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共11篇)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一
课 程 论 文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尤努斯著,吴士宏译.穷人的银行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任爱英、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D].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3]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4]刘国玲、黄国钰:《从国际金融监管模式谈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方经贸》2005年第1期。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二
关键词: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金融支持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发展成熟稳定,其农业更是在完整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而在美国的农业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美国近90%的商业银行经营农贷业务,尤其是设在小城镇的4000多家商业银行,农业贷款规模一般在其贷款总额的50%左右。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给予投资收益率低且风险大的农业如此巨大的金融支持,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美国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宏观层面
商业银行在美国以联邦储备系统为核心的体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办理农村贷款业务。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地理位置、贷款规模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1)设在金融中心城市的大银行:主要面向从事畜禽生产企业和全国范围内的特种作物的企业提供资金。此外,允许设立在各州的分行对大农场甚至小的农业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农工联合企业和农产品出口贸易融通资金。
(2)设在小城镇的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农户或农场提供贷款,长期以来其资产总额中一般有40%-60%用于农业贷款,被称为乡村银行。
(二)微观层面
商业银行利用机构网点众多、近距离接触农民、贷款手续简便迅速等优势,广泛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还设有专职农贷人员,为农民在生产、消费和运用资金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
(1)“总借据”的放款方法:即在农业生产季节开始时,和农民订立一个透借总额度协议,期限一年,在借期内,只要不超过总额度,借款农民可随时提用,获得收入时可随时归还,利息逐日按实借余额计算。
(2)贷款担保方法:对于信用记录良好,具有充分偿还能力的借贷者,可提供信用贷款。长期贷款必须以不动产作抵押,中短期贷款则需要以农作物、家畜、机械和产品等作抵押。
二、美国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雄厚的金融背景为商业银行和农业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多年,虽然不免遭受周期性的金融危机重创,但是不能否认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和强大实力。正是这种多年来孕育金融环境催生了商业银行和农业的完美结合。
(二)成熟的金融体系机构分工,责任明确
在美国整个农业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联邦土地银行主要向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则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政府农贷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最终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保证了整个体系的成功运作。
(三)政府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发展
(1)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规定,农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5%以上的商业银行,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2)为防止商业银行出于盈利目的而将农贷资金移到其他领域,联邦法律规定对部分商业银行的农贷利率提供利率补贴,减缓了农贷资金转移的局面。
三、中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对农业金融支持产生一定的排斥行为,其主要原因是:
(1)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明显,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商业银行难以产生规模经济,经济效益不足;
(2)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风险;
(3)农村基础环境差,不足以吸引金融专业性人才;
(4)农村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更倾向于将资金转移到风险低盈利高的城市地区。
四、美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资源运作,充分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带动农村高科技产业的长足发展,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转型可以起到助推力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建立起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互支持机制,使得商业银行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适当使用财政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投入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商业银行在支持农业发展中的风险补偿力度,对商业银行支农信贷服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此,政府在可控范围内对提供农业贷款的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刺激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发展,在采取此做法时,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监管;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引进专业性人才,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彦君, 辛立秋.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09) .
[2]赵磊, 王金媛.发达国家金融支持农业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02) .
