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新农村演讲稿

2024-06-25

共建新农村演讲稿(共7篇)

1.共建新农村演讲稿 篇一

“书香飘万家 共建新农村”

高作镇2012年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农家书屋工程”及进一步巩固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倡导全民阅读,积极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全省开展的“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活动精神和潜江市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有关安排,特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书香飘万家 共建新农村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弘扬时代主旋律,树立人人读书、终生学习理念,以农家书屋为载体,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对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掌握实用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改变生产方式,升华道德水平,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活动宗旨

围绕“书香飘万家 共建新农村”的活动要求,以“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推一批典型、富一方百姓”为目的通过讲演、征文等形式,讲述读书、用书的经历、体会和感受,充分展现农家书屋作为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性。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使“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改变生活,读书创造未来”成为群众的广泛共识;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是真实反映农家书屋在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变落后陈旧观念的方面的实际效果;四是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党对三农的方针、政策,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四、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四项:一是开展全民阅读月(4月)活动;二是开展阅读演讲比赛;三是开展阅读征文比赛;四是评选先进典型(评选“模范农家书屋”、“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农民读书致富之星”)。

(一)全民阅读月活动

今年4月各村村文化员要掀起全民阅读活动序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推荐优秀出版物,办科普栏,开展知识讲座,提供读书交流平台,扶持农村种植、养殖户,收集他们的心得体会和读后感言,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阅读需求,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二)阅读演讲比赛

1、参赛对象:浩口镇所有居民,要求每村必报一名参赛选手(由村文化员上报),报名截止时间为2012年8月20日。

2、比赛时间: 初赛时间为2012年8月下旬,决赛时间为8月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比赛要求:讲演内容不限紧扣活动主题内容导向正确,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紧贴生产生活实际,讲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突出农民读书的亲身体会、亲身感受和读书所获得的精神升华与实践效果。

4、评选标准: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内容清楚、中心突出,题材新颖、形式创新,讲演生动、整体效果突出。

5、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置:组织评审委员会现场打分。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奖证、奖金(或物质奖励)。

6、比赛地点:浩口综合文化站。

(三)读书征文比赛

1、征文对象:农家书屋所在地的广大村民(由村负责宣传和发动),每村必须准备1-2篇征文,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读者、写作爱好者来电来稿。

2、征文要求:征文题目可自拟,也可以采用活动拟定的参赛题目,但必须紧扣活动主题,与农家书屋密切相关,内容导向正确,思想健康,征文文体不限,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戏剧、新闻通讯、研究报告、论文等均可,征文字数限于2000字之内,要求简洁、生动、朴实、自然,忌长篇大论。

3、征文参考题目:⑴我与农家书屋 ⑵农家书屋情缘 ⑶乡村“图书馆”⑷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 ⑸一本书 一条致富路 ⑹农家书屋文化乐园 ⑺书香飘万家 ⑻家乡有了农家书屋 ⑼我与农家书屋的故事 ⑽农家书屋乐农家 ⑾我爱农家书屋 ⑿留守儿童与农家书屋 ⒀农家书屋智慧家园 ⒁书中自有发财经,书中自有致富路。

4、征文注意事项:参征文对象为浩口镇农家书屋所在地的广大村民和村文化员,以村为单位(村文化员负责收集、整理参赛征文),所有参赛文章必须在末尾注明作者姓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征文可以是手写文稿,应字迹工整、清楚,也可是打印文稿。特别声明征文严禁抄袭、剽窃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涉及相关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5、征文活动时间和报送方式:4月上旬开始,截稿日期为8月底(过期不受理)。各村文化员将征文直接报送高作综合文化站办公室,征文可以通过纸介质版或电子文档任意方式报送。

6、征文评选及奖项设置:9月份组织评奖、颁奖并给与物质(或现金)奖励,获奖的优秀征文由文化站报送市、省级参赛。

(四)评选先进典型

1、评选内容:开展“模范农家书屋”、“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农民读书致富之星”评选活动。

2、评选对象和范围:高作镇所辖31个行政村和村文化员均在评选之列,评选活动将产生1个“农民读书致富之星” ; 2-3个“模范农家书屋”、“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3、评选相关规则:印发《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创建“模范农家书屋、争当优秀管理员”活动的通知》

