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建设教育强县(共8篇)
1.论文建设教育强县 篇一
在祁东县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衡阳市教育局局长奉祥明
(2008年9月9日)
很高兴来参加今天的大会。在第24个教师节前夕,祁东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会,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衡阳市教育局,向长期关心、支持祁东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耕耘在祁东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祁东县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县委组织部及县财政、发改、人事、物价、编办、建设、地税、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对教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祁东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人民的重托,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祁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普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全县323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已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县城有六所普(职)高学校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1
走在衡阳市各县市区的先进行列。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开展“名师工程”、“师德标兵评选”、“继续教育工程”、在职干部岗位培训等活动,骨干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优秀教育管理干部不断增加,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教育质量持续攀升。“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高中优质资源不断扩大。祁东一中、育贤中学分别创建成省、市示范性中学,祁东二中跨入了省示范性高中理事学校行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三教统筹”局面基本形成。祁东职业中专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几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之一,对口升学率在全市乃至全省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高考,祁东的本
一、本二批上线率提升幅度在衡阳市各县市区中稳居前列。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祁东各级党政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结果,更是祁东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结果。
国家的振兴,地区的发展,人才是支撑,教育是根本。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教育需求,面对周边县市竞争发展的态势,祁东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祁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祁东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强县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我衷心希望祁东各级党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县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重点,创新
举措,扎实工作,为推进祁东建设教育强县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按照省、市要求,加大投入力度,每年财政预算时,继续确保“三个增长”的比例和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新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15%--20%比例用于教育。同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二要努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县,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主旋律,统筹城乡教育,优化资源配臵,努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要以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为突破口,以合格学校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力争到2015年有90%达到合格学校标准,确保人民群众公平享有优质教育的权益。要进一步加大教师支教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想办法解决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三要大力夯实基础教育的发展平台。夯实基础教育,既要抓普及,又要重内涵。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现代教育的立足点和生命线,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教育强县,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充实教育内涵,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在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升质量的重心放到提高高中阶段受教育比例上面来。要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示范性高中学校建设,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进一步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要合理调整高中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举措,实施普职并重,和谐共进,真正突破制约祁东教育发展的瓶颈。
五要大力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严格落实“准入制”,把好职能部门对学校执法检查的入口关,防止不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擅自对学校进行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同时,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确保全县教育和谐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发展;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希望祁东各级领导继续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教育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爱岗,刻苦钻研,乐于奉献,为祁东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胜意!祝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愉快,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2.论文建设教育强县 篇二
1 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 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 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 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 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彭德怀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被中央六部 (委) 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 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 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 乡 (镇)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 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 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 县城八大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
1.2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目前, 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 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 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 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 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 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1.3 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彭德怀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 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版权) 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1.5 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
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 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 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 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 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 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
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 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 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 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 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 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 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 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 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 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
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 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 不仅交通条件优越, 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 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 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 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 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 时隔十多年, 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 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2.1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 (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 、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彭德怀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 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 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 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2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 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 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 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 (湘潭) 湘莲文化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 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 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 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 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 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文化强县。
2.3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 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 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 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闿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 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 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 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 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 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 (布) 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4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 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 打响做强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 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 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 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 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
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 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 (村) , 提升镇村旅游名气, 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 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 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 融入大韶山旅游圈, 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
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 以资产为纽带,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 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 加快发展数字媒体, 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 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 依托齐白石纪念馆, 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 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 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 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
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加快建设盐亭生态经济强县 篇三
2015年,盐亭全面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等18项重点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潜能、激发活力、争取先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为绵阳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新型工业高效高质发展。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招商选资,引进资源消耗少的科技环保型企业,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围绕机电、建材、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引进环保的新型建材、生态医药食品等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加快推进众一产城、迪奥制药等项目建设,促进品慧半导体高效光源及灯具、奥特龙欣新材料原料等项目尽快落地。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山水田园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走一条具有盐亭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老城棚户区改造,拆除一批老旧的影响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建筑物,规范农贸市场,加快鸿瑞国际城、瑞地滨江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启动文化馆、中医院、原云溪中学等片区的拆迁和改造,加快石岭片区的恒都商业广场、水晶郦城、阳光水岸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石龙片区的活性白土搬迁、土地整理,加快梓江之星、梓江锦城、石龙佳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城市治理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打造更加清洁、畅通、文明的城市环境。