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体系;金融市场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1.深化体制改革,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持续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已经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
2.拓展服务功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目前,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达到12.7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农村储蓄服务基本得到满足,多层次信贷市场逐步形成,涉农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农户贷款覆盖率32.7%。
3.健全支农机制,金融支持“三农”力度持续加大
加强业务窗口指导,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服务“三农”宗旨,将支持“三农”作为战略支柱业务,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运行机制,下沉经营重心,深耕农村市场。
4.创新分类监管,农村金融监管有效性显著提升
全面创导银行业科学监管理念,在统一监管框架下,探索实践了分类监管制度,建立跨部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统一同类业务监管标准。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指导,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处置责任。
(二)中国农村金融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既表现为融资、避险、理财等功能性服务不完善,也反映在供给量上与有效需求间存在巨大差距,其中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又最受关注。
2.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层次不清晰
(1)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农村地区的货币、资本、保险、期货等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对冲等功能不健全。(2)农村金融产品与工具匮乏。(3)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准入、交易、信息公开、信用评级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竞争机制仍不充分,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还比较脆弱,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4)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市场基础设施、信用环境、行政环境以及完善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有待改善
从经济环境来看,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较低,金融资源分散,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金融需求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金融供给形势比较复杂。从法制环境来看,适应农村经济特征的担保、物权、流转等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创新。从信用环境来看,部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较差,仍存在将金融债权与财政资金混同、债务意识淡薄的现象。信用中介发展滞后,市场信息缺陷严重。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理顺“三农”产品和要素价格,改变农业和农村在社会分配中的扭曲地位;鼓励多渠道建立农村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保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转移支付,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要求制度化、具体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二)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村金融需求、监管水平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架构,优先完善其风险补偿功能,着力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非正规金融为补充、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各有侧重的多层次农村融资服务新格局;尽快建立妥善、安全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三)完善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度
1.区别对待的财税政策
扶持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和农村,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和机制;合理界定农村金融业务的范围,对所有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均按照相应业务量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减免农村地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营业税,对金融业涉农业务获取的应税收入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允许商业银行税前核销一定比例的“三农”不良贷款,同时放宽核销标准,下放核销权利,简化核销流程。
2.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保证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机构都有资金服务当地经济,抑制农村资金过度外流。对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管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其可用资金规模。优先建立覆盖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确保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和主体多元化后农村金融的稳定与安全。
3.富有弹性的监管政策
在确保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更多的民间资金从事"三农"金融服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条款,调动各类金融机构和人员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四)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
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健全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物权、流转、担保等法律制度,激活宅基地、集体用地等农业和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促使其转化为信用手段,使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方式“有法可依”;完善金融执法机制,加大对金融违约行为的惩戒执法力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中介,降低登记、公证、评估等的费用;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产权制度,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金融业,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农村资金价格形成与发现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N].金融时报,2008.
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四
——抓住五个环节 发展农村金融
4月21日,市长黄奇帆在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发表演讲,他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近年来重庆抓住农村“三权”确权、明确农村“三权”的使用权也是财产权、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建立农村基层银行服务体系等五个环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黄奇帆说,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地方,实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是重庆的立市之本,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历届中央领导对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都有重要嘱托。近年来,重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努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配置、人口转移流动“五个一体化”,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黄奇帆说,中国农村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其中,农村缺少金融服务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目前的农村金融远远不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为大力促进农村金融发展,重庆着力抓住五个环节予以推动。
