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2024-09-15

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精选11篇)

1.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一

三伏天养生:冬病夏治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随着小暑的到来,三伏天模式正式开启。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最潮湿闷热的日子,让人煎熬难耐。

冬病真能夏治吗?三伏天如何养生更有道?

据了解,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喝热水真的会把我们身体里面的寒气逼出来吗?专家指出,三伏天虽然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但上述方法仅能提供养生帮助。养生更注重长期的坚持和习惯,在十几天或一个月内“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实则有点夸张。

但对于三伏天拒绝冰镇饮食,专家还是表示认同。夏季养生最重要的是不能贪凉,贪凉伤阳气,人体容易生病,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有的人本身体寒,不宜吃凉食喝冰饮,还不能在过低温度的空调下长时间停留,但一般的人,不吃冰饮凉食,更多是为了不伤脾胃。偶尔吃点冷饮问题不大,但不要过于贪凉。

在三伏天,要注意增加营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也很重要,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2.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二

1 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理论依据

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以《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病, 多因正气虚弱, 感受风寒而诱发, 且好发于冬季, 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 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 采用穴位贴敷疗法, 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 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故称“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即于人体体表穴位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其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原则, 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1天进行治疗[1]。

2 穴位贴敷方法

2.1 取穴

不同疾病一般取穴如下, 并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哮喘: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脾俞、天突, 严重者加心俞、膈俞;慢性支气管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天突、大椎、定喘、足三里;过敏性鼻炎:大椎、合谷、曲池、肺俞、风门、肾俞、脾俞、膻中;慢性胃炎 (虚寒型) :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胆俞、内关、中脘;慢性腹泻: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大肠俞;风湿性关节炎:大椎、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肾俞、委中等穴。

2.2 操作方法

药物在运用的当日制备, 用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g∶10m L,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患者取座位或俯卧位, 暴露所选穴位,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惯例消毒, 然后取直径1cm, 高度0.5cm左右的药膏,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 用5cm×5cm (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的脱敏胶布固定[2]。

2.3 穴位贴敷时间

每年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 各贴敷1次。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h, 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h[2]。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

3 护理方法及体会

3.1 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

为使患者配合治疗, 贴敷前应先做好心理护理。通俗地向患者说明三伏天贴敷俞穴治疗的机理、贴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 三伏天阳热盛, 贴敷温热药物后增加机体御寒能力, 至冬则少发病;将药膏贴于所定的各个穴位, 一般3h左右 (小儿1h左右) 取下, 有个别起疤, 也有办法处理;只要坚持贴敷, 疗效是很满意的。使患者对穴位贴敷疗法心中有数, 消除患者惧怕敷贴后起疤、疼痛等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3.2 穴位贴敷中的观察护理

贴敷时应将药物固定牢稳, 以免移位或脱落;贴敷中密切观察,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对药膏的耐受程度而分情况护理。对药物耐受能力强可贴3~6h;小儿及皮肤敏感者, 若耐受不了灼热感, 可根据自己的耐受度, 及时取下, 不受2h所限。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 有热痛感, 几天后脱一层薄屑而不起疤, 既达到治疗目的, 又无起疤的痛苦。

3.3 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

药膏贴上后局部皮肤会有灼热感, 为正常反应, 一般过2h后把药膏取下, 若皮肤已潮红, 说明药物已起效。贴敷后应减少运动, 尽量避免出汗, 以免药膏脱落;取药膏时要清点所贴敷药膏的数量, 不要遗留而忘记取下, 对有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 要用温清水洗涤, 亦不要擅自延长贴敷时间, 以免造成皮肤灼伤;取下药膏后局部潮红, 有微热感, 则无需处理, 注意洗澡时不要伤着即可。若局部潮红甚, 热痛重则有起疙的可能, 或已有粟粒状小疤者, 立即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洗, 可减轻疼痛, 防止起疤, 必要时lh擦1次, 可起到少起疮或不起疤的作用, 同时嘱患者不可搔破, 防止感染。若去掉药膏后局部起绿豆大水疤, 有的则在半天或1d后起疙, 甚者整个贴敷部位起1个大疤, 可先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吸出, 用碘伏消毒, 保持干燥, 3~4d可痊愈, 个别愈合时间稍长。若穴位皮肤嫩红者可换其他俞穴贴敷。最后, 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 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 属药物贴敷的正常反应, 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 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 防止渗出;如果水泡较大或有少量渗出, 可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 用消毒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渗出液, 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较大, 可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 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泡体积过大, 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 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 按烧伤处理[3]。

3.4 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

嘱患者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 禁食海鲜、虾等发物, 应戒牛肉、鸭、鹅、花生及煎炸食物,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不可贪凉, 贴敷后不要马上进到温度低的空调房, 或将电扇、空调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 影响药物吸收。另一方面, 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虽然有较好的效果, 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 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有疮、疖和皮肤破损者应慎用或禁用。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4 结语