五、活动要求

1、各村、各文化员要充分认识全民读书活动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积极参加,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需求的读书活动。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对全民读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营造浓烈的读书学习氛围,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3、形成制度,打造品牌。把全民读书活动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确定不同主题,策划新的创意,将全民读书活动打造成具有广泛群众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大课堂和公众文化品牌,使全民读书活动真正成为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4、本次活动将纳入各村和各村村文化员2012文化工作考评,各村文化员务必精心策划,积极参加,密切配合,确保活动圆满完成。

六、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马慧

副组长:肖红

成 员:王锦平马彦 各村文化员

高作镇2012年农家书屋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站,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协调工作。

2.共建新农村演讲稿 篇二

楼纳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效镇东南面, 是一个布依族聚居民族村, 原属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42.6平方公里, 辖19个村民小组, 2011年, 该村共有村民1331户, 人口4999人, 其中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4%。

从2008年起, 宁波市开始帮扶楼纳村。当时的楼纳村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生产方式粗放, 基础设施落后, 种植结构单一, 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村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仅2700元, 大多数村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下,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不少村民一开春就断粮, 需要依靠政府的救济度日。二是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极差。到处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 垃圾遍地, 苍蝇乱飞, 污水横流, 卫生状况极差, 村民房屋破旧, 危房率高, 广大村民的生活十分艰难。三是村寨管理滞后, 乡风低俗, 封建迷信、赌博、吵架斗殴、上访等时常发生, 村民都对家乡发展抱着悲观和失望的态度, 很多人为了逃避现实纷纷外出打工。

二、做法与成效

宁波市对口帮扶楼纳村以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对村情进行了详细调研, 与当地政府和楼纳村积极对接、密切配合, 共同确定了楼纳村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一好三新”的建设发展目标, 即:以危房改造为突破口, 建设好班子、打造新村庄、发展新产业、营造新风尚。突破口和目标确定之后, 宁波市率先安排对楼纳的帮扶项目, 截止2012年, 先后投入资金达400万元。地方政府与宁波市积极联动, 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 积极跟进, 双方共投入的资金2000余万元, 楼纳村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并快速推进。

(一) 建设好班子

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宁波市、当地政府狠抓村“两委”建设, 与楼纳村一道在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规章制度。在宁波市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 楼纳村修订完善了村“两委”工作制度、村级决策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村干部监督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村级规章制度, 并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 使村中的一切事务有章可循。二是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集中学习、远程教育的方式、组织村干部到宁波参观培训等形式, 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素质、领导素质和协调能力, 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带头致富、带动致富的“双带”能力。三是帮助村“两委”理清思路。确立了“夯实一个基础 (基础设施) , 优化两个环境 (生态环境、人文环境) , 培育三大产业 (种植、乡村旅游、养殖) , 实现一个目标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的发展思路。四是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议事规则、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制度, 构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协商、反复酝酿、相互监督的民主决策机制。五是抓绩效考核。对村“两委”实行目标绩效考核, 实行坐班制、签到制、考勤制, 有效地提高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六是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站, 力求做到“干部服务到位, 群众办事不出村。”

通过班子建设, 村“两委”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 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战斗堡垒。楼纳村党支部先后被黔西南州委、顶效开发区党工委、顶效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好村”党支部。

(二) 打造新村庄

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宁波市通过深入调研, 决定把改善村基础设施作为首要任务, 把民居改造作为突破口。在项目安排上, 按照“办群众急需的事、解群众急需的难”的原则确定了一大批项目, 形成了“项目按照群众需要定、资金跟着项目走”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等一整套做法。为了弥补民居改造工程的资金不足, 甬黔双方密切配合, 采取了“三个一点”, 即“帮扶投资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 积极筹措资金, 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 宁波市按照确定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 全面推进了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 宁波市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 改造民居30户, 改造桥1座, 硬化道路800米;2010年, 宁波市投入帮扶资金35万元, 改造民居40户;2011年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 改造民居50户, 整治村级街道700米;2012年, 投入100余万元, 主要用于后寨民居改造、排污沟建设以及2个特色民族寨门建设。此间, 宁波市还引介宁波籍企业家陈柏支先生资助20万元改造哪叠小学教学楼1栋、宁波籍企业家朱英龙先生资助30万元新修楼纳中学学生住宿楼1栋。在宁波的帮扶资金带动下, 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楼纳村建设的投入。2008至2012年间, 楼纳村共改造民居260户, 油 (硬) 化村级道路3条22公里、进组路10条20公里、进户路600条32.3公里, 铺设安全饮水管网35公里、通信光缆30公里, 改建休闲钓鱼石凳40对, 治理河道2.774公里, 新修建见灌溉渠1.2公里、观赏粮仓2个、观赏水车1座、休闲长廊27米、垃圾池5个、垃圾箱40个。

