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2024-10-02

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9篇)

1.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篇一

常州市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活动背景

随着国家政策的向导,更进一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回味上一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吸收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多一份应有的自豪与信念,为我们的学习生涯添上精彩的一笔!

(二)活动过程

导师:张亚贤

课题组长 :丁柯

组员:张娟,蒋春雅,柴成杰,潘勇,陆凯,宋袁凯,陈静,刘勇,刘让,顾满程,丁宇

主导课程 电脑,文学相关

课程 摄影

任务分工以下可以涉及工作有:负责打印(誊抄)查找资料 联系组织访问 收集资料 网上查找 实验分析 实地考察 成果发言人 等等

张娟,蒋春雅(负责打印)

柴成杰,潘勇,陆凯(查找资料)

宋袁凯,陈静,刘勇,刘让(实地考察)

顾满程,丁宇,丁柯(成果发言)

目标、完成的工作

物质准备

第一次活动确定研究课题

第二次活动撰写开题报告、制定活动计划

第三次活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

第四次活动设计问卷

第五次活动发放问卷

第六次活动收集问卷,问卷数据处理

第七次活动网上访谈

第八次活动电话访谈

(三)活动总结

我们小组的调查主题是“常州方饮食文化”在制作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对1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常州饮食进行更深的了解,对常州饮食认识更加透彻。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常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通过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2养成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培养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也让我们从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合作与分享。3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四)附件1

常州传统节日与饮食

问卷调查

1你的年龄在?

A 15岁以下 B15岁到30岁 C 30岁到50岁 D 50岁以上

2你对常州传统习俗了解多少?

A 不了解 B一般 C 非常了解

3你比较喜欢哪类食物?

A.偏辣 B偏甜 C 偏酸 D 其他

4你觉得常州小吃好吃吗?

A 好吃 B 难吃 C 一般,还可以

5在常州特色小吃中,你比较喜欢哪个?

A 麻糕 B 萝卜干 C 其他.6你喜欢的饮食地点?

A 中式餐厅 B 西式餐厅 C 家里 D其他

7您对进餐的基本仪式有讲究吗?

A十分讲究 B在重要场合时十分讲究 C 不讲究,很随便、8你偏爱的饮食种类?

A 风味小吃 B传统正餐 C 快餐 D 其他

9你对常州饮食文化有何建议?

(五)活动目的与意义

目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古代风俗,将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更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

意义:;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

2.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篇二

关键词:苏州,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一、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4 年,苏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 760.89 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GDP达到12.99 万元(约2.12 万美元),首次突破2 万美元大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迅速提升。据统计,苏州市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由2009 年的1 118.3 亿元增加到2014 年的3 565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6.07%;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9 年的279.6 亿元上升至2014 年的894.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3.6%增长至6.5%。

(二)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苏州市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补贴、金融创新、人才培育等途径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各类文化产业园不断涌现,规模逐渐扩大,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各类文化产业园接近80 个,规划总面积超过150 平方公里,累计投资总额达526 亿元,初步形成以“昆山文化创意园”、“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镇湖苏绣文化产业群”为代表的7 个国家级、12 个省级、39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三)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太仓的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例,数字和移动互联产业成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园区集聚了PLU(苏州市游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太仓分所(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所等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超过150 家。据《苏州市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达78 个,其中文化创意类已成为主导产业,该类型的产业园个数达44 家,占比56.41%;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的产业园有20 家,占各类产业园总数的25.64%;工艺美术生产类8家,占总数的比重居于第三位,为10.26%。

二、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增加值较低

尽管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稳步上升,进驻各个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提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步增加,但与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相比,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偏低。2014 年,杭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7.47%,北京市和上海市紧随其后,且均明显高于苏州市3.6%的比重。2014 年,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 794.3 亿元、2 820 亿元、1 607.27 亿元、1 560 亿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苏州市的10 倍,远远高于苏州市的279.6 亿元。

(二)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虽然苏州市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初步形成集聚规模,但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相比,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在: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信息资源不能充分流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互动较少;产业园内规划和定位不够明确,产业链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延伸,部分产业园的集聚效应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部分产业园内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越、交通不够便捷,难以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难以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导致园区内企业小而散,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

