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2024-08-27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精选7篇)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对上一节的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经历,然后重新给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的亮点:

1、是学生预习到位,上课前基本将课程预习了一遍,上课时回答问题积极

2、是习题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讲,全班同学分析他做题的优点和缺点,再>总结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纠正了学生中的很多问题

3、是选题定位准确,针对性强,从公式变形到单位换算,无一遗漏,每一道例题后面都配有相应的同步练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少而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

二:教学经验和建议: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有欠缺,比如八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懒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相差很多大,有些同学预习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讲什么,就能独立完成整张试卷,但是有些同学却完全没有预习,课堂上推不动,反反复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朽,影响上课的进程,今后在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拉后进学生一把。

2: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对计算题书写的规范十分不讲究,不习惯带单位,不习惯写公式,甚至不会用规定的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的物理量,同一问题中出现两个以上同类物理量时,不习惯带角标区分,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急速呐题的障碍,也是考试中主要的丢分点。教学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

3:建议从这一章起,对学生进行电学计算题解题程序化教育,即,总体上强调一招一式解物理,招就是画图,式就是物理公式,“先出招”——画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电流路径,待求量,相当于题目含意图标画,物理意图,情景,一目了然,“后出式”——也就是物理规律表达式,与题目相关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最后由式得数,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对具体的解答过程的书写,则强调已知,求,解,答四步齐全,解题过程则要求公式,数字,结果,单位,一个都不能少。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是不习惯的。写得很糟糕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规范,不至于轻易丢分。

2.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篇二

学生关于地球卫星的涉及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 大多是零碎的, 片面的, 缺乏对所学习过的物理现象、物理情境的清晰的、有条理的、系统的认识。学过万有引力、天体运动后, 有些学生仍只能机械地套用某种类型, 胡乱代入一些公式, 不能把习题中卫星运动的情况通过练习, 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活学活用, 也不能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在此, 我谈谈我的我看法。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2.会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探究运行速率、周期与半径的关系。其中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以及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的理解是重点内容, 难点则是探究运行速率、周期与半径的关系。本节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重难点展开的。下面就有关课后的反思, 作如下总结:

一、突发灵感, 借题发挥。

对于新课的引入, 我冥思苦想, 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这一节内容是比较枯燥并且是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 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偶然的机会, 我突然灵感降临:播放了一段“嫦娥一号”的3D模拟视频, 视频的配乐很震撼, 声音加画面的强烈冲击, 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热血沸腾, 切实感受到祖国科技的强大。适当引入历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给学生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沿着牛顿的足迹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了。

二、突出重点, 思路清晰。

这节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过程, 掌握其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在讲解第一宇宙速度这里我花了将近20分钟, 当然要突出新课改的思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 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给出学生提示思路, 由学生自己推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连贯。从“太空旅馆”引出人造卫星, 牛顿最早研究人造卫星问题, 从“牛顿的抛体运动图”提出“如何获得足够大的初始速度?”, 再到“这个足够大的速度到底是多大?”, 思路连贯、环环相扣, 很自然地过度到下一问题。

三、教学手段, 课件辅助。

这节内容很枯燥, 也很抽象, 展现的图片都是静态的, 如何化抽象为形象, 以动取静, 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最好的帮手。卫星上天的原理和三种宇宙速度, 我都是边讲解边给学生用课件演示, 事实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从而也达到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原来对新课改的精神要以学生为主体存在误区:

