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

2024-06-16

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通用8篇)

1.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 篇一

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之我见

【正文】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思。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

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 工作》档案管理,(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

4.田野《论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的整合》档案与建设,(7)。

5.何振《论档案信息传播的媒介与受众构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2.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 篇二

1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是:档案资源丰富。据统计, 我国建有各级各类档案馆近4, 000个, 省级以上机关, 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近2万个, 现今这些档案馆中保存的纸质档案总量达4亿卷件, 保存的照片档案约3, 000多万张, 音视频档案200多万盘, 电子档案近200万盘,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 档案内容以记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居多, 贴近百姓生活以及著名人物活动方面的档案甚少, 档案门类仍是文书档案居多, 体现地方特色的档案略显不足。

(2) 档案馆资源分散于各个系统中, 形成信息孤岛, 缺乏有机的整体。围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档案馆、室互动和馆际协作成效不大, 严重制约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

(3) 馆藏档案整理编目工作因投入不足而长期滞后, 档案检索主要依赖案卷目录的状况导致“有档查不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使传统档案信息化的质量与效率难以提高。

档案管理分散、档案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 成为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 也给查找利用档案带来很大不便, 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需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社会各界还是广大群众对档案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是现存的档案信息资源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工作迫在眉睫。

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路径分析

2.1 实体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实体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也叫物理整合) , 就是要通过对国家档案资源归属与流向的调整、档案机构的归并等多种措施, 最大限度地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 使档案资源由过去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 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不断提高档案资源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 促进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推动档案事业自身全面发展。

通过档案实体整合, 国家档案馆馆藏得到丰富和优化, 改善了馆藏结构比例, 提高了档案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档案馆的各项建设。

德国档案资源建设对我国很有借鉴作用。德国联邦政府设有联邦档案馆, 负责接收总统府、总理府以及联邦法院、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警察局等各部门的档案;各州政府设有州档案馆, 负责接收州政府各机构形成的档案;各市、县政府分别设立市、县档案馆, 负责保存市、县政府管理机构的档案。除此之外, 政府其他机构不再设立档案馆。诸如国内众多的专业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在德国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意味着, 各级政府机构形成的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最终只有一个归宿, 那就是各级政府设立的档案馆, 从而避免了政府档案资源分散的问题。这样的制度安排, 使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上永远处于主导地位, 大大减少了在档案资源建设上的内耗和重复建设[1]。

我国许多地方也已经开始了档案实体整合的尝试和改革。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将城建档案室与规划房产档案室合并到区国家综合档案馆、深圳市将市城建档案馆与市档案馆合并、安徽省在全省实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等。2004年5月, 和县被安徽省档案局确定为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县。安徽和县对县房管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等单位专门档案移交到县档案馆, 2005年7月底, 共向和县档案馆移交科技、专门档案78080卷, 初步实现了档案资源集约化。和县档案馆馆藏量由3.82万卷猛增到11.63万卷, 利用档案的人数达到2760人次, 比2004年增长近21倍, 利用档案的数量达到8920卷件, 比2004年增长近10倍。和县档案改革试点以来, 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实现了县级档案资源多头管理、分散保管到集中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 档案资源整合后, 大大方便了市民对档案的利用, 利用者在一个窗口就能查阅全部档案资料, 不需在综合、城建、房产等专门档案部门之间来回奔波, 变档案的封闭利用为开放服务, 实行档案利用一站式服务, 强化了档案工作开放服务的功能;变专业档案的多头管理、分散保管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集中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国家档案资源。这些地方对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实体整合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为档案信息资源均衡配置开辟了思路, 即以档案实体的集成化管理和档案资源向综合档案馆的“聚合”作为协调档案利用的首要路径。

2.2 虚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档案实体整合与虚拟档案信息整合模式是相对的概念, 前者是物理整合, 后者是逻辑整合, 前者是直接整合, 后者是间接整合。前者是基于手工的整合, 后者是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整合, 前者是重在拥有式的整合, 后者重在共享式的整合[2]。

虚拟档案信息整合模式就是不改变档案现有的保管位置, 借助信息化技术, 数据库技术, 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 建立区域性的档案目录中心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3], 实现对国家档案资源的控制管理与共享。其核心就在于充分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来解决长期困扰档案界的档案资源分散性、孤立性、封闭性与社会对档案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综合性、递增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馆藏内容丰富, 结构合理, 具有区域特征, 体现地方特色, 服务社会, 服务民生,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

3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3.1 立足本馆, 充实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整合的基础, 利用多种渠道、多门类收集档案信息, 不仅包括大量的城市记忆工程档案, 政府部门档案, 企事业单位档案, 还应包括私人档案, 贴近百姓生活的档案信息, 建立起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档案信息, 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打下基础。

3.2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国家档案部门的统一规划, 科学运作, 分步实施, 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有序进行。

3.3 加快档案目录中心、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

在综合档案馆中建立以地方区域性档案为主的档案目录信息, 综合档案馆内就可以检索到各个地区的档案资源, 为机关、个人查找档案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有效的服务, 而且在面向社会的公共网上也可检索到相关档案信息以建立档案目录中心, 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 电子文件中心探索跨区域, 跨行业国家档案目录体系共建共享、专题档案库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作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形式。

美国是较早建立档案目录中心的国家。美国档案文件署早在20世纪90年代组建成了档案信息导航系统, 通过美国档案文件署的信号, 导航系统目前已能检索到200多个档案馆 (包括10个总统图书馆) 的数字化档案。国内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建立档案目录中心的尝试。2010年8月25日广州、佛山、肇庆档案局馆在肇庆市签订《广佛肇区域性档案目录中心合作协议》, 签字仪式上, 广东省档案局馆长徐大章分析了广佛肇在珠三角经济圈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表示, 档案信息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服务民生方面已起到了重要作用, 区域性目录中心建设可以使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做到“联岛成陆”,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1年, 广东省将建立起覆盖珠三角地区9市档案馆的大区域性档案目录中心, 实现9市范围内市、县 (区) 档案馆档案目录信息资源共享[4]。

