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024-07-28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1.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篇一

心理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

有人说,教学是教者与学者进行一种高级心理互动的过程。只有两者配合得好,才能使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啊,教学是需要用心的,是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的。由于各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就更需要教师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最终实现每个同学的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就更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独到的讲解。在此,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教育和教育心理学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应具备的素质,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现代中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①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首先,在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中,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数学专业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研究与应用数学;所以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体系要有所研究。作为中学教师要明白数学的中心概念和原理(代数、函数、几何、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知道数学思维的基本步骤,明白计算规则、步骤、方法;不仅是规则,更是学生理解问题的途径,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些知识体系完整,你才能游刃有余,创造性地处理中学数学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科。②.懂得数学学习途径,善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学好数学,怎样推进数学学习?不知道阻碍数学的关键因素在哪儿,那么数学教学就变得盲目,脱离学生,因此,教师要能从自身的学习体验中找到如何学习数学的办法,并利用这些办法帮助学生学习。

善于了解学生也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询问,分析作业,调查等途径窥探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意识到学生的困难,知己知彼,才能配合默契,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反应;了解学生的能力,还包括能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根据所得的信息,调整教学,课后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以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并且为确定新的教学作准备.③教法突出过程,体现“再创造”,有良好的数学教学思维

勇于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研究能力之间相互提高、密不可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宏观研究,数学教育的一般理论,课程整体设计,更要重视数学教学的微观研究,这不是一堂课的设计,一类题的求解,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微观调查,微观实验,进行个案研究,调查式实验也要精心设计,才会有科学根据,具有说服力,通过实验使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④善于归纳、研究、模型化、科研精神

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科学,它是把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模型化的学科,教师要理解知识的模型化过程,并能自觉地应用它,才能深入研究好数学,才能从更好的角度培养发展中的学生。中学教师研究数学并不意味研究数学前沿的专业问题,而是研究与自己工作紧密联系的问题。比如,知识上函数中二次函数根与系数关系研究,解析几何中关于极值、范围、解法的研究等等。解题教学中,选择题的解法研究,解答题的思维过程研究,甚至细致到数列不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学生的心理与解题规范关系的研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教学原则,知识经验与规律,这是作为骨干教师必备,也是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有了研究意识,就有敏锐地观察现象,研究本质的意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出成绩。

数学的知识需要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比如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性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一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形成1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有助于问题解决。学生在这个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研究、归纳模式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成应试教育的产物,只要不是教师强加的结论,是师生探究中获得的,就能体现归纳、研究的目的,也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与提高能力的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转化为教育形态过程,实现教师教育研究的教育形态化。⑤要有一定的数学语言艺术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这些语言在应用过程中有它自身的特点,作为一个数学骨干教师语言应该准确而简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而在现在新课标中,教师不仅仅要有以上几点必备的能力结构外,还要要求有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及解决

1.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各个学生本身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在这所有的问题中,下列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依赖、惰性心理

好多同学不注意高、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差异,仍采用初中学习的模式,一开始便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在知识的运用、概念的深刻理解上多动脑筋,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加之,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而不会去考虑对同样一个问题,甚至一个“式子”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的角度不一样,将会直接影响解题过程的“繁”与“简”。

②注意力不集中、消极、厌倦心理

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严谨的证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消极的记结论,而厌倦分析思考其证明的思维方法,忽视其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在“三角函数”中各种公式有几十个,死记硬背这些公式不仅记不住、记不牢,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不知怎样用,而书中在推导这些公式的过程中所用到的“角的变换”不仅是记忆这些公式的链条,而且还是解决有关三角变换的重要方法。

③自卑心理

某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困难,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伤感、畏惧和焦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理自然产生。

④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⑤定势心理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解决办法

这些诸多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磨砺学生的意志,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学习。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合理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对于那些比较急躁的同学,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帮助他们培养一个平和的心态。而针对那些抑郁自卑的孩子,我们则要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走出 消极的阴影。总而言之,我们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一个远大目标。

三.对现代中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处于关键性的时期,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首先,教师应该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矫正学习上的困难。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保证他们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学生学习带有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时,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感,从而将他们对一节课的局部兴趣,转化为对整个数学的持久兴趣。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层面上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并且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再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过程,解题方法。