(三)企业创新性不足

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特点。各地区逐步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只片面追求文化企业的数量增长,缺乏建设和引进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导致产业园内的企业数量多、产出少、效益低的情形。如动漫行业,苏州市已经建成昆山软件园动漫数字产业基地、张家港软件(动漫)产业园、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三大基地,则其他地区的产业园不适合再重复建设更多与动漫相关的产业基地。同时,苏州市产业园内的企业文化创新力明显不足,许多仍处于低端产业链的模仿和粗加工阶段,难以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三、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现阶段,苏州市尚未建立起以市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仍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园的资源整合,畅通信息公布和流通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互动融合,提升企业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梳理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对创新作品的奖励和补贴,对重点发展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影视娱乐、会展广告等领域加强政策支持。

(二)汲取优秀经验,发挥区域优势

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苏州市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先进地区文化发展的优秀经验,加强政策比较,尤其是针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努力弥补文化产业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和先进地区的企业交流,定期组织人员考察和调研,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通,及时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抢占市场先机。苏州市要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发挥区域优势,加大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重点领域的品牌扶持,努力建设区域的特色文化品牌。

(三)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需要既具有文化创意,又懂得市场推广和营销的人才,故现阶段对高端、复合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一方面,苏州市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继续增加产学合作项目,缩短技术转化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要素,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人才。因此,苏州市要不断健全文化产业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薪金支持和补贴,鼓励优秀人才创办企业,并给予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高莉莉,顾江.江苏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及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3,(4):150-156.

[2]胡慧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评价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3):67-71.

[3]顾江,胡静.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4):234-238.

[4]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03-109.

[5]徐文燕.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视角的文化产业政策取向——以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8):19-23.

[6]迟莹,齐晓安.我国文化产业国际拓展问题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3,(6):47-51.

3.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篇三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不具有盈利性和竞争性,均等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和最核心的理念,要求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是建立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必然的趋势和要求,2015年潮州市制订了《潮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1.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网络文化需求,遵循“公益性、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的原则,通过互联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便利、内容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截至2015年年底,潮州已实现全市镇、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覆盖。

2.加强各级馆、站建设。我市已建成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县级图书馆3个,其中只有饶平县图书馆为二级馆,余者均为三级馆;建成市级文化馆1个,县级馆3个;建成市级公共博物馆1个,县馆仅饶平一个。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目前我市各级馆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

3.加快多厅数字影院建设。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潮州市着力加快多厅数字电影院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营业的多厅数字电影院共9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提升农家书屋工程。目前,我市共建成农家书屋911个,已覆盖全市893个行政村。为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对全市911家农家书屋(含社区书屋)管理员进行系统培训,并组织编写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建立农家书屋管理档案,利用全市图书馆资源建立农家书屋流通书库。

2.稳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自2011年始,市级财政以每场50元进行补助,县、区财政增加每场50元对农村电影放映给予补助,并拨款增购放映设备、增加放映场次补贴,提高放映的覆盖率。

3.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至2010年,已完成全市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2014年,全市153个自然村,5157户“户户通”工程安装完毕并通过省级验收。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

依托各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潮乐大赛、文艺巡游、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文化走亲”和“我们的中国梦”等主题文化活动,在基层群众中提高公共文化的感染力。

二、潮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潮州市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市在公共文化均等化问题上还存在不足,亟待解决。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薄弱,空间布局不均衡。

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以图书馆建设为例,按照国际图联标准,在每1.5平方公里范围内应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两万人口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两册。我市现有人口268.8万人,仅有公共图书馆4个,平均为67.2万人拥有1所图书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要求。基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更带来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基层农村的文化生活较单一,一些群众将求神拜佛、打牌赌博作为主要娱乐方式,文化形势严峻。市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多数在市区举行,如青龙庙会、文艺巡游和一些大型文艺表演都是在市区进行,基层农村尤其是偏远乡镇的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这些文化活动,必须付出比城市居民高得多的综合成本,也就很难受惠于公共文化的发展成果。

