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史作业(精选8篇)
1.美国文学史作业 篇一
It were flourish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17th to the middle period of 18th.They stressed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from God‟s grace.They went to America to prove that they were God‟s chosen people who would enjoy God‟s blessings on earth and in Heaven.Finally, they built a way of life that stressed hard work, thrift, piety, and sobriety.Both doctrinaire and an opportunist.Its Influence on literary were as follows:(影响)(1)American Literature is based on a myth------the Biblical myth of the Garden of Eden.(2)The American Puritan‟s metaphorical made of perception----symbolism.The representatives were Edwards(The Freedom of the Will), Franklin(On the Art of Self-improvement), Crevecoeur(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代表作家及代表作:Captain John Smith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1608)
Anne Bradstreet“To My Dear and Loving Husband”
Benjamin Franklin: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Romanticism was a complex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urope, and gained strength in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lements of Romanticism
1.Frontier: vast expanse, freedom, no geographic limitations.2.Optimism: greater than in Europ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frontier.不要这么多,我就删掉了3、4、5条。。
Romantic Attitude
1.Appeals to imagination;use of the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2.Stress on emotion rather than reason;optimism, geniality.3.Subjectivity: in form and meaning.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a.Romanticism was a rebellion against the objectivity of rationalism.(subjectivity)
b.For romantics, the feelings, intuitions and emotion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 and common sense.c.They emphasized individualism, placing the individual against the group, against authority.d.The affirmed the inner life of the self, and wanted to be free to develop and express his own inner thoughts.e.Typical literary forms of romanticism include ballad, lyric, sentimental comedy, problem novel, historical novel ,gothic romance, metrical romance, sonnet.Representatives:
• New England Poets: William Cullen Bryan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 Writers: James Fenimaore Cooper, Washington Irving“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Grayon”
• 浪漫主义的影响: The romantic exalt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ited the nation‟s revolutionary heritage and its
frontier egalitarianism.As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movement, transcendentalism flourished in New England from 1830s to the Civil War.Its doctrines found their greatest literary advocates in Emerson who published „Nature‟ in 1836 which represented a new way of intellectual thinking in America and presented„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Nature and the Soul, Spirit is present everywhere.‟ and romantic idealism on Puritan soil as well as Thoreau.Emerson‟s Nature has been called the “Manifesto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As a philosophy, transcendentalism was neither logical nor systematical.It exalted feeling over reason, individual expression over the restraints of law and custom.Yet transcendentalism was a powerful expression of the intellectual mood of the age.What is Transcendentalism?
In the realm of art and literature it meant the shattering of pseudo-classic rules and forms in favor of a spirit of freedom, the creation of works filled with the new passion for nature and common humanity and incarnating a fresh sense of the wonder, promise, and romance of life.Major Concepts(main ideas)
1, „transcend ere‟: to rise above, to pass beyond the limits
2, Believe people could learn things both from the outside world by means of the 5 senses and from the inner world by intuition.3, It placed spirit first and matter second
4, It took nature as symbolic of spirit or God.5, It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dividual
6, Religion was a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soul and the universal „oversoul‟.Major writers and Literary Works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Self-Reliance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Walden
超验主义的影响:it could exercise a healthy and restorative influence on the human mind.The natural implication that things in nature tended to become symbolic, and the physical world was a symbol of the spiritual.This in turn added to the1
tradition of literary symbo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deas it represented have remained a strong influence on great American writers from the days of Hawthorne and Whitman to the present.——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Civil War brought the Romantic Period to an end.The Age of Realism came into existence.It came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lie of romanticism and sentimentalism.Realism turned from an emphasis on the strange toward a faithful rendering of the ordinary, a slice of life as it is really lived.It expresses the concern for commonplace and the low, and it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Major Features:
1)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other-of-fact manner.2)Open ending(means real life is complex and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3)Focuses on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4)Emphasize objectivity
Representatives:
Howells, Henry James
代表作:William Dean Howells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Henry James“The American”、“Daisy Miller”、“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现实主义影响:Realism was a reaction against Romanticism and paved the way to Modernism。
thlocal colorism is a type of writing that was popular in the late 19(1860s—1870s).Local Color Fiction:
Local colorism as a trend became dominan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late 1860s and early 1870.The frontier humorists who had been popular with their “tall tales” before the Civil War paved the way for local color fiction.Basic Features
Local color fiction presents a locale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orm the outside world.Local color fiction describes the exotic and the picturesque.It describes things that are not common in other regions.Local color fiction also attempts to show things as they as they are.Local color fiction glorifies the past.(nostalgic about the past)
