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2024-07-28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精选8篇)

1.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2.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篇二

一、一哭一笑, 一阴一豪

在我看来,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承受力的最佳时刻便是他面临绝境之时,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正做到了这一点, 他把刘备与曹操分别放在危境之中, 写出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统治者的气度风范。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当时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有贤相、武将辅助, 有人民跟随的一代枭雄, 虽然他缺少根据地, 但他有着传统民本思想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民心。《三国演义》一开始便借张角之口说出:“至难得者, 民心也, 今民心已顺, 若不乘势取天下, 诚为可惜。”此时的刘备在危急之中紧紧抓住的便是“民心”二字, 当他在船上望着两县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 滚滚渡河, 两岸哭声不绝, 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至襄阳而不得入城, 过刘表之墓时便哭告:“辱弟备无德无才, 负兄寄托之重, 罪在备一身, 与百姓无干, 望兄英灵, 垂救荆襄之民。”当众将建议暂弃百姓, 先行为上时, 玄德曰:“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 奈何弃之?”当百姓并糜竺、糜芳、简雍、赵云一干人不知下落时, 玄德大哭曰:“十数万生灵, 皆因恋我, 遭此大难, 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 宁不悲乎!”

面临危难之时的哭可以说是真实可信的, 他的哭有着悲愤, 有着彷徨, 有着自责, 也有着希望, 从他的哭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宽厚仁慈, 对百姓来说他是仁君、明主。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民心”是他此时唯一的资本, 是他内心的支柱。他的哭也有着功利的一面, 他的哭换来的是百姓的同情, 百姓的支持, 得到的是百姓的心。刘备以真诚、动情的哭声感动百姓与将士, 渡过危难, 而曹操呢?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最为狼狈, 几乎陷入绝境的一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乌林之西, 宜都之北, 操见树木丛杂, 山川险峻, 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 “吾不笑别人, 单笑周瑜无谋, 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 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 如之奈何?”……操坐于疏林之下, 仰面大笑:“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 就这个去处, 也埋伏一彪军马, 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 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 我是以笑之。”又行不到数里, 操在马上扬鞭大笑。……在虎窟逃难之时曹操三次大笑, 虽三笑被人所破, 但他的笑表现出他的自信, 他的从容, 他的气度, 他的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定军心的作用, 他用笑掩饰了内心的疑惧。他的大笑是一种极至的表现, 从某一侧面可见他的豪气。

一哭一笑两相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的个性区别,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刘备是哭对人生, 而曹操可谓笑面人生。”一哭一笑、一阴一豪, 正是两位权术家个性区别所在。刘备的哭是其阴柔、软弱、犹疑一面的表现, 而长期以来其阴柔的一面是和他的宽厚、仁慈的形象相连的, 从一定程度上, 他以哭得到了民心。而曹操虽有其残忍的一面, 可是从他那豪气冲天的大笑,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与果断, 可谓一个热血男儿。

二、流动的美感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都不能给我们以完全的英雄的感觉, 而相反是那些文臣武将诸如单骑救主的赵子龙、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 给我们一种完全英雄的形象, 令人看后心潮澎湃, 崇敬、羡慕之情油然而起。曹操、刘备这两位“英雄”却让我们感到一种英雄价值的失落, 原因何在?在我看来,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特殊的缺陷或过失, 而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好坏参半的特性, 这一点是阻碍他们表现鲜明自我形象的某种不确定性, 使他们给人以不一致的印象, 但正是如此才造成了人物刻画上流动的美感。当实际和设想的稳定性的美感相对立时, 才引出人物性格的发展、流动。曹操和刘备正是这种人物形象。

曹操兼具政治家的才能、残忍与诗人的豪气、敏感, 刘备仁义中有着狡诈、柔中带刚。曹操二十岁初任官时便不避权豪;谈论董卓时, 大小官员一个个只是“掩面大哭”想不出除害的办法, 唯有曹操却“抚掌大笑”;他那通文精武的才能在简练经济的作者笔下也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出“大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直截了当地对刘备表示“今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那份豪气与雄心不能不让我们为之一震。对于深得人心的刘备, 他始终怀着戒心, 但考虑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 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 他未曾杀掉从小沛逃命的刘备, 这位“有权谋”“多机变”的奸雄, 确实让人们看到一个干练的将才, 一个有眼力有魄力的统帅,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的那样“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当然, 他也有着“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凶残、狠毒的言行, 也有着虚伪弄假、装模作样, 以及杀了人而一再猫哭老鼠的做法, 这又引起人们的鄙视怨恨。但从曹操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的人”, 一个“活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种流光溢彩的光芒, 他的雄才大略, 他的权谋机变, 他的“横槊赋诗”“对酒当歌”的气概与才华, 他的声音笑貌, 都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刘备作为人民心中的“仁君”“明主”的形象也不是单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着宽厚仁慈、爱民如子、重义的一面, 但刘备是一个枭雄, 一个欲夺天下的霸主, 他也有着狡诈的一面。他为了自己的生存, 对吕布出尔反尔, 不讲信义, 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 以韬晦之计瞒过曹操等, 这都可见刘备城府之深, 心机之重, 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从政治层面看罗贯中塑造的刘备、曹操是基于“拥刘反曹”的倾向, 但从美学观点来看, 却不尽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是从“真的人”的角度来塑造这两位人物的, 二位人物身上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 但都同样善于权术, 同样有着雄心与野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是“真小人”, 刘备是“伪君子”, 性格都是复杂而流动的, 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

三、得时皆英雄

哭也好, 笑也好;真小人也好, 伪君子也罢;奸雄也好, 枭雄也罢;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失为一个英雄。何以如此?从某方面讲人性是一种对人类行为易变性的强调, 任何情况下, 它都特别重视暂时性而不是与之对立的人物逐步变化或永久不变的特性。结果是判断英雄对时势反应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谓“时势所需”是指围绕和引起个别行动的特定的外在环境, “得时”这个术语的确切含义, 包括从抓住幸运的机会, 取得同代人的承认, 到对时代现象的某种高瞻远瞩, 但无论何种情况其含义都是中国英雄与世推移的奇特能力, 也就是遵照时代的要求, 适时地使他的行为和环境协调起来。如果像这样把追随时代而不是把目标如一作为英雄的特性来突出的话, “得时”便成为决定人物性格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 曹操与刘备确实算得上是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的时期, 曹操应时而起可谓理所当然。正如曹操自己所说:“我若不称王, 世上不知多少人要称王称霸。”看似无赖, 实为箴言。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己任, 但最终顺应时势遵从孔明“宜从权变, 先进位汉中王, 然后表奏天子, 未为迟也”的意见, 做了汉中王。谁说不以时势论英雄, 历史上多少英雄不都是应时势而起吗?陈胜、吴广、刘邦、赵匡胤等等。从“得时”的层面上来说, 从实现个人的价值来说, 刘备与曹操确算得上两个英雄, 不失英雄之风。

