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4-09-27

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11篇)

1.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一

浅谈加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 赐 红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雷坝乡初级中学邮编:742218手机:***)摘要: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也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

(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

(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

(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

(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

(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不

(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

(1)与别人相似

(2)与年龄相符

(3)善于与人相处

(4)乐观进取

(5)适度的反应

(6)面对现实

(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7、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9.

2.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二

一、高中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优化整合, 建立一种互尊互信、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又是势在必行的。其次, 高中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的、健康的、向上的品格。再次, “外语学习的障碍大多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心灵创伤”。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基础。自小学以来, 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历经了“好奇兴奋—热情退化—努力失败—丧失信心—恐慌障碍”的心理历程。到了高中阶段, 如果依然缺乏心理、精神、信念的支撑, 无异于雪上加霜。 最后, 现行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 时代气息浓重, 既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契机。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 充分利用各类生成性资源, 对学生开展心理、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赢得“1+1>2”的综合效应。

二、高中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信任是相互对等的。在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下, 建立一种良师益友关系, 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 既是前提条件又是客观基础。每次课堂教学前, 教师都应问候学生:“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boys and girls?”就像朋友之间的那种真诚关心;每当学生显现亮点或取得进步时, 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You’re doing fine.”或“You are really good.”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信心、增强信念;每当学生产生疑惑或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热情相助:“What’s wrong with you?”“What can I help you?”“Is there any need for me to help you?”以赢得“患难见真情”的效果;每当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时, 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如此而为, 定能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

2.努力把健康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

客观地讲, 许多学生并非不想和不愿学习英语, 根本原因是缺乏学好英语的信心和情趣。鉴于此, 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 为他们注入正能量。如在Body language单元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对生活中的常用身势语 (身体语言、手势语言、肢体语言) 进行交流、讨论和共享;然后以自愿或推荐的形式由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让其他组的同学来猜测表演内容并用英语表达。在相同时间内, 猜测得既多又准的小组获胜。 在如此环境下, 学生就容易忘掉或不再害怕“蹩脚”说英语, 并能让学生大胆说英语, 逐步走向良性发展之路。再如, 教师可以经常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类的名句格言: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Happiness is the expression of confidence, is the fundamental happiness./Good heath is above wealth...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3.努力在活化教法中渗透心理健康元素

毋庸讳言, 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 还有来自教师和教学中的人为性因素, 比如: 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进步, 而对学生心理成长历程并不重视;长期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课程模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趣, 等等。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活泼心态, 努力让课程活动形象化、直观化、丰富化、多元化, 使他们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均得到良好发展。在某一次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学习状态不佳, 我于是就停下教学, 用多媒体展示了英语报刊上的一篇文章“The founder of the Apple: Steven Jobs”, 其中的人物故事以及一些励志语言很有教育意义:Don’t waste time living in other people’s lives./Don’t let people’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inner voice...这节课赢得了学生的肯定。诸如此类的英语文章应让学生多读些、多学些, 这会比单纯教学两节课的单词或语法更有效。

4.努力在内外互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英语教材中蕴含着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大量课程资源, 如高一教材中的School life单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提出并探讨了如何快速适应新型学习环境的问题, 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Growing pains单元陈述了成长中孩子的烦恼和忧愁, 并就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心理暗示。不仅如此, 高三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让他们在进一步拓宽学习内容和生活视野中有效聚焦 “全球和未来”的相关主题, 如Building the future (建设未来) /Aids (艾滋病) /Law and order (法律和秩序) 等, 引导学生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融会贯通起来, 增强高中生的生活意识、世界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有裨益。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应善于把课程教学与课外延伸, 尤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源头活水。

总之, 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英语课程的实际需要, 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我们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 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王超.如何打造有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新课程导学, 2013 (1) .

[2]葛炳芳.英语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7 (6) .

