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24-09-22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共7篇)

1.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篇一

1教育技术: AECT94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材料一)2.教育技术学 3信息技术

(1)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广义、中义、狭义(2)信息素质: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管理、创新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品质的总和。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感。

信息知识:人们在利用信息过程中所积累知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信息素质的基础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需具有个性心理特征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情感与意识:涉及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意识及道德规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特征: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层面)

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层面)

5.信息化教育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参见材料二)

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教学(系统)设计

定义: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应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也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目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教学系统

研究方法:系统方法,科学方法

层次: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层次主要是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到当作产品来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这个层次 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的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的建立,试行和评价、修改等。

结果:经过验证的、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各个层次的教学方案 8.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9.系统方法

定义: 利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与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法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

10.绩效技术:

Performance Technology :绩效技术是一种用于改进人的绩效水平的多学科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绩效进行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来解决人的绩效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最终提高绩效水平。

电子绩效系统(EPSS):实质是一种集成化,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提供给每个学员具体的信息,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走出了传统培训过程中学员所处的被动地位。第二,以绩效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介入达到高水平的工作绩效。第三,资源经验共享。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凡是与这个系统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料以及别人的经验等等,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信息发送到系统,与别人共享。)

11.(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三代远程教育。12.网络课程 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构成: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同,它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法的特点和人才的需要,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室系统:包括实验情境、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显示等

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7、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8、开放的学习环境系统:包括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网址等。13.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使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

14.超媒体

参见材料4 15 E-learning 参见材料5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参见材料6及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48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法系统设计是在兼取以教为主教学法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其理论基础也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两者的结合。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5页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经对知识进行远东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主生,获得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36页 知识工程

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黄荣怀2004)参见新版《教育设计学导论》第162页 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Automated Instructinal Design)

是指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其产品不仅仅是软件也包括一些教学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自动化的并不专指高度智能的开发工具,也不强调用机器代替教师、学科专家的所有职责。数字媒体

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或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数字媒体技术是指在各种形态的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利用、管理、评价以及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创设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参见新版《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8页 协作性学习发现式、随机式、抛锚式 24 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23-25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90页----113页)26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指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强及其具体可操作折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结构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式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人工智能(教育)(见旧版《教育技术》)29(教学)代理(见旧版《教育技术》)个别化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参见材料7)31 教育评价: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学行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进程。功能:诊断、导向、激励、调节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论据,制定科学标准。运用一节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2过程性评价(参见材料9)33 发展性评价(参见材料10)34 诊断性评价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下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指教育活动隆后关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二者区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6页)以上34-36请参见新版《教学系统设计》第155页

学习资源的评价(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7页)38 网络课程的评价

39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等理论构成。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参见(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5页)及ARCS动机模型)

学习风格:(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2页)41 学习迁移

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参见材料7)

项目管理

是指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28页)

移动教育

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参见新看到《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6页

44智能导师系统(ITS)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每时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

1、有关认识的认识;

2、对认知的调节(45--46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117页)

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48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使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首先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quot;最近发展区“。正是教育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49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WebQuest(网络探究)WebQuest(网络探究)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教材,基于任务(Task-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得以运用网站上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考活动来探索一些教育性的议题,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或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

WebQuest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学习模式,即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学习:前者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教学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在短期 WebQuest 结束时,学生可获取并整合了一定数量的新信息。后者的时间在一周到一月之间,学习目标是学习扩展和知识求精。完成一个长期 WebQuest,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某些体现他们理解能力的作品,如网页或模型等,以帮助他人进行学习。通过设定一些在线讨论组方式,更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数据或信息。

教学目标 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2.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篇二

关键词: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考研现状,考研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由于高校扩招,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规模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各院校体育人数逐年增长, 而用人单位教学课程以及以高考升学率为目的的教学误区, 使体育教师的需求下降, “供过于求”的体育教育专业市场导致了体育人才市场的滞后, 因此不少学生选择了考研,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增加就业的砝码, 从而形成了一股“考研热”。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性强, 就业方向过于集中, 就业渠道过于单一, 从而加剧了就业的竞争, 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因此不少学生都自愿或非自愿的加入了考研的大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吉首大学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为研究对象, 以吉首大学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46名考研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通过吉首大学图书馆、期刊网、知网等网站查阅了与该研究相关的资料30余篇, 了解有关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现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 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对论文的研究做好基础理论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现状调查问卷》选择46名参加考研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发放46份调查问卷, 回收46份, 有效46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文章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得到研究所需的数据, 并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制作图表, 作为最后进行分析性描述的依据, 从而获得调查研究结果, 为该研究需要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考研学生报考学校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考研学生在报考学校时主要集中在A线和B线两个地区。其中A线地区报考的有13人, 占总人数的28.26%;B线地区报考的人数有33人, 占总人数的71.74%, 其中报考该校的有31人, 占总人数的67.39%。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如下, 首先, A线沿海大城市, 经济比较发达, 就业机会更广, 学校软硬件设施相对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更吸引学生;其次, 报考B线地区的学生, 以报考该校的学生占比最大。因为学校对该校学生报考本校有适当的照顾政策以及报考吉首大学该校初试考试的内容是学校教过的课程, 复习更顺手, 更有针对性, 不会盲目

