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问卷调查(精选8篇)
1.空巢老人问卷调查 篇一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子女外出打工或与子女分居单独居住的老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我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推动社会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帮助与关爱。问卷调查过程中如有涉及个人隐私,我们承诺会为您保密,请您放心填写。
1、您的年龄: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高中或中专 D、大学 E、其他
4、您是否有子女? A、有 B、无
5、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一点点
6、子女多大的时候开始不与子女一起居住? A、18岁以下 B、18—25岁 C、25岁以上
7、什么原因不和子女一起居住?
A、子女上学 B、子女在外打工 C、子女结婚 D、自己希望独居 E、其他
8、您是否希望和儿女一起生活?
A、希望 B、不希望 C、无所谓
9、您的子女平均多久回来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一年一次 D、一年两次 E、从不
10、每次回家停留多久?
A、一顿饭时间 B、一天 C、一个假期 D、其他
11、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
A、子女供养 B、社会救助 C、退休金或养老金 D、其他
12、子女是如何照顾您的生活的? A、寄钱回家 B、托亲戚照顾 C、请保姆 D、其他
13、您的生活是否能自理?
A、能 B、基本上能 C、不能
14、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
A、非常健康 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很差
15、您有病时会怎么办?
A、主动求医问药 B、听之任之
17、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A、方便 B、比较方便 C、一般 D、不太方便
1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A、有 B、没有 C、很少
19、您生活中最担心的事是?
A、生病没钱治疗 B、没有生活来源 C、生活无人照料” 20、您平常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是?
A、看电视 B、散步 C、打牌 D、出去旅游 E、无娱乐方式 F21、家附近是否有老年人活动中心?
A、有 B、没有
22、您对当前生活的是否满意?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很不满意
23、作为“空巢老人”,您最希望?
A、子女多关心自己 B、有人陪 C、社会的关心 D、其他、其他
2.空巢老人问卷调查 篇二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变量差异
一、方法
(一) 调查对象。一般认为, 空巢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进入此阶段, 空巢家庭也即形成。虽不是每个家庭都经历此过程, 但是如今农村已经或将要进入这个队伍的老年人口正在增长, 而且增长的速度可能还比较快。在农村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并不严格地符合上述定义的空巢家庭[1], 包括没有子女“离巢”行为发生的无子嗣的独居老人或老年夫妇;子女另立门户、与老年父母分居却生活在同村或同镇等。因此, 调查的总体就是此类具有“空巢”共性的生活在贫困地区农村的所有老年家庭的老人。
(二) 资料收集方法与样本。本调查采用多段抽样、偶遇抽样和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 在河南浚县、山西大同市、湖北襄樊市 (枣阳、老河口) 和江西瑞昌市等四地总计12个乡镇, 对当地长期独居或长期只有夫妇两位一起生活的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 (某种程度上讲, 如果长期带了未成年的孙子女一起生活的也在此范围内)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34个问题构成, 主要询问了老人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身体状况、精神慰籍状况、与外界联系状况以及老人基本社会特征方面的问题。被调查老人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均由武汉理工大学15名本科生分成4个小组, 于2007年7月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其中少部分为老人自己填写, 多部分为调查员询问代写, 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实际发放问卷850份, 回收有效问卷830份, 有效回收率97.6%。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三) 资料整理与分析。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输入计算机内, 由笔者利用SPSS (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双变量交互分类统计。
注:本文的年龄按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分段法分段, 即表中所示的三段。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空巢老人的总体状况。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一般把生活状况分为吃、穿、住、用、行等五大类别。本次调查结合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 主要对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居住状况、身体状况、精神慰藉状况、外部信息获取状况与整体生活评价等六种情况进行了了解。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调查的830位空巢老人中, 平均年龄为69.5岁, 97.3%为农村户口。平均每人每月经济收入约为227元, 其中约有85%的空巢老人收入是靠自己 (或老伴) 的劳动所得或子女供给;平均每人住房面积约67平方米, 其中每100位空巢老人家中有超过85位拥有照明灯、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风扇等五种电器的一种或几种;约有79.2%的空巢老人住的是砖房, 20.8%的老人住的是草房、土房或其他类, 而超过一半的住房是十六年以上的老房;有近67%的老人仍然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 (包括饲养家禽牲畜) ;约73%的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在休闲方面, 大约95%的老人能够找到诸如串门聊天、看电视之类的方式, 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与外界联系方面, 21%的老人“从来没有听到过外面发生的事情”;约85%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整体生活不算差 (至少是一般等级) 。这就是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客观情况。下面再看看空巢老人在其中五个方面的自我评价 (见表2) 。
表2的结果表明, 总体上, 空巢老人对自己的五个方面评价中, “一般及其以上”的评价较突出是整体状况, 其次是居住和精神生活状况, 最后是身体和经济生活状况。这一结果从量的分布上显示了老人对五项自身状况的评价程度。它表明,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绝大部分整体生活过得不错 (一般来说, 人的主观评价与其客观情况一致。客观情况好, 其评价就高, 反之则低) , 而在经济收支和身体方面呈现较弱态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保障的两大“软肋”——不健全的养老保障机制和发展畸形的医疗保障制度。
(二) 空巢老人自身生活状况的性别差异。一是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 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 其对社会事物的感知能力及认知态度不会一样。对于目前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村男女性空巢老人来说, 他们在对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及客观情况是否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呢?实际显示, 在认为有无必要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和是否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男性和女性空巢老人的确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男性空巢老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意愿以及自身劳动能力明显超过女性空巢老人。这一点可以从他们自己认为有必要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比例 (男61.7%、女47.2%) 和自己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 (男72.6%、女59.9%) 明显大于女性空巢老人上看出来。而相比之下, 女性空巢老人在自身生存的形式上, 则较多地表现出对社会的客观依赖性和对外界事物的主观冷漠化。检验表明, 这一差异在样本和总体中都存在。调查结果还表明, 男女性空巢老人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实际行为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据统计, 男性空巢老人平均每人每2.5天看一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听到一次关于《新闻联播》所播放的重大新闻, 短于女性空巢老人的2.8天。调查中还发现, 79.8%的女性空巢老人很少关注国内或国际的大事。她们平时所接触的顶多是偶尔听说一件村子里的“家常事”, 在她们看来所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都没有必要去管它”。这一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和补充了上述特点。不过, 在身体、居住、精神生活、整体四项状况满意度以及孤独感的频率、希望子女关心自己的意愿表达方面, 男女性空巢老人之间的百分比相差不大 (统计检验表明, 样本百分比中所存在的某些差别在总体中并不存在) , 或者说, 他们在这几方面的情况趋于一致。但从对精神生活方式编码分类中了解到的情况看, 两者所选择的具体休闲方式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男性空巢老人多选择看电视、听收音机以及一般家庭闲活, 女性空巢老人多选择串门聊天、放牛、哄小孩等。这说明两者在缓解精神压力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户内与户外的差别。二是在经济生活满意度、日常空闲时间的多少以及希望子女外出意愿上, 两者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 (1) 男性空巢老人比女性更多地表现对经济生活的“比较满意”, 而女性空巢老人的“不太满意”比例则比男性高一些; (2) 男性空巢老人的日常空闲时间在半天以内的比例高于女性; (3) 女性空巢老人更多地不希望子女外出 (统计检验表明, 调查样本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别在总体中依然存在) 。男女性空巢老人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 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认知态度以及客观实际行为方面所具有的性别角色特点, 也为老年工作者、子女、家庭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 空巢老人自身生活状况的年龄阶段差异。