3.4 标准化建设

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信息资源除了现实资源还有大量的虚拟资源。它们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媒体与格式多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要做到资源共享, 就必须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只有提供了关于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使用和检索等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 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 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系列标准包括信息加工标准、信息著录标准、信息检索标准、信息处理和控制标准等。

3.5 法律保障

档案资源的整合是一个艰巨的社会体系工程,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要推进这一工程的持续发展,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档案馆之间需要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合作和共享。实践中档案资源整合最大的障碍是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 体制不顺, 档案资源整合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 以及现有规章制度与实践的抵触与冲突, 档案资源整合更多的是靠领导协调, 行政干预。因此做好档案馆资源整合, 还必须以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为基础, 加强对国家档案资源归属与流向工作的调控;加强对各个领域建档、归档的监督力度, 促进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健康发展。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会引发了诸如网络侵权、保护等社会问题, 如特色馆藏全文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与利用都将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化版权时刻制约着数字化信息非合理和非授权的传播和利用行为, 在着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 应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权益, 同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切实处理好版权问题。相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信息法律的建设对于规范整个国家的网络环境,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上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与完善。现有版权法中关于复制、合理使用等规定亟须修订, 现行版权法需增加新的内容, 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专门法律, 将有助于对数字复制的复杂性和网络传输的特殊性以及网上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 使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在内的数字档案馆的网络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维护网络社会的良性。健全并完善信息立法, 注重信息资源的信息保护,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法律保障。

3.6 提高专业人员的素养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的采集、组织、加工等业务环节, 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具有宽领域, 技术含量高, 专业性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目前档案专业人员整体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资源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加工能力等都有待于提高, 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

结束语合的模式。但是, 在目前档案法律法规不完善, 体制机制不顺畅的条件下, 对大范围的实体整合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因此, 可以对保存在各立档单位的档案信息进行逻辑整合, 将分散保存的信息有机关联,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可通过档案目录中心、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及区域性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为档案信息整合的具体途径。

档案实体整合模式是主体, 档案信息虚拟整合模式是实体整合的有效补充, 为实体整合提供线索和基础。两种模式有机结合, 可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面临很多的实际困难。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好的经验, 同时也要从我国档案发展的实情出发, 制定适合本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新举措。档案实体整合对各级综合档案馆是有必要的和有效的, 凡是属于进馆范围的达到归档时限的, 或一个全宗档案分散在不同地方保存的, 或立档单位无法保证档案安全的, 或协商愿意移交的档案, 都必须坚持档案实体整

摘要: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的是各级综合档案馆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两种路径进行分析, 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种措施。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德国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及其启示[N].第三版.中国档案报, 2009-10-26.

[2]王国振.省级综合档案馆整合档案资源的思考[J].中国档案, 2010 (9) .

[3]陈永生.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10 (1) .

3.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信息传播;比较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形式更加多样,笔者拟对当前网络环境下比较流行的几种档案信息传播方式:档案馆网站、档案网络社区、档案博客及档案微博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传播方式下档案信息传播特点,以期进行多种传播方式的整合,实现档案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从档案信息传播者、档案信息传播内容、档案信息传播技术环境、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等方面,设计了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1]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样本调查法,拟从各类传播方式中选择传播效果较好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播方式来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基于档案馆的档案信息传播,以网站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青岛市档案馆创建的“青岛档案信息网”为样本;基于社区论坛的档案信息传播,以在档案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档案界论坛”为样本;基于博客的档案信息传播,以档案界最早、人气较高的辽宁大学赵彦昌老师的“中国档案学研究”为样本;基于微博的档案信息传播,以在新浪微博上拥有较高人气且传播内容以档案信息为主的“世界解密档案”为样本。本次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20日。

2 档案信息传播者比较分析

传播者是档案信息传播行为发生的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各类从事档案信息传播的机构或个人。具体包括三类:一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档案信息形成机构;二是档案馆(室)、档案信息中心等档案信息贮存机构;三是各种机构中的个体传播者。[2]

从表2可以看出,基于档案馆网站和网络社区的档案信息传播,由于其传播内容数量多、网站页面建设复杂,因此,一般由档案馆或专业团体担当其信息的传播者,如青岛档案信息网、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等;基于博客的档案信息传播目前以个人传播者居多,团体博客只有少数几个,且更新速度极慢;基于微博的档案信息传播由于其内容简短,受众广泛,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快速转发,因此,活跃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众多个体档案信息传播者,传播主体广泛,传播动机也更为随意。

3 档案信息传播内容比较

对于“档案信息”这一概念,档案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目前,一般是指档案的内容信息。本文所指的“档案信息”是广义上的概念,主要指档案所包含的内容信息,也包括与档案相关的档案工作信息和档案研究信息。

从表3可以看出,基于档案馆网站传播的档案信息真实性、重要性、精深度都比较高。这是由于档案依法公开之后,首先通过档案馆网站加以公布。此外,档案馆网站的档案信息由专业的档案人员筛选撰写,反映档案工作前沿动态,重要信息会进行大篇幅的专栏介绍,信息精深度高,对于档案界人士和具有明确查阅需求的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受众范围也就相对较窄。微博由于其短小简洁,内容具趣味性,精深度较低,浅显易懂,因而,受众范围较广,浏览分享率高。

