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

2024-08-31

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共8篇)

1.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 篇一

隆 安 县 教 育 局

隆安县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建筑、管理行为,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特制定此制度。

一、学校食堂应该取得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并办齐各项手续。

二、食堂选址应防止各种污染源的影响,食堂距牲畜圈、校园独立式厕所及贮粪池、垃圾存放站(池)及污水排放点等污染源的最小允许距离为25米。

三、食堂的设施设备布局应当合理,不应与教学用户合并设置(小伙房除外)。厨房的噪声及排放的油烟、气味不得影响教学环境。

食堂一般应包括独立的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备餐间、食品分发场所、就餐场所等。

四、食品加工操作间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

应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设备。

五、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布局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进行设置。不具备分设条件的,应在不同时段分别运作。

六、根据供餐人数规模,配备必要的蒸煮、清洗、消毒、冷冻(藏)设施及设备。

七、配备由耐磨损、易清洗的无毒材料制造或建成的餐饮具专用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设备。

配备2个以上的水池,清洗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水池应分别设置,不得混用。各类水池应用明显标识标明用途。

清洁操作区不得设置明沟排水,地漏应能防止废弃物流入及浊气逸出。

八、食堂供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食堂用餐场所应设置足够的自来水装置,供用餐者洗手、清洗餐具。

九、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利用现有闲置校舍,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网络传输)

2.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 篇二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深入,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把重点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转向软件应用、网络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个性化方面。为了有效地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许多学校已经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随着学校网站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网站内容的丰富,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网站以及海量信息,充分实现网站间的数据共享,已逐步成为很多学校领导及信息主管所关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当前“一群孤立网站”的情况

(1)从技术上看,各单位网站自行制作和维护,制作水准不一,使用的技术不一,又无专业的技术人员维护,信息网络中心也无力了解所有这些网站的技术,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网站经常出现问题,但又无法及时解决,而且会影响同一服务器上的其他网站的运行。

(2)从内容上看,这些网站数据更新普遍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与学校主网站数据库互相独立,难以共享资源,造成学校对外发布的信息或不及时,或不准确,或者院、系数据互相矛盾,对有些不适合对外发布的信息又无法控制等。

(3)从使用上看,很多网站系统设计不合理,想要调整网站结构或显示样式非常麻烦,工作量很大,且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进行,非常不方便;尤其是网站改版时,几乎要完全重做。

(4)从建设成本上看,大多数二级部门网站均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利用率低,单个费用虽不高,但总体建设成本高。网站开发既有用html 静态网页制作的,也有利用 asp、php、jsp 技术开发的动态网页;网站既有请专业网络公司开发设计的,也有从网络上下载的免费系统或是组织学生自行开发的,对网站开发人员依赖性大,要经常性地重复投资。 服务器、操作系统、信息发布软件、数据库等各不相同,学校难以统一管理。

(5)从维护周期上看,有些二级网站没有后台管理,有些即使有后台管理,但非常复杂,使用者不能做到及时更新,甚至有一些院系、部门网站的最新信息内容还是一年前发布的,基本已经成为“睡眠网站”。

2 高职院校网站群技术概述

(1)网站群技术的概念:

网站群系统也称为网站集群系统,是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标准,建立在统一技术构架基础之上,分级管理,分级维护,耦合程度高,信息可以实现基于特定权限共享呈送的网站集合。网站群系统实现了技术标准统一,能够互联互通,实行集群化管理,相对一致的网站运行和服务规范。

(2)网站群技术具有的功能和优势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Webplus技术构建网站群,WebPlus是一个平台管理工具,利用该平台可以定制出很多个风格不一、内容不同的网站,便于网站的更新、改版及维护,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WebPlus系统具备以下技术优势:

①功能设计更具前瞻性:使用网站群技术在设计方面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独创的一套平台定制多个信息相关联的网站,解决了用户数据分散、信息彼此孤立的现状。

②定制性更强:WebPlus提供了一套体系结构及其灵活的配置系统,无需编写一行代码,便可定制多个完全动态的门户网站,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栏目调整。

③网站改版更容易: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模板,可以在短短数秒钟内对网站进行全面改版,由于采取了模板同信息的分离技术,使得网站原有内容不会改变。

④信息维护更简单:系统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符合操作使用习惯,无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用户便可轻松定制整个网站;在信息维护方面,使用了类似Word的文本编辑器,使得一般的文员便可胜任网站的信息维护工作。

⑤全Web化管理,客户端零维护:系统完全基于B/S体系结构,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浏览用户,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便能进行信息浏览及处理,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3 高职院校网站群的建设

3.1 系统运行环境

(1)硬件环境

①动态制作服务器

用于部署WebPlus平台,所有信息维护工作都可集中在该机器上。

处理器:建议双CPU至强处理器。

内存(RAM):建议4G,最低2G。

硬盘(HD):SCSI硬盘。

②静态发布服务器

用于网站信息的发布。

CPU:建议双CPU至强处理器。

内存(RAM):建议2G。

硬盘(HD):SCSI硬盘。

(2)软件环境

①动态制作服务器

操作系统: Linux RedHat ES4及以上。

数据库系统:MY Sql 5.0。

其他软件:JDK1.6,Tomcat6.0,SMB服务。

②静态发布服务器

操作系统:Linux。

Web服务:Apache V1.3及以上。

文件共享服务:SMB服务。

动态模块支持软件(可选):jdk1.6,tomcat6,Apache-mod-jk(用于Apache与Tomcat相连)。

3.2 软件系统架构

软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WebPlus系统结构

N层体系结构:

①应用层采用组件化设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应用组件进行取舍,也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扩充组件。

②应用支撑平台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包括身份认证、内容管理、消息处理等。

③系统平台层是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网络、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系统,它们是信息的存贮与传输的基础。

④安全支撑平台则贯穿于整个系统中,通过构建系统的安全策略,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用户授权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保证系统安全平稳高效地运行。

(2)信息贯通

上级站点可以拥有、管理本机构以及下级站点的机构人员,栏目结构和文章信息。

下级站点可以向上级站点、同级站点推荐信息,上级站点可直接从下级站点抓取信息。

4 高职院校网站群的管理

采用网站群技术架构主网站和二级部门子网站,网站的管理和维护更具人性化,同时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提高了数据的耦合度。主网站和子网站的关系如图2所示。

(1)人员管理:

基于树型结构的人员管理模块,可以对网站相关的所有人员按照学校部门机构的方式进行设置、管理。人员管理也可以采用学校已有的身份认证系统。

(2)栏目管理:

栏目管理用于系统管理员和管理组成员对栏目进行维护,由于栏目管理同样基于树型结构设计,因此,网站中的栏目可以随意作增加、修改及删除操作。另外,网站中的文章总是隶属于某个栏目,对于管理组成员,只能对他所管理的栏目进行操作。

(3)信息流程管理:

平台在信息管理方面具备简单而实用的流程功能,包括文章的起草、送审、审核、退回、冻结、发布及移动等一系列操作流程,使得整个网站的内容维护更规范。

如图3所示,各网站内信息发布可采用起草、送审、审核、发布及退回等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管理;网站之间可实现信息推荐、审核、发布及退回等流程操作;下级站点可向上级站点或同级站点进行文章推荐,上级站点可直接从下级站点抓取信息或将本站信息发布到下级站点。

(4)权限管理:

统一身份及单点登录,Webplus系统采用用户身份唯一(统一身份),指派角色(权限组)的模式来管理人员权限。考虑到用户操作使用方便和今后的可扩展性,Webplus系统采用可跨服务器、跨应用的单点登录系统。单点登录系统实现用户一次登录,即可使用全部授权系统。系统能够直接调用其他身份认证系统的相关接口,使用已经统一的人员身份管理。

5 结束语

网站群技术在该校门户网站及二级部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证明,网站群技术不仅仅方便了管理员的统一管理,而且也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易使用性,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网站的总体建设成本。 综上所述,网站群技术是网站进化的必然形态,是提升网站之间管理与绩效的有效手段,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的先进技术,选择合适的网站群系统,把高校校园网站建设好、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学校形象。 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校园网 站群具 有后发优势,必将在未来信息化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静,邓可君,刘福东.CMS在高校网站群建设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

[2]王祖乐,宋波,杨宝祝,等.基于统一管理平台的政府网站群的设计与实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齐明超,郜佩.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

[4]沈俊.高校网站群的建设和方案浅谈[J].价值工程,2010.

3.高校网站建设中的站群管理和优化 篇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网站规模的扩大,给高校网站的安全和维护工作带了了不少困难。结合网站数量过多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分级网站群以及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在保证了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高校网站的轻松管理和简单维护。

【关键词】站群;优化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目前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完善,对校园网站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校网站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一方面有效地扩大了学校的宣传力度,促进了学校与外界社会的信息交流,有利于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网站建设中的数量过于繁多,站点分布零乱,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发布缺乏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给高校的网站的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将站群技术引入到各高校的网站建设中,可以使学校的各级网站彼此不再孤立,而且也方便了各网站的管理维护和信息共享。站群[1]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前台应用和后台管理的集成统一,并广泛应用于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网站群。

1.高校站群的建设

1.1站群概述

所谓站群,是指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构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分级管理、分级维护、耦合程度高、信息可以实现基于特定权限共享呈送的网站集合。站群,并不是指把很多个网站简单地集中在一起,而是一定要坚持各站点统一,实施分级管理、信息共享、单点登录,这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站群。

站群实现了技术标准的统一,并实行集群化管理,使网络各站点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相对一致地运行和服务。应用站群能充分发挥信息集成的优势,做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各站点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多站点间的资源共享。

