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2024-09-27

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共8篇)

1.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一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学生学习目的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由八名同学共同协作完成。

我们调查了重庆大学虎溪校区11、10级50名同学的学习目的状况。根据计算,48%的同学所学专业不是他真正想学的专业,72%不喜欢他所学的专业,但是真正尝试过转专业的同学却仅有6%。也许是由于高考分数与自己心仪专业有一定差距而被调配了专业,也许是因为家人的意见而选择了其他的专业,但“专业不称心”的情况占了这样大的比例这样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为了心仪专业尝试故换专业的同学却为数不多,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有趣的是100%的同学在进校前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之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也占96%之多,但是坚持到目前为止的却锐减至66%,而24%的同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的制定则是短期多过长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好的,为之制定计划也是使之成功的科学方法,但是凡事贵在坚持,同学的不能坚持将为其达成学习目的造成不小的障碍。多数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可以防止好高骛远,但是长期学习目的和目标的制定也是很有必要的。

令人担忧的是同学们确定学习目的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出于主观意志决定的,其中72%受家人的影响。调查组承认家人作为长辈更善于深谋远虑且比同学们更有生活经验,但同学们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方向却不是自己选择的,这种现象会扼杀同学们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从调查表“课程课业状况”部分,我们发现了使同学们学习风气松懈、怠慢学习目的主要原因——96%的同学其课程存在“到期末就等老师划重点复习”的情况;如果没有考勤制度,在正常情况下24%的同学会保持全勤不旷课。“期末老师划重点,通宵背诵但求不挂”的风气弥漫于中国各大高校,重庆大学也不例外落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如此风气横行,同学们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恐怕没这么容易。至于初、高中时绝对不会无故旷课的观念则更是一去不复返,但令人欣慰的是任然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很自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除去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84%的同学会主动考取其他证书,主要是为了就业考虑,因为兴趣而考取证书的仅占总人数的22%。调查组本想就同学们备考考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做部分调查,但考虑到这不过是同学们大学生

涯学习的一小部分且具有强制性,所以就放弃了。绝大部分的同学自主考取其他证书的现象让人欣喜,但其目的性过于功利化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选修课不算学分自愿选修,80%的同学会上选修课。选修课的开展是丰富同学们大学生活、开拓视野、增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和大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学们对于选修课的态度是是积极的,说明同学们重视拓展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但选择选修课的标准却差强人意——以兴趣为选择依据的同学占72%,考核条件简单和老师不经常考勤一项被同学们多次双选的,平均占总人数的12%。

被调查的同学们中86%经常去图书馆借阅资料,这题有同学们注明他们更喜欢上网查询资料。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拓展知识丰富自己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查阅的资料中以专业知识技能类书籍为最多,现代文学其次,经典名著和其他很少。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同学们阅读书籍的目的性较强,多以自身专业为主,而大学生看名著的人数却日益减少,调查组则认为同学们应该重视对于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平衡发展。

最终问到同学们目前在学校努力学习的主要目的,我们组设定次题可双选。结果单、双选96%的答案中都有“高薪就业”一项,选择“但求不挂拿文凭”占总人数的16%,“结婚生子”占总人数的28%,“充实自己”占总人数的14%,“为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占总人数的54%,选择“奖学金”的同学占总人数的68%。这一题所反映出很多信息,很值得深究。

根据不同的双选答案,当代大学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行为目的功利化的现在暴露无遗,而这一现在是否无可厚非呢?调查组认为他们的选择是受到各方面影响所致:

(一)社会压力——大学扩招、专科生就业竞争力变强,因此大学生选择专业、考取证书就更加倾向于就业。

(二)大学风气——期末划重点风气已久,但求不挂蔚然成风。同学们不自知是已怠慢了学习和自己的学习目的。

(三)大学生多为年轻人——盲目从众、急功近利、眼高手低。这是大学生们不可避免的原因。大学生多处于18~24岁年龄段,刚刚成年刚刚离开高中,才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无论是家长、老师或是朋友的言行都会对其有产生很

大影响,盲目从众或者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目的的重大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们八人调查组针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针对每部分问题及结果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如果扩大调查人数的话,相信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虽然充斥着盲目从众、功利化、物质主义、形式主义等多种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同学们为了拓展自身知识面、提高各方面素质和增强能力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目的。相信他们会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不枉费这四年宝贵的青春。

2.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二

不缺知识的中国学生缺了什么?