(二)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未能有效落实。

近年来,潮州市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从总量、所占比例和增长速度方面看都有大幅提升,但相对于实现公共文化的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体制尚未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所要面临的法律、税收制度设计还没明晰。基层政府由于财政经费紧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削减,甚至没有将常规的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列入预算中。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没有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三)基层党政领导重视不足,相关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我市对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绩效评估机制未有效建立,虽然在国家层面已出台《国家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指导标准(2015-2020)》,对各级政府就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但潮州市尚未在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标准,更未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缺少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乡镇文化工作者很多都要兼任乡镇其他部门多项工作,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村镇中爱好文化活动的人不少,但是很难找到专业的文艺人才和带头开展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三、推进潮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结合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系统规划。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各区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并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2016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提上议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六)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4.台州市历史文化村落普查分析报告 篇四

台州位于浙江中部沿海,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0多万。下辖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4.91亿元,财政收入370.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108元。

台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原始农业、渔业与制陶业,春秋末期已开始发展饲养业。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臵临海郡,开始着意开发海疆,农桑渔盐及造船等业有较快发展。两晋隋唐,中原居民陆续南移入境,引进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持续发展,出现了一批城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开始。宋时中原人士大批南迁,促进了台州各业的全面发展,封建经济趋于鼎盛。明代臵太平县(温岭县),清代臵玉环厅,民国时臵三门县,所开发者皆为沿海新拓沃土,耕作区域逐步向东拓展。新中国成立后,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环绿心组合式滨海城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台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目前

划局、林业局、文广新局等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处长参加的历史文化村落普查工作碰头会,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具体任务。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历史文化村落普查协调小组或调查组,分别由农办、财政、建设、文化文物、林业、档案等部门共同组成,有些在乡镇一级也成立了调查组,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驻村指导员和驻村干部的作用,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为顺利推进历史文化村落普查工作,全市各地还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电视、黑板报、标语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造大声势,使这项工作在广大农村做到家喻户晓,从而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珍贵史料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保护和传承,也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群众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意识。

三是抓好培训指导,确保完成任务。6月8日,市农办组织召开了各县(市、区)农办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的普查工作业务培训会。会后,各地也相应地召开了动员培训会,根据各地实际开展普查工作。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如临海、仙居等地发挥镇村两级力量,在开展地毯式普查的基础上层层把关删选;经济较发达、历史文化遗存较少的如路桥等地则根据业已掌握的情况开展重点排查;还有一些县市区则结合全面普查和重点排查两种情况分片开展,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整个普查过程,时间紧、工作量大,各级业务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加班加点,确保顺利完成任务。

个。据不完整统计,古建筑数量2758处,其中古民宅1504(建筑结构主要为石木、砖木),古祠堂69处,古戏台41处,古牌坊21处,古桥69处,古道63处,古渠14处,古堰坝53处,古井泉172处,古街巷82处,古会馆5处,古城堡18处,古塔7处,古寺庙105处,近现代建筑230处,特色建材305处。

(二)自然生态村落普查概况

自然生态村落是指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村落选址、布局、空间走向与山川地形相附会,村落建筑与自然生态相和谐,农民生产生活与山水环境互交融,自然生态环境、古树名木、特种树木以及相应村落建筑保护较好的村落。我们的普查工作原则上在规划保留的行政村中全面开展,将村落选址、布局、空间走向较为独特,或依山或傍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庄一一登记造册,最终将那些保有二级以上古树名木15棵以上,村落建筑格调与山水环境相协调,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较高,能够彰显美丽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的行政村列入普查上报名单。

通过严格删选,此次普查共核实上报自然生态村落20个,其中绿化示范村或森林村庄8个。

(三)民俗风情村落普查概况

民俗风情村落是指根据特定民间传统,形成有系统的优秀的婚嫁、祭典、节庆、饮食、风物、戏曲、工艺等习俗和礼仪,传统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延续至今,并有完整的民俗活动场所的村落。我们的普查工作原则上在规划保留的行政村中全面开展,将民俗风情活动的习俗、礼仪和程式等有记载或口口相传至今,有

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路桥横街的五凤楼、仙居皤滩古街、路桥十里长街等等,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沿海民居建筑主要分布于温岭、玉环和椒江大陈岛等地,特色鲜明,独具风情,尤其以石塘石屋群最具特色,该石屋群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古渔村建筑群,古石屋历百年沧桑,但旧貌依然,极具滨海小镇风貌,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和画家的摇篮。