通过打造新村庄, 楼纳村户户房屋亮丽, 供电率100%, 通讯和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安全饮用水率100%, 通村、通组公路油 (硬) 化率100%, 80%以上的村内步道已硬化。如今的楼纳村, 已今非昔比, 柏油马路宽敞漂亮, 街道两旁的布依族民居青瓦白墙, 人行道上生长着茂盛的榕树, 太阳能路灯整整齐齐, 楼纳河两岸杨柳依依, 周围山上绿树成荫。村内整洁干净, 道路平整通畅, 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 路边排水沟雨住水尽。干净漂亮的农家院落, 装修别致的乡间房舍。峰林叠翠果树飘香, 绿树掩映青砖白墙, 河水涓涓杨柳拂岸, 这是当今楼纳村的真实写照。

(三) 发展新产业

宁波市在推动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大力帮助楼纳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以增强造血功能。针对楼纳村的条件和资源禀赋, 宁波市帮助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 并实施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大力支持种植经果林。2011年, 宁波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 扶持种植晚丰梨2500亩、大五星枇杷1000亩, 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使特色果蔬成为楼纳村的支柱产业。二是支持发展民俗村寨、现代观光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宁波市一方面大力帮扶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一方面鼓励楼纳村充分发挥特色民族村寨的优势,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 推进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楼纳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先后引进了“绿缘花卉公司”建设花卉基地、“东风植物园”建设农业观光园、“阳光盆景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这些项目总投资上亿元。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住一个小山村, 这在黔西南州乃至全省都较为罕见, 这完全得益于全新的村寨基础设施和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当前, 楼纳村旅游业发展的“五大要素”日臻完善, 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又一重要的支柱产业指日可待。三是发展畜牧业。2012年, 全村就有百头生猪养殖场3个, 有初具规模的养殖户有5户, 20多户村民专门从事规模养殖, 全村生猪存栏4000余头, 土鸡存栏1.5万余只。

通过发展新产业, 楼纳村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50元, 比2007年增加了3150元, 年均增长21.32%。

(四) 营造新风尚

讲文明、树新风, 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是楼纳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一是建农家书屋。楼纳村农家书屋的藏书近3000册, 涉及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牧医药、科谱等方面。农家书屋全天候对村民开放, 村民一有空就可以到书屋来学习科技知识, 解决自己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搜寻增收致富的新方法。二是建民族文化长廊和文化宣传栏。从2009年开始, 村里通过宁波的帮扶资金、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村里的自筹资金, 共计投入几十万元, 逐年对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已建成5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安装了单杠、双杠、篮球板、乒乓球台等体育锻炼设施。三是组建村布依族文艺表演队, 打造交手锁呐、连手二胡等具有布依族特色文化的文艺表演节目, 不断丰富和繁荣村民的文化生活。交手锁呐、连手二胡还走进了央视演播大厅, 参加《欢乐中国行》节目的录制, 广受欢迎和好评。

通过农家书屋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学经营、学管理, 增强了创业、发展、致富的意识, 在村里营造了学习、进取的文明新风。如河头组村民黄廷彪通过农家书屋系统学习了养殖技术, 办起了养猪场, 年出栏肥猪达到200余头, 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通过民族文化长廊和文化宣传栏, 村里的男女老幼有了学习和娱乐的好去处,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化建设, 村民和谐共处, 村内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近年来全村无一上访, 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 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通过布依族文艺表演队, 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开发和利用。

楼纳村的文明村寨建设获得了很高的殊荣, 2011年楼纳村被贵州省文明委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

三、经验及启示

一是对口帮扶的作用十分重要, 有限的帮扶资金往往能起到牵引、示范、带动作用, 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是帮扶方与被帮扶地要同心协力。不能把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视为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要调动各种资源共同参与, 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群众自身的潜力, 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 要根据建设地的实际情况, 理清发展思路, 找准突破口, 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

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好的村两委班子能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和事半功倍的功效。

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发展统筹兼顾, 既要注重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也要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的推进, 增强其造血功能。

六是村寨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魂”,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村寨文明建设, 反过来村寨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刘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 2006 (07) .

