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2024-10-25

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8篇)

1.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篇一

体育课堂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2013-2014 潘彦明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在大学深造只对技术技能的关注,往往忽略了德育的培养意识,从自身的德育建设不足,导致教学只关注运动技术技能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可以说大学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缺失的。这是中国大学的悲哀。当今的中国大学,从体育大学走出来的大学生,有多少至今仍坚持在体育行业?流失率至高不下说明什么?说明职业德育建设的缺陷。爱岗敬业、职业的奉献精神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从职业道德建设到德育渗透教学;从自我道德修养到品德课程教学;从教师职业进修到学生德育渗透。让我们认识到所有学科的教育都离不开德育。让我们爱德育吧,它不是孤立的学科,让我们爱德育吧,让它伴随我们安全教学到永远!【理论指导】

1、通过“队列队形”的学习,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学习“定时跑”培养孩子耐力和意志品质。

2、通过“1分钟跳绳”、“趣味沙包投准”的学习,发展力量、列队集合的合作力,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

3、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焕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关注学生的活动全过程。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学练中体验良好的帮助、进取向上的学习氛围。德育渗透点

1、“队列队形”的训练,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

2、定时耐力跑的训练,培养孩子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教学对象】 【构思与设计】

1、教学目标:队列队形、1分钟跳绳、趣味沙包投准,发展力量、列队集合的合作力,提高身体素质、协调性。

2、教学内容: A.队列队形: 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B、1分钟跳绳。C、趣味沙包投准:衣服反穿投接沙包。D、定时跑。3、3、教学策略: A.小组比赛法,胜的小组给予鼓掌鼓励,输的小组击掌加油。B.男女生的队列口令比赛或展示。C.角色交换的教法,如在“我来指挥环节”中,全体同学指挥老师,老师做三面转,德育渗透点

1、队列队形内容: 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

2、“定时跑”的训练,培养孩子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创设良好活动环境,学生能积极、乐于参与体育活动。2,通过“队列队形”的学习,培养孩子“一切行动听指挥”、守纪律、爱班集体的优良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学习“定时跑”培养孩子耐力和意志品质。

3,自制沙包进行有上手投掷练习,发展投掷能力,培养身体力量、协调性。

4,树立自信,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感,培养合作、关爱、尊重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水平。学习内 容

1、队列队形:①我来指挥环节:全体同学指挥老师,三面转,要求动令在“转”字上。②左手叉腰——向右看齐!③原地踏步PK,原地跑步PK。2、1分钟跳绳。

3、趣味沙包投准:衣服反穿投接沙包。4、4、定时跑。重难点 重点:队列队形 难点:口令洪亮、动作正确、整齐。课的 课的内容 组织队形(图 示)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情感

2.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篇二

一、精选案例,以生为本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蕴含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启发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案例的选择更应该注重以生为本。①选择的案例应该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则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科学的消费观”,我以本校学生每月日常消费的调查报告作为案例,调查报告显示出有的学生能适度消费、勤俭节约,有的学生则喜欢追名牌、讲排场、搞攀比。学生感到案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就在自己身上,思维顿时活跃起来。②选择的案例应该贴近中职生的心理实际。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比较自卑,同时又渴望成才,得到社会的肯定。案例选择时应该关注中职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重塑信心,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如教学“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以本校往届毕业生徐杰从事餐饮业获得巨大成功作为案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了解和自己一样的中职生是怎样坚定信心,走向辉煌的。③选择的案例应该顺应中职生关注时代、了解社会的需求。中职生渴望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密切关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热门话题,主体参与意识较强,案例选择时应该满足学生关注时代、了解社会的需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的中华文化”,“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和谐城市”,这些蕴含时代最强音的案例让学生对德育课充满热情和期待。