4 档案信息传播技术环境的比较分析

通过表4中几项指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站的定位上,档案馆网站内容更丰富,提供服务更全面;而网络社区、博客、微博则更具有针对性。在网站的活跃程度上,微博由于其短小,转发方便,易被关注转发,因此,其发文数量更新的速度及粉丝数量增长的速度都比较快,网站活跃度较高。在网站安全性方面,总体而言,与传统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传播都有较高的危险性,面临着各种病毒及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相比较其他几种传播方式而言,档案馆网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维护,其安全、认证措施也比较完善,发布信息经过严格筛选,信息真实性及网站安全性较高。在网站的界面设计上,档案馆网站由于其特殊定位及功能需要,页面丰富、分类明确、检索方便,因此,其网站界面的综合评价指数更高。而在网民的参与程度上,微博则凸显了其参与过程的互动性及时性。

5 档案信息传播效果比较分析

档案信息传播效果是档案信息传播的关键,是对前面所有档案信息传播过程投入的检验。对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考察,要看网站预期传播目的的达成情况,如网站功能的实现情况,信息满足受众需求的情况,信息被广泛关注的情况等。

从表5可以看出,对于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而言,基于档案馆网站的档案信息传播,其内容丰富、提供档案服务全面,对查阅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且,档案信息公布之后,档案馆网站通常是其传播的第一途径,因此,通过档案馆网站传播的新颖度较高。但由于档案馆网站更偏重于档案信息的提供或查阅,其分享及转载途径少,一般不能被广泛分享,流行性较差,反馈途径较少。基于网络社区和博客的档案信息传播一般用于档案界人士的信息交流及知识成果的展示,其内容实用性一般低于档案馆网站,但在信息的流行性即分享、转载以及信息的反馈上,较档案馆网站略强。相比较其他几种传播方式而言,基于微博的档案信息传播内容简短,分类单一,实用性较低,但也由于其短小,可通过多途径分享转发,且可以通过微博链接查看原始信息,因此,在传播的流行性方面体现了其优势。

以上从档案信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环境、传播效果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四种档案信息传播方式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实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有效整合,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完善的档案信息传播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实现档案信息传播者的多元化与社会化。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更多的网民以“传播者”的身份,参与整个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利于扩大档案信息传播覆盖面。(2)加强档案信息传播内容建设。档案信息的传播,要发挥以内容为主的优势,在发挥档案信息真实性权威性优势下,加强对已公布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充分挖掘档案信息知识,实现档案信息的知识化管理,形成特色内容传播。(3)改善档案信息传播环境,维护档案信息完整安全。(4)根据受众需求多元化,实现档案信息分众传播。档案信息传播应分析受众的结构层次,了解受众信息需求,建立档案信息受众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分众传播策略。(5)进行网络环境下多种传播方式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12月的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33]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可以将档案馆网站、论坛、博客等传播方式与微博传播结合,通过微博链接到原文信息。通过两种或多种网络传播方式的结合,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和有效传播。(6)实现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移动通讯、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合作。网络、手机新媒体具有吸引大量受众、传播及时迅速、互动性强等特征,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具有特定受众、品牌资源及内容优势。因此,实现媒体间的合作共享,有利于档案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传播价值链。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档案信息传播还有待加强,与新闻传播、图书情报传播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实现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体系,需要借鉴其他行业及国外档案信息传播的成果经验,加强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 1 ] 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 科学,2009(1).

[ 2 ] 管先海,程训方.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向 [J].档案管理,2003(6).

[ 3 ] 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 research/bgxz/tjbg/201107/t20110719_22120.html.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来稿日期:2011-10-14)

4.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篇四

一、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整合传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方法就是在开展城市内部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活动。整合传播理论认为,所谓整合主要指传播工具的整合和传播过程的整合。如何使城市向不同的区域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里传播一致性的信息,如何使城市品牌形象信息的传播既适合不同人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规律特点,又不失信息的一致性,整合出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信息,实现一致性传播,这是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整合对于维持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的一致性、不断积累品牌要素和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实际上就是整合利用各种营销传播工具,向特定的城市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城市品牌信息。

目前我国城市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还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直销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品牌传播,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城市形象定位不够准确、鲜明,主题信息不够突出,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注意信息的一致性,没有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宣传。因此,导致城市品牌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二、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依据整合传播理论,搞好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结合城市形象发展战略,准确的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一座城市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属于城市发展战略范畴。所以,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方面的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城市发展战略,不能有任何的偏离。换句话说,即应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城市形象战略,明确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将把这座城市塑造成具有什么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制定城市品牌形象发展战略的核心工作是做好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关于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很多著作与论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或者说界定不够准确;在综合考虑定位、形象与城市形象等概念的本质后,笔者认为,所谓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就是确定在某一时期内期望在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具有某些鲜明个性特征与优势的城市品牌印象。在城市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不同,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不同,那么,与此相适应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也应体现这种需要与变化,不应一成不变。

搞好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原则,即:突出个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公众认同原则,现实可行原则。(1)突出个性原则,就是要求形象建设目标力戒雷同化、趋同化,应在对影响本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诸多相关要素与优势特征做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后,找出本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再从中筛选出既能体现本城市形象区分度,又能带来较高美誉度的差异性特征。(2)市场导向原则,要求形象定位要能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与城市形象建设目标,能引导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关注、感知本城市形象的个性与优势特征,在心目中形成良好的预期印象,对城市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起到引导作用。(3)公众认同原则,是指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应能充分反映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能通过对城市各方面要素的感知与传播信息的接触,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4)现实可行原则,要求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既符合或贴近城市现实又不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确立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形象建设目标。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确定以后,就要据此展开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包括城市形象理念系统、行为规范系统、视觉传达系统等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努力创造与定位相符合的城市形象。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对此形象定位展开广泛宣传,使之为广大公众所了解、接受、认同。否则,就达不到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

