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精选8篇)
1.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一
关于高中男生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 针对高中男生的生心理特点和运动技能水平,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文分别对高中三年不同阶段就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作了相关的设置,从篮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战术、教学比赛和裁判工作五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高中 男生 篮球 选修 教学内容 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只作了一个框架说明,没有具体的规定,需要我们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对选修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合。
作为篮球运动项目,在中学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从目前各校的选修课学生报名人数来看,无疑篮球成为了高中男生首选的选修内容之一。考虑到篮球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内容较多,我们无法用有限的学时将全部内容教给学生,所以就如何有效的选择篮球选修教材实施教学,显得尤为重要。2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选择
综观体育新课程标准,发现选修模块部分的教学与我校95年开始实施的选项教学模式基本吻合,它们无论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能力和过程体验。结合多年的篮球选项的教学实践,在选择高中男生的篮球选修内容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我们通过对高中男生的学情分析和篮球教材资源的整合,在篮球选修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了“一目标三阶段”的递进方式,以基本技术为基础,有层次地选编各种行进间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以及一定量的基础配合和攻防战术等裁判工作作为选修学习内容。
―― 1 ―- 2.1 学情分析
学情指的是学生在生心理特点和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分析一下高中男生生心理的特点:高中男生生长发育已趋于稳定,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有了一定基础,随着知识的增长,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运动兴趣趋于稳定,选择也比较客观;其次从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分析,作为刚跨入高中生活的学生来讲,在初中阶段掌握的篮球技术水平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技术动作,并且从技术的掌握来说相对比较粗糙,相反游戏性练习会较多一点,组合动作的练习则相对比较少。2.2 教学目标
2.2.1 通过篮球技战术的学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战术及篮球竞赛的基本规则,初步具备裁判能力,使学生提高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和参与兴趣,并在学练中不断维持兴趣,在各自的水平上有相应的提高,并且基本达到”水平五”的目标要求。2.2.2 通过专项练习提高跑、跳、投等运动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弹跳、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对技战术配合与练习方法的创新能力。2.2.3 通过篮球运动,增强学生勇敢、果断、顽强和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
2.2.4 通过各种教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适度的个性张扬与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体验篮球运动的特点以及运动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3 教学内容
根据篮球选修模块教学目标,针对高中男生的学情现状,我们在选择篮球教学内容上应该遵循从简到难、从单个技术动作到多个组合动作的循序渐进原则,尤其对高一的学生要侧重于学习和掌握单个技术动作以及一些技术动作的组合练习和简单的技战术练习,适当进行行进间的组合动作的练习,做好与初中阶段的衔接工作。随着学生基本技术、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再加以深化,对高
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组合动作、基础配合学练水平,提高综合运用基本动作的能力,加强了在游戏和比赛中的实战训练,增强了学生的配合意识的养成。2.3.1 高一年级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在教学中要以篮球基本技术、技能的第一层次为基础,通过简
―― 2 ―- 单易行、实效性强、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并把基本技术通过适当的教学比赛的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并发展。
从表1中看出,高一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基本技术学习为主,主要内容为传接球、投篮、运球、脚步移动。通过对各种技术动作的反复性练习,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概念,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要领为目的,教学比赛不宜过多,适当可以进行特定规则或带有游戏味道的教学比赛,用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和保持篮球练习的兴趣。在高一年级的篮球内容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掌握运球、投篮、传球、突破技术及其组合动作,并能在特定规则的比赛中运用所学的技术。2.3.2 高二年级
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在教学中多以篮球的组合动作、基础配合、攻防战术的练习为主要内容,通过高一年级对技术的学习掌握,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篮球基本功,所以在高二年级阶段更多的进行行进间的组合动作的练习,尤其是队员之间战术行动的配合以及简单的全队战术配合,并通过相互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和交往合作精神。
从表1来看,高二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在高二上学期阶段通过对基本技术的再强化,到高二下学期转移到部分队员间的战术配合和全队战术的学习。对于个人防守技术安排在高二阶段进行,主要出于学生通过比赛后,发现自己在防守能力上的不足,此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所以,高二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个人防守、抢篮板球、部分队员之间的配合行动和全队战术。2.3.3 高三年级
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在教学中以组合战术练习结合教学比赛和裁判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高二阶段技战术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努力运用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并适当学习简单的篮球裁判规则,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表1来看,高三阶段篮球的教学内容,主要为部分队员之间的配合行动、全队战术和裁判工作,尤其是高三下学期阶段,基本上主要通过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来反复提高和巩固学生基本技术水平和战术配合能力,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固定战术配合和人盯人防守的演练和比赛运用的能力方面。
―― 3 ―- 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操作
下面我们着重针对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从篮球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战术、教学比赛和裁判工作等五个方面在具体教学实施和操作方法上作加以分析和讨论。3.1 基础理论知识
