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2024-10-23

德育课程说明报告(精选7篇)

1.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篇一

德育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市赵集中心学校

根据县教育局的通知精神,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逐条进行了自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具体工作

(一)确立科学理念,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德育

我校确立了“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营造安稳、温馨的氛围,铸造敬业奉献的师魂,塑造好学、文明的童心“的办学目标,这里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努力使校园更美观、更安宁、更规范。为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的整体思路下,专门制订并逐步 德育工作计划。

学校倡导先进的德育理念,确定优化德育工作队伍。注重与人环境,注重德育功效,抓学生行为常规,抓计划落实贯彻,抓教育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德育工作网络,加强改进想和生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德育科研和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绿色校园和生态校园建设。

(二)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德育工作网络。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为加强德育工作,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分管,教导处牵头,班主任、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社会及家长多方面配合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学校聘请了赵建华任法制副校长,成立了家长学校,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管理网络。学校还实行班主任责任制,班主任、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共同管理教育学生。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德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德育研讨会。确立了“把学校办成一所高质量、有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目标。坚持“教师为主、全员参与;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全方配合”的工作原则,秉承“好学、文明、活泼、创新”的校训。扎实开展科学、生动、有序、有效的德育工作。

(三)重视制度建设,落实德育工作措施。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教育教学量化考核制度、检查评比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近年来,我校先后制订了《赵集中心学校班主任岗位职责》、《班主任量化考核条例》《赵集中心学校创建平安班级》、《学校自治自理评比条例》、《赵集中心学校“行为规范达标班”考核细则则》

等规章制度,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走上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与此同时,学校特别注意制度的实施,要求做到“三保证、三落实”,即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时间;落实计划、落实考核、落实奖

惩。

(四)抓好师德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学校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习型团队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学校为契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找不足找差距,制定了《教师个人信用承诺十项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师德公约》、《教职工劳动纪律》、《文明办公室要求》、《教师忌语(20条)》、《教师服务承诺》。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经常在每周例会和政治学习上加以强调和教育,及时纠正教师的错误行为。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学校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发挥班主任作用,建设优秀班集体。学校一直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从班主任的选拔到任用、培养和指导、培训和进修、考核和奖惩,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班主任能严格规范班级管理,经常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班级文化富有特色。他们采用多种方法与家长密切联系,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绝大部分班主任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3、强调学科渗透,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意志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和语文学科中的资源优势,进行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重视环境熏陶,培养一代新人。

学校把“更美观、更安宁、更规范”当作学校落实育人目标,贯彻办学理念,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晓理”、“导行”、“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性情、在“晓理”中明智、在“导行”中规范、在“动情”中成习惯。一是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巧妙设计德育环境,处处育人,尽量让校园内的每件事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创设内容丰富的德育长廊,通过橱窗、板报、广播台等媒介让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加主题班队会、十分钟晨会、手抄报、黑板报、主持.广播站,参加科技、体育等活动,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爱心、自主能力、创新精神。重视班

级文化建设,坚持每学期的开门红竞赛和班集体的考核制度。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育的能力。学校设立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对他们每月进行一次岗位培训,让学生在自我约束、互相监督中受到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六)加强基础教育,培养规范学生。

养成教育是初中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学校始终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学生人人举止文明,个个行为规范。

为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学校在始终坚持组织学生学习《初中生守则》和《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赵集中心学校安全、卫生每周一练》、《赵集中心学校学生在校一日细则》,从学生的上学、放学,在家庭,在社会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做到周周有训练重点,天天有检查,天天有反馈。结合实际,设立每周一次的突击检查制度,有侧重地制定养成教育训练目标,强化对学生一日生活常规的严格指导。充分发挥.监督岗和文明监督员的作用,检查学生佩戴.、仪容着装、迟到早退及环境保洁等行为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学生日常行为、环境保洁。通过自治,严格的管理和有序的引导,使我校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创“安全文明班”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贯彻落实德育工作计划时,始终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严格按照制度对班级进行考评,每天将三项竞赛评比扣分加分情况反馈在评比栏上,每周将典型情况反馈到班主任手中,帮助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如今,校园环境整洁、教学工作有序,学校整体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