第一是对农村“三权”确权。产权明晰是农民财产进行抵押或流转的前提和基础。重庆有3400万亩耕地,但是农民承包权证总面积只有1900多万亩,原因有三个:一是投影面积和实际丈量有差异;二是为平衡土地肥瘦差别有折算统计的情况;三是以前农业税按面积交税,有有意少算的现象。在确权时,如果少算面积,会影响征地补偿、流转收益,以及抵押贷款数量。我们以国土部门测绘的实际面积为基础,使农民的权证和实际耕地数量一致,将法律法规规定的财产权利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第二是根据《物权法》规定,所有权是一种财产权,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也是一种财产权,明确农村“三权”的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也是财产权,并将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权重量化。根据重庆实际,确定宅基地量化为财产权益的时候,15%归集体所有,85%归农民所有,耕地和林地则80%归农民,20%归集体所有。
第三是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农村“三权”量化确权后,就具有抵押的可行性。重庆在坚持“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农民意愿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同时我们还利用农村土地交易所,对农民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地票进行交易,交易所得85%归农民,15%归集体。
第四是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一是建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当农民贷款出现坏账时,由政府承担35%的损失;二是建立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伞形担保体系,先后成立三峡担保、农业担保和兴农融资担保等3家国有性质的涉农担保公司,资本金总额达110亿元,并在各涉农区县成立分公司,形成覆盖全市的担保体系。
第五是完善农村基层金融服务体系。重庆积极支持国有民营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向区县乡镇延伸并开展服务三农的抵押贷款,已组建了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了乡镇POS机布设和定时流动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去年,重庆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00亿元,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去年,全市农业总的产出为1000亿元,如果有1000亿元贷款投入,至少能增加1000亿元的产出,这样农民的收入就能实现翻番。
【重庆市政府网】 本文网址:http:///today/news/395369.htm
5.中国农村金融网讯 篇五
农行老干部们满怀喜悦,先后参观了禹城市糖城广场、糖城新湖,并举行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禹城市农行领导向各位老干部祝贺重阳佳节,禹城农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风顺向各位老干部汇报了近几年来禹城农行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与会老同志踊跃发言,感谢行领导对老干部的关心,盛赞禹城农行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对农行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性意见。退休老干部吴淑芳曾任禹城农行行政街储蓄所主任,她听到禹城农行近两年来存款大幅度增长,贷款质量优,利润大幅度增加,七年没有发生案件的情况通报后,称赞行领导班子管理有方,领导水平高。
6.浅析江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论文 篇六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按照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发展的思路,在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瓶颈,着力推行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特别是在农村“五权”抵押融资改革方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破解农业融资瓶颈做法和成效
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20xx年,江津区在重庆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三权”抵押融资基础上,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塘库堰承包经营权,务实开展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一是开展“五权”确权颁证,实现“有物可抵”。截至口前,全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农房房地产权证累计办理10.2万余件,确权办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00余宗,并对村社合并、拆区并镇等涉及的塘库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单位进行了变更确权。通过确权颁证,为全区农村“五权”抵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二是出台系列文件,实现“有制度可依”。先后出台了《江津区“五权”抵押融资工作实施方案》、《江津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并结合实际出台“农村居民房屋、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细则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三是规范担保贷款流程,做到操作上“有序可依”。就担保贷款的申请、审查程序、操作流程、担保范围、担保限额进行了规范,并初步构建了双方协商为主的评估机制。如农商行采取内定与引入专业评估公司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绿丰担保公司主要采取双方协商的评估机制,原则上价值100万元以下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价值100万元以上的,采取双方协商确定或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评估。
二、主要问题与具体困难
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办理抵押融资贷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规定,我国农村村民的住房及宅基地不能设定抵押权;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只有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同时抵押。由于现行的法律限制,导致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不能抵押融资贷款,大量农村沉睡资产无法盘活。
流转土地上的附着物、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价值无法体现。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在原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范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种植养殖大棚、农产品仓储、管理用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但土地权属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只有地上构建筑物和附着物所有权是农业企业的.。虽然一些农业企业的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可由国土房管部门核发设施农用地权证,但仅仅证明其合法权属,仍无法形成合法产权,更不能成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加之农业资产的评估机制不健全,农业企业很难通过投资形成的农业有形资产独立在金融单位融资。如:两个投资者,各持相同的资本金,一个在国有土地上投资工商业,一个在集体土地上投资农业,在国有土地上投资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商品楼等资产,形成合法产权后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直接顺利融资,然而在集体土地上投资种养业的转化为土地使用权(租地)、道路水利设施、所有权及收益权,这些资产按照现行的法律或政策无法办到合法有效的产权,农业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三、破解农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制约。建议从国家层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范围,并作为有效抵押物直接进行融资,减少担保环节,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
探索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其征转为国有土地的试点。建议国家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小范围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改变其土地性质,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然后出让给农业企业,使其在土地上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合法有效的“大”产权,可以作为有效抵押物在银行顺利融资,以解决其融资瓶颈。