总之,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双赢的教学。同时,也需要我们用爱去对每一个学生,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篇二

然而, 在我们的学生中, 有很多学生, 数学很好, 物理却很差, 有些学生物理很好, 数学则很差。如何做到两者并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归纳出了几个方面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交叉应用, 希望对大家用好数学、学好物理有所启发。

一方程与物理

方程, 在物理中, 不仅在推理物理规律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而且在解决物理问题方面, 更是必不可缺的资源。

在数学中, 方程的种类众多, 而在中学阶段, 应用方程解决物理问题, 主要是多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

在解决问题时, 一般都是由物理条件和物理规律, 先建立方程, 后根据方程求解, 得出需求量。

例1, 将物体以初速度30m/s竖直上抛, 求物体经过离抛出点10m高处, 所用时间是多少? (g=10m/s2)

当然, 还有其他解法。关于运用方程解决物理问题, 举不胜举。

二判别式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解, 是通过判别式来判定, 当△>0时, 有两个解;当△=0时, 有一个解;当△<0时, 无解。

两个物体运动中相遇的问题, 是否能通过判别式来判定呢?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例2, 在十字路口, 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作匀加速运动, 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0.5m/s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方向行驶, 汽车能否追上自行车?

时间t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x2=vt=5t。

这一题告诉我们, 使用判别式时, 要注意物理条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方可用, 不能乱套数学公式。

三立体几何在物理中的应用

立体几何在物理中的应用, 主要是将立体几何在数学中证明与计算的空间思维能力, 潜移默化到物理中来, 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 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 简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3, 如图1所示, 一直角斜槽 (两槽面间夹角为90°, 两槽面跟竖直面的夹角均为45°) 对水平面的倾角为θ, 一个横截面为正方形的物块恰能沿此斜槽匀速下滑, 假定两槽面的材料和槽面的情况相同, 求物块和槽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四数列的应用

例4, 如图4所示, m=2kg的平板车后端放M=3kg的小铁块, 铁块和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开始时, 车和铁块共同以速度v0=3m/s向右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 车与竖直墙正碰 (不损失机械能) , 碰撞时间极短, 车身足够长, 铁块始终不与墙相碰, 求小车与墙第一次相碰后小车所走的总路程, g=10m/s2。

从上面的例题, 我们可以看到数列在物理中的应用也不可忽视。

3.论数学技巧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篇三

1列方程求解的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初中物理教学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又有所提高,不再是单一性的考查简单计算,更多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考查形式如科学计数法和利用数学知识解方程和比值法等。

比如在密度计算、比热容等相关知识,特别喜欢考查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中数量级的考查,例如2014年北京中考物理试题中,第22题、第24题、第31题就连续3道题出现了对学生科学计数法的计算要求,并且在评分细则中明确要求,数量级错误不得分。而38题压轴计算题的最后一问,求“物体M1受到的重力G”,若用常规的计算方法较复杂,如果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题,则解题思路会清晰明了得多。又如2013年呼和浩特的中考试卷中的计算题,“如图1所示,当电源两端的电压为6 V时,[TP6CW78。TIF,Y#]电流表的示数为0。6 A;当电源两端的电压为5 V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0 V。求:电阻R1和R2的值。”(图1)这道题用常规的方法解题步骤非常繁杂,按一般中学生的做题速度来算,至少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这其中还有大量的计算夹杂其中,但是这道题如果用欧姆定律解方程组的方法来解题,则思维和计算都非常简单,3分钟就可以得出完美答案。

2学会作图能帮助理解

初中物理的作图题并不算多,不像高中那样有大量的受力分析和相对运动都需要作图来辅助解题,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除了光学、力学和电磁学中必须掌握的作图外,对学生的其他作图基本没有太多要求,原因是反正也不考。实际上,中考的作图解答题确实较少,但作图的标准性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和帮助解题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对于凸透镜成像是成实像还是虚像,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加上学生又是刚接触物理不久,抽象想象能力还十分有限,于是各路参考书上就出现了各种“妙记”的口诀和归纳详尽的表格,老师对于很多学生也是要求会记会背即可,但是大部分学生既不知道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也容易忘记结论,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所以很多即便临近中考的准毕业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还是全然不懂。

[JZ][HT6]表1[BG(!]

