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教学

2024-09-14

文言文专题教学(精选7篇)

1.文言文专题教学 篇一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教学设计

恩平市第一中学 叶晓霞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2: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亲戚

牺牲

烈士` 爪牙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状﹚

〈补〉

〔定〕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4: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5:解题步骤及方法技巧归纳总结: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3、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掌握翻译的要求

4、强化训练

2.文言文专题教学 篇二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 大致锁定在以下六个方面: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应用,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 文言语句的翻译和句读, 偶尔涉及文章具体问题的设置。

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其中, 难点在一词多义中的熟词生义, 词类活用后意义的描述以及古今异义中古义的掌握, 大部分考生容易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失误。

虚词的理解与应用, 考点虽少, 但错误率较高。主要问题出在词性与用法的共同判断, 特别是介词﹑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由于目前淡化语法, 大部分考生区分不清。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筛选, 常常因为对句子的理解发生偏差, 导致筛选错误。而更多的是因缺乏回归语境的理解, 导致对事件发生的主体误解, 从而张冠李戴地误选。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归纳, 主要失误原因是对文章理解不透。文章理解不透又主要是因为缺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无法准确理解原文, 自然无法准确作出判断。

文言语句的翻译, 大多失误是因为重要语言知识的薄弱, 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对译。主要原因在于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体悟不透。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如2013年湖南卷第二题, 命题者选用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与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作为命题材料, 其第7题: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 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 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 事宜存录者, 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 或出事本异, 疑不能判, 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 言不附理, 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 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本题以这种全新的方式考查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能力, 可谓独具匠心。从对文章第二段“虽闻见异辞, 各生彼此, 然乖背至是, 亦良为可怪”的理解可知, 《魏略》和《出师表》中是“亮先诣备”还是刘备先“三顾茅庐”说法不一, 而B项的理解即为“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 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 存疑不能下论断的, 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因此B项正确。

又如2013年江西卷第三大题第11题 (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下列四组句子中, 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该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内容都有较大的突破, 命题者由过去基本考查人物形象的信息筛选改为场面描写的考查, 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的“送亲”及“迎亲”, 可谓大手笔。

有鉴于此, 除了关注常规考点外, 我们必须在洞穿所有考点的同时, 适度训练各种创新题型, 以不变应万变。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

1.形训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 以上, 会意字占12%以上, 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3.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4.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 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 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 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更为我们提供了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5.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 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獉萃, 超出) ; 胜操并御, 芳不得薄兮 (日薄獉西山, 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 借助熟悉的词义, 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二﹑推断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常用方法

1.文意分析法

虚词的判别必须依据文本的内容, 根据虚词所在句子的内容, 结合这个虚词的所有用法, 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如,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数存之”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 依据句意, 我们可以看出“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和“公子数存之”之间是转折关系, 依据“而”的用法, 判断出其用法为“连词, 表转折”。

2.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獉向荣, 泉涓涓而獉始流”, “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 那么“以”也应该与之相同, 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獉 所如, 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獉孰能讥之乎”两句, 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 因此应该是代词“它 (指鹤) ”;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分, 只表反问语气, 因此应该是副词。三是依据句子的标志来推断。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抓住这些标志, 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代入替换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在阅读和解题时, 就可将此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 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 “喝问”;④复音虚词, “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例子比照法

作为“常见虚词”, 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 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 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獉 , 号为‘独立使君’”的“焉”, 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獉 ”“观人风者得焉獉”“从师而问焉獉 ”, 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 意思是“他”。另外, 成语也是很好的范例。如“急急乎惟进修是獉求”一句中 “是”的意义和用法, 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利是图”来推断, 应该是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方法

1.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倒装句式, 其特点是句子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 这是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为了明确句意,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 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一般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前, 如果在它们之后就属于定语后置。同样, 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前, 补语在谓语动词后, 介宾短语多放在谓语前做状语, 这是现代汉语的习惯, 把它放在谓语动词后就成了补语, 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前, 句式才通顺。例如“事急矣,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中后部分译为“向孙将军求救”;“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庙之农夫”中后部分译为“比南亩的农夫还多”。

2.分类记例, 举一反三

方法是每种特殊句式选取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 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 以此为例, 举一反三。例如,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须记住三个句子, “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 应该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

3.根据分句间对应词语所表现的意义联系推断句子结构关系

如“陛下必欲变法, 请今日为始”, “必欲变法”是假设的条件, “请今日为始”则是在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四﹑翻译句子的方法与策略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 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有些词, 在古书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 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 “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3.折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 但词义已发生变化, 有的扩大或缩小了, 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 然后再翻译。

例: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 因责常供。 (《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 “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 “才”前省略了“促织”, “责”后省略了宾语“之”, 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 这里是借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 名、朝代名等 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 都可保留。

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 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 可不译出来。

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 常构成倒装句, 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 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 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 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 这话读起来不顺, 听起来别扭, 如果变通一下, 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 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 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即可。

11.凝缩法。对 古文中特 殊的语言 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 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 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通五经, 贯六艺。 (《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 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 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 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 使意思明朗, 可译为: 使敌人降顺,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五﹑句读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 断句、加标点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 逐步缩小范围, 直至断开全文, 加上正确的标点。

1.根据词性、语序断句

现将根据不同词性断句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发语词领句断句。文言文中常用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等, 其作用主要是领起句子, 断句时要在这些词前断开。

②时间词语领句断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有:“是时”“后”“昔者”“日者”“既已”“既而”“向者 (乡者) ”“俄而 (俄顷) ”“方今”“有顷 (顷之、顷间) ”“乃今 (乃今而后、而今而后) ”等。根据文言 中常见的 时间词语 可以断句。

③复音虚词领句断句。复音虚词用于句首有几个特点:a.这些词领起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一般都领起一个分句;b.复音虚词之前, 大多不用主语, 主语大部分承前省略;c.也有不在这些词前断开的, 特别是在短句中。

④谦辞领句断句。常见的谦辞有:“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妄”“贱妾”“婢 子”等。

⑤“故”“然”领句断句。文言文“故”字常领起推论句或结论;“然”“然而”领起转折句。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句。

⑥方位词领句断句。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 当它们用来领起句子时, 可用为帮助断句的标志。

⑦语气词句尾断句。文言文中句尾常见的语气词有:“与 (欤) ”“邪 (耶) ”“乎”“哉”“也”“矣”“焉”“耳”等, 这些词之后要断开。

⑧叹词断句。文言文常见的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 断句时, 要在这些词前后断开。

2.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子和固定格式, 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抓住这些相沿习用的惯用句式, 进行断句。

3.根据修辞技巧断句

①比喻断句。比喻词往往是比喻句的重要标志。断句时, 先断出比喻词, 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前后句子。

②对比断句。对比论述多出现在古代论说文中, 根据对比句的起止可以断句。

③顶真断句。顶真也叫“联珠”, 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一句首尾蝉联的修辞手法。

④重复断句。文言文中重复的修辞方法有词语重复、短语和句子重复以及句式重复几种情况, 这是断句的标志之一。断句时, 先找到重复的部分, 然后找到前后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断出完整的句子。

⑤排比断句。排比句有几个特点:句子结构相同;每句字数大体相等;常使用一些相同的虚字或重复的词语。依照这些特点可以进行断句。

⑥对偶断句。古文中对偶句使用很多, 而且用法灵活。断句时, 可以先把对偶句标出来, 再去寻求其他句子的起止。

4.其他方面断句

①根据对话用语的词语标志断句。文言文中, 有些对话带有对话标志, 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 抓住这些对话标志语, 进行断句。

②章法特点断句。文言文有一定的章法特点。例如, a.开合有序, 即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b.杂中有整, 即诸多的叙事中含有总述性的句子;c.纹丝不乱;d.错落有致。根据这些章法上的特点, 可以理清文章脉络, 帮助断句。

③文体特点断句。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归纳的结构特点以及句式严谨的形式特点。叙事性文章内容上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 语言灵活, 句式变化大。骈体文以双句为主, 讲究对仗声律, 断句时, 在韵脚处断开, 然后依对仗、字数等特点逐句断开。韵文有严格的字数、句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 断句前要熟悉各种韵文的格律, 以便断开句子。

④音韵断句。音韵, 可在韵脚处断句, 给古籍标点带来很多方便。

六﹑筛选文中信息的基本方法

1.确立全局观念, 把握主要内容

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事件的前因后果, 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 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 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 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2.明确题旨要求, 把握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 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 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 发, 在具体语 境中明辨 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 抓住有标志的文字,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 看看其前后联系, 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 更应如此。

4.根据材料特点, 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 两相对比, 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其不同之处, 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特别提醒:命题者有时为了照顾选项的和谐统一, 并不把符合题干要求的全部内容都归在正确选项, 也就是说正确选项的答案并非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

七﹑准确把握作者观点与态度的方法

1.抓议论评价性的句子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段材料或整段文章的结尾, 考生可抓住这些关键句子来判断解题。

2.从相关的材料中抽象概括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从材料中不能直接找到相关的句子, 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文章时, 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 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 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两相对比, 排除干扰

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 (1) 夸大事实, 导致谬误; (2) 偷换概念, 混淆是非; (3) 正误夹杂, 真真假假。

考生只要认真研讨语料, 把握文章内容, 然后两相对比, 就不难排除干扰, 得出正确答案。

4.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把握观点与态度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如果能做到知人论世, 既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又了解作家的思想, 则更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 非丝麻无以盖形, 故充腹有粒, 盖形有缕。夫在芸耨, 妻在机杼, 民无二事, 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 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 , 金器腥。圣人饮于土, 食于土, 故埏植以为器, 天下无费。今也, 金木之性, 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 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 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 秋冬女练布帛, 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 糟糠不充腹, 失其治也。古者, 土无肥硗, 人无勤惰 , 古人何得至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 织有日断机, 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 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 使民无私也。民无私, 则天下为一家, 而无私耕私织, 共寒其寒, 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 有子一人不损一饭, 焉有喧呼酒以败善类乎?民相轻佻, 则欲心与, 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 则民私饭有储食, 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 乌有以为人上也。善政执其制, 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 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 出乎一道, 则欲心去, 争夺止, 囹圄空;野充粟多, 安民怀远 ;外无天下之难, 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

苍苍之天, 莫知其极;帝王之君, 谁为法则? 往世不可及, 来世不可待, 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 二曰垂光, 三曰洪叙, 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为牺牲, 杂学不为通儒。今说者曰: “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 三尺之泉足以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 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 其次因物, 其下在于无夺民时, 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 赏必从文而成。

(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器液 , 金器腥液:渗透。

B.而宜设之制也设:建立。

C.人无勤惰勤惰:勤劳与懒惰。

D.安民怀远怀远:安抚远方之民, 使之归附。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治国根本的一组是

①夫在芸耨, 妻在机杼, 民无二事, 则有储蓄

②夫无雕文刻镂之事, 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③春夏夫出于南亩, 秋冬女练布帛, 则民不困

④夫谓治者, 使民无私也

⑤善政执其制, 使民无私

⑥野物不为牺牲, 杂学不为通儒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③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百姓应首先解决温饱问题。

B.推行治国之本在于执行法制, 使百姓不去谋取私利。

C.贤明的君主应智慧超群, 光泽垂范, 赏罚严明, 英勇果敢。

D.私欲有时产生于没有节制, 邪念即便有禁令也难免产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非五谷无以充腹, 非丝麻无以盖形, 故充腹有粒, 盖形有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本缘理, 出乎一道, 则欲心去, 争夺止, 囹圄空;野充粟多, 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 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圣人之为国也, 壹赏, 壹刑, 壹教。壹赏则兵无敌, 壹刑则令行, 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 明刑不戮, 明教不变, 而民知于民务, 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 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 皆尽其胸臆之知, 竭其股肱之力, 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 若有苏其兵中原者, 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 若有捍城者, 攻将凌其城。战必履人之军, 攻必凌獉人之城, 尽城而有之, 尽宾而致之, 虽厚庆赏, 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 文王卦于岐周, 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 大破九军, 卒裂土封诸侯, 士卒坐陈者, 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 纵马华山之阳, 纵牛于农泽, 纵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 以赏天下之人, 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 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 而封侯其臣, 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 里有书社;赏之所加, 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 海内无害, 天下大定, 筑五库, 藏五兵, 偃武事, 行文教 , 倒载干戈, 搢笏, 作为乐, 以申其德。当此时也, 赏禄不行, 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节选自《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必凌人之城凌:攀登。

B.何费匮之有矣匮:不足。

C.车休息不乘休息:休养生息。

D.行文教文教:文德教化。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对“壹赏”政治主张理解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

②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③明赏不费

④赏禄不行, 而民整齐

⑤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⑥赏之所加, 宽于牛马者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奖赏明确, 人们就不可能营私舞弊, 投机取巧取得奖赏, 只能凭战功取赏。

B.刑罚严明, 人人知道犯法必究, 因而不敢犯法, 所以“不戮”。

C.施行教化明白清楚, 人们即使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也很难自觉地统一行动。

D.在作者看来, 明确的奖赏发展极点可能达到不用奖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 皆尽其胸臆之知, 竭其股肱之力, 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汤、武既破桀、纣, 海内无害, 天下大定, 筑五库, 藏五兵, 偃武事, 行文教, 倒载干戈, 搢笏, 作为乐, 以申其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陶弘景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也。初, 母梦青龙自怀而出, 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 已而有娠, 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 得葛洪《神仙传》, 昼夜研寻, 便有养生之志。及长, 身长七尺四寸, 神仪明秀, 朗目疏眉, 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 齐高帝作相, 引为诸王侍读, 除奉朝请。虽在朱门, 闭影不交外物, 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 , 多取决焉。永明十年, 上表辞禄, 诏许之, 赐以束帛。及发, 公卿祖之于征虏亭, 供帐甚盛, 车马填咽, 咸云宋、齐以来, 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 寻访仙药。每经涧谷, 必坐卧其间, 吟咏盘桓 , 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 高其志节, 累书要之, 不至。