平时上的常规课我可以很自然的和学生互动, 但是要参加比赛, 我想是不是要把大部分的学生都交给学生, 可是尝试过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组里前辈们的指点, 我终于明白了, 课堂上不是什么都可以交给学生处理, 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就要大胆放手, 如果提示过后学生也做不到的就不要放弃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更重要的一点, 不是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做了才叫以学生为主体, 只要学生的思维能够跟着老师启迪的步伐走,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教万教, 就是要教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千学万学就是要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不应拘泥于形式。在新课讲解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真正做到了按教材的教育思想来教, 是用教材。而不是生硬的按教材全部教学内容来教, 即不是教教材。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捉住了关键。本节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课堂的生命性, 物理学的生命性为出发点。在实施中, 固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先容和启发, 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 学生始终在自由的生长, 在自主的天生属于自己的知识。展现了物理的生命发展和物理发现的曲折经历, 对牛顿发现过程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体会牛顿的伟大以及了解科学家分析题目, 解决题目的方法和技巧。为能够吸引学生, 引课时设计了一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但又没有细致思考过的题目。教学过程中以物理学史为主线, 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考题目。力争捉住这节课的有利时机, 渗透“没有尽对特殊的物体”这一引起物理学几次革命性突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猜想、回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五是教学程序值得欣赏。本课在深入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精心设计了教学思路, 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具有较为清楚的把握, 如对学生已有的包括生活, 文学等的经验把握十分到位;教学思路的设计有很强的一定的独创性, 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让学生在如同听故事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进到知识的学习中;教学思路的层次, 脉络十分清楚;实际运作的效果十分突出。课堂结构安排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时间分配公道, 密度适中, 效率高。本节课先由中西方的文明对事物的态度引进, 转而先容西方的研究再由物理学史角度导进, 进行开普勒三定律的教学, 把大部分时间安排在牛顿发现过程的简单再现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简述 篇三

关键词: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支路;节点;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回路;网格

基尔霍夫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于1845年提出,该定律分别概括了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不仅适用于直流电路的分析,也可以用于交流电路的分析,还可以用于含有电子元件的非线性电路的分析。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分析时,仅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关,而与构成该电路的元器件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无关[1],是求解复杂电路的电学基本定律。

一、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1、基本概念。

①支路[1]:a.每个元件就是一条支路;b.串联的元件我们视它为一条支路;c.流入等于流出的电流的支路。

②节点[1]:a.支路与支路的连接点;b.两条以上的支路的连接点;c.广义节点(任意闭合面)。

2、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内容。

表述:在任何时刻。电流中流入任一节点中的电流之和,恒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电流之和[2]。

■i (t)出=■i (t)入 (1)

在直流的情况下:

■I 出=■I 入 (2)

该定律建立在电荷守恒公理的基础之上,表征了电流的连续性。而如何正确应用此定律,可依从以下几个步骤:

①判断电流是流入还是流出。而对于某一节点A(两个以上的支路交汇于此)列写电流方程式时,对于任一支路判断是流入还是流出,取决于电流的参考方向(箭头方向)与节点的关系:当电流的参考方向指向该节点时该电流即为流入的电流;当电流的参考方向背离该节点时,该电流即为流出的电流。

应用此定律,对图1中节点A,列写电流定律时可以发现:

I1的参考方向指向节点,因此为流入电流,I2的参考方向背离节点,因此为流出电流,同理,I3为流入电流,I4为流出电流。

②列写方程式。根据电流流入流出的情况,将流入的电流写在方程式的左侧(右侧),流出的电流写在方程式的右侧(左侧)对图1电流方程式即为:

I1+I3=I2+I4 (3)

③计算电流的实际流向。对于由N条支路汇聚的节点A,在已知(N-1)条支路电流的情况下,可求解出第N条电流的情况:当所求值为正数,此电流的实际流向和参考方向相同;当所求电流值为负值,表明此电流的实际流向与参考方向相反。对图1,如果有:

I1=5A,I2=16A,I3=4A,利用(3)可得等式:

5+4=16+I4 (4)

经计算,得出I4=-7A,该结果表示I4 的实际流向与参考方向相反,实际流向为流入,大小为7A。

KCL定律不仅适用于电路中的节点,还可以推广应用于电路中的任一假设的封闭面。即在任一瞬间,通过电路中任一假设封闭面的电流代数和为零。但是对于任意假设的封闭面,若该封闭面只有一根导线与其他网络相连,这根导线一定没有电流通过;若网络只有一根导线与地相连,那么这根导线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选择封闭面如图中虚线所示,在所选定的参考方向下有:

I1+I6+I7=I2+I3+I5 (5)

图2 封闭面的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1、基本概念

①回路[1]:a.闭合的支路;b.闭合节点的集合。

②网孔[1]:a.其内部不包含任何支路的回路;b.网孔一定是回路,但回路不一定是网孔。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内容。

表述:任何时刻,沿着电路中任一回路方向绕行,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2],即

■U=0 (6)