如果仅就知识而言, 中国学生是不缺乏的。比较一下中国和英国小学6年级的数学题, 你会对英国小学题目的简单程度感到极其好笑。我们的小学奥数题都快把微积分的知识给用上了, 而英国小学的数学题目不用掰到脚趾头就能算出来。当中国的“小数学家们”心算N位与M位的乘法时, 我们却惊奇地发现, 英国小学连九九表都没有。我们不禁为英国的未来感到担忧,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建设祖国”呢?

如果再比较一下两国的国文学习内容, 你又会大吃一惊。当我们的孩子在完全没有生活背景, 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撰写着一篇又一篇优秀作文的时候, 英国的同龄孩子却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着印度教, 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询印度教的资料, 参观博物馆和印度教的宗教场所, 对社区的印度教教徒进行访谈, 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

如果大家去关注一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小学教育, 也会发现极其类似的做法。当我们的孩子们在大量地编撰, 无病呻吟, 甚至抄袭的时候, 国外的孩子却在进行原创性研究, 尽管这些研究显得那么稚嫩。所以, 求真的学术精神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西方教育中从小学就开始了。现在让我们离开小学, 走进大学校园吧。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对大学有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精辟之极, 也是中国儒者对大学的一个极好的诠释。在中国学生的心目中, 最幸福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就是聆听一位白发的大师, 学富五车, 引经据典, 纵论上下五千年。

再让我们看看西方的概念, 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 译作汉语即“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由此可见, 西方人更重视的是自由的学术精神。如果大学没有了学术精神, 大学也就不是大学了。其实我们不用远渡重洋, 只要去一下香港, 你就能在大学中感受到非常自由的学术空气。

所以, 中西结合一下, 对学生而言, 最幸福的事情可能就是与一位智者 (不一定是长者) , 自由地交流着你和他的思想。

我们的学生从6岁进入小学课堂, 到18岁走进大学殿堂, 12年的填鸭式教育, 其最大的负面作用就是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的思想和观点。看过专业乒乓球训练和游泳训练的人, 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运动员们需要成千上万次地练习一个动作, 才能将正确的姿势固定下来。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 12年的应试教育已经足以将我们的非创造性思维模式固定下来了。这是最可怕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知道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 中国学生给外教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会记笔记。

如何突破思维惯性?

要想去改变这种12年固定下来的思维惯性谈何容易。幸运的是,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思维方式可能发生变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 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培养学术精神的最后一个机会。

那么, 学术精神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在西方的大学体系中, 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研究方法。心理学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但基本道理大同小异。我把它称为西方八股文。也就是说, 西方做各种研究, 有一个大家都遵循的基本规范。其实, 对于学术精神的核心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阐述北京大学办学方针的时候, 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进行非常精辟的概括: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也就是说, 任何研究都需要用事实说话, 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依据。

相对于西方的学术八股, 中国早已有自己的八股学术。体验中国八股的学术精神, 最经典的读物就是《儒林外史》。在该书第十一回中, 鲁编修教女儿读书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 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教她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诸大家之文, 历科程墨, 各省宗师考卷, 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 花团锦簇。”这样的描述在书中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观其核心, 其实就是一个字:背。能否高中, 首先要揣摩考官的喜好, 然后是要合时宜, 唐诗宋词都被视为杂学, 为考官所不耻。现在的高考, 基本延续了中国八股的精神。

西方的学术八股则完全不同, 它强调用数据和用事实说话。它的基本思路是, 先看看别人就自己想研究的问题都已经研究了什么?这些研究有什么不足?在此基础上, 自己希望研究些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研究目的?准备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样本怎么搜集?采用何种统计分析工具?这些工作都完成之后, 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首先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中国古代的科举选才制度主要是为皇上服务的, 所以文章题目都非常大, 若无经天纬地之才, 恐怕难入皇上的法眼。所以, 我们的本科生经常能用5000余字写出“论中美石油战略关系”、“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研究”这样的文章。