二、灵活呈现,激发兴趣

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灵活的呈现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①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案例。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教学“知行统一”,我采用了从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蓝领专家”孔祥瑞的案例,当我用多媒体展示孔祥瑞的工作照片、工作日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访谈录像、事迹宣传片时,中职生对这位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楷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②将案例的文本复印好,上课前发给学生。如教学“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我积累了许多成功人士青年时代自信自强、勇于拼搏的案例,既有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世界一流的商业巨子,又有我校普普通通的毕业生。由于阅读量大,课前发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裕时间了解案例,课堂时间则集中用于案例的讨论。③请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的情境。如教学“劳动者维权”时,我让学生扮演成企业员工、企业老板、工会主席、劳动仲裁人员、法官,模拟劳动争议出现后的维权过程。这种呈现方式能给学生具体真实、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生动活泼的表演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组织讨论,指导探究

组织讨论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根本保证。合作小组是组织讨论的基本单位,分组时应尽量让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便于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帮助。讨论案例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深入案例中的情境,自主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这一过程必须由教师组织和引导。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离主题、等待观望、盲目跟从等“无效讨论”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有效展开探讨。②启发学生进行争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进行争辩。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只有通过争辩,学生才会真正发现、理解、反思案例背后的原理、规律、本质等深层次的问题,最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③创建民主和谐氛围。学生讨论时,教师应除去冷漠威严的外表,注重塑造以民主作风为核心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对学生多支持少责备,多赞赏少苛求,缓解学生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组织讨论案例时应努力成为一个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助手,一个与学生交换意见、激励思考的参谋,一个和学生一起体验和分享探究中的酸甜苦辣、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的朋友。

四、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在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集中阐述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认识后,案例教学进入最后环节,即评价总结环节。这个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是画龙点睛之笔。①认真点评案例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案例教学不同于接受性教学,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点评的重点应该放在观点的质量、层次或深度上,放在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或路径上,对创新思维的火花尤其要给予高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②认真点评学生讨论时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等。要用赏识赞叹的语言让讨论热情高、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更优秀更自信;用诚恳关爱的语言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体验到宽容与鼓励;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让成绩落后、自卑怯懦的后进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闪光点,增强信心与勇气。③总结归纳案例中蕴含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④结合案例,对中职生及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等,这是中职德育课的根本宗旨所在。

3.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三

孙丽华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育的本质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课时紧,内容庞杂等原因,我们很容易忽视“育人”,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我们有责,.在教学中深刻挖掘课文中的德育思想,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必要的德育渗透,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化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地。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案例描述:这是一堂阅读课,通过报刊文章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由课堂阅读向课外拓展。在大量输入信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阅读Dealing With It,从“奶酪故事”里学习应对变化的智慧和勇气。阅读Teaching him responsibility? 网友“桐柏”打算与即将过18岁生日的儿子签订经济补偿协议。你支持他的做法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激发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China goes global是一篇时政新闻,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教学片段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读前活动、阅读活动、读后活动三个环节。在阅读Teaching him responsibility?时,我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桐柏这种做法的认识,引导学生复习他们已具备的词汇,如:responsible,agree with,disagree with,等,以启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谈到责任的重要性,在阅读文章之后,学生们更责任感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不是一纸协议所能促成的。需要我们的父母理解尊重我们的基础上,自觉去培养。奥巴马访华是目前的热点话题,中美关系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在教学这篇材料前,先在大屏幕上呈现奥巴马的一些照片,然后问学生:Who is this man? What has happened to him? 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举手回答:He is Obama.He visited China recently.接着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

1)、Why did he visit China?

2)、On which aspect did China influence America?

3)、Is there some trouble China have with America?