3.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篇三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塑造技巧

《三国演义》中,每一个人就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与形象,而且经过作者的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适当修改,让整个小说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在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做到了一个人物一个性格,让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性格呈现出了一种复杂化以及多元化。这是作者为了能够满足文学与历史成采用的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只有这样的人物塑造技巧,才能够让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的栩栩如生。

一  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的复杂性与统一性

小说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人物来进行支撑。同时小说中不能是一味的恶贯满盈的人物或者大慈善家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单调性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整个故事中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比如,小说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在进行其塑造时,不仅塑造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还塑造出了他奸诈残暴的一面。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给读者所留下的形象是时而愚笨、时而聪慧、时而冷漠、时而绝望的印象。这样的一种复杂性在作者的塑造下,让似乎不合理的性格都有了一定的统一性以及合理性,而且让人提及到曹操反映出来的人物个性就是这样的独特的、鲜明的人物个性。从小说的中情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奸诈而又残暴的人物,但是作者在对其进行人物塑造时,并没有只是简单地对其进行丑化,反而把其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他清楚地知道人的完整性格中,有一个性格的主干,同时也会有许多的支干出现。主干是用来支配人物命运以及行为的,支干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如果把这两个特征融合在一起,就会让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种定性的形象。再通过作者把曹操的本质性格与非本质性格的融合表现,让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这样的一种人物塑造技巧,不仅把曹操的本质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让其人物更加的丰满,增强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二  小说中人物的定型化表现

1  曹操的奸雄形象塑造

作者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清楚地明白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叙事,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风格才能够把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强化与定性。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在出场时,作者需要利用情节的渲染来配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的一种人物塑造技巧,不仅能够让人物的基本性格与故事的发展情节表现一定的联系,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比如:在小说的第一回合中,就有关于许劭对曹操的相面中指出了曹操在乱世中是一代奸雄。这也为后续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的叙事铺垫,让作者能够通过叙事层面来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强化。在小说中,许多情节的叙事描写都表现出了曹操在封建统治者中所具有的奸诈、残暴、不仁不义,而且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权谋逆者。

2  诸葛亮名臣贤相形象的塑造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诸葛亮。这个人物在真实历史中是一名杰出的出将入相人物。在小说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同样也是一名军事家、外交家,在读者心目中他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出场,为整部小说提供了独特的审美张力。作者通过叙事的形式,把其绝世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在其出场时,他未出茅庐却能够把天下的形势进行精准地分析。还有在其出山之后,在其带领下所进行的几大经典战役。特别是通过诸葛亮与曹操、周瑜的周旋,都是以特有的叙事策略来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定型化的塑造。作者通过不同的叙事层面来对诸葛亮的性格、智慧、才干进行了体现。让其在读者心目中成为了一代名臣贤相,同时也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墨客的理想形象。

3  关羽大丈夫形象的塑造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就是忠、义、神、武。这也正是作者想要把其塑造的大丈夫形象。在桃园三结义中的表现,是表现出关羽的忠;当关羽与嫂嫂共处一室时,不为心动,表现出了关羽的义;在各个战役中关羽过关斩将,表现出了关羽的神武。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都是在作者精心设计之下,把所有的情节进行了丰富与渲染,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更为丰满与感人。同时也是对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层层铺垫。作者对于关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用心,他为了能够把其“义”的性格进行突显,描写了關羽违反军令义释曹操。而且在这个章节被作者作为小说的重要章节来进行描写,把关羽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再加作者通过在其它章节中所描写的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等情节,从不同类型的叙事层面来把关羽的忠、义、神、武的形象进行了定型化的塑造。

三  采用矛盾冲突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

一部小说要成功地把人物进行塑造,就需要在小说中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才能够把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的对立性格鲜明地展示出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利用了矛盾与冲突把《三国演义》中多个具有对立性格的人物形象进行步塑造,并且取得了独特的效果,为整个小说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成功地为读者塑了人物形象。在矛盾的产生中,作者为后续的描写做下了铺垫,让小说的相关情节有了一定的紧张氛围,对于读者的情感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通过矛盾与冲突,也展现出了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比如,当关羽落到了曹操手中时,本来应该把其处死,但是曹操却不忍杀之。这并不是关羽的性格让曹操折服,而是作者想要把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其产生更加鲜明的性格特征。读者在不断的矛盾与冲突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有效地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

读者在进行《三国演义》的阅读时,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作者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进行描写。这种人物塑的技巧,不仅有利于小说内容的丰富,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小说重要人物的人物形象起到强化的作用。这种人物塑造技巧在这部小说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关羽斩华雄的情节。作者完全没有进行实写,而且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思考。作者只是把华雄的勇猛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且在其中的一些情节中也描写出了华雄的超强实力,能够让各路的诸侯都闻风色变。但是关羽却只用了短短的温酒的时间,就把华雄的首级拿下。这样的一个虚实的手法,让关羽的神武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再如:在對张松献地图进行描写时,作者精心地安排了这是关羽等人的行为,但是却忽略了诸葛亮的描写。没有提及到诸葛亮在此事中是如何进行指点,但是让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却又够处处感觉到诸葛亮的存在。作者通过这种虚空结合的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能够让整个小说显得更加丰满,而且让读者能够以清晰的头绪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让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五  采用人物语言来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会采用人物登场,以亲身的展示来与读者之间形成直接地接触,并且通过其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何进想要引入军队来助其铲除宦官,但是由于当时的乱世,让军队进入京城就是一个非常冒险之举。虽然曹操对何进进行了劝说,但是何进没有听取曹操的劝告,为后续的董卓之乱埋下了隐患。在这个故事情节中,曹操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述,但在这个情节就表现出了曹操的足知多谋以及深谋远虑。此外,在表现曹操的奸诈性格时,作者也进行了语言对话的情节。在其与王垕在军粮问题上的对话,就可以把曹操那种阴险奸诈,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塑造刘备宽厚之心的形象时,作者是通过与其在带领着众民众渡江时的对话来表现的。刘备在这部小说中的语言,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

六  《三国演义》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1  以时代女性的形象进行塑造

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有不少的女性人物形象,而且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给人们的印象是一种非常引人瞩目的个性群体。她们在小说中所代表的人物性都各有千秋,都是时代女性形象的一种体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为读者所描写的这些女性形象,基本都是把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所能体现她们个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个个性事件结束时,她们也就逐渐消失在读者的视野当中,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女性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有着对其刻骨铭心的效果。比如,作者在对貂蝉这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大篇幅的笔墨描写,而是把她放置于董卓与吕布两人的暴行背景之下。这也在某个层面上,想要突显出貂蝉的悲惨身世。而且作者为了能够把貂蝉的足智多谋表达出来,在小说提到了刘、关、张三人的勇猛都无法杀死吕布,却被貂蝉做到了。虽然对于这个事件的描写,貂蝉并不是以一个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描写。但是却起到了双重的人物塑造效果。表现了董卓的凶残与吕布的助凶,同时也把貂蝉那种大义凛然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  以“物化”的女性形象进行塑造