——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解决好“地怎么种”“由谁来种”“种什么样的东西”等问题,围绕助农增收,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鼓励城市居民、返乡民工、大学生等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工商注册、创业资金扶持、粮食补贴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完成农村土地、房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加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积极培植农村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推动农村产权流转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梓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纵深发展。加快国家级核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有机生态农业地标品牌。抓好梓江休闲观光农业带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要素发展,建成一批星级农家乐,形成具有盐亭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环线。
——推进投资融资体制创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立足盐亭作为丝绸源头的优势,放眼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思路研究开发嫘祖文化资源,包装、储备一批具有盐亭地标意义的项目。要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精减投资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利用盐亭籍在外成功人士较多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加大城市资本运作力度,拓宽城乡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民间投资机制,积极推广PPP等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县内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项目,为项目建设争取更多资金。
——完善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强化教育引导、处罚惩戒、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生产生活污染源控制与治理。突出秸秆还田、弥江河全域治理、生态农产品打造等工作重点,启动养殖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让盐亭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清净的环境、清洁的水质。统筹推进教科文卫社保就业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流动。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弱势群体救助。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多元化调处工作机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全面推进纪检监察部门的改革,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认真查找、彻底整改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完善惩治腐败制度。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依法监督、建言献策、联系各方、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依法行使职权。扎实开展好新一轮“两下两上”“三同四百”和“双联”活动,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政治鉴别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提升、人才引进等制度,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4.建设文化强县打造魅力清水 篇四
一、树立文化自觉,加快文化发展
清水古称上邽,扼关陇要冲,处雍凉之会。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地、秦文化发祥地、西汉名将赵充国家乡,被省民协和文化部先后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轩辕文化之乡”。人文初祖的降诞初兴,早期秦人的艰难崛起,充国作武的历史荣光,天骄挥鞭的千古绝唱,边防锋线的战火硝烟,民族融合的华丽转身,学儒名士的雅游深隐,丝绸之路的长歌短吟,梓里乡贤的高风亮节,独特物俗的流光溢彩,广大民众的自强不息,在这方古老文明的热土上创造了绵延不绝,魅力四射的文化篇章。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促进了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种文化人才缺,各类文化企业少,农村文化和民生文化发展任务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大,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亟待增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下功夫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牢牢抓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文化改革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刻领会“四个加强”、“四个越来越”的重要论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大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主动顺应文化经济时代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性、自信心和创造力,把全面加快文化事业作为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方面,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创城乡文化事业共同繁荣、特色文化建设较快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局面,为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新突破,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品牌
清水作为“轩辕故里”有史不绝书的历史记载和积淀丰厚的文化遗存。
专家学者日益重视,广泛认可。原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同志热情地为清水题写了“轩辕故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清水县命名为“轩辕文化之乡”。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三届“轩辕文化旅游节”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轩辕文化研讨交流及宣传推介活动,建成了轩辕广场、轩辕桥、牛头河文化风情线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不断扩大了“轩辕故里”知名度和影响力,轩辕文化已经成为清水地方文化的一面旗帜,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文明之源”文化战略品牌重要内容。出生于清水的西汉名将赵充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首创“屯田”安边之策,对后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系国家,坚持真理的高尚品德,给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受到了历代史家、特别是伟人毛泽东的高度称赞。汉代赵充国陵园遗址不断扩建,气势恢宏的充国广场今年已经建成。西汉名将赵充国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赵充国为“赵宋先祖”的学术观点在《华人论坛》提出,“赵充国研究”在海内外备受关注。“赵充国家乡”文化品牌具备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光彩和开发利用价值。根据史志资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印证,清水县牛头河北岸“李崖遗址”为周孝王封赐秦人先祖的“非子秦邑”,是秦人先祖经营陇右、越过陇山、走进关中、统一华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牧马崛兴之地,作为秦文化的重要源头,作为与关中地区形成文化对接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与此同时,唐始祖“李虎墓”,绚丽多彩的“宋墓群”,融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为一体的花石崖、石洞山、小华山,特别是有“香胜华清”之称,独具轩辕故里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已经越来越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展示清水魅力的一张迷人名片,享誉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的清水温泉,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都为我们建设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依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坚定不移地打造“轩辕故里”、“赵充国家乡”、“非子封邑”、“清水温泉”等优势文化品牌。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轩口窑遗址保护区、轩辕黄帝纪念馆、轩辕谷部落文明体验区、轩辕故里民俗博物馆、轩辕书院、轩辕文化演艺会展中心、“非子封邑”、“非子马场”、赵氏先祖祠堂等一批主题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品牌文化开发利用力度,加强“轩辕文化旅游节”、“轩辕文化学术研讨年会”、“轩辕鼓舞”、“轩辕讲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的经营性、开发性整合和战略性策划运作,通过品牌文化和文化品牌建设的较大突破,把独树一帜的轩辕文化、先秦文化、充国文化等优势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使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吸引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观光问俗,把清水真正建成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大县、令人神往的华夏文明厚土、西部温泉体验的首选胜地、西部生态旅游的后花园。
三、坚定文化追求,发展文化产业
清水“有文化、没产业”的问题比较突出。至2010年底,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828万元,不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不到生产总值的1%。要针对这一现状,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摆在实施“文化立县”战略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在着力建设优势文化品牌的同时,努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要立足本土,开拓视野,尽快组建省级华夏轩辕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建立日益完善的文化开发研究、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传播体系,围绕原生态文化题材,加强内涵和个性特质的研究开发,创作编排凸显清水历史文化底蕴的《轩辕黄帝》、《赵充国》、《轩辕鼓舞》、《道教音乐》、《清水小曲》、《清水民俗》、《清水民间故事》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影响的史诗、歌舞、戏曲、动漫专题等文化艺术作品,通过舞台、广播、电视、网络、节会等各种途径抓好宣传推介,积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推动品牌文化深度开发和对外影响,为文化资源优势向文主的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体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创造条件。二要依托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业开发建设工程。以融入天水旅游圈、“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圈和“西安—兰州”旅游圈为着眼点,精心打造和重点开发以轩辕谷、轩口窑、永清堡、古秦亭、非子牧场、赵充国陵园、李虎墓等始祖遗址为主的始祖文化旅游线,以清水温泉、三黄谷森林公园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为主的康体休闲与生态观光旅游线,以花石崖、石洞山、小华山、龙泉寺为验旅游线等品牌旅游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具有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庞公玉、天河美酒、优质胡油、薄皮核桃、花牛苹果、清水木耳、绿色肉蛋、清水半夏、清水大麻等十大特色旅游产品,把清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起来,将文化产业建设成我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不断加快优势文化资源向黄金旅游市场转化,促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以创意为动力,培育现代文化品牌、产业基地和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娱乐、现代传媒、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剧、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产业,全方位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档次。
四、重视文化创造,提升文化实力
文化是资源、品牌和名片,更是经济实力、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要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足、投入匮乏、人才短缺、原创能力弱、开发利用和加快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的实际出发,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谋划和落实。
5.教育强县汇报材料 篇五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中学是××县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农村高级中学,坐落在××县城以北××公里的××镇。自××年创建以来,经历了××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年晋升为安康市标准化高中,××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年秋开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中,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
学校现有××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余人,在岗教职工××人,专职教师××人,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中学高级教师××人,中学一级教师××人。学校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有教学楼××栋,总面积××m2、实验楼××m2、学生公寓楼××m2、教工住宅楼、公寓楼××座,总面积××m2、餐饮中心××m2。有微机室××个、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个、生物实验室××个、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各××个、多媒体教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个、多功能会议室××个、教工电子阅览室××个;×台一体印刷机、复印机、电脑设备保证了教学资料的打印;各处室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齐全。学校有一流的广播系统和电视系统,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条件优越。
二、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和办学成效。
学校始终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当地人民群众满意的高中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思路清,发展意识强,内抓管理促质量,外谋发展上规模,面向全体强素质、质量立校树形象,十年来连
续被市县党委、政府评为“高中教育先进学校”和“高考先进单位”。××年晋升为“市级标准化高中”;××年被授予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年被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省级“三类样本学校”;××年与××年先后被县市有关部门命名为“安全校园”和“市级文明校园”至今。特别是近三年来学校乘借“高中新课程改革”、“双高普九”和“创建教育强县”之东风,得到市县级政府资金投入支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扩充了部室及教学设施的配备,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总之,十年来学校风雨兼程,勤耕不辍,经历了从谋求发展到快速发展,再到突破发展的艰苦创业历程,我们将在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正式验收之后,快马加鞭,迎难而上,向着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的更高目标奋进。
三、务实、创新、高效,狠抓德育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德育管理总的思路是:
(1)、坚持教育的主题是:爱父母、爱老师、爱学习(即习惯的培养)①爱父母——珍爱生命、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教育)
②爱老师——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礼貌待人)③爱学习——勤奋努力、严谨治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
④要求班级展示的精神风貌是——健康向上、文明守纪、行为规范、学业优良。
(2)、具体措施
(1)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明确规范、直接引导,从以下方面着力引导:
①仪表上;②语言上;③行为上;④学习上;⑤课间上;⑥集合上。
(2)注重检查、反复训练
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反思,严格要求,及时矫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展示年级整体风貌
①发挥学生干部、科代表作用;②利用班团活动、学校、年级活动;③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提升班主任素质,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①班主任善于了解学生;②班主任讲究工作艺术,切忌伤害学生感情;③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身的威信。身先士卒,言传身教,率先垂范;④班主任要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要清楚每天应该做好几件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个环节应该怎么把握?什么地方要到岗?空档时段怎么知道学生在干什么?
