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2024-06-18

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精选12篇)

1.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一

创新人才培训机制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2011年,罗山县铁铺乡紧紧围绕“人才强乡”战略,创新培养方式,搭建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机制,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使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到产业发展和实验区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农村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农民致富增收,为加快我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拓宽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

一是“走出去”,开阔人才视野。通过对农村人才的调研,掌握各类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分批组织农村各类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山东寿光和江苏华西村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培训考察,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找准差距,理清思路,引导农村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富而思进。今年已组织乡村干部、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等2批次100多人次赴县外、县内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现有农村劳动力中30%以上的人员和70%以上的青壮年者接受过农业、劳动、扶贫、人事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二是“请进来”,注重培训质量。铁铺乡多次聘请市党校教授为乡村干部讲课,定期邀请县科协、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气象局、农广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为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培训。今年5月,该乡邀请技术人员对480多名种养殖大户或能手进行了茶叶、畜-1-

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让农民群众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实用技术。10月,邀请了新乡市委党校张敬民教授对铁铺乡现阶段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对全体机关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各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以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会;10月县妇联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提高致富技能进行了培训。11月,又邀请信阳市委党校崔俊敏教授来铁铺乡授课,围绕粮食安全、城乡繁荣和新型农民等热点话题,对全体乡、村干部作了省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有关内容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大大激发了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11月,县气象局为提高农民防灾、控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对群众进行了培训。到目前为止,铁铺乡共开展专题讲座56场(次),已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60人(次),“雨露计划”培训1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次)。

搭建人才发展的培训平台

一是突出网络平台培训。铁铺乡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成为信息咨询、人才智力交流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联合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就业培训、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人才分类培训网络,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因人、因地、因时、因需”等培训,开启了人才与网络互动的良好局面。专门为引进人才举办了一次中秋联谊会,同时建立了人才交流QQ群和印制人才通讯录,为人才就业提供有效途径,吸引

了一大批在外优秀人才“回乡二次创业”,引导有头脑、懂技术、有实力的实用人才带头创业、创办基地,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利用基地平台创新开展培训。依托北安村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九里村水产养殖基地、铁铺村崇业生猪养殖基地、转蓬村养牛示范基地,召开农村人才现场会,组织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介绍率先致富、带领致富的经验,传授增收致富的技术,现身说法培训,让基地专家和群众现场交流,通过交流解难题,通过交流促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熟悉农村实用技术的目的。三是依托专业合作社平台,进行集中培训。全乡组建茶叶、种粮、水产、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养殖合作社20个,利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品种比较相近的特点,充分发挥乡拔尖人才的技术特长,通过言传身教,采取做给看、带着干、帮着富的实践途径,切实提高农村人才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今年以来,各农村专业合作社共组织培训10多场,培训农村人才1000多人次。

创新乡土人才培训方式

为全面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素质,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铁铺乡积极创新农村乡土人才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科技示范作用,带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组织实施农村科技、经营带头人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人才

保障工程”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培训项目培训工作计划,在北安村和九里村分别举办茶叶生产专家讲座和无性系有机茶新品种推广应用培训班5期,铁铺村、易棚村开展畜牧养殖专家讲座,培训科技带头人450人。结合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科技扶贫项目,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650人。二是组织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介绍发家致富的经验,传授增收致富的技术,现身说法培训。充分发挥拔尖乡土人才的技术特长,通过言传身教,做给乡土人才看,带着乡土人才干,切实提高乡土人才推广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三是改变授课方式,注重实践指导。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农村人才定期普查,建立动态人才库,实行“菜单式”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村乡土人才各种种养殖技术,通过面对面的教、“手把手”地学,学员建设试验园、组建服务队、联系科技示范户和“人人都来讲一课”等形式,使学员所学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更为紧密,解决了过去学员培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载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支持农民“立足本土找出路,围绕主业求发展”,积极倡导外出农民返乡创业,走出了一条以转移促创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抓住“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等项目机遇,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分产业培训新型农

民,实现了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二传手”。五是实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以需定培,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按照“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邀请专家对农民工开展电氧焊、机电修理、数控制造、模具设计、厨师、汽车驾驶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一年来全乡共举办针对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培训共5期,受培训农民工人数达2461人次,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输送高技能农民工1600多人。

