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2024-09-05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0篇)

1.《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篇一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言文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三、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同毋,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免同娩,分娩

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切磋,磨炼

无不餔也餔同哺,给人食物

无不歠也歠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在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贫病者,纳宦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孰是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我们今常用于二、三个儿子

公与之母母,乳母,今意为母亲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亿,十万今意为亿万

国人皆劝劝,鼓励,劝勉今意劝说

3、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服役)

名词做状语

南至于句无南(在南面)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礼(以隆重的礼节)

使动用法

三年释其政释(使……减免)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整洁,使……美丽,使……吃饱)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蒙受耻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

必庙礼之(于)

判断句

次寡人之过也(是……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

宾语前置句

何后之有?

宾语后置句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恐怕……吧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四、结课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2.《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篇二

首先,我参考了于非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勾践灭吴》中“国子姓”的注解是 :“国子姓,本指公卿士大夫的同姓弟子,这里泛指老百姓。”【1】 我还查了房开江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对《勾践灭吴》中的“国子姓”的注解是 :“国子姓 :国君的同姓,此泛指老百姓。”【2】 两人都对其做了引申,高中课本中注释的不妥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从文意来看,“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父兄昆弟”就是国君的长辈和晚辈,即所谓的王族。如果,“国子姓”解释为“国君的同姓”那么,就与文章前边的表述相重复。

再次,纵观全文,后来勾践让文种出使吴国。而文种原是楚国人,既不是勾践的父兄昆弟,也非与他同姓,这明显与课文的注释相矛盾。

综上所述,都可看出,课本的注释是有错误的。那么,“国子姓”到底该如何解释?

经查阅各种词典,都没见“国子姓”以整体的词出现,但有个别词典中有关于“国子”和“子姓”的解释。

“子姓”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条注释 :“1泛指子孙后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兄弟子孙立于东方。’郑玄注 :‘子姓,谓众子孙也。’……2谓子辈 ;子女。《淮南子·道应》: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何可是求马者乎?’……3特指孙辈。《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郑玄注 :‘言子姓者,子之所生。’贾公彦疏 :‘云子之所生,则孙是也。’”【3】在《辞源》中,有如下解释 :“1子孙或众子孙。《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注 :‘所祭者之子孙。言子姓者,子之所生’。也指儿子。《淮南子·道应》: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何可是求马者乎?’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焉,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2同姓。《国语·楚下》:‘帅其子姓。从其时享。’注 :‘子姓,众同姓也。’”【4】在《辞海》中,也有三个解释 :“1犹言子孙。《礼记·丧大记》:‘卿大夫兄弟子孙立于东方。’郑玄注 :‘子姓,谓众子孙也。’2儿子。《淮南子·道应》: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何可是求马者乎?’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焉,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3孙。《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郑玄注 :‘言子姓者,子之所生’贾公彦疏 :‘云子之所生,则孙是也。’”【5】而在《联绵字典》中,对“子姓”的解释有以下四个 :“子姓 :姓,息正切。1子之所生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注 :‘所祭者之子孙。言子姓者,子之所生’。疏释曰案郑注 :‘丧大记云。言子姓者,子之所生’……2谓子也。《礼记·玉藻》:‘缟冠玄武子姓也。’注 :‘谓父有丧服,子为之不纯吉也。’正义曰 :‘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故云子姓也。’……3众子孙也。《礼记·丧大记》:‘卿大夫兄弟子孙立于东方。’注 :‘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4众子同姓也。《楚语·下》:‘帅其子姓。’解 :‘子,众子 ;姓,同姓也。’《越语·上》:‘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解 :‘国子姓年在众子同姓之列。’”【6】

而对于“国子”的解释则寥寥无几,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个解释 :1公卿大夫的子弟 ;2指国子学。【7】在《辞海》中,则解释为 :“国子,古代称贵族子弟。《周礼·地官· 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注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8】

3.《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篇三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

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事——侍奉宦——使„„为官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4.《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篇四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3、学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写法;

4、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

教学方法

自学点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1、 蒲松龄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加标点翻译文段)

二、关于《国语》

1、 学生自读文中注释

2、 补充:

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h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三、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四、初读感知

1、落实文注中的生字;

