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论与实践

2024-08-20

德育理论与实践(精选8篇)

1.德育理论与实践 篇一

谈德育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

模式,易言之,即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操作的范式。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来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德育理论研究者习惯于用所谓的辩证思维而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德育过程,将整个德育过程肢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静止的研究,忽视对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探讨,没有对德育过程作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研究,综观一下已出版的.各种教育学和德育原理著作,通常都是分别对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割裂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之间的有机联系。①这样做的后果,导致有关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如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在有的论著中是作为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来探讨,居于原理层次;而在有的论著中,则作为德育过程中的原则或要求来研究,降到规范层次,造成把原理阐述成规范,或者把规范论证成原理的混乱,使得广大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理论面前分不出“必然”和“应然”,无所适从,给理论联系实际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导之逻辑推理上的矛盾混乱,难以自圆其说,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混乱情况,许多德育理论研究者便用“什么与什么相结合”或“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的命题来回避矛盾,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多种途径和方法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统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命题在有关论著中比比皆是。这种形式上貌似“辩证”而实质上“形而上学”的刻板机械的生硬捏合,既不利于德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发展,又不能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具体操作的范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正是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冲击和反正。因为德育模式既是某种德育理论的简约化的表现形式,它要求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象征性符号来反映它所依据的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又是对某些具体德育经验的优癣加工和概括,它要求起着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德育理论研究者从整体上去系统地综合全面地去认识和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从动态上去把握德育过程中特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操作化,有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那刻板单一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益于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空间的拓展。故研究和探讨德育模式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

从广大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来考察尽管经过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努力,我国中小学在德育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和进展,但是,德育理论与中小学德育实际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相互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中小学德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际的难度,感到有关德育理论缺乏可操作性,可望而不可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缺乏某种联系的桥梁或纽带。虽然不少德育论著面面俱到地提出什么与什么相结合,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命题,但对如何结合怎样统一却语焉不详,给广大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了许多困惑,“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

相对稳定的德育理论与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的中小学德育实际总是难以贴近,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德育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能起到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为德育模式是有关德育理论体系的具体化,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来反映有关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架,有利于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把握和运用有关德育原理。故德育模式能使抽象的德育理论得以发挥其中介作用;同时,德育模式是直接来源于德育实践,是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而逐步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形式及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概括和总结,比德育经验层次高,应用范围广,给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 套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有益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来说,确实有着重要的实践功能。

2.德育理论与实践 篇二

一、技工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中,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如下:

(一) 技工院校对德育的重视度低

技工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促进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对德育不重视, 认为德育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不认真学, 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考察上也非常简单, 只是单纯地书面考察。由此可见, 技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并不重视。

(二) 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

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开展德育,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提高道德品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性, 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面, 很多学生领悟不了课本知识, 更不能进行实际应用。

(三) 相关教师的配合不密切

在技工学校的德育教学中, 很多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高, 在课堂上只是按照书本讲解, 在课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自身没有树立好的标准, 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教师之间没有密切地配合, 非本课程的教师没有把德育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 导致学校的德育非常狭隘和表面。

二、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 重视德育与教学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和优良品质

德育应该与教学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注重德育, 实现德育与各学科的完美结合。比如, 政治教师在讲到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时候, 应该结合实际例子, 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 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另外, 体育老师在训练学生承担压力的能力时, 应该把德育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懂得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团队的力量。技能老师在讲解实训课程的时候, 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和工作态度。通过德育与各学科教学的结合, 实现德育工作的全面化。

(二) 重视德育与日常管理的结合, 培养学生行为规范

德育与日常管理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实现了德育与日常管理的结合, 才能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 (1)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让学生的荣誉感得到提升, 促进学生的进步。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单独谈话, 了解他们的心理, 对实行必要的帮助。 (2)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与体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实行理性教育, 让他们从思想上走出误区, 规范行为。

(三) 重视德育与服务工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技工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把学生的发展放到第一位, 为学生打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德育与服务工作的结合, 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教学老师和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帮助, 特别是一些条件困难, 表现不好的学生, 除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行关心以外, 还要在经济条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比如评选学校的奖学金获得者等方式,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爱, 从内心深处获得转变, 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 如果教师一味地责罚学生, 他们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另外学校还应该举办一些活动, 帮助他人或者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让德育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德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 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这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技工学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非常快, 常常会受到心理的困惑和冲突。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教育相对比较弱, 心理会产生自卑;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还会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 在学校中不能很好地释放自我, 学习压力特别大, 长期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态度。所以技工学校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增强德育工作, 让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怀青.浅谈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J].职业, 2013 (35) .