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类微不足道的女性人物。这一类女性人物在小说中被作者一定程度地进行了“物化”,而且这一类型的女性在小说中完全不具备一定的形象,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只是作者为了能够满足小说情节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个小小的铺垫。但是,这一类型的女性人物,在整个小说中却因为带有一定的扭曲性或者说是物化性,为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也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女性的悲惨处境,也许其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进行表达的某个思想。比如:在小说中,刘安为了有肉来招待刘备,他亲手把自己的妻子杀死,然后把其肉煮成桌上之菜来招待刘备。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不过只是一盘桌上的菜肴,反映出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环境是如何的悲惨。

七  结语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体现出了作者所具备的艺术才能。而且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动性与丰富性。这部经典的古典名著为读者塑造了许多的典型形象,以独特的方式让其人物能够青史留名。这种特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为人们展示出了小说中人物的独特魅力,为其留下了特有的艺术光环。

参考文献:

[1] 方北辰:《三国时代的新风——回眸〈三国演义〉背后的三国》,《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2] 王爱红:《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思考》,《电子制作》,2014年第6期。

[3] 汤晓华:《战争与人性——读〈三国演义〉有感》,《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4] 陈得芝:《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4.论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篇四

函授教育专升本科毕业论文

论《四世同堂》的人物形象塑造

函授站点 长 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级 别 本 科 姓 名 刘 波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月 日

提 纲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昭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读过之后,其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好在我拿到论文的题目中有一篇是《论四世同堂的人物形象塑造》,所以就以此作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

写此文是为自己和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民族是怎样带着鞭痕悲壮地生存着;我们的国家是怎样带着创伤,骄傲地屹立着;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带着鲜血顽强地站立着以及老舍先生独特、真实、合理、新颖的人物塑造方法。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大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老舍塑造人物的一突出特点。这不仅表现在人物的鲜明地方色彩和个性化的语言上,也不仅表现在那些人物都有活动在北平那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而且更表现在那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习惯上。

二、《四世同堂》在塑造人物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焦点”相对集中。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虽然也注意到了表现人物各方面的性格,但作者主要的注意力,不是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各方面的性格力求其“全”,而是多方面地描定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力求其“显”。因此,在作品所写到的五十多个人物中,虽然着墨多少不一,但个个都性格鲜明。

三、《四世同堂》对几个民族败类的描写,就有着大出读者意料的新颖。

四、《四世同堂》老舍自觉地把文化意识融入人物形象之中,在使文化获得实践性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小说人物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且,如果说人物的国家、民族、市民属性是“自然生成”的,那么,人物的文化属性则是老舍“刻意追求”的。

五、怎样写人物?主要不是个方法问题,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是有没有严肃的现实主义的态度问题。

论《四世同堂》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刘 波

摘要 老舍以其对幼年和少年时代艰苦生活的真切体验,在《四世同堂》中,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憾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人物众多,性格鲜明,芸芸众生中,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形象系列,各具特色。关键词 四世同堂 ; 人物形象 ; 真实 ; 合理 ; 新颖

正文主体:《四世同堂》是老舍的力作。它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沦陷区北平普通市民生活的绚丽画卷。它以世大的篇幅和宏伟的结构,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系列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将北平沦陷区市民们和荣辱浮沉、生死存亡,都一幕幕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打开这部巨著,就象走进一座琳琅满目的画廊,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便活在我们眼前。他们的遭遇往往有着出人意外的新颖,却又使人感至那样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老舍曾说:“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目中无人’,虽有情节,亦难臻上乘”,而能否将人物写好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能“首先把个性建树起来,使人物立得牢稳”。《四世同堂》正体现出了老舍的这一主张。它的故事情节,既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曲折惊险令人“拍案惊奇”。作者从现实生活的逻辑出发,将人物放在沦陷区这块屏幕上,让他们想其所应该想,做其所应当做,在流动的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展现各自的性格。

一、《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大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老舍塑造人物的一突出特点。这不仅表现在人物的鲜明地方色彩和个性化的语言上,也不仅表现在那些人物都有活动在北平那个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而且更表现在那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生活习惯上。

《四世同堂》所写的是北平的下层市民在日本侵略者的生活和抗争,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题材,更便于作者发挥他这方面的特长。所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更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这种民族特点有着更新的意义。

主要人物之一的祁家老太爷是北平老派市民的典开型,在他身上渗透着浓重的传统色彩。祁老人因要维持四世同堂局面而不断妥协和过于谨慎,他怯懦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当日本人打到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一些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有过是平头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成尊卑贵践,忠实而真诚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但当自己被逼到“想作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作品中的祁瑞宣是作者所花笔墨最多、思想性格比较复杂的一个人物。自北平成为沦陷区后,他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思想矛盾之中。他爱国,他感受到了做亡国奴的痛苦与耻辱。中国的一城一地的失陷都引起他极大的精神痛苦。他身居北平,而心连着前线。他想做事情而不知道做什么,他想到前线去服务,但又离不开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与“爱家”的矛盾,实际上即是“全忠”

与“全孝”的矛盾。他是祁家的长孙,是祁家这个“四世同堂”家庭的“中坚”。他对祖父辈要尽其孝,所以他不能丢下他们出走;他对兄弟要尽其“悌”,所以他对祁瑞丰的胡闹和胖菊子的无耻行为尽量容忍,对祁瑞全的一心出走是而般的不放心;他虽然不爱自己的妻子韵梅,但也努力尽到丈夫的责任。在他的身上明显地存在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思想。而这种“孝悌”思想,恰恰变成他“全忠”的阴力。这个人物虽然是一个教英文的教员,而他的思想性格却完全是民族化的带有传统色彩的。这是一个爱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而性格又十分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其实,作品中的许多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民族特色,表现得都有很鲜明。钱默吟的亲家金三爷,就是一个满身侠气的人。在钱默吟从狱中出来,带着遍体鳞伤去找冠晓荷算账时,金三爷也跟了去。全们来到冠家正见冠晓荷、“大赤包”、李空山等在打牌。金三爷怒从心起,抓住冠晓荷就要打。冠晓荷被从桌子底下揪出来,忽然“心灵福至”,向金三爷求道:“爸爸别打!”金三爷一听“没了办法”,抬起的拳头又放下了。因为在北平江湖上,只要一方“叫了”,就不能再打。这是“侠仪”的道德。金三爷临走还宣布道:“我叫金三,信在蒋养房,什么时候找我来,清茶恭候”。真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就是那种传统的江湖游侠的性格。其他人物,如李四爷夫妇的慷慨助人,韵梅的贤良与忍耐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总之,《四世同堂》中的许多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正因此,读者对其中的人物无论是憎还是爱,都觉得面孔熟悉,似曾相识,自然就会“喜闻乐见”了。