来到大学里, 知识固然重要, 但知识是很容易被忘记的, 尤其在你不使用, 又不重复强化记忆的时候。专业也固然重要, 但工作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若干门专业知识。

而西方的研究题目讲究小。歌德早就说过:在任何一个方向上, 我们能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 前人都早已提出来过。请允许我摘录一段汪丁丁在《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上的话, 因为我觉得没有比他总结得更准确的了:“如果你将来出国留学, 你就立刻会有歌德说的这种感觉。在西方大学里做论文, 如果你觉得你不很聪明, 那么你通常喜欢在你研究的领域的犄角旮旯里找一些冷门问题研究。或者, 如果你觉得你足够聪明, 那么你通常就会在‘主流’里寻找一些重大问题来研究。不论如何, 当你找到任何一个你觉得很有意思的问题时, 深入研究下去, 通常, 你就会发现, 那个问题已经被人家研究过几十遍了。意识到这一事实之后, 你的导师往往就要劝你找更细小的题目去做。这样, 西方的学术传统里就积累了越来越细密的知识。”

选择好题目之后, 就要去看一看别人在相关领域都已经做了些什么。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我问过许多高年级的大学生, 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学校的电子图书资源和各种电子数据库。所以, 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地重复着十年前的学生就已经写过的题目, 题目几乎完全相似, 而内容却无变化。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然后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各个学科不同、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再后, 就是用数据说话。诸如“据说”、“据专家认为”这样的词语是最忌讳的。

我曾经与一位50多岁外教交流, 向他讲述早上锻炼的不利之处, 并举了几个洪韶光书中的例子。谁知道, 他听了之后并不以为然。他说, “你讲的都是偶然现象, 这几个因为早上锻炼而失去生命的人可能因为知名度高, 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你并没有客观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 从西方学术观点的视角来看, 洪韶光的书只是医学保健普及读物, 而不是严谨的医学研究报告, 其中很多内容并没有得到科学的检验。如果大家感兴趣, 可以访问CNN网站的健康频道, 上面有很多医学保健方面的内容。你将两者相比较, 就可知中西方对待研究的态度差异了。

学术训练有用吗?

讲了这么多, 并不是要让大家都去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 而是让大家通过科学的学术训练, 培养求真、严谨的学术精神。作为总结, 我将大家经常关心的两个疑问解释如下:

1.大学现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术训练有什么必要?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 哈佛大学从来不标榜自己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不是去做理论研究工作, 而是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 会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去探索问题。话又说回来, 如果上大学不学理论, 那么学什么?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建设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就社会科学的各种实验室而言, 其中很多实验都是演示性的, 学生一两个小时就能学会。还有的实验室, 比如股票、证券实验室, 这些实验学生自己上网就能做。大家去看一下美国前一百名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 (社会科学类) , 我们找不到什么实验课程和实验学分。

2.理论有什么用?这是我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我的回答是, 理论很有用, 只不过你不会用而已。我给大家举一个很“俗”的例子, 希望有悟性的学生能够同理推导其他。不论毕业之后从事何种工作, 绝大多数工作都涉及到文案工作。也就是说, 我们要撰写各种调查报告、各种汇报材料、各种讲话发言稿, 这些好像与学术训练没有关系, 其实不然。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人一定能写出比他人更精彩的公文。

以给领导写发言稿为例。首先, 需要领会领导想说什么, 听众希望听到什么。在座的有没有领导的领导?领导的领导又想听些什么?这些都考虑好了, 就能确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题目。这不就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吗?

然后再查阅一下以前领导就类似的问题都讲过什么, 别的领导讲过什么, 国家目前关于该问题的主基调是什么, 从而确定本篇演讲稿的主题和切入点。这不就是学术训练中的第二步“文献综述”吗?