学生阅读的欲望在读前活动中被激发出来。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充当Obama,其余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对Obama访华的目的进行采访。在这一活动前,我让扮演 Obama 的学生事先对同学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些准备。在采访中,一些学生提出了What do you come to China? How do you like China? Since the US didn’t fi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o you still think it right to go war with Iraq?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等比较有思想深度的问题,深化了阅读的内容。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开始用幼稚的观点抨击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中美关系,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案例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当前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正是从这理念出发,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全班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很自觉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十分自然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因为教材内容都具有教育性的,因此从备课到授课只要精心研究,就可挖掘文中思想内涵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的题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进行道德思想的渗透是不够的。学生在自主认识过程中,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激发的情绪,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应充分挖掘课外时间,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多方面、多层次渗透德育,如举行英语朗读、英语小品比赛,唱英语歌,英语角,英语日记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气氛和多种情景下接受教育与熏陶。

4.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篇四

在教学“Where are you from ?”时,我在课堂中放了一段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录相,雄伟的音乐,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出“This is our country , China .”板书一个大大的“China”,并领着学生有感情的读:“I’m from China ,I love China , I’m Chinese .”爱国情感油然而发。此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相互关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心。例如在上“In the Park”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了大自然的美,还教育学生“We can not get the flowers in the park .”培养学生爱护绿化,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在对话中,提醒学生多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文明用语,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学习“Can I help you ?”时,告诉学生不仅售货员要这么招待顾客,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也应主动、热情地向对方提供帮助,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二、主要原则

在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力求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继续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一个观念、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英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2.抓住课内的有利时机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切忌长篇大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选材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环保教育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 Family”时可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 School”时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对话的教学中有很多助人为乐,交还拾物等内容,都是教学生做人的良机。在具体教学时,时时处处都有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见缝插针、点滴渗透,使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3.进行课后的延伸拓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继续再学习,继续从中感悟其内在的思想。组织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进行课后的延伸拓展。《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这样英语学习的德育渗透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本学期准备举行阅读比赛、单词比赛,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展示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6.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篇六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物质的供给充足,可在品德素养方面却存在缺陷,尤其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只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任务。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有关邻里关系、慈善救助等内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则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二、背景

2013年3月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这个班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观察课堂活动和课下行为,我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打扫卫生时很多同学不愿干脏活累活,课堂上小组活动时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不均而吵吵闹闹。

三、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I showed some pictures to help my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tudents talked abou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new words.

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2 Presentation

Students watched a video about the comic strip and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read and acted the dialogue.

从单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漫画的学习中来,观看录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漫画内容,重点理解can的用法,便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Step3 Free talk

Students worked in pairs to have a free talk:

What abilities do you have?

What abilities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Step4 Discussion

Part A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the park?

S1: We can clean up the park.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road?

S2: We can help the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ross the road.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bus?

S3: We can give our seats to other people.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at school?

S4: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our community?

S5: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for the old people.

S6: We can look after little children for their parents.

S7: We can help the pupils with their homework.

S8: We can ...

此处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不同的答案。

T: But sometimes some people do like this.我用电脑播放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图片

e.g.

Students watched the pictures and laughed.

T: Are they performing correctly?

T: Have you ever done like that? Will you perform like that?

Ss: Er.../No...

此时,有学生大声地回答“不”“没有”;有部分学生迟迟疑疑地支吾着,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Step5 Practise

Part A: I showed some pictures and said: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can do around us just now, 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 We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S2: We can send them some clothes.

S3: We can buy some stationery for them.

S4: ...

Then students finished Part B on Page 81.

经过第四环节的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学习,到本环节时学生能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法越来越多,语言的输出量也会越来越大,情绪上也受到感染。

Part B

I showed some pictures of Ya’an Earthquake and said: Now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Ya’an?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alk about what we can do.

我播放的雅安地震的一些画面让学生再次震惊。学生都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掏出了书包里的零花钱。每个小组都想出多种帮助灾民的方法。语言的输出量很大,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Step6 Exercises

Students did some exercises to grasp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lesson.

