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2024-08-01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10篇)

1.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一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前言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吸收、获得新知识的载体。在平时要求学生要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指导学生明白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高效率的学习最直接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的有效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有着直接关系,这样就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与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意志等联系到一起,进而得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各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特别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教师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善于把握学生动向,并能够调控气氛。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教师的语言枯燥,会使课堂上没有生气,而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并能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前提。总之,“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是一体的,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化,主要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即要让学生每节课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理解什么道理?达到什么要求?以致形成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要密切注意和慎重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与课外学习的时候,教师如何去组织和管理?如何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直接、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而在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教师及时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熏陶、感染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和态度变化,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形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以科学课堂教学为例,例如在讲授“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科学教学分内容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知识、技能掌握: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燃料对人类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这些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的引导:通过课堂实践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利用所学知识尝试着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锻炼通过实验收集证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通过实践谈论,分析使用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新燃料的选择,并大胆探索今后燃料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二、合理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顺理成章的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经过教师合理组织、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科学课堂讲授科学知识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善于根据实验环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并始终营造出一种轻快、积极氛围,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体验形式,来引导学生设计好整个学习活动,并要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认知活动健康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课本内容做出适当取舍,大胆调整和必要补充,要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科学课堂走进生活,面向社会,以此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其科学思想精神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拨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坚持教学过程实践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很多,如事实情景,包括科学史实、农业问题、社会热点、工日常生活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例如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与保护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还有实验情景,在课堂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利用科学式样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讲解“大气压力”一节时,给学生提供多中实验情景:

(1)覆杯实验。(问题:为什么半杯水,满杯水硬纸片都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问题:包装盒为什么瘪了?)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黑板上。(问题:吸盘挂钩为什么能吸附在黑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问题:为什么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

此外还可利用经验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首先可应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者某一新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通过情景设置,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确定明确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进行有效化的科学课堂教学就是要经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科学课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如何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突出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途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奇妙的空气”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由教师引导进入主题,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说出几条空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用身边的生活实例说明空气的存在。然后通过人类的生存需要,引入氧气以及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及相关问题,并在简单介绍实验装置(拉瓦锡实验)和原理,要求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设计实验求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样的设计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对实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教师应从组成教学结构的几个环节加以注意,循循善诱,有效备课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逻辑严密,课后及时巩固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2)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融合过程。学生的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能力。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仅仅停留于记忆性层面,不利于消化吸收,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也不会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科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观看录像资料等等。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无论教案设计有多么的理想,重要的还是课堂实践,就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独立思考则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贵在理解和想清道理,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总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并不应是标签式的,而是应该体现在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生活和人生认识的全面。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即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施建平.用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3]刘敬华,张

飒.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化学教育.[4]余小强.浅谈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职天地.[5]王丽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5,9:70-73.

2.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二

关键词:三维目标,职高英语,英语综合能力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推行的不断深入, 职高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改革需求, 其自身的发展迎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对职高英语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对于推动职高英语教学水平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就探讨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实施的具体效果, 以期能够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推动我国职高英语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解析

1. 概念

所谓三维目标, 就是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个主要目标在内的新型教育目标。三维目标的产生, 是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三维目标的这三个具体目标, 具体指的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到新知识心能力之外, 还需要学会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另外, 还需要在达到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感情升华, 实现知识和情感的统一。

2. 目标设计模式

目前, 职高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模式主要有整合模式、行为目标取向模式以及学生生成性模式3种。所谓的整合模式, 就是教师课前没有设计一个完整详细的目标, 而是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程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 制定出相对应的目标, 然后将这些目标整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整合模式;行为目标取向模式恰恰与整合模式相反, 它是教师在课前就设计好的细化目标, 然后教师根据这些细化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 学生生成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教学方法的模式, 属于一种突发目标, 相对于行为目标模式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由于实际不定因素较多, 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刚开始均没有行为目标模式好。

3. 目标设计原则

三维目标实施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使其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 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绝对的主体。所以,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 必须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而由于三维目标还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过程和学习方法能力, 但若在比较传统和规矩的氛围下开始教学, 那么学生势必难以很好地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所以还应该坚持开放性设计原则。另外,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才能够验证知识的真伪, 所以进行目标设计时还需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三、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的实施