社会学中有关社会化的理论指出, 年龄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占有某种特殊的地位。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其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形式、结果互不一样。空巢时期作为家庭发展以及个人继续社会化的最后阶段, 对空巢老人的客观感知能力和主观认知态度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起居饮食、精神生活、劳动能力、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 在描述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时, 也有必要对年龄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解和分析。调查表明, 低龄、中龄、高龄空巢老人在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及客观情况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月平均收入方面, 处在贫困线以下 (月平均收入0~58元) 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提高, 而一般收入水平 (月平均收入151~300元) 和较高收入水平 (月平均收入450元) 两类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并且高龄空巢老人在三个年龄组中更显示出贫困差距过大甚至断层的特点。 (2) 在身体状况评价中, 觉得“很好”、“比较好”、“一般”三类的比例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而在“比较差”、“很差”两类比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这说明空巢老人的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经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 (双侧) 分析, 身体状况与年龄存在显著相关。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卡方检验表明其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因而它是样本的抽样误差所致, 能否推断总体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3) 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方面, 存在“不满意” (包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 的比例与年龄正相关, 高龄空巢老人则又表现出更多的“不满意”。 (4) 在日常空闲时间的多少上, “≥大半天”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同时高龄空巢老人较之其他年龄段的空巢老人则更显得空闲, 或者说无事可做。 (5) 孤独感方面, 整体上看“存在孤独感” (“很少”及其以上) 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单就“经常”一类看, 不仅具有整体的共性, 而且比例上升得更加显著, 这说明高龄空巢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6) 在遇到自己干不了的重活或者生病时, 三个年龄组的空巢老人都主要依靠离自己较近但不同住的子女,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依靠的比例迅速提高。另一方面, “找不到人”的情况也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而选择“老伴”这一类上, 中龄空巢老人较其他两组更加突出。这反映了一个现象:这些空巢老人对“分家”的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 中龄空巢老人的第二选择是配偶;但是高龄老人就没有如此幸运, 如果他们的邻里不给予帮助的话, 就“找不到人”了。 (7) 在希望子女外出的意愿表达上, “希望”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 反之则上升。这表明, 年龄较大的空巢老人更多地希望子女能够在身边陪伴自己、照顾自己, 正如实际调查中老人们所言“哪怕是能天天看到他们 (指外出子女) 也好”。 (8) 在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观意愿方面, “不必要”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同时也体现了高龄空巢老人对外界事物的淡漠态度。 (9) 从事农业生活劳动方面, 选择“是”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 是否从事农业生产与身体状况的相关系数不大 (为0.066) , 因此上述表现不能说明高龄空巢老人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是由于身体素质下降而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龄空巢老人仍在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上述九个方面的差异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我国贫困地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状况的特点。统计检验表明, 这些差异 (除身体状况一项外) 不光反映出样本的情况, 同时也反映出总体中的情况。至于样本中三者在经济生活和居住状况满意度以及希望子女经常问候自己的意愿表达几方面所存在的细小差别, 经卡方检验表明其在总体中并不存在。
(四) 空巢老人自身生活状况的经济收入差异。如果说年龄变量是人的原始生态因素的话, 那么经济收入变量则是人的社会习得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讲, 空巢老人自身状况的经济收入差异更能反映其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能力, 因为其社会互动的结果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实物——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钱。调查结果表明, 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多项自身状况存在经济收入差异。从整体上看, 结果显示出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在经济生活、身体健康、精神生活、居住和整体生活等五项状况的自我评价方面, “比较满意 (比较好) ”和“很满意 (很好) ”的比例都随月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升高, 反之则下降。除经济生活满意度的比例变化梯度较大外, 其余几项变化幅度都较均匀。上述五个方面均与经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 经济收入高则评价高, 经济收入低则评价低。另外在孤独感方面, “经常”的比例随经济收入的增加而降低, “很少”和“没有”的比例都随经济收入的增加而上升;而在“有时”一类中差别不大, 都占到各收入段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表明孤独感与经济收入存在负相关关系, 经济收入低的空巢老人更易显得生活无助和孤独 (即孤独感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 经济生活满意度与孤独感两方面都因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而表现出更大的跨度变化。统计检验表明这些差别在总体中依然存在。另外, “希望子女外出”和“希望子女经常问候自己”在各自的收入分段中占有较大比例 (分别超过了50%和80%) , 不过两者在经济收入变量的影响下差别不大 (检验表明其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在对待外界信息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方面, 这一变量差异较大, 其中认为“有些必要”和“很有必要”了解外界信息的比例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空巢老人处于“中间收入” (不等于“中等收入”。本文的月平均收入分段按每人每天2元即约等于国内贫困线水平及其以下、2元~10元、10元以上的计算标准进行划分) 的比例最高。低收入的空巢老人更多地是关心自己的生计和发展, 对外界保持较为淡漠的态度;同时那些刚刚越过贫困线的空巢老人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他们看来, “自己如果不做下去, 就没有吃的”。
(五) 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生活状况的文化程度差异。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改变生活。受到不同程度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的人, 其价值观、思维逻辑和角度、行为习惯、生活状况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今的空巢老人接受教育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其个人当时的社会化过程则又更具多样性和特殊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如其当时的社会化过程一样同具多样性与特殊性, 还是另有其共性, 值得社会去探索与深思。调查显示, 不同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在经济生活、身体健康、居住、精神生活以及整体生活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而在希望子女外出及问候自己的意愿表达两方面差异不大 (统计检验表明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 (1) 月平均收入上, 表现突出的是“45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段, 其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迅速上升, 不过在“小学及其以下”中, 较多的空巢老人月平均收入都在300元以下。这表明, 在较高收入段的空巢老人群体中, 文化程度越高, 收入就越高;文化程度低的空巢老人普遍收入不高。 (2) 经济生活和居住不满意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 而在精神生活和整体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说明文化程度越高, 其对自身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居住状况和整体生活越满意。 (3) 孤独感方面, 文化程度较低的空巢老人易“经常”感到孤独;文化程度较高的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而文化程度较低的空巢老人在此方面的比例相对低一些。 (4) 在对待外界信息上, 约二分之一的较低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认为不必要了解;超过80%的“初中”程度的空巢老人认为有必要, 而“高中及其以上”程度的紧次之。统计检验表明, 上述四大方面差异同时反映样本和总体情况。
四、主要结论
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实地调查, 现得到以下一些关于其自身生活状况的主要结论: (1)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绝大部分整体生活不错, 但在经济收支和身体方面存在较弱态势; (2) 男性空巢老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意愿以及自身劳动能力明显超过女性, 而女性空巢老人更容易表现出对经济生活的不满意; (3) 空巢老人的收入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孤独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年龄较大的空巢老人更多地希望子女能够在身边陪伴自己; (4) 五项自身状况自我评价与经济收入正相关, 即经济收入高则评价高, 反之则评价也低;别外低收入的空巢老人更多地只关心自己的生计和发展, 对外界持较为淡漠的态度; (5) 文化程度越高, 经济生活、居住、精神生活和整体状况等四项评价越高, 文化程度较低的空巢老人群体普遍收入不高。
