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2024-06-22

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共8篇)

1.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篇一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需求状况调查表

填表说明:

1、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前打“√”;

2、职业栏内填写:群众、干部、普通党员、远程教育管理员;

3、选项的“其他”项可以有填写人自行填写。

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政治面貌

1、您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哪一行业?[可多选]

□ 种植业□ 养殖业□ 经营企业□ 在企业务工□ 商业□ 外出打工□ 其他

2、您所在村的远程教育站点每月集中学习几次?

□ 2次□ 3次□ 4次□ 4次以上

3、您是否经常参加本村的远程教育学习活动?

□ 每期都参加□ 经常参加□ 不经常参加

□ 从不参加

4、您觉得目前远程教育面临哪些问题? [可多选]

□ 宣传发动不够□ 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不够

□ 吸引力不够□ 组织形式单一□ 资源更新太慢□ 其他

5、您希望在什么时间收看远程教育节目?

□上午□下午□晚上

6、您想收看远程教育的什么节目?

□政治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市场信息

□科普知识□农村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典型经验□其他:

7、您想了解哪些政治理论知识?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村民自治制度

□民族和宗教

□其他:

8、您想了解农村的哪些基本法律制度?

□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业技术推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其他:

9、您想了解农村市场行为的哪些法律制度?

□合同法□ 担保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其他:

10、您着重想关心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哪些问题?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关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问题

□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其他:

11、您想了解哪些农村综合管理知识?

□管理基本常识□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镇建设

□农村社会事业管理 □其他:

12、您想了解哪些农村适用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技术□各种养殖技术□农业产品加工技术□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技能

□信息基础知识与应用 □其他:

13、您想了解哪些农作物生产技术?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豆类、薯类等)□蔬菜□

园艺作物(花卉、果树等)□其他:

14、您想了解哪些林业生产技术?

□林木种苗培育□经济林的栽培技术

□珍稀植物培育□林木病虫害防治□其他:

15、您想了解哪些养殖技术?

□猪、牛、羊等牲畜□鸡、鸭、鹅等家禽

□特种养殖□其他:

16、您想了解哪些水产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技术□混养技术□经济性水产品养殖技术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其他:

17、您想了解哪些农林产品加工技术?

□果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粮食贮藏加工技术

□蔬菜贮藏加工技术□畜禽产品加工技术□其他:

18、您关心哪些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技能?

□装修、装饰□家电维修□建筑

□加工制造(电动缝纫、电子操作、玩具制造等)

□家政服务(家具保洁、家庭护理等)

□餐饮旅游服务(餐饮、宾馆、导游等)

□机动车保养与维修□其他:

19、你想了解农产品市场哪些信息?

□蔬菜市场行情□果品市场行情□畜产品市场行情

□其他:

29、您关心哪些农村环境卫生知识?

□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建厕所、粪便垃圾处理

□安全卫生饮水□污水处理□其他:

21、您想了解哪些计划生育知识?

□优生优育知识□两性健康□节育知识□其他:

22、你想了解的文化知识有哪些?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史知识

□文化旅游□其他:

23、您想了解哪些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典型?

□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典型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典型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典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

□其他:

24、如果远程教育开展学历教育,你认为什么层次的学历最好?□中专□大专□本科

25、您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2.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篇二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城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城镇化就是一个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是以市场为基础对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进行非农化配置的结果。在此过程中, 无论是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还是产业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都是城镇化各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 受“经济人”原则的支配, 按照经济规律在各种可能选择中作出理性选择。

推动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当前, 中国城镇化水平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10多年, 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据统计, 在2000—2011年11年中, 城镇化率从36.2%增加到51.3%, 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在今后的10—20年中, 城镇化是中国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而农村金融需求问题是研究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该问题的研究对拓展农村金融理论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需求变化及行为特征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是指农村地区实体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需求, 分为生活、生产经营和发展三个需求层次。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主体的多层次, 复杂化的农户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导致了金融需求的多样化, 不仅对融资提出新的要求, 而且对其他金融业务也有新的要求。基于对苏北农户的调查, 突出了金融需求的变化、农民得到的金融服务和希望得到的金融服务3块内容。农户金融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农户信贷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

在以往的分户承包经营环境下, 农户主要为维护和满足传统农业生产或者基本生活消费而形成小额、短期的信贷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江苏农户对于这一传统金融需求目的比例很低, 80%以上农户认为不需要为基本生活和简单农业生产而进行借贷。一方面, 国家对种田农户有补贴, 加上农户打工等非农收入, 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消费, 而且多余资金弥补了小额的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另一方面, 由于农资公司获得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 农户在农资经营部购买农资可以先赊账后统一结算, 这一赊销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户生产过程中的零散资金需求。

与传统信贷需求下降状态相对应的是, 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条件下, 部分农户成为种植大户后规模化生产而形成较大数额、更高层次的信贷需求, 如贷款购置大型农机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等成为需求主流;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趋势明显, 农户出现了以商贸、加工、运输等为主的非农产业融资需求, 部分农村经济主体实力逐步壮大。被调查样本农户中, 认为生产经营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占比71.57%, 农户生产经营方面的信贷需求呈现大额化与长期化特点。

消费方面, 城镇化推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随着江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 多年来农户收入的持续增长促使农户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相应地, 消费支出结构也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 产生了贷款消费意识。根据调查结果, 农村居民更为注重子女教育、健康保障和投资保险, 73.03%的农户认为子女教育重要或很重要, 71.57%的农户注重或特别注重健康保障, 68.63%的农户看重或非常看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改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生活条件和提高消费档次的消费信贷需求较大, 如办理按揭在城镇购房, 申请助学贷款等。

2. 农户支付结算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

农村的支付结算需求实际是由生产要素交换、农产品销售、农村经济生活如消费、上学等形成的交易需求。传统的支付结算仅限于简单柜台业务, 农户需要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办理结算、取现、汇兑等业务, 费时费力, 对于居住地离乡镇金融网点远的农户尤为不便。

城镇化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到开放市场, 农户生产经营投资、外出打工、生活消费、子女外出上学、医疗保健等交易需求持续增多, 85.66%受访农户希望获得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因而, 随着农村总体经济水平提高和农户收入的增加, 农户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方面的支付结算需求呈现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步迅速增长的特点。为加快与开放市场连接, 农户对支付结算的需求还体现在金融结算渠道的通畅、快速和高效上, 突破传统柜台向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现代化服务需求转变。