⑤正确处理学校、年级、班级的关系,创造性开展班主任工作,并收到显著效果。
(5)、适当调节管理节奏,缓解学生疲劳,提高学生善战力、再冲刺力。
2、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实施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年级组争取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收效。不同年级侧重不同,高一要入规,高二要稳定,高三要突显高考成绩。制订德育教育目标。
(1)、各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①高一年级:重点抓规范。抓住新生刚入学的契机,高要求、大力度,规范学生品行,切实把军训成果和养成教育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去,使学校对学生的各项纪律要求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为。让每位学生在校园内能主动文明用语、少说脏话、少低级趣味,争取在全校各项德育活动中有创新,全年级各班的管理成为全校示范班。促使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形成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即重点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习、交流、处事,实现学生人人正常入规。
②高二年级:重点抓巩固、补漏洞、改习惯、减恶习,进行理想成才与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文明守纪的自觉意识,让“慎独”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自理自治”工作见实效,顺利向高三过渡。实现大局稳定,平稳过渡。
③高三年级:重点抓好高考,特别是应届高考直升率。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将学校常规教育活动与毕业升学教育相结合,进行养成教育、理想教育、诚信教育、耐挫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成绩的起伏,克服困难,调整自我,以良好的心态搞好最后一年的学习、复习、冲刺、迎考工作,努力为全校学生做出榜样。回报母校、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力争高考突显大成效。④三个年级德育工作的共同目标是: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更加坚定,全员育人的氛围要更加浓厚,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要更加突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爱国意识等要明显增强,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交
往礼仪,热爱集体,主动关心他人,珍惜同学之间友谊,男女同学能够互相尊重、大方得体地交往,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具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的品德。大力加强基础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量化考核,各班级优、良率要达到80%以上,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尽量减少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减少、杜绝跨年级违纪或跨班级违纪现象,确保班级学生的犯罪率为零,实现班级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措施:
①聘任法制副校长,加强法制教育;
②继续实行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机制;
③用好《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管理手册》等,规范学生行为;
④加强主题班会作用,感染、熏陶、引领学生思想行为;
⑤政保处开展有针对性、有效的学校德育活动,以必要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加强德育宣传;
⑥继续办好《校园小报》,给师生提供展示平台; ⑦利用家校通平台,联系家长、社会,争取增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⑧班主任要建立德育工作研究的意识,积极实行“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班干部网络管理、分‘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管理”; ⑨加强学生荣辱观教育,认真贯彻“八荣八耻”精神、“文明行为‘十必须’、‘十不准’”要求。认真落实《××中学荣辱观》教育内容。篇二: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
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首先,欢迎并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借此机会,将我镇实施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山阳县西北边陲,东与元子街镇毗邻,南与牛耳川镇交接,西与柞水县接壤,北与商州区为畔,总面积223.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5049户,总人口2092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881元。2011至2012学年度全镇布设各类学校(教学点)21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学校1所,政村完小5所,教学点13个,中心幼儿园1所。教职工149人,在校学生2539人,在园(班)幼儿459人。
近年来,我镇教育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教兴镇”、“人才强镇”战略,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两基”、“双高普九”和教育强镇等工作相继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教育强乡(镇)”、“教育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提高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等,部分学校还获得了省、市、县级“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等殊荣,教育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镇中小学教育质量稳中有升,连续6年我镇中小学毕业生素质检测一直名列全县前茅。自201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创建教育强县的决定以来,我们按照“优化布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 平、提高质量”的原则,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全镇师生和干群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 全镇4-6岁幼儿581人,已入园(班)495人,一年入园率100%,三年入园率85.2%;7-12周岁学龄儿童1622人,入学1622人,13-15周岁学龄少年915人,入学915人,残疾儿童少年均能随班就读,中小学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8%。
(二)办学条件
全镇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96310平方米,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分别为30.4平方米、37.5平方米,生均校舍使用面积分别为 8.4平方米、7.85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分别为26.3平方米、27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分别为8平方米、6.4平方米;小河中学建配了22室1部,完全小学建配了15室1部,教学点建配了4室1部,幼儿园建配了活动室、寝室、多功能室、艺术室等功能部室,配齐了学习、生活用品和教、玩具等设施,图书配备中学生均56.7册、师均87.9册,小学生均37.2册、师均57册,幼儿园每个幼儿平均图书15册、师均35.6册,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台数与学生数比例分别为12:1和18:1,保证学生上课每人1台计算机,各类功能部室和教学装备的配臵均达到省颁标准。
(三)教师队伍 全镇中学专任教师53人,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 95.9%,研究生学历达6.1%,小学专任教师85人,专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2%,本科学历以上占35.3%,幼儿园专任教师9人,本科以上学历8人,专科以上学历1人,每班达到“两教一保”标准,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均为100%,专任教师数量充足,无缺科,计算机、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兼职教师配备达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各项指标达到省颁标准.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每年岗位培训不低于80学时,校(园)长岗位培训率达100%。
(四)经费投入
近年来,我镇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组织社会捐资、上级财政拨付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先后投入623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装备配臵、学校文化建设、普及学前教育和“两基”巩固提高等。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按时足额拨付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及配套资金,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两免一补”、住宿生生活补助、教师国标工资和绩效工资等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营养计划顺利实施,运作规范,管理严密。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无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五)素质教育 2009-2012学年度中小学按时毕业率均达100%,毕业生合格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分别为96.5%、96.7%、96.6%,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为100%,按照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
各科实验课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开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实验合格率100%。中小学、幼儿园适龄儿童、少年、幼儿犯罪率均为0。
(六)职成教育
镇农科教服务中心下辖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8000人次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85.2%以上,近三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率分别为32.%、33.7%、35%,15-50周岁农村劳动力培训率97%,非盲率达100%,18-22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034人。
三、主要方法措施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1、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教育职责。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作为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把高水平、高质量创建教育强县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中心校成立了以中心校长为组长,各学区(校)校长为成员的工作实施小组,实行教育、行政“双线包抓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层层落实教育工作考核,形成了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镇属机关包抓,镇、村、校三级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强工作方案》和《创强工作实施意见》,及时研究和解决创建
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创建教育强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板报、悬挂横幅、刷写标语、新闻媒体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2011年召开创强动员会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召开全镇各部门、各村、各校参加的创强工作促进会和协调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和带动全镇上下关心支持教育强县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重教、兴教、助教的良好工作氛围。
