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精选14篇)
1.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 篇一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新人。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怎么能走近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记得去年四(4)班的一个女孩子,她从外地港转来时老想回家,上课走神,作业也马虎,我开始问她原因,她不做声,问多了,她掉眼泪说:不习惯想回家."我救开导她说:这里的每个同学和老师都是你的朋友,只要你愿意,别人都会和你玩.我还嘱咐几个好学生多帮她,慢慢地她上课专心了,作业也做得好多了,成绩从不及格提高到60多分,到今年上半年成为了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每一次我不会忘记鼓励她,赞美她,爱就有那么神奇.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2.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 篇二
内容简介:《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它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推荐理由:读了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其次,我们会强烈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以及他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让大家都了解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特级教师、杰出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是怎样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我想等我们大家看完这部书后,教师们会反思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家长们反思自己做最好的家长教育孩子。
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三
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人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人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李老师的这些举动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当一个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并提升自己的时候,就是师者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教育者来说,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这些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笔者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笔者深深地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融入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他不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时刻牵挂着学生——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教师所讲的故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万同是书中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在李老师对万同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笔者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不断地感动、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笔者的学生,笔者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对待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笔者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笔者的心灵之外……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就会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4.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 篇四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利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班主任引导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应该多一份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的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实践活动,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收搓心理
不可让优生在班上特殊化,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优生担任班干部不宜搞终身制,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对优生犯错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5.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五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6.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六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7.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篇七
杜威勤于思考, 著作颇多, 主要代表作有《哲学之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条》、《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追求确定性》等, 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全面阐述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是其教育思想的总纲, 也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齐名的教育著作。
一、《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主要教育信条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共分为26章, 约含3个部分。1至9章论述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0至21章阐述民主教育的性质和优越性, 22至24章重点在于重新解释课程、教材以及教法, 25、26章论述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论, 全书采用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的视角对一系列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论证, 论述了许多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些教育信条, 其中成为全书主线且贯穿始终的应当算以下三个信条了。
(一) 民主教育
顾名思义, 民主教育就是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 那么, 这种教育具有怎样的内涵呢?就杜威的论述, 人人能够共享利益、能够自由交往、能够协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社会。在民主主义社会里, 科学、产业、国际贸易、移民等都十分发达, 个体之间没有种族和阶级的隔膜, 反而存在更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以民主主义为原则和灵魂的教育是与阶级教育、贵族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截然不同的, 即以民主为核心, 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基本要素都要具备民主思想和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民主教育以民主作为重构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价值规范, 民主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其归宿点。因此, 让个体现时过上完满的民主生活也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
(二) 教育无目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许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教育无目的, 那么,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杜威是否真的认为教育无目的呢?实际上, 杜威从未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预备, 而是生活的需要, 因此教育目的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 而不应当在教育之外给教育限定以其他的外在目的。同时, 杜威认为, 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教育目的堪称良好的教育目的, 首先, 教育目的必须以个体特定的固有的活动和需要为依据;其次, 教育目的是要能够转化为与个体的活动进行相互协作的方法;最后一定要摒弃所谓的终极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兼顾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两方面的因素, 实现了直接与间接的统一, 他的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
(三)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经验的改造
1.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对准备说、展开说、官能训练说这三种传统观念的更正与挑战。关于教育即生长的理解, 杜威如是阐述:首先“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教育即是不断生长”“不能把生长看作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 而应把生长本身看作是目标”;其次“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可见, 教育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历程, 在个体的每一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目标, 而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生长能力。
2.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说:“教育就是连续不断地重组经验, 这种重组, 既能增加经验, 同时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而所谓经验, 即涵盖了所有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包括行为的做出以及行为所导致的之于行为者的结果, 杜威为了更好地诠释经验这一概念, 举出了一个较为生动的例子, “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向火焰, 这一行为本身还不是经验;只有当这个行动和这个孩子所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 才是所谓的经验。”由此可见, 经验包含主动与被动两方面的因素, 是两者的结合体。并且经验的改造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相结合, 也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经验改造方能促使个体的成长, 而教育就是这样一项改造经验的活动。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民主主义与教育》集结了杜威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近三十年的心血, 是其所有教育思想的总纲, 因此,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 “儿童中心说”充分尊重个体的需求和兴趣