3. 农户投资理财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

农户的投资理财需求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即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下, 农户收入低且多用于维持基本生产生活, 既没有多余资金更缺少投资理财的信息知识。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和经济的城镇化, 而且还是社会城镇化, 表现为农户非农收入增加、条件改善, 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具备了投资理财的支付能力;同时随着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 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教育程度等综合素质不断趋向城市居民经济特征, 产生了投资理财的支付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农户工资性收入的稳步提升直接导致了银行储蓄业务的增长, 农户理财与合理消费的意识日益增强, 对理财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 50.49%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国债、基金、证券、保险等金融投资项目实现财富的增值, 或者通过购买住房、投资实体经济等渠道增加个人收入。

综上, 江苏农户的金融需求经过初级的低层次需求阶段, 正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阶段。农户信贷需求中, 生产经营或投资、购建房等发展性需求成为主导, 从以传统农业生产和基本生存需要为主体的资金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消费、教育等结构性资金需求转变;在金融产品需求上, 从单一的存贷款需求转变为对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保险、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代理、有价证券买卖等多样化需求;在金融服务效率上, 支付结算需求突破柜台走向网络安全交易、低手续费用和快速到账;在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上, 金融需求突破利息走向投资收益。

三、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差距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贷款融资等普通金融服务, 第二类是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 第三类是通过投资、购买理财产品等实现保值增值的高级金融服务。与农户金融需求变化相适应, 农村金融供给变化也可以结合上述分类进行分解:一是农户贷款情况, 如是否获得融资服务, 获得何种融资服务, 满足程度如何;二是农户获得的基础服务情况, 如金融机构提供的中间服务种类与方式如何, 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是否提升, 农户是否增设结算账户, 满意度如何;三是农户投资行为情况, 如农村金融机构有无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 农户是否接受现代金融产品, 是否进行投资等。

随着江苏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入, 目前已形成较健全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但由于各银行定位不同, 在乡镇一级的经营领域中,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2012年末, 农商行各项存贷款增幅分别为13.5%和15.5%, 两项增量均位居全省同业第一;存贷比为72%, 农户贷款1 485亿元, 比年初增加42.5亿元, 占全省银行业96%;有1 974个农村网点推广了“阳光信贷”, 向406.2万农户授信1 692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亿元, 惠及28.8万户贫困户。研发推广了远程集中授权系统、新版手机银行、金融服务终端进村、股权登记系统等创新项目, 实现综合服务系统的优化升级, 参与社保卡、市民卡建设, 承担社保、医保、低保及各项涉农财政补贴代理发放。至2012年底, 已有近一半法人机构加入贷款电话预约服务平台, 覆盖率达到入网机构的51.9%。作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例, 农商行完成江苏省内金融IC卡统一申报发行工作, 累计发放借记卡3 086万张, 余额883.2亿元;累计布放ATM自助设备5 510台, POS终端61 209台, 建立金融便民服务点2.3万个, 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电子银行业务量达到1.78亿笔, 网银交易额达2.99万亿元, 离柜业务量占比达42%。由此可见, 江苏农村金融供给正由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服务主体数量与日俱增, 服务方式逐渐多样, 服务手段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服务产品品种趋于丰富, 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 面对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供给有限性与农户需求广泛性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首先, 无论是农业大户发展种植业和多种经营, 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 都同样面临资本金不足的局面, 信贷需求金额较大, 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 农商行近几年来农户贷款户数逐年下降, 甚至一些时期出现农户贷款数额和金额持续双降的情况。对样本农户调查结果显示, 37.25%农户对信贷资金服务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或一般, 39.22%农户认为满意但仍然存在资金缺口。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收入结构转变, 农业基础生产贷款需求弱。江苏农村家庭收入模式已经转变为以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妇女在家边抚育子女边在本地工厂打工、老人种耕务农的收入结构模式, 农业补贴和经济收入的增长、务工人员的收入完全能够解决基本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2) 物价、房价均高居不下, 农户储蓄意识远大于投资意识。农民普遍存在储蓄防病养老的传统观念, 从金融机构存款走势可看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每年20%幅度增长, 农户除了买房建房、结婚、装修、买车等大宗消费支出, 一般很少选择自主创业等投资项目; (3) 民间资金富裕, 融资成本低。调查发现, 少部分农户临时性的小额资金需求依赖于亲朋好友, 其融资成本略高于银行存款, 比银行贷款利率低很多, 一般年息仅8%, 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相对繁琐、办理时间长、担保要求高, 造成对银行的信贷需求下降; (4) 缺乏健全的承贷机制。产权制度和融资机制存在缺陷、信用担保和抵质押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因素, 难以充分挖掘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涉农信贷需求。

其次, 受多种因素制约, 72.55%被调查农户拥有的金融资产仍以低收益、低风险的银行存款为主, 股票、基金、债券等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资产占比较低, 仅分别为3.43%、3.43%和4.9%。这反映了两个情况:一方面, 随着农户近年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金融意识的提高, 部分农户开始参与投资理财, 而且今后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农户仍未涉足投资理财, 这涉及农户自身金融意识、收入水平, 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设计供给问题。目前, 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 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开发较多, 以满足富裕了的农户投资理财需求;而苏中和苏北则非常不充分, 如整个淮安地区农商行都没有理财产品的开发, 亟待进一步拓展理财业务品种。实际上, 在近年持续通胀压力下, 广大农民由于投资意识不高, 缺乏可以保值增值的渠道和工具, 面对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 只能被动忍受货币贬值。与城市居民娴熟的不动产、贵金属、证券基金等理财投资行为相比, 以农民为代表的底层国民是通胀的最大受害者。

此外, 在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中, 58.82%的农户仍然选择柜台结算, 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农户占比分别为38.73%和14.22%, ①使用自助ATM和“村村通”助农服务设备的农户占比仅为34.31%。访谈中得知, 年龄大的农户对电子银行业务兴趣不高, 感觉麻烦, 不会操作, 也不打算熟悉试用。另外, 不少农户反映跨行汇款手续费高, 1万元需交50元手续费, 金额虽不多, 但因为跨行汇款多为给子女汇学费、异地看病汇款结算, 所以也是一种负担和一项额外成本。相对于信贷服务和投资理财服务, 受访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服务的满意度最高, 为49.02%, 并且有25%的农户认为很满意。

四、对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江苏农村金融的几点思考

从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 新阶段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多, 要求更高, 且差异化明显。虽然近年来, 江苏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 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还不够高, 结构尚不均衡, 存在金融供给滞后于金融需求发展的问题。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完善金融供给, 发挥金融在城镇化进程中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供良好农村金融环境

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激励涉农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金融机构实施优惠的准备金政策, 给予较大的利率浮动空间, 鼓励其扩大涉农贷款覆盖;二是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补助等财政手段, 出台相应的消费信贷扶持措施,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设计与创新相关的消费信贷产品, 满足农户的金融新需求, 拉动农村消费内需;三是从政策上适当放宽抵押品的限制, 大力发展个人信用担保贷款, 缓解农户贷款抵押难等问题。