3.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根据我校课题组对全校学生的心理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很多学生都认为终日过着“单调无聊”“烦躁不安”的生活。它们表现为任性、偏激、孤僻、自私、嫉妒、自卑……近年来,中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现在就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做如下思考:

一、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首要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人,因为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天天吃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教育方式、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以及家庭环境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其特别宠爱,所以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这样的家庭環境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严,经常训斥子女,孩子稍有不对的地方就大打出手,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不敢说出心里话,从而缺乏感情交流;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幼小心灵;更有些家长道德败坏,作风不正,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刻不容缓。

目前,在农村上中学的这代孩子家长,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几乎没有人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好孩子,所以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这期间他们表现为喜怒无常、行为多变等,对此要求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为此打骂、责怪他们。对学生的正确教育是在批评中带有鼓励,以引导、疏通为主。教育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規律。不要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养。学生的一天大部分是在学校度过,在这里要面对好几门功课的学习,回家后还要写完各科老师留下的作业,还要参加校外各种补习班,再除去睡觉,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卑、自闭、厌学。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现在的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使自己始终处于开朗乐观、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以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中,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其次,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配备心理咨询室,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服务,对有心理障碍或有心理缺陷的学生要坦诚相待,并保守秘密,使这样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出心理误区。同时,每位教师都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学校要适时搞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让全体师生都参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以及各种心理问题。

三、社会也是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社会的一些影视剧、新闻媒体报道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吁社会新闻舆论窗口要正面报道,正确引导整个社会凝聚一种正能量,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正气的社会中健康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携起手来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少年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一天天丰富,各种腐朽文化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加快了腐蚀青少年的步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市中小学生过半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娇生惯养、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高中生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建议:

一、要着力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人文教育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二、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通过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三、逐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切实做好以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挫折教育”、“情绪的自我调节”、“人际交往”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5.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我校自2000年成为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在市协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及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我们以“一支队伍”、“二个板块”、“三大阵地”、“四点结合”,积极探索城郊结合型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学校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五线并进”的德育工作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五线”的基线。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同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部署、协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与计划。学校请上海市心理协会会长吴增强教授来学校为教师作报告,请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为班主任开设讲座,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理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建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并对心理辅导室进行装备,配置了电脑及应用软件等心理室需要的教学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协会主办的心理辅导培训班,这些同志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并开展自培工程,为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我们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在课程建设中 :

1、“专业”课程的设置。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二周一节,教材使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手册,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选编一些教材,邀请了区内颇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同志来校作系列性择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正确的从业心理,提前预防不良心理情况的出现。

6.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六

一、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拓展课程的时空,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占有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不但知道人应该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在紧急情况下怎样呼救吗?你知道本地区的急救电话、报警电话吗?房屋着火了,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遇到溺水者,你知道如何救助他吗?遇到泥石流时,该怎样逃生?遇到地震时,该怎样自救?”在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作了扩展,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不仅学会了最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还懂得了珍爱生命,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能够承受挫折,勇敢坚强。

二、懂得敬畏

生命是人存在的状态,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所以,敬畏生命是教育最神圣的职责。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人的其他问题。而生命又是脆弱的,未成年人的生命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娇弱得经不起风雨冲击。因此,初中政治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技能以及处理生存危机的方法,满足生命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当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重视。诸多青少年自杀的案例告诉我们,知识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摧残了孩子脆弱的心灵。他们的情感、个性被忽略,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迷惑和怀疑,感觉生命失去了意义。敬畏生命就要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

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教导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作斗争。如在回家路上被坏人敲诈怎么办?遇到被人拐卖、被抢劫、被绑架等危险情况时该怎么办?遇到歹徒行凶时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辩论、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

三、善于宽容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关怀生命,首先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具有生命情怀,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以平等、宽容、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过失,既不能以强制和粗鲁的态度、方法加以阻止,也不能漠视不理,姑息纵容,任其自生自灭。真正的宽容就是“严出于爱,爱出于严,严而不纵,严而不凶”。每个学生都有活着的尊严,即使犯了错误,他也有维护自己生命尊严的需要,不容许任何人轻视、践踏它。老师要理解宽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纠正,使其正确发展、健康成长。事实证明,宽容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修养。