弘景为人, 圆通谦谨, 出处冥会, 心如明镜, 遇物便了, 言无烦舛 , 有亦辄觉。

永元初, 更筑三层楼, 弘景处其上, 弟子居其中, 宾客至其下, 与物遂绝, 唯一家僮得侍其旁。特爱松风, 每闻其响, 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 望见者以为仙人。

性好著述, 尚奇异, 顾借光景, 老而弥笃。尤明阳阳五行, 风角星算, 山川地理, 方图产物, 医术本草。

义师平建康, 闻议禅代, 弘景援引图谶, 数处皆成“梁”字, 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 及即位后, 恩礼愈笃, 书问不绝, 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 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 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 云“古贤莫比”。

大同二年, 卒, 时年八十一。颜色不变, 屈申如桓。诏赠中散大夫, 谥日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事。弘景遗令薄葬, 弟子遵而行之。

(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朝仪故事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吟咏盘桓盘桓:徘徊、逗留。

C.出处冥会出处:来源或根据。

D.言无烦舛烦舛:繁杂错乱。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弘景神态仪表明朗清秀, 眉目舒展有神。

B.陶弘景为人处世灵通随和, 谨慎谦逊, 出仕应对自如。

C.陶弘景性喜著述, 崇尚奇异诡怪, 珍惜光阴, 年老益甚。

D.陶弘景精通辟谷导引等养生之法, 年过八旬依然葆有壮年之貌。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在朱门, 闭影不交外物, 唯以披阅为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祖既早与之游, 及即位后, 恩礼愈笃, 书问不绝, 冠盖相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庾信, 字子山, 南阳新野人也。祖易, 齐征士。父肩吾, 梁散骑常侍、中书令。

信幼而俊迈 , 聪敏绝伦, 博览群书, 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 腰带十围, 容止颓然, 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 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左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在东宫, 出入禁闼, 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 文并绮艳, 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 , 竞相模范, 每有一文, 京都莫不传诵。

侯景作乱, 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 营于朱雀航。及景至, 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 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 除御史中丞。及即位, 转右卫将军, 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 来聘于魏, 属大军南讨, 遂留长安。

信多识旧章, 为政简静, 吏民安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 南北流寓之士, 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 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 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 周旋款至, 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 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 自余文人, 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大象初, 以疾去职, 卒。隋文帝 深悼之, 赠本官, 加荆、淮二州 刺史。……

(选自《周书·庾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信幼而俊迈俊迈:英俊出众。

B.当时后进后进: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

C.南北流寓之士流寓: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下来。

D.周旋款至周旋:应接、交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庾信从小英俊出众, 聪敏绝顶, 博览群书, 尤精于《春秋左氏传》。

B.庾信与徐陵, 因皆任抄撰学士, 出入禁闼, 恩礼隆重, 富于才华, 世称“徐庾体”, 可惜其文章绮靡艳丽。

C.庾信因世宗﹑高祖都喜爱文学而蒙受恩礼, 当时除了王褒, 其余的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D.庾信虽位望通显, 却常常思念故乡, 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其思乡代表作。

3.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仿其语。”试写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信多识旧章, 为政简静, 吏民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群公碑志, 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 自余文人, 莫有逮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纪僧真, 丹阳建康人也。僧真少随逐征西将军萧思话及子惠开, 皆被赏遇。惠开性苛, 僧真以獉微过见罚, 既而委任如旧。及罢益州还都, 不得志, 僧真事之愈谨。惠开临终叹曰:“纪僧真方当富贵, 我不见也。”乃以僧真托刘秉、周颙。初, 惠开在益州, 士反, 被围危急, 有道人谓之曰:“城围寻解。檀越贵门后方大兴, 无忧外贼也。”惠开密谓僧真曰:“我子弟见在者, 并无异才。正是道成耳。”僧真忆其言, 乃请事太祖。随从在淮阴, 以闲书题, 令答远近书疏。自寒官历至太祖冠军府参军、主簿。僧真梦蒿艾生满江, 惊而白之。

元徽初, 从太祖顿新亭, 拒桂阳贼。萧惠朗突入东门, 僧真与左右共拒战。贼退, 太祖命僧真领亲兵, 游逻城中。事宁, 除南台御史、太祖领军功曹。上将废立, 谋之袁粲、褚渊。僧真启上曰:“今朝廷猖狂, 人不自保。天下之望, 不在袁、褚。明公岂得默己, 坐受夷灭?存亡之机, 仰希熟虑。”太祖纳之。

太祖欲度广陵起兵, 僧真又启曰:“主上虽复狂衅, 虐加万民, 而累世皇基, 犹固盘石。今百口北度, 何必得俱?纵得广陵城, 天子居深宫施号令, 目明公为逆, 何人避此?如其不胜, 则应北走胡中。窃谓此非万全策也。”上曰:“卿顾家, 岂能逐我行耶 ?”僧真顿首称无贰。

初, 上在领军府, 令僧真学上手迹下名, 至是报答书疏, 皆付僧真。上观之, 笑曰:“我亦不复能别也。”初, 上在淮阴治城, 得一锡趺, 大数尺, 下有篆文, 莫能识者。僧真曰:“何须辨此文字, 此自久远之物, 九锡之徵也。”

僧真容貌言吐, 雅有士风。世祖尝目送之, 笑曰:“人何必计门户, 纪僧真常贵人所不及。”永泰元年, 除司农卿。明帝崩, 掌山陵事。出为庐陵内史, 年五十五, 卒。

(选自《南齐书·纪僧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城围寻解寻:不久, 随即。

B.以闲书题闲:悠然自得。

C.事宁, 除南台御史除:任命官职。

D.掌山陵事掌:主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纪僧真出身寒门, 深得萧道成赏识。

B.纪僧真在萧道成登基以前, 给予谋划和协助, 可见其善于投机取巧。

C.纪僧真出身低微却有一定的才干, 因而得到重用。

D.纪僧真敢于直谏, 这也是他深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公岂得默己, 坐受夷灭?存亡之机, 仰希熟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纵得广陵城, 天子居深宫施号令, 目明公为逆, 何人避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 鲁哀公好儒而削, 知文而不知武, 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 然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蒐狝振旅而数军实焉, 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 城垒者国之固也, 而欲罢之, 是去表见里, 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 以袭空虚, 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 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 而有司之所忧也。”

文学曰:“往者能关梁, 交有无, 自单于以下, 皆亲汉内附, 往来长城之下。其后, 王恢误谋马邑, 匈奴绝和亲, 攻当路塞, 祸纷拏而不解, 兵连而不息, 边民不解甲驰驽, 行数十年, 介胄而耕耘, 耝耰而侯望, 燧燔烽举, 丁壮弧弦而出斗, 老者超越而入葆, 言之足以流涕寒心, 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为兄弟也。’故‘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会聚相结, 三会之后, 乖离獉獉相疑, 伐战不止, 六国从亲, 冠带相接, 然未尝有坚约, 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君在楚, 诰鼬之会书‘公’, 给夷狄也。匈奴数和亲, 而常先犯约, 贪侵盗驱, 长诈谋之国也, 反复无信, 百约百叛, 若朱、象之不移, 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备, 亲之以德, 亦难矣。”

文学曰:“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 德施方外, 绝国殊俗, 臻于阙廷, 凤凰在列树, 麒麟在郊薮, 群生庶物, 莫不被泽。……范蠡出于越, 由余长于胡, 皆为霸王贤佑, 故政有不从之教, 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 挹彼注兹。’故公刘处戎狄, 戎狄化之;太王去豳, 豳民随之。周公修德, 而越裳氏来: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 何忧于彼之不改。”

(选自《盐铁论·和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老者超越而入葆超越:越过障碍。

B.内省不疚内省:内心反复;自己检查。

C.乖离相疑乖离:不和而散。

D.其从善如影响影响:消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行仁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B.君子只有内心反省, 才能毫无愧歉, 才能无忧无惧。

C.六国合纵和亲, 使者往来不绝, 但也不曾有过坚牢的盟约, 匈奴更让人难以信任。

D.施政常常还顺民心, 因而百姓不愿意接受教化。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匈奴轻举潜进, 以袭空虚, 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 祸必不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匈奴数和亲, 而常先犯约, 贪侵盗驱, 长诈谋之国也, 反复无信, 百约百叛, 若朱、象之不移, 商均之不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子昂字伯玉, 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 未知书, 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獉 博獉。后入乡校感悔, 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痛自修饰, 精穷坟典 , 耽爱黄老, 《易》象。光宅元年, 诣阙上书, 谏灵驾入京。召见, 武后奇其才, 遂拜麟台正字, ……累迁拾遗。圣历初, 解官归。会父丧, 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 闻其富, 造诈诬子昂, 胁取略二十万缗, 犹薄之, 遂送狱。子昂自筮卦, 惊曰:“天命不祐, 吾殆穷乎!”果死狱中, 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 为性褊躁, 轻财好施, 笃朋友之义。唐兴, 文章承徐、庚馀风, 天下祖尚, 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 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獉海内文宗。”由是知名。凡所著论, 世以为法, 诗调尤工。尝劝后兴明堂、太学, 以调元气。与游英俊 , 多秉杈衡。柳公权评曰:“能极著述, 克备比兴, 唐兴以来, 子昂而已。”有集十卷, 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 象以有齿卒焚其身, 信哉, 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陈子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弋博:赌博取胜。

B.精穷坟典坟典:三坟字典的简称, 泛指古书。

C.子昂始变雅正雅正:典雅纯正。

D.与游英俊英俊:才智杰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相貌温柔和雅, 性格偏执急躁, 轻财好施, 重朋友之义。

B.陈子昂诗文除继承徐陵、庾信遗风, 更在于其明于创新, 因而从他开始才转变为雅正。

C.陈子昂因作《感遇诗》三十章, 深得王适高度评价。

D.陈子昂能 极尽精力 著述, 充分体现 比兴。

4.把原文中 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 能极著述, 克备比兴, 唐兴以来, 子昂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 象以有齿卒焚其身, 信哉, 子昂之谓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嘉祐五年, 京师大疫。四月乙亥, 圣俞得疾, 卧城东汴阳坊。明日, 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 驺呼属路不绝。城东之人, 市者废, 行者不得往来, 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邪? 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 癸未, 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而旧者, 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 皆有以赙恤其家。粤六月甲申, 其孤增载其柩南归, 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双归山。

圣俞, 字也, 其名尧臣, 姓梅氏, 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 而从父询以仕显 , 至圣俞, 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 皆能道其名字, 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 直曰此世所贵也, 吾能得之, 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 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 久则涵演深远, 间亦琢刻以出怪巧, 然气完力余, 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 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 皆可喜, 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 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 未尝忤于物, 至其穷愁感愤, 有所骂讥笑谑, 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 而不怨怼, 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 王文康公见其文, 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 尝一召试, 赐进士出身, 余辄不报。嘉祐元年,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 “梅某经行修明, 愿得留, 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 作为雅颂, 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 袷于太庙, 御史大夫韩绛言天子且亲祠, 当更制乐章, 以荐祖考, 惟梅某为宜, 亦不报。

圣俞初以从父荫 , 补太庙斋郎, 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 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 监湖州盐税, 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 监永济仓, 国子监直讲, 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 多补正旧史阙谬, 乃命编修《唐书》, 书成, 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曾祖讳远, 祖讳邈, 皆不仕。父讳让, 太子中舍, 致仕, 赠职方郎中。母曰仙游县太君束氏, 又曰清河县太君张氏。初娶谢氏, 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 封某县君。子男五人, 曰增、曰墀、曰坰、曰龟儿, 一早卒。女二人, 长适太庙斋郎薛通, 次尚幼。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 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 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盖非诗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铭曰:不戚其穷, 不困其鸣, 不踬于艰, 不履于倾。养其和平, 以发厥声, 震越浑锽, 众听以惊。以扬其清, 以播其英, 以成其名, 以告诸冥。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庐陵文钞·梅圣俞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从父询以仕显显:显耀, 传扬。

B.圣俞初以从父荫荫:保护。

C.长适太庙斋郎薛通适:顺从。

D.不戚其穷戚:忧愁, 悲伤。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梅圣俞“仁厚乐易”的一组是

①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 皆能道其名字

②其应于人者多, 故辞非一体

③未尝忤于物

④然用以为欢, 而不怨怼

⑤圣俞学长于《毛氏诗》

⑥梅某经行修明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俞诗经历了一个由追求清丽、恣肆平淡, 而涵容深邃、发挥广远, 偶尔雕琢, 而后气势充沛、笔法苍遒的过程。

B.圣俞之文一扫唐代号称诗人之文章之风, 既不怪僻拘泥, 又不狭隘浅陋。

C.圣俞以诗取乐, 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 对事情有所咒骂讥讽嘲笑戏谑, 都借助诗歌予以表现, 可见其无奈与玩世不恭。

