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2024-10-20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共10篇)

1.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一

武术教学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武术是现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一门热门课程,它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美,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在美.本文通过通过对于武术的简单介绍,讲述了武术的内在美,同手也从几个方面体现了武术在当代的.大学体育课程中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于其优势的探究,得到其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的结论.

作 者:徐蕊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体育部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7)分类号:G80关键词:武术 大学体育课程 优势

2.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二

当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诸多不良因素。1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以及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班上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电脑,现在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然而也有个别的学生在进学校学生机房之后才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给教学带来些什么样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2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在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相当困难的。3信息技术课教材的设计,也是教学的一大困难。现在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教材一律从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讲起,重复了学生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内容,从而引起一些学生的厌恶、不屑情绪,给教育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可以将“微课程”引入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微课中,教学视频是核心组成内容,时间一般为5分钟~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教学时间较短。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教学内容较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比较熟悉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不再是重复而又烦琐的信息,需经过一番思索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自主探究来满足求知欲。

3.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三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优势;教改

微课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指在数字化信息的环境下,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探索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语文又是一门语言学科,很多学生会觉得语文的学习枯燥无味,他们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无法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这样语文课堂的效果就会很差。通常来讲,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那么他们就会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进行上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微课正是这样的,它更加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学习,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从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如,在小学人教版《菜园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制作了学习视频,要求学生通过视频的学习,认识一些菜园里的各种蔬菜,并将他们正确读出来。随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蔬菜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辨,并读出来,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再次强调正确的读音,并带领学生再次读几遍,直到学生全部掌握为止,这样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而相应的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2.促使學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异,这样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传统教学中,课堂时间比较有限,教师通常不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情况,这样也会制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在微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观看视频,不懂的还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看明白为止,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用一部分时间解答学生的共性问题,因为讲的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他们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效率。

3.促使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一直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也会感觉到疲惫或是无味。而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积极走进学生,跟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学生困惑的时候积极引导他们。同时,家长也可以跟学生一起观看教学视频,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这样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学整改的积极作用

1.创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微课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轻松、高效,同时教师不但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在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制作趣味性的学习视频,将汉字的书写顺序、读音以及与汉字相关的知识都在视频中展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校构建“微课”视频学习资源系统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都将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不仅是语文教师,还有其他学科的教师,这样微课视频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这些视频资源,将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构建“微课”视频学习资源系统,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去观看一些好的视频学习资源,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3.使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微课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在课下进行学习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这样学生的家长也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他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学习视频给学生进行辅导,从而给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

总之,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同时它对语文教学的整改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运用微课进行语文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出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建鑫.“精彩课堂不曾预约”: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浅析[J].中华少年,2015(17):46.

[2]王珣.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5(03):19-21.

[3]陈锦波,梁丽燕.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有效性探讨:以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04).

4.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四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微课程应用于一线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关注较少,存在着重理论、重建设、轻应用的实际情况,微课程在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微课、微课程的理论出发,指出目前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着手,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76-02收稿日期:2016-03-10

课题项目: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ZYB88)。

作者简介:薛芳(1980―),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知识脉冲”,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而微课,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搬家”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形式化”。

2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关注学习互动,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抛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1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经济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及“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撰写微课拍摄教本,并按照每10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2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左右。

2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程序。“导入”要迅速,直奔主题,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时长应为1分钟左右。“讲解”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微课程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习情况对比表班级人数提交资源总数平时作业完成率期末考试均分微课程教学班4917994%786传统教学班486686%7093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分钟,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小时左右。同时,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增进教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做到“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5.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五

