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2024-08-18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精选9篇)

1.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一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 梁竹鹏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法学10(1)班H10720132浙江杭州 310016)

摘要:21世纪的世界,战争和饥饿只会发生在局部地区,绝对不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然后,这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威胁全世界的因素。这几年,无论是是欧美、中亚还是南北极的人们都明显感受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气候,极端天气发生的的频率不断提高,海平面日益上升,冬天逐渐在消失,欧亚大陆不在四季分明,南北极不在万里冰封。造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上面所举的例子,它正在成为继战争、饥荒之后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下面我们就从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了解,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关键词:气候 变暖 现象 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担心全球变暖这一问题,都纷纷在寻找遏制和应对这一现象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各个国家的领导人。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地球在变暖,而且地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刻不容缓的找到应对它的措施呢?

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热心生活的人,你就会在很多方面发现今天的气候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会在感叹好多年都没看到下很大很大的鹅毛大雪了,那些记忆似乎很遥远了;就拿今年来说吧,明明眼看就要立冬了,可气温似乎并不是很冷,至少比起往年要热的多,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时常会受到早该消失了的蚊子的侵扰。这些都是气候变暖的表现。

上面说的现象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感受,至于全球变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最好的例子就是纽约市今年1月6日最高温度达到21.7摄氏度,打破了1950年创下的17.2摄氏度的纪录。②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海平面升高就可能导致某些岛屿国家或者沿海城市被淹没。③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④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⑤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这仅仅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其中5个最明显的影响。

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

全球变暖真实而恐怖的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就有必要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治本。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可能不全面但也大致搞清楚了变暖的缘由。这些原因大致有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其实导致全球变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了解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更有效的遏制和防范全球继续变暖。因此,在上文中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原因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我们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已经知道,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重点从温室气体下手。首先我们要想办法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当下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碳排放着手试图走出全球变暖的困境。欧盟:政策机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立法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日本:将发展 “低碳经济” 定位为创建 “低碳社会”;中国:通过政策法令进行低碳减排。.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进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入低碳时代。2003 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在后来的“巴厘路线图”中,低碳经济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发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这是国际上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出发的,其实,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提高对森林和植被的重视,不肆意破坏森林和植被,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这样对于碳的吸收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世界公民,虽然不能对世界上大规模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草稿纸反复使用,多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随手关灯少开空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大家都这样做了,那对 缓解全球变暖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21世纪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地球的安危就是我们自己的安危,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用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拯救地球,阻止地球越来越热。

参考文献

[1] 张梦旭:《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2] 张文明、陆骏、姜言萍:《中国:走好低碳之路》,《经济师》2011年第1期 [3] http://news.sina.com.cn/w/2007-01-08/075610946155s.shtml [4] http://news.qq.com/a/20091126/002490.htm

2.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二

关键词:气候变暖,物种,影响

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 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全球变暖还给物种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甚至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在地球的历史上, 它曾经历过10个冷暖循环。在循环变暖的过程中, 海平面比较高, 物种分布向极地、高海拔地区延伸;在变冷的过程中, 海平面比较低, 物种分布向赤道、低海拔地区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物种是很容易走向灭绝的。而且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会比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 因此这些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变化对物种的影响也会是巨大的。

1 温室效应对物种生存、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1.1 生境退化与丧失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及其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各生态因子协同对物种产生作用。由于气候变化, 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正逐渐退化甚至消失, 栖息于其中的物种正受到生存威胁。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 增加了某些物种有潜力分布的区域。当由于温度变暖改变了温度格局, 而且物种总是更易分布在气候条件最适宜的地理区域, 因此物种的分布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1.2 物种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

物种的分布是与一个区域内生态因子之间长期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 气候的变暖打破了这种平衡, 迫使许多物种向更高的纬度和海拔迁移。当物种无法再迁移时, 就会造成地方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灭绝。