3、明确结构:

第一部分(1段),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2、3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4、5段),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五、翻译全文

1、教师示范翻译第1段;

2、学生自学翻译2、3、4、5段。

六、总结

七、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一词多义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程序

一、 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1、 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二”)

2、 古今异义

知:

今:知道;

古:共知越国之政(掌管)。

丈夫:

今:妻子的配偶;

古: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男子)

3、 古字通假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4、 词类活用

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形活名,物资缺乏的时候。)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后退。)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洁,使美好。)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耻辱。)

必庙礼之。(名作状,在庙堂上;名活动,礼待。)

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宦士三百人于吴。(名活动,做帝王的奴仆。)

5、 特殊句式(略)

二、阅读赏析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2、勾践精神: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三、总结全文

四、练习(略)

作者邮箱: lu.fafu@163.com

5.《勾践灭吴》 6 篇五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6.《勾践灭吴》重点字词 篇六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雪耻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但是怎样记述这样一件复杂的历史大事,哪些详,哪些略,却是我们听故事的时候经常忽略的。一个故事之所以惊心动魄,除了故事的“内容”外,故事的讲述方式往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成熟的现代人,除了要知道许多故事,更重要的,还应该知道讲述故事的秘密。

越王勾践栖(退守)于会稽之上,乃(于是)号令于(向)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击退)吴者,吾与之共知(管理)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就)资(储备)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来,表目的的连词)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外患),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才)求谋臣,无乃后乎(只怕太迟了吧)?”勾践曰:“苟(如果)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有什么晚的呢)?”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动身)成(达成协议,讲和)于(向,跟)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讲和)。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吴和越是仇视敌对的国家),三江环之,民无所移(迁移的其他地方)。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在这件事上)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即使)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装扮)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您)苟(如果)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比她们美)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让„„臣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达成协议)而去(让„„离开)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使„„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此则寡人之罪(过错)也。寡人请更(改变)!”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慰问)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的)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卑微地侍奉)夫差,宦(做奴仆)士三百人于(到)吴,其(他,代指勾践)身(自己)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召集)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四面八方的百姓归附他),若水归下也(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今寡人不能(没有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令壮者无取(娶)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男子),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发放的粮食)。当室者(嫡子)死,三年释其政(通“征”,赋税徭役);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他自己的)子。令孤子、寡妇、疾疹(患病的人)、贫病者,纳宦其子;其(那些)达士,洁(使„„干净)其居,美(使„„华美)其服,饱(使„„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国家在外游历的年轻人),无不餔(通“哺”,给人食物吃)也,无不歠(同“啜”,给人水喝)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他自己)之所种(种的粮食)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yì穿)。十年不收于(向)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使„„受到耻辱)吾君于(在)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请让我们)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像)寡人者,安(哪里)与知耻?请姑无庸(不用)战!”父兄又请(请求)曰:“越四封之内,亲(敬爱)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表示反问,难道,哪里)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答应)之,乃致(召集)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不担心军队人数不够),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穿)水犀之甲者亿(十万)有(通“又”)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共同)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就)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7.勾践灭吴读后感 篇七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着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竞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8.越王勾践 篇八

目录历史人物历史人物

人物生平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 吴王阖闾 曾于公元前4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 江苏 吴县 西南)与 吴兵 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 会稽山 (今 浙江 绍兴 南),用 范蠡 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 卧薪尝胆 ,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 吴国 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 宋、郑、鲁、卫 等国归附,并迁都 琅琊 (今 山东 胶南 南),与齐、晋 诸侯会盟 ,经 周元王 正式承认为霸主。

越王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记》错引了明代不正规监本写成了“勾践”,造成后世从误者甚多,导致近代已积非成是。如《史记》中,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 第十一章中写道:“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我们知道现代汉字“句”与“勾”分了家,但有些古代人名和古代地名在书写时仍不能由我们任意改变,人名“句中正”(《说文》校订者之一),地名“句无”“句章”等的“句”字均读gōu,但不能写作“勾”。但是现在勾践已经几乎当做正式的叫法了,即便是一些很专业的书籍,也称为勾践,那么我们也就将错就错罢。