当然,所谓“民族特色”的“传统”,并不一定都是“优秀传统”。作者

并没有将那些东西都当成是“优秀”的东西加以歌颂,而有着自己的是非倾向。如金三的“侠义”,在他帮助钱默吟上是好的,而在饶恕冠晓荷上就完全是消极的了,显然有着它的两面性。祁瑞宣的“忠孝”思想也有着二重性。因为他有“全忠”的思想,所以他爱国,但他那“全孝”的思想却成了惰性力量。在这些问题上,作者的倾向是明确的。

二、《四世同堂》在塑造人物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焦点”相对集中。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虽然也注意到了表现人物各方面的性格,但作者主要的注意力,不是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各方面的性格力求其“全”,而是多方面地描定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力求其“显”。因此,在作品所写到的五十多个人物中,虽然着墨多少不一,但个个都性格鲜明。

钱墨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主要人物,但也只写了全两面三刀方面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物是书中最为光辉的一个形象。他是一个旧式文人,消极的避世者。在平时,他是个“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司令”;他“每天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他有时候挨饿,挨饿也不出一声”。他没有士大夫的阔绰,却力求士大夫的安逸;他无隐者之资,却有隐者之风。在那充满铜臭气味和趋炎附势的社会里,他那箪食瓢饮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是值得肯定的,但他那种无论本国的统治者将国家弄成什么样子都超然物外的态度,却不足取。作者比较突出地描写了他这一方面的性格,使我们鲜明地看到了他的旧式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但作者更着力描写了他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可以凭

本国的统治者“去发号司令”,却不忍受“有人来往我的国”。当日本侵略者的坦克隆隆开过北平大街时,蛰眠在他心灵深处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被惊醒了。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一位素不相识的王排长;当他的开汽车的儿子钱仲石拉着一车日本兵故意开进山沟与侵略同归于尽时,他没有悲伤,没有自怜,而是自豪地说:“死得好”,“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一个开汽车的—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他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而不屈。出狱后,已经妻死子亡。他养好伤,便将儿媳送回娘家,自己仙潜入地下去同日寇斗争了。钱默吟性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个人英雄主义或复仇主义阶段(宣传复仇暗杀)②合作的爱国主义阶段(不再是报私仇,而要雪国耻)③由复国报仇到要整个消灭战争,打击穷兵黩武,争取人类的永久和平。作者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他这方面的性格。钱默吟没有先进的思想,也算不得“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宁作寸寸断,不可绕指柔”的民族气节和品格,以及那种“国将不国,何以为家”的精神,就象浮雕一样鲜明、突出,经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作者以卖唱为生的小文夫妇这对“尤物”的描写,所花笔墨的确有多。但由于作者集中有限的笔墨着力描写他们的“人格”,使这对夫妇的个性就显得十分鲜明。他们俩一拉一唱,似乎“乐以忘忧”,谁买他们便卖唱,几不知“国家”为何物;他们宁可饿着也不向谁去告借一文,但若有人向他们求借,他去会倾囊相助;他们卖给唱不卖笑,人格不可侮。在一资所谓“义赈”演出会上,当一个日本军官要侮辱文若霞时,他们便愤然而起,为保卫自己的人格,赤手空拳与敌人拼搏,终于双双饮弹而死。这两个人物,平进并不可爱,他们对富人虽不谄媚,但也不对穷人亲近。那种无家无国浪荡哥儿的气质的确不能让人赞许。但在紧急关头,掩盖在他们那潇洒不拘的外衣下的纯洁人格却大放其光辉,而终于成为一对可爱的人物。作者对书中的其他人物的描写,大都采取这种笔法。似乎并不企图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最突出的个性。

我们可以批评这样的形象有够“完美”,但却不能不承认其个性鲜明,具有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性,其性格发展有着符合生活实际的合理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本就面目不同,性格各异。钱默吟受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他有着旧式文人的清高。他不懂“政治”是怎么回事,却很知道“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夏完淳那样的知识分子的影子。在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腹地,钱默吟当了亡国奴时,他由一个超然的隐者逐渐变成抗日志士,实在是他的教养和那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必然。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两个阶的激烈斗争中他们取“超然”的或“逃避”的态度,但当侵略者的战火向神州大地时,他们“拍案而起”,一跃成为反侵略的斗士,从此与人民同舟共济。象朱自清、闻一多、戴望舒等就是代表。钱默吟的身上就概括着这类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象小文夫妇那样的既不珍“国”也不重“家”,只珍重自己的人格的艺人,在旧社会并不少见。“国”离他们太远,也没有给他们什么值得萦怀的好处;“家”早已不复存在,无从珍重。他们的所有就是赤条条的两个人。他们从事卖唱生涯,处于被侮辱被玩弄的地位。这样,在他们的心灵里,人格便成了唯一属于自己并最值得珍重的东西了。卖艺不卖身是旧社会正直艺人的座右铭,有多少艺人为保卫自己的纯洁人格而付出血的代价;小文夫妇就是这样的艺人代表。这样的形象,不是飘荡的影子,而是活生生的实

体,不是某种政治概念的传声筒,而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这样的形象,所以能够“立得牢稳”,并给人以艺术的美感,靠的不是“完人”的美,而是个性的美。当然,要想从他们身上学得先进思想,似乎无从寻找,但他们那种民族自尊、人格自珍的精神,至今也还光彩照人。现在,人些人在“外汇”、“礼物”面前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种民族气节和人格自珍吗?