1.2高校站群的建设模式

我校站群系统的实现采用了“主站+子站”模式[2],对外部访问者看,各部门的子站是完全独立的,并不是主站的附属连接;从站群的管理角度看,统一的只是平台,而应用功能仍然是完全独立的。主站与子站在形式上各自独立,逻辑上又相互联系,而且主站可以对子站的信息进行统一控制和检索。对于一级站群来说,主站可以满足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需要,子站用于学校新闻发布系统和英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对于二级站群来说,主站可以动态显示学校所有二级网站的网址导航,子站能满足学校所有二级单位的网站建设需要,这种站群的实现方式将各单位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全校各部门网站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1.3高校站群建设的技术架构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的站群管理系统平台是基于Microsoft.NET平台架构,主要采用JSP语言分层开发实现。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实现随时随地对站群系统进行访问和管理。由于站群系统一般包含较多的站点,所以部署在同一台Web服务器上负载压力相对较大,为保证站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我校的站群系统采用了基于客户端、应用服务和数据库三层进行了分布式的部署(如图2所示)。这样分布式的管理方式,保证了整个站群系统的负载均衡和安全可靠,优化了系统的性能,使之能满足大访问量的需求。网站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随时随地对站点进行维护,并生成各网站的静态页面,发布到发布服务器上供用户浏览访问。这种管理方式使管理平台与发布平台相分离,有效地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和平台管理服务器的访问压力,保证了网站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系统的逻辑结构上采用了“高内聚,低耦合”的三层架构[3],即用户界面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的分层结构。用户界面层提供面向管理员的平台管理和普通用户浏览页面的功能;业务逻辑层包括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和合法性校验等,为用户界面层传递各种参数,如栏目管理参数、访问控制认证参数等;数据访问层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客户端并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ADO.NET的数据库访问技术[4]高效访问关系数据库,并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展现给业务逻辑层。

1.4高校站群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2.高校站群的优化

为了避免战群中各个子网在搜索引擎中的搜索速度和效果,有必要对建好的战群进行优化。一班战群的优化,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2.1空间ip地址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一个网站的空间应该对应一个独立的ip地址,这样往往收录的速度会比较快,同时赋予的权重也会比较高。但是如果所建站群的数目超过了200个网站,那么一个ip下面可以放三到四个空间,一定要注意这三到四个网站之间不能够有任何的联系。

2.2友链的交换

对于站群来说,原则上不提倡整站友链的交换,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做站群优化的初始意愿了。当然,如果发现战群下某些网站有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也是可以进行相互友链的,但是在同一个ip地址下的网站千万不要进行友链,这样容易受到搜索引擎的反站群的算法而曝光,从而造成站群优化的失败。

2.3网站内链的建设

优化网站的内链,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常在站群里面的文章有两部分的链接,一部分是指向其他网站的链接,一部分是指向自己的内链,对于指向其他网站的链接是做站群的重要原因,而内链是能够有效的提升搜索引擎蜘蛛的爬行,尽快收录更多的网页,增加更多的权重,这样传递的权重就会越来越大。

3.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网站群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了对学校各级各类网站的集中管理和维护,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系统支持站点的建设、配置、更新与维护,具有基于角色的分层审核发布管理机制,保证了网站信息的标准化与安全性,能在线采集和备份站点数据,有一定的容错能力。目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的站群管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对各单位网站管理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实现站群管理系统中对网站的改版,包括网站栏目的微调,网站风格的更新、网站版面的设计等等。[科]

【参考文献】

[1]苏燕刚.校园网站群管理系统应用架构分析[J].企业导报,2011(18).

[2]陈向东.新一代站群系统的特点及构建实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3):359,360.

[3]陈绣瑶.高职院校网站群建设框架的研究与设计,电脑开发与应用[J].2011,24(3).

[4]李涛,朱一凡等.基于.Ne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0):2798.

4.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 篇四

一、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的有关原则和制度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1、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

2、建设用地的特征

3、建设用地的取得途径 ①依法拨用国有建设用地;

②依法拨用办理了农用地转用的国有农用地; ③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建设用地;

④依法办理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农民集体农用地; ⑤有偿使用国有土地;

⑥依法办理了农用地转用的农民集体农用地,常指乡(镇)村集体企业、公益事业和农民建房用地。

(二)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原则

1、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

2、实行规划控制和计划管理的原则

3、“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流”为主的原则

4、依法补偿、妥善安置的原则

(三)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相关制度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2、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征收土地公告制度

4、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6、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

7、建设用地备案制度

二、农用地转用管理

(一)农用地的概念和范围以及农用地审批的地位和作用

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农用地转用——是指现状的农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变成建设用地的行为,又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3、农用地转用审批的地位和作用

(二)农用地转用审批的权限、依据和条件

1、农用地转用审批的权限 国务院审批

①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按土地利用计划申请城市分批次用地。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①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

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按土地利用计划申请城市分批次用地。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

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的,则该乡(镇)所在地的镇区及所属村庄、集镇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2、农用地转用审批与土地征收审批的关系

3、农用地转用审批的依据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②土地利用计划;

③建设用地供应政策,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

4、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①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②纳入了土地利用计划;

③已履行或能够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义务;

④占用林地的经有批准权的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领取了《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5、符合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三、土地征收管理

(一)土地征收的概念、特证、基本原则

1、土地征收的概念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

2、征地行为的特征

①统一性。②控制性。③补偿性。④强制性。

3、征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①落实土地基本国策,保障经济建设用地的原则; ②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以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为标准;