2. 合理市场定位,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特别是注重把大银行的独特优势与小银行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万村千乡工程”信息化建设, 整合农村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用性与便利性。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条件和长远规划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更好服务农户的经营管理之路, 避免同质化竞争, 从而实现对农户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3. 创新信贷产品,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如对信用村和信用农户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二是要积极探索扩大抵质押范围, 开发产权式农业贷款项目、生态农业旅游等贷款品种, 发展“公司+协会+农户”和订单农业信贷支持模式, 让农民更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三是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 将城市消费金融产品延伸到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同时, 设置区别于城市的消费贷款条件, 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江苏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信贷产品。

4. 开拓电子银行业务, 推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建设

加强推进银行支付结算通道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一环,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在加强物理网点建设的同时, 广泛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载体, 让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户、人不出村”就能享受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在对农户金融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加强同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之间的合作, 努力拓展证券资金结算、股票质押贷款、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代收保险费等新型金融服务领域, 及时向农村市场推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5. 加大金融宣传力度, 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

涉农金融机构应切实借助广覆盖的机构和网点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下乡进村活动, 帮助农户更加熟练地使用现代金融产品, 提高金融产品在农村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应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营销力度, 逐步建立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政策宣传的长效机制。同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个人信用体系, 搭好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平台, 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

摘要: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必须努力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农户微观视角, 通过农户问卷调查,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需求变化及其行为特征问题, 分析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差距, 探讨和构建适合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发展机制, 对促进江苏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金融,农户,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艳鹃.基于中国城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8.

[2]肖四如.大地金融: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篇三

关键词:江苏;农业职业教育;教育结构

作者简介:董海燕,江苏淮安人(1972-),女,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朱其志,江苏宿迁人(1986-),男,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性的概念,是以培养后备农业劳动力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农业职业教育结构问题关系到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人才结构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如何在农村人口转移的同时,向农业内部输送优质劳动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基于此,笔者围绕江苏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就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学校教育供给、国家政策等问题展开调研。

一、江苏农业经济概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江苏区域经济的领先发展。1988年江苏被国家列为首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在粮食总产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全省农民收入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江苏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着力做强一产,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做活三产,突破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2010年,江苏粮食生产达到323.5亿公斤,居全国第四;全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设施园艺生产基地达400多个,高效种植业面积突破200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左右,农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自199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的主攻方向,2010年江苏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实现农业各类资源的整合,加快江苏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江苏农业人才的职业教育需求

江苏是全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安徽之后名列第六的农村劳动力大省。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农业人才结构分化相联系,江苏农业人才的职业教育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趋势,且具有不同水平的层次性特征,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既有对一般层次、一般水平职业技术的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技术与专业知识的需求,尤其更关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职业与技术,这是江苏现代农民对农业类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特征。其次,江苏农业人才职业教育需求局部上呈非农类高于农业类的特色,农业类需求在整个结构中的比重合计远远小于非农类的需求比重。受农户兼业性特征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关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报的职业与技术,而且这一需求还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之中,这也与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一致。究其原因,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结构与层次,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

1.农户受教育程度。江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逐步向接受较高级教育发展,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在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所调查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5.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0万人,占1.8%。近几年全省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农民、初级技术农民、技术经营型农民、企业型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递增趋势,但总体上,我省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发展不平衡,这使得现存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不高,对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有着一定的影响。

2.农业人才梯队构成。近年来,江苏逐步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特别是对种养大户、合作社领办人的职业培训。我省农业人才梯队具有以男性为主、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特点。对于我省的农业生产而言,他们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是“必要劳动力”。但从江苏省统计局、省农林厅组织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江苏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匮乏,密度不够,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年龄结构不平衡,35岁以下比例严重偏小,未形成合理的梯队;外出务工和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较少,尤其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带动性不强。

3.农技服务人员素质。当前江苏农技服务人员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人才总量居多、技术基础深厚但知识结构狭窄,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农业高级技工人才严重缺乏。调查显示,这部分人才大都经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以上的正规培训学习,而且长期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基础扎实。就其所学专业而言,农学、农推类占到95%以上,对常规农作物稻、麦、棉、油的栽培比较熟悉或精通,但要提供高效农业方面的服务就会一筹莫展;学习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则少之又少,农村技术服务人才开发缺乏一定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

1.规模与结构。江苏现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6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农业综合技术学校、海安农业工程学校、靖江农业干部学校3所高等农业职业学校,70余所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8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县级还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均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全省形成了较完善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职业教育体系,为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2.办学层次。江苏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由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在:①中职。其职能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经营型农民,种植、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涉农专业是其主力军,但近年来,江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与中初等普通教育时分时合;二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忽冷忽热、大起大落。分析原因,政策变化、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农职毕业生就业好坏等因素是影响江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②高职。现阶段,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主要在大专层次。江苏农业高职院校起步于农业普通中专,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的近10年间逐步发展成部省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中专,21世纪初先后升格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一般从数百人扩充为近万人,少数学校的规模已过万,办学历史久、办学经验多、学科优势强是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自从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这类学校多在已建立起的专业基础上,重点对涉农专业进行重组改造并新设农业农村急需的学科专业,专业覆盖面宽、门类全,不仅有利于单向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对于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农业综合实用技术的开发也大有裨益,较为适应当前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需求。

3.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江苏农业职业学校在经历了1983年单独招生、1993年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结构,以及1997年改革分配制度三个重大转折后,坚持省投入为导向、地方投入为主体、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模式,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适应了江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但尽管我省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部分农业职业学校经费来源还较单一,经费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经费严重短缺。

4.组建农业教育集团。支撑具有中国特色职教“大体系”建设,正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04年,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联合省内外15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1家农林企业组建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创新实施了以“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内涵的“五链”运行机制,这是江苏加快农业教育发展、拓展农业职业学校为农服务功能、增强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江苏省职教现代农业类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方案》中,提出在苏锡常地区试点,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经省政府批准,可举办高职班,并与其他试点学校、农科所、农技站、有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逐步打造区域农业职业教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中职教育为主体,具有中国特色、面向21世纪的江苏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框架。

四、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追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方面的相关政策逐步推进,这既显示了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也为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连续下发1号文件的同时,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围绕农民培训工作,出台多个单项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指向明确、扶持有力、见效迅速的政策措施。

2009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针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企业在岗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分别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努力与市场接轨,与需求对接,按需办学,对口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于2011年分别出台《全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为:一是加大教育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农林系统合作培养人才服务“三农”发展机制,推动部省共建农业高校。继续实行农林专业高等教育学费减半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农业农村一线就业创业。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政策,加快培养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农民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整合农业教学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力量,建设一批以乡镇为单位、培训效果好、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仔细分析这些政策及重要论述,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其现实意义十分明显。

