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管理工作总结(共8篇)
1.会展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
会展经济论文会展服务论文会展管理论文-
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会展业成为一些城市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对于会展业的研究逐渐从定性的对策建议向定量研究分析发展。一套完备有效的会展业评价体系对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类和内容分析,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会展业 评价体系 研究综述 城市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会展业凭借其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使得我国众多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了打造知名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扶持会展经济并试图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也正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与会展相关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产业影响及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领域,仅有小部分文章运用或涉及数理统计或建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对会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评价与指导效果。随着会展业定量研究的逐步发展,关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对于某一城市会展业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益于各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认清和把握城市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近5年内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5年至今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以“会展、指标”,“会展、体系”,“会展、评价”,“会展、竞争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共209篇。剔除非学术类文章以及内容与会展业评价体系关联度较低的文章188篇,实际涉及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文献为21篇。根据既得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到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一些研究态势和结论。
三、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于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多维的,以全面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系建立为主,但也不乏着眼于会展业人员培训、顾客满意度以及场馆绩效等分支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全面的评价体系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作为逻辑顺序对文献内容进行综述。
(一)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
目前,关于评价指标的确立方法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德尔菲法等较为多
见。多数学者选择在波特模型、SWO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的框架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工具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来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
王述珍等人在进行《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数学模型,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评价。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充分运用AHP法,针对会展业及会展旅游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李华敏等人在研究会展旅游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过程中,也选择了层次分析法来确立体系指标。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和体系研究中,赵体微提出了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体系,并大量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而综合建立具体指标。
此外,类似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学者们采用较为普遍的一套方法。李海霞将此方法与波特钻石模型结合,对会展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建模和指标体系制定。赵秀芳通过采用这一方法充分考虑影响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系。李曼等人也在《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要的指标确立方法,可见,当前我国城市会展业体系确立的理论框架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是对于通过层次分析法之后的指标处理过程。一部分学者选择结合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决策或打分来进一步筛选及确立指标,如李华敏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等:少部分学者则选取通过其他测评方法或经验判断来进行后续工作。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指标是其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指标的个体和整体特征差异将对体系的架构与评价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着重对现有文献已建成的体系指标进行分析。
1.指标数量。在现有的21篇文献中,通过初步汇总和计算共有9篇列举出了体系的全部细分指标,每一体系的指标数由35—50项不等,平均指标总数为41项。指标数量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展业的较高关联度和较高产业融合度造成的。只有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于会展业的影响,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会展业的现实状况。
2.指标结构。文献中。几乎全部研究者均采用了多级指标的体系构建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体系指标的针对性和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该体系多采用两级结构。如程建林等人合著的《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李华敏等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吴开军关于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中采用的均为两级指标层级的体系结构。同时,也有进一步将体系细分为更多层次的。王述珍关于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由准则层、细分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三级构成。赵体微构建的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也为此结构。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以及指标层构建了完善的四级指标体系。李海霞在相关研究中同样采取了四级指标的体系构造方法。
3.指标类别。作为会展业的评价体系,其必定受到会展产业涉及面广、综合因素多的影响而导致指标涉及领域较为复杂,因此,在建立体系层级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类尤为关键。常见的分类主要集中为按照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划分,对会展业直接或间接影响划分以及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类等几种基本归类方式,以李曼、赵体微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仍选取了基于钻石模型的六要素进行指标的分类,即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这几个相关领域予以指标划分。在涉及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上,采用现实竞争力、潜在竞
争力以及竞争环境支持力这一角度的分类较为多见,如李海霞等人。此外,赵秀芳等人选择直接从城市经济总量、商贸发展水平、会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及交通和旅游接待力6个方面直接建立指标。吴开军构建了从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环境和会展企业4个大类的评价体系。李华敏等人从产业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角度人手,进一步将指标分类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区位与会展需求、会展基础设施、会展政策与体制、会展企业及从业人员6个类别。程建林等也提出了按照基础设施、人才、会展业、环境、区位和结构几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4.指标性质。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量化方式呈现出来,但对于产业边际宽泛的城市会展业来说,存在诸多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因素,因此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混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指标的数据处理和准确度。
关于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对论文中列出完整的指标及具体解释的7个体系进行指标的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体系的定性指标与总指标的比值,最终得到平均结果为定性指标占总指标的约1/3。从指标性质的比例可以看到,定性指标在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具体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效果。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定性指标的处理和评价主要有几类做法。
程建林等人采用了客观计分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区位因素指标分为是否沿海、是否有航空中心等进行逐项打分。王述珍、李华敏等人均选择专家打分决策的考量方式,通过集中专家意见从而确定该定性指标的特征。但采用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将定性指标适当转化为可量化因素进行评价。吴开军在所建体系中将全部指标均以可量化标准予以解释,即选取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支进行定量评价:如自然环境指标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等进行评价。李曼等人则在研究过程中将以上几种指标处理方式予以结合,最终确立定性指标的具体情况。
(三)实证研究及后续评价
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会展业的发展状态并针对现状做出利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因此实证研究是评价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在本文检索的21篇文献中,结合实证分析的论文为6篇,数量并不占多数。这些实证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检测和验证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而进行的实证研究,如戚能杰、程建林等人通过权重确定和整体评价等过程证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并得出一定结论:另一类为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而运用于检验某一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状况,如李曼等人在《中国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以上海为实例,评价了上海会展业的竞争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王述珍等人通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吴开军以广州为例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后续评价过程中发现体系的部分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为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实证研究也可以作为体系建立的后续评价环节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评价体系的效果和局限性
对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局限性,鲜有论文对此予以研究和阐述,仅有王述珍等人在《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及结合实证研究的评价效果。关于局限性,赵体微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研究中明确指出由于会展业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内在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具体的研究所依托技术的限制,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另外,作为定量研究基石的统计数据,即各指标的权重
还有待获得、应用和证实。
除此之外,纵观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发现,对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处不足:首先,目前较多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忽略因素之间的关联,这使得对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会展业影响因素的评估准确性产生一定偏差:其次,定性指标的量化工作有待完善,通过专家群决策和抽取代表性因素进行指标量化的做法仍存在一定偏差:此外,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的关联度不够,这导致指标体系的后续效应发挥有所削弱。
四、结论
(一)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尽管受到了一定关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均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尤其是体系指标方面。对于指标分类、指标评价等过程和内涵都具有较为相似的特征,根本性差别不明显。另外,指标体系确立后的后续研究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深挖和推进。