开展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课程教学时,专业的语言教师会利用情景环境教学、启发体验式教学、联想想象力模拟教学、赏识与激励教学等方式,通过自身对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激化,系统化地针对学生“张不开口”、“声音微弱”、“不善言谈”、“沟通无法”、“表达混乱”、“记忆力差”、“性格急躁”等特点,开展吐字归音、共鸣控制、口脑协调、语言表达、复述与描述、逻辑线索记忆、形象思维拓展、心灵体验与激励等课程,层层渗透、环环相扣,充分遵循孩子的天性,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自信,从而开发自己的优势特长,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欲望得到增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感受力与理解力,在语言潜能开发的同时激发学生机敏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少儿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青少儿正处在学龄期,语文课是规范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手段,但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只教孩子怎么认、怎么写,却没教会学生如何“说”出来。真正的语文学习要将“说”贯穿到底。在全国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学生们通过专业的语言进阶培训课程,逐渐积累基础语言、实践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内心丰富的情感,是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学生能积极开口说之后,就对他们的发音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纠正,使学生既能痛快地说,也能说得标准、流利。

6.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六

是很多专业如:经济、管理、理、工、医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这些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高等数学也是必考课程,且分值较高。基于这些,学生从内心的主观愿望是想学好高等数学,可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多数是上课老师“满堂灌”,按照教学要求,一刀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整节课的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而且高等数学课一般都是三节连堂,加之教学内容本来就枯燥,大部分的学生被“灌”了三节课后,整个都是晕的,能完全接受的几乎没有,底子好又认真的学生也就能吸收70—80%。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虽然主观上想学好数学,客观上没有兴趣,甚至是对高等数学产生畏难和惧怕心理,就更学不好高等数学了。因此,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使得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提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大部分改革以后还是以讲授为主、多媒体为辅,逐步探索实行“双主体”“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老师不再仅仅是内容的灌输者,学生也不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和吸收者,课程更不应成为指令和规定。众所周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比较固定,大纲和教材也多年不变,教学模式和方法一般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机械和沉闷,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长期地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一起参与教学,课堂互动,教学相长”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而怎样使得“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一起参与教学”,这是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我们把最近流行的“微课程”引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得同学们真正地和老师一起走进课堂,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微课”(微课程)是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

“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材-各类数字化媒体-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

而“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微课程”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以前上课都是老师备课,做PPT,到课堂后,开始按照PPT满堂灌地逐一讲解,对于概念,定理类的,虽然也会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老师还是会很细地讲解这些内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不太会课前预习,还是拎着本书就来上课了。所以根本谈不上师生共同走进课堂。当引入微课程以后,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跟大家交代好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每个班建立一个公共邮箱,老师在每次上课前,提前一到两天就把下一次课要讲的重点概念和定理分别制成完整的“微课程”视频,发到班级的.公共邮箱。制作的微课程,遵循以下规则:在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不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在微课程中设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都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说清楚是什么,还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

通知他们利用微课程视频学习,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点上课老师不会再讲,而是根据微课程的学习让大家来讲,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把这些问题拿出来和同学们及老师进行讨论,最终完全理解问题。当完全理解了概念和定理之后,再给出一些经典的例题,让大家根据所学的概念、定理来做,做完接着仍然让同学来讲。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并且在他们讲完后给予讲评,指出好与不好的地方,鼓励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7.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七

一、传统土壤地理学概况

1. 土壤地理学自身特点。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土壤形成分类、调查制图、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土壤资源的保护等, 是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和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 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 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3]。为此土壤地理学自身的特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的土壤学知识,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空间探索性与属性信息的空间化, 而对于土壤属性信息的空间化是传统土壤学所不具备的知识, 为此需要学生在掌握好传统土壤信息的基础上应该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以及地统计学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摆脱纯粹性学习和接收知识的阶段, 进入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因此, 从土壤地理学自身的特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教学的目标来说, 立足于传统土壤学基础上, 实现多学科融合, 从更全面合理的角度来教授土壤地理学课程是势在必行的, 并且反过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壤信息的空间化以及土壤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性。

2. 土壤地理学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土壤学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础学科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知识, 土壤地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需要在保留原有的土壤学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学科的优势, 使其为科研与学术研究而服务。土壤地理学作为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为尽可能地发挥其优势并培养全能型的人才, 需要学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并制定合适的、具有应用性的课程目标, 从而为社会提供适应性强的人才, 为科研院所提供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目前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运用GIS技术来进行数据管理与图形可视化显示, 以及运用地统计学知识进行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是土壤地理学自身学科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和科研院所人才需求的重要选择。由此可见, 多学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其自身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多学科融合对土壤地理学发展的优势