[BHDFG4,WK6,K9,K6,K6W]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ZB(][BHDG2,WK9]像的性质[BHDG2,K3\。3W]正倒[]大小[]虚实[ZB)]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应用

[BHDG2,WK6,K3\。3,K6,K6W]

u>2f[]倒立[]缩小[]实像[]2f>v>f[]照相机

[BH]u=2f[]倒立[]等大[]实像[]v=2f[]间接测焦距

[BH]2f>u>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

[BHG2,WK6,K9,K6,K6W]u=f[]不成像

[BHG2,WK6,K3\。3,K6,K6W]uu[]放大镜

[BHDG3,WK6,K21ZQW]巧记规律[][HJ*3]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HJ2mm]

[BG)F][HJ1。15mm]

实际上,规范作图,从简单易懂的特殊状态出发,然后推广结论,再加上生活经验类比联想,这些规律是很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如图2中u=2f的情况,两三角形全等,所以构成的像为等大倒立实像,且u=v=2f,而图3为u=f的情况,因为通过凸透镜的两束光完全平行,永不相交,所以不成像。抓住这两个特殊位置的成像情况,再比较其余三种物距成像规律,借助于图形,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不仅如此,物距与像距的具体关系都能一目了然。

[TP6CW79。TIF,BP#]

3数理结合成为解题妙招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提高,随着多次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和难度都有所增加,有些70后、80后们在高中才学习的知识,现在初中就已经开始涉及到,正因为如此,数理结合的解题模式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各省市中考的“宠儿”。数理结合题型由于结合了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的知识,所以题目难度一般不大,而且多数题目用纯物理方法也可以解决,但是过程繁杂,如果用好了数学方法,不仅解题快得多,而且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控制变量法一直是初中物理常用和常考的实验方法,但真正能理解控制变量法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都只停留在实验填空阶段。实际上,将控制变量的方法融入思想之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五个字不仅是实验题填空的一个答案,其实在很多计算题型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以2014年绥化的题目为例:

[TP6CW80。TIF,Y#]

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4所示。根据图象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CD#3]乙液体的比热容(选填[HJ1。4mm]“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乙液体是水,那么质量为500 g,初温为20 ℃的乙液体吸收1。89×105 J的热量,乙液体的温度升高了[CD#3]℃(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考查比热容知识的基础题,但命题人在出题方式上做了一点变化,即没有给太多的直观数据,而是用一个坐标图的形式给出解题时需要的条件。对于此题的第一空,可以按常规从坐标图中找数据,通过计算来比较甲液体与乙液体的比热容大小,但计算量繁杂,而且对于考场上争分夺秒,花时间在这个上面实在划不来。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先看坐标图,纵轴表示液体的温度变化量,横轴表示加热时间,即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由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可以看出,如果控制好质量m与吸收的热量Q吸,那么比热容c就与温度的变化量(t-t0)成反比,所以我们只需要在坐标图上画一条竖直的辅助线(如图5),即控制了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 一眼就可以看出甲液体的温度变化大,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较小。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坐标图上画一条横线,以控制两种[LL][HJ1。35mm]液体的温度的变化量(t-t0)相同,通过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比较二者的比热容大小。

[TP6CW81。TIF,BP#]

这种控制变量的解题方法不仅适用于热学知识,在电磁学、力学等所有需要控制变量的题型中都是非常实用的。只要掌握了这个方法,可以说能举一反三,对于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都是方法通用的。

4.论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论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辽宁省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 马 进

【摘 要】透过物理学史的介绍和学习,从著名科学家的经历与他们卓越的科学研究中,让学生体会物理这一学科的科学价值,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从中归纳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物理学;物理教育;教学方法

一、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是严谨抽象的,而且还有一点枯燥乏味,尤其是其中还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这样对于普通的读者普及物理学知识,难度就显得大了一些,如果通过史话的方式,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物理学家的个人奋斗,从物理学解释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从物理学在工农业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提炼,从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展示,用通俗的说话的方式谈一谈物理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些往事、故事,趣事、重要的事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我们推广和普及物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来说也是受益匪浅。著名哲学家马赫认为:物理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二、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物理学史