Local color fiction stresses the influence of setting on character.Masters:
Mark Twain(笔名)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American natur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and like realism, it had come from Europe.Naturalism was an outgrowth of realism that responded to theories in science, psychology,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thought curren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Background: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modern science, intelligent minds began to see that man was no longer a free ethical being in a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 universe.In this chance world he was both helpless and hopeless.Major Features:
Humans are controlled by laws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e universe is cold, godless, indifferent and hostile to human desires.Representatives:
The pessimism and deterministic ideas of naturalism pervaded the works of such American writers as Stephen Crane,Crane‟s is the first American naturalism work.Norris‟s McTeague is the manifesto of American naturalism.Dreiser‟s is the work in which naturalism attained maturity.These writer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lives of the downtrodden and the abnormal, their frank threatment of human passion and sexuality, and their portrayal of men and women overwhelmed by blind forces of nature still exert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modern writers.Influence:
Although naturalist literature described the world with sometimes brutal realism, it sometimes also aimed at bettering the world through social reform.This combination of grim reality and desire for improvements is typical of America as it moved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A poetic movement of England and the U.S.that flourished from 1909 to 1917.The movement insists on the creation of images in poetry by “the direct treatment of the thing” and the economy of wording.“poetic techniques to record exactly the momentary impressions”
Major features:
---it wa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technique of writing poetry in modern period.---with a spirit of revolt against conventions, imagism was anti—romantic and anti-victorian
---In a sense, imagism was equivalent to naturalism in fiction
---it produced free verse without imposing a rhythmical pattern.---Imagism tried to record objective observations of an object or a situation without interpretation or comment by the poet.---it produced free verse without imposing a rhythmical pattern.---Imagism tried to record objective observations of an object or a situation without interpretation or comment by the poet.The most outstanding figures:
Ezra Pound Amy Lowell Hilda Doolittle
The form of free verse(Ezra Loomis Pound)
影响:.its influence
1)the imagist theories call for brief language, describing the precise picture in as few words as possible.This new way of poetry composition has a lasting influ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poetry.2)the second lasting influence of Imagism is the form of free verse.There are no metrical rules.There are apparent indiscriminate line breaks, which reflects the discontinuity of life itself.That is art of the poem.The poet uses the length of the lines and the strange groupings of words to show how life itself can be broken up into somehow meaningless clustersFree verse was originated by a group of French poet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Poetry that is based on the irregular rhythmic cadence(韵律)of the recurrence, with variations, of phrases, images, and syntactical(依照句法的)patterns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use of meter(音步).Rhyme may or may not be present in it, but when it is , it is used with great freedom.Their purpose wa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restrictions of formal metrical patterns and to recreate instead the free rhymes of nature period.Walt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is perhaps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thIt has since been used Ezra Pound, T.S.Eliot and other major American poets of the 20 century.Walt Whiteman‟s Leaves of Grass is, perhaps ,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9.The Lost Generation is a group of expatriate American writers residing primarily in Paris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The group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American writer Gertrude Stein, who used “a lost generation” to refer to expatriate Americans bitter about their World War I experiences and disillusioned with American society.Hemingway later used the phrase as an epigraph for his novel The Sun Also Rises.It consisted of many influential American writers, including Ernest Hemingway, F.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Archibald MacLeish.The lost generation is a term first used by Stein to describe the post-war I generation of American writers: men and women haunted by a sense of betrayal and emptines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structiveness of the war.2>full of youthful idealism, these individuals sought the meaning of life, drank excessively, had love affairs and created some of the finest American literature to date.3>the three best-known representatives of lost generation are F.Scott Fitzgerald, Hemingway and John dos Passos.10.The Hemingway hero is an average man of decidedly masculine tastes, sensitive and intelligent, a man of action, and one of few words.That is an individualist keeping emotions under control, stoic and self-disciplined in a dreadful place.These people are usually spiritual strong, people of certain skills, and most of them encounter death many times.The heroes in his book are all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ich Hemingway values: they have seen the cold world and for one cause or another, they boldly and courageously face the reality;whatever the result is, they are ready to live with grace under pressure.The Hemingway code hero has an indestructible spirit for his optimistic view of life, though he is pessimistic that is Hemingway.Ernest Hemingway‟s “iceberg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writer include in the tex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what he knows, leaving about ninety percent of the content a mystery that grow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writing.If a writer of prose knows enough about what he is writing about he may omit things that will have a feeling of those things as strongly as though the writer had stated them.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A good writer does not need to reveal every detail of a character or action