[2]张利痒.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J].农业产业化, 2006 (04) .

3.携手新农村,共建科技园 篇三

创新合作模式:清华科技园牵手玉泉慧谷

2004年5月8日,四季青镇与清华科技园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玉泉慧谷更名为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成为清华科技园在北京的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分园,为玉泉慧谷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农工商公司党总支书记兼总经理张泉看来,玉泉慧谷与清华科技园牵手既是巧合也是必然。一个偶然的聚会,一次无意间的谈话,促成了基层农村与高科技园区的跨世纪合作,“当时我们正好坐在一起聊起来这个事,发现越聊想法越接近,这样就开始实施和运作了。现在看来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在2002年前后,乡镇企业在政策、成本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基本上都丧失了,四季青镇要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现实。当时四季青镇党委和政府强行启动了玉泉慧谷这一个项目,籍此来调整四季青镇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资金可以借过来,但是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无处可借,从来没有搞过科技园的农村最缺少的也就是这些东西,正当玉泉慧谷遇到发展瓶颈时,清华科技园适时出现了,让玉泉慧谷的发展方向顿时明朗起来。

玉泉慧谷和清华科技园的合作于是水到渠成,玉泉慧谷出土地、出房子、出劳动力,清华科技园出品牌、出理念、出管理模式,这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的内涵和理念就不断丰富起来。清华科技园的领导层很了解自身的优势,对清华科技园与玉泉慧谷合作后的优势互补有很强的意识:“清华科技园有清华大学的品牌、人才和资源,有政府的关注度。可能镇政府在这些方面还是缺乏的,但是它有土地、房子和劳力,但这只是劳力。通过玉泉慧谷与清华科技园的结合,高端和低端的优势互补,劳力就变成人才,土地和房子也就构成了科技园,成为企业服务的平台。”

这次成功牵手,也牵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清华科技园入驻玉泉慧谷,最显而易见的效益是带动了玉泉慧谷的招商,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快速提升,同时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并在思想、文化、经济意识等方面对四季青镇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华科技园也从中探索出品牌管理输出的分园建设模式。清华科技园要打造科技园界的“希尔顿”,玉泉慧谷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创新发展方向:联手打造国际新媒体基地

2005年9月8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正式将“国际新媒体基地”授予清华科技园。9月29日,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建园一周年之际,国际新媒体基地正式落户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

一个农村转变而来的科技园如何能够承接国际新媒体这么一个高端的高科技产业?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北京华清科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秦君很自信地告诉记者:“有清华科技园的品牌和理念,有四季青镇党领导的意识和思想,加上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和奋斗,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新媒体基地指日可待。”

一开始,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并没有明确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招商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随着北京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北京联合网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文化传媒企业的入驻,园区领导团队的思路进一步拓宽,管理模式更加成熟,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开始逐步确立自己多媒体产业特色园区的定位。秦君认为“我们首先要实现玉泉慧谷实现一定的入驻率,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固步自封,这一点四季青镇的领导与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来调整这个定位和每一步的实施,选择经过我们市场细分以后的客户,让我们能够按照清华科技园的理念和模式来管理玉泉慧谷。”张泉书记的眼界也非一般人能比,他多次告诉记者:“只要是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如何进行定位,是定位为新媒体,还是定位为创意产业,还是定位为什么,只要有利于长远发展,我们可以牺牲部分的眼前利益。”

清华科技园领导与四季青镇领导之间一贯的默契与信任,让园区领导很快做出决策:对玉泉慧谷的定位进行调整,把新媒体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并且在招商过程中有引导性地选择新媒体产业企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到2005年9月时,园区内新媒体类型的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30%,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因此,当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将“国际新媒体基地”授予清华科技园时,玉泉慧谷很自然成为承接这个牌匾的最好选择。清华科技园的领导们直到现在还对当时的决定津津乐道:“这个专业性的牌子放在玉泉慧谷这边非常合适,从物理空间上和入园企业的科技理念上,包括清华科技园当时想在它的附近做一个专业园的期望,国际新媒体基地这个牌子放在我们这里便于它的资源输出,这很直接。同时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也有这样的条件。”