凡经过了3年或3年以上治疗者效果较断续或只做1年治疗者为好。经过治疗, 许多患者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间隔延长, 免疫力提高。因此指导患者至少坚持治疗3年, 向患者宣传持之以恒、连续治疗的意义。“冬病夏治”融汇了时间医学、顺势医学、免疫医学、中医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种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治疗方法[4~5], 由于“冬病”受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因素的影响, 受到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它们直接影响了治疗“冬病”的疗效, 因此冬病夏治需护理, 治疗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护理细节, “冬病夏治”中, 科学细致的护理可促其最后收功。

参考文献

[1]吉训超, 王祥, 许华.从冬病夏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理[J].江西中医药杂志, 2004, 35 (3) :14.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指导性意见 (草案) [J].中国中医药报, 2009, 7:29.

[3]胡玉灵, 孙刚.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3) .

[4]明翠丽.针灸加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2) .

3.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三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8-01

本文就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100例行冬病夏治敷贴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收治100例行冬病夏治敷贴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在7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6岁;病程0.5至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5年;发病原因:家族遗传有31例,过敏性有49例,呼吸道感染有2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治疗前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主动向患者讲解冬病夏治敷贴临床治疗特点、疗效及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以消除患者内心顾虑,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工作。其次,在给予患者冬病夏治敷贴前,需将存在功能障碍、过敏性疾病、皮肤破损及正处于发病期患者排除。再者,治疗前,将患者皮肤进行有效清洁,并保持干燥状态。

1.2.2 治疗中护理 首先,在使用冬病夏治敷贴时,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病史,以避免患者出现过敏性反应,而且冬病夏治敷贴药物必须当天配置,以防止药物受到天气影响而变质,失去药效[1]。其次,患者呈坐位,并將贴敷穴位充分暴露,并做好贴敷标记,并将药物准确敷贴在穴位上,并利用敷贴片进行固定,并叮嘱患者不可进行强烈的运动,以避免敷贴脱落。再者,不可将药物贴在患者肋骨或者伤口位置,应该贴上肋骨上下两个边缘的肋间隙处,并让药物能够完全吸收,以提高药物效果。最后,如果局部在敷贴后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出现难受、烧灼、热辣等现象,应及时将敷药去除。如果敷贴后,患者局部存在温热且微痒症状,但是皮肤未出现微红现象,则将敷贴时间适当延长,但是注意不要烧伤皮肤。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部皮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敷贴时间,以避免皮肤受到损伤。

1.2.3 治疗后护理 ①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属掌握好药物敷贴时机和时间,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皮肤受到损伤。通常情况下,药物敷贴时间应在2至4小时,幼儿患者敷贴时间应适量缩短。②在药物敷贴当天,不能用冷水洗澡,不能用肥皂擦洗,不能擦背,不能淋雨。③如果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疼痛或者水泡等症状,属于正常敷贴反应,这时可通过涂抹消炎药物进行护理,并叮嘱患者不可将其抓破,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产生。④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病情的康复。当天气变冷时,要采取游侠偶的保暖措施,以避免寒气入侵[2]。⑤如果患者属于过敏性的体质,应叮嘱患者尽可能的远离花粉、宠物、食物等过敏性物体,以防止哮喘病发。⑥在饮食方面,患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不可进食生冷或者刺激性的食物,不可进食海鲜等过敏性食物。

2 结 果

通过对冬病夏治贴敷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后,其中68例痊愈,28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主要在冬季、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症状表现为喘息、咳嗽、哮鸣音等,对人体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提倡通过冬病夏治敷贴进行治疗,并在敷贴治疗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冬病”主要是在冬季发病较为频繁或者病情有所加重的疾病,而临床上将支气管哮喘归入冬病范畴中,“夏治”主要是在夏季季节,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是治疗冬病的重要时机。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冬病夏治敷贴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及疏导,以消除患者内心顾虑,取得患者信任。在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性病史,并将药物敷贴准确贴在穴位上。对治疗中存在不良反应,应给与不同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冬病夏治敷贴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68例痊愈,28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

总之,在支气管哮喘冬病夏治贴敷过程中,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代艳敏,刘海燕.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探讨[J].光明中医,2011,12(03):89-90.