D.圣俞得以编修《唐书》, 缘于其呈送自己编撰的《唐载》, 对旧史缺漏和错误的补充与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益非诗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戚其穷, 不困其鸣, 不踬于艰, 不履于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太学生何蕃, 入太学者廿馀年矣。岁举进士, 学成行尊, 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獉。相与言于助教、博士, 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 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馀事, 以之升獉于礼部, 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 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 莫为礼部;为礼部者, 率蕃所不合者, 以是无成功。

蕃, 淮南人, 父母俱全。初入太学, 岁率一归, 父母止之;而后间一二岁乃一归, 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 纯孝人也。闵亲之老, 不自克。一日, 揖诸生, 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 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馀人, 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 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 会阳先生出道州, 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 仁勇人也。”或者曰: “蕃居太学, 诸生不为非义, 葬死者之无归, 哀其孤而字獉焉, 惠之大小必以力复, 斯其所谓仁欤! 蕃之力不任其体, 其貌不任其心, 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 太学诸生举将从之, 来请起蕃, 蕃正色叱之, 六馆之士不从乱, 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 其为泽, 不为川乎?川者高, 泽者卑;高者流, 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 充诸心, 行诸太学, 积者多, 施者不遐也。天将雨, 水气上, 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 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 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 然后能有所立, 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 无亦使其无传焉。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太学生何蕃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谈说。

B.以之升于礼部升:上报。

C.会阳先生出道州会:正值。

D.哀其孤而字焉字:养育。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蕃既仁且勇的一组是

①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②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 不可选纪

③闵亲之老, 不自克

④葬死者之无归, 哀其孤而字焉

⑤惠之大小必以力复

⑥朱泚之乱, 太学生诸生举将从之, 来请起蕃, 蕃正色叱之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品行高尚, 深得太学生们的推尊与称颂。

B.何蕃仕途未获成功, 源于了解者未在实位, 在实位者与之不合。

C.何蕃是个孝子, 怜悯双亲, 常常无法抑制自己念亲归养的心情。

D.何蕃的仁义, 充实于内心, 行之于太学, 尽管积累很多, 却无法施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蕃之力不任其体, 其貌不任其心, 吾不知其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 然后能有所立, 独何蕃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 欲出一言, 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 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 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 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 则千载累于圣德, 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 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 上谓侍臣曰:“言语者, 君子之枢机, 谈何容易。凡在众庶, 出一言不善, 则人记之, 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 不可出言有失。其所亏损至大, 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 泉石称意, 而怪无萤火, 敕云: ‘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 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 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 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 , 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 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 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 圣哲之与庸愚, 上下相悬, 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 以极卑而对极尊, 徒思自强, 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 假慈颜, 凝旒以听其言, 虚襟以纳其说, 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 纵天辩, 饰辞以折其理, 援古以排其议, 欲令凡蔽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 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君称‘大辩若讷’, 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 轮扁窃议;汉皇慕古, 张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 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 形神外劳, 初虽不觉, 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 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 皆陛下力行所至, 欲其长久, 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 每事敦朴, 无非至公, 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于秦政强辩, 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 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 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 浩然养气, 简彼缃图, 淡焉怡悦。自固万寿于南岳, 齐百姓于东户, 则天下幸甚, 皇恩斯毕。”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 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 遂致烦多。轻物骄人, 恐由兹道。形神心气, 非此为劳。今闻谠言, 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

1.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知:执掌, 负责。

B.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蚀:亏损。

C.饰辞以折其理折:驳斥。

D.淡焉怡悦淡:淡漠。

2.以下各组句子中, 有关“慎言”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语者, 君子之枢机

②皇天以无言为贵, 圣人以不言为德

③多语则损气

④欲其长久, 匪由辩博

⑤秦政强辩, 失人心于自矜

⑥魏文宏材, 亏众望于虚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处在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一样, 人们都会看见, 应像太宗一样警戒慎重。

B.愚蠢者与圣智者, 卑贱者与尊贵者, 因上下悬殊, 观点自然难以相通。

C.要想国家长久, 不能依靠言辞通达善辩, 应忘掉好恶, 谨慎取舍。

D.不思虑, 不可以治理国家, 不说话却同样可以阐述治国方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君居四海之尊, 若有亏失, 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 人皆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当忘彼爱憎, 慎兹取舍, 每事敦朴, 无非至公, 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犹不可期獉 ;况乎天理之溟漠, 又安可得而推獉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死有传于后世, 苟能如此足矣, 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 而辅学术之精微, 故充于文章, 见于议论, 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 无问乎识与不识, 而读其文, 则其人可知。

鸣呼!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 窜质流离, 而终不可掩者, 以其公议这是非。既压复起, 遂显于世。果敢之气, 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方任宗皇帝临朝之末年, 顾念后事, 谓如公者, 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 从容指顾 ,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其出处进退, 又庶乎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 平昔游从, 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可期期:期望。

B.又安可得而推推:推求。

C.从容指顾指顾:手指目视, 比喻专注。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瞻依:瞻仰依恋。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欧阳修“深厚、高远、精微”的一项是

①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

②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

③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④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⑤谓如公者, 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⑥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着眼于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功业, 皆推崇备至, 妙在文势辞句全用欧公祭文笔法, 以议论起笔,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胜追慕怀想之情。

B.“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此处用典, 切人切事, 可谓天然文字。盛赞欧阳修德泽必万古常新, 含“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之意。

C.最后一段, 抒发源自肺腑的哀痛之情, 表达作者个人的向慕之情。

D.本文一守常套, 始终围绕一“悲”字作文章。全文以议论张本, 迂回起笔, 以“不能不悲”推翻开端之“何须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及夫发谋决策, 从容指顾,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欧阳玄字原功, 其先家庐陵, 与文忠公修同所自出。至曾大父新, 始迁居浏阳, 故玄为浏阳人。幼歧嶷, 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 八岁能成诵, 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 日记数千言, 即知属文。十岁, 有黄冠师注目视玄, 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 目光射人, 异日当以文章冠世, 廊庙之器也。”年十四, 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 下笔辄成章, 每试庠序, 辄占高等。弱冠, 下帷数年, 人莫獉见其面, 经史百家, 靡不讲究, 伊、洛诸儒源委, 尤为淹贯。

延祐元年, 诏设科取士, 玄以《尚书》与贡。明年, 赐进士出身, 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 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 久不决, 玄察其情, 皆为平翻。豪右不法, 虐其驱奴, 玄断之从良。……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 蛮獠杂居, 抚字稍乖, 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 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 官曹相顾失色, 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 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 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 弃兵仗, 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 缘诉某事于县, 县官不为直,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情有弗堪, 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 归为理其讼, 獠人遂安。

诏修辽、金、宋三史, 召为总裁官, 发凡举例, 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 玄不以口舌争, 俟其呈稿, 援笔窜定之, 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 皆玄属笔。五年, 帝以玄历仕累朝, 且有修三史功, 谕旨丞相, 超授爵秩, 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及入奏, 上称快者再三, 已而乞致仕 , 帝复不允。

玄性度雍容, 含弘缜密 , 处己俭约, 为政廉平, ……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 多出玄手。金缯上尊之赐, 几无虚岁。海内名山大川, 释、老之宫, 王公贵人墓隧之碑, 得玄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 流传人间, 咸知宝重。文章道德, 卓然名世。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洛诸儒源委, 尤为淹贯淹贯:精通。

B.乃发愤就死耳发愤:发泄愤懑。

C.已而乞致仕致仕:退休。

D.含弘缜密缜密:处理细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从小聪慧, 经史百家, 都有所研究, 尤其精通二程学问的源流。

B.欧阳玄担任《辽史》、《金史》、《宋史》的总裁官, 但仅限于举例, 使撰稿者难有所据。

C.欧阳玄雍容大度, 含蓄、弘大, 处事细致, 廉洁公正。

D.欧阳玄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朝廷制诰多出其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儿神气凝远, 目光射人, 异日当以文章冠世, 廊庙之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片言只字, 流传人间, 咸知宝重。文章道德, 卓然名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苏天爵字伯修, 真定人也。由国子学生公试, 名在第一, 释褐, 授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丁内外艰, 服除, 调功德使司照磨。至顺元年, 预修《武宗实录》。二年, 升修撰, 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年, 虑囚于湖北。湖北地僻远, 民獠所杂居, 天爵冒瘴毒, 遍历其地。囚有言冤状者, 天爵曰:“宪司岁两至, 不言何也?”皆曰:“前此虑囚者, 应故事耳。今闻御史至, 当受刑, 故不得不言。”天爵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 虽盛暑, 犹夜篝灯, 治文书无倦。沅陵民文甲无子, 育其甥雷乙, 后乃生两子, 而出乙。乙俟两子行卖茶, 即舟中取斧, 并斫杀之, 沉斧水中, 而血渍其衣, 迹故在。事觉, 乙具服, 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 且不杀人, 何以衣污血? 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杀人处甚近, 何谓疑狱?”遂复置于理。其明于详谳, 大抵此类。

入为监察御史, 道改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 复拜监察御史, 在官四阅月, 章疏凡四十五上, 所劾者五人, 所荐举者百有九人。明年, 预修《文宗实录》, 五年, 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 明年, 改吏部尚书, 是时, 朝廷更立宰相, 庶务多所弛张, 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 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至正二年, 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 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都人有包、韩之誉。然以忤时相意, 竟坐不称职罢归。七年, 天子察其诬, 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 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财赋, 居天下十七, 事务最烦剧, 天爵条分目别, 细巨不遗。

天爵为学, 博而知要, 长于纪载, 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其为文, 长于序事, 平易温厚, 成一家言, 而诗尤得古法, 有诗稿七卷, 文稿三十卷。于是中原前辈, 凋谢殆尽, 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 虽老不倦。晚年, 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 称之为滋溪先生。

(选自《元史·苏天爵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顺元年, 预修《武宗实录》预:参与。

B.明年, 虑囚于湖北虑:审察。

C.然以忤时相意忤:违逆。

D.竟坐不称职罢归坐:犯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苏天爵从政身体力行的一组是

①每事必究心, 虽盛暑, 犹夜篝灯, 治文书无倦

②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③然以忤时相意, 竟坐不称职罢归

④天爵条分目别, 细巨不遗

⑤天爵为学, 博而知要, 长于纪载

⑥其为文, 长于序事, 平易深厚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天爵被任命为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 缘于其在国学监的公开考试中名列第一。

B.苏天爵审察刑狱, 善于详细地审判定罪, 公正求实。

C.苏天爵从政知无不言, 为皇命谋划, 尽忠尽智, 深得历朝宰相器重。

D.苏天爵是元代的“包拯”, 办事分别条目, 巨细无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是时, 朝廷更立宰相, 庶务多所弛张, 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 天爵知无不言, 言无顾忌, 夙夜谋画, 须发尽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于是中原前辈, 凋谢殆尽, 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 讨论讲辩, 虽老不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

天目之山, 敞于幻住, 奇于立玉, 险于猴子岩, 幽于活埋庵。庵小而獉饰, 竹石皆秀, 面峰奇削, 广不累丈, 游人行刀脊上, 发皆竖。峰颠老松, 偃石侧出。周望缘而上, 坐其干, 余谓“陶王孙, 今即真矣。”周望身羸瘦, 故有此戏。

狮子岩架壁为阁, 下临无地, 巨木绣壁如韭, 飞岩怒壑, 不可尽状。立玉骨色类湖石, 一峰拔地立, 玲珑纤峭, 高千余级, 四面石壁刻露, 攒青簇黛, 似有高手堆叠而成。米南宫所谓秀瘦皱透, 大约其体石之变幻奇诡者也。

峰腰板屋二间, 一头陀坐其中, 悬破瓦釜, 壁间挂一烟黄本, 其行脚时所著论也。行迫, 未及问其名字。从立玉至此, 径甚险, 面临绝崖, 梯级而下, 不容半趾。一老人从平路望, 两足酸楚, 遂不能步。幻住即中峰道场, 景尤空阔, 诸獉峰奇态, 毕供眼前。从山足至此, 可獉十余里。由幻住而上, 山愈高峻, 然佳处皆在山半, 好事者獉皆游至, 再抵幻住, 便可息足矣。

(选自袁宏道《天目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玲珑纤峭玲珑:精巧细致。

B.大约其体石之变幻奇诡者也大约:大概。

C.可十余里可:大约。

D.便可息足矣息: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天目山景点特点的归纳,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幻住空旷阴森

B.立玉峰奇特陡峭

C.狮子岩险峻秀丽

D.活埋庵幽雅精美

4.把原文中 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 峰腰板屋二间, 一头陀坐其中, 悬破瓦釜, 壁间挂一烟黄本, 其行脚时所著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幻住而上, 山愈高峻, 然佳处皆在山半, 好事者皆游至, 再抵幻住, 便可息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下面文言语段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渚水滨 (《齐桓公伐楚》)

A.入/也/王/复/诸/滨

B.君/也/给/君/滨

C.入/也/给/复/滨

D.君/也/王/复/诸/滨

2.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假道》)

A.谓/依/寒/者/也

B.依/寒/者/虢/也

C.谓/衣/者/也

D.依/者/虢/也

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蹇叔哭师》)

A.曰/门/来/也

B.使/曰/管/来/也

C.使/曰/管/师/来/也

D.曰/管/来/也

4.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晋灵公不君》)

A.曰/敬/也/主/忠/命/信/也

B.曰/敬/也/主/忠/命/信/此/也

C.曰/也/主/忠/信/也

D.退/曰/也/忠/信/也

5.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赦 之以劝事君者 (《齐晋鞌之战》)