1. 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 把地理数据以一定的格式输入、编辑、存储、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如图形数字化、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地形数据的三维模拟、虚拟场景、地图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技术自问世以来, 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近几年该技术已经突破地学的范畴, 在管理学、交通运输、医学、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GIS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它的数据管理、图形显示、空间分析等知识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土壤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中, 实现土壤图等专题地图的制作与空间显示, 从而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于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从空间角度上理解土壤自然地理特性, 同时可以进一步结合不同地理位置的自然条件 (气候、植被、地形和母质) 来理解土壤属性的空间差异性, 进而结合土壤属性的空间异质性和变异性来理解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特性。

2. 地统计知识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

地统计学是以具有空间分布特点的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 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变异与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针对像矿产、资源、生物群落、地貌等有着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发展的统计学。地统计学的主要理论是法统计学家G.Matheron创立的, 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 目前已成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的数学工具[5]。地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不仅可以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 还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最优无偏内插, 以及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地统计学由分析空间变异与结构的变异函数及其参数和空间局部估计的Kriging (克里格) 插值法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目前已在地球物理、地质、生态、土壤等领域应用。土壤地理学作为一门结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 而且由于土壤空间属性的存在, 结合地统计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一定的空间探索、模拟与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根据已知的变量进行未知变量的预测和模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和物力, 并能对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将地统计知识应用到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具有更多的科研与创新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从单纯的学习知识上升到自我探索与研究的阶段, 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 多学科融合在土壤地理学教程中的优势。

土壤地理学因其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先从理论到实践, 然后从实践再到探索, 再从探索回归理论。首先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 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 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 绘制区域土壤图, 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在此过程中若引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技术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优势:首先利用GIS技术可以管理土壤空间属性数据, 并且可以根据自然地理数据资料生成不同的专题地图, 以此来辅助对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的研究。其次, 借助于GIS软件可以有助于学生根据实地调查资料绘制区域土壤图, 以此来形成土壤属性分布空间上的概念, 从而加深对于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第三, 借助于地统计知识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原因, 并结合已知观测点来预测未知区域的土壤属性, 同时可以进一步分析土壤属性空间分布具有变异性和异质性的原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 若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进行土壤地理学的教授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并且增强其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性强的人才, 为科研单位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

三、土壤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理论方法

1. 传统土壤地理学教学理论方法。

传统土壤地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以教师的讲述为主, 简单地辅以地图挂图和多媒体资料介绍, 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土壤地理空间概念和深入理解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 学习往往流于机械性记忆,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地理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有鉴于此, 应用研究性学习理论方法, 进行土壤地理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GIS的应用性土壤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GIS技术主要的优势是可以呈现土壤属性资源的空间特征, 借助于深厚的土壤学背景与一定的自然地理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方便地制作出不同的土壤属性专题地图, 实现土壤属性的空间图形化。为此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的软件操作与地理信息知识的学习过程。目前在GIS行业中可以应用的软件较多, 主要为Arc MAP, MAPGIS, Surper MAP等, 鉴于目前应用较多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建议在课程中选择ESRI公司的Arc GIS软件,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信息技术, 掌握基本的空间数据的编辑与专题地形图的制作。因此可以以某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一个区域进行土壤自然特征属性的调研, 并通过所拥有的土壤背景知识以及自然地理资料进行区域土壤类型的诊断, 然后画出粗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壤类型图, 然后通过GIS软件转绘, 通过进行坐标的校正以及文件的编辑, 制作专题地图, 从而实现土壤属性专题地图的掌握。这一案例的实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GIS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土壤地理学方面的应用, 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多背景知识, 通过探索GIS软件的其他功能来辅助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学习。