The Jazz Age describes the period of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years between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Particularly in North America.With the ris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values of this age saw much decline.Perhaps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work of the age is American writer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Highlighting what some describe as the decadence and hedonism,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ism.Fitzgerald is largely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term” Jazz Age”.
2.美国文学史作业 篇二
关键词:美国,青少年文学,文学教育
青少年一般指未成年人的一个特定年龄阶段, 常指从12岁至20岁之间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 由于处在该年龄段人生理、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特殊需求, 于上世纪初期开始, 美国文学界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相关作品。青少年文学一般被定义为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关于少年的文学, 但其含义也可以包括任何为青少年喜欢并介绍的文学作品。
自“青少年”从“儿童时期”和“成人时期”中区分以来, 美国的青少年文学便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也形成了其主要特征。杨贵生认为美国青少年文学具有七大特征:创作以少年为出发点、善于表现小主人公自强自立的精神、摈弃冗长乏味的叙述、多样化的体裁和题材、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乐观的基调和变化成长的人物、市场规律和影视节目的影响。
一.“青少年文学”在美国的影响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便是通过创设与青少年成长经历类似的文学情境, 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因此, 青少年文学在美国青少年人群中影响巨大, 也是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青少年文学的市场火爆
在过去十年, 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市场经历了数量和质量双重提升的改变, 经过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美国青少年 (12-19周岁) 的人数增加到3200万, 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口的增长。青少年阅读消费人群的增加自然刺激了图式出版市场, 图书市场上到处可见青少年文学读物, 出版物数量增加的同时, 青少年文学的风格、版式等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 如今的青少年阅读消费群体对作家、版式、主题等都提出了不一样的需求, 经典作品可以由不同的作者从多样的角度进行重新解读, 小说和散文可以被改编成诗歌, 诗歌同样可以以小说或戏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图时代, 文学走向多图形式不可避免。漫画和图画小说成了青少年重要的文学阅读内容。图像的生动和鲜活性加大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同时电子阅读也逐渐普及并受到欢迎
2、尴尬:青少年文学作品与学校格格不入
青少年文学阅读市场如此火爆, 但却不能掩盖市场火热与学校冷清的尴尬。美国中学课堂的图书室、教室的书柜中, 青少年文学作品却不多见。青少年虽有一定购买能力, 但由于图书市场上的青少年文学读物价格昂贵, 他们并不能完全负担得起, 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来源主要为图书出版商和课堂教师, 而学生对文学课堂中教师教授内容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 当受学生喜爱的青少年文学读物被教师和学校“束之高阁”, 时, 抵触和矛盾的心情很可能会使文学课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二.如何帮助学生畅读青少年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中的文学作品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总是存在着天壤之别, 这对美国文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和困惑。考虑到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们对写实主义等反应世俗生活的作品并不感兴趣, 他们对科学小说、奇幻小说有着天生的好奇心, 美国青少年图书馆服务协会在2009年的一项统计表明, 中学生选择奇幻小说作为读物的概率高达70%。但教师需要明确, 学生喜欢《哈利波特》和《骸骨之城》并不意味着学生会沉湎于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教师应该应该努力帮助青少年获得此类作品的阅读。
为了让学生第一时间能够阅读青少年文学作品, 同时保证学生阅读作品的品质和水准, 教师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引导学生关注文学评选网上的作家信息。
美国拥有许多针对文学和影视作品评级的优质网站, 这些网站首先拥有着大量的文学作品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印书出版物, 还包括各种电视、网络资源。如美国的“年度大奖”主页, 该网站拥有书籍、电影、音乐等大量作品, 这些作品都至少获得过一个主流奖项。该网站的专栏中还拥有一项专门推荐优质青少年文学读物的页面, 里面拥有大量优质青少年出版物的信息, 其中还有较为权威的书籍排名, 排名自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作品的优劣, 但那些占据榜单前列的出版物大多具有高品质的文学价值。
2. 交流和更新自我读书清单。
3.美国文学史作业 篇三
那么,何谓“文学”呢?在英语的概念中,“文学”(1iterature)一词原本指所有的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亦有译为“创意写作”的),但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则有着较为严格的内涵,通常是指“美的作品”(beaufifial writing),即主要指那些具有持久而重大的价值、写作手法优美、能够激发读者身心愉悦的作品。这样一来,它就把美的作品与通常意义上的“流行作品”区分开来了。前者往往被人们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和“精英文学”等,而后者则通常是指迎合市场和大众读者的流行作品,一般被统称为“通俗文学”。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本书的好坏乃至爱憎之说,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思想、立场、情感、偏好等,应该说这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因此,对于何为“好”、何为“坏”,实在是难有统一的定论,也因此,对于何为“严肃文学”、何为“通俗文学”,也很难有特别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在文学教育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两者还是有着严格的区分标准的。比如在大学中,教授会为学生列举许多书目,并告知大家哪些是名著,更会教导学生说,好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是试图反映和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的困境的;而所谓流行作品,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学史上,确有很多当时的“流行作品”最终成了“经典”而流芳百世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媒体开始迅猛发展并高度发达,这直接影响了人们欣赏和接受文学作品的态度和方式,也逐渐模糊了“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之间的界限。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甚至已经进入并辐射到学术研究领域,并且导致其体制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之一就是“文学研究”迅速滑向“文化研究”,使得文学研究成为泛化的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何为文化呢?关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说有成百上千应该不为过,但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可以笼而统之地概括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包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虽说近30年来,在学术研究中,“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界限已经不太清晰了,但在各种“文学史”的记载中,这两者应该还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的。但随着一本书的诞生,这种格局被打破了。正是这样一部打破了“文学史”与“文化史”之间区别的著述,在美国学术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本书就是由美国著名音乐学家马尔库斯(Greil Marcus)和哈佛大学教授索勒斯(Wemer SoUors)共同主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的《新美国文学史》(A NewLiteraryHistory 0,A122erica)。
该书的主编马尔库斯不仅是作家、音乐学家、历史学家,还是音乐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而索勒斯则是哈佛大学的非裔美国研究、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教授。不仅两位主编在各自领域颇有声望,该书还汇聚了12位编委,也基本上都是美国各界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而全书的撰写者,更是达到了200余位,且大都出自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美国名校,也有来自海外包括加拿大、英国、德国的众多名校的专家学者。这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该书撰写的文章(essay)多达225篇。因此,该书虽然只有一册,但正文页数达到1095页(全书总页数共计1128页)。
该书出版伊始,就受到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包括《纽约时报》、《纽约书评》、《华尔街日报》、《出版商周刊》、《观察家》、《芝加哥论坛报》、《财富》、《高等教育纪事》在内的媒体纷纷刊发书评,对该书进行了详细的评论,同时也发表了很多争论性文章。该书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非虚构类书籍”(A Best Non-Fictionof 2009)。
那么,这本以“新”命名的美国文学史,究竟“新”在哪里?它与以往的文学史又有何不同?何以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争议又在哪里呢?