1. 选择更加合适学生的学习材料

一直以来, 教科书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资源, 不同的教材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每一种教材均尤其各自的优缺点, 而若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材,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第一、第二册很多学习内容均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英语》教材中的Unit 2 weather, 就是主讲weather alert ( 天气警报) 、heavy ( 浓雾) 、drought ( 干旱) 、lightning ( 闪电) 、sand storm ( 沙暴) 等多种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经常接触到或者看到的浓雾、闪电雷鸣的, 能够激发学生共鸣, 且还能够在极大学生兴趣的同时加强其对新知识的记忆。又如, Unit3 In the cities , 通过详细讲解城市的情况, 能够让学生在回忆其城市生活的同时, 学习到更多在城市生活需要使用到的英语用语。比如, The hotel ( 旅馆) 、restaurant ( 饭店) 、The cinema ( 电影院) 、The game is city ( 游戏城) 、park ( 公园) 、The zoo ( 动物园) 等。这种贴切学生生活的英语教材, 能够使学生在更加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且由于是贴近生活, 因此更加能够容易记住, 其实际使用的机会也比较多。

2. 选用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

英语对于我国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二、甚至是第三语言, 而多年教学经验表明, 第二语言教学时应该与第一语言教学有一定区别, 即应该多加使用创设情景的方式。也就是在英语课堂中创造一个自然的情景, 要求学生进入情景中表演, 表演过程需要使用英语去表达。比如, 在教授《英语》Unit 2 weather时, 可以将讲台架设成为一个天气预报台, 用画画画出天气种类或者直接无实物表演的方式, 让学生扮演天气讲解员, 要求用英语进行表达。比如, 常用到的句子有“Today is sunny or cloudy?”“Today haveheavy rain or heavy rain, you go out remember to bring an umbrella”“On a rainyday a co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 warm. ”在不断表达过程中, 能将学生学过的单词和句子诱发出来, 提高学生记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实现学有所用。另外, 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 在开课时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等。比如, Unit 3 In the cities, 则可以找一些著名城市的图片, 如长城、故宫、杭州西湖、云南丽江、西藏布达拉宫等, 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若在学习与音乐有关的单元时, 则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流行的英文歌曲。比如, 《someone like you》《Let Me Breathe - Danielle Diiorio》等, 让学生在领略优美英文歌曲的同时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内涵, 实现内外兼修目的。

3. 理论和情感兼行, 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英语课程与语文、数学以及地理等其他课程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 相对于这些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 大多均是本国的知识而言, 英语课程需要涉及到外国基础知识和价值理念。其中, 很多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文化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 外国人很盛大的一个节日是Halloween ( 万圣节) 和Christmas ( 圣诞节) , 而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等等; 外国青年18岁以后父母不再负责为其提供生活费, 而国内青年有些甚至到老都需要父母养; 外国人追求的是一种个性自由的教学模式, 而国内教学大多是按照框架进行教学。在外国课堂上, 如美国课堂上, 学生可以指导老师, 且课堂并不强制要求课桌椅等要整齐摆放, 而国内的课桌椅必须要整齐摆放,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必须要充分听从教师。这些差异是文化差异的鲜明体现, 外国很多价值观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 毕竟我们有自己的文化,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英文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价值观, 并学会利用将国外一些处理事情的方法与国内学生特点相结合后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了解外国不同价值观的同时, 能够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职高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采用改变教学方法、选择合适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与情感兼行的方法, 能够使职高英语的三维目标更好实现, 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真正学到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慧.三维目标下创设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J].科技信息, 2009, 3 (33) :141-143.

[2]殷小霞.谈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科技传播, 2010, 9 (03) :96-98.

3.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三

一、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存在的误区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分关注和重视,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所学知识数量的堆积,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强化训练,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对基础知识的情境设计不当,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失衡。如在浮力教学中,笔者举了用水桶从井里提水时,在水桶未离开水面时,手感到很轻的例子。在备课时,笔者想这个例子很浅显,学生一定会一听就懂,结果,课堂上绝大部分人一片茫然。课后笔者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没用水桶在井里打过水。于是笔者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我的认识起点与学生的认识起点差距很大。现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里用的都是自来水,很少用水桶在井里提水,因而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导致对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困难。

(3)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由此在物理教学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是探究式:几乎所有的物理实验也都是探究性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有固定的程序:相当多的习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在教学中将学生无目的地分组、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有害无益的做秀,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

(4)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于明确地表述出来。物理学科有着自然科学的特殊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恰如其分。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要有机结合,避免牵强附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如不能把握这一点将导致在教学中有时会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教书育人这个角度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如在教“声现象”时。一曲温婉的民乐《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带进“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优美意境中。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小号高亢的音调,使人精神为之振奋:小提琴委婉的旋律,唤起学生心中一种缠绵的感情;而大提琴低沉的琴音能引发悲愤的情绪。通过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说明“响度、音调、音色”的区别,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心得