清华科技园对玉泉慧谷寄予厚望,他们的目标是把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打造成海淀区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专业园区。从确定园区定位开始,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整个团队就齐心协力把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发展成把高科技、新文化相结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产业策源地。以专业性孵化器和孵化器集团为核心打造国际化、生态型的国际新媒体基地,引领产业界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新媒体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传媒类企业聚集的态势,成为孕育新媒体文化人才的摇篮。说起园区内创意产业,秦君很是看好:“从前期的自发聚集到后来的主动引导,现在我们新媒体类的企业有10多家,其中有5家是钻石类的企业。这些新媒体的企业主要涉及的行业是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多媒体的非线性编辑、数字信号的转播、移动设备的存储、列车多媒体,我们未来还会围绕这些新媒体类的企业开展新媒体类的人才培训,还有影视后期制作这方面的工作。我预期到2009年的时候,至少有三家企业会在纳斯达克上市。”

4.抢抓机遇谋发展,合力共建新农村 篇四

中共大王镇委大王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10日)

大王镇东邻太子,西接大冶市大箕铺镇,南依幕阜山,北濒大冶湖,由河金省道与106国道相接,辖32个建制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2.69万亩,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属传统的农业乡镇。2010年我镇被定为黄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有18位市四大家领导、14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驻点大王的32个村,省、市、县共有106家单位与我镇“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新农村。我镇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聚合各方力量,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完善相关制度,为我镇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镇里4名书记办公会成员每人分包一个重点村,以点代面,带动工作进展。镇干部和机关单位到各村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强度和力度,并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镇、村共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帮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树立信心。同时充分发动群众,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会议宣传。全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宣传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有关政策,分析我镇发展的大好机遇,介绍外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作法;各村迅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群众代表会,进一步统一群众的思想意识。二是培训骨干。利用镇党校活动阵地,组织培训村支部书记、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成员以及镇驻村干部共200余人。邀请县委党校老师和县农办领导授课,帮助镇、村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1

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实施办法。三是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全镇共刷写新农村建设固定标语286条,印发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11000份,组织文艺下乡演出320人次。镇电视台开通新农村建设电视宣传专栏,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

3、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我镇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规划。一是制定了《大王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此方案内容全面,细致具体,涉及到全镇各行业、各区域的整体布局安排。二是编制了大王镇新农村建设三年总体规划、2010-2012年分实施的规划以及全镇32个行政村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做到事事有规划,不打乱仗。三是将工程项目责任落实到个人。我镇今年共有几十个重点工程项目,为了有效管理,镇党委制定了《大王镇镇级重点工程包保责任表》、《大王镇招商引资项目包保责任表》和《大王镇村级重点工程包保责任表》。为了有效落实,镇党委书记石显芳同志亲自承担了几个责任重大的项目,镇党委成员和驻村干部都包保了重点工程项目,真正实现了事事有人做,件件有人管,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

4、督办检查,确保进度。一是我镇的黄石市和阳新县的驻点单位人员全部到位,这些工作人员一来到驻点村就吃住在农家,深入农家摸底调查情况,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还有一些村庄在镇村干部及驻点人员的精心筹划下,动得早、做得实,新农村建设的早已如火如荼的展开。二是我镇制定一套督办措施,要求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每周做一次工作计划,使党委政府能及时有效掌握工作进度。

二、主要工作成效

1、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是村庄整治有规划。全镇投入资金22万元,完成了市级18个建设点的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并把村庄规划图、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奖补标准全部上墙,群众对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一目了然。二是村庄整治变化显著。截至12月10日,在32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工程中,已整修塘堰38口,硬化“两打两晒场”

32个,拆除旧厕357个,拆除旧房、空心房168 栋,硬化连户公路20公里,建设村组公路11.8公里,建成公共活动场所12个,完成外墙刷白、着色、粉刷和贴墙砖合计198300㎡。河金省道沿线整治工程,粉刷房屋426栋,合计74270㎡,拆除旧房20栋、2100㎡。全镇村庄整治工程总投资1628万元,已完成投资 1456万元,占总投资的85 %。三是重点工程有新突破。投资1300万元河金省道升级改造工程10.3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投资2980万元的马家湖高产农田开发整理项目今年5月26举行了开工仪式,目前已经迁移通讯电杆8根,平整路基8200米,铺设涵管6500米,浆砌沟渠3500米,共投入资金1320万元;大王自来水厂二期工程总投资340万元,今年已经完成5800米主水管道向中心村组延伸,惠及周边2万多群众;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在我镇四个点全面铺开,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

