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学书教学案例

2024-08-23

米芾学书教学案例(14篇)

1.米芾学书教学案例 篇一

《米芾学书》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事,说明米芾小时候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学写字不只是要动笔,还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秀才说的“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1、米芾得到秀才的纸后是怎样做的?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写好字的窍门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懂得了怎样写好字,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写字热情,学生都跃跃欲试,决心练好字。

《米芾学书》教学反思三

本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

这篇课文讲的是米芾学书的故事。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过路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比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使他心领神会,后来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机械盲目、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用心、的法才能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内容问题:

1、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并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

2、米芾与秀才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本篇文章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而且围绕重点交流、讨论、展示,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成就。但想要让学生投入的学并有侧重点的话,老师课前的备课很重要,尤其是框架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

教学反思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是一篇阅读课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正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还安排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评议。可是在学生解决生字这一环节,浪费的时间太长,而且对这些词的理解还不到位,时间全浪费在自由朗读上了,指名学生朗读也就临时删掉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不过应该说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只重视了课时目标,而忽略了阶段目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培养学生概括全文的能力。这一点我虽然做到了,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让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没有做到及时地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有层次的引导,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复杂到简单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应随时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忽略了“要面向全体”,我和学生们只是在听一个同学的回答,而忘了留任务给其他孩子。比如:学生回答对词语的理解时,应该在一个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让其他孩子思考“认真听,你觉得他回答得正确吗?你和他有不同的意见吗?”这一点,我一直没有留意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慨颇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这让我想到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不足,更让我感觉到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还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2.学书“慢”道 篇二

小时候,如果父亲交到我手里的是一本欧体字帖,我是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对书法一阵子热、一阵子凉呢?会不会热爱书法如同热爱一棵树呢?

没错,欧体就是这样一棵树。

据记载,他的相貌并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但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在他年近70岁时,一次外出途中,偶尔看见路边杂草丛中有一石碑,于是下马观看,发现是西晋著名书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碑石,端详了许久,可是站的时间太久,腰酸腿痛,便转身策马上路,走不多几步,又返身回来,最后干脆以毯铺地,坐在卧碑前三天三夜,细心琢磨领会碑文的风采和神韵……他叫欧阳询,后世尊为“楷圣”。

单以那八风不动的三天三夜的碑前琢磨来看,知道了他的痴,更知道他不怕慢。反观当代书法学习,是特别怕慢的——怕死了。十天速成的书法班也出现了——好像人人都忙着赶路,慌不择路。那就赶路,用其他可行的方式辅助找工作赚钱去,不要学书法好了,何必来裹乱?现今,书法艺术从“慢功出细活”变成了“一夜暴富”似的天方夜谭,和学厨师、学修摩托车、学美容美发差不多了。重天资、轻勤奋成为普遍失衡的状况,“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和决心已抛到九霄云外。急功近利、浮躁狂妄的心态在书法领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艺术的大忌讳,需要远远地躲着走的——能多远就多远。因为书法是抒情达意、表现心迹的艺术方式,哪怕一点点不好的蛛丝马迹就会暴露出来,满纸躁气,东挪西跳,张牙舞爪。“快”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谁跟不上潮流就是落伍,就可笑。但是我们忘了,书法是一种很慢的艺术,是一千年都变不了的道理。欧体则是慢中需慢的一种字体,因为看到它的那一刻面对的是一个遥远的、无欲无嗔、沉着安详的灵魂。他不说话,更不说大话——你去看,说大话的人往往做不來大事。因为力气都被说话用光了,已经没有力气走路。