―― 4 ―- 在以上模块教学内容选择中,三个年级都未提到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我们认为篮球基础理论知识应该贯穿于各阶段,每个学期都必须有,并按照相应的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及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一般常识和基本竞赛知识,识记篮球基本动作要领及其简单练习方法,知晓篮球运动的锻炼身体价值,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和比赛观赏能力。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篮球理论知识水平安排教学,教师应支持和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篮球材料,使学生更多的从感性上了解和掌握篮球运动知识和方法。3.2 基本技术
主要包括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个人防守、抢篮球,从表1中,我们看出主要集中在高一年级、高二上学期完成教学。第一、新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初中学校,他们所接受的篮球水平都不一样,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篮球教学主要以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游戏为主进行练习,显然大多数学生的篮球基本功比较差,或者说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方面不够,需要纠偏;第二、基本技术动作练习的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在高中起始阶段集中加强基本技术的练习,对教师来说便于纪律管理,对学生来说更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除行进间组合动作和个人防守技术有所安排外,基本上不专门单独安排基本技术的练习,但是我们发现移动技术相对安排周期较长,主要原因:第一、本文中移动技术主要包括各种脚步动作的总称,我们认为脚步动作的基本功教学应该贯穿于篮球教学的始终,这样能够大大发展学生的身体全面素质,尤其是灵敏协调性,身体柔韧性,弹跳能力等身体素质逐渐提高;第二、增加脚步移动动作的教学内容,如低重心滑步、起动、急停、变方向跑等练习,更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刻苦练习脚步动作,才能对篮球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移动技术的练习在每个学期的篮球教学中都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安排,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练习。3.3 战术
主要分部分队员之间的战术行动和全队战术配合,从表1中我们知道战术内容主要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进行教学。因为战术行动必须要有基本技术作为保证,有了一定基本技术动作以后,才能够进行组合动作的串练和战术行动的配合练习才能顺利进行,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如果在高一时期开始进行战术行动教学和练习,如果基
―― 5 ―- 本技术的不扎实的话,容易造成学生基本动作走型,可能出现投篮命中率低下,运球经常出现走步,防守和进攻手段和能力比较低等现象,在篮球比赛过程中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到篮球的乐趣,以至学生最后对篮球失去信心。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战术教学必须建立在拥有一定的篮球基本功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年级阶段安排以战术内容教学为主,并开展一定的教学比赛应该是比较合理的。3.4 教学比赛
从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的安排上,我们发现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阶段都有安排了教学比赛,笔者考虑到:第一、高一年级时安排教学比赛主要以游戏性质或特定规则进行教学比赛,以起到保持学生篮球兴趣,加深技术动作,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第二、高二年级安排教学比赛主要对部分队员战术行动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为更好的掌握二至三人之间的小范围配合技巧,一般多以“三对三”教学比赛为宜;第三、高三年级安排教学比赛,本身是出于战术配合练习的需要,同时又是提高个人篮球的基本功能力的需要。因此,从教学比赛的形式上主要是以高一“一对一”或“二对二”为主;高二“三对三”或“全场比赛”为主;高三以“全场”为主的渐进模式。3.5 裁判工作
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篮球知识和比赛能力以后,学生才能对篮球的一些裁判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反应和正确的判罚,高一阶段不安排裁判内容的教学,主要考虑高一的学生自己本身对篮球基本动作缺乏正确性理解,如果对走步、阻挡、拉手等最为简单的违犯概念不清楚的话,他根本不可能去吹裁判,因为在高一阶段很多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动作是合理的,什么动作又是不合理的。所以,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需要通过一年的基本技术的正规学习,在建立了动作的正确概念后,才会拥有一定判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因此,安排在高
二、高三学习裁判知识是比较合理的。4 结束语
由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大纲只体现了框架性的纲领内容,而具体教学实践内容未进行细分,因此,我们结合多年的篮球选项教学实践,对篮球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4.1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细致的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充分考虑到高中男生的身心特点和高一起始阶段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做好摸底测试。
―― 6 ―- 4.2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和迁移的内在规律,做到有所侧重,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篮球选修内容的学习,在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单的战术配合等方面有所掌握和了解,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比赛和身体活动。
4.3 为持续学生的篮球兴趣,在各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在突出重点内容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比赛、游戏等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课题组• “大课——小班——选项”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主报告,1996.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篮球》.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一版 孙民治主编.《球类运动---篮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三版 5 《篮球》.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三版 陈涛 张伟民.篮球模块一教学计划(高中体育)7 郭全新.《高二年级篮球教学计划》.湖北省武汉中学.8 郭永波.《篮球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7 ―-
2.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二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随着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加深, 山东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赢得了与临国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良好机遇, 随着山东对外贸易的飞跃发展, 对具备商务知识、科技知识、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需要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宽泛的人文知识, 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能胜任日语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荣成学院日语专业是刚刚创办的一个专业, 于2008年开始招生, 成立至今我们共制定了08、09级两个培养方案。其中09级培养方案只是对08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类稍作调整。基本沿袭了08级培养方案, 所以一下把08级方案称为老方案, 09级方案称为新方案。