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在抗日战争中,各种经历的人,从不同的出发点,用不同的方式,经过不同的途径,汇集到一个集中点;为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演奏出一曲威武雄壮的全民抗战交响乐。那些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在前线冲锋于枪林弹雨的战士,或出生入死没于敌后的游击健儿,是值得歌颂和崇敬的,而那此虽没有所谓“政治觉悟”却有着光辉的民族气节的人;那些在敌人的淫威下保卫自己的人格不受辱的人;那些同胞有难而全力相助的人;都有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同样值得赞扬和歌颂。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们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和人格力量。我们不能用狭隘的所谓“阶级的眼光”来抹杀民族的光辉。

三、《四世同堂》对几个民族败类的描写,就有着大出读者意料的新颖。

老舍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他按照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独出心裁地描写了几个汉奸走狗的作为和命运。冠晓荷一心想在日本的治下飞黄腾达,为了得到主子的垂青,他对日本侵略者的忠心真比对他的娘老子还要虔诚。他请客、送礼、托人情,甚至不惜陷害钱默吟,将钱家弄得家破人亡,还要搭贴自己的女儿,无非是想削尖脑袋往汉奸窝里钻。在日本侵略军攻占保定之后,在北平举行的所谓“庆祝保定陷落”的大会上,他拼命挤到台前去,为的是好给台上的日本兵“行个礼”;在挤不到台前时,他还远远地“深深”地向台上“鞠了鞠躬”,希望“心到神知”。然而,他使尽浑身解数,终得不到主子的赏识。最后他得了痢疾,被日本“消毒队”象对待其他病患者一样,拉出去活埋了。冠的老婆“大赤包”也同冠晓荷一样,想在汉奸窝里出人头地。她用自己的女儿换了一个“妓女检查所所长”的头衔,于是她便觉得自己象“西太后”一样的威风了,连冠晓荷也得称她“所长太太”。她讹诈、勒索妓女,强逼良家妇女为妓,弄得人人憎恨,个个切齿。后来日本人看着她弄得没法收拾了,便将她投入监狱,查抄了她的家产,终于疯死在狱中。那个无聊而愚蠢的祁瑞丰,光跟着汉奸兰东阳之类拉配套还觉得不过瘾,他想当日本特务。由于偶然的原因,他被日本特务抓进特务训练处,在受审中他说他想当日本特务。但特务们看他不够格便将他放了出来。他出狱后碰到兰东阳,于是便冒充,说自己的“特务”。结果被兰东阳派真的特务将他捉进监狱暗中杀掉,连尸骨也不知其所。

这样的写法是新颖的。这“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些败类的经历新颖,二是这些败类的结局新颖。所以我们读了作品感到耳目一新。但这种别出心裁的描写真实合理吗?如果对于这问题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这些形象就没有典型意义了。

老舍在作品中就说:日本侵略者理想的汉奸,是能“完全听他们的话,同时又能敷衍中国百姓的”人。日本侵略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然要收纳一批汉奸

走狗,但并非凡为中国人民所唾弃的民族渣滓他们都一律收留重用。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豢养汉奸、走狗的唯一目的是便于统治中国人民。所以对冠晓荷那样的“无聊,无知”,“野心大而胆子小”的无能之辈,对祁瑞丰那样的只知吃、喝、玩的愚蠢角色,也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宁肯将冠晓荷的二女儿招弟纳为特务,而不愿收纳冠晓荷、祁瑞丰之流。

历史的规律决定汉奸走狗决不会有“皆大欢喜”的好下场。然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因素却是复杂的。可以是中国人民的惩罚,也可以是敌人内部的残杀,还可能是出于日本侵略者更大的利益需要而自烹走狗。从《四世同堂》中我们看到,日本侵略者活埋冠晓荷是因为怕传染病的蔓延;杀祁瑞丰是兰东阳报私仇,也是怕他泄露机密;惩治“大赤包”是为了表示“天皇”的“仁政”。他们为了更大的利益,杀几个汉奸走狗是不当回事的。所以,对“大赤包”那样的“劣迹昭著”、完全失去了心因而也完全失去作用的走狗,对祁瑞丰那样的成事不足败事不余的笨蛋,加以铲除是完全可能的。由此看来,《四世同堂》的写法别具一格,却有着它的生活的真实性和充分的合理性。

四、《四世同堂》老舍自觉地把文化意识融入人物形象之中,在使文化获得实践性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小说人物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且,如果说人物的国家、民族、市民属性是“自然生成”的,那么,人物的文化属性则是老舍“刻意追求”的。

在过去的老舍研究中,《四世同堂》中的人物主要是被从国家、民族或者生存方式的角度来认识的。有的研究者把《四世同堂》概括为“被征服者的愤史”,就是把人物作为中国人——被日本人奴役、做了亡国奴的中国人——来认识的。

有的研究者在把老舍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来论述的时候,也论及《四世同堂》中的人物,注重的就是人物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与社会地位。这些看法当然符合人物的实际存在状况,但如果从老舍赋予人物的文化意义来看,许多人物则完全应当作为“文化角色”(文化象征物)来认识。

根据所属的文化形态的不同,《四世同堂》中的人物作为文化角色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一是传统文化角色。以祁瑞宣、陈野球和被捕前的钱默吟最为典型。他们以中国文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保持着中国文人具有历史性、稳定性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和伦理观念。瑞宣为人清高、本分,学识渊博,但软弱、忧郁,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有心为国效力,却囿于传统的伦理观念,迟迟没有走出家庭。陈野球懦弱、萎靡,承认自己“简直是个妇人”,并直接把这种人格缺陷归因于传统文化。他说:“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我自己惭愧,同时我也为我们的文化担忧”(第十八章)。被捕前的钱默吟,则穿着长衫,像隐士一样闲居家中,以吟诗、饮酒、栽花为乐。二是市民文化角色(或称“都市文化角色”)。以祁老人、小崔、冠晓荷等人为最典型,他们身上体现了北平人的多礼、软弱、苟且、贪图享乐等生活习性(老舍在小说第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各章多次提及这种习性)。祁老人面对为虎作伥、昂然而去的便衣背影谦卑地微笑时,老舍说:“当文化霉烂的时候,一位绝对善良的七十多岁的老翁是会向‘便衣’大量的发笑,鞠躬的”(第二十八章)。这显然是把祁老人看作文化霉烂的产物、霉烂文化的体现者。小崔脸上挨了大赤包的巴掌不还手,是因为“北平亡了,北平的礼教还存在小崔身上”(第六章)。冠晓荷这个看似“插科打诨的‘二丑’”式的人物,在