通过政策引导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建议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进行立项,补助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引导。同时,改变财政补助的方式,通过政府贴息确保适度收益,引导民营资本或其他非公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担保公司,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扩大担保能力和信用规模,拓展担保业务范围,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此外,积极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设立民营担保机构,并引导其支持“三农”发展。
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七
一、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农村民间金融是指国有农村金融体系之外所发生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 可分为体制内的民间金融, 即农村信用合作社, 以及体制外非正式的民间金融, 即和会、私人钱庄、民间集资、民间自由借贷等。
1、指标的选取
农业GDP (AGDP) 。农业GDP是能较直接的反应农民经济的增长情况, 数据也较清晰, 具有一定代表性。财政支农 (F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更加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因此财政因素必须考虑。农业银行贷款利息 (AL) 。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主要以存、贷款为主, 表现方式较为单一, 农业贷款利息越高, 农户在一定程度上越倾向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X1)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 以及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 作为制定和检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依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2)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变化情况, 更直接的为分析和研究农村居民生活问题提供依据。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余额 (RL) 。由于私人钱庄等非正式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在农村民间金融中所占比例较小, 且很难精确的计算, 因此采用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作为民间金融衡量指标。
2、数据来源
农业银行贷款利息 (AL)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六个月至一年 (含一年) 小额贷款利率。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X1) :中国统计局公布, 在2002年以前使用的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2002年以后改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GDP (AGDP) :2005年以后的农业GDP一项, 由于国家统计标准出现变化, 因此采用第一产业GDP予以替代。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RL) :采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各地区存款、贷款情况表的贷款余额总量一项。其余指标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农业GDP、财政支农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以亿元为单位, 其他指标是比例指标, 单位为1。由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以亿元来表示, 故数据的一致性比较好, 得到的模型参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相关性检验与数据处理
运用spss18.0软件对农业GDP、财政支农、农业银行贷款利率、农村生产价格指数以及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相关性检测。结果表明, 一些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即AGDP (农业GDP) 和FS (财政支农) 以及X1 (农村生产价格指数) 和X2 (农村消费价格指数) , 其相关系数达到0.963和0.848均大于0.8。
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的处理消除相关性, 由于我国是以宏观经济调控为主, 财政支农的力度越大农业GDP增长越快, 由于农业人均GDP和财政支农的计算单位不同, 因此, 采用农村人均GDP增长率 (AA=上一年度人均GDP/本年度人均GDP-100%) 来代替农业GDP。同时, 剔除农业消费价格指数。即进入新变量AA (农村人均GDP增长率) , 删除变量X2 (农业消费价格指数) 。
二、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
1、函数模型的建立及参数估计
运用SPSS18.0软件, 以AA (农业人均GDP增量) 、FS (财政支农) 、AL (农业银行贷款利率) 、X1 (农村生产价格指数) 为自变量, 以RL (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见表1)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函数模型为:
R Lt=a1AAt+a2FSt+a3ALt+a4X1t+μt, (t=1993, 1994…2009) (1)
用逐步替代的方法估计的结果:
由以上数据可知, 其中各解释变量前面的系数都符合经济意义, 显著性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模型整体的R-squared为0.992, Adjusted R-squared也为0.990, 这说明模型拟合度是很好的, 可认为多重共线性已经消除。
2、模型的检验
(1) 二维方差分析检验 (见表2) 。
ANOVA检验表显示F=383.603, 且p<0.001, 这表明这些变量的组合显著, 说明用这些预测变量结合在一起能够很好地预测因变量RL。
(2) 相关性检验 (见表3) 。
表中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下, 说明预测变量之间没有高度相关性, 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Y=4341.348AA+5.515FS-766.412AL+23.855X1+6264.558
农业人均GDP的增长率、财政支农和农村生产价格指数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呈正相关关系, 农业银行贷款利率则为负相关关系。其中, 财政支农的系数为5.515, 即财政支农每增加一亿元, 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约增加5亿元, 说明财政支农在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这是因为我国已经脱离计划经济时代, 转而进入以宏观调控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对农业的支持, 并不能很正面地解决农村民间金融的压力。贷款利率的系数为-766.412, 即贷款利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减少约7亿元, 农民对利率的调控比较敏感, 利率的小幅度调整, 会带来较大幅度农村民间金融的增减, 现实也正是如此。农业人均GDP的增长率和农村生产价格指数是比例指标, 农业人均GDP的增长率的系数为4341.348, 即农业人均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信用合作社贷款会增加约43亿元, 农业人均GDP的增长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影响较大, 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农村生产价格指数的系数为23.855, 即农村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合作社贷款增加约23亿元, 随着物价指数的升高, 化肥、种子等农业原材料价格也会相应升高, 农民需要筹借更多的贷款满足下一年度的种植, 而物价指数升高带来的农产品价格的升高会使农民拥有更多的资金, 弱化农村生产价格指数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影响。最后, 根据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结合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政策, 对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以下三条具体建议:
第一, 财政支农保持稳定的同时, 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财政支农所占比例较小, 而且有些小额贷款公司又不可能像农业银行那样获得财政注资, 导致占农村民间金融10%左右的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人采取不健康甚至极端恶劣手段来强行收回贷款, 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在财政支农稳定的情况下, 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和监管程度, 以减少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发展。
第二, 小幅度升高商业银行利率的同时, 放宽民间贷款的担保。农民在国家利率升高的同时, 会自然的倾向于民间贷款。这时, 只要采取扩大担保范围、创新联合担保等担保方式, 就可以在不减少民间贷款利率的基础上, 鼓励农民采用民间金融的方式融资, 通过制度创新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三,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 加强农村法律法规制度。农村物质生活水品越高, 农民手中拥有的资金越多, 对非农产品的消费就越多。这时, 就需要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制度, 规范农民更加合法的使用和分配资金。生产价格指数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家只需维持现有的农产品价格即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Z].2010-07-26.