老方案于2007年秋季开始制定, 并于2008年春季完稿, 借鉴兄弟学院的经验, 观念比较超前, 体现了培养宽口径, 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选修课占了很大比重, 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认证, 发现老方案有些脱离了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既要充分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能力, 又要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日语人才, 使之更加完善和合理。
根据未来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除了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以外, 还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 这些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入大三年级后继续学习相关的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 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经济、文化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 同时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
二、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题小组成立以来, 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首先是走访很多大学, 与专家讨论研究。就新形势下日语专业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模, 课程设置, 学生知识结构, 就业形式等问题相互交流探索, 同时参照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教学计划, 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北二外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后, 在尽量保持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增加了经贸方向、旅游方向, 并增设了日语会话和日语经贸等相关必修课程, 选修课中设有日本社会文化、日语电影电视欣赏、模拟导游、同声传译等课程, 使得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有了保证。
北二外的秦明吾教授认为, 现在所谓的复合型人才, 不是一元, 而是多元, 21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逐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因此只懂一门外语的话, 显然会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改变单一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走向宽口径, 多学科, 多专业的相互渗透和学科融合已经成为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在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时候, 吸取了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理工大学的特点, 在2008年的培养方案中, 从应用型人才方向设置课程,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平台课, 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五大部分。公共基础课中选修课有社交心理与技巧、社交礼仪, 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中选修课有推销学概论, , 学位基础课中选修课有日本影视作品欣赏, 综合日语, 日本历史, 日文报刊选读, 日语泛读 (中级) , 日语泛读 (高级) , 专业选修课有实用日语语法, 日文写作, 日本经济, 日本文化, 日本地理等课程。
大多数日语专业都是零起点, 据统计调查, 部分学生报考日语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所以才选择日语。专业课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 完成教学任务, 不得已加快教学速度, 使得有些学生入学不到一年, 再加上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科类素质课的压力, 使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信心,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进行了自我反省改革, 进入大三后适当增加与时代同步的新课程, 取其长补其短, 使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尽快趋于科学化和体系化。
三、选修课课程体系调整方向
在2009年的新方案中, 对选修课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中保留了社交心理与技巧, 删除了社交礼仪, 因为这两门课程有部分内容相互重复, 增加了应用文写作课程, 为学生进入大三后, 选修日文写作、外贸日语函电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双语人才等复合人才, 特别为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增设了英语口语提高课程。充分利用学院的外教资源, 加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选修课增加了一门企业管理基础, 考虑到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会到日企从事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之类的工作, 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荣成学院日语专业多为传统课程, 略显单薄, 如能增加商务礼仪、科技日语高级口译等课程将会紧跟时代步伐, 而不会落伍。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 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 如何运用准确的日语表达、在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时如何表达对客户的尊敬, 给客户发邮件时, 怎样运用敬语, 如何提高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进一步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 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使得学生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的能力。科技日语高级口译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科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 大量的科技词汇, 还需要学生对不同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
总之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否则无法完成“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技贸易知识, 能够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涉日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小燕, 查红玲.公共选修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广场, 2007, (2) .
3.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學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3:52-57.
〔2〕朱培榜.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4:87-90.