很大程度上也是被作为文化象征物来塑造的。“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注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第二十六章)。冠晓荷在吃、穿、一举手一投足上的许多讲究,正是“熟到稀烂”的北平市民文化的产物。老舍这样说:“他是都市文化的一个蛔虫,只能在那热的、臭的,肠胃里找营养与生活”(第六十六章),“在北平的文化里,无聊的天才才能如鱼得水的找到一切应用的工具。冠先生既是天才,又恰好是北平人”。写到冠晓荷煞有介事地谦让着请瑞丰吃饭时,老舍说:“他的虚伪极了的真诚是来自北平的文化”(第二十六章)。三是原始文化角色(亦可称之为“农民文化角色”或“黄土文化角色”)。以不太识字的农民和士兵为代表,仲石、金三爷亦可划归此列。其特征是没受过多少教育,但质朴、顽强。老舍在小说第六十一章写到北平城外黄土地上那些贫困、没有文化但善良、朴实、顽强的农民们,并从瑞宣的角度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到小说第八十二章,又从瑞全的角度对黄土地上的农民作了这样的描写:“那滚滚的黄流与小得可怜的山村,似乎是原始的,一向未经人力经营过的。可是它们也就因此有一种力量,是北平所没有的力量,紧紧地和天地连在一处”;“他也爱那些脚蹬在黄土上的农民,他们的耕植方法是守旧的,他们的教育几乎是等于零的,他们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可是他们诚实,谨慎,良善,勤俭。„„而且到时候,他们敢天拼命——尽管他们的皮肤是黑色的,他们血或者可是比他的更热更红一点”。第四种文化角色可以之为“前文化角色”,以蓝东阳为代表,因为在老舍看来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毫不相干”、“披人皮,没有人性,只有狡猾和残忍的兽性”,属于“人吃人,狗咬狗的蛮荒时代”(第九十六章)。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四种文化角色的划分是就其基本倾向而言的,因此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有的人物有时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如瑞宣曾被老舍称作“新旧文化中的钟摆”——第六十章),不同的文化形态有时是交叉的(传统文化有缺乏生命活力这一点上与市民文化相通,并与原始文化相关联——老舍赞美黄土地上的农民们时说他们“心中印着三千年传下的道德”)。

五、怎样写人物?主要不是个方法问题,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是有没有严肃的现实主义的态度问题。

老舍是那样认识现实生活的,是那样认识汉奸的,所以她就那样写出来了。他不是从什么是“典型环境”啊,什么是“典型人物”啊之类的概念定义出发,也不是从什么条条框框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去塑造形象,所以他才能不走别人的旧路而写出新意。老舍曾告诉青年作者说:“你先就你所认为值得写的把它写出来”。“因为你要是脑子里有那么一个架子:什么人才叫典型呢?你就没法写了。”这当然不是说作家不需要学习文艺理论和文学常识,而是说要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去塑造人物。作家的经历不同,所见所闻不同,理解认识不同,写出作品来就自有其创新和独见。否则,在下笔之前脑子里就先有许多别人编制的框框,这样写怕越雷池,那样写恐坏规矩,最后只好将自己的见闻“削足适履”塞进那些框框中,自然就不会有新意。鲁迅如果要是按照历史小说的严格定义去写历史小说,就不会有含义隽咏的《故事新编》了。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表现沦陷区市民生活和抗争的作品是不多的。正象一九七九年版《四世同堂》的编者在《致读者》中的说:“当我们伟大的古都北平不幸沦陷敌手后,广大市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进行过什么样的抗争,对许多读者

来说当是非常陌生的,而反映这种生活的小说也是不多的。”《四民同堂》正是这“不多的”之中一部佼佼者。这部作品所塑造的一系列的艺术形象,大大丰富了我国抗战文艺的画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收获。

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1]吴小美:《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评老舍的〈四世同堂〉》。载《文学评率》1981年第6期。

[2]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3]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载《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4]《老舍论创作.人物的描写》

[5]老舍:《勤有功》,见《戏剧报》1959年第18期。

[6]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7]老舍:《勤学苦练,提高创作质量》

[8]樊骏:《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5.刘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五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楼桑村人氏。小说中第一回第1个出场(三兄弟)。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是汉朝的宗室,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日刘胜之子刘贞,汉武帝时封涿鹿亭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刘备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的一生。

(1)刘备家事

妻子甘夫人,未庶出;次妻糜夫人,糜竺之妹,生儿子刘禅,即阿斗;义子刘封,刘封原是刘备同宗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冠封,认刘备为义父时,改名为刘封。刘封在关羽求救时,听信孟达之言未出兵救援,关羽死后,刘封被刘备斩首;三夫人孙尚香,孙权的亲妹妹,未生子,后被周瑜设计骗回东吴,刘备兵败于陆逊,孙夫人听说丈夫死于军中,于是驱车到江边,望西遥哭,绝望之际面向荆州跳江而亡;刘备立汉中王后,妻子都已过逝,在法正的劝说下,把吴氏纳入宫中,吴氏原是刘焉之子刘瑁之妻,因刘瑁早夭,美丽贤惠的吴氏一直寡居,生二子:长子刘永,字公寿;次子刘理,字奉孝。(2)白手起家 刘玄德祖刘雄,父亲刘弘。弘早丧,玄德幼孤,家贫,贩履织席为生。年已二十八岁无作为。时逢黄巾军倡乱,政府募兵,恰遇关羽、张飞,又志同道合,便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义为生死兄弟。而后随官府邹靖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关羽、张飞首战斩黄巾军大将程志远、邓茂,初战告捷。被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赴任不到四月。后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选精汰秽,该郡督邮(县上一级最高领导的亲信,相当于现在的市办公室主任)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张飞大怒,一气之下打了督邮。刘备三兄弟辞官逃亡去投代州(今河北蔚县)刘恢,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公孙赞表刘备前功,荐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现在一个部队的司令),守平原县令。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很为曹操看重。因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统众数万人。⑶南征北战

建安五年(200),被曹操击破,往依袁绍。官渡(今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之战后南奔刘表。因声望日高,刘表对他有所防备。便叫刘备去新野县当县令。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伐,刘表去世,子刘琮降。刘备逃至夏口(今湖北武昌),采纳诸葛亮之议,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据有荆州之地。东吴恨刘备乘机得了荆襄九郡,想起兵攻之,又恐曹操乘虚而入。故派华歆去曹操处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计被曹操识破,将计就计。曹操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曹操处)重用之,这样周瑜必与刘备为仇敌。然后曹操寻机图之。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数万人应益州(今成都等地)牧刘璋之请,西入蜀。后刘备攻下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现已得巴蜀四十一州,自封益州牧。二十四年,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刘备遂占领汉中,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在沔阳(今湖北仙桃市)筑坛,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今陕西汉中)。同年,关羽被杀,荆州为孙权夺去。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⑷刘皇叔的来历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即孝景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生陆城亭侯刘贞;刘贞生沛侯刘昂;刘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刘恋生钦阳侯刘英;刘英生安国侯刘建;刘建生广陵侯刘哀;刘哀生胶水侯刘宪;刘宪生祖邑侯刘舒;刘舒生祁阳侯刘谊;刘谊生原泽侯刘必;刘必生颖川侯刘达;刘达生丰灵侯刘不疑;刘不疑生济川侯刘惠;刘惠生东郡侯刘雄;刘雄生刘弘;刘弘很早便亡,刘备乃刘弘之子也。与汉献帝排世谱,乃是献帝的叔叔,故而得刘皇叔也。⑸三顾茅庐