(二)关于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和内容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了初步分析,但在此过程中也感到存在以下几类问题需要说明:
首先,研究样本数量不够齐全,在关键词符合条件的文献中仅有极少部分文章与本文研究重点相关,而其中还有部分是针对会展业分支进行的评价体系研究,因此,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其次,未充分归纳和比较全部样本文献内容。在对全部论文基本内容进行大致分类后,仅抽取部分代表性突出的文献予以综述,而部分文章并未纳入内容分析的范围,再次,对文献部分内容界定的模糊性和文献研究重点的不完全一致也是局限所在。在对文献体系确立方法和指标分类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时,对某些理论模型和指标解释归类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不同文献尽管出发点均为会展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但侧重点仍存在差异,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内容的比较工作。
(三)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发展展望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会展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术界对于会展业的研究也已从大量的定性指导性对策研究向更加高效和权威的定量研究发展。因此,尽早提升和完善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以及与会展业相关的产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势必对城市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显现会展业对于城市经济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效果。
2.会展管理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会展,会展管理,会展管理体制
我国会展业这种政府审批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长期以来的历史因素, 也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的原因。
会展业是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它不仅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为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而且能加强城市与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及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受到了广泛重视。但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 我国对会展业实行的管理制度却是相对滞后的, 越来越不适应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会展业以其强大的功能、不可代替的作用及崭新的形象, 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行业。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为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并使之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 会展规模迅速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会展业每年在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已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举办过上千个展览会, 组织外商来华参展的各种展览会几百场。会展业不仅在办展数量上有了显著的增加, 而且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全面, 涉及到机械、电子、冶金、矿产、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农林等所有的生产性行业, 也涉及到商业流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
(二) 展馆设施不断改善
随着会展经济的升温, 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展览场馆的高潮, 不仅会展面积大幅增加, 而且场馆建设表现出档次高、面积大和科技含量高的特征, 更加适应了我国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 会展格局日趋分明
我国会展业的分布情况如下:第一梯队是华南、华北、华东;其次是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纵观全国会展经济发展局势, 即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 珠三角、长三角会展城市战略生态部落群体, “西部开发区”和“老东北工业基地”两大会展经济带。
二、我国的会展管理体制及成因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对会展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和展览立项的资格审批制来实现的, 即按照会展的性质、级别和类型, 实施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因此, 会展的举办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我国会展业这种政府审批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总的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渊源来看,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时间不长, 发展的最初环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 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产需衔接而举办产品订货会、产需协调会。展览活动必须经行政审批才可举办, 因此这种展览在当时附带有相当浓厚的行政色彩。同时, 由于受计划体制的约束, 作为组展或参展的主要单位, 国有企业除了服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 还要满足地方政府的意愿。
二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我国会展管理体制变革滞后。自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以来, 各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速度加快, 成效突出。但由于体制原因和长期的惯性, 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会展管理的体制、制度和方法还没有及时进行充分与必要的变革, 与会展业相比显得滞后。主导我国会展发展的一直是以政府为主, 在当前会展业已部分引入市场运作方式的条件下, 这确实有利于会展业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 地方政府对会展活动的过度重视, 又容易强化对会展的行政管理与干预, 这恰恰不利于会展管理体制的建设。
三、我国会展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会展业这种分级分类的审批管理体制作为计划体制下的产物, 本质上是把会展活动作为行政活动来管理, 这本身是违背产业发展规律的, 更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和长期趋势。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来看, 举办展览活动不需经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 这也是国外会展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我国会展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审批管理容易导致政企不分。对会展业这样一个经济产业实行政府的审批管理很容易导致管理活动的行政化, 而这种行政主导化与产业经济活动的市场化是相抵触的。一方面经济资源无法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展览都由政府或与政府相关联的部门举办, 不利于会展业市场主体即会展企业的形成, 更谈不上会展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地位。
第二, 根据现行审批制度, 中国贸促会、商务部、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都可以按照展览的不同级别、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审批, 甚至直接主办展览会。这种多层次、多渠道的审批必然造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市场无序的局面, 特别是主管部门的“只批不管”或“重批轻管”的倾向或做法, 可能导致多家同时获批重复办展。
第三, 与审批体制相关的是管理法规问题,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展览管理法规。因为依据政府的分类归口管理, 每一个政府部门对所审批的展会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展览类别不同, 管理部门也不一样, 所出台的规定自然也不一样。往往各方面对会展管理的范围、标准以及报批的程序、要求都不一样, 国内展览会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
四、我国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目前, 我国会展业虽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同时也应看到, 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说, 我国会展业处在发展初期, 尚属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创新不足的“粗放型”经营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既与会展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 也与会展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一) 我国政府在会展管理中的错位
在欧美发达国家, 政府在会展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管理, 而是对会展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 我国政府在会展管理中所行使的一些职能严重阻碍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1.会展活动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目前, 会展已普遍成为政府部门间制造政绩的工具, 许多部门为赢得部门利益或创造部门政绩, 大做“会展经济"文章, 许多政府官员使会展操作程序极具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因此, 主题相同、性质类似的会展被多家主办者重复推出, 致使会展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2.审批体制存在弊端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举办展览活动不需经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 这也是国外展览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审批管理制度不完善、审批手续繁杂导致审批时间长。一些有办展资格的机构长期不进行任何展会的组织活动, 而其他很有资质的民营展览机构又没有资格单独组织会展。特别是多头审批, 主管部门实际上“只批不管”或“重批轻管”, 造成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不良后果。
3.缺乏有效益的专门管理机构
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 都有惟一、独立、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 如巴黎设立了会议与旅游局, 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在旅游管理机构下设有专门的会展局。而中国却缺乏管理会展业的规范主体, 对展览会实行分类管理, 其中涉外展由商务部、贸促会和科技部管理, 非涉外展主要由国家经贸委管理, 并且对外经贸展实行分级管理, 分割了展览原有的综合行业特性, 直接导致中国展览市场分割呈现“条条块块”的特点, 规模经济效应不足。
(二) 我国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合理定位
我国政府在会展管理中的错位是导致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改变政府在会展业中的职能, 有意识地改变政府的角色定位, 尽快推进中国的会展从“行政活动”转变成“市场活动”, 才能推动会展经济运行体系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逐步提高其产业化水平。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应从会展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转变为推动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规划、监管、服务和促进者。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宏观市场引导
首先, 我国政府应设立一个权威的会展管理机构, 将各个部门的权力收归起来统一协调、规范会展业的发展。该机构应从发展国际贸易、提升城市知名度等宏观角度, 制定一整套扶持、服务、规范、协调和发展计划, 对会展市场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其次, 政府部门要从战略规划以及经费上做出有利的安排。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 充分考虑本地区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展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方向和原则, 对城市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资源的配制进行系统化指导。
2.优惠政策支持
政府在退出广泛办展的前台之后, 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例如, 政府应设法在税收、土地使用以及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对会展给予政策支持;在经济投入方面, 政府可以以政府股份或政府委托的企业的股份形式参与到场馆建设中, 以减轻投资商的投资压力。此外, 政府还应在对外宣传促销当地的会展产品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条件, 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做好会展推广工作。
3.法律法规保障
目前, 我国会展业市场秩序颇为混乱而得不到有效根治的原因之一是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为规范会展业发展, 我国曾颁布过一系列法规, 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出国 (境) 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在境内举办对外经济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关于举办来华经济技术展览会审批规定》、《在国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的审批管理办法》等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在审批制下制定的, 反映了我国会展业缺乏全行业统一管理机构和统一法律的现状。今后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对会展市场实行准入机制、举办主体的举办性质、参展商的行业标准、展览的地点与频率、招展程序及费用标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从而使会展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按正常经济体制运行。
参考文献
[1]黄晓勤, 章小蒂.浅谈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 2002, (1) .