2、集镇建设打造亮点。沿河金省道大王、中庄2个集镇,处在黄石、阳新、大冶结合部,位于黄石凤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核心区。这两个集镇的面貌是体现大王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大王文明程度的象征。市委王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协调2千万贴息贷款。八月下旬我们聘请武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为这两个集镇建设进行规划,大王集镇改造为中式风格,中庄集镇改造为欧式风格。目前,集镇建设动态投资达800多万元,工程整修机关单位办公楼22栋,整治住户房屋156栋,建设下水道4.8公里,路灯、绿化带、人行道、下水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元旦之前整个集镇建设基本完工,春节之前全部完工,届时两个漂亮整洁的新集镇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3、产业发展多头并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中,紧扣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突出产业发展。今年,种植了1000亩优质油茶和500亩优质柑橘;上堰村程惠投入80万元建设生态养殖基地,实现年产值50万元;下堰村程良友、程良天、程时松三名群众自发组织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下堰湖400亩稻鳅“三千”养殖基地;下街村村民王海南养殖黑山羊1000头。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发展,金

湖村引进制衣厂一个,安排劳动力就业75人,集体收入年均增加3万元。目前全镇村级集体收入5万以上的与12个村,2万的村有20个。

4、村级组织涌现活力。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的发挥,要想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实现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我们重点狠抓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五个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战斗力。新农村建设工作,关键在于村干部,核心就在村支书。按照“建强基本队伍”的要求,我镇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我镇新农村建设涌现了上堰村程良政、王崇村王能高、金湖村曹树波、集会村李小兵、下海村曹中和、中庄村李相寅、南山村李祥旭等一批先进支书的典型,与此同时我镇及时调整了一批思想不纯、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村干部,先后对巷口、柯畈、港西、子向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真正把那些素质高、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干部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整体工作水平。二是围绕“五议五公开”、“六步工作法”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推行“五议五公开”、“六步工作法”是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今年我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决策公开,建设内容公开,工程质量监督公开,资金管理使用公开,目前到位的1000多万新农村建设资金,没有群众对对资金使用提出异议。

5.共建新农村演讲稿 篇五

推进城乡一体化

共建和谐新农村

——关于安定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今年7月,市上将安定区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区,这对于安定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区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统筹谋划,深入研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

现实基础

近年来,安定区按照“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全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作风建设四大工程,努力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0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25:51。完成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增长12.5%。

(二)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日趋改善。2010年,全区施工项目25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8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亿元,增长55.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6亿元,同比增长54.7%,农村完成投资6.3亿元,增长58.8%。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公里;累计兴修梯田157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8.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6万亩,完成14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治理面积225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8%;修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9.8万眼(处);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1万座。建成了青岚大坪、鲁家沟太平、内官崖湾、巉口赵家铺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福台、大城、东河等旧城改造居民集中安置点,大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三)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全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85万人,失业保险1.47万人,工伤保险0.92万人,安定”建设,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广大群众安居乐业,香泉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着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800元和2696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12.5%,农民收入增幅虽高于城镇居民,但其收入依然较低,其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四分之一,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仍需进一步拓宽。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和共享程度不高,自来水入户率低,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村庄建设相对滞后,规划实施难度大,土坯房大量存在,农村环境卫生缺乏有效管理。

(二)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发展资金比较缺乏。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灌溉条件较差,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业升级难度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天时左右农业、雨水决定丰歉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财源建设比较薄弱,后续财源不足,区级财力有限,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经济总量小,支撑发展的骨干项目缺乏。

(三)政策体制不够完善,农村保障水平较低。受城乡二

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推进农民向县城、集镇和新农村集中。一是明确发展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上应按“城中村”、“近郊村”、“川区村”和“山区村”四种类型推进。“城中村”要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安置、环境整治、优化布局等改造任务,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餐饮住宿和金融保险、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近郊村”要大力实施以道路硬化和村庄及旧街区改造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全力搞好绿化、供水、排污和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农家乐等服务业。其他川区村要加快以交通道路、产业开发、住房建设等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畜草、旱作农业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山区村要不断加强以荒山造林、机修梯田、淤地坝为重点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完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二是抓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十二五”规划协调统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社会管理发展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实现城区与郊区、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全面对接,促进产业聚集、人口聚集,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三是抓好专项规划。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定位准确、经济适用”的要求,统筹各类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强化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环境及生态保护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土地利