4.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四

全国冬病夏治FBP方案防治呼吸病推广项目培训班纪实

2014年6月27——29日,由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疾病继续教育基地主办,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北京康瑞昌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2014第42期全国冬病夏治FBP方案防治呼吸病推广项目培训班在医院学术报告厅如期召开。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如吉林省、广西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湖北省、河南省、辽宁省、山西省、湖南省的医疗界同仁约3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工作。

在开班式上,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主委,继续教育基地主委,医院董事长兼院长董瑞中医主任医师代表主办、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和介绍医院在冬病夏治专业领域,所取得的业绩,随后圆满完成了临床见习、核心技术产品和推广项目介绍、冬病夏治FBP方案操作与演示、中医冬病夏治理论概论、专家答疑、互动交流、闭班式(小结)、颁发学分证书、颁发培训班结业证书等培训班活动。

5.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五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 年7 月—2013 年9 月在本院儿科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儿128 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 例。观察组中男性例30,女性例34; 年龄最小3 岁,最大15 岁,其中≤6 岁11 例,> 6 岁≤9 岁17 例,> 9 岁≤12 岁17 例,> 12 岁19 例; 病程最短3 月,最长10 年,其中≤1 年19 例,> 1 年≤3 年23 例,> 3 年≤6 年15 例,> 6 年7 例。对照组中男性例31,女性例33; 年龄最小4 岁,最大14 岁,其中≤6 岁9 例,> 6 岁≤9 岁18 例,> 9 岁≤12 岁19例,> 12 岁18 例; 病程最短2 月,最长10 年,其中≤1 年17例,> 1 年≤3 年25 例,> 3 年≤6 年17 例,> 6 年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符合2004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在兰州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诊断标准。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1) 冬病夏治: 药物组成: 白芥子、皂角刺、延胡索、肉桂、甘遂、细辛,比例为6: 6: 4: 4: 3: 3,将上药按以上比列混合、烘干、打粉,用生姜汁将其调成粘糊状,然后将其制作为直径约1 cm的药丸,用3 cm × 3 cm的胶布固定在大椎、定喘、肾俞、脾俞、肺俞上。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 次。每次敷贴1 ~ 3 h,如果敷贴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瘙痒、疼痛、烧灼、水疱,可提前将敷贴取下。敷贴期间避免食寒凉食物及牛、羊肉等燥热性食物,避免运动和大量出汗。2) 玉屏风颗粒( 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 : ≤6 岁,每d2 次,每次2. 5 g; > 6 岁≤12 岁,每d2 次,每次5 g; > 12 岁,每d3次,每次5 g。对照组仅予冬病夏治治疗。观察组在冬病夏治的基础上每年头伏至末伏配合口服玉屏风颗粒。两组均治疗3 年。

2.2疗效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标准对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分别进行计分,根据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疗效,治疗前总分- 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100% ,≥66% 为显效,65% ~ 26% 为有效,≤25% 为无效。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

3结果

见表1。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近年来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为Ⅰ型超敏反应,在人体处于致敏状态下,在外界抗原侵入后,导致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各种活性介质,从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玉屏风颗粒来自古方玉屏风散,方药组成为防风、白术、黄芪,功用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清代医家柯琴曰: “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 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在动物实验中玉屏风颗粒可以有效地改善过敏性鼻炎模型的大鼠和豚鼠鼻黏膜的浸润,降低Ig E抗体滴度,从而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2]; 在临床研究中玉屏风颗粒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降低血清Ig E、TH1/ TH2水平[3,4]。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本病的发生无外乎内外因素所导致。在小儿外因主要是各种外邪的侵袭,以风寒为主; 内因主要与肺、脾、肾有关,而这其中又以肺脏为核心。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如肺气虚或表虚不固,容易导致外邪侵袭,从而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肺的功能正常有赖于脾的“散精”; 肾为先天之本,如肾阳虚则寒湿内生上犯清窍,导致出现鼻部流涕不适。综上,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应以温补肺、脾、肾为主[5]。冬病夏治三伏贴属于天灸的一种,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3 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6,7]。方中白芥子、皂角刺、细辛祛风化痰,温肺通窍,其中《神农本草经》中认为细辛可以“利九窍”,《本草纲目》中认为白芥子“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皂角刺“通肺及大肠气……通上下诸窍”; 甘遂泻水逐饮散结,《珍珠囊》中认为其为“泄水之圣药”; 肉桂助阳、散寒、通脉,《本草求真》言本品“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血脉不通……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 延胡索活血行气,《本草纲目》中认为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诸药通过穴位刺激温阳散寒、活血通脉、化痰通窍,还可能通过神经- 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血清中的Ig G、Ig A含量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综上,玉屏风颗粒联合冬病夏治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文洁,朱建梅,李婕,等.玉屏风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1,33(6):934-937.

[3]花丽.玉屏风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症状及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278-1280.

[4]王亮,卞慧敏.玉屏风散的免疫效应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48-51.

[5]夏俊.玉屏风散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2010,32(10):23-24.

[6]温木生,刘莉,周定伟。冬病夏治防治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12(6):70-71.