欧体是尤其需要临摹功夫的字体之一。而临摹的意义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戴着镣铐跳舞”,在规矩中寻找自由,正如火车必须始终行驶在铁轨上才不会翻车。临摹中,一点一顿,一撇一捺,程式化的训练是不可少的,舍弃这个过程,书法学习便是空中楼阁。只有临摹,才能像郑板桥说的慢慢做到“七分学,三分抛”,才能像李可染先生讲的“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而临摹又是一种弹性行为,要有适应能力,如果入不了帖,于己无益,而出不了帖,则徒劳无功。临摹不易,他的字又是最不好摹的,以至于在书法界有俗话说“十欧九不成”,因为,一个不留神,就入了刻板的、类似仿宋字的窠臼,无法自拔,别人也没法拔。那就糟糕透了,像天天见面却依然陌生的朋友,终究成不了彼此的挚爱。

别着急,先读帖吧,读两年再说。坐下来,细细、慢慢地背临和意临他的作品,与他的精神和灵魂去暗自靠近,去紧密结合。你会发现,他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看上去几乎没有太强的个性,平正,从容,外形柔和,结构沉着,通篇气息初品平淡,细品依旧平淡,里面藏着的斯文气度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似有若无地飘散着,如同那些入过《诗经》的细草和香花,有着白露茫茫、森幽无际的河气。摹下去,便觉它每一字都全神贯注,气息畅达,而自己的腕底也有活力开始在静态中潜行游弋,像微风徐来,小泽涓滴,而体内也有什么久久沉睡的东西,被瞬间启动了,催醒了……

人一旦静下来,声音反而会多起来,本来细微如丝线的风声、雨声和市声,可以更清楚地进入耳朵,同时会发现心里面新鲜的思潮情绪不断浮现。所以说,静并不是空,而是腾空自己,放下一切,在澄怀观道的心灵状态中,能看到本来看不到的或平时视而不见的,感受到原本感受不到的,想到平常想不到的角度与内容……观察变得敏锐,落纸便成云烟。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实在是有如天赐。

而真正持久的东西本质上应该是静的,动是爆发力,转瞬即逝,静才是永久的。就书法而言,总的来说,动得势,形式应该是静的。静则古,静则守势,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是真正的学书之道。作书静,就有了隐忍,不出夸张之笔,但一定字字飞动,宕逸之气充盈,才能出来真正的上品。

他的作品里没有心绪的波动,没有忧伤或欢喜,没有抗争与激烈,它所散发的安静是如此深厚和浩大,使所有看得到的人都为这种安静所吸引,向这种安静的内里靠拢和深入——这是一种陌生的安静,因为你很难从别的地方寻到,它是非自然的,它是人为的,却如此自然。

相较于其他门类,书法是个十分特殊的例证:艺术之伟大不仅仅在于表现内心的痛苦。在这里,大艺术最终是对灵魂的大慰藉,从大牢笼得大自在。这大自在来自对社会、对生命的敏感,也来自独立特行的人格和寂然自守的孤抱——那根部的孤独,从而达成自我新鲜的、可以摸得到的不朽符号,而在枝头悄然萌动,长成光荣,钤印高古。

学书是多好的事情啊。一用毛笔,人的精神自然集中起来,毛笔柔软多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动隐约深藏的柔软思绪,临摹或创作,慢慢抄写经文、诗句,体味其中的意境和神韵,带来灵性、彻悟,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对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沉静作书就是细细消受美好的人生啊。书法同那些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亲亲热热排排坐在一起,并有着相似的本质:麦子,晚霞,鸟鸣,收割后的田野。

这自然还是一棵好树的气质:它安静。

几乎是最好的一种气质了。他或者它。

选自“中国作家网”

3.《米芾学书》教案 篇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学写书法的事,说明米芾小时候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学写字不只是要动笔,还要观其形,而且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设计理念】

根据略读课教学的特点,本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自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塾、琢、枉”等3个生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悟出写好字的窍门的。

难点:理解秀才说的关于写字窍门的一段话。

【教具准备】

几幅书法作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作品激趣,谈话引入

1.展示书法作品欣赏。(师进行解说。)

2.同学们,你们想写出一手好字吗?曾经练过书法吗?想知道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小时候练书法的事吗?咱们今天就来学习《米芾学书》。