[2]王淑贞, 郭敏.城市会展经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商论, 2002, (12) .
3.关注会展危机管理 篇三
因特网的兴起,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信息极度畅通的快车道上,“蝴蝶效应”日趋明显,尤其是对身处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经济关联越发紧密、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会展市场来说,我们在持续性地触摸时代脉搏律动的同时,会更真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危机在一个个扑面而来。 这类危机对于办展机构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但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危机管理是会展成功举行的必修课华谦生
会展业是一种极易受社会以及会展现场的一些突发事件影响的行业。在会展策划筹备的漫长时间里,一些突如其来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会严重地干扰甚至阻碍会展筹备工作的正常进行。办展机构在策划举办会展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要有应对方案,要能对这些“危机”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让会展顺利筹备并圆满举行。
1、危机的种类和来源
举办展会所面临的危机事件主要有市场危机、经营危机、财务危机和合作危机四种。
(1)市场危机。指那些由市场和社会宏观环境所产生的对所有办展机构都发生影响的危机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2003年春季的SARS正是此类)、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政治法律因素、国际恐怖袭击等,这类危机涉及所有办展机构。
(2)经营危机。指因办展机构经营方面的原因而给举办展会带来的危机,如会展现场布置不当和设施老化等引起的会展现场火灾和层位坍塌、因通道安排不合理而致人群拥挤并出现事故,因展会定位不当、招展不力、招商不顺、宣传推广效果不佳、人力资源及人员结构不适合、出现新的竞争者而使展会无法继续举办等。
(3)财务危机。包括办展机构自有资金投入和举债筹措办展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4)合作危机。指办展机构和各合作单位之间、办展机构与展馆之间、办展机构与展会各服务商以及各营销中介之间,在合作条件、合作目标和合作事务各环节上可能出现的不协调、不一致和其他不确定性而对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会展危机管理的办法
进行危机管理,首先要弄清楚与危机发生有关的五个因素:一是危机源。就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主要原因,如火灾的危机源可能是电线短路起火。二是环境。就是危机源赖以存在和危机得以形成的各种情况,如大量的可燃物体构成火灾的环境。三是交互作用。就危机源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过程和影响程度,如电线短路引燃大量的可燃物体,大量可燃物体的燃烧又引起更多的电线短路。四是损失。就是危机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五是影响。就是危机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只有弄清楚这五个与危机发生的有关因素,对危机的管理才会更有效。否则,对危机的管理就可能会不着边际。例如,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火灾,那么,对火灾的管理就难以有成效。
在危机预警系统的帮助下,我们就可以采用四种应对措施来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管理,这四种应对措施是:阻止、回避,转移和接受,我们称之为危机管理的PETA方法。
(1)阻止。
危机阻止是指根据危机预警,在危机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危机的发生。例如,在火灾发生前就将可能引起火灾发生的危机源消灭掉,在观众入场参观前就合理地安排好参观通道以避免过度拥挤等。
实行危机阻止策略,有效和及时的危机预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及时和准确的危机预警,尤其是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引起危机发生的危机源,有效地控制危机引起的交互作用,及时清理危机赖以存在的环境,危机阻止策略就难以真正实施。
危机阻止策略是办展机构用来管理危机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也是办展机构最常用的危机管理策略之一。它简单易行,可以彻底地消除危机,或使危机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对保证会展安全举行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这种策略时。有些办展机构专门成立现场督察小组,对会展的布展、展览和撤展等阶段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危机源,就立即消灭;此外,几乎所有的办展机构在会展举办期间都是与有关政府部门联合行动以防止危机的发生,如和消防部门合作以防止火灾的发生,与安全保卫部门合作以维护现场秩序等。
但是,由于引起危机发生的各种因素比较复杂,危机阻止策略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它只对办展机构或有关部门可以控制的危机事件有效,对一些危机如市场危机等行业性危机就显得无能为力。并且,如果危机阻止的成本很大,大到超过阻止危机发生而获得的收益时,采用这种危机管理策略也很不经济。所以,对于类似这样的危机,办展机构就应该采用其他的危机管理策略,如危机回避策略等。
(2)回避。
危机回避是指危机预警发出的危机信号.办展机构在危机发生前就主动地远离危机而避免危机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的一种危机管理策略,危机回避策略也是办展机构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如我们前面提到的SARS疫情期间,全国办展机构都纷纷取消或延迟计划举办的展会,就是这种策略的很好运用。通过取消或延迟计划举办的展会,办展机构避免了SARS疫情危机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
危机回避策略在具体实施时有两种,一种是先期回避,一种是中途放弃。先期回避是办展机构根据危机预警,在危机发生前就远离危机而不承担危机风险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在现实中应用很广。在2003年SARS疫情危机期间,绝大多数办展机构都是用这种办法来管理危机的,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在2003年5月,全国有98个展会被取消。中途放弃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办展机构中途放弃已经承担的危机风险,这种策略一般不常见,使用这种策略很多是被迫的,如2003年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因为全国SARS疫情日益严重而被迫提前3天闭幕就是一例。和先期回避策略相比,中途放弃的成本较高,也较难处理中途放弃后与各方面的关系和有关利益补偿等问题,
危机回避策略在现实中也较为简单易行,这种策略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市场危机,以及那些危机阻止成本大干因阻止危机发生而获得的收益的危机较为有用。但是,采用这种策略时,也会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回避了一种危机可能会引起另一种危机的发生,如展会提前闭幕可能会导致大量参展商索赔的危机发生,另外,回避危机的同时也就完全放弃了相关收益,如取消举办展会就意味着放弃了举办展会的收益,所以,办展机构在使用这种危机管理策略时一定要慎重。
(3)转移。
当有些危机是否发生捉摸不定,或者是进行危机回
避很不经济时,办展机构可以采取危机转移策略来管理危机的发生。所谓危机转移策略,是指办展机构通过合理的途径,将危机风险或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转移给其他有关机构承担的一种策略。
危机转移策略在展览业的实践中经常被使用。例如,办展机构通过与指定展品运输代理签订议,将展品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转移给展品运输代理;办展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展品险”以及“第三者保险”等险别,将展品损坏和人员伤亡等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危机转移策略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危机控制型转移策略,一种是危机财务型转移策略。危机控制型转移策略是将危机风险及其潜在损失和危机控制等一起转移的策略,如上面提到的指定展品运输代理转移运输风险策略,危机控制型转移策略具体可以采用出售、分包和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等办法来实施。危机财务型转移策略是将危机风险的潜在损失从财务上转移到相关机构的一种办法,如前面提到的向保险公司投保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上面哪种危机转移策略,它都只是转移了危机的风险承担对象及财务损失,它都不能转移危机对会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展品没有按期运到展览现场,尽管参展商可以依法追究运输商的责任,但由于展品没有到位而使展览现场有大片层位“空置”而影响展会形象却没有办法转移。所以,办展机构在使用这种危机管理策略时,一定要同时采取一些配套措施来消除危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4)接受。
对办展机构来说,由于危机预警延迟或不准确以及其他许多原因,有些危机是无法或来不及阻止的,也有些危机是无法或来不及回避的,还有些危机是无法或来不及转移的,对于这些危机,办展机构如果采取逃避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极为有害的。这时,办展机构将这些危机风险接受下来是一项较为明智的选择。
