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钟杨精神(共7篇)
1.学习钟杨精神 篇一
最近全市正掀起学习钟扬先进事迹的热潮, 我学习后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钟扬同志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和坚韧的精神, 作为一名科学家,钟扬老师坚持亲自采集植物种子,全程自行把控,在科研上精益求精。他更是一名教育家,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建立了科研队伍。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心系天下,把国家和人类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追求,为人类事业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而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精神,又极大地感染着身边的人。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他是一事无成,碌碌无为,钟扬同志三十年从教,十六年在xz,为我们的未来采集了四千万颗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种子还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是要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践行者,也是“两学一做”学习的标杆和榜样,钟扬精神也正是我们需要弘扬、学习的新时代精神。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他培育的每一粒“种子”,在他的用心浇灌下,早已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一定会携带着钟老师的精神和梦想,奋力前行、开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
三是要学习他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钟扬一生在xz行走四十万公里,一年行走三万多公里,在采集种子和教学的过程中条件险恶, 四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追梦,四十万公里坎坷路程的跋涉,十七种高原反应的抗争,忠贞不二地实践着艰苦卓绝、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不忘育人初心,努力拼搏进取,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要把学习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积极引向深入,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职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学习钟杨精神 篇二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反思
课堂反思, 不仅要求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 还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学习中, 让老师的主导性率先得到发挥的同时, 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地发挥。因此通过反思, 要求将发展老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 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 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的途径。
1. 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反思习惯
对学生而言, 每次学习仅是一种感知经历,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 把经历提升为经验, 学习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 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老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 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2.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简要摘记
如今, 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 而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 就要有内容, 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 课堂简要摘记能给学生提供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地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 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3. 鼓励学生反思的多样化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 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 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学生在解题时只满足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是否优劣基本从不总结, 解题中经常会出现思路狭隘、解法繁琐、逻辑混乱等不足, 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整体性的表现, 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不高的体现。
如果学生认真做好题后反思, 步步深入地探索, 必定会激起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 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找出很多规律, 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 引申出新题和新解法。久而久之, 就可以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起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反思的三个阶段
1. 学前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预测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 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 对学习内容简单梳理, 理清需要学习哪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对自己过去的学习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采取的什么策略和方法去解决的?其效果如何?在课前做一个这样的反思对他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反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课堂学习, 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2. 在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主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 能使学习高质高效地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反馈对学习思维的修改和调整。课堂中反思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 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3. 学后反思, 即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学习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这三个阶段周而复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全面。”
总之, 学习反思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扬长避短, 常学常新, 与时俱进。
摘要:教与学的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 每一位优秀学生的成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着“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反思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相统一的, 都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应努力培养学生反思的精神, 并掌握反思的方法。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口号变为现实,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关键词:反思,思维活动,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3.学习伟人精神 篇三
四篇课文主人公都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尽管曲折和磨难接踵而来,但是他们从不屈服,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努力着,拼搏着……
《天火之谜》中的富兰克林敢于向世俗挑战。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天气里,他把一只拴了细铁丝的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他在麻绳的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他站在房子里面攥紧丝带。这时,一道闪电,一个惊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了,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他欣喜若狂:“风筝实验”成功了!他终于揭开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中的谜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经过20多年的努力,6次修改,终于在半百之年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可谁曾想就在书稿即将付印之前的一天夜里。梁上君子光顾了他家,错把他锁有《国榷》原稿的竹箱当作是值钱的财物偷走,致使这部珍贵的书稿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啊,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来说岂不是致命的打击吗?但是,厄运并没有打垮他,他很快调整了心态,重新开始,又经过4年的努力,一部内容更加详实、精彩的鸿篇巨制《国榷》诞生了。
《诺贝尔》中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实验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没有退却,没有气馁,依然战斗在实验室里,最终满身鲜血地冲出浓烟,向人们宣布实验成功的消息。
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所提到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访名医,尝药草,二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数十年笔耕不辍,最终成为一代画师。
4.学习钟杨精神 篇四
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引种红树……钟扬的名字总是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虬劲。209月25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因车祸遇难。曾经,这个在多少人眼里陌生的名字,在他英年早逝后,才得以广为人知。生前,作为“国宝级”的科学家,钟扬援藏16年,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也在无数人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去世后,他的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高标。
更让身边人难忘的,是他时刻不灭的乐观精神。事实上,没有这种充满想象力的乐观精神,那些艰苦卓绝的工作根本无法继续……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他才能笑谈起种子的作用,“假设一百多年以后还有癌症,假设那时候大家发现有一种植物有抗癌作用,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个植物在西藏已经没有了,但是一百多年前有个姓钟的教授好像采过了。”
搞植物研究注定是一场孤独的“逆旅”。与位高权重绝缘,也不会令自己身家丰厚,投身其中,凭的就是满腔热血。钟扬的学生拉琼曾到过他xx的家,“真是令我特别心寒,他的那个房子,包括房间里面的设施,还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一个复旦大学的教授,又是在xx那么发达的一个地方,不是说钟教师没钱,但他的钱都没有花在自己的身上。”
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在无数人心中播下的信仰的种子:无论是沃土千里的平原,还是滴水成冰的极寒地区;无论是莘莘学子的人生蓝图里,还是无数心存愿景的人的期待中,这些被撒下的科学的种子,也是人类未来的种子。他延续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他身为植物学家,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他身为党员,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他身为教师,倾注全部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他身为勇士,不忘初心,致力奉献,在青藏高原绽放出一朵最美丽的雪莲花。
5.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材 篇五
目录
第一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形成.........................................................................3 第二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5 第三章 铁人名言.......................................................................................................25 第四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背后的故事...............................................................31 第五章 铁人词条.......................................................................................................48 第六章 铁人歌曲.......................................................................................................52 附录.............................................................................................................................54
第一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形成
大庆油田是举世瞩目的大油田,是国内最大的油田,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59年9月,以松基三井喷油为标志,宣告了大庆油田的诞生。上个世纪6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困难的物质条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在石油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石油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仅用三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油田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庆石油会战时期(1960年~1963年);第二个时期是大庆油田全面开发建设时期(1964年~1975年);第三个时期是大庆油田持续高产稳定时期(1975年至今)。
1960年,艰苦卓绝的大庆石油大会战开始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石油人涌进了荒凉的萨尔图草原。会战初期,职工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地域文化、民风习俗等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会战工委组织职工学习“两论”,分析形势,明确会战意义,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达到高度统一,价值取向达到高度一致。党的优良作风、民族传统文化、工人阶级优秀品质、军队文化、乡村文化、矿山文化、西北文化、北大荒文化在火热的实践中相互融合,为大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时,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国内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数万名会战队伍,连吃饭、住宿等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会战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井队搬迁没有机械设备就人拉肩扛,没有房子就挖地窨子,建“干打垒”,吃饭缺粮,就两稀一干,挖野菜充饥。会战队伍在艰苦环境中倍受磨炼,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石油工业的道路。
到1963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石油战线的工人阶级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而且还培养、锻炼出一支有技术素质、有组织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涌现出了象“铁人”王进喜这样的先进典型。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大庆油田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1963年12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中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自给了。这一时期,在高水平、高速度地拿下了大油田的同时,也孕育产生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文革**期间,大庆生产建设一天也没有停止,并提出口号“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原油产量平均每年以28%的速度递增,有力地支撑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大厦。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全面开发、快速上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国叫响。
1976至2002年,大庆石油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劲头,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建设美丽油田,顺利实现了重组改制,实现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这与国外同类油田平均稳产期短则3至5年,长只不过12年相比,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始终保持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展形成了新铁人精神。
1981年,中央47号文件充分肯定了大庆的经验,把大庆精神高度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文件指出:大庆油田在生产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最可贵的,是他们从油田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在实际斗争中培育出来的大庆精神。大庆职工面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封锁,那种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严重困难面前,那种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生产建设中,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在处理国家和个人关系上,那种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表现,是需要大大提倡和发扬的。过去我们靠这种精神,甩掉了石油工业的落后帽子;今后还要靠这种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史是艰苦创业、艰苦奋斗,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油田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的发展史;是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弘扬优秀文化的文明史;更是高擎旗帜,永葆先进,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奉献史。
对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并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三次视察大庆时,作出了“建设美丽的大庆油田”的重要指示。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把大庆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1996年,胡锦涛同志在接见大庆油田负责同志时指出:“大庆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原油资源,而且还在于为国家造就了一支英雄的工人阶级队伍,培养输送了一批领导骨干和科技骨干;不仅在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别人卡我们脖子、国家十分困难的时候,用石油支撑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培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殷切希望大庆油田要“珍惜大庆的光荣史,再创大庆的新辉煌”。2003年,温家宝同志视察大庆时指示:“要把铁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保持下去。”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进行新的创业、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大力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鼓舞百万石油员工奋勇前进、不断胜利、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
大庆基本经验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转发了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大庆会战的9条基本经验,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企业,必须革命化;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现代化企业要认真搞群众运动;认真做好基础工作,狠抓基层建设;领导干部亲临前线,一切为了生产;积极培养和大胆提拨年轻干部;培养一个好作风;全面关心职工生活;认真地学习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大庆基本经验时指出:“这个油田的建设,是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两论’起家,就是通过大学《实践论》和《矛盾论》,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油田的建设,也是大学解放军、具体运用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的典范。这个油田的建设,自始至终地坚持了集中领导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技术革命和勤俭建国的原则,全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要求。”
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肯定了《报告》对大庆基本经验的分析和看法。《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在生产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最贵的,是他们从油田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在实际斗争中培育出来的大庆精神。”“过去我们靠这种精神,甩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今后还要靠这种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庆油田还在其它许多方面,为我国工业生产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的经验;他们坚持学习铁人王进喜,年年进行总结评比,选模范,树标兵,以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带动整个队伍革命化的经验;他们坚持科学态度,掌握第一性资料,加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的经验;他们依靠职工管理企业,重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扬政治民主、技术民主、经济民主、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他们提倡领导机关和后勤部门面向基层,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经验;他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组织职工家属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创办集体福利事业的经验,都是十分可贵的。这是大庆油田广大干部、工人和职工家属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晶,应该加以肯定。”