再往下, 考虑到受众不同、场合不同、目的不同等因素, 确定演讲稿的具体风格:是大白话多一些, 还是富有文采一些?这不就是学术训练的第三步“确定研究方法”吗?

再往下, 文章是否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图表和数据?这不仅会增强发言的说服力, 也会给整篇文章锦上添花。这不就是第四步“数据分析”吗?

最后, 发言稿以几个精彩的结论和今后发展思路结束, 这不就是第五步“结论和政策性建议”吗?当然, 交稿之前还需注意一下文章的排版、字体, 检查一下错别字。这些不都是学术训练中要求的吗?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弘扬“多 (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快 (缩短培养时间) 、好 (紧抓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省 (大班上课) ”培养应用型人才 (突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但是, 我们应当知道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自己是为什么而来的。

来到大学里, 知识固然重要, 但知识是很容易被忘记的, 尤其在你不使用, 又不重复强化记忆的时候。专业也固然重要, 但工作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若干门专业知识。在我看来, 通过学术训练培养出来的学术精神才将是相伴你一生的宝贵财富。

3.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三

关键词:学习目的盲目;引导;职业生涯规划

一.案例与分析

案例:胡同学,女,本科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大一学年,该生表现良好,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错。进入大二,辅导员发现该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总是心不在焉,做事情总是神色匆匆、打不起精神。经常盲目的忙于各种证书的考取和参加各种辅导班,如英语二学历、驾照、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舞蹈班等等。于是辅导员找到小胡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通过交谈,辅导员了解到了小胡的几个想法:

第一、来自普通家庭的她,没什么特长,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同学多才多艺,她觉得压力很大,想通过考取证书和参加辅导班来证明自己、提高自己。

第二、对自己的未来,小胡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在与家长、学长学姐沟通时,都鼓励她多考取证书。

第三、身边有好多朋友都在考取证书,她要考的那些证书里有父母让考的、有大家都在考的,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能每一个都报都试试。

小胡说,这些其实她还没完全都报上名,只是自己先开始准备,但是这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她已经焦头烂额,她明显觉得自己的专业课落下了,但是这些证书她也得考,心里压力很大,学习也专心不起来,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很紧张。

原因分析:第一、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找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有些用人单位较为看重学生的证书。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案例中的小胡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错误的认为越多的证书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越强,盲目的选择,从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二、自我认知度差,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学生对自我不能正确的认识,在父母的指导下考入大学、选择相应的专业,按父母的设计路线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懂得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职业规划。案例中的小胡没有明确的目标,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便盲目的听从考取证书。

第三,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攀比。看到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忙着考取各种证书,总会觉得自己应该跟随大流,跟大家一样,形成了盲目的攀比心理。缺了任何一种证,都觉得自己比同学少了一份保障。这种盲目跟风,让他们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被考证弄得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少。

二、对策与思考

对策:第一、指导小胡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给小胡讲解了SWOT分析法,SWOT分析方法原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能够做的”(即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在这个案例中,小胡就是没有对自身的条件进行详尽的分析,才会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才会盲目进行考证。借助这个分析方法,让小胡从自身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身优势和自己以后适合从事的职业。从而计划自己目前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以及需要考取哪方面的证书,不再是盲目的去跟风去服从。通过指导小胡对未来有了正确的规划,对目前的考证和学习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第二,树立知识价值观,协调好考证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小胡的考证占据了她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专业学习明显懈怠,造成了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扰。辅导员首先要跟学生沟通,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自己的学业,不应该耽误自己的学业去考取所谓的“就业筹码”;其次帮助学生端正考证的态度,明确考证目的,不为考证而去考证,要为学到知识而去考证。同时辅导员通过在查找搜集资料,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资格证书的用途和时间,以及之后从事职业与资格证书的匹配,不是每一个证书都是有用的。

第三,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在准备考证的过程中,造成小胡内心的困扰,又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其自我压力明显增加,出现迷茫。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深层次学习需要,并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水平,指导学生先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要结合自身能力充分估计考证难度。

通过以上方法,该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时间安排合理,并自己已经做好学期学习规划。