(二)佛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市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天台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天台县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临海龙兴寺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受戒之地,路桥香严寺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驻足之地。道家的“十大洞天”台州市有3处,其中黄岩区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洞为第十洞天。台州的佛、道教至今在国内外仍有重大影响,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受此影响,我市乡村多庙祠,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大小庙祠数以百计。保界神有杨府大圣(杨家将)、关圣帝君(关羽)、东岳大帝(传为泰山之神)等;渔区不兴此俗,但崇敬天妃、鱼师爷,视其为海洋渔业生产保护神。受佛道文化影响,我市各地“迎会”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由于寺庙多,所供“神祗”的寿日又各不相同,因而一年当中各地庙会接二连三,有的“迎会”已经拥有相当规模。如温岭市新河镇上应等村主持的南宋护国安邦大帝寿诞庆典活动,涉及15个村,参加人员数千,加上外请的“抬阁”、“闹湖船”、“舞龙”、“舞狮”、“舞八蛮”等游乡活动,以及邀请“民间剧团”到庙里的戏台“做寿

已有几百年历史。温岭将这一传统渔家舞蹈挖掘出来,经常性地在大陆新千年曙光、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镇的风景区内表演,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四)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我市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木雕、石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宁溪)、“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天台干漆夹苎技艺等5项传统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台州玻璃雕刻、临海剪纸和台州刺绣等9项传统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在工作机制和方式上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短缺造成保护困难。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的文物专项保护经费资金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导致一些历史文化村落缺少经费得不到有效的维修保护,加之村落中的古建筑多为砖木或泥木结构,由于长期受到雷击、水灾、火灾、程,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是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程。下一步,我市将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继续高度重视、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适时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现场推进会,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参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同时拓宽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的宣传途径。收集全市各地历史文化村落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整编成一本宣传画册。挖掘与历史文化村落相关的史实和资料,延伸文保的历史内涵,提升宣传效果,同步与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开辟专题、专栏等节目形式。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特别是镇村两级基层干部的意识,将历史文化内涵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名片。

(二)加紧细化政策。抓紧出台《台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资金保障以及具体工作安排和措施,下步我们将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意见征求会,对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报市委、市政府发文实施。各级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要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保护级别和职责,细化每一处历史文化保护单元的保护措施和办法,并建立跟踪监察机制,切实把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将历史文化村落纳入全市

分类梳理,并常年动态掌握实情,纳入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夯实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二是分类别。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等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分轻重缓急,确定保护、开发、利用的类别、级别、范围,对该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坚决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住户以房屋臵换形式,腾空保护古建筑。对应该修复的文物,即时予以恢复原状修复,并切实加以保护,对可开发利用的项目,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景观完整性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分步分阶段予以开发和综合利用,用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途径产生的效益,反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三是树示范。对全市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有针对性的挑选一批,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发展规划,做到既要保护村庄原始风貌,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居行条件,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的典型示范。四是强队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建设,组建专门的历史文化保护稽查队伍,赋予法定的工作职责和权力,为历史文化保护的执法工作保证力量。五是整资源。整合现有部门项目,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凡涉及到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的项目,都要优先顾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如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避免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的破坏。六是促开发。在保

5.杭州市历史文化 篇五

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西湖边的名人遗踪: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

“杭州”的来历: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此“舍杭(杭,方舟)登陆”,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隋代开始正式出现“杭州”这个地名。杭州又名钱塘。相传古代海潮侵袭,有当地豪门募钱筑堤,名“钱唐”,唐代为了避国讳改为“钱塘”。

从县城到首都:春秋战国时期,杭州地区先后属于吴、越、楚国。秦朝设县,汉武帝时设郡,隋代始设杭州。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和南宋先后定都杭州,这是杭州历史上最繁荣显赫的时期。此后杭州一直是两浙一带的首府,解放后仍为浙江省省会。杭州文化璀璨,积淀深厚。从新石器时期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

杭州文化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祖国、为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和能工巧匠,为杭州留下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华章,构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目前,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25处。

80年代以来,杭州陆续建成了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等,使文化内涵更为丰盈。

6.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篇六

企业文化建设计划

根据省公司年度党建工作会议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内容的要求,结合台州分公司实际,特制定台州石油分公司企业文化宣传计划。