教学目标实施的基本要求:全面而不疏漏,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模糊,能够确实承担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评价功能。这里也谈谈笔者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心得:

(1)有的放矢:从总体上把握某一个阶段内的基本标准和最高标准,防止教学目标偏低或超纲,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2)深浅有度:教学目标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瞻前顾后、相互链接、形成体系、正确把握“度”。

(3)落实到位:教学目标具体,才便于把握、操作、落实和检查。

4.带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篇四

识,有了情感。再从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1)侧面描写。孩子嬉戏;写春草的可爱。春花图(1)作者笔下的春花有什么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2)再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是“花里带着甜味儿“招来了蜜蜂、蝴蝶。“闹”、“飞”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4)这一自然段中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这几句是正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蜜蜂闹,蝴蝶飞几句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事物的特点。(5)再读“春花图”。春风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柔和(不寒、抚摸)芳香(泥草、花香)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3)说说第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4)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5)如何给这一自然段分层。春雨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先从正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其多、细、密的特点。再从侧面写了“树叶小草”和“景”两个画面,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3)再读“春雨图”。迎春图(!)读这一自然段(2)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

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2、①“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动人)像青年——“力” (春天充满活力)②三个比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其顺序不能颠倒。独立成段,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3.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以及作者寄予的感情。三、小结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5.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五

一、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1.从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我怎样教到学生怎样学的转变,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变革,是直接影响备课方向的理念。怎样教,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行为,重心是老师,关注的是教材;怎样学,出发点是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研究教材、教法,应当首先从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入手。教学内容是以研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式交给学生,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

2.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学生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课堂设计必须处理好:教学活动出发点是为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是让学生配合老师讲课还是让老师的讲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不能:提问不会就换人;布置的任务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3.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起点是学生进入课堂的关键,起点较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高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什么

1.提供素材:围绕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理解问题。素材可以来自实际生活,可以是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实验现象。可以是图片,或新闻报道,还可以是故事或问题等。提供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应是知识的罗列。2.搭建平台:利用不同的栏目或问题搭建启迪学生思维的平台;搭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的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相互启迪,这样教材才有动感,师生的角色明确,才有利于动态课堂的生成。

3.指导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物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备课的基本程序 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标要求

研究教材,认识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目标规划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适合。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样完成每个教学目标,让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该教学目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怎样使用? 教师怎样为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服务?

布置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寻找交流的话题;让学生知道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方法;给学生自我展示、相互评价的平台; 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尤其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

四、课堂实施

1.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有梯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倡导思维的活跃,深层次的学生活动,反对形式上的活跃,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

2.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真正进入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深层次地学习。

3.积极的、善意的评价与指导,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确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6.三维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篇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三维目标”就是其中一个。虽然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我们口中,但什么是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这些都是我们本次培训必须弄明白的问题。现在,我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就上述问题与大家作一交流。问题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去我们把它叫“两基”,即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新课程赋予了语文能力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知识与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进行。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过程与方法。是相对过去较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较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提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等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上,放在学生在探研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上,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对传统语文课堂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提出来的。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它是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程,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催化剂或说中介力量。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渴望了解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问题二:三维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这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我想用“渡河”来说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我们到河的彼岸去,河的彼岸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到达彼岸),就必须选择过河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和到彼岸去的路程就是过程与方法,如何更快地达成目标(到达彼岸),要借助一定的动力系统,这动力系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问题三:我们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制定“三维目标”?

有老师可能会认为,三维目标制定太简单了,只要抄抄教参就行。当然如果你只想一辈子做个教书匠也可以,可是我们的理想不仅仅是教书匠,新课改也不允许,它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教师要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记得窦桂梅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写教案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那种‘抄了一辈子教案’的教师,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教师,他们永远也‘享受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众所周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它的制定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怎样设计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新时期每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对城市教师而言,我们农村教师的可供教学参考资料比较缺乏。据我了解大部分农村教师没有条件借助网络,搜集供教学参考的相关资料,大部分教师只有三本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有的地方老师至今还没有蓝皮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和颁布的。它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思想和定位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据。它犹如大海中的指航灯,如果在座的骨干老师有人还没有《语文课程标准》一定要想方设法拥有一本。否则,在教学过程中你就会像在大海里迷失方向小舟,盲目、无效且辛苦。我们农村教师如何凭借手中仅有的教学资源来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呢。