3. 基于地统计学的科研性土壤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地统计学的主要用途是研究对象空间相关结构 (或空间变异结构) 的探测以及变量值的估计和模拟。由于土壤属性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变异性, 会受到自然地理位置以及周围景观特征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特征。为此在进行土壤地理学的土壤属性的研究时可以根据已知观测点的数据资料来完成未知点的预测和模拟以及土壤属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运用地统计学进行空间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即数据探索性分析, 空间连续性的量化模型, 未知点属性值的估计, 对未知点局部及空间整体不确定性的预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地理信息技术之后, 可以实现基本的地统计知识的探索以及简单模型的构建, 通过地统计模型的模拟与预测实现简单的土壤属性专题地图的制作。这一学习过程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土壤属性整体空间特征的把握,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根据自己的需求完成土壤属性的预测和模拟, 从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学习过程。

4. 多学科融合对土壤地理学教学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思维, 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使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中, 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而本文关于土壤地理学的教学探讨在基于基础的土壤知识不变的前提下, 结合最新最先进的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关于新兴技术在自身专业中的应用, 同时结合地统计学知识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 发挥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与创新的精神,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课程的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 以学生为主, 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实现多学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学, 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是集动手、思考与创新于一体的新兴教学模式,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特点,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探索, 同时该课程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方面, 而是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与提供多种教学平台,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喜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如果动手能力操作性强可以注重在GIS软件方向的发展, 如果对于科研知识感兴趣, 可以在地统计学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2) 多种模式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改变了以前只是老师单纯教授的模式, 重新融合了多种案例在课程中, 既可以从野外土壤属性调查中学习怎样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学习, 也可以通过课堂上软件的操作实现通过GIS软件来制作专题地图, 还可以通过多种案例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在此种模式下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单纯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或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是尽可能地扩大了知识的应用面, 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思考与学习, 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多地选择自己以后要从事的方向以及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经过多学科融合之后的土壤地理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 结合了野外实习调查、室内软件操作学的基础知识。优化了土壤地理教学过程, 提高了学生对土壤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土壤地理信息, 应用信息解决土壤地理问题, 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同时加强学生对土壤地理中空间概念的感知, 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等地理核心能力, 值得在土壤地理教学领域推广。同时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统计学的知识运用到土壤地理学的课堂中,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 为社会和科研单位输送更多合适的人才。

摘要:本文结合传统土壤地理学的教学模式, 融合了GIS技术以及地统计知识, 从多方面来教授土壤地理学知识, 在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切实为提高土壤地理学教学质量提供可参考性方法, 为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一种途径。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多学科融合

参考文献

[1]丁子涵, 王芹, 蒋卫荣.从引文分析看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融合[J].档案学通讯, 2012, (2) :25-29.

[2]张芳.《土壤地理学》教学中的拓展与探索[J].科教纵横, 2012, (6) :209.

[3]张甘霖, 史学正, 龚子同.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 45 (5) :792-801.

[4]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6.

8.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微课程 信息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2-01

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现代人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推动人们走向微时代。形形色色的智能化技术席卷着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微信平台等都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得益于现代新技术的支持,教育教学领域也在经历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微课程逐渐走进了课堂,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服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总体来看,微课程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带来了多方面的正面效果。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程这一概念是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行研究出来通常在5分钟左右的课程。是一线教师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实践出来的,是教师们切实需要的,它不但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是教师逐渐成长的新形势。综合微课程的定义,笔者发现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微课程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目的的微型学习专题;微课程是微时代下以在线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相对半独立的教学内容;微课程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短小精博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每个微课程只讲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微课程有时间限制,一般时长为3-5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间存在着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也不同,有的学生从小就玩电脑,从系统安装和使用到网络技术都有所涉及,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较强;有些学生平时则很少接触电脑,鼠标、键盘都不太会使用,对于新技能的学习存在害怕心理。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又掌握不了的现象,这就使得课堂上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而教师则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不断重复讲解基本的操作方法。

(二)仍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双主模式不能体现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仍然是讲授模式的教学,这样特别容易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能突出先生的主体观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认为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将课堂丢给学生,这样虽然看上起学生的兴趣很高,但是却没有显著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导地位。