③完善征地公开制度,增强征地工作透明度的原则。

(二)依据

(三)征地程序,实行“三公告一登记”制度 ①告知(拟征地情况公告)

②确认(拟征地调查结果)

③各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一书四方案 ④征地批准 ⑤征地方案公告 ⑥征地补偿登记

⑦征地补偿安置公告及组织听证 ⑧征地实施

⑨备案

(四)征地批准时效

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批准文件有效期为2年。

(五)关于腾地问题

一般情况用地经依法批准,并全额支付了征地补偿安置费后,被征地单位应清场腾地。对于征地补偿费用全额支付后,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拒不领取征地补偿费用,拒不腾地的,由市州、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责令限期腾地;逾期不腾地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六)征地补偿安置费用

1、补偿原则及依据

①《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而不是根据征用土地之后的用途来确定。②补偿费用的计算

年产值:按湘政办发〔2005〕47号文件规定的统一年产值为准。

倍数:按《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郴政发〔2002〕20号文件规定执行。最低倍数,执行湘国土资发〔2007〕22号文件规定。

2、其他相关费用

①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②耕地开垦费 ③耕地占用税 ④防洪保安资金 ⑤植被恢复费

⑥新菜地开发基金

⑦专业鱼池,精养鱼池开发基金

(七)被征地农民的安置

1、安置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2、安置途径 ①保险安置 ②货币安置 ③留用地安置

④投资入股安置

⑤农业安置(移民安置)⑥招工安置

四、临时用地管理

依据《土地管理法》和《湖南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

(一)临时用地范围

1、工程项目的材料堆场、运输通道和其他临时设施确需临 时使用土地的;

2、架设地上线路、铺路地下管线、进行地质勘探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3、采石、挖砂、取土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4、为选择建设地址对土地进行勘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5、因从事经营性活动需要搭建临时性设施或者存储货物临时使用土地的;

6、其它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

(二)临时用地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工期较长,一般不超过3年。

(三)临时用地批准权限:审批机关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1、临时使用基本农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2、临时使用其他耕地,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临时使用其他土地的,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临时用地的审查报批资料

1、书面申请报告;

2、临时用地的地形图(或勘测定界图);

3、临时建筑平面位置图;

4、临时用地合同及支付临时用地土地补偿费凭证,有青苗的还应支付青苗补偿费;

5、环保、林 业、规划等其他有关部门意见;

6、占用耕地的,要提交土地复垦计划书。

(五)注意事项

1、审批机关: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2、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3、临时用地在10日以内,且不改变地形地貌的,可免办批准手续;

4、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还应当依法确定临时用地补偿方案;

5、临时用地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得转让、抵押。

五、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及资料组织

(一)依据

(二)建设用地的报批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组织资料

1、城市(乡镇)分批次建设用地

2、城市(乡镇)“圈内”单个建设项目用地

3、乡(镇)村集体建设项目只转不征建设项目用地

4、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

(三)城市(乡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资料的组织

即经省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用地,涉及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实行分批次办理,报省审批。

城市(乡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材料

1、文字材料

①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报批单;

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呈报)意见;

③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批次用地报批的主体即申请用地单位为市、县人民政府; ④建设拟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⑤补充耕地的验收文件;

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开发利用论证报告; ⑦建设用地预审报告;

⑧拟征土地的公告及组织听证的相关材料,被征地农民不要求听证的,需出具书面意见; ⑨规划、财政、林业等有关部门意见或手续。

2、图件材料

①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②土地利用现状图;须标明拟占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并加盖国土资源局公章或土地权属认定专用章。

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乡(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复印件;须加盖国土资源局或规划审核章。④补充耕地位置图(在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和补充耕地竣工验收图(采用1:2000实测图)。

(四)单独选址建设项目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的范围:一般指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申请用地规模必须符合行业用地定额标准,供地方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材料

1、文字材料

①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报批单; ②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 ③建设用地申请表;

④建设项目用地呈报材料“一书四方案”; ⑤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

⑥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和其他项目批准文件; ⑦初步设计批准文件或其他设计批准文件;

⑧是否压覆重要矿床证明材料和压覆重要矿床评估报告; 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⑩拟征土地公告及听证相关材料,被征地村组不要求听证的要出具书面意见; ⑾规划、财政、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意见或手续。

2、图件材料

①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②拟占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补充耕地位置图和补充耕地竣工验收图; 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复印件;

⑤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或线型工程平图。

(五)城市(乡镇)“圈内”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报材料

1、文字材料

①市、州人民政府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报批单;

②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呈报)意见;

③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 ④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未颁分土地权证的,加附土地权属证明); ⑤按权限划分的省或市、州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充分耕地的验收文件; ⑥建设用地预审报告书;

⑦计划、规划、财政、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意见或手续。

注:计划部门意见是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基建投资计划等。

2、图件材料

①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

②拟占用土地的1:1万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明拟占用地块位置和范围,加盖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印章或土地权属认定专用章); 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附相关部位复印件,加盖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印章或规划审核章); ④经批准的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⑤补充耕地位置图(在1:1万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和补充耕地竣工验收图(采用1:2000实测图)。注:耕地补充边补边占的,附补充耕地位置图和补充耕地协议;涉及规划局部调整的,加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报告、说明和方案。