(二)系统拟定城市品牌形象广告传播的信息策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

信息策略是广告传播的核心策略。具体拟订信息策略时,应首先充分研讨城市品牌形象的发展战略及其定位,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目标、传播对象定位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城市品牌形象各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中突出的优势特征、个性特征,以及进行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主要媒体与活动方式,然后再拟订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主题,主打广告口号,主要诉求点、支持点及相应信息内容,接下来,再根据各单项广告宣传活动的需要撰写具体的文案及相应表现元素、诉求表现策略;最后,再进行相应的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

在拟定与执行信息策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五点:第一,所有信息必须能支持、强化本城市的品牌形象定位,受众接收到这些信息以后,能够产生接近预期的认知反应与情感反应,对城市产生一些好感;向往,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二,主要诉求点一定要能突出本城市的比较竞争优势,反映,本城市的优势与个性特征,且要简单、明了。第三,在表现广告主题与主要诉求点时所选择的相应支持点与表现元素要对主要诉求点有较强的支持力度,不能牵强附会。第四,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媒体上进行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都要注意保持信息的一致性,主要诉求点和信息点要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和信息策略相符合。第五,广告的创意要新颖独特,表现手法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侧重表现、传达本城市给人的感受与给人的印象。在这方面,一些城市的形象广告做得非常好。

成都的最突出特色在于她名扬海内外的美食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成都的品牌形象定位是“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在张艺谋执导的成都城市形象电视宣传片中,着重表现的是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传达受众到成都的感受——“成都,是一个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片子以一个女孩用DV帮奶奶寻根的故事为线索,以小姑娘的独白:“我奶奶跟我说过,成都,是一个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她现在年纪大了,出不了远门,让我把成都拍回去,给她看看。”为开头,娓娓的将杜甫草堂的清幽,武侯祠的意境,茶社龙门镇的喧闹,春熙路的时尚,地道小吃的火爆一一道来。临近结尾,又以“奶奶说得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座自古风流的城市,这座时尚期刊造就的第四城”相呼应,生动传达了成都美好的城市形象,独特的个性特征,强化了城市形象定位。

(三)整合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在现代信息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信息来源其信任度和认知反应也不尽相同。单靠任何一种传播手段,都不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目标受众,而且任何一种传播手段都有其传播方式和效果上的局限性。因此,要想更好的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必须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开展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1、要根据城市的品牌形象发展战略需要和城市财力,拟订好广告媒体组合策略和计划方案,整合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品牌传播,重点运用好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媒体。

(1)电视,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形声兼备,生动形象,受众广泛,因此选择电视做城市形象广告较为合适,效果较好,应作为主打媒体。具体投放时,本市电视台是一定要投放的,本省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一般情况下也要选择性投放,但不一定采取连续性媒体策略,可采用间歇性策略。对目标受众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也可在当地城市有线电视台或卫视台投放,不一定选择覆盖全省、广告发布价格更高的省电视台。投放的内容30秒或1分钟的城市形象广告片为主,辅以几分钟的形象专题片。

(2)互联网,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媒体,其传播对象面广,信息量大,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内容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与亲和力,传播时不受时空限制,受众可随时进入,发布的信息还可以及时更正、完善,而且它的受众群体大都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主力对象。因此,每个城市都应在互联网上做好本城市的宣传网站与专题网页,系统宣传本城市建设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与突出优势特征,并及时更新、完善。另外,还可以在一些大的门户网站的旅游与分类栏目里建立本城市的专题宣传网页,同时建立大量的搜索引擎,以增加浏览量,扩大影响面。

(3)报纸,作为一种影响力非常大的新闻媒体,也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主要阵地。不过,在报纸上的宣传应以关于城市形象的新闻、软性报道及反映游客、外地投资者、专家政要名流的感受、印象、评价、游记等方面信息为主,根据需要可刊登少量的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的系列广告及本市举办的大型经贸、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广告。关于报纸的选择,应以报纸本身的影响力及涵盖目标受众的多少作为主要标准。如做城市旅游形象的广告宣传,应以城市的晨报或晚报及旅游类报纸为主,其中既包括本地报纸,也包括本省与外省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报纸。

(4)户外广告,既是城市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媒体。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把道路、节点、区域、边界、标志物定位为城市景观形象的五大要素,共同组成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因此,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做好城市形象的户外广告宣传,尤其在以下两类区域更要注意:一是所谓的首要印象区,即城市对外交通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旅游风景名胜区等,这些地方是游客形成城市第一印象的地方,会影响其进入城市的感受以及离开城市后的记忆印象。二是光环效应区,即能使游客的印象产生放大作用的区域,包括城市中心商务区、历史古城区、游憩商务区等。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依据城市布局和夜景整体效果等做好统一的宏观与微观规划,注意通过城市“点”布局(风景点、城市门户地带、城市重要节点)、“线”布局(商业界城市干道、城市界面区域)、“面”布局(突出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夜景),形成富有特色的广告群景观和良好的夜景效果,其中在显著位置最好还要有关于城市不同形象主题的宣传。

(5)制作不同档次、内容的城市形象宣传画册、系列图书、VCD形象专题片、广告宣传展板等,在本城市举办的各种经贸文化活动、招商洽谈活动、展览会、重大节庆活动的现场发放给贵宾;在本市各大宾馆大堂与客房、各旅行社、主要旅游景点分别摆放一部分,供游客浏览、阅读;在全国各书店发行销售,或委托某些专门机构代为分发。这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手段,针对性更强,宣传效果更好,广告发布的千人成本也很低。