随着高校扩招后入学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和国家经济体制、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的情况下,有计划、有准备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即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也就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定位,并对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途径进行设计和规划。

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处在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发掘潜力大。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大学期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其职业发展。通过自我分析、环境分析以及科学的选择,可以使大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更快的适应环境,进而更好的融入工作。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终生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对其进行更为长远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一般包括:①自我评估。②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③生涯机会评估。④生涯目标确定。⑤制定行动方案。⑥评估与反馈。

4.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四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群,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和社会主导文化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强劲动力。显而易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中央全会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理论上的一次创新,必将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也是我们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

全会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饯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思想,突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

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

可靠接班人。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握正确指导思想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因此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的基本要求,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是全党的智慧结晶,是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核

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志,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化,既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优秀文化,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同时,“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

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

要求和价值取向。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地方,是思想、学术、文化

交汇的重要场所,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交锋最激烈的阵地。所以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讨论的同时,必须坚持

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决不允许指导思

想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改革发

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归根到底是建设民族精

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

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遗产,从根本上规定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最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

想,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育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

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

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所以,我们在构造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

族精神的传承,并积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重要节目,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我校有着悠久光

荣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嘉庚爱国主义精神、校训诚毅精神、革命传统精神等,都值的进一步深入发掘整理,不断扩充内涵,提高宣传教育成效。学村的各种纪念场馆、校史陈列室是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陶冶

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是不可多得的教材。学村原有许多建筑楼群的命名,也沉淀

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体现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质。任何一个时代都产生、孕育自己时代的文

化,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目标和方向,既是前人思想认识的升

华,又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既是一个批判继承前人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

越、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

力”。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一个国家如果自主创新

能力上不去,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技术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大学校园是人才荟萃地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强烈的开放

性、先导性、前瞻性和独特性,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制度为保证,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创新实践为动力。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途径,努力构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创新系统。在更高和更新的层次上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和催化剂。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揽全局,相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浅谈怎样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2] 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3]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

5.大学生学习两会精神体会 篇五

2011年3月初中华共和国召开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会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会期十天,两会期间五百多件议案,七百四十多份建议和意见集中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各个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关切,对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愿望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之帆,更是老百姓的民生期待和厚望,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大致有如下几个热点问题

一、经济发展

如今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海强大的经济贸易纽带推动亚洲经济的发展。如此同时,今后中国仍面临更深层矛盾,资产两个持续高涨,消费不足,通货膨胀等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在两会期间着重把中国经济战略侧重于“调结构”,“防通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变的更加凸现。

二、楼市房价问题

在去年全国各地放假普遍暴涨,打碎了年青人安居乐业的梦想。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而又健康的发展,房地产业商家也应该流淌这道德的血液。温总理而表态说自己有信心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在两会期间,总理还强调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将建造三千万套房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要求。

三、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课件 >当前“有学上”、“上起学”已经不是问题,百姓需求的焦点变成“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理论上将这是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长与现实供给短缺的矛盾,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仅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也应包含合理的布局,调整结构,优质资源整合,师资力量的强化,保障师生安全,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特别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更应采用多元文化的办学模式,强化知识更新,不能变成单一的“发文凭”。

四、就业难的热点问题

首先,对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这过去的五年内,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使国民不断强大,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教育不断提高,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就业难的一系列社会性的问题更充分暴露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两会期间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际发展。

通过这以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我进一步加深对一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就是科学发展。

二、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指导,通过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内的形势,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定。

三、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践行两会精神,自觉履行学生应尽的义务,积极参加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

6.大学生村官学习学习沈浩精神心得 篇六

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沈浩,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他虽然匆匆地走了,但是却深深地在小岗村,在人民心中扎了根,留下了对他无尽的感动和敬畏。