但是,办展机构接受危机风险并不就是眼看着危机的发生而对危机无所作为。实际上,危机接受策略是主张在危机风险无法或来不及阻止,回避或转移的情况下,办展机构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主动地接受危机风险,并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尽量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一旦危机真正发生所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失,使会展能顺利度过难关。
会展危机管理与危机公关过聚荣
“危机”是:事情一个严重或关键的状态:一个转折点;一个将决定事情结果的状态,不论其结果是好是坏。研究表明,导致危机存在有三个因素:几乎来不及行动(或反应);缺少信息或信息不明确、不可靠;对物和人存在威胁。
我国会展业人士对危机管理和应急系统的认识不足,对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都很含糊。比较而言,会展活动的可变因素较大,其应变与处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对危机进行管理,首要的是要对发生危机的源头有清醒地了解。很显然,任何会展都有潜在的风险。以展会为例,不论展会的管理如何专业,它们都可能碰到以下风险因素:
1、参展商的过于放心
参展商的过于放心是展会管理人员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许多参展商错误地认为展会管理人员、总服务承包商或者安全承包商会处理所有问题。由于一次展会上有众多的参展商,根本不可能对每一家参展公司进行监督,也无法对每一个情况进行监控。
2.人群的多样性
展会上会有大量的人员——工作人员,承包商,买主,卖主和其他人——而他们中大多数互不相识。
3.货物处理
在包装货物,贴标签和运输货物中的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问题。而将货物运到展台的过程中也可能也会留下隐患。
4.设施、场所与规划布局
不论在哪里举办展会都可能会有相关的风险。门、窗和锁闭装置不密闭,卸货和存货的码头或仓库不安全,电梯,通道和地面不符合标准等都可能导致货物被盗或受损。
5.确定的最后期限导致混乱
有一种观点认为展会的性质是有时间限制的临时市场.这一性质就已隐含着导致混乱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展会都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说明何时将物品搬入展会,何时将其搬出,但是承包商、参展商、装修商、独立承包商几乎同时到达。再加上压力因素,因此很容易出现混乱,而且在固定的时间内将物品搬进。搬出很容易使人筋疲力尽,这个时候也是心脏病的高发期。
6.业务外包
展会是一项劳动密集性的活动。将物品搬进、搬出展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展会现场的登记也需要很多外界的协助。很多情况下.由于展会的时间和资源有限,无法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或对他们进行深入而正式的培训。
7.展位设计
在很多展会上都设有开放式展台.让参观者进出展台或查看展品。所以,在展会人流量很大的时候,就不可能监控整个展台,而这也就可能导致一些安全风险,尤其是当展台上陈列了一些贵重物品的时候。
层位的设计也可能遗留安全隐患。地面或地毯不平整,升降台或展台摇摇晃晃等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展会的规章制度中应该对此类问题做出规定。
8.促销礼物
许多参展公司都提供各种各样的促销礼物,如赠送参观者各种手袋等。这些手袋既有广告的作用,也可以方便参观者放置从展会上收集的资料,但是,这些手袋也为盗贼们提供了藏匿赃物的地方。而且一些警戒心不强的女性参观者还会把皮包放进手袋中,而这无疑会吸引扒手。
9.展会上的食品供应
大多数展会都会安排展览期间的食物供应。许多展会还专门在展馆内设立了就餐区,当然也有些展会不这么做。如果展会设立了临时的就餐区,那么就引起了另一种隐患——食物引起的疾病。通常在这些展会临时就餐区出现的问题诸如:食物加热不均匀、食物没有冷却、交叉感染等。
我们知道,“危机”实际上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危险有可能转化成机会,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在于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是当组织在事件中遭遇信任。形象危机或某项工作产生了失误时,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社会大众的谅解与理解,进而挽回影响的一项重要的危机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将现在的风险转化为组织未来发展的机会。
很显然,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会提升参展商,观众等各方面对活动的举办方和组织方的信心,增强信赖度。那么,危险和机会转化的过程就为品牌的提升创造了机会。
编者按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有的会展企业能够从容应对,而有的会展企业则显得无所适从,仓促应对。甚至一些会展企业选择掖着藏着的心态,试图侥幸过关,体现出危机管理意识的淡薄和对危机后果估计的严重不足,甚至对法律的漠视。例如,前不久“东方人文车展”的流产事件,其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会展界的声誉,更极大的伤害了参展企业,其行为完全暴露了其对危机管理意识的淡薄和对危机后果估计的严重不足。
4.会展管理课程 篇四
第一部分 会展管理概论
第一章 会展管理的理论
第二章 会展管理的架构和具体内容
第三章 会展管理的观念与模式 第二部分 会展流程管理
第四章 会展项目管理
第五章 会展现场管理
第六章 会展营销管理
第七章 会展后续管理
第三部分 会展资源管理
第八章 会展场馆管理
第九章 会展物流管理
第十章 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一章 会展财务管理
第十二章 会展信息管理
第四部分 会展管理专题
第十三章 会展风险与危机管理 第十四章 会展品牌管理
《会展服务于管理》张金祥 项目一 会展服务概述
任务一会展服务的概念与内涵任务二会展服务与管理
任务三会展从业人员培训门任务四会展服务商的选择门 项目二会议服务与管理
任务一会议筹备期间的服务任务二会议期间的服务
任务三会议其他服务
任务四会议结束后的服务 项目三 展览会服务
任务一展览会筹备期间的服务任务二展览会展出现场服务任务三展览会配套活动的服务任务四展览会结束后的服务 项目四 节事活动服务
任务一节事活动概述
任务二节事活动营销管理与服务任务三节事活动现场服务与管理任务四节事活动举办地的服务 项目五 会展物流服务
任务一会展物流服务与管理概述任务二国内会展活动的展品运输门
任务三出国展的展品运输门
项目六 会展旅游服务
任务一会展旅游概述
任务二会展旅游产品与服务
任务三会展旅游的过程管理门
项目七 会展危机管理
任务一会展危机事件管理概述
任务二会展人为与自然因素危机事件管理
任务三会展经营危机事件管理
项目八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
任务一会展客户关系管理概述门
任务二会展客产关系管理的内容
任务三会展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许传宏
第1章 概述
案例导入
1.1 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的概念
1.2 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的类别
1.3 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2章 会展推介服务
案例导入
2.1 会展推介概述
2.2 会展招展服务
2.3 专业观众的组织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3章 参展商服务
案例导入
3.1 展前宣传服务
3.2 展前客户沟通服务
3.3 参展选择与实施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4章 会展现场服务与管理
案例导入
4.1 会展开幕的服务与管理
4.2 展会观众类型与统计
4.3 展会期间的现场工作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5章 会展物流服务与管理
案例导入
5.1 会展物流服务与管理概述
5.2 会展物流服务的要求
5.3 会展物流管理的内容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6章 会展设计与搭建服务
案例导入
6.1 会展设计与搭建概述
6.2 会展设计的流程
6.3 展台搭建的操作与要求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7章 会展服务礼仪
案例导入
7.1 会展服务礼仪概述
7.2 会展服务礼仪的基本规范
7.3 会展服务礼仪接待技巧
本章小结
作业指导
第8章 会展商务服务
案例导入
第9章 会展安保清洁服务
第10章 会展客户跟踪服务
会展管理实训教程 袁成绪论
第一节 会展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会展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第三节 会展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与职能
第四节 会展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
模块一 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会议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会议准备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会议准备实训
实训项目一 制发会议通知
实训项目二 制作会议证件
实训项目三 准备会议的物品与设施
实训项目四 会场座位格局设计
实训项日五 进行会场装饰
实训项日六 布置主席台
模块二 会议的迎送服务与引导服务
第一节 会议迎送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节 会议迎送服务的要求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会议迎送服务实训
实训项目一 接站服务
实训项目二 预订返程票
实训项目三 组织欢迎队伍
实训项目四 引导服务
实训项目五 送站服务
模块三 会议的食宿服务