杜威虽然并不是“儿童中心说”的首创者, 在此之前, 夸美纽斯提出“种子说”、“园丁说”可以说是儿童中心说的萌芽或雏形, 之后, 卢梭发现了“儿童”, 要求将儿童当儿童看待, 强烈反对把儿童当大人或小大人看待, 这可以说是杜威儿童中心说的渊源。杜威在秉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不仅成为儿童中心说的忠实拥护者, 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和起点, 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当然, 儿童中心说并非对儿童放任自流, 而是尊重儿童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拓展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儿童中心说并没有贬低教师的地位, 反而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儿童的世界和生活, 并且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要, 才能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 以便给予儿童的生长以真正的引导。同时, 儿童中心说并非高扬个人主义, 否定社会的作用, 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如果说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那么, 社会就是教育活动的归宿点, 即教育不仅本身是社会生活, 教育最终也是为了社会生活。
(二) “从做中学”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杜威认为人有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四种本能, 因此, “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 这也是他所倡导的教育基本原则之一。由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强调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 这种教育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强调以经验、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机会, 并且能够在自身参与的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做中学”又可理解为在经验中学习, 即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究知识,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 我们不应该把身体活动看作是和精神活动毫无关系或是对精神活动的一种干扰”, 因此, 作为学生, 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教师, 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 创造一定的活动环境, 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引导和刺激学生参与活动、解决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求知欲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三) 提倡师生全情投入的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个性发展, 着重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主要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目的在于形成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往与交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心。《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提倡的“儿童中心说”是参与式学习的理论支撑, 而“从做中学”则是参与式学习的重要途径与实施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处于整个活动的主宰地位, 这样势必限制了学生的行动和思维, 而体现“儿童中心”的参与式学习则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有更多动手和思考的机会, 学习不再是灌输与被动的事情, 而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当然, 参与式学习最本质的内涵是思维的参与, 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动上, 只有当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们能够亲身考虑问题, 并有解决问题的急迫感时, 他们才会主动寻求解决之道, 这才算真正在思维。因此, 参与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 它要求教师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由于“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 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应具有时刻将潜伏在内心的创造欲与求知欲爆发出来的觉悟。虽然在教育的不同阶段, 参与式学习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具有差异性, 但从总体上看, 参与式学习是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在这种参与中, 双方互为师生关系, 共同成长, 双方彼此忘记谁是教师、谁是学生, 师即是生, 生即是师就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结语
8.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八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司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上部为“…’,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 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 些美好品质,妇正直、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一”,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 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9.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九
在每一个教学班级里,都存在一些潜能生,他们或者顽皮好动,惹是生非,或者胆小怕事,萎糜不振,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令各科教师头痛不已。
对这些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我们要关心爱护,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爱心造就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班主任老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潜能生的落后情况,找出其落后的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对问题学生多给一些偏爱,因为他们不象优秀学生那样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不能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我们要将更多的师爱分给更大的需求者,用爱心激励他们求知上进。“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
实际上,后进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当他们想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倾诉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一定要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体察他的心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安慰、指导和帮助。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潜能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潜能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要把机会让给他门让他来完成,并且让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意识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开班会让同学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不再感到被歧视与冷落。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应给他们充分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住就会自觉地发奋学习了。
李镇西告诉我们:“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注意,教师这样做,决不是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学生’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10.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 篇十
李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 着实是后生可畏。他自2006年起开始写教育时评、评论和随笔, 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上海教育》、新华网和中青网等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 他倾心为教育鼓与呼的激情令人钦佩, 他敢于担当教育责任, 唤醒世人教育良知的做法更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笔者认为, 时评类文章的特点在于评论深刻, 不回避矛盾, 敢于直言, 能痛快淋漓地切中时弊。这一点在《审视与反思》这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书中这样的文章很多, 例如《不要把校长当做‘官’来做》一文, 作者就指出, 在一些地方的学校衙门化倾向严重, 校长“官本位”观念严重, 对上唯命是从, 对下训导众生, 更有甚者对老师喊出“杀无赦”的狂言。这种现象的存在, 将让校长离教师越来越远, 成为孤家寡人, 最终学校的发展状况不言而喻。再如《谨防学校民主评议形式化》, 作者列举了在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的民主评议工作存在的把关不严、质量不高、功能弱化等现象, 并历数了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检查督促不力、“好人主义”作祟, 警示学校领导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民主评议工作, 将民主评议作为加强民主管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来抓,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类似的文章书中还有很多, 相信读者会从书中得到更多的警示和教育。
时评类文章还在于能给读者以启迪, 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并能给读者一把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钥匙。《审视与反思》中的文章在对教育现象深入剖析的同时, 其建议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 书中《莫让期末密集检查累坏学校》一文就针对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各种评比检查泛滥、影响基层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这一现实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剖析, 提出了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剔除那些指导意义不大、形式主义的检查或评比;推广“集团作战”式的联合检查, 以减少学校开支, 节省时间, 让学校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多地集中精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再如, 《给中小学生补上理财教育这一课》一文, 针对理财教育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 作者提出了理财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 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习惯;同时学校也不应该缺位, 应将理财纳入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理财校本课程, 让中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较为实用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和本领。教育是理性的, 怎样才能做到理性的教育?教育需要反思, 怎样的思考是深刻的?读罢这部书, 相信读者自然会有所感悟!