一、研读新课标,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小学部分分为三个学段:

1、2年级为第一学段;

3、4年级为第二段;

5、6年级为第三学段。各阶段目标间相互联系,呈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的要求。各阶段目标都是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五个板块组成。就目标设计的五个板块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隐性的目标是通过显性的呈现来实现的。基于这个原理,通过研读新课标,就能构建的一个小学语文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这里我用知识树来表示。

二、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教学目标。

每学期始我们首先要重温小学语文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然后通读教材。不管哪套教材,它们都是教学的载体,我们必须认真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例、结构特点等等。纵观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有的以“主题单元”建构,有的以“知识或能力单元”建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把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之间的联系。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专题,设计听说读写各项活动。“综合性学习”建议学生记录课余生活;“口语交际”引导学生说说课余生活的收获,评评谁安排得好;“习作”启发学生写一写有趣的课余生活,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通过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握单元间课文、口语交际、综合训练、习作等板块间的联系,制定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就不会走样走味。

三、细读教学本文,初定本课教学目标。

这里所指的教学文本是指即本次课堂教学内容。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文本。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意思是说:教材是听说读写的范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例子”又有的新的内涵:一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例子。所以我们必须细读“例子”(教学文本)。“细读文本”也是在课改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它与原来所说的“解读本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解读文本”就是通过对分析剖析文本来,重在“理解”;“文本细读”就是通过对文本仔细的品味来走进文本,重在“品味”。因此,细读文本一要静下心来读;二要潜心吟咏。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潜心吟咏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三要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潜心吟咏,对本文要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初定三维教学目标。

四、深入分析学情,选择有效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新学期始,我们老师要对班上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细读教学本文初定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初定哪些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同学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哪些同学对知识点感兴趣等等问题,选择有效教学目标。

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农村的小孩学习环境及物质条件要差些,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相对较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目标。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安排会写生字100个,会认300个。对城市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困难,但对我们农村孩子要达成这个识字目标就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放低难度,重点还是放在生字拼读教学上,让拼音真正成为我们农村孩子的识字拐杖,为以后的大量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通过学情分析:刚上二年级的小孩,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对事物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小孩对自己或同学的长处与短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环境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中明白“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五、参考教学用书,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书是供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参考的书,一般由一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编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时,要将自己初定的、认为有效三维目标与教参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哪些比教参中定得更科学,哪些没教参中考虑周全,然后吸取教参中的精华,最后制定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三维目标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我们在确定三维目标时,可以将它们分开,也可以进行有机整合,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认(只要求认识,不抄不默不考)“郁、澈、湛”等9个生字,会写(要求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会用)“森、郁、葱”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一教师执教《西湖的“绿”》(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一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和时间赛跑》(人教版第七册)一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读、抓重点词句、联想、结合经验等语文学习方法,感悟文章的内涵,丰富语言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

从上述三个不同的案例说明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地发展。

问题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相对“知识和能力”目标来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落实时显得难以把握。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也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教师如何将消极变成积极,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可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自己职业的习惯化。因此,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基于上述认识,现我就上两堂课谈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略)

7.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七

教学目标犹如其他目标一样, 无非是人们做事之前的预想结果, 只不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预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是学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变化, 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什么, 或肯说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 三维目标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简称, 而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术界虽有不同的阐释, 但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却主张:“‘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 ‘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三维目标的这种解释看似清楚、明白, 其实, 并没有廓清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 因为凡是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 就势必蕴含着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且这种活动必然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并伴随着一定的“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 也自然镶嵌着人的兴趣、态度等;而较精确的倒是作者从学科的角度对三维目标的补充解释, 即“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 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 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 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三维目标’不是学科之外强加于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 而是学科自身内在隐含的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也就是说。从学科 (或知识) 的构成上看,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来就浑然一体, 不可分离。如果这样看待“三维目标”, 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不仅要清楚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挖掘“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以及“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从目前一些三维目标的表述来看, 却存在着一些偏差。以下面的案例说明。

案例1高中物理:“万用电表各挡的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和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 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压、电流及二极管的正、反向的电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案例2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的浙江历史名人”的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重要史实;简述越王勾践为富国强兵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感受勾践励志图强的精神。

2.了解伍子胥、文种、范蠡的主要事迹, 认识他们对吴越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案例3高中化学:“金属的防护与回收”的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工业冶炼生铁和钢的原理和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通过实验, 探究并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探索新知的经历,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掌握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使学生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前两个案例皆源于教师撰写的第一手资料, 案例3则摘自研究者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表述的范例, 但无论是哪个案例, 根据主流的三维目标的界定,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下列偏差。