1989年9月26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康世恩在全国石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大庆经验最可贵之处在于: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辨证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③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面体现和保证工人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④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和作用,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下,攀登科学技术高峰。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要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是大庆油田的企业精神,是大庆石油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产生于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不竭动力。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大庆精神主要内容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大庆精神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肯定。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庆石油职工所以能够创造出那样的英雄业绩,为国家做出那样大的贡献,最重要的就在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就在于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有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本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1989年9月25日,国务院致电祝贺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电文指出:“30年来,大庆油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以高度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求实、献身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大庆精神。”国务院认为,“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了大庆精神;并把大庆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在新的时期,“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爱国”,即“爱岗敬业,产业报国,持续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做贡献”;“创业”,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业永恒,始终不渝地追求一流”;“求实”,即“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三老四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奉献”,即“职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社会,回报客户,回报职工、回报投资者。”
“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是:“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为革命“有利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当了干部,还是个钻工”,“决不能特殊,决不能高人一头”,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做普通劳动者的可贵品格;热爱同志、关心同志、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疾苦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的高度自觉性。
这一精神是王进喜朴素的阶级意识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奋斗中的升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共产主义思想照耀下的结晶,是 “铁人”自身的品格与许许多多石油战线先进人物精神境界的融合。它作为大庆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力量。
“两论”起家
“两论”,就是毛泽东所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起家就是通过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油田开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大庆石油会战是靠“两论”起家的。会战初期,国际上霸权主义妄图在石油上卡我们的脖子,帝国主义加紧经济封锁,国内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几万石油职工一下子集中到这片荒原上,生产和生活困难重重,特别是没有独立开发大油田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会战党委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号召全体职工以“两论”为指导,勇于实践,敢于革命,找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发、建设油田的理论和办法。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建设,“是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两论起家’,就是通过大学《实践论》和《矛盾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在石油会战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将“两论”作为指导油田开发建设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南。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于1960年4月10日作出的《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中指出:“在会战中,把别人的经验都学到手,但又不迷信别人的经验,不迷信书本,我们要勇于实践,发扬敢想、敢说、敢干风格,闯出自己的经验。同时,我们在实践中要不迷失方向,就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武器,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包括正确认识油田规律,使我们的实践具有更大的自觉性。”“部机关党委决定立即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并号召非党职工都来学习这两个文件,用这两个文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我们大会战的全部工作。”“掌握武器,勇于实战,认识油田规律,这是我们学习的目地。”根椐这一决定精神,广大会战职工认真学习“两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努力清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逐步地认识大庆油田的具体实际和油田开发建设的规律,比较好地解决了会战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以“两论”为指导,丰富了我国自己的石油地质理论,发现和探明了大庆油田;以“两论”为指导,充分调查研究,制订了合理的开发方案,使大庆油田的开发水平居世界前列;以“两论”为指导,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保证了生产建设的正常秩序;以“两论”为指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设了一支过硬队伍,战胜了各种困难,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庆油田。“两论”起家,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974、1975、1978年,大庆党委多次总结了“两论”起家的实践。主要包括:
①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油田找到了,但是油田有多大,油层有多厚,成条还是成块,是个好油田还是个坏油田等等,都要靠实践,靠系统地、周密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性资料的基础上去认识。大庆广大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狠抓第一性资料。从打一口井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做起,取得了4.9万米岩砂心、5万多条测井曲线,分析了70多万岩样、1000多个油层试油情况,进行了800多万次化验、3800多万次地层对比。这样,就比较客观地搞清了油田多大、油层多厚、油层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层连通情况。原来,大庆油田下面存在着几套油层,每一套又由若干个小层组成,每一小层的厚度,薄的只有几十厘米,厚的有几十米。还认识到,地下油层不是想像的那样整个连成一片,而是犬牙交错,极为复杂。
②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才能纠正其错误或片面性。搞清了油田地下情况,为制订比较符合实际的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实际,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油田开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持油井的自喷开采。按照一切经过实践的观点,首先开辟了一块30平方公里的生产试验区,开展了十项开发试验,并采取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确定了早期内部注水,保持油层原始压力的开发方针,为了试验注水效果,不仅在室内进行模拟试验,还先后打了63口试验井,进行64种注水效果试验,不断认识并逐步解决油水之间的矛盾,避害趋利。这样,就取得了注水的主动权。实践证明,早期内部注水的开采方针是合乎实际的。在油田开发的具体实践中,也不是一次就把井打完,而是采用分区开采的原则,开发一个区,总结一个区,修正方案再开发一个区。这样,开发方案就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之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于实际。
③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正是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油田的开发充满着矛盾。油田一经开采,地下的油、气、水就开始产生剧烈的变化。从大庆油田来说,水蕴蓄着油的驱动能量,要长时期地保持油井自喷能力,就必须注水以保持压力。但是,油层压力有大小,水在油层中通过的能力有高底。因此,层间出现新的矛盾,有的油层水推进快,油出的快;有的油层水推进慢,油出得慢;有的油层水淹。所以,对每个具体油层必须天天作具体分析,及时掌握地下油水变化的情况。全油田每天要录取几十万个数据,全面了解油层间的矛盾、油井间的矛盾、局部和全局的矛盾,准确地给予调整。最理想的是想往哪一层注水就往哪一层注,想注多就注多,想注少就注少,以具体解决特殊矛盾。油田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经过1018次试验,制成了我国独有的多级水力式封隔器——能够同时、多层、有控制地注水的新技术,从而创造了一套大庆油田特有的“六分四清”采油新工艺。它能充分调动注水之利,努力控制注水之害。加上油开压裂等改造措施,保持了油井的旺盛生产能力以及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
④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大庆油田的发现并尽快投入开发,影响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全局。集中全国石油企业的优势兵力,全国石油院校的优秀人才,来到大庆会战,形成弱者中的强者,劣势中的优势,大大加快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步伐,只用3年多时间就拿下了大庆油田,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使得全国石油工业变被动为主动。在油田建设上,抓住产能建设这一主要矛盾,集中兵力,快速全歼。全部建设项目中的92.8%做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提高了投资效益。在生产建设与安排职工生活的关系上,大庆领导机关坚持勤俭建国的原则,把国家有限的资金用到油田开发建设上去。生产建设力求高速度、高水平,生活设施则因陋就简,不脱离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在优先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群众生活。
⑤诚心诚意地、卓有成效地依靠并调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成就,绝对离不开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在大体相同的物质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精神面貌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会战初期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大庆领导机关树立了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大庆会战职工继承和发扬我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优良品质,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高度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会战,战胜重重困难,赢得了油田开发建设的高速度、高水平。
⑥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必须坚持靠“两分法”前进。见“靠 ‘两分法’前进”。
“两分法”前进
大庆人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的基本体现。1964年提出。主要内容是: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用“两分法”。成绩越大,形势越好,越要一分为二。只看成绩,只看好的一面,思想上骄傲自满,成绩就会变成包袱,大好形势也会向反面转化。②对待干劲也要用“两分法”。干劲一来,引导不好,就会只图速度,不顾质量,结果好心肠出不来好效果,反而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③领导要及时提出新的、鲜明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高标准,引导职工始终向前看。④以“两分法”为武器,坚持抓好工作总结。走上步看下步,走一步总结一步,步步有提高,方向始终明确。
由于从1959年9月到1960年底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基本探明了油田的面积,大体上算出了储量,到1963年,已经形成年产500万吨生产能力,累计生产1000多万吨原油,财政上缴累计10亿多元。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表扬了大庆后,广大职工憋足一股劲,一心要搞大名堂,一股劲地要猛打猛冲;有些领导干部头脑也发热了,看成绩多,看缺点少,看有利条件多,看不利条件少,盲目地率领群众打冲锋,生产质量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会战工委敏锐地看到:“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胜利的时候,在受到表扬的时候,能不能谦虚谨慎,继续前进,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职工走上正确的方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正在这时,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相互学习,克服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指示传到了油田。首先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联系实际,用“两分法”检查工作检查自己。会战工委领导还到基层蹲点,用“两分法”一个队一个队地进行分析。在《战报》上发表了《要学会用“两分法”看问题》的文章。同时派出3个学习团到沈阳军和解放军区政治学院学习取经。会战工委带头对照解放军和先进部门,找出18条差距,印发油田职工讨论。油田上下开展了“从高标准着眼,从大量的、常见的低标准、老毛病入手”的大找差距活动。2个月中,全油田从人到物、从工作到思想作风、从施工质量到执行规章制度,找出了120万个问题。这些问题在领导干部中引起很大的震动,进一步认识到骄傲自满、要求不严、工作不扎实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油田上下全面认真整改,收到了显著成效,从而形成了一套用“两分法”总结工作的制度和做法,如完井整训,阶段整训,单项工程总结,战役总结,年终全面检查、总结、评比。群众说:“脑子里有了‘两分法’,取得成绩喜不倒,有了困难吓不倒,碰了钉子弯不了,我们靠‘两论’起家,又靠‘两分法’前进”。“两分法”使大庆人在油田开发建设中,不断经受成绩和挫折、顺境和逆境的考验,胜不骄,败不馁,锐意进取。
三老四严
“三老”,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四严”,即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三老四严”是大庆石油职工在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三老四严”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62年,到1963年就形成了完整的表述。这一好作风,来自实践,是在大庆领导的反复倡导和精心培养下,通过实际工作的磨练,逐渐在职工队伍中形成的。搞石油工业,地下作业多、隐蔽工程多、间接获取资料多;同时,大会战是几万人,150多个工种,分散在上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班组作战,单兵顶岗,昼夜施工,四季不断,又要协同配合,必须有高度的集中统一和对各方面的严格要求。当时会战队伍来自四面八方,虽然有革命干劲,但也带来了一些旧习惯和坏毛病,不适应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因此,会战一开始,大庆领导就提出培养革命作风,强调严格要求,首先从领导严起。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讲作风,时时讲作风,处处讲作风,人人讲作风。凡是好作风,就大力表扬和提倡。对常见的、大量的、具体的低标准、老毛病,如“一粗、二松、三不狠”,“马虎、凑合、不在乎”,则反复进行批评教育,加以纠正。经过大庆会战时期的培养和实际工作中的磨练,使“三老四严”在几万人的职工队伍中形成了风气。这一作风是大庆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它增强了队伍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生产中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严肃性,起到了单靠领导工作和生产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起到的作用。对于这一作风,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
四个一样
“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现场和领导在现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四个一样”是大庆职工把党的优良作风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油田会战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产物。1962年3月,大庆油田建立和推行岗位责任制后,会战工委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树立岗位责任心的思想教育,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心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涌现出以李天照井组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李天照井组管的是一口1961年7月投产、地处油田边缘的油井。自投产以来,未发生过一次事故;井场设备863个焊口和170多个阀门,没有一个漏油漏气;使用的大小工具无一损坏丢失;记录的上万个产量和压力等数据,经反复检查无一差错;油井长期安全生产,月月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其基本经验是能自觉从严,做到了“四个一样”。大庆会战工委大力总结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四个一样”逐步成为大庆职工队伍的优良作风。这一优良作风建立在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思想基础之上,其实质是一种高度的自律精神。职工队伍有了这种好作风,各项制度就能切实贯彻,各项工作就能扎实开展,一个小队、一个班组、一个人即使单独执行任务,也能信得过,干出来的事情也能过得硬。
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
在大庆石油会战以及后来的油田开发建设中,大庆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不畏重重困难,艰苦奋斗,逐步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修旧利废精神,是大庆会战传统的重要内容。这六种精神,被誉为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
人拉肩扛精神
人拉肩扛精神指在生产和工作缺乏常规保证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非常规的办法克服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
1960年初春,王进喜带着32名钻井工人一来到大庆,就盼着早日开钻。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车站打听钻机什么时候到,安排人平井场,做好打井的准备工作,自己则到处访问看守探井的工人,了解地层情况。后来钻机终于到了,但吊车、拖拉机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怎么从火车上卸下来?又怎么安装起来?职工们焦急万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队党支部开会进行研究。会上,王进喜说:“没有吊车,咱们有‘宝贝’,照样干!”有人问:“啥宝贝?”王进喜说:“大活人!天大的困难也要上,退下来算个啥呀!”也有人说:“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总之要上,决不能让钻机在车站呆着。”说干就干,30多人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人拉肩扛地把钻机、柴油机弄到井场,把变速箱、滚筒等设备,一件一件拉上钻台。奋战了3天3夜,终于把井架立在荒原上。接着第二个困难是输水管线没有安装好,不能开钻。他们就用洗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从几里地外端回了几十吨水,打出了第一口井。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及时总结、宣传了铁人王进喜及其井队的先进事迹,使“人拉肩扛”精神成了广大会战职工战胜生产条件方面的困难,把会战打上去的重要精神力量。后来生产发展了,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这一精神所体现的艰苦创业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大庆人顽强地克服生产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困难。
干打垒精神
干打垒精神指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广大职工因陋就简,解决居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定”之一。