二、揭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题,读题。

2.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梳理问题,明确任务

4.米芾学书读后感 篇四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米芾学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米芾刚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般重复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逼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使它心领神会,终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得很不好。再加上作业一多,字迹就更加潦草了,好像一条条毛毛虫。妈妈也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好多也没效果。放了暑假,妈妈终于耐不住性子,给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第一天去,老师发给每个人一本字帖。然后,就开始讲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我把这四个笔画的要领都记在了心里。放学后,我回到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和以前的字对比了一下,结果比以前的字漂亮多了,我高兴极了。我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5.米芾学书教学案例 篇五

《米芾学书》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的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说明了“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的道理。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遵循的设计理念如下:

1.主体性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识字、整体感知、合作研读,拓展阅读中理解文意,受到熏陶。使学习成为学生在独学、互学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2.简约性理念。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扼要、教学环节简洁自然、教学内容简约精练、教学手段简化实用。

3.高效性理念。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强,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当堂检测时,学生学习的达标率高,能准确理解文意、进而认识自我,并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琢、枉、熟、窍”4个生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悟其神”的意思。理解米芾学好书法的窍门。明白学习要掌握方法,坚持训练,从而认识自我,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教学难点:

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掌握学习的方法,认识自我,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板书:米芾学书

2、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二、自主初读,整体感知

1 、学生自主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自主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反馈

(1) 、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私塾、琢磨、窍门、不枉

莫名其妙、苦心孤诣、心领神会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研读,理解文意

师:米芾学习书法有什么好的方法?他的窍门是什么?

1、 出示合作学习(一)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写字窍门的语句,并读一读。

(2)、简要批注自己的理解或不懂的问题。

(3)、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对秀才说的话的理解或不懂的问题。

2、交流汇报,提出小组内不能觖决的问题。

3、 出示合作学习(二)要求:

(1)、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结合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悟其神”的理解。

4、交流汇报,解决问题。

四、拓展阅读,受到熏陶。

1、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练字的故事?

2 、你的字写得漂亮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作业,巩固提高。

1 、给会认字注音

2、秀秀你本节课积累的词语。(2——4个)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米芾学书

6.学书人生趣相随 篇六

老家的墙壁,是我书写的舞台;屋前的砖块,有我苦练的笔迹。每当看到从前写的字,想起以前做的事,就觉得幼稚可笑。但那黑白线条所蕴含的美,那书法作品赋有的东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将我蒙眬的心深深吸引,令我一醉倾心,难以自拔。

十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静守在书法世界里,生活变得充实有趣,真是“非人练字字炼人,非人磨墨墨磨人”。

书法上的一点点长进,或是一点点成绩,总会得到旁人的赞许和鼓励,我顿觉力量倍增;听到学生的啧啧赞叹,当面索字,那又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写好了字,我也就成为了一个能教书法的语文老师了。

多少次翻阅理论书籍,多少次请教名家里手,书家那饱蘸笔墨、酣畅淋漓的书写,总是激励着我。同样的笔,在书家灵巧的手里,变得异常乖巧听话,提、按、顿、转,犹如神助;方、圆、曲、直,恰似魔法。每一个笔画,每一根线条,都活灵活现。我不禁惊叹书法的无穷魅力,赞叹书家的高超技艺。

有位书家提醒我,要不断超越自己,要正楷、行书兼练,两种书体一起练,会相辅相成。他还建议我临写米芾的字。米芾体的潇洒飘逸不正是我追求的书法风格吗?

有了新的目标,就有了新的动力。每得空闲,我就展纸挥毫,乐在其中。一叠一叠的练字纸,越积越高。尽管水平不高,书家之梦依旧遥远,但我仍然痴心不改、乐此不疲!