一、总体目标

为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精细严谨”的石化优良传统和“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继承浙江石油“团结、务实、担当、创新”的文化基因,推进台州石油“热情、活力、责任、担当”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将石油精神,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制度中,落实于员工行为规范中。

二、主要内容

宣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浙江石油企业文化基因,加强台州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提炼和深化台州石油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计划开展“六个一”。(1)开展一次“最具责任感员工”评选

为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增强广大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勇于担当的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软实力。以“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为主题,在台州石油分公司系统开展“最具责任感员工”评选活动。用镜头捕捉他们默默无闻、扎根一线的非凡身影,用文字记录他们勇于付出、甘于奉献的非凡心灵,引导广大员工付诸行动成为施展才华、成长进步的人,进而营造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台州石油企业文化环境。

(2)开展一次“时代、传承与我”好故事宣讲比赛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创新党的理论宣传模式,引导鼓舞台州石油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聚焦提质增效,推进台州石油更快更好发展,通过“石化好故事”普及推广和深化提升工作努力打造“身边的温暖”品牌,以此来传承台州石油自己的文化。

(3)开展一次“讲述身边温暖的故事”专栏

在一线员工中挖掘爱岗、敬业、勤劳、厚德的感人事迹,以鲜活的身边人的事例来弘扬真善美,展示石化员工的服务风采和奉献精神,以讲述式活动聚人心,做好思想文化引领。(4)开展一次企业文化培训

由政工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将企业文化宣贯纳入新员工、后备干部和经营骨干培训班课程。由洪建国副书记主持召开企业文化宣传工作,重点是宣传“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化优良传统、浙江石油企业文化基因、台州石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及企业使命。(5)开展一次企业文化调研会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企业文化调研会。强化“四个意识”,即看齐意识、创新意识、项目意识、短板意识。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宣传管理,在营造繁荣清朗的空间上求突破;深化文化改革发展,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上求突破;扎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上求突破,进而形成台州石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向社会展示台州石油的企业文化要点。(6)开展一次台州石油公众开放日活动

召开1次台州石油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媒体代表、客户代表和普通市民代表深入加油站和油库,了解企业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向社会展示台州石油的企业文化。

三、组织机构

1.成立台州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林红丹 副组长:洪建国

组员:各支公司书记、各部门负责人

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工部,由潘瑾任办公室主任。2.各支公司、部门负责人是本单位、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区域内的企业文化宣传和建设。3.各支公司、区域和油库无需再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但要有简明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每年底向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7.苏州市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研究 篇七

农民工群体作为联结城市与乡村的特殊群体, 尊重和有效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 是一项关乎我国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对提高国民素质, 推动现代化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在实践中, 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关注尚少, 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尚未得到完全的保障。

苏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也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城市。目前, 苏州市现有户籍人口约为631.55万, 农民工近600万人, 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基本持平。作为我国农民工集聚度较高的城市, 苏州市在农民工的文化权益保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苏州在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为了了解农民工文化权益基本情况, 掌握目前农民工在享受文化权益方面存在哪些困境, 并探索合适的解决路径, 我们对苏州市的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调研, 希冀能回答以上问题。

二、调查场域与方法

按照苏州市农民工的行业和地域分布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制定了详细的抽样方案。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800份, 其中选取苏州工业园区农民工集宿区发放问卷200份;选取苏州高新区4处建筑工地发放问卷200份;选取市区住宿和餐饮业10家企业发放问卷100份;在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和苏州市人才市场发放问卷100份;在汽车北站、火车站、发放200份。最终收回问卷743份, 有效问卷698份。其中, 男性农民工为476人, 约占68.19%, 女性农民工为222人, 约占31.81%。

三、苏州市农民工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苏州市农民工文化生活情况, 设置了众多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问题, 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概况。

(一) 关于农民工业余文化活动种类

对于农民工业余文化活动, 在受调查者中, 大部分人选择了睡觉, 占总人数的37.0%, 其次是看电视, 占总数的22.6%, 然后依次是打麻将、聊天、听收音机等。

可以看出, 农民工所参与的文化生活种类比较单一, 而其中睡觉所占的比例非常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的大多从事体力劳动需要长时间休息, 另一方面是因为娱乐工具匮乏, 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 关于农民工每月文化生活开支

