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2024-09-28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精选8篇)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一

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徽泾县三百里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注册资金500万元,集农业生态循环、畜禽养殖、销售、服务及农产品开发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公司位于宣城市泾县琴溪镇,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发展特种养殖、无公害畜产品、绿色肉食品的理想基地。现公司一期建设基地占地200余亩,拥有千余亩山林、茶叶及油茶基地,公司严格科学合理选址,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拥有现代化高标准育肥猪舍、保育舍、妊娠舍、隔离舍等,配备办公室、医药室、饲料加工间等生产辅助设施装备,有先进的养猪设施:饲料加工设备、母猪产仔栏、仔猪保育栏,另有机械清粪、消毒、采光等配套设备。

公司现有人员89人,技术人员20人,饲养人员50人,管理人员19人,拥有总资产1000余万元。为进一步推进“猪、沼、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公司拥有技术专家、教授常年指导,使种猪的品质更优良。

二、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带动的基地和农户基本情况及农户增收情况

通过几年的努力,本着“诚信、合作、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创新改良、科学养殖、独到经营”的发展原则公司逐步发展壮大,常年向社会提供优良野猪种猪13000多头,商品野猪120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与当地农户利益联结,特种野猪养殖、玉米种植、红薯种植等原料种植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公司为本地区的重要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

业发展,对发展当地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公司依托当地有利山区资源,结合大开发的有利形势,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及产品市场优势应运而生,激发当地不同群体参与本公司的积极性,涉及建筑、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收益群体面广,参与程度比较高,受到当地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2010年公司直接为当地合作农民人均增收3680元,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产业化经营模式

公司生产的优质野猪面向全国销售,并提供养殖技术、防疫、饲料配方等技术资料。特种野猪养殖属于国家的“星火计划”,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农业科技项目,目前是一个新兴的养殖亮点。野猪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养殖成本低,野猪肉售价较高,特种野猪养殖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项目灵活性、可操作性强。国内的一些大城市现在供不应求,显示了良好的养殖市场前景,被人们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被国家列为863星火计划推广项目。

通过参观学习,公司进一步发挥深加工循环经济项目优势,可有效地带动笨区域的特种养殖行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色养殖资源优势,对特种野猪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对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及相关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加工后的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对我省特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企业技术改良创新,提高深加工的附加值,科技示范作用显著。

2010年成功在国家工商局(商标管理局)注册了“娃娃拳”商标品牌。现已成功面市,经过两年的品牌运营,“娃娃拳”牌农产品已成功上架南京苏果连锁

超市的多家柜台,我们将通过品牌的运营将皖南特产逐一推向更高的市场,满足更多的消费群体。

“推出一流的特色肉食品”是公司始终不渝的目标,相信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中,三百里人一定会留下灿烂的一笔。

安徽泾县三百里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2012-8-5

2.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二

1 农业龙头企业的好处和作用

1.1 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

农业千家万户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无法实现与市场对接, 农户盲目生产, 加之销售渠道不完善, 从而造成市场中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交替出现。龙头企业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并凭借自身市场、信息、技术、管理、素质等方面优势, 引导和组织农民生产, 使农民生产经营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产品销售有渠道、销售价格有保护, 增强了生产的预见性, 较好地解决了产销脱节问题, 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双增”工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2 龙头企业是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源泉

传统农业落后、低效的根本症结在于人为地割断了农业从生产到加工、运销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体系, 农民只是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 不能分享农产品在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的利润。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出现, 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界限, 拓宽了大农业的广阔领域, 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互衔接起来,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机制, 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 农副产品价值得以提高, 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1.3 龙头企业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上连市场, 下接农户的牵动作用, 通过资金扶持、供销服务、科技渗透、信息引导等手段, 把分散于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纳入企业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大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程度, 有助于形成围绕龙头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区域化布局的主导产业,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积聚效应。

1.4 龙头企业是促进科技与生产对接的推进剂

农业要发展,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龙头企业, 一方面它上连市场、下连农户, 对技术信息和推广的现状比较了解。另一方面它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效益, 十分注重新品种、新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推广和运用。同时, 企业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能够为科技推广提供必要的支持。有这三个因素就决定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实现科技与生产相对接的过程中, 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 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

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牵动力弱,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多数地方种养业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 得不到延伸和增值, 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2.2 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市虽然也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发展的成功范例和闪光点, 但分布面较窄, 带动区域较小。