小岗村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这并没有给小岗带来多大改变,村民们对下派干部不抱太大希望,沈浩2004年刚来时,大家也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并不信任„„就是在这样一种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沈浩同志服从安徽省委的调派,放弃省财政厅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久负盛名的改革第一村任党委第一书记,而且一干就是6年,无怨无悔。这样的全心全意为改革第一村的人民服务的精神,该是何等的高尚而伟大。再看看沈浩同志到职后的点滴作为,又是多么感人至深!,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肺结核,没钱医治,是沈浩把他送到镇医院住院治愈,没让韩庆江花一分钱。韩庆江说:‘要不是沈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了’。50多岁的关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难,他告诉记者,沈浩对他特别照顾,自己的被子、衣服都是沈书记送过来的。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找到沈浩,他二话不说就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70岁的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她两次找到沈浩都没空手而归,一次1000元,一次500元„„ 2006年底,沈浩作为选派干部任期即将届满时,在小岗村98户农民强烈挽留下,沈浩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来,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凝心聚力奔小康;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心扑在了小岗村;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小岗村精神,为加快小岗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组织充分肯定和小岗村广大干群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年仅46岁的沈浩,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匆忙,还没来得及和村民们道一声别,就这样急促地走了。但是,他却在年轻的生命里,用自己的一颗对党忠诚、对民赤诚的爱党爱民之心,书写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让人生在奉献中闪光,为党旗增辉,为人民造福,值得各级党员领导学习实践。

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凤阳县小岗村书记沈浩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天地为之动容,日月为之含悲,百姓为之哭泣。我们为祖国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干部而惋惜,为人民失去这样一位贴心的书记而悲痛。安徽省财政厅11月11日发出《关于确认沈浩同志为因公牺牲的决定》认为,沈浩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任劳任怨、乐于

奉献的无私情怀,为人正派永远值得学习,决定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沈浩学习活动。沈浩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对深入学习宣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弘扬他的崇高精神,中共安徽省委日前专门发出通知,作出安排,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向沈浩同志学习。

7.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对某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 共调查大学生1 185人, 问卷填写有效者共1 171人, 有效率为98.8%。其中男生541人, 女生621人, 性别缺失9人;年龄16~24岁, 平均 (19.47±0.96) 岁。

1.2 方法

1.2.1 生活目的量表

采取生活目的量表 (Purpose in Life Test, PIL) 中文翻译版[5]。该量表是用于测量1个人感到生活是否有意义和有目的之程度。由20个自评条目构成, 以7点量表方式作答, 4的位置代表中立, 两端各有相对的形容词句, 受试者依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圈选。总分为20 (低目的性) 到140 (高目的性) 。以PIL总分>112分为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 PIL总分<92分为缺乏明确的人生意义和目的[8], 将1 171名大学生的PIL得分分为高、中、低3组,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7[7]。以本研究数据为样本考查其信度, 测得分半信度为0.783。同质性信度以Cronbach’s alpha系数来加以考验, 测得总量表的α值为0.878。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另对140名大学生, 间隔4周重测, 测得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7。

1.2.2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8]

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在国内作为心理健康症状评估的量化工具广为使用。包括90个项目, 10个因子 (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和1个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附加因子) 。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 进行团体调查。数据收集录入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均数比较、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

大学生PIL总分为 (105.74±15.33) 分, 最低分为41分, 最高分为138分。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由表2可见, 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各组之间的SCL-90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即生命意义感程度越高, SCL-90各因子得分越低。

2.3 生活目的和意义感状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将PIL得分与SCL-90各因子分及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生命意义感得分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 (r=0.300~-0.560) , 其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 (r=-0.560) , 与SCL-90总分的相关次之 (r=-0.510) , 见表3。