(七)以学生为主体,抓好每月主题教育。我校始终坚持每月一个德育主题活动(如:养成好习惯、文明礼貌、弘扬革命传统、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行为规范、爱祖国、法制宣传、关爱生命等),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常规工作中,确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并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主题班会与队会、纪念日、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落实和开展主题教育,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周一 “国旗下讲话” 活动,规范升旗仪式,落实国旗下讲话制度,做到有计划、有主讲、有内容、有记录。坚持每日“.广播“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多方面的教育。利用“消防安全日”、“禁毒日”、“法制宣传日”让学生了解消防安全知识,了解毒品的危害,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利用“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主题活动,促进绿色学校、生态学校建设。目前,学校已成为.市绿色学校,正在为成为生态学校而努力。利用建国60周年之际,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系列活动。利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开展了“党啊,伟大的母亲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利用主题班队活动加强教育。每学期举行主题班会观摩。通过讲故事、颂经典、观影片、唱红歌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八)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主体作用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和家教水平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构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体系,成立了赵集中心学校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家长代表为组员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提高家长育人的水平。

为了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召开家长学校、家长会,利用校讯通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用电话与家长沟通,学校通过校讯通短信的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九)加强.建设,创新活动特色。

学校始终把.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加强.员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各期工作特点,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系列活动。“党啊,伟大的母亲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和安全手抄报比赛等。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感恩行动”,实践每日为父母做件事,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使队员们敬重父母,关爱别人,能够常怀感恩之心。体验自理、孝敬、付出等快乐。韩嘉滢被评为市十佳小孝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利用下午上课前的时间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工作,让他们都参与自主管理,当家作主。近年来,学校.以开展好“雏鹰争章”活动为重点,以实践体验活动为基本途径,以训练技能为基本内容,以雏鹰奖章为激励措施,激发全体队员参与“雏鹰行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训练中增长才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德育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主义的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外来民工子女的日益增多以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当今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比以往更多突出。即使在初中阶段,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经不起挫折,以我为中心、独立能力差、厌学、易患网瘾、离家出走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了提高辅导质量,学校安排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活动,提高了心理辅导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持证上岗人数不断增多。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预防、矫治,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加强与三困生结对的力度,资助贫困生,帮扶学困生,矫正的困生。

(十一)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为打造“平安校园”,我们始终将法制安全工作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每学期初聘请法制副校长为师生们进行法制知识讲座,让师生学习《教师职责道德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发《告家长书》,把法制安全

教育职责落实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实施每周一个教育主题,开展法制安全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防范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同时,学校将安全教育结合了日常教学之中,做到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活动的开展,制度的实施,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得以明显提高,学校师生无安全事故、违法事件发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关系到能否把青少年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及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学校把“德育为首,全员参与,与时俱进,面向全体”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宗旨,做到人人育德,事事育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突出德育工作重要地位,探索德育新途径,将师德、科研、课堂德育有机结合,使我校德育工作重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和谐德育”作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篇二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1. 吸收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决定了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理念是引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标。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如,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会学、乐学、体验成功的理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做统一的理念;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理念等。

2. 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对一节课从总体上做出的安排、布局,涉及到理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和重难点,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涉及到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涉及到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设置,涉及到先进教学理念的贯彻,是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的保证,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有人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等于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习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实效性的归宿也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及理念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极大地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必须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德育课学习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改变学生 对德育课 及课堂学 习的认识。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上,认为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正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有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低层次学习阶段,这也使得厌恶学习德育课的情绪加重。所以,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部分学生的自卑感与挫折感还在影响着其思想、情绪和言行。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适当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学好德育课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分析发展的前景,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有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开展谈心对话,进行心理的疏导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来。

3.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在教学指导中发现,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如预习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上课主动参与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设计,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当教学能正常开展,学生状态也不错的时候,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看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了,特别是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的深度。教师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入心,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如何才能组织师生的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优化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多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辩论法等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合理组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3.落实德育课情况说明 篇三

几年来,我校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并且将其列入教材和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以“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效”为工作原则,梳理地方德育资源,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作为学科课程目标之一,情感教育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共同构成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它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应该被看成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教师备课时,强调教案中关于课程学习目标的叙写完整以及教学环节中的情感目标是否得到落实。各学科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积极开展课堂教改活动,使得各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多种举措落实德育的要求