农民工每月用于购买书报刊、看电影、录象等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 一分钱都不花的占46.2%, 10元以下的占36.0%, 11~50元的占14.9%, 51~100元的占2.5%, 101~200元的占0.2%, 201~500元以上的占0.2%。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生活费用非常低, 而且女性农民工支出比例相较男性农民工更少, 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工本身的消费水平比较低, 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 二是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不太习惯从纸媒体中获取信息或休闲, 而喜欢通过聊天、看电视等形式。

(三) 关于农民工喜欢的读物 (可多选)

调查结果为, 农民工喜欢读的书报刊中, 最爱读的是关于消遣、娱乐方面的, 占50%, 其次是时事政策方面的, 占17.9%, 而后依次是科学技术方面占10.4%, 算命风水占5.1%, 文学艺术占5.7%, 子女课本为5.4%, 其他占5.5%。

(四) 关于农民工阅读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读书、看报是为了消遣娱乐的占51%, 为了了解时事政策的占13.7%, 为了了解招工信息的占12.8%, 为了了解科学技术的占7.9%, 为了增加文化知识的占6.9%, 为了培养文学兴趣的占2.7%, 其他的占6.0%。

这一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相互印证, 表明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工在进行阅读的时候, 更多的是出于消磨时光的需要, 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故而主要关注的是娱乐类的读物, 阅读对自身知识的积累帮助较少。

(五) 关于农民工了解国家政策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了解国家政策通过电视的占35.7%, 通过广播的占16%, 通过书报刊的占16.3%, 通过网络的占10.7%, 通过干部的占5.3%, 通过其他打工的占15.1%, 其他方式的占0.9%。

(六) 关于农民工常看的电视节目情况 (可多选) :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常看的电视节目中, 新闻类节目占48.2%, 体育节目的占11.8%, 科技类节目的占7.6%, 娱乐节目的占53.1%, 法律类节目占7.3%, 其他节目占23.1%。

电视是农民工日常接触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农民工业余文化活动集中于看电视这种模式, 主要是由于其简单、形象的特点, 而农民工看电视, 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休闲娱乐, 所以看的节目中娱乐类占有很大的比重。

(七) 关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在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上, 不同年龄的农民工表现很不一致。除了6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是聊天、睡觉和读书看报外, 其他年龄层次的农民工对各种文化生活均有需求。从总量上看, 39岁以下的青壮年精力旺盛, 对文化生活得需求更强烈。从相对量上看, 40~59岁年龄段的农民工喜欢睡觉的比例仅次于60岁以上的。29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民工, 他们对聊天、看电视、读书看报、上网的偏好比较明显。

(八) 关于农民工对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期望和政府实际文化服务情况 (可多选)

农民工对流入地政府的期望很高, 希望政府在农民工文化生活设施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农民工希望提供阅报栏的占34.5%, 希望提供图书室的占30.7%, 希望提供电视录象厅的占44.7%, 希望提供免费或便宜文艺活动的占52.6%, 希望提供免费或便宜电影的占34.6%, 希望提供技术培训的占39.6%, 希望提供随自己一起外出打工子女上学的占14.4%, 希望提供或发布就业用工信息的占39.8%, 其他项占9.1%。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 虽然农民工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 但是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种类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九) 关于农民工对企业提供文化服务的期望和企业实际文化服务情况 (可多选)

企业是提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主体。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服务 (设施) 中扑克, 象棋等占6.4%, 羽毛球、排球、篮球等占5.5%, 电视占20%, 卡拉OK占1.8%, 图书报纸占4.9%, 组织看电影看戏的占1.5%, 电脑占1.8%, 技术培训占4.2%, 什么也没有提供的占37.6%, 其他的占2%。

而农民工希望企业提供的文化服务 (设施) 中扑克象棋等占15.8%, 羽毛球、排球、篮球等占14.4%, 电视占48%, 卡拉OK占19.6%, 图书报纸占28.9%, 组织看电影看戏占31.1%, 组织文化活动占20.2%, 电脑占20.4%, 技术培训占19.3%, 其他的占6.2%。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比较单一, 不能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农民工希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培训机会, 并通过电脑、图书报纸和电视了解更多的资讯, 提升自己的技术资本。