2 . 2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报考的学校优势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报考的学校时, 各学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吸引着学生, 如所报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 占了17.39%, 学校的硬件条件好, 环境优美占了21.73%, 所报学科及专业方面有独特优势也占了60.87%。综上所述, 学生报考学校的优先选择条件还是该学校的学科及专业优势, 其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 环境等, 就业因素排在后面。由此可见, 学生报考研究生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更多的是争取再学习的机会, 接受更高的知识熏陶, 同时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 . 3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目的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考研目的众多:想继续学业深造的有52.17%, 因为大学的学科知识有限, 很多人都想通过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考虑到个人发展问题的占了52.18%, 随着本科生的扩招, 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许多用人单位将招聘条件提升到了更高水平的研究生学历, 为了争取更好的就业平台, 增加就业机会, 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为实现父母期望的占26.09%, 许多学生考研都承载着父母对他们更高的期望;在老师的鼓励与鞭策下考研的有15.22%, 而盲目从众及抱有其他目的的各占2.18%。综上所述,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目的呈多元化, 分散性强的趋势。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 都将会成为他们考研的动力。

2 . 4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

在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上, 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英语成绩太差, 占54.35%,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 并未对英语进行系统学习, 学院对对英语也并未做严格要求, 只要求校三级, 而考研英语有一定难度, 英语成为研究生考试的重要瓶颈, 使许多学生因英语而放弃考研;其次是没有详细学习计划的占45.65%, 考研是独立学习的过程, 很多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长短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从而造成学习盲目, 复习难度加大;觉得考研四周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占34.78%, 对考研的信息缺乏了解, 缺乏名师指导, 学习任务繁重, 课程多等因素也占了一定比例。综上所述,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管是自身的问题还是外部的影响因素, 若没有积极采取解决措施, 将会成为他们考研路上的强大阻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报考学校时, 报考B线地区的学生比例远多于A线地区, 其中以报考该校的人数占比最大。报考学校的最大优势在该学校的学科优势, 其次是学校环境优美;而对报考学校的专业选择方面,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占比居于首位。

(2)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考研目的成多元化趋势, 其中个人发展、学业深造占比最大, 其次是缓解压力, 最后是父母期望和老师鼓励等。

(3) 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很多, 最突出的问题是英语太差, 对考研缺乏了解, 没有学习计划。复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盲目参加考研辅导班, 对自身的缺点缺乏一定的认识。

3.2 建议

(1) 正确选择报考学校。

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正确地选择报考学校。不要一味的盲目报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在确定考研后, 对报考学校进行认真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 尽可能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选择自己感兴趣且专业学科有优势的学校进行报考。多与老师或历届考上研究生的师兄师姐进行交流, 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不要盲目跟风。一旦确定报考学校就要尽全力进行复习, 多了解该学校研究生招生动态,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坚持到底。

(2) 端正考研心态。

考研是一个艰苦的、漫长的过程, 这就需要考研的学生在考研的过程中, 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考研不仅仅只是考查书本上的知识, 更对人本身也是一大考验, 对人的个性心理素质要求很高, 所以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端正考研的心态。其次, 不要抱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不管是社会压力、经济压力、还是家庭压力等都要化压力为动力, 坚定自己的考研想法。

(3)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考研过程中, 复习时间非常重要, 每一门科目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增加复习的时间, 挤出更多的时间放在复习中去, 其次, 在学科时间分配上, 针对自己比较薄弱的科目, 适当增加或减少各个学科的复习时间,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每天对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检查, 这样才能使复习更科学、合理,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雪影.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考研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 (3) :102-104.

[2]孙雪冰, 王彬, 张凤英, 等.菏泽学院体育系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9) :99-101.

[3]孟佳, 顾昭明.山西省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7) :828-829.

[4]程启平.安徽省师范类普通高校 (本科) 体育院系学生与其他院系学生考研情况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2008 (1) :108-109.

3.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篇三

教育改革 educational reform 为解决教育与社会或个人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或环节,使教育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对教育的体制、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教育传统 educational tradition 历史地形成的、为整个社群或国家所认同、共享并世代相传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总称。

教育变迁 educational change 在某一较长历史时段中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教育民主 educational democracy 政治民主理念在教育中的引申。强调教育过程应以自由、平等、参与、协商、交流、沟通、共识等为价值基础的观念、诉求、制度安排与具体实践。

教育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以民主精神改造教育、重建学校秩序的教育思潮或行动。

教育现代化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教育变化。是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条件等方面逐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也是教育的现代性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教育世俗化 sec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发生于普及教育初期的欧美国家,为发挥国家影响、推行教育普及而使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教育权从教会向国家转移的历史进程。

教育先行 education as a priorit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教育发展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理念和政策安排。主要体现为:教育发展的速度应超越经济发展的速度;教育应以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培养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 allrounded development (1)人的身心的充分、和谐发展。(2)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 allrounded education 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为基本组成部分、旨在促进个人品德、智力、情感、体质、人格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主张。