近年来,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在学工作计划安排中都强调了在教学中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一)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总起来看,情感教育目标很难靠教师单纯的讲授灌输而落实,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针对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情感教育目标的表述不知或知之甚少的状况,我校利用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成为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了解情感教育目标的内涵。

(二)、重视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工作。开学初要求班主任写好工作计划,对本班的班级管理做好规划,并对下阶段工作作出部署,学期末写出工作总结。每月根据学校检查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

2、加强德育研究。召开以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为主题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做好少先队干部的培训工作。每月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真正成为老师的小帮手,每周召开例会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要求改正。

4、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着重加强对校园广播站建设、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和各班黑板报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少先队礼仪队伍形象。

5、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继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校园广播站增加了“文明小知识”栏目。继续开展文明伴我行教育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晨会等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文明习惯有较大改变。

6、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书香校园。继续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按照学校工作要点,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创建温馨班级内涵,就是人人知道建设“温馨教室”,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上学期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布置教室,让教室真正成为学生的“家”。

4.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篇四

我现为惠丰小学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政教处、综治办和大队部工作,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安全、卫生等工作在政教处、综治办和大队部的组织和管理下,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准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德工作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2010年我校的少先队工作经验代表长治市参加山西省少先队工作经验交流获得好评;2013年被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少工委表彰为“少先队红旗大队”;2013年被长治市文明办、长治市教育局表彰为“长治市关爱留守儿童先进学校”等;2014年10月我校六年级张嘉欣同学生病住院,由于医疗费用较高,学校政教处、大队部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师生为张嘉欣同学捐款,捐款总额达39443.3元。

附:“少先队红旗大队”证书

“长治市关爱留守儿童先进学校”证书

师生捐款牌图片

5.pagemaker课程说明 篇五

一、课程简介

由于10级中职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工作的现状,需要开设有助于学生实习工作的课程,针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这个专业的特点,开设PageMaker这门课程。

PageMaker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用来产生专业、高品质的出版刊物。它的稳定性、高品质及多变化的功能特别受到使用者的赞赏。多年来不断发展的PageMaker以其强大的功能在众多排版软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受到排版专业人员的广泛欢迎,成为制版人员的首选软件。让我们能够以多样化、高生产力的方式,通过印刷或是Internet来出版作品。PageMaker在界面上及使用上就如同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及其他Adobe的产品一样,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运用Adobe的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在PageMaker的出版物中通过链接的方式置入图,可以确保印刷时的清晰度,这一点在彩色印刷时尤其重要。在处理色彩方面提供了更有效率的出版流程。

PageMaker是平面设计与制作人员的理想伙伴,本软件主要用来处理图文编辑,菜单全中文化,界面、及工具的使用十分的简洁灵活,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上手。PageMaker操作简便但功能全面。借助丰富的模板、图形及直观的设计工具,可以迅速入门。因此目前诸多的广告公司、报社、制版公司、印刷厂等都已采用了Pagemaker作为图文编排的首选软件;Pagemaker的使用把以前落后粗糙的徒手设计--上色--手工制版的繁重过程,简化到了设计人员在电脑上一步即可完成,而且同时又给设计节省出大量的宝贵时间,思维空间也得以开拓。而制作人员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得以解脱,真可谓是两全其美的软件。

由PageMaker设计制作出来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说明书、杂志、画册、报纸、产品外包装、广告手提袋、广告招贴等等。它将为您的生活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空间。

PageMaker是商务、教育、小型及家庭办公专业人士理想的页面布局软件,用户可以使用PageMaker来创建高品质的出版物,如宣传册、精美书籍、杂志以及新闻简报等。这个新的版本更加紧密地集成了流行商业应用软件特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借助丰富的模板、图形及直观的设计工具,入门迅速。