2.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二

至目前, 全县拥有各类农业品牌35个, 其中国家级品牌5个、省级品牌21个、市级品牌9个, 品牌农业已成为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以“三品一标”认证为载体, 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桐柏县农业生态环境优越, 农产品安全优质, 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该县已建成花生、木瓜两个国家级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茶叶、水稻、中药材、蔬菜、桃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桐柏县属国家绿茶生产的优势区, 是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和河南茶产业最具发展前景县, 该县计划到2015年, 茶园面积发展到6 666.67公顷以上, 无公害茶园认证率100%, 有机茶园认证率30%以上, 建成辐射中原的高品质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桐柏县经济林达26 666.67公顷, 现有木瓜5 333.33公顷、板栗16 666.67公顷,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优质板栗之乡”。

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为重点, 打造骨干企业及合作社品牌。目前, 全县年销售收入或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已达52家。其中河南三源粮油、桐柏县茶种场、桐柏淮源酒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河南淮源盛煌油脂有限公司、桐柏县江记油脂有限公司、桐柏豫油牧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被南阳市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以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在该县得到快速发展, 至目前已有284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2家、市级31家。

3.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三

关于对全市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增收致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市妇联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走访了解、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当前农村妇女就地转移情况,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加工业是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培植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产业”和小五金、鞋业、玩具、皮件“四小商品”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市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能当上工人,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据调查,高密市现有的167965名妇女劳动力中,从事加工业就地转移的就有65843人。 (二)已婚妇女是就地转移的主要群体。农村已婚妇女由于受家庭、土地等方面的限制,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把土地经营好,很难有精力进城打工,而在本镇、本村就地转移特别适合她们。目前,高密市就地转移的农村妇女劳动力中,已婚妇女占95%,其中,25-30岁的17448人,30-45岁的28935人,45岁以上的15826人。 (三)“企业+加工点+农户”是就地转移的有效模式。调查发现,全市镇村现有加工企业416家,加工点2558个,加工户有加工人员至少4人的15255户。孚日集团在大牟家、双羊、柴沟、注沟等六处边远镇设立加工厂,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可转移妇女劳动力4500多人,形成了“企业+加工点”的模式;高密市彤洲玩具厂,在农村设立了30个玩具加工点,加工工序“下放”到1100名妇女手中,农村妇女不出家门每天就能挣30―40元钱,是典型的“加工点+农户”模式。像呼家庄镇安家屯村现有加工点2个,全村从事玩具加工的妇女120余人,有效地带动了全村妇女增收致富。 (四)“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是就地转移的重要手段。目前,高密市已有133名妇代会主任担任加工点的联系人,成为了加工企业的“业务员、技术员、服务员”。“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经济女能人”三位一体的格局,有力地发挥了妇女组织的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到加工业中来。柴沟镇吊庄村妇代会主任张玉梅,除干好村里的工作外,还组织带领妇女加工鞋料,负责向70名妇女供货,每个妇女每月能挣600元,她自己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双羊镇郑公二村妇代会主任于玉欣,担任玩具加工厂负责人,带领周围村庄200多名妇女加工玩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群众威信都大大提高,村里的育龄妇女多数在加工厂上班,计划生育工作也不用再走门窜户,在加工点上就能完成计划生育组织、宣传等任务。 (五)宣传教育是加快农村妇女就地转移的重要措施。当前,传统的就业观念还不同程度制约着部分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认为妇女种好责任田、照顾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阻碍了女性走出家门寻求致富的路子。为此,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典型带动是鼓励农村妇女创业增收的有效动力。大牟家镇妇联成立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事迹宣讲团,靠致富带头人言传身教,增强了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意识。现在全镇有100多名农村妇女到孚日集团在该镇设的加工厂上班。 二、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在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但乡镇一级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场所少,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致使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加工点分布不平衡,存在着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仁和、夏庄、李家营等镇的企业存在着招工难问题,而阚家、康庄、注沟、双羊等镇尚有大量的妇女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调查统计,全市需就地转移的妇女有24293人,其中,25-30岁的4118人,30-45岁的11233人,45岁以上的8942人。 (二)加工企业在全市覆盖面较小。近几年,高密市工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广大农村仍存在着加工企业覆盖面小、覆盖点不全的问题。据调查问卷统计,目前,全市尚需设加工企业99家,需设加工点479个,希望从事工艺品加工16868人,鞋帽制作8696人,制衣6224人;在工作模式上,希望在镇区企业上班的10773人,在村加工点干的10389人,在家干加工的16990人。由此可见,到镇村企业打工或在“家庭工厂”、“炕头车间”从事手工加工成为农村妇女的最大愿望。 (三)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小,与加工户关系不稳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加工企业少,大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纯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没有自行销售能力的小企业,受市场的冲击很大,致使加工户不是经常加班加点就是没活干,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信誉,制约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削弱了加工户的经济收入。 (四)农村妇女的观念与规范化管理不接轨。调查显示,年轻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村妇女大批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较自由散漫,家务拖累严重,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导致生产难以正常运营。李家营镇某玩具加工厂,能用工人100人,但只能招到40人干活,并且由于这些工人素质较低,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淡薄,难以管理,造成了用工难与难招工的矛盾。 (五)企业同工不同酬,影响工人积极性。企业到镇(街)设立加工厂,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这种加工模式的运行,出现了“镇党委、政府大力招工,而工人却大量流失”的问题。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加工厂的`工人与企业总厂的工人在工资、福利待遇、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妇女在企业的稳定性。 三、解决农村妇女就地转移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各级要重视与大型企业联姻,加快项目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出击,加强与大型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大型加工企业在贸易、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到镇村设立分厂,就地吸引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的目的。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妇女就业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与企业达成共识,打破城乡界限。一是营造平等就业环境。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村妇女提供平等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竞争发展的新观念。二是营造平等服务环境。要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完善农村妇女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妇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更新妇女创业观念。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教育广大妇女破除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注重发现和培植像河崖镇李美云办服装厂致富众乡邻、双羊镇李玉凤设玩具加工点带动170多人从事加工业增收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妇女树立敢闯敢为、勇于创业的开拓精神。 (四)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农村妇女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妇女的就业状况和增收情况,只有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技能,才能在经济建设中真正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村妇女最迫切需要的是技术,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一大瓶颈。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五)选好配强基层妇女干部,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实践证明,“妇代会主任+计生专职主任+女能人”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信誉度高、影响力大,有自己的工作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利于组织、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要选拔那些年纪轻、文化高、有经济头脑的“经济型”、敢闯敢干的“开拓型”、大公无私的“奉献型”妇女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大力实施妇代会主任带头致富、带领农村妇女致富的“双带”致富工程,帮助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加快转移,实现增收致富。