2、每年组织开展一些又较大影响力的经济、文化等公关活动或事件营销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城市营销与品牌传播,进而提高公众对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认同度与美誉度,极大地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大型经济与文化活动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水平、城市文化特色及城市文化整体性的体现和象征。城市举办的任何一项面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尤其是由广大外部公众参加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对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活动本身可吸引很多外部公众参加,让公众在活动中更好的了解、感受本城市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本城市的知名度与认知度。另外,活动本身还可吸引很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增加本城市在媒体的曝光量,从而大大提高本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比如,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广州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大连的国际服装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等,都是一些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这些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四点,第一,活动本身一定要从本城市的特色出发,要体现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要具有地方性,只有地方性强,才会有特色。第二,活动一定要有规模性。只有一定的规模性,才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活动要有唯一性,即这种活动不能与其它城市雷同,不能模仿别人,以寻找这种活动最大的差异性和唯一性,进而形成旅游与文化创新功能。第四,要想充分发挥活动的影响力,必须积极主动地邀请一大批国内外新闻记者来参加活动,要成立活动宣传报道组,积极在国内外新闻媒体上予以广泛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在活动现场与来宾下榻宾馆积极开展各自种形式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与公关活动。

3、借助各种特色资源和城市名片,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1)特色节日。特色节日往往是以当地传统文化或特产为基础的具有内容排他性的节日,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名片。如绍兴的黄酒节、盱眙的龙虾节、淄博的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等,遵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2)知名品牌。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文化底蕴与这座城市有没有几个知名品牌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青岛、宁波等14座城市之所以能跻身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关键是因为这些城市都有一些全国知名品牌。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在媒体上的频繁亮相,也同时给了城市尽情宣传自己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名人明星。名人明星,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借助名人明星,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可极大地提高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如孔子对于曲阜、周恩来对于淮安、毛泽东对于湘潭、姚明对于上海,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巴黎、纽约、悉尼、维也纳、北京、上海、香港等之所以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除了城市风景魅力、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以外,还有就是城市居住着很多社会名流,有一大批政界名流、知名学者、艺术家、体育明星和著名影星等。所以,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一定要积极挖掘、培育本城市拥有的名人明星和文化精英群体,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广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形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旅游资源。著名的旅游资源,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之所以知道桂林,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同理,杭州、苏州、北京、西安、南京、海口等城市也因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名扬天下。所以,每个城市在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时,一定要开发利用好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名牌城市。

4、积极参加城市形象相关评选活动,并做好相应宣传工作。

每个城市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积极参与能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些荣誉性评选活动,诸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等。参评本身一方面可极大地促进城市形象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能获得相应荣誉,则又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5.整合营销传播的“高山法则” 篇五

在品牌建设中就是有这么一种现象,企业成立时间比对手更长,花的钱比对手更多,但不比对手更有品牌,在品牌建设中,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万一相加等于0,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一万一相加等于∞。品牌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把钱花对,品牌建立是由传播方式决定的。

很多企业由于对整合营销传播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其规律,导致执行后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实,整合营销传播综合应用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就好比是应用这些营销传播方式作为石块、泥土来建造品牌这座高山。最终建成的是一座“丘陵”,还是一座“高山”,则取决于企业对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的掌握程度,取决于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否遵循了“高山法则”。

整合营销传播的“高山法则”是以“品牌高山”为导向,遵循统一的品牌核心理念,围绕同一个清晰可辨的品牌形象,不断地挖掘与消费者更多、更深层次的沟通触点,从而有节奏感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企业自身品牌的传播。也就是说,每一次传播都应该是一次晋级和升华。南方略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刘祖轲认为“高山法则”主要包含以下7大原则:

一、同心原则

“高山法则”的首要原则是“同心原则”。“心”,即品牌的核心。无论哪座高山都有且仅有一个核心,也就是主峰,所有山峦都是围绕在这个核心的周围,核心也是由石块和泥土积淀、固化而成。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透过整合传播中每一个环节一致的讯息,传达企业品牌的统一形象给消费者,以提升品牌的认识度和影响力,进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品牌的特性挖掘和顾客的深入研究,确定直接、潜在顾客群,对企业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品牌形象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所有传播工作的“重心”,集中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所以它必须要站在战略制高点以统领全局,促进传播目标的达成。围绕着“重心”,所有的营销传播策略统一内外部力量致力于将各种营销传播手段一元化,追求“同一个重心,同一个形象,同一声音,同一画面”。

海尔集团堪称整合营销传播的企业典范。海尔自开辟海外市场以来,用各种传播形式统一向全球消费者传播“海尔,中国造”的品牌形象,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诠释海尔品牌的核心理念,用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企业家(张瑞敏)的个人魅力向公众宣传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品牌特色,

海尔从产品包装到产品说明书的设计、再到所有广告的调性都统一应用海蓝色,从而与“海尔是海”的文化基调相匹配。通过营销传播的“同心”原则,海尔在世界各地的顾客心目中建立了统一而深刻的品牌形象。无独有偶,中国的销售神话脑白金也是遵循同心原则的经典案例,其营销传播策略和品牌形象由上海总部统一策划设计好,再下达各级办事处各自执行,各区域营销理念和策略的一致性,确保了品牌在全国范围形象统一、核心诉求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播噪音,避免了消费者对品牌多角度的误解。

二、综合原则

高山之所以能傲视群峰,拥有耸入云霄的姿势,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石块、泥土、山峦和花草树木等各类成分形成有秩序、有层次地叠加。单一的成分如石块,因其物理属性的不稳定性,是不可能堆积至高山的,只有涵盖各种互异互补的材料才能厚积并持续堆高,最终形成博大雄浑的气势。