另外, 纵观全书, 可以说作者思考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作者的触角已触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 这部书几乎是一部教育方面的微型百科全书。如果你想做一位明智的教育管理者, 不妨看看教育时评和学校管理篇:《警惕权利在校园中的异化》, 《为校务公开“冷热病”把脉》, 《让学生“议事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条条建议, 言辞中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 那就读读教育随笔篇:《警惕教师偏好下的教育不公》、《目睹“生活作业”之怪现状》、《教师在校园内吸烟当止》……相信作者的不少观点都会给你一些有意的启示;如果你想了解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就可以翻开学校风采篇:《学生‘语录’挂上墙》、《课本剧表演带活了素质教育》、《‘模拟法庭’活动促学生愉快学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便会赫然展现在你的面前。对于读者而言, 只有立意深刻、理念新颖、叙述实在, 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精妙的艺术。这部书在艺术上是追求精妙的, 一个个题目别出心裁, 生动活泼, 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 如“荒唐!学生罚款披上‘爱心捐款’的马甲”、“检查评比与‘贾府的茄子’”、“给学校领导小组‘减肥’”……这部书的语言也亦庄亦谐, 流畅生动, 还巧妙地引用了许多名诗名句, 增添了语言的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艺术上的追求和造诣。
人人都要接受教育, 因此对于“教育”, 可能人人都能谈上两句。但是真正能谈到点子上的人却不是很多。可是《审视与反思》这部书里的时评、随笔等文章, 可以说是篇篇直击要害, 读后让人回味悠长。笔者认为, 只要能启迪读者智慧, 激发读者灵感, 鼓舞读者上进的就是一部好书, 而李磊老师潜心而著的《审视与反思》就是这样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11.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 篇十一
— 郭 威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12.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
走进《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们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好像有人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你我的教育之旅。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多好!”,同时我也在暗暗下决心,我要向雷夫老师学习,做一位对孩子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老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才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捉一只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面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第56号教室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下马威”,并佐之以“小
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的制约等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我们常把老师是否“用心”只是理解为态度专注与否,并以此评判一个人事业上的得失。而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却不断告诉我们:有热
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的做,才会充满力量,令人叹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到了品格教育的六个阶段。原来信任孩子,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是我们父母、老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
雷夫.艾斯奎斯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写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当我们读完了这六个阶段就会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并
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的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
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
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欲速则不达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的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总以为教育有爱心就足够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没有深邃的语言,有的只是对学生无尽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是万同的故事。“这长达50页的转化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后进生日记,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这样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倾向、性格特征等,当一个教育者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并在与学生交流中获益而提升自己的时候,他的所得将要比他所付出的多得多!
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
育》中,我深深的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最后,我想用一首曾经读过的小诗来表达我的情感: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目标。让阵阵馥郁的书香在校园萦绕,陶冶你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追求,让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 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
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
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 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
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
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
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1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十三
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14.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十四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读后感】推荐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10-22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7-31
爱心与智慧班主任教育故事读后感08-25
爱心与教育08-03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感悟09-28
学校的爱心教育特色08-02
爱心包裹活动心得09-16
爱心无价读后感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