入园投资置业,主动融入兰(州)白(银)1小时经济圈。借助市上打造“中国药都”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扩大现有知名产品优势,加快生物工程技术、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动现代制药业快速崛起。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机遇,重点支持螺钉公司紧固件产业园等项目,切实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抢抓新城区、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重点发展新型化工建材产品,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努力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保险、会展、招商、商贸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档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和培育骨干物流企业,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着力构建以知识密集型的中介服务行业为特征的专业化服务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城乡建设突破。结合“十二五”规划,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机遇,统筹推进城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衔接。一是加大水利水保建设。以实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加快集雨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引洮一期工程主体及受益区农村供水、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农村饮水安

整优化学校布局,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抓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区和市辖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共享。二是优化城乡医疗服务环境。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采购、配送、定价,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重点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和农村妇女住院免费分娩等公共卫生项目,切实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城乡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实施全民健身体育馆、乡镇和村级健身场等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好媳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五)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促进民生质量改善。按照“低成本、高效益、广受益”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机制和服务环境,大力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推进城乡医疗、养老、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的全面接轨,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拓宽公益性岗位

6.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中的新农村建设 篇六

自4月10日全省“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精心组织,兴起了主题教育的热潮。如何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与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课题。

(一)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要步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创业作为第一追求,把富民作为第一责任,把和谐作为第一保障,通过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伟大事业,切实推动我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是进一步学习浙江经验,兴起全民创业热潮的重要步骤。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就是要在学习浙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总结创业经验,宣传创业事迹,推出创业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和活力,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敢创业、人人争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创新、鼓励创造、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全镇进一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不断谱写和谐创业的新篇章。

(二)赣州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影响较大,创造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江西省的新农村建设形象。我们要怎么样“创新创业,共建和谐”,怎么样提升工作水平、创出特色,才能使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县的先进行列呢?

中央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赣州具体提出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 “五新一好”,其内涵同样包括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应该讲与中央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实施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的“三清三改”之后,又把发展新产业,建设赣州市府后花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提出了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那就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先天缺陷,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走向现代化。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大体上符合赣州经验,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要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的现代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从而把梅林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步把全镇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五新一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为早日实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去年开始,梅林镇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按照服务直径1至1.5公里、服务人数2000人的标准组建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镇完成了9个村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有12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资格,使农村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在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10分钟卫生服务圈”使农村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从方便农民报销和扩大受益面入手,全面推行医疗费用垫付直报制,扩大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付费试点,实行大额度住院费用二次补助制度。

在“文化新村”建设方面,我镇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部门引导、有机构组织、有群众参与、有活动开展。镇党委不断加大投入,围绕培养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赣县创新形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在村组建设小网吧、小剧团、小黑板、小书屋、小课堂、小运动场,力争达到村村有体育比赛、有科技活动、有文艺演出、有定期培训,对建设达到“六小四有”标准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每村奖励1万元,促进精神文明载体建设。同时,我镇着力完善农村精神文明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信用农户”、“生态文明村”、“魅力乡村”、“文明信用村”等创

评活动,激发群众热情,使他们参与到创建活动当中,目前全镇“信用农户”数量达200余户。

在现代农业的开发上,我镇着力推进“科技新村”建设,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使科技成为发展农村产业最为强劲的引擎。目前,全镇已建成“科技新村”3个,培育科技示范户近200余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多个(项),惠

及全镇农民。目前,我镇在全镇开展“党员星火科技示带户”活动,由专家把先进、适用技术直接导入给党员示带户,示带户再把所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周边农户,以实现示带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专家+党员示带户+贫困户”的科技推广网络。

(三)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 ”主题教育中,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存在某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谋求新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乡镇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更大一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核心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敢于创新,培养新农民。

一是要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是要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三是要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推动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四是要提高政治素质。抓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培育扶持农村社区组织;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六是要提高健康素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以农村特困家庭和失地农民为重点,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拆除,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7.共建新农村演讲稿 篇七