(1)物理学史的渗透可以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入物理学家的轶闻趣事或者以往物理学家研究的过程或片断,可以是大篇幅,也可以是几句话,甚至一幅图等,此举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学习疲劳,激发物理学习的热情,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近科学,增加物理学对学生的亲和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还可以使他们以一种移情的方式设身处地体验以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但在课堂渗透时,千万不可为了迎合学生们的需要而讲大量的科学家轶事等等,这样会喧宾夺主,冲淡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不能为了引入史料而引入史料,如果没有必要引入时,就不引入。既要注重与课本结合,注重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同时还要言简意赅。适时、适当、适度地的进行课堂渗透是一种有效的进行物理学史教育的主要途径。

(2)根据课程的需要也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原子物理的时候,原子本身就非常小,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它的结构,只能是抽象地去想象,讲解就非常的乏味,学生也不好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加上原子物理学史,对知识掌握和理解就容易多了。18,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再分,还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他就把原子想象成了一个枣糕模型,原子核就是蛋糕,电子就像枣镶嵌在原子核上。过了二十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用氦核散射实验证实了枣糕模型不成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的直径数量级比原子核直径数量级大十万多倍。把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也就是放在足球场中心的一颗绿豆那么大,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使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原子的结构。后来密立根又测出了电子电量,卢瑟福又发现质子,又认识了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1939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费米等人在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人类在原子物理上发展迅速,到1952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人类在物理上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在给学生讲这些物理学史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在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的同时又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三、广泛开展学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常常用“物理”一词作为“物理学”的简称。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研究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和物质的基本结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从宏观到微观,无论处于低速还是高速的运动状态之中,它们所产生的最普遍的现象和最一般的规律,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由于轻视物理学史教学的结果,使目前学史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一般仅限于讲故事,这显然不符合学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重视学史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物理教师在实践中大力开展学史教育研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引入科学史料,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物理学的发展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百年,但是却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次巨大的科学革命,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其中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人们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人们在探索规律认识规律的过程中留下的实践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兴趣。

【参考文献】

[1]田蕾。中学物理引入物理学史的实践[J].内蒙古教育,,(9):23.

5.比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篇五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学的实际来讨论。

一、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提示出来。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差异。

1.动能:Ek=mv2标量;

动量:P=MV矢量;

2.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

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

再例如势能,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能较快的在原有重力势能概念的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建立起来,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共同之处还反映了存在于保守力场中所有势能的共同性质,即势能的共同特点。同时在比较相同之处还指出它们的不同,由于电荷有正负之分,所以电荷受力的方向可以与电场相同,也可以相反。即电荷沿电场方向运动时,电势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而质点受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此,重力势力总是沿重力方向减小。

其次,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在上新课时,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例如在讲解了“动量,冲量”和“功和能”后,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与质量及速度有关,是状态量。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用“比较”区分概念。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在电磁学中应用左,右手定则往往会引起混淆。教师在评讲时要比较异同。着重突出应用条件上的差异,以免弄错。左右手定理有许多类同之处,在应用时分别伸开左右手掌,并拢四指,拇指与四指垂直;表示的物理也类同: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表示电流方向,拇指表示受力运动的方向。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条件。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则不论求磁场方向,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都应用右手定则。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在讲解电场强度定义时,检验电荷放入电场中,与某一点受力来说是定律,并可定义为电场强度,它是电场的属性,与是否放入电荷及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对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这里不妨举一例:把这一定义与铅笔单价相比。购买铅笔的.单价不变,而且单价与购买的支数无关,与是否购买也无关,这是铅笔本身价值的反映。这是常识所能理解的。将电荷电量与支数相比,受力与付款相比。电量越大受力越大,但二者之比不变,它是电场属性。放入电荷只是让其表现出来而已。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有所帮助,比较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因此对比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对比实验是物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运用对比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启发性对比实验开始引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向学生显示新课题的目的性。例如,

在讲解“短路”概念时,可利用图一所示的对比实验。先断开K2,闭合K1,使学生看到L正常发光,电流表发生偏转。然后再闭合K2,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自然引出“短路”的概念。这样,即使没有进行公式的推导,学生也不会感到抽象,为学生准确的掌握“短路”概念打下基础。