4.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四
[摘 要]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 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无为”即实践主体认识并利用 规律 开展实践活动不妄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高瞻远瞩求善为。它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启示:自我管理须在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下,在一定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管理者应约束私欲,为人谦虚平和,惜时勤学;将确立个人远大目标和完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提高管理水平,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老子“无为” 青少年自我管理 启示
当前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有出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如何摒弃简单粗暴或是放任自流的家教方法,而是用正确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家教行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家教水平,进而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水平,以保证他们取得较高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大多数家长可能并未仔细思考或是尝试过。本文拟从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精华解读出发,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著书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81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 政治 治理 哲学,书中既有思想糟粕,也包含着许多管理思想精华,其最基本的范畴是道,“无为”则是道所体现的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关于“无为”思想解读及其对青少年自我管理的影响,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无为”即无违,即有所不为
如《老子》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说“ ‘无为’,则无不治矣。”四十章中说“无为而无不为”。等等,全书涉及“无为”、自然、无事说法多达廿余处。文章中论述到“无为” 即无违,指为人处事要遵从规律。
对当今青少年而言,汲取老子“无为”思想精华,则是指要加强自我管理,遵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自然界的各种规律。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同学的行为或思想是不遵从规律的,如放松自我管理,不刻苦学习却想得到好的成绩;不讲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彻夜沉溺于网吧、游戏厅,白天却昏昏欲睡;与人交际有时缺少从对方立场出发的换位思考;贪小便宜或轻信他人,难以透过假象识别事情的本质(骗局);学习、工作关系有时难以兼顾;工作有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等,如此行事,出现失败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无为”即有所不为同时又有所为
老子告诫古代统治者要守虚静、修上德、戒贪欲,不与民争利,爱惜民力,不施暴政,同时赞成民众积极有为,认为这是符合道的行为。如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六十章)圣人也有合理欲望,但不纵欲、禁欲,不看重贵重的东西。如老子说:“上‘德’若谷”。(第三章)谦虚之大德,似胸怀宽阔容纳万物的山谷。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莫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这体现了水之韧性,不与物争,反而无物胜之,可无所不为的特点。如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意即君主有所不为之时,民众便可有所积极作为。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家教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教育 青少年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加强自身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至关重要,但多数青少年仍未能较好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随处可见。如迟
到,爽约,不自觉地做九三学士(早九点起床下午三点睡不醒),每天数小时耽于 网络 聊天或游戏、徘徊于公寓内无所事事等。如此浪费时间,乐不思书,贪睡,贪玩,贪图当前暂时的生活享受,不思进取,与古代不施仁政的统治者何其相似。“无为”即有所不为的宝贵思想,对我们加强时间管理很有启迪作用。
(二)教育青少年以谦虚辞让平和心态,恰当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交际时缺少谦虚辞让平和心态,凡事争名夺利,为小事磨擦不断,甚至有时成了孤家寡人,如此人际关系状况值得反思,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究竟是否可能?先哲老子”无为”即有所不为思想为我们昭示了答案。
(三)教育青少年抓住有利时机有所作为,积极学习锻炼。在中小学时期乃至大学时代,青少年应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上来,要积极作为,则是符合老子有所不为又有所为的精神的。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无为”即善为的思想,体现着老子所倡导的高超的处世智慧、政治 治理之术,也体现了“无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这种善为,既是治国之良策,又是宏观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此意说循“无为”之道治国,似烹小河鲜一样容易,说明了治国之术之高超。
5.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 篇五
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2007]59号)、《江苏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苏人通[2009]1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与聘用是学院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岗位设置与聘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院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教师为主体,转换学院用人机制,优化学院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特色鲜明、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职院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实施范围
学院现有在职在岗的教职工(事业编制、人事代理、雇员制人员)适用本办法,其中涉及学院现职党政管理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学院事业编制人员,可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和相应任职条件,采取“档案聘用”的办法确定其岗位等级,岗位工资标准记入档案。
三、基本原则
(一)总量控制、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出发,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科学合理确定学院岗位总量和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岗位的比例。
(二)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
完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体系,以教师队伍为主体,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用人质量与用人效益。
(三)科学设岗、规范管理的原则
根据学院现状和发展需要,按照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规范设置各级各类岗位,优先保证重点专业教学需要,充分保证主要职能部门管理需要,适当控制其他管理岗位,紧缩工勤岗位。依任务定编,据编制定员,使定编与定岗、定责、考核和聘任相结合,形成竞争上岗、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的原则
学院岗位设置遵循“先入轨、后完善、平稳过渡、逐步到位”的原则,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又要尊重现实,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现行政策的衔接;既要坚持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又要充分考虑各类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平稳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
四、岗位设置
(一)岗位总量
根据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现有教职工和在校学生数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和精干高效的原则,确定学生规模10000人,按照生员比15:1的比例确定教职工岗位总数为667个。
学院资产经营公司、后勤发展总公司等单位中学院派出管理人员目前暂时控在管理岗位总量的5%以内,以后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逐步减少。学院根据各系部专业数、学生人数、教学科研工作总量等因素综合核定各教学系部教师岗位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各管理部门、教辅部门的岗位数。
(二)岗位类别及比例
学院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1、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职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学院发展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学院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是指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档案、会计、审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2、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包括学院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和普通管理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有利于增强学院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3、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学院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三)岗位类别比例