关键词:食用菌;培训;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38

农函大食用菌生态培训科研示范基地,二十几年来先后建立占地面积320亩,建设面积8030平方米的菌种野驯科研基地和食用菌商品生产基地,固定资产1290万元。健全了科研与培训示范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食用菌科研试验、技术培训、菌种繁育、野生驯化、生产示范、贸易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现具备年培训3000~3500人,繁育母种30万支,繁育原种20万袋,繁育栽培种10万袋的生产能力。基地有技术员22名,平均年龄24.7岁,是省级青年文明团队。带动起1.87万农户,生产示范面积2240亩,年出口量2000吨以上,产值1200万元。

1 建立食用菌专业技术研究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葫芦岛市食用菌技术研究协会是1992年8月建立的,食用菌协会的建立,从组织上健全了机构、宗旨和任务;在销售上以研究会为桥梁和纽带衔接客商和市场,产品一直无滞销现象;在发展上紧紧围绕扶贫和下岗再就业等弱势群体,把食用菌产业优势向产业化转变,在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及省外食用菌的共同发展。

2 建立农函大食用菌培训体系,加强普及扩大生产

农函大食用菌基地结合协会科技人员,组建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了科普技术传播的基础和源头,采用多种技术传播途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系列培训工作。

2.1 函授培训

按农函大招生简章的要求招收函授学员,培养技术全面而过硬的食用菌人才和生产骨干。

2.2 短期培训

基地在每月的25~28日举办一期培训,经过4天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增加了农户投产的信心。

2.3 下乡培训

一些农户因农活和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学习,基地组织教师主动到乡村培训,既方便了农户又扩大了普及面。

2.4 发放简报

农函大与研究会合作编写了《农函大食用菌科技简报》,每年出版4期,每期8000份,无偿地发放给会员和农户,让农户了解食用菌发展动态、新信息和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新技术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 建立农函大科研攻关体系,不断解决生产难题

农函大基地在技术咨询与指导过程中,发现农户在生产中有一些难题严重影响农户的发展和效益提升,针对这一点,基地组织科技人员和研究会骨干进行立项攻关。自1992年以来基地投入36万元,攻克44项课题,有5项通过省科委鉴定,并获得省金奖和国家优秀项目。在技术上有多项突破,例如滑子蘑无床架立体栽培技术,打破了全国20多年的传统栽培模式,不用床架、不用床帘、不用打包、立体出菇,这一技术的推广可使每户节省成本1/3(近3000元),全省5000多户可节省资金1500余万元。从2001年以来,葫芦岛、朝阳、吉林总投料500多万吨,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为规模化精品生产奠定了基础,此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生态循环技术,解决了老菇区交叉污染和废料再利用层层增值的问题,实现3~5倍的附加值,这一技术也达到了国内领先;灵芝高级艺术盆景造型是一项食用菌生物工程,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多种自然景物,被称为国宝,有较强的贮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基地又试验成功树下食用菌栽培技术,适用于果树、林地等树阴下生产,将为我省食用菌开辟新的栽培领域,创造新的财富。通过科研技术的推广,使农户不断的吸收新技术创造新效益,促使产业不断发展,农户生产不断扩大。

4 建立农函大生产示范体系,引导产业走向标准化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和国际市场对食用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产品的无公害与天然、营养与保健放在首位,为不断提高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和不断符合国际化市场要求,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是农函大食用菌基地的重要工作。

2000年初,农函大食用菌基地选址在兴城市旧门乡民主村,经3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用菌野生驯化、菌种繁育、生产示范三个体系,占地120亩,建设面积3030平方米,健全了科研与培训示范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基地于2008年通过了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形成了由始端品种选育至终端产品销售的系统工程。这一体系的建立每年将培训示范农户1500人次,逐渐引导生产户由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转化,闯过食用菌绿色壁垒,不断适应出口需要,农函大食用菌基地被葫芦岛市和兴城列为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示范基地。2005年5月,农函大食用菌基地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承担全市2220户食用菌无公害生产,为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协会在兴城市华山街道建立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示范区,为会员建设117栋大棚共8万平方米,并建立了配套的培训和产品加工体系,总投资750万元,示范区于2009年11月投入生产,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8400万元。

总之,农函大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在不断发展壮大,发挥食用菌培训示范优势,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百合花开作文600字下一篇: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太阳与动植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