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共3篇)
1.《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一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燔:焚烧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逆探:揣度试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以为中心
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塞源而欲流长也
C.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秦之乱天下之法 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2.《望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二
望 雨
[清]陆嵩
空听朝朝戽水[注]声,脂膏已竭痛民生。
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
[注][1]戽(hù)水:由两人用绳索牵引戽斗,汲水灌田。
[2]脂膏已竭:语意双关。既指河渠之水已尽,又指人民血汗财富已尽。竭:尽。
[3]经纶:整理丝缕。常用来比喻筹划国事。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这里亦有双关义。也指绳索,设想有人用绳子挽住(云雷),“不使云雷万里行”。
(1)汲水抗旱保苗,而作者却说“空听”,为什么“
(2)诗叶描绘的的仅仅是干旱造成的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因为“脂膏已竭”,意思是河渠之水已尽,如果天不下雨,百姓所有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2)不是,作者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在写出了干旱这一天灾给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时,“何人手把经纶挽,不使云雷万里行”一句表面上是诗人向上天的责问是什么人用绳索挽住了云雷,使它不能走行万里,普降甘霖,解救无数的.危难百姓,而“经纶”一词常用以比喻筹划国事,因而实际上指出了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剥削是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源所在。
陆嵩(1791~1860)清代诗人。字希孙,号方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文之子,陆润庠为其孙。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卒于文宗咸丰十年,享年七十岁。
赏析:
3.《惜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三
惜花
[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注]绾恨:把恨绕住。
一: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通过写东风的无情,落花付流水,(1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伤春之愁、惜春之绪、悼春之情,相思离别之怨、韶光流失之恨。(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垂杨拟成人,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的无限怨恨。(3分)在诗人笔下,此恨已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随时把恨绾住。(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借代,浅白、长红指代花朵;拟人(比拟),垂杨丝丝绾恨,送上高楼。诗人对东风无情、白花遭劫 而产生的怨恨之情,已弥漫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都能随时把恨绾住。
(2)抒发诗人自己因看到白花遭劫、只剩垂杨飞舞而产生的伤春、惜春之情。
赏析:
姜宸英这首诗,是一首闺怨诗,作者从“惜花”谈起,说明了凡是花,都摆脱不了凋谢的命运,而杨柳也会平添忧愁,春愁,无处不在。
一个春天中,大半是春愁。春天的花或者是白或者是长红,都会凋谢付之东流。剩下的只有垂杨吹不断,但垂杨,丝丝柳条也会绾(wan)着离愁别绪上高楼。
春愁花愁人亦愁。这首诗中的“丝丝绾恨上高楼”,意为柳丝系着离恨上高楼。绾,系也,这一句,想必是从王昌龄的《闺怨》诗演化而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清燕堂》阅读答案及赏析】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