1960年3月到5月,4万多人的石油会战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集中到荒芜人烟的大草原上,居住条件十分困难。这年9月初,西伯利亚的寒流提前袭来,但由于打油井、铺油管、筑道路、造油库、修厂房等工作紧张,油田广大职工仍住帐篷或活动板房里。寒冷迫近,冬季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会战领导机关果断地决定:①不管西伯利亚的寒流如何凶猛,不管冬天何等严寒,会战的队伍一定要像解放军在战场上一样坚守阵地,在大庆油田上一支队伍也不许撤走,钻井一刻也不能停,输油管一寸也不能冻,人一个也不能冻伤。②由油田基建指挥部,迅速调查总结当地群众打干打垒(见“干打垒”)的施工方法,油田设计院提出干打垒的标准设计,供应指挥部准备木房架、苇席、油毛毡及少量砌炕口的红砖。③各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充分发动群众,在搞好当前生产的同时,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人员和时间,开展一个“人人打干打垒”的群众活动。在各级领导的动员和组织下,一场过冬突击战很快在整个油田展开。各基层单位建立了干打垒专业小分队,下班的职工包括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也都积极参加,动手挖土打夯,终于赶在大冻之前,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解决了职工安全过冬问题,缓解了职工住房困难,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进行。后来大庆的职工和家属,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自己动手,大盖干打垒,建设工农村从职工住宅到办公室,从幼儿园学校到卫生所、医院,从商店到农副产品加工作坊,几乎都是干打垒。当年到过大庆的同志都说:“看到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好像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庆根据邓小平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的指示,从生产实际出发,逐步建起了楼房,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尽管干打垒在油田上已越来越少,但干打垒精神所体现的创业精神仍在鼓舞人们艰苦奋斗。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指大庆家属组织起来,大搞农副业生产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应不足,4万多名职工的生活相当艰苦。特别是从1961年开始,职工的家属一批一批地来到油田,吃粮吃菜更加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大庆会战工委号召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精神,像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号召得到了职工家属们的拥护。1962年4月16日,钻井指挥部机关的职工家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吕玉莲,在45岁的家属薛桂芳带领下,扛着铁锹,背上行李,抱着孩子,到远离住地1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在那里,它她们利用钻井队留下的活动房架,找了个破帐篷,搭起了一个简易住房。晚上,大人孩子就睡在垫着干草的地上。她们靠自己的双手,用铁锹翻地,手上打满了血泡,没人叫苦叫累,3天开了5亩地。在她们的带动下,陆续又来了一些家属。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她们又学着用人拉犁,终于赶在春播前开出32亩地,种上了黄豆,当年收获1800多公斤。会战工委领导及时总结了这个典型,大力宣传和提倡这一精神,使之成为鼓舞广大家属发挥“半边天”作用的精神力量。她们以薛桂芳等为榜样,纷纷走出家门,组织起来参加集体农副业生产劳动。30年来,职工家属已开荒种地近30万亩,累计生产粮食6.2亿多公斤,产菜15亿多公斤。同时大搞副业生产,产肉5800多万公斤,蛋1690多万公斤,鱼420多万公斤,奶320多万公斤,水果660多万公斤。家属自己动手,大搞副业生产,既给国家减轻了负担,又增加了职工的家庭收入,还解决了职工、家属两地分居等问题,对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属生活在集体之中、组织之中、制度之中,参加劳动和学习,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缝补厂精神
缝补厂精神指大庆职工和家属勤俭节约办企业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国家财力物力比较紧张,职工的劳保用品一时供应不上,再加上会战上得很猛,工人们白天黑夜苦干,衣服坏得快,换新的又有困难。当时会战工委领导看到钻井工人在零下30多度严寒中光着手,扶刹把打钻,便决定抽3名工人和4名家属,在2栋破牛棚里组成一个缝补组。缝补组的同志轮流上前线,为职工缝补衣服,收集职工不能穿的油工作服,又把废旧油工作服、手套回收在一起,放到2口大锅里用碱水煮,洗干净后,缝制成手套,发给工人门用。随着生产的发展,1963年,会战工委决定把缝补组扩建为缝补厂,从外地调来10多名专业裁缝师傅,配备了200多名职工家属,缝补厂的生产能力也不断加强,从原来的缝补厂发展到翻新补旧,制作新工服、工帽、工鞋等17种劳保用品。为了方便高空作业的职工,还专门制作了皮大衣、皮背心、皮裤、皮护膝、猴式皮帽、垫肩等,使油田工人的劳保用品基本上达到了自给。缝补厂被石油工业部誉为“勤俭办厂模范”。1966年5月4日,周总理缝补厂视察,肯定了这种“缝补精神”,对厂里的职工说:“你们做得好,要继续艰苦奋斗”。后来厂房扩大了,设备增加了,财富创造多了,但他们仍然发扬“一厘钱精神”,为国家节约一寸布、一两棉花、一个钮扣。他们做的棉衣,面子是新的,里子用拆下来的旧布拼成,棉花也是新旧参半。一件棉袄里子,一般要用40多块碎布拼成。拆100套旧工服,最多时能拼到90套工服里子,实在不能拼用的布条,也攒起来送给工人用来擦机器。截止1977年底,共拆旧翻新工服等各种劳保用品40万件,累计节约棉布92万多米,棉花46万多公斤,钮扣200多万个,折合人民币350多万元。这一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传统的重要内容,它所体现的勤俭节约精神,新的历史时期仍需发扬光大。
回收队精神
回收队精神指大搞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勤俭节约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
从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广大职工就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利用业余时间回收散失在油田各处的废旧物资。“文化大革命”初,废旧物资回收工作一度停止。1969年,铁人王进喜提议并组织起油田第一个废旧材料回收队——钻探指挥部“铁人回收队”。王进喜带领回收队职工,到各个施工场地回收废旧器材,连一颗螺丝钉、一块废钢铁都不放过,足迹遍油田。有些人对此不理解,说什么“搞回收没出息,不光彩”。王进喜对大家说:“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把散失的材料拣回来,重新用来建设社会主义,意义大得很!”在“铁人回收队”的带动下,油田许多单位相继建立起回收队,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活动,自1961年到1983年,平均每年回收废旧物资550吨。仅“铁人回收队”,10年就回收上缴钢铁1.73万吨,管材19万多米。用回收来的旧料装配大型钻机井架5部,自制和修复了大量的设备和零部件。仅水龙头组装机一项,就提高工效几十倍,一年可修复水龙带300根,价值达150万元。回收队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物资,而且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急需。后来,回收修旧成为油田物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修旧利废精神
修旧利废精神指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业的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
石油会战初期,大庆人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原则,注意搞好废旧器材的修复工作。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器材和设备的消耗量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很多的废旧器材要报废处理。为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做到物尽其用,1963年,供应指挥部率先成立了修旧队,利用废旧材料修建简易厂棚,修复台钳、手钳、焊机等工具,承揽修复那些生产急需而供应又短缺的物料,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1970年以后,各生产单位普遍建立了修旧利废车间、修旧小组等,大搞清仓查库、修旧利废,力求做到小材大用、短材长用、优材精用、缺材代用、一物多用,“吃干榨尽”。如汽车修理厂的“修旧大院”就是由一个修复组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制各种土设备20多台,建立了以焊、补、喷、镀、铆、镶、配、改、校、粘为主体的修复作业线,担负起各种汽车配件修复工作。仅1970年至1976年,就修复汽车配件94种、23万多件,节约价值520万元,其中汽缸体、水箱、工字梁、方向盘、瓦片等20几种配件,实现了10年不领新料,满足了生产需要。
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即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这是大庆油田领导机关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一上手,会战工委便强调,各级领导要“亲临生产第一线指挥生产”,“机关工作要面向生产”。在1962年5月10召开的全油田党员干部大会上,针对当时基层建设工作还不够巩固,机关工作还不深入,不细致,缺乏扎扎实实的作风等问题,会战工委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扎扎实实领导生产。对基层工作,要实行面对面的领导。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到1964年就形成了“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工作指导思想。
五到现场
“五到现场”即生产指挥到现场,政治思想工作到现场,材料供应到现场,科研设计到现场,生活服务到现场。
“五到现场”是大庆油田企业机关在石油会战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体现的是干部为群众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五到现场”,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避免瞎指挥,能更多的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及时解决问题,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机关工作成效。
加强“三基”工作
“三基”即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加强“三基”工作,就是指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加强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
加强“三基”工作是会战工委通过总结会战初期加强基层建设的基本经验,于1964年提出的基层工作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方针。加强“三基”工作,是大庆会战时期形成的抓好基层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它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最初,指的是抓好基层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即抓基层、打基础。会战工委认为,要办好石油企业,必须把根基打得扎实、牢靠。“根基”就是钻井队、采油队、施工队、车间等基层单位。会战一开始,油田党工委强调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努力做到政治上帮助基层,组织上充实基层,技术上装备基层,生活上关心基层,把抓基层、打基础、建设队伍作为自己的着眼点。1960年开展了学习“
五、马、段、薜、朱”和红旗单位活动;1961年开展了以“政治工作好、计划完成好、革命作风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为目标的五好单位和红旗手活动;1962年提出了“加强基层工作,开展五好红旗队活动,大力改进作风,全面管好生产”的工作方针;1963年全面检查了会战以来基层建设工作情况,总结了加强基层建设、健全经常性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1964年强调了以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为内容的“三基”工作。加强基层建设,核心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大庆石油会战以来,始终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在钻井队、采油队、基建队以及家属管理站设立党支部。加强基础工作,中心是建立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会战初期总结生产实践而建立的岗位责任制,就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根本制度,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是坚持岗位练兵,干什么,学会么,缺什么,补什么。经常组织技术“赛巧”和开展技术能手竞赛活动,促进职工技术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职工进行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群体素质和岗位工作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思想政治工作“两抓”
思想政治工作“两抓”即“抓生产从思想人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是大庆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在一次创业时期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关系的基本原则。
抓生产从思想人手,就是坚持思想领先,抓生产首先要抓住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把思想工作做到前头。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根据经济工作实际,确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保证生产建设任务的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61年1月,在战区党支部书记会议上。采油二矿二队党支部书记杨洪儒介绍经验时提出“领导好生产必须从思想工作人手,思想工作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油建二大队二中队张国钧介绍经验时说:“我们运用抓生产从思想着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方法,树立了以搞油为主业,以油田为家的长期会战思想”。
1964年石油工业部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基层建设,健全经常性政治工作的12条基本经验》中概括为“抓生产从思想人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自此,“两抓”作为大庆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长期坚持下来。
岗位责任制
大庆油田的岗位责任制,就是把全部生产任务和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身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保证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岗位责任制是大庆油田最基本的生产管理制度。大庆油田的岗位责任制,是大庆石油职工从油田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主要包括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班组经济核算制、岗位练兵制和安全生产制8大制度。
1962年5月8日,中1注水站因管理不善,发生了一场火灾。会战工委立即发动群众围绕“一把火烧出的问题”展开大讨论。在开展讨论中,北2注水站发动职工对照中1注水站事故,查找自己的问题,从查物点数做起,把全站每样东西、每件事情,由谁管、怎么管、负什么责任,都落实到岗位和每个人身上,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在此基础上,会战工委及时总结和推广了这个站的实践经验,在全油田建立了岗位专责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设备维修保养制、质量负责制、班组经济核算制六大制度。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又增建了岗位练兵制和安全生产制,成为八大制度。
三访四到
大庆油田对政工干部的工作要求。三访:即职工思想遇到问题要走访,职工生活有了困难要走访,节假日对公伤和离退休职工要走访。四到:即职工或职工直系亲属患病要看望到,职工婚丧嫁娶要关心到,职工公出或外出疗养要关照到,职工修房搬家要到现场。
传帮带
对青年工人进行大庆石油会战传统教育的一种方法。老工人对新入厂的青年工人要传思想,帮后进,带作风。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入厂培训的老带新、师带徒、父教子、先进帮后进、结对子、定帮教合同等活动,对青年工人进行会战传统教育,使大庆精神代代相传。
这一方法,主要是发挥老工人和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言传身教作用,因而教育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运用这一方法,使一批批来自城市、农村、学校的青年的思想发生变化。后进青年思想转化,逐步成为合格的大庆人。
“硬骨头”精神
“硬骨头”精神指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无所畏惧,顶得住、过得硬的精神。
1960年9月10日,在油田“五级三结合”会议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号召:全战区每一个职工、每一个单位,要有一股子硬劲、硬功夫、硬作风。1962年1月2日,康世恩在全战区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任何时候都要鼓足干劲,越是困难干劲越要鼓,当革命的硬骨头”。在大庆领导的倡导下,经过石油会战实践的锻炼,这一精神逐步成为大庆油田各单位精神风貌的重要特征。运输十三车队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该车队自1962年建立以后,全体职工团结协作,为油田开发建设当先锋、打头阵,攻坚啃硬。车队曾多次在严冬季节进入深山老林集运木材,征服了“万人愁”、“狼牙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被称为“艰苦奋斗的硬骨头车队”。
九热一冷
大庆石油会战中创造的一种领导工作方法。是指在一旬中,有九天“热”,一天“冷”。每逢十日,领导干部再忙,也要坐在一起开务虚会,学习上级指示,分析形势,总结经验,从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使领导作风和领导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
这一工作方法,产生于大庆石油会战初期。会战一开始,油田领导就把实践、学习、总结结合起来,把“冷”与“热”结合起来,把冲天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立了“月初紧,月中狠,月末冷”的工作方法。打一仗,进一步。当时的具体做法是:月初开大会,大动员,大造声势,绝大多数干部上前线;月中组织大检查,大突击,使全月工作任务“立于不败之地”;月末则自下而上地分析形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布置下月任务。后来,把一旬作为1个小单元,形成了“九热一冷”的工作方法。多年来,企业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这种“冷”、“热”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建立了周五学习日和月总结、季考核、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等工作制度,把学习、务虚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各项工作。
革命加拼命精神
1965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石油工业发展情况汇报时指出:“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大庆职工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遵照毛泽东主席的这一指示,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7年3月22日,《解放军报》以“革命加拼命精神”为题发表文章,评价了大庆人的这种献身精神。
三要十不
三要十不即要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一心为会战的胜利。
三要十不是大庆企业的优良传统。1960年在大庆第一次政工会议上,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对会战职工队伍精神风貌的概括。它体现了大庆石油会战职工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反映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夺取会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不一为
四不一为即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会战。1964年大庆冬季整训中提出的口号。体现了大庆人的献身精神,是大庆企业的优良传统。
三条要求、五个原则
三条要求,五个原则,即项项工程质量全优,事事做到规格化,人人做出事情过得硬,有利于质量全优,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增产节约,有利于文明生产和施工。
三条要求,五个原则,是大庆领导机关在油田全面开发建设初期,对生产建设提出的重要规则。1964年初,大庆会战工委根据油田发展形势,组织职工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活动,坚持“两分法”前进。通过认真总结油田生产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同年5月15日召开的油田“五级三结合”会议上系统地提出了“三条要求,五个原则”。接着,广泛发动群众,在全油田开展了怎样才能做到“三条要求,五个原则”的大讨论,并先后总结和树立了“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油建十一中队,“五过硬”的井下作业队,“硬骨头”运输三中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同时,坚持在每年战役开始时组织“样板月”活动,即每个单位、每个职工把开始打的第一口井、砌的第一堵墙都做出样板来。这样有了工作标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十分清楚,从而使“三条要求,五个原则“落到了实处。此外,大庆还陆续建立了各种质量标准和检查制度,加强钻井、基建施工等生产管理工作,使油田各项工程质量显著提高。1965年,全油田钻井400口,射孔质量全部合格;油田建设竣工投产的工程达到了质量全优。作为大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优良传统,“三条要求,五个原则”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就是: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安全、文明生产观念等。这些观念体现了大庆人的科学求实精神,符合油田生产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有硬劲、硬功夫、硬作风
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在会战初期对职工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大庆企业的优良传统。1960年9月10日,在油田“五级三结合”会议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号召:全战区的每一个职工、每一个单位要有硬劲、硬功夫、硬作风。他在讲话中,对“硬劲、硬功夫、硬作风”作了具体的解释;所谓硬劲,就是要具备坚强的革命意志,不怕任何困难,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所谓硬功夫,就是要把技术学得非常熟练,样样工作拿得起;所谓硬作风,就是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严肃认真,严格要求,做到底,做漂亮,不马虎凑合。1960年9月13日,《战报》以“打出一支有硬劲、硬功夫、硬作风的硬队伍”为题,发表了康世恩的讲话。这一作风,体现了大庆会战职工的坚强意志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
要有“六个劲”
“六个劲”即要有干劲、闯劲、钻劲、巧劲、细劲、好劲。是大庆石油会战中所倡导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
在1961年召开的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向油田发起全面进攻》的报告,动员广大会战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精神,坚决完成1961年大会战提出的各项任务。并指出,要完成大会战的各项任务,就要有干劲、闯劲、钻劲、巧劲、细劲、好劲。所谓干劲,就是要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所谓闯劲,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闯,敢于胜利;所谓钻劲,就是对工作要下苦功夫,钻进去,摸清情况,掌握规律;所谓巧劲,就是讲究巧干,努力改进操作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劳动效率;所谓细劲,就是工作不能粗枝大叶,要精雕细刻;所谓好劲,就是工作要讲究质量,讲究水平,无论做哪项工作,都要搞出一个好的样子。会后,油田各单位广泛地开展了以比“六个劲”为中心的生产竞赛活动,使之逐步为广大职工所认同,成为大庆企业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要有“六个劲”,实质上就是把高度的革命精神与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地开拓进取。
向“两高两发展”进军
两高两发展,即高度自动化、高度机械化,发展新工艺、发展新技术。
大搞科学研究,大搞技术革命,向“两高两发展”进军,是大庆会战工委于1965年提出的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战略目标,也是向油田职工发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响亮号召。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的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石油工业部党组也确定了1965年和以后几年石油工业发展的方针:“合理开发油田,充分利用石油资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深度加工,提高采收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大庆会战工委结合大庆实际,于1965年初确立了“从根本上改变油田生产建设面貌”的指导思想,发出了向“两高两发展”进军的号召。1965年1月19日,油田召开了6000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誓师大会”,检阅了1964年大搞技术革新取得的成果,总结了经验,树立井下采油工艺研究所及其技术负责人刘文章为先进典型,初步拟定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规划。这次大会后,全油田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涌现也了一批新的科技成困。向“两高两发展”进军的号召,推动了油田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1965年钻井、炼建、供应、水电等许多单位,于同年11月就纷纷报捷。以钻井战线为例,任务比上年增加10%,钻井每米成本比上年降低7%,质量指标优质率达99.15%,全年打井口口合格;射孔总井数比上年多1倍以上,质量全优;中型钻井全部实现了“三一”优质井;岩心收获率创出99.15%的新水平。这一响亮口号反映了大庆油田决策者重视科学技术,努力使科学技术研究走在生产前面的思想,也体现了大庆人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进取精神。