相关事件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战败, 阖闾 中箭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大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被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伯海┣蠛停 吴王夫差 不听 伍子胥 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 范蠡 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 石城 ,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 伍子胥 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 吴王 不听,将勾践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 灵岩山 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 木渎 。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 吴之 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 越王 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伯海,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 ,后游齐国,改称 陶朱公 ,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史料记载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译文

勾践 (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於允常。勾践允常子也。 周敬王 二十三年(前497)允常去世,继位越王。名I执,勾践、鸠浅 同声相通。

周敬王 二十三年(前497)勾践即位,时值楚国联越制吴,吴、越冲突初起,而越国 实力尚弱。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勾践统兵抗击来攻的 吴军 于李“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以军中罪人成列自刎惊乱吴军而侥幸得胜,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使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导致吴、越矛盾激化。

吴王 阖闾 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鲁哀元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攻越以报父仇,打算欲先伐吴国,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勾践不听大夫 范蠡 劝阻,发兵攻吴。吴王夫差闻之,亲率精兵击越,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椒山)。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椒(今 太湖 中西 洞庭山 ,一说今浙江绍兴北),勾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夫差追而围之。勾践非常后悔,对范蠡说:“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柰何?”危急之际,纳范蠡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之谋,卑辞厚礼以求和,派文种向吴求和。

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骸敝策,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终于使夫差同意赦越,罢兵而归。夫差不听相国伍子胥要他坚决灭掉越国的忠告,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国为他服役。勾践将国内事情托付给文种等大臣,带着夫人和范蠡去吴。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都哭着为他送行。

勾践五年(前492)五月,率妻和大臣 范蠡 亲去 吴国臣 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囚于石室。要他住在阖间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翰皇苯邮芪闹峙扇怂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七年(前490)归越,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 田地荒芜 ,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9.越王勾践的故事 篇九

允常去世,儿子勾践继位,这就是越王。

元年,吴王阖闾听说允常去世,就兴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敢死队挑战,排成三行,到达吴军阵前,大声呼喊着刎颈自杀。吴军光顾了观看,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在?李被打败,越军射伤了吴王阖闾。阖闾临死之际,对他的儿子夫差说:“必须不要忘记越国。”

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军队,将要报复越国,越王想在吴国没有出兵之前先去攻打它。范蠡进谏说:“不能够。我听说兵器是不祥之物,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争夺是最差劲的处事方式。暗中策划违背道义的事情,喜欢用凶器,亲身尝试着去干最下等的事情,天帝就会禁止,干这种事的人必定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发兵。吴王听说后,调动全部的精锐部队去迎击越军,在夫椒打败越军。越王率五千残余部队退守在会稽山上。吴王率兵追击并包围了他们。

越王对范蠡说:“因为不听从你劝谏而落到如此地步,怎样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保守成业的人必定会得到上天的保佑,能够力挽危局的人必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能够节俭少事的人必定能得到地利。此刻只有低声下气,向吴王敬献厚礼,如果他还不答应,就只能把自己作为抵押去给吴王做奴仆。”勾践说:“是。”于是让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文种跪地用膝盖前行,向吴王叩头说道:“君王的逃亡之臣勾践派陪臣文种大胆地向您的下级办事人员报告:勾践请求做您的奴仆,妻子甘愿做您的侍妾。”吴王准备答应他。伍子胥对吴王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文种回到越国,向勾践报告。勾践想杀掉妻子,烧毁宝器,拼命决战。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国的太宰伯?很贪婪,能够用利益诱惑他,请让我暗中向他游说。”于是勾践就把美女宝器交给文种,让他暗中献给吴国太宰伯?。伯?理解了,就带大夫文种去见吴王。文种叩头说道:“期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把越国的所有宝器都收归吴国。如果不幸没有赦免他,勾践就将杀尽他的妻子儿女,烧毁他的宝器,率领所有的五千人马和吴军决战,吴军必须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伯?趁机劝吴王说:“越王已经降服为臣,如果能赦免他,这对吴国有好处。”吴王准备答应他。伍子胥进谏说:“此刻不灭了越国,以后必定后悔。勾践是个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是贤良的大臣,如果让他们回到越国,将会作乱。”吴王不听,最终赦免了越王,撤兵回到吴国。