4.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四

同志们:

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刚才,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充分阐述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重要性,并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本地实际,简

要谈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重要性的认识

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的观念更新、政策取向和战略调整,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市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坚力量,是当今农村最具潜力的创业资源,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就是培育农村生产力,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就是支持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适应入世的新形势、培育农村市场竞争主体的迫切要求。我市是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要适应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大力扶持农村市场竞争主体。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我市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是农村经济中活跃的增长点。

第三,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农村致富带头人,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农民身边鲜活的致富典型,对农民具有其他组织无可替代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党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在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市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致富一方,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有的还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民企业家。他们是我市农村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精心培育,倾力扶持,使更多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

二、认真落实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措施

1、认真落实培育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各项政策。为了加快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步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对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的扶持政策,都适用于农村致富带头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自产自销农产品,从事农产品运输,开展中介服务,以及投资建设重要项目,比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相应优惠待遇。各地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安排各类农业项目时,要对农村致富带头人优先安排;对畜牧业致富带头人可提供免费防疫服务等,这些政策,各地要逐项落实。近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和省出台了大量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各地在落实中要重点向农村致富带头人倾斜。实施农产品优势区域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阳光工程、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农产品绿色通道、农网建设等要优先安排农村致富带头人。要学习、推广芜湖市酵母工程经验,在财政支农资金中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2、积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走联合壮大之路。要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合作,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辐射能力,增强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流通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新型的农民企业家。允许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的农业项目,并可以优先安排。

3、努力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学习、尊重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舆论氛围。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中十分活跃的成分,各地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消除农村致富带头人扩大投资的体制障碍,鼓励更多的农村人才投资创业,成为新的致富带头人。要深入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整治活动,坚决制止向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切实保护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私有财产权,使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心生产生活。