参考文献
3.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篇三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收入;健康;医疗;養老;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12-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流迁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农村中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在不断地壮大,“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也成为学者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主要以2010年1、2月份对湖北省21个村200位抽样的空巢老人所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围绕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医疗、養老等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在生活来源方面,这次调查的200位空巢老人中,共有99人的收入中含有子女补贴,占了总数的49.5%,接近五成,其中有41.0%的老人把子女补贴作为唯一生活来源,超过了四成;有21.0%的老人只靠务农收入生活;靠个人以前储蓄作为来源的占11.5%;靠新农保保障金生活的老人有16人,占了总样本的8.0%,见表1。可见,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以 “依靠子女”、“个人自養”等家庭養老的方式为主,并且“依靠子女”占主导地位。[1]
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生活收入大致够用的人占了40.6%;有些困难的占了22.3%,十分困难的占了8.1%,二者合计共占了30.4%;仅有11.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够用有余,见表2。在对只把务农收入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老人进行分析中发现,43.1%的人大致够用;有困难的占了29.3%;只有6.7%的人够用有余,不到一成。在只靠子女补贴维持生活的老人中,49.5%的人大致够用;够用有余的仅占9.9%,同样不到一成。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以下的占47.5%;1000元到2000元的占21.3%;2000元到3000元占10%;3000元以上者占21.3%,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占5%。可见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足,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存有危机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增多,劳动能力会逐渐丧失,再加上赖以依靠的法定赡養人无力提供必要的養老支撑,空巢老人的生活所得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我国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而在新农保的参与方面,参与率不到二成。数据显示,在153位有效空巢老人样本中,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享受新农保養老金的老人有28个,占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養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则这部分人群的養老问题将面临极大的困境。可见,加快新型农村養老保险的全覆盖是迫切的政策选择。
二、 空巢老人的健康和医疗状况
调查中发现有接近七成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有10%的老人身体健康且可以照顾家人。结合各年龄段来分析,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病的、病重的比重都相对较大,而无病、身体健康的不到一成,见表3。可见近七成的空巢老人都患有疾病,尤以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问题最为显著,而大多数老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遇到疾病更是无能为力了,这些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在新农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方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最多的是60-70岁年龄段的老人,其次是71-80岁的,80岁以上的老人最低,即年龄越高的老人参保率越低。所以必须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针对这些高龄老人。
三、空巢老人对養老的意愿和需求
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自己的養老问题”时,有高达61.7%的老人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只有38.3%的老人选择了“不担心”。可见六成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老人们養儿防老观念也正在逐步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是今后的養老趋势。虽然在養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在今后養老方式选择上的重要因素。
当问及空巢老人“最担心什么”时,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最多,占了33.3%;其次担心子女不在家的占了28.7%,二者占了62%;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了19.6%;最后是担心生活孤单的占了18.4%。说明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关于“哪种養老方式最好”的问题,选择“依靠子女”的占了31.7%;选择“依靠社会養老保险”的占了42.2%;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18.6%。说明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身体状况,很少的空巢老人选择“个人自養”的方式,而且“養儿防老”的观念也在逐步淡化,这与子女给予的生活补贴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生活开支有关,在调查中,仅有34.8%的老人认同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養老问题;有一半多的老人认为依靠子女只能部分解决養老问题。从中看出,更多的老人希望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
四、空巢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调查发现,有42.2%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接近一半的老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偏低。这和他们的经济负担重、健康状况差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所引起的生活孤独感有关。[2]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35.1%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29.8%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了15.4%;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了10.6%;5.9%的老人选择 “養老有保障”。由此可见,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家庭和睦,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3]
五、基本结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比较单一,多依靠子女養老,且多数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状况偏差。六成以上的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他们最大的忧虑就是生活来源无保障,并且依靠社会養老成为他们最大的期待。而在这些村庄中新农保的普及率偏低,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令人担忧。
对此,要切实完善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确保空巢老人能够“老有所養”。随着老人養老观念的转变和进步,空巢老人对新农保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农村新农保政策的覆盖面,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适当提高養老金的发放标准。对于特别贫困的、无劳动能力的高龄困难老人可以适当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还可建立与物价水平变化相适应的浮动机制,保障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投入资金,在乡镇建立養老院、老年寓所,在村建立家政服务站,探索“机构養老”的新模式。在收取合理费用的基础上,由专门工作人员为农村中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满足空巢老人多方面的需求。[4]
(二)近七成空巢老人患有疾病,80岁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有近两成的老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并且以高龄老人的参保率为最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改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医”。一是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标准,使患有重病的困难老人都能够看得起病;二是扩大报销范围,把老年人的常见病、常用药都纳入到报销范围中,切实减轻老人的医疗负担;三是健全对农村老人的医疗公共服务。如在农村医疗卫生室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做好老人的疾病预防服务。
(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幸福指数偏低,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所以对空巢老人的養老必须“物质養老”和“精神養老”相结合。
让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就是要营造尊重、关注、体贴老年人的生活氛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工作,还存在急需完善的薄弱环节,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制度的共同作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村民委员会可以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好儿女”、“好儿媳”以及敬老、爱老、養老、助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宣传孝道精神和孝道文化,激励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年轻人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村委会也可以通过组织爱心慰问、聊天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经常对老年人给予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慰藉、情感上体贴,让这些独居的老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下转第21页)