现代教育 modern education (1)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形态。(2)以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的进步主义教育。(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苏联教学论专家赞可夫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主张。

传统教育 traditional education (1)现代教育制度产生之前的教育形态。(2)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为代表的教育理论。(3)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及其学派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 (1)各级政府举办的教育,主要是指公立学校教育。(2)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举办的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教育。以公立学校为主体,包括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博物馆以及剧院、影院等所进行的教育。

闲暇教育 leisure time education (1)利用闲暇时间提高个人素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教育。(2)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作为生存能力教育的重要一环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在该目标基础上颁布的课程改革试图通过削减中小学课程内容、增加综合课和体验学习来达到闲暇教育的目的。

科学教育 science education (1)以普及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2)产生于西方近代的一种教育思潮。主张以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教育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性。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

素质教育 su zhi jiao yu,quality education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应试教育 examoriented education 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取向的教育。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终身教育 lifelong education 又称“终生教育”。一种主张教育应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教育思潮和实践。最早于1919年出现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为世界各国接受并实施。

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1)又称“融合教育”把特殊儿童纳入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主张与实践。(2)一种无排斥、无歧视、无分类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应容纳所有学生,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社会教育 social education 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文化教育设施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智育 intellectual education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教育。旨在奠定系统的知识基础,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2)体育运动。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武术、登山、射击、滑冰、滑雪、举重、摔跤、击剑、自行车等各种项目。

美育 aesthetic education 又称“审美教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或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所进行的教育,旨在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其道德与智慧水平。

劳动技术教育 labor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培养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初步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教育观与方法论指导、促进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教育知识 knowledge of education 人们对教育的已有认识。既包括系统的、具有论理性、抽象性的教育知识,又包括零散的、具有经验性和操作性的教育知识。

课程哲学 philosophy of curriculum 教育哲学的分支之一,以哲学的方式探讨课程理论和实践问题。

教育评价哲学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教育哲学的分支之一。以哲学的方式探讨教育评价中的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哲学 philosoph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教育哲学的分支之一。以哲学的方式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认识论假设、知识观、理性自主、教学价值、科学认识的本质、价值学习的性质等问题。

分析教育哲学 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1)把分析哲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而产生的教育哲学流派。(2)一种研究教育的方法。以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哲学为基础,致力于澄清众多关键的教育概念与命题。

4.民间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篇四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

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

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

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

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

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

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

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

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A.T分类法:

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三)1、忠实记录: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2、历史地理学派:

又称芬兰学派,民间文学研究派别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于芬兰,以卡伦与阿尔耐为代表。

3、《民俗研究》杂志:

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4、民间歌谣:

简称民歌,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即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诗歌。

5、人类学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6、《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7、牛郎织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8、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四)1、民间故事:

由民众创造并传播的、具有假象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2、牛郎织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3、花儿会:

演唱花儿的歌节,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各民族中,代表性的为甘肃莲花山花儿会。

4、A.T分类法:

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5、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6、《民俗研究》杂志:

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7、口头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8、《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五)1、全面搜集: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之一,即要对流传在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等,都要完整进行调查收集。

2、《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顾颉刚编著的一部有关孟姜女传说的故事研究集。

3、口头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4、歌谣研究会:

1920年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组成的以征集、研究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团体。

5、方言周圈论: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6、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7、异文:

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8、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六)1、生活故事:

即现实性比较强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尖锐、鲜明的倾向性,也被称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

2、《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3、慎重整理:

即保持民间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对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进行文字整理。

4、集体性:

民间文学特性之一,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所共有与享用的特殊文学形式。

5、民间文学体裁范围:

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6、歌圩:

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7、田野作业:

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搜集活动。

8、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七)1、民间戏曲:

产生于民间的声腔剧种和由民间艺人、下层文人创作并活跃于民间舞台的剧目,也包括从文人剧作中选取、改编而成的民间化的作品。

2、变异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3、传说圈:

即每个传说流传着的地域范围。

4、《阿诗玛》:

流传在彝族支系萨尼人中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5、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6、结构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7、扣子:

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 9 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8、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

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

(八)1、节令歌:

用在与节令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

2、史诗:

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民族迁徙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

3、《孟姜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描写了孟姜女生平历程与相关故事。

4、民家文学基本特性:

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5、《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6、北大方言调查会:

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7、搜集整理:

把在民众中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转变为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活动方式。

8、故事讲述家:

又称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故事家,指见识多,说话巧,掌握大量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承人。

(九)1、礼俗歌:

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礼俗场合的歌谣。

2、地方风物传说:

有关一个地方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或乡土特产的由来与命名的民间传说。

3、田野作业:

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 11 搜集活动。

4、结构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5、《梁祝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6、浪漫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从哲学的、美学的角度看待神话,认为神话是处于低级阶段的、“神的时代”的产物。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维科。

7、采风:

古代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也指现在所进行的有关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活动。

8、花儿:

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谣,有河湟花儿、洮泯花儿、陇中花儿等。

(十)1、歇后语:

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有假托语与目的语两部分组成,后半部分省略,故名。

2、《乐府诗集》:

五代以前乐府歌词及民间歌谣总集,宋郭茂倩编。

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4、洪水再生神话:

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打击后重新繁衍生息的神话故事。

5、扣子:

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6、曲牌:

元明清时所流行的南北曲、俗曲、时调的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驻云飞”等。

7、故事类型:

按故事情节归类的单元。指在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节上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成的各种大 13 同小异的情节类型。

8、变异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十一)1、农谚:

有关农业生产的民间谚语,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3、北大方言调查会:

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4、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

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

5、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仍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观念、审美意识等。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钟敬文主编,收选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

7、民家文学基本特性:

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8、方言周圈论: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十二)1、《白蛇传》: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2、劳动歌:

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的民间歌谣,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功能。

3、神话学:

以神话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通常包括神话的基本理论、神话史和神话批评三个部分。

4、搜集整理:

把在民众中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转变为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活动方式。

5、传说人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口头传说中有重大影响的主人公,主要是非历史上实有,但又人人皆知的人物。

6、原始资料:

指通过采风或普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进一步加工整理或研究的底本,包括记录稿、图片、录音、实物等。

7、集体性:

民间文学特性之一,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所共有与享用的特殊文学形式。

8、全面搜集: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之一,即要对流传在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等,都要完整进行调查收集。

(十三)1、民间谚语:

由民众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形式短小,形象生动,包含有丰富的生产 16 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风:

古代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也指现在所进行的有关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活动。

3、心理分析神话学派:

神话学研究流派之一,主张神话的源泉在于初民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和梦幻,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4、依凭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传说故事所借以依托的人工物和自然物,也包括人物、事件、地方和风物、风俗等。

5、故事讲述家:

又称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故事家,指见识多,说话巧,掌握大量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承人。

6、《江格尔》:

流传于内蒙古的英雄史诗,以蒙古族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牧民的社会理想与英雄气概。

7、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仍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观念、审美意识等。

8、歌谣研究会:

1920年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组成的以征集、研究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团体。

(十四)1、祀典歌:

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唱的祈祷性歌谣。

2、曲牌:

元明清时所流行的南北曲、俗曲、时调的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驻云飞”等。

3、花儿:

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谣,有河湟花儿、洮泯花儿、陇中花儿等。

4、《江格尔》:

流传于内蒙古的英雄史诗,以蒙古族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牧民的社会理想与英雄气概。

5、民间笑话:

也叫“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是一种短小形式的民间故事,叙述的是滑稽境遇中展开的插曲式的事件。

6、母题:

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7、四大民间传说:

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8、依凭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传说故事所借以依托的人工物和自然物,也包括人物、事件、地方和风物、风俗等。

(十五)1、俗曲:

我国历代民间流传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2、故事类型:

按故事情节归类的单元。指在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节上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成的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类型。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钟敬文主编,收选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

4、原始资料:

指通过采风或普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进一步加工整理或研究的底本,包括记录稿、图片、录音、实物等。

5、浪漫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从哲学的、美学的角度看待神话,认为神话是处于低级阶段的、“神的时代”的产物。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维科。

6、传说人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口头传说中有重大影响的主人公,主要是非历史上实有,但又人人皆知的人物。

7、《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8、慎重整理:

5.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篇五

一.车辆基本知识

车辆自重———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车辆载重———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滚动阻力———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滚动阻力系数—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坡度阻力———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汽车爬坡能力(升坡能力)——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能力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知识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合流——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分流——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综合反映。道路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基本通行能力——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均匀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某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 1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车流量——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出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称为当量交通量。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的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一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交通量换算成为一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以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车流密度———某一瞬时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车头间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道路饱和度——表示道路上车辆的充盈程度,指道路上的车流量与其可能通行能力之比。

绿波交通——在城市主干路上,若纵横两个方向行驶的车辆都较快又多,这是就要用信号灯管理交通,借着红绿灯的不同相位,将纵横两个方向的车流在时空上错开通过。这时道路网上各个流向的车流就被七成一段段,间断式的向前行驶。最理想的是使他们在到达交叉口时,横向的车流最好驶过交叉口。这是道路上的车流大都能在绿灯中通过,使道路发挥最大的效能。公交行驶速度 公交运送速度 公交运营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三.平曲线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超高横坡度——为了减少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产生过大的横向力,需要把弯道外侧横坡做成与内侧同向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横坡度。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称为超高缓和段。缓和曲线的作用——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循道行驶;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增加线形美观。复曲线——不同半径的两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会车视距——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横径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与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通常小汽车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为1.1~1.2m。

四.竖曲线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道路纵坡——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

最大纵坡——考虑车辆升坡能力。为了保证一定的设计行车速度,道路纵坡不能过大。根据动力因数分析,上较大的纵坡,必然要降低车速,增加车流密度。最小纵坡——能适应路面上雨水排除,和防止并不致造成雨水排泄管道淤塞所必需的最小纵向坡度值。凸曲线的目的——缓和纵坡转折线,保证汽车的行驶视距。凹曲线的目的——缓和行车时的颠簸与振动。