Step7 Homework

四、结论

本节课先从自己的能力谈起,后来谈论日常生活中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哪些帮助,进而讨论我们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哪些救助,最后探讨我们能为雅安灾区提供哪些爱心援助。随着教学步骤的推进,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爱的本能也得到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感想

7.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篇七

心得体会

一、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教材感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性学习;再次,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要改变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杜绝“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以至全身互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寓教于乐,自觉不自觉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3、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每篇文章有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教师应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积极挖掘并合理运用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并创造性地施教,才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要面向全体,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缺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尊重、正视他们和其他学生差异的存在,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潜能,发现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摆脱学习的困境。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少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习惯:

⑴ 自学的习惯;

⑵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⑶ 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 ⑷ 善于积累运用的习惯; ⑸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⑹ 质疑问难的习惯等等。6、要注重培养“领头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小老师”,让他们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并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实施疑难

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各位同仁研究解决: 1、关于课堂教学失控的问题: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只注重“形”而忽视“神”,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可能“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需要我们把握好讲解的“度”和探究的“度”。2、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中,大部分教师普遍的呼声是“新课程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似乎是“锦上添花”,而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有些“雪上加霜”,从而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这需要我们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同时,注意消除学生的两极分化。

三、案例评析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生:心情特别愉快。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师:再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能不能发现这个词不能换的新理由。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生:谈论今年的收成。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 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

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8.英语课堂实施德育案例 篇八

案例背景

研究问题:通过‚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我会漱口‛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的认识,感受幼儿园教学艺术的魅力。

问题背景:‚幼儿园健康活动设计‛是‚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的 一个内容。‚我会漱口‛小班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健康活动就是老师教幼儿怎么做,幼儿只要掌握某些健康技能就可以了。我觉得学生这种只注重教师教的教育理念首先是不合适的,该如何引导学生建立以幼儿为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呢?我采取了‚优质活动观摩、探究和研讨‛的教学形式打开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以幼儿为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案例呈现

一、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T:‚你们会漱口吗?应该怎样漱口?‛(学生漱口并表达漱口方法)T:‚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健康习惯还没有形成,吃过饭不知道漱口,也不会漱口。按照幼儿健康领域的年龄段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教孩子学会漱口。该怎么设计这个活动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S:‚老师就这样设计,小朋友你们会漱口吗?今天老师来教你们漱口。‛ ‚老师出示杯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杯子来干什么,然后说今天老师来教小朋友漱口。‛ ‚通过故事、儿歌教宝宝漱口的方法。‛

学生问题呈现:健康活动设计单单是老师教幼儿掌握技能就可以了吗?幼儿是否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漱口的道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只有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漱口,才会主动去做。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思考健康活动设计的主要流程

T:‚大家都思考的是活动过程设计,也就是教学策略。在进行健康活动设计时,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教学策略,而是这个活动设计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T:‚我们首先要先确定活动目标,才能指引我们确定活动策略。《我会漱口》目标如何定位?可以从活动目标的三个层次来考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至少体现两个)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并展示目标,得出《我会漱口》的活动目标)T:‚根据活动目标,才能构思活动过程。‛

(二)打开健康活动设计思路

1、打开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视频,学生分段观看、记录并回答问题。T:‚开始部分教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这样设计开始部分有何作用?‛ T:‚教师为什么要设计丁丁的大嘴巴?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S1:‚丁丁的嘴巴里的东西都是小朋友日常吃的东西,这样设计象做游戏一样,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S2:‚这样做,幼儿能明白自己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这为后面的漱口教学的做好了铺垫。‛

T:‚教师指导幼儿学习有规律地数丁丁嘴巴里的东西,涉及到了数数的教学,这样的安排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合适吗?为什么?‛

S:‚我觉得合适的,幼儿一方面在学数学,一方面又知道吃了什么东西,一举两得。‛

T小结:‚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活动应该指向多个教育目标,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这里根据教具安排数数,非常地巧妙。‛ T:‚数数的时间安排有多久?为什么这样安排?‛

S:‚时间不长,这是健康活动,不是数学课,安排的时间不能长。‛ T小结:‚这是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到一些其它领域的学习,但是不能时间过长,否则健康活动的重点难点不突出,目标就无法体现。‛ T:‚漱口这一要求,是教师灌输的,还是幼儿想出来的?‛‚你从活动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觉得是老师灌输好呢,还是让幼儿自己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好呢?‛

S1:‚幼儿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活动中教师提问:丁丁睡觉了嘴巴里还有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把嘴巴弄干净?‛

