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题目总结

2024-10-14

中国近现代史题目总结(精选6篇)

1.中国近现代史题目总结 篇一

201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的受益者,美国不愿再维持既有的多边规则体系,而转向对自身更有益的跨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三是重塑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全球化。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目的就是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高标准规则限制和约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将退出以TPP为代表的高标准贸易规则谈判,但其遵循的高标准理念不会就此废弃。相反,一些新协议可能将以更加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进行“建设性的重新定义”,未来新制度的塑造权之争仍然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材料二:

从特朗普竞选中所持的主张来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近日,“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不少国人将这种海外建厂行为理解为“跑路”;曹德旺本人接受采访时,除了正面澄清“跑路”一说,还就中美企业税负、经营成本等话题谈了看法,其中 “死亡税率”等概念瞬间戳中公众槽点,引起热议。

曹德旺美国建厂,指出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经不大,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原因在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抬高,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困扰。此前,舆论就非常关注越南、印尼、印度这些国家制造业崛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又大张旗鼓地提出“制造业回流”,更是引发大家对中国制造业前景的担忧。

材料三: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公投预计在2017至2018年间举行。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投票结果预计当地时间24日清晨出炉。2016年6月24日公布结果:脱欧阵营锁定最终胜利。

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以上,统一A4纸打印,在题目下方写上班级学号姓名。16周课上统一提交,过时不候。

2.中国近现代史题目总结 篇二

28号开始英语考试和专业课考试。感觉英语听力刚开始稍微听不清楚,结果前7个题目都选了B,心里稍微有点怕,不过最后成绩出来还不错,英语听力3.7分,应该是对了11个左右吧!下午专业课笔试,这个我做的不好,好像是录取里面分数最低的。后悔没有好好准备准备!题目有四个

1.论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天朝田亩制度》评述

3.列举三本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并简要评述其学术价值(课本教材除外,外国的教材可以)。

4。试论述“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总体来说题目还是挺简单的,他们科班的貌似都是80分以上。我只得了74……

29的面试时我最担心的,毕竟是跨专业的。上午9点面试开始,我是第二个进去的,前面有个调剂生,不过最后那个调剂生没有被录取。进去有四位老师面北坐着,还有两个女生记录员(都挺可爱的~)进去之后老师很和蔼,让不用紧张,就当是说说话就行。首先是自我介绍,刚开始还挺紧张的,老师也安慰我说不用紧张,放松点就行。这个问题就这样过去了。然后老师问我读过什么书?我回答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戚其章的《晚清史治要》,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路遥的《义和团运动》,茅家琦的《太平天国通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打算接着说被老师打断了,问我“你说你看过路遥的《义和团运动》简单介绍下这本书!”我回答“这本书是巴蜀出版社出版的,书的前面部分是讲义和团运动的各种问题的探讨,比如说义和团的起源,是八卦教还是白莲教之类的。后面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大家,如金冲及,廖一中等人的论文……又被老师打断“恩这本书你确实看过”。然后另外一个老师问我打算研究什么方向.我回答说“对晚清商会一块比较感兴趣,我也知道商会的研究兴起的比较晚,因此对这方面挺感兴趣的”老师又问这方面的以及经济类的看过什么样的书,我如实回答没怎么看过就看过,就看过马寅初先生的几篇文章。(这一块我感觉回答的不好,当初也没怎么好好准备)最后一个老师用英语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where are you born?我会答“潍坊”,他又笑着问”which city of weifang“我说“安丘”。他笑着用汉语说我们还是老乡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就说了句“really”然后就过去了。复试就这样了,然后他们让我先出去了

30号上午体检,不过一直在关注名单的公布,下午1点就过去等了,大约2点半左右公布了名单,很幸运有我的名字。再次感谢论坛的帮助,尤其是BOB和果冻几位前辈的帮助,谢谢你们!您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结 篇三

一、中国近现代史简介

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大时期: • 1.1840~1919.5.4: •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救亡图存)• 2.1919.5.4~1949.10.1: •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走向解放)• 3.1949.10.1~21世纪初: • 走向辉煌的六十年(奔向富强)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1、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第一、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列主义 第二、中国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第三、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二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后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三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郑重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1.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云南发现距今有170万年的元谋猿人化石;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及其遗址,是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人类学资料。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一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二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3、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

有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更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等等。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可见东方雕塑的写实主义先例

4.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曾传播、辐射、影响到东亚、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也曾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文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发展自己。

• 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上,出现过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经,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无数动人佳话。