温度是影响物种分布关键的因子之一, 特定的物种分布在特定的温度带内。不同地区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均衡, 就会对物种分布产生影响。并且温度升高还引起其它连锁环境因子改变, 从而使物种重新分布。

在一些情况下, 物种的分布范围与种群大小有关。在物种的适应范围之内, 动物种群的大小与分布范围呈正相关。对于某些受益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物种, 它的分布范围会随着种群的壮大而扩展。

1.3 生物物候期的变化

物候是生物长期生活于特定生境, 经过适应后, 其发育节律与自然周期相协调的现象, 如植物的开花、鸟类的产卵等。物候的时间与气温因子有关, 并且这些因子的长期改变会带来物候的变化, 最后对物种的繁殖力、竞争力等产生影响。气候变暖造成了生物物候期的变化, 而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生态紊乱。全球范围内, 大于80%物种的物候期每十年提前或延后了2.3~5.1天, 仲夏之前开花的物种物候期提前仲夏之后开花的物种物候期延迟。物候期的提前或延迟, 也同样会带来其它物种的入侵、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1.4 对动物行为与生理的影响

动物的繁殖是其生活史中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时期, 微小的气候变化都可能对其繁殖成功率及后代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如果是负向的, 温度升高就会对动物变得有害物种的繁殖机会和成功率就会降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沿海地区2002年的一场严重干旱中, 有4种旱地鸟类棕顶猛雀、斑唧、加州唧和鹪鹩的繁殖量平均下降了97%, 繁殖成功率也从前一年年每对成鸟繁育2.37只幼鸟下降到第二年的0.07只。而且, 由于温度变化而导致的动物繁殖生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繁殖欲望导致物种繁殖速率的下降。

1.5 物种灭绝速度增加

温度变化可以急剧加快物种的灭绝速度。对于许多物种来说, 它们已经适应了非常独特的气候条件, 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意味着这些物种的永远灭绝, 尤其是两栖类, 它们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很多野生动植物病虫害对温度、降雨量和湿度非常敏感, 气候变暖能够增加病原体生长率和存活率、疾病的传染性以及寄主的易受感染性,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另外, 温度上升造成一些真菌疾病的爆发, 定向的气候变暖也促进病虫害向更高纬度和海拔迁移, 扩大了病虫害发生的地理范围。蚊子和其他病虫害出现在更高海拔, 从而把携带的传染性病害带到这些地区。

2 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

由于温室气体和烟尘使全球气温变暖并日益严重, 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对温室气体和烟尘的排放不采取措施, 那么从现在到2050年的50年里, 每年将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3000亿美元, 将是今天全球变暖损失的7.5倍之多。

2.1 加强生态系统的管理

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的重点就是恢复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而且人类必须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生态系统的管理。植树造林就是一个典型的措施, 要特别重视荒漠地区, 大多数干旱地区因人口密度低, 对土地没有实质性的破坏, 因此种植树木在全球变暖方面完全可能和热带雨林地区竞争, 而且也会有经济效益。

2.2 加强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合作, 减排温室气体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已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每个国家都应持积极的态度, 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并且还可以从技术、管理、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协同并进, 建立良好的机制。

2.3 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与大气颗粒

二氧化碳与烟尘是第一、第二大使气候变暖的原因。这些气体45%来自于工业, 29%来自居民生活和商业, 21%来自交通运输。因此应该加强对柴油燃料的控制, 控制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控制化石能的消耗, 提高化石能的能效, 开发其它新型能源。

3 结语

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地球气候日益变暖。它是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 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环境保护相关的研究教育与防治上, 结合绿色科技与经济, 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琳, 鲍志高.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对策[J].生物学教学, 2000, 2.

[2]刘增兰.浅谈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后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10) :2.

[3]全球变暖对动植物及人类社会的影响——中美专家共话气候问题[J].环境与生态, 2007, 12.