S2:‚我觉得是幼儿自己想出办法好,老师如果是灌输的,幼儿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S3:‚老师在前面设计丁丁的大嘴巴,嘴巴里有五样食物,到这里提出问题嘴巴里有食物该怎么办,把为什么要漱口的原因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了。这种方法非常好,不是灌输是教师在引导。‛

T小结:‚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解决,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也很好地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要漱口’这个问题。‛ T:‚教师为什么用丁丁的大嘴巴来示范漱口?‛

S:‚自己漱口的话,漱口的方法是很难让小朋友看清楚的,教师用丁丁的大嘴巴来示范,所有的孩子都看得很清楚,都会掌握漱口的方法。‛ T:‚幼儿学习漱口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什么要分三次?‛ S:‚第一次是老师示范漱口,第二次是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漱口,第三次是幼儿集体练习。小班的孩子小,要多看看,才学得会。‛

T:‚教师又通过什么活动巩固幼儿的漱口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做?‛ S1:‚我觉得儿歌可以多教教。‛

S2:‚学习漱口的形式很多,幼儿觉得有趣。‛

S3:‚如果一直反复机械地练习幼儿会厌的,这样换形式练习漱口,幼儿不知不觉就练了很多遍了。‛

T小结:‚小班幼儿要多练习机会、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某项技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来灵活安排幼儿练习形式、练习次数等。‛

T小结:‚幼儿看自己漱口录像、儿歌伴随漱口动作练习,这些都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此来巩固幼儿的漱口行为,幼儿不会感到枯燥。‛

T:‚教师为什么要让孩子们把牙齿露出来拍照来结束活动?这样的结束部分设计有何意义?‛

S:‚小孩都喜欢拍照的呀!‛

T小结:‚漱口后牙齿洁净漂亮,教师通过拍照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这是一种符合小班特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练习后获得肯定的快乐,有利于孩子形成漱口的良好习惯。‛

三、布臵作业

思考内容:设计中班健康活动‚我会刷牙‛,活动设计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幼儿提高多种能力,获得技能。、案例评析

本教学通过收集能体现新《纲要》理念的健康教育活动视频‚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实例一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特点、兴趣出发。教师必须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健康的技能方法要讲得很具体很细,让孩子看得很清楚并较容易地学会;学习方法要多种形式,不能一直单一地练习……通过优秀的教学活动展示,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活动展示中探究、研讨、分析相结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了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即‚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兴趣、能力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教学活动的能力,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是否合适‛;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技能,学会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评价,才能找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乐趣。

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在选材与教学策略设计上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幼儿园各年龄阶段领域具体目标确定适当的、易操作的活动内容。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幼儿园小班健康课题‚漱口‛,先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根据学生设计时产生的问题呈现,提出问题:‚漱口的道理是硬灌给幼儿好呢,还是引导幼儿懂得为什么要漱口,从而主动去漱口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此之前,学生们只想到了硬灌。在比较下,学生们终于意识到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先懂得为什么主动漱口的道理,才有可能会主动去漱口。

2、选择具有代表性且优秀的教学活动课例。优秀的教学活动课例对学生起到的是示范的作用。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教学活动设计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时只有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教学课例,才能给学生以正面的指引作用。有代表性的、优秀的课例,让学生较快领会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般模式,并且都来源于幼儿园实际,看似平凡但却蕴含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师高超教学设计水平。

3、分析课例时要逐层分析,细化分析。对优秀健康活动‚我会漱口‛的逐层展示分析,每个环节看过之后就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让学生‚看懂‛教学,让学生对优秀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其次是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们领略到教学活动设计的无穷魅力。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知道教学活动设计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工作,而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充满成就感的工作。诚然,一个优秀的教育活动,不仅要达成教学目标,更要给人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美的享受。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练就一双能够欣赏教育活动的美的眼睛,关注全局关注细节,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活动来。

上一篇:简单的名人名言句子下一篇:推行镇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