3.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理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美育;工艺课;德育渗透;综合实践

一、在中学美术欣赏课堂实施德育渗透

新课标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美术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绘画雕塑欣赏,有中国的民间刺绣、剪纸、风筝、脸谱、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中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在上《洋洋八千兵马俑》、《漫步书法世界》和《北京故宫》等欣赏课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例如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它取材于长征途中两个红军战士在行军休息时吹横笛的情景,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的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这些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

二、在中学美术绘画课堂实施渗透德育

在绘画课中,巧抓基础知识,培养严谨认真品质,自然渗透德育。美术基础知识本身没有德育因素可言,那么如何挖掘美术基础知识中间接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基础知识教学之中有机渗透呢?在基础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一幅完整的线条造型或素描作品,需要学生平心静气、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严谨、认真。学生可以通过临摹,懂得线条的组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平衡,从而对每幅作品的艺术美有更深的体会。我们要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向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我在讲七年级课本上的《三原色与三间色》这一基础知识时,利用某“色相”与德育内容的有机吻合渗透德育。我在黑板上方挂了一面中国国旗图,并告诉学生 “国旗上的两种颜色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原色之中的两种”随即板书课题。接着,我生动地讲解了“红旗”与“五颗星星”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我在讲到绿色这一间色时,先讲了三间色原理,然后展示了几幅绿色自然风光图片,巧妙地渗透了环保意识,使原本枯燥的基础知识课活了起来。

三、在中学美术工艺课堂实施渗透德育

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教材中,工艺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内容种类很多,有包装、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贺卡制作等等,占美术课内容的40%左右。在工艺课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如在《剪贴风景画》一课中,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四、通过参观系列画展来实施渗透德育

从描绘祖国昨天、今天、明天变化和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作品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中华民族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品德、健康情趣,这正是爱国主义,净化心灵的活教材。另外,可以开展以“祖国统一”等为主题创作练习,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当今世界,换起他们对周围新生事物的想象,例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大家庭之际,抓住这有利时机,向学生讲述台湾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看到香港、澳门今天的喜人景象。渗透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些事例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利。

五、在美术综合实践课堂活动中实施渗透德育

在绘画教学中,素描教学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色彩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之外还能培养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国画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克服焦躁的心理,陶冶情操。在工艺制作课中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它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永军.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丁宁.素質教育与美术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

4.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5.现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内容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关键词】:观念转变与教育内容转变教育实践与思考渗透德育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谐教育

【正文】:

当代初中生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在网络、电视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光怪陆离、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与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产生激烈的冲突。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象必然使初中生单一的思想产生裂痕,给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为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改进德育工作思路?

一、现代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生活追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灰色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逐渐滋生蔓延开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意志薄弱、任性,承受控制能力差。例如年级中有一个女生因为妒忌另外一个女生比她更受同学欢迎,竟然对那个女同学大打出手。

(2)、自我中心意识强,不愿受严格的纪律约束,缺乏团结精神。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家庭的娇惯,唯我独尊,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只想他人为自己服务,不想受团队纪律的约束,指责别人头头是道,批评自己时认为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不满,不愿接受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一些学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相互攀比的思想,超前消费有相当市场,吃苦耐劳精神差,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艰苦朴素过时了,生活上不能太节约,不能太亏待自已。例如:有学生要求父母给他买高档手机,否则就不回来上学。

(4)、劳动观念淡漠,在家是“小皇帝”,在校不愿参加公益劳动,认为劳动是辛苦的,甚至存在花钱雇人替自己做清洁,做作业的现象。

(5)、青少年学生反社会化人格日益凸现,违法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有人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天然的反社会化人格。表现为冲动和感性丰富而理性脆弱,凭感觉行事,模仿力极强,无视规则,背叛秩序。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一旦养成行为习惯,极易导致令人忧心忡忡的未成年人问题。破碎的家庭、落后的学校教育和失衡的社会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反社会化人格”特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数量上急剧上升,而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蔓延快,作案手段狠,团伙作案多,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201

2年1—6月青少年犯罪中,学生有125名,占青少年犯罪的41.3%。

二、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与时代合拍。

1、德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

(1)立足德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培养真正、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们的总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现实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现代的中学生讲究实际,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加以引导,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学校德育不失实效性。