第一节 食宿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节 食宿服务的工作要求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食宿服务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会议食宿服务实训
实训项目一 预订会议房间
实训项目二 分配房间
实训项目三 安排会议菜单
实训项目四 布置宴会厅
实训项目五 宴会酒水服务
实训项目六 茶歇
模块四 会议的安全卫生工作
第一节 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安全卫生工作的服务要求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安全卫生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会议的安全卫生工作实训
实训项目一 会场安全服务
实训项目二 住地安全服务
实训项目三 会议保密服务
实训项目四 客房安全与卫生服务
实训项目五 会议医疗保健服务
实训项目六 卫生防疫服务
模块五 展品运输服务
第一节 展品运输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节 展品运输的要求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展品运输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展品运输服务实训
实训项目一 介绍展览和展馆情况
实训项目二 展品入馆
实训项目三 展品储存
实训项目四 分配展位
模块六 展览安全
第一节 展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展览安全工作的要求与基本方法
第三节 展览安全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展览安全实训
实训项目一 客人意外死亡的外理
实训项目二 客人意外受伤的处理
实训项目三 客人报失的处理
实训项目四 消防器材的使用
实训项目五 场馆附近交通的维护
实训项目六 进出展馆证件的检查
会展管理:原理、案例 黄向 李正欢
第一章 会展概述
第一节 会展活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会展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功能
第四节 会展活动的分类
拓展阅读:德国第一大会议城市一一柏林
第二章 会展业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会展业的市场参与主体
第二节 会展业的市场运行机制
第三节 会展业的管理模式
拓展阅读:科博会,十一年历史铸就辉煌
第三章 会展组织管理
第一节 会展组织设计
第二节 会展企业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大型国际会展的组织机构
拓展阅读:上海世界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与执行委员会组织机构
第四章 会展资源管理
第一节 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节 会展财力资源管理
第三节 会展物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会展业的信息资源管理
拓展阅读:苏州会展资源整合,打造会展CBD
第五章 会展业的危机管理
第一节 会展危机的特点与类型
拓展阅读:城市安全与会展
第二节 会展危机的演化规律
第三节 会展危机管理的原则
第四节 会展危机管理的宏观架构与战略设计
拓展阅读:厦门乔丹订货会上的食物中毒
第六章 会展项目管理概论
第一节 会展项目的相关概念、类型及其特征
第二节 会展项目管理过程
第三节 会展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
拓展阅读: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暂行)
第七章 会展项目启动
第一节 会展项目调研与构思
第二节 会展项目的立项策划
第三节 会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第四节 会展项目的立项与报批
拓展阅读:年青岛汽车产品博览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八章 会展项目的现场管理
第一节 展览现场管理
第二节 会议现场管理
拓展阅读:第四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展览现场管理办法
第九章 会展项目控制
第一节 会展项目控制概述
第二节 会展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会展项目跟踪与信息系统
第四节 会展项目控制系统的设计
拓展阅读:美国Ahieor公司会议项目控制
第十章 会展项目收尾与评估
第一节 会展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会展项目评估
第三节 展览会项目的评估
第四节 会议项目评估
5.法国会展管理专业 篇五
此外,中国的展览场地数量和面积在整个亚洲也分别占了57%和69%,居亚洲第一位。据统计,20全国展览会总数量达到7333场,位居世界第二位;北京接待国际会议的数量已经排名世界前十位、亚洲第二位。
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的会展经济已初具雏形,有一批相当成熟的市场主体。无锡、厦门、南京、南宁等城市年分别出台新政以发展会展业。从国家层面,2011年商务部发布了促进品牌展会发展等四大措施。中国的会展业至今仍缺乏品牌,缺乏创新经营思路和运作模式,比如展会数据管理意识,多元化、多渠道经营方式,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等。
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中,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少管理层是半路出家;项目招展营销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高国际沟通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会展设计人员也多从平面、广告等专业转行而来;工程和制作人员则是来自许多不同专业。虽然也有一批从业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的人士,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及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难以成为全面的专业人才。这直接造成目前国内展览项目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低,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事实。
6.会展公司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条为了规范四川xx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统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明确公司劳动用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原则、方式、流程,特制定此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设计。
第二部分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一、考勤制度
1、按国家规定,八小时内,办公员工必须准时上下班,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为工作日,上午9:00上班,下午18:00下班,午休时间为12:00至14:00(不针对出差人员及加班到22:00后下班人员)。
2、员工每日到公司上班必须先打卡报到,有事需外出的必须在行政部填写《员工外出登记》或提交钉钉外出申请,事假及调休最小请假单位为1小时,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年假最小请假单位为半天,不足半天按半天计,审批通过后方可外出,下班时打好卡方可离开,迟到或早退30分钟以内,乐捐50元;迟到或早退30分钟以上(含),按旷工一天处理,扣除日工资的2倍(基本工资21.75天*2)扣除5分钟内(不包括5分钟)不算迟到。
3、事假需提前一天填写事假请假单或提交钉钉申请,请假1天(含)经部门主管签字同意,请假超过1天以上3天(含)以内需经部门主管、行政人事经理审批通过后准假,3天以上需经部门主管、行政人事经理、总经理审批通过后准假,按事假天数扣除当事人日工资(基本工资/21.75天×事假天数)。未取得上述批准而缺勤者,将被视为旷工。
4、员工生病应及时通知部门主管及行政人事部,请假三天及以上需提交区级以上医院证明和病历,补填病假请假单,请假审批流程同事假。病假按天数扣除当事人日工资的.一半(基本工资/21.75天×病假天数/2)。未取得上述批准而缺勤者,将被视为旷工。
5、外出:员工因公外出,须直接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填写《员工外出登记表》或钉钉提交外出申请。员工上班后中途因私有急事外出,须向部门主管及人事部报告去向,经批准,交待手头工作,并递交签批后的请假手续,方可外出,否则作旷工处理。主管以上职务因私事外出,须向总经理报告去向,经批准后办理请假手续。
6、如未能按上述第3、4、5条执行,则视为旷工。旷工一天扣除当事人二倍日工资(2×基本工资/21.75天),无故旷工三天以上者视为自动离职。
7、员工在试用期内可随时提出辞职,公司也可随时提出辞退。
二、工资制度
1、公司实行以下发薪制度,即每月15号发放上月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补贴+奖金。
正式员工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社保+补贴。
2、员工试用期为一个月(表现突出者可视情况而定),在此期间只发放基本工资,不享受各种福利补贴(特别奖除外)。
3、员工领工资时及时核对金额,不允许随意交流个人收入金额。
第三部分员工的福利管理制度
一、假期类型
(一)无薪假
1、所有事假均为无薪假,连续事假不得超过5天,全年累积事假不得超过30天。
2、年薪人员无薪假,每天扣款基数:基准年薪/12/21.75。
3、月薪人员无薪假,每天扣款基数:月薪/21.75。
(二)有薪假
1、病假:
①员工因病请假,需提供正规医院出具的病历本、收费单等原件,且与请假时间相符),视为病假。全年病假天数不超过24天。
②病假一天(含)以内,发放日薪的50%;病假超过一天,五天(含)以内,发放日薪的40%;连续病假超过五天,按医疗期相应待遇处理。
2、医疗期