A.曰/难/死/君/祥/者

B.曰/死/君/之/祥/之/者

C.曰/难/君/之/祥/之/者

D.曰/君/祥/之/者

6.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楚归晋知罃》)

A.戎/才/馘/鼓/戮/也/怨

B.才/馘/鼓/戮/也/才/怨

C.戎/才/任/馘/鼓/戮/也/才/怨

D.才/任/馘/戮/也/怨

7.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 (《祁奚荐贤》)

A.曰/党/荡/矣

B.曰/偏/党/荡/之/退/矣

C.曰/党/之/矣

D.曰/偏/觉/之矣

8.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客孟尝君》)

A.曰/窟/耳/窟/也/窟

B.曰/兔/耳/窟/枕/也/窟

C.曰/兔/耳/窟/也/窟

D.窟/耳/窟/枕/也/窟

9.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说楚襄王》)

A.曰/也/也/者/衰/矣/赵/之

B.曰/也/也/衰/矣/赵/之

C.曰/其/也/也/卒/衰/矣/赵/之

D.曰/其/也/也/衰/矣/赵/之

10.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

A.曰/者/患/难/也/者/也/也

B.曰/者/也/者/也/连/也

C.曰/者/人/也/者/也

D.曰/者/患/难/也/也/也

【参考答案】

一、

1.C (此为偏义复词, 指百姓勤劳)

2.A (①③④⑤均为治国之本:一是发展耕织, 二是“使民无私”。②指不能本末倒置。⑥指禁忌与评判的标准)

3.D (私欲产生于没有节制, 邪念产生于没 有禁令)

4. (1) 没有五谷杂粮就不能填饱肚子, 没有丝帛麻布就不能遮盖身体, 所以首先应该注意填饱肚子要有粮食, 遮盖身体要有衣服。

(2) 返回耕织的本业, 遵循无私的原则, 把握这一根本道理, 就会除去私欲之心, 争夺之事就会停止, 监狱就会空闲;百姓勤劳耕作、粮食富足, 安抚自己的百姓, 怀柔远方的人民, 外无邻国侵扰的祸难, 内无百姓暴乱的事件, 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了。

附译文:

治理百姓应该注意什么?回答是:没有五谷杂粮就不能填饱肚子, 没有丝帛麻布就不能遮盖身体, 所以首先应该注意填饱肚子要有粮食, 遮盖身体要有衣服。如果家家男人在田间从事耕作, 女人在庭院从事纺织, 百姓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 日子就会富裕。所以男人不要干那些雕绘刻画的奢侈差事, 女人不要干那些刺绣织锦的装饰差事。木制器皿容易渗漏, 金属器皿会有腥味。古代圣人因为喝的水来源于土, 吃的粮食也来源于土, 所以将土揉粘制成各种器皿使用, 这样天下便没有大的浪费。如今, 金木制成的器皿本性不知道寒冷, 却被人给它们披了华丽的锦缎;牛马的本性是吃草喝水, 却被人给它们吃精细的粮食。这样治理国家就失去了治国的根本, 因此应该为此建立必要的制度。如果男人常年在田里耕作, 女人常年在家里纺织, 那么百姓就不会贫穷。现在老百姓粗糙的衣服遮不住身体, 酒糟谷糠填不饱肚子, 是由于国家丧失了治国之本的缘故。古时候, 土地不比现在肥沃, 百姓不比现在勤劳, 那么古人为什么能够丰衣足食, 而现在的人为什么缺吃少穿呢?这是因为现在男人耕作不能耕完土地, 女人纺织时常停下机子, 那还怎么能解决温饱呢!这都是因为治国之本在古时候能够实行, 现在却被废止的缘故。

推行治国之本, 还必须注意要使百姓不谋取私利。百姓不谋取私利天下就会像一个大家庭, 没有私自耕作, 私自纺织, 大家都把别人的寒冷当作自己的寒冷, 把别人的饥饿当作自己的饥饿。所以一家之中如果有十个孩子, 也不会增加他父母一口饭的负担;一家之中如果只有一个孩子, 也不会减少他父母一口饭的负担, 这样哪还会有吵闹喧哗、酗酒作乐败坏良好风气的现象呢!百姓之间轻薄佻荡, 私欲便会萌生, 你争我夺的祸患就随之而起。祸患的发生在于暴君一人, 那么百姓就会私自储藏粮食, 私自储藏财物。百姓因此而触犯禁令, 被拘捕治罪, 这哪像是一个百姓的君主。推行治国之本在于执行法制, 使百姓不去谋取私利。百姓不敢谋取私利, 就没有为非作歹的人了。返回耕织的本业, 遵循无私的原则, 把握这一根本道理, 就会除去私欲之心, 争夺之事就会停止, 监狱就会空闲;百姓勤劳耕作、粮食富足, 安抚自己的百姓, 怀柔远方的人民, 外无邻国侵扰的祸难, 内无百姓暴乱的事件, 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了。

苍苍的上天, 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先古帝王, 谁可以作为我们效法的楷模?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未来的时代不能靠等待,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贤明的君主要具备四种品德:一是智慧超群, 神圣英明;二是光泽垂范, 施恩天下;三是贵贱有序, 赏罚严明;四是英勇果敢, 天下无敌。这些都是君主理应做到的事情。

野生动物不能用作祭祀供品, 杂学无本不能算作鸿儒大师。现在游说的人常说:“百里宽的大海, 不够一个贪婪的人喝;三尺深的泉水, 却能够解除三军士卒的干渴。”臣下认为私欲产生于没有节度, 邪念产生于没有禁令。高明的办法是精神感化, 其次是因势利导, 其下是不误农时, 不伤民财。禁令必须靠武力来保证奏效, 奖赏必须靠文德来辅助完成。

二、

1.C (停止)

2.C (①述其果, ②③④⑤述其主张, ⑥述 其施加对象)

3.C (人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而自觉 地统一行动)

4. (1) 所以聪明的和愚蠢的、高贵的和低贱的、勇敢的和胆怯的、有德才的和没有德才的人, 都竭尽自己胸中的智慧, 使尽自己全身的力气, 豁出命来为君主效劳;天下的英雄豪杰贤达君子就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他的军队所向无敌而政令能在天下贯彻执行。

(2) 商汤、周武王已经打败夏桀、商纣王以后, 国内没有祸害, 天下非常安定, 因而修建了各种仓库, 藏起了各种兵器, 停止了军事行动, 推行文德教化, 把各种兵器都倒过来放置而不用, 大臣们都穿着文官的服装把朝板插在腰间, 制作了音乐歌舞, 用来申明他们的功德。

附译文:

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 统一奖赏, 统一刑罚, 统一教化。统一了奖赏, 那么军队就能无敌于天下;统一了刑罚, 那么命令就能贯彻执行; 统一了教化, 那么臣民就会听从君主。明确的奖赏并不耗费财物, 严明的刑罚并不会杀人, 明白的教化并不需要去强行改变民众的风俗, 而民众就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国家也就没有异常的风俗。明确的奖赏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奖赏, 严明的刑罚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刑罚, 明白的教化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教化。

所谓统一奖赏, 就是利禄官爵专一地根据战功来颁发, 而没有其他的恩赐。所以聪明的和愚蠢的、高贵的和低贱的、勇敢的和胆怯的、有德才的和没有德才的人, 都竭尽自己胸中的智慧, 使尽自己全身的力气, 豁出命来为君主效劳;天下的英雄豪杰贤达君子就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他的军队所向无敌而政令能在天下贯彻执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不敢在原野中抵抗他的军队;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不敢守卫自己的城池。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如果有在原野中抵抗他的军队的, 一交战就会使他们的军队覆没;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 如果有守卫城池的, 一进攻就能登上他们的城墙。他的军队, 作战一定能歼灭别人的军队, 进攻一定能登上别人的城墙;因而天下所有的城池都能占领, 所有的诸侯都能使他们前来朝见入贡, 所以即使对立功的将士大加奖赏, 又有什么耗费得使财物紧缺呢?从前商汤在赞茅立国, 周文王在岐周立国, 土地都只有百里见方。后来商汤和夏桀在鸣条的野外交战, 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 把夏桀和商纣王庞大的军队打得大败,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划分土地, 分封给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 复员后在家乡都能拥有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战车停着不再乘用, 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面山坡上, 把牛放到弘农一带的洼地中, 一直把它们放到老死而不再征用。这就是商汤、周武王的奖赏啊。所以说:赞茅、岐周的粮食, 如果用来赏给天下的民众, 那就不能够使每个人得到一升;如果拿赞茅、岐周的钱赏给天下的民众, 那就不能够使每个人得到一文钱。所以说:商汤、周武王这种原来只拥有方圆百里之地的君主, 现在竟能把他们的大臣封为诸侯, 而且这些诸侯的封地比商汤、周武王的原有国土还大;对于坚守阵地的士兵, 复员后在家乡都拥有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奖赏的施加对象, 甚至放宽到牛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利于天下的财物来奖赏天下的人。所以说:明确的奖赏并不耗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打败夏桀、商纣王以后, 国内没有祸害, 天下非常安定, 因而修建了各种仓库, 藏起了各种兵器, 停止了军事行动, 推行文德教化, 把各种兵器都倒过来放置而不用, 大臣们都穿着文官的服装把朝板插在腰间, 制作了音乐歌舞, 用来申明他们的功德。在这个时候, 奖赏、利禄都不用了, 而民众也规规矩矩, 很有秩序。所以说:明确的奖赏发展到极点可以达到不用奖赏。

三、

1.C (出仕与隐退)

2.C (①②副词, 全, 都。A①连词, 虽然, ②通“唯”, 只、仅;B①介词, 在, ②介词, 因为;D①连词, 表转折, ②连词, 表示递进)

3.B (无论出仕还是隐居, 都应付自如)

4. (1) 弘景虽然身为官府豪门, 却闭门不 出, 断绝交游, 专以读书为务。

(2) 高祖和弘景早有旧交, 等到高祖即位后, 对他的恩宠礼遇更加深厚, 书信往来不断, 前来探望他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附译文:

陶弘景, 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当初, 陶弘景的母亲梦见青龙从怀中飞出, 同时看见两位天人手拿香炉到她住的地方, 不久便怀孕了, 于是生下弘景。弘景小时候就有特异的操行。十岁时, 得到葛洪的《神仙传》, 日夜研读探求, 于是萌生了探寻养生之法的志向。成年后, 身高七尺四寸, 仪表明朗清秀, 眉目舒展有神, 身材瘦削, 双耳很大。读书万余卷。擅长奕棋抚琴, 工于草、隶书法。未满二十岁时, 齐高帝萧道成为宰相, 引荐弘景为诸王侍读, 官拜奉朝请。弘景虽然身为官府豪门, 却闭门不出, 断绝交游, 专以读书为务。朝廷礼仪和典章制度, 多取决于弘景。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 , 陶弘景上表辞职, 武帝下诏准许, 并赐给他许多绸缎。临别, 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饯行, 场面盛大, 车马阻塞了道路。人们都说自从宋、齐以来, 没有过如此隆重的送行。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光荣的事。

弘景起初跟随东阳的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 他遍游名山, 访仙求药。每经深涧幽谷, 必定于其间坐卧流连, 吟咏徘徊, 不舍离去。当时沈约为东阳郡太守, 认为他的志向节操高尚, 一再写信邀请他, 弘景始终没有前去。

陶弘景为人处世灵通随和, 谨慎谦逊, 无论出仕还是隐居, 都应付自如, 心如明镜, 对事物一接触就很清楚明白, 言谈简洁无差错, 有错也能立即发觉。

永元初年 (499) , 弘景又修建了三层楼, 弘景居上, 弟子居中, 宾客来则住底层, 从此与外界断绝来往, 仅有一家僮在身边侍候。弘景特别爱听松林中的风声, 每每听见风吹松响, 都欣然以此为乐。有时独自漫游于泉石之间, 看见的人以为他是神仙。

弘景秉性喜欢著述, 崇尚奇异诡怪, 珍惜光阴, 年老时更加如此。尤其通晓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本草。

梁军平定建康, 弘景听人议论禅位之事, 就引用图谶, 结果多处都构成“梁”字, 于是命令弟子进呈高祖。高祖和弘景早有旧交, 等到高祖即位后, 对他的恩宠礼遇更加深厚, 书信往来不断, 前来探望他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梁武帝天监四年 (505) , 弘景移居到积金东涧。他精通辟谷导引等养生之法, 年过八旬却依然葆有壮年人的容貌。弘景非常仰慕张良的为人, 说“古来的贤人, 无人能与他相比”。

梁武帝大同二年 (536) , 弘景死, 终年八十一岁, 遗体颜色不变, 屈伸犹如生前, 武帝下诏追赠他为中散大夫, 谥号为贞白先生, 又派舍人监护丧事。弘景遗嘱要求薄葬, 弟子们遵照执行。

四、

1.B (后辈)

2.B (选项中加上“可惜“二字评判, 属添加 内容, 与原文褒扬不符)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1) 庾信知道很多旧时的典章制度, 处理 政务清简宁静, 官吏百姓都觉得日子很好过。

(2) 公卿们死后的墓碑墓志, 多请求庾信撰写。只有王褒能和庾信相比, 其余的文人, 没有谁能及得上。

附译文:

庾信, 字子山, 是南阳新野人。祖庾易, 是南齐的征士。父庚肩吾, 是梁的散骑常侍、中书令。

庾信从小英俊出众, 聪敏绝顶, 博览群书, 尤其精熟《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 腰带十围, 举止疏慢, 有超过寻常人之处。起家任湘东国常侍, 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任梁的太子中庶子, 掌管记, 东海徐摛任左卫率, 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都任抄撰学士, 两家父子都在东宫, 出入禁闼, 恩礼隆重没有谁能相比。他们既富于才华, 写出文章来绮靡艳丽, 因而世上称之为“徐庾体”, 当时后辈, 争相学习, 他们每写出一篇, 京城里没有不流传诵读。

侯景作乱, 梁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里文武一千多人, 在朱雀航扎营。到侯景前来, 庾信带了兵众先撤退。台城陷城后, 庾信出逃到江陵。梁元帝承制, 授庾信为御史中丞。到元帝即位, 庾信转任右卫将军, 封爵武康县侯。加授之散骑常侍, 来西魏聘问, 正逢西魏大军南征江陵, 庾信就留在长安。

庾信知道很多旧时的典章制度, 处理政务清简宁静, 官吏百姓都觉得日子很好过。当时南朝陈氏和朝廷和好交往, 南北双方流寓的人, 允许各自回归本国。陈氏就请求把王褒和庾信等十几位送回, 高祖只放回了王克﹑殷不害等人, 庚信和王褒都留下不放。不久庾信被内召任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都素来喜爱文学, 庾信尤其蒙受恩礼。至于赵、滕诸王, 也都和他交往殷勤, 如同布衣之交。公卿们死后的墓碑墓志, 多请求庾信撰写。只有王褒能和庾信相比, 其余的文人, 没有谁能及得上的。

庾信虽然位望通显, 还常思念着故乡, 就写了一篇《哀江南赋》来抒写思乡的感情。……北周静帝大象初年, 庾信因病辞官, 逝世。隋文帝很是哀 悼, 赠他本官, 加授荆、淮二 州刺史。……

五、

1.B (同“娴”, “熟习”)

2.B (①②连词, 表顺接, 相当于“就”。A①介词, 因为, ②介词, 依照;C①语气词, 表反问, 相当于“呢”, ②语气词, 表示测度;D①无定代词, 没有谁, ②副词, 表示否定, 不)

3.B (褒贬不当。应改为:审时度势, 随机 应变)

4. (1) 圣明的主公岂能保持自己的沉默, 坐等灭亡之灾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希望你深思熟虑。

(2) 纵使得到了广陵城, 天子却可以在深宫里发号施令, 把圣明的主公您看成是逆贼, 您如何才能逃脱?

附译文:

纪僧真, 丹阳建康人。纪僧真年轻时跟随征西将军萧思话和他的儿子萧惠开, 得到他们父子二人的赏识。萧惠开性情苛刻, 僧真因为犯了很小的过错就遭到他的惩罚, 但不久就又对他委以信任同往常一样了。到了萧惠开从益州离任回到都城, 很不得志, 而纪僧真对他的事奉却更加恭敬。萧惠开临终时感叹说:“僧真将要得到富贵, 可惜我看不见了。”于是他把纪僧真托付给刘秉、周颐。当初, 萧惠开在益州时, 当地人造反, 他被围困, 十分危急。有一个道士却对他说:“城外的包围不久就会解除。施主的贵门以后将要大大的兴盛, 不必忧虑外面的贼兵。”萧惠开私下对纪僧真说:“我姓萧的子弟们现在还活着的, 都没有什么奇异才能。道人所说的恐怕正是萧道成。”纪僧真记着这句话, 于是后来就请求事奉齐太祖萧道成。他跟随萧道成在淮阴, 因为熟习起草书写文书, 萧道成命令他答复远近之人的书信奏疏。纪僧真从卑下的官职一直升任为萧道成冠军府中的参军、主簿。有一次纪僧真梦见长江里长满了蒿艾, 惊醒后就告诉萧道成。

元徽初年, 纪僧真跟随萧道成驻守新亭, 抵挡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萧惠朗冲入东门, 僧真与左右的人共同抵抗。贼兵退后, 萧道成命令纪僧真率领亲兵, 在城中巡逻。事情平息后, 他被任命为南台御史、萧道成领军府的功曹。萧道成准备废黜宋帝另立, 与袁粲、褚渊谋划。纪僧真启禀萧道成说:“如今朝廷肆意妄行, 人人不能自保。天下人的希望, 并不寄托在袁、褚二人身上。圣明的主公岂能保持自己的沉默, 坐等灭亡之灾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希望你深思熟虑。”萧道成采纳了他的意见。

萧道成打算渡江到广陵去起兵, 纪僧真又启禀说:“皇上虽然又举动狂妄, 虐害万民, 但几代积起来的皇朝根基, 仍然像磐石一样坚固。如今您率领众人北渡长江, 如何一定能使众人都跟您去?纵使得到了广陵城, 天子却可以在深宫里发号施令, 把圣明的主公您看成是逆贼, 您如何才能逃脱?如果不能获胜, 大概只能向北逃到胡人那里去了。我认为这不是确保万全的计策。”萧道成说:“你顾念自己的家, 哪里会跟随我行动?”纪僧真叩 着头声称 自己没有 二心。

当初, 萧道成在领军府时, 叫纪僧真模仿他的手迹签名, 到这时凡是答复的书札文件, 都交给纪僧真处理。萧道成看他的签名, 笑着说: “连我自己也不再能辨别其真假了。”当初, 萧道成在淮阴修整城墙, 得到一个锡制的碑座, 有好几尺大, 下面刻有篆文, 没有人能认识。纪僧真说:“何必辨认这些文字, 这是很久以前的古物, 是将要得到九锡的征兆。”

纪僧真的容貌和谈吐, 儒雅而有士人的风度。齐世祖萧颐曾经目送着纪僧真, 笑着说: “人何必要计较门第, 纪僧真是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也往往比不上的。”永泰元年 (498) , 任命为司农卿。明帝驾崩后, 他负责管理皇帝陵墓。出任庐陵内史。五十五岁时去世。

六、

1.D (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2.A (①②连词, 所以。B①指示代词, 那, ②语气词, 表示感叹;C①表逆接, 却, ②用在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含有“如果”之意;D①副词, 没有, ②无定代词, 没有谁)

3.D (施政有时会有不顺民心的教令, 但世 上没有不受教化的百姓)

4. (1) 匈奴轻装潜进, 来袭击空虚, 这就像 不披铠甲而对着箭和投石, 灾祸必然无法挽救。

(2) 匈奴屡次与汉和亲, 可常首先违犯盟约, 贪侵盗驱, 是崇尚诈谋之国, 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百次订约百次背叛, 像丹朱、象那样不可改变, 像商均那样不受感化。

附译文:

大夫说:“从前徐偃王行义而灭亡, 鲁哀公好儒而削弱, 这是只知文而不知武, 只知一而不知二。所以君子认真行仁, 仍必筑城以自守, 设械以自备, 是为了有不仁者要害自己。因此, 古时候要搜狝振旅而数军实, 唯恐百姓苟安而忘掉对祸患戒备。所以兵革要为国家使用, 城垒要使国家巩固, 你们竟要取消这些, 这是去掉外表暴露内里, 把心腹显示给匈奴。匈奴轻装潜进, 来袭击空虚, 这就像不披铠甲而对着箭和投石, 灾祸必然无法挽救。这是边境之所惧怕, 而有司之所忧虑。”

文学说:“从前开放关梁, 交换有无, 从单于以下都亲汉内附, 往来于长城之下。后来王恢错误地在马邑设谋, 致使匈奴断绝了和亲关系, 攻击当路的障塞, 祸患纷拏而不缓解, 战争不停, 边境的百姓不能脱掉铠甲松下弓弩, 将有几十年, 披甲戴盔而耕耘, 锄草平地而守望, 点燃烽举起燧, 丁壮控弦而出来战斗, 老者争先恐后地奔入堡垒, 这种情况说起来就会令人流涕寒心, 为仁者所不忍心。《诗经》上说:‘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没听说与人为善而招来恶报的。所以‘君子敬而无失, 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为兄弟也。’所以内心反省毫无愧歉, 那还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大夫说:“自春秋诸夏之君聚会结盟, 三会之后, 乖离猜疑, 争战不停。六国合纵和亲, 使者往来不绝, 但也不曾有过坚牢的盟约, 何况匈奴禽兽之国呢!《春秋》记载鲁君在楚以示存问, 诰鼬之会, 一再书‘公’, 以示绥靖夷狄。匈奴屡次与汉和亲, 可常首先违犯盟约, 贪侵盗驱, 是崇尚诈谋之国, 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百次订约百次背叛, 像丹朱、象那样不可改变, 像商均那样不受感化。而你们却要听任他们作用兵的准备, 而让我们用德去亲近他们, 那实在太难了。”

文学说:“王者居中而治理天下, 德施于方外, 绝国殊俗, 都来到朝廷, 凤凰集于列树, 麒麟栖于郊泽, 各种生灵和万物, 无不蒙受恩泽。……范蠡出于越, 由余长于胡, 都成为霸王的贤辅佐, 可见施政会有不顺民心的教令, 而世上没有不受教化的百姓。《诗经》上说:‘酌彼行潦, 挹彼往兹。’公刘处于戎狄, 戎狄受其教化;太王离开豳地, 豳人跟随前去, 周公修行德政, 越裳氏来朝贡:他们的从善如同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为政尽 力以德去 亲近, 何须担忧 匈奴不改。”

七、

1.D (名词, 指才智杰出的人)

2.D (①②, 助词, 罢了。A①介词, 凭, ②任 用;B①人称代词, 指陈子昂, ②人称代词, 它; C①助词, 成为, ②动词, 治理)

3.B (“更在于其明于创新”, 属添加内容)

4. (1) 能极尽精力以著述, 能充分体现比 兴, 唐兴以来, 只有陈子昂而已。

(2) 唉!自古以来才气大的很难被大用。象因为有牙终于毁掉了身子, 说得对啊, 子昂正是这样啊!

附译文:

陈子昂, 字伯玉, 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当初他在十八岁时, 还不知读书, 凭着是富家子弟任侠尚气赌博。后来进了乡校悔悟过来, 就去本州东南金华山道观读书, 痛加检点, 精研典籍, 酷爱黄老和《周易》。光宅元年, 进京上书, 对高宗灵驾入京劝谏。武后召见了他, 惊叹他的才学, 就任命为麟台正字, ……几次升迁官做到拾遗。圣历初年, 辞官回乡。正逢上父亲去世, 在墓旁结庐守孝。县令段简贪婪残暴, 听说陈子昂有钱, 诬陷他, 勒索了二十万缗钱, 还嫌少, 就把陈子昂关进监狱里。陈子昂为自己算卦, 吃惊道:“上天不保佑, 我怕要完蛋了!”果然死在狱中, 年四十三岁。子昂相貌温柔和雅, 性格却偏执急躁, 轻财好施与, 注重朋友之义。唐朝建立, 诗文继承徐、庚遗风, 天下崇尚, 从陈子昂开始才转变为雅正。陈子昂早先作《感遇诗》三十章, 王适看到后惊异地说:“这人定会成为海内文坛宗师。”陈子昂由此知名, 凡所著作议论, 都被世人取法, 诗调尤称高水平。陈子昂曾劝说武后兴建明堂、太学, 来调理元气。和他往来的才智杰出之士, 后来多执掌朝政。柳公权评论道:“能极尽精力以著述, 能充分体现了比兴, 唐兴以来, 只有陈子昂而已。”有集十卷, 如今仍流传。

唉!自古以来才气大的很难被大用。象因为有牙终于毁掉了身子, 说得对啊, 子昂正是这样啊!