合成纵坡(合成坡度)——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合成纵坡在规定范围内可以保证汽车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上安全而不降速行驶。锯齿形边沟——当道路纵坡小于0.3%时,为利于路面雨水的排除,将位于街沟附近的路面横坡在一定宽度内变化,提高街沟的纵坡,使其大于0.3%~0.5%,从而形成锯齿形边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五.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等组成。道路红线——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基本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者道路断面的最大车辆数。(也称理论通行时间)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者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路肩———在城市郊区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为路肩。边沟——在郊区道路或者山区的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路缘石——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他组成部分的相接处的边缘石。

分车带——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带状分割车流的设施称为分车带。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地的拱形。

六.线形综合

道路定线——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道路网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初步确定干路的大致走向,平面主要转折点,干路交叉口的位置或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路幅宽度。红线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路幅,进一步确定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安排等问题。展线——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

回头曲线——当公路需要展线以争取高程,而又受地形限制不能继续前进而须折返展线时,在转角定点的外侧设置转角一般大于180°的平曲线,称为回头曲线。主导纵坡——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七.交叉口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冲突点——来自不同形式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视距三角形——由交叉口最不利的冲突点,即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有阻碍视线的障碍物应予以清除,以保证通视。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的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的轨迹线的车道内行驶,使司机和行人很容易互相看清自己和对方的行动去向,避免车辆行驶时相互侵占车道,干扰行车线路,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及通行能力。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渠化交通。周期长——绿灯信号显示两次之间(一周期)所需要的时间。绿信比——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点控制——由手工控制改为单点定周期自动控制信号,根据流量大小和交通特点,事先确定合理的信号周期和各向绿灯时间,逐步做到各相位变化规律符合路口流量。线控制——在一条主干线上根据流量大小、交叉口的间距、车辆行驶速度,定出信号周期、相位及时段转换。面控制——设在交通繁忙的中心区,把该区交叉口的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自动适应网络交通系统控制。绿波交通——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交通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岛。交通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分开而设置的岛。交通安全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交叉口通行能力——各进口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数之和。

交织角——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的安全情况,它以右转车道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交角来表示。交织长度——在环形交叉口,进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称为交织长度。分离式立交——相交道路空间分隔,彼此间无匝道连接的立体交叉形式。匝道——保证高架道路与城市路网联系并按一定间隔设置的坡道。

八.路面

路面构成——面层、基层、垫层。影响土路基刚度的主要因素——水。

改善措施——加强路基路面排水;压实土基;换土;石灰稳定。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泛油;推移;松散和坑槽;凹陷和车辙;裂缝。维修——罩面;翻新与再生。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水泥路面常见病害——断裂;拱起和碎裂;错台和唧泥。维修——加强;翻新;罩面加厚。

九.城市桥梁

低水位——在枯水季节的最低水位 高水位——洪峰季节河流中的最高水位

设计洪水位——在桥梁设计中按规定的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所得的高水位。

净跨径——对于梁式桥是设计洪水位上相邻两个桥墩(或桥台)之间的净距。对于拱式桥是每孔拱跨两个拱脚截面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总跨径——是多孔桥梁中各孔净径跨的总和。反映泄洪能力。

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桥梁全长——桥梁两端两个桥台的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桥梁高度——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

桥下净空高度——设计洪水位或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行车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建筑高度——桥上行车路面(或轨顶)标高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净失高——从拱顶截面下缘至相邻两拱脚截面下缘最低点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计算矢高——从拱顶截面形心至相邻两拱脚截面形心之连线的垂直距离。矢跨比——拱桥中拱圈的计算矢高与计算跨径之比。反映拱桥受力特性。涵洞——用来宣泄堤下水流的构造物。

通航净空——桥孔中垂直于流水方向所规定的空间界限,任何结构构件或航运设施不的伸入其中。

十.对外交通

1、铁路

道岔——用于线路的连接,使机车能够从一条线路顺利驶往另一条线路,大都位于车站区。渡线——为了使机车车辆能够从一股道进入另一股道,在他们之间所设的连接线路。

梯线——当连接三条以上的平行股道时,一般是把各道岔一次排在一条公共连接线上,这条公共连接线称为梯线。中间站——主要任务是办理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同时,它还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作业。

区段站——在机车牵引区段的分界点设置的车站。主要任务是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办理通过车流的技术作业。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除办理通过列车外,主要办理大量改编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流,解体和编组各种直达、直通、区段、沿零摘挂以及小运转列车。

客运站——专门办理旅客运输业务的车站,由站前广场、站房以及战场客运设备等三部分组成。根据机车正线走路分为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合式。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货物装卸作业以及货物联运或换装作业的车站。按其与枢纽内铁路线衔接的不同,一般有通过式、尽头式和混合式。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同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公路

货物流通中心——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要求根据划分的物资配送区,合理布局。

3、港口

河港——建设在具有河流水文特征的水体沿岸的港口。海港——在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方面具有海洋性质的港口。