6.冬病夏治 顺时养生 篇六

冬病夏至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体虚易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疾病、虚寒型胃痛、结肠炎等。

妇产科疾病:虚寒性痛经、产后头痛、体虚腰痛。

其他: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功能低下、前列腺增生症、中老年人小便滴沥不畅。

冬病夏治禁忌症

肺炎急行期,发热,体温超过38.5℃;

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处于疾病发作期的患者,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阴虚内热者、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2-3小时,每次4-6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慎食辛辣、生冷、海鲜、羊肉、蘑菇等食物。

2016年冬病夏治时间

隐伏(第一次):6月21日-7月16日

初伏(第二次):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第三次):7月27日-8月5日

闰中伏(第四次):8月6日-8月15日

末伏(第五次):8月16日-8月25日

开展冬病夏治的科室及联系电话

治未病中心(门诊5楼)

联系电话:0851-85936899

0851-85610266

呼吸科(内科楼9楼)

联系电话:0851-85638697

门诊治疗室(门诊4楼)

联系电话:0851-85637297

儿科(门诊4楼)

联系电话:0851-85639463

7.谈谈冬病夏治 篇七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一些常用的外治方法,也包括口服中药,主要是服用补阳的中药来鼓舞人体的正气。夏季大自然中阳气比较旺盛,人体的阳气形于体表,这个季节采用中医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调理,人体的阳气很容易被激发,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容易在冬季发病的寒症大大减少,或缓解部分症状,这就是冬病夏治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与大自然是相统一的,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最早的一本中医经典《皇帝内经·素问篇》里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意思是指,人体之中的气血阴阳随着自然界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在春夏之际,自然界的阳气比较旺盛,这时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比较旺盛的状态。到了秋冬季节,阳气潜伏,人体容易感受外界的阴寒之胁,从而发病。

中医治病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在春夏季节,采用各种治疗手段来激发人体的阳气。这样,到冬天,人体就有足够的内在抵抗力抵御外胁。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可能像《素问》上讲的: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源,是指人体的阴阳和自然界的变化相一致。人应该在春夏这个时机保护好体内阳气的生长,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的阴气得以收藏。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一个大处方。

冬病夏治实际就是春夏养阳的一个具体体现。主要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容易达到扶阳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面,为秋冬储阳,至冬天可以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季节交换到了夏至这一天,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阴气开始生长。冬季容易患病的人,本身就是阳气虚弱,发展至冬天则会出现阴寒内盛,从而产生一些虚寒性的疾病。而在阴气伏藏之时就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抑阴扶阳”,把“冬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冬病夏治适用于一些患有冬季常见病的人群,另外一些平日体质阳虚、喜暖怕冷,容易患冻疮,或者免疫力低下,受冷刺激以后容易出现红斑、荨麻疹等疾病的人,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的手段很多,简单介绍一下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方法。

(1)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用得最多,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在三伏天进行,一般连续治疗三年为一个周期。

(2)内服治疗。冬病夏治的手段不单单是外治疗法,内治疗法也常用。主要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服用一些补阳的中药,以利于扶正祛邪。

(3)针刺、拔火罐。常用于治疗冬季两下肢发凉的老寒腿、膝关节冷痛。可在局部穴位贴敷的同时,进行针刺、艾灸、拔火罐,可以预防冬季老寒腿的发作。

这几年还有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包括脱敏疗法、雾化吸入法、割治疗法、药物的熏洗疗法,等等。

(作者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针灸康复科主任)

8.从冬病夏治论三伏贴之刍议 篇八

关键词:《黄帝内经》,冬病夏治,三伏贴

《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是在《内经》中对于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论溯源。在临床上,好发于冬季的哮喘、老年慢性细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多是因病患身体素虚寒,正气不足,如现代医学所解释的免疫力低下,无法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成为了“冬病”的典型;然而,中医老祖发明了一种治疗方式,利用人体在夏季阳气旺盛,营卫调达、腠理开达的生理特点,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拔药罐等方法,来温煦机体,扶住正气,驱散寒凝,为冬季保养打下基础,以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夏治”。

1 冬病夏治的中医根据

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制的理论,从冬至开始,阳生阴退,夏至,阴生阳退;所以夏至阳气最旺。我们可以选择三伏天,利用人体为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易解之时,来温补阳气,驱散寒凝,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以到达“冬病夏治”。

2 三伏贴与冬病夏治的理论联系

三伏贴即“穴位贴敷疗法”,临床上属于天灸的一种,遵循了时间治疗法,三伏指庚日,其在五行理论属金,对应肺脏。而自然界在夏季阳气最旺,为驱散寒邪的最佳时间,同时夏季腠理疏松,采用穴位贴等的治法,可以使药力通过腠理直达病所,调和人体阴阳,协调五脏平衡。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初伏、中伏、末伏这三个庚日的第一天(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进行穴位治疗,从而鼓舞人体正气,驱散人体阴寒之气,储蓄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疾病。临床上根据“三因治宜”的原则,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居住环境、患病情况等不同,贴敷时间一般为:儿童每次贴2~3小时,成人每次4~6小时。