该定律确定电路中任意回路内各电压之间关系,因此又称为回路电压定律,该定律建立在欧姆定律及电压环路定理的基础之上,其物理背景是能量守恒。而如何正确应用此定律,可依从以下几个步骤:

①明确该回路中有几个电源几个电阻,标示出元件的“+”“-”号。对于电源按照长“+”短“-”的原则,对于电阻按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指向来判断,电流指向即为电位降低的方向,即为“-”所在的位置,反向即为“+”。

②规定绕行方向。可以是顺时针绕行,也可以是逆时针环绕方向。

③选择该回路中任意一点A,从该点按照②所规定的绕行方向,顺序通过各元件,以所遇到的该元件的第一个极性标号(“+”或“-”号),作为列写回路电压等式时,该元件前的正负号。电阻的电压降利用欧姆定律得到。现举例如下,对图3所示电路

按照以上三个步骤①一共有3个电阻,两个电源,其正负号标示如图所示②绕行方向为顺时针③选择起点A,按照顺时针方向,首先经历的是电源E2的“+”,因此列写等式时,该电源前的符号为正“+”同理,顺时针时,历经的第二个元件是R3,极性为“—”因此列写等式时,该电源前的符号为正“—”,按照原则,历数整个回路,再次回到A,等式列寫完毕,为0。现写出完整的回路电压等式:

E2-I4R3+I1R1-E1+I2R2=0 (7)

经过多次教学摸索,本人总结出以上方法,相较与其他解法,有简单明了特点,避免方向颠倒,正负弄错,教学效果好。

三、结语

基尔霍夫定律在电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反复练习,牢牢掌握。读者可以尝试用逆时针绕行方向,列写图3中的回路电压方程式,看是否一致。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http://baike.baidu.com/view/131

449.htm?fr=aladdin

4.《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四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20页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即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连加的简便计算。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三位领导及时对我这节课进行了评价,帮我解除了困惑,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建议和有力的指导。

首先,本节课存在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抓住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新授阶段,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的特点,发现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另外两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然后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由于我心中没有将教学目标固定住,导致学生怎么算的都有,出现了列竖式和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的情况,没能达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目的。今后备课应先定好教学目标,再考虑怎样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力争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借用了教参后面的课件,课件中例3的解决出示了两种算法,算法1:115+132+118+85 算法2: :115+132+118+85 =247+118+85 =85+115+132+118 =365+85 =(85+115)+(132+118)=450 =200+250 =450 由于我没有将教材和课件比较着看,就误以为例3是想通过比较这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第2种算法能够凑出整百、整十数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其实课本上只出示了第2种算法,红梅校长给我指出:教材前后联系,例

1、例2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所以在此基础上,例3是想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也给大家一个启示,在备课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借用课件或其他资源,要深入的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

领导还给我提出了几点教学常规的细节:1.小括号的读法不能模棱两可,如(25+75)应该读成25与75的和。2.等于号必须用尺,书写时行与行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3.作业本的每个格子里严格要求学生写一道题,避免学生的字太小或者挤在一块看不清的情况。4.学生的坐姿、写字姿势每节课必须强调。5.课堂评价要及时,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6.注重课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及时解决。等等,我要牢记数学教学必须要严谨。

5.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篇五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3.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学习过程:

一、快乐预习

任务

一、欧姆定律(阅读教材26-27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怎样?各个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说明: 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欧姆定律明确了导体中的 与 和 之间的关系。任务

二、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1)、利用欧姆定律求电流:应用公式:

例1:一条电阻丝的电阻是97Ω,接在220V的电压上,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2)、利用欧姆定律求电路的电压:由公式 变形得

2、一个电熨斗的电阻是0.1KΩ,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2.1A,则加在电熨斗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3)、利用欧姆定律求导体的电阻:由公式 变形得 例

3、在一个电阻的两端加的电压是20V,用电流表测得流过它的电流是1A,则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4、通过以上的简单电学题目的计算,提出以下要求:

(1)、要画好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物理公式再数值计算,答题叙述要完整。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有疑惑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写下来,准备与

小组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二、合作探究:

1、对欧姆定律公式I=U/R的理解,下面哪一句话是错误的:()A.对某一段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在相同电压的条件下,不同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C.导体中的电流既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电阻有关;

D.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所以导体中的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电压有关,与电阻无关。