3、完善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小河口镇教育三年发展规划》,确保教育工作发展“三优先”。依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制定了《小河口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并全面落实,全镇校点布设由“双高普九”验收时的25个调整到现在21个。同时积极改善保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创建教育强县以来,小河中学、二河小学相继实施了教学楼加固改造工程,中心学校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综合设施改造工程,中心学校、钢研小学、李村教学点等多所学校翻新校舍8栋190间21924平方米,袁家沟小学和马家山小学拆除土木结构校舍13间,新建5间2层综合楼1栋,彻底消除了我镇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土木结构校舍的历史,代院教学点、二河口教学点等学校先后实施了排危工程,全镇安装电子显示屏4面,铺设软化草坪5860平方米,修缮刷新围墙900延米,各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新增或调配部室18个,增配各类教育装备8000件(套),配备民生工程设施2套,安装壹乐园项目1个,农体工程项目1个,合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消除了薄弱学校,篇三: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汇报
高坝店镇过风楼小学
创建“双高双普”工作汇报
学校基本情况
高坝店镇过风楼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位于山阳县城东14公里处的过风楼街道。学校占地面积11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395名学生;附设学前班1个,有幼儿40人。教职员工1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岗位合格率均达100%,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多年来,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毕业生。学校先后获得县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县级“文明校园”、县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县级“绿色学校”、镇级“常规管理先进单位”、镇级“普九工作先进集体”、镇级“质量立校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各级党政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科教兴校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创建“双高双普”工作的开展。
办学宗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
办学目标:实现一流的管理,取得一流的业绩,创建一流的学校校训:尚德崇文,立志成才
校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教风:甘做基石,爱岗敬业
学风:勤学善思,创新争优
各项指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
1、本学区有7—12周岁学龄儿童544人,已入学544人,入学率100%;无辍学现象,辍学率为0;巩固率100%。
2、本村有4-6周岁学前适龄儿童80人,已入园72人(其中已上一年级32人),学前一年入学率100%,学前三年入学率89.5%。
3、近三年学校培训教职工19人,培训率100%。
4、本村有15-50周岁农村劳动力人口1263人,三年来参加各种技能培训1160人,培训率91.8%,非盲率100%。
5、本村有20-59劳动年龄人口1250人,有中大专以上学历451人,其中本科学历193人,有高中学历799人,人均受教育13.1年。
6、本村有18-22周岁人口220人,已进入高校学习8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
(二)、办学条件: 1.校园、校舍
校园总面积11850平方米,生均校园占地面积3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2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 3240方米,生均绿化面积 8.2平方米。2.教学仪器设备
数学、科学教学仪器按国家教委颁发标准配备,达到一类标准。电教器材、体育、音乐、美术按规定的要求配备,有科学实验室1个,仪器室1个,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3.图书设备
学校现有图书阅览室1个,现有图书13950册,其中学生图书13000册,生均32.9册;教师图书950册,师均50册;有各种工具书30种类52册,报刊杂志60种类86册。4.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及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情况:
有微机室1个,电脑26台,多媒体教室1个,班班通设备使用正常,使用率100%;教职工19人,均取得计算机合格证,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
(三)师资水平:
1、教师基本情况:
教师总数:19人(男
11、女8),专业技术人员19人。
年龄结构:35岁以下5人,36-49岁6人,50岁以上8人。
学历情况:本科6人,专科11人,中师学历2人。学历合格率100%,学历提高率90%。职称情况: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2人,小学一级教师职称7人。2.继续教育及骨干教师培养情况
学校校长参加校长培训并持证上岗,学校有县级学科带头人1 名,县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教学能手1名;全体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全校教师参加了计算机能力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计算机合格证书,三分之一的教师具备自制计算机课件的能力,学校行政人员具有信息化管理,网上浏览查询信息的能力。
3、获奖情况:近三年来,我校教师能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省、市、区、镇级奖励的共计 31人次,其中,教育教学论文 28 人次,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四)学前教育:
近年来,我校能够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在落实学前教育方面,能以幼儿发展为本,关注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目前我校的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班)率达89.5%。
学校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校管理,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近年来,学校立足于“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实现一流的管理,取得一流的业绩,创建一流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效能,以法治校,加强行风建设,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增加了办学的透明度。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师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师乐教,视自己的职业为生命价值的追求;学生乐学,文明守纪,师生共创一流佳绩。
二.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提高办学层次。
近年来,我校以“双高普九”为契机,在“双高普九”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先后为计算机教室添置电脑25台,电脑桌椅25套;多媒体教室添置55英寸液晶电视机1台,新建音乐 教室、美术教室各1个;补建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各1个;新增音乐器材1套,美术器材1套,数学教学器材1套,科学实验室桌凳1套(48座),图书4450册。
我校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2012年暑假,先后投资6.6万余元改造幼儿活动室2个;购置大型玩具1套、摇马14个、跷跷板2个、电视机、dvd各2台、幼儿桌椅20套、软化幼儿活动室60平方米。
我们将继续发挥“农村示范小学”的优势,教好书、育好人,回报社会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三、重视德育工作,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
1、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准。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并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市教育局的“八要八不准”,严格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接受社会对学校及教师的监督,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家长的认可,已多年来没有发现教师违法乱纪现象,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家长的认可,已多年来没有发现教师违法乱纪现象,塑造了新形势下的人民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
2、坚持依法治教,提高义教水平。积极开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社会氛围,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学生均无违法乱纪记录。
3、注重《守则》《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科教学与道德教育自然渗透,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积极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从小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认真开展文体活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篇四:教育强县前期验收汇报材料
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强县”初验收工作汇报
户塬中学 汪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户塬中学向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
教育强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拉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不仅是全县人民和政府的盛事,更是我们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育强县是继“双高普九”达标之后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工作目标,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强县”并非是“双高双普”的简单延伸,而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校情,全面落实“教育强县”的各项指标要求,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始建于1957年,学校服务于户家塬镇22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校园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6%。
二、达标情况: 1.普及程度:
⑴、入学率:每年按县教育局划定区域录取新生,近三年入学率均达100%。
⑵、辍学率:根据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要
求,我校召开家长会,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采取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包扶贫困生、安排教师进村入户动员流失生返校等一系列活动,严格控制学生辍学,2011-2012学年度辍学率为0.31%。(3)、2011-2012学年度学生巩固率为99.7%。
(4)、2011-2012学年度17周岁学区内人口为410人,初中毕(结)业人数为410人,完成率为100%。
(5)、教师情况:2011-2012学年度学校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59人,大专学历4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19人,岗位合格率100%。
(6)、校长情况:学校设校长1名,1969年10月出生,党员,曾参加过多次校长培训和轮训,获得《中学校长岗位培训资格证书》。设副校长2名,均按要求参加了培训,获得《中学校长岗位培训资格证书》。
2、办学条件:
⑴、校舍情况:
学校有教学综合楼1栋84间,教师宿舍楼3栋141间,学生公寓楼1栋54间,可容纳500名学生住宿;综合楼1栋48间,可使273余名学生同时用餐;大小会议室两个; 各种部室23个。校舍总面积14383平方米,生均18.25平方米。
⑵、仪器情况:总件数9780件,总价值,97.7万元。其中理科教学仪器价值37万元,电教器材价值38.5万元,体育器材价值12.2万元,卫生设备价值1.7万元,音乐器材价值4.1万元,美术教学器材价值3.7万元,达到了国家i类标准。
⑶、图书情况:学校共有图书48286册,生均45册,教师图书3500册,师均50册,工具书100余种,报刊杂志100余种200份,现已达到国家i类标准。
⑷、学校坚持图书借阅制度,借阅率达90%;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开放率达95%,满足了师生教育教学要求。
⑸、理化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
⑹、毕业生:2012年毕业生351人,合格351人,合格率为100%。
三、采取的方法措施:
(一)成立了“教育强县”创建实施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汪杰担任,副组长由支部书记尹章立、副校长闫乐林、刘应春担任,成员由校委会其它同志担任。
2、任务分工
汪 杰: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外围关系协调,项目的争取等。尹章立:学校工程建设的负责,质量的把关,工程进度督查建设资料的整理,学校文化氛围的联系等。
闫乐林:负责档案资料,部室建设、部室应用管理、部室管理人员的培训等。
刘应春:负责总务后勤工作,主要是校园网的建设,部室的配备,学校相关建设的联系等。
(二)、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教育强县”工作启动后,我校立即成立了“教育强县”工作实施领导
小组,由学校领导包抓各项工作,将各自任务同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强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强县”工作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3、领导高度重视,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的“教育强县”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教体局领导多次亲临学校检查督促创建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镇党委、政府、中心校多次深入我校指导工作,为学校排忧解难。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我校 “教育强县”工作有力的保障。
4、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自2009年“双高普九”以来,我校在上级政府、主管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新建了综合楼48间1468㎡,校友广场、音乐喷泉、水冲式厕所378㎡、硬化了学校操场4800㎡,总投资400万元,学校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顺利通过了“双高普九”的验收,受到教体局的表彰奖励。
2011年创建“教育强县”以来,我校又修建了18间4层的学生公寓楼2053㎡,教师公寓楼56套4层2896㎡,软化学校操场4863㎡,硬化美化了学校后院,硬化校园主路800㎡,对旧楼进行了粉刷,添置了宿舍架子床、学生用柜260套,每间房住10人,每人一床一柜,达到寄宿制标准化,建立了校园区域网络,重新配置电脑49台,多媒体4台等,总投资达近500万元。
学校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建筑布局合理,楼房高度
一致,绿化、美化符合要求,教师办公条件、师生生活条件已彻底改善,汉白玉栏杆和石书、音乐喷泉、文化石、中华灯等文化氛围与浓郁书香文化相得益彰。
四、办学效益:
学校硬化建设大幅度的改善,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前提,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主要任务。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德育工作密切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方面的文件和材料,并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拓展德育工作途径,使得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得到加强。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课改之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技巧,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研教学论文60余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交流。并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认真实施新课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100%。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心语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作用,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市、县奖 40余人。我校先后被市、县授予“质量立校先进单位”,“先进教育科研单位”,“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文“文明校园”称号。我校具体的做法:
1、狠抓了常规管理。按章操作,教学秩序“严谨、务实、文明、和谐”风气正在形成。
2、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纲要,并结合学校实际,细化了学校管理制度,让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杠杆,学校领导班子带头遵守。
3、教育教学质量成绩显著,制定了教育教学、素质教育量化细则,篇五:教育强县汇报材料
创教育强县迎检汇报材料
宁乡县坝塘镇中心小学隶属坝塘镇坝塘村,坐落南坝公路,宁灰公路交叉路口,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首批“省级乡中心小学”达标学校, “宁乡县优秀中心小学”。学校历届教职员工秉承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学校简介
坝塘中小创建于1969年,校园总面积18500平方米(27.74亩)生均34平方米。建筑面积5541平方米,生均面积10平方米。仪器、图书室、体育器材等达一类标准,装备了计算机教室,配置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近年来,在县局领导、镇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加大投入,筹集大量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建成了一流的礼堂、综合楼和教师公寓。
近几年来,学校连续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德育活动先进单位”、“科技活动先进单位”等,2002年宁乡县教育局在我校成功召开了“宁乡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大会”,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2003、2004、2005年均被评为“教育教学管理优秀中心小学”。2004年、2006年我校少先队达“县五星级红旗大队”、“市标杆大队”2011、2012年连续被评为县绩效考核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长沙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2013年下学期被评为宁乡县示范家长学校。多年的严格管理,师生的共同努力,孕育了我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一、不断明确的办学方向
我校办学方向明确,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工作。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就是爱,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学校基本建设,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先后建好了实验室、卫生室、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少先队大队队室等。学校体育、音乐、卫生器材已达一类标准,仪器室、实
验室、队室达二类标准。2004年,政府又投入100多万元,建好了教师公寓,风雨活动室,综合大楼。2008年,政府又投入数万元为学校建设了100多米深的钻探水井,解决了困扰师生多年的生活用水难题。为学校师生提 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2009年10月香港“阅读﹒梦飞翔”文化关怀慈善基金投资5万元在我校建立了新图书室。2009年下学期,坝塘镇政府坝塘镇中心学校投入资金近9万元为学校装备了会议室、翻新了校舍和幼儿园课桌,为学校综合楼安装了铁门,更换了学校锅炉房的开水桶和烟囱。2012翻新了教学楼屋面,添置了节能灶,2013年进行了幼儿园改建,综合楼进行了粉刷,并开始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
党委、政府历来都十分关心教育和教师,每到节假日,村支委和关协领导都要开展慰问活动,向老师送上慰问品,把温暖送到全校师生的心中,增强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学校教学用房4580平方米,专用配套教室、活动室10间,其中:
科学室、多媒体教室:达一类标准 电脑室:44台电脑
仪器室:数学仪器装备一新
队 室:长沙市标杆大队,号、鼓、服装价值2万余元。
图书室:藏书14000册,生均20多册,报刊20多种。
体育室:器材达一类标准,风雨操场350平方米。美术室:设备比较齐全
三、不断更新的育人理念
我校注重从思想上引领教师,办学理念先进。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注重教师业务知识的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每次教师会,由值周老师组织业务学习,由外出参观听课的老师主持业务讲座。由校长主持政治学习,学校倡导母爱无声,德育无痕的教育方法。我们育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合格加特长。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有充分挖掘个性,才能
使他在学习、生活中闪闪发光。我校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培养人,造就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四、不断规范的学校管理
1、学校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学校工作有章可循。且学校同时特别注意人文关怀,教师家庭有特殊事情,学校领导能及时问寒问暖,学生有喜有忧,教师总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还为学生免费提供家校电话联系服务,此项服务有效的搭建了家校联系的桥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学校管理工作注重平时,从不搞突击。特别是学校各项工作,各项活动有计划按部就班。对教师的管理注重实际效果,要求教师一学年的工作必须有亮点,有成绩,有记分点。
3、学校营造了民主、和谐、公正、公开的生活工作氛围。学校制定了办事公开制度,奖罚分明,评优评先民主公正公开,教师满意。
4、校园文化建设“生命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享受教育 文化是学校的根本,是立校的灵魂,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物质文化是无声的教育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校努力构建高品位的物质文化。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特色。我们力求让学校的每一面墙上都有着文化的烙印,每一寸土地都沐浴着文化的甘霖,让生动的、可感的美的事物直接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使之感受到美的召唤,美的感染,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效果,给师生提供一个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5、加大课改力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的口号是 “不浪费一分钟,讲究尽心;不浪费一节课,讲究方法;不多补一节课,创效益课堂”。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我们提倡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轨。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去外地参观学习、网上自学专业知识,让老师们与时具进,让教师理解让学生的生命发展是目的,掌握知识要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教学方法上应该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我校深入推进三导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三导即:导学、导疑、导练,五步为:提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质疑、拓展提升。我校教师大胆更新理念,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用三导五步模式撰写导学案,实行同年级同科集体备课,高效课堂教研活动经常,经常用争取机会外出学习,本期就已组织去百灵鸟小学、滨江小学、玉潭中小、偕乐桥杉山冲中学等课改优秀学校学习,教师理念更新较快较明显,课堂有所转变。