五、对策性建议

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国内外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经济起飞要求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达到一个“临界点”,这是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稳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资本存量。就江苏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无论是现在或将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其核心功能。鉴于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定位,形成具有区域特性和农村特色的教育制度。定位问题是关系江苏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和区域不平衡性特点,因此,需根据农村特性,根据苏北、苏中农村发展的弱势性特征,以及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实际,调整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核心是积极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主要是应针对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基础、教育水平及劳动者素质状况的特点,实行非均衡的教育结构。一是就苏北而言,要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为补充的教育结构,打破沿用城市教育模式的农村教育结构,基础教育也应广泛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二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在农村,尤其是苏北、苏中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三是针对苏南地区对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旺盛的需求,在苏南相关企业重点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以及安排好实习工作,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

二、重点扶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农业职业院校相对其他的文科类院校来说办学成本较高,需要较好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实训场地,这样就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确认行业主管部门为农业职业教育主办者,支持的力度自然就大些,相反,支持的力度自然就小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省农业职业教育逐步“上移”,这也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总趋势。在当前的体制下,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如设立农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对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提高涉农类专业教师的待遇和质量要求;实行对为农业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农业企业适度减免税收的制度,提高农业企业为农职院校提供工学结合场所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和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和吸引农科类学生到农村一线工作;对到农村一线工作的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在职称评定和干部聘任方面给予倾斜等等,给予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足够的保障,努力办好地方农业职业教育。

三、加大培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与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相比,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伴随江苏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就有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农业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给予有职业资格者更大的扶持。为此,一要构建畅通、高效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建立集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镇和全国五级联网,并可延伸至村、组及农户;二是建立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各种教育培训力量,统筹城乡就业培训资源,建立教育系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劳动部门的就业培训中心和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培训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

[2]孙文学等.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

[3]马建富.关于江苏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认识[J].职教通讯.2005(6)

[4]许浩.江苏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12

[5]蔡银杰,邱启程,郝德荣.试论江苏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6]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4.成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研究机构:黄石市育才科教技术研究所

摘要:调查现实,成人受到学历方面的压力较大,有较强的进行学历教育的意识,成人学历教育有着比较广阔的市场。但办学单位在信息沟通、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学员期望提高的能力方面与成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希望本次调查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材料。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 教育需求 调查

黄石市广播电视大学于1999年秋开始正式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工作,从事了成人本、专科的学历教育,目前开放教育学生已经接近4000人。本次调查主要以黄石电大开放学员为对象,结合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兄弟院校和人才交流市场的实地访问。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余份,收回612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通过调查分析,以弄清楚成人学员对学历教育的需要,为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材料。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将成人学历教育涉及的问题被访者所认为的重要程度分为「非常大程度」5分、「较大程度」4分、「一般程度」3分、「较小程度」2分、「非常小程度」1分,以及「不适用」0分。主要调查结论:

成人教育的主要需求:

(1)学历的意识较强。从调查来看, 有70%的受访者感受到学历方面带来的压力。有85%以上的受访者想接受成人教育, 其中已经接受过成人教育的占70%,从职业分类来看, 企业业务人员想要参与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企业管理人员、个体户。

(2)学历教育的目的以职业升迁和转换工作最显著。在七个备选项目:职业升迁、获得高收入、提高能力、增加知识、职业或工作需要、转换工作、开拓人际交往中,以职业升迁的得分最高,为3.76分,其次为转换工作,为3.04分。从职业分类来看, 管理人员和部分企业业务人员倾向于升迁,商业从业人员和另部分企业业务人员比较倾向于转换工作,而个体户人群因没有这方面的压力,选择提高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为多。

(3)对通过学历教育提高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期望较其他多,分别为3.93和3.83。在这一点上各职业人群的选择较类似, 同时管理人员对提高于社会能力的要求较其他职业人群稍多。

(4)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的各种阻碍对学习者的影响力表现的比较平均。个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教育方式不适合;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费用太高这几个栏目的得分均在3.20到3.64之间。其相比较而言,教育方式不适合和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的影响更为明显。

(5)适应的教学方式的倾向于网络学习、课堂典型性案例教学及研讨和讲座。其分值分别为3.17,3.13,2.94。管理类人员更倾向于讲座法,企业业务人员

对网络学习的热情较其他人群都高。

(6)评价方式上倾向于论文或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的分值为3.38和3.24。选择以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作为评价方式的分值较低,只有1.96。

(7)在影响选择就读学校的因素时,招生学校现场散发的宣传资料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得分最高,分别为3.56和3.48,招生学校刊登的电视与报考广告得分几乎相同,分别是2.37和2.32。

(8)学历教育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调查结果看, 已经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成人对效果评价的平均得分在2.84分,未能达到中值。近60%左右成人认为已接受过的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较小”和“非常小”。从职业分类来看, 管理人员认为已有的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较大”的较其他人群高。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应作相应调整。学历教育历时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方面就稍显薄弱,课程内容应加强更新。成人在适应的教学方式上倾向于网络学习、课堂典型性案例教学及研讨,表现出来强烈的开放特征。鉴于学历教育成人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也很现实;成人的生活较为繁忙,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他们的感知能力、机械记忆能力、想像能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但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调控力,并且个体差异性较大。这些特点为成人适应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历教育提供了可性,同时办学机构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特征。

(2)期望的评价方式和效果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被访者倾向于论文或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作为学习评价的方式,与目前成人学历教育中以考试形式为主的评价方式有较大差异。鉴于学历教育强烈的目的性,结合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特点,不适合采用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作为普遍的评价标准,但可以将拥有某些资格认证证书替代相关课程学习,还可以将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相结合,以有利于学员。

从样本总体来看, 认为成人学历教育对自己影响程度“非常大”和“较大”的不足20%。同时在学习效果方面还应在在提高学员的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作出努力。

(3)要帮助成人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减少学习障碍。调查显示, 个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教育方式不适合;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费用太高这几方面对成人参加学历教育都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教育方式不适合和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成人的这些障碍, 应该为其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宽松环境,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和学习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4)学校应加强市场开拓。进行成人学历教育的学校很多,而学员对各类学校了解不多,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招生学校现场散发的宣传资料在被访者选择就读学校时,影响程度达到了3.56分,在中上水平,甚至比亲朋好友的介绍分值还要高,亲朋好友的的推荐成功率高,但推广面窄。另外电视与报刊广告也对被访者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市场推广的策略,重点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社会对学校的了解。