四、充分发掘政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种种侵害”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平时收集到的资料,给学生出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他杀、自杀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达四十余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之后,笔者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真实的事例: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因家长禁止玩游戏机,广东省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通过这些例子,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明确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可能,这对他们有一定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使学生倍加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7.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殴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2.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8.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高校贫困生工作近年来倍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健康,而是要达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尤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是经济、身心的“多困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不断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群体总体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淳朴善良、忠诚感恩的品性,他们在智力上与非贫困生并无差异,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在学业上还很有竞争力。但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和家庭条件的差异性,他们在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出现新的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自卑感、矛盾的人际交往、就业压力大诸多心理问题,出现了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呈优势、心理状态呈劣势的状况。

1.自卑心理。高中三年的辛勤付出,目的就是上大学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理想,而高考的结果,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生冲突,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讲,无疑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沉重打击,进入高职院校是他们与父母最无奈的选择,高考失败的阴影无法迅速挥去,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而且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差异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远, 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他们面目显得土气,穿着不时尚,谈吐不入流,日常消费也得精打细算。兴趣爱好上,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加上经济和环境制约,他们可能认不全五线谱,敲不来键盘,玩不动乐器,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缺乏特长。这对不能展示自己,不能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群体,总觉得被人瞧不起的贫困生来说加重了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中欠债是否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也有的为父母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贫困生的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其上大学,甚至让其他子女辍学,以减轻负担。对此,贫困生暂时无以回报,只有深感内疚、不安。还有的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暂时学习成绩欠佳,感到对不起父母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3.孤僻敏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上大学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当地村子里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心理上也就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里,他们那种优越感受到了极大冲击, 因交往能力的欠缺而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依赖长者蔽护和帮助或者本能地自我封闭,加上经济窘迫,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和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心理压力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疏导, 难以集中精力做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4.就业压力大。就业供需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在扩大,就业难度愈来愈大。农村学生的就业相对困难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把职业教育毕业生排斥在外,加上贫困大学生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依赖,很多贫困生在就业低谷时期总会抱怨自己出生在“三无”(无钱、无权、无势)家庭,羡慕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用自己去努力去拼搏,毕业就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等着,而自己只能每天奔波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遭受冷眼和无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压力骤增,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美好的理想逐渐淡化和消逝,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改善贫困学生消极心理应与建立多渠道扶助机制相结合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大压力,要使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 就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学校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励志奖学金;政府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增加贷款数量,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提高学生贷学金的使用效益;学校努力拓展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并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健全各种管理机制,落实经费,建立校园勤工助学阵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保护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贫困生与社会上的其它贫困群体不同,有其特殊性,要注意捐赠方式。作为大学生,他们也有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自尊,渴望与别人平等交往,让别人理解和尊重;作为贫困生,他们又不得不接受外来的资助。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捐赠本来就是极其艰难的心灵考验,如果还不得不将自己的隐私和痛处一次次剥开来公诸于众,这无异于心灵遭受一次次打击和摧残。贫困生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空间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

2.改善贫困生消极心理应与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相结合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使贫困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机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首先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思想意识。其次是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另外,发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展以演讲、知识讲座以及榜样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在大一学生中开展“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大型素质教育活动,不仅是贫困生,非贫困生也能获益其中,形成健康、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 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建立心理档案,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咨询应本着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尽管很普遍,但要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咨询室却要鼓足了勇气,害怕别人知道了以为自己有病。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档案保密,对学生咨询过程保密,对心理健康结果保密。

3.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正确导向作用。一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加强专业思想,端正就业态度,同

时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和企业用工需求,适度调整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努力实现所授课程内容的前后合理衔接,创造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营造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点,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其自尊心。三是积极发挥学生党组织、团委、社团、班级、宿舍的作用,开展各种爱心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四是大力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

