习内驱力的兴趣。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也许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往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一切,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安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

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应运而生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总之,心得教学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的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教师积极的自我形象。

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使教育目标真正需求化了。

(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的时间和开展,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1、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自己充满信心

传统教育下,幼儿对老师惟命是从。从不敢怀疑教师,更不敢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气氛日益浓厚,幼儿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认识青蛙生长过程中,教师讲了青蛙的四个生长过程,幼儿认为不够细致,提出自己从书本获得的更为详细,青蛙生长过程划分六个。对于只有6岁的孩子来讲这种不唯上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幼儿对自己的自信,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2、独立完成任务,不依赖他人

学期结束,我班与平行班独立完成任务的测查实验。我们选择了在单位时间里学折纸工,我班独立完成任务人数为93,平行班为85。在这个实验中不排除幼儿折纸技能的干扰,平行班12人遇到困难,有11人求助老师,我班13人遇到困难,只有2人求助老师,其他人都是自己解决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我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五、感受:

1、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自主必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观念的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种质的飞跃。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才能使工作落在实处。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使得对于幼儿的“反常行为”象课堂上的反驳等才能认可。承认幼儿间的差异,才能给每个幼儿不同的等待时间。才能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主性的三个方面

我们一直在谈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其实人的自主性有正反两面方面。独立需要过程,往往不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视其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过于自负则听不进他人意见。思维独立性过强,也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幼儿的自主性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主性过强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加以控制。把握好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度,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过程中,虽然涉及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习得,但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7.《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区域活动,个体差异,个别化指导

进入21 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 教育世界也日新月异。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和现代教育的主题。2001 年9 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 《纲要》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幼儿的个性, 尊重幼儿的探索欲望, 以儿童的发展为本。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个别化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发挥幼儿的潜能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个性特长, 掌握知识的能力千差万别, 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教师的个别化指导能够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 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娃娃家, 有的幼儿喜欢积木区等不同的发展兴趣, 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 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指导, 使幼儿能够兴趣盎然的完成区域活动的任务。

2、有利于使幼儿的学习逐渐趋于“最近发展区”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可以帮助幼儿构建属于每个幼儿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同培养每个幼儿的兴趣方向, 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个别化指导就能够促进幼儿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使幼儿的教育发展更加合理化, 科学化。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个别化指导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任务意识过强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 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 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要求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指导幼儿能够顺利完成区域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往往为了顺利完成教育任务而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在观察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月饼的图案, 十几分钟过去了, 大部分孩子有已经交上了他们的作品, 但是还有一两位小朋友仍然不会画出月饼的图案, 只是在纸上胡乱画, 这时老师坐在小椅子上说:“快点交上来, 不会画别画了。”然后这两位小朋友直接把画交了上去。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位教师为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把画交上来, 并没有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教师应该耐心个别化指导这两位幼儿完成作品, 而不是催促幼儿交作品, 可见教师过强的任务意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性。

2、教师的观察能力不足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 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有效途径, 而教师很好的观察能力, 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更加了解幼儿。但是有些教师还存在观察力的不足, 对观察的方法没有很好的掌握, 观察的层面停留在感官层面等。例如: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正在抱着生病的幼儿喝药, 但是幼儿哭闹不止, 幼儿一直在哄着哭着不停的幼儿, 这时另一位小朋友充当着宝宝的爸爸, 让宝宝的妈妈去医院看病, 可是宝宝的妈妈不愿意, 两个人起了争执, 这时老师走过去把两个人拉开, 说:“你们两个再吵架就不许在娃娃家玩了。”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老师并没有观察到两位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的宝宝生病了而起的争执,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达成一致, 适时的介入游戏中, 当时教师并没有观察到这一幕, 而是直接埋怨他们。教师的观察力不足可能会误会幼儿, 同时也会导致幼儿失去原来的兴趣, 所以教师的观察力直接影响着教师介入游戏的恰当时间。

3、教师的介入时机不当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 教师以不同的角色扮演者对个别幼儿的游戏进行个别化的介入指导, 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不好介入时机, 就会打断幼儿游戏进行的兴趣, 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例如:在角色游戏活动中, 小朋友们正在火热的开展着卖超市里物品的活动, 买的小朋友也很多, 这时老师走了过去:“这个牛奶怎么卖啊?”小朋友看见老师走了过来心理有点胆怯, 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说:“两块钱。”……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孩子们正在火热朝天卖着商品的时候不应该介入游戏中, 应该观察幼儿的行为并记录, 而不是介入游戏中, 不恰当的介入时机有可能观察不到幼儿个性的发展特点, 所以教师需要选好恰当的介入时机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完成。

三、策略建议

针对幼儿园出现的种种区域活动中教师个别化指导的问题, 初步探寻正确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是不可或缺的。

1、提高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

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影响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 使得幼儿教师已经忽略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正确价值观,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 成为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态度端正的重要出发点。幼儿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工作性质的定位, 不应该由于时间长了而产生倦怠之心, 忘记了自身的工作职责, 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幼儿园的工作事宜, 耐心的指导幼儿完成教育活动。

2、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观察幼儿个体发展的最佳时期,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点和点拨。教师通过不同幼儿在进行自主的游戏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幼儿园应该加强教师的观察训练, 培养幼儿教师的观察技能。幼儿园为教师的有效观察应该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幼儿园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管理对形成幼儿教师的观察意识十分重要, 幼儿园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管理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日记的检查上, 幼儿园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发展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观察情况。

3、把握好科学恰当的介入时机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 教师承担指导者、扮演者等角色, 能够将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好的进行下去。以下提出几点教师个别化指导时适当的介入时机建议: (1)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 难免出现部分幼儿不知如何更好地进行活动而无所事事, 或是不知如何和同伴互助将游戏更好的进行下去, 当幼儿无所事事时, 教师可以以一种暗示性的语言提示幼儿。 (2) 幼儿在这种自由的时间空间中进行活动时, 同伴之间出现纠纷也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需要在幼儿出现纠纷时规则进入, 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 使幼儿能够在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中避免出现纠纷。 (3) 区域活动进行中, 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影响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时教师应该根据个别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介入指导, 教师对于需要解决困难的幼儿应该以一种询问的方式介入能够更好的开拓幼儿的思维, 引导幼儿自己想到解决方案, 将游戏更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红丽.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J].才智, 2011.10 (21) :50-55.

[2]杨莉君, 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 2012.2 (17) :132-137.

上一篇:放飞理想主题班会主持稿下一篇:办公室工作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