4.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四
一、调查目的和现状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做法
五、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六、关爱空巢老人
七、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现状
目的: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斛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
现状:社会帮助的缺位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
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1)、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分别达到了22.2%、20.5%、18.8%,17.1%和16.8%。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换句话说,仍有84.1%的服务需求没有被满足。
空巢老人中或许就有你我的父母、你我的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关爱的手,陪他们一起走,在他们老了孤单了的时候,远离困苦和忧愁。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
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大量增多。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约占空巢老人总数的80%。
2、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升
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3、老人无子或与子女关系不好。一些老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
儿结婚出嫁到外村后,尽管偶尔也回娘家探望,但绝大多数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使得这些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还有少数老人与子女或儿媳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关系紧张,使得子女对老人生活长期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造成了不应出现的老人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增大的同时,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不便、精神空虚。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村空巢老人饮食
起居、料理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上也较为空虚,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平时在家连个说话聊天的对象都没有,村里又没有老年人活动室,许多老人只能聚在一起通过玩麻将、打牌来排解孤寂。
2)、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子女不在家,农村空巢老人只得自己从事
农业生产,不但常年管理自家的农田,还得照看子女家的农田,农忙时若子女不回家,只得自己从事耕作、收获、播种等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此外,在鄄城县,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大都把孩子留老家让父母看管,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维持自身生活,还要担负起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
3)、经济收入较低。除享受低保的老人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
人家庭月收入在200元以下。部分老人能够通过自己从事农业劳动获得收入,但是仍有一部分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差而无法从事劳动生产,在遇到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更是束手无策,从而导致庄稼歉收、收入减少。
4)、生活质量较差。农村空巢老人大都居住在房龄超过30年以上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同时,由于收入较少,许多老人平时不舍得吃穿,生活质量不高。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即使患病也不主动去医院就医,小病不愿看、大病不舍得看,使得病情加重不得去医院诊治时往往花费大量医疗费用。
5)、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在农村的大都
是空巢老人,他们身体素质差、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据统计,近年来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周边地区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到农村老人家中抢羊、抢牛、甚至抢夺婴幼儿的严重违法事件,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四、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做法
一、在农村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开
展敬老意识和老年法规宣传,建立了孝文化教育基地,并对评选出的全县“十大孝星”、“十佳老人”进行表彰。同时,重视户外宣传,在全县16个乡镇政府驻地及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主要街道粉刷敬老、爱老宣传标语132幅,在210个行政村的村务公开栏内设立“村风文明荣辱榜”,对各村的十佳好婆媳、敬老爱老标兵进行张榜表彰。
二、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已有199
5名农村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努力扩大五保供范围,将4758名农村老人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同时对全县16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扩建和改建,要求条件较好的对社会开放,在保证“五保”老人入院的基础上,吸纳富裕家庭老年人自费入住。
三、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在1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高标准乡
镇文化站,设臵了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并在全县207个行政村建立了图书室,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培训建立了200多人的老年人活动辅导员、教练员和1800多人的老年问题活动骨干队伍,多次组织老年文艺团体下乡,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钓鱼比赛、太极拳、秧歌等多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五、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衍生物,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笔者认为,在未来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且到那时,新一代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需求上将不同于现在的空巢老人仅仅满足于维持基本生存上,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各种需求也会增多。届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突出,处理不当,将影响农村稳定。所以,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结合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
题:
一、提高农民敬老爱老意识。加大《老年法》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治理,打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犯罪活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二、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养老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目前我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正在部分试点地区推行且进展良好。而鄄城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政实力差,配套资金不足,下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能会面临较大难度,建议省政府探索建立一套不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并尽快在全省大范围推广。
三、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在东部一些县市已
推行多年,而鄄城县作为财政弱县,无能力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建议由上级财政拔付一定资金、地方政府搞好配套,联合向70岁以上老人定
时发放生活补贴,各县可根据本县财政状况,适当调整补贴标准和发放范围。
四、将农村空巢老人纳入集中供养。乡镇敬老院是乡村主要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乡镇敬老院职能,出台优惠政策吸收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入驻,尽可能多地实现空巢老人集中供养。同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城镇养老机构建设,增加养老机构数量。
五、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职能。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基层村委会在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问题上一直乏力且积极性不够,建议通过资金支持、制度建立、考核评议等方式调动乡镇政府关爱空巢老人的积极性;鼓励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对空巢老人建档立案、定期走访、结对帮扶等方式,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
六、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将企业开办在乡镇或农村,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出远门就能就业;同时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单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