附1:成人学历教育的目的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职业升迁3.761.281获得高收入2.531.16提高能力2.760.954增加知识2.710.995职业或工作需要2.891.043转换工作3.041.112开拓人际交往 2.021.077附2:期望通过学历教育的学习提高能力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专业能力 2.811.033职业能力 3.831.092方法能力 3.931.091社会能力 1.670.994附3: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主要阻碍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个人时间不足,精力有限3.211.165

教育方式不适合3.641.251

信息不了解,缺乏相关指导 3.541.212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3.421.223

费用太高3.391.064

附4:有助于学习的教学方式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课堂系统讲授教学内容2.910.984课堂典型性案例教学及研讨 3.130.972讲座2.941.063网络学习3.171.081自学2.931.165附5:有助于学习的学业评价方式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平时作业3.081.024统一组织的终结性考试 3.171.053社会调查3.381.031论文或课程设计3.241.052国家有关资格认证考试 2.961.025附6:影响选择就读学校的因素各项目平均数与标准差项目平均数 标准差 排名亲朋好友的介绍3.481.112招生学校刊登的报刊广告 2.371.173招生学校刊登的电视广告 2.321.174招生学校散发的宣传资料 3.561.211

参考文献

[1] 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90.[2] 潘愚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 张桂香,王传永.成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0,(8):46-47.黄石成人学历调研机构:

黄石职业资格证培训中心

黄石市育才科教技术研究所

联系人:卫老师

手机:***

电话:0714-6354117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篇五

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中认真阅读并作答此问卷。为了在今后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更好地设计并有效地实施有关于教师心理保健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方面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我们特作此次调查,请你配合如实完成本问卷,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

1、您在学校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在你所领导的人员中有心理问题需要解决吗?

A、行政;B、教学;C、教学和行政;D、其他(有没有)

2、您期待在继续教育中学到有关教师心理健康与保健方面的知识技能吗?

A、是的;B、没想过;C、无所谓;D、不期待

3、您感觉哪些方面给您带来压力?(可多选,请按顺序排列)

A、课堂教学工作;B、成绩排名,升学率 ; C、学生难教; D、职称评定;E、家长与社会的需求 ;F、人际关系; G、个人家庭;H、其它

4、您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是否清楚?A、清楚;B、不清楚

5、您觉得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讲

A、有非常大的影响;B、影响不大;C、没有影响;D、没想过

6、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A、自己看书就行;

B、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方面的讲座;C、上网查询;D、其他

7、您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A、有;B、没有

第二部分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1、学校是否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A、有;B、没有

2、您是否了解所在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A、有必要了解,实际上也很了解;B、有必要了解,但不怎么了解; C、没必要,不了解;

D、其他

3、您觉得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必要?A、有;B、没有

4、您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A、学业问题;B、人际关系问题;C、情感问题;D、网络成瘾;E、其他

5、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A、有;B、没有

6、您觉得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学习任务重;B、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和辅导;C、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不重视孩子等);D、学校和教师的原因;E、思政工作不到位;F、其他

7、在您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判断出学生有心理问题吗?

A、能;B、不能;C、觉得不对劲,但不知具体是哪些心理问题

8、您的学生遇有心理问题时,您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A、自己尝试解决;B、把学生交给政教主任或班主任解决; C、通知家长;D、没采取什么措施

9、据您的了解遇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一般通过什么措施解决的?

A、思想政治教育;B、通知家长,让家长想办法解决;C、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解决;D、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E、不闻不问

10、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系统地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知识技能?

A、愿意;B、不愿意

11、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常见心理问题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6.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调查与研究 篇六

【关 键 词】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笔者进行了“唐山市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调研”。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摸清全市农民素质状况,掌握全市农民对教育培训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就现阶段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农民教育工作经验和问题,为农民教育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样本抽取及调查办法

调研以问卷调研为主,重点是通过农民填问卷来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问卷分为:农民背景、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科技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等六部分内容,涉及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数字题等多种类型的选项,近40个问题。问卷抽样是以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为排队依据,采用多阶段、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即以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抽样依据,采用市抽县、县抽镇(乡)、镇(乡)抽村、村抽农民的四级抽样阶段进行。河北省迁安市、滦南县、滦县被列入调查县;在这三个县中迁安夏官营镇、上庄乡、大五里乡,滦南县扒港镇、长宁镇、柏各庄镇,滦县九百户镇、响堂镇和古马镇列入调查镇(乡)被抽中;在被抽中的每一个镇(乡)用同样办法抽取3个调查村:对抽中的村把农民按人均收入分成相对高、中、低三个类群,根据各类群的农民数所占比例分配样本数,采取抓阄的办法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类群中抽取调查农民,每村抽取9个农户。最后,全市有243户农民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由调查员按事先制定好的问卷(全国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提问,调查户农民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然后以县为单位形成调查问卷汇总表。经过认真校验和初步整理,从总体看,收集到的数据质量优良,能较好地反映唐山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二、农民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1.农民受教育年限。在243名被调查人中,没有受过教育的3人,接受教育1~5年的36人,6~8年的49人,9~11年的126人,12年以上的29人。从受教育年限来着,小学毕业的占20.16%:初中毕业的占51.85%;高中、中专毕业的占10.70%;大专毕业的3人。

2.对品种、化肥、农药的选用或使用的了解程度。从被调查的243人中统计得出:知道选用优良品种的187人,占76.95%;知道一些的52人,占21.40%。知道合理使用化肥的171人,占70.37%;知道一些的65人,占26.75%。知道怎样使用农药的170,占69.96%;知道一些的61人,占25.10%。从调查数据分析:①大多数农民对选择优良品种、合理使用化肥、如何使用农药有一定的知晓程度。调查中“知道”和“知道一些”的农民占96.84%以上,只有个别人不太知道,并且基本属于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②收入水平与对品种、化肥、农药的选用或使用普及程度有关。从调查的三个县(市)看迁安市明显好于滦县,迁安“知道”选用品种、合理用肥、用药的分别达到94.08%、95.13%、93.01%,滦县只是60.02%、46.04%、47.88.%。③不同镇(乡)对品种、化肥、农药的选用或使用普及程度有所不同,比如滦南县柏各庄镇明显优于其他两个镇。

3.畜禽疫病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在243名被调查人中,当畜禽疫病发生时在给出的5次选择机会中有170人选择请专家诊治,160人选择报告,176人选择消毒,173人选择捕杀,163人选择隔离,6人选择出售。从调查数据分析:①大多数农民掌握了疫病处理常识。有72.43%的农民知道消毒,71.19%的农民知道捕杀,69.96%的农民知道请专家诊治,67.08%的农民知道隔离,65.84%的农民知道报告。②农民在养殖过程中学会一些方法。在调查的243户中5户没做任何选择,其中3户没有从事养殖业。③疫病知识普及还有死角。