2.3 科技投入少

由于科技投入少, 产后服务和产品开发人才稀缺, 从而制约了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科技创新步伐, 严重影响了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升值。

2.4 制度不健全

部分龙头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产权划分不清晰, 自主经营权不够高,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2.5 联结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 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机制, 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 还不够规范, 普遍存在订单好下, 兑现难等问题, 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吉安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2/3以上人口在农村, 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群众要求迫切, 加之多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和经验, 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历史机遇, 做大做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3.1 要努力提高认识, 着力转变发展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农业只能解决温饱, 难以解决振兴”的陈腐观念, 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对农民兄弟要加强激励和引导, 做好“活”字文章, 利用各种载体, 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 帮助有创业基础的农业经营者“活起来”, 进一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 激发农民兄弟和本土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的创业热情, 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要根据两个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完善农业企业化的扶持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 协调配合, 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要做大产业基地,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农业资源的规模化。为此, 要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就要突出把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 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一要在“激”字上下功夫。各地要结合实际,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并用足用好, 引导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 务求发展实效。同时, 要坚决兑现制定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养的积极性, 杜绝欺农、骗农、挫农现象的出现。二要在“引”字上下功夫。受市场的影响, 农产品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就难免出现打击农户积极性现象。为此,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适时对农户加以引导, 坚定农户继续种养的积极性, 可通过契约、合同、订单的形式, 逐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利润返还、订立保护价等形式, 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 确保产业基地的持续稳定增长。三要在“唱”字上下功夫, 要通过广播、有线电视、会议宣传等形式, 大力宣传和倡导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的重要性, 并适时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 力争少投入、高产出, 提高农户扩大规模种植的积极性。

3.3 要打造培育平台,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离不开环境的推动。因此, 我们要着力打造培育平台, 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软”和“硬”的环境。一要让硬环境更“硬”起来。要积极改善农业企业所在地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当务之急, 特别要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 确保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一路“畅通”。二要让软环境更“软”起来。要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征地、税费等方面提供“一路绿灯”的政策扶持, 营造一流的重商、亲商和护商氛围。

3.4 要加大扶持力度, 稳步壮大发展规模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要加大扶持力度, 进一步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就是富裕农民”的观念, 真正为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一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 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 统筹安排, 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以资金扶持,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 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和机构, 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 给予重点培育扶持。二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要组建一支高规格的农产品销售队伍, 积极帮助农业龙头企业推销产品。同时, 要利用一切机会, 积极推介农产品, 力争扩大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三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难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 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 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的科技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业附加值, 增强产品竞争力。

3.5 要切实抓住龙头, 积极培育企业品牌

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三

关键词:凤城市;设施农业;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06-1

凤城市设施农业产业是凤城市的主导产业,5月21~25日对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大堡蒙古族乡三官村、草河黄岭村等地对设施农业进行调研。经过调研,认为设施农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好项目。

1 凤城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以发展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不断扩大设施农业栽培的范围

近年来,凤城市以优化调整结构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蔬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凤城市已被列入全国蔬菜生产大县(市),山野菜、食用菌被列为辽东山区的替代产业。截至2013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10.5万亩,涌现了一大批设施农业专业村,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薛礼村、大堡镇三官村、草河区黄岭村等,这些村依托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带动周围农户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成为凤城市设施农业的一大亮点。

1.2以发挥区域优势为着力点,稳步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凤城市各镇(区)、村(组)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逐渐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合理布局。目前已形成了六大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即蓝旗草河的草莓生产基地,红旗镇的甜瓜生产基地,白旗镇、边门镇的短梗五加生产基地,鸡冠山镇、大堡镇的棚菜生产基地,草河、四门子、青城子、石城、赛马、青城子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大兴镇的反季山野菜生产基地。其中、大堡镇三官村、鸡冠山四台子村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园。石城镇荣家村、草河区山东沟村被评为省级“小蘑菇村”。这些基地的形成和建设,充分发挥了各地的资源特点,为蔬菜生产效益的稳定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1.3 以丰富种植模式为目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的科技含量