勾践被困在会稽山时,喟然叹息说:“我将要死在那里了吗?”文种说:“商汤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里,晋文公重耳逃奔到翟国,齐桓公小白逃奔到莒国,他们最终都成就了王霸之业。由此可见,祸怎样会不转化成福呢?”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勤劳吃苦、深思焦虑,把苦胆悬挂在座位上面,坐卧时就仰视苦胆,吃饭时也要先品尝苦胆,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耕种劳作,夫人亲自纺纱织布,吃饭没有肉,穿衣不绣彩,谦虚恭敬,礼贤下士,厚待宾客,赈济贫民,吊唁死者,与百姓同劳苦。他想让范蠡治理国政,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文种不如我范蠡;安抚国家,使百姓亲附,我范蠡不如文种。”于是把国家大政托付给文种,而派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吴国讲和,在吴国充当人质。两年过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勾践从会稽回来后的七年里,一向安抚他的士卒和百姓,想以此向吴国复仇。大夫逢同劝谏说:“国家刚刚遭遇到败亡,此刻才重新殷实富足,如果修整军备,吴国必须会害怕,一害怕,灾难就必然降临越国。况且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必须故意隐藏它那凶猛的形体,如今吴国的军队侵犯齐国、晋国,又与楚国、越国结下很深的仇怨,名声虽然高过天下诸侯,但实际上却损害了周王室的威望,必须会放纵骄傲。为越国思考,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并且厚待吴国。吴王的野心很大,必须会轻率用兵。这样,我们联络各种势力,让齐、晋、楚三国讨伐吴国,越国趁它疲弊,就能够打败它。”勾践说:“好的。”

过了两年,吴王将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不能够。我听说勾践吃饭不注重美味,与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必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吴国有越国,就好比是有心腹大患,而齐国对吴国来说,只但是是疥癣之类的小病。期望大王放下攻打齐国,先打越国。”吴王不听,于是讨伐齐国,在艾陵打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张、国夏,回到吴国。吴王责备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自杀,吴王听说后制止了他。越国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当政已经十分骄傲了,请尝试着向他借贷粮食,以试探他对我们的态度。”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想要答应,伍子胥劝谏吴王不要给,吴王还是把粮食借给了越国,越王于是暗自高兴。伍子胥对吴王说:“大王不听劝谏,三年后吴国就要变成废墟!”太宰伯?听说后,就多次和伍子胥争论对越国的态度,趁机进谗言诋毁伍子胥说:“伍员貌似忠厚,其实是个残忍的人,他连父兄都不顾及,怎样能顾及大王呢?大王先前想讨伐齐国,伍员强行谏阻,之后取得胜利,他反而因此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必须会作乱。”又跟越国大夫逢同合谋,在吴王面前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一开始不相信,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听说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吴王于是大怒,说:“伍员果然欺骗我!”等他出使回来,吴王就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让你的父亲称霸,又立你为王,你当初想把吴国的一半分给我,我没有理解,还没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立长久!”又告诉使者说:“必须要取出我的眼睛,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攻进都城!”于是吴王任用伯主持国政。

三年过后,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经杀了伍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能够进攻吴国了吧?”范蠡回答说:“还不能够。”

到了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与诸侯在黄池会盟,吴国的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北上,只剩下老弱残兵和太子在都城留守。勾践又询问范蠡,范蠡说:“能够了。”于是派遣善战的水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君王的卫兵六千人,在职军官一千人,讨伐吴国。吴军战败,于是越军杀了吴国太子。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正跟诸侯在黄池会盟,害怕天下诸侯明白这一消息,就加以保密。吴王在黄池会盟完后,就派人用厚礼向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还没有潜力消灭吴国,就跟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的第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军队和百姓都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战死在齐国、晋国。越军因而大败吴军,留下来把吴军围困了三年,吴军彻底失败,越军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吴王派公孙雄赤裸着上身,用膝盖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孤弱之臣夫差冒昧地倾吐肺腑之言,从前以前在会稽山得罪了君王,夫差不敢违背天命,得以跟君王讲和然后返归。如今君王亲移贵步来诛讨孤臣,孤臣唯命是从,内心也期望君王像当年在会稽山一样,赦免孤臣的罪过。”勾践心中不忍,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山的那件事,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理解。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怎能违背天意呢?况且君王早起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灭掉吴国吗?