八、

1.C (女子出嫁)

2.C (①说明其出名, ②说明其诗不止一种风格, ⑤说明其对《毛氏诗》学有专长, ⑥说明其经行整饬清明)

3.C (最后一句属添加之论, 与原文不符)

4. (1) 社会上的人以为诗人很少显达, 而大多很穷困, 其原因不是诗能使人穷困, 而是诗人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2) 你不为穷困而伤感, 而不知疲倦地抒写自己的穷愁感愤。你不为艰难困苦所绊倒, 不使自己陷于倾危之境。

附译文:

嘉祐五年, 京城发生大瘟疫。四月十七日, 圣俞染上疾病, 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 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 由侍从传呼开路, 前后相随, 不绝于道。城东的人做买卖的停市了, 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 他们都惊讶地看着, 相互交谈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 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 到二十五日, 圣俞去世了。此时贤士大夫又都奔赴吊唁, 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 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 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 人们都赠送钱财, 帮助办理丧事, 周济他的家人。六月二十八日, 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 于第二年正月丁丑, 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 是字, 他的名叫尧臣, 姓梅, 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 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 便以诗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 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 即便是愚庸无知、不可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 都直说他的诗是社会上被看重的东西, 我能得到他的诗, 他们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亲登其门, 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圣俞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 很久以后, 诗歌则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 偶尔也雕琢词句而表现得怪异奇巧, 然而气势充沛, 富有力度, 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 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他的文章, 也都令人喜爱, 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 人的文章, 都很怪僻 拘泥, 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 和蔼平易, 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 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 凡是对事情有所咒骂讥讽、嘲笑戏谑, 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 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 真可谓是君子之人。当初圣俞在河南时, 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 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 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 赐他为进士出身, 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 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经行整饬清明, 希望留用他, 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 创作雅颂歌乐, 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嘉祐三年冬, 皇上在太庙合祭祖先神主, 御史中丞韩绛进谏说, 皇上躬亲祭祀, 应当更改歌辞, 以敬献给祖先, 这件事只有梅某适宜做, 这个建议也没有批准。

圣俞当初因为叔父的恩荫, 补为太庙斋郎, 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 由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 监湖州盐税, 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 监永济仓, 任国子监直讲, 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呈送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 该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 书完成后, 尚未呈送给朝廷, 圣俞便去世了, 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曾祖父叫梅远, 祖父叫梅邈, 都没有做官。父亲叫梅让, 在太子中舍的任上辞官告退, 被赠封为职方郎中。母亲一是仙游县太君东氏, 一是清河县太君张氏。圣俞开始娶谢氏, 封为南阳县君;再娶刁氏, 封为某县君。儿子有五人:叫梅增、梅墀、梅垌、梅龟儿, 一个早死了。女儿有二人, 大的嫁给太庙斋郎薛通, 小的年纪尚幼。

圣俞在研究《毛氏诗》方面学有专长, 作《小传》二十卷, 他的文集有四十卷, 注《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社会上的人以为诗人很少显达, 而大多很穷困, 其原因不是诗能使人穷困, 而是诗人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铭辞说:你不为穷困而伤感, 而不知疲倦地抒写自己的穷愁感愤。你不为艰难困苦所绊倒, 不使自己陷于倾危之境。你保持平和的心境, 来抒发自己的心声。我的声音盖过浑厚的鼓乐声, 众人听了都感到震惊。你高扬清纯的节操, 传播优秀的品德, 以成就你的声名, 告慰地下的先人。

九、

1.A (并列)

2.D (③④⑤⑥均表明其仁且勇, 其中③④ ⑤表明其仁, ⑥表明其勇。①为概述, ②为旁 证)

3.D (不是“无法施用”, 而是所施用的范围 不够广远)

4. (1) 何蕃的气力与其身体不相称, 他的相 貌与其心志不相称, 我不知道他的勇武如何。

(2) 可惜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 他可以影响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

(3) 所以, 大凡贫贱之士, 必须等待时机, 然后才可以得位而有所建树, 岂止是何蕃如此呢!

附译文:

太学生何蕃, 入太学学习已二十多年了。每年参加进士考试, 学业有成, 品行高尚, 自太学的学生们起均推尊称颂何蕃而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相互告诉了助教、博士, 助教、博士又以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和祭酒, 司业和祭酒依次写出何蕃的众多卓著事迹达数十条, 并以此上报于礼部, 转告于天子。京城里众多的生徒以推荐何蕃为题目的文章和口头说明, 不可胜计。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比肩而立, 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工作;在礼部工作的人, 又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 因此其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 淮南人, 父母双全。他初入太学之时, 每年必回家一次, 他的父母劝阻了他;此后他隔一两年就回家一次, 他的父母又劝阻了他; 他至今未回家省亲已经有五年了。何蕃, 是个纯粹的孝子。怜悯双亲年事已高, 无法抵制自己念亲归养的心情。有一天, 何蕃作揖与诸生告别, 要回和州去奉养双亲;诸生无法劝阻, 就把他关闭在一个空屋子里。此时太学六馆中百余名读书人, 又以何蕃的仁义去行告诉国子司业阳城先生, 请他谕示有关部门挽留何蕃。此时太学的祭酒之职空缺, 司业阳城又正赶上出为道州刺史, 结果未能留下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 是个既仁义又勇敢的人。”又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 诸生不敢做不仁不义之事, 埋葬死后丧事无人料理者, 哀怜他们的孤儿并加以养育, 不管别人恩惠大小, 一定要尽力报答,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的气力与其身体不相称, 他的相貌与其心志不相称, 我不知道他的勇武如何。”欧阳詹先生说:“朱泚作乱之时, 太学的学生们将起而顺从叛军, 他们来请何蕃一起参加, 何蕃面色严肃地训斥了他们, 所以六馆的学生们没有顺从叛贼, 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武吗?”

可惜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 他可以影响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把他比作水的话, 他算是池沼, 不算是河流吧?河流高, 池沼低; 高者流动, 低者蓄止, 所以何蕃的仁义, 充实于其内心, 行之于太学, 积累的很多, 但所施用的范围不够广远。天将下雨, 水汽蒸发上升, 这时就不分水之流、止、高、下, 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 既然如此, 那么沼泽之水不是也有其可施展之处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呢?所以, 大凡贫贱之士, 必将等待时机, 然后才可以得位而有所建树, 岂止是何蕃如此呢!我因此而说了以上这些话, 其目的是不要使何蕃的事迹不能广泛传播。

十、

1.D (使……淡漠, 控制)

2.B (①言重要性, ②③④主慎言, ⑤⑥言后果)

3.D (不说话不可以阐述治国方略)

4. (1) 国君处于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以为 像日食月 食一样, 人们都会 看见。

(2) 只能忘掉那些爱好和厌恶, 谨慎进行这方面的取舍, 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 不要否定最高的原则, 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

附译文:

贞观二年, 太宗对侍臣说:“我每天坐朝, 想要说出一句话, 就要考虑这一句话对百姓是否有益处, 所以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奏说:“国君言行必定记录, 说的话记录在起居注里面。臣的职务应当兼修起居注, 不敢不尽到自己的忠正。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德, 那就会对圣德有损千万年, 不只是现在对百姓有损害。希望陛下说话谨慎。”太宗非常高兴, 赐给他彩绸百段。

贞观八年, 太宗对侍臣说:“说话, 是有德行的人的重大事情, 说话岂是容易的事?一般百姓, 说出一句话不好, 就有人记住它, 成为他的耻辱和损害。何况是一国的君主, 不能说话有过失。那损害很大, 岂止跟百姓一样?我经常以此作为警戒。隋炀帝初次驾幸甘泉宫时, 泉水山石称心如意, 却责备没有萤火虫, 下令说: ‘捉一些来宫里晚上照明。’主管官署急忙派遣几千人去捕捉, 送了五百箱萤火虫到宫旁。小事尚且是这样, 何况那些大事呢?”魏徵回答说: “国君处于天下最崇高的地位, 如果有失误, 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一样, 人们都会看见。确实要像陛下这样警戒慎重。”

贞观十六年, 太宗每次和公卿大臣讨论古代的学说, 总是反复诘责他们。散骑常侍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和臣下, 圣哲的人和平庸愚昧的人, 上下悬殊, 持的观点绝不相通。由此可知, 拿极愚蠢的人对极圣智的人, 拿极卑贱的人对极尊贵的人, 他们徒然想使自己占上风, 是不可能实现的。陛下降下恩宠的旨意, 给予慈祥的脸色, 态度认真地听取别人的言论, 虚心地采纳别人的意见, 尚且担心臣下不敢当面对答。何况陛下启动神机, 驰骋圣辩, 修饰言辞来驳斥别人的理由, 援引古义来否定别人的意义, 想叫臣下凭借什么来回答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作为尊贵, 圣人把不说话作为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言语迟钝一样’, 庄子认为‘真理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繁剧。所以齐桓公读书, 轮扁私下非议;汉武帝慕古尊崇儒学, 汲黯提意见讥讽。这也是不希望过分。而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 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内伤心思、元气, 外伤形体、精神, 即使起初不觉察, 将来一定受损害。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 岂能为了兴趣损伤自己呢?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 都是陛下大力治理国家所实现的, 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 不能依靠言辞通达善辩。只能忘掉那些爱好和厌恶, 谨慎进行这方面的取舍, 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 不要否定最高的原则, 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至于像秦始皇善于强辩, 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于辩才, 由于说空话失去众望。这是有口才和善辩的损害, 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希望省去这类雄辩, 修养最高的节操和正气, 省略那些古代书籍, 抑制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保持长寿像南山一样, 治理国家像东户时代的太平盛世, 那么百姓太幸运了, 皇恩就遍及天下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虑, 不可以治理国家, 不说话, 不可以阐述治国方略。四处发表言论, 因而造成繁剧过甚。轻视别人, 态度骄傲, 恐怕由此产生。形体、精神、心思、元气, 不能如此过分烦劳。如听到正直的言论, 一定虚心改正。”

十一、

1.C (比喻迅速)

2.A (①写其心胸, ②③状其学术, ④描述才识, ⑤⑥对其评价)

3.D (一反常套, 独出机杼, 避开“悲”字作文章)

4. (1) 后来先生确定方针, 从容行动, 果断 迎立英宗即位, 真可说是建立了千载难得的 功勋。

(2) 啊!事物盛衰兴废的道理,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但是, 我面对着清风追想怀念先生, 心中不能不感伤的是, 再也见不到先生您了, 从此以后我将追随谁呢!

附译文:

大凡靠人力能够做得到的事情, 尚且难以预料;更何况天意渺茫, 谁又能够揣测得到呢? 唯有先生, 生时已闻名于当代;死后又会流芳百世。一个人假如能有这样的成就, 一生就已经很满足了, 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像先生您, 器量和品质如此恢宏深厚, 才智和识见如此高超远大, 更兼学术如此精深微妙, 因而充塞在文章里, 表现在议论中, 是那样的豪健俊伟、瑰奇不凡。先生心胸所蕴, 浩瀚有如江河之洪涛;发为文章, 灿烂仿佛日月的光辉;那清越的音调和幽雅的韵致, 凄然似急雨飘风突然来到;那些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与文章, 爽快流畅就像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 无论他是否熟识先生, 只要读过先生的著作, 就能知道先生的为人。

唉!自先生做官四十年来, 或升迁, 或贬职, 或入朝, 或外调, 真让人感叹世路实在是崎岖难行。先生即使处境困厄, 举步维艰, 贬谪放逐, 颠沛流离, 而终究没有埋没无闻, 是因为是非自有公论。所以在您已经被压制之后, 又能够再度受到重用, 于是闻名于世。先生果决勇敢的气魄、刚强正直的节操, 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变。当仁宗皇帝在位的晚年, 考虑到身后的皇位继承大事时, 曾说像先生这样的人, 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托付给他。后来先生确定方针, 从容行动, 果断迎立英宗即位, 真可说是建立了千载难得的功勋。

功成名就之际, 先生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出仕归隐的态度和德行是那样高尚, 先生的英灵, 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 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

但是当今天下人, 无论贤能或不肖, 尚且在为先生的辞世而痛哭流涕, 感叹不已。何况是朝廷里的士大夫同僚, 长期与先生交游往来的人, 更何况我内心对先生是那样的向往敬慕而瞻仰依恋呢?

啊!事物盛衰兴废的道理, 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但是我面对着清风追想怀念先生, 心中不能不感伤的是, 再也见不到先生您了, 从此以后我将追随谁呢!

十二、

1.B (激于义愤)

2.D (①②连词, 于是。A①凭借, ②认为; B①无定代词, 没有谁, ②副词, 不能;C①连词, 于是, ②副词, 反而)

3.B (他撰写了关于这三部书的主旨和体例说明, 使诗论和撰稿者有所依据)

4. (1) 这个孩子神气凝重深远, 目光射人, 以后会以文章居于世人之首, 他是朝廷大臣的材料。

(2) 他的片言只字流传在民间, 都被视为珍宝。他的道德和文章都非常突出, 闻名于世。

附译文:

欧阳玄, 字原功, 他的祖先居住在庐陵郡, 与欧阳修乃是本家。到他曾祖父欧阳新时, 才迁居到浏阳, 所以欧阳玄是浏阳人。欧阳玄从小聪慧, 母亲李氏亲自教授他《孝经》《论语》、语言文字方面的各种书籍, 欧阳玄8岁时就能背诵这些书, 并开始跟随乡里的老师张贯之学习, 每天记忆数千个字, 便知道写文章了。欧阳玄10岁时, 有一个戴着黄帽子的老师凝视着他, 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重深远, 目光射人, 以后会以文章居于世人之首, 他是朝廷大臣的材料。”欧阳玄14岁时便跟随一位宋朝的遗老学习诗文, 下笔就成文章, 每次在学校中考试, 他总是名列前茅。欧阳玄20岁时, 闭门苦读数年, 谁也见不到他的面, 经史百家, 他没有不研究的, 他对于程颢程颐各位儒生学问的源流, 尤其精通。

延祐元年 (1314) , 皇帝下令开科取士, 欧阳玄因对于《尚书》的研究而被选拔为贡士。第二年, 中进士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被任命为岳州路平江县同知, 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有许多难于判明的案子, 很多时间不能判决, 欧阳玄察明这些案子的真情, 使那些蒙冤的人们都得到平反。豪强大族横行不法, 虐待他们的奴仆, 欧阳玄断案时让奴仆赎身为平民。……他改任为武冈县尹。县城控制着大片少数民族地区, 獠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其间, 官方的抚慰稍有不合适的地方, 他们总是武装反抗。欧阳玄到任一个多月后, 赤水、太清两处少数民族聚众互相攻击 杀戮, 官员们面 面相觑, 束手无策。欧阳玄当天一个人骑着马, 带着两个随从, 直接到赤水、太清去吩咐他们停战。欧阳玄到达那里的时候, 那里的道路上到处是死伤的人, 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悉欧阳玄的名字, 他们丢下兵器, 排列在欧阳玄的马头前下拜, 说:“我们并不是不畏惧国法, 因为有事诉讼于县衙, 县官不但不为我们公正处理, 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来搜刮压制我们, 实在受不了, 便愤然以死相拼。没有想到烦麻我们的清官亲自前来。”欧阳玄向他们晓以利害关系, 回去后为他们解决诉讼问题, 獠人于是安定了下来。

