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篇)
1.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三个代表”.3.科学发展观.4.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6.与时俱进.7.求真务实.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48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⑵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⑶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⑵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⑶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是首要问题。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和农民都是工人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51)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从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质社会
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18.和平赎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P7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阶段。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23.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三个阶段。
3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和平方法。
4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两个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震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4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时候开始。
42.毛泽东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4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共同富裕。
45.“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6.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起始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课本)
51.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看课本)
三、考试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为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理解。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几个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5.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创新?
6.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8.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就是1953年的党的总路线)。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14.“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解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论述题(重点)
1.论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等等)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4.资本主义为何在中国走不通?或者在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从第三章寻找相关答案,还要结合第四章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6.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为什么要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9.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0.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1.如何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13.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五、考试可能热点问题
考试热点之一(和谐社会)
根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第9期整理而成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同时犯罪、经济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五项基本特征)
5.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7.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重要,容易考分析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10.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考试热点之二(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1)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2)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3)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考试热点之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二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意念, 而是在充分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 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创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
2000年元旦前一晚上, 正如江泽民所说自己夜不能寐, 他回忆1989年6月16日, 一场严峻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 邓小平亲自对江泽民和其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这无疑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政治交代。现在邓小平的交待已有十多年了, 我们也领导十多年了, 也有许多成就。但邓小平交待的抓党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1月14日, 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 江泽民提出“四个始终”: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生命力, 第一、始终保持中国工人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第四、始终坚强有力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
2000年2月19日下午, 江泽民一行乘坐一辆面包车来到广东高州考察, 并访问了农户。2月20日, 元宵节。上午, 江泽民听取高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党建、“三讲”准备情况的汇报。下午, 参加高州市委、市府召集的“三讲”教育报告会。面对600多名与会干部,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晚上同高州领导与部分群众欢度元宵节, 江泽民提出大家一块吃饭, 席间朗诵了高州籍北宋词人欧阳修写过的“元夕”:去年圆月时, 花饰灯笼昼, 月上柳梢后, 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20日到23日, 江泽民先后出席了3个座谈会, 与基层代表, 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 现任领导干部座谈, 每次座谈会江泽民总是思考我们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其中一个老党员提出现在我们都富了, 富了以后我们怎样更富, 怎样富的公平正义。第三天, 江泽民来到高州的太冼庙, 当时下着小雨, 他问行人为什么去庙里, 许多人回答来庙里寻求精神寄托。他觉得人的思想混乱, 社会越来越堕落, 即使生产力再发展, 人民也不会满意, 之后又同华南师大教授及文化界代表进行了“文化思想座谈会”。
2000年2月25日下午, 江泽民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街道党组织负责人出席的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全面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全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要紧密地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紧密地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的实际, 紧密地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 紧密地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事件, 来深入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概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之后, 新华社分三次发表了三个小社论, 各报社也纷纷发表, 宣传一阵以后, 力度并不大, 没有把认识提到更高。