[4]马瑞俊, 蒋志刚.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5, 11.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篇三

气候系统的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全球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部分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在系统自身动力学和外部强迫作用下,如火山爆发、太阳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气候系统不断地随时间演变(渐变与突变),而且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变率(月、季节、年际、年代际、百年尺度等气候变率与振荡)。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使得山林火灾更频繁地发生

气候系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部分。地球系统还包括人类与生命系统,社会—经济方面等。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具有复杂的代谢和自身调节机制的系统。它的生物过程与物理和化学过程强烈的相互作用,以此构成复杂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自然因素与气候变率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3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万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万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O2)、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据有关研究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冰雪融化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微克,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4.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 篇四

全球气候会变暖的原因迄今在科学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科学家们做出了较为合乎情理的回答,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天体运动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自身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

如果在生活中你稍微留意一点就能发现,气候是越来越暖。夏天北方甚至于比南方热,冬天也似乎不那么冷了。科学家的观测和研究也证明了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近177多年来全球平均温度提高了摄氏12311245,并且增温的趋势还在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迄今在科学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但科学家们还是给我们做出了较为合乎情理的回答。

一方面是由于天体运动本身造成的,如太阳黑子爆炸、日珥、耀斑、黄道倾斜的.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原因。

5.全球气候变暖优秀说明文 篇五

例如20__年8月,中度台风莫拉克带来豪雨,造成南台湾受灾惨重。从电视新闻及报章杂誌里,可看见高雄县小林村小林部落遭土石流掩埋、台东县知本温泉区金帅饭店倒塌等怵目惊心的画面,而如高雄县那玛夏乡、六龟乡、屏东县林边乡、佳冬乡、台东县卑南乡、太麻里乡等地,亦处处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景象。

今年夏天,一共17个国家气温飙破历史纪录,而俄罗斯中部更因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西部地区,迄今已逾70个城镇或村庄被毁,千余间房屋 付之一炬,数千人无家可归,财物损失超过台币66亿7千万元,预料死亡人数将持续攀升。这次的森林大火是俄国40年来最严重的天灾,被大火吞噬的面积超过 12万公顷。

7月下旬以来巴基斯坦遭遇的洪水是该国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灾患。洪水淹没了巴国将近1/5的土地,约有万居民受到波及,迄今已造成千余人丧生,近200万人无家可归。

地球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是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干旱、豪雨和南北极冰山融化,全球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川,因为全球暖化,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暖化危机,迫在眉睫。

6.浅谈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后果 篇六

10120540119——潘西——化学系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在一段时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面减少等。进而导致近年来一系列的恶劣后果,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升温后果、未来气候预测及解决方案等四方面浅谈一下我对全球气候变暖各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气候变暖、升温成因、升温后果、未来预测、现状认识。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今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的变化。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为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树木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人大气层导致地球升温、使得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化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了科学家所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就目前仍还没有减缓的迹象。

有科学家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占全球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现今在大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各类工厂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高大的烟囱每天以较大的排放量向空气中排放各种粉尘、烟灰、颗粒等污染物,严重超出了大气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给生态环境早造成各种的不平衡,如现在各个地区都有呈现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由于这些大气污染进入高空的大气层,影响到地面正常的反射能力,最终也就导致了整个地面的升温,进而引发一系列全球变暖。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自上个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

众所周知的是绿色植物在维持和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人类活动为获取木材赢取利益而过度地砍伐树木,开垦土地,以及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全球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分钟就有20公顷的森林被破坏,这将直接降低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调节二氧化碳平衡的能力,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最终导致全球升温;同时有10公顷的土地被沙化,地面植被的覆盖量的减少将导致土壤的沙化;4.7万吨的土壤呗侵蚀,土壤的侵蚀使得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4.酸雨危害因素

谈到上述森林覆盖面的锐减,不禁会联想到一个比人类砍伐更厉害的因素,那就是酸雨的大量侵蚀,目前,酸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已受到全范围的关注,一方面,如果一个地方的雨水酸性太强,不仅会危害河流湖泊,而且会导致那一片整个区域内的森林被破环,这也间接性地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酸雨的根本来源仍为大量的煤、石油的燃烧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偏高所致。