根据上级规定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专业技术岗位占学院岗位总量不低于75%,其中专任教师(含专职辅导员)岗位占学院岗位总量的65%;管理岗位占学院岗位总量不超过20%;工勤技能岗位不超过5%,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将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
(四)岗位等级及结构比例
1、专业技术岗位
(1)岗位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2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6个等级,即二至七级,其中二至四级为正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为副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
(2)岗位名称(以教师为例)。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二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 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员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十二、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3)结构比例。全院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27∶56∶12。三级及以上岗位数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设置。副高级岗位中,五级、六级、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中,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初级岗位中,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正、副高级教师岗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正高级教师岗位中高等级岗位的比例均应高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不设正高二级岗。
2、管理岗位
(1)学院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学院管理岗位职员设置7个职级,即四至十级职员,其中四级、五级、六级为高级职员;七级、八级为中级职员,九级、十级为初级职员。
(2)学院四级、五级管理岗位的岗位数,暂按院级领导班子职数确定;六级以上管理岗位数量不超过管理岗位总量的25%;八级以上管理岗位数量不超过管理岗位总量的88%。在管理人员首次聘用时,要按照制度入轨、平稳过渡、逐步到位、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将管理工作人员纳入职员岗位制度体系。
(3)根据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的要求,按照从严控制、规范管理的原则,对确因需要兼任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确定。“双肩挑”人员应是七级以上职员,并按其执行的岗位工资系列占相应的岗位职数。
3、工勤技能岗位
(1)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一级、二级、三级技术工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不超过35%。
(3)工勤技能人员在首次聘用时,按现技术等级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今后将通过自然减员、调出或解聘等方法,适度减少工勤技能岗位,严格工人考工定级,一级、二级技术工岗位总量占现有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控制在5%。
五、岗位聘用
(一)聘用基本条件和要求
1、根据国家规定,我院各类岗位申报人员均应满足以下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心条件。
2、我院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分别在附件《岗 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另行制定。根据国家对各类岗位基本任职条件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二级单位(部门)制定各级各类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
3、各类岗位人员的聘用在学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按照等级序列逐级竞聘,择优晋升。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特别突出的,根据岗位需要,经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可以破格晋升。
(二)组织领导
1、学院成立岗位设置与聘用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学院岗位设置管理方案及重大问题的决策,下达各系部、部门各级专业技术岗的结构比例和管理岗位数。负责全院三级以上专业技术岗位的推荐;负责全院“双肩挑”人员聘用;审核全院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条件和聘用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核八级以上管理人员的聘用条件和聘用结果;审核全院二级以上工勤技能人员的聘用条件和聘用结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事处。
2、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即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组、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组、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组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组。分别负责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的制定、聘用工作。
3、学院成立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投诉与申诉工作组。该组负责受理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的投诉与申诉工作。工作组挂靠在工会。
4、学院成立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监督工作组。该组负责监督各单位(部门)在组织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是否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和程序规范要求,是否有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等。工作组挂靠在纪监审处。
5、学院二级单位(部门)成立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小组(其中机关各部门以党总支为单位),负责本单位(部门)岗位的聘用与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岗位设置与聘用程序
1、岗位设置基本程序
(1)学院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方案》,经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研究确定后报省教育厅、人事厅审批。
(2)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等,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
(3)经广泛征询意见后,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实施。
2、岗位聘用程序
(1)公布岗位。在全院范围内公布岗位、岗位职责、聘用条件等。
(2)个人申报。符合聘用条件的各类人员,由个人申请填写申请表,同时须附上本人申报岗位上岗条件的有关说明和材料。
(3)资格审查。学院各聘用工作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4)确定拟聘名单。各聘用工作组在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确定拟聘人员的推荐名单,与 个人业绩清单一并报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审议。
(5)初定聘用结果。学院领导小组对拟聘人员名单进行审议,初定聘用人员名单。(6)公示拟聘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天。(7)审批。根据公示结果,报学院审批。
(四)监督、仲裁机制
1、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监督工作组将监督聘用全过程,对群众的检举和投诉进行查处。
2、我院教职工在岗位聘用方面发生争议的,可在30日之内,向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投诉与申诉工作组提出申诉。申诉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院人事劳动仲裁委员会接到投诉后,在接到申诉15日之内,对申诉人作出书面的答复。
(五)聘约管理
1、签约
学院与受聘各类岗位的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聘用合同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本人、本部门和人事处各保留1份。
2、聘用期限
聘用合同期限原则上为3年。聘用合同期满后,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用合同。
3、合同变更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因职务(含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等发生变化,根据新岗位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并从次月起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聘期至学院本轮聘期结束时间。聘约期满后,按学院有关规定参加下一轮聘岗。聘期内经学院同意脱产参加培训或进修的人员,其工作内容与合同期限可以由双方约定或以补充协议的方式明确。聘期未满但达到退休年龄的受聘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4、因各种原因未能聘用的人员,按照《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待聘人员管理办法》管理。
5、解聘和辞聘
(1)在聘用合同期内,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院给以解除聘用合同:在聘期内不履行聘用合同,经教育仍不改正;严重失职、渎职,对学院造成重大损失;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聘期考核不合格;连续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归超过10天,或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天;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等原因需调整岗位,本人拒绝工作安排;聘期内被开除、劳动教养及被判刑。
(2)学院若有不履行聘用合同或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行为,被聘人员可以提出终止合同。(3)学院和被聘人员中任一方在聘用合同期内提出解除合同的须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在解聘、辞聘过程中双方须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4)聘用期满,学院不再续聘或本人不再应聘,均须提前1个月通知对方,但有下列情况的必须经过批准:工作性质涉及学院机密,在规定的保密期内;正在接受审查,尚未结案;与学院另 有正在履行的合同、协议等。
六、岗位考核