三、切实加强对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工作的领导

1、建立健全农村致富带头人联系制度。我市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破求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各地要建

立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实行一个致富带头人、一个党政领导、一个部门、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联络、对口支持的制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致富带头人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市、县两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努力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提供优质服务。农业部门要积极提供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

财政部门要在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加强支持;工商部门要努力提供工商登记、审核服务;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对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交通部门要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运输鲜活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民政部门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专业农协优先优惠审批;金融部门要努力解决致富带头人的信贷需求;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结合自身业务,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搞好服务。

3、继续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评比表彰活动。2002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大规模评比表彰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今后还要继续表彰。各地也要开展评比表彰活动,为农村致富带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呼中镇职工增收致富信息 篇五

(王慧报道)呼中镇把“职工创业增收致富”作为“兴镇富民,构筑和谐呼中”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讲解员。呼中镇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工作中,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树立了用活、用足、用好相关政策规定和办法,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上大显身手,在扶持上大胆支持。通过家访和职工促膝谈心等形式,破除了职工在创业增收致富中怕经验不足和怕优惠政策不予兑现的思想。树立了风险与机遇同在,敢试敢为的观念和对党的富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认识以及于其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使大家清楚地看到了职工创业增收致富是职工个人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呈现出广大职工及家属踊跃投入到创业增收致富中来的可喜局面。

二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服务员。呼中镇领导经常深入到职工家中,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健全职工创业增收致富档案,并采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措施。在产前服务上;呼中镇在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实现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快速发展。为此,这个镇确立了长短期规划,班子成员和中层党员干部都有指标任务的责任制,三是做职工创业增收致富的信息员。职工增收致富离不

6.抓好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 篇六

要想缩小忻州市农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和全国的差距, 就必须加快忻州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达到7000元的计划, 这就要求年增长率要达到15%。面临的机遇和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农产品需求旺盛, 价格继续存在上涨势头。二是农村劳动力需求旺盛, 工资继续呈现提高趋势。三是忻州市耕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四是忻州市财力显著增强, 有条件在反哺农业和加大惠农强农政策力度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一、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 也是挖掘潜力的要点有:

(一)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 “一村一品”发展不力。

近年来, 忻州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突出地域优势的特点, 大力发展以小杂粮、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特色高效种植业,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进展还是不快, 特别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还没有形成, 地域特色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二) 养殖业规模发展不快, 大中型养殖场太少。

“十一五”期间, 忻州市养殖业重点是上规模, 保健康。在稳定养殖数量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舍饲圈养。但是, 小型的多, 大中型的不多, 规模效应不明显。

(三)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长, 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除了几家较大玉米加工企业外, 其他小杂粮加工企业既规模小, 又都是初级加工, 农产品增值幅度不大, 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农产品附加值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

(四) 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不大, 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五) 新型农民培训投入不足, 农村科技带头人太少。

近年来, 虽然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培育出一批优秀农民科技带头人。但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而言, 培训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六) 农村综合改革步伐不快, 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有待强化。

农村土地承包、粮食直补等政策的落实为农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不够成熟,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农民增收对策

围绕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 要大力创造条件, 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地增长。

(一)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在12亿公斤左右, 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 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 形成规模效益, 成为“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农产品和以羊为主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 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鼓励其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 带动农户收入提高。四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加快建设小杂粮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五是健全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保障农产品货畅其流。建设和改造升级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对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培育各种新型的农产品营销主体。六是加大对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二) 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充分就业。

目前, 农村的劳动力超过5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农村可供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除了每年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外, 主要是以40岁以上的中年劳动力为主。这些已经进入中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知识、技能往往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因面临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问题, 他们背井离乡的机会成本高, 外出转移就业难度大。因此, 一是加快城镇化步伐,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按照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思路, 构建忻州特色县域城镇乡村新布局,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农民工输出就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 规范培训工作, 增强培训效果。三是维护农民权益, 解决农民就业后顾之忧。推进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进城入镇后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问题,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三)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 努力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强化对农业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 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 保证补贴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二是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和股份经营, 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 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四)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新形势下的扶