偏差一:“知识与技能”表述得空泛、模糊, 具体表现是“状态动词” (了解、理解、把握、体会、掌握等) 使用过多, 而可检测的行为动词 (说出、算出、背诵、默写、画出等) 使用较少。比如, “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和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了解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重要史实……感受勾践励志图强的精神”;“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体验到探索新知的经历,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等。理解、掌握、了解、感受、体验等描述学生心理状态的“状态动词”不仅难以观察, 而且不同的人对理解、掌握、了解、感受、体验等也有不同的认识与评判, 从而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难以进行检测、衡量, 如此的教学目标设定岂不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偏差二:“过程与方法”的偷梁换柱, 将知识与技能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及其运用的方法偷换成了教或学的过程与方法。比如:“通过实验, 探究并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探索新知的经历,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的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 学会用多用电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压、电流及二极管的正、反向的电阻。” (学的过程与方法) 从而将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肢解、割裂开来。更有甚者, 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教学流程, 如:初中语文案例《三颗枸杞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2) 再读课文, 把握主旨; (3)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精彩句子。

偏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阐述得孤立与抽象, 脱离教学的具体内容, 孤立、抽象地设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不知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镶嵌在“知识与技能”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比如:上文案例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 “认识他们对吴越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使学生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等, 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 其问题在于脱离了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孤立、抽象地进行目标设定, 未能透视、离析出知识与技能形成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 “电子的发现”,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电子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电子发现对于基本粒子发现的意义, 科学假说和科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等。而那种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孤立而抽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是形同虚设, 就是人为地割裂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浅表或考试层面看, 似乎“知识与技能”最重要, 但实际上根据“四层面”和“四水平”的知识观, 恰恰是“知识与技能”背后所蕴含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重要, 因为“知识与技能” (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只有挖掘、洞察到“过程与方法” (方法水平)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水平) ,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被激活, 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也是三维目标的提出所蕴含的重大意义所在。

8.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八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夯实知识与技能、强调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实施三维目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42-02

一、夯实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1]。知识与技能是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它服从并服务于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只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然化学课程教学如此,那么化学实验教学亦是如此。

1.扎实而准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着重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仪器的使用规则,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安全而顺利地完成一个化学实验,首先需要有扎实而准确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实验的进行。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左侧托盘放被称量物,右侧托盘放砝码;在做酸碱滴定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酸性液体,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碱性液体等。

2.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点及仪器的使用规则。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用规范的实验操作来完成实验过程。例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所使用的容量瓶在洗涤后要检查是否漏液,且要在第一次检查后,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检查是否漏水;移液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并且将玻璃棒的下端靠在容量瓶瓶壁上,而不能靠在瓶口上;定容时,操作时加水要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读数时视线要与瓶内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既不能仰视,又不能俯视等多种实验操作,如不规范实验操作技能将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或偏低。

3.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合一体。

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许多实验步骤,这时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将协调配合,并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合在一起。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操作,再用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二、强调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即能力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目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多种实验方式完成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在日常教学当中经常应用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刻程度,为化学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亦可通过家庭小实验丰富课外生活,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2.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

观察是探索知识的窗口,没有细微的观察,难以找到新的信息。观察能力能够帮助人更好的认识和学习。通过观察物质、实验操作(教师做演示实验)、实验仪器装置、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应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的实验现象,“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描述为“石灰水变白了”此种不规范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规范化学用语。利用反问、设问等方式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3.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更具重要性。发现问题是对实验现象感到疑惑、不解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则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索科学的奥秘,进而提高自身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过程。只是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此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只解决问题,而不从中总结经验,获得知识也是无用的,故只有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发现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4.应用化学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迁移: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迁移同样可以应用到化学实验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氨》这一节时,教师要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美丽的喷泉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的出此现象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1)除NH3外,还有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2)是否一定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吗?若要使CO2的喷泉实验成功,该如何实现?(3)讨论可做喷泉实验的原料,并加以评价。(4)喷泉实验的实验装置能否再改进?若将胶头滴管撤掉,该如何操作,才能看到喷泉现象?学生的思维会由此展开,形成对喷泉实验的全面认识,并完成知识点的归纳和迁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不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那样明显具体,但是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三维目标的源泉[2]。

1.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化学课程教学顺利完成,而化学实验恰恰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较好的途径。尤其是在每一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或者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都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化学课,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硫酸工业、工业上合成氨、侯氏制碱法等,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驾驭情感的能力