2000年5月8日到15日, 江泽民到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实地考察。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江苏、浙江、上海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话,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概括:在跨向新世纪的征途上, 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多重困难, 经受住新的考验和磨炼, 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去, 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党才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是根本, 丢掉根本, 立场不稳;“基”是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源”是源泉, 源泉堵塞, 丢掉本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 与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都应当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系统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1年7月1日, 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通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是第一层意思, 不能说共产党多优越, 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要致力去做的, 区别在于后面即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求劳动成果公平正义的归劳动者所有。但化为飞鸟, 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 甚至至今湖北人仍以“九头鸟”自诩。而淮阳泥泥狗就有九头鸟的造型和各种鸟兽造型, 这都体现了楚文化凤鸟崇拜的深刻影响。
(三) “墨染其外”的色彩艺术
在色彩上, 楚人尚墨, 因此, 楚漆器无论是生活用品、乐器还是兵器, 从不追求色彩丰富的对比效果, 而是追求一种红、黑两色的协调统一, 用“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的审美去渲染楚文化中的珠光宝气。在众多楚漆器的出土文物中, 大件如曾侯乙墓中的棺椁, 小件如漆耳杯, 都印证了黑红两色协调统一的艺术。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奩上的《迎宾图》, 绘有众多的人、物, 堪称楚漆器画中的奇葩, 这幅漆画, 长87.4厘米、高5.2厘米, 绘有26个人、4辆马车、10匹马、2头猪、1条狗、7只雁和5棵柳树。如此丰富的内容, 楚人却以黑漆为底色, 敷陈五彩, 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 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淮阳泥泥狗受楚漆器美学影响, 均以黑色打底, 让红、黄、青、白勾勒的斑斓花纹于灵动中不失沉稳, 让古老遥远的神秘感在深玄的底色中激发出来。
三、泥泥狗与民间生活
(一) 祈福禳灾的民间吉祥文化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民众面对自然灾害和生命困惑, 他们无以反抗而又心存希冀, 渴望通过独特的方式避免灾难祸患, 慰藉心灵, 于是祈福禳灾的吉祥文化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抽象变形的民间艺术品, 蕴藏着民众改变命运, 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 吉祥类的如:小泥鳖、神龟、八卦龟、猴抱桃。母子猴也有人说是辈辈猴, 即辈辈封侯之意。在淮阳二月二庙会上, 按照本地风俗, “泥泥狗”是来赶庙会的人必买的吉祥物, 孩子把玩着用最实在的材料泥巴烧制的泥泥狗, 和着“老斋公, 恁慢走, 赶会捎个花灵狗, 恁老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古老的吉祥文化就这样在民间生动的蔓延开来。
(二) 泥泥狗造型中的生活情趣
泥泥狗源自民间, 作为“活化石”, 它不仅反映原始先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生存执着, 同时还反映了众多民间生活情趣。比如, “草帽老虎”是淮阳“泥泥狗”中传统主题造型, 主要是反映女性婚姻嫁娶遮羞的一种方式, 将民间婚嫁中的欢乐喜庆与女性的羞怯作为素材汇入泥泥狗创作中, 带有浓厚的吉祥色彩。另外, 就是泥泥狗中猪、牛、羊、马、鸡等几种常见的动物的造型也汇聚着民间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农家欢乐。
总之, 泥泥狗稚拙古老的造型既融会着文化因素又有源自民间生活的力量, 作为文化的“活化石”, 泥泥狗将随着民间这个巨大的资源愈加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不断昭显它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74页。
[3]彭兴孝。王纪友。淮阳泥泥狗【G】淮阳文史资料, 第3辑:66.
[4]王悦勤, 守望人祖的背影——淮阳陵狗[J]中国文化遗产, 2006 (4) :98.,
[5]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上接第221页)
现实的状况是劳动成果分配不均, 这样劳动者会不满意, 所以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就是成果公平归劳动者所有。只有先进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按劳分配, 公平正义, 财富公有化。“发展要求”意义重大, 是资本主义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区别, 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分为先进, 中庸和庸俗腐朽的三种, 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时代要求, 人民意愿, 代表时代发展趋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为了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文化同西方资本党代表的文化区别, 我们必须把先进文化的内核找出来, 具有方向性, 真理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把握住先进文化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我们共产党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既包括群众又包括领导干部, 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不是一般、近期、眼前利益, 而是长远、战略、根本利益。党的各项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 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利益。
第四个环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的开头就说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实施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奋斗。他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经过党的十六大的充分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入了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003年3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写入宪法, 成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但它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的历史进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它有着较长的酝酿过程和全党的实践过程。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党的执政功能, 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凝聚人心,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更好的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全面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全国全民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韩振峰.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 (4)
[2]陈明显刘建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A].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3]黄宏郭凤海.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A].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1
[4]高正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A].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3.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三
2014级植物营养王亚麒
最近我学习了习总书记在青春年华绽放绚丽光彩,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有感触。以下回报我的感受。
古话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基层建设的一份子,切勿蹉跎时光,挥霍青春,要紧跟时代步伐,奋起直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人说劳动模范这个词离我们知识分子很远,但我不这么认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广大劳动群众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立足岗位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正所谓知识分子劳动模范一家亲,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都是祖国的财富,都是祖国的栋梁。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呼唤最有生机的创造力量。青年朝气蓬勃,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生力军和突击队”,伟大事业注定要在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中完成,这既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郑重使命,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年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未来,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虽然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时俱进,社会观念也日趋多元多样,但青春的梦想从未褪色,青春的激情也从未退场。当前,中国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平台和关口,书写新的光荣与梦想,需要青年群体的朝气、勇气和锐气,需要青年一代始终如一的奉献与奋斗。青春的价值,唯有在奋斗中才能彰显;青春的激情,唯有在奉献中方能释放。在新时代中成长的年轻一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让自己的小梦想搭乘着家国的大梦想,不负自己,无愧时代。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仰望星空”只有与“脚踏实地”连在一起才有意义。广大青年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既要读万卷书积累知识,也要行万里路躬身实践;既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诚实劳动,也要开拓进取、敢破敢立,勇于创新。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时间就是失败最好的兜底者,青年要勇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中国的未来,握在每个中国人的手中,但终究是握在每个青年人的手中。国家尊重青年、呵护青年,广大青年也应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登高远望,锐意进取,勇敢拼搏,永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的伟大抱负,为民族未来注入新的希望与力量,与知识分子、劳动群众等一道,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壮丽愿景真正变为美好现实。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四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五