贫开发工作要以全面小康为目标, 以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 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整合项目、聚集资金, 综合投入、连片开发, 加快贫困村、贫困户向新农村、小康户转变, 实现连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跨越发展。

(五) 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一批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

落实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 调动农民摆脱贫穷、增收致富的信心。还要利用好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特殊政策、资金和项目。

7.东坡村农民致富增收规划 篇七

农民致富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为了推进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确保实现新农村尽快发展,特制定增收致富工程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整合农村土地、劳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为奋战我村全面达小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方法步骤

全面贯彻落实“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的要求,按照抓基础引动、分层次推进、按实施的步骤,培植新亮点,形成新特色,确保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任务。

1、抓基础工作引动。

2、分层次强势推进。

3、按组织实施。

三、推进措施

1、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计划,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形成现代农业特色和农业区域经济优势。

2、加快实施高效规模农业。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蔬菜、杂果种植、立体高效和规模养殖为重点,努力挖掘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壮大农业经济总量。

3、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进一步发挥农村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

4、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各项激励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机具推广等各项扶持与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长宁镇东坡村

8.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八

仲山乡“袖珍经济”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在刚刚投产运营的江苏‘每个人’服饰有限公司仲山分厂车间,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快乐的忙碌着,或缝制手套、或裁剪衣料、或整装待箱。按照往年的场景,一过年,年轻的她们都会奔赴沿海发达的城市外出打工。但今年,她们很多人选择留在了家乡,新建投产运营的服装、箱包、手套加工厂为他们提供了在家门口 “打工挣钱”的机会。现在该厂拥有员工80余人,人均工资1500元。今年以来,仲山乡紧密结合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把发展手套、服装、箱包等针织来料加工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该乡联合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来料加工户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政策、资金、信息、培训、场地、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切实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来料加工业迅速发展。通过扶持鑫盛箱包厂、青岛美松箱包公司仲山分厂、旭日箱包厂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加工户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服装、手套、箱包等来料加工。同时,帮助加工户积极搭建业务对接协作平台,开拓业务渠道、扩大市场对接,确保尽快迈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轨道。

目前,全乡发展针织加工户56户,拥有加工机器3500余台,实现4500余人“家门口”就业,“袖珍经济”引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吴学标)

9.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九

禄劝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外出考察调研, 结合禄劝核桃种植的经验, 经专家调研和多方论证, 禄劝科学编制《关于加快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10万亩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得到落实。

“既然种, 就得保质保量地种好。”禄劝县为核桃种植提出了“八个一”的技术标准:一块适宜地、一个标准塘、一担农家肥、一株合格苗、一挑定根水、一张地膜、一根支撑杆和一顶防霜帽。在翠华镇的示范园区里, 当地农户照此技术标准现场示范了一株核桃苗下种的整个过程。“只要跟着这个标准走, 种下的核桃树肯定长得好。”

发展前景和有力的政策保障扶持, 让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涨。针对良好的发展势头, 禄劝县委、县政府积极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 通过招标从大姚、永平等地调优良苗供应, 引进企业加快苗木基地建设;为提高核桃的附加价值, 还谋划核桃产业精深加工, 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纳更多的企业到禄劝投资核桃产业, 实现核桃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目前, 禄劝已建成县级核桃丰产示范园4个, 种植面积4386亩, 全县还建成了一批核桃村、核桃沟、核桃路、核桃坡, 完成了面上种植16 5037.3亩, 真正把核桃栽植到山头、地块。

种植规模越大, 管护就越加需要精细, 面对连年干旱, 全县种植户尽可能利用一切可用水源, 人背马驮送水浇灌保苗。去年10月, 市级核桃基地验收的10万亩核桃面积成活率在90%以上;11月县级验收的所有造林地核桃苗木成活率也都在90%以上。