同样,企业的品牌应该是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来表现和延展的,对主要的传播手段没有特定约束,再综合应用广告、公共关系和促销等各种传播手段全方位地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可应用的传播方式有很多,既包括相对普遍的识别系统、产品包装、展览展示、售点布置、产品使用说明等,也包含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甚至还有楼宇电视、交通电视联播网等分众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也强调利用企业的一切信息源进行传播和沟通,才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使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顾客心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三、求高原则

人往高处走;志在攀高。造山,只有一筐土累加在另一筐土上面,一座山峦叠加在另一座山峦上面,长此以往才能累积成众山仰止的巨峰。否则,只是打一枪换一地宽泛地垒土,只能堆成默默无闻的小丘。

同样,企业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综合运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将品牌形象建立到预期的高度,必须遵循求高的原则,要使1+1+…+1=∞,而不是1+1+…+1=0。即所采用的营销传播策略和手段必须发挥叠加效应,达到不断垒高的效果。

6.广告媒体整合传播 篇六

广告作为促销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不断发挥着另人瞩目的作用。时至今日,广告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现代广告学研究发现,广告系统每一步重大飞跃,都与媒体的迈进密不可分。在广告经济日益膨胀的今天,媒体行为几乎演变成为企业广告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显的一点就是广告费用有80%会投放在媒体上。今天我们可以告诉一些困惑的广告主,他们浪费的钱是投放在媒体上的那一半。媒体策略略制定的优劣,足以影响整个企业的光荣与梦想!

媒体策略,一般是指媒体的选择、媒体投放的制定以及媒体的整合,在笔者所参与的数次广告活动中,广告公司都极力推荐媒体整合的广告传播方式,“广告如同一场战争,海陆空全面推进,自然胜算更大。”

我们知道,媒体间的功能差别很大,在传播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广告媒体整合传播就是基于合理、高效地利用媒体资源这一目的。在整合媒体前必然要先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优缺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本文按传统媒体,新媒体并结合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的分类方法对媒体加以区分,详细为您介绍各媒体的特点及异同。

一、报纸:

1、平面静态方式表现的传播媒体,对消费者的文体水平有一定要求,能过滤掉一部分社会群体,内容偏向理性,但整体表现能力不高(尤其是对图片的表现能力)。

2、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深入了解所关心的信息。

3、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报纸,与党政机关联系紧密,更被读者奉为权威。

4、时效性差,并且同一版面有多个广告同时呈现,相互之间有较强干扰度。

5、从广告主角的度看,报纸媒体投入形式灵活多样,能机动地配合各种促销宣传活动。

二、杂志:

1、类似报纸,亦为平面方式传播,但视觉表现能力强,颇具艺术美感,印刷精美,为读者喜爱,许多广告甚至被读者收藏(笔者就有此爱好)。

2、针对性强,读者群稳定且明确,尤其是专业类杂志,因而能使得广告更具针对性。同时杂志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更高,一般杂志订阅者都有较强的社会购买力。

3、杂志内容一般关注某一领域,能进行深度报导,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最富理性色彩。

4、相比其它媒体,杂志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同一广告能反复传播。

5、时效性差,广告安排不灵活,难适合做短期促销广告。

三、广播:

1、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所有媒体中唯一能伴随其他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一心二用”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在农村、学生、工人、司机中有较大占有率,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

2、时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影的效果。

3、信息较为感性,适合做低卷入度产品的广告宣传,能较好感染听众情绪,甚至达到煽情的效果,并能留给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

4、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存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四、电视:

最具实力的传播媒体,电视传媒的发展甚至推翻以前的某些广告传播理论,但在实际广告活动中电视媒体的性价比并不是很高,其特点如下:

1、视听兼备,有完善的介绍、演示功能,内容详细易懂,偏向感性,容易被观众理解。

2、信息传播有强制性,观众选择权相对报纸杂志要小得多,如同广播也是依时间线性传播,但由于电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同一时间会有很多人关注同一内容:如重大体育赛事、社会活动、国际会议等。

3、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

4、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四大功能来看,电视无疑是功能最完备的大众传媒,特别是其娱乐资讯,可谓精彩纷呈、形式多样、丰富全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人群都有较大影响力。

5、电视广告制作复杂,且投放费用更是惊人,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电视广告播放时间短暂,信息量有限,重复率低,很多广告主抱怨,投放在电视上的大笔费用,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小众传媒:

一般是指户外广告、售点广告、接触式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小范围传播媒体。

1、户外广告,主要可分为路牌、灯箱、交通工具、霓虹灯等各种置于户外的媒介形式,其中路牌所占份额最大,并且与国内本土广告公司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户外广告媒体特点如下:

(1)具有明显地域性、城市化,覆盖面小,传达的受众数量有限。

(2)较难为目标群注意,并且传递的信息量有限,实际沟通能力不强,一般做品牌的提示性广告。但好的路牌广告视觉冲击力强,能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是其它媒体都无法相比的。

2、售点广告(POP)媒体:

一般包括海报、导购牌、展牌、展柜等广告媒体,可置于销售现场,由于其成本低廉,效果显著,近年来越来越被商家重视,发展迅猛。

(1)

能与产品同时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广告主有很高的自主性,使得售点广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对感性消费群体有较大影响力。

(2)有些POP与产品包装整合,对销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诉求明确易被受众认知和喜爱,特别是消费者在做低卷入度产品的选购时效果尤为显著。

(3)能紧密配合各种现场促销活动,实用性强。但当POP数量较多时,如管理不善,易造成混乱,给消费者留下不好印象。

3、接触式广告媒体:

接触式广告媒体一般指能进入受众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广告传播媒体,主要有电话广告、DM单、传单、夹报等传播方式。接触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能与消费者直接一对一沟通,使得其在媒体中占有较大优势,但在实际广告活动中,由于广告主对受众群体的分析不尽合理,目标数据库不完善导致接触式广告普遍传播效率不高,甚至在传播过程中被受众拒绝的事亦时有发生。

六、与传统媒体对应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媒体集中了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

2、互动性,指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可以交互沟通,甚至是实时交流。

3、小众传播,针对某一群体或个体,可进行个性式信息配置,如电子邮件广告等。

4、网络媒体能超越国家,文化、地域的限制进行全球信息传播。

5、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

6、速度快,网络信息能实现全球实时发布和接收。

7、开放式信息传播平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在各种不同种族群体、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信息传播。

由以上分析可见,各种媒体属性、优缺点差异明显,在广告活动中所发挥的传播功能亦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在营销活动象对市场、消费者细分一样,也对传媒的各种属性进行细分,然后因时因地制宜进行合理高效的媒体组合。

除了媒体自身的属性外,消费者与媒体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1、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消费者主要依次通过以下七种渠道获得商品信息:电视广告、到市场观察、听别人(主要是家人和亲朋好友)说、报刊广告、广播广告、路牌广告、主动向专业人士咨询。由此也可看出各类媒体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小的差异,因而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科学的市场调查为前提,才不至于造成广告费用无效支出。

2、消费者与媒体的接触情况

据国内调查显示,在接触比率、接触频率、接触时间三项指标中,电视都有绝对优势,报纸居第二位,广播、杂志分列第三第四,但相比电视和报纸要明显落后,台湾学者研究后也指出,“电视比其他媒体更能满足人们的众多需要”。

在实际的广告运作中,我们发现,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参与程度(卷入度)也能影响到我们对媒体的选择。

一般认为,消费者在购买重要、昂贵、复杂商品时卷入程度较高,此时的错误决定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而,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要求有较为客观、理性、详细、深入的广告信息,进而影响到对媒体的选择,如:报纸杂志所登载的广告就比电视广播广告,更适合消费者做出重大购买选择前的信息比较,我们发现化工机械类商品在报刊杂志上的广告量要明显多于在电视广播上的投放量。

所谓低卷入度产品是指简单、廉价、常用的商品,如日用消费品等,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去了解产品信息,购买决策也显得比较简单和不太重要。在广告中对于此类商品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熟悉和喜爱,提示加简单说明类的广告尤显重要,同时感性描述型抒情类广告此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其他类型广告。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最高效的传播具有“简单、多次、重复”的特点,广告媒体整合传播使得产品信息以最简单(易于接受)的方式,多次、重复、全方位地到达目标受众,可以说是种更高效的“简单、多次、重复”的传播方式,能够最终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1 1>2的传播局面。

例如,笔者所在公司最近有一种新型营养蛋糕食品投放市场,在选择了第一期目标市场后,随即制定了详尽的广告媒体策略,首先投放一批路牌广告,除很大的品牌logo和产品代言人薛家燕及产品包装外,去掉了其他的广告元素,只为“混个脸熟”,同期在中午及早餐和晚餐时段播放广播广告,对产品口味的感性描述配合优美的音乐旋律,目的想使消费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喜欢上我们的产品,能产生美好的心理想象;在广告的第二阶段报纸广告开始投放,以产品的营养、口味为主要诉求点,结合产品代言人的高知名度,力求温柔的进入消费者的美好生活。同时在途经各大商超、繁华路段及学校的城市BUS上投放车体广告。并且将POP广告、促销活动做到终端,不忘做好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稳扎稳打,将广告进行到底!由于食品利润较低,为进一步削减成本,公司并没有考虑价格昂贵的电视广告,但在实际的营销活动中,在这种只有较低广告费用投入的情况下,也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比同期福建某食品公司在大规模广告轰炸下取得的效果还要好。

媒体整合传播策略的科学制定,一般要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在广告预算内,根据品牌、产品以及媒体特点,并且还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7.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探讨 篇七

一、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招生、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 是学校历史的记载, 是学校宝贵的信息资源。长期以来, 由于高职院校档案资源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一些弊端, 直接影响了档案价值的充分体现。

1.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散乱, 缺乏统一收集

随着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电子文档随之产生, 急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接收, 然而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系统与校园网络系统无法链接或融合等原因, 致使电子文档资源大多分散在各部门。

2. 校内档案资源无法共享, 缺乏统一规划

信息时代, 信息管理系统尽管在各高职院校的各部门纷纷建立, 但各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 难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3. 缺乏专业的档案队伍

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 在全国72个高职院校档案馆 (室) 中档案专职人员共有760名, 其中的455名是档案专业毕业生, 剩余的305人是非档案专业人员, 虽然接受过档案在职培训, 但其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等都不是很理想, 开发和管理档案受到了一定影响。

4. 数字化资源程度低, 缺乏共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高职院校的多数档案材料还停留在纸质状态, 数字化、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资源还十分匮乏, 从而导致了有价值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 高职院校的档案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加快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极大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二、整合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1.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1) 开设高职院校档案网站。开设高职院校档案网站, 把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的同时, 还要上传编研成果、新开发的档案信息产品和专题档案等资源, 为用户查询档案信息提供方便。

(2) 开发档案信息管理软件。高职院校档案实现整合最关键的就是要开发科学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 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 实现对电子文件全文进行自动采集、著录、鉴定、归档和检索, 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3) 建立与其他校园网络系统的衔接。对于在正常自动化办公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信息, 应该利用网络进行收集和接收。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校园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与档案系统进行无缝衔接, 来自这些校园系统产生的数据, 可以利用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或校园网进行转换处理, 形成直接的数字档案,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实现档案资源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