首先,该书所探讨的内容不单单包括了诗歌、书信、小说、回忆录等传统形式的文学作品,还把演讲、电影、音乐、艺术等囊括在内。这一点无疑是该书最大的特征,也是引发学界巨大争议之所在。严格地讲,该书所探讨的众多主题,似乎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比如:拳击比赛(boxing matches)、电影、私刑(lynching)、控制论(cybernetics)、里根(RonaidReagan)、奥巴马(Obama)等。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质疑:这还是“文学”史吗?或许称之为“文化史”更为贴切一些。
其次,该书是迄今为止美国文学史中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它所涉及的最早年代是1507年,也就是“美国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地图上”的时候;最晚则一直探讨到“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也就是到奥巴马获选美国总统那个时期为止。这凸显了该书的新颖和当代性。
再次,文学史写法不同凡响。过去的文学史,通常都是采用编年史的写作方法,即或以时间为主,或以作者或者流派为主,或以文学主题或者文学术语去勾勒。而《新美国文学史》主要是以时间为经、按主题去写作,即主要选取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间段,进而去探讨相关的主题。这个时间段,可以是年,比如,“1507:‘美国’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地图上”;也可以具体到月或者日,比如“1925年6月,刘易斯(SinclairLewisy”、“1666年7月10日,布莱德斯特律(Anne Bradstreet)”;甚至还有具体到几点几分的,比如“1906年4月18日凌晨5:14,旧金山大地震”。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新美国文学史》的编者何以要“这样”去写作“文学史”呢?第一,在该书编者看来,他们要去探讨的问题是: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或者说,其意义在于“通过文学看历史”;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通过历史看文学”。正因为如此,他们试图要“透过文学的透镜重新审视美国的经验”。文学在他们的眼里,不单单指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而是凡是与美国经验有关的,或者说,凡是透过文学的透镜能够看到的美国经验,都应该是可以被讨论的对象。这样的“文学观”,自然会导致非同一般的文学史的写作方法。
第二,编者认为,他们要书写的新的美国文学史,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很多方面都先于美国社会就存在了。“美国文学不是继承而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在美国历史
上,没有什么传统能够独领风骚,也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文学形式(form),美国历史包括了文学史、社会史、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技术史等,但它们一直都是一个“人们如何理解”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第三,编者毫不讳言,他们自己就把这本书称作是“一部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史”,而且明确表示,在该书中,“文学并不单单指那些被书写的文字,而且还应该包括人们的言说和人们的表达、人们的创作,而不管它们采取的形式是什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与美国有关的表达形式都被收入在内了,这自然包括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这些传统的“文学”形式,并且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地图、历史、旅游日记、布道、公开的演讲、私人的信件、政治辩论、高等法院的判决、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民歌、杂志、戏剧表演、布鲁斯、哲学、绘画、战争回忆、博物馆、图书俱乐部、爵士乐、乡村音乐、电影、广播、摇滚乐、卡通、说唱等,不一而足。
对这样“新的”文学史,人们最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这哪里是“文学史”,这不是“文化史”吗?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09年11月26日发表了题为“满是语词的大熔炉”的书评,其副标题或许相当有代表性:“一部厚厚的文集抹去了文学、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确实,人们的疑问恰恰就聚焦在:《新美国文学史》究竟是“文学史”还是“文化史”的争论之中。
当年的11月1日,美国埃默里大学英文教授波尔林(Mark Bauerlein)与杜克大学英文与女性研究教授沃尔德(Priscilla Wald),应邀在《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Review)上专文讨论了这部著作。而主编之一的索勒斯也参与进来,在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波尔林在文章申说,这部书已经完全是“文化史”了,而且,就连过去原有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也烟消云散了。他质疑说,在这里,《深喉》中的艳星拉弗雷斯(Linda Lovelace)所占的篇幅居然与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一样多,而美国著名摇滚歌手贝里(Chuck Berry)的篇幅甚至超过了克莱思(Hart Crane)o而旧有的主要叙事与概念在其中却没有位置。最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是美国的文学史,而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
沃尔德在回应中承认,这确是多元文化主义浮现的戏剧性事件,但她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从《新美国文学史》中看到的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或者不妨看做是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她认为文学史是棱镜的,并举出克罗福尔(Joshua Clover)所撰写的关于迪伦(Bob Dylan)的一章为例,说明克罗福尔笔下的迪伦就是一个观察文学史转折点的绝佳棱镜。她认为两位主编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范式,即允许读者去观看那些发生了演变了的事件、观点,以及文学形式、人物和创新的发展进程。
主编索勒斯在简短的评论中,特别提到了“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的概念,认为是这一概念开放了他们的选材,凡是与美国制造有关联的,全部可以入选。
在人们有关该书是“文学史”还是“文化史”争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这样的问题:21世纪的文学史,应该如何写?那么,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在书写“文学史”的时候,人们应该对“文学”与“历史”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其实,文学史的写法并无固定的模式,也不会一成不变。文学史的写作,当然是以记录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但不能因此就把文学同其他种类割裂开来。当人们把文学定义在文字、写作、表达这样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时,把文学同历史、文化等放在一起来谈并加以记载,那就并无不可。《新美国文学史》让我们看到了编者看待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我们当下理解和书写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同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4.《古代文学史(三)》作业 篇四
A、董解元
B、董西厢
C、王实甫
D、马致远 2.明中叶前七子的代表作家是:(B)
A、李东阳
B、李梦阳
C、康海
D、何景明
3.受清初诗人钱谦益影响产生的诗派是:(C)
A、唐宋派
B、竟陵派
C、虞山派
D、浙西派 4.关汉卿戏剧《望江亭》的主人公是(B):
A.赵盼儿
B.谭记儿
C.宋引章
D.周舍
5.王实甫《西厢记》中“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句是谁的唱词(B): A.莺莺
B.红娘
C.张生
D.老夫人 6.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属于哪个文学派别(B): A.前七子
B.后七子
C.茶陵派
D.公安派
7.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A):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金瓶梅》 8.“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指的是以下哪部作品(C):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金瓶梅》
9.以下哪部作品属于英雄传奇小说(B): A.《列国志传》
B.《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C.《隋唐演义》
D.《隋史遗文》 10.高明的《琵琶记》是:(B)
A、元代杂剧
B、元代南戏
C、明代杂剧
D、明代传奇
11.以下哪一位作家被誉为元代的“曲状元”:(C)
A、王实甫
B、关汉卿
C、马致远
D、白朴 12.南戏产生在以下哪个地区:(B)A、杭州
B、永嘉
C、大都
D、汴梁 13.明代初年成就最高的诗人是:()A、高启
B、刘基
C、宋濂
D、杨基 14.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内核是:(A)A、性灵说
B、童心说
C、复古说
D、至情论 15.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是:(A)
A、朱彝尊
B、吴伟业
C、陈维崧
5.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业4 篇五
交卷时间:2017-08-09 16:30:00
一、单选题
1.(10分)文学研究会被称为()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A.“为人生” B.“为革命” C.“为现实” D.“为社会”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文学新思潮
2.(10分)甲寅派主要人物是(),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A.章士钊
B.吴宓 C.胡适
D.陈独秀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10分)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的口号。