有了书法的相伴,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业余时间总惦记着摆弄笔墨。那传承千年、流芳百世的书法艺术,总让我心无旁骛,忘乎所以。

人生如梦,有书法相随,不乏味。

赵国华,1977年5月生,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写字)教学优秀教师。

书法作品曾获第六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小学教师钢笔组一等奖、粉笔组二等奖,江苏省第二、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写字)展示赛教师组金奖。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比赛中获得园丁奖。

责任编辑 白婧囡

7.学书心得 董芳文档 篇七

学书数十年,参加过一些展览,数度忝列获奖者的行列,但面对传统的高山和当今的书法大潮,深知不足,仍在努力。

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对楷、行、篆、隶各体皆有涉猎,但自己学习的重点是行,楷两种。楷书初习颜柳,继之以欧褚和张玄墓志,在欧体上用功较多。行书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隶书临习过《曹全碑》。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甲骨钟鼎的古缜,汉魏碑刻的雄健,历代大家不同的风格与流派,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碑帖,其中贮存着数千年古人的辛勤与智慧,在“细将磨洗认前朝”的寻幽探胜中,使人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这无数的碑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又是一座使人流连忘返的艺术迷宫。我喜欢临帖,从小就临,现在还在临。临帖成了我的学习方式、休闲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临帖可以入境、入神、入化;可以忘忧、忘我、忘世;可以取诸怀抱,与古人晤语一室之内,在笔势往复中,品味那种隔了时代的美。这种美是遥远的,却是可以触摸的;是变化的,却是永恒的。

临帖确实是我的一种爱好,在临帖中使我得到娱悦,在心平气静中与古人促膝交流。但我却又是一个无才华的临帖者,说到实临,常常有努力想临像而临不像的时候,说到意临,我又是一个心中缺乏想象力者,每每又囿于原帖,跳不出古人设定的藩篱。所以多年的临帖,使我感到有快乐、有苦闷、有欣慰、更有枯燥。从“入帖”到“出帖”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应该说临帖只是学习书法的前提和方法,是过河的“舟”。一旦过了河,就要走自己的路。“入帖”了,怎样才能“出帖”这是我学习书法道路上的一道屏障。

学习书法不容易要把书法搞的像模像样那就更不容易了。归结起来,要坚持下去,只有唯勤是路。书法家冯国语有句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忠须累此身”。学习书法就得有这种乐此不疲的精神。我以书法为爱,以喜书为荣,坚持学书十余年,虽与外界交结甚少,但对书法依然不改初衷。出生成长在偏远小山区的我,不知何时喜欢上书法,现在它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无名师指导,大家点拨,全凭自己领悟,走过不少弯路。直到2004年昌吉市书法家协会成立,我有幸成为市书协的一名会员。学书道路上的流浪儿终于有家了,在范胜祥主席、任生举老师等各位“家长”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曾经连续三次获得昌吉市书法作品展一等奖和昌吉市文艺创作一等奖、昌吉市优秀文艺工作者。在昌吉市书协的培养和推荐下,我又被昌吉州书协、自治区书协吸收为会员。

虽然书法艺术很高深,但“书法有法”,最起码应该做到每天在方块世界里刻苦磨练,不见所长而日有所长,相信终有所得,终有所悟。

8.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 篇八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下展平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性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平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习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精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江乘船航行。长江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江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成长心语】

9.学书毛体,老愈情深 篇九

早年在部队期间,我就被毛泽东的书法所吸引,他的诗词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字里行间展现出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独特风格。那时我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于是我就抓紧点滴空隙时间,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练,或用废报纸练;还利用为连队出黑板报的机会练习。

我在南昌市地税局退居二线期间,先后在南昌、吉安、深圳等地举办过9次个人书法展,《江西日报》《南昌日报》和《江南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分别作了报道。退休后,我经常参与书法交流,虚心请名家指点,感觉受益匪浅;而且结识了许多书法界的朋友,大家经常相聚,互相交流,切磋书法,趣味盎然。