• 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 1.经济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 • 2.政治特征: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 3.社会特征: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 • 4.文化特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 2.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和晚清政治的腐败;

• 3.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 4.西方列强的侵略。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

2、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负担)

3、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

4、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主要内容:

A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题目: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题目:为什么说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题目: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中国官僚、买办、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个基本特征: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个基本特征: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个基本特征: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衡。

第六个基本特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官僚地主、军阀、资本家、城居地主(2)农民阶级:自耕农、贫农、雇农(流入城市)

2、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主要来自于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2)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依据来源不同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通常是指从19世纪六七十年起,基本上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创办近代工业的官僚、地主、商人。他们与封建上层人物和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官僚资产阶级: 我们通常认为是指民国时期本身是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僚,动用国家资本做基础,凭借政治地位和特权压制民族资本而不断发展的大资产阶级,最典型的要数南京国民政府的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

买办性大资产阶级:买办是指凭借自己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事中外商品进出口、中外商务输出输进的“经济汉奸”。

其中一部分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统治者关系非常密切的群体,依凭自己的实力和特权创办实业,就被称为买办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通常是指从19世纪六七十年起,基本上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创办近代工业的官僚、地主、商人。他们与封建上层人物和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我们通常认为是指民国时期本身是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僚,动用国家资本做基础,凭借政治地位和特权压制民族资本而不断发展的大资产阶级,最典型的要数南京国民政府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买办是指凭借自己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事中外商品进出口、中外商务输出输进的“经济汉奸”。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

2、近代中国历史任务

第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题目: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最终归宿以及根本保证。

中国革命:必要性 正义性

进步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闯关东”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山东人占80%左右。

• 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但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闯关东”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及皖北人。其中,山东人占80%左右。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 据初步统计,在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约达七百到八百万,占当时闯关东移民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到解放前,在东北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占了二千万。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期总结 篇四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公共课,刚开始接触时我还有些纳闷:都是历史,初中,高中,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知道老师讲了多少遍,怎么还要学呢?然而几节课下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意识到自己对一些历史的看法有多么的片面,我才发现原来这段历史还有这么多的细节值得深究,我们不再单纯地关注1840年来中国发生过什么事件,有过什么变化,而是更多地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和变化,以及它们背后的经验教训,从而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改进。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上编(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编(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下编(1949~2015)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仅仅就这样一本书却包含了数百年的历史,可见此书的内容之丰富。然而老师的讲解模式更为新颖,她并没有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讲授,而是将其划分为好几个大模块,按照意义、重要性深入剖析了这段历史,将一些书上没有的细节一点一点向我们展开。听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去再翻翻书,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仿佛就在眼前呈现了出来。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总结 篇五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在南京颁布。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保路风潮: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9新三民主义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举行。与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在民权主义上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的政纲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0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11土地革命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支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图的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12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

14《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

《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作用。

15“三三制”原则:1941年,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抗日民主政权体制。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首先根据这一原则进行了改选,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围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

16延安整风运动 为了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为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17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8《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19第二条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20三大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22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即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2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但他没有提出世纪的反帝斗争,活动局限于思想文化领域,缺乏群众基础,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6.中国近现代史题目总结 篇六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

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简答题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4)提倡文学革命。主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就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总体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有唯心主义之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3)(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重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等(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探索了建党的问题。

(4)上述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准备了条件。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

7(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指导理论)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以往是以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和前途)

4、二大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首先对国情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2)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最低纲领):在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3)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原因可按简答题理解)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2)意义:尽管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1930年8月建立。

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

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 的道路。

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

(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a)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b)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

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论述题

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9(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10(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论述题

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

(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亿美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有哪些?

(1)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

(3)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洛川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2)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等方,并身体力行贯彻执行。(3)坚持持久战方法,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抗日游击战战略的确定,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战和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主要战场。所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

11(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

●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5、怎样认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针对其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共产党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

6、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内容:1940年前后,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意义:(1)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7、试述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1)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2)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基础上,1945年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8、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

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抗战的纲领主张、团结御侮的先锋作用、人民战争的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向中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

10、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1、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3)开始以大国身份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协调。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简答题

1、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什么喊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口号? 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

(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2)特点: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敌我军事比为三比二),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的?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13(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 “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民盟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为此被国民党暗杀。)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4、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是: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如何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的?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述题

1、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这个意见为中共中央所接受。)

●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3、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4、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上一篇: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下一篇:梦想与现实大学生中国梦心得体会