港口主要有水域、陆域组成。码头岸线是水域和陆域交接的地域,是港口生产活动的中心。港口陆域——货物装卸、储存和疏运三部分。

港口作业区——港区货物装卸和运输的场所。布置各种港口设备。港口装卸工艺——对在港的货物进行装卸和搬运的操作方式。

4、机场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根据飞机的使用特性和助航设备的性能,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几种称为净空障碍物限制的平面、斜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及其附近的山、高地、铁塔、架空线、建筑物等的高度。飞行区——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部分,一般布置有飞机的起落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包括等待起飞机坪)、迫降带、飞机维修机库和机坪等。航站区——供旅客和货物办理手续和上下飞机的部分,一般布置有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指挥飞机飞行和技术保养的设施。城市航站楼——在市中心建设的航站设施,它把机场航站楼的部分功能转移至市中心,在市中心办理除边防、安检之外的一切登机手续并接受旅客托运行李。飞机活动区——包括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航站区空域、供飞机在地面上运行的飞行区。地面工作区——包括航站楼、机场地面交通设施、出入机场交通设施。

十一.交通调查

运行速度——经过某两点之间的时间速度。地点速度——汽车在某点的通过速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停车泊位周转率——一个泊位在单位时间内停放的车辆数,它是一个泊位上每辆车停放时间的倒数,可以反映泊位的利用率。

十二.出行特征

出行——通常是指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所完成的一次有目的的行程。

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括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居民流动强度——居民平均出行次数。

居民乘车流动强度——居民平均使用公交的出行次数。出行空间分布——各交通区之间出行发生、吸引量分布状况。期望线——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出行距离——从出发起点到终点实际走过的距离。

等距线——等距线上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交通时间——公交出行时耗。

交通结构——城市居民出行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自行车活动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骑车与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自行车活动范围。客运量——每日(年)运送乘客的数量(人次)客运周转量——客运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包括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

交通分布(出行分布)——又称OD交通量,调查区域内各交通小区之间的人、车出行次数。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交通分配——将所预测的各交通小区间的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上。

十三.公共交通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予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交通方便灵活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平均行驶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运送速度——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上停靠时间之和。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运营速度——2倍路线长度/车辆在来回路线上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上停靠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时间之和。一辆车的生产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客运周转量。运载能力——在单位时间内,沿路线一定方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公交线路网密度——在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非直线系数——线路实际长度与线路空间距离之比。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换乘系数——居民出行一次,到达目的地所需换乘次数的平均值。站点通行能力——站点单位时间(通常以小时计)能够停靠的车次数。

港湾式停靠站——在城市机动车道不宜拓宽,车流密度较大,并沿路侧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后退,做成港湾式停靠站。接运(接驳)系统——将乘客从出发地接至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从车站送达目的地的交通服务系统。停车转乘(P+R)——乘客开车到车站停放车辆后,再转乘轨道交通。

公交等时线——对于某一指定的中心,该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该中心点所花的出行时间相等。路抛制——出租汽车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挥手即停的服务方式,方便乘客。

十四.个体交通

邻里单位——以一个校区的服务区域为单位,在其外围设置干线道路,减少汽车交通对内部的影响。雷德朋布局——把满足机动交通发展需要和解决机动交通潜在干扰的来年各种战略结合起来。特点是道路分级设置,人车分离;住宅围绕尽端路组织,排除了过境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行人优先区——在城市的特定区域中,排除大量的汽车交通,改建成适合行人活动的区域,以恢复其原有的吸引力。庭园式道路——通过限制机动交通的速度来保证步行交通的安全和优先通行权,从而在同一个道路空间内实现人车共存。居住环境区——由汽车交通分割而成,是具有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设施完备、大小适当、防止环境恶化的区域。道路系统具有顺序相接的分级结构。居住环境区内只布置为本区服务的道路。商业步行街——将商业街作为步行专用道路,为行人集中的商业街提供良好的环境。

城市步行系统——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等各种步行子系统。

十五、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等级结构——我国大城市道路网规划和建设采取快、主、次、支四级系统,中等城市采用主、次、9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支三级系统。

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不应设公共建筑出入口,人流集中地区应设人行天桥或地道。严格控制相交道路数量。200万人以上城市和长度超过30公里的带形城市应设快速路,呈“井”、“廿”形切入城市。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的集散交通为主,其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务站等。支路——其上有较多的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

十六、交通发展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指有预见性的把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干线建设结合起来,依托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发展组团式城区。理念体现在:

1、步行优先;

2、集聚开发;

3、综合交通。ITS——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模式——城市在特定的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以及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重。交通一体化——交通体系内部关联的紧密,即设施平衡、运行协调和管理统一。

6.考研政治学理论专业名词解释整理 篇六

“委任立法”制度

它是指议会只制定法律的一般原则,对于法律条文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内容不作详细规定,而用明文委任行政机关另行制定决议、命令、条例、细则等具体措施。“委员会批准制度”

“委员会批准制度”是监督的另一重要形式,即一个行政部门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得到主管委员会的批准。两党制

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亚政治文化

亚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冲突。人格型权利

是指具有超凡品质、个人魅力的人享有的政治影响力或控制他人的力量。公民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利益集团