作物的习惯,转而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使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收入。
七、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有些农村虽有老年人活动室,但条件较差、软硬件设施不全、服务不到位。建议上级政府在财政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给予资助,保障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为空巢老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条件。
六、关爱空巢老人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对于空巢老人我们应该关心、爱护。
1)例
心理安慰空巢老人
2011年08月25日 17:01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手机看新闻
福建省福清市公安边防大队日前组织开展“心理安慰空巢老人”活动,选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晖警官走进驻地敬老院,向“空巢老人”讲解健康常识,帮助他们安享晚年。2)例
重庆市开展农村空巢老人情况普查
·作者: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根据***书记、马正其常务副市长的重要批示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共同开展了全市农村空巢老人情况普查,为市委市政府研究关爱政策,制定关爱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是成立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查组,由市民政局局长、市老龄办主任刘涛任组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永武、市老龄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志强任副组长。二是确定了“农村空巢老人”范围。本次普查的“农村空巢老人”是指60周岁以上、并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居住、本村内无子女居住或子女因故外出半年以上的老人(五保对象除外)。三是全面调查真实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空巢老人年龄、数量及个人信息等基本情况;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健康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和应急救助、权利保障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各地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取得的经验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对于全市开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工作的对策建议等。
七、结语
5.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五
四川新闻网记者9月13日成都讯(记者蒋亮)9月13日,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蓉举办,第***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会议。一份来自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接近五成,针对空巢老人心理关爱也因此成为本届大会主题。
老年问题迫在眉睫
“关爱空巢老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空巢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顾秀莲指出,中国空巢独居让老人焦虑和抑郁等身心疾病加速发生,使其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谈到如何提高相关工作水平时顾秀莲强调,要切实增强关爱空巢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多种方式慰藉空巢老人孤寂的心灵,同时全面构筑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并要用积极心理学帮助老年人打开心灵的快乐之门。
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五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孤独居住老人也已接近四成,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精神慰藉、心理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一位与会专家介绍说。
成都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当天会上,来自十九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分别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主题演讲,成都黄再军爱心护理院题为护理空巢老人心理关爱实践与技巧的主题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6.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六
1月11日,是我们调研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站,我们提前联系了五峰山街道东马庄村的村主任,在和主任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东马庄村大部分的村民搬到了新村,也有一部分的村民仍然留在老村中,其中大多都为老人。
主任对于村民都很了解,根据我们所要调研的对象空巢老人,带我们到了各个老人的家中。
我们先来到王爷爷的家中,王爷爷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学识很高,以前做过通讯员,但因病,右腿功能丧失,直到此刻一向未婚,自我一个人生活,王爷爷生活状况不错,爱看书写字,对生活很进取。爷爷身体比较健康,患病时会去医院寻求护理治疗。
紧之后我们采访了下一位老人范爷爷,范爷爷因家中母亲生病,一向照顾着自我的母亲,因家里穷未能结婚,母亲去世后便自我生活着,如今生活仍然不易,低保是经济主要来源,同时疾病缠身,患有脑血栓,可是治疗的费用过高无法承担,从未研究过去医院缓解病情。可是好在当地政府部门一向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让老人的生活和心理多了些许慰藉。
然后我们来到下一位老人家中,爷爷家中老伴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其照料,家中经济拮据,也没有子女,靠国家低保补贴生活,同时自我患有心脏病,因经济原因基本不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可是爷爷对于生活的态度很乐观,并且坚信自我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疾病不会缠身。
最终采访的老人,墙上贴满书画,毛笔整齐的挂在一旁。老爷爷家中子女都已在外安家,工作繁忙很少回家,配偶去世的早,于是老人自我在家中居住,每当谈及子女老人不由会产生思念。老人的经济是由子女供给,所以老人的家庭条件很好。老人很进取乐观,喜欢到处走走锻炼,写写毛笔字,同时对于中医有所研究,所以对于自我的医疗问题不担忧,自我能处理好自我的疾病。
这一天的调研我们受益匪浅,明确的了解到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及他们想拥有护理服务的强烈愿望。“自我在家这么孤独,为什么不选择去养老院呢?”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的不舍,期望子女能够多回家看望的心境,他们只能选择在家忍受孤独。亲情的缺失对于老人是十分残忍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亲人间隔多长时间会过来看望自我,有一位老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热泪盈眶“俺有一个亲姐姐,早就没了,算算得走了十年了,嗯……俺姐姐……走了十年了,已经走了十年了”老人哽咽着说。我们感到十分愧疚,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在我们面前潸然泪下。我们又感叹,亲情对于每个人是何等重要,更何况是无依无靠的老人。
五峰山街道东马庄村的空巢老人大多经济拮据,生活状况较差,对于疾病治疗的医疗费用无法承担,只能选择自我调养,又由于老村庄较为偏僻,疾病不能及时正确的医治,更是加重了村庄中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好在当地政府进取关怀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才使得当地的空巢老人对于生活仍然坚持进取的生活态度。关怀空巢老人,减少空巢老人的数量无疑是当代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政府方面说,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资料。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为空巢老人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政府加大扶贫力度……
7.空巢老人问卷调查 篇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加, 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 学界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空巢老人进行界定。梁艳把农村家庭子女成人后独立生活居住留下来的夫妇认为是农村空巢老人。李锋清则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年龄超过65岁, 且与子女居住在不同的村庄的老人。黄羿友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 且子女或孙辈不在本地工作、生活, 或孙辈虽在老人身边, 但仍需照顾的农村老人。本文采用廖和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即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 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和定居的农村老年人, 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村落, 但不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某一方面研究, 综合性不强, 如赵华硕等人对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状况的研究;孟昉等人对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研究;金霞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研究, 以及陈星宇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关系及社会适应度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情况、养老问题、精神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及阐述, 力求比较全面了解和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1.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且将持续增长。