其次,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放大感知的微观变化,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有些物理现象观察起来不明显,尤其是在演示实验时,很难使全体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这时运用对比实验对微量变化进行“放大”,往往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也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例如,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一只塑料杯子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用右手手指按住小圆孔,在杯口向上时的塑料杯里盛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左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左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二)。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老师掉按住小圆孔的右手指,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再如,演示双金属片的实验时,在对双金属片的一面加热以后,要把双金属片翻转过来,再对另一面加热。若只对其中一面加热,如果金属片向下弯曲,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下面的金属片受热多,膨胀大引起的,若正反两面各烧一次,结果都向铁片的一面弯曲,这样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有力的说明了双金属片的弯曲是由于铜片膨胀较大。

另外,运用“同时比较”的实验,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教材介绍了三“差时比较”的对比实验。这些实验虽然使学生反复练习了振动周期的测定,但每次测出至少要3到4分钟,共需20多分钟。这样,单摆这节就不可能用一个课时完成。若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a)。

2、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偏角小于5º)摆动,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如图三(b)。

3、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如图三(c)。

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同时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且现象直观,可比性强。

最后,可以通过比较来验证理论推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同样,利用比较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的两个拉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四所示的对比实验,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挂(如图甲),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拉开一定角度(如图乙),此时两弹簧秤所示的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6.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湖北省枝江市紫荆岭学校 李宗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物理学中奇特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让学生更真切的了解物理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持久兴趣的主要教学内容,很多奇特的物理现象,如“冰冻状态小金鱼的复活”,“不同频率的声音”,“液氮下的几个实验”,“周游世界的小水滴”,“紫外线与溴氧层”……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普通中学的物理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就会落不实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能够再现科学的真实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物理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演示,更好地是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借助于网络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作用 新课程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实验中,因客观性原因,物理实验室中一方面由于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诸多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试验数据相反的情况,综其结果,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层面,使学生更多的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借助于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实验限制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能够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中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与其他同学交流,共同获取新知识。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学互动,扩大教师学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易互动、针对性强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等都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们很多能够提供在线同步教学、课堂教案、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借助于网络论坛,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最优化,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物理实验与网络整合的探究模式,在学生实验探囊取物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己创建网页,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兴趣性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解,从而检查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也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味。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挖掘信息技术潜在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一)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五、总结

7.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篇七

一、利用矢量三角形求物理问题

在中学物理解题中, 常常用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如三角函数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矢量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

例1 如图1 所示, 小球用细绳系在倾角为 θ 的光滑斜面上, 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 细绳上的拉力将 (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解题思维: 设细绳向上偏移过程中的某一时刻, 细绳与斜面支持力FN的夹角为 α, 作出力的图示如图2, 由正弦定理得:

二、一元二次方程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商的相反数; 第二种是两根的积等于方程的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商.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可以直接明确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在部分题目中, 有时候不需要求出具体方程的答案,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对其进行解答, 这种解题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整个解题过程, 优化了解题流程的同时, 提高了解题速度.

例2一辆汽车以1 m/s2的加速度启动, 同时车后60 m之外有1 人以速度v0进行匀速追赶, 并要求车停下来. 已知人在离车小于20 m, 且持续时间为2 s喊停车, 才能将相关的停车信息告诉司机, 问v0至少要多大? 如果以v0= 10 m / s的速度追车, 人车之间距离最小值应为多少?

解题思维: 就本题而言, 可以利用多种解题方法将答案算出, 但在众多方法之中,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以及配方法进行求解方法较为简单, 在求解思路上也较为清晰, 具体解题流程如下:

将a = 1 m/s2代入得到T2- 2v0T + 80 = 0.

设为该方程的两个根, 并由一元二次方程得出

又因为人车相距20m的时间至少持续2s所以得出

解 (1) (2) (3) 可得的最小速度为9 m/s.

当v0= 10 m / s时, 经过一段时间t后人车之间距离为

三、利用判别式求物理问题

根的判别式是判断方程实根个数的公式, 在解题时应用十分广泛, 涉及到解系数的取值范围、判断方程根的个数及分布情况等, 下面利用判别式法解物理问题.