4.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采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学生以及如何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指导的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

5.改善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应与积极的就业工作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各系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都可以去尝试,要敢于吃苦,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其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就业指导部门应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同时,切实考虑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校内全体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包括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的机会,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等。

四、结论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对策的研究,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予以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成长,能够承载祖国大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薄爱敬.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月.(109-110)

[2]丁官元.高校贫困学生消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3卷第3期.(77-79)

[3]余欣欣,方艳娇,黎玉兰.把握高师贫困生心理特点 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2月.(53—55)

[4]李春莉,刘蓓蓓,杨少文,李晓玲.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23卷第6期.(146—148)

[5]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 年第6期.(39—41)

[6]晏扬.贫困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热点[J].热点·激情人生透视,2003年01.(13)

[7]张娅婧.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2008年3月第12卷第1期.(98-99)

[8]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100—102)

[9]徐静英,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7卷第3期.(136-138)

9.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其心理健康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近年来,大学校园休学、退学、自杀、杀人等现象日益增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出现以后,大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协调发展,是高校面I晦的十分紧 迫的重要课题。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施教的学校和教师来说,主动性不够是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的角度进行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一)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装饰物。..(二)部分高校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概念

部分高校坚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完全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使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能够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范围,没有能够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同等的地位。..(三)高校内的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的思想

部分教职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与其他部门和工作人员并无密切关系。事实上,营造校园心理和谐氛围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员,无

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心态正常。..(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专职心理咨询师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第二,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第三,专职心理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例较低。..(五)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六)心理健康教育以补救性为主,忽视了预防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补救性为主,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困扰和问题的学生身上,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对大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没能有针对性地关注大学生中一些心理方面的高危群体,如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毕业生群体等,为其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咨询。学生中出现问题或者说是问题暴露得过于明显才想办法去解决,而且解决方式也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采取多样的预防措施,没有实施即时监控。..(七)大学生心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复杂,更多变,具有独特性。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他们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又决定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性,理想与现实、友谊与爱情、复杂的人际关系,茫然的未来..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压力的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八)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们有较强的个人独立意识,崇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不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表现出注重“面子”,控制乃至压制情绪的表达,难以开放自我。他们为心理问题是个人隐私,不可轻易让外人了解,甚至一不小心被别人知道了都是一件特别丢人的事,即使要求助也大多通过人际交往处理,他们的求助对象多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不是家人和亲友,更不是陌生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服务人员。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的几点思考..(一)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领导应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01]1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05]1号)、《中共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践和应用科学发展观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三)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支柱。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科学地分析问题,乐观自信,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拼搏向上。这样有利于保证心理健康。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各种矛盾及冲突的心理适应能力。..2.建设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长效监控机构体制对学校来说,除了选派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的专业教师外,还要建立一个高标准、设备齐全、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直接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是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者,也是学生最信任的心理医生。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走近学生,关爱学生,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与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做心理咨询员、朋辈辅导员。由于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与老师联系,可以使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重视心理卫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或必修课或讲座,开展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4.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干预三级网络加强领导,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是德教工作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咨询、干预、协调两大功能构成。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咨询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和管理全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咨询、干预、协调工作。各院系成立大学生心理辅导室,主

要职能是:负责对本院系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6.加强心理健康的督查和研究工作各高校分管领导要定期听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学校各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7.鼓励大学生参加心理咨询

10.浅谈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关 键 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成长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人体健康十条标准中,前三条都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现状

我们常常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的因素,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和焦虑、过分猜疑、逆反心理严重等。