四个大干
1974年8月,大庆油田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口号。即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
四个大干口号是大庆职工为抵制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对生产干扰破坏而提出的。1973年,大庆根据国务院、国家计委的决定和燃料化学工业部的通知,开始开发和建设喇嘛甸油田,组织了喇嘛甸油田会战。1974年,正当会战十分紧张的时期,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大肆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踢开党委闹革命”、“停产闹革命”等谬论,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泛滥,油田的生产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排除干扰,大庆党委发动全油田职工开展了一场大辩论:是煸动停产闹革命、吃社会主义有理,还是大干社会主义有理?是到处搞串联、拉山头、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有功?还是大干社会主义有功?是不上班、不劳动、搞邪门歪道光荣,还是一心为公、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多年了,是该歇歇脚了,还是大干了还要大干?经过大辩论,广大职工进一步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觉悟。许多职工说,只有大干社会主义才能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大干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有理;大干不是图个人私利,而是为国家多产油,为改造落后面貌出力,有功;大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光荣;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短时期可实现的,大干了还要大干。于是,1974年8月,在油田召开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四个大干”作为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并写成标语,在街口、井场、车间等处广为宣传,在全油田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会上还树立了周占鳌、屈清华、吴全清、徐淑英等一批排除干扰、坚持大干的先进典型;表彰了37000多名先进个人和400多个先进集体,并让这些模范人物披红戴花,坐彩车走遍油田,20多万名职工和家属夹道欢迎。造成了向大干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学习,大干社会主义光荣的浓厚气氛。通过大树正气,“四个大干”的口号深入人心,全油田形成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1974年的原油产量比上年增长了40%,这一口号,反映了大庆人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敢于抗争、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为国分忧,为民争气
大庆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大庆精神的首要内容。它产生于大庆石油会战的初期。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非常迫切。据统计,1959年我国石油产品的自给率仅为40.6%。为缓解供求矛盾,不得不耗用大量外汇进口原油成品油。即便如此,石油产品的供应仍然十分紧张。民用油中数量最大的煤油和柴油,商业部门年底库存量1959年比1958年分别降低15%和24%,1960年比1959年又分别下降了38%和23%,高级航空燃料油则全部依赖进口中,许多公共汽车背上了煤气包,部队执勤、训练也因缺油受到影响。因此,国家需要石油工业大步快上。在这种形势下,4万多人的会战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一下集中到了草原覆盖、沼泽遍地、只有几百户人家和几处牧场的萨尔图地区。这里年平均气温为3.4度,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零下4.9度以下,有6个月冻土深度达2米多;半年风雨,土地泥泞不堪。生产方面,设备不齐全、不配套,汽车、吊车缺少。生活上,无住房、无床铺,粮食定量不足。面对重重困难和矛盾,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作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广大会战职工围着篝火学“两论”,对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行反复的讨论。1960年3月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的钻井队长王进喜在学习“两论”时,联系自己1959年参加全国劳模会在北京看见的一件事说:我看到北京街上跑的汽车有的背了个大包,就问别人,人家说因为我们国家缺少汽油,烧的煤气。我一听,心里真难受,我们这么大个国家,汽车没汽油烧还得了!我是一个石油工人,让国家作这么大难,还有脸问!会议期间听说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当时就找到部领导申请到这个油田工作,恨不得一下子到大庆,把大油田拿下来,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非为党、为中国人民争口气不可!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宣传工进喜这个典型,推动“两论”学习活动,很快在会战队伍中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我们石油资源太少,产量太低,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国家需要,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困难,是所有矛盾中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来看,上的话,无非是石油职工多流些汗,多吃些苦,这是局部的、第二位的困难;因而,上有困难,不上就更有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油田广大职工下定了”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决心,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一心艰苦创业。“为国分忧、为民争气”,建立在高度的国家主人翁思想觉悟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意识,是大庆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30年来,大庆人之所以能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慷慨奉献,关键在于以这一决心作为价值取向。
先生产,后生活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提出来的处理生产与生活关系的一条原则。是大庆人克己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战是在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国内经济严重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急需石油,而国家用于搞油的财力和物力又十分有限,进行会战所遇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和矛盾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是按照国外的习惯做法,先建石油城,后搞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开发,还是先把石油会战打上去,后建石油城?大庆石油会战领导机关以“两论”为指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提出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要先全局,后局部”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要先国家,后个人;”在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上,“要先生产,后生活”。这些原则得到了广大石油会战职工的认同。他们说:“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他们宁肯在生活上吃大苦,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为国家分担困难。这一原则,包含着深刻的经济思想:①生产决定生活,生产是生活的物质基础。大庆人根据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特点,形象地说:“先盖楼,再搞油,搞不到油就丢了楼;先搞油田后盖楼,有了油就保住了楼。”②“后生活”,决不是不要生活,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事实上,“全面关心职工生活”是大庆石油会战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大庆企业的优良传统。这一原则,不仅反应了大庆人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大庆人胸怀全局,把发展石油生产、为国家分担困难看成比个人生活苦乐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有了这种克己奉献精神,大庆人才心甘情愿地艰苦奋斗。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有多少泥
反映基层干部参加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会战一开始,几万人涌到草原上,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号召各级干部深入生产一线,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广大干部不分单位,不计时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和工人一起大干,泥里来,水里去,共同克服困难,打开了会战局面。工人反映说:“领导同志比我们还辛苦。”在实践中,广大干部认识到:“只有我们与群众同甘共苦,群众才能与我们同心同德”,较好地保持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领导心里装着工人,工人心里装着企业
指企业领导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群众就会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拼搏。
领导干部“约法三章”
是指会战工委在1964年8月下旬的扩大会议上,通过总结会战几年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干部参加劳动、领导亲临前线指挥生产、蹲点调查的好处后,制定的一项企业领导干部革命化的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不特殊化;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不能做官当老爷;坚持“三老四严”的作风,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永不骄傲,永不说假话。
第三章 铁人名言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王进喜的誓言。是大庆石油职工献身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了改变祖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王进喜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一直忘我的工作着。几十年恶劣条件下超常强度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严重的胃炎和关节炎一直折磨着他,但他从不把病痛放在心上。领导每次要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没啥。工作这么忙,哪能顾得上这些?”1970年4月,他在玉门参加石油工业现场会,会议还没有开完,领导见他身体难以支持,就决定派医生护送他去北京治疗。在北京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有关部门集中了北京和一些地方的优秀医生为他治疗。住院期间,每当有人看望他,他都要详细询问:工人们学习怎样?打了多少新井?有什么新创造?还有什么困难问题?弥留之际,王铁人还以微弱的声音诉说着要为中国人民每人找到半吨原油的愿望。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终年47岁。他的战友们沉痛的说:“铁人真正是为油田少活20年啊!”铁人王进喜的誓言,一直激励着大庆石油职工英勇拼搏,慷慨奉献。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的豪言壮语。表达了大庆人对待困难的顽强态度和艰苦创业的钢铁意志。大庆油田发现后经党中央批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石油工业部在大庆组织了由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1万多名精兵强将和3万名复转解放军指战员参加的石油大会战。始于1960年的大庆石油会战,正值国际上对我国施行经济封锁、国内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是不怕困难硬打上去,还是畏惧困难退下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会战职工为了尽快甩掉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坚定地表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汽车、吊车不够用,他们就人拉肩扛把钻机从车站运到井场,阴雨连绵,卡车司机创造了车轮胎穿“铁鞋”,解决在泥泞路上行驶的困难(参见“汽车穿‘铁鞋’”);没有房子,他们就动手搞干打垒;吃的有困难,他们就开荒种地;„„他们就是这样,主动地创造条件上。30年来,大庆人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闯过了重重难关,不仅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宣告了中国石油的基本自给,而且使油田连续14年实现高产稳定产,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对实践与马列主义理论二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表述。大庆石油会战打响不久,有一个实习生来到王进喜所在的井队。他看什么都不顺眼,冷了不干,饿了不干,没有房子住不干,天黑了也不干。大家批评他,他还辩解。王进喜说:“你简直没有半点马列主义水平!”他问:“你说马列主义怎样衡量?”王进喜说:“我看,第一得有革命干劲。你看我们钻工,在零下几十度,把钻台上的吊钳打得叮当直响,这种干劲就有马列主义!”隔了几天,他又和王进喜说:“那天你说有干劲的人,像钻工光着膀子干,就有马列主义,这说法不全面吧?”王进喜说:“说的要跟干的结合起来,怎么不全面?干,我承认你有马列主义,不干,我永远不承认你有马列主义。”实习生理屈词穷,认输了。后来,王进喜在许多场合反复重申了这一观点,并作了进一步解释:“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主义也没有。”“我们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嘴上说的和手上干的,要结合起来。念了一火车书,光说不干,就不是马列主义。”王进喜的话在油田上广为流传,广大职工以此激励自己为油实干,并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光说不干的人。“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的精义在于:①实践性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不能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理论,决不是马列主义理论;徒有理论,袖手不干的人,决不是马列主义者。②马列主义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在实践中被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只有把马列主义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马列主义。
干工作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
大庆人的一种工作态度。是大庆人社会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这种工作态度,要求石油职工立足油田,着眼子孙后代,责任心讲“实”,技术讲“精”,第一手资料讲“准”和“全”,作风讲“严”和“细”。无论是集中会战,还是分散作业,都坚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做什么事情都要使人信得过,不马虎,不凑合。为了使“工作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大庆职工在工作中坚持进行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和专项检查,坚持有错就改,有偏就纠,保证做出的事情过得硬。
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
出自铁人王进喜之口的著名格言。是大庆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的自律意识的突出表现。铁人王进喜说:“一个人每天都要工作,如果责任心不强,就没有压力,就轻飘飘地过去了。我们说的压力,不是哪个领导给的压力,是我们自觉自愿的压力。要有责任心,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自己负责,就应该有压力”。“没有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分担这个压力。一般的压力还不够,我们要承担100吨的压力。”这种自觉加压意识,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的内驱力。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油田科学研究院开发一室的科技人员贴出的一副对联。是大庆人不迷信、不自卑、勇攀高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写照。60年代初期,大庆第三口探井喷油。甩开钻探后探井陆续喷油,证实了大庆是个油田连片、油层成串的大油田。这时会战领导机关决定战略转移,挥师北上,集中力量,拿下油层厚度大、油井产量高的有利地区;同时决定尽快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当时,编制油田开发方案的是一批刚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和没毕业的实习生。以前他们只从书本上看到过一些油田开发方案的例子,一下子要编制自己的大油田开发方案,困难很多,不知如何下手。一些外国人说什么“大庆油田原油凝固点高,含蜡量高,又粘又稠,只有搬到印度尼西亚才能开采”,并吹嘘,离开他们“中国人就不能开发这样大的油田”。年青的科技人员对此十分气愤,坚定地表示:我们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够开发好大油田。他们以“两论”为武器,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决心高速度、高质量地编制出油田开发方案。正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几岁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队伍,从1962年到1964年,先后完成了萨尔图油田开发设计方案的初步研究、碎屑沉积油藏注水开发油层研究、利用平面物理模型研究、油水运动规律和小层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等项目。这些成果都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这副对联生动地显示了大庆年青的科技人员排除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这种高度的自信心、自尊感和自强意识是大庆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
表达大庆石油会战职工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的豪言壮语。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困难重重,要把会战打上去,非常需要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在1960年4月29日召开的会战誓师大会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提出,要树雄心,立大志,人人争当英雄好汉,并鼓励大家,英雄手下无困难,就是看我们志气高不高,气魄大不大。在誓师大会精神鼓舞下,会战队伍士气高涨,喊出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的豪言壮语。1962年1月2日康世恩在全战区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1年多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全体职工具有“石油工人面前无困难”的气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内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大庆人不畏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力量。
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
大庆石油会战职工不畏自然环境恶劣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庆人的豪迈气概。1960年10月12日,风雪袭击大庆。会战指挥部发布了《紧急动员,打好过冬突击战》的动员令。同时,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决定,为了与前线职工同甘共苦、战胜严寒,将设在安达县城的会战领导机关全部迁往会战前线萨尔图。当时,《战报》发表了《零下40度是纸老虎》的社论,动员职工在战略上藐视严寒,在战术上重视严寒。在这次过冬突击战中,全战区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以保持油水温度。采油工人群策群力,创造了“长烟道热吹风”、“平顶盘管加热炉”等多种油井和井排土法保温设施。地震工人破土勘探,钻井工人冒寒打井,采油工人千方百计保证原油畅喷畅流。工人们说:“风大雪大劲更大,夏天标杆冬天拔”,“任凭零下四十度,地冻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铁人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写下诗句。它生动地表达了大庆石油职工在恶劣自然条件面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64-1965年间,大庆进行新开发区建设,条件十分艰苦。人们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搞分层注水战,连续苦战了几个月,几千名职工全身衣服都冻成了冰。有的同志写出了诗句抒发自己的战斗豪情:“身穿冰激凌,风雪吹不进,干活出大汗,北风当电扇”。王铁人对此感怀,写出诗句:“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这些诗句激励着广大职工战风雪、斗严寒,拼命夺油田的旺盛斗志。
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
铁人王进喜的一句名言。是以他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的共同意愿。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职工,为了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为民争气,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石油大会战胜利,为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艰苦奋斗?1964年8月,大庆会战工委制定了领导干部“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不特殊化”。1965年7月,铁人王进喜在石油工业部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的发言,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现在还穷,还没建设好,石油还没完全够用,我一定要艰苦奋斗一辈子。”“要让我们国家的石油按6亿5千万人口来算,一年一人合上半吨油。”他还说过:“今后我们要走的路还长着哩,还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管困难多大,我们决不低头,一定要挺着腰杆子干一辈子。”“现在我们少数人的吃苦,能换来多数人的幸福,换来子孙万代的幸福。”“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性质确定了的。为实现共产主义,就要艰苦奋斗一辈子。”同年8月9日,《战报》全文刊登了铁人王进喜的发言。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和“铁人”精神的感染下,经过石油大会战锻炼的广大石油职工,进一步增强了为国家分担困难、为全国人民造福的奉献意识,决心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老一代石油职工的崇高思想和模范行为,对新一代石油职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的思想,是大庆人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人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
铁人心声
我这一辈子,就是要为国家办好一件事情:快快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摘自《创业者》
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分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责任。
——摘自《创业者》
要干就要像钻井工人那样丁丁当当地干;要活就要像钻井工人那样挺直了腰杆子活。我要当钻井“老虎”,痛痛快快地干它一辈子。
——摘自《铁人传》
主人不能干长工活。我们是主人了,主人是给国家干活儿,给自己干活儿,怎么能用对付地主资本的办法对付自己呢?