①员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住院治疗的,按《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执行。
②医疗期结束后,员工仍不能正常工作的,公司与员工协商一致,按调岗、调薪、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等方式处理。
③在规定医疗期内,员工收入按当年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为基数计算。
3、工伤假:
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工伤的情形,经申报批准后可做工伤处理。伤者入住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指定的医院,并持医院证明方可进行休假。工伤期间待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4、婚假:
根据国家规定享受有薪婚假3天。四川省外员工可增加2天路程假,员工请婚假必须向行政部出示其结婚证书。
5、产假:
产假期限根据国家规定执行。20xx年产假规定为女员工生育假期可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给予男方护理假15天。产假期及以后该员工的岗位,由公司另行安排。
6、丧假:
员工直系亲属(指员工的父母、配偶、子女,除次以外均不属直系亲属)死亡可享受有薪丧假。丧假期限为5天。
7、陪护假:
①男性员工属于晚育的,且生育第一胎的,在配偶生育前或后可一次性享受10天陪护假(含节假日)。
②陪护假需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并出示员工结婚证、准生证及出生医学证明等材料。
③陪护假为带薪假。
8、哺乳假、接送假:
女性员工育有13周岁(含)以下的小孩,工作日每天可享受1小时的哺乳、接送假。哺乳、接送假为带薪假。哺乳假、接送假不能累加使用。
9、学习假:
员工在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职称证后,并注册用于公司的,可持有效凭证补请学习假(一年内假期不超过5天),学习假为带薪假。
10、年假:
与公司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公司工作满一年的正式员工,从第二年起可享受带薪年假,司龄每满一年派发一次。
年假天数
司龄
年假天数
1~2年
5天
3~4年
6天
以后每增加1年,年假增加1天,最长不超15天.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或者冲抵休假天数:
①司龄满1年不满的员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②司龄满10年不满的员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③司龄满20年以上的员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④请事假连续超过5天或全年累计超过30天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⑤全年连续旷工超过3天或全年累计旷工超过5天,不享受当年的年假。
⑥职工已享受当年的年假,年度内又出现本条上述五种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度的年假。
3)年假使用
①年假可由本人申请,也可由公司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统一安排。如由本人提出申请,公司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可对员工的年假申请进行调整。
②原则上年假要求在本年度内休完。公司在每年3至8月份有计划安排员工休年假,其余月份根据工作情况,不批准连续年假。因工作需要,而不能在年度内休完年假的,经总经理批准,可将剩余年假延期至下年度累加使用。
11、国家法定节日:
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为带薪假。
12、六一儿童节:
育有13周岁以内儿童的员工可带薪休假半天。
13、三八妇女节
女员工在“三八妇女节”可带薪休假半天。
14、保险:员工在试用期满转正后,均享受本公司提供参加成都市社会保险福利。
15、生日福利:转正员工在生日当天可获得公司赠送的生日福利一份。
16、全勤奖:为加强公司日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特设立全勤奖:
①员工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请假。
②月末根据考勤打卡记录统计确认后,一次性每月给予全勤奖励。
三、假期规定
1、婚假、年假及三天以上的国家公布的长假(含调休)相互间不能连续休假。
2、三天以上的国家公布的长假(含调休)前后各一天不得请事假和调休。
四、人事管理制度
1、公司按法律规定禁止录用以下人员:
①未满法定工作年龄者;
②经医疗机构证明的患有传染病、精神病及其它不适合工作的疾病者;
③被剥夺公民权利尚未恢复者;
④通缉在案,尚未结案者;
⑤曾有严重渎职行为者;
⑥曾因贪污受贿、私挪公款受到处罚者;
⑦其它违反国家禁止性法律法规者。
2、员工入职办理:
①新员工到部门办公室报到,提交各类相关材料。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
②新员工填写入职登记表,办理入职。
③新员工入职后,由部门安排办公位置等,并介绍部门人员及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由直接负责人向新员工介绍其岗位职责与工作说明。
④试用转正:新员工工作满试用期时,由部门主管安排进行转正评估。员工对自己在试用期内的工作进行自评,由直接主管对其进行评估,填写《转正申请表》,如果公司认为试用人员合格,则通知试用人员转为正式员工,双方签订聘用合同,签订合同前提条件:能胜任本岗位工作,充分理解合同条款并诚实履行合同义务。合同期由入职本公司之日起计。
类别
合同期限
试用期限
主创及以下级别设计师/其它岗位基础员工
三年
3个月
资深设计师及以上/中层以上管理岗位
三年
6个月
中级以下设计师
一年
1-3个月
试用期间表现特别突出或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申请提前转正。
五、加班
1、非工作日因工作需要加班的,经方案组长或项目设总或中心副总组织,由总经理签批确认,记为加班。加班确认手续需在加班后二个工作日内完成并交行政前台备案,逾期则不记为加班。
2、特殊情况,因工作需要由总经理签批认可的在公司的集中加班,视为加班。
3、加班考勤以加班确认手续为依据(包含钉钉打卡记录)。
4、方案组长、项目设总、中心副总对加班考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5、加班时间,按月统计并公布。
六、加班纪律
1、公司各级部门及员工应合理安排工作,杜绝不必要的加班。
2、如因工作需要,必须加班的,员工需无条件服从,不可拒绝。
七、加班补助
1、加班工作餐:在公司工作到20:00以后的、非工作日集中加班,公司提供加班工作餐(用餐标准按公司规定执行)。
2、加班交通车:非工作日在公司集中加班超过21:00后的,公司安排交通车送加班员工至相应公交车站或换乘地点。
3、自带车辆员工非工作日在公司集中加班拼车的、或因加班额外产生的停车费,给予车辆补助(按公司现行车辆补助规定执行)。
八、晋降级:
1、定期:
①公司每年进行一次晋降级评定工作,参加人员为司龄超过一年的员工。按照公司管理体系标准对符合要求的员工上一年度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核,经公司综合评定后确定晋降级。
②新进员工在转正满半年后,参加一次评级工作。
2、不定期:在平时工作中,对表现优异、对公司有特殊贡献的员工或表现恶劣,无法胜任本岗位工作者,由用人部门提名,报各中心副总及总经理核准后,向董事长提请晋降级批准。
九、岗位调整:
1、员工可根据自身能力及公司岗位空缺的情况申请岗位变动。
2、公司可根据发展需要、员工个人能力及公司岗位空缺的情况对员工调整岗位。
3、凡需要进行岗位调整的人员均须填写《员工岗位调整申请表》,并报本部门、调入部门、人力资源部、公司领导审批。岗位调整以人力资源部出具《岗位调整通知书》后方生效。员工岗位调整时,应填写《工作物品移交表》,并在三个工作日内交接工作、物品,结清相关帐务,并经调出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到新岗位入职。
4、员工离职办理:
①员工离职,须提前15-30天提交离职审批表,向本部主管提出书面或钉钉申请,人事部签字,转交总经理审批签字。
②在甲乙双方商定的期限内,双方进行工作交接,乙方交还公司财物。
③员工办理完所有离职手续后,到财务部进行各种款项的交割结算,包括各种借款、物品扣款、工资、福利等结算。
5、合同解除:
甲方辞退乙方,须由乙方所在部门的主管填写辞退审批表交总经理签字,然后由该部门主管会同财务部与乙方办理离职前的交接手续,向乙方开出解除聘用合同通知书,乙方在通知书上签名后方可领回本月工资。
6、有下列情况之一,甲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公司规章制度,影响工作的;
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私吞公司财产、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未经公司允许擅自帮助其他品牌或人员等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不服从工作安排,顶撞上级、出言不逊或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等行为,严重影响公司品牌形象的。
7、试用期内,离职人员以约定的工资标准以其实际劳动时间给予工资。
十、财务制度
(一)报销制度:
1、各部门员工每周把要报销的票据统一交到主管部门审核后交财务部,由财务部统一交总经理审批后发放。
2、日常费用报销须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①经办人认真填写费用报销单
②部门主管签字-(审核费用合理性)
③财务部主管签字-(审核票据真实性并符合财务制度)
④总经理签字-(审批签发)
⑤到财务部出纳处领款。
3、填制报销单时,应按报销单的格式填写所在部门、时间、报销内容、金额、经手人,并把原始发票附在报销单后面。如原始发票丢失,必须写明原因,经财务部上报总经理,不经批准,不允许随便替票。坚决禁止补票、假票行为的发生,一经发现,将予严惩。
4、将填写粘贴好的报销单按审批程序交有关经理签字和财务部审核后,交出纳报销领款。
第四部分员工的培训计划
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目前公司发展需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实施。例如开展内部员工当任讲师、聘请专业讲师,购买在线视频培训、采购专业培训课程等。
批准与解释
1、本制度自审批完成之日起生效执行。
7.中外会展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七