在本文调查的湖北省26个县 (县级市) 869份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共有200个空巢老人, 占有效样本的23.0%。按照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9年湖北省农村常住人口为3088.8万人。以此推测,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约为710.4万人。考虑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动仍然在增长阶段, 因此在两种力量即人口老龄化加重和农村外出人口增多的同时作用下, 未来一段时间湖北省空巢老人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偏差。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当问及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问题时, 认为生活收入够用有余的比例为17.4%, 认为收入大致够用的比例为27.3%, 认为一般的比例为19.7%, 二者合计为47%。表示收入有些困难和十分困难的分别占28%和7.6%, 二者合计占35.6%。由此可知, 目前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成多, 超过3成空巢老人的生活存在困难。
3.空巢老人患病率高, 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
关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 有124位被访者提供了信息。其中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有9人, 占7.3%;有病需要适当照顾者共30人, 占24.2%;有病但不影响生活者42人, 占33.9%;3者合计得到身患疾病的空巢老人共占65.4%。无病可以自理和身体健康可以照顾家人的分别有28人、15人, 占比分别为22.6%和12%。再具体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的比例从6.1%增长到13.6%, 有病需要照顾的人群比例从21.4%增长到31.8%。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数据缺少, 趋势不明显, 但有理由推测这一部分的老年人医疗负担更为严重。
4.新农保的普及水平低。
数据显示, 在153位空巢老人样本中, 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 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老人有28个, 占空巢老人数量的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 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农村老年人大部分积蓄不多, 务农收入有限, 又缺少非农就业机会, 子女的补贴仅能起到有限的补充养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 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 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 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就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
1.超过半数空巢老人担忧养老问题, 生活来源无保障成最大忧虑。
当问及对未来养老问题的看法时, 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老人有69人, 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55.2%;不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为56人, 所占比重为44.8%。在回答了对未来担忧的具体问题的73人中, 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有26人, 占总数比重为35.6%;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有18人, 占24.7%;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占17.8%。由此可见, 超过半数老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 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2.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家庭一大负担。
在123个有效样本中, 认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里带来很重、较重负担的分别占5.7%和31.7%, 认为较轻负担的占12.2%, 三者共计占49.6%;没有负担的仅占8.1%, 表示一般的占42.3%。可见,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都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 因为近7成的空巢老人都身患疾病, 既需要照顾又需要大量的医疗开支, 这就加重了儿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3.依靠社会保障养老得最大认可。
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当对受访者提问“您觉得国家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能够解决子女不关心老年人的问题吗?”在122名提交答案的受访者中, 有81位回答“不能”, 占66.4%, 41人回答“能”, 占33.6%。可见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信心大大减少。
4.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2个样本中,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 28.7%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33.6%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是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17.2%;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10.7%;5.7%的老人选择“养老有保障”。说明对于空巢老人来说, 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家庭和睦, 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 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
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 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不足
数据分析表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0.4%, 有高达4成的空巢老人反映其生活“有些困难”或者“十分困难”。
1. 务农收入较少。
空巢老人生理上走向衰老, 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无其他赚钱的途径, 在家务农所得收入是空巢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在空巢老人的来源调查中, 49%的老年人仍需要依靠务农来获得收入。但由于空巢老人通常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体力及技术上制约了规模化经营土地, 难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2. 子女补贴较少。
从数据上看, 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在回答子女补贴金额的80名受访者中, 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及以下的有38人, 占47.5%;子女补贴1000元到2000元的有17人, 占21.3%;2000元到3000元的有8人, 占10%;3000元以上者有17人, 占21.3%, 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 占5%。
3. 家庭积蓄不足。
34.6%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之一为家庭储蓄。尽管没有取得空巢老人家庭积蓄的具体数据, 但可以推测, 经过为儿女成家、建房的大额支出后,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积蓄不会太多, 在物价上涨的今天, 以前的储蓄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之所需。因此大多数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 生活状况偏差。
4. 缺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持续的收入, 是大多数老年人最为重要的养老保障所在。而从调查数据看, 湖北省空巢老人中能够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仅占18.3%, 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商业养老保险, 缺乏养老保障。
(二) 空巢老人生活负担较重
1. 劳动负担较重。
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 农忙时节子女回家成本较高, 很少回家帮忙, 家庭所承包的农田劳动便落到老年人身上。老人自身劳动能力逐渐降低, 劳动负担较以前加重。从数据上看, 农忙时节不回家帮忙者占31.7%, 较少回家帮忙的占35.8%, 两者合计占67.5%。回答“一般”和“较多回家帮忙的”分别占18.4%和13.3%, 回答经常回家帮忙的仅有1人, 不足1%。因此, 空巢老年人的农活负担是比较严重的。另外在家照顾孙辈的劳动也是一个较大负担。已经孕育有子女的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会将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中给老人照看。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在家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孙辈日常生活仍然需要较大精力进行照顾, 这无疑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
2. 医疗负担重。
老人寿命在不断延长, 患病率却在不断上升, 需要得到更多的照料, 据测算, 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从数据上看, 6成多空巢老人患有某种程度的疾病, 且随年龄增长, 患病比例增高, 医疗支出加大。虽然调查显示新农合的参与率达到94.3%, 但考虑到目前新农合的政策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只保大病, 不能报销日常的医药费用, 报销手续烦琐, 定点医院数量有限,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子女在外务工, 当空巢老人生病时往往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 无疑加重了生活负担。调查显示仍有4成农村空巢老人表示生活存在困难, 当他们遇到病痛时更加难以解决医疗支出问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风险非常大。
(三) 空巢老人精神需求少但面临压力较大
1. 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较低, 比较容易满足。儿女家庭和睦、子孙承欢膝下是大部分空巢老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从调查可知, 35.1%的老人认为“家庭和睦”是生活中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29.8%的老人认为“身体健康”是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提出的要求较低, 是精神上最容易得到满足的群体。
2. 空巢老人精神压力大。