三伏贴疗法,遵从“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三伏天,利用人体为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易解之时,来温补阳气,驱散寒凝,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标。治疗疾病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以“冬病”为多见,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基本病机可总结为体内阴寒太盛或者阳虚导致阴寒,常需要夏季自然界的鼓动才能激发人体的阳气,三伏用药主要采用辛温通阳的药物,辛者能行能散,配伍温里药、行气药、贴祛湿药等,温阳散寒,驱散寒邪消除病因;二是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取补肾温阳、顾护正气的经穴,如关元、命门、肾俞等,来调补机体阴阳。

3 临床应用三伏贴案例慢

3.1 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

两者同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受风寒;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腠理不顾,外邪容易入侵。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在阳气不足、加之气候骤变之时,容易发病。临床上经常用以解表散寒的细辛、麻黄、桂枝,温阳行气的白芥子,破血逐瘀的延胡索,泄水逐饮的甘遂等药物,辅以麝香辛香开窍走散,促进药力,再配以具有温中作用的姜汁,在肺俞、心俞、膈俞、肾俞、膏肓等背腧穴以及天突、定喘、膻中等穴位进行贴敷,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驱散寒凝,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达到喘平咳止的效果。蔡建新[1]通过三伏贴穴位贴服治疗小儿哮喘与单独服西药者形成对照,研究发现咳喘三伏贴穴位贴敷临床疗效显著。贴穴位贴敷能够调节哮喘患儿机体免疫,降低血清IL-4和提高IFN-x浓度,调节Thl/Th2平衡,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和提高血清体液免疫水平,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减少哮喘发作程度,控制哮喘发作。

3.2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使机体对某种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嗅觉减退或丧失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素体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邪寒邪等阴邪趁虚侵袭肌表,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在临床治疗中,通常取白芥子、延胡索来发散止痛,甘遂、细辛,配以姜汁,来温煦肌表,在定喘、肺俞、脾俞、风门、心俞、肾俞、取膏肓、膈俞、三焦俞等部位进行穴位敷贴,来起到温经散寒、宣通肺窍的功用。杜淑艳[2]招募患者120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三伏贴”治疗后显效58例,有效5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3%;李友武[3]观察温针灸结合“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鼻炎临床症状计分改善和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对照组。

4 小结

综上所述,三伏之时若能借助自然界阳气的温煦之力,加之以温热、补虚之治法,便可以阳克阴,将蛰伏于体内的阴寒邪气连根拔起,得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冬病夏治的灸法在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上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由于其温热的特性,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实热性疾患及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应慎灸,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事与愿违。所以,我们治疗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要不断与现代医学前沿成果相结合,促进中医疗法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蔡建新.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临床观察[J].2008,2(23):143-145.

[2]杜淑艳.“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2:132-134.

9.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九

尘肺病是职业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西医在肺纤维化治疗上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纤维化的治疗,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方法,内病外治与内治一样,是以脏腑经络辨证治疗理论为指导,将药物施予皮肤、孔窍、腧穴以发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祛瘀、解毒消肿、化瘀祛腐、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衰,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内病外治宗师吴师机言“外治理论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是对外治作用理论的高度概括。

笔者所在科于2008~2010年三年夏天对患有尘肺病300例患者在三伏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穴位贴敷,经每年度冬季疗效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就中医药冬病夏治“三伏贴”对肺纤维化治疗作用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辩证施治的历史渊源及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进行探索性分析,以总结临床经验。

1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历史来源及理论基础

中医中药荟萃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生活实践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有目的寻找药物的行为,也是中药药理学的初步实践。

冬病夏治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1973年长沙马土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刘翰《开宝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高先《理瀹骈文》对中医冬病夏治都有不同的记述,只是没有提及“冬病夏治”一词。

以《内经》为基础,三条“冬病夏治”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核心思想:其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平衡观点;其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观点;其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历法、精、气、神、经络组成《内经》的核心思想,而阴阳被称之为辩证施治用药之总纲。《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阴阳是万物之道,对于人体认为“疾病”是发生阴阳失衡的过程,是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故治则总纲就是调整阴阳平衡。

1.1 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疗法,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在炎热的长夏天通过大辛大热的中药对任督二脉、膀胱经的作用,促使肾精化生“元阳”之气和促使脾胃功能健运而化生“卫阳”之气,以达到阴阳的平衡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坚持一定疗程(3~5年)后,机体的本虚一面得到纠正,再到冬天,机体就能抵御外邪的侵入,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频率。