——摘自《铁人传》
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受苦的人,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工人、农民过上好日子。我入党就是为了给祖国、给人民贡献更大的力量,当一个忠实的人民勤务员。——摘自王进喜《入党申请书》
月上五千米,钻透祁连山,是先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我们不冲叫谁冲。慢打只能出慢打的经验,快打才能出快打的经验,放开手脚干吧。
——摘自《铁人传》
连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居住的地方——首都北京都没有油用了,我们还有什么脸当先进、开大会、受表扬?叫国家做这么大的难是谁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
——摘自《铁人传》
我们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
——摘自1965年石油部政工会
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油而我们国家油不够用,是最大的困难。大油田找到了,等着我们去开发。干,我们吃点苦;不干,国家更困难。
——摘自《学习铁人王进喜》
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像打仗一样,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
——摘自《学习铁人王进喜》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们要把地球钻穿,让大油海翻个儿,把大金娃抱出来。
人活一口气,拼死干到底。为了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摘自《铁人传》
一个队打得再好拿不下大油田,只有所以队都打上去了,才能高速度、高水平开发大油田。我们争的是党和国家的大红旗,要的是集体冠军。
——摘自《铁人传》
第四章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背后的故事
人拉肩扛运钻机
1960年4月2日,听说钻机到了,不等天亮,王进喜就带领1205队职工跑步15华里来到车站。可一到车站,王进喜和工人们马上遇到了难题:车上是一车皮一车皮的几十吨重的钢铁大件,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车下只有30几个西北汉子,怎么卸车,怎么搬运,怎么安装呢?王进喜把全队集合起来,问在朝鲜打过仗的支书孙永臣:“我没有打过仗,你说若是在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坐下来等?”孙永臣说:“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王进喜接过话来说:“对!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我们不能再等了,新疆、四川的钻机不是也卸下火车了吗?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胛子,蚂蚁搬山也要搬。我们就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早开钻。我们大家看看行不行?”“行!”全队民口同声道。“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说完,甩掉老羊皮袄,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推的推,拉的拉„„棕绳把手勒出了血,肩膀被压得又肿又痛,可是谁都不在乎,许多人都脱掉了棉袄,只穿一件衬衣,大家脸上、身上全是汗水,热气腾腾。全队职工从2日早上7点一直干到3日凌晨,将60多吨重的井架全部运到萨55井井场。
这时钻机安装的难题又摆在了1205队面前。队党支部当即召开会议决定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靠人拉肩扛高速安装钻机。队长王进喜在全队工作动员会上代表党支部向大家高声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国家现在有困难,我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看到汽车背的煤气包。国家没有油,外国卡我们的脖子,帝国主义封锁我们的国家,千困难、万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石油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就得想办法把钻机安装起来。我们要干出样儿来给外国人看看!“王进喜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大家以撬杠、大绳、木头、钢管为工具,人拉肩扛苦战3昼夜,巍峨的钻塔终于屹立到萨55井的场位上。
端水开钻第一口井
1205队所打的第一口井——萨55井就要开钻了。可是,没有输水管线,开钻用水怎么解决?
王进喜立即召开全队动员大会,让大家想办法。会上他先问许万明:“开钻没有水怎么办? ”这个许万明,人称“小老虎”。聪明过人,脑子里全是点子。他想了想说:“用盆子端水打井!”他身边的姜如学听了一笑说:“你看见哪个国家用盆子端水打井?简直瞎胡闹。”王进喜接过话茬儿,斩钉截铁地说:“许万明的主意好,我们能人拉肩扛装钻机,就能用脸盆端水保开钻!明天我们就用盆子端水打井。”
第二天,在王队长的带领下,有的端着盆子,有的拎着桶,有的手提茶壶,还有的拿着安全帽、灭火机外壳„„大家排成了一条长龙,从井里端水,再倒进泥浆池中。马家窑的老乡们也都肩扛扁担挑着水桶加入了运水行列。
自己挖的水井被端干了,老乡的水井也快被端干了。戴祝文急忙找到王进喜:“王队长,端干了老乡的水井,人家吃啥,牲口喝啥?”王队长指着西边说:“那我们就到那边水泡子端去。”
井场西面一里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水泡子,冻了一层厚厚的冰。于是大家破冰取水,一盆盆、一桶桶„„一条浩浩荡荡的运水长龙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一天过去了,还是远远不够钻井用水。王进喜想,这样端水效果不大,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他和大家一商量,决定从水泡子到泥浆池挖一条水沟,从水泡子里端出水来再倒进水沟,让水流到泥浆池。
大家很快挖好了一条小水沟,果然端水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用了四五天的时问,泥浆池就已经满了,总共约有40吨水,保证了钻井的需要。
人体搅拌泥浆
“4·29”万人誓师大会后,大会战全面打响。各探区、各井队积极响应会战党委“集中全力,猛攻试验区”的号召,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大显身手。1205队按计划搬到了杨四屯,打开发试验区的第一口井——2589井。
王进喜带着严重的腿伤,拄着拐杖在井上指挥打井。当萨2589井钻到700多米深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不一会就达到十几米、二十多米高。当时,井场上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急忙召集全队集合想办法。有人提议,用黄土和水泥压井。王进喜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大喊一声:“往泥浆里加水泥和土,干!”大家一鼓作气,几吨水泥和土很快被加到泥浆里。可是落入泥浆池的水泥和黄土很快都沉了底,水泥沉下去又把上水管头堵住了,没有搅拌机,泥浆溶合不好,井越喷越厉害。在此危急时刻,王进喜扔掉拐杖,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并不时钻入水下去清理上水管线的莲蓬头。紧跟着几个工人也纷纷跳入泥浆池。大家奋力划动搅拌,上水管线通畅了,泥浆比重升高了,用水泥、黄土配制的高比重泥浆经过两台高压泵的强力抽压,通过循环管线和钻杆强力注入地下,以巨大的压力往下压。把液柱一点点压了回去。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制服了井喷。这时王进喜已经精疲力尽,伤腿上的绷带、纱布早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刷得血肉模糊。刚被扶出泥浆池就昏倒在地上。大家张罗要送他去医院。他清醒后大声说:“不要管我,看井压住没有?赶快大排量循环,防止水泥凝固。快点处理泥浆!”工人们给队长擦去满脸满身的泥浆,王进喜坐在那里,继续安排工人们处理事故后的各种问题。经过全队努力,井保住了,设备安全无事。
井喷压住以后,井越打越顺,1205队只用4天时间就打完了第二口井,并创造了日进535米的当时战区最高纪录。
“八一”水线展雄风
1960年4月中旬,为了保证第一列车原油外运,保证油田生产和生活用水,会战领导小组提出要抢修一条大型输水管线。这条管线从喇嘛甸到东油库列车电站,长17.2公里,管沟深2米。动用土方8万立方米,并且要求10天内完成土方任务,30天内完成焊接任务。当时,松辽大地天气微寒,地层刚化冻,但还没有全部化开,又到了雨季,施工难度非常大。
关键时刻,攻克输水管线土方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人民解放军“八一”部队来完成。任务一下达,部队全体官兵满怀信心,争先恐后要求承担新任务。当年入伍的新战士小李,文化水平低,拿张纸不会写,急得团团转。班长得知后就替他代写。小李激动地说:“你给我写上,我保证做到干字当头,难字靠边。”当任务分配给红星、红旗两个中队后,他们就立即组织传达动员,当天就全部进人现场。
在施工中,这支曾经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的英雄部队。提出“当年淮海惊敌胆,今朝会战展雄风”的豪迈口号,在与积水烂泥的顽强搏斗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硬骨头”精神。管线走直线。要穿越各种复杂地形,困难重重。在一处积水两尺多深的沼泽地里,干部战士毫不犹豫地脱下鞋袜,跳进没膝深的水中。当时天气还冷,又下着雨,双脚站在冰凉的泥水中,一会儿双腿就麻木得不听使唤!但每个战士都把管线会战与开发大油田联系起来。战士们说:“今天我们多流汗,明天就能多产油。”他们垒土筑堤埂,用脸盆、水桶、铁锹等简易工具清除了积水和稀泥。当他们遇到坚硬的冻土层时,红旗中队一连十班长响亮地向全班提出:“同志们,勇敢地冲上去,向冻土开战!”九班长接着说;“地再冻,土再硬。硬不过人民战士的坚强决心。”在他们的鼓励下,战士们热血沸腾起来,只见铁镐飞舞,大地翻腾,片片冻土被刨下来了。尽管战士们的手磨破了,衣服湿透了,但仍手抡大镐,一刻不停。经过一整天的苦战,管沟终于在晚10点胜利地穿过了沼泽地。施工中,二连还专门组织了“粘土突击队”,每人每天平均挖粘土20多立方米。
“八一”部队忘我劳动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作风,极大地鼓舞了会战职工。经过军民团结奋战,管线提前完工。人民解放军红旗、红星两个中队仅用5天时间就提前完成土方任务,基本建设指挥部三大队仅用25天就完成了焊接任务。
为了表彰人民解放军“八一”部队在参加石油会战中的模范作用和历史功绩,1960年6月6日,会战领导小组正式作出决定,把会战以来修建的第一条大型输水管线命名为“八一输水管线”,并且号召油田广大职工向解放军学习。把职工队伍锻炼成为一支能经得起困难考验的坚强队伍。
井喷取气样
1960年5月,二探区的一口井发生井喷事故。井口喷出的油气水柱足有10米多高,咆哮着冲天而射,像脱缰的野马。叫人不敢接近。井场油气弥漫,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高大的井架陷入地下,井场周围已被泥浆、油水浸没。
为了搞清出气的层位,制服井喷,必须首先取得气样进行化验分析。可是井口周围没膝的泥浆和松软的泥沙,井口咆哮而出的油气水柱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派谁上呢? 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小伙子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要求担当这一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这个小伙子叫田光道。田光道是1955年北京地质学校毕业的年轻技术人员,就在发生井喷前不久,他抱着为油而战的雄心。由川中赶到大庆来参加石油会战。到了战区放下行李,连手续都没有办,就跑到井上投入了夜以继日的紧张战斗。这次井喷他正好在井场,就要求担负上井口取气样的任务。只见他卷起裤腿,趟过泥水,一步一步地靠近井口。此时的井口吼声如雷,油水似雨。连取了两瓶气样后,田光道已经感到头晕耳呜,身子一晃,险些摔倒。外面的同志看到后,忙催他回来。可他朝大家摆摆手,坚持着。奋不顾身地又取了第三瓶气样,这才摇摇晃晃地离开井口,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汽车穿“铁鞋”
会战一打响,就面临着重重困难。天公偏偏又不作美,6月就下起连阴雨。十几天,大雨不断,草原到处是积水,条条土路都是泥泞不堪。汽车一上路,轮胎在泥水里打滑,尽管车轮飞转,可就是不往前走。大量的物资、器材、生活用品运不上去,前方急得团团转。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三探区运输处发动全体职工献计献策,大搞革新。全处两天就设计出40多个方案,画出59张图纸。一中队二分队司机郑学书,敢与“天公”比高低,开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找窍门,终于设计出了“汽车轮胎防滑铁鞋”。他在领导支持下。连夜画出图纸,又经过钳工、电工连夜苦战,制成了第一套防滑“铁鞋”,经过试用效果比较好。运输处又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改进。使之更加理想。这种“铁鞋”用钢板制成,用螺丝固定。雨天“穿”上,晴天可以卸下,不磨损轮胎和钢圈,制造简单,扒力大,防滑效能很高。有了它,汽车可以畅通无阻地行驶在翻浆路和雨天泥巴路上。
领导和同志们都称赞郑学书不仅方向盘把得牢,还会动脑筋把窍门找。大家都高兴地说:“不怕‘天公’降大雨,英雄妙法胜‘天公’。”
砖刻数据
盛夏的一天,采油工艺研究所的几名科技人员到井场搞水层注水的“加大注水量”试验。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工作,突然天气发生变化,下起大雨来。
雨下得很大。在露天地里搞试验,没有伞,也没有雨衣,资料可怎么记?负责记录的钟明友更急。他想,同油层做斗争,完全靠掌握齐全准确的第一性资料,如果今天资料记不全,就会给下一步研究工作造成损失。正在他们急得抓耳挠腮时,钟明友抬头看见井场边上有几块红砖,心头一亮:红砖可以刻画刻字,当然也可以刻数字,何不把数据记到红砖上。他跑过去把那几块砖搬来。用一根铁钉把实验数据一个一个刻在红砖上。他真为自己的“新发现”而高兴,快速而又认真地刻着,字迹清晰而又工整。
雨哗哗地下着,试验一点儿也没受影响,一直顺利地进行到结束。钟明友整整刻了4块红砖。收工时,他把红砖用一块塑料布包好,小心地装在工具袋里,背回试验室。晚上,钟明友把红砖上的数据一个一个依次抄在记录纸上。
洗油澡
1960年冬天,设计院领导派青年技术员王长令到油库去实习,一方面接受锻炼,学习实际本领;一方面协助工作,从中了解油库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设计第二座油库时加以改进。
王长令二话没说,扛起行李就下到油库装油班。到了油库,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王长令很快掌握了装油技术,能够顶班上岗,成了一名装油工。在劳动实践中,王长令常听工人们念叨:“这个鹤管安得最不合理,害得我们经常‘洗油澡’”。原来由于油库设备简陋,油管常常被冻住,打开鹤管闸门,不是半天不出油,就是油来得很猛。溅得装油工满脸满身。装油工人们为了防冻,经常半夜起来去保温。油管漏了油,许多老师傅用自己的帽子、围巾、手套去堵。油不漏了,可他们得光着头顶着寒风干活,赤着手去拧那冰冷的闸门。看到这情景,小王从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深感设计人员的责任重大。
一天黎明,来了寒流,天气非常冷。正好这时一列油槽车进库。当班的王长令对好鹤管,打开闸门装油。他发现有一根鹤管不流油,是被冻住了,就把闸门开大。这时,鹤管里的冻油柱突然被热油顶出来,一下子打掉了鹤管皮龙,一股油流从他的头顶浇下来,浇得满头、满脸、满身,真的洗了一个“热油澡”。为了少跑油,王长令不顾一切跳上栈桥关掉闸门。等他要下去拣皮龙时。一位老师傅已经拿上来,帮助上好,继续装车。原油浇在身上开始热乎乎的,隔一会儿就变得粘乎乎的,最后是冷冰冰的,工衣慢慢冻成了一副冰铠甲,非常难受。这时,装完车的师傅们都跑过来关心地说:“小王,你赶快回去收拾一下吧,可别冻坏了。”
小王回到宿舍,手脚都麻木了。他脱掉油衣。用汽油擦洗一遍,再用冷水冲一下,然后钻进被窝。躺在床上,王长令心情很不平静。下决心要把问题搞清楚,在设计下一座油库时好好改进。
3个月过去了,设计院通知王长令回去。这时工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大学生、工程技术干部,都来依依送别。回院后,王长令就参加了第二座油库的设计工作,他根据工人们的意见和自己的调查、体会,对栈桥设计提出了52条改进意见,在油槽车对位、铁路专用线距离、鹤管冻结等方面都作了较大改进。新油库建成以后。装油速度大大加快,工人劳动条件大有改善,再也没发生“洗油澡”的事。
“老黄牛”修鞋
1960年转业战士黄友书,服从会战需要,叫干啥就干啥。几年时间先后当过瓦工、保管,喂过马、喂过猪,人们称他是“老黄牛”。
1961年初,在机关房产维修队当班长的黄友书,看到工友们穿的鞋,有的底儿掉了用铁丝拢着,有的帮儿脱了用绳子牵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到一口井上去施工,他看到11名钻工竟没有一个穿好鞋的,不是掉底儿,就是漏帮儿。在部队曾为战士修过两年鞋的黄友书想,战士没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他向领导提出为会战职工修鞋的想法,领导很支持。
1961年4月。黄友书开始正式为职工修鞋。他身背一个工具箱,手拎鞋拐子,有时在干打垒的屋檐下,有时在职工的宿舍里,有时来到采油井上,哪里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摆上摊子给人修。晚上,他还走家串户为职工家属服务。一时间,黄友书成了最受欢迎的“大忙人”。6月份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里,走到1202钻井队,一天就为钻工们修鞋32双;转天又来到1205钻井队。一天修鞋28双。铁人王进喜握着老黄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感谢你想着我们钻井工人!”