二、课程内容:

a.基础知识

 PageMaker中常用的术语、概念。包括:打印、电子出版、印刷色彩理论补露白、字距微调、URL、HTML。

 掌握在PageMaker中能够包含或共享的跨平台的文件格式。

 掌握设定出版物文档设定、改变预置、调节显示状态、调板的使用等。

b.文字处理

 指定文字的格式,使用段落和文字的选项,以完成特定的任务。 创建和控制文本块和文字流。

 排式和排式面板的相关操作。如定义修改或移去排式。

c.图形处理及图文混排

 PageMaker中的绘图工具,例如创建矩形和多边形等。

 图形的相关操作,如使用图像命令,蒙板命令,文字绕图命令等等。

 设定复合字体。

d.色彩管理

 熟悉专色和分色的区别以及PageMaker中所使用的其它色彩模

式,并且根据不同的要求正确使用它们。

e.文档管理和电子出版

 掌握各种外挂的功能和特性。

 熟悉如何完成一个长文件的相关选项的方法,包括创建所有目录

等等

 了解使用表格编辑器工具,能够创建和修改表格。

 熟悉整合多个章节文件,制作为书册。

 创建PDF文件。

f.文件交流

 熟悉如何使用最佳的图像或文字格式。

 掌握使用PageMaker中输入的图形文件,文字文件的链接管理、链接信息、链接选项等功能。

二、课程要求

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PageMaker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PageMaker的界面,掌握PageMaker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巧,最终达到能以此软件独立完成版式设计、印刷排版及最终输出的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在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达到下述目标:

(一)理论知识:

1.掌握PageMaker软件的基本知识。

2.掌握PageMaker软件适用范围。

3.掌握PageMaker软件工作的基本流程。

(二)操作能力:

1.掌握PageMaker的各项操作包括新建及储存出版物、主版页面的设置、文本操作、文本及段落的格式化、图形处理及颜色的使用。

6.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篇六

一、德育课程理念的改革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德育甚至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过有德性的生活。德性是“内得于己, 外得于人”的人性之“善”, 是从“品德”锻造“美德”的历程, 直至能够“具有理解、内化与践履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秉性、气质和能力”[1]。这种秉性和能力的内在统一形成个体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 使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内化于个体的本性之中, 成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特性, 从而使外在的规范成为内心的准则, 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对于德性的培养, 传统的德育课程沿袭普通知识教育的模式, 属于“传递—接受”式的知性德育。它把德育课程简单化为德育知识的教育, 因而把道德知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知识作为外在的客体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经历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再到考试答题再现知识的过程, 其习得、评价的过程全部以书本知识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内部进行, 基本等同于智育课程的一般模式。

知性德育的效果如何?从品德的心理结构看, 个体的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其中, 道德认知是人们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基础, 但个体品德的真正形成一定是在相应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在道德意志的调控下, 最终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知性德育的优势就在于, 通过课堂教学对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 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并能在纸质考试中获取高分。然而, 道德认知的提高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局部目标, 学生通过灌输、牢记德育教条并不会必然地增强其道德情感, 进而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道德行为。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出于对纯粹知识灌输的知性德育形式的反感, 表现出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所以, 知性德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其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效的德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2]。道德本来就是与生活一体的, 无论从其产生还是现实的存在来看, 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的, 可以说, 道德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学生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规范的习得过程, 反之, 德育的过程就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有道德的”生活中。生活德育的理念, 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是契合的,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因此, 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理念的转变, 关涉德育目标的转变:从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伦理学家”转变为有德行的人, 过有德性的生活。

二、德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在2005年4月制定发行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 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 科学设置德育课程,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整合、深化了90年代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内容, 成为新世纪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的《意见》明确了“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了德育作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项内容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 德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德育的五项内容及目标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内容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内容和活动, 例如诚实、守信、勇敢、坚韧、自尊、自信;涉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活动, 诸如生活自理、自觉学习和作业、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道德教育的内容:1.中华传统美德部分, 包括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团结友爱等;2.良好的日常生活品德部分, 指讲究文明礼貌、讲究个人卫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合理消费等;3.制度生活品德部分, 含勤奋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专心踏实的学习态度, 形成社会公德的意识和习惯, 等等。

法制教育的内容:这是归属制度生活德育的内容, 主要是了解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等, 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规则等。

思想教育的内容:“五爱”———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 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集体生活的规范和技能, 团结、谦让、互助、合作的品质;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公民教育, 具体内容包含国旗、国徽、国歌、国家版图等常识;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尊重民族习惯和不同国家文化, 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4]。