1、岗位考核分为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按《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履行岗位职责取得的工作实绩。3年聘期满后,进行聘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的情况,重点考核履行岗位职责取得的工作实绩。
2、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晋升工资、实施奖惩、能否续聘和职级变动的依据。考核不合格者,停发下一岗位津贴;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应予解聘。聘期考核合格者,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聘;符合条件的,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竞聘高一级岗位。对聘期考核优秀者,在续聘或者竞聘高一级岗位方面,根据岗位需要予以优先。聘期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七、其他
(一)工人原则上不聘到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在2006年工资套改时聘用在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且现在仍在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人,若符合现岗位任职条件,可按现任岗位进行聘用;不符合现岗位任职条件的,按工勤技能岗位进行聘用。聘用在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人,其工人身份不变,岗位工资按其目前所执行的工资办理。
(二)2006年7月1日至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到位期间办理退休手续且执行专业技术工资的人员,可比照学院同岗位、同类条件人员,确定其岗位等级(其工龄和任职年限计算到退休时,退休时间不变),重新计算退休费,并从学院完成首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下月起执行,不占学院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
(三)学院按照上级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经教育厅、人事厅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后,事业编制人员才能按新聘岗位兑现相应的工资,人事代理制和雇员制人员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兑现工资。新的工资从审核备案后的下月起开始兑现。
(四)首次开展人员聘用工作时,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用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人数和结构比例已超过核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部门,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
(五)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学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岗位聘用工作,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当作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领导,严格纪律,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得力人员,扎扎实实、认真严肃地做好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
八、附则
(一)后勤发展总公司和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发生变化时,按新的规定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按上级文件和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三)本办法中凡规定的等级、数量(目)、年限等概念均含标识的等级、数量(目)、年限,如八级以上含八级。
6.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定 篇六
根据卫生部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制定我院急诊科设置和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设置,加强管理,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照本规范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医院急诊科是社会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症救治的首诊场所。急诊科负责24小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处置,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药品等条件,以保障急诊救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各类辅助检查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急诊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和安全保卫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半径。第八条 急诊科应有明显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清楚明显,紧急救治相关科室的服务能够保持连续与畅通。
第九条 急诊科应明亮通风,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临近急诊入口,设置一定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占地面积以14-16平方米为宜。抢救室内应备有完好的急救药品、器械及处于备用状态的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理的功能。
第十一条 急诊科应根据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以医院床位数2-3%为宜。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设有专门传呼(电话、传呼、对讲机)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医师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掌握内、外科常见急诊处理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除颤、呼吸机使用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有相对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具有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继续培训,间期以2年为宜。
第十六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护士参加急诊。
第十七条 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5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应具有8年以上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本科诊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人员担任;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急诊临床护理工作8年以上人员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九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保安和其它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一条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
第二十二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确保急诊救治及时。
第二十四条 急诊实行预检分诊制,建立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症状鉴别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优先。
(一)需要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立即复苏和抢救;
(二)急诊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
(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诊处理。
第二十五条 医院应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
第二十六条 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应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急诊、留观患者的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病历,记录诊疗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七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优先及时收入病房,相关临床科室不得拒绝推诿。
第二十八条 医院应建立制度与机制,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在重大抢救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的重大抢救,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条 急诊科应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
第三十一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指定专兼职人负责急诊科管理,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出口问题。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置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附件1 我院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
一、仪器设备: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超声仪、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给氧设备、洗胃机;床旁X线机等。
二、急救器械: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急救药品:中枢神经兴奋剂;升压、降压药、强心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镇静剂;止痛、解热剂;止血剂;解毒药、止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抗菌素类药、激素类药物,各类敷料、包扎固定用材等。
附件2 急诊科医护人员配置
医师(5)人,护士长(1)人,护士(15)人,护工(0)人
附件3 急诊科医师和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急诊科医师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急腹症、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血尿、抽搐、眩晕、头痛等);