[2]王海洋: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S1) .
8.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1-0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同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资金的融通。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作为资金配置的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银行机构网点少、地区差异较大,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偏低等不足。另外,工商业迅速发展,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我国虽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资金需要,反而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发达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农业经济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很强的政策借鉴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保险等。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民间借贷和典当业等。我国农村金融虽然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发展,但是整体还是发展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如下:
(一)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处在边缘化状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实际业务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户,其支农作用有限。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邮政储蓄以前只有单一的储蓄服务,近些年才开始有信贷服务,但是面向农户的贷款单一,且期限一般较短,无法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经营状况不佳。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本部分我们以农村信用社为样本从不良资产占比和盈利水平等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良贷款占比过高或盈利水平偏低均表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偏高,盈利水平低下。
(三)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导致民间借贷活跃。目前,农民借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大件消耗品(修建房屋等)、子女上学、婚嫁丧娶等生活方面的支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户的生产生活、农村的中小企业、农业的龙头产业以及乡镇企业等都需要借贷,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金融机构的供给却有限,且都有固定的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要求,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构建高效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单一,仅有少数的几家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优化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农村金融不能完全的发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有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依靠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供给量,农村金融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农村正规金融为主体,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促进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也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更加方便灵活的优势,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竞争,完善竞争机制。同时也促使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较多的干预,政府的干预使农村金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金融体系会自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弥补了这个缺陷。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准许外资进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三)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50多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信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趋于短期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信社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模糊不清,国家对合作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监管水平很低,监管方式单一,方法落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方向要符合现实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既不能滞后也不应超前,否则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都会适得其反。
(四)加大政策性支农及监管力度,建设为农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应采取促使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领域的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助推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健全监测监管体系。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参与或者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由政府财政做支持,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平等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会配合政府的意见,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必须按照政府的意图安排其金融活动,要贯彻政府的措施,落实国家政策。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5,(10):53-6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15,(6):3-9.