5.有毒废料的污染因素

工厂排放的有毒废气、废渣、废水,融入大气圈、陆地、水圈,将严重导致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正常比例,使得大气调节失衡,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其他气象灾害,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有毒的废渣渗入地表后,严重破坏土壤正常的成分比例,使得土壤盐碱化,不适合植被、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最终引起生态失衡,大气失衡而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了负面效应;其外,废水,特别是有毒的废水,排入到河流湖泊,危害水生生物与植物的正常生长的正常生长,影响到正常的生态平衡。

(二)自然因素 另一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影响的就是现在的地球正处于温暖期——由于地球本身的周期性公转变轨运动,如今地球正由椭圆轨迹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1.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岛屿的影响最大。有人估计。近百年来随全球气候增腰0.6℃,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了10—15cm。有的学者认为,全球气温到下一世纪可能升高1.5—4℃,则海平面上升0.8—1.8cm。如果这样,菲律宾的马尼拉的大部分可能位于1m深的水下,而印尼雅加达的330万居民需撤离市区。

2.气候变化

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全球降雨量增加,台风、飓风更频繁、更强大。科学家预言,如果热带地区的温度升高2—3℃,则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将引起台风能量增加,并向高纬度地区发展,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3.对生物多样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的变化必然给生物圈造成多种冲击,生物群落的纬度分布和生物带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很可能有部分植物、高等真菌物种会处于濒临灭绝和物种变异的境地,植物的变异也必须影响到动物群落。此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将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4.对全人类的影响

地球增温使得气候反常多变,洪涝干旱增多,造成农作物歉收、病虫害流行、水资源缺乏。同时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的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会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人们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癌症,将越来越普及,猝死,将会越来越普遍。再多的钱,再好的医生,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三.个人反思与认识 全球变暖伴随着如此多恶劣的后果,怎能不为我们人类所担忧?面对即将来临或许已经有所察觉的灾难,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地球,来拯救聪明而又有点无知的人类。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提高能效,减少使用化石燃料,采用替代能源 3.提高生物圈生产力与海洋吸收量 4.保护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的危害 5.使用新的能源

6.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新应用技术,变废为宝 7.„„

四.总结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明显的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变化,而且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温室效应问题位列全球问题之首,其危害巨大,波及全球,如何避免全球变暖的任务已摆在当今人类面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只要我们人类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地球,积极研究控制温室效应的新措施,全球气温变暖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苏月译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1日

《论现代经济发展与地球温暖化》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5年8月01日 《毫无来由的恐慌》林文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七

一、设计师的环保职责

绿色生态的设计, 是每位设计师应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设计师首先应该作为带头人, 把环保概念从“意识”转变为实际的设计方法, 应用到室内设计及装修当中, 并尽最大的努力使用环保标准高的装修材料。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素养。设计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这是我国能够实现绿色室内设计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专业素养, 了解前沿的设计动态, 了解新型的设计装修材料, 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这是我国能够实现绿色室内设计的有力保障。国家及各社会团体也在大力的宣传及普及环保知识, 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只有投入更多的实际行动, 这才是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

二、国外先进的绿色环保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利用太阳能及依靠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建造粪便和污水池, 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还有的在整个室内装修中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装修材料, 墙体设计成双重结构, 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 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新能源开发利用, 如太阳房屋的设计;德国的零能量住房, 所需能量均靠太阳能。房屋白天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 夜间则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这些好的办法我们也可以在室内设计及装修中使用, 加快我们的环保步伐。