(六)乡(镇)村集体建设项目只转不征建设用地报批材料

1、文字材料

①市、州人民政府农用地转用报批单;

②市、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呈报)意见;

③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 ④建设拟占地土权属 情况汇总表;

⑤按权限划分的省或州、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的验收文件; ⑥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汇总表;

⑦规划、财政、林业等有关部门意见或手续。

2、图件材料

除农民建房用地外,其他乡(镇)村集体建设用地图件材料要求同附件一,农民建房涉及占用耕地的,应有补充耕地位置图。

建设用地管理及审查报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

2、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28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17号)

5、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湘土资发〔2000〕78号)

6、《关于建设用地备案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7、《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

8、《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

9、《征用土地公告办法》

10、《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4〕238号)

11、《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布湖南省征地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湘政办发〔2005〕47号)

12、《湖南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0〕17号)

13、《划拨用地目录》

14、《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国土资发〔2006〕296号)

15、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

16、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

17、湖南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

18、《湖南省征地程序暂行规定》(湘政办发〔2005〕51号)

19、《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5.班组建设和班组管理课件 篇五

在班组建设工作中,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组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何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时间和不断的摸索总结认为班组建设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班组管理

1、班组的安全管理

事故发生的共同点分析,寻找规律性提出应对措施。

2、班组的安全会如何开

重点应放在哪五个方面

3、违章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

4、班组的民主生活会怎样开,它和班务公开、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

5、怎样当好班组长

当好班组长的五要素、五要领

二、如何开展好学习型班组的创建

1、创建活动的“三步走”

2、“十点”做法

3、实现“四个转变”

4、方法

班组管理

一、班组的安全管理

要点;事故发生的共同点分析,寻找规律性提出应对措施。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都提出了“工亡为零”的安全生产目标可连续几年,安全生产事故不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工亡为零”的目标始终不能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发展找规律”。结合近两年以来,股份公司下属榆钢炼轧厂、炼铁厂的三起工亡事故,我们看看其共同之处。

1、共同点:都是在晚上、都是在事故状态下,都是不遵守操作规程,都是安全互保失

效,违章作业无人制止。

2、晚上发生事故:这说明夜间的违章较白天更为严重,且大量存在;夜间现场安全管理存在失控失管,部分管理人员不愿管、嫌麻烦、习惯性放纵现象较为突出;

事故状态下:这说明部分现场工作人员粗放式生产经营理念浓厚,在生产组织过程中,重生产轻安全,抢生产不顾安全、怕停浇、怕休风、怕卧坏、怕堆钢,怕生产事故却偏偏造成安全事故,冒险蛮干,不讲安全,侥幸思想严重;

不遵守操作规程,不按规章制度办:这说明现场、班组的安全规程、制度都是写在纸上给领导看的、挂在嘴上的给职工说的,小损失处理不当造成大事故、大损失比比皆是。

3、应对措施:在现场事故状态下,管理技术人员、班组长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现 场安全必须由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抓安全、抓违章,形成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到位,有效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班组的安全会如何开

要点;重点应放在哪五个方面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班组安全会是否有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工作。如何开一个质量高的安全会,重点应放在五个方面的工作:

1、班组长要当好安全会的导演。班长是本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班组的安全管理负

有主要责任。安全会的议程安排内容选择、节奏掌握、临场应变以及讲话方面的措辞,都对班组长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思维能力乃至语言表达能力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班组长在会议开始前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2、班员应是安全会的主角,参加安全会的班员是安全会所要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

育别人的老师,每位班员都需要充分认识到安全会对提高自身素质和保障安全工作的积极作用,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与会者充分交流、取长补短,把安全会变成一个解决自身疑惑、提高业务技能、强化安全意识的大课堂。

3、安全会的内容应围绕班组实际。班组作为生产一线单位,一周下来需要回顾的东西

很多,许多人在开会时感到无话可说,主要是由于班员对安全会不够关心。这就要求班组长自始至终掌握好会议进程,对事故通报的学习,转化为对本职工作的反思,从自己或身边的事开始查不足、找差距、定措施。

4、会议的记录要规范。部分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内容填写不认真,只是简单几句、或者

把一些文件和安全通报抄下来。与会者签名不全,无缺席记录。安全会的记录应按格式填写完整,到会者自己签名,不允许代签,未到会者应由会议记录人在缺席栏上填上姓名和缺席原因,学习上级文件、仅摘录其精神实质即可,重点记录学习体会、上周工作回顾、不安全现象和好人好事。好的经验和需求要吸取的教训应在会议记录中体现。会上形成的决定和共识应详细记录。

5、安全会时间应适当。一般安全会可以定在每一个星期五下午进行,这样可以对一周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对下周的工作安排也能提前布置。开会的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但也不应该超过2小时,这样既可以保证会议的时间,也能保证安全会的质量,避免时间过长,造成人员精力不集中,影响开会的效果。

四、违章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的原因。其中包括: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振动等),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防护与报警装置的配备和维护存在技术缺陷。