中医认为的“冬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多种疾病。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夏治”是在夏天选用适宜的方术加以防治,包括内服中药、中药外敷、中药外治等手段。“夏治”还特指在“长夏”即最炎热的三伏天为最佳时间,如2010年7月19日(初伏第一天)、7月29日(中伏第一天)、8月8日(末伏第一天)。

1.2 经络在治疗中的作用

《内经》中描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联系全身,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腧穴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处所,是脏腑经络之气达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药物敷贴的治疗部位,它能够通过经络调整全身的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贴敷经络腧穴的选择

《内经》认为,父母受禀先天之“精”藏于肾,余者藏于奇经八脉,依这一理论,使藏于奇径八脉的先天之精气尤其是任督二脉之“精”化生元阳元阴之气,使元阳元阴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故选任督二脉为主经,选足太阳膀胱经、于太阴肺经为辅,具体分布为:(1)以咳嗽为主的尘肺病:基本穴:肺腧、心腧、膈腧、定喘、中府;加减穴:云门、尺泽、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魄户、膏肓、神堂。(2)哮喘及喘息型尘肺病:基本穴:定喘、肺腧、肾腧、膻中;加减穴:中府、云门、天府、尺泽、气海、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脾腧、膈腧、魄户、神堂、大推、心腧。(3)肺气肿、肺纤维化:基本穴:肺腧、肾腧、气海、膻中、中府、涌泉、华盖;加减穴:定喘、脾腧、肾腧等。

3“三伏贴”药物组成、功效及帖敷时间

3.1 药物组成

A方:以白芥子、生延胡索、生甘逐、细辛、生姜等作为基本药方[2]。B方:血竭、水蛭、僵蚕、蝉蜕、皂荚、黄芪、白术、骚休、防风、甘草等。严格加工炮制程序,药物粉碎过120目筛,无菌,烘干,用生姜汁调和做成大小均匀小药丸,穴位贴敷。

3.2 功效

通络益肺、调和营卫、扶阳固本、温肺散寒、化瘀祛毒、活血化瘀、养阴生津、扶正固本。笔者尝试着把中医药治疗肺萎、肺痹的治法通过内病外治、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方法应用于尘肺病肺纤维化的防治,扩展了中医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治疗手段,通过实践,也具有改善症状,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对肺间质的病变的治疗途径又拓展了许多临床治疗体会。

3.3 帖敷时间

成人患者每次贴药时间2 h,每年三伏天首日各贴一次,连续帖敷三年为一疗程,贴敷过程中300名患者均感觉局部发热,只有1例80岁患者自行贴敷24 h,帖敷部位出现潮红水泡,后自动消退。

4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笔者认为肺纤维化可归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肺痿”由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并设专篇论著,“肺痹”首载于《皇帝内经素问》。该病在发病过程中,早起多表现为痰浊、瘀血痹阻肺络,属肺痹范畴;后期肺叶萎缩,丧失功能,属肺萎范畴;肺络不通,肺脏萎缩,肺失宣降,气失所主,故以呼吸困难、气短、动则加重、干咳无痰为主症,该病病程为“虚、痰、瘀、毒”四证及痰浊瘀血、痰瘀痹阻、痰瘀化热、外感风热之邪等,并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进行分型和辨证。

5 西医对肺纤维化的诊断要点

(1)患者有干咳、气喘、进行性呼吸困难、心悸、唇甲紫绀、形体消瘦等临床表现。(2)X线可见双肺弥漫性网状、磨玻璃状、小结节状及胸膜下线或囊性阴影。(3)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异常。(4)可除外其他该类症状的疾病。该病特点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最终肺、心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故医学界称本病为“亚癌”。

6 治疗体会

所治疗300例尘肺患者,男2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岁。

6.1 中医对尘肺病肺纤维化的分型

大多属于肺萎肺气虚寒型,或有伤阴体征。临床症状可见咳唾涎沫,其质清稀量多,或干咳,喘息性进行性加重,动则气短、喘憋尤甚,神疲乏力,反复易感,自汗,口干咽燥或手足心热,面唇发绀,舌紫暗,无苔或少苔,脉细涩或细滑。

6.2 治疗效果

经过三年连续的“三伏贴”治疗后,患者咳嗽、憋喘症状均明显减轻,感冒次数减少,痰量减少易咳,舌质淡红,脉沉和缓。

尘肺病肺纤维化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我们坚信,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借助先进的现代医学的优势,采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途径,佐以其他疗法,一定能为此类患者开辟出一条新的康复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德鸿.尘肺病.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3.

10.“冬病夏治”,食疗有方 篇十

“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好发的疾病可以在夏天进行防治,是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一样,“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因此,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防治,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近年来,“冬病夏治”对孩子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调理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门诊量逐年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和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到底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又有哪些治疗和调理方法呢?