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功利性权利

政治权力的一种,是指权力主体通过承诺好处来实施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其关键是承诺的可信性。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指在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具体的权力和责任可授权给地方政府和部门,但被授予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并且可以撤销这些授权。古典民主主义

是指选民拥有直接决定政治问题的权力,即强调人民的统治和权力,是资产阶级的理论依据,强调谁统治。代表人物有洛克、卢梭、密尔等。合法性权利

政治权力的一种,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同辈团体

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或某种意识形态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团体理论

现代政治学的一种分析方法。该理论认为,团体是政治的基本要素,个人只有在团体内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政治的过程是彼此相互吸引而又相互排斥的团体所构成的系统,政府的决策是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相互作用的结果。团体理论为解释、理解和预测政治事件提供了有用的框架。国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详细地考察了国家的起源,指出了国家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机关。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就是国家权力通过什么样的政府去实施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统治者实施自己意志的一种力量,具有特殊的强制性、主权性及普遍的约束力。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这是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国家神权说

神权说(DivineTheory)或神源说(TheoryofDivineOrigin)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人并不重要,一切都是上帝的赐予。国家神权说是前资本主义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设定的一种假设。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就是与国家根本任务相适应的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最主要方面,是国家在实施阶级统治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包括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强制能力,合法化能力。多元民主主义

是对精英民主主义的补充,对古典民主主义的批判。认为民主是两次大选期间不同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而形成政策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罗伯特•达尔。多党制

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官僚

在政治学上,作为人,官僚是指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政府官员;作为一种制度,官僚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强制性权利

是政治权力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政治权力的本质反映。是政治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迫使权力客体服从的一种力量。其中的关键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威胁和威胁的可信性。总统制

是指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意识形态

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不管是准确,还是扭曲);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操纵性权力

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政党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党制度

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政治

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行为是政治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把有效的政治要求转化成权威性政策的阶段。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是否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拥有权力,权力动机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权力的大小。政治参与

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家

一般说来,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政治诸方面的一种自发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认知、情感、评价等等 政治情感性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政治改革

是统治阶级上层自觉的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政治改革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内外环境的压力。一场真正的改革意味着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的变化。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社会化

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以及代际文化传递的过程。政治社团

以政治任务为中心的组织,它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政治管理作用

政治管理主要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沟通、监督等方式发挥作用,其根本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政治系统论

政治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政治系统的核心概念是输入、输出及反馈;它主要关心的是政治系统内部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政治认知性成分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根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政治革命

夺取政权的暴力行为。会给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政治领导

现代领导的首要特征是变统治力为影响力。统治力是靠权势从外部驱使被领导者的力量;影响力是靠信任和共识,从内部驱使被领导者的力量。

权威主义国家

权威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在权威主义国家,政治权威较弱,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人的工具。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民主

本意是指人民的统治和权力.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力是指有限的多数原则以及由多数人决定谁当决策者的机制。法西斯主义国家

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出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失败的结果。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在统治形式上,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了。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强调决策者在决策时,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和认识做出合乎理性的决策。监督权

监督权主要表现在批准对官吏的任命和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方面。社会契约论

为了摆脱无政府自然状态,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份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力的国家和政府。社团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盈利性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精英民主主义

在精英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学说,是对古典民主主义的一种批判。精英民主主义将人民的权力看作是人民有机会选择决策者,而政治问题是决策者的专业。政治家和民众是一种交易关系;强调的是如何统治。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熊比特。结构功能理论

是现代政治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强调政治的分析应该从政治结构所履行的功能的角度出发。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统治秩序

统治秩序是存在于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这个社会的统治行为。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就是指由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州构成的统一国家。联邦制的主要特征是:联邦有统一的宪法、法律以及最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联邦的地位高于成员州或成员国,联邦宪法对各成员州或成员国的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各成员国或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联邦法规定的范围内,对外享有一定的独立权。议会制

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议会制又称为内阁制。财政权

财政权也叫财政同意权,是指议会对政府提出的预算案、赋税案、公债案以及其他有关公民负担的财政法案的审议权。院外活动集团

7.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教育

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代替他人考试或使用通讯工具及其他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校方可以做出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取消学籍。而去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则有了更为严厉的规定———考试作弊入刑。纵然对考试作弊下达如此严惩的命令, 仍有部分大学生无视相关规定,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分,犹如最近报道的考研“枪手”忏悔事件一样,各种考试作弊问题依然不断重复出现在大学生考试群体中。面对如此现象,毫无疑问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做人的基本诚信品质也是缺乏的。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考试作弊及诚信缺失问题并积极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视

考试焦虑是考试中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会面对很多考试,许多大学生都可能因此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感。考试焦虑既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知识水平和应对考试能力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来自家庭结构、学校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适中的考试焦虑有时候对大学生是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自身的真实水平的发挥。但过度的焦虑会让大学生精神懈怠,情绪浮躁,态度消极, 意志力不强,对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导致他们的诚信道德意志减弱, 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不顾作弊所带来的后果,一意孤行。过度焦虑造成部分大学生对考试抱有反感情绪和恐惧感,因此可能侥幸投机而滋生作弊心理。