2.47%的农民选择一旦畜禽发生疫病赶紧出售,尽管比例不大,但危害大。

4.农业技术主要来源及参加协会情况。从调查的243户来看,农业技术的来源从农业部门得到的183人,从电视上得到的139人,从报纸杂志书籍上得到的126人,从广播中得到的93人,从协会中得到的56人,从邻居朋友处得到的46人,从企业得到的10人,从网络上得到的5人。从调查数据分析:农业部门是农民获得农业技术来源的主渠道,农业部门将农业技术传播到了75.31%的农民手中。以下依次为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协会、邻居朋友、企业、网络分别占57.20%、51.85%、38.27%、23.05%、18.93%、4.12%、2.06%。农广校“致富早班车”及村入户工程发挥了传播农业技术的作用,占38.27%。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网络,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最低,网络进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来说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途径不宽。从给出的可选9项的要求中,农民最多选择的是5项,仅占所有农民的9.10%,选择到4项以上的只占34.68%,选择3项以上的才占61.12%,选择2项以上的占80.10%。

5.农民心中的惠农政策。在被调查的5项政策中,按农民知道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序为粮食直补、减免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知道的农民占调查农民的比例分别是99.25%、98.21%、77.04%、67.36%、45.97%。

三、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1.农民参加培训目的分析。在给出的7个选项中,86.10%的农民以增加收入为培训目的,71.91%的农民以提高技能为培训目的,5.11%的农民为获得政策扶持,各有2.98%的农民选择了为获得补贴和得到尊重,2.01%的农民为了获得学历,获得证书没有人选择。

2.农民对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从农民期望的培训时间调查来看,喜欢1天以内培训的占24.20%,喜欢2~3天的占36.28%,喜欢4~7天以内的占19.40%,喜欢8~14天的占8.90%,喜欢15~30天的占7.20%,喜欢3个月以上的占4.02%。可见,农民最愿意接受培训是7天以内的短期培训。这提醒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更多地采取弹性和灵活的时间安排。

3.农民对培训方式和地点的需求分析。从调查的培训方式看,77.03%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61.95%的农民喜欢现场实习,17.10%的农民喜欢电视广播,5.98%的农民喜欢VCD学习,2.86%的农民选择了多方式结合。可见,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现代学习手段已开始走进农村。从培训地点的选择来看,83.02%的农民接受在村培训,40.10%的农民接受在乡镇培训,7.03%的农民接受在县城培训,3.96%的农民接受在城市培训。培训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本乡(镇)本村。因此,我们选择培训方式、培训地点时要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现场培训,变“集中唱大戏”到“巡回演出”。

4.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种植类按照期望培训农民占调查农民的比由高到低为:粮食79.02%,蔬菜38.01%,水果35.97%,苗木花卉13.60%,棚室生产13.40%,特种经济作物12.53%。这说明传统种植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依然强劲,蔬菜、水果、棚室、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的教育培训需求也有相当数量。养殖类按照期望培训农民占调查农民的比由高到低为:猪62.31%,牛42.70%,鸡31.00%,特种养殖16.40%,羊16.00%,鸭6.00%,鹅5.00%,狗1.00%。可以看出,传统养殖的培训期望仍然占主导地位,特种养殖正在不断发展。非农类按照期望培训农民占调查农民的比由高到低为:机械23.21%,运输22.38%,建筑21.71%,农产品加工19.10%,农产品贮藏9.26%,家电9.20%,营销8.76%,餐饮7.03%,财会6.97%,服装6.00%,美容美发4.00%,通信3.00%,商服3.00%,家政2.00%。旅游2.00%。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类、运输、建筑、农产品加工,其次为农产品贮藏、家电、营销等,其他诸如家餐饮、服装、家政等多种专业也都有一定的需求。

5.农民对培训类型和层次的需求分析。以前接受过各培训类型的农民与调查农民的比

为:实用技术培训90.20%,职业技能培训32.81%,综合培训19.05%,学历教育12.94%,管理培训9.90%,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2.00%,参加培训种类的多少与收入有相关性,如:在纯收入前1/3的农民中11.00%的参加过三种以上类型的培训;中1/3的农民6.00%的参加过三种以上类型的培训;后1/3的农民中仅有2.00%的参加过三种以上类型的培训。从农民选择的期望培训层次中:有46.70%的农民选择了一事一训,61.12%的农民选择了短期培训,5.00%的农民选择了证书培训,3.00%的农民选择了中专培训,7.60%的农民选择了大专培训。对培训层次的选择不同县差异较大,迁安市21.00%的农民有期望接受中专以上教育的需求,而滦南县、滦县对前三个低层次需求的农民较多,基本没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学习愿望。

6.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55.31%的农民认为影响接受培训是因为没有时间,22.09%农民认为是当地学校少,14.21%的农民认为是没钱,13.04%农民认为是没合适内容。障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第一因素是“不方便”。选择“不方便”的农民占45.30%,对此可有多种解读,包括时间、地点、校舍和条件等的“不方便”,说明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仍有差距。24.08%的农民认为主要问题是没人管,15.60%的农民认为主要问题是内容不实际,说明农村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很不到位。6.30%的农民认为主要问题是费用高,说明经济因素也是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农民对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1.文化程度影响

(1)文化程度对培训时间的影响。一天以内的“一事一训”,随文化程度的增高呈下降的趋势:7天、15~30天、30~90天、90天以上系统培训,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步增多。文化程度对地点的影响。选择在本村参加培训,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相反,选择在乡镇、县城和城市参加培训,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种植业培训和养殖业培训中,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选择相应培训内容的顺序和比例趋势相同。

(2)文化程度对内容的影响。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农民选择种植业培训内容总体顺序是粮食、蔬菜、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室生产和苗木花卉;养殖业培训顺序为猪、牛、鸡、特种养殖、羊等。但文化程度不同,选择的百分比有所不同,农民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具体表现在棚室生产、特种养殖,文化程度高的农民选择的相对比例也就越高。同样情况,在选择非农培训项目中,如农产品加工、家电、营销、财会、旅游等培训,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比率也就越高。

2.经济收入影响

(1)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都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或“一事一训”,当收入升高到一定水平,比例开始下降。家庭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农民,希望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随着收入升高,希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越来越高。家庭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农民,对管理培训、综合培训、学历培训的需求越高。

(2)经济收入对教育培训地点的影响。不管是何种经济收入水平,就目前多数农民对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顺序为本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希望参加本村培训的农民家庭比率随经济收入不同,呈现负相关;希望到乡镇、县城和城市学习,与经济收入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态势。

五、对策与建议

1.目标和任务

(1)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

(2)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保障措施

(1)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农民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如: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如:确定以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骨架,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县可建立县级农民培训辐射平台。以“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为重点,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五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