第二,教育的原因。其中包括: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作业技术、技能不

熟练等。

第三,身体和心理的原因。其中包括: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如听力、视力

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机能障碍;怠慢、反抗、不满

等情绪,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

第四,管理的原因。其中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不重视,认识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适,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

违章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有急躁心理、省能心理、侥幸心理、盲动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和麻痹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很容易

导致“三违”事故的发生。

在有安全互保的操作过程中,有人或者对安全知识似懂非懂,对作业规程,操作规

程,以及安全措施不能应用自如,因而产生盲动心理;或者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图省事,怕麻烦,走捷径,产生省事心理和侥幸心理;由于“三惯”作风产生麻痹心理,英雄主义,过度自信,放松警惕,而又想尽快干完活休息产生急躁心理;再加上认为自己的安全互保对象跟自己水平职务差不多,不服气让别人只会说教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事故的产生。

五、班组民主生活会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组民主生活会,是班务公开的一种形式,是班组成员之间开展批评与组我批评,对班组成员进行教育、监督班组管理的有效途径。

1、开好班组民主生活会,就是倡导班组民主管理,避免班长“一言堂”“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消除班务工作垄断。有利于消除班组成员之间的隔阂、化解矛盾、团结职工;增强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班组建设的工作质量;增强班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曾在一段时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些班组的民主生活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班组民主生活会时有时无或者开变了味,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一是管理人员思想认识错位。二是班组长自身素质不高。三是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

2、通过几年的班组建设检查和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职工认为现在企业人际关系复

杂,职工思想呈多元化形式,班组民主生活会实在是又存在的必要,职工们都表示需要既能增进班组团结,又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气氛活跃的民主生活会。要达到这种效果和目的,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规范管理,特别是厂、作业区领导要有这样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提高素质。

第三,有效地结合班务公开和民主生活会,实现班组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民主生活会这一基层班组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很多班组十几年来每个月都坚持开展,也成为促进职工之间团结和睦的重要手段。

第五,班组民主生活会使班组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班组开好民主生活会,有益于班组的团结,有益于班组人员的进步,进而在安全生产中形成更强的团队战斗力。第六,班组应积极引用激励机制,重视发挥民主生活会的作用,重大问题交职工讨论、集体决定,使职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参与班组的管理和决策,把民主管理落到实处。“班组的民主管理要做到“四公开”、“四上墙”。

“四公开”:即思想公开、生产情况公开、经济考核公开、奖金分配公开;

“四上墙”即:职工的工资、奖金、出勤、得分上墙。

六、怎样当好班组长

1、当好班组长做一个让人信服口服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五要素:

(1)、能力强,有威信。(2)品德好,乐助人。(3)能吃苦,做榜样。(4)有铁杆(骨干),能呼应。(5)善沟通,互信任。

一是要办事公道。二是关心部下。三是目标明确。四是准确发布命令。五是及时指导。六是需要荣誉。

2、班组长在企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现代企业的三大要素:设备、人员、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三大法宝。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企业的领导层可分为三层:决策层领导、中层领导、班组长。班组是企业全部工作最终的落实点,班组长则是班组最直接、最重要的管理者,期待一个兵头将尾的作用,班组长在企业中位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班组长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对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班组长的智慧和才华。

3、一个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的条件

当好一个合格的班组长应该具备很多方面的条件,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决策能力,政治素养和涵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一条,本事再大、水平再高、也不行。具体讲,作为班组长,一是要有集体荣誉感,有进取心。二是要掌握较宽的知识面。三是班组长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四是班组长必须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五是班组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苦乐观,要敢于吃苦、乐于奉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充分发挥模范带

头作用,把大家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厂部、车间交个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怎样才能当好班组长?

(一)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作为一名班组长,首先要有很强的管理意识,对

于自己所服务的对象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技能过硬、带好队伍作为班组长,班组成员是要看你的真本事的。一个

班组,班组长应当是技术权威、业务大拿,才有说服力,才能当好带头人,才能树立威信,适应班组管理的需要。

(三)要讲究工作方法、务求实效。班组工作一定要讲实际、求实效,实事求是,切不可华而不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细扎

实的工作态度,标准要高,要求要严,要干就干好,要争第一、创一流。

善于发现班组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十个方面针对不同人

员的个性、脾气和能力加以区别对待,要扬长避短,知人善任,充分调动

每个人的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共同为做好班组工作而不懈努力。

(四)要严格管理、严于律己。班组长要有原则性,为人处事要公道正派,按照

规章制度办事,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对班组成员工作上要严格要

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中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五)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班组长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班组工作,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每个阶段每件事情都要及时全面,从中发现成功和不足、经验