1、会展核心人才
会展核心人才, 主要是指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 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
2、会展辅助性人才
会展辅助人才, 主要是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会展操办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 他们的工作是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会展支持型人才
会展支持型人才, 这类人才受会展活动的牵制力相对于前两类人才要弱些, 他们除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外, 也对社会其他人员和组织提供服务, 而不以会展业为主。
二、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整体处于无序状态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目前处在‘三无’状态, 理论体系未建立, 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研究不透彻, 引进不全面, 胡乱嫁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者或潜在从业者个人也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会展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
为了办会展, 政府忙于建场馆、铺道路、引外商等等, 而对会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从立法到科研、学科建设、教育和培训投资等没有给予应有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3、高校盲目开设会展专业
高校办会展专业置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各类院校办会展专业趋于雷同, 特色不明显;会展专业开办多, 但规范性不强;会展课程发展快, 但专业性较弱;会展知识涉及广, 但体系性差。
4、职业培训流于形式
会展职业培训市场散乱、幼稚, 缺乏科学规划、缺乏实用性, 流于形式, 与国际脱轨、与实践脱离。
三、主要原因分析
1、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
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 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会展业劳动力市场极不成熟;缺乏与会展业培训有关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我们改变思想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太慢, 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 信息的传递是迅速的, 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最先进的科技知识, 开创者可能需要上百年, 其他人可能只需瞬间, 闭门造车总是会走弯路的。
2、两大认识误区
第一, 学术界认识误区。学术界对会展经济与商务旅游关系的存在模糊认识, 或多或少把两者等同, 认为是旅游专家学者们的事, 这就是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不重视对会展业的研究的核心原因。第二, 以政府为首的社会认识误区。社会、政府及主管部门认为办会展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主要起到交流的作用, 营造繁荣的环境, 一贯主张“会展搭台, 经济唱戏”, 多数人没认识到会展本身也是一项产业。
3、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弊病
自从我国高校改革后, 教育产业化潮流涌动, 各高校尤其是非名牌高校想法设法增开新专业, 扩大招生, 高校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 其动机之一是经济利益, 不管师资条件如何, 不对会展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分析, 盲目模仿其他院校, 照搬照套地就办起会展专业。
四、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树立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全局观念
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指提升“人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国家、组织或家庭和个人对会展业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智力开发、体质投资、职业培训和全社会性的启智服务, 涉及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经济性人口迁移和启智投资等各方面。因此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大系统, 是一个全局的观念。
2、市场导向下政府加强引导、服务、投入和监督
对于目前刚刚起步的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 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下加强引导、服务、投入和监督。英明的政府引导可以减少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及劳动者等市场经济元素活动的盲目性;科学周到的政府服务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元素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大政府投入可以刺激各经济元素的活力, 形成新兴的局面, 从而吸引更多投入;政府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大棒, 其威慑力迫使经济各元素在利己时不损害他人。
3、高校办会展专业首要任务是科学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
高校在会展教育的决策过程中要从自身的特色、实力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定位, 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培养会展产业链中哪方面人才并在这方面精耕细作, 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高校会展科班出生的教师极少, 几乎都是从相关领域转过来的, 因此专业性不强, 也相对缺乏实践经验, 为了尽快提高会展业师资水平, 建议有条件的高校采取引进外籍教师、送员出国学习、促进国际交流、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等措施。
4、规范职业培训市场
第一, 政府加强监管。第二, 组织自律。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要求培训组织自查, 倡导培训组织之间的互相监督。第三, 社会监督。政府大力宣传提倡全社会监督, 并建立社会监督举报的保障机制, 被培训人员要形成自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5、建立中国特色的会展行业协会
为了尽快改变目前会展业的混乱和低水平的局面, 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必须尽快成立全国性的和有权威性的会展业协会来规范、协调和管理会展劳动力市场, 尤其在会展业培训上可以集中师资力量、净化培训主体、规范培训市场, 提高培训质量, 改变培训机构散、小、弱、差, 主体过于复杂, 培训资格无严格限定的局面。
摘要:近年来, 我国会展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专业会展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会展业人力资源的状况, 分析了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 最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外,会展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8.会展管理工作总结 篇八
从承办不起眼的小型展销会开始,到如今高规格展会竞相登台,十六大以来,福州会展业正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推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福州共举办多层次展会54场。2012年,这一数字激增至200多场,创下新高,直接拉动了20多个服务行业的市场消费。按照福州会展业的远景规划,到2015年,福州力争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明显影响力的会展中心。为此,本刊特约专访了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副局长杨辉,听他介绍福州市会展业发展的繁荣景象是如何取得的。
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稳步提速
软件环境不断优化,硬件环境的逐步完善,展会事业运行机制的提升,具体展会数量及规模上升。
福州的会展业起步于1998年,以建筑面积为38万平米的福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为标志。开始时,福州会展只停留在寿山石文化博览会等区域性的展销会,数量和规模都十分有限,全国性的高规格展会一年也只有两三场。近年来,福州一度出现月月有大型展会举办的喜人局面,并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本土品牌展会,形成了会展策划、会展组织、展览工程、广告宣传等专业分工。