10.农民致富增收的文章从何处落笔 篇十

——对xx义和庄乡苑庄村肉鸭养殖业快速兴起的调查与思考

短短三年的时间,xx市义和庄乡苑庄村60多户农民先后搞起了肉鸭养殖,建起了投资500万元的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和两个肉鸭养殖基地,月出栏达到50万只,产品销往北京、沧州,流向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年获利超过2000多万元。“要想富、养肉鸭”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苑庄村民如何趋利避害,融入国内、国际市场,“问渠何以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深入到义和庄乡和苑庄村,通过与群众座谈,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从中总结到了一些经验,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帮农民勤“洗脑”,给农民好“信息”。苑庄村地处义和庄乡东北部,总人口814人,耕地面积1269亩,过去该村80%的农户都以瓜菜种植为主,但由于受传统种养方式和品种的影响,苑庄村民也跳不出“果贱伤农、菜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怪圈,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落后就是耻辱,贫穷就要受苦”,穷则思变,成为苑庄村民的共识,随着市场农业的快速兴起和中央、省、市各级惠农政策的出台,义和庄乡党委、政府多次带领乡村干部、种养大户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思想僵化、观念保守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瓜果蔬菜,已经不能应对生活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穷则思干、穷则思进,盼富、想富、求富成为村民追求的新时尚。义和庄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将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肉鸭供应不足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他们,在义和庄乡政府的帮助下,该村与香河分公司频繁接触,通过2个月的积极运作,发动起当地较有经济发展头脑的致富户赵海恩作为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与农户的中介人,发展订单肉鸭养殖。经过三年的时间,带动起周边地区400多家农户从事肉鸭养殖,创利逾5000万元,发展成为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八大肉鸭养殖基地之一。

二是帮农民筑“链条”,给农民化“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农民一家一户,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参与市场经营,一旦产品价格有所波动,其风险是这些缺乏市场经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户难于承受和抵御的。这就需要构筑稳固的产业链条来化解这些风险。苑庄村民赵海恩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后,经过两个月的运作,投资300万元组建了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向上积极与泰国正大集团香河分公司协调,挂靠龙头企业,联系肉鸭销路;向下积极发动苑庄广大农户,发展肉鸭养殖,由绿野生态养殖服务公司给养殖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鸭苗、饲料、医药等全套服务,成功的架起了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桥梁,衔接起了肉鸭养殖产业链条。赵海恩从事肉鸭中介三年的时间,已获得中介费50多万元,在给自身带来收益的同时,大批的肉鸭养殖户通过与其签订合同养殖肉鸭,也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入。截止目前,每个肉鸭养殖户平均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村民郝明洁投资4万多元,从事合同鸭养殖,短短一年时间获纯利6万元。村民贾涛投资38491元养鸭2500只,经过一个多月时间,肉鸭出栏后,回收资金45032元,获纯利达6541元。

三是帮农民解“难题”,给农民强“依靠”。农民闯市场受到资金、信息、技术、场地、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面临资金和占地这两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转变职能,由“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帮助农民克服难题闯市场,实现快速增收。在苑庄肉鸭养殖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义和庄乡政府注重发挥服务职能。一是用活生生的事实转变农民传统的种养观念。首先是组织落后村的农民到养殖业发展较快的村,深入到养殖专业户家中现场参观,听取养殖户“现身说法”。其次是选派贫穷户农民到先富起来的养殖户家中打工,在挣取工资的同时,学习技术,开拓思维。同时,由乡党委、政府聘请北京养殖专家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宣讲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逐渐树立起动态农业和市场农业的观念。二是政策扶助解决农民生产难题。首先是义和庄乡党委、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拿出60万元资金后,又协调信用社贷款100万元,支援绿野生态服务公司作为流动发展资金,解决龙头中介组织融资难题。三年来,他们与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积极协调,为养殖户提供农村经济发展小额信用贷款近200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筹资难的问题。其次是对肉鸭养殖户占地问题尽量做到“三快”,即快审、快报、快批。第三是经常性地组织农技站人员深入到养殖户家中,实地进行指导培训,使养殖户能够预防各类突发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使养殖户平稳获利。义和庄乡党委、政府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使肉鸭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不仅苑庄村60多家农户从事肉鸭养殖,也带动了周边村落和固安、房山等地数百户农户从事肉鸭养殖,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兴起了一方特色产业,一大批养殖户从中受益。