3、开展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近年来,学校少队、德育系列活动经常,如跳绳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盆花评比、手抄报比赛等,多方位为学生创设了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人人得到了锻炼,人人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愉快和谐、富有生气的校园文化,营造了师生乐教乐学的氛围,提升了师生生命价值。2013年下期我校六年级学生代表队获县读书知识竞赛二等奖,2014年上期我校有6名同学获长沙市生活数学竞赛一等奖。
五、不断明显的办学特色 我校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特色重点推进。2011年下学期我校开始启动“经典丝雨,滋润童年”书香校园特色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坚持,不断创新,2012年被评为“长沙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是我县农村小学中唯一的一所。我校的校园文化突出以经典诵读为主题,开辟专栏,有经典诵读主题文化墙,我们坚持开展经典诵读五个
一、经典诵读星级评价等活动,学生有很大提升,社会反响很好。我们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设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每周星期三早自习为经典诵读时间,学校积极为师生经典诵读活动提供经费和时间的保障。我校有阅读课题《农村学生爱读书习惯培养研究》已正式列为省十二五课题,已着手研究,初见成效。2012年11月,我校六年级5名学生参加县读书知识竞赛获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是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可喜成果。我们的活动已初步形成特色,曾多次在宁乡教育信息网上报道,2013年11 月作为坝塘教育的特色活动在《今日宁乡》上报道。
6.教育强县情况汇报【正】 篇六
蓝山县人民政府(2009年8月29日)
蓝山县位于湘南边陲,辖6镇9乡358个行政村,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其中瑶族乡6个,少数民族人口2.7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0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心小学26所,村小166所。2009年春季,全县共有在校学生46266人,其中高中(含职高)阶段学生5135人,初中生11543人,小学生29588人;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12714人;全县有在职教职工2934人,其中公办高中(含职高)421人、初中871人、小学1429人,民办学校213人。
自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建设教育强省战略决策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强市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有效推进了教育强县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段工作情况
1、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出台相关政策。省市教育强省、强市工作会议后,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了常委会、常务会、专题议教会,认真研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1月出台了《蓝山县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提出2015年基本达到教育强县的目标。同时,为确保教育强县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8月还制定了《蓝山县创建教育强县评估验收工作规划》。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责任人为成员的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大力宣传。2008年初,召开了全县教育强县工作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发展理念,克服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错误认识,切实增强‚穷县办大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会议、板报、宣传标语、新闻媒体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引导和带动全县上下关心支持教育强县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重教、支教、兴教的良好工作氛围。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理顺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2008年9月,作出了‚教育经费完全由教育行政部统一管理,并成立教育经费管理中心,实行‘校财局管’‛的决定,并于今年2月出台了《蓝山县教育系统实行‚校财局管‛的实施方案》,7月在县财政局成立了教育经费核算组,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经费管理。二是依法给足财政性经费。努力克服财政吃紧的种种困难,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基本做到了‚两个比例、三个增长‛。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1200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9.7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①大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制定了合格学校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到2015年将全面完成45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2008年,共投入1165万元对民族中学、龙溪中学等6所学校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学校软硬件均达到省定标准,被评为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计划投入1274.5万元完成所城学校、早禾中学等6所学校实施合格学校建设。②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8年,投入288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全年改扩建面积达1.3万平方米。③大力实施一中搬迁和职业中专扩建工程。启动了职业中专扩建工程,2008年投入28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楼,今年投入100余万元建设运动场,投入290余万元建设实习实训楼。投入3000余万元,启动了县一中搬迁工程,年内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一期工程,预计6栋教学用房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明年9月初全面竣工搬迁。④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围绕建设最安全学校的目标,今年7月启动了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排查摸底,正着手实施整体规划和建设,力争今年完成30%的工程量。⑤努力缓解普九债务。2007年来,着力化解了近4000万元的普九债务,保证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甩下包袱,轻装上阵。
3、统筹各类教育,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强化‚控辍保学‛双线三层责任制,着力巩固提高‚普九‛水平。2008年顺利通过省市‚两项督导评估‛检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例达到99.8%,小学辍学率降至0.2%,初中辍学率降至1.67%。二是稳步提升高中教育。县二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优质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县一中特长教育卓有成效,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今年高考中,全县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231人,创造了新的纪录。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市场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以中职助学金发放为契机,强化职中招生工作,县职业中专招生就业形势持续转好,办学规模跻身全市县办职业学校先进行列,2008年被评为全市示范性职业中专。以县职业中专为基础,整合劳动、人事、农业等部门的职教资源,成立了县职业教育中心,统筹全县职业教育发展,今年被评为市级示范性职教中心。四是引导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出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明确相关政策,推动了公、民办教师合理流动。博爱学校发展成为在校学生达3200余人的窗口学校,荣获‚全国百强民办学校‛、‚湖南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创办了辅仁学校,学校招生形势趋好,在校学生达500余人。五是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县第一幼儿园建设,成立学前教育中心,县第一幼儿园被评为市示范性幼儿园。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辐射作用,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各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升了全县幼教水平,基本形成了以公办为主导,民办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全县学前一年教育率达98.65%,学前三年教育率达75.95%。
4、关注特殊群体,缓解入学难题。一是帮扶贫困学生。提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设置了县捐助受援救助中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手拉手、春蕾行动、如松计划等带动作用,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全县捐资助学氛围浓厚。爱心企业——台湾湘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每年捐资助学就达4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共接受各种捐助近200万元,受益学生达1万余人次,确保贫困学子不因贫困失学。二是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①盘活资源增加学位。对原二完小进行扩建,新增教室16个;将城区一、三、四完小的学前班全部剥离,增加小学学位。②开展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筹集200余万元,将县民族中学和县四中顺利合并,增加学位1000余个;作出了‚将县一中搬迁至县职业中专旁、城关中学搬迁至县一中现址、县一完小搬迁至城关中学现址‛的重大决策,并加快实施县一中搬迁工程建设,明年9月竣工搬迁,增加中小学学位3000余个。③积极引导合理流动。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县三中、六完小、龙溪中学、龙溪中心小学等城郊学校就读,并将县三中的发展定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第学校;引导到博爱学校、辅仁学校就读,两所学校50%以上的学生均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三是关爱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县农村中小学校留守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达45%以上,留守学生管理工作压力较大。为做好留守学生工作,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理念,建立留守学生管理档案,健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学生,营造了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三完小和县一中家长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全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11人次获得省、市级关心留守儿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瑶族女教师盘晓红继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班主任‛后,2008年又荣获‚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光荣称号,并出席全国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近几年来,我县广泛开展了‚向盘晓红学习,做人民满意教师‛系列活动,全县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师德师风明显转好。