(3)确定培训工作目标。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有文化、有专业技能、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为目标,着力抓好三大培训:一是农业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一至两项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农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农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新型农民培训,使农民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4)拓展农民培训途径。一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二是职业技术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五是积极鼓励园区、企业举办以招收本地农民工为主的定向委托培训班。六是大力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项目,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开展

技能培训。七是选择重点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5)推进农民培训体制改革。一是突出农村教育重点,借助职业技术教育、农广校、农函大等教育等手段,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进行文化和专业适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和管理模式。如:试行学分制。二是对不能升高中的初中生,采取“3+1”的办法,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三是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资源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四是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五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六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6)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方式方法管理上要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改变以往“赶羊式”光普型的培训形式,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散培训与集中相结合;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编写一些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在培训资源上,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动员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建立农民培训网络;在培训管理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督查、考核、评比制度,重点督查乡镇、村和定点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明显成效。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镇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7)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师资不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民需要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多,但能上讲台讲课、讲好课、使参训农民满意的老师不多,可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搞好本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师资培训的基础上,采取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农广校教师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真正的农民信得过的专家。同时,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聘用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二是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弥补本地教师的不足。

(8)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县、镇、村三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便捷的各项相关服务,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便利的条件。如:县就业服务局要为进城农民工统一办理就业登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服务。二是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凡是政府出资培训项目应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四是培训与输出有机结合,针对外出就业从事行业和热门职业开展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俊峰.试论新时期的农民素质教育[J].农村农业农民:2005,1A:(37).

[2] 农业部.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全文)[EB/OL].

[3] 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思考(摘要)[N].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2005年11月25日(1).

7.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篇七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改革,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省教育厅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特别提出实施学前教育的五年行动计划。音乐是精神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 是人的基本素养的教育, 以提高个体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宗旨。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学前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 是教育的奠基工程, 是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且特殊的阶段。对幼儿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不仅是对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而且是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协调发展, 陶冶情操,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进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音乐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相关机构与个人越来越将接受音乐教育视为幼儿成长阶段必备的学习内容。建国初期至今, 国家颁布的每一部关于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均是对音乐在学前教育中作用的认可, 都表明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的改革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 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其直接性的影响。至此, 学前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肯定了八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并为改革的纵向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制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1年教育部颁发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与八十年代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相比, 核心在于“整合”和“终身发展观”。将原来的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的内容压缩融合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 (音乐与美术) 五大领域, 针对各领域提出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音乐与美术被合并纳入艺术领域, 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音乐教育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较为“抽象”、“笼统”的国家统一要求为个人自发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行为提供了可能, 学前教育, 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改革整体呈现出“大统一, 小自助”的局面。

此外, 当今音乐教育在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 并具体到学生艺术素养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 以建立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相继将音乐纳入义务教育的升学考核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式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施行, 以音乐为媒介, 促进了学科交叉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学前音乐教育势必会在幼儿的成长受教育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理念的迅猛式普及, 相关教育思想的推行也存在过快、过猛、同质化等突出问题。改革的目的不能一味追求“新”。而是要在认同认知音乐本质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检验, 合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音乐作为历史悠久的教育手段, 以较快的速度在幼儿家长中普及, 众多家长开始将其视为幼儿成长阶段必须学习或接触的知识门类。而在常规教育体系内的幼儿学前音乐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改革速度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落后于其在社会地位上及现今人们教育理念上的发展。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体现出的双重不匹配的错位形态, 可以反映出现今学前音乐教育改革事业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作为学前音乐教育的主体及最直接执行者、引导者, 其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对于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典范意义。学校在学前音乐教育方面实践措施执行的正确与否、合理与否, 都会关系着整个事业的改革进程与发展方向。

1.教研机构设立, 管理切实到位

作为地区教育部门管理教研的主要机构, 区教师进修学校成为教师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中枢环节。教研机构的设立, 改变了学前音乐教育无管理机构、引导核心的混沌旧局面, 为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的提供了质的保障。在相关教研机构的管理监督下, 各校领导对教育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统一思想积极履行, 教师的教学专业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2.方针政策制定, 发展有章可循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实施方案》、《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国家、省、市法规性文件的制定,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前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尴尬局面, 使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真正达成政府宏观性把握与指引的目的及效果。

3.教师素养提升, 优势资源扩大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师素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南京市学前教育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十五”期间, 省教育厅共开展省级培训53次, 培养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达9000人次, 派选22名园长赴国外培训进修。2010年, 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81140人, 比上一年增长953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33%, 比上一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73.39%, 比上一年提升了5.1个百分点。2013年, 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81.79%, 比上一年提升了8.4个百分点。作为学前教育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音乐素养及教学能力水平从源头上获得很大提升, 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可能。

4.实践活动增多, 丰富日常生活

学前音乐教育的学科本质要求其建立在实践的重要基础之上。学校与社会积极营造音乐环境, 为音乐融入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的日常音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使之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与认识, 并促成幼儿艺术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5.教学用具完善, 教学有所保障

近年来, 随着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 大量学前音乐教育教材相继面市。诸多教师试图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出书的形式与其他教师分享并予以借鉴。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学前音乐教材的出版发行, 为行业内教学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与交流。目前, 国家仍未对学前教育相关教材进行统一管理, 在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下, 现有的教材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年轻教师与准教师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引作用。同时, 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幼儿园教学设施的标准要求, 保证各项教学设备的落实到位。音乐教学设施的完善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6.先进理念引入, 推动实践革新

任何实践的进行都需要思想理念的支撑。南京市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认真践行音乐教育专业理论指导, 与学前教育相关理念融合并深化, 使得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能够从宏观上看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 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能力得到加强, 在音乐教育中能够具备更敏锐、更全面的眼光, 活跃课堂气氛, 开拓幼儿的音乐综合素质, 从音乐出发, 拓展他们的思维, 从而能够挖掘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质。把握适合幼儿本质的重要部分, 解决了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推动了教学实践的革新进程。

通过合理的政策方针制定、引导, 江苏省学前音乐教育改革结合自身现实情况, 依循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 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互动氛围, 逐步形成了适合幼儿成长特性的学前音乐教育环境, 在可预期的将来, 定会收获更多丰硕的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 .1981.

[2]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19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国务院:关于加快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2003.