三、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

生活德育的教学形式是生动的、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看到, 生活德育不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内, 更应贯穿于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人们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学习道德的, 德育的场所在于学校, 也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生活德育是实践性的德育, 贯穿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在学校特定时间的德育课程教学中, 是以综合的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的。生活德育不同于知性德育, 它不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学习, 而是要将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 让学生一边经历一边学习。

生活德育的教学是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知性德育仅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掌握, 是孤立的、情感无涉的, 也是枯燥的, 干巴巴的;生活德育的教学强调个体在“有道德的生活中, 认识社会道德, 体验道德生活, 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6], 德育过程中的这些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是真实可感的, 可以抵达人的心灵的, 因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促进个体内在精神成长的。道德教育只有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 才能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结合起来, 才会有心灵的震撼, 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从而不仅理解价值, 而且体验价值, 力行价值, 最终贯彻落实到人的行为。

除了宏大的生活场景, 创设特定情境在生活德育中显得很有意义。所谓道德情境就是包含一定道德寓意的情景, 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 就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激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以下几种道德情境[7]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更突出。

1. 体验情境。

这种情境较为隐蔽, 学生能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它们通常是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学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情境, 或者是一些与“做”有关的情境性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创设了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亲身体验到不同说话方式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学生对比、讨论, 明确了怎样才算是说真话, 会说话。然后在具体情境中再应用、再感受, 这样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

2. 道德两难情境。

这种情境中含有两条或多条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的道德规范。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 冲突的交往及包含冲突的生活情境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例如发现好朋友考试舞弊或者做错事, 该不该揭发?这些困惑正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内化情感体验, 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3. 体谅情境。

这种情境最早在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的研究中提及。这种情境通常包含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 最适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让学生学会体谅, 则先让其感受被体谅的温暖, 懂得由己及人, 进而主动地体谅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

四、结语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个体品德的发展在15岁左右已经基本定型, 中小学阶段的品德发展正是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奠基的时期, 此阶段的德育实效性不仅显著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 而且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金华作为有着优厚道德传统和资源的善美之城, 更应该重视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 改革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为社会培养众多有道德的接班人, 使得地区美德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为建设最美的金华提供强大的精神屏障。

摘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 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强调创设多种情境, 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小学课程改革,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蔻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 2006, (6) .

[2]唐汉卫.试论生活道德教育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4) :56.

[3]林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11, (4) :28.

[4]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 (第三卷) , 2008, (8) .

[5]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 2003, (1) , 50.

[6]高德胜.论现代知性道德与生活的割裂[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4) .

7.德育课程说明报告 篇七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能够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试者是否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工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开展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以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三、考试内容模块及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精神,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以及广西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心理学。1.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及代表人物,掌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学生心理与教育。(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2)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理解人格概念及影响因素,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①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掌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运用。②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③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④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掌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运用。

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含义及构成,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2)教师的专业品质。

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的内涵,能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解决问题。

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及作用,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理解教师的情感投入及其作用。(3)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能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4.学习心理。(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2)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了解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②认知学习理论。

了解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了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了解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掌握罗杰斯的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①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运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②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4)知识学习与迁移。

①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元认知的含义。②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5)问题解决的学习。

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及过程,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6)创造性思维。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理解智力、环境等其他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结合实际运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5.品德心理。

(1)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品德的概念。(2)运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了解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6.课堂管理心理。

(1)了解课堂管理的内涵,掌握课堂管理的类型。

(2)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掌握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

(3)理解课堂纪律的内涵及类型,了解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掌握教师对纪律问题的管理对策。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德育概述。

(1)掌握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掌握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3)掌握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4)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概念、意义。2.德育过程与原则。

(1)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掌握德育过程构成要素与基本矛盾。(2)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理解学生思想品德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4)理解德育原则含义,掌握中小学德育主要原则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5)能够运用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的基本理论分析学校德育现象与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3.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理解德育途径、德育方法的含义。(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

(3)掌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理解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依据。(4)掌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4.教育法律法规。

(1)了解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2)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3)了解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4)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案例分析,能判断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5)了解教师权利、教师义务的涵义,掌握教师的六大权利和六大义务。了解学生权利的涵义,掌握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解对学生权利保护的意义。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掌握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教师职业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四、考试形式、考试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试卷结构(一)题型与分值。

(二)考试内容与分值。合 计100分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约为4∶4∶2)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例1】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价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考查目的: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及代表人物。