和教训、通过反思、继而提炼出对工作有帮助的东西,然后加与推广和发

扬。

(六)做好班组工作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要搞好班组工作,各级领导

对班组工作要积极坚持、真心帮助,尽可能为班组长开展工作积极创造有

6.班组建设和管理的区别 篇六

班组管理企业职能体系中以实现班组职能为目的,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为目标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活动。班组建设是为改进班组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和组织的各类活动。两者的的根本目的虽然都是为了实现班组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但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班组管理的实现方式是直接的,班组建设的实现方式是间接的。两者的区别:一是直接目标不同:班组管理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班组建设是以改进班组管理为目标;二是任务不同:班组管理的任务是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控制、服务,班组建设的任务是建立管理机制、引导科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奠定管理基础、开展促进管理的活动;三是范围不同:班组管理的范围是班组中的内部资源,班组建设的范围则包括一切有利于班组管理改进的班组内外部资源;四是特点不同:班组管理具有短期性、直接性,班组建设由具有长期性、间接性。

7.网站建设和管理制度 篇七

(一) 城市规划尊重自然, 推动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城市建设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 综合考虑城乡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 坚持地方自治、专家论证、公民参与, 注重听取非政府组织意见, 并立法确保规划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公众参与性。

德国城市建设充分尊重所处的山水自然环境, 注重保持特有风貌。莱茵河有29公里河段穿过波恩市, 两岸基本保持自然生态, 少有人工痕迹, 森林里的停车场和道路大多用砂石铺就, 既自然美观, 又环保节约。

城市功能区划提倡“大分区、小混合”, 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协同性。德国城市也有工业区、商务区、生活区等主体功能分区, 但均让市民就近居住、购物、娱乐甚至工作, 就近享用公共服务, 避免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既方便居民, 又减少能耗。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持续性, 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浪费。德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议会审定, 15年至20年不变动。具体建设规划也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 严格按程序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及政党都不能违反。德国建筑平均使用年限在50年以上, 而我国仅15-20年。

(二) 城市和郊区生态系统“无缝对接”, 有“森林围城”的绿色效应。

德国从城市到乡村, 所见都是林海茫茫、田园风光、碧水蓝天, 路在林中开, 楼在林中建, 人在绿中游, 城市生态与郊区生态融为一体, 不是处处建公园, 而是处处像公园。

德国注重把市域各类绿地串连起来, 形成生态系统。城市中心区以大型公园为主轴, 通过林荫道、绿带、河湖岸边的绿化, 让市区每个角落的居民都可沿绿地、绿带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郊区森林。如柏林万湖及纵横运河, 将梯尔花园、夏洛腾堡皇宫公园等林带的连接就是典范。

德国把城市生态环保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结合, 保护好当代及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形成了包括生态环保预算、生态环保道德、生态环保标准等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建立了生态指标评价体系, 推行生态预算制, 保证财政预算长期投入, 自然资源科学利用。

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细化到每个环节, 甚至每个家庭。在波恩市, 未经批准砍伐一棵树都要罚款3万欧元。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 对废水收费、饮水清洁、垃圾堆放、地下水监测及肥料、农药和洗涤剂使用等都有法律规定, 并通过提高水价引导市民节约用水。每个家庭院落都要挖坑截留雨水, 以补充城市地下水源。

(三) 重视城市个性化塑造, 城市改造与拓展修旧如旧、新旧协调, 体现城市的“自然生长”。

德国每座城市, 都有不同特征和风貌, 注重传承与创新, 并形成有品牌效应的城市业态, 而非“千城一面”。

城市发展注重维护前人创造、维系历史延伸。城市建设少有大拆大建, 政府通过条令将列入保护名册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起来, 古建筑得以保护, 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民居在节能方面已达不到今天的要求, 但政府主要对其进行节能改造, 而不是推倒重建。

德国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注重提质增效, 强调建筑外观与原周边建筑协调, 保护古建筑关键在于为它们找到合适的用途, 鼓励创新而非复古, 以体现城市的“自然生长”。

城市的个性还体现为产业和功能的互补。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莱比锡等城市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会展城市, 但每个城市的会展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专题, 在不同的行业形成品牌, 避免同质化竞争。法兰克福与波恩、科隆两市距离约200公里, 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各具特色、互补共赢。

(四) 城市形成“全民节能”机制, 低能耗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得以普遍推广。

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效是德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有严格的城市能耗标准, 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以及全民节能生活方式的形成。

建筑节能是德国城市节能的重点。政府鼓励设计低能耗房屋, 大量采用节能材料, 并推动现有建筑物节能改造, 特别重视设计及建设理念的创新。积极推动“被动式房屋”建设, 推广修建自身节能环保、通风透气的房子。联邦议会大厦改建就采取了雨水收集、热交换等技术, 提高了建筑节能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德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德国计划到2020年停止使用占可利用能源20%的核能, 并逐步将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中的比例提高到40%。

注重引导市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城市道路均加设了自行车道和遍布各处的自行车停放点, 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人们的习惯。与此同时, 以高铁、地铁、城际轨道等构建立体公共交通减少了私家车出行。多扔垃圾也要多交钱, 鼓励房内散热器不装暖气罩以节能10%至30%。

(五) 注重扶持科技创新, 服务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

德国是世界科技强国, 长期坚持基础研究优先、应用研究并重, 实行科技经费高投入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德国对基础科研和国际前沿技术投入大。基础研究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应用研究经费由工业界、企业界通过签订项目合同方式提供。到2015年, 德国研发经费投入将由目前占GDP的2.6% (全球第三) , 提高到3% (企业研发支出居全球首位) , 教育和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0%。