(3)立足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工作有一个很有见地的话:“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德育工作要丰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娱活动、道德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体现其实践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德育成为动态话题,这样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传统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合拍的德育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2、完善德育内容。

(1)充实德育的“双基”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基本的政治方向教育的同时抓好基本的文明习惯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上下功夫。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接近、最关心的事情相吻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和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去影响学生。

(2)充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做后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犯罪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他们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3).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一样,仅靠书本,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将德育和社会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努力拓展学生活动时空,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人生品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主体,教是主导”这一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例如:班主任要重视每星期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开展多样性的主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组织活动,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4.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进行品德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思想的引导。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的建筑物时可以适当穿插爱国教育。

三、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吸收外界的信息多。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德育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新时代新的德育教育思路归结于一句话:德育无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方法:

(1)养成教育法。

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的广播、橱窗、壁报、板报、初中生业余团校,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英语单词竞赛、各科兴趣小组等社团,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卫生监督岗、文明礼仪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等,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学习标兵、行为标兵能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效仿典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例如:进行年级的优生表彰、年级进步奖、好人好事表彰等。

(3)情景陶冶法。

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升旗礼、校运会、篮球比赛、毽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文艺汇演、艺术节、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月、海报比赛等。

四.以德育促发展,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特点是情绪多变,容易冲动,起伏不定。

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寓德育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之中,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全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从源头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外,现代社会单亲家庭子女增多,留守家庭子女增多,父母因为忙于做生意而忽视子女的教育等,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难题。但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形成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学校要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积极探索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给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现代社会学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

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措施,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重要性》------汪悄然(2009.5)

6.新课程下德育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仓定志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现在的小学生,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展现怎样的精神面貌成为近几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倡导“尊重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育人宗旨,紧紧围绕“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学校、九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发挥名校优势,放大名校效应”战略的指引下,学校各项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为依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基础文明教育为基本内容,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势开展诚信教育,培养现代文明和现代公民意识,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营造诚信校园文化,塑造现代师生新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的道德环境和公民基础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当前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诚实守信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创建诚信校园,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组织保证。

学校建立创建“诚信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分管德 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具体的创建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党支部、工会、教导处、学校督导室、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职能部门负责条块的创建工作。学校创建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项目。

2.制度健全。

制定完善章程,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通过各种守则、公约、誓词,向社 会公开承诺,形成“重信用,讲信誉”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实行民主议事制,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校长廉洁自律报告制以及社会监督制度。把“尊重的教育”与“规范的教育”融合起来,并确定每年的3月份为“诚信教育月”。

3.措施有力。

(1)诚信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诚信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中鲜明突出地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会“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将立人、立业、立市、立国的道理贯通起来,将诚信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师德师 1

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明确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通俗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得到师生们的普遍认同并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诚信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澜,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制定诚信管理细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育方式如春雨润物。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建立“诚信档案”,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等第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准则。

(3)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多层次道德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校园处处盛开诚信之花,各部门根据实际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全校师生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树立诚信意识,形成“人人讲诚实,个个守信用”的良好风气。

(4)诚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把“诚信教育”作为开放式教育,避免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努力争取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印发《诚信承诺书》《诚信宣言》以及在各种新闻媒体搞集中宣传等途径,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校、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健康和谐的氛围。

(5)诚信教育与行风建设相结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印发评议表、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和教师的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我们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公布学校对教师的八条行为规范,请家长配合监督,打造诚信教育的形象。在今年九月份,我们还向我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发入师德情况了解表,以便真实地了解我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此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3.资源整合。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教育学生服务,充分利用校内阵地,发挥互联网、电视台、广播、板报、画廊、标牌、红领巾监督岗等德育功能:广泛利用校外阵地,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密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开展社区咨询服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

4.活动体验。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诚信教师和诚信学生的创建活动,把“敬业爱生、坦诚待人、履约 践行、廉洁自律”作为诚信教师的创建目标;把“文明守纪、团结进取、诚实做事、尊师爱校”作为诚信学生的创建目标。组织师生进行诚信大讨论、专题大辩论、自我大设计等活动。学生通过争夺“诚信章”评选“诚信之星”“形象代言人”等专题教育活动,深刻体验、感悟并逐步掌握诚信立人、诚实做事、诚实学习的行为准则。