目前凤城市设施蔬菜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温室是效益较高的生产项目,其中最高的亩收入可达到8万元,全市平均亩收入在3万元。温室的栽培方式为冬春季一大茬栽培为主,栽培果菜类、草莓和山野菜及少量食用菌,产品供应春节前后市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栽培、管理技术成熟,效益比较稳定,缺点是由于严寒季节进行生产,管理困难,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近几年山野菜和食用菌的反季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优点是技术要求简单,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缺点是前期投入较大,销售方面要求严格。凤城市的草莓生产面积较大,近两年通过引进新品种,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温室每亩收入稳定在2万元左右,栽培草莓的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缺点是受市场影响较大。近两年探索用短梗五加、马铃薯代替甜瓜发展大棚生产,马铃薯的栽培技术简单。短梗五加的发展前景较好,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一次性投入,多年产出,总的生产成本低,管理要求简单,易于推广,缺点是前两年产量低,收益少。露地生产草莓收入较高,近三年亩收入在6000元左右,优点是技术成熟,缺点是投入大,市场不稳定。露地短梗五加的发展也很迅速,栽培3年后平均每年亩收入在6000元以上。

2 凤城市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难流转,设施规模小

一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凤城市农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6亩,农户普遍不愿放田,加之土地流转收入不高,农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自己耕种可以满足粮食和蔬菜的基本需求;二是部分农户对土地调整不愿配合,组织措施无法到位,连片规模难于形成;有的甚至中途夭折,这是制约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2.2 品牌效应不明显

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产品宣传力度小,考虑长远打响品牌的更少,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资金难筹措

发展设施蔬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如每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钢架骨架的投入需要6~7万元,还需要配套相应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尽管政府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单纯由农民投入尚有一定难度。

3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一是鼓励农民投入。农民作为分散经营的中小投入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信息闭塞,所经营的农业设施结构简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设施产品质量较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从政策上鼓励他们,技术上帮助他们,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保护和培育好各类市场。二要鼓励土地流转。目前,凤城市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土地分散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解决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的问题,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3.2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在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技人员在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实施科技入户活动,鼓励农技干部进行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为农服务内涵,加强对农技干部培训、不断更新农技干部知识层次。二要加强农民培训。要抓住新型农民培训的良好时机,大力推广软管滴灌、均衡施肥、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

4.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四

经 营 情 况 的 汇 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我谨代表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有限公司向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到我公司进行调研座谈、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现有职工35人,是一个由武安市供销社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法人代表杜陆平,注册资金伍佰万元。公司拥有总资产3307.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63.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4.2 %。主要产品年加工面粉2200吨,小米1000吨,小杂粮300吨,核桃、板栗、花椒和各种豆类1000多吨,年销售收入3400多万元。现已发展成为我市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及种养殖基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打造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准,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通过几年来的开拓进取和公司根据上级农业产业化政策,积极探索,适应市场要求,针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2010年投资538.6万元,在大同镇大同村建一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土特产公司,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加工车间,建设单位是安阳市城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邯郸项目经理部,2010年10月竣工;二

是投资416.7万元,购置全自动石磨6台,原生态石磨1台,石碾2台,包装机3台,灌装机1台,清粮机1台,筛选机1台及配电设备1套。拥有干鲜果品、小杂粮筛选、加工、包装生产线一条。主要加工品种有:面粉、小米、玉米、豆类、红薯粉条、小杂粮、核桃、花椒等农产品。年生产能力可达3500余吨;三是根据农业产业化政策,利用加工下脚料,大力开展养殖业经营,2012年以来,先后在大同镇南冯昌村投资612万元,占枣树林地127亩,建立了原生态养猪500头,林下散养柴鸡十万只养殖基地。使出栏原生态生猪1000头、销售柴鸡蛋180万多斤。根据现行市场的价格,年销售收入可达1495万元,年利润159.1万元,从而使养殖业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公司从2012年以来,有农产品收购网点23个,公司与21个农产品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经纪人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合同。为了积极探讨农业产业化新思路,大力推进新产品、新项目,精心打造绿色农副产品,根据市场需求投资50万元,同门王庄652户农民签订种植中黄牌黄豆200亩、农大84玉米200亩;同白府村2070户农民签订种植芝麻50亩、冀谷19谷子5000亩;同马家庄村578户农民签订种植绿豆100亩;实行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提供有机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收购,预供有机肥126吨,可带动农户9000多户。年收购谷物1500余吨,小麦3500余吨,小杂粮300余吨,及其它农产品1000余吨,年销售收入3400多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38.4余万元,为农民增收50余万元,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农户的经营格局。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户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有效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使绿色产品走向市场,绿色基地发展壮大。可带动周边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同时我们还积极打造有机和绿色农业产业化养殖基地先后与邑城镇白府村签订5000亩玉米、谷子、豆类种植基地,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与省内外及超市及生产厂家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我们充分利用省商标局注册“绿洺源”商标无形资产,将产品远销邯郸、石家庄、东北、天津、河南等地。