A.贵族的文学,典雅的文学
B.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C.文学的贫民化
D.文学的世俗化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B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4.(10分)《原野》的第三幕中运用 _______手法来表现,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理想主义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九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第九章曹禺第二节《雷雨》《日出》
5.(10分)中国话剧进人第二阶段的标志是产生了()。
A.舞台剧
B.革命剧
C.芭蕾剧
D.爱美剧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文学新思潮
二、多选题
1.(5分)1922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A.胡适
B.徐志摩
C.梁实秋
D.闻一多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文学新思潮
2.(5分)京派成员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A.周作人 B.沈从文
C.废名
D.萧乾
E.芦焚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C,D,E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四节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证
3.(5分)陆蠡的代表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本散文集。
A.《海星》
B.《竹刀》
C.《囚绿记》
D.《黄昏之歌》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十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第十章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述
4.(5分)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有()、()。
A.施蛰存
B.穆时英
C.《梅雨之夕》《春阳》
D.《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C
解析 第一章1917-1948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五六节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5.(5分)《家》中表现了三个女性的悲剧,她们是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A.三姨太
B.鸣凤
C.梅
D.瑞珏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七章
收起解析
答案 B,C,D
解析 第七章巴金第二节《家》
6.(5分)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A.郭沫若
B.王独清
C.穆木天
D.冯乃超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B,C,D
解析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文学新思潮
7.(5分)狂人既是一个_______形象,又是一个_______形象。 A.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
B.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C.堕落主义
D.封建卫道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
解析 第二章鲁迅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8.(5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A.形象性
B.抒情性
C.讽刺性
D.逻辑性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第二章鲁迅第三节杂文
9.(5分)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和()上。
A.杂文
B.小说
C.电影
D.戏剧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一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D
解析 第一章1917-1948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五六节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10.(5分)京派作家的代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以乡土抒情小说风格见长并影响到沈从文、汪曾棋等人的是 _______。
A.冯文炳
B.凌叔华
C.沈从文 D.萧乾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 第十章
收起解析 答案 A,B,C,D
6.美国文学流派总结 篇六
重农派(Agrarians)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黑色幽默(Black humor)
重农派(Agrarians)
美国现代南方作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文化团体,又称“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有关的文化人常常聚会讨论文学及哲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会曾一度中断,1919年重又恢复。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克罗·兰塞姆成为这一活动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诗人罗伯特·潘·华伦、阿伦·泰特、唐纳德·戴维森以及小说家安德鲁·纳尔逊·莱特尔、诗人莫里尔·莫尔等。1922至1925年,他们出版了有影响的小型文艺杂志《逃亡者》,它所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后来收组成为《逃亡者文选》(1928)。“逃亡者派”一词即由此而来。
“逃亡者”们提倡维护南方传统的文学地方主义,成为“南方文艺复兴”的一文中坚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为主体的12个南方作家,其中有兰塞姆、华伦、泰特以及诗人约翰·弗莱彻、剧作家斯塔克·扬格等人,撰写的专题论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出版。这部被看作“重农派”宣言的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以南方农业社会为尺度来评价、批判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此后,阿伦·泰特等人编辑出版了“重农派”的第二部论文集《谁占有美国?》(1936)。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重农思想对南方知识分子影响极大。这种思想不仅贯穿在兰塞姆、戴维森、泰特、华伦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纳、卡罗琳·戈登、莱特尔以至尤多拉·韦尔蒂等人的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一时形成了一股很有声势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农运动”之称。1935年,华伦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1939年兰塞姆创办了《肯庸评论》,这些杂志便成为“重农派”作家重要的活动阵地。美国现代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就是围绕着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评派”中的不少成员也都是“重农派”的核心人物。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黑山派诗歌(BIack Mountain Poems)
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学院派诗人(包括旧金山诗人和黑山派诗人)在旧金山联合举办诗歌朗诵会,自此之后垮掉派文学作品开始流行。金斯堡在会上朗读了他那首被誉为“50年代《荒原》”的长诗《嚎叫》。这首诗以怨气冲天的哀号表达“我这一代精英”的痛苦与自暴自弃,斥责“莫洛克”神统治下的军事化、商业化的社会。1956年,他的诗集出版,轰动全国。1957年,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它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常青评论》、《黑山评论》等杂志连续出版专号,加以推荐。诺曼·梅勒的被称为美国存在主义宣言的《白种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顿审讯中为巴罗斯小说所做的辩护,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垮掉文学”的意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掸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霍尔姆斯和梅勒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来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罗斯则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据雷克思罗斯在《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1957)中宣称,他们“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凯鲁亚克发明的“自发式散文”写作法和查尔斯·奥尔逊的“放射诗”论,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