①话说刘备新任军师徐庶徐元直帮刘备(二千多人马)打败了曹仁、李典二万五千人马,星夜败回许昌,于路打听,方知有单福(徐庶)为军师,设谋定计。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营,写信给徐庶,无奈徐庶弃刘备去寻母(到曹操处终生未献一计),临别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走后,次日,玄德同关羽、张飞来到卧龙冈求见诸葛亮。结果孔明先生出游不在,未成见得。

②弟兄三人回到新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下辖县新野县),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已回,于是同关羽、张飞再往拜访。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到了诸葛亮家,听弟诸葛均说,昨日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了。刘备肯请诸葛均借一纸笔作一书,留达诸葛孔明,以表刘备殷勤之意。

③二访不在,回到新野,光阴荏苒,又是早春。欲再往访之,关张不悦。三人乘马往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说家兄昨日方归。刘备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曰:‚今先生虽在家,但现正睡未醒。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自己徐步而入,立于草堂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久立,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要放火烧草堂,关羽再三劝住。玄德让二人出门外等候。望草堂看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睡着。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童子报,有客来访,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孔明曰:愿闻将军之志。刘备说,想匡扶汉室,却智术浅短,肯请先生相助。孔明分析当时时局: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袁绍者,非天时,是人谋也。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天所资将军,将军有意否?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州、益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一轴,挂于中堂,对玄德说:‚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于是,孔明与刘备等三人同归新野。

⑹刘备哭荆州

话说刘备闻知关公父子遇害,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米不进,只是痛哭。孔明与众官再三劝解。每日自下教场操演军马,克日兴师,要御驾亲征。孔明与众官苦谏数次,只是不听。于是命令诸葛丞相保太子刘禅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帮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挡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jī)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谿(同‘溪’)番将等,共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日丙寅日出师东吴。评:刘、关、张桃园结义,亲同手足,刘备悲伤是人之常情。不过刘备争战半生,才得东西两川之地,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荆州是北伐的中转站,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失去荆州就意味着复兴汉室江山无望。刘备此时悲痛欲绝,有多半原因是在哭来之不易的荆州。就像赵云在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他儿子阿斗,他接过来摔在地上一样,作样子让众人看他始终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⑺白帝城托孤

6.《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简介 篇六

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54]

求田问舍

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陈登传》,本意是指只知道购置房田产业,没有远大的志向。

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刘备一起品论天下人。许汜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啊?”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呀。”

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难道有什么事例吗?”许汜说:“我曾经遭遇战乱路过下邳,我去见陈登。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产价格,说的话没有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忌讳的做派,他凭什么跟您说话呢?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地板,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呢?”[55]

死里逃生

据《典略》记载:张纯反叛时,平原刘子平推荐刘备参军讨伐,途中遭遇敌军被打败,刘备佯装假死。敌军退散后,刘备遇上故人,一同乘车离去,逃过一劫。[2]

髀肉复生

出自《九州春秋》。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7.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篇七

单福胸有成竹。他对刘备说:“不能让曹军入境,关云长率军从左迎击,张飞率军切断曹军的后路,主公和赵子龙率军正面迎敌。”

由于单福调遣得当,刘备的军队大获全胜,曹将吕旷、吕翔被杀,三千兵马被活捉。刘备更加信任单福了。

曹军主将曹仁听说先锋被杀,率领大军杀向新野,在城外摆了个“八门金锁阵”。单福叫赵云破了“八门金锁阵”,又把曹军打得大败。曹仁带着残兵败将回到许昌,向曹操汇报说:“有个叫单福的人当了刘备的军师,这人足智多谋,十分厉害。”

我读了这些片段后,感受到单福很有才华,很聪明,能力大,足智多谋,令我佩服不已。

8.论公安文秘人员的职业形象塑造 篇八

前言: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

其中公安文秘人员的自身形象塑造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文秘人员形象的特殊在于,在公安机关内部文秘人员的形象代表了公安机关领导的形象。对基层民警有表率的作用,影响着基层民警的言行举止。在公安机关外部,文秘人员要经常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接触,文秘人员自身的形象就代表了整个公安机关的形象。所以文秘人员的形象建设十分重要。

加强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而文秘人员作为公安领导决策的辅助人员,在公安决策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作为社会群众,基层民警和公安领导沟通的中间层,其形象建设更加重要。

(一)加强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同样公安文秘人员如果离开群众的支持,一样不可能完成工作,甚至影响到整个公安工作的决策。只有加强文秘人员的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合格的新时代公安文秘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公安工作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公安决策工作,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

(二)加强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公安文秘人员作为广大公安工作者的一员,同样必须将人民警察的宗旨坚持到底,文秘人员作为公安领导的辅助人员,其自身形象就代表了公安领导的形象,有着重要的表率作用,文秘人员的形象建设要比普通民警的形象建设更加重要。

(三)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其中树立公安文秘人员的形象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加强公安文秘形象建设,有利于改善基层民警的自身形象,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同时作为一名公安文秘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中为公安工作调查研究,从而使群众在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进而更好的为公安领导工作提供服务,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如果不重视公安文秘人员的形象塑造就会严重败坏警察形象破坏警民关系,又因为公安文秘人员是公安领导的辅助人员,其自身形象代表这公安领导的形象,基层民警会对其言行产生一种上行下效的现象,将导致整个公安机关的形象的崩坏。从而使整个公安工作无法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公安文秘人员的形象塑造。

建设方略

(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公安文秘工作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及领导的意图,结合本级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撰写各类文书,以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这就要求文秘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必须树立鲜明的政治意识和贵任意识,并始终如一地贯穿在公安文秘工作之中。[1]要带头实践“ 五个必须”: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必须具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易被假象所迷惑。

能否做到“ 五个必须”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继承和学习这两方面:一方面是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传统;一方面要长期而努力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树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同时,用系统的革命理论中学习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判断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来处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不断学习革命领袖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探讨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才能头脑清醒,判断和办事才能正确。而这对于一个公安文秘人员是特别重要的,没有扎实的政治素质基础是无法掌握国家方针、政策的,更别谈做好公安文秘工作的。

(二)、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2]一名合格的公安文秘工作者还应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求名利、严谨仔细等职业道德。这是实现公安文秘工作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前提。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肃认真,敢担大责

公安文秘工作是为公安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工作事务服务的,每一项文书的起草制发都代表国家和公安机关法定的权威,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公安文书撰写工作所处的重要地位,要求文秘工作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责任意识;是指公安文秘工作者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能有任何懈怠马虎;全局观念,是指公安文秘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时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全局性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忠于职守,胸怀全局。公安文秘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精神,才能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的劳动汇入公安事业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坚持和探求真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公安文秘工作者作为领导者的参谋、助手,对领导交办的任何事情都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敢于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不弄虚作假、不夸大缩小,不做表面文章。因为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和失误,都会直接影响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损害国家利益。因此文秘工作者必须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敢于捍卫真理、修正错误。