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作风建设的十条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教育内部用人机制。2008年,共调整5名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和22名学校负责人,一批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有效提高了教育管理整体水平。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专门安排经费予以奖励和补助。三是抓实教师业务培训。教师培养培训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全力抓好教师业务培养培训。2008年安排256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培训,选派7名校长参加市级以上学习,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县本级培训,组织送教下乡10余次。四是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①把好教师入口关。有选择的招录紧缺专业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2005年以来,共选聘160余名较为专业紧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增强了教师队伍活力。②把好教师转岗培养关。对部分专业富余的教师,切实加强培养培训关,引导教师转岗。如,2003年来,我县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教师进行转岗强化培训,先后培养了100余名小学英语教师。③把好教师长远培养关。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缺口问题,自2007年以来选送了68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参加五年制大专班定向培养。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合格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压力大。近两年,我县完成的12所合格学校建设,均为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上级有相应的资金拨付,地方配套工作压力还不大。但根据中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的总体方案》有关规定,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将于2009年完成,今后将不再拨付相应资金。而我县在2010年至2015年五年内仍然有33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按每所学校经费200余万元计算,每年县财政约需投入1000余万元。此外,今年开始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必须在2009年至2011年三年内完成。经初步排查,目前,全县中小学校舍中存在各级安全隐患的房屋达559栋,存在校址安全隐患房屋20栋、受雷击隐患房屋15栋、洪涝灾害隐患房屋18栋,所有学校房屋均无地震地质设防,村级学校护栏未达到1.2米需加高。虽然上级有相应的资金拨付,但地方财政必须配套,所需资金数额相当大。因此,合格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必须新增巨额预算,这对于基础差、底子薄,仅能维持基本运转的县财政来说,资金筹措压力相当大。
2、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城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人民群众对城区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生源向城区学校流动的速度加快,人员剧增,城区学校压力增大,‚城区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的现象日趋严重,‚大班额‛现象难以彻底改观,而农村办学条件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学生生源大幅度减少,加上学校布局调整的加快,有些校舍不得不长期‚空置‛,造成教育资源极大浪费。此外,城乡学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县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当前仍然有很多瓶颈因素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教中心的统筹作用还未得到有效发挥,部门之间各自为阵的现象仍然存在。县职业中专招生形势面临巨大的压力,离职高略高于普高的要求还有一段差距;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城市化倾向较重,难以有效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技术培训支撑;学制较为单一,承担的大多为学历教育,短中长的培训模式尚未完全构建;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更新还不快。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尚待提高。一是城乡教师比重不尽合理。由于城区学校生源的增多,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城区教师编制紧、农村学校超编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教师结构尚待优化。一方面,学科结构待优化。全县英语、生物、物理、化学、音体美等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教师相对过剩,拔高使用、转岗使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方的村级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普遍。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有待提高。由于城乡生活条件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少数乡村教师扎根山乡的从教热情不高,人心思走、工作不安,思想懈怠。
三、今后工作设想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宣传引导。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满腔热情投身教育强县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范畴,确保各项责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进一步发挥会议、标语、电视台、互联网等宣传手段作用,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强县工作,形成建设教育强县的良好工作氛围。
2、强化经费保障,提升办学水平。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经费 ‚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二是拓宽教育筹资渠道。按照‚向上争一点、财政投一点、社会帮一点,学校筹一点‛的方式,打捆使用各类资金,加大合格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教育装备,力争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大变样。四是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做到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加强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转变广大教职员工教育观念,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方式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推行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坚持科学统筹,推动和谐发展。一是做大学前教育。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在每个乡镇办事处创建一所标准较高的中心幼儿园,在每个人口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创办一所村级幼儿园。二是做实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双线三层控流保学机制,以合格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三是做优高中教育。充分发挥县二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扶持县一中办出特色和水平,整体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四是做强职业教育。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蓝宁道新最大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大力加快职业中专扩建工程建设,紧扣产业基础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创新技能型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招生力度,着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以职业中专为主体,整合全县职教资源,统筹全县职教培训,为县域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五是做亮民办教育。引导和扶持县内民办教育发展,着力推动民间资本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投资转变;大力扶持博爱学校、辅仁学校发展,强化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帮扶,力争出精品、出特色、出效益。
7.论文建设教育强县 篇七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着力完善战略规划目标。找准自身定位, 调整完善沿海开发规划。以建设“江苏沿海强县”为目标, 以“临港产业、滨海新城、现代农业、综合集疏运、社会事业、生态环保”为主攻方向, 狠抓大招商、大项目、大载体, 努力把赣榆建设成为江苏沿海对外开放的北大门、临港工业的新高地、生态宜居的滨海城市。
以富民增收为核心,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制定现代农业和渔业发展规划, 实施“三三八”工程。重点打造“三大产业带”:特色渔业产业带、高效蔬菜园艺产业带、经济林果和农业旅游产业带。适时规划建设“三大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八大基地”:现代渔业基地、设施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优质粮油基地、特色林果基地、优质茶基地、农业生态旅游区、规模养殖区。到2012年, 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着力培育临港工业。建设大园区, 重点发展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区、柘汪临港产业区。依托新海石化等企业, 加快建设大型石化基地;依托晶能硅业等企业,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规划建设陆地风电和近海风电产业基地;依托金茂源等企业, 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到2012年, 将沿海地区打造成年产值过500亿元的沿海新兴工业走廊、苏鲁边界产业名城。
以统筹城乡为方向, 着力建设中等规模滨海新城。积极融入连云港大市区, 科学规划布局城镇体系, 以新城区为主战场, 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 推动城乡面貌功能全面提升。到2012年, 建成与连云港主城区联系密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居宜创的30平方千米、3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海滨城市。
8.打造教育强县 树立新干品牌 篇八
坚持优先发展,奠定教育强县坚实基础
2005年9月,新干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动员大会,向全县发出“打造教育强县、树立新干品牌”的号召。几年来,全县坚持科教强县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将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一)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是教育经费由县政府统一筹措和划拨。2007年8月以后,全县教育经费统一由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及县本级财政的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二是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不留空缺,并全部通过银行代发网点,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在确保教师工资和各种津贴、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贴按时足额到位的同时,还将教职工医疗保险、合同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单位负担部分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三是副科级以下的学校校长统一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和管理,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教师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补充和管理,并从2003年开始实行全员聘任制。