[6]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第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庞丽娟:政府主导, 创新体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江苏省远程教育需求调查表 篇八

一、现状呈现

2007年5月~7月,针对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教育服务的基本现状,课题组运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徐州、常州、镇江、无锡等五个地区的360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访谈人次50人。以下就本次调查数据,对江苏省教育机构开展0岁~3岁早期教养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一)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教育服务的基本状况

1、教育服务方式。被调查的幼儿园(以下幼儿园均指本次调查对象)为3岁前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方式是多元的,但主要以托班教育形式为主(263人次),其次是举办专家讲座或咨询,最后是“入户提供育儿指导”(80人次)和开办“亲子班”(76人次)。

2、教育服务内容。幼儿园为3岁前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以入园前指导(219人次)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218人次)为主,而协助社区有关部门进行儿童保健工作比较薄弱(80人次)。

3、教育服务时间。幼儿园为3岁前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工作日(250人次)。

4、信息咨询方式。调查中有212人次提到利用通知、信函、电话方式进行信息发布。有156人次提到利用网站发布信息。

5,亲子活动年龄。被调查幼儿园亲子班招收的儿童年限主要为1岁半以上(165人次)。

6、收费问题。幼儿园为3岁前儿童提供的主要是免费教育服务。调查显示,完全免费的有264人。部分收费的为37人。整体收费的有26人。

7、师资问题。调查显示,有234人次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基本具备了亲子班教师的资格。有266人次认为亲子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具备育婴师资格。153人次认为应具备幼儿教师资格。

8、举办亲子班动因。调查显示、开办亲子班的动因主要是家长和社会的需求(258人次),其次是幼教事业发展的要求(152人次),最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26人次)。

9、存在困难与问题。调查显示,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教育服务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理论人员的指导(200人次),其次是缺乏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保教人员(185人次)。再次是硬件配备不完善(138人次),最后是缺乏适宜的课程及有效的理论研究支撑,分别为133人次和95人次。

10、家长参与情况。在调查中。有196人次提到在幼儿园进行3岁前教育时家长的参与程度达到或者超过预期人数。其中。父母亲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影响家长参与上述教育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258人次),而活动内容没有吸引力以及需要收费因素影响较小(均为6人次)。

(二)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社区参与服务状况。家长是社区经常参与幼儿园教育服务工作的主要人群,其次是社区工作人员(居委会、街道)。有待发动和鼓励的是社区的专业人员(包括卫生保健、饮食、教育、艺术)以及热心儿童服务的志愿者。社区内能够主动参加、积极配合幼儿园活动的机构主要是卫生部门(保健院、医院),公安消防、妇联、新闻媒体等机构配合较少。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有186家所在社区尚未建立儿童早期教育管理机构。

2、社区服务内容状况。大多数社区的医院或者保健站。一般只提供儿童的预防接种以及体格检查,缺乏科学育儿咨询的服务。对高危儿、体弱儿的特殊服务几乎空白。

3、社区服务设施状况。在327家幼儿园中,只有110家幼儿园所在社区有非营利性的、适合儿童活动的公共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站、点。幼儿园附近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主要是活动广场和绿地,其次是儿童器械。

二、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充分显示,目前江苏省教育机构0岁~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已经起步,但是,在进行0岁~3岁早期教养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问题一,社会共育的整体意识不够。各有关部门沟通较少,缺乏政府统筹安排和相关部门联动,在机构设置、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硬件设施等方面无法提供充足的保障。

问题二,机构内缺乏0岁~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评价标准,缺乏具有合格资质的专业师资人员。机构内开展的0岁~3岁教养活动大多迁移3岁~6岁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经验,不仅效果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违背婴幼儿自然成长规律。

问题三,亲子机构不应仅仅定位于实施教育功能,还应该成为社区内0岁~3岁家庭早教指导与服务的中心和阵地。为更多的家庭提供教育和交流的场所,提供不同需求的咨询与指导。

问题四,家长十分重视0岁~3岁的早期教养,但是对于婴幼儿发展和教育的意识模糊,有些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家庭尚存在不重视现象。

三、研究建议

(一)横向联动,营造社会共育的格局

要充分利用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环境教育资源,从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加强科学育婴意识,为0岁~6岁托幼一体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需要政府全面统筹,明晰职责,卫生、儿保、妇联、计生、教育等部门共同关注、通力合作。

(二)形式多元,开展多通道早教指导与服务

亲子机构是一种集教育、家庭服务与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机构,系统而全面地给予社区内0岁~3岁家庭早期教养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亲子机构的形式应该多元化,可以设在幼儿园里,也可以设在有条件的社区或区域指导中心,辐射影响分散的小型机构。亲子机构提供的服务是便利而亲切的,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的教养需求。

(三)园所能动,积极发挥优质幼教资源作用

教育机构特别是幼儿园以其优良的环境、专业的师资和规范的管理使0岁_3岁的教育从发展之初就能处在一个良好的起点之上,为婴幼儿科学、健康地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利用优质幼教资源开展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构建家庭、社区和教育机构三位一体。

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积极探索亲子园(班)的基础建设和亲子教育的有效策略。多家省级示范园运用多种形式[托班(2岁~3岁)、亲子班(0岁~2岁)、亲子园分部]进行0岁~3岁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如,徐州公园巷幼儿园开办的孕育园开展了多项从准妈妈开始的各项早教服务指导工作。镇江地区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开展对农村婴幼儿家庭的服务与指

导。

(四)机构为主。积极联动社区开展活动

以教育机构为主体。联合社区内卫生、儿保、计生、妇联等部门组建共同团队。及时获取孕妇及新生儿信息,综合有序地开展咨询、讲座活动,服务上门、跟踪指导和机构活动全方位服务一体化,共同探索“医教结合”、“家庭与机构结合”的早教模式。

南京鼓楼区、白下区托幼办与区关工委、区社区学院、区妇联、社区家教中心等单位开展“亲子共成长”亲子节活动,将活动入场券分发至各个社区,邀请0岁~3岁的儿童和家长参加丰富多彩的思维游戏、户外游戏和艺术游戏。这类活动不仅锻炼儿童的能力,增加其和同龄儿童的交往,还能让父母体验和儿童做朋友的感觉,并观察其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他们还在活动中安排了育儿知识讲座,请专家为父母们答疑解惑。

(五)分层分类,有序实施区域性推进策略

江苏省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比较显著,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实际幼教状况。分层逐步开展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活动,以满足不同区域的不同家庭对0岁~3岁婴幼儿教育的需求。

苏南发达地区可以以无锡地区为参照范式。无锡地区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城区0岁~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要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0岁~6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都有机会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基本形成以公办园所为骨干和示范。以社区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社区学前教育网络。

在苏中、苏北地区,可以根据地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社会方式开展0岁~3岁婴幼儿的教养工作,研究表明有效的方式有:亲子培训点、早教流动快车、家长学校、准妈妈学校。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水平,可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推进0岁~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开展。

四、严把素质关,多种途径开展高质量的育婴师资格培训

上一篇:优秀教学案例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