从义和庄乡苑庄村的肉鸭养殖业快速兴起促民增收这一典型事例,可以看出,面对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农民只有积极应对,尽快解决三方面问题,加速观念的转变,才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一、只有破解农民的思想障碍,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农业、动态农业的观念,把农民从传统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快速发动农民增收的“火花塞”。思想是行动的行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想富、盼富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是市场农业和动态农业的观念还没真正地确立起来。主要表现为:素质还不够高、胆子还不够大、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缺乏闯市场、上项目、求发展的气魄和实招。要实现农民快速增收,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应该帮助农民研究市场,加快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采取信息入户、科技入户、培训入户、典型带动、能人带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民从传统的两大茬种植中解脱出来,从过去小打小闹中解脱出来,从盲目的“跟风”性生产中解脱了来。引导农民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尽快适应市场需求,树立新型的市场发展观,找准自身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特色规模种植、养殖。苑庄村之所以在短期内使小产业做成致富大文章,就是在政府引导、典型带路、能人带动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找准了发展定位,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促成了肉鸭养殖业的快速兴起,实现了稳步增收。

二、只有抓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设这些关键环节,构筑起稳固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化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才能切实抓牢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当前,致富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规模小,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不能构筑稳固的产销经营链条。苑庄村构筑肉鸭养殖产业的发展链条,促动地方经济的成功实践,就启示我们推动农民增收,需要扶持大批这样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从而构筑起稳筑的产业链条。我们的党委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具体可以用“四环连动”来概括。一是政策引导“扶”龙头和中介。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能人、企业上项目,建龙头和中介组织,帮助他们破解资金、土地等这些制约瓶颈,特别是财政、信贷和土地部门应克服“风险”、“惜贷”和“保守”思想,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拓宽渠道“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都应该积极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广开渠道吸引资金,吸引项目,特别是抓住“三资”积极介入农业的机遇,抓紧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档次。三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企业通过资产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整合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旨在提升龙头和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四是提高素质“强”龙头和中介。各级各部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经营者进行学习、外出参观、交流研讨,提高他们的素质,培育一批有头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提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水平。

11.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十一

---2011年农村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安宁街道党工委安宁街道办事处

安宁街道办事处位于南宁市西北部,交通便利,多路公交车接通到本办各村中,全办农业生产收入主要靠种植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生产。特别是花卉苗木生产是近几年来生产结构调整后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点,其中,种植草皮已经成路西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收入来源。2010年全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60亩,产值2816万元。其中草皮种植1560亩,产值1482万元,收入1068万元。2010年路西村草皮的农户达385户,种植面积1450亩,收入993万元。户均收入达2.65万元,仅草皮收入一项实现全村人均收入185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632元)。现在路西村已成为南宁市名副其实的“草皮村”。

一、政府推动发展,突出特色搞调整

安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发展草皮种植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帮助路西村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由以前的全面发展调整为以花卉苗木为重点产业的新思路,把发展草皮生产变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党工委书记亲自到路西村挂点,办事处主任亲自组织相关技术、销售人员到村

1中指导生产落实产后销售。年初把发展的目标层层分解到包村干部和村队干,把路西村规划为草皮生产示范基地来重点发展。办事处还组织路西村花木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到外地先进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并为社员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使草皮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值不断提高。

二、加强技术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增产增收

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发展草皮生产初期,由于是新生事物,许多农民不了解草皮的生产特性,不懂栽培管理技术,城区政府和办事处聘请广西农科院等有关专家,及时给农民进行培训。到田间,到地头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了解草皮生产的全程技术,一户带几户,组织户学户、户帮户的技术学习,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5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户达1650人次,每种植户都参加3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在草皮生产的管理期间,办事处农业服务站常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发现技术上的问题指导农户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引进马尼拉等草皮新品种,扩大销售范围。在整地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技术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使亩产量由2008年的1800平方米提高到现在3600平方米。亩收入由2008年3860元到现在的6850元,使草皮生产得到持续良性发展。

三、扩大宣传,齐心合力促销售

(一)、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几年来,城区政府、办事处在多种场合大力宣传路西村草皮生产,组织外地老板多次到路西村实地考察草皮生产现场,从不同角度对路西村的草皮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路西村草皮的知名度,使以前草皮易生产难销售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善,销售价格逐年提高。

(二)、利用办事处、村委信息服务网以及报刊等多种方式在发布草皮供求信息吸引外地客商到路西村进行产品收购,扩大流通渠道。由于草皮收购直接到田头,价格公道,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宣传,路西村草皮目前已分别销往南宁、广州、北海、桂林等地,路西村草皮现在已是供不应求。