(二)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新干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区。尽管财力紧张,但在经费投入上坚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努力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006~2008年,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6170万元、10447万元和13092万元,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分别高6.6%、60%和15.5%;预算内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4609万元、7544万元和8900万元,增长比例分别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高8.8%、59%和8.4%。二是确保预算内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近三年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43元、1949元和2250元,初中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289元、2484元和3059元,均做到了逐年增长。三是确保预算内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四是确保教育筹资各项政策的落实不打折扣,按规定开征的各项教育税费做到应收尽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发展。强化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杜绝征收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所收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严格按要求使用税改教育转移支付,全县税改教育转移支付每年611万元,其中3%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其余部分全部用于中小学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
(三)优化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一是对重大教育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兴建新干中学新校区等,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座谈会,邀请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商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如七琴中学危房的拆除和校舍的新建,新干中学新校建设和新干三中校园建设中的拆迁征地等难题,都通过县委、县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的方式予以妥善解决。二是政府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县财政在制定预算、保证教育投入上,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并抓好落实;县国土、规划建设部门按照有关政策,主动为学校用地和建设减免有关规费;县发改委、质监部门积极主动为学校建设把好项目审核关、规划关和质量关;县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强力整治违规网吧,有效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学生上网现象;县综治、安监、交警、卫生等单位为维护学校安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三是将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效能督查。新干县将新干中学新校建设、实验小学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等教育重点工作列入全县48个重点产业项目内容,由县效能投诉中心每季度督查一次,年底一并考核验收,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打造品牌师资,夯实教育发展人才基础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针对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新干县持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一是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优秀教师事迹宣讲,组织开展“三评”(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四最”(师德最佳、业务最精、创新最强、奉献最多)和“弘扬新干精神,争当师德标兵”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和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争先创优。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各学校每学年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聘任以及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2008年,县教育局还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学校工作年度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健全奖励机制。每年表彰和奖励一批在师德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大张旗鼓宣传报道获奖教师的典型事迹,并将评比成绩作为考核教师重要内容。
(二)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为改善师资队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新干县建立了教师正常补充机制。2005年以来,该县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选聘了143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有效缓解了高中教师短缺和初中、小学师资结构不平衡难题。为储备小学师资,改善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从2006年开始实施小学教师“三定向”培养计划。目前,全县已有50名初中毕业生在井冈山大学接受“三定向”培养。在补充教师的同时,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氛围。
(三)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需要,新干县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基础上,建立了“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县本培训基地,以上级培训为主导,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立足县本培训。先后举办了远教管理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三员”培训、高中课改教师培训等。2005年以来共培训教师7000多人次。为促进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教学,新干县重点开展了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提出“在三年内,力争8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教学达标”的目标。为缓解全县小学英语师资紧缺的状况,2005年从各小学在职教师中挑选31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年轻教师,安排在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目前这些教师都成了小学英语教学骨干。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2005年以来全县共选派校长、教师20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研讨会和跟班学习。
为确保教师培训经费,新干县加大了教师培训投入力度。一是县财政从2008年起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预算教师培训费,2008年共拨给县教师进修学校76.8万元。二是确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全县各中小学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开支超过80万元。
(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2005年9月,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措施,并隆重表彰了百名优秀教师。为激励广大教师争先创优,打造品牌型师资,新干县还出台了《新干县中小学名师评选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实施“名师工程”。2007年9月,县委、县政府为评选出的17位首届县内名师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和表彰仪式,并由县财政给予每位名师每月100元的特殊津贴,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教师的品牌意识和“学名师、赶名师、争当名师”的热情。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大投入,夯实教育基础。新干县牢固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理念,在资金投入上最大限度向教育倾斜。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办大教育的气魄大办教育:以BT模式投资1亿元在县城南新区兴建新干中学新校,同时,县财政投资2500万元兴建实验小学,两校已于2008年秋季投入使用。2008年暑期,全力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对22所学校40栋主体结构完好、有使用价值的校舍进行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实行项目资金奖补制度,采取“以县为主,乡镇和学校各承担一点”的方式解决,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0万元,全县用于中小学校舍“穿衣戴帽”资金总计410.6万元。多方筹措资金,稳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花园式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2008年全县共投入校建经费4167.27万元,动工兴建校舍10.72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大手笔,整合教育资源。为彻底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县城学校网点调整方案:将现新干中学搬新校区,将新干二中搬入现新干中学校园,城北学校初中部搬入现新干二中校园组建新干四中,塘头中学分别并入新干三中和新干四中,县教师进修学校搬入现塘头中学同时组建新干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县特教学校搬入现教师进修学校。这一轮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后,县城学校可以增加164个教学班,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办学条件将有明显改观。同时,新干县正在论证新一轮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方案,新的调整方案将打破乡镇区划界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论文建设教育强县】推荐阅读:
实践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07-06
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10-29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10-25
生态建设论文07-18
土木建设论文08-22
制度建设论文08-27
社区建设论文10-25
党风廉政建设论文09-28
公路文化建设论文09-29
铁路建设物资管理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