2、如果某人的身体电阻约在3000Ω到4000Ω之间,为了安全,要求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能大于 5mA,那么此人身体接触的电压不能大于:()

A.5V B.15V C.30V D.36V

3、甲、乙两导体通过相同的电流,甲所需的电压比乙所需的电压大,则它们的阻值大小关系是:()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

4、有一电阻两端加上 6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 0.5A,可知它的电阻为 Ω,若给它加上 18 V电压,导线中电流为 A,此时导线电阻为 Ω,若导线两端电压为零,导线中电流为 A,导线电阻为 Ω。

5、要想使1000Ω的定值电阻通过8mA的电流,那么应给它加________V的电压;如果该定值电阻所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5 mA,那么它两端所能加的最大电压是_________V。

三、总结梳理:

四、感恩达标

1、一个导体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3安,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欧, 导体两端电压为3伏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_______安, 导体两端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欧,。

2、一个定值电阻接在某段电路中,当电压为1.5V时,通过的电流为0.15A,当电压增大为原来的2倍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为原来的2倍 B.电阻为原来的2倍 C.电流为原来的1/2 D.电阻为原来的1/2

3、将2Ω和4Ω的电阻串联后接人电路,已知2Ω电阻通过的电流是0.5A,则4Ω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A.1 V、0.5 A; B.2 V、0.5 A; C.2 V、1 A; D.0.5 V、1 A。

4、如图所示电路,当图中的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电阻R的阻值是2.6欧,电压表有“+”、“3V”、“15V”三个接线柱,问电压表应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

6.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六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7.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论证及其应用 篇七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知道, 尽管显性基因有掩盖隐性基因的作用, 但是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保持平衡, 所以隐性变异不会因此而逐渐消失。等位基因频率的平方项, 就是平衡的基因型频率。下面我们分别从一对等位基因和复等位基因的情形出发, 应用数学方法分析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 导出该定律, 并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其理解。

1 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分析

1.1 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推证

设一对基因A和a在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p和q, 即某基因A的配子出现的几率为P, a出现的几率为q。p和q都是0~l间的正数, 而且p+q=l, 群体雌雄分配是完全随机的。

1.2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推证

仍然考虑一个无选择、无突变、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A1、A2、A3为群体某一基因座上的复等位基因, 频率分别为p、q、r, 则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

2 遗传平衡定律的实际应用

2.1 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推算

如果在一个已达到了遗传平衡的群体中, 当一对基因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p和q时, 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A基因频率的平方 (p2) , aa的基因型频率为a基因频率的平方 (q2) , Aa基因型频率为2pq;同时AA, Aa及aa这3种基因型频率的比例关系为p2+2pq+q2=1。反过来符合这两个条件的, 群体在遗传上也就达到平衡了。根据这个定律可以通过调查某种遗传性状的表现型频率算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例如某一遗传性状W的表型频率为0.008%, 这一遗传性状是由隐性纯合子所决定的, 求其杂合基因型的频率。

W基因频率q=q2=0.00008=0.0089。

故W的杂合基因型频率为0.0176。

2.2 复等位基因的频率推算

复等位基因的情况则稍为复杂, 但也可以通过表现型频率推算出来。如ABO血型表现型有4种, 由3个复等位基因 (IA, IB, i) 所决定, 如果调查10000人的血型, 发现A型占41.72%, B型占8.58%, O型占46.68%, AB型占3.02%, 如下所示:

ABO血型基因型频率计算:

设IA频率为p, IB频率为q, i频率为r

B型与O型频率相加恰是q2+2pr+r2= (q+r) 2

∴ (q+r) 2= (1-p) 2= (和分别代表B型和O型的表现型频率)

同理q=1-=1-0.4172 0.4668=0.060

这样3个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3 小结

遗传平衡定律是群体遗传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长期从事第一线遗传学教学的卫校教师来说, 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它弄懂弄透, 而遗传平衡定律的掌握自如, 是建立在对其数学推导的深刻领会的基础之上的, 笔者通过对遗传平衡定律进行数学分析与实际推算相结合, 把过于繁复的内容简单化, 使其浅显易懂, 便于掌握。

参考文献

[1]赵寿元, 等.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291~293.

[2]陈竺.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7:100~105.

上一篇:当老师不在教室时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二级建造师领取证介绍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