皇帝命令编写《辽史》、《金史》、《宋史》, 召欧阳玄为总裁官, 他撰写了关于这三部书主旨和体例的说明, 使讨论和撰稿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人听不进别人意见要显露才华, 议论不公正, 欧阳玄不同他们口舌相争, 等到他们交上稿子的时候, 拿起笔来予以改定, 所有的稿子都是他自己改定的。至于评论、赞、表、奏章, 都是欧阳玄自己撰写的。至正5年 (1345) , 皇帝因欧阳玄几朝为官, 而且有编写辽、金、宋三史之功, 命令丞相, 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禄, 丞相便准备任命欧阳玄为翰林学士承旨。等到奏请皇帝的时候, 皇帝三次表示高兴。不久, 欧阳玄请求辞职, 皇帝又不答应。

欧阳玄性情雍容大度, 含蓄、弘大, 处事细致, 要求自己节俭朴素, 为政廉洁公正, ……凡是宗庙、朝廷的重要文书、典籍, 通告四方的诰令, 大多出自欧阳玄之手。皇帝几乎每年都赐给他黄金、绸缎、皇帝使用的酒器。天下的名山大川, 佛教、道教的庙、观, 王公贵人的墓碑, 以得到欧阳玄的文章题辞为荣。他的片言只字流传在民间, 都被视为珍宝。他的道德和文章都非常突出, 闻名于世。欧阳玄著有《圭斋文集》若干卷, 传于世上。

十三、

1.D (因为)

2.C (①②④均述其从政身体力行, ③述其与不合宰相之意, ⑤⑥述其文才)

3.C (因不合当朝宰相意, 被撤职回乡)

4. (1) 当时, 朝廷正在更换宰相, 国家的政务多有兴废变化, 而皇帝励精图治的想法非常迫切, 苏天爵知无不言, 表达意见时没有顾忌, 他早晚为皇命谋划, 头发胡子都白了。

(2) 当时中原一带文化界的前辈, 差不多都去世了, 苏天爵一人独自担负着文坛首领的重任。他讨论学问、讲课、辩论, 虽老而不知疲倦。

附译文:

苏天爵, 字伯修, 真定人。因在国子监的公开考试中名列第一, 便做了官, 被任命为从侍郎、大都路蓟州判官。这时他的父母都去世了, 他守丧完毕后, 调任功德司任照磨。至顺元年 (1330) , 苏天爵参加编纂《武宗实录》。至顺2年 (1331) , 他升为修撰, 被提拔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第二年, 苏天爵在湖北审察刑狱。湖北地处偏远, 汉族与獠族杂居, 苏天爵冒着有毒的瘴气, 走遍了那个地区。犯人中有喊冤枉的, 苏天爵说:“按察司官员每年来两次, 你们为什么不说?”犯人们都说:“以前来审察刑狱的人, 都是敷衍了事。今天我们听说御史来到, 应当受刑, 所以不得不说。”苏天爵为之叹息。他每件事都认真办理, 虽然是盛夏酷暑, 夜里依然点燃灯烛, 阅读、撰写公文, 不知疲倦。沅陵县平民文甲没有儿子, 收养了外甥雷乙, 后来文甲生了两个儿子, 便将雷乙赶出家门。雷乙等那两个儿子离家去卖茶, 便在船中取出斧子, 将两人都砍杀了, 将斧子沉入水中, 但是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 痕迹因而保留着。事情败露之后, 雷乙都供认不讳, 刑部巡视地方的官员竟然认为这是三年的悬案而将雷乙释放了。苏天爵说:“这件事只有两年半, 如果不杀人, 为什么衣服被血染污?又怎么知道斧子在水中?另外雷乙居住的地方离杀人的地方很近, 怎么能说是悬案呢?”于是重新审理此案。苏天爵善于详细地审判定罪的做法, 大都是这类情况。

朝廷任命他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他还在路上的时候, 朝廷又改任他为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 (1333) , 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在任4个多月, 共上奏疏45次, 他所弹劾的有5人, 所荐举的有109人。第二年, 苏天爵参加编纂《文宗实录》, 后至元5年 (1339) , 离开朝廷担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 第二年, 改任吏部尚书, 当时, 朝廷正在更换宰相, 国家的政务多有兴废变化, 而皇帝励精图治的想法非常迫切, 苏天爵知无不言, 表达意见时没有顾忌, 他早晚为皇帝谋划, 头发胡子都白了。

至正2年 (1342) , 苏天爵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调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他所做的兴利除弊的事有783件, 他所弹劾的人有949个, 京城的人赞誉他像宋代名臣包拯、韩彦直一样。然而因为不合当朝宰相的意, 苏天爵竟被指为不称职, 被撤职后回到故乡。至正7年 (1347年) , 皇帝察觉到他的冤屈, 便又任命他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 他都没有到任。皇帝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一带的钱财赋税, 占全国的十分之七, 事务最烦多, 苏天爵分别条目, 巨细无遗。

苏天爵治学, 广博而能抓住关键, 长于记叙文章, 他曾经编撰《国朝名臣事略》15卷、《文类》70卷。苏天爵作文长于叙事, 文风平易、温柔敦厚, 自成一家之言, 他作诗尤其学得古人的方法, 有诗稿7卷, 文稿30卷。当时中原一带文化界的前辈, 差不多都去世了, 苏天爵一人独自担负着文坛首领的重任。他讨论学问、讲课、辩论, 虽老而不知疲倦。晚年, 苏天爵又以阐释经学为自己的任务。文人们因他所居住的地方, 称他为滋溪先生。

十四、

1.D (休息, 歇)

2.A (①②连词, 表转折。B①人称代词, 指米南宫, ②指示代词, 那;C①众, ②别的, 其他; D①助词, 表示“……的人”, ②语气词, 用于句末, 表确定)

3.A (“阴森”属添加内容, 与原文不符)

4. (1) 半山腰有两间木板房, 一个行脚僧坐在屋里, 屋内悬着破瓦釜, 墙上挂着一本烟黄色的稿本, 这就是他云游时所写的论著了。

(2) 由幻住往上, 山越来越高, 越来越险峻了, 然而最美的地方都在山半腰, 好事的人都游到山顶, 再到幻住, 便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了。

附译文:

天目山, 幻住最空旷, 立玉最奇异, 狮子岩最险峻, 活埋庵最幽雅。庵虽小而装饰精美, 翠竹岩石都很秀丽, 庵前的山峰极陡峭, 宽不到两丈, 游人好像行走在刀背上, 吓得毛发都竖起来了。山顶上的老松树, 从倒卧的岩石缝中斜伸出来。周望攀缘而上, 坐在松树干上。我对他说:“陶猢狲, 如今是真的了。”周望身体瘦弱, 因此有这个玩笑。

狮子岩在岩壁架起亭阁, 下临无底深渊, 大树像深绿色的韭菜绘绣在石壁上, 飞峙的山岩, 奔腾的溪谷, 无法一一描绘其景象。立玉的岩石, 颜色像太湖石, 一峰拔地而起, 精巧空灵, 纤秀峭拔, 高度有一千多层石级, 四周岩石裸露, 青色和黑色的石头层层叠叠, 像由高明的工匠堆砌而来。米南宫所说的美石应有灵秀、瘦削、皱折、通透的特点, 大概他是能体味到石头的奇妙变幻的人了。

半山腰有两间木板房, 一个行脚僧坐在屋里, 屋内悬着破瓦釜, 墙上挂着一本烟黄色的稿本, 这就是他云游时所写的论著了。因为走得匆忙, 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从立玉到这个地方, 山路很危险, 面临陡峭的山崖, 沿石级下来, 容不下半只脚, 一位老人从平路向上望, 两脚发麻, 因此而不能迈步。幻住是中峰讲道诵经的道场, 景色尤其空阔, 许多峰峦的千姿百态, 都一一展现在眼前了。从山脚到这里, 大约十多里, 由幻住往上, 山越来越高, 越来越险峻了, 然而最美的地方都在山半腰, 好事的人都游到山顶, 再到幻住, 便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了。

十五、

1.C2.A3.D4.B5.D6.C7.A 8.A9.B10.A

3.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三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却认为未必可信。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池,其曲在秦。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又设九宾之礼仪,斋戒之后才接受和氏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赵国城池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给城池,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宝玉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去了赵国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如果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呀。

练习: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未敢以为信也以为:认为

B.皆厚怨大王厚:深

C.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柔和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B.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C.一胜而相如族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待和氏璧换取城池的问题上,肯定了秦国的做法而否定了赵国的做法。

B.作者认为蔺相如能保全和氏璧的原因是上天的成全。

C.这是一篇议论文,其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论证。

D.此文和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试译下面句子。

①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③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答案:

1.D。(“柔”在此句中应为“温良恭厚”意。)

2.A。(A中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起取独作用。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意为“用、凭借”。后一“以”是介词“因为”意。C中前“而”表假设,意为“假如,如果”。后“而”为连词,表修饰。D中前“固”意为副词“本来”,后“固”意为副词“的确”。)

3.D。(司马迁的文章从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而此文主要是议论,对人物只是一笔带过。)

4.译文:

①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②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扔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③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①天实置之置:安排。 ②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诬:诬蔑,诬陷。

B.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把……当作正义。 ②上下相蒙蒙:蒙骗。

C.①尤而效之尤:怨恨。②言,身之文也文:花纹。

D.①以志吾过志:标志。②且旌善人旌:表彰。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死,谁怼②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B.①晋侯赏从之者②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C.①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D.①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②其母曰:能如是乎

3.翻译: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④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答案:

1.B。(A中“诬 ”应为“欺骗”意。C中“文”应为“文饰”意。D中“志”应为“记住”意。)

2.A。(A中①“以”是介词,“因为”;②“以”介词,“用”。B中“者”都是“……的人”;C中“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中的“是”均为代词“这”意。)

3.①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②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③.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④.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读后感悟: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守自我本色,实在是太难了。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员。 ③勉力。④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译文 :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举:科举考试。

B.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适:到,往。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安慰。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英明,圣明。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董生勉乎哉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B.①连不得志于有司②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C.①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②夫以子之不遇时

D.①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翻译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②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答案:

1.C。(“吊”为“凭吊”。)

2.D。(D中的“而”全为表承接的连词。A中“乎”①为语气助词,“乎”②相当于介词“于”。B中“于”①表被动,“于”②为介词“和”。C中“之”①为结构助词“的”,“之”②起取独作用。)

3.①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②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仓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练习:

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存:保全。

B.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德:恩德。

C.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卒:通“猝”,突然,仓促。

D.无忌谨受教谨:谨慎。

2.下面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B.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 吾之有德于人也

D.唐雎谓信陵君曰 信陵君曰:何谓也

3.翻译

①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②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答案:

1.D。(“谨”应为“恭敬”意。)

2.D。(A中“之”均为主谓之间。B中“也”均表陈述语气。C中“于”是表对象的介词。D中“谓”,前者是“对……说”,后者是“说、讲”之意。)

3.①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

4.文言文专题复习 篇四

———第五单元课内文言文阅读

备课单位:光华中学备课人:谢晓燕审核:光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让学生逐步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训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预习展示,查缺补漏,突出重点;合作互助,质疑释疑,复习达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言文复习的口诀

文言文短小思想深刻,结构层次也较清晰。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积累知识须坚持。

初学方法要定格,贪多求全不消化。

文学常识心里明了,字词语义认读准。

翻译不能全盘上,多看注释勤思考。

重点句、关键句、特殊句,直译意译相结合。

熟读背诵经常用,看看“提示”文意通。

谦虚认真学古人,妙笔生花文章新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学生自主复习第五单元21——24课的重点知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上21——24课课文内容理解题。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成果。

附:《与朱元思书》

1.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的传达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五柳先生传》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

《马说》

1.全文的观点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 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用_________的写法,千里马寓___,伯乐寓__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 得书难、求师难、求学苦(行、吃、住、穿)

2.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 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自己:色愈恭,礼愈至)

?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自己: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作用:突出“我”求学的艰苦、勤奋努力和专心致志。

3.文中极叙作者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刻苦,用意何在?