黄友书修鞋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会战工委领导亲自决定批给他一个旧板房,让他开个修鞋铺,免得到处打游击。还明令各食堂把猪皮都送给黄友书用。有了基地,黄友书干得更欢。他在修鞋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
4年时间,他为会战职工修了20000多双鞋,连年被评为会战标兵。
难忘“四·一九”
会战初期,人们受“大跃进”的影响,工作重速度、轻质量。会战领导多次批评和提醒,但施工中不注意质量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1961年1月到3月份,共钻井23口,其中,有4口误射孔,5口固井质量不合格,4口井底冲洗不干净,5口油层浸泡时间过长。当时,王进喜领导的1205标杆钻井队,也打了一口斜度超过三度半的井。作为总指挥的康世恩,再也不能沉默了,他横下一条心,非把干部职工“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坏作风整顿过来不可。
4月19日,会战工委根据钻井前线普遍出现的质量问题。在群英村油建礼堂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反事故大会。会上,康世恩副部长对钻井质量提出了严肃批评,并点着发生质量问题的那些单位领导的名字,说他们是:“抬着棺材进坟墓。”同时指出:“„„地面工程的绝大多数是隐藏在地下,使用的年限要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还要经受高压、高温和酸碱腐蚀的考验。因此,全体职工一定要牢固树立严字当头,好字第一,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要有一股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干不好就要推倒重来的作风。这一点从今天做起,首先决定将这一口井斜超过3度半的油井报废。重新在旁边打一口高质量的新井。”接着,康世恩一连向钻井指挥部领导鞠了三个躬,希望他们把队伍带到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轨道上来。这三个躬,鞠得钻井指挥部领导满头冒汗,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时,已担任了大队长的王进喜从工地赶到会场。刚到礼堂门口。有个工人就对他说:“赶快趴下!”“趴下干什么?”王进喜不解地问。“领导正批评我们呢!”那个工人说。王进喜一听,心里十分难过,他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们推着我上台,这回挨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说完就直接走上主席台,坐在钻井指挥部领导身边陪着挨批。
在京主持工作的余秋里部长获悉后,严肃地指出:“这口井斜度超过3度半,如果在1958年,还可以算是好井。可现在不行,井斜超过设计标准,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都可能受影响。克拉玛依和玉门就是吃了这个亏。填!这口井一定要填起来!”
填井,这对于全国石油战线红旗单位的1205钻井队,是多么大的耻辱。为了使全队牢记这一惨痛的教训,王进喜回到井队,亲自带领全队把这口不合格的井填起来。有的同志说:“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用严峻的目光扫视大家,沉重地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让后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同志们,填井!”全队职工个个噙着泪水,跟着老队长背着水泥,一袋一袋地往井里填,直到把井填满。
从此,不仅钻井指挥部,就是油田所有工种都树立起了“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思想,为革命干保险活,为油田质量负责一辈子的事儿层出不穷。
艰苦就是光荣
在1961年那样困难的形势下,大多数工人吃野菜,喝糊糊。勒紧裤带干。但也有少数人经不住考验,躺倒不干的,逃跑的,请假不归的都有。会战工委决定在油田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王进喜等人一方面抓好生活,开荒种地,给特困职工补助,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工人顾大局,看长远,认清开发大油田的重大意义,坚持大会战。
出身贫寒的王进喜,到各队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有关单位只要请,他就是再忙,也总是认真进行准备。一次,钻井一大队团总支请他给几百名青年“讲史”,蚊子、小咬成团地飞到灯下,糊得他满头满脸,他为了不影响效果不打不动,使青年们十分敬佩。他对大家说:“要说大会战苦不苦,我说苦,吃不饱肚子还要干大活、重活,怎么不苦?不过,目前的苦,是暂时的,国家有困难,我们是为国家和民族渡过困难来吃苦的,与旧社会劳动人民受的苦截然不同。这种苦是我们工人阶级自觉为国家承担压力自愿付出的苦,而旧社会是在地主、资本家皮鞭下受压迫的苦„„”
最后,他提高嗓音说:“同志们,告诉每个职工、每个家属,我们现在吃些苦,是为了全国人民早一天渡过困难时期,早一天结束贫穷落后的时代,是大有奔头的。这样的艰苦就是光荣,再苦再累也感到是一种幸福!”
在王进喜的带动影响下,“艰苦就是光荣”成为二大队全体职工的共同认识。
打捞方补心
1961年夏天,罗1218钻井队在西区打开发生产试验井。一天,钻机正在正常钻进,井口突然发生塌陷,钻台上的方补心。掉进陷坑里。这个陷坑虽然不大,却有3米来深,里面灌满了泥浆水。
怎么办?如不及时把方补心捞上来,钻机就无法继续钻进,轻则影响生产进度,重则要造成这口井报废。一贯默默埋头工作的共青团员、钻工成宗金心想:“开发生产试验区的每口井,都意义重大,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口井报废。”又想:“困难当前,共青团员应该勇往直前!”他想到这里,身子一跃就跳进了井口的陷坑,还没等别人弄清怎么回事,他一下子就沉到泥浆水里。但由于泥浆比重大,浮力大,只沉了一半就浮了上来。他用一只手扶着方钻杆,一只手抹掉头上、脸上的泥浆,深深地透了几口气,又沉了下去。当他的脚踩到方补心时,内心感到一阵高兴,但也就在这时,憋的一口气已经支持不住,无力弯身去拉方补心,只好又浮了上来。
井场上的人们都为小成捏把汗,担心他出事儿,齐声喊他,要他当心。大家的关心,给了成宗金极大的鼓舞。他又憋足气,第三次沉到了泥浆水里。这一次他有了经验,沉下后迅速地抓住方补心,把它提出水面。由于紧张,当大伙把方补心从泥浆陷坑里拉上来时,他已晕了过去。过了好一阵子,他才醒过来。当他看到捞上来的方补心时,高兴地笑了。
深山集材
1961年10月,为满足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的需要,大庆会战指挥部组织了一支由勘探、运输、供应等11个单位共八百多人组成的集材队伍,开进深山老林拉运困山材。勘探指挥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先遣队,于10月25日启程,直奔林区。火车到伊春站已是夜晚9点多钟,离伐区还有四十多公里,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里的火车。由于附近客栈到处满员,大家只好冒着寒风,上盖天、下铺地,在车站广场上睡了起来。几个人或十多个人围成一堆,背靠着背,相互取暖,有的同志冻得不行了,就站起来不住地跺脚。凌晨三点钟,大家坐上通往林区的火车,前往深山老林。
天刚破晓,火车到达了目的地,大家在贮木场食堂匆匆地吃过早饭,就钻进老林开始战斗。“嗨哟!嗨哟!”的号子声和“咕隆!咕隆!”的木材堆积声交汇在一处,在山林间四处回响。工地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晚上收工时,林业局的老验收员前来验收丈量。他意外地发现,平均每人日集4.2立方米,大大地超过了林业局规定的日集2立方米的指标。他把老花镜往额上推了一推。激动地说:“了不得,了不得,早听说大庆职工干劲大、觉悟高。今日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当晚,集材的同志就向勘探指挥部党委发出报捷电报,说他们已胜利地打响了第一枪。
接着,进入深山的是运输指挥部三中队的先导人员。他们负责探路和安排宿营地点。他们在一个叫“杨老七”的地方,找到了五间房子。这房子是1958年大跃进时建筑的,多年无人居住,掉泥断墙,杂草丛生。三中队的先导人员到达这里,放下行李就收拾起来,上顶的上顶,抹墙的抹墙,除草修路,没过两天,房子周围就变了模样。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吃水困难。这里原有一口井,因多年没有用,水臭不能吃。指导员喻新盛带人跑了五个山头,淘了一口枯井,打了五个冰窖,终于找到水源。大家高兴极了,就在“杨老七”住了下来。
运输指挥部接到先导人员已选好宿营地点的电报,立即命令大队人马开着三十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向深山老林进军。三十辆汽车排成一线,拉着生产生活用品,浩浩荡荡地前进。运输车辆到来后,集材临时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以运输为中心的一条龙生产劳动竞赛。头两天,就出现了集材人均6方,装车25分钟,卸车5分钟的好成绩。车辆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经过几天的熟悉,12月11日,1077、1118号车日拉运达到10车次;12日,1079号车又创日拉运11次的高纪录。在那段时间里,汽车司机为不影响出车时间,早晨四点钟就起床烤车,作好一切准备工作。收集、搬运、装卸的同志,无论天气有多么严寒,都在露天里工作,早起晚睡,没有节假日。就是元旦和春节,也是在深山老林度过的。
这次集材工作,一直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结束。这次,共集困山材2.8万立方米,为当年全面开展矿区建设,准备好了急需的木材。
万里测温
1961年12月7日下午,下过一场大雪,又刮起了北风。天气格外寒冷。蔡升和张孔法偏偏选择这样的天气出门。因为他们肩负着一项重任——随车测温。他们带上风速仪和十几个温度计。每人背上25个苞米面饼子,冒着雪后的严寒走向东油库。
到了东油库,才知这趟车又改在西油库装油。两个油库相距20多里,为了赶上装油,他们不等汽车,摸黑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西油库,正好测到了最冷的深夜装油的第一个数据。
上车以后,两个人住在没有座席、没有暖气的守车上。饿了啃口苞米面饼子,渴了喝几口凉水,开始了艰苦的测温工作。
一路上,油槽列车呼啸着向前飞驰,狂风卷着雪花向列车猛扑。每隔1小时,蔡升和张孔法两人便轮流着在守车上探出身去,尽力把风速仪或温度计伸向外面点测一次风速和气温。每到列车停车,他们又拿起温度计爬到油罐车顶上,打开罐盖把温度计插到里面测油温。车顶上毫无遮挡,风雪很猛,每测一次都冻得浑身麻木。但他们从不马虎,每次都坚持二三十分钟,把数据测准。运油列车的开停时间没法掌握,一旦停车他们就抓紧往车顶爬,像打仗一样,每测一次都是一场战斗。
用一个温度计测温,只能测表面温度。他们在路上搞了一项“革新”,在一根长3米的木棍上缠上10根铜电阻温度计,一次就可以测油罐车内上下10个点,连中部、底部的油温也测出来了。“革新”了的仪器有三四十斤重,拿上拿下不方便,测温也更麻烦。但他们不怕麻烦,克服困难,坚持每停车一次就测一次油温。一天深夜里,测温计上的电线断了7根。为不耽误测温,蔡升就抓紧时间抢修。守车摇得厉害,接不上线,他就等停车时间修理;守车上没有灯,蜡烛用完了,就打着手电照明修;手电没电了,蔡升就爬到隔离车上借着雪地的反光来接线。刚把线接好,火车就开动了,蔡升抓紧时间把胶布缠好,跳下隔离车,又不顾危险一个箭步冲上了守车。
就这样,蔡升和张孔法从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3月12日。随着飞驰的油槽列车,从大庆到大连往返5次,行程1万多公里。测得油温、风速等数据2800多个,掌握了运输中油温的变化规律,获得了原油加温设计的第一性资料。
推倒重来
油建四大队一中队三班班长郑发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1962年4月初,在施工中两次发现不合格,两次推倒重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教育了全班的同志。
4月1日,三班在一口井上砌保温房。徒工小曹忙中出错。拿了一根坏水平尺。待砌到9层砖时,班长郑发荣过来检查质量,发现墙已歪斜,严肃地说:“工程质量,一点也不能含糊。推倒重来吧!”小曹换了根好水平尺,把已砌的墙推倒重新再砌。完工后经检查,质量达到优良。
4月2日,徒工小王没记清班长的技术交底,砌窗户时把窗孔上的“平旋”做高了10公分。班长郑发荣发现后让小王立即“推倒重来”。小王虚心接受教训,做出了合乎质量标准的窗户和“平旋”。
接连两天出现返工,使郑发荣很受触动。4月2日晚,三班专门开会讨论质量问题。郑发荣说:“这两次返工我都有责任。感到痛心。我们要尽力避免返工,因为那样会给油田造成浪费。但发现不合格不立即纠正,那会给油田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遇到不合格,就坚决推倒重来,这点决不能含糊。”讨论中大家都表了决心。还根据两次返工的教训和以往的经验订出了保证工程质量的一整套措施。
从4月3日起,再没有出现过“推倒重来”的事。
二十勇士
1962年9月,一条4.8公里的大型输水管线——萨龙管线已经预制完成。管工等着对管,焊工等着焊接,绝缘工等着防腐绝缘,工期越来越紧。但还有一道工序没完,那就是清管还没进行。
清管很重要,如果在焊接之前管内杂物、垃圾没清净,那将留下无穷的后患。但萨龙管线是大型输水管线,用的是直径比人粗不了多少的螺纹管,每根44米长,用过去的清管器不行了,得另想办法。
几天来。工程指挥部二大队五中队管工小队的同志们绞尽脑汁想办法,争取尽快完成任务。他们自做了一个大号清管器,但不行,放进去没拉几米就被螺纹内壁的毛刺卡住了;他们又制了一个大拖把,但里面的东西还是清不出来。几种办法都不成功,大家急得团团转。
9月4日上午,大家又来到工地想办法。突然,小组长杨永胜想起管工张和平曾经钻进一根大口径管线里去捉兔子,干脆钻进去清扫吧。他一提出,大家都说这个办法行。说干就干,组长杨永胜第一个站出来。他手拿一个半圆型铁推板,就往管子里钻。但他的身体太粗壮了,上半身刚进去就卡住了,进不去也出不来。被在场的同志拉了出来。这时站在一旁的身材瘦小的许协光立即说:“我个头小,让我来钻!”