前两年,我还曾分别应邀到江西师大科技学院、蓝天学院为学生上毛体书法课,为他们讲解毛体书法的相关知识,并现场作了书法演示。学生们兴趣十足,听得很认真。蓝天学院的一个学生在课后恳求我为他写幅“一定要争气”的条幅,我满足了他的要求,他非常高兴,把字裱好后挂在寝室,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有的学生还在课后给我发来短信: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他们的鼓励使我很感动,我练习毛体书法的劲头也越来越大。平时我十分珍惜时间,从不打麻将、扑克,把练习毛体书法当做我人生最大的乐趣。不管寒冬腊月或高温酷暑,我都持之以恒地练习,一天不写就感到手生,正如俗话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而久之,我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许多朋友看了我写的书法后,纷纷表示很喜欢我的作品,使我备感愉快和振奋。

去年上半年,昔日在苏州创业的战友邀我去他那里。我利用这个机会,在建军节前夕到驻地部队举办了一次“迎‘八一’红色经典书法展”,800多名官兵冒着酷暑前来参观。我还应邀写了多幅毛体书法赠送给官兵们。

10.米芾简介 篇十

米芾,北宋书画家,因放任不羁,举止癫狂,又称“米癫”。

米芾出生行伍世家,因母亲阎氏服侍过英宗皇帝,所以他自幼生活在宫中,有比较好的学习条件。

据记载,米芾有很多趣闻轶事,一说米芾喜好奇冠异服,喜爱前朝服装,所到之处,“人聚观之”,把他当成怪物看待。一说他有洁癖,别人用过的东西,他不再用。最为有趣的是如下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装癫索砚

米芾为人痴癫,在皇帝面前也不掩饰。有一次,徽宗和蔡京讨论书法,召米芾进宫书写一张大屏,并指御案上的砚可以使用。米芾看中了这方宝砚,写完之后,捧着砚跪在皇帝面前,说这方砚经他污染后,不能再给皇帝使用了,要求把砚赐给他。徽宗答应了他的请求。米芾高兴地抱着砚,手足舞蹈地跳了起来,然后跑出宫中,弄得满身是墨。徽宗对蔡京说: “癫名不虚传也。”

故事二:米芾拜石

古今爱石的人不少,但像米芾那样,见了喜欢的奇石,便恭礼膜拜的人,大概也只有米芾一人。

传说,米芾有一天,在两个家人的陪同下,到郊外游玩,正在行走之间,米芾发现路旁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顿时欣喜若狂,立刻下马,整理衣冠,伏首大拜,并口中念念有词, “石兄,受我一拜,受我一拜。”此事后被传为佳话,妇孺皆知。

故事三:以假乱真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

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

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11.《米芾索帖》阅读答案 篇十一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诣蔡攸于舟中,攸出所藏王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吧,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注释】①诙谲:诙谐机智。②真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境内。③蔡攸:宋朝人。④王右军:即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

【文化常识】

书画家米芾。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世居太原,迁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他为书画学博士(职官名称)。他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其举止“颠狂”,世称“米颠”。从上文所见,其行为确有些异常,因弄不到《王略帖》,竟威胁要投江自杀。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②易,③据,④遽

2、翻译:①攸意以为难

②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

3、请另外写出三个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姓名:①、②、③

【答案】

1、①到

②交换

③抓住

④立刻

2、①蔡攸思想上对这事感到为难

②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见,我”。

12.米芾的“怪诞” 篇十二

一是着装怪异。《宋史·米芾传》说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他喜欢唐装,帽子、袍子、鞋子以及其他着装打扮,均仿效唐代“流行风”。他定居京城开封时,乘轿出门,经常戴一顶高檐帽,因为帽子太高,无法坐轿,为了不摘下他那别具特色的帽子,他竟让手下掀去轿子的顶盖,露帽而坐,一时成为京城奇观。所以,米芾出门,常引来众多百姓围观,同僚笑话他为“槛车里的囚徒”。