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让诚信与我同行”演讲比赛,师德师风培训会、道德修养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对教师自身的诚信建设。我们还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姜德明和特级教师郑立舟给全体教师作师德讲座,姜德明同志身残志坚、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和郑立舟同志的爱人陈秀凤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心,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进,弘扬正气,树立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形象,做一个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好教师,争创师德模范。

5.考评记载。

建立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簿,记载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开设“个人目标”、“家长 期望”、“导师寄语”、“突出表现”、“家长反馈”栏目,对“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参与活动”、“诚实友爱”、“讲究卫生”等方面,每周进行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家长参评,每学期综合评定,强化学生自我诚信管理的意识,培养自我诚信管理的能力。

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少先队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认为少先队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方式突显了少先队教育形式的独特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少先队的特色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胆的尝试。

1.探究家乡风土人情,开发校本课程《爱我盐城》。

我们的家乡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自汉武帝盐渎县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多年来我校一直积极开展“可爱的家乡”、“我是盐城人”、“走进社区”、“家乡的特产”、“奇妙的五谷树”等少先队系列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起来,从分析校情、市情出发,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了校本课程《爱我盐城》,进行“探究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盐城的昨天与今天”的课题研究。《爱我盐城》分上、下篇,上篇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沿海风光、湖荡秀色、风景佳处、文物古址、祠堂故居、革命史迹。下篇也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特产风味、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名人轶事、盐阜英烈、人物春秋,每个单元各设3课,共36课。让队员们自由组合,提出和选择学习的主题,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最终队员们确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比如:《我骄傲,我是盐城人》、《丹顶鹤的故乡》、《走进“泰来神”》、《盐城街道的变迁》、《走近“小康村”》、《聚焦传统佳节》、《奇妙的五谷树》、《家乡的柳编》、《英雄故里陆公祠》。队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参加《盐城街道的变迁》的刘新队员在日记中写到:“刚担任迎新队队长的时候,我的心里还真没底,虽说我当了几年的班干部,管理班级我在行,可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以前没怎么搞过呀!好在队员们都特别支持我、信任我,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让我觉得再难也得坚持下去。在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处理问题。”参加《聚焦传统佳节》的李婷玉在谈活动体会时说:“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很拔尖,队员们都羡慕我,我也有点沾沾自喜。但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我平时不太爱看书,知识面太窄,许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我都不知道。不过现在不同了,为了研究中秋节,我翻阅了好多资料,还学会了上网搜索,我知道了怎样整理和记录搜集到的资料。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校园周边环境”系列调查》组的指导老师戚洪祥在大会交流时说:“在选定这个课题时,我起初认为,孩子们去搞这样一个涵盖了很多数学知识的课题太难了。但孩子们高涨的热情,使我这个刚开始以为什么都要我包办的指导老师,渐渐地被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自由探究的氛围排除在外,孩子们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我的帮助了,他们在自己的小组里讨论、摸索、实践,后来居然获得了成功,这真让我感到万分的惊喜!”

2.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发校本课程《星海晨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如何培养队员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少先队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我校将每年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定为“科普活动周”,在校内举办大型科普展览和系列讲座,精心组织全体队员开展科技小制作、科普小发明、小论文等科普竞赛,定期组织队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科技课,寒暑假期间组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在广泛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课程《星海晨帆》,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科技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盐城市副市长徐恒菊同志欣然为《星海晨帆》作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归纳了本教材的三个特点:示范性,开放性,探索性。这本书共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科苑星座、竞技平台、热点讲坛、实验集萃、科普基地,共23课。

三、整合少先队社团资源,构建少儿俱乐部文化。

少先队社团是队员围绕某种志趣而组织起来的活动团体,它服从于队员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社团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志趣以及较强的凝聚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充分发挥社团的这一优势,以队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不断开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使社团真正成为队员体验的舞台,探究的基地。我校少先队活动不断深入的同时形成了几个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1.少儿科学院。