例3 一个阻值为5 Ω 的电灯与一最大阻值为10Ω 的滑动变阻器进行串联之后, 接到电压为2 V的电源上 ( 电源内阻不计) . 求: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多大时,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 其值为多少?

解题思维: 设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P, 连入电路的电阻值为R, 则消耗的功率为:

整理得到一个关于R的一元二次方程:

PR+ (10P-4) R+25P=0.

由于R为实数, 所以上述方程中Δ≥0, 即:

Δ= (10P-4) 2-4P×25=16-80P≥0.

解得P≤0. 2W, 故消耗的最大功率为0. 2W, 此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5Ω.

四、利用极值求解问题

极值是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 如果一个函数在一点的一个邻域内处处都有确定的值, 而以该点处的值为最大 ( 小) , 这函数在该点处的值就是一个极大 ( 小) 值. 如果它比邻域内其他各点处的函数值都大 ( 小) , 它就是一个严格极大 ( 小) . 该点就相应地称为一个极值点或严格极值点.

例4 如图3 所示的电路中, 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是200 欧, 定值电阻R2的阻值是300 欧, 电源电压是6 V, , 且保持不变,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aa滑到b端时, 电压表的变化是 ( )

( A) 6 ~ 0 V ( B) 3. 6 ~ 6 V

(C) 6~3.6 V (D) 6~2.4 V

解题思维: 取R1的两个极值, 当P到a端时的最大值是200, 电压表的测量值是R1和R2的电压即电源电压U = 6 V; 当P到b端时的最小值是0, 电压表的测量值是R2电压即U2= 6 / ( 200 + 300 ) * 300 = 3. 6 V. 故选 ( C) .

综上所述, 在物理学习中, 数学知识的融入有利于物理定理的推导和计算; 相反, 利用数学知识研究物理学科的问题, 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利用数学思维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有效推导和分析判断, 二者的有机融合, 能够有效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优化高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杜瑞.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 (18) .

[2]王怀琴.略论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0 (41) .

8.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小学数学教学 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为主。小学数学教学对一些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畏惧和厌恶心理,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对教学充分投入,想方设法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阐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心理学的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中较系统和有效的试验方法、测量手段等,对人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的方面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家用开放的、积极的、欣赏的眼光研究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情感、人格和机构。积极的情感对应的是“愉快的生活”,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应的是能够让个体“充分参与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代表积极的机构,允许个人能够在这样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作出贡献。针对小学数学而言,感性认识是体验式学习的主线,这也为运用积极心理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被外界环境所支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易激动、外露、自控力弱。小学生接觸最多的环境是学校和课堂,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都会对他们的情感变化产生影响。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影响巨大。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竭尽所能学好这门课程。

教师在备课时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学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来看,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经验。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会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学习。如《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先展示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在《认识多位数》的教学中,要展示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多位数;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要从生活中的物体入手进而转向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培养教师的积极教学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难度更大。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能力也不及成年人。所以,在面对求知欲强但天真活泼的小学儿童时,教师可能会出现缺乏耐心、压力较大等情况。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这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和机遇,通过合理的情绪调节,让积极的情绪主导自己的思想。这样不仅教师会身心健康,而且这种正能量会折射给学生,使学校和课堂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铿锵有力的语音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自己的表情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用肢体语言显示出积极的精神面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点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赞许的掌声,都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传递了信任、激励和尊重。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时作用可能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教师通过这些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积极的信号,营造积极的氛围,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构建积极的数学学习环境

消极的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学生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相反,积极的课堂教学会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效率,让师生双方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有益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有很多方式:可以用竞赛的方式带动学习的动力,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用集体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积极的课堂会让每个学生都认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积极的学习环境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后对于数学的研究和思考,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因此,课外积极学习数学的气氛也是需要我们努力营造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数学活动,比如趣味竞赛,设计数学小游戏、开设数学思维兴趣班等丰富学生课后的数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在醒目位置设立数学专栏,展示数学研究的作用,名人小故事,学生的数学小论文等,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课外数学动态,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积极心理学也是研究通过调动积极的能量让个人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通过研究如何让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对小学数学教育产生深刻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发展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描写银杏的好段下一篇:高一期末家长会物理老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