二是行为荒诞。米芾好洁成癖,一辈子不与人共用洗漱用具,他的东西也不准别人摸或碰。一次,他的朝靴偶然被人摸了一下,结果他赶紧回去洗刷,最后把朝靴都洗破了。米芾洗手也与众不同,不用脸盆,他特制了个银斗,每次都用银斗倒水洗手,洗完后也不用毛巾擦拭,而是两手相拍,直至把水拍干,讲究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爱石成痴,喜欢看石、玩石、收藏石。他任涟水军使期间,因涟水多石,他到处寻石,每寻到好石头,便躲进书房,终日把玩,导致政事荒废,民怨沸腾,结果惊动了上级,按察使杨杰还为此事特赴涟水调查,米芾差点儿丢官。更为搞笑的是,他竟与冷冰冰的石头称兄道弟。据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任知州时,河边有一巨石,形状奇丑,米芾见了大喜,立即安排人把巨石搬到衙门里,然后整冠焚香,纳头便拜,还十分动情地说:“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不过,米芾这次运气不好,他因拜石遭到弹劾。

三是做人癫狂。米芾做人无规矩,无章法,滑稽玩世,任性而为。据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说,米芾与蔡京的长子蔡攸乘船游玩,蔡攸拿出西晋王衍的书法与之共赏,谁知米芾看后,却卷轴入怀,然后趴在船舷装作要跳水自杀的样子。蔡攸大惊:“何为?”米芾伤心地回答:“生平所蓄,未尝有此,故宁死耳!”蔡攸只好拱手相送。他为得到一件珍品,甚至不惜以死胁求,全然不顾自己的尊严。还有一次,宋徽宗召米芾入宫写屏风,米芾龙飞凤舞写完后,捧着砚台跪在宋徽宗跟前恳求:“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意思是皇帝您这个砚台我用过了,您不能再用,不如把砚台赏赐给我吧。宋徽宗见米芾竟然向他索砚,很是意外,爽快地把砚台赏给了他。米芾又得珍品,顿时手舞足蹈,喜形于色,赶紧怀抱砚台飞奔回家,砚台上的墨汁,弄到他袍子上袖子上到处都是,他也毫不在乎。

许多士大夫对米芾的品行都有过质疑。据宋代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记载,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曾布任相,与蔡京、蔡卞兄弟斗得不可开交。当时,米芾为了与宰相套近乎,写了一封信给曾布说:“扁舟去国,颂声惟在于曾门;策杖还朝,足迹不登于蔡氏。”谁知第二年,曾布被贬,蔡京当了宰相,米芾赶紧又给蔡京写了一封信说:“幅巾还朝,舆颂咸归于蔡氏;扁舟去国,片言不及于曾门。”—模一样的谀颂之词,只不过把姓氏调换一下而已,同僚听说后,纷纷指责米芾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惊叹:“士大夫不足养如此!”

米芾的确有人品低劣的一面。不过,细细梳理米芾的从政经历,设身处地考量一下他所处的特殊环境,我们或许会有另外一番感慨。熙宁元年(1068年),18岁的米芾因母亲服侍过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被宋神宗恩封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临桂尉、长沙椽、杭州从事、涟水军使、礼部员外郎等职,在北宋官场摸爬滚打40年。然而,恰恰是这几十年,北宋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这两场左右朝局、牵动全国的政治大变革。政治变革不仅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也伴随着残酷的党争,前有范仲淹与吕夷简,后有王安石与司马光,再有曾布与蔡氏兄弟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在这些党争中,士大夫有的官运亨通,有的发配蛮荒,有的春风得意,有的身陷囹圄,于是,士风一落千丈。一些人对政治斗争望而却步,他们或装疯,或卖傻,或寄情风月,或沉迷艺术,装聋作哑,噤若寒蝉,目的无非是躲避党祸,明哲保身,而米芾的癫狂和怪诞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吧。