德国用精细化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通过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遍布全国的220多个科技工业园, 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科技工业园内设有专门服务科研的机构, 对企业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组织专家认真论证和鉴定, 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调研和咨询等服务。

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企业和职业学校同为施教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也是德国有力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有关思考与建议

(一) 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 打造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

城乡规划要有科学理念和长远眼光, 慎做规划、善做规划、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建筑风貌, 用法律的强制性保障规划的权威性, 避免“项目牵引规划”和“一个书记一条思路、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现象。城市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 建设核心应体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和节能降耗;建设风格应遵循“人文生态法则”, 突出地方人文生态特征, 避免千篇一律, 让人留下烙印。

当前, 在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防止发展越快乱得越快的现象, 关键要从人和制度设计与执行力抓起, 尤其是从领导干部抓起。一方面对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等进行大规模专题培训, 同时注重培训乡村建设“工匠”, 培养造就懂规划、善管理、素质高的城乡建设团队;另一方面创新机制体制, 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指引, 规范城乡建设行为, 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坚持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促进大中城市和卫星城组团发展。

要构建高速公路、高铁、轻轨等发达交通网络, 以大中城市带动卫星城发展。既要注重大城市发展的提质增效和辐射带动, 又要支持中小城镇适度扩容和集聚发展, 尤其要重视各县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卫星城镇建设, 完善城市设施配套, 促进产业与人口集聚。这样, 既遏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减少城市病, 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创新节能方式, 着力建设生态智能城市。

不仅要重视产业节能, 也要重视城市和生活节能, 尤其要注重培育全民节能环保意识, 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广东两年间建设了4200多公里绿道, 尊重自然, 尊重规律, 尊重科学, 既幸福市民又节能降耗, 既快乐游客又致富农民。与此同时, 要制定城市节能降耗指标, 出台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节能技术, 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壮大。

(四) 创新“渗透式”宣传推广方式, 着力提升国家与地区形象。

负责我们这次培训的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教育业务, 员工约17000名, 2010年的营业额近19亿欧元。通过GIZ成功对其国家和城市软实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式”宣传, 仅与中国市长协会合作就有30年历史, 有数以千计的中国市长参加其研讨活动。德方虽承担学员食宿等主要费用, 但其通过邀请各国精英走进德国,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既有效展示德国国家和城市软实力, 又收到了推广发展理念、推销产品、促进消费和招商引资等综合效应。可借鉴德国做法, 组建或壮大国际培训机构,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实施国家与地区宣传, 在“互通有无”中树立国家与区域形象、传播发展理念、推广城市品牌。也可鼓励社团或民间参与, 邀请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士前来考察研讨, 共同探讨发展热点问题, 既集思广益, 又招商引资。

(五)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改变“重政府扶持轻企业运作、重公益展演轻市场营销”格局, 探索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路。

我们也有许多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因为缺乏市场运作渠道, 难以在海外占领市场。如中国特色的杂技、民族歌舞等尚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因此, 既要认识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性, 也要认识到从“文化搭台”转变为“为文化搭台”的必要性。要抓紧研究和谋划, 扶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通过制定政策和财政适度扶持等方式, 支持文化团体或企业在海外进行文化展演与传播, 让企业按市场规则竞争运作, 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和质量。

(六) 转化和扩大学习成果, 探索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本次专题研究班主题鲜明, 采取“两头在内 (浦东学院前后一周) , 中间在外 (德国两周) ”的方式, 坚持国内与国外、培训与研讨、考察与交流结合, 针对性、实效性强, 为全国各地培训干部树立了样板。我们要学以致用, 借力扩大和转化学习研究成果, 既要为培训班交好“作业”, 更要为老百姓交“好作品”。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 虽然欠发达, 但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要发挥山水人文优势, 转化交通、产业、人才、理念等劣势, 不比总量比质量、不比规模比特色, 努力实施“两特一园带动一精”发展战略, 即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 建设特色宜居城市, 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 带动精致高效农业发展, 加快绿色经济崛起, 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

8.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 篇八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学校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学校管理又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物质”。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协调师生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学校文化还为师生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文化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

第二,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学校文化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学校管理首先是依靠制度,但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制度也有不合时宜需要不断完善的。那么,一旦制度失效,学校靠什么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这个力量来帮助管理学校,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师生自觉为争取学校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学校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师生个体行为,这种力量没有权力的强迫、威慑和物质的利诱,而是和师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使师生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师生的行为控制更为持久、更为有效。

第三,学校文化能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在大小,有了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品位。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校容校貌、校歌校训、典礼仪式、文体活动以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都能反映和折射出学校的形象。笔者所在学校干净整洁花红柳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走廊都传情;师生着装充满活力,见面相互问候。整个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给学校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学校形象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良好的学校形象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将文化品牌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学校的自觉选择。

让学校文化真正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构建,使师生员工产生认同感,成为学校文化自觉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主要要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校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师生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师生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师生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按照学校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师生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不同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尽管各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学校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个性化充分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学校的无形财富,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目标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上一篇: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下一篇:五年级解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