2.掌握通过心电图判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3.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昏迷、各种休克的抢救治疗; 4.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5.掌握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初步诊断和处理; 6.对暂时未明确诊断的急危重症给予适当的抢救治疗; 7.能开展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急诊起搏、溶栓术、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包穿刺、腰椎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导尿、洗胃和放置食道三腔管等;
8.熟练使用输液泵、呼吸器、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仪及分析血气报告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2.掌握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7.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七
现代啦啦操, 于1877年在美国发展起来, 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是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 以集体形式参与为主的项目。 2000年啦啦操传入我国, 由于其极具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和精神内涵, 而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 从啦啦操传入我国至2005年为止, 全国只成功举办过几届大型啦啦操比赛, 包括两届全国性的啦啦操大赛。而广西在经过2004年至2007年四年的努力, 分别有5所学校得到突破性的成长, 走向了国际, 尤其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广西代表队加入到世界啦啦队锦标赛的行列中, 并且近几年里广西师范大学啦啦操代表队屡创佳绩, 获得冠军。 由此可见, 啦啦操运动在广西高校的发展极具速度, 因此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新课程走进广西各高校的课堂是势不可挡的。
此外, 关于啦啦操在高校开展情况的众多宏观研究中, 较多学者只是针对其可行性与高校文化结合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而对于啦啦操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十分欠缺。在我国, 广西作为啦啦操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缺乏, 导致啦啦操项目在广西高校中的开展尚未得到普及, 即使已经开设了啦啦操课程的高校也未曾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 因此本文对广西啦啦操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研究, 有利于广西高校啦啦操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并为啦啦操在全国高校的发展提供教育基础理论参考。
2、概念的界定
课程内容的概念, 在《课程理论》中施良方将其定义为, 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而丁念金则认为课程内容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的, 指学习领域, 第二个层次是中观的, 指课程门类, 第三个层次是微观的, 指某门特定课程中的具体内容。 结合两者的观点本论文所指的“课程内容是属于微观层面的, 指某门特定课程中的具体内容, 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特指解决啦啦操作为公共选修课这一门课程, 所要教授的内容。而课程内容的设置研究, 则是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什么的问题来展开, 主要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所教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3、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据
3.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置
在《现代课程论》中靳玉乐指出: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 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目标作为参考, 课程目标指导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方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确立了五个基本的课程目标, 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这五个目标都是针对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养所设立的, 为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首先要将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而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要根据其发展的特点来设置课程的内容, 必须逐步深入。 啦啦操作为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开设, 其本质在于通过啦啦操运动, 让广大学生得到体育锻炼,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因此, 在课程内容设置时, 首先要满足学生的身体健康需要。 其次是要满足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最终影响的是学生人生的质量。 总的来说, 依据课程目标对啦啦操课程内容的设置, 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 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根本出发点。
3.2、依据啦啦操运动自身特点设置
啦啦操作为公共体育选修课程开设, 其目的在于推广啦啦操运动的发展, 因此, 基本的啦啦操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啦啦操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注重实用性, 即对啦啦操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此外, 课程内容设置上, 还应突出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 增强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啦啦操运动, 是在节奏强烈, 动感十足的音乐下, 运用手位、步伐、跳跃等基本技术结合多种舞蹈元素通过变换空间、队形、方向、节奏凸显集体魅力的运动并通过不同的口号, 展现出团队的精神面貌。 依据啦啦操的项目特征, 在其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注重基本技术的学习、音乐节奏的练习、动作队形的编排、团队精神的培养。
4、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
课程内容的取向不同, 反映出来的价值体系和观念也不同, 影响着课程内容的设置。 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才能透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反映出正确的价值体系和观念。 本论文借鉴了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中的观点, 充分结合学习活动观、学习经验观和教材观的优点, 提出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 分别是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相适性原则。
4.1、基础性原则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这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的课程性质。 因此在啦啦操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必须要达到最基本的条件, 则是通过对啦啦操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安全的教育, 并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要求, 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 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现状, 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促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4.2、实用性原则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用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因此实用性原则, 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贴近社会, 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性, 不仅考虑与现实社会的相关, 而且要考虑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4.3、相适性原则
所谓的相适性, 是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如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啦啦操课程的开设, 最主要关注的是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 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时, 必须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这两项基本的学校教育特点。
5、课程内容的设置
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设置的依据, 遵守设置的原则, 并结合“三度学习”的理论进行构建。 “三度学习”是1973年, 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格列高里·贝特森提出来的, 后经过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 在《个体社会化》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将学习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度学习, 就是学会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个层次是二度学习, 就是在学会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应用;第三个层次是三度学习, 三度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层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实践。
5.1、一度学习, 以基础技术学习为主