13.学书心得 篇十三

—我的学书心得体会

—福州市下院小学

百忙之中,迎来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北国已是冰天雪地,南国却是乍暖并常。一颗年轻的心在书画社老师们笔墨的浸润下如火似荼,从当初的邯郸学步到今日之偶有所获,在这毕路篮篓书研之路上深感吾师关爱之热忱,态度之专注,技艺之高超,今将两年来的学习感受剖白于下:

初入书门,已为人师。思“学高为师”之教诲,深感自己乃“井底之蛙”,研修是提高书法水平之径。每每接到吾师之来信,字里行间倾注着对我辈之关爱、之鼓励,总能激起内心那对书法学习的微澜。当初凭着对书法的兴趣也苟入此门,越学越感到自己之浅薄,即产生“就此作罢”之念头,如今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电脑里可以打印出各种字体,书法到底有必要深究吗?这一股之杂念不时萦绕脑际,然翰墨之风时时拂来,梳理着我缭乱的思绪,“诗书是良师,笔墨为益友”可谓忠言逆耳。在这两年的时光中,从当初只识颜、柳、欧、赵之楷,王、颜、苏之行,到今日的楷、行、草、隶、篆略通一、二,实乃师之功也。每次作业老师们均精心设计,从理论上丰富我辈之见识。从实际上提高我辈之能力,教导我们内外兼修,不做浮萍之徒,要当秀外惠中之人。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我自感书法水平大有长进,仅从字之锋上讲,也一改过去露锋之势,沉稳有加,火气则少,大有成熟之韵味;从字之势上讲,过势大不稳,而今势稳劲足;从线条上讲,过去注重求快因而线条直,滑而不圆,直线偏多,如今线条讲究曲直并用,圆扁并重。过去学楷书讲求结构四平八稳,无有个性,如今注重收放有度,个性发挥,险稳各用。实感收获颇丰。

书画社老师们的书法技艺着实令我眼界大开。初次系统地学习三大楷书以外的字体,对于行、草等字体,往前只略知一、二,老师们不仅从理论上指导我赏析,指导我探索书写规律,而且亲笔范写导引我观察临摹,形象记忆,促进我不断理解,加倍练习,以求攀达吾师之水平,更求超越。为我辈树立努力的目标,导引学书之方向,使我少走了许多学书的弯路。感谢学校给我一次深造的机会,感谢书法社老师这两年来的谆谆教诲。书法这一中华

14.米芾自嘲得端砚 篇十四

北宋著名史料笔记《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和蔡京在宫苑内谈论书法,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米芾。宋徽宗说:“米芾这家伙很有意思,上次我召他来,让他在卷轴上写一幅字,他竟然写出一首原创的诗来,诗和书法都不错。今天再把他叫来,让他在屏风上写一幅字,给我们助助兴,如何?”蔡京连忙表示认同。

米芾很快就到了,他请宋徽宗准备笔和砚。宋徽宗十分爽快地指了指自己御案间的端砚,对米芾说:“就用我的!”不一会儿,米芾书写完毕,其书法可谓大气磅礴、灵动飘逸。宋徽宗正要仔细欣赏,米芾却捧着端砚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恭恭敬敬地说:“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以进御。”米芾通过动作和语言想对宋徽宗表明:这砚已经被微臣濡染过了,怎么好再让皇上您使用呢!恳请皇上将此砚赐给我吧!

宋徽宗看着米芾的憨态和虔诚的样子,大笑起来,就把砚赐给了他。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抱着砚拜谢后乐颠颠地跑了,墨汁沾满了他的袖口和袍子也全然不顾。

素材解读:

很少听说臣子敢向皇帝索要物品,米芾就这样做了。米芾人称“米颠”,可他的行为却一点也不“颠”,他知道该什么时候开口,知道该如何开口。他选择了皇帝高兴的时候,选择了皇帝主动让他用御砚的时候,选择了以谦恭自嘲又带点戏谑的方式开口,因此,他的愿望实现了。

上一篇:《俄罗斯娃娃的秘密》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下一篇:幼儿园保育员技能技巧比赛理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