虽然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但仍有不少让老人感到痛苦与忧虑的事情。当问及空巢老人生活中“最担心什么”时, 35.6%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比例为24.7%, 二者占了近7成;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比例也达到17.8%。由于务农收入较少、子女补贴较少、农村养老机制不健全使老人无法获得社会接济等多方面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较少, 因此对收入的担忧的比例最大。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 在家居住的时间较少。外出务工子女打电话给老人维系感情或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也都较少, 老人无法获得来自子女的亲情抚慰。如果老人的老伴还在, 精神状况还较好。一旦丧偶, 失去老伴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儿女不在身边不能为其排解压力。而由于空巢老人交往圈子较小, 大多数老人在农忙之余多会选择与邻居聊天、或者看电视报纸及打牌等活动。老人的精神压力较大。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对现在不安、对未来担忧的特点。
(四)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仍是我国各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增多, 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 对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可知, 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了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明确表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庭带来负担的占49.6%。甚至66.4%的受访空巢老人认为国家立法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关爱问题。可以看出, 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空巢老人已经认识到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 对社会养老的认可度高, 需求强烈。
2. 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极大的需求, 但目前的社会养老机制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不能满足大部分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提出的期望,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到社会养老方式的好处, 养老机制覆盖范围较小。除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较多外, 空巢老人在农村养老保险、各种商业保险方面的参保人数都较少。空巢老人中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比例仅为18.3%, 没有享受新农保的老人多达81.7%, 领取养老金的空巢老人不到两成。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 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省, 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 社会养老压力较大。因为空巢老人本身经济较为拮据, 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投保, 商业保险基本未能进入农村。
摘要:本文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百村十年观察”数据采集平台, 通过分析湖北省26个县869位农民的调查数据, 对空巢老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较为严重。空巢老人存在经济收入不足, 生活负担严重, 精神压力较大, 社会养老保障欠缺等问题, 空巢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亟须得到关心。
关键词: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精神状况,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D].山东大学, 2007.
[2]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9 (2) .
[3]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 2009 (3) .
[4]廖和平.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 .
[5]赵华硕.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8) .
[6]孟昉, 黄佳豪.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亟待关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
[7]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3) .
[8]陈星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政策建议[J].前沿, 2009 (7) .
8.空巢老人如何养老 篇八
“空巢老人”大量产生于“50后”
笔者在《北京纪事》2015年第10期上,写了一篇文章,叫《京城寻找养老院》,其中谈到了黄如水先生(化名)。黄如水,男,60岁,典型的“50后”,离异,无子女。最近,笔者就“空巢老人”问题,再一次采访了他。
某国际养生公馆,即便白天,馆内也是灯火辉煌。公馆原先是4星级饭店,改为“养生公馆”后,依旧保持着旧日饭店的气派。
老黄快言快语地说:“ 首先,应当搞清楚‘空巢老人’的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这是一个既笼统又简单的解释,缺乏分类和系统性。从大城市的现状看,结婚后,愿意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几乎形成了一种新常态——有子女,不同居,子女常回家看看。实际上,真正需要社会救助的并非新常态下的空巢老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呢?个人的理解是:一、压根儿就没接过婚的独身者。二、丁克夫妇,夫妻俩商议好不要孩子。三、失独家庭,丧失掉独生子女的老人。四、离异家庭,子女跟了一方,另一方没有再婚处于独居状态。五、子女移居海外,有的获绿卡,有的加入了外国国籍,父母留在国内,身边无其他子女照看者。六、子女离开原籍工作,老家的父母长年无人照看者。实际上,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才是真正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如果按此推断,社会上空巢老人的数量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庞大。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在空巢老人的群体中,的确不乏社会精英人士,随便就能举出许多许多,比如,已故日本影帝高仓健(独身),已故产科名医林巧稚(独身),已故著名京剧演员李和增夫妇(无子),已故著名评剧皇后白玉霜(独身),活着的有慈善家李春平先生、歌唱家郭兰英女士、影星刘晓庆女士……您可以打开百度随便调查一下,数量肯定是十分惊人的。
“空巢老人大量产生于50后,年龄段在60岁上下的群体中空巢老人的数量特别多。相比之下,40后和30后,也就是现在七八十岁的人群中空巢老人的数量,远没有50后那么多。此状况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40后和30后的‘适婚期’并没有赶上‘计划生育’,那个年龄段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有两三个子女。50后则不同,他们的‘适婚期’,赶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现在,60岁上下的‘初老人群’,如果有孩子的话,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北京市,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留学太普遍了,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确有许多孩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留下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前些天,老同学聚会,一聊才发现,有三分之一的老同学将孩子送去国外。同学中有离婚的有独身的,鬓角斑白的我们竟半数是空巢老人。
“不是危言耸听,将来‘空巢老人’的数量还会增多。现在网上不是盛传中国11大光棍职业吗?别笑,包括你们记者和编辑都榜上有名。再加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干年后,据专家预测许多男士会娶不到老婆!所以,网络上才有了‘收入低可合娶’的流行语。这些人到了老年,怎么办?说实话,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将来的老年化社会,搞不好,很可能就是一个以空巢老人为主导的老年化社会。现在,政府已经放开了‘二胎’政策,实际上,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空巢老人之生存状况
谈到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笔者将其归纳成三种。一、部分空巢老人忙于重组家庭,如转型成功,就不是空巢老人了。二、一部分空巢老人住进了养老机构。三、大部分空巢老人依旧死守着居家养老的模式不变。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这是汉乐府里的诗句,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中国自古就不提倡独身主义,孔子讲男人“三十而立”,这个“立”字,据国学研究者曲黎敏女士的解释,首先不是“立业”,而是独立生活,娶妻生子的意思。《诗经》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千古不朽的名句,几乎成了全世界华人的理想追求。您到中老年婚介所转转,生意火爆得非比寻常。说实话,这部分老人处于彷徨中,是依靠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完全取决于最后的黄昏恋。
第二部分空巢老人放弃居家养老的想法,毅然决然地住进了养老机构,老黄就是其中的一员。老黄告诉笔者说,他现在的生活非常惬意。公馆条件很好,大厅内有银行提款机,楼内有24小时医护站。只要老人身体不适,在家里按下救急按钮,马上就会出现护士小姐亲切的声音:“您需要帮助吗?”999救护车停在门口,一旦发生情况,马上就会把您送进大医院。公馆的地下室还设有康复中心,如此条件,实非居家养老者所能享有。难怪乎,最近新闻报道,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先生卖房住进养老机构,按老先生的话讲:“我是适合养老院生活的。”有人给做饭,有专业小时工和医护人员提供服务,老先生每天安安静静写上几千字的文稿,宁静致远,再创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步入老年的社会精英住进养老机构,从而推动社会养老机构的向前发展。
第三部分空巢老人是居家养老型。从国情来看,这部分老人占绝大多数。以北京市来说,住进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并非主流,占不到“空巢老人”数的30%。绝大多数“空巢老人”还是居住在家里,子女在国外的,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结婚成家的,常回家看看;身体好的,雇个小时工;身体不好的,雇个保姆……守着老宅,日子就这么过。但是,问题多多。
nlc202309082350