解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学派,其中,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本题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D 【例2】个体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A.最近发展区 B.最近联合区 C.最近运动区 D.最近感觉区

考查目的: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批判关于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其中,在探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BC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A 【例3】儿童在听了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

偷药”后,认为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这些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考查目的: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运用。

解析: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他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和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2)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好孩子定向(取悦于别人就是好的)和阶段4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3)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和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较难题。答案:D 【例4】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A.知识的活动 B.品德的活动 C.能力的活动 D.审美的活动 考查目的:掌握学校德育的含义。

解析:德育包括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属于掌握层次,容易题。

答案:B 【例5】小倩自私霸道,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班主任老师通过和她交谈,循循善诱,小倩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主动和同学们道歉,从此她与同学们相处融洽。班主任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连贯性原则 B.导向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疏导原则 考查目的:理解掌握主要德育原则含义和运用要求,能够实际运用。

解析: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运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等。其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养成良好品德。题目中班主任对小倩的教育遵循的是疏导原则。属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层次,较难题。

答案:D 【例6】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应该坚持的司法保护原则是()。A.表扬为主、惩罚为辅 B.惩罚为主、表扬为辅 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考查目的:理解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显然选项C正确。属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答案给0.5分。

【例1】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应注意()。A.问卷题目不宜过多 B.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 C.在问卷中可加入一些探测题目 D.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考查目的: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解析:问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编制的,对于被调查的回答,研究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备选的答案,还可以对答案的选择规定某种要求。研究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作出某种心理学的结论。问卷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编制教育心理学调查问卷时应做到:(1)问卷题目不宜过多;(2)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3)在问卷中可加入一些探测题目;(4)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本题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较难题。

答案:ABCD 评分标准:

【例2】以下选项,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维度的是()。A.逻辑—数学智能 B.音乐智能 C.成功智能 D.人际智能

考查目的:在实际中理解与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解析: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本题C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掌握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ABD 评分标准:

【例3】创造性与智商存在一定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高创造力者,智商一定不低 B.高智商者,创造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C.低智商者,创造力一定低 D.低创造力者,智商一定低

考查目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与特点的掌握。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本题D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掌握层次,较难题。

答案:ABC。评分标准:

【例4】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要求教师做到()。A.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 B.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C.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D.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考查目的:良好课堂心理气氛营造策略的掌握。

解析: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做到:(1)教师要对学生形成合理的期望;(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3)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4)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本题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属于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ABCD 评分标准:

【例5】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A.德育形式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评价

考查目的:掌握德育过程构成要素。

解析: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在德育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B C 评分标准:

【例6】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要求教师()。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B.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C.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D.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考查目的:理解和掌握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D项不是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案:A B C 评分标准: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

【例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

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考查目的:理解心理发展内涵。

解析: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因此本题是正确的。属于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 【例2】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考查目的: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

解析: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因此本题是错误的。属于掌握层次,较难题。

答案:F 【例3】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都有很好的作用。考查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1)鼓励质疑;(2)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这对回忆相关信息都有很好的作用。(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5)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步骤。因此本题是正确的。属于运用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 【例4】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考查目的: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矫正。解析:学生品行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学生品行不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攻击、逃学、迷恋游戏机、赌博等,针对具体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转化与矫正的方法。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方面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来寻找原因。学生品行不良的转化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因此该题是正确的。属于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T 【例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考查目的:了解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学校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决定的。由于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途径就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而教学工作总是具有教育性的。因此,该题是错误的。属了解层次,容易题。

答案:F 【例6】学校如果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可以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考查目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内容。

解析:《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因此,该题是正确的。属理解层次,中等难度题。

答案:T(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分析以下材料,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代码,并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答案给0.5分。

【例1】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 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家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 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 “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 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 要加以抑制,使他谨慎。” 此材料给教师的启示是 A.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B.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C.根据学生的情感差异因材施教 D.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考查目的:学生性格差异的运用。

解析: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案例中所讲述的子路和冉求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子路做事情比较鲁莽、草率,往往不考虑后果,所以孔子要约束他;而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孔子要鼓励他去做。本题的BCD选项不符合题意。属于运用层次,容易题。

上一篇:贵州职业学校有哪些学校下一篇:关于控烟主题班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