三、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绿色设计理念及环保材料的使用

首先在设计的最初就应该将绿色的设计方案构思带到整个工程项目中, 例如在建筑的顶部可以做景观, 在景观中设置雨水收集设备, 经沉淀可用于卫生间马桶用水。

室内可使用镀膜窗帘, 冬季, 镀层使热量在室内循环以减少供热用能;夏季, 可防止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减少制冷用能。阳台的绿色措施是密封阳台, 这种做法既扩大了使用面积, 又给建筑物添加了保温层。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从取暖到卫生间热水的供应, 太阳能热水器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也可用于冬季室内取暖, 如果将我国现在的燃气或电力取暖设备的一半提升为全太阳能供暖, 我国的能源紧张的局面将大有改观。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还没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 这也需要建筑行业的支持, 将太阳能的强大功能结合于建筑设计当中, 例如, 在建造楼房的同时, 就把太阳能装置以装饰的形式用于外墙或楼顶, 蓄积的能源供应该楼业主使用, 这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 也应是绿色建筑及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使用绿色的绿色建筑材料。所谓“绿色装饰材料”是指装饰材料中含有的有毒害气体和物质的释放量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如人造板材中的甲醛释放量不高于10mg/100g, 而并不是说不含有毒害气体和物质。现在的专修材料中如细木工板、中密板、胶合板、刨花板等, 还有油漆、涂料、以及壁布、壁纸、地毯等合成织物均要用甲醛树脂进行处理。随着设计师及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 及国家的监管, 如今甲醛在板材在装修使用中超标的现象好了很多, 但有些小型公共空间或是贪图便宜的住宅空间, 购买的一些廉价装修板材, 及胶水、涂料等成了室内污染的主要场所, 进入这样的空间就能闻道刺激性气味。所以加强材料加工的监管仍需国家监管部门做更多的投入。

那么, 建筑室内装饰及家具选择方面, 选用资源利用率高的材料, 及选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 如金属构建、玻璃、铝板、塑脂材料、密度板等, 尽量避免使用资源高消耗的原木、石材等。

还有就是家用电器绿色。电器在不用的时候尽量关闭电源, 如电视机待机、电脑待机等等, 空调的温度尽量适中。选用节能灯具, 合理使用自然光, 尽量减少白天照明的使用等, 这些均是绿色的具体手段。尤其是公共建筑空间, 如商场、酒店、办公等对空调及灯具和灯光配置, 更应引起重视。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 但绿色环保却是在缓慢的步伐中艰难前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各行业绿色设计必须全面的展开, 我们的室内设计及装修才能真正完全实现, 这是和谐社会、和谐地球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正迈向新的台阶, 同时也应该加强相关知识在大众中的渗透力, 它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持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势态, 形成全民绿色环保的氛围。我相信通过人类不懈的努力, 一定会建设出健康、美丽的地球家园。

摘要:建筑是人们在地球上必要的生活空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 国人更应该在专业理念上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在室内设计项目上应更要具有真实有效的绿色设计方法及材料的合理使用, 这样我国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才不是一句空话, 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施, 我们的家园才能够更美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建筑室内空间,绿色设计,材料,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韩喜林.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A]中国建材工业.2008, 5, 1

[2]刘素萍.建筑绿色与围护结构[J].建筑2001 (7) :6-7

[3]朱伟.房屋建筑绿色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2002 (2) :37

[4]刘加平.建筑绿色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 (2) :12-15

8.应对气候变暖:需要采取全球行动 篇八

气候变暖要求全球采取行动

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全球行动才能够实现达到有意义的缓解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排减规模,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需要率先采取这种行动。作为其以往经济活动的结果,它们对导致大气层目前温室气体浓度的大部分排放量富有责任,而且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高于其它国家的排放量。它们也具备更强的经济、技术和管理能力,可迅速转变为低碳经济。不过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中,特别是在其中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出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除非这些国家大力采取行动,改变能源使用结构以及生产和消费模式,否则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面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采取全球行动是必要的条件。但是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提出全球行动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为发达国家在过去二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到了今天温室气体浓度的80%以上,而且直到今天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高于发展中国家。统计表明,美国人均到20吨,欧洲和日本为10—15吨,中国为4.6吨,非洲国家连1吨都不到。让那些远未有实现或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国家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样去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以工业化为主的碳排放高峰期,虽然面临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但中国并没有推诿或拒绝为减排温室气体应负的责任,只是强调中国应承担与发达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原则不应改变,它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暖行动的法律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既要携手同行,又必须承担有显著区别的目标任务。