老黄的母亲,今年94岁,身体尚好,和保姆生活。街道对老人很照顾,专门为高龄老人安装了“急救铃”,有事按铃,人家会上门服务。倒不是老黄不愿意与母亲同住,父亲的遗嘱说得明白,房子留给老太太,儿女必须搬出去住,不能影响老人生活,常回家看看,即可。老黄住得远,叮嘱母亲,有事按急救铃,千万别把病耽误了。一次,保姆休息,黄母身体不适,马上按铃,还真就接通了街道。黄母要求街道给她叫辆救护车,帮助她上医院。街道工作人员却说,必须有子女在场,他们才能上门服务。事后,老黄找到街道,说子女在场还找你们干什么?按急救铃的目的,就是子女不在家,寻求你们帮助的!老太太要没儿没女,不就死在家里了吗?工作人员却面露难色,说以前类似的情况确实发生过问题。不能说对方就是“碰瓷”或“无理取闹”,可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再比如,我们在社区办了老人饭桌,来的绝大多数倒不是老人。“饭桌”是承包的,人家要盈利,不能硬性规定只招待老人。现在是有些老人染了头发不像老人,有些中年人生活压力太大,显老。让我们如何甄别?总不能全出示身份证吧。再者说,现在60岁是老人,还是65岁是老人,社会上还存在争议,政府不是也在探讨延迟退休问题吗?实际上,基层工作很难做,当然,我们需要改进工作,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老年化社会来得太快太快。听罢,老黄无语。
养老机构经营上存在空档
按老黄的话讲,养生公馆约等于养老院。养生公馆里住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不假,但是,您年轻人非要来凑热闹,交了钱,也可以居住。至少在九华山庄,入住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实际上,住养生公馆跟住饭店的感觉也差不太多,只是入住者老年人居多而已。说起来,养老院这个词,似乎太陈旧太过时了。现如今,社会上许多老年人不爱听“老”字。就以老黄为例吧,老黄说,他曾与超市门口的小伙子红过脸。小伙子推销商品,见着老黄,张口闭口“大爷,大爷”地称呼。老黄却怒目道:“我有这么老吗?”而老黄每次去权金城洗浴,服务员都亲切地称呼他:“黄哥好!”听罢,老黄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呢,为了这一句“黄哥”,他没少在店里购买消费卡。此乃社会习俗微妙之变化,于是乎,绝大多数养老院都起名为“养生公馆”。个别超前意识的养老院干脆就起名为“健康智慧生态谷”,听上去和“儿童乐园”的名字也差不太多,这就是与时俱进。
老黄跟我说,公馆一到节假日,来访的人非常多。食堂里的桌椅都不够用,一家占一张桌,老人被儿孙围着,其乐融融。但是,也有一些老人,孤孤单单,很少有人来探望他们,平时也不愿与人交往。公馆里有许多业余组织,如游泳队、乒乓球队、舞蹈队等,这些人很少参加,公馆和旅行社联袂组团旅游,更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原因并不复杂,大家伙凑一块儿,最爱聊的无非是“您家孩子如何如何,我家孩子如何如何……”而这恰恰正是空巢老人的软肋。他们大都避免谈论这个话题,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因此,他们宁愿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者只愿意和境遇相仿的人交朋友。
其实,老黄本人就是典型的空巢老人——60岁,50后,离异,无子女。老黄说,很难统计出公馆里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身边的老杨和老李跟他情况类似,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老杨和妻子年轻时当过职业运动员,一位打排球,一位打篮球,大高个,仪表堂堂。但他俩却没有孩子,是典型的“丁克夫妇”。
电视台曾经采访过丁克夫妇不要孩子的原因,夫妻俩的回答非常直率:“养一个孩子防老,需要几十年的精力和物质投入。而需要儿女照顾的时间也许很短,划不来,不如两个人享受生活。”前几天,看“非诚勿扰”,有位精英男士,某网络公司总监,择偶的条件就是不生孩子不买房子,只做“丁克夫妇”。如此个性的人物,竟有六分之一的女士为他留了灯。据场上老师介绍,这叫“铁丁”。还有一种叫“铁狗”,就是只养狗,不养孩子。真不知是对是错,不养孩子,到老了怎么办?两个人还好办,先走了一位,剩下的可就孤独了。看来,空巢老人的后备军大有人在,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李夫妇也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就一个儿子,留学英国,加入了英籍。“好嘛,就一个儿子,还给英国作贡献了。”我常和他们开玩笑。“儿子是不会回来了,等他退了休,我们还在吗?儿子让我们去,我们不去,不懂英语,吃也吃不惯。我们决定留在国内,哪儿也不去……”这是老李的原话。笔者认为,像老李夫妇这样的家庭,在京城并不算太罕见。
虽然住进了养生公馆,三个人的心里并不十分踏实。按老黄的话讲,现在的养生公馆适合于健康老人居住,一旦生病,那些没儿没女的空巢老人处境依旧十分尴尬。就拿老黄现在居住的公馆来说吧,馆内设有24小时医护站,999救护车就停在公馆的大门口。老人一旦出事,可谓救助及时,万无一失。可是,问题来了。公馆现在只负责将老人送进医院,接下来,马上联系家属,然后,人家就撤了。护士站就那么俩人,哪儿能就为您一人服务啊。问题是,那些没有家属照看的老人如何处置?对此,尚无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规定。目前,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依旧死抱着有事联系家属的惯例办事,而对于“孤独老人”的经营缺乏足够的考虑。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显然不能够满足真正的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实乃经营上的空档,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市场里缺少“专门店”
前些日子,老黄参观了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卓达太阳城。据介绍,卓达太阳城是民政部门指定的养老示范基地,建筑和环境自不待言,就说人家房间的智能化,看罢,您不服都不行。房间里带着监控,儿女通过手机就能观察到父母的情况;老人往床上一躺,智能床垫能为您检查身体;如厕也不闲着,仪器可以自动做出尿检……足不出户,屋子里俨然就是半拉小诊所,我想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也不过如此吧。可当老黄问及,如果老人没有儿女或儿女在国外,你们怎么办?对方感到有些茫然。老黄认为,养老市场里“百货商店”和“超市”太多,少的是“专门店”。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没有一家养老机构是专门针对空巢老人的。
实际上,“专门店”的作用不容小视。就像您买照相机,苏宁电器里有,为什么摄影发烧友还要跑到五棵松摄影城转转呢?因为,五棵松摄影城是专门卖相机的,不卖电冰箱。“专卖店”的特点是,只为一部分消费群体服务,与百货商店和超市相比,“专卖店”在某一项产品的经营上,一定会做得更为专业和精当。当然,并不是说养老机构里就没有“专门店”,比如说,位于昌平的某半公立养老机构,规模不大,据说只接受85岁以上的老人,就属于“专门店”性质,只是这样的“专门店”数量并不太多。
nlc202309082350
老黄是行动派,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养老机构的高管写信或直接跑养老机构,到处宣传他的“专门店”企划,忙得不亦乐乎。老黄所谓的“专门店”,是指建立一家只接收6类空巢老人的养老机构。按老黄的话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等命运的人聚在一起,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管理者针对这一群体老人的特点,便于提供各项专门服务,诸如过生日没亲人,机构组织大家为你过。机构建立“慈善基金会”,老人过世后,鼓励将钱捐给基金会,基金会为你料理后事,余下的钱可作公共积累。专门化的养老机构也便于与社会志愿者组织沟通,甚至可以得到国际慈善组织的关注和支援。想法不错,但是做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老黄说,首先,新成立的养老机构数量不多,成立一家养老机构绝非易事,需要各级政府的审批。而老的养老机构已经有了自己的经营模式,你让它改弦更张,几乎不可能。其次,老黄心中的“专门店”需要一定的档次,不是任意一家养老院都可以办到的。老黄曾经联系过一家规模很小的乡村养老院,老板是东北人,为人豪爽。听罢老黄的想法,他大腿一拍,竖起大拇指说:“兄弟,您的想法太猛了,您负责招人,我给您回扣。我给你们养老送终,去世后,钱存在我这儿,放心吧,我跑不了!”可老黄觉得这家企业收费虽然极低,但条件太过简陋,怎么看都有大车店的感觉。好在老黄联系到一家中型企业,企业的老总是“海归”,人很好,留学加拿大,硕士,业内有一定的名气。现如今经营旅游度假村,买卖做得风生水起不说,近期,准备同时进军养老地产。看来,老黄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找到了一线希望。
空巢老人要当英雄不做狗熊
还是于洋老师的那句话“我要当英雄,不做狗熊”,这句话太经典了,足以成为空巢老人的座右铭。社会理应关注空巢老人问题,为他们的养老提供种种便利。同时,空巢老人本身更应该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流金岁月、身体的衰老,甚至勇敢地面对死亡。
老黄对我说,他的户籍是在北京太阳城,开发商曾经计划在院里的东北角,也就是医院后身,建一座“临终堂”。其实,这是一件极利民的好事情。太阳城打出的旗号就是提供“一条龙全程式养老服务”,临终堂显然是服务的最后一环。老人在医院归天,在临终堂办个告别仪式。创意是没有问题的,却遭到院里不少老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在院内建临终堂不吉利,好端端的社区里摆着雪白的花圈,飘出哭声和哀乐,容易引发老人的联想。因此,至今临终堂也没有建,一块空地留在那里,长满了衰草。老黄说,不管部分老人的反对与否,临终堂最终肯定会建,老年人意识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养老社区可不可以建临终堂,这个问题值得社会人士商榷。笔者认为,死亡并不可怕,所谓的“红白喜事”,“红”是婚礼,“白”是葬礼,都是人生的“喜事”,佛教管它叫“涅”。老黄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更不应该害怕那一天的到来,说白了,不管您害怕与否,那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要当英雄,不要做狗熊,有什么可怕的!特别是空巢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或干脆没有儿女,机构帮您料理后事,应心存感激才是。实际上,就此问题,老黄询问过空巢老人,他们百分之百赞同在养老社区里建临终堂。其中一位甚至说,可以预先留下一部分钱给临终堂,去世后,不给街坊邻居和社会添麻烦。不知道这叫不叫英雄行为,反正,那位老人的社会责任感值得肯定。
实际上,关键不是死亡,而是活在当下,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这才是空巢老人应当思考的问题。九华山庄养生公馆的老人自发创作了一本文集,叫《九华人》,其中一首诗写道:“人只要活着,就要成长,即使没人重视,也要努力成长。许多眼睛,都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老黄说,他就是这样一只眼睛,见证了老人在公馆里的生活。老黄不止一次对身边的老人说,你们不是在养老,比上班的白领还忙呢。忙绘画的、忙舞蹈的、忙音乐的……有些老人走路都争分夺秒,毕竟余下的时间有限,每一个人都在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到院子里看看,练太极的、跳广场舞的、打网球的……追求健康和长寿也是一种成长,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寿”字。见过书法家写的《万寿字图》,说实话,任何一个汉字都没有“寿”字牛,能写出万种形态,足见古人对“寿”的重视。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黄最后说,空巢老人不必担心,当孝道从家庭走向社会,当新生代创业者关注起养老事业,当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开始服务于老龄化社会,当空巢老人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路”自然也就出现了。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空巢老人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07-28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调查报告07-05
关爱空巢老人-作文06-23
关爱空巢老人心得感悟06-2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10-18
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08-26
看望空巢老人活动策划书08-07
关爱空巢老人心得作文900字09-11
中秋佳节送关爱 情暖空巢老人心08-07
XX社区红十字会慰问空巢老人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