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苏北首家少儿科学院,制定了少科院章程,聘请了驻盐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少科院的顾问,在全校的三千名队员中层层选拔,产生了少科院院长和小院士,年级推荐小博士,并让全体队员都成为少儿科学院的学员。我们还在少儿科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特地从南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张淑仪教授担任少科院的名誉院长,请来了省物理学会副会长徐龙道教授、南京林业大学著名鸟类专家周世锷教授等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并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定期请专家为我校学生作科普专题讲座。广大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了“气象研究小组”、“航模研究小组”、“生物研究小组”、“电脑机器人研究小组”等十多个科研所,落实了“四有”、“三赛”、“两营”、“一角”。全面开展“体验求知、体验探索、体验创造”三体验活动,“四有”即科技活动周周有、发明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创造袋”人人有;“三赛”即每学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项比赛;“两营”即科技夏令营和科技冬令营;“一角”即班班拥有“创新角”。我校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每位队员都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少科院各研究所中适合自己的岗位,自主参加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我校在近几年的青少年科技大赛中,学校先后几十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教师中有二十多人次获得全国、全省“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学生在省内外各项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校“灵通队”在全省和全国机器人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并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佳绩。我校少儿科学院小院士、省“十佳少先队员”孙贤达在“海尔杯”科技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当选为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候选人。

2.丹顶鹤少年文学社。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是我们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团体,它是在六年级的“少年文学社”与四年级的“小书虫俱乐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社总社下设六个分社,设理事若干。根据学校 “积极推进新课程,整合校级兴趣活动,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品牌”的要求。我们专门成立顾问委员会,整体规划文学社发展蓝图;策划文学总社活动,指导文学社网页制作。

我们还建立了“丹顶鹤文学社网站”,主要功能是推动文学社日常活动,展示文学社活动成果,辐射文学社指导效应,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主要栏目为社区广场、读写擂台、读写航标、社区沙龙。在文学社逐渐走向成熟时,我们还创办了丹顶鹤少年文学社社刊。

丹顶鹤少年文学社中有许多同学,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收获不少文学成果。总社长陈汉洲酷爱写作,善于想象,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23万字的童话小说《隐身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文学社活动丰富多彩,紧跟时代步伐,如抗非典期间,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火热的生活中,我们文学社的小社员们,经历着参与着,感受着,也感动着„„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此,文学社组织了“向非典开战”主题征文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社员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非典”时期生活现象,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征文,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

3.苗苗环保小分队。

苗苗环保小分队是我校以环保为研究内容的一支小分队。他们最初只是以保护绿色为基本活动内容,比如:利用业余时间,保护校内、外的一些绿色植物,植物节号召全体队员植物、种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入,一系列小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展这支小分队的活动空间,使这支小队也更具特色,《盐城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环境保护报》等分别对苗苗环保小分队的先进事迹作了报导。

4.少年警校。

自1990年开始,“少年警校”在我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警校的小警察平时能接受严格的训练,取得合格的证书后,便正常参与“精神文明岗”的值周工作。节假日,他们还活跃在街头巷尾,开展交通法规、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们不断开掘警校的综合实践资源。⑴成立国旗护卫班;⑵组建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宣传队;⑶调查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状况;⑷参观110接警中心等。

5.蓓蕾艺术团。

我校的蓓蕾艺术团是一个集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戏曲等二十几个专业队,享誉市内外的大型校园文艺团体。自9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提高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生活”为宗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目前,艺术团的管弦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准,各个专业队在历届比赛中屡获大奖,许多经典节目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拍成录像作为资料保存。在盐城市第一、二、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该团共获得了一个特别奖、12个一等奖,为全市最好成绩;2001年该团为队员刘韵举办了全市唯一的小学生钢琴独奏音乐会;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春满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艺术团选送的音乐童话剧《寒号鸟的衣裳》、舞蹈《牧童》均获二等奖,合唱队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表彰为优秀合唱团队;2003年该团队员臧倩文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少年A组冠军;杜剑队员在首届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全国总决赛中获器乐一等浆,近几年来,艺术团先后为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讨会、我校新区的落成庆典汇报演出的三台大型儿童文艺晚会《花开新世纪》、《春天的童话》、《金秋飞歌》均在盐城电视台播放,其中,《春天的童话》专场演出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评为群众文艺活动优秀活动项目奖。多年来,蓓蕾艺术团广泛深入农村、厂矿、部队、敬老院、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献词、社会各界的宣传服务,先后为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考察访问团进行汇报演出,也为增进中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给德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校的德育工作会更加出色,明天定会更加辉煌!