四、苏州市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分析, 我们认为目前苏州市农民工在文化生活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 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

大部分农民工务工之余做的最多的就是睡觉、聊天、看电视。比较苏州城市居民而言, 苏州市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种类比较单一, 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显得贫乏而单调。尽管目前农民工对文化生活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并且期望享受更多和更好的文化生活, 但从总体上讲, 农民工在文化需求上还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 不仅使他们无法提升自我, 融入城市, 而且还可能走向反面。他们完全可能选择其他方式消遣, 以填充精神的空虚。酗酒、赌博、阅读或观看低俗、暴力、色情内容的书刊影视, 个别人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给城市社会治安带来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 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就更显必要了。

(二) 农民工文化生活呈封闭性

农民工被城市接纳的程度较低, 他们的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窄圈子性, 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工的社交活动方式主要是一种地缘性关系, 业缘性关系较弱, 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排斥性, 他们与农民工的交往局限于工作, 生活方面的情感交流极少。被访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同事、朋友、亲戚和同学等这些熟人关系之内。其中, 包工头是比较多的交往对象, 但基本上是一种工作上的交往。这就使他们的文化活动也就局限在这个圈子之内。

(三) 农民工文化活动参与性低

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障碍, 导致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低。大部分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 外出务工前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者少, 大多数人希望当地政府或是所在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 突出表现为劳动技能低, 只能从事建筑、修路、餐饮等行业的简单体力劳动。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低造成劳动收入少, 就业机会少, 而同时由于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 他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率越发低。

(四) 农民工享受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较少

虽然苏州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但是从调查结果显示, 这些面向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完全被农民工知晓, 农民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较少, 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 文化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五、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做法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要从根本上解决其文化生活的缺失困境就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 需要社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逐步确立服务于农民工的文化保障机制。

(一) 确立新型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新形势下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是政府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的义务。政府的公共文化职能主要是确立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对农民工, 政府的主要职责为提供支持发展农民工文化的政策、制定相关农民工文化发展规划、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大众提供文化信息、管理农民工文化发展基金、深入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文化调查, 深刻分析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 积极探索适合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 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筹措公共文化经费, 加大投入,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102页) 群艺馆等公益文化设施的社会化服务和免费开放为基础平台, 为农民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将农民工群体整体纳入到政府公益文化服务系统。要充分发挥政府文化部门主渠道的作用, 通过资金、项目扶持和调演、评奖等方式, 动员和组织社会、工会和企业广泛参与, 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由于场地紧张, 可借助于社区夜校、职工业余学校、农民工俱乐部等阵地, 对农民工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实事政策、劳动技能能内容的培训。同时, 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短缺, 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政府应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 根据城市农民工空间分布状况, 将农民工文化设施的需要纳入社区规划内容, 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文化设施。同时, 政府要制定相关措施, 保证这些社区文化设施的开放性, 保证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具有同等分享这些文化设施的机会与权利。

(三) 多元互动举办文化活动

8.湖州市兰亭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篇八

学校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考级中心湖州地区指定考点、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省书法研究会、省群艺馆)、湖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培训基地、湖州市美术家协会教育培训基地。

培训项目:

书法类:毛笔字、铅笔字、钢笔字

美术类:素描、中国画、儿童画

文化类:写作、奥数、学前拼音、小升初衔接班、初中各科辅导

其它:棋类及各类作业托管班

地址:(总部)湖州市大线场路天民商座B座205—206 电话:0572—2050095

(白鱼潭分校)湖州市白鱼潭路932—934号 电话:0572—2379931

(清河分校)湖州市清河家园A区186—190号 电话:0572—2067015

9.关于开展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篇九

2012—2015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评估命名工作方案

一、评估依据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电子版发布于政务公开_法规公文_其它)。

二、评估对象

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9—2012)、市属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0—2012)以及自评达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基础分96分以上)的学校。

三、评估项目(24个)

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网球、棒球、垒球、手球、武术、跆拳道、击剑、射击、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轮滑、定向越野。

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所设项目中重点选择1-2个项目申报,对于训练条件(含经费、场地设施、教练水平等)好、运动成绩突出的学校可申请增报1-3个项目。