?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①余幼时即嗜学② 益慕圣贤之道③ 以中有足乐者

5.请用成语说出你知道的刻苦学习的例子。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画荻教子等。

【复习策略】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一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二是对文章手法艺术特

色的分析;三是对文章具体语句的赏析。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文

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志向抱负及写作特色都要全面地掌握。

【解题方法】

1、如遇内容概括题,可采用归纳提炼法,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并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归纳提炼时,注意语言要简要,重要内容点不遗漏;

2、如遇情感体味题,可尽量结合主旨句、哲理句、议论句来分析,并能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经

历来作答。

一、(2008年福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5题。(9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口、山之口、山之口,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5分)

15.文中画线的句子“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4分)

答案:1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急高险(峻;峭;陡)(每空1分,共5分。)

15.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2011年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25—29题。(12分)

28.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2分)

山“奇”水“异”______________

29.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答案:28.(2分,每字0.5分)高、险(峻);清、急29.(2分)

D

二、阅读《五柳先生》,完成以下问题。

(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

于富贵”(1分);“忘怀得失”(1分)

2007年烟台)

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程

度;二是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程度。(2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位地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

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答案:

9、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10、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三、阅读文言文《马说》,完成下面问题。

(2007年汕头)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0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

惜。)

2006年温州)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怎么做?(2分)答案: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 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08年烟台)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哪句?(2分)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2分)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2分)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2分)

四、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问题。

(2008年泉港区)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案:

8、(2分)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2008年安徽)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案:

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2008年泉州)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答案:8.(3分)B

9.(2分)示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

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5.高中文言文专题整合 篇五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活用为使动词 1.名词的使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数词的意动用法。

二、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2.动词作状语

三、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为动用法 【知识详解】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范增数目项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施动者 + 动词 + 受动者 使字句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施动者 + [使……动词] + 受动者()使(受动者)降 武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形容词+宾语/名、代)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②粪土当年万户侯。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3.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名、代]+谓语)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一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是项伯复夜去。

([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动词)2.动词作状语。①儿惧,[啼]告母。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死,为……而死

②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

③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伏伏:守,保持清白以死死:为动用法,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并指出其活用情况。口头释译下列句子。高中语文必修

(一)4、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 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5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chéng)樊於(wū)期之首,函封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指冠。

○谨斩樊於期头,……,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6鸿门宴/鸿门宴 ○籍吏民。○范增数目项王。○刑人如恐不胜。○道芷阳间行。○沛公欲王关中。○于是项伯复夜去。(√)○吾得兄事之。(√)○日夜望将军至。○常以身翼蔽沛公。(√)○头发上指。

○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素善留侯张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足以极视听之娱。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短语]+动、形+〈介词短语〉→名+介词短语)○侣鱼虾而友糜鹿。○不知东方之既白。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筑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侧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之曰褒禅。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鸷鸟之不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步余马于兰皋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9劝 学(《荀子》)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10过秦论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序八州而朝同列。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尊贤而重士。○因利乘便。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尊贤而重士。○追亡逐北。○外连衡而斗诸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却匈奴七百余里。○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周而亡诸侯。○会盟而谋弱秦。○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11师说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耻学于师。高中语文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相如广成传舍。○左右欲刃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于是相如前进缶。○而相如庭斥之。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完璧归赵。○秦王恐其破璧。○宁许以负秦曲。○毕礼而归之。○且庸人尚羞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大王必欲急臣。12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屈节辱命。○诚甘乐之。

○欲因此时降武。/王必欲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空以身膏草野。○反欲斗两主。○何久自苦如此。○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惠等哭,舆归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绝不饮食。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眄庭柯以怡颜。○乐 琴 书 以消忧。○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园日涉以成趣。○悦亲戚之情话。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携幼入室。○倚南窗以寄傲。

5、滕王阁序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川泽纡其骇瞩。●屈贾宜于长沙。●物华天宝。●腾蛟起凤。●人杰地灵。●目吴会于云间。

6、逍遥游

7、陈情表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以下为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

(一)4、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晋军屯驻在函陵。○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5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chéng』樊於(wū)期之首,『函』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封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之。//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指冠。

○谨斩樊於期头,……,『函』用盒子,名词活用作状语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大王。6鸿门宴/鸿门宴 A、名词用作动词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项王。○刑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道取道芷阳间行。○沛公欲王称王关中。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连夜去。○吾得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之。○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像翅膀那样蔽沛公。○头发上向上指。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副词活用作动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使动用法;//使……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名词活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发,名词活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词活用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以……为侣、为友,名词用作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旁边,名词活用作状语)○由上以上五六里。上,向上走,名词活用作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穷尽,走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看到的景象,动词活用为名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作动词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取名,命名,称呼。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名,命名,称呼。用为动词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这里指幽暗得使人迷惑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今我来思,雨(yù)雨,作动词,下(雪)雪霏霏。○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鞿羁:名作动,约束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动,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动,使……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使动,使……加长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下: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9劝 学(《荀子》)

○假舟楫者,非能水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江河。○上在上面食埃土,下饮黄泉。

○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cān)省(xǐng)乎己。10过秦论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子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 2)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用席子;包:用包;囊:用口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执敲扑而鞭鞭:用鞭子笞天下。○乃使蒙恬北北:在北方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云: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

○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的条件。4)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 5)动词用作名词:

○追亡亡:逃走的军队逐北。6)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斗:使……斗诸侯。○流血漂漂:使……漂浮橹。○伏伏:使……倒在地上尸百万。○却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序八州而朝使:使……朝拜同列。○吞二周而亡亡:使……灭亡诸侯。○会盟而谋弱弱:使……削弱、削弱秦。○士不敢弯弯:使……弯、拉开弓而报怨。○焚百家之言,以愚愚:使……愚昧黔首。○以弱弱:使……弱、削弱天下之民。11师说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B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高中语文必修(四)11廉颇蔺相如列传 ⑴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走上前 ⑵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⑶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

○秦王恐其破璧。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⑸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12苏武传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名词活用

○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载/抬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13张衡传(1)/ 张衡传(2)

○大将军邓骘(zhì)奇以……为奇其才,累召,不应。

○京师学者咸怪怪: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是怪事,感到奇怪其无征。○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目,用作动词,用眼睛看之。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生生:维持生活。资,凭借,未见其术。

○眄庭柯以『怡』使面容出现愉快的神色。怡,使……怡颜。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名词动用,抚琴,读书以消忧。○或『棹』船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划孤舟。

○『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喜欢,羡慕万物之得时。○园『日』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涉以成趣。○『悦』以……为悦,形容词意动用法亲戚之情话。

○聊乘化以归尽,『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夫天命复奚疑 ○携『幼』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孩子入室。

○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5、滕王阁序

●襟襟,以……为襟,名词活用作动词三江而带带,以……为带。名词活用作动词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人杰地灵,徐孺下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雾,像雾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列,俊采星星,像星星一样驰。●窜使……窜,逐,使动用法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川泽纡其骇使动用法,使……感到惊骇瞩。●屈贾使动用法,使……屈居宜于长沙。●物华天宝名词作动词,有光华、有珍宝。●腾蛟起凤动词使动,使……腾空(飞起)。●人杰地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有灵秀(之气)。●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6、逍遥游

7、陈情表

6.文言文短文阅读专题卷 篇六

(一)宴子教太卜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臣能动地 动:_________(2)地固将动也 固: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太卜为什么说他能“动地”?

4.晏子处理太卜一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以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2)杨敏曾毁琬毁: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遏者操以人 操:________(2)因夺而食之 因: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用简洁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

4.阅读这篇短文,你有 什么启示?

(四)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予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个亦诬乎 诬:_________(2)且旌善人旌: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斋亦求之,以死谁怼?

(2)能如是乎?与女偕隐。3.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4.你对介之推的观点有何看法?

(五)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苦’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间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列加黑饲语:

(1)秋水时至 时:___________(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怎么理解“大方之家”一词的含义?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

魏明帝时,少府扬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帝愈严惮之。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近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大怒,谓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玄龄等拜谢。夫太宗之与明帝,不待比似,观所以责玄龄之语,与夫严惮杨阜之事,不迨远矣;贤君一话一言,为后世法。惜哉!《魏史》以谓“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杖吏一百 杖:__________(2)君但知南牙耳 知: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魏明帝和唐太宗处理两件相似的事,态度却不同,你认为谁做得好些,为什么?

4.文章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意在说什么?

(七)司马迁评项羽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何兴之暴也 暴:___________(2)自矜功伐 伐: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

4.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里有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八)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盍去诸 盍:___________(2)弗食鸡则已耳 耳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之何去夫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九)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夫君子之行 行:_______________(2)意与日去意: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

4.诸葛亮的《诫子书》流传千古,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但其中也许有你不同意的观点,请你找出来,并说明你的现由。

(十)痀偻者承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仲尼适楚 适:___________(1)犹掇之也 掇:_________(3)则失者十一 十一:____________(4)顾谓弟子 顾: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驼背老人捕蝉的惊人绝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一)(1)使„„震动(2)本来

2.我说出来,恐怕你就要死了;默不作声又不对,又怕国君惶恐不安。你去说,使君臣都得到(解脱)。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他人吗? 3.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

4.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

(二).(1)糊涂(2)诋毁[来源:学科网] 2.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3.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4.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 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

(三)1.(1)拿(2)趁机

2.我问过守门官,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吃了它。这说明我没有罪,而责任在守门官身上。再说,那个人献不死的药,我吃了它,大王要杀我,这是让人死的药啊!大王杀了我这个没罪的人,反而会公开表明有人在欺骗大王(大王也受人欺骗)。

3.中射之士吃了进献给楚王的不死之药,并用自己的智慧使楚王没杀他。4.应当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

(四)1.(1)错误(2)表彰

2.(1)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苦哭至死又埋怨谁呢?(2)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

4.介之推下重功名利禄的做法值得崇敬,但他把晋候登位归为天意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五)1.(1)按季节(2)永远 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是这样难以穷尽,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3.指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人。

4.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

(六).1.(1)用杖打(2)管理

2.杨阜大怒,打了小吏一百杖,数落他说:”国家不和大臣一起守秘密,反而和小吏一起守秘密吗?”魏明帝就更加害怕杨阜了。

3.魏明帝。在这件事上,他能听取杨阜的正确意见;而唐太宗则用了简单的方法。4.不出名的人也有对的时候,再伟大的人也有错的地方,我们应正确看问题。

(七)1.(1)快,迅速(2)夸耀

2.(喜欢)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治理天下,五年就把国家给灭亡了,自己身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真是)错了呀。还说“这是老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难道不很荒谬吗?

3.项羽建立不世之业,但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最终导致灭亡。4.司马迁认为项羽可能是舜的苗裔,是继承了舜的智慧才成就功业的,这带有迷信色彩。

(八)1.(1)何不(2)罢了

2.(1)这不是你所知道的。(2)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3.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权衡利弊。

(九).1.(1)品德(2)意志,志向

2.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享乐便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品性。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是,“不是过淡泊的生活就不能 表明自己的志向”。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缺少一种积极的意义。

(十)1.(1)往、到(2)拾(3)十分之一(4)回头

7.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文言文教学 篇七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句的解释和课文的理解,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累,学生也记得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抢占了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文言文多媒体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世界和背景教学情境中,就能收到抽象与直观相通、内容与情感相融的教学效果,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利用多媒体下载及软件制作《小石谭记》影像,在影像中展示:隔着竹林听水声,见清澈潭水底的石头,潭中游鱼,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学生在有声、有形、有态的印象中欣赏小石潭独特风景,无形之中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初步形象感知。静止于文中的潭水声、游鱼、山水风光……此时,融合富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影像和音乐,创设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生动教学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搭建了具体思维平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课文,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这种可读的枯燥文字变成可以吸引学生感官的具体的影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二、通过声情并貌的诵读创设情境

诵读情境的创设,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合适的诵读方式,自觉主动地感受在整个情境中所描绘的情景事物,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体味情境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现实教学中,把思维过程融入“创设诵读的情境”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在写景类文言文中,创设声情并貌的诵读教学情境,要以声传情。朗读中要注意感情、语气、语势的运用,做到语气连惯,节奏明快,引导学生走人诵读的境界,去感受声音、情感、美图在诵读中所产生的功效,在读者心灵深处蕴蓄的活力,从而消除学生死记硬背时带来的疲劳枯燥感。如《岳阳楼记》一文,节奏鲜明,读来悦耳。因此,执教此课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展现优美音画,结合师生独特声情并貌的诵读,将情境与情感融合,给人以美的感受。文言文的“彼情彼景”变成如眼前看得见、耳边听得到、心中想得透的生动情境,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达到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学着古人吟诵古诗文的风格,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声调吟诵,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来感受作品其中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如《六国论》,应读出大气磅礴、气势逼人的情态;如《陈情表》,应读出情韵萦纡、回肠荡气的情态。不管是语速的舒缓、湍急,还是情感上的抑扬顿挫,都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学生的感兴,获得美的享受,激活文言文教学。

三、编演戏剧创设情境

把叙事性强且人物较多的文言文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入扮演角色,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只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形象,丰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最能体现故事的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表演戏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表演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如《鸿门宴》高潮部分: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樊哙、项羽、项伯等,在引导学生表演时,让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揣摩剧情、人物语言和动作与神情。进而让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表演,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审美熏陶。不管是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等细节,还是通过舞台音乐、舞蹈配合,无不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想象中表演,在表演中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人情入境,水到渠成。以戏剧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代表的特殊身份,当学生乐于承认自己的角色时,就能于自然之中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此时,筵席场景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得以具体再现——项羽的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机智从容、樊哙的粗鲁勇敢……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学生要想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他们势必会主动加深对文章理解,主动、感性地去学习,自我主动地理解学习。

激发学生课堂角色转变,在互演、互评、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使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中不仅读懂文言文,而且学会欣赏文言文和享受诵读文言文的乐趣。

四、通过图示创设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过中,课文中经常出现某项知识或某种事物,如果用语言对他们作解说,可能学生仍是不堪理解,如果在黑板上画个图来表示,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但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来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只有遇到不画图难以说明问题的情形,才可用图示法。也就是说,图示法不可滥用,要注意巧用,否则,就冲淡了学生对语言的钻研。

在课堂中只有画简单而明了的图画,一目了然的图画,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是什么意思?课本的注解中说:“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这样注解无疑是科学的、简明的。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如果把注解所说的意思,说得更具体一些,更详细一些,仍比较抽象,学生还是不容易想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画一个简明的山或河向阳的南北示意图表示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巧创图示教学情境,巧用教学方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本来枯燥无味冗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既乐于接受,又便于接受。如此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激活文言文教学。

上一篇:新员工的阶段培训内容下一篇: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