三、加强企业依法经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我公司生产的“绿洺源”牌小包装小米、面粉、小杂粮、花椒、核桃、豆类和生猪、柴鸡养殖等产品。我们严把产品质量关,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传统加工工艺和柴鸡养殖技术,是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绿色、无污染政策。产品进入市场后,深受客户喜欢,产销率达到95%。根据今年来的发展,我公司有了可行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机制,在政策扶持,产品对路生产经营中,我们为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为农增收致富,2013年具体规划是:一是投资5000万元在大同镇南冯昌村建一处五万头生猪养殖场;二是为了打造有机农产品,投资500万元,在北安乐乡徐家坡村种植有机小麦1000亩;三是为了发展农林经济,投资300万元,对原有鸡场127亩林地,3000棵枣树嫁接成冬枣,以此促进农林经济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经营中,我们诚实守信,2011被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安支

行评定为A级信用企业。并坚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及时缴纳社会各种保险金,按时发放工资,做到不拖不欠。2012年3月被邯郸市政府评为“邯郸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近几年以来,我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积极探讨,勇于开拓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与市场调节不及时,动态性市场难于掌握,导致一些农产品不能稳定的进入市场。二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认识不足,应变措施还不够到位。其次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思路上,不够明确,形成规模性一条龙生产还有待于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克观的,也有主观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建议和想法是,一是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政策倾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明确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宽松环境。二是要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融资中,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扶持,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沟通渠道,能够让企业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形成上下互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农业产业化精神,坚持项目建设为主导,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育产品、创品牌、引技术、强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5.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五

(2011年4月)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计划和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由副主任谭天贵任组长、副主任何建华任副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4月7日至12日,对全县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乡镇、企业和部门,采取现场查看基地和企业生产发展现状、召开座谈会听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情况汇报和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研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讨论和探索进一步抓好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工作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转型,加快发展,促进跨越”和实现“六个重点领域跨越”的工作思路统领工作全局,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引导和服务,落实政策和资金,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种养、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体系。

(一)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和影响明显增强。目前,全县注册农业龙头企业47个,其中有企业22家(包括县烟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以下简称专合组织,正在申请注册的专合组织6个)。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达3.35亿元(不含县烟草公司),比“十五”末增长4.6倍;固定资产达1.3亿元,其中专合组织固定资产达0.458亿元。已获省级龙头企业称号的有2家,获地级龙头企业称号的有7家,另有5家企业正在分别申报省级或地级龙头企业称号,特别是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为全省专合组织中唯一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4561户(订单农户),间接带动农户6万余户,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达1500元以上。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和产品认证工作得到加强,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全县农业产业呈现向区域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全县各乡镇根据市场导向和农业产业总体布局规划,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及与之相应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全县烤烟、生态茶、中药材、蔬菜、经果林等产业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商品化营销的格局初步形成,主要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特色日益凸现。

(三)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初步确立。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专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经营共同体,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初步确立了与市场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四)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示范引领和优质产品优价收购助推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生产专业化发展,同时促进了农民生产观念转变,淡化了对土地的依恋情结,弱化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猪—沼—菜”、“猪—沼—茶”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逐步推行,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队伍雏形出现。

调研组通过调研认为,在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中,县政府切实把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真正把这项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切实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狠抓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专合组织,品牌创建和产品认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机制建立”四项工作措施落实,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战略,促进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

二、全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我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发展能力不强。调研中,我们发现进入全县统计范畴的农业龙头企业仅47家,除县烟草公司每年合同发展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外,但由于其是流通型企业,没有产品加工增值环节,其带动能力有限;其他企业和专合组织都未达到5000亩,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不强,特别是部分招商引进来的企业和专合组织,虽有名而无其实,根本就没有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

(二)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不长、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且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总体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链条不长,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与市场经济竞争不相适应。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农产品初级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持续发展。

(三)农业龙头企业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活,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不强。我县部分国有农业龙头企业没有完全政企分开,一部分民营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缺乏激励动力,导致市场决策机制建立滞后,市场运行机制不活,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难以做大做强。