论文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把它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关系,论证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我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都对我们党的执政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新的伟大实践,需要新的伟大理论的指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理论成果,以其所具有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决策。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内国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深刻而全面地研究并回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应对的时代课题是不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涵盖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贯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集中而深刻的新概括。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把党的先进性同阶级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史,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为什么要建党,建党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检验党的建设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什么时候坚持了“三个代表”,党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偏离了“三个代表”,就会遭受挫折。做好三个代表的有机统一,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更新、更高的标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四)“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精神,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意义,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建党与执政、党的阶级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党的性质、共产党的价值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文明进步标准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共产党80年的革命斗争史表明: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不行,但是不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不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80年斗争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和指路明灯,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深深扎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与升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和新的里程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关于“三个代表”学说和江泽民“七一”讲话中一系列新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实践所证明。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在时代和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我们党和国家事关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思考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最根本的在于,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立足于时代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这一思想也成为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
6.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六
简单的说: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当前,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真正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是否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是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始终不忘记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党的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他们都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十七大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十七大的描绘,将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鲜明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全面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只有掌握三大规律,进一步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的理论高度,了解和掌握这三大规律,对我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统领各项工作,将会起十分重大的作用。当我们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尖锐复杂的矛盾、急剧深刻的变化、严峻困难的挑战时,坚决按三大规律办事,就能够沉着应对,从容处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何而来?怎样提高?根本之点,就是要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失去前进方向;又不会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脱离实践。做到既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07计算机 周勇
7.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篇七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近日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接触与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到:“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 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集中全力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的差距,使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治贫”的历史使命。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一条客观真理。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努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都应当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民不断前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的功底。缺少先进文化的功底,即使一时富裕了,也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它包涵着思想道德和科学艺术两大部分。只有代表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只有代表先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前进方向,才能清除愚昧,破除迷信,提倡美学,普及艺术,确立高品位的审美观、人才观、科技观,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前辈所没有完成的“治愚”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培育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大胆吸收当代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精神文明,发展壮大东方优秀文化之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魂。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全国人民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体会 篇八
终端设备维护科 邹玉良
最近,全社会兴起了新一轮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上级要求,本次学习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实践、推动新发展,围绕两个率先,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注意学习方法,重在掌握关键,重在理论指导实践。
一、重在注意学习方法