由上述艺术观点支配的“垮掉文学”运动,虽然昙花一现,而且掺杂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大量“垮掉诗”因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凯鲁亚克的一组用自发表现法写成的“路上小说”,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地下人》(1958)、《达摩流浪汉》(1958)、《特莉斯苔萨》(1959)、《孤独天使》(1959)等。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中写流浪生活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为当代其他小说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为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主人公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这种“个人新闻体”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巴罗斯对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写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时又在语言和小说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用“剪裁法”拼凑和改变小说的结构。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于反映了“真正地狱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场诉讼和谐争。以后的作品如《诺瓦快车》(1964)、《柔软机器》(1966)和《爆炸的火车票》(1967),也采用了真实与梦属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现作者厌恶社会的冷酷的幽默感,后来有人因此把巴罗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说家行列。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7.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思考 篇七
1 华裔美国文学和华裔美国人
1) 华裔美国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是从“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华裔美国文学, 另一种是美国华人文学。但是在各种翻译中, 华裔美国文学这个译法采用较多。在之前按照我国的语言习惯, 再结合其他美国××文学的翻译, 一般都翻译为美国华裔文学, 不过后来随着我国翻译学者的人数越来越多, 在各类翻译材料中大都采用华裔美国文学, 所以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已占有主体地位。从我们的习惯来看, 都习惯说华裔××人, 而不是××华裔人, 而用华裔美国文学也因为这是由华裔美国人创作的文学, 如果一定要把美国放在前面, 那就是美国华人文学, 而不是美国华裔文学, 这和华裔美国人的定义标准是一样的。
2) 华裔美国人
按照华裔美国人的概念来说, 华裔美国人是具有美国国籍的华人, 包括有中国血统却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人。不过在实际的情况中, 有美国国籍的华人为华裔美国人是毫无争议的, 有争议的是有中国血统但是在美国出生成长的人, 因为这部分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美国, 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就是美国人, 而且无论从生活习惯、周围环境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和美国人没有差异, 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份受到影响, 只愿意承认自己是纯粹的美国人而不是华裔美国人。在一些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创作的书中, 就明确他把自己和华裔美国人区分开来, 只承认自己是美国人, 对于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不屑一顾。
2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华裔美国人名字处理
按照一般的翻译习惯, 对于美国人用名大都采用音译, 也就是根据读音直接翻译过来, 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是对于华裔美国人名字的翻译就有问题, 他们有美国国籍, 自然就有美国名字, 但是也有中国的血统或华人的身份, 也有中国名字, 所以翻译采用中文名字还是音译美国名字就是一个问题。之前在翻译上, 一般都是音译美国名字。不过近几年来, 不少学者都认为, 他们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国人, 而是华裔, 因此翻译其中文名字更加能显示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而有的华裔美国人在美国出生, 没有自己的中国姓氏, 翻译成中文名字有些困难, 但是作为华裔美国人, 他们也为自己有中国色彩的姓氏而骄傲, 也都要恢复自己的姓氏。因此近些年来在翻译华裔美国人的姓名的时候, 翻译成中文名字既是对华裔美国人身份的证明, 也是对他们中国血统的尊重。
3 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美国历史的认知
在一些华裔美国文学中, 难免存在着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 也有一些专用的战争、条约、人名、典故名词,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而是要把该词看成一个整体。例如《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 (Burlingame Treaty) , 翻译的时候就不能音译条约名称, 而要按照历史典故的规定进行翻译, 由于这一条约是蒲安臣代表签订的, 因此又叫《蒲安臣条约》。再如一种美国刑罚典故, 要求服刑人员的头发不能超过一英寸, 但是当时华人还是有清朝的辫子的, 所以需要剪短, 这一刑罚叫辫子法案 (queue ordinance) , 不是按照字面上的翻译。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 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华裔美国历史, 掌握一些固定的历史典故, 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4 华裔美国文学中翻译书名的准确性
一本书的名字往往是通过简单凝练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因此对于书名的翻译极为重要, 翻译好了是画龙点睛, 翻译不准确就是一大败笔。例如《孙行者》和猴子有关, 和旅行有关, 其实这只是一个人名, 如果直接翻译, 那么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 所以只能按照最基本的方式翻译, 孙行者的原型正是一只猴子, 翻译的时候和monkey有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孙行者也是历经十万八千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尽管是去求得真经, 但是叫旅行也不会太突兀。尽管有些翻译结果从我们的角度来看, 显得有的不伦不类, 翻译过来之后就翻译不回去了, 但是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也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不统一造成的, 不过按照那么翻译, 从双方的角度看都通俗易懂, 也避免了一些解释的问题, 所以这种翻译现象很常见。
5 华裔美国文学中对地方方言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国学者总结的翻译三要素“信、达、雅”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在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中也可以用的上, 不过在实际的翻译的时候, 对于一些美国地方方言, 如果按照实际的意思来翻译, 那就失去原本词语的内涵了, 所以要注重翻译时的地方方言的认识, 以免犯一些常识上错误。例如Wah Q, Gun Sahn Hock, 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阿Q、金山货”, 而是“华侨、金山客”, 还有学者汤亭亭的名字, 有人一直以为是“汤婷婷”。这些都是对地方方言认识程度不够, 知识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翻译引起的问题。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有很多, 通读全本, 然后发现有的名字、用语、方言等是有迹可循的, 或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 有些词翻译出来在前后文中都不搭配, 可以向一些作者家乡的人员请教, 然后得出方言的意思。
6 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翻译差别
这是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一个专业人员对各种名词进行准确的定义, 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和华裔美国文学的认知进行翻译, 难免有一些认知上的差异, 那也就出现了翻译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 因为没有哪个人能完全了解两国历史。对于各种名词之间相互翻译, 两种语言的表现手法不同, 所表达的色彩也不同, 就像一个词语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或一个意思都多种表现手法一样, 英语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语境中也有和直译不同的意思。再或者有的文学名著全文都没有翻译过来, 只是把题目翻译一下, 很有可能出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情况, 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词语都准确无误, 但是我们能保证尽最大的努力还原文章的原意。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华裔美国人的介入, 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近年来, 两国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 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需要交流, 这就需要进行翻译, 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随着我国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 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工作相关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我国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理论研究程度也越来越深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翻译方面的问题, 该文从一些常见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思考。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翻译,思考
参考文献
[1]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 (6) .