安宁办的草皮(花卉苗木)生产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和先进县区、镇办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路西村花木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指导,使路西草皮在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销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办花卉苗木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12.农村增收致富经验交流 篇十二

1“十一五”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

“十一五”期间,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效益同步增长。2010年, 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72家, 销售收入2429.1亿元, 增加值724.2亿元, 利润总额178.1亿元;“十一五”期间, 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长均为25.5%, 利润年均增长27.4%。2010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0.9亿元,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3.7%。在全区六个支柱工业中, 仅次于能源、冶金建材工业, 继续保持第三位。截止2010年, 区内龙头企业注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已达33个, 占全区总数 (41个) 的80.5%。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9户, 比“十五”时期增加17户;自治区本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家, “十一五”期间新增212家。

产业化经营在稳步推进的同时, 社会效益也不断增强。

(1) 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大

“十一五”期间, 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和规模以上流通企业, 上交税金逐年增加, 从2006年的44.0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9.54亿元, 5年累计上交税金310.65亿元, 占同期地方财政累计总收入 (6490.8亿元) 的4.79%, 年均增幅9.95%。

(2) 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10年, 加工企业带动211.9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4%以上, 比“十一五”第一年增加近70万户。农牧民不仅靠出售农畜产品获得收入, 还通过转移就业进入龙头企业打工挣钱, 有的还以土地、生产资料等入股, 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益分配, 创收渠道的不断拓宽促进了农牧民增收。据统计, 2010年有35万农牧民在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工, 按每位农民工年均工资1.1万元计算, 全区农牧民人均从龙头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288元。2010年, 全区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2677元, 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48.4%, 比2005年的1004元提高1673元。

(3) 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区有60多个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 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靠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在不征收农牧业税以后,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 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大都建在农村牧区, 为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2010年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比2005年纯增加1645亿元, 年均增加329亿元。按农畜产品加工业每增加3万元产值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计算, 5年间围绕产业化经营链条, 稳定地为加工、流通、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

2“十二五”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 我们仍然要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 以发展现代农牧业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 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为基础,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策保障, 做大总量, 做强优势, 做活特色, 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努力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到新水平。到2015年, 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 年均递增15%;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左右, 精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大批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驰名品牌。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年均递增13%。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指标重点是三项, 即: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30亿元, 实现增加值810亿元, 全区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渠道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

3 今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3.1 培育重点产业, 打造优势集群

今年以至“十二五”期间,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仍然是乳、肉、绒、粮油、马铃薯 (蔬菜) 、饲草饲料和特色等六大主导产业。要全面提升绒产业、乳产业、粮油产业, 快速扩张肉产业、蔬菜产业、饲草饲料产业, 创新壮大特色产业, 重点打造乳品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羊绒加工、马铃薯加工、番茄加工、玉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皮革皮毛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

3.2 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

目前, 乳、绒产业已有领军企业。下一步重点在肉羊、粮油、马铃薯、蔬菜、饲草料和特色产业培育和打造一批领军企业, 提高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稳定农畜产品销路和价格, 进而带动农牧民增收。预计到2015年, 加工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65%左右, 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人均实现纯收入可达5000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500元。占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左右。

3.3 创新机制, 确保农牧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1) 创新引导龙头企业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 引导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二是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 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三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四是推动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合作社对接,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为合作社服务的专门机构, 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五是集成示范区内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 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六是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品牌优势, 整合品牌资源, 打造区域品牌, 提升品牌价值。

(2) 创新和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使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本着产业得发展, 农牧民得实惠的目标, 围绕主导产业深入开展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调研, 找准利益联结的切入点。从合同订单、利润返还 (二次结算) 、返租倒包、股份合作、一体化经营 (企业自建原料基地) 等利益联结方式中, 选择适合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企业的方式, 加以总结推广, 促进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农牧户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 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使广大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为实现富民强区做出应有贡献。

(3) 创新扶持产业化的投入机制

在过去只进行贷款贴息、无偿补助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的投入方式。比如税收返还、保险补助、担保基金、以奖代补等新的投入方式。

3.4 优化发展环境, 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手册检查总结下一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