9.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篇九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10.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十
在200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国家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公共财政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扶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与外国政府合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同时,为了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体系,由中央财政直接出资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已启动。《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而我们蛟湖村地处来舟镇东北向,与镇区相距4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九十年代初,就以开发振兴湾立体农业而闻名,近几年来,又开发了白土工业小区,引进武夷飞燕琼脂有限公司、百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奶牛饲养场及多家竹制品加工企业落户,为蛟湖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现有3个村民小组,131户、总人口446人。其中:劳动力216人,在外务工和经商39人。全村土地总面积5.9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0.49万亩,森林覆盖率70.68%;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
180亩,旱地35亩);山地面积0.93万亩。在我们村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村的百合花,可是在发展种植百合花和其他种植植物方面,对于农民来说是有心想发展,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村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购买家电产品,可是在购买家电补贴产品时,国家给予的补贴力度还不够大,造成村民不愿拿出钱来消费,无法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剩余人口流向、村企合作不够等,因此,还有人说农村金融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农村金融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和村企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农村本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在没有其他产业的扶持下,农村村民无其他资金来源,必然要依靠农村信贷的支撑,可是又因为银行的资金借贷是要有评估条件,若是没有资金收回的来源就会造成难贷款的情况,这样不仅锉削村民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造成农村的经济更难发展。在我们村里还有几家企业,就比如说村民发展本村的特色产业---百合花,需要盖大棚、请人
员、买材料,这些资金都要借贷才可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难贷使得企业的开启难度提高。
(2)“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再者,农业和农村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若在企业无法发展的情况下会造成更多的村民没有经济来源,这样就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人民的资金来源的匮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银行还好会将资金转向有利益回收的地方,像城市的其他企业,这样造成农村的金融资金更是大规模的转移走,农村的资金支持就像无法延续的流水形成枯涸。
(4)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即使之前每年的国家一号文件都是跟“三农”挂钩,可是在政府政策出台后,仍是有许多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因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时候,国家根据农村现实发生的各类事件后拟定各项政策,可是国家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的村情村况,没有考虑到时间的有效性,使得政策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
(5)农村产业结构简单形成经济发展不佳。农村产业结构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经济市场,又因为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经济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经济服务方式单一。
根据上述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我通过实践调查提出个人一些解决措施:
(1)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搭建特色经济发展平台。我村是传统的农业村,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乡村经济,就要立足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特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过去产业扶持的方式,由发展结果的奖励为发展过程中的扶持;要积极鼓励有实力、富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能人或企业领头开发,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嫁接传统工艺,将传统作坊式生产转化为现代化经营,打品牌,进超市,促进传统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
(3)统筹人的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关键靠人。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积蓄后劲;积极培养经济能人,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和农村经济的示范者,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引路人,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教育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带领农民群众闯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子。(4)利用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农村需要根据本村的特色产业,利用网络科技宣传本村的特色,在网络效应的支持下,提升本村的知名度,扩大经济资金的来源,促进本村的农业和村企的发展。
1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一、 促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相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形式是“公司+农户”式的比较松散的契约结合体和股份合作制农庄式的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结合体。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小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后,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的生产和营销格局的必然产物。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必然把城乡、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各方参与者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因而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以来,逐步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70.9%、91.7%。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了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经常由于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缺口问题影响企业对农产品的收购,“贷款难”成了制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瓶颈。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就必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些要求 ,就必须依靠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 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虽然采取了农村工业发展战略,但当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的农村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使得在宏观层面上看来应当集聚在城市中的一些产业,被人为地引导到农村。结果几乎是农村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农村投资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农村资源严重浪费。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则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集中发展工业园、科技园,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在于把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目前,沿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建设之路,许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进行工业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此進程中,金融如何融入并有效发挥支撑作用,始终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三、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推进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中,而生产的集中必然引起人口的集结和市场、消费、科教、文化的集中,城市因而形成与发展。进入城市的人口则主要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城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入少数大城市,使这些大城市恶性膨胀,从而患上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与卫生状况恶化、大量流浪者与过高的犯罪率等“城市病”。
我们则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即“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处很多,首先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农民出钱出物出人建设的小城镇不仅不会成为农村的对设面,而且能与农村建设利益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于城镇后,集体生产、集体娱乐使生产和生活的圈了都扩大了,农民的集体主义与文明意识必然会增强。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人口聚集的城镇才有可能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居民享受到综合服务,感受到现代文明,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第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龙头企业与农村工业基地的建立。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新兴市场,既是居民集中消费的市场,又是本地农副产品输出与各地产品输入的集散地和为企业提供零配件、维修、金融、信息、实验服务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多功能市场利用城市多功能服务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企业集中建在小城镇,形成企业集群,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走集团化之路,实现规模效益,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关键在于城镇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发展投入,全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的形势日益严峻,必然对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2].殷泽,农村金融转型样本:难解体制之困[N].经济视点报,2008—10—29
[3].于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J].经济经纬,2006,(2):143—145.
[4].许若明.浅议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J].2011(11):27—27.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金融07-01
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07-06
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07-05
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06-26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07-24
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06-28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06-28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09-08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09-16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