3 讨论

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命之意义与目的的知觉与感受程度。生命意义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贾林祥等[9,10,11]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了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总分为 (105.74±15.33) 分, 平均分的分布倾向于聚焦在评尺上有目的的一端。而梅萍[12]对全国1 7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有74.1%的人觉得“活得很有意义”。说明从总体上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与意义感, 能积极地追求生命的意义与目标, 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此外, 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 其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追寻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受性别、城乡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程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发现, 个体的生命意义感程度越高,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各个心理症状因子所表现的症状程度越轻。说明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水平对维护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PIL得分与SCL-90总分之间呈高度的负相关 (r=-0.510) , 提示个体心理健康与其生活目的与意义感有密切相关;PIL得分与各心理症状因子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r=-0.300~-0.560) , 其中与抑郁症状因子的关系尤为密切 (r=-0.560) 。说明个体的生活目的与意义感与抑郁症状表现有紧密联系, 而抑郁症患者的典型表现是感到生活无意义, 对前途悲观绝望。当个体感到失去了生活目标, 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惘, 往往会表现出对生活的厌倦、悲观失望或无所适从[13]。因此, 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的失落可能是大学生在一些心理问题与疾病的表现形式, 生命意义感低下或失落可间接反映个体所存在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如能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 则对改善个体的抑郁症状及其它心理症状是十分有益的。因此, 对个体生活目的和意义感的评估, 对于指导和评价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果是很有价值的。

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明确的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并成为其精神的支柱, 帮助他们应对大学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 维护其心理健康。因此, 重视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的引导与培养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生活目的量表 (PIL) 和SCL-90对11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 比较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学生PIL总分为 (105.74±15.33) 分, 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农村、城市大学生的PIL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PIL得分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PIL得分越高,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低, 提示大学生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大学生PIL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 (r=-0.510, P<0.01) , 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 (r=-0.300~-0.560, P<0.01) , 其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 (r=-0.560) 。结论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的引导与培养。

8.学习目的与大学精神 篇八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育改革

从现阶段市场英语应用情况来看,范围日益扩展,应用频率迅猛增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英语教育是对其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后一道环节,这一阶段英语教育立意的明确性以及培养的科学性,都会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就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现状而言,受应试教育影响,倾向于理论方面的教学,使得市场真正需要的——实际应用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短板”,针对这一情况,以“综合应用”为目标,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及确立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当代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在多元化市场中,应用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将学生培养成为英语技能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市场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对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也日益增高。在全球化经济的推动下,英语日渐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和工具。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多数学生英语技能形成的最后一道关卡,顺应时代“综合应用性”的要求进行改革,成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但是从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及途径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存在积极性不足,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加上语言环境有限,“高分低能”情况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树立以“综合应用”为目标的改革目标,不仅是有效整理当前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提升改革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理念及具体内容

1.学生为中心理念基础。作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始终不变的基点。大学英语教育开始面临更多挑战和难关,在新的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朝着学习应用型靠拢,即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灵活变换。就这一点来说,传统单一理论知识教育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以学生需求为重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综合多项措施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竞争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可动摇的根基。

2.学习力培养为辅助。学生学习力指的是学生接受新事物、快速掌握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最终落地对象和基础,那么以学习力培养为辅助则是这一教育理念主要的实现路径与方向。这一能力不仅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应用和提升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进入市场之后会运用到的主要素养。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及理念实现的有效策略

1.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只有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与训练,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是“市场需要的”和“自己需要的”。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对社会实践这一平台的开发远远不够,英语教学基本上都在教室里完成,缺乏立体的语用氛围,单靠日常教学及情景模拟训练,难以给予学生较为切实的应用感受;加上课堂教学中通常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点,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环节少之又少。建议应从社会实践平台出发,尽可能由学校或专业导师出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良的外部提升环境。

2.变革测试方式。除上述措施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及理念的深化发展,还应对考核测评体系进行变革,尽可能实现语境考核,将学生放置在立体的语境中,设置灵活多变的考核情景,为学生提供自我素养水平鉴定自测的同时,也为教学侧重点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测试和考试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英语课程及市场环境的具体需求来调整考核评定的途径、难易程度,这样一来,不仅能真正起到监测和测评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良性的教学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就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顺利完成来说,需要的不仅是某一两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而是整个大环境的支持和推动以及所有师生的配合:语用实践环境的创设以及测试考核方式的变革,都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这条道路上必经的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始终坚持“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为中心”两个大方向不动摇,争取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事业做出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85-87+96.

[2]张丽.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3]孙扬.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话语秩序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

[4]尹国杰.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小班艺术打击乐公开课下一篇:优秀寒假作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