(三)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较少的约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够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三、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准确把握微课教学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并且要将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及工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教学,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下载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课后自学。微课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对于某个教学重点或难点,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所以就要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灵活、简洁。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

(二)将微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实际体验的感觉和感悟问题的能力,根据任务来开展学习的内容,以完成任务来考验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探究、实践、思考、解决、运用的高效的学习模式。这一种教学模式也有缺点,由于在任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教师很难做到每个学生单独辅导,因此,在应用前,教师应先制作好需要的微课,放到学生的电脑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需要的课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要求学生制作PPT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创建关于某个人物的演示稿,这样既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复习PPT的相关知识。

(三)课后辅助,灵活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课外很少能有精力和和时间再次投入到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中,课后围绕他们最多的便是手机、微信和QQ,然而,微课与众不同的特点便是,它能够以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平台为载体,能够依托微信平台、QQ平台等进行信息传输和展示,这就为学生课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QQ平台等以新颖、独特、又具娱乐效果的方式向学生发送微课预习课件,或课后总结性微课课件,让学生抽出刷微博或微信的时间来浏览这些微课课件,使学生一边娱乐一边学习,最重要的是,这种微课传输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能够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创造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一种结合实际教学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发现其优点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最为微课程的重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制作微课程,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论我们运用那种教学方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孙艳.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143-144

[2]包晗,张妲,钟永江,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53.

9.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篇九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技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职业计算机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使用的都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演示,学生在下面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乏过于枯燥。将“微课程”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设计具有情景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视频进行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微课程”在网络信息不断普及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目前技校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向全体师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1]

10.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图像资源和视频资源为初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生动的知识传播手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利用微课程将所用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信息传达,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传播。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更多的教师通过寻找不同的微课程来完成地理课的信息导入和教学任务,大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下面主要对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二、地理微课程特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内容较为繁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枯燥、难学习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会因为受到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阻碍整个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将枯燥的地理性知识转化成为图文结合的教学知识,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探讨,从而在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程是将大容量的信息通过视频播放、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效地传达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动的图文形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深入到地理教学课程学习当中。地理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体现整个初中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在其中贯彻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内容和综合性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地理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合作探讨学习。通过信息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知识的相似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三、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导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授法进行系统性传课,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利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发现能力的新式人才。而微课程则可以通过前期的视频制作或者图片文字制作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在课程的开头将其作为引导性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观察微课程表达的信息资料后,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节课程当中的知识轮廓,从而为随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老师在讲授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地理分布状况位置示意图时,则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图像对整个世界做出直观性的展示,通过利用图像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能够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到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前期通过形象的微课程演示,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内容,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教学难点和重点做出知识引导

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能否有效地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整个教学任务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做出充分的把握,在整体上带动整个班级内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可以通过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展现在微课程中,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过程中能够发现本身知识基础存在的不足方面,这样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阻碍了初中的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微课程的出现则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地带动整个课程目标的正常进行。例如,利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形式将地形部位直观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同一海拔高度的连线,再讲解等高线的含义,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微课再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当中展示出来,这样也就能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内容。

(三)对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做出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往往会应用到某种形象的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描述往往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我们就需要用到微课程当中的动画效果来制作相应的地理现象展示图,这样能够通过动画来对整个地理现象的全部运动趋势做出充分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地了解整个运动情况。例如,我们在进行描述日常的地质变迁时,通过制作的动画效果展示山体的地质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发生地壳变迁的结构转变,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运动情况,从而也就能够了解课程内容当中所要传授的知识点细节。

(四)章节知识总结复习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总结章节性知识。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课程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制作出能够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回顾的微视频。让学生在进行章节性知识回顾的过程当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内容的主体脉络,对整个课堂的了解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目前,微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所有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做出充分的总结,然后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内容转变成为易学的知识点,这样也就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当今初中地理教师的喜爱。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相应的微课程,有效地对课程内容知识做出引导、总结和回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成介林.“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10):32-33.

[2]陈林杰.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5-36.

上一篇:经典的励志生活谚语下一篇:大爱无疆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