7.德育理论与实践 篇七

德育与心育的关系, 是彼此相互促进, 相互渗透。教会学生有多方位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德育心育一体化的教学, 更能让学生在辩证细致思考的同时, 也能有所直接的感悟和提高, 切实增加他们的德育心育水平。总结来说, 就是心育保证德育有效开展, 德育促进心育养成, 彼此融合渗透, 形成一套成型的理论与实操体系。下面会从三个方面介绍“德育、心育一体化”例证与理论对比研究。

1 心育保德育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一个被心理问题折磨而耗去大半能量的学生, 很难要求他有更多的能量去给别人奉献, 他的德育水平很难要求达成一个高的层次。

例证:边缘人格障碍的学生, 他的主要心理症状之一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会产生过度的敌意, 与他人发生争执等。如果不通过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那种与人为善、团结友爱的德育氛围根本无法实现。

2 德育促心育

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首先让学生有大局观。想让学生造就一船, 最主要的不是先告诉他怎么去买木板等, 首先让学生有对海洋的渴望!所以, 想让学生在学业、生活和工作中, 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保持一颗良好的心理状态, 方法有很多, 但是最根本的是, 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学业、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 是一种高层次的意义, 是脱离了个人利己主义, 成为能为多数人谋利的更高层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 就是要德育教育来实现。一个把民族兴亡作为己任的学生, 绝不会为宿舍的条件而苦恼, 绝不因同学的嘲笑而退缩, 当有高层次的德育水平时候, 心理健康水平得以良好的促进和提升。

例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融合了世界文明成果, 符合人类美好价值追求。德育教育中,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有效的帮助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时, 理清思路, 正确、理智地处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迷惘, 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这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提升作用。

3 德育心育相结合

我们很多工作的困难和被动都源于观念的陈旧落后, 未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更新观念、改进方法, 是我们对新时代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与时俱进、互为所用、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这几个词, 可以很好的展现出德育心育将作为良好配合的典范。

例证1:德育把握方向, 心育提供方法“大学生0元生存体验”活动, 活动时间为两周, 在此期间, 每人除手机以外, 不允许携带任何钱和物品。在学生们没赚到生存必需的生活费之前, 可以统一向活动组委会申请“借款”, 但要在一周之内还清, 否则就视为体验失败。

通过众多第一次的尝试, 好多学生找不到了象牙塔里的舒适感, 却体会到了初入职场的职业挫败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上说, 求职中的挫折比小小的成功更为珍贵, 这种体验是用挫折教育的理念, 通过创设困难情境, 用系统脱敏的方式, 让学生增加抗挫折能力。从德育教育理念上说, 通过感受和面对困难, 学生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热爱生活、理解他人, 同时也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理,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顶替清洁工人一小时, 用身体实践, 去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增加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并通过与自己生活的对比, 来提升自身幸福满意度。

例证2:心理模式借鉴德育方法———主动出击心理辅导教师深入宿舍法, 是一种及其有效且欲推广的一种借鉴德育方式而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年来众多校园突发问题出现在宿舍, 宿舍尤其是心理问题学生的“重灾区”, 如何借用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来开展心理工作, 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2004年的马加爵案, 起因就是他和同学打牌时发生争执;2007年的中国矿大的铊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便向其投毒;2013年4月, 复旦大学研究生因为同学矛盾在宿舍饮水机中投毒;2013年4月17日, 南昌航空大学惊现女装男尸;2013年4月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2013年4月22日, 山东建筑大学男生宿舍一名大三男生自缢身亡……

这些在宿舍中出现的惨案, 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沉迷自我、过度竞争等多方面心理问题, 那些看似优秀学生的背后, 可能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心理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也调查发现, 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1/3与寝室关系、同学关系有关。不少大学生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情感纠纷、考试排名等原本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事情而结怨, 使矛盾一步步走向激化。这样的学生可能不会因为自身的心理困惑咨询, 也可能会意识不到自己性格存在的缺陷而去寻求专业咨询师求助, 这时, 心理咨询师主动走入宿舍,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接近学生、了解学生,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这才能更为有效且及时的解决学生潜在的心理隐患。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应根据中国大学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 改进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主动上门, 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 借鉴德育工作的方法手段, 心理教师主动出击, 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深入宿舍座谈等多种形式, 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4 德育心育融会贯通

这里我们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育。高校学生的特点之一, 就是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一定意义上说, 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所以探讨在专业学科中渗透德育和心育一体化的教育, 是一种时尚且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

例证:高校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 用自己所学的专业, 进入到社会中为社会组织和团体进行服务, 既能锻炼自身专业能力, 又能增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心理素质水平, 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 就是德育教育的好途径, 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养成教育。