(1) 整合本馆资源, 实现集成化管理。高职院校档案馆应全面收集信息档案, 不管是新产生的还是旧馆藏档案, 都要通过计算机录入存储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同时, 要加强档案接收工作, 对于分散于各部门的档案, 要授予兼职档案员权利, 兼职档案员要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系统完整地收集各类档案材料, 并整理齐全输入到档案管理软件上, 及时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 进行移交。

(2) 建立数据库, 完成数据转换。如学校可以采取网上录取学生的方式, 直接把录取学生的学籍输入学籍数据库, 实现数字化管理;学校通过网络计算机把学生成绩录入成绩数据库, 转换学生成绩为成绩数据;转换异构数据库, 方便毕业生的档案查询。建立馆藏档案文件目录、全文信息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等, 以固定的格式存储和汇集常用数据库的地址及档案资料, 并设置检索入口, 寻找所需的网站和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3) 扩大网上信息源, 优化档案资源。利用网络优势, 大力搜索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进行下载并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控制和管理, 在保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转换为档案信息进入档案馆。另外, 档案馆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来扩大信息源, 优化档案资源, 如校园网上的各种宣传信息、学校发布的决策、法规及学校科研、教学形成的信息等等, 有保存价值的可以直接进入档案馆转换成档案信息。

3. 拓展整合途径,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整合, 使信息体系更加完整化, 对于不同时空、不同载体和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源实现跨库利用和检索, 拓展资源整合途径。

(1) 构建各类专题档案, 实现信息服务多样化。高职院校档案馆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利用形式要丰富多样, 积极开发馆藏信息资源, 构建各类专题档案。构建“学校荣誉专题荣誉档案馆”, 荣誉专题档案馆内存放奖杯、锦旗、奖牌、证书等实物, 其电子版在学校档案馆存储;构建“照片专题档案册和展板”, 记录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构建“校史专题档案”等, 充实、丰富信息服务内容, 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 挖掘档案知识内涵, 拓展信息服务功能。为了档案信息更便于用户利用, 高职院校档案馆充分考虑用户的不同需求, 认真挖掘档案知识内涵, 制定出档案研究主题。档案编研人员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提炼加工各种载体的档案信息, 把文字、图片、影像、声像等各种形式的档案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新的便于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同时,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对原有的编研成果进行新的突破, 高角度、全方位地深入开发出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档案文化的广泛传播, 使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得以拓展。

(3) 构建全国高职院校数字档案馆, 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全国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和交流, 一方面应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档案数据库和档案管理系统, 还要与其他高职院校协作共同组织资源构建网上高职院校数字档案馆, 与有价值的校外信息资源建立链接, 构建一个功能强大、整体性融合最强的共享系统。另外, 还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多方合作, 借助于先进的通讯设备和信息网络, 收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来充实各自的信息数据库,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使档案资源系统化,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高职院校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这不仅是档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发展趋势。因此, 高职院校要尽快加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步伐,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 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繁杂多样的信息需求,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促进高职院校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探讨, 提出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对策。为整合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网络

参考文献

[1]柯友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中国教育技术装部备, 2009, (18) .

[2]李金云.有效整合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探析[J].兰台世界, 2008, (12) .

[3]刘丽辉.高校学术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档案管理, 2010, (5) .

8.档案信息的整合传播 篇八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是通过把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编研等一系列过程,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利用服务,实现档案最大价值和发挥档案最大作用的一种服务手段。它主要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者、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者、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及网络平台四部分,其中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档案信息资源形成者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者分别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网络平台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与传统环境下档案提供利用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涵义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与基础,是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时代的变迁,网络环境的形成,赋予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新的内涵与形式,使之跃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也为之创设了一个释放潜能的良好平台。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为人类创设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因特网在全球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组织与组织之间通过网络的联结,彼此的依存度增强,远距离的信息共享得以实现,相互的合作也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因特网与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加工、组织与传输方式,也改变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数字代码形式而存在的数字化信息,能超越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络自由地流动与广泛地传递,网络成为了一个联结各种信息库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处理系统。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战略

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就在于顺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环境与条件,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性共享,从而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最大程度上满足电子政务与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使电子政务充分实现其强大的功能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大力开发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其它领域信息资源的建设,将其作为支持电子政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与客观记载,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原生性信息的直接积累与物化形态。我国现存的档案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交通运输、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物产资源、自然灾害、地方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既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社会信息资源系统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开展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既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策略

1.加强管理、合作共建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与其它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统一标准,协调发展,合作共建,从而为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集成准备条件。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应重点抓好标准体系的建设。要在统一的标准下分系统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组织国家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程,综合前期各系统的整合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层次的整合与最大化的社会共享。

3.由点及面、协调发展

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由点及面的方针。对于一些档案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应该重点建设,在资金、人才、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并加大研究力度,为之提供智力支持,促使其早出成绩、早见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资源整合发展取向,从而为其它地区信息化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带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程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以及其它区域性的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切实解决档案信息“数字鸿沟”问题。

四、抓住重点、重视实效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要特别突出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这一重点,通过解决存量档案数字化和确保增量档案电子化,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作分工、合理布局,建立分布式、数字化、网络化、可共享的全国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寻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新形式,破除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瓶颈与障碍,实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既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档案部门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档案部门如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进而改善档案信息服务,使档案信息资源走向大众,必将极大的改变档案部门的形象,促进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认清形势,合理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程顺利地实施,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政协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新加坡游记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