在这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上, 虽然广西有70%的高校开设有啦啦操公共选修课, 但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的限制, 影响着这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 由于在广西高校中缺少专业的啦啦操教师, 大部分教授啦啦操的教师都是健美操、艺术体操或者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 他们缺乏啦啦操运动的系统培训, 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要, 应该更注重综合性的学习而不是专业性强的学习。因此, 啦啦操要在广西得到推广, 将其开设成为公共选修课, 更具灵活性, 也更符合广西高校的教育特点, 并且在课程设置中, 只能以舞蹈啦啦操为主要教学内容, 减少强技术性的技巧啦啦操教学, 可以弥补啦啦操专业教师的不足。此外, 以一级花球舞蹈啦啦操、二级街舞啦啦操、 三级爵士舞啦啦操作为啦啦操课程基本技术的教学套路,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 并且可以从套路练习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感受并宣扬啦啦操的文化内涵。 此阶段虽然重点在于基本技术的练习, 但是也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而且在这阶段中, 教师必须依照人体生理机能的适应性规律、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以及体能发展规律, 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 控制好学生运动量的大小, 科学系统的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增强体质。
5.2、二度学习, 注重创编学习
二度学习, 重在学会后的应用, 因此在此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中, 应将啦啦操的文化、技术特点、音乐特色、编排技巧等理论作为编排学习应用的基础教学内容, 而且这种理论教学内容, 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 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 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融合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创编的课程内容, 可以以教师指导为主, 学生自行创编为辅, 将整个班分成两至三个小组进行创编练习。 以一级花球舞蹈啦啦操和二级街舞啦啦操作为创编的基础, 通过节奏、空间、方向、队形的变化实行最简单的创编教学。 在这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注重编排技巧的指导, 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 要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 丰富思维、学会创新, 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5.3、三度学习, 重在实践
三度学习, 属于情景中的学习, 即身处情境中, 对遇到的问题, 根据情景进行思考和判断, 最终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实践。 这一阶段, 以学生的自行创编为主, 教师的指导为辅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并且此阶段的创编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 可通过组织举办啦啦操比赛, 让学生从比赛中得到实践。 此外根据广西高校啦啦操的开展情况来看, 各高校设置的啦啦操课程基本以公共选修课为主, 而且课时各不相同, 但基本以固定套路内容为主, 因此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合作, 组织不同规模啦啦操固定套路比赛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另外, 也可以本校的啦啦操课程教学情况来开展比赛, 或是以班级为单位, 进行教学班级间的比赛, 又或以班级小组为单位, 进行班级间的教学比赛。 举行小规模的教学比赛更具针对性, 符合课程内容的设置;而且以自由创编的啦啦操教学比赛为主, 让学生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 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龙.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的优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8.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医学生 选修课 国际学术会议英语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54-02
世纪之交逐步形成的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对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各医学院校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医学生提高英语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术英语日渐成为研究热点[1],甚至被视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2];一方面,顺应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高校开设选修课的要求[3],作为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选修课改革也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拟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设计、选课对象要求、教学团队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选修课《国际学术会议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理念和目标
该选修课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以“学生体验者”(student experiencers)和“学生研究者”(student researchers)的身份参与课程,掌握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礼仪、提高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的学术演讲技巧。通过将提高阶段的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小课堂推向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讲堂,结合专业和情感双重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把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学习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即席答辩和交谈讨论的实际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我校作为一所研究性国际学术会议医科大学,培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生的需要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听说能力为中心,带动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分享学习成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提升对学术的兴趣。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以国际学术会议为线索,围绕国际学术会议基本知识、学术演讲技巧和学术会议礼仪3个板块,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分解为6个模块,包括会议信息、论文陈述、即席提问、会议主持、特殊场合交际和会议组织;每次授课为1个模块,包括基本知识、语料和学生体验3个元素。基本知识元素部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通过语料加强语言输入;通过学生体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课前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外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场景等多种教学方法,巩固并分享学习成果。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分为6个课堂教学模块、3个实践模块和1次考试模块,每个模块3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3 选课对象和教学团队
这门课首先要求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此外,还要求学生“热情!热情!热情!”具有热情是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最重要动机,而这种热情还须要有持久性,因为不同于通常大学英语课堂的生动、轻松和幽默,学术英语自身特定的理性、枯燥和严谨决定了,更多时候这门课堂上更多的是思想的火花、思维的激发,而不是欢声笑语。因此,学生的热情在第一、第二次上课后,更多的来源于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遥望未来学术生活的想象力。
教学团队是课程设置的另一特色,本课程将采用由英语教师和多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授课,每次授课采用主讲教员和特邀嘉宾共同授课的形式。由英语教师作为主讲教员,进行每次学术英语部分的授课,另外,将根据学生兴趣,邀请学校具有出国经历的学术骨干作为嘉宾参加授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和体会。在嘉宾的邀请上,将力图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教授和专家。一方面,是弥补英语教师在专业部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并帮助学生接触到风格各异的教师。
4 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程以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和课終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种。课堂活动占30%(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课外作业占20%(包括小组报告、资料收集),课程考核成绩占50%,包括笔试(基本知识考查)和口试(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将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主题发言、提问和答辩、茶歇、闭幕式等各个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角色,参与行动。
正如韩金龙(2007)提出[4]:“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面对本科生开设《体验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这样一门选修课,有助于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顺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医学生英语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初步培养医学生在将来可能的学术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敬仰。
参考文献
[1]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 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2]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5):15-2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
【选修课设置与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食疗与健康选修课重点06-20
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09-11
论文选修课08-02
选修课教学论文09-05
合唱选修课活动方案11-16
英语选修课语法简要讲解07-30
新西兰高中选修课08-12
同济大学选修课参考10-08
高二物理选修课课程集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