当时正值中午,初秋的太阳把管子晒得发烫。许协光钻进去感到又闷又热。44米的一根管子,连那头的光线都看不到。许协光手拿清扫推板,伸直胳膊往前推,推一点,往前蠕动一步,灰尘、铁锈呛得他喘不过气来。这种大口径管线对人来说还是太细、太窄,许协光必须伸直四肢,保持着一种姿式往前蠕动。面前的垃圾越堆越高,每前进一步都很难,但他坚持着、奋斗着,终于看到了前面的亮光。清完一根管,整整用了20分钟。当同志们把他拉出来时,许协光满脸灰尘和铁锈,身上沾满了泥污,肩头、肘部、臀部、膝盖全被毛刺刮破了,渗出了点点血渍,但他根本没把这些放在眼里。
杨永胜小组钻管线清扫成功了!消息在工地传开,其他小组立即纷纷效仿。从9月4日到9日,6天时间共有20名工人钻进管子里去清扫。他们钻了4.18公里的管道,彻底清除了杂物、积水、垃圾,人们称赞他们是“二十勇士”。
最讲认真的人
早在玉门油矿,周占鳌曾被誉为“天不亮的星星”,称赞他为发展石油工业起早贪黑干活的主人翁精神。1959年,周占鳌由玉门油矿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到了大庆,为甩掉中国贫油的落后帽子,这颗“天不亮的星星”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发大庆油田的火热斗争中。为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他响亮地提出了“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的口号。在全战区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次,南区某油井投产后,周占鳌去检查、回访。当他查到一口井的清腊装置时,发现在清腊保温套上有几滴油迹,其中一滴在焊口上。这滴油在他脑海里打了个问号,“是放喷时溅上的原油,还是其他原因?”他对这滴油怎么也放心不下。过了两天。他又专门来到这口井,只见焊口上还有油迹,他用手抹去油点。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滴油的影子在他脑海里转来转去。一种对油田认真负责的精神,驱使他第三次来到井上。这次,当他看见焊口上那滴油迹仍然存在时,断定是焊口出现了“砂眼”。随后他立即找来工程车,把“砂眼”补上。采油队的领导和工人们感动地说:“过去只是听说周占鳌活细、认真,这回可见到了。”
干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个标准。周占鳌也同样有他自己的工作标准,那就是:检验工程质量不只是满足一张验收单、合格证,而是对工作“完全”、“彻底”。在南区某排七井施工完后,这口井照例又评为质量全优井,拿到了甲方单位的验收单。当油漆工给管线补刷油漆时,发现有颗松动的螺丝。收工后,他把情况告诉了周占鳌。当晚,老周步行五公里赶到那口井,重新把螺丝紧牢。
周占鳌常说:“工程质量是油田的命根子,我们是油田的主人,就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基于这种觉悟,周占鳌把干保险活。做放心人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事事、时时自觉从严。1974年,大庆党委授予他“最讲认真的人”的称号。
一公分见精神
1963年6月14日凌晨,射孔中队值夜班的共青团员、助理技术员金世英接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经过认真查对。发现上面标的井口四通高度是43公分,比惯常高度少了1公分。这时他想:“射孔虽然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那是在地下真正无法防止的情况下才允许的。而这1公分的误差是在地面上。不能马虎,一定要搞清楚。”
金世英立即到大队调度室去查对井号和射孔时间。这才得知作业队已经上井,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他心里更着急,赶紧又跑到地质室叫醒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测这口井的是测井七队。但这个队了解情况的人也到井场去了。
跑完这几个单位,已是早晨8点钟了。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饿得肚子咕咕叫。怎么办?他想,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立刻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井场。这时射孔工作已经就绪。他说明了情况,立即在其他同志帮助下,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是44公分。
就这样,金世英先后跑了6个单位,询问了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终于消灭了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错。
人体“导线”
某井发生火警,领导机关要迅速接通有关单位。可偏巧这条线路怎么也叫不通,把话务员急得满头大汗。怎么办?“查线去!”从外线工地回来的机务员毛孝忠和架线工萧全发,进了屋撂下东西,还没喘口气,就又返身跑了出去。他们沿着线路一步一步查看,查到机修厂附近,发现一根电话线断了约有两米。由于走时匆忙,没来得及带电线,断了这么一大截,用什么来接?去找线吗?时间不允许。这两个刚转业不久的通讯战士马上想起在战场上电话兵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英雄故事。毛孝忠说:“水火不留情,一秒钟也不能耽误。咱们没有电线用人当!”萧全发说:“对,你同我想到一块了!”说完,两人拉起手来,一人握住电话线的一头,让电流从他们身上通过。电话接通了,可他俩却浑身麻木,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为了保证通话,他们坚持,再坚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
5分钟后,话通完了。电流没有了,毛孝忠和萧全发却大汗淋漓,无力地瘫软在地上。他们休息了一会,体力稍稍得到了恢复,就赶快去找来电线,把线路接通。
管衣人的棉衣
1963年12月冬夜,寒风朔朔,把木板房刮得哗哗乱响。有一个人,穿着一件烂棉袄,坐在一堆皮大衣旁,守卫着劳保库房。这个人叫宁第淼,是这个库房的保管员。
原来,一条施工电缆要从该库房底下通过,施工人员掀开了库房的防潮地板挖起沟来,沟挖好后,正好天黑了,工人下班走了,可库房的墙壁上留了一个大洞。为防止库房被盗,宁第淼赶紧找来木板,堵洞、铺地。可是工程量太大,一个人怎么也干不完。他决定留下来。宁第淼在一堆皮大衣旁坐下来,守卫库房。小偷是不敢来了,但从洞里窜进的贼风却穿透了小宁身上那件烂棉袄,把他吹得瑟瑟发抖。小宁不管这些,像哨兵一样坚守岗位,寸步不离。
第二天,宁第淼病了,但他一声不吭,坚持上班又干了一天,等结完帐往宿舍走时腿都抬不起来了。同志们忙请来大夫,给他打上针,吃了药,他才静静地睡去。等他醒来,伙伴们又心疼又埋怨地责备他:“你可真是,守着一堆皮大衣却把自己冻病了。为什么不拿一件披上:”小宁说:“我是保管员,劳保品进库什么样,出库还应什么样,我怎能乱动。再说,我这不是穿棉袄了嘛。”
一提棉袄,同志们就替他心酸。小宁那件烂棉袄,是他舅舅穿了多年送给他二哥,二哥看他毕业分配到北方工作又转送给他的。里子面子都已破得不成样子,尽管已经补了15个补丁,还有不少地方露着棉花,虽然算作棉袄,却早已不挡风寒了。
劳保库是两栋木板房,室内气温经常是零下20多度。领导早就注意到小宁的棉袄不顶用,为他想了办法。天刚煞冷时,技术安全科科长就关照说:“小宁啊,天冷了,库房里新棉衣、旧棉衣、皮大衣样样都有,你找一件穿上吧!”宁第淼心想:“生产工人露天作业,都不怕冷,我好歹是在室内工作,怎么冷都比他们强。”过几天,科长见他还穿着那件破棉袄,又劝他说:“你不穿新的,就穿件旧的,这也是为了工作嘛。”小宁说:“我已经领过棉衣了,再领就是占公家便宜了!”
可是,小宁怎么不穿新棉衣呢?原来有一次,天突然下起暴雨。正在库房工作的小宁穿着棉工服跑出去跟大伙一起抢露天地里的器材。他一看需要蓬布,就跑到原来放水泥的地方去扛垫过水泥堆的蓬布。雨一冲,沾在蓬布上的水泥都渗到他的棉衣里,等晾干后,水泥和棉花结在了一起,硬邦邦的,想干牛皮一样不能穿了。为此,他心疼了好一阵子,埋怨自己太粗心大意。
这回,躺在病床上的宁第淼,也意识到应当换件棉衣了,不然总是冻病多影响工作。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块家织的蓝布,还有组织上曾补助过的两斤棉花,被服厂有个师傅也答应过帮他做棉衣。这样一想,小宁又高兴起来,开始谋划着怎样自己想办法给自己做件新棉衣。
深夜退款
1964年5月8日,是采油一部四矿五队发工资的日子。老工人张宗福白天随大伙铲了一天地,晚上7点才回到队里,接着又参加了职工大会。散会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工资员把工资交给他时,劳累一天的张师傅数也没数,往口袋里一揣就回了家。
回到家里,张宗福把工资交给爱人,自己洗了洗就上床睡了。深夜12点左右,他爱人给孩子缝完衣服,临睡前顺手拿过工资数了一遍,发现多出9元钱。她怕自己数错,又认真地数了一遍。还是多9元。这时她赶紧把熟睡的张师傅推醒,问他:“这个月你咋比上个月多发9元钱,是不是多加了几个夜班?”“没有加夜班呀。是你数错了吧?”张师傅揉揉眼睛说。“我数了两遍,那还能错!”“真的?”张师傅呼地一下坐起来,“那一定是工资员发错了,我得给他送回去!”他爱人忙说:“现在都半夜了,人家都睡了,算了吧!”“睡了我也得给他送回去。”张师傅一边穿衣服一边说。他爱人又说:“你累了一天了,好好休息吧,明天送不是一样吗?”听老伴这样一说,张师傅认真地说:“咱得替别人想想。工资员少了9元钱,还不知急成啥样子呢!”说完披上外衣,向队部跑去。
进门一看,工资员正在满头大汗地东翻西找。张师傅把钱往桌上一放,说:“你找的是这个吧!”工资员一看,正是9元钱,问清情况后说:“你看我这个‘马大哈’,自己没尽到责任,还把你折腾得休息不成!”张师傅赶忙说:“我要是休息好了,你不是一宿都睡不着了吗!”这句话把工资员逗笑了,张宗福自己也笑了起来。
五毫米看作风
1964年2月28日,油建指挥部的领导,各大队、中队的干部以及机关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共604人,在总机厂的建筑工地上召开了一次现场会。
会场中央放着10根1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这些大梁表面平整光滑,根根粗细一样,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难以找出什么毛病来。然而,油建指挥部指挥却代表领导首先在会上检讨,说由于他们脑子里缺乏高标准,工作不深入,检验不严格,这些大梁的少数地方比规定的质量标准宽了5毫米。
党委书记说,好作风必须从小处培养起。只有抓住“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才能防微杜渐,避免发生大问题。领导带头检查,大家坐不住了。负责施工的二大队六中队的职工接着检查了他们的作风不严不细,没有做到人人出手过得硬,道道工序质量全优。工程技术人员检查了他们没有严肃认真地执行验收标准,质量关把得不严。
检查之后,指挥部领导抄起鎯头、扁铲芋工具、冒着寒冷,光着手把大梁上宽出的5毫米铲掉、磨光。大家都说:“这铲掉的哪里是5毫米混凝土,铲除的是马马虎虎的低标准思想和凑凑合合的坏作风。
放心管家
由于会战取得了更大的成绩,1964年春节比往年更热闹。工程指挥部一大队一中队管理员兼炊事班长李毓,和炊事员们从凌晨3点钟就起来给大家包饺子。用食堂自产的肉菜包的饺子馅香皮薄,一个个银元宝似的十分诱人。忙到早上8点,饺子包好了。等大家都吃上以后,炊事员也给李毓端了一盘,对他说:“管理员,今天你也尝几个!”可李毓说什么也不吃,忙去换衣服准备回家。大家见此情景实在不忍,劝他说:“平时我们不劝你。今天是春节,就破个例吧!”李毓说:“同志们的情我领了,可饺子不能吃。我的粮食关系不在食堂,吃了就占了大家的。这个例一破,以后就不好办了!”