[2]周文.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9) .
[3]陈曦, 王心洁.离散视角与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J].东南亚研究, 2012 (6) .
[4]周文革, 杨琦.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以翻译伦理为视角[J].外国语文, 2011 (6) .
8.美国华人文学 篇八
在美国的华裔知识分子多专业于科技,从事文化工作的占少数,这是由于文字修养方面的问题,在美国从事文化工作需得精通英语与英国文学,对艺术有兴趣的人也必须稍微熟悉西方文化的发展。对文艺极有兴趣,而仍旧忘不了祖裔文字的人们便创办了一个文艺刊物《秋水》。由于需在香港印刷,校对稿也需来回寄送,时间上的拖延,使《秋水》一年仅只能出版两三期。
在美国也有用英文写作的华裔人士,但是他们多半是前几代便生长在美国,对中国的认识甚是隔阂,对中国的感情也比较淡漠。在美国仍旧用中文写作的作者,几乎都是对祖国文化有深厚感情的,并且也确信祖国的故有文化有继续维持下去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文化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停地阅读新出版的文艺书刊。
美国社会的特点是人们都极其忙碌地追求物质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文艺的发展,许多文艺基金均是大的企业公司作为逃税的一种方式,因此名闻全球的纽约歌剧团、交响乐队、芭蕾舞剧团,每年的经费都得靠企业公司提供,如果对它们交纳所得税有利,他们便大量捐助,否则就减少捐助。政府虽然也有少数拨款援助,但大部分基金仍来自美国工商界。当然,也有极少数企业家是热心支助文艺发展的。笔者之所以要指出这种背景,意在于指出创办一个中文的文化性刊物是完全不合乎一个极端商业性质的社会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当纽约歌剧团一旦陷于经济困难时,它仍然会不顾实际困难而继续练唱排戏,不放弃它的生存方针。在同样精神的鼓舞下,中文刊物也坚持奋斗下去,这表现了人类对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自古至今基本上是永存不朽的。
如果笔者不曾有在英国康桥的一年,《秋水》也许不会问世。在英国康桥闭门修学的环境中,笔者开始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作品,回到美国以后便和几个兴趣相同的老朋友计划在美国创办一个杂志。我们原来的意思是办一个学术性的综合性杂志,可是写稿的朋友都是对文学有兴趣的,对其他方面有兴趣的也不爱写稿,我们又不愿意办谈论时事政治的杂志,结果《秋水》这个杂志便越来越偏重文史方面。
在印刷方面,由于余英时教授的介绍,我们找到香港的友联印刷公司,这个公司给予我们不少帮助,各方面都为我们尽力。如果没有余英时教授的指导,《秋水》也难于问世。余英时教授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写稿、看稿,但是由于他的精神上的鼓励,笔者也就鼓起勇气来创办这个刊物。
余英时教授虽然先后执教于哈佛和耶鲁大学历史系,但他是典型的中国文人,他对文学、历史两方面都很有造诣和成就。他的历史论文,红楼梦的评论文章等都是杰出的汉文作品,他的著作基地主要是在美国。
唐德刚是另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他在历史、文学两方面的成就都很可观,他的著作《胡适杂忆》是一部如行云流水的散文集子。他的文章富有智慧的诙谐,讽刺里面又夹入仁慈的同情,读之令人兴味盎然。他的散文著作有深度,因为他有历史修养,文内自含有不同角度的综合观点。譬如他在《胡适杂忆》中写道:“那是五十年代的初期,也是纽约地区中国知识分子最感窒息的时代。当年名震一时的党、政、军、学各界要人,十字街头,随处可见。”“干脆当难民,就在纽约定居吧。但是长安之居,谈何容易!加以当时排华之律未全除,种族歧视犹健在。那些挂冠部长,解甲将军,退职学人,到此际才了解本身原来力难缚鸡,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谋生乏术。”唐德刚的《胡适杂忆》不仅是忆胡适,也是对五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纽约生活的极好记载。
另外一位与《秋水》诞生有密切关系的学者文人是普林士顿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高友工。《秋水》的英文名字是李绍兰起的,代表我们同时感受中西文化的交流。笔者苦于将此名翻译成适当的汉文,便在电话中与高友工谈论此事。高友工顿时智急的对我说:“不必直译,可以意译。你记得庄子的《秋水篇》吗?里面有一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笔者听了惊喜拍案,《秋水》这名字便诞生了。高友工是一位用美学观点研究文学的学者,可惜他不大用中文写作。
在《秋水》中常出现的两位诗人,其中一位是心笛,她是五十年代来美国的,在大学时代,她写了不少诗。有人曾经称她为“新诗前途的象征”。她的诗清颖如早春,字句内全是诗境的形象,至今她的诗都含有青春的单纯。譬如她在五十年代所写的《贝壳》就是这样的:
来自海底的深处
却沉默无言
褪了色的光彩
诉说着当年
浪涛冲淡的歧路上
流露着强坚
在砂粒闪烁的梦幻里
带我走近了海边
她最近写的一首《谁不》却有这些字句:
谁
不寂寞
告诉我
有谁
不寂寞
大树
小草
山岗
日
月
星
海洋
谁不
寂寞
这首可属新诗形式,却有些新诗形式的危机,我想这危机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感觉到的。心笛最近可能受了台湾新诗潮的影响,形式便越来越象贝壳本身,诗意便越来越空洞。或者她的新诗代表美国极端物质社会的空虚感。