(四)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大多处于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且由于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都是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季节性强,时间相对集中,企业需要的收购资金额度也很大,而银行贷款条件苛刻,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了产品占有市场,出现了全县目前农产品有“优”而无“势”、有“特”而不“强”、有“名”而不“响”的怪现象。

(五)利益分配体制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我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民之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但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行政推动的干预,大多数关系还不稳定,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辐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充分发挥。由于受市场变化、自然风险以及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在这一利益联结链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权益的有效保障将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和拿出解决办法的重大历史课题。

(六)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难以形成聚合效应。近年来,我县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阻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信贷难、用地难等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探索到根本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同时财政资金困难,导致在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过程中存在政策扶持“练推手”和资金支持“撒胡椒”的现象。加之,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难以形成聚合效应。

(七)市场经理人队伍建设体制不畅,教育培训滞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市场经济价值观念落后,商业精神缺失。

三、抓好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导,制订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参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抓住区域发展新优势和结构调整新契机,紧紧围绕生态畜牧、生态茶、烤烟、经果林、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名特优农产品,制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中长期规划,明确具体方向和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

(二)进一步抓好扶持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地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切实增加投入,尽快构建和完善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抓好具体落实,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发展建设。三是做好扶持政策的完善工作,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展壮大的贷款难、用地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快速发展。

(三)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情况,积极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解难题办实事。二是加强信息服务,帮助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帮助引人才、引技术、引项目,提高企业科技水平。三是要强化领导,切实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同时建立起与重点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对口联系帮扶制度,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与优秀同行的联合与合作,迅速做大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四是建立完善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工作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对政策扶持不到位要问责,对资金支持无结果要问效。

(四)突出重点,扶大、扶强、扶优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档次水平。一是按照“扶大、育新、兴小”的思路,对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逐个分析,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合同生产基地,把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同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农户入股、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稳定互相之间的关系,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三赢”。三是帮助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抓紧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标准化管理,加强监督规范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形成一批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农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户逐步淘汰分散的种养模式,下大气力抓好标准化种养小区建设,把种养生产向小区集中,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

(五)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引导并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臵,不断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引进、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企业和合作组织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灌输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培育市场经理人意识,树立紧贴时代的商业精神,同时要注重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注重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包括栽培模式、养殖模式,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提高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三是企业和专合组织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经营运行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6.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篇六

****农业局

****位于广西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历届****委、市政府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设着****,发展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的美誉。****重视休闲旅游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档次不高,知名度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探索和实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进行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实践探索,十多年来,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休闲旅游农业园区资产投资总额达****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万元,年营业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主要发展形式有:

1、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建设。结合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实施农村“五改十化”,美化村容村貎,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与旅游配套的农业生产。比较成功的如*****,该村从1999年开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全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90.3%,同时,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村级道路硬化,全村1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几年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此后,结合农村旅游开发,农业部门引导进行休闲旅游农业的探索,先后建设80多亩的休闲果园,30多亩的休闲垂钓鱼塘,20多亩的无公害野菜,100多亩的提子采摘园、10多亩的草莓采摘园以及冬油菜花、冬潮菜、冬萝卜等生产。2006年该村获得了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的称号。目前,每年到该村来的游客约**万人,旅游收入***

1万多元。

2、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先后在****镇才旺村、****镇中灵村、****镇*村等地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其中***镇**村示范园以优质瓜菜大棚种植示范为主,****镇中灵示范园主要是从台湾引进四季竹、番石榴、甜杨桃等示范种植,****甘村示范园一开始种植黑美人西瓜等优质瓜果,后来进行秀珍姑等食用菌生产,以上这些后来都由于生产效益不理想,后续投入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2006年,由个体老板在****镇甘村投资建设了绿满地优质提子生产示范园,该示范园规划面积2000多亩,现已种植南方优质提子500多亩,进行了园区道路、农田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正在陆续建设餐饮、烧烤、休闲等功能区。2009年,该示范园农产品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3、农产品采摘园建设。比较固定的有***村的提子园和****提子园,此外,一些农民在城郊、旅游景点旁边种植草莓等,供市民休闲游玩采摘。

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做法

1、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对一些有基础的镇村,市镇两级政府都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建设中,市委宣传部、*****镇政府和市旅游局等积极帮助该村搞好旅游规划,市农业、交通、水利、能源、建设等部门也从各个方面给予物质和技术上的扶持,从而加快了该村旅游开发建设的进程。