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健康成长护航。

二、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健康因素的原因

首先,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系列问题。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暴风骤雨,疾风如涛的时期,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大为不同,是人生的“危险期”。他们逐渐地认识自我,并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感兴趣,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这种急剧的“心理上断乳”现象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甚至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缺乏严格的管理。在学习上,对其期望值很高,有的家长还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而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或长期在外地打工,或父母离异,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太少,有些孩子就形成了内向孤僻甚至偏激的性格,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承受不了挫折,身边又几乎没有朋友,所以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其中有的就上网而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有的甚至通过自残、自杀等极端的方式来宣泄,给自己和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再次,有些学校爱“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特别是那些本来就较自卑的后进生,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频繁的各种考试甚感头痛、万分厌烦,对自己没有信心,厌学情绪强烈,美丽的校园成为他们最恨的地方。再加上有的老师处事武断,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成績较差的学生冷嘲热讽,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创设各种育人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只靠几个心理健康教师,全体教师都得提高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 充分发挥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作用。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既集中了前人的各种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成果,又具有社会性。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具有这个功能。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等课文时,可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并一步一步去解决困难;在教学《蝉》时,可教育学生活着就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诉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挫折;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告诉我们要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告诉我们要坦然面对失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告诉我们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业”;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等等。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校除了与同学的交往之外,最主要的交往就是与教师的交往。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课后,最主要的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提问、评价、关注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多用询问式或期待式,少用命令式;对学生的评价,多用赞扬式、肯定式,尽量不用否定式。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心理上明显存在不健康因素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在活动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 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以上的原因分析来看,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有效的办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健康成长教育(初中段)(教师用书)[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赖新元. 学校德育工作指导手册[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11.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一、乡镇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

(一) 观念落后

在乡镇中学, “应试教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家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应考试分数。只要升学率上去了, 一俊遮百丑, 什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最多不过是装点门面, 在上级部门检查时, 打个幌子, 检查一过, 马上恢复常态。

(二) 师资匮乏

师资匮乏是当前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乡镇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 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大队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等。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 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工作经验, 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学生的很多问题并不真正能得到解决。

(三) 教师心理学常识欠缺

乡镇中学的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教学中, 并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和民主的关系, 缺少沟通与交流, 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心理问题增多。

(四) 家庭教育缺陷

乡镇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 绝大部分农民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不知, 缺乏教育子女的相应知识和技能, 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许多家长长年在外务工, 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五) 学生心灵困惑

乡镇中学地处城市和农村之间, 学生能够通过电视、电话、手机和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所面对的一面是农村较为朴实、落后的现实生活;另一面是电视里的情爱、打斗, 或是网络游戏中虚幻的花花世界。乡镇中学生一方面对自己身处农村自卑, 一方面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 很容易产生困惑。

二、如何加强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一) “一把手”重视

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个老大难问题, 各级领导, 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校长, 一定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把促进学生心理协调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 改变评价体系

在乡镇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很重要的原因是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与优劣, 均是考查学校的升学率, 优生率;评价一个教师的业绩, 也主要是看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也主要是看学生的成绩。

各级部门必须改变对乡镇中学的评价体系, 除考查学校升学率和优生率外, 还要考查乡镇中学是否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导者必须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这是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应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不仅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指标, 还要以教学中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的启示和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技能、兴趣、学生的参与程度等作为参考系, 全方位衡量教师的工作。

教师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 不唯考, 不唯分, 建立中学生的成长档案,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大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 加强师资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要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经他们疏导, 大多能解决。

其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工作是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班主任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建设和营建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帮助。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第三要全员参与培训。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外活动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中, 团队工作之中, 校园环境之中。

(四)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设心理健康课是促进乡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战场。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是加强乡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 由专职心理老师或培训合格的兼职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 维护乡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乡镇中学生心理成长。

(五) 作好家校联系

绝大多数乡镇中学生都为留守儿童, 多数家长长年在外务工。很多家长都只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不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多乡镇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重要原因。现在通讯技术比较发达, 学校可以网络系统和通讯平台加强老师和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常识, 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在外务工也能随时了解学生动态, 加强和学生的情感联系, 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上一篇:煤矿调度系统下一篇:高中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