这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小儿哮喘、婴幼儿风湿病、胃病、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反复发作)、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小儿肾病综合征缓解期、遗尿、肾虚等,如果“冬病夏治”,都有很好的疗效。

冬病夏治的4大常用方法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内服汤药(中成药)、内服药茶(药酒)、食疗、药膳疗法、敷贴疗法、敷脐疗法、药浴疗法、膏药疗法、药熨疗法、热敷疗法、湿敷疗法、熏蒸疗法、推擦疗法、艾灸疗法、针刺疗法、耳压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体育疗法等。其中,以敷贴、中药、按摩及食疗最为常用,下面重点谈谈在家庭中更易操作的通过药膳、饮食结合来“冬病夏治”的方法。

药膳、食疗方推荐

红枣粥

食材:红枣10枚,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红枣、粳米加水煮粥,再加冰糖调味。

有健脾益气作用,适用于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的孩子。

山楂麦芽饮

食材:山楂12克、炒麦芽15克、红糖适量。

做法:加水将山楂、麦芽熬成100毫升左右的汁水,再加上红糖,可作为饮料让孩子喝。

有消食导滞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的孩子。

黄芪炖乳鸽

食材:炙黄芪30 克,乳鸽1只。

做法:先将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与黄芪同入炖蛊内,加精盐、葱姜、料酒、味精等调料,隔水炖90 分钟,服食,每周2次,连服1个月。

可补脾益肺,适用于证属肺脾两虚、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

鸭肫山药米仁粥

食材:鸭肫1只,山药30克,米仁15克,粳米30克,生姜、红枣、盐适量。

做法:粳米洗净,鸭肫洗净切碎,加山药、米仁、生姜、红枣、清水,武火煮开,文火慢熬,粥成后加盐调味即可。

鸭肫有健脾胃消食作用,山药健脾,米仁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舌苔厚腻、夏季有湿热的孩子。

益脾胃饼

食材:红枣250克,鸡内金15克,面粉500克,白术15克,生姜3片,豆油和盐适量。

做法:将白术、生姜加水煮20分钟,去渣取药汁,再入红枣煮熟,去枣核后压泥。将鸡内金磨成细粉与面粉、盐和匀,加入枣泥和药汁揉成面团,在锅内煎成饼即可食用。

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孩子。

黄瓜豆腐汤

食材:嫩黄瓜100克,豆腐150克,油、鸡精、盐少许。

做法:将黄瓜切成菱形片,豆腐切片。锅置武火上,下入黄瓜、精盐、油,煮开后加入豆腐、鸡精即可。

黄瓜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豆腐可泻火解毒、生津润燥。诸味合食,适用于小儿夏季热征等。

贴心提示: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孩子的体质也有虚实、寒热的不同。因此,食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若随便食疗,不但治不了病,且有害无益。例如偏热性体质的孩子,要吃像绿豆、橘子、苦瓜、西瓜、水梨等凉性的食物;偏寒体质的孩子,要吃如葱、生姜、大蒜、韭菜、羊肉、桂圆等暖性的食物。

药膳食品应避免采用炸、烤、爆等烹调方法,以免有效成分遭到破坏,或者使其性质发生变化,最好是采取蒸、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性味。

适当调味,使孩子易于接受。

药膳不要一次进食量过多,否则会损伤脾胃,出现消化吸收不良,一般应该少量多餐,每天适量进食,长期食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1.冬病夏治的临床应用 篇十一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冬病夏治疗法治疗风湿痹证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 男11例, 女39例, 年龄24~68岁, 平均 (60±3.3) 岁;病程3~20年, 平均 (18±4.2) 年。对照组50例, 男13例, 女37例, 年龄26~70岁, 平均 (65±4.4) 岁;病程2~17年, 平均 (15±3.6) 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痹症的诊断标准确诊[2]。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及气血两虚证纳入观察。其中结合西医实验室检验结果作为临床诊断标准, ESR结果是25~95mm/小时, RF“+”, ASO“+”, 则判定为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

纳入标准: (1)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 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处于风湿痹症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2) 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结节性红斑狼疮的患者; (3) 中医辨证为热痹、热邪偏胜的患者; (4) 过敏体质的患者。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50例采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冬病夏治之际辨证给予针刺、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治疗。具体操作如下:a.药物选用:黄芪注射液 (神威药业) 10ml/支, 其功能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b.穴位选择:主穴选取双侧足三里、肾俞、膈腧、丰隆穴、血海、关元。加减:肩关节疼痛加肩髃、肩髎;肘关节疼痛加曲池、尺泽、天井;腕关节疼痛加阳溪、阳谷、养老;髋关节疼痛加环跳;膝关节疼痛加内膝眼、外膝眼、委中;踝关节疼痛加阳溪、太溪、昆仑。c.方法:配合冬病夏治, 于夏至、小暑、初伏、中伏、末伏各节气当日进行针刺穴位及辨证三伏帖药膏贴敷, 并于每节气第一天开始进行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 10次1个疗程, 可连续注射, 也可间隔2~3天注射1次;连续进行3~5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天。