3、不求名利、无私奉献

不求名利、无私奉献是公安文秘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公安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工作者应当是默默无闻的实干者。因为这项工作十分辛苦、繁杂,要求高,且付出多回报少,往往与名利无缘。没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正如邓颖超同志指出的:“秘书工作既具体又繁忙,无论是管文件、组织会议,还是从事公文写作,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出头露面,留得名利。他们自觉地发扬这种埋头苦干、自我献身、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正是秘书人员的高尚之处。”公安文秘工作者应努力成为这种高尚的人。

(三)、提高工作专业素质

公安文秘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公安文书,而公安文书有鲜明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公安秘书人员在公文写作要有快速反应能力。要提高公安文秘写作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训练公文作者敏捷思维习惯和能力,可以从丰富思维的内容和训练思维方法入手。

1、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亦是公安文秘写作思维的核心。

分析是把客观事物和思维对象有效分解成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公安文书作者常常把“严打”斗争的某一战役或某专项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分解为宣传发动、贯彻实施、总结回顾三阶段来考察剖析,分析得失,以求对整体工作深刻的认识。对某一客体的特有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区别对待的目的,也是公安文秘写作常有的内容,如对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的反社会性、组织严密、活动诡秘、寻求经济靠山等犯罪特征进行分析,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打击对策。公安文秘写作的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把对思维对象的各个部分、侧而、特性的认识重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的分析常常是为了对事物进行综合。

2、归纳与演绎实际是分析和综合的继续发展和具体运用。[3]归纳是研究个别事实的共同点,从而引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公安文秘写作常常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个别现象的共同点进行归纳,公安文书作者经常从动态性、零散性的信息收集中。归纳出苗头性、倾向性的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演绎思维与归纳法相反。它是以一般性:结论为起点,向个别特殊思维对象推进的思维方法。公安文秘写作往往用政策法规、上级文件精神、党政领导指示作为开展工作、评价得失、论证论点的依据。这种方法就是把一般性思维形式转化为特殊具体的思维形式的演绎思维。公安文秘人员在熟悉上述儿、种思维方法的墓础上,在思维课题出现时,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转换、综合使用,能加快思维速度、缩短思维过程,写出高质量的文书。

3、加强文秘工作者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公安文秘写作主要是公文和公安的宣传材料,对这两者来说,质量和时效都是其命脉,文秘人员要把握好这两条命脉,仅靠被动服务是无法实现的。个人认为,必须要随时注意这两个问题,要“警钟长鸣”,要时刻注意在思想上、政策上把好关,在发挥本部门职能的基础上,要注意不越权、不包办代替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同时,要树立“举轻若重”的思想,公文处理无小事,每一个字都影响到公文的质量、机关的形象和权威,为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仟感、强烈的事业心,充分发挥能动性,把好办文关,提高公文质量。同时公安宣传材料的撰写也越来越注重文学文艺的移情功能,将文学文艺作为公安宣传的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武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新闻写作的方式来写文学)依次来帮助公安干警全面理解今天的宣传工作,并在需要的时候借用文学的形式发挥宣传的作用。

(四)、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良好气质

公安文秘形象建设的基础在于提高公安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升公安文秘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从而具备和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也指其风格、气度。秘书气质则此二者皆兼而共有,主见于风格气度。志向风操是一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及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自我操持。秘书气质即其志向风操的特殊外延,自我之志向风操是秘书气质的丰富内涵。而公安文秘人员的气质的特点又与其他普通文秘人员不同,作为公安部门的文秘人员,其自身的气质应于其所在部门的职能相符。

远大的目标,坚韧的意志是秘书人员心灵的护卫和保障。一种披荆斩棘、破釜沉舟、不惜任何代价、任何牺牲都要达到其目标的决心、恒心、信心,就是坚韧的中心意志。它是秘书用以克服、解除一切困难的钥匙。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能随众而向前,顺利时也肯努力奋斗。可是,在别人都已退出,或者都已向后转的情况下,对于一个既要参与政务,又要管理事务的秘书,如果不具有这种始终如一的中心意志,他的工作就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难以令人满意。有了这种贯穿始终的中心意志,他就能兢兢业业,满怀信心,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自重自爱的人格操守。人格、操守是基本的、最可靠的事业之本。一个人能够知道尊重自己的人格,不把自己当作一件买卖品,不肯为了金钱、权势、地位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降落自己的操守,则他一定能成为社会中备受尊敬的人。这种人格之基石就是克已奉公,诚实公正,言而有信,行而有义。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受人尊重,主要决定于一 个人的人格,不是一个人的职位。毋庸置疑,党和国家机关的秘书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基本的人格,然后才谈得上党性、国格。

容忍的度量,就是一种广阔的胸怀。对国家、民族、共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即危害四项基本原则问题,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理所当然不能容忍。容忍的前提,是从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秘书为了协调工作的需要,对下要容,对上要忍,委屈求全,经得起敲打。容则能合众,忍则能抗压。秘书面对庞大的社会网络,身处复杂微妙的地位,不可持个人之性,不能逞一时之气,而要从非我的角度,谨言慎行,能容能忍。这就是秘书气质的基本要素。为秘书者应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灭”的心态和境界。

(五)加强沟通,外树形象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公安文秘人员作为公安领导的辅助人员要经常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加强相互沟通,展现我公安机关文秘人员的风采,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进而为公安机关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二是要加强与民间团体的联系,公安文秘人员要经常代表公安领导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经常与民间社团的接触,从而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公安文秘人员作为公安领导的辅助人员,需要代表公安领导经常与媒体接触,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媒体能够从我公安文秘人员的身上看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

尾语

在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阶段。面临这一时代,身处公安文秘这一工作岗位的文职人员,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化,公安文秘工作人员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才能更好的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文秘工作。才能为搞好的为公安工作服务,为人民尽职,尽责,尽忠!所以必须重视公安文秘人员的形象塑造工作。

参考文献:

① 廖用踤 文秘写作需要综合素质 《语文学刊》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2006 ② 李昌连 公安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公安大学学报 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③ 牟家骥 公安文秘写作思维的特征 山东公安丛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论文提纲

前言

1、何为公安形象

公安文秘人员形象的特殊性

2、加强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二)加强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三)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

建设方略

(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二)、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1、严肃认真,敢担大责

2、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3、不求名利、无私奉献

(三)、提高工作专业素质

[加强公安文秘者敏捷思维习惯和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1、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亦是公安文秘写作思维的核心。

2、归纳与演绎实际是分析和综合的继续发展和具体运用。

3、加强文秘工作者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良好气质

(五)加强沟通,外树形象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上一篇:2018年吉林省执业药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流程下一篇: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