2、财政引导,增加投入。对一些潜力和示范带动意义的产业,*****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适当的扶持,如在******观光示范园建设中,一开始投资老板还有些犹豫,市农业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政府进行适当扶持,得到政府的采纳,当年市财政就扶持了建设资金****万元,政府的支持激励了老板的信心,当年便建成观光园200多亩,几年来,带动全市种植提子面积达5000多亩。

3、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以个体老板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为主,如*****观光园个体老板投入了1000多万元,而且目前还在不断的增

加投放完善相关设施,展现出了很好的前景。而以前一引起政府主导的示范园建设,大多由于后续投放资金不足而停止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市对休闲旅游农业没有统一的规划,只能是见子打子搞建设,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很多经营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规模偏小。如以前的草莓采摘园在丛义、中灵、勾漏都是种植一样的品种,现在罗政村提子观光园和绿满地的提子观光园在品种上也有很大的雷同。

2、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开发的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投资者原来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得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档次不高。

3、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存在模糊认识,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建设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上没在思路,没有行动。

4、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大都是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土地、房产等不能抵押,融资困难,影响产业发展。

四、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重视科学规划。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

3、要优化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

4、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品牌产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附件2:

7.老挝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篇七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国土分别与中国、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接壤,是社会主义国家。老挝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也是亚洲第二贫穷国家、世界低度开发国家之一。老挝地广人稀,约677.6万(2013年)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人,华侨华人约3万多人。

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经济基础薄弱,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经济为记住的传统农业国。1976—1985年老挝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985—1990年老挝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农业比重占60%以上。1991年以来,老挝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比重仍一直占50%以上。

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老挝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80%,平原主要分布在万象以南的湄公河沿岸。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可开垦土地使用面积约8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10%,潜在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在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差的省份,土地租赁价格十分低廉且有大片土地未开发。

2、水资源

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老挝最大河流,流经西部约1900公里,93%以上的地区属湄公河流域,水能储量十分丰富, 而且水能集中。据测算,老挝国内可更新的水资源每年有190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而人口较少,每人每年约35000立方米,这使得老挝为周边国家提供廉价电能成为可能。老挝用水之中,农业用水占90%,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分别占4%和6%。

3、气候条件

老挝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可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全年4月份最热,12月份最凉,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平均气温27.3℃,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年降水量1250—3750毫米,高原和山区降雨量为1300毫米左右。

4、森林资源

根据老挝政府2005年7月制定的“2020年老挝林业战略”中的数据,郁闭度在20%以上的森林约占国土面积 (23.68万平方公里)的41.5%,而这一数据在20世纪60年代估计为70%,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令人吃惊。根据2002年底至2003年初实施的土地利用及森林调查,森林面积约占国土的71.6%(1700万公顷),其中较为丰富、林冠密度在20%以上的森林占国土的41.5%(970万公顷),而1992年占47%(1120万公顷);竹林占2.3%(50万公顷);暂时没有树木的森林占25.6%(610万公顷);成为休耕地的森林和以前刀耕火种的农业区域占2.2%(50万公顷)。森林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在质上也在退化。森林一旦退化, 树木密度就会降低,动植物种的构成和数量发生改变,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5、生物资源

老挝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多种生态环境,容纳了繁多的物种。据1995年统计,1140种动、植物物种中有319种是因数量和品种有限被认为是全国乃至世界重要保护意义的物种。近年来,在老挝不断地发现新物种,包括一些哺乳动物(例如:武广牛、越南大麂)、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种、属、科目动物,这对于科学家来说都是新型物种。湄公河老挝流域有30种普通的鱼种在至少2个不同国家之间洄游。在老挝,71%的农业家庭由于季节原因兼职养鱼。

2004年5月,老挝已经签署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协定》,农林部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极大的努力,野生动物交易在国内越来越少见了。如果没有抑制国内和国际对野生动物需求的不懈努力,老挝全境的野生动物就会逐步消失。

三、农业生产状况

1、水稻

水稻生产是老挝农业的重要分支,并且是农民小规模经营。2003年,老挝水稻面积的91%种植糯稻品种;在北部,种植非糯稻品种比较多,但仍有83%的糯稻种植面积。糯稻的种植面积能占那么大的比例,这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喜欢吃糯米饭。