秦松是活跃港、台、美国刊物的诗人,最近因为他的“左派诗人”名声也不能在台湾发表作品了。他的诗充满纽约市的污尘和车马声,有时也有抒情诗出现。他的诗主要是有社会背景的诉说呐喊,关于他的诗,笔者曾在香港的《海洋文艺》上有过详细的评论。此处不妨从他的《黑色纽约》一诗摘引几句以为例:
冒然踢出一脚
猛然推出一掌
如咽不下的乳酪文明
李绍兰是《秋水》的发起人之一,她的文章多介绍和评论西方英美文学。她的文笔简洁和具有提要性质。她的长处在于她的观点正确,常持“平心而论”的态度。她的短处在于她的篇幅,由于生活上的忙碌,她不能作长文。
渝是写妇女问题论文的作者,经过笔者的再三鼓励,她重新用中文写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突破的步骤,在用中文写作中,她又再次的与中国接触了。我们希望在美国有更多的华裔作者能向她学习。
笔者除了经常写些文学评论和散文,在香港和美国杂志刊物上发表外,正在从事一部长篇小说《竹林引幻》的写作。这是一部历史幻想小说,是由于笔者读到竹林七贤的历史而引起之灵感。魏晋之交风和药酒之习使笔者想起美国六十年代兴起的“嬉皮士”文化。“嬉皮士”(Hippis)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反抗正统社会的文化。笔者在《竹林引幻》的序中曾有这一段话:
六、七十年代,欧美社会经过一个“文化革命”,青年们由于越战问题而引起对“成年社会”失望而作反抗。他们采取的反抗方式如不是积极的示威和破坏性极端行为,便是吸毒,过着披发褛衣的流浪生活;对社会传统,他们故作愤世嫉俗的言行。虽然他们之间,有些是一窝蜂的追随者,但多数是纯良智志高洁的青年。
这西方的“文化革命”与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潮有极相似的地方。魏晋时,儒学的衰退,功用文学变为个人自然的形式文学。六、七十年代也是西方形式艺术的全盛时期;在文学、美术、音乐、电影、舞蹈上都强烈的反映这艺术哲学。魏晋时代因为政治社会上的紊乱与人命的危险,文士们故意装聋卖哑,寄托酒醉人生。这也是老庄哲学复活的时代,他们均“精老庄,通周易”,清谈玄学风靡一时。这与西方六、七十年代吸取易经,和其他东方宗教哲学的风气相似。魏晋名士们多讲养生阴阳,寄情山水,炼丹求寒食散之方;这又类似西方青年食毒和群居郊野乡旷。
除了《秋水》外,纽约出版的《华侨日报》上的海洋副刊也有不少著作出现,秦松,木令耆,夏云,楚红,伊犁也不时有作品登载。楚红是写华侨生活的小说作家和散文作家。她最近的著作《为谁辛苦?为谁愁?》是一部描写纽约华侨血汗生活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女主角是缝衣厂的缝衣女工,男主角是在馆子里作事的男工,这在美国唐人街几乎是带有普遍性的男女职业。他们早晚忙碌地工作,在社会上受人歧视和受人欺侮,由于他们不熟谙英语和美国的复杂社会组织,只有困守唐人街过着牛马的劳工生活,可是他们在香港的亲戚却不时来信索钱,误认美国满地是黄金。楚红是富有社会意识的作者,她的作品描写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冲突。她工作在唐人街范围之内,因此她描写她最熟悉的社会故事。
纽约也有《新士》杂志,每月出版,陈宪中是发起社长。登载秦松、荣维、菊孙、木令耆的作品。这杂志是综合性质的,主要是政治论坛,文艺在其次。可是就因为它的政治论坛能吸引人而销路甚广。《秋水》多靠订户订阅,其中以美国各大学东方图书馆,如哈佛,耶鲁,普林士顿,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史丹佛大学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为主要订户。
在上述一些杂志和在香港《海洋文艺》上发表过作品的作者之中也有李黎和伊犁。李黎写散文、诗,文笔流畅。她的诗《守护天使》中有“当月升灯灭星渐沉”和“长夜有千眼的网”等句。她最近在《海洋文艺》发表的散文《大漠》是一篇旅游新疆的记叙,她将大沙漠的情调用活泼的笔法点亮了。伊犁已将她的十五篇小说汇集成书,名为《泥土》,多是描写在美国泥土上的故事,如《博士开餐馆》,《感恩节聚餐》等。她的小说是她对美国社会各阶层的观感,笔式近乎散文,甚为优柔。
这篇拙作只是提及笔者比较熟悉的作品或作者,因此不免会遗漏不少其他笔者所不知悉的作者,这是笔者感到极其遗憾的。美国如同中国一样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从事写作的作者也分散在四方,拙作的范围仅限于在美国的用中文写作的作者,并且是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在美国刊物上的。至于身居美国而在台湾发表作品的作者则不在本文介绍范围之内,因为他们已进入台湾作家之列了。
在美国的华人作者虽然用中文写作,但在文字表现上却流露出他们受过西方文化的薰陶,他们的观点感受也不能避免他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的影响。他们描写的人物事物也大多属于美国社会。美国华人文学前景如何,它将会维持多久,这还是一个疑问。但是,只要美国不停的有从亚洲移居美国的华人,便继续会有华人文学。在不能完全放弃母系文化以前,在美国用中文写作的作者便成为美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工作者。
于美国波士顿
【美国文学史作业】推荐阅读:
美国文学教案15则范文11-13
美国文学名著英文读后感08-30
20世纪美国文学英文版09-24
外国文学在线作业06-23
外国文学作业答案09-16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07-26
电大外国文学基础作业及答案07-04
外国文学第1次作业答案08-07
16秋华师《比较文学》在线作业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