四、评估程序和时间要求

(一)学校自评

参加本次评估的学校按照评估细则进行自评,于2012年7 月6日前将报送材料送到区、县级市教育局。

(二)区、县级市初评

区(县级市)体育局、教育局对学校的报送材料进行初评,并于7月12日前将申报材料送市体育局。

(三)市评估组复评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牵头组成评估组,于7月中旬起到各申报学校进行复评,并作出最终的评估意见。到学校复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命名与表彰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根据评估组意见,于8月下旬前对达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标准的申报单位进行命名(约300所),有效期为2012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同时,评选50所2009-2012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0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五、申报材料

(一)报送材料(一式两份)1.自评报告。

2.3分钟视频短片(需真实反映学校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情况,含场地设施、运动队训练、活动开展等元素,刻录光碟或存U盘递交)。

3.《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申报表》(一项一表)。

(二)备查材料(复评到学校检查的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应准备近三年的材料)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规章制度。

2.目前各年级、班级课程表和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表。3.体育经费(含传统项目经费)预决算表。4.体育器材、设备清单。

5.体育工作(含体育传统项目)规划、计划、总结。6.有关体育工作会议记录(包括领导分工、成立专门机构管理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等内容)。

7.传统项目运动员人才库。

8.校代表队训练工作计划、教案、总结。9.传统项目运动队有关的奖罚制度和管理制度。10.参加竞赛获得的奖状、证书及有关比赛成绩册和秩序册。

11.运动员输送去向登记表、证明。

12.体育工作获市以上体育、教育部门表彰及科研成果证书奖状。

13.传统项目教练员花名册和业务培训证明。

六、实地复评安排

(一)对各区、县级市实地复评3所申报学校,其中2所为原传统校,1所新报学校。

(二)每天检查3所学校。

(三)实地复评程序:

1.实地查看学校训练场地设施及管理状况;

2.听取学校自评报告,全面了解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3.核查学校复评备查材料; 4.向学校提出建议和希望。

七、评估工作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及分工

(一)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志强

市体育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副局长 副组长:张惠军

市体育局竞体处处长

沈慧洁

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 成员:王超武

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副处长

吴民春

市体育局培竞处调研员

李建平

市教育局体卫艺处主任科员

(二)评估专家组:

由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及有关教育、体育专家组成。

(三)下设办公室及工作职责:

任:朱志虹

市体育局竞体处主任科员 成员:裴伟民、窦丽方、刘万发、白玲、孔利翔 职

责: 1.负责评估组与各区、县级市之间的联系工作。

2.负责落实评估组日常办公事务(通知、地点、办公用品)。3.负责评估工作有关资料准备与整理、统计有关信息:(1)发放资料:《传统校管理办法》、《评估通知》、《上周期传统项目学校名单》、《新周期申报学校名单》、《工作方案》、《通讯录》、《日程安排表》每人1份;

(2)统计申报信息,包括学校名全称、所在区(市)、申报项目、场地情况、视频文件、自评分、复评分、联系方式等;

(3)汇总各小组到校复评的行程安排;(4)整理有关申报材料并归档。

4.负责安排评估组食宿,包括订房、订餐、借款、冲账。5.负责安排评估组到各申报学校复评的交通用车。

(四)评估专家组分工: 第一小组: 组长:王超武

成员:白玲、教育专家2人、体育专家2人

分工:负责越秀、黄埔、南沙区、花都区学校的复评工作 第二小组: 组长:吴民春

成员:孔利翔、教育专家2人、体育专家2人

分工:负责海珠、白云、番禺区、增城市学校的复评工作 第三小组: 组长:李建平

成员:裴伟民、教育专家2人、体育专家2人

分工:负责荔湾、天河、萝岗区、从化市申报学校的复评工作

分工:负责申报学校的复评工作

八、评估工作安排与要求

第一阶段:7月13—16日,各小组审阅申报材料(文字、视频),统计各区、县级市申报情况,研定抽查学校与行程安排并通知各区、县级市做好迎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7月17—22日,各小组按计划到各抽查学校开展复评工作,按评估办法要求认真审核各校的备查材料,然后作出复评得分与意见。

第三阶段:7月25—27日,各小组撰写评估意见,复评打分,汇报复评情况,整理申报材料。

上一篇: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下一篇:开心六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