望着李毓匆匆离去的背影,往事历历浮现在大家的眼前。
李毓在食堂工作3年,从来没吃过食堂的东西。他把户口落在家里,不管在食堂忙到什么时候,也不在食堂吃饭。他不仅严于律己,还教育自己家属、子女和炊事员不准搞特殊化。有一次。他6岁的儿子小明来食堂找他,他不在,炊事员就拿了一块饼给小明吃。李毓知道后马上拿了1角钱和2两粮票交到食堂。还有一次食堂掰苞米,李毓9岁的女儿小英子来帮忙,炊事员给她两穗让她拿回家烤着吃,也被李毓制止了。
李毓的廉洁奉公感动了大家,人们送给他一个荣誉称号——“我们放心的好管家”。
风雪高空扶油管
1964年冬。以“攻克101。拿下444”为主要目标的井下作业冬季会战全面展开。
一天,西北风猛烈地刮着,天气异常寒冷。在北区某井上,井下作业六队的职工正在紧张地进行分层配注施工。由于风大,作业机吊起的油管被吹得东摇西晃,每起一次油管,每上一次丝扣,都要费很大劲儿,耽误不少时间。
刚刚洗完井口的老工人、共产党员樊明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望着在大风中来回摇动的油管,心想这既影响速度,又不安全。他立即爬上修井用的固定井架,用双手扶住油管。油管稳住了,施工进度加快了。
在14米高的井架上,寒风一吹,樊明成感到透心凉。一双鞋在洗井口时被打湿了,现在已冻得硬邦邦的,两条腿都已麻木了。
这时天又下起了雪,风夹着雪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下面的同志争着要上来换他,樊明成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员就应该站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去完成艰巨的任务。”他顽强地坚持着,不让别人替换他。
这一天,作业六队创造了起油管的最高纪录。
一滴油迹也不放过
1965年4月的一天,青年徒工姚希先来到水电指挥部变电站上夜班。一上岗,他就按照要求,认真地进行巡回检查。突然。他在电容器室的电缆沟里发现有点油迹,就像边防战士在国境线上发现一个可疑的脚印一样,立即跟踪查起来。
姚希先的目光扫描着96个电容器。一个、两个、三个„„直到96号电容器,终于发现了“敌情”:在电容器的背面滴下了一滴油。为了看清楚滴油的情形,他趴在地上观察了一分钟,共有14滴油落到地上。仔细一算,他大吃一惊:一个电容器装的油本来就不多,要按这样的速度滴下去,时间一长,电容器里的油大大减少,就会发热,就可能发生爆炸,甚至要毁掉这个电站,给油田带来„„想到这里,他再也不敢有半点迟疑,立刻报告领导,经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消除了隐患,保证了安全供电。
父女井场相会
1965年麦收之后,采油女工王淑芳突然接到电话,说她的父亲今天要从老家来看她,甭提有多么高兴了。她从1962年9月离开家乡到大庆学习和工作,已经整整三年没和家人见面了。但不凑巧,她今天正好值白天班,只好叫爸爸到中区6-17井来找她。
老父亲找到中区6-17井,一进值班房的门就喊了声:“淑芳!”听见爸爸叫,王淑芳多么想一跃而起,甜甜地喊一声“爸爸”。可是,不能!她正坐在绞车旁清蜡。岗位责任制中有规定,清蜡时必须集中精力,不许同别人说话。王淑芳深深懂得遵守制度的重要。她像没听见一样,仍全神贯注地盯着钢丝一圈圈往滚筒上盘,严密注视着窗外,防止顶刮蜡片事故的发生。当听到爸爸喊第二声时,她把自己坐的小凳让出来。徒弟小王把小凳挪到桌子边,让老人坐下。
王淑芳管着两口井,一个班次每口井要清两次蜡,每隔两小时巡回检查一次。上了班师徒俩忙得一刻也不停。这不,清完中区6-17井的蜡,赶紧又得去清中区6-16井。因此,她不敢稍有怠慢,向父亲交代几句就赶到中区6-16井。她想,爸爸是老林业工人,女儿遵守制度,他能够理解。等回来再好好解释一下。可是等她回到17井时,已经人去屋空,只剩下爸爸坐过的那个小板凳还在桌边。这时王淑芳眼睛潮湿了,心里有些酸。爸爸都54岁了,第一次来大庆,就„„。徒弟说:“去找找大伯吧!”王淑芳说:“不行,上班时间人不能脱岗!”她狠着心不去想这些,继续做井上的工作。
日头偏西,下午4点班的同志来接班了。交接完毕,王淑芳才想起去找爸爸。当她跑出值班房时,迎面看见爸爸正站在那里。她喊了一声“爸爸”,一头扑进父亲的怀里。爸爸推开女儿,表情严肃地说:“你不是不认爸爸了吗?还叫什么?”王淑芳忙解释说:“我们制度规定清蜡时间不准说话,清蜡时间不管谁来都不能说话。”这时徒弟也从旁帮着说:“17井是参观井。就是大首长来了也是这样!刚才你来时,师傅她正在„„”
“甭解释了,我在别的井打听明白了。你们大庆的‘三老四严’可真严啊!”爸爸的脸再也绷不住了,笑着说,“给,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奖品。”说完从背后拿出两样东西来。王淑芳一看是鲜桃和甘蔗,高兴地笑着说:“爸爸您可真好!”说完同徒弟一起,一边一个搀扶着老人向队部走去。
第五章 铁人词条
王进喜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被誉为“铁人”,“五面红旗”之一。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1923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一个贫农家庭。6岁给地主放午,也曾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去要饭。15岁时到玉矿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 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000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钻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
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石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l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紧缺吊车吊装钻机的情况下,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誓言,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卸钻机,用撬杠撬、大绳拉等办法将钻机安装到萨55井。连续苦干3天3夜,王进喜都没离开车站和井场。行李放在老乡家,一次都没丢睡过。房东赵大娘见王进喜这样拼命地干,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要开钻了,但当时萨55井严重缺水,他组织职工以挖土井、到小湖破冰取水、脸盆端水、水桶提水等办法,解决了开钻所需的几十吨水,并创造了5天零4小时完钻一口井的当时最高纪录。萨55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井(2589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拐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池。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王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和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0月20日,王进喜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为实现石油自给,艰苦奋斗不息》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7岁。
“铁人”称号的由来
1205钻井队进驻马家窑后,王进喜带领全队大干苦战,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房东赵大娘每天都准备好饭菜等王队长回来吃。可王进喜整天在井场和工人们拼命干,一连数日凌晨2点回来,打个盹,4点又走了。赵大娘心疼地对住在她家的工人说:“大娘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称号很快在当地传了出去,连小孩都知道石油队里有个王铁人。
工作组成员得知后,迅速向萨中指挥宋振明汇报。宋振明说:“大娘叫得好,王进喜当之无愧。”并立即向会战党委作了汇报。石油工业部部长、会战党委书记余秋里听了汇报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大会战的第一个标兵就树立王进喜,名号就叫“王铁人”。在4月9日到11日召开的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会战指挥部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为大会战立功”的号召。余秋里让铁人站在高处,向大家介绍他的事迹,最后激动地高声说:“我们每个队、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像他那样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敢于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要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从此,一个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铁人井
是铁人王进喜同志带领1205钻井队打的第一口油井。位于萨尔图区解放南村以西,铁人纪念馆院内,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井号为“萨55井”,是一口详探井。1960年4月14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当时称1262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争分夺秒保开钻。没有吊车,就靠挖土卸车坑的办法,人拉肩扛卸钻机。开钻没有水,就用铝盆、脸盆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克服重重困难,经过9昼夜的奋战,于23日正式完钻。当天16时32分首次喷出原油,5月26日开井生产。现在该井附近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卸车坑、泥浆池、土油池、值班房和工人住过的地窝子等遗址与实物,成为进行会战传统教育,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生动课堂。
五两保三餐
1960年到1962年,是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也是大庆石油会战的困难时期。有一段时间。每个职工一天只有5两粮食。面对这样的困难,会战工委要求各级领导,要想方设法让职工填饱肚子,当时叫“五两保三餐”。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各单位发动职工上下班时挖野菜,就近开荒种地种些菜、豆。炊事人员想尽办法提高出饭率。早餐用1两玉米面熬野菜糊糊,午餐、晚餐用青菜或野菜攥团滚上玉米面蒸成菜团子,外加一锅野菜汤。因长期吃野菜,不见油水,人们脸肿、腿脚肿,不少人患浮肿病。但是广大会战职工们仍然靠着高度觉悟,坚持为油田会战拼命大干。
野菜包子黄花汤
会战最困难时期,各单位在“五两保三餐”的基础上,还想方设法每10天为职工改善一次生活,换换口味。“野菜包子黄花汤”就算当时的佳肴了。野菜包子就是用野菜放些调料做馅儿,白面加些玉米面和在一起做皮,包成大馅的包子。黄花汤就是从野甸子采来的新鲜黄花做的汤。当时有一首工人写的诗,从中可见当时的情景和精神面貌,“野菜包子黄花汤,吃到嘴里分外香,挥锹舞镐扶刹把,含有伙夫一臂膀。”
狗皮帽子道道服
指油田会战冬季发给职工的劳保工作服。包括狗皮帽子、大头鞋、棉手套和一套棉工服。棉袄和棉裤都轧成竖行道道。里子、棉花、面子一道工序轧在一起,上衣共轧48道杠杠,称为“道道服”或“杠杠服”。棉工服不分男女,干部工人都一样。轧道道的目的是使工服结实耐用,不怕刮,即使刮破也不会大面积破开。适合石油工人野外作业。
干打垒
6.学习雷锋精神 促进学科发展 篇六
1学习雷锋精神, 应紧贴时代脉搏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要切实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向雷锋同志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军队, 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 学习雷锋, 发扬雷锋精神要持之以恒, 形式多样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为社会、部队、患者多做实事、好事, 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平凡小事做起, 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尤其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的干好本职工作,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为建设现代化军队医院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习雷锋精神, 全心全意为军地患者服务
学习雷锋精神, 就要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雷锋崇高之处, 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自觉地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付诸实践。正如雷锋同志日记中写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可是,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这就是要使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要把自己的人生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寓于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自觉地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与护理专业有关知识, 学习先进的护理操作技能, 掌握有关现代化的管理, 只有学好本领, 才能更好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 只有立足医院和患者的需要, 才能努力为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医院作出应有的贡献。
3学习雷锋精神, 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学习雷锋, 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学习雷锋精神, 关键是立足岗位学, 使雷锋精神体现在自己的身上, 落实在行动上。在新形势下学习雷锋, 要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 认真学习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与技术, 刻苦钻研新业务, 发扬“钉子”精神, 用钻劲搞好护理新技能、护理科研, 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年年要有护理研究性的论文发表, 力争“十二五规划”中要申报科技成果奖1~2项。
4学习雷锋精神, 做雷锋式的好护士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学习雷锋同志, 弘扬雷锋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 人民的期望, 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同志的英雄事时刻鼓舞着、鞭策着、激励着我院工作者。时刻牢记学雷锋精神, 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 资助他人, 助人为乐, 为患者办好事、办事实, 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护患关系, 做雷锋式的好战士、好护士。
7.学习雷锋榜样 践行江苏精神 篇七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表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扎根群众,引领时代,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在生动实践中愈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前,江苏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扬雷锋精神,必须把弘扬雷锋精神与践行“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结合,进一步深化雷锋精神内涵,引导全省上下以雷锋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三创三先”实践,提升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驱动江苏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阔步迈进。
学习雷锋榜样,践行江苏精神,就是要牢记宗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实现个人价值。雷锋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他的行为准则。践行“三创三先”,推进“两个率先”,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就要像雷锋那样,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所需所愿,多做化解社会怨气的工作,多做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多做改善民生的好事实事,在为人民谋利益中凝聚人心。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学雷锋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两个率先”伟大实践。
学习雷锋榜样,践行江苏精神,就是要力争上游,以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雷锋同志身上有种永不满足的“钉子”精神,他说: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践行“三创三先”,推进“两个率先”,必须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让不畏艰难、敢挑重担、力争上游成为江苏干部群众的鲜明特质。必须克服自满思想,深刻认识当前江苏发展既面临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等制约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任务仍十分繁重;必须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发扬江苏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培育形成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等激励引领作用,把江苏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大胆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创业的豪情、创新的激情、创优的热情,谱写争先领先率先的精彩华章。
学习雷锋榜样,践行江苏精神,就是要求真务实,用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宏伟事业。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践行“三创三先”,推进“两个率先”,必须学习雷锋同志的务实精神,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要倡导“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的作风,推动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导向,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强化“八项工程”主抓手,以更加奋发进取的精神、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大力践行“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宏伟事业营造良好的道德和精神文化氛围,以科学发展新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