5 结束语

特别应当使心育与德育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结合起来, 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德育与心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善于参与, 乐于接受, 最终通过行之有效的心育德育活动, 让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摘要:德育与心育是亲姐妹, 谁也离不开谁。心育、德育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方面, 建构起符合目前国情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的育人机制。另一方面,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互为补充, 殊途同归, 共同为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 所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 我们争取达到“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的教育目的。关于德育心育一体化的例证研究尚无人关注, 本文通过实际例证与理论对比研究, 为广大一线德育心育教师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实际案例。

关键词:德育,心育,一体化,例证,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洪军.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隐性德育课程[J].广西师院学报, 2000 (02) .

[2]张敏生.论德育、心育、美育的有机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6) .

8.德育理论与实践 篇八

关键字:重点高中;有效德育;实践

素质教育观是基于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观应德育为先五育并举,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尤为严峻,以下德育工作实践做几点探索。

一、反思轻视德育工作的根源

德育工作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并没有充分发挥效用,主要原因有四点:

1、应试教育造成德育真空

应试教育造成对德育教育重视不足,社会普遍认为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一切事都不重要。对于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家长会认为学校是浪费时间,老师认为这些内容影响班级成绩排名,学校也是将德育工作永远排在教学工作后面。这种妥协的后果就是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学生,只会读书甚至不会扫地的“天才儿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口号。

2、德育内容无法具体实施

说起德育内容诸如“爱护祖国、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班级荣誉”等等,看似丰富,涵盖面广,但是实际上苍白无力。德育的内容杂且多,很多时候的德育教育都是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偶尔一提,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更没有针对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德育内容大多抽象落后于时代,目前大多高中生无法理解并落实到行动上。

3、德育对象心理日趋复杂

本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老师教授的知识,高中生的心理变化更加复杂和多元。但是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特点,对于高中生的德育工作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模糊、笼统、一带而过的教育方式。在现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依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被放在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对学校的反抗情绪加重,出现很多“叛逆少年”。

4、德育工作方法不够灵活

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流于呆板、简单,急需选取适当、新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需要丰富熟练的心理学、高超的语言技巧影响、说服学生。很多班主任老师由本学科教的好的老师担任,忽视了班主任老师的德育水平。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成熟时期,看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的德育工作效果得不到保证。

二、评价学校德育效能的认识

实现重点高中有效德育,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有计划的从内到外开展德育工作。

1、认识德育教育的对象

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是德育工作的输出者,学生则是德育工作的输入者。在实际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往往是被强制灌输的一方,被忽视了学生身体、心理变化的特点。高中生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并且这些差异还是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当今的高中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经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高中生的矛盾,恰当的灌输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碰到的困惑给予理解、支持,耐心帮助每一个高中生实现德育目标。

2、改革德育教育的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班主任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先教书,后育人”的办学理念,回归“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班主任老师一人负责德育工作转变为全体老师共同负责。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师表,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每一堂课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除了课堂授课之外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比如“情景教育”、“榜样学习”、“敬老院活动”等多种实践形式,帮助高中生在具体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亲身实践,多管齐下,发挥德育效能最大化。

三、提高德育效能的途径

德育工作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结合学生具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德育工作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

1、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德育

德育工作开展最好的环境就是现实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增加德育的魅力和效果。重点高中有效德育工作的开展最好的就是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对于学生进行从外到内的德育感化,体验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体验中自我体会、自我领悟、自我提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活动参与中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合作。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巩固课堂上老师贯穿的德育教育,形成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德育目标具体化分层推进

学校德育目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教师应尽自己最大所能的帮助学生,但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包含面太广,需要将德育内容分层次、有计划的向学生进行体验。对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工作从看得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阶段,具体化、实体化,分布落实德育工作。

将德育工作具体化指的就是从小事抓起,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困惑,及时解决,对于可能大多数高中生都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正确的方法。实现德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将德育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3、建设格德育主题校园文化

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来说都是很有帮助,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能够净化高中生的心灵、完善人格,共同打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一基础上,举办学生社团、展览、趣味阅读等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获得超出想象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教育永远是德育在先,先做人,再读书。重点高中学校德育工作挑战性很大,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时效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是要立足长远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依靠科学方法,促进高中生的德育人格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罗来纲.普通高中学校有效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德育心理,2013,(4).

上一篇:党的干部如何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下一篇:公司公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