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只有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才能有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只有下大功夫、下苦功夫认真学习钻研,才可能真正掌握。读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书籍,不等于真正读懂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道了个别结论,不等于掌握了科学体系;明白了它是科学的方法论,并不等于把握了其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因此,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记笔记、谈体会上,而应该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理性思考,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同自身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努力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本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领全局、贯穿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在学习过程中,要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欺骗人、形式主义坑害人,形式主义既浪费时间,更浪费财物、精力。
二、重在掌握关键
首先要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开拓创新的重要阐述。创新,就是要立新论、讲新话、办新事,就会涉及对一些既有观点的修改和完善;创新会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新事物取得广泛的共识之前,创新者很可能要经历“曲高和寡”或“孤立无援”的时期,需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和各种压力。因此,创新者需要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有勇于牺牲自我的勇气。但是,创新又不是莽撞行事、随心所欲,而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创新实践,确保创新的正确方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打着创新的牌子,搞所谓的改革,最终目的却是捞钱财、争名誉,结果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走上了与创新本意相左的道路。
其次要领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另一个关键,也即其出发点和归宿,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心的背后是利益,是利益决定着人心的向背,支配着人民群众的选择。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实际上都是利益要求的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坚持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与党的命运相伴随、与党的生命相始终的重大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个课题,有效防止党发生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负责,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中,我们党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前者要服从后者,这是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利益关系是统一的,它统一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一方面,没有整体利益,就不会有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整体利益又必须体现和落实到个人利益上,不存在脱离个人利益的、纯粹的整体利益。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忽视群众的个人利益,造成与群众思想的隔膜和关系的疏离。作为人民群众,如果看不到、体会不到整体利益最终会落实为个人利益,那他们就会对整体利益持一种消极的甚至抵制的态度。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们放弃某些眼前利益,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长远利益。如果总是要求人们只去看长远利益,而得不到眼前的利益,这种长远利益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人民群众就不会愿意为它去付出和奋斗。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注重和关心人民群众个人的利益、当前的利益。当然,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不是去做人民群众的救世主,而是要忠实了解、正确反映和科学分析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人民群众以对个人的、当前的利益的正确追求,来实现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三、重在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看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得怎样,并不是看我们对所学的东西能否倒背如流,也不是看我们能不能把学习这件事搞得轰轰烈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提高认识和改进工作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深刻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实践性,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
9.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九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D.民主与人权
正确答案:B
2.我国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78年
正确答案:B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法制建设 正确答案:A 4.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
A.一个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D
5.邓小平在党的()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正确答案:A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在()出版发行的
A.1989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7年
正确答案:C 7.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正确答案:D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实事求是论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10题)
1.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
A.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了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拮据的主要问题
D.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
E.战争与革命与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主题
正确答案:B C
2.在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对立的思想体系
B.统一的思想体系
C.没有联系的思想体系
D.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E.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B D E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A.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产生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E.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理论进一步创新阶段
正确答案:B C D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
C.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D.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E.它的提出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产生
正确答案:A B C
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当代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金钥匙
正确答案:B C D
6.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等地,作了重要讲话
A.南京
B.深圳
C.珠海
D.武昌
E.上海
正确答案:B C D E 7.毛泽东思想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来源
正确答案:A B D
8.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这是因为()
A.它们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一样的
B.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立场
C.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D.它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E.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思想路线
正确答案:B C D E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B.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E.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把它称之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C D
10.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E.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
【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荐阅读:
2024年安徽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之《毛泽东思想概论》易错点08-29
公路检测公共基础06-21
公共基础课08-25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汇总07-09
安徽省直公共基础知识07-12
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常识07-29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大全08-04
公共基础知识易考点08-28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试卷09-07
公共基础知识写作范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