近几年,福州市会展业的发展情况大致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会展业的软件环境不断优化。福州会展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福州市于2011年出台了《福州市展会管理办法》并正式施行,随即还出台了《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两个《办法》的制定及出台,使会展业的市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了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办展企业信誉、参展产品质量监督,推进了福州市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此外,福州于2002年就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并不断为会展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咨询服务,先后承办与协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会展。二是,硬件环境逐步改善。随着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米,4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大大改善了福州单个展馆面积受限制的局面。更多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将为福州会展业上规模、上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展会数量及规模上升。近五年来,全市共成功举办了各类展会700余场,其中全国性展会50多场,累计接待海内外嘉宾、参展客户和观众约1000万人次,展会内外贸易成交金额达1000多亿元。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福州市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海峡牌”展会。目前,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老字号暨福建名牌产品博览会、中国(福州)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中国消费品全球采购会等一大批会展活动,吸引了众多台湾商家参会参展,为经贸交流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杨副局长表示,这些需要发挥会展业自身的具体优势,突显海峡两岸的特色品牌。既要面向海峡优势,又要跳出这一层面,探索并吸纳中国海峡两岸在会展行业的共鸣与差异。
目标规划明确,政策管理规范
根据我市会展业的远景规划,到2015年,我市力争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有明显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另外,去年底,我市相继发布了《福州市展会管理办法》、《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出台《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展会的组织方或举办方提出了具体的奖励方案。
展馆越来越好、展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等成为福州会展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福州会展业在未来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主要有几方面的规划:市场化(政府引导),专业化(借鉴北上广),品牌化(扶植自主展会),产业化(产业信息对称)。”杨副局长说,这将是未来福州会展业发展的大方向。随着福银、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我市与沿海城市、中部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另外,我市打造培育的海交会、商交会等经贸盛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这些因素也都为福州会展业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会展业的发展还处在政府为主导的阶段,如何让会展业市场化?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杨副局长认为,这是一个动态性的问题。首先,必须科学评估,搞清楚会展业的定位,走什么路子。以市场为主体的时间点应该在会展行业相对成熟的时期,我认为3-5年的时间较为合适。
此外,正值第十三届全国会展业职业经理人中级研修班在福州举办,对于会展行业人才管理培训这一方面,杨副局长认为,要注重会展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应积极发挥带动和影响作用,如福建汇源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就通过举办专业培训,跟高校的合作,进行教材改进,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紧扣福州市会展产业的发展脉搏,响应会展行业的发展要求,对接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
加大资助力度,有效利用展会平台
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带动物流配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城市开放性和国际性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福州傍海而生、依海而兴,沿海外向也塑造了福州开新、开放的城市底蕴,形成了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尤其近现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历史大转型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福州始终挺立在时代的潮头浪尖。19世纪中叶,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福州是亚太地区最为繁荣和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进入新世纪,尤其十六大以来,福州会展业大踏步向前迈进,来福州办展的机构越来越多,展会规格越办越高,办展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福州举办的各类展会达到222场,其中全国性展会9场,包括第六届海峡(福州)渔业博览会、中国(福州)动漫电子消费展、第6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第1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中国(福州)家居建材博览会、2011全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等高规格展会。第66届医博会更是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家企业参展,展会面积达11万平米,设5795个展位,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万名专业代表和观众前来观展,规模创福州之最。2011年底,福州市相继发布了《福州市展会管理办法》、《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出台《福州市展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展会的组织方或举办方提出了具体的奖励方案。
围绕会展业,福州市积极设立资金,鼓励办展招展。杨副局长向记者介绍,在我市会展市场逐渐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扶持的政策,运用有效的调控手段,扶持培育会展业做大做强,从实际中体现政府对会展产业的支持和促进。把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角色从直接参与的主体转变为支持者和引导者,强化政府对会展业的宏观管理。
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带动物流配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城市开放性和国际性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全国糖酒会在福州的成功举办,展览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折合标准展位近6000个;参展企业近3000家,累计入场人数达20万人次,其中专业人士接近12万人次;商品成交总额近200亿元。糖酒会是迄今为止福州市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会,该会不仅为福州市糖、酒、副食品及会展行业带来一次难得的交流和发展机遇,而且为福州市住宿、餐饮、旅游、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会展业素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对优化城市社会资源、发展社会经济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福州作为沿海地区开放较早的区域,借助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更好地推动福州的发展。杨副局长最后告诉记者,在福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商贸局力争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大会展业资助,在“十二五”期间把会展规模、档次和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引领福州会展业繁荣发展。
【会展管理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会展酒店管理实践总结报告10-13
会展经营管理11-12
会展品牌战略管理08-15
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09-28
会展风险管理实例10-25
会展管理专业就业前景11-20
会展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09-05
广交会展后总结06-27
会展实习工作总结08-31
会展专业认知实习报告总结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