根据参与人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类型可以分为单独作弊、共同作弊和串通教师参与作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考试作弊的手段也不断更新、升级,从通常的偷看、扔纸条、夹带、替考、打手形、换卷或假借上厕所的时间手机上网查询答案等,升级利用多功能钢笔、微型耳机等多种先进作弊工具。2016年1月22日, 考研“枪手”忏悔后悔一生的事件在网络上传开以后, 大众一片惋惜并由此引发诸多反思。对于三个替考者而言,他们的命运从踏上北京的列车开始翻转,因为做出错误的抉择,放弃了对自己最后的救赎,人生从此留下污点。近日,房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三起替考案。 这是在替考罪名被纳入《刑法修正案(九)》后,北京首批开庭审理的替考案件。在这之前,他们被“考过后另有重谢”、“提供工作便利”、“会提前转正”等理由说服,决定替人考试。如今,在同一个庭审现场,三个年轻人声泪俱下,悔恨当初。“我这辈子就这样毁了,这个事是太大的教训。”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月的拘役、 一万块钱的罚金。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因为替考案底的烙印而被蒙尘的人生。尽管十分后悔,也要付出代价,用一辈子给自己上了代价惨重的一课,替考的这个案底,将跟随一生。审理这三起案件的房山法院法官董杰对法晚记者表示,替考这种行为破坏了考试秩序,也会影响到其他辛苦复习的考生。如果这种行为泛滥的话对整个教育制度都会产生影响。拘役一个月、罚金一万是出于他们都是初犯的考量,也希望能给年轻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 董杰说刑事犯罪记录是留案底、入档案的,以后他们在工作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好多单位都要求没有犯罪记录,去许多国家机关、国企可能连准入的资格都没有。而且以后要是有其他犯罪的话,有前科是要考虑从重处罚的”。通过对这个事件的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道德败坏行为?通过考研“枪手”忏悔的沉痛事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有效的诚信品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及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长期考试作弊的心态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对大学生评价的公平性,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这种不良现象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丝毫不能马虎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通常会有自己的欲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学生是否能抵制自己的不合理不道德的欲望,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有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我约束力和高度的自觉能力, 否则就会缺乏自我约束,产生投机心理,放弃对自己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而采取作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考研“枪手”忏悔的沉痛事件中,三个替考者竟然被“考过后另有重谢”、“提供工作便利”、“会提前转正”等理由说服,决定替人考试,不惜违背做人的诚信道德规范,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心的欲望。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教学方法,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学校奖惩与激励机制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不诚信的学生。高校考试制度把分数作为考核的标准,分数至上所带来的负作用挥之不去。分数的高低变成了评价大学生是否有用的标准,同时也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尺度。这样单一的评价模式用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不择手段的作弊动机,只为了获得高分,那像今年考研中的三个替考者的考试作弊现象难以制止。

从考核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考试方法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考核过程中,在考试内容上,考核的重点在对知识的记忆而不关注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考核;在考试结果上,考核的重点在大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大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思考和创新。如果我们不能反思和改善考核的不合理和不规范之处,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给以恰当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导,而把教育成果的考核简单化,大学生以修满学分和获得毕业证为目标的话,那么在考试过程中大学生就可能出现投机心理而伺机作弊。

三、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的诚信缺失现象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缺失的问题,既要从教育源头上着手,也要在体制上用功。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大学这样良好的环境,是适合大学生修身养性的,因为大学里有这个资源,有这个氛围,在这个宁静的校园环境下,高校为大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真心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在获取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诚信、正直的品格。此外,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多种形式展开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节,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提升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要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其更加贴近人心,更富有效果,促成大学生诚信的品质的形成,促使道德教育从道德意识在强烈的道德情感的驱动下转变为道德行为,最终沉淀为稳定良好的道德品质。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就诚信道德品质教育而言,仅仅依靠学校来做是远远不够的。当社会正气不能得到有力伸张,一部分人在无所顾及地践踏道德时,要让大学生接受道德的训诫并转化为他们的道德实践是不大可能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电视、报刊、网络、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旋律,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建立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并内化为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从对学生的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弊的原因不仅是教育环节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考评机制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改革体制上下大功夫,为学校的诚信教育开拓出空间。在考评机制改革上,高校要重视考核效度,改善闭卷考试单一的现状,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尽可能设计较开放式的题目,加强大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作弊现象,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品质起到正面的引导和加强的作用。

4.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多会以一种投机的心理来对待问题,存有侥幸心理,原来的道德认识被他们抛之脑后。高校应当注重加强诚信机制建设,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就业和诚信品质结合起来,建立学生个人的信誉档案,让我们的道德认知教育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他们实践中内在的衡量准绳,这样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才会真正取得效果。同时,应当强化规范约束机制,加强防范措施。对触犯道德底线的人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当我们的管理措施加强,失信者无机可乘,各种规则和规范的约束和威慑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既要加强教育引导,也要强化体制约束,二者共同促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鲜红.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9,(6):65-70.

[2]陈喆.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9,(6):233-24.

[3]杨艳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考试周刊,2008,(51):122-135.

上一篇:蒙古族活动策划下一篇:努力向上的正能量励志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