化学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实验现象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与平时学生所学的枯燥的知识相比,化学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让学生激动不已,注意力只停留在实验现象上,很容易忽视教师的存在以及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重新认识化学实验的实质,让学生能够驾驭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化学实验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有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有的实验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才可完成,那么在此时就需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例如在进行小组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另一个学生记录实验数据。互相配合实验完成,然后两人互换,再做一遍实验,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学习到有关乙酸的知识,知道乙酸是有酸性的,那么乙酸的酸性与碳酸相比哪个酸性强呢?教师可在此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用食醋浸泡有水垢的暖瓶或水壶,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既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能验证课堂中所学到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对于实验观察的结果,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记录要真实,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去修改或伪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的结果与预期的有偏差或相差甚远,则要认真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重新做实验,直至成功为止。

5.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无论是用实验结论去验证已知的理论,还是由已知的理论去探究未知的实验结论,都是能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在做实验时,学生应严格按照老师要求,自觉遵守实验室使用规则,药品用量适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护实验室内设施,不乱丢乱弃物品,尤其是有毒气体产生的实验,要安装尾气吸收装置,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进而养成良好的实验意识。让学生将目光逐步从实验室移动到社会中去,例如自来水厂选用哪种消毒水给自来水消毒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崇尚环保的情感。

总之,在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实施仍然在探索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夯实知识与技能,强调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为学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9.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九

摘要:自从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以来,各学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例如象贤中学的三元教学模式研究,洛城中学的“332教学模式”研究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成果。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0-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与新课标的规定及新课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区实施研学后教以来,对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产生了模糊的概念。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出现的问题

1.1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表述不完善。由于对新课程改革把握不准确以至于认为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三维目标” 一一对应,使得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尤其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计时,部分教师仍使用“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目标陈述。这种目标设计形同虚设,无意义可言,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遥不可及虚无漂细。假大空的目标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其特殊的课程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非常大的空间,对学习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的表述应具体。

2.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54%的教师虽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但使其陷入到被动呆板的位置。由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限定了范围,有的教师担心是否可以按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问题,反而将重点放到了自身的教上,降低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2 不关注学生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善教学目标。此类状况在新教师中较频繁。实习的第一节课,记忆犹新。我的教学重点只是将备课的内容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讲授,一节课下来关心的是自己内容讲完没有,重点点到了没有,而没有留心将重点、主体放到学生身上。

2.3 实施教学目标时,主观随意。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对教学目标的不重视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更明显。没有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没有线的风筝,随风舞飘,教师会随着自身的反应与兴趣点随便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是对自己想谈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没有计划可言,随意性强,这样的教学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阐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课后及时对教学目标的修改进行优化的措施进行阐述。

3.1 优化教学模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大政方针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都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要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变陈旧为鲜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功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远不如其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渴望欣赏和倾听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运用幽默教学艺术,运用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教学形式,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3.2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围绕课文的内容开展讲故事大赛、让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当学生转换角色等活动。学生们对这些活动深感兴趣,学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3 探究性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探究性课堂就是放羊课,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控制课堂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抛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断引导他们的思维。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浓厚好胜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竞争,可以是一些知识考试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可以在最后将每个同学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较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学习。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0.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篇十

上传: 汪锦坤

更新时间:2013-1-8 18:31:05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学会xx结构的归纳和演绎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xx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

·通过学习,掌握xx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激发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

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通过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在交往中能表现出宽容、忍耐的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2、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体现了谁?(学习者——主体或对象)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3、设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全面性

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三个维度互相照应,相互协调,体现高度的整合作用。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只有落实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它目标,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涉及到的知识点,注意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原有学科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

4、教学目标的叙述要注重准确性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叙述十分重要,主要是要注重叙述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使用“初步理解”、“基本掌握”这类含糊其辞的叙述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的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正确体现“四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等,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如果用“使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一些字眼,那么,行为主体就变成了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首先强调学生的行为主体。值得注意是: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也应有行为,教师的行为一般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引导下”等词语。二是行为动词:是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明确动词。如,了解层面上常用的有: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等;理解层面上常用有:明确、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等;应用层面上常用的有: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三是行为条件。这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范围等。四是表现程度。这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和用以评价学生表现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确定教学目标,“三维度”是明确的,“四要素”渗透在三维度之中,它们互相交叉,相互依存,二者不可偏废。

5、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

上一篇:涉爆人员安全培训试题下一篇:美国人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