谋划了二十二年,一旦放下它,能够吗?再说上天给予而不理解,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砍伐树木做斧柄,斧柄的模样就在旁边’,君王忘记会稽山上的厄运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你的话,却又不忍心这样对待他的使臣。”范蠡于是击鼓进军,说:“越王已经把政事托付给办事人员了,吴国的使臣赶快离开,否则就要得罪你了。”吴国的使者哭着离去。勾践很可怜吴王,于是派人对他说:“我把你安置在甬东,做一个百户人家的君王。”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于是自杀。自杀时把脸遮盖起来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越王就安葬了吴王并杀死吴国的太宰伯?。

勾践平定吴国以后,率军北渡淮水,与齐国、晋国的诸侯在徐州会盟,向周王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祭肉,任命他为霸主。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水南下,把淮水上游的土地让给楚国,把吴国所侵占的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纵横一百里的土地送给鲁国。在这个时候,越军横行于长江、淮水以东地区,诸侯都来祝贺,号称霸王。

范蠡此时却离开越国,从齐国给大夫文种送去书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脖子很长,嘴尖得像鸟喙一样,能够跟他共患难,但不能够共欢乐。

你为什么不离去呢?”文种看了书信,托病不再上朝。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将要作乱,越王于是赐给文种宝剑,说:“你教给我七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用了其中三样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在你那里,你为我到先王那里试用这些计谋吧。”文种于是自杀。

勾践去世,儿子王K与继位。王K与去世,儿子王不寿继位。王不寿去世,儿子王翁继位。王翁去世,儿子王翳继位。王翳去世,儿子王之侯继位。王之侯去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王无强的时候,越国兴兵向北讨伐齐国,向西讨伐楚国,与中原各国争雄。楚威王兴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越王无强,全部夺取了原先吴国的土地,一向到浙江沿岸,向北在徐州打败齐军。越国从此分崩离析,各位族子争夺继承权,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分散在江南沿海一带,向楚国臣服朝贡。

10.《勾践灭吴》教案2 篇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所学,讲授新课,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诵者背诵

2.指名回顾重点字词、难句翻译

3.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

⑴.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过之政

⑵.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

⑶.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

第二部分: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⑴.请更

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

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二.讲解新课------文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边分析,边点拨学生疏导字词句

①提问:越国的人民忘记了国耻没有?国力强盛后,百姓有何请求?请找出原文。

②提问“耻”是何特殊用法?“请报之”中的“请”与“父兄请曰”中的“请”用法是否相

同?

③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

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

提示: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④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⑤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⑥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三.总结课文

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

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

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提问:《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明确: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提问: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背水一战。正因为如此,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而“卧薪尝胆”讲得又是谁呢?

明确:勾践。

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四.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五.作业 :课后作业和背诵全文

* 磨刀不误砍柴功,点击此处下载工具软件,可以提高下载速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最近30条相关资料

查看更多相关资料

日期 类别 主题 大小 格式

06-10-07 素材 《勾践灭吴》mp3音频课文朗读

1308K mp3 06-10-07 试卷 《勾践灭吴》同步达纲练习[答案] 9K

06-09-2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7 546K rar 06-09-2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6 52K rar 06-09-07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5 1551K rar 06-07-31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4 652K rar 06-06-30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3 126K rar 05-12-24 素材 《勾践灭吴》MP3音频

1254K rar 05-12-24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2 1338K rar 05-11-23 教案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

05-11-12 课件 《勾践灭吴》ppt课件1 187K rar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资料

05-11-12 教案 历史揭密:有无沉鱼落雁的西施其人及其归宿如何?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赏析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5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4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3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2

05-11-12 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

重要提示:数字限定100个字.禁止发布与内容无关的含色情、反动、广告之类的信息!

[ 查看全部评论 ]

*

注:严禁使用任何html、javascript脚本或其他非法性字符,书评请少于100个字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 统计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勾践灭吴教学反思07-26

上一篇:岳普湖县第二小学实验室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酒店优秀员工评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