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 (2) 穴位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及局部皮肤反应情况; (3) 穴位注射对疾病治疗的作用 (止痛作用、防御作用、调整作用、放大作用、三重作用、双向作用) 。

治疗注意事项: (1) 注射前的观察。a.心理干预:对患者态度和蔼,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同时充分告知此项操作的目的、方法、程序、治疗特点及注射过程中反应, 取得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b.治疗时的环境应清洁、安静、舒适, 空气流通, 温度适宜;c.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d.注射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防止发生药物过敏反应;e.注射前嘱患者勿空腹, 如有发热者不宜进行。 (2) 注射时的观察。a.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局部皮肤的消毒, 选用2.5ml的一次性空针;b.以针头垂直刺入皮肤, 进针宜快, 刺入皮下后, 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 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 回抽一下, 无回血, 将药液缓慢推入;c.掌握注射剂量, 根据患者耐受度, 常用注射量2~4ml/穴。一般初次接受穴位注射者, 注射量为0.5~1ml, 不可强行推注或一次性注射量超大;d.注射中随时询问患者, 观察其反应;e.注射时应注意轻刺激, 缓推;针头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 边退边推药或更换针头方向注射药物;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避免患者由于姿势不当而造成肌肉紧张;向背部脊柱两侧如肾俞、膈腧穴位注射时, 针尖宜斜向脊柱, 避免直刺引起气胸[3]。 (3) 注射后的观察。a.迅速拔出针头, 消毒棉签及时按压针眼, 局部无药液或血液渗出即可;b.注射后局部不宜再行拔火罐, 防药液外溢或出血;局部穴位不宜立即进行穴位贴敷, 可在注射后1~2小时后进行, 防局部皮肤感染;c.注射后局部仍有酸、胀、麻的感觉, 甚至出现腰骶部酸困, 下肢沉、胀感觉, 为正常反应, 一般24小时可自行缓解;d.穴位注射后嘱患者勿劳累, 注意休息。 (4) 治疗期间避免淋雨、吹空调、贪凉受风等外邪因素;饮食宜清淡, 忌食辛辣刺激及生冷之品;保持心情愉快。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1年后对其疗效进行判定。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痹症判断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实验室检查正常, 基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时有发作, 实验室检查改善, 基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3)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基本生活能力没有改善。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为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种治疗方法经统计学处理, χ2=7.18, P<0.05, 说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风湿痹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袭机体, 阻于脉络, 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 出现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怕风畏凉, 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痛灼热的一类疾病。其病机皆为邪气痹阻经络、筋骨、留着关节。轻者, 只是某些肢体、关节处时感酸楚、痛痒, 遇气候突变或阴雨季节则加剧。重者, 症状显著, 日久不愈, 气血不畅, 形成痰浊瘀血阻痹等症。

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 因其病为虚症, 以寒湿痹阻、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故治疗上健脾化痰、行气活血, 以达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湿行。湿邪除则痹证愈为原则[5]。而在冬病夏治治疗虚寒性疾病的基础上, 又采取局部循经选穴, 如风邪偏盛为行痹, 取膈俞、血海以活血, 遵“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 取肾俞、关元, 益火之源, 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 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以上穴位均标本兼治。再黄芪注射液为黄芪提取物的无菌水溶液, 每支相当于原药材10g。中药针剂黄芪注射液补气升阳、行滞生血。补益脾肺之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癖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芪具有扩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6]。

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 又有药理作用, 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发送肢体的血液循环, 促使经络气血通畅, 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 激发经络。调整机体功能, 消除病理状态。其作用原理, 既同于中医传统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 又结合现代医药学原理, 通过神经传导、体液调节而发挥效能。因此。穴位注射具有协调阴阳、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

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特点, 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的治疗特点, 起到针灸及药物治疗的双重功效, 标本兼治。实践证明, 风湿痹证患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针药并举的特色综合疗法, 疗效显著, 而在穴位注射操作的前、中、后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依从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痹证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对照组50例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穴位贴敷及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的中医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冬病夏治治疗风湿痹证, 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风湿痹证,冬病夏治,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

参考文献

[1] 刘卓, 腾妍.刺血配合辨证针刺治疗痹症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2) :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36-239.

[3] 侯天印.中国水针治疗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1:1-6.

[4]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3-34.

[5] 杨扬.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8 (10) :71-72.

上一篇:《激荡四十年》读后感下一篇:初二名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