2003年老挝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0%,产量达到237.5万吨。在2002至2003年度旱季的水稻种植面积比以前减少了2740公顷,以前同期旱季的水稻种植面积是81360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1%,占全国产量的16%;雨养低地生态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则占74%,产量占76%;雨养旱地生态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则占15%,产量占8%。由于大多数的水稻种植区是在雨养生态区,水稻的年产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在雨养低地生态区,严重的洪水会导致整个国家的水稻大幅度减产,特别是降雨引发的洪水更会导致减产和失收。干旱和洪水经常发生在水稻种植季节,特别是在种植季节的早期和晚期。

2、玉米

老挝农业生产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北部(7个省)、中部 (6个省)和南部(4个省)3个农业生态区。玉米是老挝的第二大农作物,老挝种植的玉米主要分为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两种。老挝北部生态区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2008年种植面积为178015公顷;其次,中部为42275公顷,南部为8930公顷。

四、农业法规体系

1、农业政策

老挝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外资,2009年老挝政府正式提出“资源变资金战略”,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到老挝投资开发,相应地在投资管理方面出台了新的《投资促进法》,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激励政策,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老挝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农业领域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2、土地政策

老挝本土的土地产权为永久性产权。外国对土地的投资则有不同规定。

(1)租金的规定:按不同区域和品种来定价。条件差 (山区)的为第一区;中间状态的为第二区;条件好的为第三区;(2)租赁土地要交押金。为防止某些单位租赁土地后长期不开发利用,从2011年起,老挝政府规定租赁土地要交押金;(3) 国家租赁给或授予外国人及其组织的土地或租借地特许经营权的期限,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0年;(4) 对于老挝公民租给外国人及其组织的已开发土地,最长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5)在经济专区和经济特区,土地租期不得超过75年。凡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土地或租借地特许经营权,出租或授予都必须由国会批准。

3、税收政策

(1)农业税

种植粮食耕地每年每公顷交稻谷50公斤;垦植地每年每公顷交稻谷30公斤;种植咖啡、砂仁、烟叶、茶叶等按实际收入5%纳税;种植水果等其它经济作物,按实际收入3%纳税;畜牧业按当地当时价格,征收实际收入5%的税捐(公司与农户合作的,一般由农户交纳农业税)。

(2)关税

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机器、设备进口,免征进口关税, 交1%的手续费;进口农用机械:进口犁、耙、插秧、打谷等机械免征进口关税,收取1%的手续费;进口磨面、碾米、抽水机等机械设备的收取2%进口关税,进口其它农用机械收取3%的进口关税;农产品出口:粮食、淀粉等,免征出口关税。砂仁、咖啡等交0.1美元 /kg,茶叶、烟草等农产品交0.07美元 /kg。日常征税范围:营业税、所得税、利润税、红利税、最低税、增值税。

4、外国企业在老挝境内农业投资情况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税优惠政策有,将投资产业划分为三类,种植水果、咖啡、油料作物、大牲畜养殖、饲料加工厂、屠宰厂、粮油加工厂为一类鼓励发展的产业;水稻、玉米种植为二类鼓励发展的产业;将所获得利润用于再投资以扩大再生产的,将免除下一年度的利润税;出现年度亏损,投资者可在下一年度扣除亏损金额,并由税务部门出示相关证明,投资者可在三年内扣出所亏损的金额;另外, 以土地使用权方式促进投资。项目投资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者可根据项目的投资年限依法使用老挝政府安排的土地。

在老挝,主管外国企业的机构是老挝投资管理促进委员会。外企在老挝主要投资作物种类有3个,分别是橡胶、甘蔗、玉米。主要投资国家分别是泰国、中国、越南。老挝鼓励投资领域为农林、农林加工和手工业;人力资源开发、劳动者素质提高、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及过境服务。而严重影响环境、人民身体健康和民族文化的行业和领域则为限制投资领域。

五、农业生产问题

第一,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劳动力资源不足,由于工薪偏低,大多劳动力都出国务工。此外,引进外劳审批程序复杂,人数受《老挝外籍劳务管理办法》管理,体力劳动者不能超过本企业职工人数的10%、脑力劳动者不超过20%”的限制。第二,粮食返销成本高。老挝当地的运输条件相当的差,要把种出来的粮食运回国内必须借道越南,增加了运输成本。生产方式落后,粮食加工水平落后。