缓解气候变化与结构转变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必须转向对气候更为友善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报告”十分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变,明确指出:“理解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是视其为一种全球结构转变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经济活动将由温室气体密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向对气候较为友善的方式,它在微观经济层面会给许多经济行为者造成损失和调整负担,但也会为其他经济行为者创造新的收入和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缓解气候变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新的经济机会时的结构转变进程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作为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结果。从这一宏观经济角度出发,缓解气候变化在许多国家甚至具有刺激增长的效应。”

在中国,要缓解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防止无限制、无止境地追求GDP增长;必须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催生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放在首位,以适应或加速全球结构转变的进程。事实上,“调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我国既定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等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因而缓解气候变化,它不但不是我们的额外任务,而且将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并实现重大突破的活动与动力。

通过改变结构创造新的增长机遇

“报告”对发展中经济体将缓解气候变化纳入产业战略,并将在结构调整中面临新机遇作了深刻阐述。报告认为“每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都需要为融入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的新式产品的新兴市场制定自身的战略。这些战略需要兼顾当地对特定‘环境产品的需要和在当地生产这类产品,包括为区域和全球市场生产的可能性”。报告还明确指出:“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发展中经济体拥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从转向可再生能源、无害气体技术、低碳设备和电器以及更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中受益。成功参与新的市场有助于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将缓解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快速增长相接合。这需要有旨在加速能力培养,生产或参与这类产品的制造及其而后的升级的产业政策。”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寻找一条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未来围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发展将会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发达国家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制高点,我们必须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以加快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型。

今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接连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座谈会,温总理指出,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革命。这是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方向,我们必须把缓解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增强国力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应该说,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中国搞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结构转变中的新机遇,才会避免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成为别人的盛宴。

通过恰当的国际协议缓解气候变化

要采取全球行动,必须要尽快通过一项旨在缓解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按照2007年底形成的“巴厘岛路线图”,今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只有达成一致,通过协议,才会制定出2012年到2020年的气候新规则。否则,人类将会推迟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

国际气候谈判能否达成一致,关键在于责任的分配必须合理。“报告”对此有很明确的观点:“为了达成新的气候协议,责任的分配必须为所有各方视为足够的公平。一方面,一种国际排放量交易制度需要考虑到工业化国家对大气层中现有温室气体浓度绝大部分负有责任;另一方面需要承认,发展中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关键取决于其拥有恰当的资金和获得清洁技术以及有能力开发自身的环境产业。视最初的排放许可分配而定,一种排放交易制度可允许发展中国家将其无须用于抵补国内产生的排放量的多余排放权出售,因此为它们需要的技术进口提供部分资金,这种排放交易制度可补充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绿色经济的官方发展援助,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技术升级和结构改造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显然,发达国家是否愿意率先行动,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其历史责任,这是谈判能否成功的前提。发达国家必须为自己在历史上的欠债买单,率先履行量化减排的义务;同时,也要为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这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赎罪的义务。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虽然不承担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的义务,但中国政府为节能减排已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体现了经济大国的责任。1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又与首次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达成共识:双方同意扩大两国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合作,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同有关各方一道推动哥本哈根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11月26日,中美两国政府又同一天宣布了温室气体的减排计划,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量比2005年减少40%—45%;美国宣布到2020年的碳减排量比2005年减少17%。中美两国的减排承诺,对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将产生积极影响。

9.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九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和定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大国应该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 中国 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

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 金融 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 工业 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

(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新减排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计划。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原因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几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采收率。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采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采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可以进口。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上一篇:荷兰各大学申请下一篇:初中夏季运动会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