第三,老挝目前没有农业保险和针对外商农业投资的保险政策。第四,水利灌溉、防洪防旱、通路通电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农业管理、技术人才短缺。良种、化肥、农药等辅助生产资料供应不足等问题。第五,企业项目融资难,汇兑有限制。老挝本国银行存款有限,放贷能力不足,我国银行对境外项目放贷审批程序较多,企业难以获得老挝本地银行和我国银行信贷支持。人民币在老挝不流通,若使用人民币结算会产生汇率风险,造成损失。第六,老挝国内大部分农业模式为传统的自给农业,现在老挝开始普及有机种植技术,因有机食物的培养需要额外的劳作,多数人不愿意转向有机种植。第七,老挝部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差,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外国企业在在老挝投资经常会遇到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老挝政府法在投资协议中承诺的优惠政策经常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如约履行。第八,2012年6月老挝政府暂停全国的橡胶种植、桉树、矿产开采的土地特许,土地特许等待政府进行全面的土地勘察后再次开放审批。

摘要:云南应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经济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社会上能够体现民生性的特点,在政治上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了解老挝的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助于加快实施农业企业“走出去”到老挝开展农业投资活动。

8.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篇八

关键词:铜都镇;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3-1

銅都镇立体气候明显,高寒山区、半山区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全镇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827人。总耕地面积56273亩,其中水田面积16947亩,旱地面积36592亩,人均耕地0.79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21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787亩,粮食总产量25784.3吨。

1 铜都镇机械拥有量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铜都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截止2010年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9万瓦特,各种大中型拖拉机558台/1076万瓦特,小型拖拉机82台/105万瓦特,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5台/47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25台/544万瓦特,畜牧养殖机械2766台/830万瓦特,农用运输车225辆,耕整地机械323台/232万瓦特,农用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具412台,田间管理机械2台,全年实现机耕地作业面积42380亩(含抗旱救灾二次重复耕种面积)。农业机械原值2847万元,净值2432万元,农机化税前利润总额768万元。

2 农业机械在铜都镇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铜都镇是农业大镇,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机械已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中,并在各个领域拓展,农机化发展已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社会需求为主,实践证明,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劳动强度,替换畜力,促进铜都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机新技术推广,铜都镇农机化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围绕农民生产需要,根据铜都镇地理条件,重点推广了适合铜都镇耕作条件的新型微型耕作机,组合米机,增氧机,投饵机等,引导农民积极购买使用农机,进一步提高铜都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随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2005年开始财政补贴购置农机具已有六年,铜都镇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微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比较适用,通过农机管理人员的广泛宣传和引导,使农民群众喜爱农机具,积极使用农机具,充分尊重农民购机自主权,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影响力,推动铜都镇农机事业发展。推广机具数量在逐年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

4 铜都镇农机化发展尚存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

虽然铜都镇的农机化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耕整地机械的零配件供应,维修网点、柴油供应、机耕道路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远远落后于农机的发展需要,影响了农业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

4.2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需求

铜都镇目前农机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农机技术人员服务于农民的过程中,不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农机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要。铜都镇农机管理站属纯管理机站,无一服务项目,更无服务配套设施,只能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工作,而对于机具保养、修理、售后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尚不能开展。

4.3 购机补贴机具种类有限,满足不了农村农业多层次发展需求

随着铜都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品种增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购机补贴机具的种类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基本空白,农民要买的机具,根据现有条件不能够享受补贴,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4.4 农机队伍素质滞后于农机发展的要求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由于经费匮乏,对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得管理人员进修积极性不高,不能快速提高和及时更新农机管理技术知识,很难全面履行其管理服务职能,从而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发展。

5 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乡村道路和机耕路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资金的配套落实,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加强维修网点管理,对修理技术人员作技术培训,规范收费标准。完善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措施,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作业柴油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秩序。在农机零配件供应方面,应减少农民对零配件供应的后顾之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买到质优价廉的零配件,而不会影响机械的生产运作。

5.2 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和设备,上服务项目,增强实力,自我发展。探索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动员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农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5.3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扩大购机补贴规模,增加购机补贴种类,满足农民需求。

5.4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低,观念陈旧,缺乏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把有文化、懂专业、有干劲,热爱农机事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铜都镇农机管理队伍。

上一篇:酒店餐饮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课文火把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